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024-10-0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精选10篇)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1

高校形象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的综合, 是其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1]高校作为社会的特殊机构, 其外在形象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是关系高校发展壮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规范合理的宣传制度与宣传方式, 最大限度利用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面广的特点, 宣传高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准、校园文化、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 树立高校良好的外在形象, 对高校招生发展影响巨大。微信是集各种类型的传播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方式, 微信平台是专业组织的对受众的一种大众传播,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高校有能力大力宣传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内容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内容以各高校新闻为主, 主要是学校各类获奖信息、优秀学生老师的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成就、学校召开的重要会议、各类公示内容以及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工作时的内容。除此之外, 有的学校每天会有固定栏目, 固定栏目内容一般都会提前准备好。以西北师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它的固定栏目有:周一是师苑讲坛 (院长论坛或思政论坛) , 主要是各学院院长写的学术论文或是党委书记写的当前思政教育的内容;周二是师大逸事, 讲述的是西北师大百年来的历史沿革;周三是印象师大, 推送西北师大毕业校友的对师大的记忆;周四是西师有我, 推送校报编辑部学生记者对西北师大优秀学子与老师的采访稿件。

周一周四内容都是《西北师大报》刊登过的内容, 周二周三是西北师大编的两本书中的内容。每天推送的内容不仅是固定栏目, 学校的新闻随时都会推送, 每天最多时推出4条, 最少一条, 就是当天固定栏目。微信小组工作人员会应时节、节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而策划一些原创内容。兰州大学每天推送4条内容, 内容以原创居多, 武汉大学每天多则3条, 少则1条, 推送内容也都是比较轻松的校园风景或是作为武大特色的内容。

二、内容的阅读量反映出的宣传效果

阅读量表现的是传播效果,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作为有目的的推销宣传更是如此。传播效果经历长时间的理论探究, [2]从20世纪初30年代末的“皮下注射理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 再到现在的“宏观效果理论”, 在实践中不断证实, 传播效果需要经历受众的认知层面, 态度层面, 最后到行动层面。这期间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 严肃的内容都因其枯燥乏味而不受广大受众关注, 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在西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中, 校长开学寄语阅读量7000多, 而同一天的师大逸事的阅读量200多, 校长致毕业生的话阅读量20000多, 有五位院士来学校开的一个学术会议阅读量500多。

传播效果的评估需要过程, 新媒体的发展, 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局面慢慢固化, 多级传播、N传播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模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传播效果的形成越来越难, 认知层面有太多的信息, 导致态度层面的效果很难形成, 直接影响行为层面效果。碎片化的信息使人们迷失在巨大的信息流中, 人们可能会知道最浅表的信息名称, 却不知这样的信息内涵究竟是什么。例如, 人们可能知道西北师范大学有这样一所学校, 却不知学校的独特之处在哪?它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现在的大学课堂之上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传媒系的老师问学生知不知道‘天津大爆炸’事件, 学生回答知道, 谁能说说具体事情, 都说不上来。”这是受众观点的变化, 这给有目的的传播造成了困难。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策略

网络社会的到来, 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自由多元的空间、网络议题的纷繁多样扰乱了人们的信息视觉, 要想有好的传播效果, 必须要专注于一点, 进行专业化宣传, 专注特色, 在受众的内心留下印象, 慢慢地进行长时期的引导与传播, 这样才能让自己为受众所知。

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像一个单位的广告部, 它需要做推销, 让学校为广大受众知晓, 慢慢形成一个特色的品牌。这个品牌必须依托这个学校的特色资源, 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视点。宣传一切可能宣传的点, 只会混淆受众的视点。要注重高校特色宣传, 积极弘扬高校文化品牌和理念。

USP理论, 适合今天做宣传工作。学校的特色是学校的独特售卖点。广大受众作为传播内容的消费者, 宣传机构要清楚地了解这些消费者的情感诉求点, 这个诉求点的本体就在学生身上, 对于学校印象最深刻的, 学校给学生感受最深的, 这些都可以作为受众的诉求点。

质变是量变的逐渐积累, 作为传播过程的一个方面, 高校的宣传同样如此。只要人们一想起这所高校, 想到的就是学校特色, 认知层面有基础后, 会慢慢在态度层面发生变化, 最后达到行动层面的效果。各个高校都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宣传模式也越来越趋同, 宣传内容千篇一律, 忽略了网络新媒体崛起的今天, 受众迷失在信息浪潮中, 面对同质化的信息, 会产生视觉疲劳, 不能让受众眼前一亮, 信息就会被淹没。

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策略

(1) 立足高校特色, 宣传高校自己独有的优势。同质化时代, 网民们每天都会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 千篇一律的东西很难吸引他们的眼球。

(2) 把握传播规律, 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奠基。微信作为各种传播方式的集合体, 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要在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播活动, 让网民形成对高校特色的认知。

(3) 要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阅读量反映内容的受欢迎程度, 对于积累网民很有帮助。对网民关注多的内容进行不断改造创新。注重发布信息的质量, 提供对于网民有用的东西。

摘要:微信因其双向性和互动性的显著特点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与追捧, 微信平台更是给人类带来了一次交往革命。作为宣传与舆论的主阵地,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业已成为大势所趋, 各高校都在积极构建此平台, 推广宣传自己, 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构建良好的高校形象。

关键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丽娟.高校形象建设的CIS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2) :5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2

[摘 要]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主动依托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信,创新育人模式。针对体育大专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使用微信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唱好思政课主旋律、符合年轻化、增加互动环节等建议来完善思政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微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54-02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与新媒体红人“微博”相比,由于不再受140个字的篇幅限制,且可以实现群发、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等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微博的深度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浪潮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打破“走过场”局面,引起学生兴趣,实现与学生的多维互动,必须“贴地气”,主动使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建设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不失是一种有效地“打入学生内部”的方法。

一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依然使用传统模式,即以思政课教学为主,以学生工作部、学校团委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部、宣传部的党校教育为辅。在思政课教学中,由于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形成了“满堂灌”的被动教育模式,师生间沟通甚少,学生的“不以为然”和“抵触性”甚大。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体育专业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又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思想,教师往往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纪律。加上学生对自身理论水平信心不足,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观点,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近几年,新媒体已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体专)为例,2004年创办思政网。2008年学校对网页进行改版,除开设了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子页面,还开设了校园文化和各时段党建专栏。2011年,思政网更名改版为健行网。同年,开设了学校、校团委、校学生会等多个微博账号。2015年,又开设了学校微信号和广西体专青年圈、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等多个微信公众平台。尽管如此,由于学校、职能部门和思政部重视和投入略为不足,需要提升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二 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缺失

