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表现形式(共12篇)
新闻表现形式 篇1
策划这一概念并非现代才出现, 远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盛行, 勾践的“卧薪尝胆”、诸葛这的“空城计”、《战国策》中“千金市骨”都是策划的杰作。到了现代, 策划已被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广告设计、新闻策划、楼盘推销等等。
什么是策划呢?古代指“筹谋”“计划”, 而现在则释为一种程序,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 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事物的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的措施, 以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即策划是事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 它如同一座桥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与我们要经过之处。
电视这种传播媒介, 以其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综合性传播特点, 势不可挡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更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国家大事及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 观众开始用审视和挑剔的目光来看待电视新闻节目, 不仅要获得信息更要有欣赏的格调,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对新闻表现形式进行策划。
报道策划的目的之一, 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植被挖掘方法, 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如果把报道策划理解为运用脑力, 为新闻事实的挖掘提供一套最优方案, 使之在实行重大新闻报道时能迅速调集本媒体之优势兵力, 那么策划不仅是必须的, 也是与新闻规律不相违的。
在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中常见的有“画外间与画面组合式”“专访式”“评论式”“现场报道”等十几种。要进行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策划, 一可以从了解报道的内容入手, 二可以从电视新闻特点入手, 三可以从把握受众心理入手。
一、从报道内容入手
从了解报道内容角度说, 就是要掌握新闻报道的第一手材料, 因为第一手材料比较真实、具体、生动, 能够从中提炼出准确、鲜明的主题。明确了报道主题, 就可以进行形式策划了。关于世界乒乓球冠军教练李传谦的系列报道, 就在形式上运用了策划, 然后针对报道内容进行了全景报道。因为主人公已去世, 要想在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中把他一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呕心育人、顽强进取等精神表现出来, 十分不容易, 采访者曾多次采访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 了解到有关这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感人事件不下几十件。因为他的默默无闻、他的普普通通, 他的事迹才感动着所有的人, 专访成为最好的表现形式, 与他共同生活过的人、同他一起共事的人、他训练过的学生, 只言片语、各有侧重, 表现出了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物, 再加上滴有汗水的球台、破旧的练球运动衣、雪地中深深的脚印等空画面的适当穿插, 策划的形式完美地表现了主题。
二、了解了报道内容, 还应当考虑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的综合性, 在进行形式策划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报纸可以笔下生花, 而电视如果没有新闻现场魅力就荡然无存。假如, 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的那一瞬间摄像机出了故障没有对准这个场面, 后果不堪设想。而仅仅依靠画面又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声音走进了画面, 这使新闻画面既形象、自然、亲切、流畅, 又可以表现出更深、更广的内容。1997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5·12”抗震救灾等, 这里都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几项重大报道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策划的巨大作用。
节目主持现场报道、各界人士专访、特写、述评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 每一组报道内容和形式都是精心安排, 让人们既了解了信息又感受到了美, 这就是精彩的策划。
三、策划要把握受众心理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 在传播活动这个大舞台上, 作为构成传播过程两极中的一极, 受众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配角,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是传播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 对于受众的研究是研究大众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影响传播的效果, 而且是传播媒介、传播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晴雨表”。
新闻必须通过人———新闻的接受者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新闻的接受者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新闻, 而是在接受新闻之后扩大对世界的认识, 又在新的认识基础上从事新的创造活动, 可以用:事实———传播者———接受者———新事实———再传播———再接受……来表达这样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因此, 电视新闻必须适应受众需要, 形式的选择与策划更是如此。在电视新闻的全部活动过程中, 媒体必须全心全意和受众站在一起, 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 凡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了解的就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报道;凡是他们深恶痛绝的, 就要代表人民进行鞭挞。仅仅了解受众的情绪还不够, 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研究他们的美感和对新闻形式的要求, 找出一般规律,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进行新闻宣传。
好新闻不是找出来的, 而是策划出来的。策划者总是选取一个最佳的角度, 纵观全局, 从采访到写作到制作播出, 从文字描绘到画面设置再到音乐配置, 都有一个整体意识, 它的价值和影响就会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
新闻表现形式 篇2
隐喻的表现形式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喻意含蓄深刻.隐喻最常见的形式大致有五种:名词型、动词型、形客词型、of短语型和成语型.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特点.
作 者:宋小平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56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年,卷(期):27(2)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修辞 隐喻 表现形式
走兽瓷画的表现形式 篇3
形态特征:笔者创作的走兽瓷画,以熊猫、猫、豹、虎、羊、猴等为主要表现题材,以精细入微的绘制形式,表现出它们的形态特征。
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的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不仅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担任“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它那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它以箭竹为主要食物,昼伏夜出,春天喜欢在高山竹林里生活,夏天迁到竹板鲜嫩的阴凉山坡。正因为熊猫是“和平大使”,因此笔者在走兽瓷画中特别创作了熊猫系列作品,有对珍稀动物熊猫的喜爱之情和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猫:对人亲昵,活跃敏捷,性善良,喜捕食鼠类,是人们喜爱的宠物。猫的眼睛一天三变:早上尖,晚上圆,中午一条线。它的嗅觉、听觉非常敏锐,耳朵能转动,不同方向的声音很快能听到。“猫碟”和“耄耋”谐音,古人有:七十为髦,八十为耋的年龄称呼。“耄耋”是人们对长寿老人的尊称。
虎:虎为百兽之王,血盆大口,威风凛凛,特别是它额头正大的王字纹样,更显示出英雄本色。猛虎的体型大,头圆形,眉毛当中长,两端短,眼睛闪闪发亮,牙齿锐利,颈部肌肉十分发达,四肢粗壮有力,脚有五趾,爪锋利,尾长拖地。它的警觉性很高。瞪眼竖耳是出击的讯号,张牙舞爪,双耳后伏是惊恐自卫的表情。虎经常独来独往,喜居气候温和的深山荒林,活动能力很强。古代有“猛虎在深山,百兽闻震恐”的诗句,虎有“霸王之君”的称呼。人们认为,猛虎能驱邪镇宅保平安。相传虎能食五毒,非常吉利。大厅里挂一副虎画,有扬威生辉的效果。
羊:谐音“祥”,在陶瓷装饰中属于祥瑞题材。羔羊在吃奶时,是跪在地上吮吸母奶,因而被赋予“孝顺”的含意。“三羊开泰”是吉祥含意,有“三阳开泰”的意思,寓意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三阳开泰”构图,也有三只羊与一轮太阳相组合的,以三羊谐音“三阳”。
猴:四肢灵活,视觉灵敏,能准确判断距离,辨别色彩,反应灵敏,聪明灵巧,善解人意。以植物果实,花、叶为主食,常群居生活,猴群能和睦相处。猴谐音“侯”,侯是中国古代的官位之一。大猴小猴画在一起,表示“代代封侯”。猴手上捧着仙桃,意为“灵猴献寿”。
掌握走兽的形态特征,对瓷画中走兽的造型、构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现形式:笔者绘制的走兽瓷画,多以釉上彩为主,用新彩和粉彩相结合的技艺作画,工笔写实和意笔相衬托的形式创作。在作品中,借鉴了名家的表现手法,对名家的走兽作品,进行细致的观赏分析,把其中的表现技巧,灵巧地吸收到走兽瓷画中。用工笔重彩画法,精细地描绘出走兽形象,形态准确,神态生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在表现大熊猫的形象时,注重体现它的憨态可掬的可爱形态动作。“国宝”瓷板画上,在深山老林里玩耍的大熊猫,双眼与观众的视线对视,似乎是在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树干上的树皮质感,用厚重的粉彩玻璃白颜料堆填,显示出立体感。用丝毛法把熊猫的厚实皮毛画的非常精细,似乎能用手感触到它的毛绒绒的质感。以大自然中的树丛、竹林作为它们的生活环境,熊猫双手抓住细嫩竹枝啃食的专注神态活泼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在“猫蝶图”瓷瓶中,以“猫蝶”与“耄耋”谐音会意的寓意构图,瓷瓶上的猫,显示出孩子般的淘气,用拟人的手法,把小猫与小孩的顽皮可爱融为一体。小猫瞪着飞来的蝴蝶,正想起身捕捉的瞬间情趣定格在瓷器上,显得清新可爱。
虎与“福”谐音,“五虎聚福图”瓷板画,把不同形态的老虎描绘得生动逼真,老虎身上的斑纹、皮毛、眼神,都画得非常精细。山坡、岩石用写意笔法描绘,与老虎形象的精细用笔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主题与背景相呼应,产生出和谐自然的观赏效果,体现出“爪牙饶锐利、草莽占丰功。深山闻震怒,一啸自生风”的威猛。
草地上觅食的两只羊,亲密的依偎在一起,显得温驯善良,黑羊低头吃草、白羊眼神里流露出关注的表情,犹如一对恩爱的夫妻。“双羊图”瓷板画中的菜园、竹篱笆,显示出浓厚的田园气息。在“母子情深”瓷板画中,表现了母猴紧紧地搂着小猴的温情、融情于景,以情动人,作品既有代代封侯的意蕴,又有家庭生活般的温馨。
走兽瓷板画的美感,就在于陶瓷艺术家抓住了他们的形态,扑捉到它们的瞬间神态,以不同的手法绘制自然中的走兽形态。工笔重彩走兽瓷画,源于自然,又比自然中的走兽更精炼,具有走兽的典型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含有深远的意境。
吴燕梅
江西省乐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珠山书画研究院理事,师从汪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又得到乐穹教授的悉心指导。
