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2024-09-21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精选6篇)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篇1

前段日子, 我们开展了“音乐课改”竞赛课。我参加了此活动, 在活动中也听了不少教师富有创意的音乐创新课。这些课体现出音乐艺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巨大作用。虽然让人受益匪浅, 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颇值得人深思。

现象之一:音乐课该不该用琴?

一堂音乐课中不能缺少音乐, 当然就少不了动听的琴声。琴是教师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是课堂上学生的“第二教师”。琴声可以代替教师的表扬和批评, 可以带领同学们去自主地学习新歌, 可以表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总之音乐课中的琴声, 能带给师生许多听觉上的享受,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一个“好朋友”、“好伙伴”。

但现在的有些课上, 已经看不见“琴”的踪影。有的教师一堂课从始到终都在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 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作用, 但随之引出另一种现象:录音机或VCD取代了琴的位置, 听录音发声练习、听录音学唱歌曲……虽然录音机或VCD的音响效果丰富, 配乐动听, 但教师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调式音高是不是适合学生?伴奏的旋律声部是不是很突出?等等。

以前使用琴时, 教师在教授新歌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调式的高低, 而伴奏是突出旋律声部让学生尽快熟悉旋律, 可以跟着琴自己学唱歌曲。这样就不用教师一句句地教唱。教师在学生跟琴自学完歌曲后, 再进行适当纠正与指导。而现在的音乐课中, 过于依赖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而忽略最重要、最基本的“朋友”———琴的帮助。不顾及学生是不是在声嘶力竭地跟着伴奏带演唱, 或旋律的演唱是否正确、清楚, 感情是不是表达贴切, 而一味地强调说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学唱歌曲。完全抛开琴去教学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呢?

现象二:教师上课话该讲多少?

新课改强调:要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进行根本性的转换, 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激励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 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话不敢讲, 怕讲多了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导致课堂上教师常常只讲比较呆板或单一的几句话, 甚至应该讲的也用多媒体手段代替。

音乐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 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要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需要教师的引导, 需要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 精辟精炼。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 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因此, 教师的语速、语调、节奏都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 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 这样学生才会把握音乐的脉搏, 全身心地感受语言的美。

所以, 音乐课中还是有许多环节需要教师放心、大胆、恰如其分地去讲, 如:课的导入、对学生表演的肯定、课中重难点的引导, 甚至新知的讲授, 让教师的语言成为点睛之言, 解惑之语。可以采用生动的故事、猜谜、诗朗诵等形式, 我想一定会起到其他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现象之三:律动、歌表演能不能教授动作?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 我会忘记, 做给我看, 我会记住, 让我参加, 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都有同感, 这就是进行了音乐能力培养的结果。所以课堂中应该加强律动和歌表演, 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审美素质。律动和歌表演是最能表达的欢乐心情的实践活动, 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 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和谐。

现在音乐课上否定了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局限于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更不能为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 而应该注重素质能力培养, 注重教学中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到真知。这样就形成一种现象:一首歌曲学会了, 该进行律动或歌表演时, 教师一个动作示范都不做也不管学生对歌曲中的事物是否了解, 就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表演。如:一年级课中有《小孔雀》的歌表演。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孔雀这一动物, 所以对它的动作和特征不了解, 编不出什么美丽形象的动作, 而教师这时可以示范几个动作或用放录像观察孔雀等一些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水平,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创编, 效果及课堂气氛会好得多, 学生也就不会达不到所预定的目标状态了。

现象之四:课堂上组织教学还要不要?