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能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新媒介的产生就是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自微信诞生起,就逐渐力压微博,迅速占领大学生群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必备品”。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一个热门项目,以其丰富性和便捷性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而这种知识传递的即时性和碎片性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此,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占领微信公众平台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还是以广西体专为例,2015年,该校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旨,建设了广西体专青年圈和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2个微信公众平台。然而经笔者关注和查阅,两个平台关注度都不高,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自创办以来有近400个关注,而广西体专青年圈从创办后频频“掉粉”,截至2015年度12月30日,关注人数不过百人。

1 实用性差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面向本校学生。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上应该注意与校园文化、校园安稳、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反观广西体专青年圈,2015年首期4篇均为转载,虽然内容主要围绕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创新、创业”,但仅与大三的毕业生关系紧密,无法吸引大一、大二的学生。最后导致整个平台没有体现广泛性和服务性而失去关注。

2 吸引力低

这里所指的吸引力,包括内容的吸引力、手段的吸引力和语言的吸引力等。以广西体专大学生通讯社微信公众平台为例,2015年12月的3期,内容除了思政教育还选放了街舞、动漫、足球,标题语言上也运用了如“学生证又多一项新功能,你造吗?”、“什么是感,什么是恩?”等网络用语,符合大学生的“胃口”。但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未能保持统一水准,说白了,还是缺少足够专业的“网络写手”,也未使用视频、动画等高吸引度手段。

3 互动性少

微信广受欢迎与其高度互动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不但想第一时间知晓“圈子”里的新闻,而且也希望予以评述和表达,甚至参与。即:互动越强,越有快感;交流越多,越无法离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要想获得活力和影响力,必须在互动性上下功夫。但很多高校都没能做好,进而无法通过平台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

三 关于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思考

2015年9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线课程引起了关注,其使用轻快的音乐、“萌哒哒”的动画和好玩的网络用语打造的预告片一下子吸引了一批粉丝。虽然该课程并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但是对我们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 唱好思政课主旋律

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首先应与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慕课在“学堂在线”开课起,校内就有1000名大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获得这门课的必修学分,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课程的潜质。

当然,将思政课“微信化”,就需要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浓缩与碎片,精心设置更富有启发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搭配视频、动画、PPT、字幕和教学拓展资源。同时,还要设计更多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讨论环节,如推送学习建议书单,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进而开拓视野;又如定期确定讨论主题,学生可以自行将想法和心得发到后台,避免了上课不自信、不敢发言的尴尬等。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思政课,任意时空都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且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能满足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和选择更自由。

2 符合年轻化

被分享是提高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应该考虑:“我们的文章会不会让学生觉得有趣、实用、有价值?会不会去分享?”

根据笔者研究,官方用语、心灵鸡汤、纯理论文字、新闻转载等这些无任何感官素材的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具有娱乐性、草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学习攻略、生活趣事、经验分享、学生原创等。同时,要有吸引眼球的标题,避免主观拔高文章的思想内涵,更贴近学生的心声。在形式上,要使用符合大学生习惯的网络语言对原文章进行简化和提炼,控制篇幅;广泛运用图片、动画、漫画、音频、短视频、微课等,使其与文字交互,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目前数据可视化技术也越来越受欢迎,将文字变成信息图表,搭配动漫与特殊符号,不但系统完整,也独特简明。此外,MAKA图文编辑创作软件也是突破传统图文格式好手段。因此,精心优化内容与形式,使内容体现年轻化十分重要。

3 增加互动环节

研究显示,在信息传播中增加激励因素是促进受众关注的有效途径。因此,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要重视推出线上线下交互式活动产品,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提高传播效果。

如运用到思政课中,可以推出签到功能。学生到教室后可向后台回复相应数字,不但可以签到还可以看有多少人签到,自己排在第几。同时还可以推出评论功能,将课程案例图文或社会热点问题视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反馈评论,并有一定的分数累加。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推出学校领导、名师、校友或优秀学生的感悟视频,每期不超过30秒,或推出我为学校建言献策等。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如开通投票功能,对校园不文明行为投票,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学生干部投票,对各项学生比赛作品进行投票,为征集各项核心价值主题活动投票等。还可以开通报名功能,如报名志愿服务、学生活动等。此外,也可以适度开设一些抢票、积攒、送祝福、限量小礼品等活动,激发学生热心参与。当然,所有互动,微信公众平台负责教师都要认真查阅和回复,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使学生获得存在感和参与感。

总之,在新媒体不断影响的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要紧扣新时代要求和“90后”学生要求,主动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新媒体融合,形成多维度和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思政教师也要强化网络思维,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育人方法和手段,真正实现启迪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精神成长。目前,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还是一种新尝试。对于体育大专院校,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向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也要区别出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同时留心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性,进而不断地深入学生当中,获得学生认可,同时也积极地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勐,徐娟.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探索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王英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3]李楠,高嘉敏,马丽娟.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5(03).

[4]庞丽铷,苏琪. “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1).

[5]高丽倩,王建虎,张进.新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精品化建设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3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网络基础设施较好, 也是中国高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状况, 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育人等功能, 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于2015年5-9月对上海地区高校的微信建设及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现状

课题组以上海各高校新媒体管理部门 (62所) 及在校大学生 (随机抽取1861人) 为对象, 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与分析。

1. 上海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总体态势

在数亿网民的推动下, 微信经过短短3年的发展已经改变了高校的传播格局, 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社会心态。上海高校也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大势, 主动介入了微信的建设和发展。201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其后, 上海其他高校也相继开通。调查显示, 校方微信平台的兴盛与学校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学校从制度、经费、人员方面提供保障措施的程度和力度基本上和学校微信公共平台的建设程度成正比。笔者根据微信建设现状, 将上海高校分为三类:占比最多的是勇于吃螃蟹、敢于试新尝鲜的学校, 包括985、211类高校, 以及部分市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民办院校, 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等;第二类属于为形势倒逼、被迫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学校。这类高校已经捕捉到微信的发展趋势, 意识到学生的热衷, 但迫于经费、编制等因素, 事实上没有将微信纳入主流工作, 基本上靠学生维护, 采取听之任之的状态;第三类是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不愿涉足的高校, 这类高校占比最少。不仅仅是上海, 在全国层面,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扮演服务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

2.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特点

第一,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微信公共平台上线至今仅3年时间, 各高校官方二级微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截至2015年6月, 在参与调研的62所高校中, 上海高校开通官方微信平台的高校共有37所, 占参与调研高校的59.68%。其中90%的985、211类高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80%的市属本科院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拥有官方二级微信的高校有29所。在微信建设上已初步构成了校级、二级微信的层级结构体系。

第二,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学生用户基数庞大且参与度较高。第三方数据表明, 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 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 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大学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具有很大的活力与创造力。根据调研, 上海高校学生中有69%的学生关注了本校微信公众号, 上海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具备了一定数量的订阅用户, 并且, 超过70%的学生转发过本校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

