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2024-09-19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共12篇)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1

人工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使用劳动力而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的费用的总和, 其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等七大项。人工成本管理, 是指企业对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围绕劳动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界定、核算、支付、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行为。

在一个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人工成本的变动, 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工成本低, 能吸引外资流入, 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 保证本国经济腾飞;反之, 人工成本高, 将会导致资本流出, 经济发展停滞。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工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讲, 需要考虑人工成本的经济效益, 人工成本利润率;从投资者角度讲, 需要考虑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投资环境的人力资源状况, 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包括用人活动是否符合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从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角度讲, 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工成本的水平、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等宏观调控要求。市场经济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企业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已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人工成本管理,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 企业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组织, 是商品经济形式下的市场经济中的细胞组织和微观主体。为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企业经济机制也应该逐步转轨, 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相配套。转换经营机制, 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 并且具有对宏观管理的自觉接受能力, 对市场的自我适应能力, 对扩大再生产的自我协调能力, 以及对分配的自我约束能力, 依靠自身实力投身于市场之中, 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 必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深化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 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 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效益的好坏。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的财税政策已逐步进行了调整, 贸易保护政策将逐步淡化或被取消,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正在接轨连通,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焦点取决于人工费、产品和运费。这种竞争是激烈的, 也是残酷的, 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改善成本管理, 这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近几年来, 企业进一步加大了成本管理力度.把成本管理工作作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来抓。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实际, 对原有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一种必要。

3. 以强化人工成本管理为手段,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总成本的影响较大。近年来.企业通过优化劳动组织, 合理设置机构, 精减人员,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人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反过来, 又通过人工成本的管理手段,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人工成本管理, 是合理调控职工工资收入的有效手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合理调控职工的工资水平, 曾经试行过很多办法。例如工效挂钩、弹性工资计划管理、工资总额的增长不超过企业效益的增长、职工个人工资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以及“市场决定论”等, 都曾对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调控起过重要作用。但这些理论和办法有的失之过宽, 放任自流;有的失之过严, 控制过死;有的在操作上难于掌握, 讨价还价;有的鞭打快牛, 保护落后等等。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在工资分配上有三点是必须肯定的。第一, 企业要有分配的自主权;第二, 企业要有分配的自我约束能力;第三, 政府主管部门要有检查监督的职能。实现这三条的核心是政府要放权。工资水平的调节要有一个客观标准。过去我们实行的工效挂钩也应该说是一个标准, 但是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滞后性, 工资总额的核定是在一年的财务决算完成后才能算出来, 当年的工资安排往往和当年的生产经营脱节;二是效益的增长除了企业内部增收节流外, 受外部的影响很大, 如政策的影响、价格的影响等等。因此, 找到一个工资分配可以依赖的客观标准是很有意义的。笔者认为, 加强人工成本管理, 建立相应的制度办法, 是实现工资水平调节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是促进劳动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工成本实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职工人数;二是工资福利水平。要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首先要合理控制职工人数, 要合理控制人员的结构。过去我们也曾将劳动生产率指标作为人员控制的手段, 但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可变因素很多,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分配也没有直接联系。因此,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促进劳动管理是有作用的, 但也有局限性, 而人工成本管理则不同。一是构成人工成本的因素大部分属于劳动管理的范畴;二是人工成本的节约意味着工资水平增长的余地就大, 有利于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节约劳动力的积极性。现在, 我们企业内部推行的减人不减工资, 增人不增工资的政策, 以及职工工资与目标成本挂钩浮动的办法, 都对加强劳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把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和加强劳动管理结合起来, 而且用人工成本管理来驾驭劳动管理, 必将使劳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地进行。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2

各单位负责人充分利用班前会等时间,加大煤质宣传力度: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有质量就有市场。大力倡导“质量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的质量观,强全员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意识。向职工宣讲煤质工作的重要性,让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煤质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大家的工资收入,同安全、生产工作一样重要,以此调动大家参与煤质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煤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质量就是职工的饭碗,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渗透到每位职工心中,达到全矿上下呈现出人人为煤质操心尽力的局面,让职工主动参与到煤质管理中来。营造出人人关注煤质、重视煤质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煤质管理途径和办法

保证煤质关键的关键是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煤质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理控制”做为抓煤质工作理念,这个理念要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充分体现。

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在巨大的世界市场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国际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而市场经济中逐渐体现出了分散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将全球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市场环境的复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竞争力增加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积极把握實际环境,注重不同时期的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生产作业,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加人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制定出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时间、系统两大观念是战略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为:制定、实施、评价等不同环节来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这样才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主要是人们为了控制企业某一时期内的发展,而结合企业各种发展需要制定的相关措施与实际的活动反应,这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流程

对于战略管理而言,其操作流程属于正确的逻辑过程。一般情况下,战略管理是由相关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了:(1)内部因素,弄清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利弊;(2)外部因素,把握发展时机,防范市场风险;(3)综合评价战略实施后取得的效果,以做进一步改进;(4)制定有效的战略组合,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要;(5)保证在市场上的发展能结合企业优势,实施科学的方针策略。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1.创新性

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战略管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则是企业的发展要与实际的社会环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为企业实现变革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企业的环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市场、顾客、竞争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企业积极关注的。市场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企业管理不是经验和知识能控制的,必须要跟着创新时代走,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发展。

2.在竞争性

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竞争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内在含义。战略管理主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获得优势,能与同行之间展开对抗。而对抗性主要是企业在与对手竞争时采取的抵抗措施,避免被对手打败而采取的必要性措施,这是企业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

3.整体性

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企业未来形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铺好道路,这对于管理获得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不仅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制定计划,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是十分可贵的。从领导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制定发展计划。

4.风险性

风险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临的发展问题,做好风险防范计划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损失。而战略管理能够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好风险防范规划,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米减小损失。但这种情况并非长久之计,若企业过度依赖于战略管理,在外界市场出现变化时也会使得策略难以适应发展需要,这也是一种风险形式。