地址:景德镇市中国陶瓷城香江西二街13A
电话:0798—8279590
健康科技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篇4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发生之后,人们的观念已经从有病求医转变成了预防和养生为主。今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通过“治未病”来引领未来的健康发展方向,自此,从医学界到社会大众,对于健康科技以及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相关各类资讯的需求也愈来愈多,关注越来越广泛。这种需求导致了各类媒体都纷纷开设专业的健康科技版面,对健康知识进行传播,而新闻的采写和报道的方式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同时,也变得多样化、时尚化、普及化。
健康科技新闻主要是指将与健康相关的科技研究成果,医学保健以及养生等健康知识向公众进行普及和传递,同时,还要将突发的重大灾情疫情中相关疫病健康的新闻加以快速传播,使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消息,并迅速建立起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防护措施。其实,有关健康新闻多样化的研究,早已在行业内展开。对于健康新闻涉及最多的卫生知识与新闻普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张晓鹰(2000)虞桃琳 (2002) (2) 在《浅析医学科普的社会功能》中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预警功能,即指事先提醒人们注意和警惕。根据疾病的时间、空间、人间分布等流行规律,在疾病流行前事先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其二,信息功能,在受众与医方之间架起“信息桥梁”,使读者知悉信息、使用信息,便于医方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其三,教育功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传播给广大受众,教育广大受众养成科学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增强健康保健意识。其四,休闲功能,读者有兴趣了解健康资讯和所需要的生活资讯,且已成一种时尚。
虽然探讨健康新闻的论述这些年呈增长趋势,但是,对健康新闻的类型,仍然没有人进行过细致的划分,对各类新闻的作用、创作繁荣程度和特点,都缺乏有效的了解。笔者从事健康报道的编辑之后,深深感到,如果不对健康新闻的类型进行划分,找到当前各类健康新闻的特征和发表比率,就无法对健康新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更不能指导未来健康新闻的发展。看来,进行一项有关健康新闻分类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近年来围绕着健康科技新闻的报道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以中国国家公认的第一科技媒介——《科技日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刊登在该报上的与健康有关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数量统计和写法分析,特别是对于2003年4月即中国非典疫情发生期间、2005年5月以及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的有关健康新闻共计359条,进行了以月为单位的统计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目前健康新闻的形式、特点以及特征。
由于《科技日报》不是卫生或健康类报纸,因此,健康新闻在该报上出现的比率并不特别巨大。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样本,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一些观察,笔者发现,每年春季是健康保健和疾病疫情的多发期。因而,每到此时,《科技日报》上的健康新闻出现的频率都比平时要大。比如,2003年非典从3月开始爆发,到4月中旬见诸报纸媒体的相关文章已经数量众多。再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在此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报纸上关于地震灾害对人身健康与防治知识的文章也猛增。因此,本文就将这两个时期《科技日报》上出现的健康类文章作为两个样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将对两个样本进行对比,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变化和差异。
为了增加研究的推广性,本研究还选取了2005年5月作为对比样本,同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获得一些相关结果。 (3)
3 结果和讨论
3.1 健康新闻的三大类别
通过对三个时间段样本的总体分析,笔者发现,所有健康新闻,其实都可归纳为时效性新闻、科技研发和科普知识展示三个类型。它们是时效健康新闻、科技研发新闻报道和科普知识新闻报道。
时效性健康新闻是与健康有关的时效新闻报道,是指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疾病、疫情以及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等涉及国家或区域性社会稳定和健康的新闻以及相关的报道。这类新闻多以通讯的形式出现,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第一时间将重要资讯传递出去,目标是全体读者。科技研发新闻报道,指国内外重要的与健康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发布。在所选样本中多以消息形式出现。目的是传递各国的研发技术资讯,目标受众是科研机构及专业研究人士。科普知识新闻报道,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知识。其目的是保健、养生和预防疾病。其目标是大众读者群。
在阅读之后,笔者发现,三类新闻各自具有独立的特点。时效性健康新闻多采用直截的形式,将当下出现的最新情况,以简短、精悍的方式呈现出来。新闻中背景素材具有时空特征,但详细的理论细节不会在这里阐明。这类新闻基本都在700-800字以内。比如,2003年4月期间每日对于非典疫情基本情况发布等,就属于这类新闻。科技研发新闻报道则是《科技日报》的特色新闻之一,因为《科技日报》的一部分读者群是从事研发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管理干部,对于科研新成果的关注强。研发报道常常会将研发者的单位和个人呈现出来,研发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也会以读者基本能明白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较深的技术细节、商业相关细节,则不会呈现。科普知识新闻报道,则是针对当前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知识普及性综述。这类新闻虽然由时事引发,但不跟时事紧密相关。其内容主要是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寻健康相关事件或活动的机理,给读者一些知识、信息,甚至保护健康的有效做法。这一类新闻在SARS之后成倍增长,其原因是,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养生和健康的重视。
3.2 健康新闻在三个时期的数量差异
下表是三个样本月份新闻的总数和各类新闻的比例统计。
由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
自2003年以来,在常规报道中,研发类新闻以及科普知识相关的新闻在整个日常新闻报道中都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2005年5月,科技研发类稿件19条,到2008年已达27条。
在有突发事件时,比如说灾情、疫情时,新闻类的宣传稿件所占的比重要比以往多出一倍以上。如2003年4月,根据形势需要,每天都有相关非典以及疫情的新闻发布,因此刊发的稿件也呈直线上升。
但是,由上表可以发现,健康新闻的三个类别,在三个不同时期,其比重变化很大,且没有特别规律。因此,笔者认为,三个类别的新闻,会在不同时段,由于现实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性,而这种波动,需要进行更多观察才能找到规律。
3.3 健康科技新闻写作的一些新的特点
分析不同时段的新闻,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写作特点正在生成并逐年增加。笔者从其中提取出如下五点:
1)多样化、通俗化和大众化
健康类新闻的写作随着社会大众对于生活水平和长生不老这一基本愿望的追求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题材的选择和文章素材安排上也表现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适用于大众口味。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科技研发类的新闻被通俗化,大众化。
5年前,相关科技研发的新闻通常以消息的形式出现,比如,2003年4月11日在科技日报二版上刊登的《英法院同意培养“设计婴儿”为治疗哥哥病儿出生》,这条400字到500字的消息仅仅是将一个新的医疗技术和社会结合的一种尝试表现出来,新闻的目标只表达一种信息,而没有更多的其他内容。而如今,更多的科研类新闻以通讯的形式出现,字数在1 000字以上,且新闻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表一中2008年通讯类写作的科普知识新闻达到56.3%,比2003年的14.3%增加了一倍,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是大众对于科技新闻的知识内容和发展缘由有了新的要求,记者在撰写新闻时仅仅以一个消息体裁来发布,难以使读者获得一次全面的认知,因此,“新闻由头+技术介绍+大众普及”的形式越来越多,从而催生了科研类报道向科普知识转化的趋势。正因为如此,在今天,许多研发类新闻在处理手法上更趋多样,不仅加进了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有大众可以加以应用的内容,这样的新闻改变了以往仅仅告知的功能,具有了极强的服务性。比如,今年5月5日刊登于9版的《咳嗽哮喘病根在胃里》、5月9日4版的《文化差异会影响大脑功能吗?》,这些报道都是从新闻事件或者是研发成果作为引子,在文章中间加入了专家的解读,最后加入基本的防病措施,或者是个人对其功能的自我体察等。
2)如何使新闻能够更加满足现代人追寻时尚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只要是大众关注的话题,点击率和阅读率都更高。比如关于艾滋病的相关医学报道,以及减肥瘦身、美容和健体强身之类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所占版面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种特征体现了健康新闻追赶潮流,时尚化的特性。
3)标题创新
除了科技新闻题材选择上的一些变化,在科技日报,健康类文章的编辑语言,特别是标题语言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设问式”,在标题中以问话的方式出现,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关注,从而进入文章内容。这类标题在2003年4月中还不是很常见,到了2005年5月使用就已经比较频繁,如《油炸食品到底会不会致癌》、《水中分娩有没有危险》、《我们喝的到底是不是健康水》、《女性生育年龄到底何时最佳》、《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等。到了2008年,这种编辑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更多的科研科普型的文章也以这样的标题出现,如5月6日《肥胖会加速大脑老化吗?》的文章,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出人体内脂肪过多可能会加速大脑老化,增加人们罹患早老性痴呆症等相关疾病的风险为内容,从反向的设问做标题进入正文,其效果比以叙述方式进行解释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4)突出生命关怀
健康新闻最大的卖点在于普及健康养生背后的科学知识。从中医到西医,对于与健康相关的保健内容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解释,这也是各类传媒不断增加健康新闻的原因。如2008年5月7日,科技日报四版上的文章《控烟行动该如何进行到底》,从烟草依赖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角度入手,提出应该提倡医生参与到戒烟环节中,从医学实验和心理防治的角度提高戒烟的总体水平和速度。同时指出,戒烟不仅是对吸烟者也是对“二手烟民”的一种关爱行动。同月中还有,《南瓜的营养搭配》、《婚检:新生儿缺陷预防第一关》、《上班族常备食物》等等,无论是以消息还是以通讯题材出现,都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了解和知晓的内容。目前,这类新闻在版面上常盛不衰。