第三,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投入有保障。调查显示, 有明确微信平台建设专款投入的高校有17所, 专项资金的投入表明高校微信的建设、发展已经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除学生勤工助学外,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平均投入1.867万元, 超过了微博年平均投入1.41万元, 虽然看起来平均绝对金额较低, 但高校对微信建设的重视在总体上已经渐超微博却是事实。而个别高校的投入已经达数万元。

第四, 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功能齐全, 特色鲜明。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开发模式”, 使用开发接口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设置一系列服务功能, 如学校微主页、成绩查询等。在37所已开通的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中, 已有11所高校实施过个性化功能开发, 2所高校正在开发。随着微信订阅号功能的完善, 上海各高校个性化的校方微信平台会日益突显。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微信公众号已取得长足发展,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 有的是全局性的, 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形式方面的, 有的是内容方面的。有的是高校已经意识到了, 但有的并没被意识到,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调查显示,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五个主要问题。

第一, 各高校发展不平衡, 两极化现象明显。根据调研, 截至2015年8月初, 上海交通大学粉丝数超过8万, 复旦大学粉丝数也超过了7万, 但是更多的学校粉丝数停留在几千甚至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号。根据中国青年报7月5日至8月8日五次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分省微信公众号排行榜, 上海交通大学平均排名6.8, 不但三次夺得上海地区的第一名, 更是两次登上全国普通高校微信综合影响力排行榜的冠军宝座。相比之下, 上海再无高校进入全国前20, 图1中显示的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号周排名[8.02-8.08]中,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在平均阅读数方面与周排名第一的高校相去甚远, 其余学校平均阅读数与发布数更是了了。

第二, 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供应不足。根据调研, 上海各高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基本以原创为主, 转发为辅。从推送频率来看, 有官方微信平台的37所高校中, 4所高校每天推送一次, 18所高校每周推送若干次, 6所高校每月推送若干次, 5所高校有推送内容时才推送消息, 1所高校为其他频率, 3所高校未知。多数学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仅限于管理部门的个别师生, 往往能力有限。没有其他部门供稿、校内师生的投稿, 原创文章的数量与质量都没有保障, 无法定期提供优质信息, 导致微信公众号发展后劲乏力。

第三, 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上海高校微信运营专业队伍建设呈现集体欠缺态势, 目前高校的微信管理人员多数为网络新闻中心人员兼职, 拥有专职微信运营工作人员的高校屈指可数。调查显示, 运营团队“希望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高校占全部调查高校的82.26%, 有50所高校期待交流培训”, 占全部参与调研高校的80.65%。

第四, 管理机制跟不上微信发展的需求。在参与调研的62所高校里, 上海高校中有25所学校“缺乏管理机制”, 占比40.32%;16所高校认为“微信运营规章制度较为缺乏”, 占比25.81%;而10所高校认为报送机制难以落实, 占比16.13%。微信的蓬勃发展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建设不相匹配。

第五, 微信公众平台和信息化建设结合不紧密。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网络及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和应用系统平台建设等投入巨大, 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上海多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技术开发、运营维护、监管审查等方面均没有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往往是单打独斗, 与校园内的网站、其他管理系统、新媒体、校园APP等处于脱离状态, 没有很好地利用学校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策略

认识问题是一方面, 解决问题是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比对各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及优秀微信公众号的特质, 认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需要从5个方面“下功夫”。

1. 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

首先, 在推送信息的内容上, 运营者必须要有清晰的定位。在注意力极度分散的移动阅读时代, 读者的目光在一篇文章上的停留时间可能只有几秒,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清晰明了地向读者展示这篇文章的价值, 读者注意力就稍纵即逝。为了抓住读者的关注度, 微信公众号首先要了解受众使用公众号的动机和受众需求, 并有精心的定位和策划。

其次,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看重技术与渠道, 但内容为王的理念仍然是新媒体取胜的关键。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科特色, 邀请专业教师参与, 创作出有特色、吸引人的原创作品, 并根据推送的效果反馈不断提升内容的品质。

第三, 要注重内容形式多样化。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交流便捷的优点, 各学校可以积极采用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模式, 使微信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教育信息, 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 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 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受众更多地扩大到社会层面, 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 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医养生, 他们推送的与中医养生相关的内容, 例如, 文章《午睡的季节, 你睡对了吗?》, 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青睐。此外, 他们的文章基本与学校学科特色相结合, 有名师教授参与, 例如, 文章《以毒攻毒真的能治癌症吗?》, 请来了学校的教授以采访的形式解答医学相关的问题, 信息可信度高, 普世性强。又如, 上海海事大学的文章《头重脚轻!海大教授详解长江沉船事故》, 将学校专业特色与新闻时政相结合, 阅读量超过3万。上海交通大学的文章《独立, 成就更好的自己——张杰校长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虽然没有丰富的图片和华丽的效果, 但阅读量超过了10万, 充分展现了内容为王的优势。此外, 复旦大学的《留, 还是不留——你都应知道的复旦度假信息》, 采取了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手法, 详细地描绘出了一幅复旦“暑假留校生存指南”, 读来生动有趣, 毫不费劲。

2. 在推送时机上下功夫

首先, 微信公众号要成功推送一篇文章, 必须要找准读者的时间节点。在读者愿意读、想要读、需要读的时候, 微信公众号将文章推送到读者眼前, 读者以积极主动而非被动消极的心态点开文章, 这篇文章在沟通传播中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种文章类型也有自己的适读时间, 微信公众号应结合用户习惯及自身定位, 确立一个恰当的推送时间。

再者, 要把握适当的推送频率。有些公众号适合每天带给公众信息, 有些则不适合推送得太频繁。根据用户习惯把握好推送频率和推送信息的数量, 才能在推送内容与用户所需之间划上精准的等号。

纵观上海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 在推送数量、推送时间和推送频率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更多地选择在上午推送信息;华东师范大学更多地选择在晚上睡觉前推送信息;同济大学偏好在晚饭时间推送信息;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偏好单条信息的推送, 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学校推送内容版块丰富。

3. 在管理模式上下功夫

第一, 完善管理机制, 做好舆论引领。各学校新媒体主管单位应对校园新媒体建立统一的审批备案制度,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关于校园新媒体管理的规章制度, 加强对民间微信公众号的管理, 为官方微信提供更多信息。各学校间可统一微信的归口管理部门, 这样做更有利于校内纵向整合, 校际横向联合。通过更好的管理与交流, 缩短学校间的差距, 建立各校自己甚至全市范围内的新媒体阵地, 形成联动机制, 在突发舆情危机时, 微信公众号可以及时发出真实、准确、权威的声音, 并通过阻断谣言的产生和散布机制, 引导正确的校园舆论走向。

根据调研, 上海各高校在已开通官方微信平台的37所学校中, 有34所高校明确了官方微信管理部门, 但管理部门参差不齐, 24所高校具备官方微信平台运营管理的制度或章程, 占拥有官方微信平台高校总数的64.86%。

