混合型学习

2024-12-08

混合型学习(共12篇)

混合型学习 篇1

对于教师来说,暑期开始了,意味着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会议和活动也开始了。七月中旬我去了湖南,和四位有不同教育背景的美国教师一起,参与了由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组织的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英语师资培训活动。这四位美国教师中,最年长的Joe七十有余,在加州某学区任多所联盟校的主管校长一职超过十年,年轻的Andrew刚刚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目前是一位小学教师,来自同一所社区大学的Sara和Tammy则是专门从事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师。四位教师远渡重洋,克服着时差以及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与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们分享了美国中小学英语课堂里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他们在面授课程里设计出了丰富有趣的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模块、以童谣和歌曲学习为主的口语模块、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学反思模块,以及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广场舞体验模块;而在两周教学时间里,我关注的是用技术优化培训过程,改善培训效果,即开展基于面授与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我们建立微信群,共享每天课堂的讲稿和资源,拍照记录课堂片段,鼓励学员们在手机端发布生成性信息,微信海报整理每日教学,相互推荐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及教育类公共号,组织课后的手机端教学反思。这种方式不仅令美国教师们觉得新鲜、 给力,更给农村教师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今天的中国农村教师不缺移动终端,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他们也不缺教学激情和智慧,课堂中分享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各有精彩之处,但是他们缺少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和渠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技术或资源的了解,还停留于当年在师范学校就读时或者参与区域师资在职培训时某位教师推荐的在线资源网站。因此,对于今天的农村教师混合学习式培训而言,难的不是技术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如何把教师送出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公里,顺利进入混合学习或技术整合的高速公路入口。

湖南培训一结束,我立刻转道湖北,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会议对混合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或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或进行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集中地反映出近年来混合学习在内涵上的新视角及研究上的新动态。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十几年来,混合学习领域的实践范围因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都成了混合学习的一部分,内涵扩大但其实质未变: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 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热门事件。一个是谷歌成立了新公司Alphabet,把原来的众多产品整合成一系列按照业务线而成立的全资小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谷歌还要庞大的混合版科技帝国;另一个就是BBC发布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大吗》,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高中执教过程,结果产生了足以令人深思的中外教育冲突。这两件事件的详细内容及带来的评论此处不再赘述,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是混合后的新形态。前者的混合,是一个自下而上重新梳理的混合式大公司的诞生,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理念冲突的教育不适症的暴露。公司也好,故事也罢,这两个案例好像在为混合学习添加注脚一般提醒我们,混合是建立在顺势而为的整合基础上,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的重组,它带来的应该是新的、更为优化的存在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混合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

混合型学习 篇2

一、“混合学习”的由来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源于网络学习(E-learning,也可以称为在线学习或者远程学习)的兴起以及关于“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所取代”的辩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它是在网络学习的发展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念。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逐渐兴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由于摆脱了传统学习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网络学习更具有快速、高效、个性化和低成本等优势。

为此,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展开了“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网络学院)所取代”的激烈辩论。两派意见各抒己见,长期相持。在2000年,美国教育部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提出:(1)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2)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这种观点在国际教育界逐渐产生共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在企业培训领域中首先出现并经常使用一个词语“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考虑到培训对象在时间与地点方面的多样性需求,企业在应用E-Learning进行培训的实践中,开始把网上培训与传统培训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及网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在国际教育技术界,“混合学习”的思想随即被认可,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很多学者便投入到混合学习理论的研究中来。传统教学和E-Learning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践检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效果。

二、“混合学习”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的研究来探讨。

(一)国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

1、混合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1)NIIT的三学习方式之说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NIIT在《B-Learning白皮书》中指出:混合学习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包括面对面、实时的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学习。此外,混合学习也可以用来描述多种传输媒体(基于技术的和基于非技术的)、不同的学习事件(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的和协作的、基于小组的学习)、多种技术(E-learning、电子绩效支持(EPSS)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和智能学习导师(ILT)的混合应用。

在《B-Learning白皮书》中,NIIT对混合学习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分成三类: ①Skill-driven learning:强调以技能为导向的学习方式,由自我学习和指导员的协助,提高特殊的知识及专业的技能。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掌握特殊的知识和技能。②Attitude-driven learning:强调以态度为导向的学习方式,由各种事件及媒体去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态度。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经由刺激产生自我学习的动机。

③Competency-driven learning: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方式,由混合使用各种学习的工具,来发展所需的技能,并让学习者获得工作上所需的知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获得特殊的能力及专业的知识。

(2)Singh&Reed的5R之说

美国发展训练协会(ASTD)的学者Singh和Reed认为,混合学习是采用多种传递模式来优化学习产出和降低学习成本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聚焦于学习和企业的产出。Singh和Reed将混合学习定义为应用“合适(Right)”的学习技术,配合“好的(Right)”个人学习风格,在“适当(Right)”的时间转换成“正确的(Right)”技能给“适合的(Right)”人,从而完成最佳的学习目标,即5R定义。

由此可见,混合学习是一种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设计合适的学习流程,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2、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

Jennifer Hofmann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混合式学习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就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

从这种观念可以看出,Jennifer Hofmann等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是用最优的媒体(或媒体组合)呈现适合学习者学习的最佳模块(或模块组合),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设计思想。

3、混合学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设计者及管理者

学者Michael Orey认为,对混合学习应该从学习者、教师或教学设计者以及教学管理者三者的角度进行定义。

①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混合学习”是一种能力,指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标。②从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即使有些事情有可能交叉重叠。

③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切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这些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包括书籍、计算机、学习小组、教师、教室、虚拟教室、非传统教室、教学指南等。

这一理解说明混合学习要适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考虑现实的物化技术条件(设备、工具、媒体、教材)及经济性,强调了物化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作用。

4、混合学习是多种结合的综合体 Margaret Driscoll认为,混合学习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概念给出:①结合(combine)或混合(mix)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某个教育目标。②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③将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如录像带、CD-ROM、网络化培训、电影)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④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

从这种观念可以看出,Driscoll对混合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混合学习应该是多种结合的综合体。

(二)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

1、优势互补之说

在国内,混合学习最早是由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正式倡导的。他总结了国外学者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相关知识,赋予了Blended learning新的含义。

何教授认为:“所谓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佳的学习效果。他还认为“Blended Learning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回归,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2、教学要素优化组合之说

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B-Learning,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3、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学方式之说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B-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和在线(On 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4、与AECT’04定义的一致性之说

河南师大张豪锋教授等认为,混合学习和AECT’04定义有着本质的一致性,与E-Learning等学习方式相比,显示出不可抵挡的优势。

AECT’04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混合学习和AECT’04定义有着本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最有效地学习和改善绩效,这是教育技术的立学之本,也是混合学习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②二者都强调改善绩效。AECT’04定义比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一个进步,就是使教育技术有了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已经扩展到对学校教育与企事业人员的培训,而混合学习的起源就是来自企业培训,是企事业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而发起的新的培训模式。

③二者均考虑教育(培训)成本问题。混合学习强调“对学习(培训)和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也就是按照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信息通道与方式方法,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双赢。AECT新界定同时加强了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里强调“适当”一词,同样存在一个投入与产出比的问题。

三、“混合学习”理论的内涵

虽然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可以理解为:

混合学习是指为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所有的“教”与“学”中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使“教”与“学”的相关成本达到最优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个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