5.现实性

对战略管理起到影响的要素主要涉及到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环境、企业自身、企业主观目标等方而。由于社会发展环境是多变的,使得这些要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对于企业战略而言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一特殊形式也决定了战略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不仅要满足主观因素的需要,也要在客观因素上达到要求,这些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企业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了战略管理,没有制定周密的发展的计划,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发展出现危机,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但战略管理的进行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增强核心能力,树立竞争优势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做好相应的分析,让企业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发展的利弊,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帮助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区域,提高企业信誉形象,这样就能帮助企业掌握长久的竞争优势和稳定的超额利润。当企业选择了核心能力的规划措施后,除了能够提高企业的专业水平外,还能在业务发展上创造出更多的优势。而战略管理中的内部分析恰恰满足了这一发展需要,对于企业在社会市场上的占有率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而从长远角度看,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局限于当前的发展需要,对于今后长时间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不利于企业树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战略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得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2.创造消费价值,构建控制系统

战略管理注重了企业的系统化检查、评价、控制,这些要求了企业的战略评价及控制系统都要达到相关的标准。而战略管理中内容中涉及到的战略评价与控制的周期几乎保持一致,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太多的稳压,这些评价控制体系都是立足于消费者自身的利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内部分析与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能让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沟通,让各种形式的资源都到充分的是要。让各个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科学评价企业,应付危机机遇

企业对外界环境做好分析是很重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的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互相结合起来,以此将企业当前面J临的形式进行准确地分析,让企业弄清自身所处的机会和威胁,在掌握这些情况后,企业就能制定好针对性的应付手段,并跟随社会市场经济形式的变化作出对应的调整,以尽早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只有在企业对外部机会与威胁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能使得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符合实际需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领导阶层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获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划分,更主要的是对企业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进行评价,积极树立起良好的评价体系,指导企业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

如丰田汽车此次出现质量问题,作为通用汽车公司最大股东的美国政府,为了挽救本国汽车工业,借此机会打压竞争对手丰田也无可厚非。然而此时的丰田公司由于低估了外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自己面临的处境没有正确的评价,虽然进行了召回,但让人诟病的危机公关管理,被美国政府和

媒体抓住了把柄,拖入“门事件”的泥潭中。丰田公司曾因为对外部环境的成功预测而辉煌,也因为对外部环境的错误估计而遭受重创,充分说明外部环境分析对企业的战略意义。

4.建立供应链管理,加速生产发展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是新的利润源。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它们通过信息共享,形成双赢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社会总的成本,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供应链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的全新的流通方式。

供应链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流通方式,反過来,它的不断完善和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是依据比较优势的理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中心,实现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组织生产和全球化的销售。于是现代物流成为与现代生产方式衔接的枢纽,与现代物流共生的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现代的供应链管理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核心是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是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水平的竞争。这将导致这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5.优化人力资源,创造企业文化

人在企业生存、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保持企业战与人力资源的统一性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优化,而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没有妥善处理,使得制定的战略发挥不了作用。当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才会促进企业制定的目标尽早实现。战略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职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对组织内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这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自身的文化保持一致性。良好的企业文能够帮助企业扩大发展,是企业维持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保持“企业文化一战略管理”路径顺利实施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积极上升。

五、结语

谈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4

工程筹建期间,发包方要根据项目的特点确定合同类型,项目合同根据工程价款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及成本加酬金合同。在总价合同中,承包人实施全部施工任务,按承包人在投标报价中的总价进行结算,这种方式,承包人承担了全部风险,所以在报价中会有不可预见的费用,当设计图纸完整详细或者工程量小时可以采用;单价合同是承包方按照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分部分项工程确定单价,工程量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调整,而合同单价一般不得变更,该合同方式由于合理分担了履行合同过程中的风险,所以在工期长、技术复杂的工程中得到了普遍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由于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只用于那些技术指标不很明确的工程中。发包人要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合该项目的工程合同。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理主要体现在合同条款和承包方的确定。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建设项目大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在这个阶段,发包方与参与评标的主要成员一起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形式选择评标价最低的承包方,发包方要确定严格周密的合同条款,从而拟订一份内容完整、条款清晰、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尽可能减少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引起争议的条款。

在施工过程及竣工结算中,合同管理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施工进度、施工设备及材料、施工质量、工程分包、结算方式、变更及索赔、工程验收、工程资料归档等环节进行控制。首先是工程进度,它关系着发包方、承包方的利益,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的内容是审查承包方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否合理和可行,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检查,如进度与计划不相符时,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施工质量是管理的核心工作,明确职责,实行分层管理是做好质量管理控制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质量控制过程中,要采取承包方自查、现场监理检查和抽查等方式,使质量管理形成一张纵横贯通的网,从而起到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施工过程中,承包方要严格按照合同及施工组织设计约定的质量标准施工。施工合同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合同一经形成,不只是确定了发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监理工程师及造价师的职责,施工合同相关条款是确定竣工结算价款的依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由承包方依照合同及原施工图算,合同价款的确定方式等条款,结合竣工工程的变更、现场签证及索赔等施工中发生的其他因素对工程预算进行调整编制出竣工结算,并交由有资质的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最终确定结算造价。在结算过程中,双方都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约定的方式调整工程造价,避免了在结算过程中由于结算方式不统一造成结算造价的分歧。施工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合同资料的整理,随着工程进展逐步收集、整理并加以完善,对建设过程中的合同资料进行动态管理。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同签订过程中存在签订前准备工作和收集信息不够,导致发包方或承包方没有对对方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细致审查,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对条文审阅不严格,导致双方就同一条款的理解出现分歧引起争议。还有,合同档案不健全或对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不强,导致合同一方或双方蒙受经济损失。

所以合同管理就成为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合同管理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发生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各种变更及时记录,要避免造成施工成本的不必要增加、工期不合理延长等各种因素,通过管理和分析降低合同双方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使合同在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合同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工程进行中如果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进度来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了施工进度的压力,也增强了施工动力,这对于工程按期甚至是提前完工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工作效率,有效的合同管理对保证工程质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签订合同时,各专业的技术标准都会详细制定和说明,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工程质量会更接近标准要求。

