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策略

2024-07-25

响应策略(通用10篇)

响应策略 篇1

一、销售人员对可实现的销售业绩的期望

从企业的角度, 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预测公司的销售业绩, 并将期望的销售业绩以业绩配额的方式, 逐层分配至基层销售人员, 而且使每个基层的销售人员的配额指标是一致的, 这是企业与销售团队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因为这关系着每个销售人员、中层销售经理、销售副总的下一年度业绩和收入情况。销售团队的基层销售人员在拿到企业对他们业绩的期望值时, 他们首先会与自己判断的销售业绩期望相比, 因为他们大致上知道自己的销售能力实际能达到的销售业绩。通过对比后, 会有4种情况:

1. 轻松完成

认为自己一定能轻松地完成销售指标, 感觉不到任何销售压力, 所以会以常规的业务态度去销售, 从指标考核期开始就不会太努力。这造成了公司销售资源的一种浪费, 是平均主义的固定业绩配额制的一个缺陷, 不能激励优秀的销售人员努力开拓市场。

2. 基本完成

认为自己经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指标, 这一类人在指标考核期开始时压力会比较大, 比较努力;至后期认为业绩指标基本可以完成时, 他们开始放弃努力, 并将考核期后端的业务尽可能地向下一个考核期内延迟, 以保证下一期也能完成指标。

3. 基本完不成

这类销售人员完不成业绩指标, 但离指标差距比较小。虽然预期完不成业绩指标, 但他们在考核期内会全程努力以尽可能地完成指标。业绩指标对他们有很大程度的激励效果。

4. 不能完成

他们很清楚自己再努力也很难完成公司的业绩指标, 这类销售人员主要是新的销售业务人员或销售能力比较糟糕的。他们在业绩指标的巨大压力下工作, 心理负担很重, 时间长了对健康有很大负面影响。

等额的业绩指标制度使有能力的销售人员无法追求更好的销售业绩, 造成人力资源上的一种浪费, 同时让没有能力完成销售指标的人或是新的销售人员感觉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有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企业与销售人员或团队信息的不对称性, 企业采用销售人员合成的方法来预测销售期望值时, 每个销售人员会低报其销售预期, 而实际上这个数值是比较保守的数值。再获得总数额平均之后再等额分摊下去时, 必然导致有能力的人的指标低, 而没能力的指标实现不了, 这是制度上的一种缺陷造成的。

销售团队内每个成员都很清楚, 在今天的销售环境下承担过高的销售指标有很高的风险, 而他们不愿意因为达不到销售指标而造成自己的经济损失。在这一点上, 他们都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 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争取更低的销售指标, 不愿意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考虑企业的利益。这是国内现阶段的一种企业特征, 每个人更多地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 而不愿意为企业的长远利益来担负更多的责任。这是企业的期望与销售团队在期望上产生差距的原因, 也是企业必须要对销售团队进行激励的原由。要将销售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产生更大程度的正关联, 而且目标方向要求一致。

二、销售团队及其成员可接受的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

国内销售市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随着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放开, 产品供应能力的迅速提高, 在约十几年的时间里, 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关系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迅速切换成了全方位的供远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由此销售环节成了企业内压力最大的部门, 销售人员能承受的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 是企业十分关注的, 也是企业的激励政策能否被有效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业绩指标、竞争压力、挫折的多重压力下, 销售人员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忍耐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等这些内在的素质。所以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是企业在实施激励政策时必须要事先考虑的。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销售环境的变化

工作环境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销售市场的生存环境在近些年变得越来越困难, 市场空间被不断细化造成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得很小, 销售人员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不断地应付各种恶劣环境下业绩的挑战。

2. 企业的短期行为和销售人员流动的恶性循环

随着竞争的加剧, 企业对销售人员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但企业却很难找到好的销售人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不愿意招收没有经验的特别是成功销售经验的人, 即使工资低也不愿意要, 因为企业若把他们招进来, 开始时会很难从他们身上得到回报, 而且需要支付薪资和培训的成本, 一旦把他们培训成为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后, 他们不是跳槽就是被别的公司挖走了, 所以企业宁愿高薪聘请有销售经验的销售人员, 也不愿意冒风险去请新手。二是新销售人员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没有实际的销售经历, 他们很难成为合格的销售人员, 而且当他们感觉自己有所成就之后, 不是要求企业提高待遇条件, 就是跳槽。所以企业不愿意承担替竞争对手培养销售人员的风险, 新的销售人员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企业, 形成恶性循环。

3. 业绩中心理论的缺陷

按照销售业绩论销售成绩, 以业绩定收入多少, 是销售的惯例, 从而导致在销售人员管理中一切以销售业绩为中心。基层优秀的销售人员, 如果没有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是很难被提拔的, 业绩成为一些优秀销售人员前进的障碍, 导致销售人员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无法确定, 只能等机会来表现自己的能力, 对时间的忍耐是对销售人员的最大考验。企业和销售人员均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业绩中心理论的重要缺陷, 企业需要为此承担更多培养和发现优秀销售人员的工作, 避免长时间的压抑对一些本能做得很好的销售人员的埋没。

4. 销售人员的心理压力

随着行业的充分竞争, 销售压力随之增加, 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 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 销售人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如何能够达到目标, 自然是时间越长, 心理负担就越重。根据对社会行业压力的调查, 销售人员所承受的压力是最靠前的, 压力导致销售人员的心理出现阴影, 这也是造成整体销售环境比较差的主要原因。

5. 销售心理辅导体系的欠缺

企业习惯于对销售业绩提升的技巧、产品、业务拓展等进行培训, 对于销售人员如何解压、如何突破心理问题不够重视, 有些企业习惯于对中层以上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 而销售底层真正出成绩的销售人员往往很少被关注。大部分企业对销售心理辅导与教育缺乏认识, 企业总渴求销售员工发挥潜能, 而缺少对销售心理的统一管理, 也没有专业机构分析销售人员心理状态, 这是销售管理上的一种欠缺。

6. 销售人员的普遍心理障碍

销售人员的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其需要改变工作环境的重要因素, 而企业并没有觉察到, 认为是销售人员的能力差、不适合销售工作而跳槽。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业绩的压力、团队的约束、领导的管理、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企业缺少对销售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的机制, 即怎样理解销售角色、怎样理解销售环境、如何认同自己在企业的价值和自己的销售职业生涯等。企业需要建立机构对销售人员进行辅导, 提高销售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是实施激励政策的前提条件, 也是提升销售业绩的保障。

三、销售团队可接受的薪资水平和被激励的程度

销售团队成员与公司其他员工一样, 首先都会优先考虑自己所能得到的总报酬。企业支付的薪酬只是他们得到的显性财务报酬部分和他们能享受到的福利。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而支付员工的工资是企业成本, 企业必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但由于同时受到人才自由流动和竞争机制的约束, 企业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作为提供薪酬的依据, 因为这也是对方所要考虑的问题:

1. 市场水平

企业会首先考虑支付给一个条件相同的销售人员的市场标准报酬是多少。这个标准只能是一个范围, 但可在这个范围内上下浮动, 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

2. 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经验

事实上, 每个销售人员、销售经理的个人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他的受教育水平、专业领域、个人的才能、工作经验、以往的业绩甚至个人的外表和形象, 都是企业所要考虑的支付薪酬水平多少的依据。

3. 专业领域销售人才的供需关系

企业需要的专业销售人才在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影响着企业需要支付的薪酬。对于紧缺的销售人才, 企业不得不开出更好的报酬。

4. 企业的利润率水平

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 利润水平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行业内的企业, 也会因为经营的策略、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 导致利润水平不同。只有好的企业才有能力支付更多的薪酬给员工。

5. 企业的资金实力和企业规模

企业的资金实力、企业规模等也是影响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说小的企业就不能支付更高的薪酬。

6. 薪酬的竞争力

员工作为人才市场上可自由流动的元素, 企业要考虑自己支付的薪酬水平比竞争对手是否更有吸引力、竞争力。否则, 企业很难聘请到比较好的员工, 会在人才的竞争上失去优势。

7. 成本控制

在一些高科技企业, 员工的人力成本是企业最主要的成本, 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政策也会对企业用人政策和薪酬政策有影响。

总之, 企业不会无条件地支付员工多余的薪酬, 也不会提供超过市场水平很多的激励措施。但是, 各个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薪酬结构、福利、提成方式上有所差异。

摘要:激励策略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 为使激励策略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必须认真考虑销售人员对激励策略的期望、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只有这样企业的激励措施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销售人员,激励策略,响应

灾难响应作战图 篇2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有时候企业会比政府反应更快,做得更好。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灾难中的沃尔玛就是灾难快速响应的好榜样。卡特里娜袭击美国时,政府以及各种机构救灾行动普遍不力,备受指责。相比之下,沃尔玛在卡特里娜来袭时的响应更引人瞩目。在卡特里娜来袭后,沃尔玛公司供应了2498车商品、300多万加仑饮用水,向救灾机构捐赠了1700万美元现金以及价值350万美元的物资。

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显示,分析沃尔玛救灾响应的学术文章比美国“财富N强”中其他任何公司都多很多。一些文章甚至直接拿反应迟缓的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与反应及时的沃尔玛对比,并分析原因。

为什么沃尔玛能在灾难响应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才能应对好灾难?卡恩·布哈杰(Karn Budhiraj)和加布里埃尔·卡斯特罗(Gabriel de la Torre Castro)撰写论文,对沃尔玛和家得宝等多家公司进行详尽分析以后,提出了在灾难响应方面最佳做法的框架,包括事先的备灾计划、指挥结构、应急物资储备、作战室、中央通信门户、长期合作伙伴、利用当地员工知识、志愿者动员和捐赠等举措。如表1所示。

框架最为强调灾难发生前主动规划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就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应急计划,配置适宜的责任人员,确保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至最低。