混合学习不仅关注技术通道,更重要的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通道。即研究哪些信息传递通道最具典型性,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通道的选择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传递通道主要包括:教室、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印刷品、光盘、视频、电子邮件、电话、教练与导师、电子绩效系统(EPSS)、软件模拟、在线协同、自定步调的E-Learning、移动和无线通道等。

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就是要提高学习效果和确保教学质量,这与Singh&Reed提出的关于“混合学习”的5R之说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要在“合适的”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绩。这个可以认为是混合学习理论的核心。

2、混合是“教”与“学”相关的多方面的组合或融合。

混合学习不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传输介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学生支持服务的教学诸要素混合使用等。

3、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

混合学习遵从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即最小成本和最大价值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与组合媒体,以实现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一是以人为本,选择合适的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二是从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模式和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用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或商业效益。

4、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混合学习以多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不同学习资源的要求。教学方法以“主导—主体”双主模式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被当成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成为认知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成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四、“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与“混合学习”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对“混合学习”理论内涵的总结与探讨,可以得到如下关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

1、时代性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较新的名词,自其在企业培训中被提出到作为一种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有近10年的时间。尽管其相关的一些理念已经存在多时,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作为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教育理论,不管在企业培训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引起了人们积极探讨和投入应用实践。“混合学习”理论明显具有时代特征,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是在E-learning(网络学习)进入低潮后人们对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而提出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混合学习”理论也必将不断完善。

2、综合性

“混合学习”理论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合”是与“教”与“学”相关的多个方面的组合或融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二是“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深厚,相关的支撑理论不断地被提出。混合学习的理论是多元化的,是多种理论的混合,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思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教育传播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和施拉姆的媒体选择定律)、首要教学原理、活动理论以及创造教育理论等。

3、应用性

混合学习实践起点则源于企业培训,最先在企业中得以应用。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成本投入,增加了商业收益。而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很多国家在研究混合学习理论的同时也着手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实践。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不同学者和老师将混合学习理论应用到教改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9年,美国教育部通过对1996年到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元分析,指出与单纯的课堂面授教学、单纯的远程在线学习相比,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表明混合学习在学校教学、教师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运用,确实增强了教学效果、改进了培训投入-产出比、提高了学习者满意度。

4、发展性

“混合编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篇3

关键词:混合编组;合作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 ;复习教学

G633.8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自2007年以来设有内地新疆高中班,其中有一半来自新疆多民族的学生,他们既有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障碍,也存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化学学科组尝试采取混合编组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同伴间的贴心交流互助,让性格迥异、知识基础不同的多民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学科学习能力。

二、基于混合编组学习方式的复习教学实践探索

自主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是高中生学好化学的基本学科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繁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在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为此,在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完之后,以混合编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我校内地新疆高一年级进行了一次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复习课教学尝试。

该复习教学包括两课时。第1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各小组完成创意“作品”,第2课时的学习任务是组间互动分享交流。首先,明确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方式,呈现一份“作品”——知识结构图,每个小组抽签认领七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一种。“作品”要求:1) 内容充实丰富。尽可能囊括核心物质的性质、用途、相关实验以及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等等。2) 重点突出清晰。凸显相关最重要的化学性质,不超过十个化学方程式。3) 版面美观合理。要有设计感,既能体现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又能体会到思维层面的逻辑性。再加上色彩图案的搭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知识与文化的魅力。整个复习课教学单元的整体流程如下:

三、混合编组给学生化学学习提供了哪些帮助

学生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框架为基础来建構知识的。限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建构知识是一个不断调整、修正和丰富的过程。小组混编合作学习方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帮助。

1.唤醒求知需求

学习者内心的求知需求是学习发生的基本动力。所以,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求知需求。高一化学必修阶段学生学习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点”式的记忆状态,是把元素相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一个一个的输入大脑保存。接下来学习非金属元素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部分,需要识记的东西太多,先前脑子里储存的信息处于混沌模糊状态,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的学习氛围,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就会逐渐在大脑中消退。小组混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让多民族学生、不同学习程度的成员混合成组,各显神通,张扬个性,互通有无,互相补充,为了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共同努力,从而唤醒每一位参与学习的同学内心隐藏的求知需求。

2.及时补充知识细节

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找到由知识点支撑的知识脉络,还必需要有逻辑清晰的知识细节填充。重要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老师肯定会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也会不同程度的理解分析,在大脑中形成自己最初的知识脉络。但每个节点的知识细节可能有些学生就会因为初次接触的印象不深,或理解不到位而遗忘。譬如,在复习Al(OH)3两性的时候,许多学生记住了Al(OH)3具有两性,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而忽略了Al(OH)3不能和弱酸和弱碱反应的事实。所以这个复习过程中及时补充知识细节的过程其实更能体现复习课的价值意义。

3.促进建立知识间联系

“点”型知识(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是低层次级的识记性学习。而由“点”到“线”的知识间联系,需要大脑有逻辑性的思考,将零散的知识重组、迁移、建立联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讨论硫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有由S---SO2---SO3---H2SO4线状物质间的性质转化关系梳理,还有C---CO---CO2---H2CO3及N2---NO---NO2---HNO3两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迁移和对比,还有的学生依据平时的习题练习提出CO2、SO2、SO3三种酸性氧化物分别通入氯化钡溶液的现象差异及原因。可以看出,混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巩固复习。

参考文献:

[1]杨庆松. 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路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5(8):138-139.

混合式学习探究 篇4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发展趋势,学习评价

2016年2月,美国新媒体联盟(NMC)推出了最新一期的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设计与应用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什么是混合式学习?它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与教育理念应运而生,E-learning便是其中之一。E-learning这个名词由美国学者Jay Cross最先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E-learning是指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可能。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如何准确把握混合式学习的内涵,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思考,更多关注于混合式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何克抗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3];黎加厚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把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4];李克东认为,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是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并以此组织教学[5]。

国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多集中在混合式学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上。如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认为,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6];Margaret Driscoll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多种网络化技术、多种教学方法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7];迈克尔·霍恩(Michael B.Horn)和希瑟·斯特克(Heather Staker)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课程,一部分时间是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的在线学习[8]。

传统的课堂学习,一般以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而展开。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实践提供了支持,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组织与监控,起到主导作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良好学习体验的建立;虚拟的在线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进度,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混合式学习融合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的优势,实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并存。

笔者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强大功能,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以学习效果和效率最优化为目的,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可以将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归纳为:混合式学习是融合了传统课堂学习和网上学习优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多种运营方式的混合、多种教学设备的混合、课程内容与资源的混合、学习策略与评价方式的混合、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的混合等[9]。混合式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混合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渊源

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模式上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原则,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混合式学习理论是由多种学习理论和媒体传播理论混合组成,以追求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是学习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升华与发展。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直接从外界转移到人的大脑,而是学习者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外部环境,并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10]。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这与混合式学习所倡导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在线学习实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

互联网给人类学习带来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互联网给人类学习情境带来的变化也愈加丰富多彩。互联网时代,知识以核聚变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浏览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文明成果,知识的获取迅速而便捷。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习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面对面的课堂讲授,一种全新的网上协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如在MOOC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反复观看授课视频,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进度,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与学习同伴开展协作学习,与远在万里的学习者共享学习心得和成果。互联网创造的学习情境,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求知欲望融合在一起,构建起对现实世界的全新认识。