5)注重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通过了解健康保健知识来保护自身的安全,这类应用性的特点如今已经成为健康新闻的一个主要方式。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疫情发生时,表现得更为重要。以2004年4月的非典和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为例可以看出这种变化趋势。非典时期,以科技日报为主流的科技媒体在进行报道和宣传时,强调的内容更多的是新闻性的、告知事件变化的、弘扬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精神的内容。针对如何防治非典和采取预防措施的科普知识类稿件,多以消息为主,简短,多频次出现。但是,到今年五月汶川地震时,新闻的铺陈则更多的是以整版的方式刊登防震、自救的手段和方法,在题材上,消息的内容少了、通讯多了。这说明其宣传的目标更加明确,目的是告知大众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快速应用,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4 结论和反思
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段《科技日报》健康新闻的分析,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首先,《科技日报》的健康新闻包括三个不同的类型,它们是健康时效新闻、科技研发类新闻以及科普知识类新闻。
其次,三类新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比率,但随着人们对预防疾病和养生等需求的增加,科普知识性新闻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第三,在新世纪,三类新闻写作和编辑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表现为,多样化、大众化、通俗化、时尚化、标题创新、突出生命关怀、注重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以上结论无疑可以为《科技日报》和其他相关新闻媒体在编辑健康新闻的过程中参考。
当然,由于资料有限以及对健康新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本文的分析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只是一个报纸而缺少网络以及电视传媒的比较,不能代表全体。另外,研究的月份太少,而且三个月份之间差异太大。还有,目前只是浅度的研究,没有进行更为细致的编码分析,这些都需要将来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晓鹰.电视医学科普节目要重视新闻性[J].中国健康教育报, 2000年7月, 第16卷.第7期.
[2]虞桃琳.浅析医学科普的社会功能[R].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2年, 第14卷.第7期.
自我介绍表现形式 篇5
(1)应酬式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旅行途中、宴会厅里、舞场之上、通电话时。它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一般接触的交往对象。对介绍者而言,对方属于泛泛之交,或者早已熟悉,进行自我介绍只不过是为了确认身份而已,故此种自我介绍内容要少而精。
应酬式的自我介绍内容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例如:
“您好!我的名字叫张路”。
“我是雍纹岩”。
(2)工作式
工作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工作之中。它是以工作为自我介绍的中心;因工作而交际,因工作而交友。有时,它也叫公务式的自我介绍。
工作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应当包括本人姓名、供职的单位及其部门、担负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三项。他们叫作工作式自我介绍内容的三要素,通常缺一不可。其中,第一项姓名,应当一口报出,不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第二项供职的单位及其部门,有可能最好全部报出,具体工作部门有时也可以暂不报出。第三项担负的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有职务最好报出职务,职务较低或者无职务,则可报出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例如:
“你好!我叫张奕希,是大连市政府外办的交际处处长”。
“我名叫付冬梅,在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外交学”。
(3)交流式
交流式的自我介绍,主要适用于在社交活动中,它是一种刻意寻求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希望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建立联系的自我介绍。有时,它也叫社交式自我介绍或沟通式自我介绍。
交流式自我介绍的内容,大体应当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以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等等。但它们非定要面面俱到,而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我叫邢冬松,在北京吉普有限公司工作。我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90级的,我想咱们是校友,对吗?”
“我的名字叫沙静,在天马公司当财务总监,我和您先生是高中同学”。
“我叫甄鹂鸣,天津人。我刚才听见你在唱蒋大为的歌,他是我们天津人,我特喜欢他唱的歌,你也喜欢吗?”
(4)礼仪式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它是一种意在表示对交往对象友好、敬意的自我介绍。
礼仪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亦包含姓名、单位、职务等项,但是还应多加入一些适宜的谦辞、敬语,以示自己礼待交往对象。例如:
“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范燕飞,是云海公司的副总经理。现在,由我代表本公司热烈欢迎大家光临我们的开业仪式,谢谢大家的支持。”
(5)问答式
问答式的自我介绍,一般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在普通性交际应酬场合,它也时有所见。
问答式的自我介绍的内容,讲究问什么答什么,有问必答。例如:
1.甲问:“这位小姐,你好,不知道你应该怎么称呼?”乙答:“先生你好!我是王雪时。”
探讨动画的表现形式类别 篇6
1.动画视觉形式的类别
(1)传统的二维动画:其这类动画我们可以分为手绘二维动画和计算机二维动画,计算机二维动画我们通常指计算机创作类似于卡通动画的动画,类似于这样的动画多用于手机、电脑、广告等,创作电脑动画软件一般有Animator、Power、flash等,这类软件通常是容易学习的,同时也深受动画师的喜爱。素描动画适合个性化的创作,该动画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他们的创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过程中,当然也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手绘二维动画使用分层技术,静止的背景和移动物体将绘制于不同的赛璐珞片上,然后将其叠加进行拍摄,用这样的方法会大大在绘制的方面,减少帧数,于此同时也会产生显现出折射以及透明景深的不同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市场蓬勃发展,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继续存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开发。
(2)三维立体动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三维立体的动画分之为,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片是使用电脑的运算能力,利用三维软件去模拟现实,完成建立模型、调节动作、渲染输出等步骤,譬如我们票房取得非常大成功的《冰雪奇缘》、《熊出没》、《长发公主》、《神偷奶爸2》等,以及传统的木偶动画片,这样的童话通常形体动作较为夸张,有些机械,多为的是强调戏剧性,面部表情比较僵硬,譬如我国比较成功的《阿凡提的故事》等耳熟能详的传统木偶的动画片,也是三维立体动画之一,但也有很多资料,将其分解称单独的定格动画这一门类,在这里我们主要以视觉形式为主,作为区分。
时代的发展也让木偶动画在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无论从体型造型的逼真程度,还是到面部造型的细化程度,再到动作效果的提成,以及面部表情的丰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虽然在制作与拍摄的过程中非常的费时费力,但是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僵尸新娘》等。
2.叙事风格的类别
(1)戏剧类动画:戏剧的叙事风格是按照传统的戏剧叙事结构,主要强调因果关系冲突和戏剧性。
(2)纪实类动画:纪实类动画在内容方面主要依据具体的时代,以真实事件为主,更加的逼真和真实,空间和时间的演变符合物理的自然规律。个人创作这类别的动画片居多,大多是为了纪念某一种件事才去创作这样纪实性的动画。
(3)文学类动画:通常在动画的类别如诗歌、小说或散文为依据去创作动画影片,但往往没有一个特定的戏剧性冲突,常常围绕着主角或一个事件的线索展开来,更多地关注细节。也有通过音乐类题材为主线,表达某种已经,比如迪斯尼动画影片《幻想曲》。
(4)抽象类动画:动画片大多是没有具体的情节,有时候甚至没有一个特定的形象,各种图形的变化和运动性,表达诗意的境界,以及注重哲学表达的主要形式。这种作品学术价值高,多用于实验。因为它不属于大众文化,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适合参加比赛。
3.传播途径的类别
(1)电视类动画:美国和日本迪斯尼是电视动画发展的先驱,动画发展较快,影响了亚洲市场。
(2)影院类动画:剧场类动画几乎和电影的长度相同,影院类长度形式的动画电影、图片、语音处理、图像质量和过程的设计精度有严格的技术要求。生产周期很长,人才和资本投资都存在着风险。
(3)实验类动画:手机动画和网络动画是实验类动画的主流。动画制作方便,便于传播、占用空间小。
4.时间上的类别
(1)长篇动画片通常指的是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动画影片,在国际上获得提名的,或者是获得奖项的长篇动画片,时长都在七十分钟以上,其优点是具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能够体现发行商和制作实力。
(2)动画短片是播放时间短的动画影片,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因而这样的动画片风险较小、也较为容易出成绩,优秀的动画20分钟左右的短篇作品有《猴子捞月》、《过猴山》、《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
5.按题材区分的类别
电视动画一般指的是系列动画片,由几集或者几十集组成,甚至由上百集组成。
单部动画片相对于系列动画片而言,一般一集或上下两集组成。
依据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剪纸动画片、国画动画片、水彩动画片、油画动画片、木偶动画片、粘土动画片等等。
6.表现形式的类别
水彩动画是用水彩画材料制作动画片。
水彩动画和油画动画在制作方面是相似的。油画动画非常繁琐,需要每一帧绘制一张,可表现现实的主题,同时也可以显示出抽象的主题。
创作动画片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种,例如;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片等。
新闻表现形式 篇7
一、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内涵
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镜头及重点报道的对象是平民百姓, 电视媒体的受众是广大百姓。第二, 突出电视新闻中的商品信息。基于商家投放广告的立场来看, 电视媒体要充分考虑到商家的感受, 否则得不到资金的支持, 媒体活动的运作就无法有效地持续进行, 而商家投放广告的根本意愿就是取决于电视节目是否可以吸引更多的平民百姓, 从而达到商家对商品进行更大范围宣传的目的。第三, 新闻产品体现了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可以说, 平民化的报道方式从客观上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 向着人性化、平民化、故事化的方向发展更是大势所趋, 它进一步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就地取材, 对新闻报道形象进行朴实的再现, 以平民化的方式迎合大众口味, 真正从新闻传播的角度介入百姓的生存环境,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二、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表现形式