详尽的事先备灾计划

沃尔玛公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作灾难准备。主动性规划包括:应急程序、活动挂图、业务连续性计划和普遍性计划。准备措施包括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预备训练演习、店铺关闭程序和灾难通信协议。例如,沃尔玛公司设置了一个“员工应急信息热线”的免费电话号码,并与其内部的事故管理网站相连接。这一热线允许公司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提供详细的现场报告,并及时发布到事故管理网站上以供分享。

事先计划应当尽可能详细——包括指挥结构,而且指挥结构的成立应按照灾难的类型和受影响的设备设施或地区来确定。此外,这些计划还应覆盖到公司在配合其救援合作伙伴时所需要遵守的特定协议。

备灾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情景规划。通过预测尽可能多的情景类型,企业在准备面对多数事件时至少有基本概念:如何着手、该联系谁。企业可以根据同类灾难的情景拟订一项事先计划。由于大多数灾难都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企业可以将事先计划作为灾难应急行动的起点,然后根据情况对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在起草备灾计划的过程中,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其所有层级、设备设施和部门都必须包括在内。例如,塔吉特百货公司将所有部门和资产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加入到其备灾计划当中。此外,将计划的起草下放到地方也是个办法,例如世界领先的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的备灾计划交由各地业务部门自行起草,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责权明晰的指挥结构

沃尔玛公司灾难管理工作的核心机构是危机管理小组,由地方事故管理小组、应急运行中心和策略响应执行小组构成。地方事故管理小组负责提供危机的日常策略性支持,保持与应急运行中心的经常沟通。应急运行中心是其他各小组的通信枢纽,并负责向危机管理小组报告。策略响应执行小组则配合外部组织例如政府机构、企业组织例如企业圆桌(BusinessRoundtable)来共同应对危机。

危机时期,拥有责权明晰的指挥系统非常必要。灾难响应要求决策迅速——谁作出决策以及谁执行决策,最好在事先备灾计划中加以明确。

在确定指挥结构时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情是:灾难时期受影响的当地设施和财产可能也会对员工产生个人层面的影响。例如,一个需要惦记其家庭财产的员工可能不是危机管理小组的理想人选。美国劳氏公司(Lowe’s)就很认真地考虑到了这一点,其创建、培训和动员风暴恢复小组(Storm Recovery Teams)就是很好的例子。受灾难影响的员工可以关注和管理个人事务,而有着明确责权、训练有素的风暴恢复小组成员则接管设备设施的运行。

快速反应的物资储备

沃尔玛在其遍布全美的仓库中储备了大量应急必备物资,因此能在灾难发生时,对应急物资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在其遍布全美的100家分销中心里,有8家被指定为灾难应急物资分销中心,总共储备有价值470万美元、只在紧急情况发生后才定量配给使用的物资。这些物资包括饮用水、电池、灯具、灯油和即食食品等,都以移动托盘搬运的方式存储。

企业如果希望成为灾难供应链中的有效链接点,就应当认真分析产品/服务组合,了解哪些物资将会有着很高的需求并提前主动采购和储备。这种在预期到供求失衡之前就抢先增加库存的做法,在灾难响应过程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得宝公司知道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物资之一就是发电机,因此采购了大量的发电机,存放在靠近灾难易发地区的战略储备库里,从而能够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投放当地市场。这种策略还可以从采购延伸到生产上,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调整生产线,及时根据需求在靠近受灾地区的生产设施上增加饮用水的灌装数量。

快速决策的作战室

沃尔玛的应急运行中心是一间270平方米的办公室,拥有48名员工,主要扮演通信枢纽的角色,负责监测灾难的破坏情况并进行响应动员。该中心的响应启动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别针对可能会破坏数百家店铺的大型飓风。在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期间,该中心成了集中指挥机构,积极配合灾难现场的公司员工及外部组织例如州政府、其他企业开展救灾工作。

表1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拥有被称为“作战室”的集中指挥中心。灾难时,这些企业主动将关键利益相关者和专家集中在一个房间里,以便迅速解决问题而不会迷失在官僚作风中,同时也让指挥系统有集中办公的平台。

指挥中心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像配备天气预报设备和专家的塔吉特百货公司指挥中心一样技术先进;也可以出于安全和保持业务持续性目的而拥有备用办公地点,例如美国劳氏公司的指挥中心;还可以是由普通会议室临时改造而成的危机行动中心。总之,主导思想就是将关键人物集中在通信快捷和决策迅速的地方。此外,作战室也是危机期间中央通信门户的理想地方。

作战室应当包括有一个有权作出最终决策的负责人,同时配备丰富经验和具备专业应对技能的跨职能团队。最后,还可以与其他合作伙伴例如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甚至其他企业的作战室进行结对。

与各方联动的中央通信门户

沃尔玛公司的报警中心是应急运行中心的联动机构,主要负责监测公司5000多件设备设施受破坏的情况。借助先进的技术,一个6~8人的工作小组能监控偏远地区的公司设备设施,并在几分钟内进行响

应动员。若发生事故,所有相关信息都可在公司开发的事故管理网站上查看——网站主要负责从外部收集实时信息,发布当地新闻和犯罪情况报告,以及提供连接事发地点的网络视频服务。沃尔玛还使用天气追踪软件HurrTrak来分析大西洋热带风暴的变动趋势及对即将被袭地区的潜在影响。

技术是全球多数物流业务的运行中枢,在灾难时期,一旦技术基础设施被破坏,救灾工作就会戛然而止。企业必须拥有与灾难现场员工联系的途径,同时也要有资产跟踪能力,有为运送应急物资的卡车提供配合和支持的能力。此外,由于灾难时供电通常得不到保障,某些备用电源和互联网连接设备在此时就尤为重要。

同样,中央通信门户的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作战室中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是美国劳氏公司的飓风热线(Hurricane Hotline),还可以简单到电子公告牌系统(BBS)。中央通信门户应当始终考虑到通信方式例如互联网、地面通信、移动电话、对讲机、卫星电话等出现失效的可能性,必须随时准备以任何必要的通信渠道来保障通信顺畅。

找好长期合作伙伴

沃尔玛公司不仅在灾难期间积极配合联邦及州两级政府开展救济工作,在日常应急规划工作上也很积极。例如,沃尔玛通过国土安全部及联邦应急管理局各自下属的私营企业办公室,与这两大政府机构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它还通过专业组织,例如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和国际应急管理者协会,在相关国家管理机构内设立直接联络点。此外,沃尔玛还是许多企业组织例如美国商会企业公民领袖中心、企业圆桌会和国家安全商界促进领袖的成员。

沃尔玛在应急响应工作上与其他私营企业也有配合,例如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TheHome Depot)、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沃尔格林公司(Walgreens)、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以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

与协调救援机构拥有良好的关系,对私营企业灾难响应行动成功至关重要。协调机构例如美国商会企业公民领袖中心、美国红十字会或救世军等组织通常扮演清算中心的角色:它们将受灾地区的物资和服务请求转发给其成员组织,然后将成员组织捐赠的物资转交给受灾地区。

正如企业在绩效运营方面都有“标杆企业”一样,把灾难响应很棒的同行作为标杆,将会获益匪浅。

用好当地员工

沃尔玛有着庞大的零售店铺网络,因而公司在受灾地区总有土生土长并熟知当地情况的员工。此外,沃尔玛经常鼓励员工加入当地社团。在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期间,沃尔玛公司对其当地员工的知识和所作决策给予充分信任。当地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决策权下放,使沃尔玛公司能够提前制定计划,当地网点也能利用自己的判断来管理和调配资源。由于决策是现场作出而无需等待总部的批准,应急响应速度大为提高。

如果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员工的知识来加快援助,甚至支持政府机构,既可以促使政府机构将私营企业作为值得信任的盟友,又可以准许当地员工进入隔离地区救援。

此外,企业还应当允许当地员工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领导权,以免沟通通道过长而错失良机。

志愿者动员

当危机报道出现于主流媒体,人们就会对如何帮助受灾者非常感兴趣。对企业而言,明智的做法是使用好员工的意愿。例如美国劳氏公司的“Heroes”计划或葛兰素史克公司的“PULSE”计划,能让每一个参与计划的人都受益。员工可以获得参与某项特定救灾工作的机会,企业的救灾工作也可以获得接受过培训并有救援意愿的员工的支持。

按需捐赠

按需捐赠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救灾响应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就是那些对救灾无用的捐赠。捐赠可以是金钱,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美国劳氏公司向其各自合作的协调援助机构捐款;也可以是实物,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给灾区免费分发瓶装饮用水;还可以是联邦快递公司所提供的免费应急运输服务。企业与合作援助机构经过密切讨论,就会清楚哪些物品和服务是合作伙伴所必需的。如果没有符合需求的实物捐赠,金钱捐赠就成为首选,因为金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几乎适用于所有的灾难类型。

哪些行业能发挥更大作用

由世界经济论坛发起的人道主义救济行动(TheHumanitarian Relief Initiative,HRI)将参与灾难响应行动的企业划分为十个行业,即物流与运输、工程与建筑、信息技术/电信、医疗保健、零售、食品与饮料、能源、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媒体。此外,它还概述了每一行业所具有的灾难响应能力,如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的灾难响应行动中发挥过有效作用的企业,往往都提供了其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例如,葛兰素史克公司以尽可能有效的方式提供药物,而未参与药物运输的安排。同样,作为物流巨擘,联邦快递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又快又好地传送包裹上。因此,医疗保健机构投资构建作战室、媒体公司进行预防性的捐赠物资采购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响应策略 篇3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中的安全威胁也日益明显。虽然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迅速发展,但实践证明,现实中的安全防护也无法发现和抵御所有的危害。因此,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通常指一个组织为了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所做的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处理或采取的措施。自从美国国防部于1989年资助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及协调中心(CC)以来,世界各地成立了众多应急响应组,并在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认可。CERT的成立标志着信息安全由传统的静态防护手段开始转变为完善的动态防御机制。在研究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防御理论的过程中,美国国防部提出了信息保障IA(Information Assurance)的概念,并给出了包含保护、检测、响应三个环节的动态模型,后来又增加了风险评估、安全策略、恢复环节,组成目前经典的AP2DR2模型,其中的响应环节重点在于针对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我国第一个安全事件响应组织CCER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应急响应组)成立于1999年5月,CNCERT/CC(中国计算机应急响应组/协调中心)也于2000年3月正式成立,并于2002年加入了国际合作组织安全事件响应组论坛(FIRST)[1]。