混合式学习借助了互联网创造的全新学习情境,不再是在教师的统一引导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在线学习和课堂上的面对面学习获取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整个认知过程。混合式学习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通过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方式,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记忆和重复教师思维过程。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取决于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知识,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的观点是相同的[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没有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二者的思想精髓是一脉相承的。

2. 混合式学习理论是多种学习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混合式学习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反馈理论等。

混合理论是多种理论的一种延续性创新,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探索如何在更复杂的环境下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混合理论让我们可以预见很多产业的未来,如混合动力车等。混合式学习的出现让我们对混合理论产生了新的认识。混合式学习以多种学习理论为支持,以在线学习为突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目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它是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积极应对“教”与“学”的巨大变革的产物,是众多学派学习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学习理论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混合式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正在尝试混合式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抱以极大兴趣。笔者通过对参与混合式学习教学实验的师生的访谈,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混合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后续研究做有益参考。

1. 适用性问题

混合式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和所有学生,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坦言,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偏重于计算和公式推导的理工科课程,更适合传统的面对面学习方式。学生使用MOOC平台学习这一类课程,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往往是走马观花,难以掌握。但对于《艺术欣赏》《世界近现代史》等文史类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更能拓展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另外,混合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是有要求的。它要求学生课前有较为充分的预习,否则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很多知识会有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感觉。有的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在线学习中不自觉地浏览与课程学习无关的网页,或者不时地查看QQ等聊天软件,学习效率很难提高。

2. 认知问题

对混合式学习的认知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决定了社会的未来,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不仅仅是高校和学生的事,还关系到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新闻媒体等众多社会群体的观念转变。目前,有的高校已开展网上课程的认证和跨校间的学分互认,有的用人单位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网上课程结业证书,一些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实验和尝试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

3. 组织问题

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赋权于师生。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对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引导。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知识在哪里”;在课堂讨论中,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多的是希望学生是学习讨论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听”和“记”的环节,而在混合式教学中,则希望教师将学生的“学”转变到“找”和“解”的环节上,让学生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寻找想要的知识,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去主动地交流和探索。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成、发展、演变和传播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教”与“学”的改变。

4. 评价问题

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教师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可以给学生以总结性评价;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相关技术,教师也可以很容易地统计到学生平时提交的作业、作品的完成情况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客观公正;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作业、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评价决定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课程视频,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是学生自己选定的,教师角色的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种既能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不脱离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5. 基础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制约了混合式学习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高校受局域网带宽的限制网速较慢,很多学校尚无法实现全校区的无线上网,这就难以实现学生的随时上网和移动互联。很多学校鼓励教师制作MOOC,但受校园服务器容量的限制,无法做到流畅播放,影响了学生的观看和学习。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室的设计和建设也需要符合混合式学习的要求。混合式学习的课堂学习部分以交流讨论为主,圆桌会议式的座椅布局更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和全社会的参与。

四、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趋势

混合式学习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MOOC平台的发展壮大,加速了混合式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建设速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新的改变。

1. 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至今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率较高,学生的课程完成率也较高。但缺点也较为突出,如学习过分依赖教师个人的水平和经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内容仅限于指定教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料,过于单调;学习评价往往以考试为准,很难能从学习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差异;协同学习和探究学习空间不足。

网上学习虽然具有进入门槛低、经济投入少、时间地点相对灵活等优势,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却有很高要求。网上学习一般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的,缺乏授课者的指导和互动,学习者很容易对课程丧失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的终止。因此,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积极学习,否则网上学习将是一纸空文。

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二者的优势,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构建的友好逼真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知识获取更加便捷,师生交流更加多元。2015年7月,K12在线学习国际协会发布了《混合式学习:在线和面对面教育的进化(2008—2015年)》。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学校认识到了混合式学习改变教育系统的潜力,能为教师创新地使用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最好的机会,个性化学习环境能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和个性化学习路径。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混合式学习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9]。

2. 各类新技术会不断融入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会越来越精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进入教育领域,给混合式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如虚拟现实技术,它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生成模拟环境,让人体验虚拟世界的新技术[12],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虚拟的情境中。在未来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16年3月,谷歌“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引起了世人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很多专家看好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前景,因为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通过信息反馈能够监测人类整个学习过程,全信息、全方位的学习评价将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和测评,使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制定变得轻松;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技术可以让学习互动更加深入,有利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培养。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混合式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将越来越精彩。

3. 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商业模式。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吸取了MOOC的优势和经验,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较之MOOC却大不相同。因为,混合式学习过程有教师的协助和辅导,这种模式的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业完成率,能有助于学生拿到学分和证书,其商业价值更加突出;混合式学习会推动市场对在线课程的新一轮需求,很多教师需要专业的MOOC制作公司为自己量身打造在线课程,付费的、有专利权的在线课程会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混合式学习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总之,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大。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与应用,人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规律也必将随之改变。混合式学习不是一项技术创新,也不是一项科技发明,它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学习史的一个崭新阶段。混合式学习把信息技术、互联网资源和教育紧密结合,是教育模式上的重要创新和进步;混合式学习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知识壁垒,使优质资源不再是精英院校的专利,在教育公平上会发挥更大作用;混合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兴趣的激发,将学生放到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极大提升了教育质量。总之,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它给现行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带来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金慧,刘迪,高玲慧,宋蕾.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2]齐振国,汪琼.E-Learning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4]黎加厚.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定义和翻译[EB/OL].(2010-6-6)[2016-7-11]http://psychijiang.lofter.com/post/1ccaad8d_3d3bd6a.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7]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8]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

[9]魏雪峰,李逢庆,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10]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11]孟庆双,刘向敏,吴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J].软件导刊,2008(8).

混合式教学学习感悟 篇5

首届“混合式”教学展评在泰安师范附属幼儿园如火如荼的开展,经过3天的不断学习和探究,在此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首先,明确了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次优质课展评中,许多老师熟练展示运用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比如在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中,老师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小朋友做实验的场景和实际课堂相印证,相辅相成。既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又以灵活的方式佐证了实验猜想。通过比较大小、长短、粗细不同的pc管的比较,幼儿在提出猜想和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究自主摸索。本次课堂既尊重了幼儿主题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又将混合式教学灵活的深入到课堂中。这种灵活的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在大班社会《我是天气预报员》中,老师提前跟幼儿观察了今天的天气,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步步深入。将不同的天气、日期、符号等,以动态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最后在展示环节,老师将幼儿作为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播报语音即时传入家长微信群中,孩子争相展示自己的新学会的小本领,家长也即时的了解了幼儿的学习情况。线上线下结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每个家长了解孩子的机会。

展评结束后,在闫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热烈且有趣的讨论学习。首先我们在张争研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立足在线班级,探索混合式教学。在她看来,混合式教学就是互联网加课堂教学。老师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让封闭的校园教学转变成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从在线班级是什么,怎么用,效果如何出发,深入解读混合式课堂的实际应用。从在线班级到在线课堂再到在线教育,给予每个孩子自我展示的平台,为孩子打造一个永不消失的班级。不仅如此,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全息影像等更简短的科技来进行学习,引得我们遐想无限。