第二, 优化新媒体运营团队。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 各学校应主动健全新媒体运营团队。团队不仅仅需要具有媒介素养的人才, 也需要知识渊博的全才。高校新媒体团队可以邀请学校专家名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参与进来, 将教育工作与微信公众平台灵活融合。更多地吸收微信建设的学生团队,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这样做既有利于微信公众平台更好地发展, 又能培养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精英作为信息的传播者, 影响更多的人。例如, 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平台有学生社团的参与, 大量摄影图片与原创文章都是出自南洋通讯社的社员之手。

4. 在运营过程上下功夫

首先, 线上线下巧妙合作, 提升微信用户黏度。比如, 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采取“线下搞活动, 线上微直播”, 或者“线下搞评比, 线上微投票”等形式, 双管齐下, 都能使宣传效果成倍增长。此外, 线上知识竞赛、文学创作、摄影比赛, 线下学术交流会、学科研究会等, 都能让高校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知识、获得启发, 体会到新媒体给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

其次, 通过投稿、邀稿、转发等方式, 积极向媒体推广自己的平台, 充实自身影响力。调查显示, 具有官方微信平台的37所上海高校中, 近1年来微信公众号内容多次被主流媒体转发、引用或报导。其中有5所高校为5次左右, 1所高校为6至10次, 2所高校为10次以上。上海教育、上海发布、文汇报等是转发、引用或报导次数最多的媒体。数据显示, 微信正逐渐渗透进主流媒体, 微信作为新兴媒体为各高校开拓出了新的外宣通道。

5. 在功能服务上下功夫

通过一些技术性个性化功能开发, 进行资源整合, 彰显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比如, 校园一卡通的充值、图书馆书目的借阅、网上教学视频的分享、学生期末成绩查询、毕业时的就业信息发布等。各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课程成绩进行数据分析, 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网上教学课程, 或根据学生借阅书目偏好, 为学生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书目, 或是推荐学校的兴趣社团等。通过更好的服务, 将微信公众平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事实上, 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已可以查询校车和校园巴士的运营时间, 同济大学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查看学期校历、招生信息等。

四、促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 高校微信公众号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新媒体平台, 而是逐渐演化为全新的宣传窗口。因此,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管理, 应提高到新的高度。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放任自流等, 都不足以和微信公众号的重要程度相匹配。学校要从更全局和宏观的视角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微信公众号自身的发展, 除了自身运营要素外, 还要注意多方协同。

第一, 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体氛围, 必须将各类信息传播平台结成同盟, 如微博、校园网、校园客户端等。在校内, 各媒体、新媒体平台可进行交流互动, 共享信息与资源;在校外, 各学校的媒体、新媒体平台也可形成联盟, 缩短各高校间差距, 开展交流论坛、课程培训等线下活动, 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第二, 要联手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 共同抵制不良信息。在各高校实现微信主管部门主动监督、校内师生共同监督、高校之间相互监督、委托第三方参与监督等模式,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将负面舆情防患于未然, 完善舆论危机应对机制, 努力构筑清朗明净的网络空间。这也是微信公众号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 要注意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要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或课题研究等形式, 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增加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使用能力和免疫能力, 使其不至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迷失自我。

第四, 将微信公众平台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完全具备“移动、开放、参与”等特征, 与之俱来的是用户黏度高, “长尾效应”显著, 自然, 微信公众平台肩负起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任。学校可以推送与校园文化相关的原创作品, 如学校美食美景、校园文化活动、优秀校友事迹、特色专业介绍等, 打造出自己学校独有的品牌文化。

第五, 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学校形象建设结合起来。微信公众平台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形象窗口,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因此, 在建设过程中, 考虑的对象不仅仅是校内师生, 还要考虑到社会人士, 特别是校友、高考学生、兄弟高校的师生、新闻媒体等, 他们可能是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订阅用户。高校应充分把握机会,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将学校的良好形象展现出来, 将优秀校园文化传播出去。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外宣开辟了新渠道。各高校主动介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原创内容供应不足、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等问题。课题组基于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研究, 从内容建设、推送时机、管理模式、运营过程等方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上海高校

参考文献

[1]Curiosity China.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中文版.Curiosity China.2015-05.

[2]谢薇娜.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载体[J].新闻世界, 2015-06.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务处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模式;教务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1-0051-03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为个人、企业和组织研发的业务服务和用户管理平台,与微信APP一脉相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微信公众账号能为用户提供消息推送、信息查询、宣传营销等多种个性服务[1]。

由于微信服务构建成本低、用户基础庞大、互动性强、功能全面等优势,微信公众平台已在多行业普遍使用[2]。高校也开始利用微信为师生提供教务管理服务,但目前国内高校教务处在使用微信上存在如下不足:(1)深入开展微信服务的高校偏少;(2)利用微信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3)技术人员匮乏,微信服务平台建设力量薄弱;(4)尚未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所提供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工具,不完全了解用户需求及缺乏对用户使用状态的有效跟踪。本课题在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与开发了教务处微信服务平台,成功实现微信与学校已有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旨在利用微信服务的便利性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个性化、高效的服务。

一、教务处微信平台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两种消息管理模式: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两种模式不能同时选择。编辑模式所有操作在微信官方服务器上,操作简单又节约成本,但是功能扩展性差,针对这一弱点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基于第三方消息接口的开发模式,开发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接口[3]。在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管理模式和各种接口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微信服务与教务处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互相连接,实现课表、排考、教室和成绩的实时查询功能,本课题确立了开发模式下构建教务处微信平台的设计思路。在开发模式下,微信公众平台虽然保留了消息群发和一对一交流的功能,但为了方便管理和功能扩展,本课题消息处理方法主要采用基于编程的关键词自动回复。

2.服务流程及构架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教务处微信平台服务架构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为:

(1)管理员在微信公众平台启用开发模式并配置消息接口,接入教务处开发的微信消息处理模块;

(2)微信用户通过http传输协议向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指令,微信服务器将消息转发至微信的官方服务平台;

(3)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消息接口将消息发送给预先开发的消息处理模块;

(4)根据用户发送消息内容的关键词,消息处理模块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生成回复消息。消息处理模块是教务处微信服务平台的核心,它负责分析消息指令、调用相应服务子模块和生成回复消息并转发给微信公众平台。

(5)微信用户最终接收到微信服务器回复的信息,完成微信的一次信息传递。

二、系统实现

1.微信账号类型的选择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三种账号类型: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三种不同类型的账号提供的功能不同[4],见表1。

不同的账号类型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订阅号偏向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号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交互,企业号则为组织内部通信而设计。高校教务处在申请微信账号时要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申请合适的微信账号类型。要关注企业号,用户必须要提供身份验证,这就限制了企业号在高校的使用。目前,微信在高校教务处成功的案例账号类型几乎都选择订阅号或者服务号。订阅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消息,且认证后的订阅号所提供的服务接口能满足高校教务管理的绝大部分需求,因此,为了兼顾教务处的信息传达和服务交互需求,本课题选择了订阅号。