目标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篇5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工作,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订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可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工作,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为什么确立目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怎样的目标是明智的目标?如何通过帮助员工确立正确的目标,鼓励员工迈向成功?目标确立如何有效促进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工作,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订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可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工作,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很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叙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就烧开了。

智者看了看,将一壶开水全倒了,重打了一壶冷水,说:“你再帮我烧壶开水好吗?”青年看了看剩下的不多的柴,摇了摇头“烧不了了,四周能找的柴都被我找来了,剩下的这点柴不够烧开一壶水”。智者什么也没说,将水壶里的水倒掉了一大半,然后交给青年……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一会儿将就水烧开了。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著名企管专家胡一夫老师表示,中国人向来是不缺目标的,诸如制订超英赶美、进军全球500强之类的目标中国人向来不怵,但中国企业的目标管理却做得并不好,归结到两点,一个是目标订完了就完了,既没有把目标变成相应的计划,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追踪目标实现的过程。另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则是,目标可能只是一个口号式的目标。据胡一夫老师的实践经验与调查结果,员工所做的工作有30%足与目标无关的,另有40%是源于目标不统一……企业或个人失去了目标,发展将成为空谈!参加胡老师的目标管理培训,让7大步骤助您成功设定合理的“好”目标、绩效法则使目标不再是“摆设”!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

如果用“目标管理”的指标来衡量这三个石匠,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这不是公司所需要的。第二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高,在部门中,此人很可能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且他所设定的目标可能并不能实现,管理者也不能与他很好的沟通。第三个石匠的目标才真正与公司目标、部门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公司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当年咱们共产党就是靠践行“解放全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才最终走向胜利。但我们小时候的时候,一旦有人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们都会照着书上的答案说: 要当科学家或者说要当老师,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很好笑。也许这样问的人只是随口说说,并不是要真的问你的理想;问答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过这就是什么真正的理想,因为这些理想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没有概念的。著名企管专家胡一夫老师表示,企业没有目标,前景就很朦胧,基本上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没有可控性。

目标管理专家罗伊?史班斯帮助诸如西南航空公司、宝马公司、得克萨斯州大学、沃尔玛等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而他做到这一切靠的是坚持一个理念:目标。但目标并不是空洞的,一个真正的目标必须达到你的公司中每位成员的内心。如:西南航空的目标“拥有飞的自由”或者沃尔玛的“为顾客省钱,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据调查,员工所做的工作有30%足与目标无关的,另有40%是源于目标不统一……企业或个人失去了目标,发展将成为空谈!甚至可以说,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目标,我们也就实现了目标的一半。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找到并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设定目标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做老板的、做老总的、做部门经理的,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下级期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最根本的东西其实非常简单: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告诉我如果完成了目标,我能得到什么。管理者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为下属定目标。定下目标,定下由谁负责,定下完成任务的最后期限,再给出相应的报酬和激励,管理上80%的事情就做到了。下面这个小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老企业家的儿子问父亲怎么做管理?老企业家拿了一根绳子放在桌上,让他把绳子往前推。儿子就从后面往前推绳子,但怎么推都不行,一推绳子就弯了。这时候老企业家说,你从前面去拉这根绳子。儿子一拉就把绳子拉动了。老企业家说,管理其实非常简单,你需要用目标把大家拉动起来。管理就是指出目标和方向。

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我们实现目标的一半。有人这么说,我很相信这一点。我们作为管理者的任务,实际上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去找到并制定合理的 目标。例如,中层管理者就要为部门以及下属指定任务。目标关键在于它的内容,而不是在于它的形式。设定目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设定个人的目标。设定个人一年的目标,一个季度的目标,甚至一个月的目标。因为我们只有把目标分解到个人,我们才有希望实现我们的目标。企管专家胡一夫老师在各大高校讲课时,经常会问大家,知道“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名言吗?当然,人人皆知。再问大家,“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什么?

这时能回答清楚的就不多了,但总还是能有部分人回答出来过河。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为了过河,可是,你仔细看看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很多人虽然清楚“摸着石头过河”的目的是过河,可总是有一部分人,摸了几块石头后,就对摸石头感兴趣了,会将自己的目的、目标忘记,不再过河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定目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过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如果上升到技术的层面,经理必须学习并掌握SMART原则。胡一夫老师认为,所谓SMART原则,即是: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制定的过程也是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经理必须和员工 一起在不断制定高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共同提高绩效能力。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胡一夫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们时常听到关于不少鲸鱼搁浅海滩的报道,有些新闻说是这些鲸鱼在集体自杀,并对它们自杀的原因感到困惑。鲸鱼研究专家在对鲸鱼进行跟踪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它们之所以被搁置在海滩甚至暴死滩头,是因为它们追逐沙丁鱼的缘故,是这些微小的沙丁鱼群将这些庞大的鲸鱼引入到死亡的歧途。鲸鱼是因为追逐眼前的小利而死亡的,他们经不起蝇头小利的诱惑,将自己巨大的潜能和力量耗费在没有多少意义的小事情上,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见,不论动物的体型、种类,如果目标选的不好,结局是一样的悲惨。