随后许主任从宏观对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进行解读。他提出混合式教学有两种状态:应然状态和已然状态。混合式教学是教和学的融合。他提出“翻转课堂”教室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而是孩子讨论的地方,课下孩子的自主学习才是孩子的线下课堂。混合式教学包含: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创课教育、码书码课。孩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泰师附小的王园长和优质课代表刘老师表示:混合式教师的重点在于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传统教学占主线,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线学习相融合。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罗先生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告诉我们,动手动脑,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最后,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混合式教学?为什么要提倡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老师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进行更为便捷且真实的沟通。孩子参与度高,课堂更加高效。例如我们学习交通安全,可以邀请班级内从事此类行业的家长事实对幼儿进行交流,解说。孩子对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接纳和认同。

总之,混合式教学是集传统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数字化教学中个性化学习为一体的杂糅式教学形态,即时开放、动态生成是其鲜明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教育模式优势的同时,尝试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一种融合式的教学形态。这么做能够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必须准确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课下的在线学习。教师通过有效的微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做好线下教学的准备。二是课上的线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内及班内的思维对话与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腾讯混合式学习实践分享 篇6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腾讯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内容及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业内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培养项目中。例如,行动学习、评鉴中心、产品体验、管理实践、主题研讨等等。腾讯的“T族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和“飞龙项目”就是腾讯学院在新技术影响下对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践。

案例一:T族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

项目缘起:腾讯公司于2008年制定了“基层管理干部领导力素质模型”中的7项素质及相关的“关键动作”,并且积极展开推广及落地工作。

经过4年的实施,根据多方反馈,腾讯学院认为有必要检查基层干部领导行为的落地情况,并据此对其进行优化、更新,最终助力提高基层干部管理能力的成熟度和组织效能。因此,在2012年底,腾讯学院与顾问公司合作,启动了“基干领导行为落地项目”。

项目范围:本着“落地需要贴近族群工作特性”的原则,根据腾讯业务的特性和群体分布,将此项目聚焦在“T族基干”,即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族群基层干部。

方案设计:通过对前期大量有针对性的问卷及访谈进行分析,秉承贴近实践、贴近专业、贴近绩效的原则,第一步,先是输出了新版的“T族基干”优秀行为特征及需提升的方面。例如,团队合作、目标管理,以及在团队管理中如何对待绩效不好的下属等方面。

与此同时,将前期的访谈内容总结成35个最佳实践和27个标杆故事,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建设提供素材。另外,在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培养方案采用“线下学习与线上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线下:通过“赶集场”,共同研讨,分享最佳实践,解决个人困惑;线上;通过Web和APP进行情境练习、阅读与讨论,影响参与者的认知,鼓励他们采取行动,提升自身能力,达到领导行为落地的效果。

培养方式创新,新技术的应用

线下“赶集场”。针对3个待发展主题,共计开展5场“赶集场”活动。所谓“赶集场”,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学习,它更多的是个性化问题分析与解决工作坊。

针对每期的主题,每个学员将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张贴出来,通过同伴的回帖得到解决办法,并辅以小组会诊、最佳实践、案例研讨、标杆分享等环节,达到“几十个老师教一个学员”的效果。“赶集场”可以达到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的效果。

线上情境模拟。针对待发展主题,共设计了18个与腾讯干部工作环境有关联的管理情境及模拟练习。其素材均来源于前期访谈时整理好的绩优基层干部的标杆故事。每一个情境都带有需要对情境关键冲突点做出判断的选项。这些选项的设计体现了多元的思维及对策,具有在多种情境下存在的真实感。学员参与完毕后,公布专家观点,并附有所有选项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给予学员更多借鉴和思考。另外,每个情境还配有两篇相关阅读,以拓宽学员的视野。

移动学习嵌入。18个情境设计完成后,我们尝试开发了两个不同的线上载体,一个是传统的PC、Web端,一个是新兴的移动终端APP。我们和顾问公司一起,把这个线上网络社群学习系统命名为“蜘行”。

“蜘行”开放后,我們设计了为期9周的运营活动,每周初面向学员发布2个情境。在情境发布后的3天内,学员可在任何空闲时间、任何地点登陆网页或手机版页面,玩情境,想答案,做讨论。3天后,公布专家观点和好文推荐,以此对比碰撞,引发思考。

从上图可以看出,移动学习(M-learning)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参与率,使学员获得了更自由的学习方式。

在9周的运营时间内,我们还设计、安排了两次活动:一次是邀请知名学者黄铁鹰与我们的数百学员一起在微信群里进行了将近2小时的问答交流;另外,还开展了“管理之痛,你问,我们答”活动,邀请了原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孙振耀与腾讯的CTO张志东与学员进行现场对话。该活动还通过腾讯公司E-learning学习平台的直播课堂进行了现场直播,效果非常好。

混合式学习价值凸显。基层管理干部在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执行力。由于工作职责的复杂多样,他们对知识层次的需求也较高,但现有的培训方式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们结合基层管理干部实际情况,探索除了混合式培训方案,即利用线下“赶集场”、Web端情境体验、手机APP移动学习、线上管理大师微访谈、外部专家对话腾讯高管管理论坛等方式,让基层管理干部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自主学习,效果非常好。

学习体会

广义的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的时间、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可以“随时、随地、随身”“短、平、快”地进行学习。除了我们常说的培训之外,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账号、手机微博、新闻类APP,都是M-learning的途径。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永远在线、主动推送、便携易带的先天优势将重新定义学习的未来。但问题是,只是把线下的课程录制剪辑放在网上,或者是制作一个在线点播课程的APP,就是未来的移动学习方式吗?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首先,M-learning≠E-learning。事实上,M-Learning比传统的培训教学设计要复杂得多。一款成功的移动学习产品必然是从用户体验场景入手进行设计。那什么场景可能会使用M-learning呢?

主要有两大场景:第一种是无聊的时候,例如等车、等人的空闲时间。因为是相对无聊、较短的时间,专注力较弱,所以理所当然希望看到的是碎片式、一下能抓住眼球的“干货”。第二种场景就是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例如,团队目标一改再改,如何让团队成员接受?团队中有一位绩效很好但不受欢迎的员工,要如何处理?此时,作为学习者,非常希望能够马上找到答案,或者有专家进行回答。

此外,M-learning不仅注重交互体验、社区化和游戏化,而且注重“内容为王”,即内容上要满足企业定制化、针对性、实用性的要求。

M-learning与E-learning相比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征,但不是简单的移动化。M-learning是E-learning的一种形式,当腾讯在混合式学习中运用M-learning这种方式时,会面向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为解决基层管理干部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常见工作场景,我们称之为“pull”。而在移动学习兴起的初期,大部分M-learning只是简单堆砌学习资源并进行推送,由用户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我们称之为“push”。显然,两种方式在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差异显而易见。

首先,对于不同层级的管理干部,M-learning所起作用也不相同,越往高层,其管理越复杂、决策点越难把握,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仅通过M-learning是不足以达成的。

其次,新技术的引入需谨慎。M-learning对于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支持不用多说,如它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学习以及培训管理的效率等。但也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新技术搭建的只是一个移动式便捷平台,其内容要如何开发,如何持续更新,能否满足企业自身的学习需要,和线下学习如何结合,还必须进一步细化;

2.前期投入成本高,维护难度大;