然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除实现一个用于提供事件处理服务的应急响应中心之外,还应该结合各种具体的安全事件、安全问题、安全技术,从全局的角度建立一个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完备的安全研发及服务体制,以及有效的合作协调关系的分布的、动态的、协作的应急响应系统[2]。另外,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也应该是主动地、有预见性地,而不是被动地、仓促地做出响应,它们表现为一系列的人员组织协调和操作步骤[3]。

本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的策略体系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策略体系,为系统、有序地应对网络安全事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程度地消除各类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策略指导。

1 应急响应策略体系的设计原则

策略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制定一个策略就能够完全符合、适应网络系统的环境和需求,只能不断地接近目标。对于应急响应策略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指导性原则 应急响应策略体系中的策略不是技术解决方案,它应该是一个组织描述处理网络安全事件方法的指导性文件,对整个组织的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全局性指导。

2) 现实可行性原则 衡量应急响应策略是否合理的尺度首先应该是现实可行性。应急响应策略与现实业务状态的关系是:应急响应策略既要符合现实业务状态,又要能包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发展要求。

3) 整体性原则 应急响应的策略必须是全网范围内的综合防范,整体联运,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应急响应体系的脆弱性,这一原则同时也体现了信息安全的“木桶原理”。整个应急响应策略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而由于管理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件更为严重。同时,制定管理策略时必须兼顾技术所能达到的响应能力,在管理上投入足够的精力。

4) 信息共享原则 信息共享是应急响应的关键,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提供给合作者大量并不关心的信息会收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会降低隐藏其中的重要信息被发现的概率,因此,在实际运作中应该考虑将信息共享的对象和内容加以区分对待,并进行分级和权限设置。

5) 动态性原则 安全事件的复杂性使得在制定具体的应急响应策略时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所制订的策略总是会偏重当前状况,而信息安全是动态变化的,信息安全策略需要不断发展,因此,必须实现对策略不断的完善,即必须贯彻安全生命周期的思想。

6) 规范化原则 应急响应策略应该有清晰和完全的文档描述。任何组织,无论大小都应该有相应的应急响应策略,并且有相应的行政措施保证既定的应急响应策略能够被不打折扣地执行。遵守本组织的应急响应策略,应该作为组织成员的基本要求,写入工作表现,并在其工作职能中描述。

7) 可审核性原则 应急响应策略应该是可以被审核的,即能够对组织内各部门对应急响应策略遵守的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

2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策略体系

2.1 体系框架

根据应急响应策略的设计原则并结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实际特点,本文设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策略体系的框架如图1所示。

文中设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策略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应急响应一体化管理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对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系统一体化建设中各级响应组织的组建提供指导。主要包括:根据单位各部门的现行行政体制结构,提供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构的组建方法;研究单位的地理位置分布特点和安全需求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组织机构的纵向分布范围;分析应急响应的业务工作特点,设计现实可行的应急响应人员管理策略;利用目前各种信息流通手段,制定便于实施一体化应急响应的信息共享策略。

2) 事前准备策略 该策略用于指导应急响应工作人员为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类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本部门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确定网络中重要的信息资源、配置适当的安全策略、制定明确的应急响应计划(特殊部门还需要制定业务连续性保障计划以确保这些部门在受到网络攻击时能够持续运行)、准备好在处理网络安全事件时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以及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响应的模拟演练。

3) 事中响应策略 该策略是应急响应的关键,主要用于对如何解决事件响应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指导:即如何检测是否出现了安全事件,问题在哪里,影响范围有多大;如何限制攻击的范围,限制潜在的损失和破坏;如何找出事件根源并彻底根除,防止发生同样的事件;如何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尽可能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4]。

· 检测阶段 要做出初步的动作和响应。根据获得的初步资料和分析结果,估计事件的范围,制订进一步的响应战略,并且保留可能用于司法程序的证据。

· 抑制阶段 目的是限制攻击的范围。抑制措施十分重要,因为太多的安全事件可能迅速失控,典型的事例就是具有蠕虫特征的恶意代码的感染。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关闭服务;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 根除阶段 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并彻底清除。对于单机上发生的事件,主要根据各种操作系统平台的具体检查和根除程序进行操作,但是对于大规模爆发的带有蠕虫性质的恶意程序,要根除各个主机上的恶意代码,是十分艰巨的一个任务。很多案例的数据表明,众多的用户并没有真正关注他们的主机是否己经遭受入侵,有的甚至持续一年多,任由感染蠕虫的主机在网络中不断地搜索和攻击别的目标[5]。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各网络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或者是在一些商业网络中,网络管理员对接入到网络中的子网和用户没有足够的管理权限。

· 恢复阶段 目标是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尽可能还原到它们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工作应该十分小心,避免出现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另外,恢复工作中如果涉及到机密数据,需要额外遵照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

4) 事后总结调整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对安全事件处理后的工作进行指导,包括回顾并整理本次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并进行总结报告的方法步骤,以及事件文档与证据的管理方案。记录的内容,不仅对有关部门的其他处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将来应急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积累。

5) 应急响应服务保障策略 该策略主要用于指导如何向上述策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包括系统维护、人员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研发、安全公告及法律支持等。

2.2 策略体系的作用对象

单位各类业务网络安全的应急响应策略的制订,必须从网络安全的需求出发,针对应急响应系统的不同组织机构和应急响应处理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别设计,在本文中,针对各类信息网络特点所设计的策略体系中,各个组成元素在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的处理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作用对象,如图2所示。

首先,所有策略通过应急响应机构作用于网络。应急响应策略是指导网络管理、使用人员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文件,就整个信息网络系统而言,它处于系统的上层,属于上层管理性文件,必须依靠必要的机制才能作用于网络。这个机制就是在网络内部建立应急响应机构,在行政管理上构成分级结构,负责单位整个网络的应急响应工作,论文中所设计的各个策略正是通过应急响应中心实施于网络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

其次,各个策略分别作用于应急处理的不同对象。策略体系中的一体化管理策略,作用于具有分级结构的应急响应中心,用于统一协调、分级管理应急响应工作,在各个应急响应中心间建立信息共享通道,使整个网络的应急响应系统具备整体联动的应急响应处理能力;其它策略,作用于每个应急响应分中心在进行应急响应处理的不同阶段,事前准备策略的作用时间从未发生安全事件一直延续到系统出现异常,主要是指导制订应急响应预案、布置网络安全事件检测系统以及准备各种应急处理所需工具和资源;事中响应策略作用时间从系统发现安全事件一直到安全事件被处理完毕,用于指导发现网络安全事件时如何应对;事后总结策略的作用在事件被处理完毕后,主要用于指导总结每一次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理过程,从中发现应急处理的不足之处;服务保障策略作用于整个应急响应处理过程中,向各个阶段提供应急处理所需的服务。

2.3 组成策略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应急响应策略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靠共同作用于受保护的网络,构成完整、有效和动态的应急响应策略体系。

首先,应急响应事前准备策略、事中响应策略和事后总结策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实施,准备策略实施于安全事件发生前,是响应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准备策略实施的充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事中响应策略实施的有效性;事中响应策略作用于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对事件进行处理的紧要关头,是整个应急响应策略体系的核心,既是准备策略的延续又是总结策略的描述对象;事后总结策略作用于安全事件被处理后,是准备策略和响应策略的信息传递纽带,通过事后总结策略能够将事中应急响应策略的缺陷反馈给准备策略,从而使得三者形成一种封闭的循环。

其次,应急响应保障策略作用于上述策略实施的全过程,为策略的实施提供服务保障,制订一个全面性的保障策略能够使应急响应工作得到有力保障,是上述策略能够顺利实施并能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是上述策略的重要辅助策略。

最后,一体化管理策略作用于不同的应急响应中心,是不同的应急中心所制订的同类型策略在横向上广泛共享的信息通道,它一方面限制上述策略的制订要符合一体化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促进上述策略的不断完善。

3 体系框架的作用过程分析

应急响应策略体系中的每个组成元素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明确的作用范围或对象,策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靠和促进的关系,共同服务于网络安全的应急响应处理,它们相互协作进行网络安全应急处理的过程如图3所示。

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前,应急响应人员积极实施应急响应处理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属于准备阶段,准备工作由事前准备策略指导完成。已实施准备策略的网络应具备网络安全事件的入侵检测能力,随时监测网络安全情况,当安全事件发生时,通常系统的异常情况首先由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和网络终端使用人员发现。

这时应急处理进入检测分析阶段,该阶段的处理过程由事中响应策略负责指导,网络操作人员发现可疑情况时应首先进行一次评估,确定是否属于安全事件,如果确定是安全事件或不确定事件原因,则应及时向本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汇报情况,内部应急响应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评估,当确定为网络安全事件时,通过鉴证分析和沟通交流,根据事前准备阶段的应急响应计划马上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首先抑制事件的扩散,限制事件的影响范围,如果事件的影响范围可控则进行后续响应处理,主要进行事件的根除、恢复以及跟踪;如果事件的影响范围不可控,有可能在网络内进行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安全事件,由上级应急响应中心采取必要措施对安全事件进行控制,向上级汇报安全事件的过程应依据一体化管理策略来实施。

在安全事件处理完毕后,对本次应急处理工作做必要的总结,此时,应急响应处理进入事后总结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应依据事后总结调整策略进行,通过认真总结,能够发现应急处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事前准备和事中响应策略。另外,在整个应急响应处理过程中,需要必要的服务保障工作,这部分工作由应急响应服务保障策略指导完成。

4 总 结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情况以及安全需求,结合AP2DR2网络安全动态防御模型,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策略体系。在网络安全建设进程中,依据此策略体系,可以形成一支强大的、具备高技术基础和灵活运用能力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组织,来保障网络的安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的程度进一步加强,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在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指导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的相关策略进行重点研究,分析该体系框架的策略组成、策略作用对象、策略间关系及策略的作用过程,并设计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策略体系框架。

关键词:应急响应,入侵检测,网络安全,计算机应急响应组

参考文献

[1]冯涛,张玉清,高有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4,30(13):101-103.