仔细想想,现实中有不少人不也像这些鲸鱼一样吗?他们聪明、智慧、有活力、有激情,可是就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由于没有目标的牵引,他们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浪费在了没有意义的横冲直撞之中。假如清晰了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目标,我们就会把自己稀缺的时间和珍贵的潜力用到应该用的地方去,进而调动所有的能量,挖掘所有的潜力,全力以赴于人生目标的追求。所以,成功大师指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比你得到什么东西要重要得多。目标不仅仅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那么,我们讲目标管理那么重要,到底什么是目标管理呢?中国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得就是目标管理。曹操的“望梅止渴”就是目标管理的运用。现代意义的目标管理则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依据为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人事先可以有明确量化的指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 目标得以实现,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事中可以检查考评,事后可以奖罚兑现,实现全面、公平和互动的管理。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有的朋友问了,目标管理对于企业有啥意义呢?胡一夫老师认为只有对目标做出精心选择后,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繁荣。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要尽可能满足不同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和员工,管理层,股东和顾客相联系。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主要的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变为不同部门和活动的具体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企业总体的销售目标是100万,销售总监和地区经理会讨论如何完成目标,同时设立不同区域的具体目标。目标是共同制定的,而不是强加给下属的。目标管理如果能得到充分的实施,下属甚至会采取主动,提出他们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争取上级的批准。这样,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每个人,都将清楚需要去实现什么目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这个意义很重要,来的也紧急。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而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再充足的马力也失去意义。如果你的汽车没有目的地,油箱再满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人也一样,目标意味着你的一切,没有或者失去目标,你将什么都不是。曾有人对100位员工就“什么样的公司最为理想”进行调查,结果超过90%的员工回答:“目标明确的公司才是好公司。”也就是说,把做事的目的告诉员工,让员工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公司整体目标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才会激发出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6

[关键词]安全管理;开拓创新

1013939/jcnkizgsc201520089

1 找准症结,瞄准目标,创新安全意识是前提

11 找准弱点,明确目标

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工作环境。对此,我们认为: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因此,我们首先在队干部中进行思想创新、统一认识,大胆提出了“争创年度局安全先进车队”的工作目标。

12 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单位整体发展的需要。我们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四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员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人员及员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

13 认识规律,掌握主动权

要善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从而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决定安全因素主要有操作规范性,设备完整性,环境的利我性和管理完善性。

2 完善制度,细化管理,规范安全行为是关键

21 建立约束激励制度

我们形成岗位规范和考核细则。做到队上考核有依据,员工对照有标准,直接在当月工资和季度奖金中进行体现。对工作表现差或严重违章的与员工实行尾数淘汰内部待岗,扣除浮动工资和奖金。

22 强化党员干部安全责任

在安全管理中我们重点突出党员干部的安全管理责任,形成了由干部部分承包、班组长带领、党员责任区包干,直接作用于班组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层层负责的安全管理网络。

3 选好载体,延伸管理,优化安全基础

我们选好载体,拓宽安全的触角,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为生产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强化安全管理效果,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不是推出适合本队安全管理的新举措,如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责任连带、每日自检等十几项管理方法。在交通安全平稳期,我们发现个别司机思想上产生了麻痹情緒,于是我们加强了本单位车辆的路查夜查。在一次路查中,发现一名司机超速,虽未发生事故,但还是按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他进行了“停车反省两周、员工大会检查、罚款200元、一月不得奖”的处罚。像这种小题大做的做法,在司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从而基本上遏制了违章势头的蔓延。

为了交通安全管理教育活动更加形象生动,我们利用每周一安全例会的机会,组织开展了“四个一”安全活动。即:每月一次安全主题或案例分析教育;每半年开展一次安全知识竞赛;每周一次设备大检查;每周一次路查夜查,让每一位司机走上讲台,变领导讲为大家讲,使司机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31 向深度延伸

在抓好员工安全素质提高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把好员工的思想脉搏,为员工排忧解难。创建了车辆调度的一、二、三工作法,即派车时要做到:一看员工情绪是否正常,精力是否充沛;二问员工身体状况、设备状况如何、家里有什么困难;三选最佳人员,科学调度,做到设备不带毛病上路,人员不带情绪操作。我们建立了《安全信息卡制度》和《员工困难登记制度》,队上还成立了义务服务组并向全队员工做出承诺,员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井场,只要有困难,仅一个电话,队上将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从而解决生产问题与员工的家庭困难有机的统一起来,消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受到员工的普遍欢迎。

32 向广度延伸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安全工作也是如此。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开好安全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逐步向员工的家庭和亲人延伸渗透。

为搞好安全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每年都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联欢活动,邀请员工家属和亲人参加。评出“职工贤内助”。请表现突出的家属介绍经验,是那些平时这方面做的欠缺的家属从中受到教育,在相互理解中支持亲人搞好安全工作。

4 超前预防,不断创新,实现安全目标是根本

41 建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建立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实际运行中我们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加以保证。首先是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预案制定”,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的人和事可能要发生的思想问题制定预案,实施超前预防,把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其次在制度上,我们建立了“车辆、车场消防预案制度”、“复杂天气安全行车预案”、“车辆交通事故预案”等。同时还建立了“事故案例分析制度”,把以往的事故、别人的事故拿来进行分析,借别人的教训长自己的经验。

今年百日赛期间,我们根据本队主要行车路线,开展了“每日安全自检法”自我检查活动,以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让大家想办法、写预案,执行安全规定,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42 坚持不断创新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稳步提高”的思路,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管理创新机制。规定一年至少有两项新的管理制度或方法出台,按照“四全”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了在不同季节、天气、路段、人员和施工项目,针对性很强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强化岗位责任方面有“五星”评比制度。在出现事故苗头时有小题大做法,对风平浪静时的麻痹思想有无事生非法,有突出过程动态管理的安全监督制度,有超前管理的预案制度等十几项新方法。在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我队的安全管理体系。

同时也被局其他兄弟单位广泛采用,这些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为我队的安全生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三个根本转变,即在员工安全意识上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由“个人安全”向“整体安全”的转变。在管理上实现了由“事故处罚型”向“事故前预防型”的转变,为我队的安全管理增添了后劲。

参考文献:

[1]李永健浅谈车队安全管理方法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0(8).