3.员工是否愿意使用,如何吸引学员持续学习。

案例二:飞龙项目

项目背景:飞龙项目是腾讯公司为了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加强干部培养,而针对“后备中层管理干部人员梯队”进行的加速培养项目。采用集中面授、管理沙龍、行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测评工具等形式来帮助学员全面认识自我、增强人际交往与横向分享、加强与公司高管交流等等。一般的学习周期为半年左右。

评鉴技术,为领导力做“体检”。腾讯学院评鉴中心秉承专业、合适、结合三大原则,对人才进行科学、客观、全面地测评,为企业选择和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和发展人才,我们将评鉴技术广泛应用于飞龙项目中。项目对学员主要有线上测评和线下测评两个方面。线上测评重点关注被测试者的领导力风格,线下测评主要基于对工作场景的情景模拟,通过受测者在模拟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能力现状。

飞龙项目引入评鉴技术遵循了三个大原则:

1.专业的外部顾问及内部测评团队;

2.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最具有针对性、最合适的案例和评鉴工具;

3.评鉴报告需与360度反馈、性格测试、绩效结果等结合起来一起评估被测者,不能孤立地看评鉴报告。

这样,才能把评鉴中心和企业领导力发展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的核心人才在发展时更加有的放矢。作为飞龙项目混合式学习中的一环,评鉴中心结合面授课程、产品体验、团队建设、行动学习、毕业反馈等方式共同作用,提升干部领导力。

以上两个项目整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混合式学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T族项目中最终实现了线下“赶集场”的面授辅导、Web端的情境体验、手机端的APP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更创新引入“微访谈”,为学员提供与管理大师在线交流的平台,有效满足学员培训需求。

飞龙项目集传统面授课、行动学习、评鉴技术等培养方式于一体,践行并继续优化着混合式学习。

新技术专业探索— M-learning移动学习

手机APP应用的开发成功,使大批学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移动式学习初见成效。

游戏化学习的广义培训克服了传统学习形式收效不足、行动学习类资源受限等培训瓶颈。

移动学习配合线下强化辅导,促使学员逐渐养成学习习惯。

内容建设——精准的学习内容

线下“赶集场”输出的案例反哺线上情境练习,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

线上智囊团对情境设计进行精心雕琢,对特定情境下各种决策的优劣分析,为学员提供专业建议,聚集专家智慧,用管理实践解决学员痛点。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篇7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依靠教师知识讲解,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这种教学过程一般具有良好的结构,结构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轻松维持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此种环境下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此种环境下,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内化知识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个性化的辅助。

在线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借助一些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由学习者主导,具有一定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但是,这种学习很难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容易使学习者半途而废,且情感交流不充分,不利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塑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在对传统教学和在线教育的利与弊进行反思后所提出来的。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1 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面授教学,二是在线学习。这两部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面授教学可以是在教室里进行的一次讲座,也可以是在现场进行的观摩和实地讲解,面授教学要突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更加适合重难点问题讲解、学生作品展示互评,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内化吸收。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关系在于,在线学习受面授教学主导,在线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长了教学时间,对面授教学起到支持辅助作用。虽然在线学习不受时间限制,但是学生与教师的隔离使得部分学习者难以控制学习进程,教师无法很好地引导学习的进行,故教师一般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分享一些有用资源,包括重难点知识、拓展知识等,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并且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相关消息与通知,帮助学习者为下次深度学习做好准备。如果面授课堂空间较小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讨论、作品展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行。

2 实施混合学习的挑战

在实施混合学习时,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都会对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1 教师教学掌控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延长了教师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教学计划,但这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规划好面授教学,还要引导学习者进行在线教学,在保留自身课堂主导性地位的同时,发挥学习者主体性地位的优势。例如,教师需要对学生者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在课堂上讲授大部分学习者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但是在“求同”的同时也要“存异”,教师需要对不同学习者进行不同的学习辅导,帮助学习者认清自身学习状况,引导学习者查漏补缺。混合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参与度高低、效果好坏与教师的学习活动策划能力和控制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2 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支持下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并评估自身学习状况。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一些积极因素优化学习过程。混合学习模式中,网络自主在线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者不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可以说,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是混合学习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网络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的一个强大的外界支持,但同时也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只有这样,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3 学习者网络协作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群学习小组,为了达到学习目标,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构建有意义的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面授教学中,教师能够直接控制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过程,给予有效指导,防止学习者的讨论偏离主题或者有效避免不利于团队协作的言论。网络协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WBCL)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协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2]。混合学习模式中,网络协作学习一般发生在在线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互进行监控,适当予以帮助。但是网络协作学习也是由学习者主动发起的,学习者如果不能有效通过由计算机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将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交流与人文关怀。并且,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也无法立刻获知,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3 混合学习模式实施要点

结合到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点与缺点,本文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实施要点。

3.1 充分考虑学习者

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如何培养人,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关注的根本。混合学习模式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混合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在关爱学习者的基础上,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混合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教学行为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混合学习模式自提出后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有学习者认为混合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3]。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负担问题,保证教学过程的适度结构化,根据学生的时间来制定面授教学持续时间和在线学习持续时间,并且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习者轻松维持学习活动。

3.2 明确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混合学习由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组成。但是,如何处理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的。面授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更加清楚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学习者数量多、知识基础不一、认知风格不一;在线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建构相关知识,减少学习者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差异,提高面授教学效率,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线学习的难掌控性。混合学习实施中并没有固定安排是先面授教学还是先在线学习,此安排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的。就如Osguthorpe&Graham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使用混合学习的目的是找出介于在线学习中取得知识和面对面人类互动中而取得知识的平衡点[4]。

3.3 发挥技术在学习中的支持作用

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收知识,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目前,如何将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同,对技术媒体的适应度也不同,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毕竟技术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工具。教师应该利用技术实现情感陶冶和启发诱导、知识构建与人生体悟,还原人文教育中的教育意义,而不是让学习过程变得过分程序化与机械化[5]。

3.4 强调面授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多种为互联网而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是面授教育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忽视。面授教育可以完成从教师传递知识到学习者接受知识并且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系列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情感效应是互联网远远不能及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谢舒潇,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8):44-47.

[3]王竹立.如何看待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负担增加[J].现代教育技术,2009(5):25-29.

[4]RUSSELL T OSGUTHORPE,CHARLES R GRAHAM.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3,4(3):227-233.