2.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

课表查询、成绩查询等多个功能的实现需要从教务管理系统中读取记录,然后再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上,这就要求微信公众平台和学校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对接以满足微信服务器和教务管理服务器数据交换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平台高级模式下启动开发模式后,输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URL地址和Token令牌。

微信服务器将以GET方式发送请求到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URL上,GET请求带有四个参数:signature(微信加密签名,signature结合了开发者填写的Token参数和请求中的timestamp参数、nonce参数)、timestamp(时间戳)、nonce(随机数)和echostr(随机字符串)。消息处理服务器将检验signature,若确认此次GET请求来自微信服务器,表示接入生效,反之接入失败。验证教务管理系统的URL有效性成功后即表示微信服务器与教务管理服务器的对接成功。

3.消息格式

当微信用户向教务处微信公众账号发消息时,微信服务器将POST消息的XML数据包到开发者填写的URL上。以学生查询课表为例,推送XML数据包结构如下:

数据包中的ToUserName和FromUserName是消息接收者和发送者的微信号,微信号不是微信的昵称,是微信公众平台分配给每个用户对应不同的公众号分配的唯一的OpenID。MsgType是消息的类型,这里是文本消息,也可以是图片、语音等其他多媒体消息格式。Content是消息发送的内容,对于该消息,微信用户以“课表”作为关键词检索本人的课表。

4.服务子模块的实现

图1的教务处微信平台服务架构中,服务子模块是微信公众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和加工的中心,在开发模式下微信可以自由添加消息处理逻辑,因此本构架下服务子模块可以根据各个高校教务系统开放程度添加需要的服务。我校微信实现的需要读取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服务有用户绑定和解绑,课表查询,成绩查询和教室查询。以学生查询课表为例,其消息流程见图2。

微信平台首先判断用户是否为新关注的用户,如果是,则给出欢迎信息和系统使用的帮助信息;服务子模块首先判断消息指令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再判断学生账号是否已经绑定,绑定是指用户的微信号是否和教务系统的账号绑定(如用户将自己的微信号和教务管理系统的学号绑定),再进入调用课表查询程序生成XML文件包发回微信平台,用户将收到本学期的课表信息。

三、用户行为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统计功能:用户分许、图文分析、消息分析和接口分析功能。微信平台管理员可以利用用户行为统计分析功能来详细掌握微信平台的运行情况,了解用户增长情况、用户的属性、图文消息发出后七天内的阅读人数、消息发送的人数、消息发送的次数、以及基础消息接口的使用情况。图3为接口调用次数趋势图,此图可以清晰的了解用户调用接口的次数,掌握用户一段时间内的需求。

四、结束语

本课题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学校现有的教务系统对接,实现了利用微信APP完成用户信息绑定、课表查询、成绩查询、信息推送等功能,笔者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务管理活动中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为实现微信在教务管理活动中深层次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1)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功能如数据传输速度,支持的语音素材规格等尚无法完全满足教务管理的需要;(2)主动通过微信推送教务管理信息的意识不够,推送内容的质量不高;(3)本校教务处微信服务平台的服务尚处于提供信息查询等基本功能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发诸如选课管理、考试报名、学生评教等高级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219(6):34-41.

[2]江波,覃燕梅.基于微信的移动图书馆APP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3,33(6):41-44.

[3]腾讯公司.公众平台开发者文档[EB/OL].http://mp.weixin.qq.com/wiki/home/index.html,2015-10-22.

[4]腾讯公司.公众平台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的相关说明[EB/OL].http://kf.qq.com/faq/120911VrYVrA130805by M32u.html,2015-10-22.

集团公司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5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其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者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用户都有自己的微信号。为了通过微信为乘客提供准确的公交资讯、搭建与乘客沟通交流的桥梁,集团公司于今年1月份注册了官方微信“服务号”公众平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帐号资质审核、名称审核、内容建设、客服人员培训、试运营等一系列工作,最终于3月4日正式上线运营。

公司官方微信“服务号”公众平台的一大亮点是可以实现多名客服人员同时在线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应对高峰时数名或数十名用户同时接入的情况。目前,每天8:00至18:00集团公司客服中心提供人工在线服务,其他时段的用户留言在第二天予以处理。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6

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ccnuwechat) 于2014年4 月开通, 运营近两年来, 以亲切暖萌的风格, 及时权威的信息传播、贴心实用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师生校友的好评, 位列教育部2015 年度直属高校官方微信排行榜第39 名。本文以笔者管理运营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微信的实践为例, 探讨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以期对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1 定位策略:体现官方权威性的综合定位

在营销学中, 定位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1]。富有特色且适合自身的定位, 可以让微信公众号在受众心目中建立明显的识别度, 增强其不可替代性。

当前面向高校学生的公众号种类繁多, 除了学校官方微信以外, 职能部门、学院、团委、校园媒体甚至师生个人都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号, 其定位各不相同, 如提供信息的资讯号、提供查询的服务号、推送活动的活动号、专注思想引领的思政号等。华中师大官方微信的定位为“发布校园资讯、服务学校师生、丰富校园文化、联络校友感情、回应社会关切、传播华师声音”, 既明确了服务对象, 又确定了主要功能, 更提出了发展目标, 体现了高校官微应该具有的责任担当, 为其运营实践指明了方向。

2 品牌策略:打造亲切热情的品牌形象

对于受众来说, 定位是抽象的, 品牌则是定位的具象化, 品牌的名称和识别系统能够在受众群体中建立独特的认知, 形成品牌效应以增加用户的亲近感和粘性。当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名称基本都是用学校全称, 这可以增加识别度并方便用户搜索关注, 但也容易造成一种严肃刻板的印象, 因此运营高校官微需要对品牌进行重塑, 打造亲切热情的品牌形象, 以拉近平台与用户的距离。

华中师大官方微信塑造了华小诗这一人物形象, 并赋予其暖萌、热情的性格特征, 在平时的推送和后台互动中都以“小诗”自称, 拉近了运营团队和用户的距离。建立品牌认同, 进而扩大其在受众中的认知度、知名度和忠诚度,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2]。华中师大官微团队坚持贯彻“华小诗”的品牌形象, 提出了“做桂子山最温暖的新媒体平台”的目标, 坚持与用户亲切互动, 热情细致地回复各类提问, 主动放下官微的身段, 用读者熟悉的网言网语进行信息传播, 打造一个“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服务学校与服务学生并重”的传递校园信息的新主流媒体。

3 内容策略:出新出奇引爆社交传播

高校官方微信是重要的舆论引导阵地, 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思想引领, 也要满足师生校友的情感需求, 用接地气的内容留住用户, 但这与商业号刻意追求眼球效应、专注商业利益的价值目标根本不同, 因此不过于强调转化率、点赞率等硬性指标, 而是要通过内容出奇出新, 善于抓住师生校友的感情共鸣点, 从而引爆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实现大规模传播。

