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监测

2024-10-10

响应监测(共3篇)

响应监测 篇1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支撑性作用,确保矿区安全高效地生产尤为重要。开采沉陷,是采煤损毁土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既破坏生态平衡,又影响安全生产。为实现灾害预警,研究开采沉陷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 世纪80 年代,灰色系统理论[1]由邓聚龙教授提出,GM( 1,1) 模型成为该理论主要模型,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解决了日常生活、科研和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灰色系统理论以其优越特性,在矿区开采沉陷预测中表现不俗,得到专家学者一致青睐[2-3]。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是信息不完全的对象、内涵不确定的概念、关系不明确的机制,能从有限的、离散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建立模型,并作出分析和预测。煤矿区开采沉降监测一般采用定期观测的常规测量方法,所获取的观测数据是有限的、离散的。因此,可依靠灰色系统理论,根据获取的数据来预测矿区沉降发展趋势。GM( 1,1)模型是有效的预测模型[4-6],据此为提高预测精度,提出事件响应模型。

1 事件响应模型

1. 1 原理

等时间间隔观测数据X(0)(t)=[x(0)(1),x(0)(2),…,x(0)(t)],t=1,2,…,n,其中t是观测时间序号。X(0)(t)的1-AGO序列为X(1)(t)=[x(1)(1),x(1)(2),…,x(1)(t)],t=1,2,…,n,其中,k=1,2,…,t。X(1)(t)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为Z(1)(t)=[z(1)(2),z(1)(3),…,z(1)(t)],t=2,3,…,n,其中z(1)(k)=1/2[x(1)(k)+x(1)(k-1)],k=2,3,…,t。称为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7,8],式中a代表地表发展趋势,b代表地表沉降值。

若 Λ=[a b]T为参数,且

则GM( 1,1) 模型最小二乘估计参数序列满足:

事件响应模型函数为

式中:k=2,3,…,t;。

还原值:

式中k =1,2,…,t-1。

是事件响应模型预测第k个时间序号的预测值,是对应的1-AGO序列中的元素,事件响应模型[9]与GM(1,1)模型[10]相比,d的选取使得模型预测精度存在差异;事件响应模型采用统计学原理,考虑到每个数据的权重性,所有数据均参与预测计算,即;而GM(1,1)模型采用观测数据中的第1个数据进行所有预测计算,即d=x(1)(1)-b/a。

1. 2 试验验证

以赵楼煤矿1306 工作面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为例,验证事件响应模型的可用性。该工作面走向长2 295 m,倾向长2 068 m,采深800 m,表土层厚度为600 m,使用综采法进行开采,考虑实际情况沿走向和倾向分别布设25 个监测点,取走向和倾向交汇处监测点作为计算示例,数据获取依照规范,数据处理符合指标,提供实际有效的数据源,分别采用GM( 1,1) 模型[11]和事件响应模型,由前4 次观测值预测第5 次下沉值,并且同实测值进行比较,其中实测值通过二等水准测量获得。

建立等间隔观测数据:

X( 0)( 4) 的1-AGO序列:

X( 1)( 4) 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由GM ( 1,1) 模型最小二乘估计参数序列满足Λ=[a b]T= ( BTB)-1BTY得:

Λ =[a b]T= [0. 206 3 2. 221 3 ]T,代入公式( 2) 、( 3) 得:

事件响应模型预计函数为

GM( 1,1) 模型预计函数为

事件响应模型、GM( 1,1) 模型按照各自预测函数分别求得5 个观测点下沉值,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事件响应模型在精度上要高于GM( 1,1) 模型,其预测值更接近实测值,理论上提高了预测精度,对生产实践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2 理论精度分析

GM( 1,1) 模型采用后验方差法[12]和小误差概率[13]进行检验,模型精度等级由后验方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共同描述。

后验方差比值C计算公式为

小误差概率P计算公式为

式中: s1为原始数据标准差; s2为残差数据标准差;为残差数据均值; ε( k) 为残差检验值,k = 1,2,…,t。

式中: s22为残差数据方差; s21为原始数据方差;为模型预测值,k =1,2,…,t; 为原始数据均值。

表2 列出了预测模型精度标准值,作为模型精度评价的标准,用来衡量模型精度等级的优劣。

由公式( 4) 、( 5) 结合事件响应模型预测值,以及GM( 1,1) 模型预测值,分别计算两种模型后验方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仅以事件响应模型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k=1,2,3,4,5;

同理计算GM( 1,1) 模型,C =0. 129 5<0. 35; P =1 >0. 95。

在小误差概率P相同的情况下,事件响应模型后验方差比值小于GM( 1,1) 模型后验方差比值,说明事件响应模型在理论精度上优于GM( 1,1) 模型。

3 相关性分析

模型相关性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中的F分布[14-15]来判断模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其验证公式如下:

式中:,i = 1,2,…,n; N-i2=1是分子自由度; QR(i=N1-2)是自由度为N-2 的随机变量; QE是自由度为1 的随机变量。

式( 6) 的含义是F服从第一自由度为N-2,第二自由度为1 的F分布。

对于给定的检验显著水平 α,当F>Fα( 1,N-2) ,接受假设检验,认为模型可用。否则,模型不可用。

本次试验选取5 个观测点作为试验对象,N = 5,α = 0. 05,则:

同理可得GM( 1,1) 模型指标。

模型理论精度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比见表3。

表3 说明,两种模型精度等级均属“良好”,贴近实际情况,但事件响应模型优于GM( 1,1) 模型。

4 结语

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事件响应模型与GM( 1,1)模型,结果表明,事件响应模型预测精度高于GM( 1,1) 模型。仅从模型上分析,事件响应模型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但是,矿区开采沉陷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实时动态的观测数据是准确预测的关键。所以,为掌握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准确规律,指导生产安全有序进行,如何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原始数据,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聚焦点。