珠海四中混合学习的实施策略 篇8

翻转课堂只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由教师录制下来, 在课堂教学之前, 连同相关的课程和学习材料, 一并放置到网络上, 供学生课前学习。而在翻转课堂里, 学生重点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 寻求教师的个别化指导, 或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活动, 将在线实录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 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目前, “翻转课堂”的理念已经对学生在线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也是目前被证明操作简便、行之有效、可广泛推广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美国已经有许多学校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林地公园高中和可汗学院外, 已经有十多所学校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 主要有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高地村小学、柯林顿戴尔高中、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里斯学校、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城高中、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地区的生活学校、卓伊·柯凯隆私立学校、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等, 这中间有小学也有高中, 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

国际互联网上以视频为载体的知识传播趋势也引起了国内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有不少地区开展了“优秀教学视频展播”的活动。不过, 总体来说, 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两种典型的微视频

国内中小学教学视频有两种典型的模式。

1.面向教师的微视频

完整课堂实录型。“课堂实录型”是指将课堂教学的视频完整拍摄下来, 并放到网站平台上面向公众进行点播, 如深圳网络课堂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获取视频的的代价较小, 可以很快提供较大规模的基础视频储备。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视频质量难以保障、时间较长, 而且相对较枯燥, 因此不适合学生使用, 其作用仅限于为新教师、成长期的教师提供观摩整节课的素材。

课堂实录-微课型。“课堂实录-微课型”是指将课堂教学的视频完整拍摄下来, 再根据相应主题 (如重难点突破、合作教学等) 剪切为5~10分钟的视频片断, 再放到网站平台上面向公众进行点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获取视频的代价较小, 但对视频的甄选、加工成本较高, 而带来的好处是视频较短且主题突出, 因而适用新教师、成长期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过, 这种模式的视频由于是脱胎于课堂实录的, 因此同样也难以支撑学生的学习。

2.面向学生的微视频

上述获取较为简单的视频形式都是面向教师的, 学生基本上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而, 我们通过上述的一系列例子已经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个趋势: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是支撑学生的学习。视频要想面向学生学习, 就必须摆脱“课堂实录”的思路, 由教师专门撰写脚本、专门拍摄视频, 而且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 也必须是时长较短的“微视频”。

混合学习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相结合, 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相比“微课”教学视频来说, 混合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从优质网络资源 (微课) 中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学习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掌控之下进行的, 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能大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促进课堂教学向更高的效率、个性化、深入化方向改革。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 学生在上课前, 先通过教师事先录制好的网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而在课内则在学生事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练习、师生互动、知识关联等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是非常典型的混合学习。

珠海四中混合学习实施方案

在以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珠海四中制定了如下混合学习实施方案。

1.确定课型

根据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和课程改革要求, 我们确定了以下三种课型。

(1)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源为背景的“资源课”。所谓教学资源, 是指学校外的教育机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的电子教材或教辅资料。目前, 我国的电子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特点是文科内容比较丰富。原因是文科的学习内容较少涉及逻辑思维, 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完成学习任务, 而信息技术正好有这方面强大的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声、像和动漫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通过反复训练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学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在文科教学上非常有效。

(2) 以多元角度微课为背景的“多元课”。教学资源有很多的优势, 但也有局限性, 目前大部分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固定, 教学内容、知识的难易度不能任意调节, 思考问题的角度太单一。而有些学科的特点恰好是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是多角度的, 如政治、地理。这就给不同层面的学习者带来困难。我们需要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们选择了“多元课”。多元课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基础, 把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块, 然后把小块知识制作成微课, 或设计多角度微课来支持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选择的空间。

(3) 以技术代替教师个别辅导的“人机互动课”。在各种教学形式中, 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对一授课, 但目前因我国大班制授课而受到局限。学生的思维培养特别是理科思维 (逻辑思维) 是在反复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训练中才能够构建起来的。这也是中学教育的一个瓶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动漫、模拟实验等引入, 缓解了这个瓶颈。信息技术要实现其在教学中的真正有意义的作用, 就要人机互动。人机互动的核心是学科知识模型的重新设计和人的参与。课程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既能反复强化知识的逻辑训练, 又是学生自己操作发现、归纳知识思维规律的课件。这样才能将“代替教师个别辅导”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经过反复长期的训练达到建立逻辑思维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选择“人机互动课”的目的。

2.珠海四中微课程平台 (设计界面)

平台中含有“学习资源”、“问题上传”、“学习讨论记录”、“网上练习”、“家庭作业”、“演讲报告”、“答疑课教案”、“答疑课录像”、“学生自测”、“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栏目。

3.确定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工作程序 (分两个部分:自学讨论和集体解答) 如下。

(1) 录制微课程:在教材内容和进度背景下, 使用写字板或APP录制微课程。

(2) 每节微课程时间10分钟。录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教学重点、教学内容、讨论问题、书面练习、网上练习、家庭作业等。

(3) 将录制好的微课程按学科、班级放到珠海四中微课程平台“学习资源”一栏中, 微课程上传量以周为单位。

(4) 在“自学讨论课堂”布置学习任务。

(5) 在学生自学讨论过程中, 教师个别辅导、搜集学生学习问题。

(6) 针对学生的问题课堂上集体答疑。布置下一周学习任务。

4.确定学生学习流程

(1) 学生每四人一组 (每名学生负责2到3个学科) , 按指定位置坐好, 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学习资料上课。

(2) 学生根据学科教师布置的任务, 打开“学习资源”找到需要的微课程, 共同学习微课程。

(3) 自主学习并填写自主学习学案。学案内容有学习课题名称、掌握的知识点梳理、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书面练习等。

(4) 组长根据自主学习学案组织讨论。

(5) 讨论问题。学习讨论记录表内容包括学习课题名称、小组掌握的知识点梳理、小组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小组书面练习等。

(6) 将学习讨论记录表上传到“学习讨论记录”。

(7) 集体讨论网上练习并上传到“网上练习”。

(8) 进入下一个微课程学习。 (说明:学科微课程学习时间为两节课, 教师集体解答问题一节课。)

(9) 家庭作业通过学校电脑、家庭电脑、手机上传到“家庭作业”。该栏目有留言板, 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提问题。

5.学生学习汇报课程序

(1) 小组集体讨论填写演讲报告。内容包括两周知识点梳理、学习收获、学习中的困难、知识拓展 (整合课、研究性学习) 等。

(2) 制作演讲稿 (PPT) 。

(3) 汇报交流。

(4) 教师点评。

(5) 学生参与评奖 (网上公布评奖结果, 计入平时成绩) 。

(6) 上传演讲报告 (演讲报告5~10分钟) 。

(7) 上传演讲报告录像。

6.网上互动系统 (设备需要考察)

家庭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可能。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在线教学。

(1) 组织学习中的问题, 设计文本、语音、图片等问题资料。

(2) 通过手机、网络发送到教师机。

(3)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设计文本、语音、图片等资料, 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

(4) 编写类似问题发送给学生, 验证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

(5) 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存档备用。

7.教师答疑课教学程序

(1) 备答疑课教案。

(2) 上传答疑课教案 (可重复使用资源) 。

(3) 在录播室上答疑课 (可考虑在教室内装录播系统) 。

(4) 上传答疑课堂全程录像 (可重复使用资源) 。

8.考试分析系统 (设备需要考察)

要求系统能够跟踪学生学习情况, 分析整体发展水平。

(1) 微课程网上练习。

(2) 家庭作业。

(3) 答疑课网上单元练习。

混合型学习 篇9

关键词:混合学习,摄影技术

一、混合学习的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Diana Oblinger说:“一个确保学生学习成功的方法,就是为他们移除成功的障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传统课程里固定的上课时间。”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用混合学习(Blended Leaning)的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学习和改善绩效。

混合学习理论的宗旨是在恰当的时机对合适的人选以合适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克服了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缺陷,提倡“主导—主体结合”,它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和组合。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混合学习”是一种能力,指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并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便适合自己达到教学目标。

混合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的混合:混合在线和离线学习,多种学习环境的混合,混合自定步调的学习和实时协作学习,混合学习、实践和绩效支持,混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学习。基于上述混合学习理念,我们探讨基于混合理论的摄影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式。