现在音乐课比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也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和情景,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参与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注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却又忽视课堂上的组织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去表演, 有的学生是在相互表演、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乱窜, 结果本来很好的表演环节变得乱糟糟、闹哄哄, 而教师也不去动脑筋想该怎样组织教学, 以为这样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

课堂纪律组织也是必要的。不一定是命令式的语言:坐好, 回位置, 等等, 可以用一个眼神, 一组动作, 一串跳动的音符, 让学生明白是停下来还是回到座位。正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对进行表演的孩子们说:“我们学小鸟飞时, 同学们每个人飞的动作不一样, 做的真好!现在你们能排好整齐的队伍跟鸟妈妈一起飞翔吗?”教师扮演鸟妈妈, 学生很自觉地就跟在教师的身后进行表演, 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这样有艺术的组织, 使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又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因此, 教师应灵活理解新理念, 不能偏激。我们提倡的音乐创新教育应结合实际及音乐学科的特点, 使音乐创新课充分体现音乐性、情感性, 让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

参考文献

[1]周琦.带路与指路.中国音乐教育, 2003, (5) .

[2]许红梅.虹梅音乐网.

[3]《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篇2

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的主要方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教育矛盾多多,人们期待着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引导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从国民重教的传统到千千万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继续拉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强烈的需求,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改革取向,如何保证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1.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目前观点各异,其讨论并未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之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本次教育政策分析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与会学者就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学校制度及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一些专家指出,现代学校制度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概念,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厘清的概念。现代学校制度也是个相对概念,一方面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则与未来的后现代的学校制度建立着关系。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同,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比,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其自主权如何建构的问题;而与未来的学校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适应学习型社会,逐步地从制度化向非制度化,制度结构的转变问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当前,在现代学校制度上形成定义的条件还没有成熟,而核心难点在于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等方面。目前国内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诸多讨论,并未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之上。这些讨论大体可梳理成几个方面:研究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其实是双方的权利与责任问题;研究社区、社会与学校;研究学校内部如何治理;研究学校教育的制度体系,甚至涉及到学习者的需求和发展,或者各方面兼而有之。

张力说,探讨现代学校制度,有许多问题很难回避。比如,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属性是怎样分化的?如何看待政府和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机制?为什么对《教育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理解和操作有很大分歧?要不要积极创造条件修改《教育法》第25条?在中国,教育行业真是一种“暴利行业”吗?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而且私有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仍由政府举办和投资教育?各国和国际组织是如何看待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国外是怎样区别对待非营利性教育和营利性教育的?为什么“教育产业化”容易使政府在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的同时也退出公共教育领域?等等。

恰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不仅仅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而是一个政府与企业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因此,探讨现代学校制度,首先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尤为重要。从国际通行的现代社会结构来看,由于提供的物品是有差别的,往往其提供的主体和范围也有很大差别。教育提供方出现了多元化的方式,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既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那么,谁最适合于建设一个现代标准的学校制度,这是值得探讨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定义教育的属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什么样的私人产品,然后再看现代学校制度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稳妥。

谈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性,张力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与教育服务贸易相关的一些新概念的引入,对引入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可能更加迫切。我国已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意在中国境内有一些教育是可以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而且可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在这个领域中建设一种比较规范的学校制度,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消费者的要求,是付钱购买教育服务的用户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思考现代学校制度定位的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到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将有很多特征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需要一个现代学校制度作为载体和平台。

据介绍,在西方,由于其公共教育政策已基本定型,因而对现代学校制度争论很少,现代学校制度实际上是为公共教育政策的执行提供基础。现在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中主要有三类价值取向:一类是“老左派”,强调政府投入的责任,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的公平,主要是体现在公共性方面;第二类是“新右派”,认为现有的公共教育政策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低效或失灵,虽很公平,但是一种平庸的公平,它倾向于一种新自由主义;其次还有超越左和右的“第三条”道路,在注重公平和增加选择这些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正是由于这三大不同思潮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政策的相互交锋,才使得欧美国家教育的提供者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其政策走向值得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丁钢教授提出有关现代学校制度上的构想: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建立半政府半民间的中介机构,全民的事业回归全民。学校服务于学生,学生在学校中理解和分享知识,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服务于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是学校的真实领导和学生的引导者;学校服务于社会,政府应为学校均衡发展提供可能,以社会满意度作为学校教育服务的重要指标。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相对应与现存的大学制度而言,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大学制度。它是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轨、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政府正逐步从市场里,从它该退出的行政领域退出来,那么,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唐安国教授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现存高等学校制度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其核心在于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以便为学校落实并有效使用办学自主权和民主管理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着重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谁应该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法人代表如何在学校管理中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如何监督和约束法人代表的治理行为?为此,举办者、管理者和相关利益关系人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唐安国教授认为,现存高等学校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高等学校法人地位没有很好落实,决策等过程缺乏制度安排以及由此导致的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其主要原因是:

――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边界模糊,既是高校的举办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于是“管学”和“办学”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放权不到位,用权不得当,使得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缺乏外部的制度保障。

――社会上的其他利益关系人缺乏参与办学和监督办学的制度安排,社会的声音被政府所掩盖,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包揽了本该属于社会发挥的作用,市场力量没有能够形成。

――高校自身缺乏制度创新意识,改革动力不足、行动不够。由于政府在高教管理中把学校当作一个附属部门,学校主要领导由政府任命,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难免存在“保位子”的心理顾虑;目前尚没有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管理成绩特别是管理不良的结果还不能从制度上与校领导的“位子”或其工作评价直接挂钩,学校领导往往会采取保守的策略;学校在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中涉及教师利益调整时会碰到许多阻力和压力,校领导由于缺乏相关权力的制度安排,瞻前顾后,步履维艰,最终的改革方案往往是折中的和不彻底的。

唐安国教授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建立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和社会的参与和间接影响机制。而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建立公共治理结构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在《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逐步下放一些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项目权,逐步转移一些社会可以承担的职能,如评价职能;政府着力建立和健全为社会和学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公共平台,努力做到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及时性;按照《依法行政纲要》的要求规范各级政府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并使这些行为受到社会的监督。同时,要创造环境和条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诸如高等教育评价等活动,发挥社会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的间接影响职能。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唐安国认为,应根据高等学校举办人的不同组成形式,实行多种形式的法人制度,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则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在《高等教育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作为集体的党委和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并补充关于决策失误的责任承担权。

河南大学副校长赵国祥教授作为一名高校的领导者,提出高校自主运行模式。他认为,目前高校运行存在许多矛盾,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交织,政府管理方式与高校管理方式的矛盾,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不足和高校的自主发展力量生存能力不足,政府对高校投入不均衡与高校总体资源缺乏,政教不分与政府行政职能与学校职能之间的矛盾,高校的投入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推行高校自主运行模式可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包括高校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政府可以加强宏观监控,高校加强自我管理,提升自主生存的能力;政府资源的分配由计划分配转变为项目招标模式;实行政教分离;强化高校的责任意识,注重办学效益;强化办学成本意识,注重办学质量,等等。

3.关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需求急速增长,公共教育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个逐步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也在影响并改造着中国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新的教育资源,解决改善公共教育的绩效成为一种改革的思路。

什么是教育民营?教育民营需要什么制度保证?

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教授分析说,所谓教育民营,即由非政府的主体和非政府的运行机制(公民社会参与机制、市场选择机制)来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以改变政府垄断或包揽的状况,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教育供给体制。民营主要有四大类型:部分的教育民营(如公立学校实行民办机制),完全的教育民营(如纯粹的民办学校),完全公办与完全民营的组合(公立学校举办民办学校),部分民营与完全民营的组合(公立学校实行民办机制的同时举办民办学校)。

他指出,教育民营是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政策选择。如美国的公司化管理、特许学校、契约学校、教育券;英国的学校的地方化管理;日本的学校法人化改革等都是西方国家教育民营的政策措施。国外改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把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竞争、选择机制逐步引入教育领域。而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存在市场机制,具体体现在:教育中的“自由”交易关系已经形成,市场化公益行为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学校等。市场机制引进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使教育领域中出现了竞争、选择、利润、服务(对公众需要的回应性)等。

刘复兴强调,教育民营必须有制度保证。首先,教育民营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要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其次,建立教育的准市场制度(quasi-market system)。这涉及:(1)借鉴自由市场的供求机制改造教育领域供求关系;(2)在教育领域充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和自主选择机制;(3)保持政府对教育活动的强有力监管和规制。学校法人制度改革是教育民营制度安排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倾向?市场化的一些措施是否导致了教育差距的扩大?