[2]连一峰,戴英侠.计算机应急响应系统体系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1(2):202-209.

[3]王娟,何兴高,等.应急策略自动化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26(11):2570-2572.

[4]Schultxz E E,shumway R.网络安全事件响应[M].段海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小型快速响应运载火箭 篇4

“螺旋1”阶段包括FALCON计划中美空军授出小型快速响应运载火箭“猎鹰”、“猛禽”合同。在FALCON计划中,美国军方提出在24小时内能够将454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发射成本低于500万美元。

2008年8月,按照ORS办公室与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签署的合同,猎鹰1火箭进行了第三次发射,原本计划将空间发展技术公司研制的“快速启动”任务有效载荷送入太空,但遗憾的是这次发射再告失败。至此,“猎鹰”1火箭的前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发展前景暗淡。轨道科学公司的两枚“猛禽”火箭设计用于空中发射,以获得操作灵活性。“猛禽”1是一枚有翼3级固体火箭,由运载飞机运至发射高度释放,与轨道公司目前使用的“飞马座"火箭十分类似。“猛禽”2由C-17军用运输机进行空中发射。与此同时,麦道公司提出了发展 “米诺陶”火箭族,Microcosm公司提出了发展 “鬼怪”火箭等等。

响应策略 篇5

伴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DR)技术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通过政策措施和经济激励来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期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不仅可以提高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还可以缓解缺电压力、降低供电成本、提高电网资产利用率。

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并网及其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风机、光伏等)的不确定性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文献[1]主要针对DR与风电并网的协作效益,设计考虑市场成熟度的风电并网的需求响应模式,促进风电并网消纳,但未提及具体详细的风电模型及需求侧负荷模型。文献[2]综合考虑了风电机组出力的不确定性,建立了风电出力估算模型和基于DR机制的输电规划模型,但没有说明详细的DR策略。文献[3]通过协调各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以及DR来实现微网的多目标能量优化。文献[4]通过分析不同电价模式下的小型风机的接入对电网经济效益的影响,但也未详细描绘系统模型。文献[5]将冰箱、空调、热水器作为家居型温控负荷的代表,分析其快速响应特性、储能特性及高可控性,但未考虑电价激励。文献[6]提出了基于需求侧减排的节能调度方法并提出了双层优化模型,但未提出具体的居民侧行为的改变。文献[7]提出了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但同样偏重于经济性分析,而不是着眼于居民侧。文献[7]中构建了全新的计及需求侧响应的短期输电阻塞管理模型,而文献[8]中则构建了分时电价对购售电风险影响的分析模型,文献[9]建立了两种不同电价的联合优化模型,文献[10]提出了最优电价决策方法,文献[11]构建了DSM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以上均是从经济学角度构建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DR可调节的负荷侧设备精细化建模,设计不同电价信号激励场景,通过连续时间序列仿真,分析负荷侧用电行为方式的转变。研究加入精细化模型后,在不同电价策略的激励下,房屋中的空调设备、热水器设备负荷行为的变化,以及在当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性较大时,DR如何有效地平缓其波动,同时又达到了削峰的目标。

1 精细化模型的建立

本文精细化建模主要是针对用电负荷侧。对于用电负荷侧的以往建模方式多为模糊建模,假设房屋为简单的恒功率负荷,无法精确观察DR对负荷行为的影响。而本文是将房屋考虑为可参与DR的各类家用电器的集总负荷,该负荷的功率会随着电价信号、天气的变化而改变。房屋中包括有洗衣机、洗碗机、烘干机、空调、风扇、灯、微波炉、热水器等家用电器。通过对房屋中家用电器的精细化建模,可观察在不同电价策略的激励下,各种家用电器的调节方式及其对整体电网电压、功率波动的影响,支持对负荷的精确控制,提高用户参与DR的灵活度。其中对房屋整体功率调节有较大影响的负荷包括房屋的空调系统(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及热水器。通过详细观察风机随外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实行平缓波动性的措施,为日后研究其与DR策略相结合的优化调度方法提供了基础。在此详细建立了HVAC设备、热水器的数学模型。

1.1 HVAC设备模型

仿真过程中利用的房屋模型见图1,主要考虑如下四方面的吸收或损失热量途径:

(1)外部墙壁、地板以及房顶的吸放热(基于房屋墙壁、地板和房门等的热导);

(2)空气吸放热(基于空气交换速率);

(3)太阳能辐射(基于天气变化);

(4)内部人、灯、电子设备及其他终端负荷等放热(基于设备使用情况)。

前三点途径均为电网不可控因素,第四点中的热力学可控负荷是DR控制的主要对象。其中,房屋的HVAC设备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此用等效热能参数法(Equivalent Thermal Parameter,ETP)将HVAC设备系统等效为简单的电路系统。该系统数学模型见文献[12]。

在需求侧响应策略实施过程中,每个设备上的主动控制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设备主动控制器上的线性控制算法如图2所示。该主动控制器可以将用户的需求转换为市场的竞标价,该价格由当前温度值决定。

电力市场收集各设备的竞标价后进行竞卖,竞标周期为30 min,随即市场出清。在竞标模型中,需求侧和供电侧分别提供竞标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市场出清价格。随后电价信号又会传递回设备的主动控制器中,从而转换为设备设定温度的改变,由式(1)可推导出

式中:Pbid、Pavg、Pcleared分别为设备竞标价、市场均价以及市场出清价格;为市场价格标准差;k为设备主动控制器中线性控制算法的价格函数曲线(见图2)的斜率;Tmax/min为用户允许的温度最大调节范围;T0、Tcurrent、Tset分别为设备期望温度设定值、当前温度设定值以及根据电价信号调节后的温度设定值。

设定温度值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空调消耗的功率,通过对多个用户空调信息的集总,即可获得馈线上空调的总功率的变化,对所有空调改变的功率求和,则是一个可观的功率削减量,从而对电网的紧张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1.2 热水器数学模型

在热水器运行中,水由分别位于水箱底部和顶部的两部分加热器加热。顶部加热器在感知周边水温低于一定限值或冷水水位高于一定限值时,顶部加热器随即启动,但是两个加热器优先级不同,顶部加热器优先。热水器水箱含有三种状态:充满、部分充满和空箱。部分充满状态时根据热水流速还分为稳定状态、即将耗尽状态、即将充满状态。对应不同的状态分别消耗不同的功率,这与水箱大小、水箱中水的热容、流速、外温、恒温器设定值、控制区间、水箱外壳热损失等因素均有关。单节点和双节点的热水器模型如图3(a)、图3(b)所示。

1.2.1 单节点模型

该模型为一个简单集中参数的电气近似模型,将水箱考虑为一个统一温度的水的集中体,用于水箱在完全充满或空箱状态。可通过水箱原始温度值,计算经过特定时间后水箱的最终温度值。

根据图3可知,若将热水器整体假设为热容为Cw节点,对于该节点的热平衡方程为

重新整理得

积分可得

式中:UA为水箱传递热的热导值;Tin为注入水的初始温度;To为水箱外部温度;T为最终温度值,Cw为水箱中水的平均热容;Tw为水的平均温度;m(5)为流速;Qele为水箱吸热速率;b为系数;Δt为温度变化的时间差;Cp为功率因数。

1.2.2 双节点模型

该模型用于水箱的部分充满状态。水分为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各自统一的温度。上层热水节点接近水箱中恒温器设定温度,下层冷水节点接近水箱进水温度。这个模型考虑了冷热水节点间的边界。通过温度差,可计算出冷热水的新边界高度。同样地,冷热水边界的高度也可假设为时间的积分。其数学公式为

同时是水箱中水温随温度变化的坡度,同时也是水流速和温度差的函数,可表示为

式(9)代入式(8),得

经推导可得

其中

式中:h为冷热水新边界高度;h0为原边界;Tlower为水箱下部分水平均温度。

热水器受电价信号调节机制与HVAC设备相似,安装在热水器上的主动控制器可根据市场的出清价格和当前热水器的温度值及水箱情况对其中的两个恒温器的设定温度进行实时调节。通过给定电价,热水器的控制器便会计算出所对应的设定值及冷热水边界的高度,随后便响应调节热水器的工作状态。同样地,热水器在每个迭代周期初始会计算自上一迭代周期开始后的能耗,随即更新热水器的水箱温度或冷热水边界高度,从而辨识出热水器是否需要加热,然后计算出热水器直到下一工作状态改变前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并将时间传递给控制器。热水器的调节周期为5 min。

1.3 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

风力发电系统中,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与风速、叶片受风面积等因素有关。其捕获的机械功率可表示为[13]

式中:为空气密度;S为风力发电机的扫掠面积;Cp代表风力发电机的风能利用系数;v为风速;Pm为机械功率。由于风机利用系数与多种因素有关,文献[13]详细描述了Cp值的取值过程。