二、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摄影技术课程学习模式分析

1. 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教学设计分析

(1)学习目标分析

摄影技术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在技术上要求掌握照相机的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曝光控制技术、景深应用技术,数码图像处理技术等;在艺术上掌握摄影布光、画面取景与构图、作品鉴赏等基本知识。

(2)学习者分析

摄影技术课程多为大学相关专业开设,学习者在学习准备、初始能力等方面都已具备学习的基础,并已先修艺术基础等课程,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些都为混合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学习内容分析

摄影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摄影技术理论、摄影技术应用、作品赏析3个方面。在混合学习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模式。具体分析如图1所示。

(4)教学媒体选择

混合学习重视媒体的设计、选择与优化组合。选择时应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不同类型知识点,选择相应类型的媒体,要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如理论部分主要以多媒体C A I课件讲授完成,技术应用可通过演示、模拟演示、实践操作完成,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精品课程、讨论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者参与意识。

2. 摄影技术学习模式分析

(1)传统课堂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把协作学习中的内容、属性以及目标和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协作的有关事项向学习者交待。该模式适合摄影技术理论内容的学习。如照相机知识单元的学习,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

在课堂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不但对理论知识能够系统学习,还可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当然,这种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学习所需,而不应该是学习的负担。无论那种学习方式,都应该围绕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如在本例中课堂学习与在线协作学习是可以渗透进行的,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在课堂上只能了解有限的学习信息,教材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通过课堂学习,学习者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取在线学习的相关事项,提高混合学习的有效性。

(2)虚拟实验与实践操作学习模式

摄影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学习中由于实验设备、实验环境、实践学时等限制,为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根据数码摄影的特点,使用软件来模拟拍摄效果,有突出和强化的功能,甚至更适合讲解。比一般实际拍摄更能展示效果,还解决了场地、设备的局限,虚拟实验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学习者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形成。如摄影技术课程中的曝光组合、光圈系数与光孔大小、不同焦距景物透视效果、各种光位下的拍摄效果、景深的应用等知识点,都可以应用虚拟实验与实践操作的混合模式进行学习。如光圈系数与实际光孔关系知识点,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利用该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见表2。

在本例中,通过虚拟实验理解不同光圈的变化对实际光孔大小的影响,进一步掌握光圈与孔径的关系,这样展示得更直观,效果更加明显,加深了对光圈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设备不足等困难。当然,虚拟实验效果更多的是感性的认识,要在现实中应用还必须进行实践操作,真正使知识变为一种能力。

三、混合学习实施的学习支持

成功的混合学习并不只是把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编织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面对混合式学习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因此必须从课程设计、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情感交流等方面给予强大支持,这样才能提高混合学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保证混合式学习活动过程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摄影技术课程混合式学习活动中,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技术、方法、情感3个方面。

1.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解决设备和设施的相关服务。在摄影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中,技术支持主要解决的是学习者学习环境的问题。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商,多媒体机房在上课时要保证网络畅通,课外能够向学生开放,并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音视频环境与条件。

2. 方法支持

在混合教学中,学习者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修正学习习惯,而这样的调整与适应并非单纯依靠学习者自身就可以完成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转变学习观念,加深对混合学习方式的理解,帮助分析重点与难点,并且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3. 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主要指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空间,对学习者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注重学习者的反馈。同时教师应该给学习者多提供交流的机会,在摄影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利用课堂讨论、QQ以及E-mail来进行交流与反馈。

参考文献

[1]邹景年.睡着的巨人—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影响混合研修学习质量的因素分析 篇10

面授与远程的节奏安排

面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 了解远程阶段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和平台功能等。远程阶段主要是学员按照网络课程的学习指引, 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混合式培训的培训节奏既包含每个模块的时间跨度, 也包含面授培训和远程学习的组合方式。在时间跨度上,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一周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周期太短, 学员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课程、完成作业;周期太长, 学员容易懈怠,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在节奏安排上, 大多数混合培训采用的是一两天面授+远程学习的方式。根据不同班级的对照实践, 较为理想的时间安排是在远程学习中再安排半天的面授, 即如下模式:两天面授+远程学习+半天面授+远程学习。

面授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工作:梳理整个培训模块的结构, 说明重点和难点内容, 面授部分重点模块;构建学习团队, 利用见面交流的机会建立学员之间的亲近感, 为营造在远程阶段的学习气氛做准备;让学员了解远程阶段的具体要求, 帮助学员有准备地进入远程学习。在远程学习阶段中, 如果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等存在问题, 比较理想化的处理方式是在远程学习进入到2/3阶段时尽可能地安排一次面授。在这次面授中, 进一步鼓励学员学习的热情, 同时及时总结远程学习过程中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学习指明方向, 以避免在远程阶段结束时学员因对课程的不理解或懈怠而产生不良结果。

在教育技术的培训实践中, 除了混合式培训之外, 部分地区或学校也采用全远程的方式进行培训。实践证明, 全远程的培训方式存在缺乏现实感、学员松懈、对课程理解欠深入等多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教育技术培训有一定的技能操作, 全远程的培训很难对这些技能操作进行清楚地说明, 应尽可能不采用。

平台因素

作为支持学习和交互的课程平台, 平台的组织和功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 并最终影响学习成效。一个具有良好课程结构、真实学习感、支持多种交互且具有强大过程记录以及过程管理的远程学习平台是远程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1. 支持不同用户需求的总体功能设计

网络平台的结构应从方便学员的学习、导师的助学和班主任的管理三种不同用户功能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对于学员来说, 需要具有清晰课程结构、模拟真实学习感以及强大学习过程记录的课程学习平台。对于助学导师来说, 平台应从方便助学与辅导的角度, 建设具有及时点评、新信息提醒等功能的讨论区, 方便导师对交流内容的点评以及对学员全体或个体的指导助学。对于管理者 (如班主任) 来说, 平台应从方便过程管理和评价的角度, 具备记录学员的学习时间、学习访问过程, 统计学习数据 (如每位学员的学习时间、发帖量、博客量等) 的功能, 方便管理者对学习学员过程的监控和对学习结果的统计与评价。

2.具有交互功能, 模拟真实学习情境

远程学习阶段的挑战之一是不具备面对面交流的学习环境, 学员各自学习容易感觉孤独和懈怠。模拟真实的合作学习、便于学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平台对点评、交流、反思等方面的支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员交流的效率。如在线学员和讨论学员的即时显示可以让学员真实感受到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和谁一起学习, 也便于教师了解当时的学习情况。用户之间的即时联系功能便于学员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同伴、与教师沟通交流。必要的讨论点评、作业点评和反思点评等功能便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反馈。

3.具有强大的过程管理功能

网络学习管理系统应具备必要的学习过程数据分析工具。一方面便于管理者和助学导师对学员的管理, 平台需准确记录学员的在线时间和点击次数, 以便助学导师和管理者及时掌握全班的学习状态。平台还需支持助学导师和管理者灵活选择学员群发有针对性的意见, 以及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学员发送公告或消息。另一方面, 平台也需要支持学员的自我管理, 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参与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助学策略

在远程学习阶段, 助学导师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学术性助学。包括对学习节奏的把握和调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学员讨论质量乃至最后作业质量的高低, 都反映出助学导师的助学成效。远程学习阶段, 助学导师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学习过程的适时引导