(一) 报道语言平民化
由于电视新闻大多短小精练, 又配有电视画面的直观再现, 因此相对于纸媒新闻, 其语言要求质朴、通俗, 要满含真情真意。例如, 长沙电视台做一期报道长期工作在偏僻小站的铁路巡道工的节目, 记者通过反复渲染的手法, 使得巡道工单调的生活节奏感染了广大观众, 但是在节目结束时, 新闻主角却说了一番出人意料的话:“在这个小站我做了三十多年了, 希望哪位领导看到节目后可以把我调出去……”这番话与其他节目中的豪言壮语截然不同但却入情入理, 体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人, 使人物的血肉更加丰满, 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 还可以采用方言进行新闻报道。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 广大观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可以藉由电视节目调剂生活、交流情感、得到角色的认同, 假如在适当的场合新闻主持人采用本地方言或者其他轻松的表现手法报道新闻, 改变传统新闻报道的“一本正经”, 那么在这种轻松的传播语境下, 受众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而且方言报道更加贴近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好像邻居拉家常, 使观众产生天然的亲切感, 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二) 报道者与参与者的平民化
新闻报道平民化还表现在主持人形象及播报方式的平民化方面。例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访谈类节目《小崔说事》, 节目名称亲切平民, 而且主持人崔永元的形象就定位为邻居大妈的儿子, 他以平民化的主持心态以及平民化的谈话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与信任。观众不仅仅是电视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更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参与者,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发展趋势使得平民百姓的表达空间更大, 在这种平民化传播过程中, 节目内容是参与者本身。现在, 互动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流行趋势, 这就是一种受众参与其中的形式, 节目跳出严肃的氛围, 强调更加人性化的表现形式, 观众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 投票、拉票及辩论等等社会博弈现象屡见不鲜, 新闻节目也增加了采访民众的环节。
(三) 报道选题平民化
新闻界一直在强调“三贴近”原则, 所谓“三贴近”是指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它对于新闻类的节目来说就是要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 以普通百姓的意愿、想法、观念作为新闻类节目的核心旋律, 对于群众比较敏感的话题要做深度报道, 切中时弊、剖析事理, 将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 呈现出事实背后的事实,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要深入到社会最底层, 真实地反映出民生疾苦、倾听百姓的心声、触及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提高新闻节目在百姓中间的认可度, 让其感受到节目所反映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需求与盼望, 尽管有些新闻报道看上去没有太大的分量, 不过是一些邻里纠纷及油盐酱醋的小事, 但是这些关乎民生、民情的琐事, 恰恰可以吸引百姓的眼球, 因为这些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在县级电视台中, 一般会议新闻比较多, 要把这类时政新闻平民化比较难, 这就要跳出思维模式的禁锢, 摆脱传统的会议报道形式, 针对会议内容, 将新闻报道制作得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如在进行会议新闻的报道时, 不能单纯地列出一大堆参会领导的名字、照本宣科地播报会议的基本内容, 而是要找准切入点, 将会议的内容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情感紧密联系起来, 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会议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会议新闻报道精细化、深入化。
(四) 报道形式的平民化
既然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民生、民情有关, 那么就要相应地采取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 让群众感到亲切、朴实。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说, 要体现出平民化的报道形式,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同期声技术, 因为同期声反映了新闻现场的背景音及讲话的声音, 有较强的真实感, 利用同期声营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场景, 这个场景中既包含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与调查, 又包含现场的点评, 通过小角度展现大视野, 广大观众可以对报道中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直观的画面是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介相比最大的优势, 也是最大的区别, 一些新闻报道中对声音进行原声处理、对画面做一些镜头的遮掩, 这些小技术均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表达了记者、摄像对受访者的爱护与尊重。■
参考文献
[1]万凌.新时期电视新闻平民化趋势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新闻表现形式 篇8
百姓生活虽然平淡, 但却最具有现实意义。电视新闻报道要平民化, 首先要深入基层, 走进群众, 了解百姓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关心与他们利益紧密相关的事件, 大到国家政策, 小到家长里短。比如, 在做会议报道时, 除了要关注会议议程和内容, 还要将焦点转移到民生之上, 多提炼会议中的热点题材 (就业、教育、住房、城市建设等) , 并对领导决议进行归纳、分析后, 即时地传递给百姓, 这样就会更吸引受众眼球, 深刻体现平民化的报道视角。
报道视角的平民化还体现在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大人物和处理大事件上。如水均益在对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进行采访时, 就提前走进街头巷尾, 搜集了普通百姓的提问和诉求, 然后再将这些问题转述给加利。这种平民化的采访和报道方式使严肃的政治新闻变的紧贴人心, 让普通民众更乐于接受。
通常电视新闻报道视角平民化要坚持两大原则:1) 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 服务百姓, 做好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2) 以人文的理念做有温度的新闻, 心系百姓, 而非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
2 报道语言平民化
电视新闻报道时, 要注意语言生活化, 使新闻语言平实易懂, 符合大众审美需求, 不能生涩官腔, 也不能卖弄辞藻。
2.1 注重语言真实鲜活性
不同于报纸和杂志, 电视因有音频和画面的搭配, 其风格更加真实自然, 语言也相应的通俗很多。长沙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名乡村铁路巡道工, 报道时, 记者反复渲染这名小人物的伟大和不易, 让电视机受众倍受感动, 然而在报道最后, 这位巡道工却朴实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我驻守在这个偏远的小站已经30余年了, 只希望有领导可以看到我的报道, 把我调离出去。”这句话乍一听, 让很多人愕然, 但仔细想想, 却的确是一名基层小人物的真实愿望, 这也是报道语言平民化的体现, 平民化的语言更能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 鲜活性, 容易引起大家共鸣。
2.2 新闻中适当运用方言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压力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 很多受众希望能在电视节目找到生活的调剂, 放松心情、娱乐自己, 如果电视新闻主持人能打破传统刻板严肃的报道方式, 适当地加以轻松化的表现, 往往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中运用方言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 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
主持人是电视与受众之间的传播者, 其形象和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感受。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有自己喜好的电视节目, 除了内容之外, 我们最关注的大概也就是主持人是否为自己所中意, 是否亲民和“接地气”。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就是平民化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以平民化的心态、平民化的外表、平民化的言行举止博得了受众的认可, 并被电视受众亲切地称为“邻居大妈的儿子”。
除了外在形象, 平民化更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化修养。中国地域辽阔,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 主持人只有不断学习, 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才能贴心民生、了解民生, 真正走进受中国内心。
4参与者的平民化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 现代电视媒体环境更具备开放性和互动性, 受众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 除了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他们也成为了电视新闻的传播者和参与者。平民化的电视新闻节目给受众预留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越来越多得受众愿意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互动类节目是最近几年流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受众通过投票、提问、贴吧、辩论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用, 互动类节目真正将电视还给里受众强调了人性化的新闻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也有一些节目开通过了微信平台、网络电视等, 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以上都是电视新闻报道走向平民化的有效手段, 在这种参与者的平民化的过程中, 电视媒体市场与大众社会文化实现了成功对接。
5电视新闻写作和制作流程的平民化
节目编导人员应重视对受众的情境引入, 让其在对节目的关注过程中, 理解新闻内涵, 并总结结论、发现主题, 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要避免主题现行, 相对于传统新闻播报, 这种方式更强调“倒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的五大要素通常也要到节目最后才被揭晓。通过这种处理, 新闻节目更引人入胜, 可以真正走入受众心里。还有的节目采用散文式结构, 甚至通篇不用一句解说词, 只在关键处出现几句字幕, 这种同期声和字幕的灵活搭配有效地避免了电视节目声画“两张皮”现象。节目中, 记者本身也是电视受众, 从受众的角度切入新闻、感受新闻, 解说词更加亲切、真诚, 打动人心。其实, 平民化就是这样, 电视新闻报道不只是摄像机下简单的画面记录, 更是新闻工作者对生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和挖掘, 并将这些感悟传递给受众。质朴地对待生活, 真诚地与生活对话, 再现生活的本质才是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侯雪娟.基于电视节目编排的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3 (05) .