本文所采用的通用同步中型风力发电机详细参数见表1。

2 需求侧响应电价策略

DR主要分为基于电价的DR和基于激励的DR。本文主要考虑基于电价的DR策略。基于电价的DR策略分为固定电价、关键尖峰电价(Critical Peak Pricing),分时电价(Time of Use Pricing),实时电价(Real Time Pricing)。本文重点考虑固定电价、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

2.1 固定电价(Fixed Rate,FR)

固定电价与居民用电量大小及用电时间无关,该电价为全年固定电价,是一种传统电价模式。所代表含义为居民消耗每千瓦时(度)电量所需支付电费。本文设定电价为0.547元/kWh。

2.2 分时电价(Time of Use,TOU)

分时电价是一种基于时间的电价策略,指电力市场中的电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电网负荷的高峰期实行较高的电价,而在电网负荷的低谷期实行较低的电价。通常分时电价应用于全年,有2~3个价格区间,尖峰期价格是非尖峰期价格的2~5倍[14],每个区间大约持续4~18个h。本文假定夏季某工作日的TOU电价如表2,图4。TOU电价的实施依赖于安装于设备上的被动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根据电价信号改变设备操作状态,但无法把设备需求反馈回电网进行电力市场的竞价过程。

2.3 实时电价(Real Time Pricing,RTP)

实时电价是一种更高级的电价形式,是一种反应电力商品的“瞬时”成本的电价,是动态定价机制。实时电价的实施依赖于安装在设备上的主动控制器,该主动控制器可作为设备的代理参与市场竞标。通过零售电价与电力批发市场的出清电价联动,能够精确反映各时段供电成本的变化,及时有效地传达电价信号。主动控制器每5 min监测当前设备运行状态,并向市场进行出价,每半个小时市场出清,随即将出清价格传递给每个主动控制器,主动控制器依据价格调节设备运行状态。该电价实时改变,是需求侧响应的最完美实现。

3 算例分析

为了分析电价信号对电网的影响及其平缓居民侧分布式电源的效果,本文采用修改后的IEEE13节点配网测试系统进行仿真[15],如图5所示。本文仿真中所采用的分布式电源以风机为例。

系统中包括637个独立居民房屋以及额定功率为100 kW的风机。各节点所接居民房屋个数见表3,并假设所有居民均参与DR调控。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出力大小及DR的负荷减载情况均与天气信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仿真也将天气信息作为输入参数之一。本文以美国西雅图地区的天气文件为例[16],从中可获取温度、湿度、光照、风速等基本信息。每个居民负荷中,含有空调和热水器,其他电器设备暂时假设为典型静态负荷。每台空调和热水器均含有可实现RTP策略的主动控制器和实现TOU策略的被动控制器。通过输入的电价信息文件可对其负荷行为及输出功率进行调节。此外,在房屋模型中定义了其详细参数,包括面积、空调模式、空调性能、空调设定温度等。此外,假设该电力市场由热力发电、风能发电所组成,其中热力发电占主导地位。发电机在实时市场前2 h提交发电价格计划,在实时市场出清前,首先会进行需求预测和需求议价,同时允许DR资源参与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的调控。

本文选取夏季高峰期中的某一天进行连续时间序列的仿真,仿真时长为24 h,取样间隔为1 min。所采用的仿真软件为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开发的Gridlab-D仿真软件[17]。

仿真基于以下三种电价场景。

(1)FR电价激励:在IEEE13节点中,680节点处接入容量为100 kW的通用中型同步风机,采用固定电价模式,电价为0.547元/kWh。日风速变化曲线及所接入风机的输出功率分别见图6、图7。

(2)TOU电价激励:在接入风机的同时,采用TOU电价激励措施进行激励,电价取值见表2,激活每个设备上的被动控制器;

(3)RTP电价激励:在接入风机的同时,激活每个设备上的主动控制器,RTP策略得以实现。

仿真结果分析如下。

3.1 HVAC设备仿真结果分析

HVAC设备是参与DR的重要元件。由于仿真时段为夏季,因此空调系统为制冷设备。经过Gridlab-D仿真后,该系统输出的实时电价曲线如图8所示,该曲线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应用三种电价策略后,HVAC设备的动作行为主要由图9、图10、图11所示。其中图9为仿真后输出的系统中HVAC设备总视在功率变化曲线,图10为HVAC设备制冷温度设定值平均变化曲线,图11为房屋室内外平均温度变化曲线。

如图9所示,在夏季负荷高峰期大量空调开启,若无价格信号,此时空调设定值会维持在较低温度则引起短时负荷高峰期的产生。当电网负荷过高时,在TOU及RTP电价策略刺激下,空调温度设定值被调高,从而减少了功率的消耗。15:55左右负荷最高峰时,在RTP电价激励下,HVAC视在功率由1 208kVA减少至528 kVA,有效转移峰荷。但TOU电价策略激励的缺点在于反弹现象,晚上19:00点后电价降低为0.536元/kWh时,功率曲线出现了反弹现象。而RTP电价由于市场的实时出清,便无反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图10可以看出,由于夏季空调处于制冷状态,在有效实行电价激励措施后,高峰期的空调设定温度被调高,总HVAC负荷会减少。

精细化建模的优势在于可精确描述每个HVAC设备的负荷特性及温度调节范围,如图10所示。通过负荷的精细化建模,可以为用户提供温度调节的精确范围。同时也可根据HVAC功率曲线及用户可承受的温度范围,差异化调节HVAC的温度。但由图11所示,无论是在TOU还是RTP电价策略激励下,室内温度均较恒定电价场景下有轻微提高,但不超过3°调节范围。3°的温度差用户难以感知,但对电网的累积效果则很明显。

3.2 热水器仿真结果分析

另一种参与DR调节的重要元件便为房屋中的热水器。图12所示为仿真算例中配网总热水器输出功率示意图。如图可见,由于电价的有效调节,开启了热水器预热功能,出现在早上7点半到8点半期间的高峰被有效转移,晚高峰同样如此。

3.3 总注入功率仿真结果分析

在IEEE13节点典型馈线系统中,12.47 kV母线通过稳压器向全网输送功率,因此稳压器输出功率即为网络总注入功率。仿真中总注入功率变化曲线如图13。

由图13可知,由于680节点处有风机接入,对全网功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风机功率远小于系统容量,因此影响很微小,同时不会出现潮流逆向现象。但加入TOU与RTP电价激励后,RTP比TOU平缓风电波动效果更为明显。其中RTP电价激励下的高峰期总输入功率峰值由原来的1.60 MW减少为1.48 MW,减少了7.5%。

若在风机上加入主动控制器,则可调控风机的出力,进一步将之与负荷侧的用户响应协调控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如何优化设计两者的协调控制策略,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4 结论

本文侧重对需求侧负荷进行精细化建模,详细分析在不同电价场景下实行DR后用户用电行为的转变,观察DR削峰的效果,体现了主动配电网的互动性。同时由于考虑了分布式电源风机的接入,粗略观察了风机的波动性对电网的影响。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将侧重于基于激励的DR对接入分布式电源后的配电网功率调节的影响,同时建立基于需求侧响应的风机出力模型。

摘要:提出了居民侧负荷中的热力学可控负荷(空调系统和热水器)的精细化模型。详细分析了电价信号对其的调控方式。并以IEEE13节点典型馈线系统为例,在固定电价、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策略的激励下对系统进行了仿真,详细分析了居民侧负荷在不同电价的激励下负荷行为的改变,以及在配网中加入波动性大的分布式电源后配网注入功率被需求侧响应资源调节的情况。该研究得出了需求侧响应在平缓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及削减负荷高峰方面可做出贡献的结论。

响应策略 篇6

并购作为企业间实现协同价值的战略性投资, 不仅具有并购收益不确定性、并购成本不可逆性以及并购决策可延迟性等实物期权特征, 而且还涉及了主并企业、目标企业股东、目标企业管理层等各利益主体的策略互动。国内外学者利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对并购策略和并购时机进行了研究。Simit (2001) 最早利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分析了并购策略, 探讨了并购项目的战略计划和评价[1]。Morellec和Zhdanov (2005) 建立一个动态并购模型, 在分析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股东博弈关系的基础上, 确定了均衡对价比例和并购时机, 并分析了多个主并企业之间的竞争对各并购参与方异常收益的影响[2]。Alvarez和Stenbacka (2006) 最早建立并购的复合实物期权模型, 研究主并企业在并购各阶段与目标企业以及剥离资产受让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对并购时机的影响[3]。Lambrecht和Myers (2007) 从目标企业内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入手, 探讨衰退行业的并购时机和企业关闭时机, 研究认为并购可以促使目标企业在最佳时机关闭[4]。国内学者陈珠明 (2005) 利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研究了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函数情形企业并购的时机和条件[5]。秦国文 (2006) 研究了国有企业并购中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三方博弈行为[6]。边璐和扈文秀 (2009) 研究了主并企业合作并购目标企业的博弈管理以及共同时机确定问题[7]。扈文秀和张涛 (2011) 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并购中象征式竞购合谋和均衡策略, 并探讨了目标企业针对竞购双方合谋在保留价格上的响应策略[8]。

总之, 现有研究的核心是在考虑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在并购中的博弈关系后研究主并企业的并购时机。然而, 这些研究仅仅解揭示了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股东以及各个主并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 而忽视了目标企业管理层在并购中的作用。在并购实践中, 由于并购往往造成目标企业管理层的离职, 因此在面临并购时, 管理层将对并购实施抵制措施, 从而使主并企业并购失败。如2003年, 在王和集团并购粤美雅 (000529) 中, 就是因为粤美雅管理层的全面抵抗而以失败告终。 Chemla (2005) 总结了管理层反并购措施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增加并购成本 (如毒丸子计划) , 另一种直接阻止并购 (如诉讼、向股东游说、寻求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保护等) [9]。在不同的反并购措施下, 目标企业管理层将采取不同的响应策略, 因此主并企业相应的并购决策也将不同。鉴于此, 本文将借鉴Chemla (2005) 对反并购措施的基本分类, 探讨两种反并购措施下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响应策略, 并研究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选择 (是否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以换取管理层的支持) 和并购时机确定问题。