助学过程中, 助学导师分析与引导课程内容的时机非常重要。一项内容或一个模块开始学习之初, 教师需要整理出这个模块的学习脉络, 以便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课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在学员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思考后, 再适时呈现。教师对关键内容的学习引导, 会有助于学员对课程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 所以有时需要在模块结束后再将该模块的重点、关键点和难点做分析和说明。

2. 主持讨论, 答疑解惑

助学导师需参加学员的讨论, 但是其作用并不是有问必答, 而是尽可能地将学员之间的讨论引向核心和深入。简言之, 助学导师本身并不需要提供所有答案, 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思维火花, 促进学员对讨论主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自己的适时、适度发言和穿针引线, 将学员对讨论主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产生有质量、有价值的交流。讨论结束后, 需进行及时的总结, 明确其中的重要概念, 提升学员对该讨论主题的认识。

助学导师对学员在讨论或反思中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 并准确把握共性问题, 及时以公告的形式通知全班学员或部分学员, 及时消除学员的疑问。

3. 点评作业, 反馈提高

远程阶段学员处于独立完成作业的状态,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难以及时得到助学导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 助学导师对典型作业的及时分析与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和点评先行提交者的作业, 可以发现作业中较有共性的问题, 及时对全班学员做出提示。对学员学习反思的点评还有利于形成边学边思的学习氛围, 强化学员对反思价值的认识, 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一工具促进自己的学习。

4. 多种激励手段并举

相比于面授学习, 学员在进行远程学习时更容易放松和懈怠。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是远程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积极学员的表扬, 对进度落后学员的个别提醒和鼓励等, 都是学员学习的助推器。

在远程学习阶段, 助学导师既是引领者, 又是学员的学习伙伴。助学导师适时的指导、必要的反馈、及时的鼓励和提醒, 应始终相伴学员的学习过程。

管理与评价

管理和评价是远程学习开展的重要保障。富有成效的过程管理以及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保障远程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1.逐步开放模块及集中在线讨论

虽然远程学习中,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个人的学习进度, 但是学习进度安排的权限不能完全交给学员, 否则就会出现比较高的学员流失率。在我们的培训中, 采用了逐步开放学习模块、指导学员保持学习节奏的半干预时间管理策略, 即学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 在课程管理上将学习阶段化整为零, 事先公布每一模块的学习进度, 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进度, 以确保整体学习进度的统一。

为模拟真实的讨论氛围, 除课程内容的异步讨论外, 每周设置一两次集体同步讨论时间, 在固定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的讨论。事先由助学导师发布公告, 公布每次的讨论主题。事实证明, 这样一种在固定时间内由教师主导, 由学员共同参与的同步讨论交流, 往往能对一个学习重点进行深入地分析与交流, 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远程学习活动。

2.定期公布学员学习情况

远程学习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自觉性。如果任由学员掌控各自的学习, 往往会有较高的学员流失率。为了让学员对课程保持长久的关注, 在非学术性助学的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还应定期公布学员学习情况。利用公告在全班表扬先进者, 并将学习进度较慢或网上学习时间较少的学员报表发送至本人, 这些手段的应用无疑将对学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除公布登录平台学习访问的情况外, 还定期公布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等。

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策略

混合型学习 篇11

一、研究对象

本实验是以温州××中为实验基地,以高中一年级3班、4班的130名学生进行实验。

二、研究工具:学习策略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的学习策略量表是由美国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诸多研究表明,LASSI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均有积极作用。

LASSI有10个分量表,分别是:

●态度(ATT),学生态度和动机;

●动机(MOT),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

●时间管理(TMT),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

●焦虑(ANX),学生担心程度的能力;

●专心(CON),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信息加工(INP),学生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

●选择要点(SMI),学生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

●学习辅助(STA),学生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

●自我测试(SFT),学生信息理解程度;

●考试策略(TST),学生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

三、前期和后期问卷

为了了解学生前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情况,特对学生前期情况进行前期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1份,回收率为87.14%。

为了了解学生通过三个月的混合式学习在学习策略变化的情况,特对学生后期情况进行调查,同样是用LASSI量表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51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4.12%。

四、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前后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我们利用SPSS来分析,因为前后的数据具有关联性,所以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来计算,即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来得出差异性水平,如下表:

由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习态度、专心程度、信息加工、学习辅助、自我测试、考试策略等方面,差异不是很明显。

2.在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和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上塘中学)

混合学习微课教学应用的探讨 篇12

一、混合学习理论的基本要义

当前,人们关于混合学习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不同的专家认为,虽然混合学习在外部形态方面表现相差无几,但内在性质是相同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但要协调不同要素的关系,而且也要做到实际问题实际研究,如果二种做法能够融合在一起,做到灵活运用则更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以混合学习为导向的微课应用模式的构想

在混合学习方法中讲求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混合,而且也要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不同则设置的课程内容也不应相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主要针对本科生而言,属于一门实验型教学专业化课程,以教会学生掌握主流小学教育技术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具有开发与应用小学教育技术的本领,要求学生在掌握上述技能以后,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应用教育技术,使应用教育技术发挥更好的作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实验原理类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类实践知识、问题解决类综合知识。因此,笔者在深入研究混合学习定义的前提下,在课程《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中主要应用微课的方法,创造了下面三种微课应用模式:“翻转课堂式”、“情境嵌入式”、“协作建构式”[1]。这三种方式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教师定位、学生定位、教学组织方式、微课作用等方面侧重点不同。

三、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实践

1.“翻转课堂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不再应用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课外时间讲解知识,利用课堂时间消化知识,由此教学模式成为“课外讲解知识重点+课内掌握知识”的模式。如在讲解“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这一专题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了“翻转课堂式”这一做法。实际操作时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与课内时间二个部分完成: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提前发布《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中的“技术支持小学课程资源设计”这一专题,将其展示在网络课程中的“微型课堂”当中,利用本人的学习环境设计“问题导引单”,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登陆网络课程收看微课内容,同时下载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引单”并争取独立完成,同时上传到自己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并展示在网页上[2]。在课内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学生个人学习环境中展示的共性问题,对其中的难点与重点反复强调。

2.“情境嵌入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应用“情境嵌入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做到灵活应用。在讲解“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专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各种可视化工具,笔者在实践中研究了如何应用“情境嵌入式”的做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创设情境、课堂讲授、技能训练。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详细讲解并展示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学习中与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讲课时如何应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感受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可视化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避免只被动接受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讲解。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微课,有利于直观的将技能操作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迅速掌握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开展技能训练时,教师要创造新型问题情境,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上传各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实际操作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反复观看如何操作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自主性学习。

3.“协作建构式”的具体实践与应用效果

在数据显示,要想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投入。以“投入度”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感知、传递、经验、模仿、活动、参与。前面四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顺利接受知识,但后面二个层次的学生要提前为他们设置一定的目标,鼓励其投入到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创造知识。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在实验与技能操作中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在学习“技术支持小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专题时,笔者尝试应用了“协作建构”这一做法。协作建构就是学生在一定的组织当中,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项有目标的任务,以其创造出关于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

总之,微课在当前高校当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同时涌现了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微课的作用,大力应用微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研究应用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重点研究了混合学习,创建了下面微课的做法:翻转课堂式、情境嵌入式、协作建构式。

关键词:混合学习,微课,翻转课堂式,情境嵌入式,协作建构式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上一篇:过度紧张下一篇:传统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