[2]刘巍.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平民化和亲和力[J].新闻传播, 2014 (13) .
新闻表现形式 篇9
1. 以受众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误读
以受众为本是媒体进步的一种表现, 表明媒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但是片面追求以受众为本会导致一些不良影响, 比如媒体的庸俗化倾向、色情倾向、功利化倾向等, 对新闻, 尤其是教育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媒体的众多教育新闻报道, 表现上看起来好像处处以受众为中心, 其实撕开覆盖上面的薄薄面纱, 这些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是人文关怀的对立面, 它们名为受众服务, 实际上是为自己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服务。
2. 报道片面性, 缺乏必要的引导
对教育新闻题材不作深入研究, 报道简单化。教育改革的迅速推进, 一方面为大众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题材, 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也增加了报道的难度。一些媒体由于不了解、不熟悉教育, 也没有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教育题材的新闻作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导致报道简单化。
在教育新闻舆论宣传上还存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比如某报报道一些高校借扩招之机, 招收录取分数线以下的考生, 并收取高额费用。该报道使对招生政策本来就不太明了的考生及家长对政策更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 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也给正常扩招带来了阻力。对高校扩招, 教育新闻报道应适时地向读者介绍、解释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依据及各界的反应。对扩招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应从大局出发, 多做解释的工作, 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此类问题报道应该慎之又慎, 不应追求轰动效应。此外, 有些媒体除了在报道政策方面缺乏引导性、全面性外, 在具体报道教育新闻的个案时, 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3. 宣传味较浓, 缺乏人情味
教育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教育新闻既要关注党的国家的大政方针, 又要关心百姓小事。与其他部门相比, 教育领域的会议更多, 政策、文件更多, 需要慎重把握的地方也多。这种情况下, 教育新闻的宣传特色较之其他领域更浓一些。以报纸为例, 全国性的报纸和地方报纸为了贯彻方针、政策, 是我国的新闻特性所决定的, 但这不是寻找借口的理由。究其原因, 其一, 多数报纸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来行文, 使用的文字都是从领导讲话稿上摘录的, 口气严肃, 都是书面语言。会议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教育新闻的常态, 如果不能很好的从人文角度来发现新闻, 写作新闻, 这样的新闻教育只能是离受众越来越远。其二, 语言上缺乏人情味。新闻更有人情味首先要有可读性。新闻需要有可读性, 就是要把新闻报道写的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要有可读性, 就必须能接近读者。教育新闻中, 如果面向的是未成年人读者的话, 更要从语言和心理上来贴近读者, 但是我们的教育新闻并不注意这一点。
4. 缺乏大教育观念
当前报刊报道的教育新闻, 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一是信息量少;二是程式化的写法多;三是缺乏服务意识。全国性报纸除了一些教育专业报纸外, 基本上其他的报纸主要以经济资讯为主。地方报纸有教育栏目的很少, 基本上是统称为“科教文卫”, 而且不是天天出版。其实, 如果从大教育观念出发, 教育新闻的数量是可观的, 因为教育中发生的事情基本上与社会有很大的关系。
5. 对未成年人的话语霸权
话语霸权是一个学术评论和学术批判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它是指学术活动、舆论宣传、信息传播中主体与客体、个体与大众、同类与异己之间力量的严重不对称, 是指某些个人和势力在前述过程中凭借自身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自以为是、无可置疑的, 预期受众不能拒绝和反对的信息霸权、知识霸权、舆论导向霸权等。但在当前纸媒体的有关教育新闻报道中, 未成年人大都是“沉默的被关怀者”, 他们的话语基本上在成人编织的话语霸权中淹没。
二、强化教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意识的对策
1. 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并重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 必须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种根本精神的指导和约束, 在强调教育新闻报道要有人文关怀的同时, 也需要科学精神。在新闻报道中强调科学精神, 是指一切新闻活动必须符合新闻本质, 按新闻的自身规律办事, 它关系到新闻活动的方法。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方法论上遵循和符合新闻的自身规律, 在认识论上以人性为终极关怀。而人文关怀在教育新闻报道中的缺失和错位, 一方面说明教育新闻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新闻报道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没有能贯穿科学精神。
2. 把握大局, 着眼全局
所谓大局, 一是指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精神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的教育宣传工作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 紧紧围绕这个大局, 把握这个大局, 做到新闻报道为大局服务。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热点问题, 都要放到大局中去权衡、去重视、去处理。二是指教育形势和教育工作本身的大局。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教育现象, 它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同时其本身的工作程序、周期性规律、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法规等都要求教育热点问题的舆论导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 贴近读者, 巧选角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教育的内涵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新闻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度, 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 而不是仅仅嫌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是否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才出新闻的观念, 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 把报道面限制的十分狭小。特别是当这些报道占有相当比例的时候, 使新闻显得机械生硬, 使新闻的人文关怀流于表面, 甚至完全忽略了新闻的人文关怀情结, 使读者避而远之, 更谈不上应有的宣传效果。此外, 新闻与读者愈紧愈密, 读者越关心新闻的价值越能体现出来。教育新闻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要在选题上有特色之外, 尤其要注意贴近读者, 要从群众角度抓教育新闻, 使教育新闻更具有社会性, 向广大读者提供他们需要了解, 希望了解的教育信息。
摘要:当前纸媒体教育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形式为以受众为本位与以人为本位的误读、报道片面性、宣传味较浓、缺乏教育观念、对未成年人的话语霸权, 对策为人文关怀和科学并重, 把握大局着眼全局、贴近读者巧选角度、挖掘报道深度。
新闻表现形式 篇10
新闻的结构是新闻材料的安排方式,它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某些内在秩序的认识和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新闻的语篇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倒金字塔式和顺序式。新闻传播者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具有各种情感、意志、观念的个体。倒金字塔式作为新闻事实各部分材料重要性大小的外化形式必然反映了新闻传播者的主观倾向性。顺序式包括时间顺序式和逻辑顺序式两种。时间顺序式是以时间为脉络,反映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的进程。逻辑顺序式是以事物发展的逻辑联系安排新闻事实的因果、主次、点面等。