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7

企业在生产经营实际中所用到的原材料统称为物资。物资管理的定义是公司或者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涉及到的物资进行控制和管理,管理过程涉及物资的采购程序、使用过程和物资储备。企业实行物资管理是为了减少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物资使用率,节省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收益,使企业获得预期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竞争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包括几个重要程序,例如在物资采购之前要制定详细的物资采购计划,然后按照物资计划进行采购,物资采购回来以后经过验收合格后,投入生产使用。考虑到物资的采购周期和实际生产情况,企业要对物资进行定量的储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物资管理过程涉及许多程序和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而不是简单的买卖行为。物资管理涉及的程序和环节,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持,任何一个程序和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制约整个物资管理,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物资管理质量,就要重视对中间程序和环节的控制。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二十几个年头,物资管理也早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走了出来,早已改变了过去的配额制度、定量制度,已经可以依据灵活多变的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源,使物资在各行业间自由流动。企业也采取了新的物资管理手段,提高了物资的流动性和物资的使用率,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保证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够有效进行,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目前在施工企业中,物资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的一项主要内容,物资成本、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构成了施工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物资管理的效果好,就会为企业减轻成本压力,创造盈利条件,反之,则会增加企业额外的开支,降低预期利润。所以,施工企业要想取得预期利润,就必须加强物资管理。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

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要重点对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1)施工前的物资计划制定环节;(2)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价格管理控制环节;(3)施工过程中的物资使用环节,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对物资的监控,监控材料实际消耗量与设计量是否相符;(4)施工结束后对剩余材料的管理环节。控制好了这四个环节,才能保证对物资的有效利用,才能降低物资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盈利空间。

2.1 施工前的物资计划制定环节

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建设之前,都要组织技术部门对需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制定详细的材料计划,并将材料表提供给物资部门,由物资部门审核后进行采购。物资部门接到技术部门提供的材料计划后,会依据不同的用途对物资进行分类,制定分类的物资采购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完毕后,要依据市场价对物资采购计划进行费用核算,并将核算金额报给预算部门审批。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在制定物资计划的时候,要熟悉各种材料和设备优缺点,要熟知材料和设备的供货厂家,要建立合格供方评价资料,对长期供货并且物资质优价廉的供货厂家,要加大合作力度,在制定物资计划的时候,优先选择这些厂家。在物资计划中,对物资分类的分类应本着按用途按专业分类的方式。比如施工项目中用到的电气元件,就应划归到电气物资类。这样有助于搭配采购,固定优质供货厂家,缩短物资采购时间,有效保证施工工期。

制定物资计划的时候要对每一种类的材料制定总量计划,明确每一种材料的总量,做到限额发料。

施工前的物资计划制定,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工期情况来制定。由于受施工企业资金情况、场地库房等条件的限制,施工中所需物资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采购到位,而是按照施工进度要求,分期分批的进行采购,这就需要制定动态的物资计划。物资计划应采取周计划、月计划、季度计划的方式来制定,按照施工现场实际进度,对物资计划进行调整。所以,在施工前要做好物资计划制定工作,实现充分对物资的充分利用。

2.2 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价格管理控制环节

物资采购是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务支出,做好物资采购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因此在物资采购中应该对物资价格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企业通常采用的物资采购模式为:(1)招标采购;(2)货比三家,询问不同厂家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最低者;(3)自主定价,对常用的且已经掌握市场价格的物资实行自主定价机制,将价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淘汰供货价格高的厂家。

询价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对物资的供货厂家进行广泛的询价,通过价格比较来选取最终的供货商。这种比较除了比较物资的价格外,还要对物资的各项特征进行比较,例如物资的质量、物资的售后服务、供货商的实力、采购款的付款方式等。通过比较,才能知道到底哪家供货商供应的物资质量最好、售后服务最完善、信誉最佳,以此来作为物资采购的依据。

自主定价机制,主要是针对施工企业物资种类多,采购次数频繁,采购成本不易控制而制定的。对部分物资进行自主定价之前,要由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对所需采购的物资价格做深入的了解,并分析行业规律。调查完价格之后,再由施工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制定既符合自身利益又能让供货商接受的物资价格。施工企业采取定价机制后,可以改变物资采购的被动方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实现施工企业与供货商双赢的局面。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前提下,又降低了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为企业获得预期利润提供可靠支持。

由此可见,物资采购过程中,价格管理是关键。采取有效的价格管理机制,能够节约企业资金投入,改善物资供应环境,保证企业收益最大化。

2.3 施工过程中的物资使用环节

在施工过程中,物资管理尤其重要。物资进入施工现场的时候,要先组织检验部门对材料进行验收,对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验,质量不合格的坚决予以退货,数量不够的要责成供货商予以补齐。施工现场要建立材料发放回收制度,材料发放和回收的时候,领用人要在发放记录和回收记录上面签字,保证对材料的有效使用。对施工中出库之后剩余的材料,要执行退库制度,避免材料浪费。在材料发放的管理中,要控制单次领料的数量,严格按照施工工序需求进行领取材料,避免超工序领料的情况出现,在材料的源头上把好发放关。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物资管理部门也要进行跟踪管理,要根据施工计划分析计算材料的理论消耗量,将理论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进行比对,查看差额是否为合理范围之内,如果超出合理范围,就要分析其产生原因,避免对材料的超额使用。物资部门可以与施工技术人员结合,制定材料日消耗表和月消耗表,按照消耗表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对节省用料的行为予以奖励,对浪费材料的行为坚决进行处罚。对施工剩余材料要及时进行回收,回收后根据用途进行二次利用。

施工现场的材料摆放要根据现场地形实际情况,以方便施工为原则进行摆放,避免材料的再次倒运,同时在施工安全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的靠近装卸设备,方便材料搬运。在施工现场,材料库房或料场一旦确定之后,轻易不再进行变更,尽可能避免材料库房或料场的搬迁,节省有限的人力和设备资源。施工现场的材料库房和料场位置的选取,还要保证道路通畅的要求,要方便材料的装卸,并且符合材料保管的各项要求,比如防尘防潮防雨等。

所以,在施工中要做好材料使用的管理工作,提高材料的使用率,降低材料成本。

2.4 施工结束后对剩余材料的管理环节

施工结束之后,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要协同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对剩余材料情况作全面的统计,做到不浪费一项材料。对存在遗留工程的施工现场,要有施工技术人员计算好剩余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将这部分材料预留出来,放在施工现场妥善保管。其他的材料由物资管理部门履行材料回收程序予以回收,保证材料有效利用。为达到工程完、场地清的施工目标,在尾项工程完工前,物资管理部门就要与现场施工人员结合,将尾项工程可能用到的材料进行精确的计算,尽量减少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提前着手清理施工场地。