华中师大官微以原创图文消息为主, 紧抓校庆、开学季、毕业季、招生季等特殊节点策划原创专题, 同时综合运用语音、视频、H5 等多种形式, 创新信息传播手段。在内容编选上, 涵盖学校大事、校园生活、学校风景等, 通过重新制作标题, 精心排版, 信息整合等形式, 保证内容高大上和接地气的统一。同时注重借势传播, 紧跟网络热点策划专题, 获得高转发率和高点赞, 从而达到提升平台活跃度和影响力的效果。

4 管理策略:创建张弛有度的团队文化

当前高校微信多为指导老师+ 学生团队的运营模式, 这样既可以保证平台的运营方向不发生偏差, 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意, 增强平台内容对学生的针对性。

华中师大官方微信运营团队着力打造张弛有度的团队文化, 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将管理事务交由组长负责, 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微信编辑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价, 促使每个人自觉关注自己的业绩, 保持团队的活力, 并创新招募机制, 通过“未来主页君训练营”的形式, 遴选具有敏锐的新闻意识、广阔知识视野、娴熟的新媒体编辑技巧的新人作为后备力量, 保证了华中师大官微不仅能够保持每天高质量的推送, 寒暑假也能正常运营。

总而言之, 高校官方微信的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学校领导重视, 宣传部门主导, 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 更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 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精心策划内容运营, 如此才能更好整合全校资源, 充分发挥高校官微的作用, 向用户提供最具权威性的消息, 满足师生校友的情感需求, 塑造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艾·里斯, 杰克·特劳特.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7

2011年, 腾讯公司推出一款以信息推送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程序, 即微信公众平台, 在上市之初就凭借自身的优点, 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青睐。顾名思义,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线上平台, 它面向个人和组织, 实现了特定群体内的数字化沟通互动。

它一经问世便成为高校宣传工作者的理想阵地。尤其是在新形势下, 这一平台对于高校的宣传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加之微信的便利性, 微信成为大学生手机中的必备软件;其次, 微信公众平台无需用户再多下载其他APP, 一个微信就能接收来自各方的消息, 简捷方便。另外, 微信推文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 形式新颖, 同时, 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是一种定向传播, 到达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自媒体的发达对传统舆论部门的冲击之大不言而喻, 它极大地挤占了传统舆论阵地的空间, 使得传统的舆论阵地逐渐式微。因而, 为了在新形势下占据舆论主动性地位, 为组织的发声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使得消息的传播更为有效, 高校必须结合受众的需求, 积极构建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业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近年来, 各高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 希望在新媒体宣传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尽管拥有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越来越多, 但其在运营策略与方式上, 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 导致用户较少、影响较小。笔者长期观察上海八所高校官微的运营情况, 以下就简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应对策略。

二、高校官微的运营瓶颈

(一) 内容单调枯燥, 成为学校新闻通知的又一平台

许多高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初衷不仅是为了宣传通知, 也不是校报内容的网上呈现, 更多的是为了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如果推文的内容几乎都是校园官方资讯和校园活动的简单通知, 毫无人文情怀的话, 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那么公众号的人气就很难积攒起来。一个没有人气的公众号, 其存在的价值将受到质疑。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各种原因, 高校官微的内容大多是校园网和校报新闻的简单复制, 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

(二) 形式多是图文结合, 音频、视频等形式鲜见, 缺乏创新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之一是图文结合的消息发布形式, 但这种形式一旦成为一种常态, 就使得受众对其产生审美疲劳。 上述几个官微发布消息基本采用图文形式, 甚至会辅之以视频, 但简单的图文形式或者视频、音频形式, 已经很难迎合大学生的需求了, 一些在早期看来较为新颖的微信推送消息, 现在的阅读量不过几百人, 在数万人的学生基数下, 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三) 更新频率低且不稳定, 受众黏合力不够

调查发现高校的运营团队多由学生组成, 人员的不固定性导致信息推送的不规律, 账号的发展存在很大局限性。其次, 高校公众号往往存在前半学期较好, 后半学期冷淡的现象。据《南方周末》统计, 2015年1月4日~4月18日有10.45% 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处于“休眠状态”。这些现象极易促成受众取消关注, 受众的数量就越来越少。

(四) 转发互动性差, 成为学校宣传的单向传话筒

因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内容比较官方, 这和受众的生活存在代沟, 虽然推文的质量或许具有较高的水准, 但是阅读量往往并不是那么乐观, 更谈不上转发和互动了。长此以往, 高校建立官方微信就毫无意义了, 高校也将失去新媒体宣传的阵地。

三、应对高校官微运营瓶颈的策略与思路

(一) 内容上贴近师生, 贴近校园, 加强人文情怀

当下, 自媒体不断发展, 简单的信息发布无法引起受众思想上的碰撞, 只有内容更加亲近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广泛阅读、 转发和评论。在新闻资讯、消息通知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温度、有情怀的内容会极大增加平台的魅力, 实际上也会大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 形式上多变新颖, 人性化互动, 做到时尚化的视觉传播

灵活使用MAKA、秀米等多种编辑软件, 使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有效结合, 推送更加时尚化的可视传播内容。例如, 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会使平台运营得更加长久, 更加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 打造专业的微信团队, 定时推送优质的微信软文

高校官微的建设非一时之功, 一些高校官微能够出彩, 就在于能够坚持不懈, 在于运营官微的团队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所以, 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 能写文、设计、编辑和开发维护的团队势在必行。

四、结语

高校官微是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运用得当将会对学校形象和学校凝聚力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沪上八所高校官微出现的问题与瑕疵较为典型, 也是高校官微运行的顽症, 需要运营者坚持从团队建设、内容革新以及发布形式等方面作出创新和努力, 相信在长期的运营与维护下, 高校官微未来将成为服务高校师生的一站式综合平台和高校思政宣传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郑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与运营[J].产品与科技论坛, 2015, 15 (21) :73.

[2]彭丽娟.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与思考[J].高校媒体, 2015 (07) :84-86.

[3]王蓁.基于大学生视角的微信功能研究[J].东南传播, 2013 (12) :89-90.

[4]黄可.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校园宣传中的应用与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5 (17) :32-99.

[5]张博.微博、微信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4.