4种媒体新闻语篇结构形式的差异性是由四种媒体本身的传播性质及各媒体受众接收新闻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社会,信息激増造就信息社会。信息在信息社会不是稀缺资源,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才是各媒体的第一任务。倒金字塔式语篇结构作为新闻内容外在的优化形式要比顺序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在报纸和网络新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广播和电视新闻主要采用依照时间流程的线性传播方式。这是因为受众对新闻的接收顺序很难自主选择,处于一种被动的半收听状态。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往往采取与人类认知顺序相一致的时闻顺序来组织新闻内部结构,降低解码难度,提高信息接收和理解效率。
2版面语言
版面语言是一种利用空间因素来体现新闻传播者凸显意图的手段,报纸和网络新闻利用它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它也对受众的接收起提示作用。版面语言在报纸和网络新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2.1利用空间位置和空间大小
报纸的头版和网络的首页在报纸的各个版面和网络的各级页面中无疑是最重要的,而报纸的头版头条更是“最重要”的标记。以新华网、人民网和中新网首页为例,这三大新闻网站都在首页设置“头条新闻”一项,以更大的字体提高区别性,并给予头条新闻相应的更大的空间。此三大网站首页都分为左、中、右三块,分别设置不同的栏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APEC峰会”“核安全峰会”“亚信峰会”和“金砖峰会”报道中开设专栏,《新闻纵横》《新闻晚高峰》等节目以主题方式、宏观视角对会议进行梳理,展示中国理念、中国观点、中国思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特设《APEC新鲜报》等专栏,多层次、多角度向全世界报道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博鳌亚洲论坛领袖圆桌会议,搭建了亚洲媒体合作共赢平台,突出了中国媒体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新闻传播活动的传受双方对“左”和“中”页面位置重要性的默认,使得更多的新闻网站多在左边和中间这两个得到凸显的位置安排重要新闻。
2.2利用新闻与新闻之闻的线性关系
报纸和网络新闻在空间位置的排列上有先后的区别,先后顺序主要依据重要性和时效性两大标准。广播和电视新闻则是通过时间的线性流程将重要性和时效性外显化。在表现形式上,报纸和网络新闻从上到下,广播和电视新闻在时间上从前到后,新闻的重要性递减。同一新闻事件在网络中常以时间降序排列。如人民网2005年9月29日刊载的“安徽泗县夺命疫苗调查”专题:
安徽泗县“疫苗事件”案开庭[2005年09月29日13:52]
安徽泗县疫苗事件3责任人受审[2005年09月28日09:05]
“泗县疫苗”事件涉案疫苗经检验为合格品(图)[2005年07月14日16:00]
泗县疫苗事件三百余名学生全部出院[2005年07月13日10:22]
泗县疫苗事件回顾:该重视的问题被淹没了[2005年07月08日10:17]
“问题疫苗”逃匿经销商被刑拘[2005年07月07日11:26]
疫苗事件:接种儿童仅剩12名住院[2005年07月07日11:20]
泗县疫苗事件续:接种儿童仅剩12名住院[2005年07月06日19:04]
疫苗事件谜团:村干部要家长签不尸检协议[2005年07月06日09:50]
“问题疫苗”逃匿经销商张鹏落网[2005年07月05日10:10]
对于受众来说,越靠近上面的新闻时效性越强,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反而在空间形式上越应该得到凸显。
3色彩和图片的运用
报纸和网络常利用颜色的不同或深浅来提高符号的区别性以吸引受众注意力。由于条件的局限,报纸多利用颜色的深浅及反色来凸显部分新闻内容,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引导阅读和表达意见的方法。
网页也使用字号的大小来区别新闻信息的重要性,但利用率相对于报纸版面来说要低得多,大小字号广泛运用会影响网页的整齐度,降低首页空间的利用率。在首页页面中,网络新闻标题的字号整齐划一,而多用不同颜色起区别作用。新华网首页运用了蓝、绿、红、黑四色;人民网首页运用了蓝、红二色;中新网首页的色彩丰富,但都以蓝色为主,其他颜色多用于各栏目标题,其作用不是强调,而是起分割或装饰版面的作用,可减轻受众的视觉疲劳。
另外,网络还利用其海量存储的优势在二级页面中为新闻配发图片,并在首页加以注明。
A1北京站西广场发生爆炸警方不排除有人放炸弹(图)(中新网2005年7月9日)
B1北京站西广场发生爆炸不排除人为放置可能(新华网2005年7月9日)
A2组图:新党大陆访问团大连行(人民网2005年7月9日)
B2[新党大陆行]赴大连南航副总亲自驾机热泪盈眶感受热情(新华网2005年7月9日)
我们就A、B两种标题向40名处于不同年龄层的网民展开调查,有36名网民选择点击A组标题,其余4名表示“无所谓”。相比较而言,A组因“图”而更具吸引力。给重要新闻配发图片不仅能辅助理解新闻信息,同时图片可加强视觉冲击力,强化重要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Radioin the New Media World[OL].http://www.Arbitron.com/downloads/ils.pdf.
[2]栾轶玫.从“传统广播”到“播客(视频分享)广播”——广播进化的理论路径[J].今传媒,2005(10):14-15.
[3]中国新媒体网.新媒体——媒体的革命时代[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9464794d2e3f5727-a5e96256.html.
[4]“新媒体现象”的发展优势和隐忧[OL].新华网,2011-08-21.
[5]杨秀荣.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7):74-75.
[6]刘旸.跨屏大数据: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入口[J].中国广播,2015(6):18-22.
[7]金昌庆.跨屏相生融合相成——解析媒介融合语境中跨屏热播剧的文本特征[J].中国电视,2015(3):71-74.
汉语过量义表现形式分析 篇11
【关键词】过量 量范畴 VA了 程度副词
近年来,量范畴的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提及过量的文章并不多,而且也未见对过量加以界定。从字面义看,过量易被理解为超过说话人主观认定的理想或者标准的量,往往会忽略未及理想或标准量的情况,或者会认为这种情况与“过量”的字面义不符。本文认为,说话人主观认定的理想或者标准的量一般是一个量段,具有起点和终点,当两点重合时也可以表现为一个量值,而“过量”是指处于理想或者标准量段两侧的所有量值,也就是所有非理想或者非标准的量值。因此,本文认为“这件衣服太大/小了”、“这个坑挖得太深/浅了”均表达过量义。
本文论及的各类过量义表现形式,前贤们都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大都不是从过量义出发加以讨论的。本文则从过量义范畴出发,归纳了汉语中表达过量义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1.“过”的过量义表达
“过”作为原生过量表达词,在特定的口语语境中,可以独立表达过量义。例如:你今天话说得有点儿过了,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板呀。
1.1动词+过
“過”作为动词包含“经过”和“超出”两个义项。“动词+过”表达过量义是基于“过”的“超过”义,能够与“过”组合表达过量的动词并不多,常见的有“走”、“坐”、“睡”等,并且以表达空间过界和时间过点为主。例如:在地铁里光顾着跟朋友聊天,结果坐过站了。
1.2过+形容词
“过”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表“过分”义,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用例。(胡丽珍、雷冬平,2009)陈明龙(2011)指出,现代汉语中“过”作为程度副词表过量义只能修饰单音节中性形容词。“过A”充当定语和状语的能力远远大于“太A”,但充当谓语的功能则不及“太A”。此外,我们还发现“过+形容词”表达过量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在普通话口语中极少见到。例如:追求规模用力过猛内部分配失衡(腾讯科技标题)。
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以及词语组合受韵律制约两方面的原因,“过+形容词”表达过量的类推性很低;另一方面,现代汉语中“过”作为体标记的功能已经专属化,所以“动词+过”表达过量也仅限于个别动词。但是,语言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语言总是在动态中不断取得平衡,“过”表达过量义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些表达过量义的词汇、句法手段来满足汉语中过量义表达的需要。
1.3表达过量义的含“过”双音词
汉语词汇双音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由“过”作为构词语素组成的双音词来表达过量义,这些词具有明确的过量义且在句法组合能力方面具有程度不等的能产性。这些词包括:过于、太过、过度、过头、过劲、过火、过分、过甚。这些双音词中“过”以外的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已经虚化,基本上是以词的整体意义表示超过限度的程度过量义。可以说上述词语都是汉语双音化以后代替“过”表达过量义的不同变体,这些词语在句法和语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能部分地相互替换。
2.VA了