“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过度化倾向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在增加教育供给,推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紧张,包不起这么大规模的教育为由,希望将市场化改革推向所有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市场化操作带来大量消极的教育结果。

另外,市场化取向政策实施的制约瓶颈越来越大。目前,我们没有建立起对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权的保障体系,而老百姓对市场化教育改革的承受力也有一个限度。在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基本上仍然是农民在承担着除教师工资以外的其他教育成本。山东省五县调查数据表明,政府教育投资用于工资的最高比例达98%,最低也达到80%以上。因此,必须正视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中存在的“教育致贫现象”。不能让教育民营化成为加剧中国贫富分化的助推器。

张志勇指出,中国教育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不能导致“民进公退”,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力度。我国广大农村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极度贫乏,市场化教育改革首先是发展民办教育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的是首先培育民办教育力量,然后推动国有教育改革,提高效率的问题。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受援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政策实施同时出现的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差距扩大的现象表明,此类政策在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方面并未取得预期成果。

因此,他提出,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目标,应从“分享型教育公平”转变为“共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以“自由选择”为核心重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框架。他认为,公共教育经费短缺是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吸引民间投资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应该在所有制上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以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配置,如积极推动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等。

如何看待名校办民校?

重点学校所办的分校借助国家的资源,又借助市场的机制,通过择校、收费,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如何看待和管理这类学校,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应该加快名校办分校的体制转轨,加快在名校所办分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步伐。他认为,按《民办教育法》来规范,非国家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教育都是民办教育。名校所办分校一般除了教师工资外,其他资金均依靠学生交费,可以说,70%―80%以上的办学成本都是由学生家长支付的。因此,这类学校从性质上看,应该是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举办的民办学校。

张志勇指出,不割断“名校”与“分校”之间存在的老子与儿子的关系,弊端甚多:为教育乱收费留下了体制性“缺口”;“分校”承担教育经费筹措者的角色,对于交费上学的学生家长不公平;有“民校”之名,无民校之机制和效率,成为新的“学校官僚机构”。

名校办民校已客观存在,也在发挥着作用,但应该进行规划,首先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名校办民校应限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在现代学校制度众多的定义中,张志勇更认可这样的观点,即依法办学、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社会监督。他认为在名校所办分校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以下四个优势:1.在解决学校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上,这类学校比公办学校改革的负担、包袱少,改革的成本低;2.在解决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这类学校是政府事业单位办的,但又不是直接依赖政府的财政性资金,采取委托经营的办法,改革的阻力小;3.在解决学校与内部运行机制上,人事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关键,新办学校可以直接按照新的人事制度来运转;4.在解决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这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直接,对社会的反映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建立起健全的外部监督机制。

仅一部法规怎能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

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法规制度,是与会专家们的一致看法。目前,我们用一部法规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在实践中行不通,在理论上有漏洞。民办教育分类问题(如营利与非营利)以及根据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们的法规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

分管民办教育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教授指出,问题(案例)通常走在政策和法规的前面,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公共政策;没有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教训就没有完善的法规。在他的行政管理中,就有许多因法规不健全而难以处置的案例。

例如,在西方国家,私立学校的董事会成员是因学校的营利与非营利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且权利不同。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对“不获回报”和“要获得回报”的民办学校的董事会的成员构成作不同的限定,因而对一些民办学校董事会的内部纷争难以处置。