施工结束的时候,要对施工的辅助材料进行清理,看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要回收进行二次利用。对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废钢筋和废铁等废料也要查看使用价值,经鉴定不具有使用价值的要马上清理出场地,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

一般的施工项目都存在设计变更的情况,由于设计变更增加了材料的使用,会剩余部分材料,所以对于这一部分材料也要进行有效回收和再利用,履行回收和退库程序。施工结束后的材料管理很关键,不但关系到材料的回收利用,还关系到施工现场能否及时按规定时间清理完毕。所以,施工结束后要对剩余材料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管理。

3 物资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意义

物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核算和预期利润,企业的物资管理措施得力,才能起到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预期效益的目的。施工企业中的成本主要分物资成本和人力成本,物资成本占主要比例,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切实加强物资管理,实现对物资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降低施工中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的使用率,降本增效,实现施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据权威部门测算,施工企业的物资成本占总成本的55%~65%;甚至有些项目达到70%以上,如果不加强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将制约施工企业向前发展。如果不对物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施工企业就有可能在施工项目中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所以说,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至关重要。在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中,只有对施工前的物资计划制定环节、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价格管理控制环节、施工过程中的物资使用环节、施工结束后对剩余材料的管理环节进行有效管控,才能真正实现保证施工质量、减小投资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美丽.浅谈企业零库存管理[J].社科纵横,2007,(3).

[2]刘颐源,周蕴华,王兰洲.煤炭工业企业物资计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篇8

水利水电工程产品具有固定的位置、多种多样的形式、复杂的结构及庞大的体积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周期长, 资源使用种类繁多、使用量较大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 水利水电工程具备如下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一般多位于河流上, 为此受到自然因素的强大影响;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地区, 在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施工设备的进出场方面成本非常高, 极易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需经过多次的论证对比, 挑选最佳的施工方案, 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作业当中, 施工安全问题是需要加以特别重视的一大问题。

可以看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工程管理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为此, 施工企业需不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 创建高技术与管理能力的项目团队, 不断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 对工程成本进行强有力地有效掌控, 以确保在预期内顺利完成工程施工项目, 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面临问题分析

为促使各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设计建设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国各地创建起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 可是, 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受到自身建设规划合理性的影响, 造成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作业中有很多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2.1工程项目立项开发缺乏科学论证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需相关部门从本地区的现实状况出发, 在经过全方位调查与深入分析的基本前提下进行综合性研讨, 通常以听证会的方式来听取广大群众的意愿。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 一些政府部门并未对当地的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实施系统性调查与论证, 随意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从而致使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随意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地表植被等问题的出现, 这不但会引起人民群众的愤怒, 同时还会出现一大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这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

(1) 水利水电工程招标阶段, 未真正地将招投标基本原则落到实处, 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中标企业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工程层层转包, 这造成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威胁。

(2) 工程建设监理阶段, 工程监理工作者综合素质较低, 这会给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 一般情况下工程监理部门都是由政府部门选择的, 并未真正地历经招投标环节, 这会给工程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 施工合同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合同内容并不详细, 像工程施工明确违背施工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各类施工纠纷, 给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2.3建设资金未有效落实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工程, 施工复杂、工程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要想促使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在预期内高质量完成, 则必须要确保工程建设资金问题, 并且, 建设资金能够真正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

但是, 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资金基本来源实情来看, 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化十分严重, 其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拨付款项的, 工程建设资金一层层下放, 在资金下放的过程当中被层层扒皮, 最终造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 工程配套设施并不完善,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3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对策

3.1认真贯彻落实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四项基本制度, 规范工程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 挑选专业技术与管理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来创建工程项目管理团队,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工程现场管理。加强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管理工作, 对招投标程序实施严格掌控, 不断加强对专家评标议标工作的管理, 杜绝串标等违反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出现。加强监理工作人员的资格管理, 对监理行为进行规范化监督, 确保施工现场有充分的监理力量。此外, 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力度, 明确工程各参与方的基本权利与相关义务, 进一步促使工程合同的执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避免不必要经济纠纷问题的发生。

3.2创建完善的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当中, 技术管理是所有技术活动实施科学系统性管理的重要环节, 可促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性的提高。为此, 工程项目负责人需创建统一的厂站、车间及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络, 实施分级负责管理机制,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搜集、事故的分析与处理及反馈制度。在特定时期内进行技术经验交流与工作经验的归总等活动, 组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对于每次活动的成果进行集中分析与交流, 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攻关。创建完善化的工程管理制度, 不断强化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故障等问题的统计与浅析, 这对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促使施工设备使用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发挥了增收节支的有效作用。

3.3水电水利工程进度管理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能不能在预期内顺利地交付使用对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此需要从工程建设总目标入手, 对各项施工做出科学合理化的安排, 明确工程施工程序, 对各施工关键步骤实施系统化的掌控, 将各阶段的施工目标加以明确化。此外, 对工程各参与方进行统筹安排, 形成工作合力。参与部门做好各项资源的科学合理化配置, 以确保施工人员、施工设备及施工材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施工现场, 达到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工程施工过程当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常会有具体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统一的情况出现,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确保具体的施工作业情况进行定期性检查, 第一时间采取相关处理措施。

3.4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控制

不断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要突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当中, 需创建完善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将行政管理体系作为重心, 这样才能够促使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性发挥。通过与各级人员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部门签署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协议书, 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同时严格遵循相关签署协议, 对违反规章制度、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追究。不断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增加对安全隐患事故的排查力度, 将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在最初的萌芽状态, 不断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化。

3.5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关乎着国家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由工程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直至施工过程的质量掌控, 到工程竣工阶段的评审, 这样才能够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最终质量。为此, 需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监督管理机制, 以确保各项活动费用切实得到投入使用, 创建完善的质量监督工作机制, 以促使原有的监管水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周期长、复杂性的作业, 唯有对其进行严格系统化的科学管理, 才能够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工程。为此,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科学合理性的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我国工程建设当中, 水利水电工程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 为促使工程施工水平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科学系统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确保工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预期内高质量完工的关键所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 只有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创建高效的优质工程。接下来, 该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郎海彦.浅谈如何提高水利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7) :129.