2 基本模型

2.1 模型假设及说明

假定主并企业A有意并购目标企业T, 目标企业T由股东E和管理层M构成 (如果没有特别声明, 下文中的股东和管理层特指目标企业股东和目标企业管理层。) 。在并购前, 目标企业在管理层的经营下, 股东每年获得的净现金流为π0 (x) =πx, 其中π是大于零的常数, 代表净现金流的确定部分; x是符合几何布朗运动的随机变量, 代表净现金流的不确定部分。 dx=μxdt+σxdz, μ为净现金流的瞬时漂移率, σ为瞬时波动率, dz为标准维纳过程。作为经营企业T的报酬, 管理层每年获得净现金流b.假定必要回报率为r, 且大于μ, 那么在并购前目标企业股东价值为E=π/ (r-μ) , 管理层价值为M=b/r.在并购完成之后, 主并企业A可以通过改善目标企业的经营, 从而使目标企业每年的净现金流变为π1 (x) = (1+s) πx, 其中s为净现金流提高比例。在并购过程中, 为了获得目标企业所有权, 主并企业需要向目标企业原有股东支付 (1+θ) E的转移价格, 其中θ为目标企业股东满意的最低溢价比例。此外, 主并企业将在并购后解雇目标企业管理层, 管理层在被解雇之后转而经营其它企业所能获得的最大年净现金流为f, 其中b>f.管理层不采取反并购策略时的并购成本为C. 如果管理层采取是增加并购成本的反并购措施, 那么当管理层抵制时, 并购成本增加到 (1+δ) C, 其中δ是并购成本增加比例, 管理层的抵制成本为D1;如果管理层采取的是直接阻止并购的反并购措施, 那么当管理层抵制时, 假定管理层抵制成功的概率为p, 即主并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为1-p, 此时管理层的抵制成本为D2. δp代表了管理层在两种反并购措施下的反并购效率, 它们的值越大, 反并购效率越高。主并企业可以通过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来避免管理层采取反并购措施, 两种反并购措施下的价值补偿分别为W1= (b-f) /r-D1, W2= (b-f) /r-D2.

2.2 不考虑目标企业管理层响应策略的并购时机

x*1代表不考虑目标企业管理层响应策略下的并购时机, 根据一般实物期权理论[10], 当xx*1时, 主并企业实施并购, 并购收益为 (s-θ) πx/ (r-μ) -C; 当x<x*1时, 主并企业等待, 并购期权价值O1 (x) 满足如下微分方程:

12σ2x2Ο1xx (x) +μxΟ1x (x) -rΟ1 (x) =0 (1)

式 (1) 的一般解为O1 (x) =H1xβ1+H2xβ2, 其中β1, β2是方程12σ2β2+ (μ-12σ2) β-r=0的正负根。

β1, 2=12-μσ2± (μσ2-12) 2+2rσ2.利用边界条件limx0 (Η1xβ1+Η2xβ2) =0, 以及O1 (x) 在x*1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可得:

Η1= (s-θ) πβ1 (r-μ) x*1-β1Η2=0x1*=β1β1-1 (r-μ) C (s-θ) π (2)

因此, 在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时, 最佳并购时机下的主并企业并购期权价值O1 (x) 为:

Ο1 (x) ={Η1xβ1, x<x1* (s-θ) πx (r-μ) -C, xx1* (3)

3 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的并购策略选择和并购时机确定

3.1 增加并购成本情形

当反并购措施为增加并购成本时, 并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主并企业确定并购时机, 以及决定是否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第二阶段, 管理层选择是否进行抵制;第三个阶段, 主并企业决定是否放弃并购, 如果放弃, 主并企业并购收益为0。

利用博弈论中的逆推归纳法探讨主并企业不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时的并购时机确定问题。 如果不考虑主并企业拥有的延迟期权, 那么主并企业的并购决策如引理1所示。

引理1 当x<x**时, 主并企业不进行并购;当xx**时, 主并企业进行并购, 且管理层不抵制。其中,

x**= (1+δ) (r-μ) C (s-θ) π (4)

证明 当x<x**时, 如果主并企业选择并购, 由于管理层实施抵制之后 (并购成本从C增加到 (1+δ) C) 主并企业将放弃并购 (因为 (1+δ) (r-μ) Cx/[ (s-θ) π]<0) , 所以管理层必然会实施抵制, 此时主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并购。当xx**时, 不管管理层是否实施抵制, 主并企业都将完成并购 (因为 (1+δ) (r-μ) Cx/[ (s-θ) π]≥0) , 所以管理层将放弃抵制, 此时主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进行并购, 而管理层则不抵制, 相应的并购期权价值O2 (x) 为:

Ο2 (x) ={G1xβ1, x<x** (s-θ) πxr-μ-C, xx** (5)

由于x**不是由主并企业决定的, 因此O2 (x) 在x**点只满足价值匹配条件, 而不满足平滑粘贴条件。根据价值匹配条件可以得到:

比较x*1与x**, O1 (x) 与O2 (x) 的大小, 并令δ*1=1/ (β1-1) , 有结论1:

结论1 当δδ*1时, 有x*1≥x**, 此时并购阈值为x*1, 并购期权价值为O1 (x) ; 当δ>δ*1时, 有x*1<x**, 此时并购阈值为x**, 并购期权价值为O2 (x) , 且O2 (x) ≤O1 (x) 。

结论1给出了主并企业不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时, 不同反并购效率下 (这里取决于δ) 的主并企业并购决策。当管理层反并购效率较低 (δδ*1) 时, 管理层反并购威胁不对主并企业的并购时机产生影响, 主并企业仍然按照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下的并购阈值实施并购, 并购期权价值也不发生改变。当管理层反并购效率较高 (δ>δ*1) 时, 管理层反并购的存在延缓了并购的发生, 而且降低了主并企业的并购期权价值, 并且δ越大, 主并企业等待的时间越长, 并购期权价值越小。

下面引入主并企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可能性。如果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W1= (b-f) /r-D1, 那么主并企业的并购收益为 (s-θ) πx/ (r-μ) -C-W1.由于 (s-θ) πx/ (r-μ) -C-W1严格小于 (s-θ) πx/ (r-μ) -C, 所以只有当 (s-θ) πx/ (r-μ) -C-W1大于G1xβ1时, 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才可能是最优的, 否则主并企业将永远不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

F1 (x) =G1xβ1-[ (s-θ) πxr-μ-C-W1] (7)

由于G1>0, β1>1, 因此F1 (x) 存在最小值。求解F1′ (x) =β1G1xβ1-1- (s-θ) π/ (r-μ) =0, 可得F1 (x) 最小时x= (1+δβ1δ) 1β1-1 (1+δ) (r-μ) C (s-θ) π= (1+δβ1δ) 1β1-1x**.把x·代入式 (7) , 可以得到F1 (x) 的最小值为:

F1 (x=x) =G1xβ1-[ (s-θ) πr-μx-C-W1]=[1-δ (β1-1) (1+δβ1δ) β1β1-1]C+W1 (8)

从式 (8) 可以看出, 当δ>δ*1时, F (x=x·) 是δ的单调递减函数, 且limδδ1*F (x=x) =W1, limδF (x=x) =-.因此必然存在一个δ*2 (δ*2可以通过令F1 (x=x·) =0来数值求解得出) , 当δ>δ*2时, 有F (x=x·) <0, 结合limx0F1 (x) =C+W1>0, limxF1 (x) =+, 则可以证明此时F1 (x) =0存在两个不同的根, 并且当x属于两根之间时, 有F1 (x) <0。当δ>δ*2时, 主并企业并购期权价值O3 (x) 为:

其中, x*2和H3可以通过O3 (x) 在x*2点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求出。x*3、H5和H6可以通过O3 (x) 在x*3点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 以及在x**点的价值匹配条件求出。

式 (9) 给出了δ>δ*2时主并企业的并购决策, 当x<x*2时, 主并企业等待;当x*2≤xx*3时, 由于此时xx**太远, 主并企业等待的机会成本大于向管理层支付的价值补偿, 因此此时的最优选择是并购且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当x*3<x<x**时, 主并企业的期权中包括一个看涨期权和一个看跌期权, 此时期权价值大于等待的机会成本, 主并企业选择等待;当xx**时, 由于管理层的反并购不能阻止并购发生, 因此主并企业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

综上可得反并购措施为增加并购成本时, 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和并购时机如结论2:

结论2 当0≤δδ*1时, 管理层反并购的存在不影响并购,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之间进行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1 (x) ;当δ*1<δδ*2时, 管理层反并购威胁延迟了并购,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之间进行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2 (x) ;当δ>δ*2时, 存在一段区域使得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是最优的,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支付价值补偿, 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之间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3 (x) 。

3.2 直接阻止并购情形

下面考虑反并购措施为直接阻止并购情形, 此时并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主并企业选择并购时机, 以及确定是否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第二阶段, 管理层选择是否进行阻止, 如果阻止且阻止成功, 那么主并企业并购失败; 否则, 主并企业并购成功。由假定可知, D2为管理层阻止成本, p为阻止成功的概率, 且0≤p≤1。管理层阻止并购后的期望收益为pb/r+ (1-p) f/r-D2, 对比不阻止时的收益f/r, 有结论3:

结论3 令p*1=rD2/ (b-f) , 则当pp*1时, 管理层不阻止; 当p>p*1时, 管理层阻止。

结论3表明, 当阻止成功概率较小时, 管理层不会选择抵制;只有当阻止成功概率超过临界概率p*1时, 管理层阻止并购的期望收益大于不阻止的收益, 管理层选择阻止。该临界概率与rD2、f成正比, 与b成反比。