有的民办高校办学者因“抽逃资金”被立案处理,但最终不了了之。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按《民办教育促进法》责令民办学校“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行政部门却难以处理。因为“停止招生、吊销许可证”会立刻造成学校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引发教师人心浮动和学生不安,影响稳定。而民办学校是“民营非企业单位”,与《刑法》中规定的“抽逃资金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不符,因此司法机关又无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有的民办高校在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过程中因担心招生不足,以“自主招生”、“自主办学”为由,擅自向低分学生承诺“保证入学”,造成严重后果,违犯了《民促法实施条例》。但因无相应的处罚条款,而学生又是受害者,行政部门不得不为其承担违规带来的责任。

张民选指出,民办教育必须发展,同时应该加快法规建设,以便教育管理部门依法行政。

他说,《教育法》是教育活动中的“宪法”,是基本法,主要体现国家的基本意志,表达社会的教育理想,但其本身难以直接作民事和刑事责任处置的标尺。因此,需要规定各类学校权利、义务和行为之民事、刑事和行政责任的《学校法》。目前,国务院、教育部和地方法规往往出现“处罚条款”缺失的状况,有些法规虽有“处罚条款”或“法律责任”条款,但因为与《民法》、《刑事》等法规的不吻合,行政部门和司法机构都难以实施。

【采访手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

日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每届一个主题。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督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中国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制度创新,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论坛上都有生动的反映。立足当代,关注现实,反映教育改革需要,从实践中产生问题,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成为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的鲜明特点。“关注中国教育政策实践,注重教育政策理论创新”是其一贯的宗旨,为教育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实践部门的教师、校长之间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已成为受到各界关注的高水平、有影响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年度论坛。

采访了两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与会专家学者对许多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教育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本届研讨会,吸引了一批来自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专家学者。他们围绕政府、市场、学校三者的关系及现代学校制度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内容涉及行政许可法与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政府教育职能转变、市场介入与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学校自主运行机制、现代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公立教育制度与民办教育制度等许多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使得本届研讨会精彩纷呈。

近年来,教育问题被社会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从国民重教的传统到千千万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继续拉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强烈的需求,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改革取向,如何保证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许许多多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今日的中国教育。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共教育体制的改革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公共教育政策作为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何保证其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其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同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教育决策环境和决策因素越来越复杂,决策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为了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民主、更有效,决策者应该是研究型决策者,而研究者则应该是政策参与者。一位教育政策研究学者如是说。

本届论坛主席、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对教育政策研究提出三点要求:研究中国问题,写中国文章;研究现实问题,写当代文章;要现实的研究问题,写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他指出,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必须了解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立足当代,关注现实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只有有目的的关注现实问题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才能起到认识世界、传播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金融应该如何创新 篇3

中国金融史就是资本流动史,它经过了五个阶段:典当、钱庄、票号、远东金融中心以及目前。

典当分为大押、中押、小押。它最早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到现在也还存在。它为什么能活1500多年?因为其恢复了物的信用,救急不救穷,几分钟就把业务办完了,灵活分期。

钱庄是见票即付,谁持有票,谁就拥有兑换权。它从摆地摊开始,是银行的雏形。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人的信用,可以用信用贷款,而且,它支持实业。

票号诞生于1823年,当时主要是押解银两。从管理上看,它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雏形。老板占干股,他死后,儿孙还享有12年分红权;用股权激励整个核心团队;亲属规避,“三爷”不能进票号;从最基础做起;审计……所以,票号的创新是在管理上创新,是完全超前的,现在也还适用。

远东金融中心存在于1900~1937年,当时在上海外滩非常发达,它建立了立体的金融体系,做到了产融结合,完全支持实业。

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实践,都支持实业,都有修为、有社会使命、有担当、有责任。从历史上看,开放是同步的,这次机遇是第五次,先国有,后外资,再民资。

当下的金融业几乎没有创新,所有的创新都在历史上。因为科技进步,才有了互联网,有了各种卡、各种网上银行,甚至连虚拟货币都诞生了。当代金融机构非常多,但为什么还会融资难呢?