物资管理在项目施工中的重要意义 篇9

一、物资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为了保证物资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必须优选物资管理人员, 物资管理人员关系到项目施工的重要的物资管理环节, 因此对于物资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给予保障, 但是,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绝大多数项目施工都以生产为其侧重点, 不仅是资金, 而且人员的配置也向生产严重倾斜, 因此, 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管理者会对非产生性部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进行“超限”压缩。这就使得物资管理环节在项目中处于一个类似“鸡肋”位置。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兼职角色, 比如出纳兼材料员、安全员兼材料员、资料员兼材料员等等, 这样的机构设置显然无法达到真正的物资管理的目的, 物资的出入库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科学的核算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松散式管理必然会给工程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物资浪费与效率损失,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将给工程的质量与工程施工的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物资管理人员的配置参差不齐

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 项目部物资管理人员配置普遍存在低职高聘, 资格不真实的情况。建设部及各行业设置了许多的执业资格限界, 在施工管理队伍中, 执业资格考试难度偏大, 限制了许多从业人员正常的履职工作, 因此, 为了应付甲方的检查, 上至项目经理, 下至一般管理人员不是张冠李戴, 就是身兼数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实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后90%的项目经理难以通过考试而获得执业资格;而可以通过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基本上是高学历的非建筑公司人员, 这些人对组织现场施工基本上不行, 但对应付这种考试还是手到擒来。二是因为工程项目均为低价中标, 所以项目经理从节省费用出发, 就是压缩项目的管理人员。除了施工员必须真实外, 其余的基本上以兼代管或找个“本本族”挂职。很少有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规模标准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物资管理工作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好的, 不仅要懂技术、懂生产、懂经济。

三、缺乏细致的物资管理成本预算和物资管理控制分析

目前物资管理普遍前期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导致成本预算脱离实际。例如有些施工项目为保证工程进度匆匆备料, 物资进厂不能合理堆放、验收, 领用制度不健全, 节约、奖惩措施不力, 导致物资二次搬运浪费, 保管费用增多, 使材料总成本上升;还有的企业材料采购、领用、保管等手续不严密, 岗位分工不明确, 缺乏有效规章制度的状况长期存在。目前, 在牡绥项目施工中, 采用了对机械用油情况的严格控制, 需一人经手对现场的所有的工程机械进行加油及燃油核算机制, 并对一名司机一车管理燃料, 做到节约奖励, 浪费惩罚的制度, 这样不仅对燃料的控制起到了制约, 而且对我公司施工中土方量的单车核算的用油情况也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物资管理监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造成材料购进、使用、库存帐实不符。

施工地点的分散使得会计、审计人员难以经常深入工地实地核查, 出入库手续不健全, 不能对材料成本控制起到应有的经常性监督作用。

五、工程签证验收 (或索赔) 不够及时

项目施工中难免会发生清单外的费用, 有的是因业主工程变更发生的;有的是为了安全施工采取的必要措施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发生后均需要施工单位找业主代表及时办理工程签证手续, 为工程费用的索赔或工程结算积累第一手资料。

六、施工方案与施工实际不符

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或施工方案) 时, 基本上由编标专业人员坐在家里面闭门完成。他们将其他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 (或方案) 直接拿过来, 然后调换一下工程名称和工程概况, 再填上新的编、审人就算大功告成。

七、计划工期与实际进度不符

计划工期与实际进度不符主要是受建设单位招标工期不合理的限制, 施工单位据此编制的施工总进度计划, 无法用它指导和控制施工工期。

八、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物资管理

其物资管理资料完全按照符合检验批的合格标准加工整理而成。为了有效的执行物资管理在工程验收过程中的作用, 对工程项目一定要确保做到每一项分项工程都必须进行全面的物资管理。对于检验项目更要配合好检验部门, 主动进行物资的检验工作, 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九、结束语

总结多年来的工作实践, 物资管理是为了对施工项目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费用支出, 增强其竞争力和提高盈利水平起到一些借鉴和帮助。材料成本在整个施工成本中的突出地位, 决定了切实有效的物资管理和控制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施工企业决胜的关键, 也是值得铁路、公路施工项目关注并深思的重大问题。

摘要:物资管理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施工所需的物资储备的越多越好, 而是能够实现保证及时施工所需, 即施工需要的物资在施工需要的时候就会及时出现在施工现场, 这就既减少了仓储的空间又加速了资金的流转。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10

林场经营建设一直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长期以来, 我国林场经营管理普遍存在“重移植、轻养护”的问题, 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 以至于林区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 进而引发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事故, 严重影响了林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此想探讨当前林场营林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以及新形势下加强林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并且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对如何提高管理质量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2 当前林场营林护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规划, 营林质量不高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情况、气候温度等情况差异较大, 因此对于营林建设的具体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果没有制定明确的营林规划, 忽视客观自然条件盲目开展林业建设工作, 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林业建设目标, 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首先, 地方林业部门没有正确理解林场营林管理工作的内涵, 将林业产业发展当成硬性指标任务, 存在“为了绩效而营林”的错误理念。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影响下, 地方林业部门一味追求高营林指标, 盲目扩大营林面积, 甚至出现了林业用地挤占农用耕地的情况, 不仅损害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也与林业经营发展的初衷相违背。其次, 由于盲目追求营林数量和营林面积, 营林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一个地区的林业工作人员和营林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拓展营林面积上, 那么必然会导致营林质量的下降, 如何做到林业规模扩大和保证营林质量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成为当前地方林业部门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2 缺乏专业技术培训, 营林护林意识淡薄