响应监测 篇2

结构健康监测对土木工程结构、特别是大型和超大型结构的设计、建造、维护和运营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揭示结构真实服役环境、荷载、响应和性能演化规律提供了现场试验手段[1]。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大型桥梁工程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2], 也正在逐渐体现出与人工检查所不同的独特优势以及价值。

2015年3月28日凌晨2时许, 某大桥绍兴方向引桥发生车辆起火事故。事故发生后, 大桥管理方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避免更大事故的发生。但事故处理时间较长, 单侧通行能力严重受限, 造成大桥上车辆拥堵、滞留, 对大桥的安全提出了考验 (如图1, 图2所示) 。

2 某大桥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简介

某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分为荷载源、结构静动力响应两大部分监测内容:

1) 荷载源监测项:包括风荷载、环境温湿度、地震、船撞、动态交通荷载。

2) 结构静动力响应:

a.结构静力特性监测项。包括关键代表性构件受力 (注:吊索力纳入定期巡检内容) 、控制点的空间变位状况 (主缆、加劲梁和索塔的空间变位情况) 。

b.结构动力特性监测项。包括桥梁主缆、索塔、加劲梁、吊索构件的固有动力特性监测与分析以及地震、船撞振动响应监测。

3 响应监测与安全评估

选取2015年3月28日0时~24时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压力变送器传感器布置图见图3。

1) Z7, Z8跨中挠度 (最大挠度) 见图4。

由Z7, Z8跨跨中的挠度来看, 此次事件造成的挠度响应是很大的。挠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都是在上午09:50, 上游最大挠度-388.6 mm, 下游最大挠度-300.4 mm。上游最大挠度已经接近最大设计活荷载挠度值 (-443 mm) , 超过规范规定的预警值[3]。应对此类极端事件提高警惕, 尽可能防止发生交通流拥堵滞留桥上的情况。

另外可见, 挠度响应明显增大的时间从早上7:40左右开始, 持续到下午15:18之后。在凌晨03:54~07:40之间, 挠度较正常值减小, 该现象是由于事故发生后的交通管制引起。

2) 主航道桥挠度包络图见图5。

由挠度包络曲线可见主桥主要桥跨内的挠度最大值均超过了200 mm。最大挠度出现在Z7, Z8之间, 已接近活载设计值。除Z6, Z7跨之外, 上游桥面的下挠响应大于下游, 这是由于单侧车辆拥堵造成的。

整体上挠度水平低于设计活荷载挠度, 主桥结构整体安全。

4 索力识别结果

车辆荷载的拥堵势必造成索力的变化, 威胁斜拉索系统的安全。斜拉索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布设位置见图6。

通过斜拉索振动加速度监测数据, 采用振动法进行索力的识别, 即可得到斜拉索的索力[4,5,6]。这里采用1 min的分析间隔进行索力识别, 可以兼顾索力识别的准确性与时变特点。典型斜拉索的索力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见 (Z7 R N-Z7) 索力自09:22前后开始迅速上升 (起始值2 353 k N) 。大约40 min之后达到峰值2 617 k N (索力变化率为11%) , 并在随后保持了较高的索力水平, 直至大约15:40, 索力才逐步减小。索力增加过程中, 均未超过容许索力;索力经历增加、减小过程后, 可以回到事件前水平, 可以判定该斜拉索在这次事故中安全。

对所有斜拉索进行索力识别, 可知索力变化范围在-16%~19%之间, 均未超出斜拉索的容许索力, 且事故过后均可恢复至事故前水平, 可以判定斜拉索系统安全。

5 结语

根据某大桥安全监测与巡检管理系统采集的实测数据, 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 主桥中跨跨中挠度最大值-237.8 mm, 小于设计活载挠度;主桥最大挠度发生在Z7, Z8跨跨中, 上游挠度最大值-388.6 mm, 已接近该位置设计活载挠度 (-443 mm) 。桥梁结构仍在安全范围内, 但是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应保持警惕、尽量避免。

2) 索力变化幅度-16%~19%, 在安全范围内, 实测最大索力未超出设计容许索力。斜拉索系统在本次事件中处于安全状态。

3) 事件结束后, 索力、变形基本恢复至事件前水平。本次车辆拥堵事故未使大桥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

通过桥梁安全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 帮助桥梁管理部门在紧急状况下掌握桥梁的安全状态, 并对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Ou J.Some Recent Advances of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s for Civil Infrastructures in Mainland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Proceeding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Tokyo, Japan, 2003.

[3]JT/T 1037—2016, 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S].

[4]De SáCaetano E.Cable vibrations in cable-stayed bridges[M].Porto:IABSE, 2007.

[5]Hiroshi Z, Tohru S, Yoshio N.Practical Formulas for Estimation of Cable Tension by Vibration Method[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6 (122) :6-651.

响应监测 篇3

该项目的执行,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高寒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策略;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区域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 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制出西藏草地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系统, 合理利用草原;通过研究动态确定草原的合理载蓄量,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该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房世波介绍说, 此项研究可以填补高寒牧草长势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空白。同时, 可以在青海、新疆等类似地区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推广应用。据初步估计, 该项目实现业务运行后, 可以减少高寒地区畜牧业10%~20%的损失。

据IPCC报告显示, 近北极的加拿大寒区草地和“世界第三极”的西藏高寒草地分布区是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西藏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研究该牧区牧草长势和产量对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响应监测】推荐阅读:

响应过程05-23

需求响应05-26

冲击响应05-28

响应论文06-10

耦合响应06-25

响应能力07-24

响应策略07-25

快速响应08-22

管理响应08-28

参数响应09-12

上一篇:自动化系统配置下一篇:呼吸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