是否真正懂得金融的本质和逻辑是最重要的。金融是高门槛,它是公共产品,一出问题带来的破坏非常大,如果金融企业出了事儿没有哪一个能救过来。金融只有一个核心——信用,没有信用寸步难行。

我说两个逻辑: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国家逻辑透明、普惠;市场逻辑服务价格机制。现在市场逻辑已经被做到了极致,企业之所以倒闭,就是因为没有遵循国家逻辑。

金融具有三个要素:资本、人才、机制。资本密集容易,人才难;人才容易,机制难。金融的最高境界在于“六合”——综合、混合、融合、结合、整合、联合。单一业态下,金融不可能生存,它必须做到混业。

我提一个“伙伴金融”的概念,经济开放给了我们新机遇。怎么做?以客户为核心。伙伴金融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不能你是你,他是他。

金融的核心是融不是金,融首先是融通。融合、融入、融通,我认为这是最难的。现在企业死掉,有50%左右是企业自己的原因,资金不足,或者模式不对。金融也有30%的原因。如果企业家愿意改变自己的那50%,金融家愿意改变自己那30%,那么市场因素可以忽略不记,谁都能活下去,关键就在于愿不愿意改变。

所有的“互联网+”一定是“企业家+金融家+互联网+”,要做到“平台+互联网+科技+金融”。新常态告诉我们必须反省和反思,没有新模式,旧模式不可能再持续。现在的成功是模式的成功。不管你怎么创新,一定要有模式。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篇4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学方式落后

钢琴教学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示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理论知识, 缩短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这种只重视教学进度, 忽视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钢琴教学毫无成就,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不仅学不到有用的钢琴知识, 反而会逐渐丧失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兴趣。现在的钢琴教学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 没有深刻认识当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 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2、教师缺乏教学素养

很多高校对于艺术教学本就处于探索阶段, 教学系统和教学模式都不健全。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音乐素养缺乏完整、系统的培训,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 应该与时俱进,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艺术修养,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形成强烈的教学观念, 仅仅把教学当做普通的工作, 这样只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例如:我们可以搜索各大高校的招聘简章, 招聘音乐教育职位的要求比其他专业的低, 只要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技能基本就可以被录用, 学校很少考核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音乐素质, 长此以往, 教师自己也会丧失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3、学生对钢琴缺乏正确的认知

有的学生选择钢琴专业是出于兴趣, 有的学生是随便选的, 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的服从调剂。高校钢琴教学的对象是所有钢琴专业的学生, 既然来到了这个课堂, 那么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学习以后的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缺乏对钢琴的全面认识, 他们觉得钢琴只是一种乐器, 只要学会如何演奏就行了。可是钢琴的演奏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最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传递感情, 这也正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无法体会情感共鸣, 又怎么可能从钢琴教学中提升音乐素养呢?

二、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式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个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 首先应该要让学生认识钢琴、了解感情, 提高对钢琴的兴趣, 逐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革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情感上同钢琴建立联系, 从而锻炼他们的基本能力。例如:现在很多钢琴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都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 让学生观看钢琴的发展演变历程, 辅以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在钢琴演奏方面,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自己动手弹奏, 老师给以指导, 这样有条有理、图文结合的方式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配备硬件设施

钢琴教学除了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 关键在于平时的练习。学生要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 需要通过演奏钢琴来展示学习结果。钢琴是一个大型的演奏乐器, 难以随身携带, 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 学校应该增加对教学资源的投入, 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钢琴, 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更多的演奏时间。演奏的目的不只是练习, 还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每一首钢琴曲背后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钢琴曲的魅力。例如:在一些专业的音乐学院, 都会配备相应专业的乐器, 供给学生日常的学习,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钢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仅要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 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 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鼓励学生多多思考, 自觉培养敏锐的乐感。此外, 在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高校的教学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 拉近师生关系。常常可以看到, 教师在班级群中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学习资料, 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重视基础教学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 之所以有能力, 是因为基础知识的铺垫, 将知识变成了一项技能。高校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演奏钢琴, 形成自己的音乐素养,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那么,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弹自唱, 在学过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创作, 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感情, 融合到钢琴演奏中。