根据结论3, 由于当pp*1时, 管理层不会实施阻止,

那么此时主并企业应该按照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时的并购时机实施并购, 即当x<x*1时, 等待;当xx*1时, 并购。

p>p*1时, 因为管理层会阻止并购, 所以主并企业并购后的期望收益为 (1-p) [ (s-θ) πx/ (r-μ) -C]。如果不考虑主并企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 那么根据经典实物期权理论, 此时主并企业并购期权价值O4 (x) 为:

Ο4 (x) ={Η7xβ1, x<x4* (1-p) [ (s-θ) πxr-μ-C], xx4* (10)

利用O4 (x) 在x*4点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可得H7和x*4的表达式如下:

x4*=β1β1-1 (r-μ) C (s-θ) π=x1* (11) Η7= (1-p) (s-θ) πβ1 (r-μ) x4*1-β1= (1-p) Η1 (12)

从式 (10) 、式 (11) 、式 (12) 可以看出, 与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情形相比, 管理层的阻止行为不改变主并企业的并购时机, 但是降低了主并企业的并购期权价值, 即O4 (x) = (1-p) O1 (x) 。

下面探讨主并企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时的并购期权价值和并购时机。由于价值补偿为W2= (b-f) /r-D2, 那么并购成本增加到C+W2, 此时的并购期权价值O5 (x) 为:

Ο5 (x) ={Η9xβ1, x<x5* (s-θ) πxr-μ-C-W2, xx5* (13)

利用O5 (x) 在x*5点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可得H9和x*5的表达式如下:

x5*=β1β1-1 (r-μ) (C+W2) (s-θ) π (14) Η9= (s-θ) πβ1 (r-μ) x5*1-β1 (15)

比较不支付价值补偿时的并购期望收益 (1-p) [ (s -θ) πx/ (r-μ) -C]和支付价值补偿时的并购收益 (s- θ) πx/ (r-μ) -C-W2, 可以看出, 当p>p*1时, 必然存在一个临界点, 当x大于这个临界点时, 有 (1-p) [ (s-θ) πx/ (r-μ) -C]< (s-θ) πx/ (r-μ) -C-W2. 即当x很大时, 因管理层阻止而减少的并购收益大于价值补偿, 此时主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 以换取管理层不阻止并购。既然主并企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可能性总是存在, 那么这里着重探讨p取何值时存在不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可能性。

如果F2 (x) 恒大于0, 那么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策略总是优于不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策略, 此时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以及并购期权价值如式 (13) 所示;如果存在x的某一区间, 使得F2 (x) 小于0, 那么主并企业将在x的某一区间进行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重复上节求解δ*2的步骤, 令p*2=1-[C/ (C+W2) ]β1-1, 可以证明, 当pp*2时, F2 (x) 恒大于等于0;当p*1<p<p*2时, 存在x的某一区间, 使得F2 (x) 小于0。当p*1<p<p*2时, 主并企业并购期权价值O6 (x) 如下所示:

Ο6 (x) ={Η7xβ1, x<x4* (1-p) [ (s-θ) πxr-μ-C], x4*xx6*Η11xβ1+Η12xβ2, x6*<x<x7* (s-θ) πxr-μ-C-W2, xx7* (17)

联立O6 (x) 在x6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 以及在x7的价值匹配和平滑粘贴条件, 可以求出四个未知数x6、x7、H11和H12的值。 式 (17) 给出了p*1<p<p*2时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 当x<x*4时, 主并企业等待; 当x*4≤xx*5时, 主并企业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 管理层阻止并购, 并购成功概率为1-p; 当x*6<x<x*7时, 主并企业等待; 当xx*7时, 主并企业并购支付价值补偿, 管理层不阻止。

综上可得反并购措施为直接阻止并购时, 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和并购时机如结论4:

结论4 当0≤pp*1时,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之间进行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1 (x) , 管理层不阻止;当p*1<p<p*2时,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不支付价值补偿, 并购支付价值补偿}之间进行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6 (x) , 管理层在主并企业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时阻止;当p*2≤p≤1时, 主并企业在{等待, 并购支付价值补偿}之间进行选择, 并购期权价值为O5 (x) , 管理层不阻止。

3.3 两种反并购措施的比较分析

结论2和结论4分别给出了管理层反并购措施为增加并购成本和直接阻止并购时的主并企业最优并购策略和并购时机。两种反并购措施的共同点在于, 只有当反并购效率达到某一临界值时, 反并购威胁才会对主并企业并购决策产生影响, 并且都存在主并企业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的可能性。表1给出了两种反并购措施的不同点。

4 数值分析

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结合并购的现实特征, 给出基本假设如下:μ=0.02、σ=0.2、r=0.1、s=0.3、θ=0.1、π=2、C=4、b=0.6、f=0.4、D1=0.2、D2=0.2 (其中μσrsθ在参数值设定时主要参考了实际中的具体数值;πCbfD1和D2在参数值设定时主要参考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对应关系, 并出于简化分析的目的进行了抽象化处理, 如管理层离职前后的年净现金流bf分别为π的30%和20%, 且满足b>f, 抵制成本D1和D2为b的33%, 且满足 (b-f) /r>D1=D2) 。

图1给出了反并购措施为增加并购成本时, 并购成本增加系数δ对主并企业并购策略以及并购时机的影响。 在基本假定下, 可得δ*1=0.81, δ*2=2.98。从图1可以看出, 如果0≤δ≤0.81, 那么由于确定管理层不会采取反并购措施, 因此主并企业按照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时的并购时机实施并购, 即当x<1.45 (=x*1) 时, 主并企业等待; 当x≥1.45时, 主并企业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如果0.81<δ≤2.98, 那么管理层反并购的存在将延迟主并企业的并购, 此时当x<x**时, 主并企业等待; 当xx**时, 主并企业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如果δ>2.98, 此时当x<2.1 (=x*2) 时, 主并企业等待;当2.1≤xx*3时, 主并企业并购且支付价值补偿;当x*3<x<x**时, 主并企业等待;当xx**时, 主并企业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其中x**和x*3随着δ的增加而增大。

图2给出了反并购措施为直接阻止并购时, 阻止成功概率p对主并企业并购策略以及并购时机的影响。 在基本假定下, 可得p*1=0.1, p*2=0.37。从图2可以看出, 如果0≤p≤0.1, 同样可以确定管理层不会采取反并购措施, 此时主并企业按照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时的并购时机实施并购, 即当x<1.45 (=x*1) 时, 等待;当x≥1.45时, 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如果0.1<p<0.37, 那么当x<1.45时, 主并企业等待;当1.45≤xx*6时, 并购且不支付价值补偿;当x*6<x<x*7时, 等待;当xx*7时, 并购且支付价值补偿, 其中x*6和x*7随p的增加而减少。 如果p≥0.37, 那么当x<2.1 (=x*5) 时, 主并企业等待;当x≥2.1时, 并购且支付价值补偿。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考虑目标企业管理层响应策略时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选择和并购时机确定问题。首先, 分析了不考虑管理层响应策略时的主并企业并购时机;然后, 在此基础上通过期权博弈分析, 分别探讨了增加并购成本和直接阻止并购两种反并购措施下, 管理层面临并购时的响应策略以及博弈均衡结果, 重点探讨了不同反并购效率下主并企业的并购策略选择和并购时机确定问题, 并对两种反并购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 通过数值分析加以验证。本文研究表明:①在两种反并购措施下, 都存在反并购效率的某个临界值, 当实际反并购效率小于该临界值时, 管理层反并购不对主并企业并购决策产生影响;当实际反并购效率大于该临界值时, 管理层反并购不仅影响主并时机, 而且影响并购策略。②随着反并购效率的提高, 总是存在一段区域, 使得主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向管理层支付价值补偿。③不同反并购措施下管理层响应策略对主并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主并企业在并购过程中, 首先需要考虑管理层所能运用的反并购措施以及反并购效率, 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并购策略和并购时机决策。

面临并购威胁时, 目标企业除了本文分析的增加并购成本和直接阻止并购两种反并购措施外, 还可以通过引入白衣骑士的方法来抵制并购。 后续研究中将探讨反并购措施为引入白衣骑士情形时的目标企业响应策略, 以及主并企业对应的并购决策。

参考文献

[1]Simit H T J.Acquisition strategies as option game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1, 14 (2) :79~89.

[2]Morellec E, Zhdanov A.The dynamics of mergersand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 2005, 77:649~672.

[3]Alvarez L H R, Stenbacka R.Takeover timing, implementation uncertainty, and embedded divest-ment options[J].Review of Finance, 2006, 10:417~441.

[4]Lambrecht B, Myers S C.A theory of takeoversand disinvestment[J].Journal of Finance, 2007, 62:809~845.

[5]陈珠明.随机市场下企业并购的时机和条件及在企业产权定价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5, (7) :53~66.

[6]秦国文.国企并购中政企银三方利益取向及博弈[J].系统工程, 2006, 24 (2) :28~31.

[7]边璐, 扈文秀, 张立.主并方合作并购目标公司的时机问题研究初步[J].系统工程, 2009, 27 (5) :82~87.

[8]扈文秀, 张涛, 章伟果.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象征式竞购合谋的均衡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29 (1) :45~50.

[9]Chemla G.Hold-up, stakeholders and takeoverthreat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5, 14 (3) :376~397.