浅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 篇8

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 从高校开通官方微信的数量上来看, 发展潜力巨大

从较早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有关排行数据的《南方周末》“中国高校微信排行榜”可以得知, 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已经达到400余家, 与全国2845所高校[1]的总规模相比, 虽然数量偏少, 但也足以看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潜力。2011年在由《商业价值》杂志、极客公园联合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中, 微信获得最佳人气奖。微信, 它不仅仅是一款聊天软件, 更是一种时尚、一种娱乐的新方式、一种产品营销的新手段。[2]这一新生事物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 并逐渐成为高校舆论引导的“主战场”。

(二) 从高校官方微信发布内容来看, 提升空间很大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主打校园新闻资讯, 注重信息共享。栏目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 使其对学校的发展动态有实时了解, 可通过一些活动的预告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同时, 有些院校还积极创新, 开拓新颖的板块栏目, 并给其取一个系统有新意且相对固定的栏目名称, 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 使得所传播内容形成了一定的栏目风格与特色, 从而使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越来越受欢迎。

(三) 从高校的官方微信传播效果来看, 发展方向有待思考

每个院校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时间不同, 拥有的粉丝和实际影响也有差别。有些起步较早的高校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上已经比较成熟, 所发内容用户浏览量较高, 取得很不错的反响。而有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就不尽人意, 从内容到表现形式, 难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甚至流失已有受众, 所以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 这有待进一步思考。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 定位模糊, 不能将官方微信的优势最大化

多数高校对公众平台的定位模糊不清, 常常会发送一些并不合适的内容, 到最后又通过删除图文消息的方式补救, 这种做法会影响受众对其的印象。另外, 部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不论是界面风格, 还是栏目内容, 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这是因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缺乏对公众平台的深入理解, 仅仅将其变成了高校传统媒体阵地的微缩版。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跟风现象较严重, 整体缺乏创新, 内容不够新颖。归根到底, 都是对其平台的定位模糊。

(二) 功能受限, 不能有效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丰富的功能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日益成熟, 它的功能也从全面转向单一, 针对某类特定人群或者用户的某项特殊需求进行精准化服务。有些高校没有开发微信公众平台的诸多功能, 仅仅将其作为常规宣传的另一平台, 没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造成资源浪费。调查显示, 七成以上的微信用户认为实用性强的公众平台最能吸引人。因此, 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充当智能生活学习小助手的角色, 随时随地服务广大师生。例如, 可以通过微信智能回复功能, 让学生可以轻松查到“通知公告”、“讲座信息”、“课表”等需要的信息。另外, 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 也能够从提供信息转向提供服务和加强沟通, 尽可能地为关注它的受众提供便利, 打造特色, 按需制作个性菜单已成为发展趋势。

(三) 互动欠缺, 与受众的交流过少, 甚至因此流失部分受众

微信作为新媒体, 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交际习惯, 对当代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我们是传播的动物, 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3]据调查, 学生作为大多数用户, 普遍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性不高, 回复留言不够及时, 也很少有互动话题。因此, 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校园信息, 承载校园文化的新媒体平台, 以全新的姿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这将在高校内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局面, 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当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新媒体的特性, 与受众保持高度的互动, 促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校园宣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效能的策略

(一) 定位策略:信息服务与分享、娱乐与参与相结合

“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 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人们的需求刺激出更适于他们的内容供给, 或者说大众媒介有选择地提供那些能够吸引人们的内容。”[4]那么, 到底如何才能尽可能让更多的受众对你所要传播的内容感兴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到底该如何定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据调查, 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需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七成的学生认为高校微信需要传播校园信息, 五成的学生认为微信应该充当服务平台的角色, 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校园服务。因此,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应该打造成为一个以信息服务与分享、娱乐与参与相结合, 把学校与社会合理连接起来为原则的全新的传递校园信息的媒体。所以说, 要想做好一个媒体平台, 必须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设的定位, 形成品牌效应来辐射受众, 让更多的潜在受众发展成为有效受众。

(二) 内容策略:丰富内容, 推崇原创

丰富内容, 编辑多种媒体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通过手机短信发送信息,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免费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读图’成为人们休闲的‘宠儿’。更重要的是, 图片的形象化表达使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变得更容易, 甚至是兴致盎然。”[5]图文相互配合能使发送的内容产生独特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 还应注重大学生的兴趣点, 构思策划一些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原创版块, 让学生在获取校园资讯的同时, 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原创内容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一种荣誉感、责任感与归属感, 只有多做此类内容, 才能真正展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特色, 发挥其作用。

(三) 团队策略:加深认识, 提高技能

作为一个团队, 尤其是新媒体团队, 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感知力。一个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及编辑人员, 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仅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觉, 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还要对受众足够了解, 能够整合各方信息以及熟练把握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另外, 不落俗套的创意与线上线下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要全面提高编辑的素质及引领校园思潮的能力, 还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与积极性, 共同投身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名单全国共计2845所[EB/OL].人民网, http://edu.people.com.cn/n/2015/0521/c1006-27038024.html.2015-5-21.

[2]寿芒利, 王璨, 章佳荣.玩转微信5.0[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3]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

[4]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篇9

关键词:移动终端;微信公众平台;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05-01

随着网络互联技术快速普及发展,移动终端应用软件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腾讯,作为终端用户的大佬,于2012年推出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因其强大的语音,视频以及文字功能,一进入市场,便成为很多领域的应用新宠。高校因大量的学生群体为后盾,也将微信公众平台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微信公众平台概述

微信是腾讯2011年推出的一款利用网络互联技术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并且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手机聊天软件,因其公益和便捷性,一经推出,便获得大量用户的亲睐。而2012年8月份,腾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了微信公众平台模块,以“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为理念,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创建品牌的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以下基本功能:

1.消息推送功能。微信公众平台是基于微信的基础上,当然具有微信的文字,图片,视频聊天功能,不仅如此,它还能主动向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所有用户,采用群发的方式,统一推送信息,并有消息管理功能。

2.高级编辑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之所以能获得大量用户的亲睐,其主要原因是它提供给用户编辑和个性化开发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单独个性化开发设置功能,并能通过公众平台接口访问,让用户能更好的接收到微信终端的客户流量。

3.统计功能。经过消息推送管理,获取用户的访问回馈,平台还可以对这一数据,按照用户自己需求,不同维度直接统计分析,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

前面已经提到,微信主要依靠移动终端,以网络互联技术为载体,及时传递反馈信息,而这一应用,在高校中尤为迫切。

高校学生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新兴技术,思想创新意识足够,对新鲜事物接收力较强,因而,也是各移动终端应用最庞大的数量群体。高校师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更是重要的信息消费群体,公众平台能实现“一对多”的信息精准传播,践行移动式、开放式和参与式体验,这非常有助于微信平台在高校教学辅助教学管理中广泛应用。

1.推送学校资讯,加强校园宣传。传统的学校对外宣传,受限于物资,时间,空间限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借助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可以向社会各界人士精准推送校园资讯,扩大学校影响力,成为高校宣传的得力助手。

2.移动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统一集中,由授课老师统一授课,不仅有地域限制,更缺乏学习时间的自主性。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需求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教师将学习课件,常见问题等统一整理,精准推送到学生终端,学生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工作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与学的分离,还可以开展在线考试,作业发布,辅导答疑等提升应用,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移动学习服务。