三、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高校钢琴教学着重于对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基础知识的教学, 顺利完成学业, 还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能力, 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这一举措有力的证实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持续进行。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学生花费四年的时间、精力学习, 最后走上社会, 走进职场, 需要有强大的能力作为支柱。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我们都知道就业压力大, 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 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怎么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呢?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方面是提升他们的综合实力, 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让学生在毕业后, 能够尽快融入社会, 展现自己的实力。

四、结束语

做好高校钢琴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高校钢琴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重视高校钢琴教学工作,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保障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拥有过人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储备充足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王朋.高校钢琴教学中多媒体的实践应用[J].北方音乐, 2014, 11 (12) :170-170.

[2]刘海峰.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交际, 2013, 09 (11) :204-204, 203.

[3]王朋.对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 12 (8) :233-233.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自信;创新个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养。这一综合素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一、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老师的威严,“唯我独尊”的思想,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因此,要唤起学生自信,就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抛开顾虑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树立自信。

那么教师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发现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在喜欢的领域里活动,从而产生自信。其次,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思想上把老师当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学生会很好地配合,并且思想活跃,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提以下问题: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通过预习让学生充分述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则要大力表扬、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个个跃跃欲试,并且自信的发表意见。

二、开展班级竞赛,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的素质。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谁演得好。各组同学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许多,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进步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和动力,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鸟的天堂》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文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三、发挥榜样作用,培养持之以恒精神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张衡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发明地动仪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张衡为榜样吗?”(生:“愿意”)

1.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就在我们班上呢。

2.张衡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让他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证明,最终取得杰出成就。那么,同学们在课上就要做到不轻易动摇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通过课本中典型榜样,找到“结合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恒心,树立他们远大理想。老师要善于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音乐课应该如何创新 篇6

约翰逊·斯密斯·克尔曾经说过:“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将掌握社会信息的命脉。”专业核心技能是一个专业型人才必备的要素。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更受到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信息企业更是如此,员工的基本专业技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员工道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发生质变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企业长久发展,处于不败的关键因素。大专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大专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包括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基础因素。然而,在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形成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模式,一些教师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活力和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形成创造性思维。

1.采用引导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更是如此,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采用引导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计算机网页制作以计算网络技术为基础,同时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专业性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大专学生而言,由于对这方面的认知还存在缺陷,学生容易对专业性的概念和理论产生反感。教师要认清这方面的学情,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代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固守传统,而是要与时俱进。

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新的改观。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新事物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他们的专业技能还不够扎实。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知识结构体系还不成熟。如果在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还是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传授过时的理论,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厌倦心理。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对计算机信息专业理论的理解不深刻,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转换思想,可以运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制作个性化的网页。教师就可以通过迁移的方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消化知识,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网页时,需要运用各种类型的图片。然而,学生在初学网页制作时,采用的图片效果可能不太好,会有红眼效果。因此,教师讲解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重点讲解Fireworks8.0的相关功能,让学生了解Fireworks8.0具有消除红眼的功能。当然,教师还可以在延伸拓展,向学生介绍Fireworks8.0不仅能够消除红眼,还能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遇到的其他情况。教师也可以设计与生活实际结合的相关任务。

2.合理运用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专业人才的素养有多方面的标准,但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则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素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页制作技术。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的实践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关作业,通过合作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白计算机网页制作是一门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活用教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转化,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竞争的环境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教学反馈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具有个性格化网页作品,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个学习阶段都可以评选一组优秀的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还能形成合作意识,在小组同学的激励下,每个人的想法和创意都能发挥出来。同时,不同小组之间也能互相学习,也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和精彩创意。计算机网页制作的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是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页制作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信息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社会和企业也需要更多的相关技术人才。网页制作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也要培养过硬的本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社会立足。在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采用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嘉.浅谈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质量[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6:3.

[2]王哲.项目教学法在技工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D].南昌大学,2012.

上一篇: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系统下一篇: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