陆俭明(1990)将“VA了”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某种结果的实现”(如“晾干了”)和“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如“买大了”)两种。之后,马真、陆俭明(1997)又重新将“VA了”细分为“预期结果的实现”(如“晾干了”)、“非理想结果的出现”(如“洗破了”)、“自然结果的出现”(如“长高了”)和“预期结果的偏离”(如“买贵了”)四种。两篇文章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有所细分和补充。后文指出四种语法意义的表达取决于四个因素:形容词的性质、动词的性质、述语对补语的制约作用以及语境。当V为自主动词且A为中性形容词时“VA了”都能表示预期结果的偏离,结构本身是否有歧义要看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制约关系:没有制约关系时不产生歧义,仅表结果偏离义(如“买大了”);有制约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时,顺向的有歧义(如“挖深了”),非顺向的无歧义,只表结果偏离义(如“挖起浅了”);有制约关系且具有双向或多向性时,因为各个方向都是顺向的,因而有歧义(如“切薄了、切厚了”)。沈阳、彭国珍(2010)指出“VA了”表达结果偏离既有词类、词义的要求,又有句法的要求。只有制作类动词 和开放等级式形容词 构成的“VA了”才有可能表达结果偏离义,同时句法上要求受事居于主语位置。崔健(2011)将“VA了”视作过量表达的一种形式,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因为过量一定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形容词A一般都内含程度量,当产生的结果在程度量上发生偏离就可以理解为过量。
3.过量义程度副词+形容词
3.1太+A(了)
一般认为“太A(了)”结构中A的褒贬色彩对结构义具有重要的影响。邵敬敏(2007)认为,贬义形容词受“太”修饰是在同一语义方向上的加强,不管如何加强,都还是表示贬义。所以不存在“程度过头”的问题,主要是显示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批评色彩,只表示超量。褒义形容词受“太”修饰就可能产生歧义,其中“漂亮、精彩、可爱、优秀、动听、出色”类褒义形容词进入“太A(了)”格式首选褒义,“自信、善良、谦虚、名贵、精明”等褒义形容词进入格式后则首选贬义。中性形容词描写一种客观的属性,一旦受“太”修饰就表示过头。肖奚强(2002)的看法则有不同,认为“太1”多修饰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动词,“太2”多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所修饰的词语多为消极或中性意义。但同时也指出,“太1”有时也修饰消极或中性意义的词语,“太2”有时也修饰积极意义的词语,所以仅凭所修饰词语的积极消极往往不能有效区分“太1”和“太2”,在没有适当上下文的情况下,“太A(了)”是有歧义的。我们认为,具体的语境对确定“太”的意义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词义的褒贬性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且具体的比例需要有语料统计的支持才有说服力。
nlc202309020509
“太”修饰中性形容词表达过量义这一点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但“太”修饰褒贬义形容词时是否能够表达过量义是有不同看法的。例如:在非感叹句中,“太”修饰褒义形容词“漂亮”,劉元满(1999)认为是指程度高反而导致一种不利的结果,并不认为是表达程度过分的过量义。而邵敬敏(2007)则将这种情况视为程度过头,因为中国人认为“过犹不及”,过了头的话,原来的真善美也变味儿了。我们倾向于邵文的观点,认为“过”修饰褒义形容词在一定语境下是可以表过量的,刘文指出的“程度高反而导致一种不利的结果”其实正是因为过量才产生了不利的结果。再如:邵文认为“太”修饰贬义形容词时不存在“程度过头”问题,只是“超量”义。而肖奚强(2002)认为仅凭所修饰词语的积极消极往往不能有效区分“太”的两种意义,没有适当的上下文,“太”修饰贬义形容词是有歧义的。也就是说,“太”修饰贬义形容词也可以表达过量义。我们基本同意肖文的看法。由于“太”身兼二职,缺乏形式上的区分依据,因此“太+贬义形容词”能否表达过量义确实会受主观判断的影响。
邵敬敏(2007)指出,凡是超过自己心中的标准就有两种可能,理解为不符合标准就要否定,这是“过量”;看作突破原有标准就是积极的评价,这是“超量”。可见,“过量”与“超量”不是量多少的问题,而是主观认定的问题。“过量”这一主观性特点与“太”的主观性不谋而合,二者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基于共同的主观性在语境中调试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这正是“太”能够表达过量义的内因所在,同时也是“太”不同于“过”、“很”的独特性的体现。
3.2有点儿+A(了)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有点儿”的解释为:[副]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崔永华(1982)指出“有点儿A”表示两种语法意义:a事情具有A这种性质,但程度不高;b表示某种性质的偏离。该结构式排斥褒义形容词,当A为贬义形容词时大都表示a义,当A为中性形容词时有时表示a义,有时表示b义。
崔永华(1982)另外分析了“有点儿A了”格式,认为A后有语气词“了”,所以这个格式本来表示状态变化,有时表示某种性质的偏离。“有点儿A了”也排斥褒义形容词,当A为贬义形容词时可以表示状态变化义,个别也可以表示性质偏离义。当A为中性形容词时大都表示性质偏离义,有时也能表示状态变化义,有的兼有两种意义,还有的两种意义都不表示,只是说事物具有A这种性质,含有“不应如此”的意味。
崔文将“有点儿A”和“有点儿A了”分别进行分析,从分析中能看出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只是由于语气词“了”的加入产生了变化的动态意义,对于“有点儿”和A组合是否表达偏离义并不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有点儿A”和“有点儿A了”归并为“有点儿A(了)”作为汉语过量义表达系统中的一类形式。
3.3过于+A(了)
“过于”和“过”均可以表达过量义,且由于双音化的制约,现代汉语中“过于”比“过”的使用自由得多。由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以及“过”的语法化因素,“过”的过量义表达功能由一些含“过”双音词替代,其中“过于”与“过度”、“过头”等词语相比,其语法性质最接近“过”,而且使用范围也大于其他含“过”双音词。
“过于”与“太”、“有点儿”不同的一点是:“过于”修饰形容词表达过量义时不体现量级,即不作定量描述,而只作定性评价。
4.与形容词有关的其他过量表达形式
4.1 A(了)+数量词组
陆俭明(1989)指出,“A+数量词组”是个歧义格式,既可分析为主谓也可分析为述宾关系。该格式分析为述宾关系表过量义时,在语境中需要有一个预设,即已经知道过量这一事实,“A+数量词组”只是在定性基础上具体描述过量值。例如:(这个坑挖得太深了,)深二十公分。如果没有括号中的预设,很难将后句理解为过量义。其实,分析为述宾结构也还可以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区分出两种意义。例如:
这个坑比那个深多了,深二十公分呢。该句的比较对象是“那个坑”,句子不表达过量义,只有当比较对象为心目中的标准值时才表达过量义。与之结构相近的“A了+数量词组”虽然不可能分析为主谓关系,但在述宾关系下也同样包含两种意义关系,只有与心目中的标准值进行比较时才表达过量义。因此,“A(了)+数量词组”只有具备“VA了”表达过量义这样的语义前提才能表达过量义。
4.2 A+了
“A了”从形式上看,比“VA了”少了动词,比“太A了”少了程度副词,那么“A了”和哪种格式关系更紧密呢?其实,“A了”与“VA了”不仅表义功能一致,而且在表达过量义时都要求A为非褒贬义的中性形容词,所以两格式可以归并为一种格式“(V)A了”。
4.3 A+了点儿
当A为中性形容词时,“有点儿A(了)”和“A了点儿”两种格式都有表达过量义的功能。但“A了点儿”比“有点儿A(了)”表达过量义的功能更强,表现在:当A为褒义形容词时不能进入“有点儿A(了)”格式表达过量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进入“A了点儿”格式,例如:这个女孩子长得漂亮了点儿,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当A为贬义形容词时“A了点儿”格式包含说话人的不满情绪,更倾向于表达过量义,而“有点儿A(了)”则有歧义,例如:这个人犟了点儿/这个人有点儿犟。
5.“得”字结构
“得”字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内部语义关系都十分复杂。“得”字前可以是心理动词、形容词或一般动词,“得”后可以是形容词、副词或者小句。根据曹秀玲(2005)的统计,补语指向受事的“得”字结构最多。而表示过量义的“得”字结构补语也是指向受事的。
我们认为,“得”字结构本身并不能直接表达过量义,不论在“喝得东倒西歪”这样表达超常量的句子中,还是在“喝得太多了”这样明确表达过量义的句子中,“得”字本身并不能表达过量义,而只是从结构、音节等方面支持过量义的表达。但是,当“VA了”具有歧义时,在结构中加入“得”字就具有分解歧义,明确过量义的作用,例如:这个坑挖(得)深了。
nlc202309020509
6.够A的
“够A的”表达过量义既受形容词感情色彩的制约,也受语境的影响。当A为褒义形容词时,一般情况下表示程度较高,表示欣赏、赞扬。当A为贬义形容词时,与“太A了”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在一定语境下可以表达过量义。例如“够笨的”、“够缺德的”。当A为中性形容词时一般表示程度较高,是对量级的客观估计,不表达过量义,相当于副词“挺”。例如:他跑得够快的。
7.过量格式分类
与过量相关的其他格式还包括“太A了点儿”、“有点儿太A(了)”、“有点儿过于A了”。其中“太A了点儿”格式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形容词前后“量度同现”的情况,帅宝春(1999)称之为“贬抑义格式”,并认为贬义、中性、褒义形容词进入格式后显示的情况,分别体现了格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强化、规约和转变。与之相关的两个格式“太A了”和“A了点儿”根据A的不同都会产生一定的歧义,而“太A了点儿”则没有歧义,只表达过量义。下面将本文讨论的所有过量义表现形式归纳为下表。
一般过量义表现形式(V)A了
V得A了
动词(走、坐、睡、)+过
(有点儿)过(了)