3.随时随地,终端信息查询。高校中,师生对涉及自身的信息都有查询需求,当前,用户可以利用PC客户端,借助网絡实现查询,但需要依赖于电脑终端,为了更好的实现移动应用查询,高校中也可以将数字化校园制造的内容信息,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由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绑定后,辅助学生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图书查询,甚至实现教师的工资档案管理查询等功能,一个链接,就可以接入到高校数字化系统中,极大提高便捷性。

4.移动办公,随心所欲。随着高校不断扩张,很多地方高校也已经新建立了独立的校区,这就导致管理工作者、师资力量分校区办公,不仅加大学习运营成本,也使当事者疲于应付,降低工作效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转变当前的办公窘境,会议通知,办公事务等,通过微信推送,解决当前资源消耗问题,并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三、总结与展望

毫无疑问,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运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它也正在逐步改善着师生的学习工作方式,更可能的实现了师生时间的自主安排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多样化,更加契合当前教育事业,但我们也必须面对利用这一工具带来的现实性问题,比如校园网络环境问题,学生时间自控能力问题,微信信息安全规范监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于高校,也是对全社会的挑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不断发展移动校园,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白浩.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23

[2]读书频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历史[EB/OL].http://url.cn/Qf2kNn,2013-08-16.

[3]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2013(10).

[4]赵敬,李贝.关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J].新闻事件,2013(8).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探索 篇10

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使用以来, 因其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被广大用户所青睐, 而其全新的用户管理能力, 服务管理功能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 成为媒体与个人提供全新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说现如今微信为企业用户所提供的移动应用入口俨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而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截止到去年年底, 我国的微信账户数已经达到了7.5亿以上, 同比去年增长了39%, 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同比去年则增长了42.5%, 其中包括了企业、学校、个人以及第三方媒体。而大家关注微信平台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讯以及体验相应的服务。

2 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作为当前高校最为重要的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其俨然已经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 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统计、分析与梳理。期间共发放1 014份调查问卷, 其中无效问卷12份, 有效问卷1 002份。女生达498人占49.7%, 男生为504人占50.3%, 其中18至22岁的占79.84%, 23至27岁占17.27%, 17岁以下占1.7%, 而28岁以上人群仅为0.7%。专科生占3.69%, 本科生占88.52%, 硕士生占6.69%, 博士生占0.7%。

第一, 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内容存在局限性。

如图1所示, 在受访对象中, 受高校群体的特殊性所限, 对内容的要求重点聚焦在专业学习相关内容、校内通知、时事热点等方面, 需求都超过50%。而校园活动、生活贴士、校园新闻等需求也高达40%以上。目前, 许多高校微信平台的运营人员多为学生, 他们对于学生乐见且需要的内容门类掌握比较准确, 但内容质量一般不高, 获取信息渠道极为有限, 为保证推送频次多为转载, 原创率低。而且, 迫于技术手段限制, 在内容呈现形式也基本以图文为主, 微视频、表情包、动漫等其他形式鲜有尝试, 自主性与创新性上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也就导致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过于刻板、形式过于局限。

第二,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微信的“弹片文化”传播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微信公众号内容和数量上的泛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也难逃信息饱和、同质和过载。目前, 许多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依旧保持传播者本位, 不给予或者极少给予受众选择的机会。在微信没有开通原创功能以前, 抄袭侵权内容十分普遍, 且同质化内容往往与高校师生的个性化诉求脱节, 这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于师生的宗旨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第三,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受到限制。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仅仅是将微信公众平台当成了通知公告、会议活动的任务宣传平台,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丰富功能性。微信公众平台的大众传播是通过定阅和朋友圈分享来实现的, 它不可能像传统媒体一样将面对用户的大众传播作为唯一。换言之, 正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深度体验服务, 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才是杜绝功能浪费与僵化的必经之路。

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的探索

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校园师生, 充当学习、工作、生活助手。要想为校园师生提供更为优质、实用的服务, 需要不断的挖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深度发掘, 进而为打造数字化校园微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 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准确的定位。

通过调查可知, 用户对于高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更注重实用性 (占32.34%) , 丰富性 (21.66%) 、时效性 (19.86%) 与趣味性 (20.96%) 紧随其后, 交互性则仅占5.19%。通过以上数据可知,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应该以实用性为主, 打破目前以提供资讯为主的运营意识, 从而完成更为精准的平台定位。

第二, 不断创新与提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内容。

虽然微信传播相对较为封闭, 但亦使互联网的群智特质得以发挥。据笔者统计, 被调查对象中都愿意在高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发表内容, 其中校园微电影类作品以41.42%的比例占据头筹, 小说类作品为41.22%排名第二, 抒情散文、脱口秀视频、个性表演视频、歌曲等作品均占30%以上, 其他内容占3.09%。

而当被问及“发表作品后希望获得什么?”这一问题时, 被调查对象也给出了答案。其中有偿回报, 即稿费占46.21%成为发布内容者最想获得首选。而荣誉感、知名度、推销作品、宣泄情感等精神诉求也占到30%以上, 别无它求的用户占到25.25%, 其他性诉求仅占1.8%。

由此可见, 自媒体发达的今天, 用户不仅成为内容消费者, 而且乐于参与内容生产。高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因自身特点而在运营中受到诸多因素限制, 推送内容过于刻板、僵化, 并不能满足高校用户期待的互动性。如果能够正视用户在内容生产上的参与诉求, 打造形式活泼, 内涵丰富的综合服务系统, 使整个平台更加多元化, 满足更多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需求。

第三, 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实用性。

在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性的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都认同服务性功能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其中图片美化需求高达60.38%, 海报制作类需要为53.29%, 图文排版类需要占52.1%, 简历名片制作为49.8%, 其他需要为2.1%。除去这些服务功能, 还有59.18%的用户有为自己拍摄视频短片或图片写真的想法, 其中有65.57%的用户希望可以量身定做一套视频短片。而这些服务性功能却是当前众多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无法提供的。

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兴起, 高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购买功能也应该得到深度开发。通过调查可知, 目前有42.71%的用户并没有用高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购买过商品。仅有16.07%购买过生活用品, 7.98%购买过化妆品, 电子产品为10.28%, 水果零食消费度最高, 为20.46%。而无论是否有成功的购物体验, 都会存有购物忧虑。其中66.97%的人为没有担保而担忧, 60.98%的人则担心产品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9.32%的人担心不能退货, 25.05%的人担心退货不快。

由此可见,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 因此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该更具有针对性, 而深度挖掘服务性功能应以安全为主要保障, 对生活服务为主要方向, 以咨询类推送为常态, 整合高校各系统资源为依托。

4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广泛应用在学校中, 学生群体较为集中, 新媒体接受度与应用度较高, 使得校园的微信生活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所以,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最大限度的挖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 加快数字化校园生活的建设, 才能更好地为校园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高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世芬, 蔡雨娟.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运营策略探析[J].视听, 2015, (07) :184.

[2]阮映东.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5, (07) :90-93.

上一篇:创新研究型实验平台下一篇:慢性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