响应策略 篇7

Lyapunov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关于稳定性概念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该理论中对于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即Lyapunov直接法和Lyapunov间接法。一般来说,设计人员在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之后,利用Lyapunov理论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结果对控制系统进行修正。当能量函数V(x)满足如下条件的时候,所设计的系统在平衡状态是大范围渐近稳定的。

1)V(0)=0 ;

2)V(x)>0,x ≠ 0 ;

3)V(x)<0,x ≠ 0 ;

4)当‖x‖→∞时V(x)→∞

2 控制参数选择

图1给出的是主电路的模型图,图中所涉及的Gvg(s)、Gvd(s) 和Zvg(s) 分别代表的是“输入 - 输出”传递函数、“控制 - 输出”开环传递函数和“输出阻抗”开环传递函数。以此电路模型图为例,电路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负载跳变,为了进一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那么则应该使系统的两闭环极点都尽量远离虚轴。同时,要实现对采样系数β的科学引用,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输入或输出电压引入造成模拟电路信号饱和的现象发生。通常情况下,采样系数β的值应为0.1。这样一来,系统中只要有一个参数得到确定,那么另外一个参数就会很容易求得。由此可见,在对参数进行选取的时候,不能只选择在单一情况下的值,而是要对各项参数进行综合考虑,最终选取最佳的参数,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3 仿真与试验

为了进一步对开关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结合上文介绍的方法,笔者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以此来更好的说明该控制方法的优势和可行性。

3.1 仿真分析与实验电路

在仿真过程中,涉及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参数与表1中的参数一致,实验中的电容电流ic的采样是0.1Ω精密采样电阻。开关管和驱动芯片则分别采用IRE530和IR2103,控制部分的积分复位电路是应用高速运放LF353和双向可控开关芯片CD4016,窄脉冲复位信号由NE555产生信号经非门HCF4049得到,从整体上来看,该电路的实现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3.2 仿真与实验结果

本次仿真与实验所要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验证所提控制的抗输入扰动性能,二是要验证所提控制的动稳态性能。为了能够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充分验证,在仿真过程中,分别进行了输入电压分别叠加方波信号扰动和正弦信号扰动的仿真与实验和负载电流跳变的仿真与实验。前者的实验内容主要对输入电压叠加频率分别为100Hz、4V和20V的方波扰动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不同的实验波形来对不同条件下电压的受影响情况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判断本控制方法是否具有较好的抗输入扰动能力,后者的实验内容则主要是将负载电流分别从1A→0.5A和0.5A→1A,以此来通过负载电流的变化观察具体的实验波形,判断本控制方法是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压无论是叠加突变的方波电压扰动还是叠加慢变的正弦电压扰动,都不会对电压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这种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抗输入扰动能力。同时,从负载电流跳变的仿真与实验所得出的数据与理论数据基本吻合这一点来看,也证明了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负载动态响应,而且当负载跳变前后,输出电压均可稳定到5V,输出没有稳态误差。从仿真与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控制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抗输入扰动能力,而且具有负载动态响应,这些内容都验证了所提控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 结语

响应策略 篇8

安装在船上的桅杆用于支撑航行灯、气象仪表和各种电子装置。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 舰船受到非接触爆炸攻击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并产生更剧烈的破坏。考虑到舰艇设备在爆炸冲击作用下的生命力, 需要在舰艇设计阶段制定一种方法来进行抗冲击评估。用于舰船抗冲击研究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类:全尺寸试验、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方法。由于需要试验的设备的性能各异和数目众多, 某些设备如推进轴、桅杆和武器系统由于其体积和重量太大而不适宜在实验室进行试验。而全比例试验需要耗费大量和时间和精力且费用昂贵。因此, 提出可靠的冲击防护理论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1]。本文应用响应谱分析方法与全比例试验获得的设计冲击谱相结合建立一种冲击响应谱分析方法, 并与有限元离散和计算程序相结合对四角架桅杆受爆炸冲击响应进行了预报。

1 响应谱分析方法

响应谱方法假设结构响应是线弹性的, 且选择合适的自然频率和模态为基础在频域内进行分析。由于舰船桅杆在爆炸冲击下不能有任何塑性变形, 本文将响应谱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 把连续结构离散化为N个自由度的数学模型。用冲击响应值来计算等效静力进行准静态分析。最后将结果用海军研究实验室合成方法 (NRL) 来进行合成, 从而计算出系统的总响应。其主要分析步骤如下:

(1) 定义结构特性:确定质量矩阵m和刚度矩阵k;定义边界条件。 (2) 用子空间迭代法确定振动的固有频率ω和固有模态Φ。 (3) 确定激励分布的模态成分sn。 (4) 计算模态参与因子。 (5) 计算有效模态质量和有效模态重量Wn。 (6) 计算所有模态的冲击设计值An:确定舰船种类;根据设备安装在船体、甲板或外板的位置选择参考方程正确的系数;用模态重量Wn从参考方程中计算出正确的A0和V0;获得适当的设计值Ai和Vi。 (7) 计算等效静力fn。 (8) 用系统受力fn时的静态分析方法计算应力、截面力和反作用力。 (9) 根据NRL方法通过合成峰值模态响应来确定峰值响应量的值。

2 四角架桅杆的冲击响应预报

2.1 模型描述

图1为四角架桅杆的原始模型布置图。桅杆由四个垂直构件与水平和对角撑杆连接而成。结构没有穿透甲板而是支撑在基座上从而将反作用力传递给舰艇结构。4个桁架状的构件提供每个节点的刚性支撑。桅杆物理结构可以用由一组梁单元组成的等效三维数学模型来模拟结构响应。图2描述了桅杆的有限元模型, 模型由109个单元和38个节点组成。

2.2 材料属性

桅杆所用的材料为铝合金 (6061-T6 grade C) , 主要材料属性如下:密度为22.7kg/m3, 泊松比为0.345, 杨氏模量为68.95GPa, 屈服应力为262MPa。

2.3 结果分析

用NRL合成法计算了四角架桅杆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桅杆结构的底部响应最大, 最大轴向应力为单元103处的38.8MPa。最大von-Mises应力为单元102处的15.0MPa。屈服应力συ=262MPa, 说明构件应力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此外, 为了确定桅杆顶部的雷达有满意的状态和精度, 雷达基座的角位移在任意方向都不能超过0.2毫弧度, 而雷达基座的角位移均大于0.2毫弧度。因此需要改进桅杆的抗冲击设计。

4 结论

本文用美国海军通过全比例试验获得的设计冲击谱与有限元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冲击响应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所介绍方法的评估, 可以预测舰载设备对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载荷的响应。利用某四角架桅杆受水下爆炸作用的冲击响应分析。计算了桅杆不同位置的应力值和相应von-Mises值。为军船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所述方法基于水下爆炸冲击向单一方向传播且设备的支撑运动相同的假设, 此假设仅适用于远离船体的非接触爆炸

摘要:桅杆是舰船安全和连续作战能力必需的A级设备。为了评估其在实战环境下的抗冲击能力, 本文应用响应谱分析方法与美国海军全比例试验获得的设计冲击谱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冲击响应谱分析方法, 并与有限元离散和计算程序相结合分析了四角架桅杆的冲击响应。为桅杆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响应谱,桅杆,水下爆炸,冲击响应

参考文献

黏弹性系统随机响应分析 篇9

關键词:黏弹性系统;随机响应;等效非线性化方法;广义谐和变换;稳态概率密度函数

引言

诸如聚合物、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黏弹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结构和机械工程。与传统弹性材料相比,黏弹性材料不仅可以储存弹性势能,而且类似阻尼可耗散能量。此外,黏弹性材料具有黏弹性特性——应力松弛和蠕变特性。由于黏弹性材料的独特性质,它们已被应用于机器人,高精度工业加工,航天器器件等重要领域。目前已有大量关于黏弹性材料研究的文献,发展了不少确定性激励情形下黏弹性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控制策略。如Han和wang研究了具有非线性阻尼的黏弹性方程,得到了能量衰减方程。Sergienko和Deineka用二次成本函数研究了具有黏弹性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复合体最优控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中不可避免的随机干扰,学者对黏弹性材料的研究从确定性系统拓宽到了随机动力系统。Xie研究了有界噪声激励下二维黏弹性系统,得到其里亚普诺夫指数。Potapov应用随机平均法研究了黏弹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黏弹性力仅考虑了阻尼效应。Huang和xie分别应用具有一阶精度和二阶精度的随机平均法研究了单自由度黏弹性宽带随机激励系统的矩里亚普诺夫指数。Zhu和Cai与Ling等独立地提出了估计宽带随机激励下黏弹性系统响应的分析方法,后者同时还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Xiong和Zhu则基于随机动态规划原理,提出了非线性黏弹性系统随机最优控制策略。

目前研究黏弹性系统响应的众多方法中,随机平均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其受限于弱阻尼和弱激励强度条件,无法推广于大阻尼和强激励情形,同时其复杂的推导过程难于被大多数人掌握。相反,等效非线性化方法具有分析大阻尼和强激励情形的优点,分析过程又简单易懂,因而具有较大优势。zhu等已经发展了哈密顿理论框架下的等效非线性化方法,并提出了三类等效准则:阻尼力之差的均方值最小,单位时间内阻尼力能量耗散之差的均方值最小及首次积分时间变化率期望相等。最近,等效非线性化方法已应用于非弹性碰撞振动系统的随机响应预测,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较强激励强度仍具有较高精度,而求解过程十分直观简洁。

快速响应降低损失 篇10

摘要:无论部署多么严密的防线, 也不能保证目标永远安全, 所以对紧急事件的及时响应就显得尤为关键。快速而有效的应急响应,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少潜在的损失。本专题结合实际案例, 介绍应急响应的PDCERF流程, 就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做详细说明, 对未来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为企业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常在河边走, 哪能不湿鞋?无论部署多么严密的防线, 也不能保证目标永远安全, 所以对紧急事件的及时响应就显得尤为关键, 因为应急响应是信息安全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快速而有效的应急响应,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降低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少潜在的损失。本文结合实际案例, 介绍应急响应的PDCERF流程, 就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做详细说明, 对未来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为企业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上一篇:四肢骨折下一篇:感染中毒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