有点儿A(了)
A了点儿/些
A(了)+数量短语
加强型过量义表现形式太A(了)
过A(了)
过于A(了)
够A的
有点儿过于A(了)
有点儿太A(了)
太A了點儿
表达过量义的含“过”双音词
8.小结
本文从语义范畴——过量义出发,分析并比较了汉语中表达过量义的15种词汇和结构,为从过量义这一语义范畴出发,对不同类型语言进行对比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确定汉语过量义表现形式过程中,笔者还有一些未能观察到的形式,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明龙.试析程度副词“过”与“太”表过量义的差异.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2)
[2]崔健.跨语言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过量”表现分析.中国言语研究.2011(34)
[3]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1982
[4]胡丽珍,雷冬平.说超量级程度副词“太过”的形成.语言科学.2009(4)
[5]刘元满.“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6]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汉语学习.1990(1)
[7]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8]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汉语学习.1997(4)
[9]邵敬敏.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2007(1)
[10]沈阳,彭国珍.结果偏离义“VA了”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汉语学习2010(5)
[11]帅宝春.说“太A了一点”.汉语学习1999(2)
[12]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1”和“太2”.零陵学院学报.2002(1)
保山地区花灯表现形式 篇12
关键词:保山花灯,表现形式
保山地区, 地处云南边疆, 滇西纵谷末端,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历史上“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 现在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山地区花灯为保山地区各县、市民众所喜爱的地方戏种, 无论是曲调和表现形式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保山花灯的渊源
保山的各族人民自古就有爱唱好乐的习惯。对于花灯艺术,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保山地区花灯, 已成为汉族 (部分彝族、白族也有) 的一种民间风俗活动, 已有其悠久的历史。据光绪年间修纂的《永昌府志》与后期所写的《保山县志》等书所载:“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 “俗称小南京”, 以“自南京来”及家庭的祖宗牌位写的“南京人氏”等等。大批迁移到保山 (古永昌) 边疆地区后, 很自然的带进一些江南、中原的风情习俗与民歌小调及其它演奏、演唱音乐。经过一个时期的交流、变化与原保山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配合起来, 以这种历史状况的纵横结合、吸收, 随着时间推移, 有的变化大, 已难辨认原曲调面貌, 有的还可以认识出来。这就逐步形成了保山地区花灯的一个特色。保山历史上逢春节期间或庙会之时, 如元宵看灯与保山地区花灯就有一定关系。据《腾冲县志稿》礼俗文艺篇载:“旧志云四时八节必祭岁除夕……元宵看灯, 有鱼龙诸杂戏……”从文字可以知道, 在明清保山地区就存在花灯的雏形了。
二、保山地区花灯的发展
“花灯是老祖宗从中原内地带来的”这类传说在保山较为普遍。此说虽无实可考, 但从历史上看, 保山地区的汉族祖籍多为南京。据《中国戏曲通史》所述, “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南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 余姚腔、海盐腔、戈阳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剧种, 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在这样的情况下, 南迁之军民, 随之将中原家乡发达的文化艺术捎带而来, 是情理之中的事。《中国戏曲通史》在涉及明初的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戈阳腔的分布地区时也提到云南, 这样看来, 保山民间关于花灯源流的传说是站得住脚的。
在清代中、后期, 在《保山县志》里还有一段有关戏剧、灯类活动与兴盛的记载:“永昌北汉庄, 有陈姓遗迹……其子骄多……演剧于宅, ”这段轶闻, 道出了保山坝子北汉庄、板桥, 以及沙坝、金鸡村一带“花灯窝子”的源于兴的情景。由此可看出当年这里的花灯演出之活跃。又到了三四十年代, 逢年节是乡下大唱花灯, 坝子里灯对很多, 十分热闹。也有一部分灯班进城玩灯, 他们首先到县衙门朝贺演出, 然后再选他户玩灯。其中就《采菱角》这个花灯剧目, 男划船、女跟着, 有情节, 有说有唱, 甚是热闹。这时期常演的花灯剧目有《闹元宵》《一枝梅》《四狗闹家》等。这说明保山区内, 特别是保山坝子, 施甸乡村、腾冲城镇花灯的大兴情况。
民国时期, 保山花灯从剧目到演出等方面, 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纵的看是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加入以及外来艺术形式的变化, 从横的看是灯类活动不断发展, 特别是保山、腾冲、施甸等地广大城乡稍大的村镇都有了业余灯对,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村村寨寨鼓乐喧天, 演出盛况实在可观。演出剧目也随之大大丰富起来, 常演的传统剧目有《绣荷包》《黄花姑娘》《小生赶科》等上百个。在表演上, 除了向省外, 和其他剧种学习之外, 也将本地民族歌舞有机的融合其中。产生保山地区花灯间, 还与本地歌舞、小调联系上了, 如山区封闭型的思腊, 所演出的《三人争妻》有异唱腔, 其调子是边疆民间的《放猪调》。又如保山彝族演花灯就加进“打花棍”的民间舞蹈等等。保山地区花灯, 关于渊源与兴起的说法是:外地传入与本地的结合。这很有道理。
建国后的保山花灯, 进入了繁荣时期, 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 保山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保山滇剧花灯团, 施甸、龙陵、昌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以编演花灯为主的文工队, 大部分乡镇有了业余花灯队, 一改建国前春节才演花灯的习俗, 乡村里的重大集会, 都能看到花灯演出, 金鸡、沙坝、下村等乡镇历史上的“戏窝子”, 花灯演出活动异常活跃。打破了“好男不唱灯, 好女不看灯”的陈腐观念, 大批有一定素质的女演员加入了专业和业余花灯演出, 使古老的保山花灯的演出效果大大增强, 花灯艺人受到了应得的尊重。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 其作品不少, 创作力量也不断增强, 先后编写了一批较有质量的剧目, 如《算命》《相亲》《核桃树下》《鱼水风波》《刘嫂认亲》等。保山地区花灯团, 从剧目、音乐上是本地与外地结合, 就是说, 区内的业务、专业花灯活动, 以演本地区的剧目、音调为方向, 但也不排斥学习并上演外地的剧目、音调。这样, 保山地区花灯 (分保山花灯——保山市、龙陵、施甸、昌宁、腾冲花灯, 有同有异, 各具特点) , 一直存在着, 并且是发展繁荣兴盛的。
三、保山地区花灯的表现形式
保山地区的传统花灯分为“走场”“过路灯”“小戏”等形式。一般情况, 在演出花灯前后, 还有龙灯、狮灯或其它灯类节目的配合。花灯音乐按照演出形式, 又可分为花灯歌舞音乐、表演唱音乐、小唱 (插曲) 音乐、花灯戏剧音乐和花灯舞蹈伴奏音乐等几种类型。花灯歌舞音乐是按演唱表演形式, 可分为集体歌舞曲调、小歌舞曲调等, 是由男女演员既歌又舞的曲调, 这类曲调有的欢快跳跃, 有的明朗活泼, 其演唱曲调及内容非常丰富。如《送郎调》《采花调》《十大姐》《绣荷包》等;表演唱音乐, 也叫花鼓调, 这类音乐在民间演出是接近戏剧音乐, 带有歌、舞、表演的综合性音乐。各类“花鼓调”是较独特的品种, 有的还以曲艺表演节目看待, 在保山地区有一定比重份量。如《永昌花鼓调》《金鸡花鼓调》等;小唱音乐, 是花灯戏剧节目的唱腔, 以功能说可分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等不同曲调。一般是作为戏剧节目的唱段演唱, 以增加戏的气氛, 这类曲调较多, 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如《五更调》《梳妆调》《栽秧调》等;花灯舞蹈伴奏音乐, 凡在演出过程中为各类花灯歌舞、表演唱、戏剧、小唱等的弦管乐曲都为花灯的伴奏音乐。但作为保山花灯音乐的伴奏曲调并不多, 除少数几支曲牌之外, 多数为演唱中的过门、前奏、尾声之类, 只是相对有点独立性。如《十二月鲜花调》《茉莉花》等。还有施甸县万兴较系统的收集了五六支, 如《金银科》《豹子头》等。
结论
保山地区花灯音乐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它是存在的, 一些探索、尝试, 也是为了新的发展。在演唱、演奏上继承传统, 又不忘记变化发展, 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有各方面的可塑性。作为保山地区花灯音乐——不可少的地方剧种音乐, 其珍贵的曲调声腔——各类花灯音乐的品种, 如何更新发展, 有待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相信会受到当代人们的热爱, 它的未来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保山地区志》.1999年.
[2]《保山地区戏曲志》.1990年.
[3]杨枝富.《施甸县戏曲志》.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