林区工作人员是林场营林护林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林区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直接决定了林场经营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场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山区和农村,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交通设施不便, 加上林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 因此很难吸引到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的林业管理人才。根据初步调查, 我国林业工作人员中, 初中教育水平人员约占40%, 高中教育水平占35%左右。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 因此在林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上也就相对欠缺, 对于国家林业经营的新政策理解程度不到位, 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制约林场营林护林工作优化开展的障碍。除此之外, 林场工作人员自身的营林护林意识淡薄, 虽然积极开展林场建设工作, 但是对于后期林区的管理和养护工作不到位。众所周知, 林区环境相对复杂, 如果不做好后期的管理工作, 林区火灾、病虫害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2.3 林场基础设施不完善, 护林手段过于单一

由于我国多数林场都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山区, 因此受经济条件和林区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 林区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而无论是林场经营设备的运输还是林场木材的外运, 都需要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林区发展建设的资金投入, 但是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苗木培养和林木养护, 真正用于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有限。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林场经营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降低病虫对林场树木的危害, 林区工作人员往往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除虫。久而久之, 部分林业害虫有了一定的耐药性, 而林区护林手段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 林区防虫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增加了林区病虫害的发病几率。

3 加强林场营林护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沿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 虽然在较短实际内取得了经济上的提升, 但是也付出了生态破坏的惨痛代价。近年来, 国内水土、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雾霾天气不断增加, 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林场营林护林工作来改善这一问题。十八大会议上, 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建设规划, 其中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指导方针, 充分说明了国家在治理生态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决心。通过强化林场管护工作, 一方面尽可能的提高林场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林区面积和种植规模, 为构建生态林业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2 有利于发挥林场经济价值,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林业产业除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外, 还具有较为丰富的经济价值。例如木材可以作为家具制造的原材料, 可以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 以及作为造纸的主要成分等。事实上, 我国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林业的支持。从整体上看, 我国林场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但是随着现代营林建设理念的发展, 以及林业基础设施的不断修建, 人们对于林业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也会不断提高。例如我国云南某市, 在政府林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 种植大量的经济速生林, 同时做好新旧林场的衔接工作, 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也会有所差距, 林场经验利润的获取不应以牺牲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4 加强林场营林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

营林管理工作, 是育苗、抚育、管护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工作, 也是林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林业生产过程中, 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营林生产管理, 势必会影响林业生产效果, 影响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生态平衡的发展。林业生产、林业经济、生态平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没有持续发展的营林, 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林业, 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 营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林业建设的发展。加强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要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使基础工作落实到实处, 是每一位“林业人”的职责。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积极有效的推进了林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 “造林更新、护林还林”已成为工作常态。

4.2 做好后期防灾工作

在做好营林、造林、抚育管理工作的同时, 更要做好林场的防火、防汛、防灾、防害等工作。严查严守、严管严罚, 形成严格的层级负责制度, 制定并切实落实好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擅离岗位、玩忽职守、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的行为, 从严从重进行查处。使相关工作人员, 真正能够做到从自身做起, 爱岗敬业, 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营林管理管护工作, 确保营林造林效果。要加强林场的日常营林、护林、管理工作, 就要从日常做起。因此, 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改变过去不科学、不合理的营林护林管理方式, 克服困难, 为营林、造林、护林和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 保护好现有的林地资源, 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营林水平和造林质量。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 在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支持下, 国内各地林业部门积极开展林场营林护林工作, 对林业资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分析了当前林场营林护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加强营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建设,营林护林,管理工作,问题与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景财, 李佩瑶.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11 (12) :114~116.

[2]胡显峰, 张美才.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加强营林生产的几个措施[J].科技与生活, 2011 (24) :131~133.

[3]刁继彬, 崔学臣.试论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6) :127~129.

[4]赖书文.加强林场管理工作提高林场经营效益[J].广东科技, 2011 (4) :55~57.

[5]姚建超.加强林场管理工作提高林场经营效益[J].农业与技术, 2014 (12) :58, 88.

[6]胡继伟, 张立功.关于加强林场防火工作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6) :116~117.

[7]税雪梅.试析国有林场管理创新途径[J].北京农业, 2015 (15) :32.

[8]满义伟.加强林场管理工作与林场效益提升[J].北京农业, 2015 (27) :89~90.

[9]马良江.加强宁德市国有林场预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4 (4) :31~32.

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篇1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工作得到了不断深化和落实。统计工作,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属于卫生服务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为实现医院发展的合理决策、优化医疗资源结构配置、推进当前医疗卫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显现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统计工作 医院管理 重要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统计,是人们认识社会自然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正确的统计分析能够引导人们科学的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提升,促进了医院统计工作的强化。通过运用相关统计原理及方法进行全面反映医院发展的相关数量关系及信息数据,从而协调各卫生医院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全面优化,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促进医院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

一、统计工作的内涵特征分析

统计是运用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及方法,研究数字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推断,从而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行为活动。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判断过程的总称,属于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作为统计领域的重要构成,医院统计是运用相关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在收集和整理有关统计信息的基础上,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反映医院工作数量以及质量效果的行为活动。医院通过统计工作来反映医院疾病防治工作情况,描述医院医疗服务活动的内在规律,分析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指出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相关发展或指导性决策的信息,并提出改进措施。医院统计的宗旨是为医院科学管理服务。相对来说,依靠统计手段,医院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化和定量化管理。

二、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体现

1.统计资料的采集

一般来说,采集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相关统计目的和任务进行统计信息采集的过程,医院管理的统计工作往往通过对医院医疗工作原始记录报告资料,统计报表和专题调查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获得丰富准确的原始资料。

2.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信息采集后,往往杂乱无章,不能充分表明各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医院管理中,针对统计人员所采集的各种原始信息资料,根据调查内容和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定期整理、专题整理和历史整理等归类梳理,形成相关正确可靠的结论报告。

3.统计资料的分析

采用辩证法对原始资料加以研究和分析,揭露事物矛盾规律,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医院管理中,统计主要负责调查分析医院各项管理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通过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值,了解医院医疗服务效率,掌握医院发展动态,加强科学管理依据。

4.统计信息的应用

医院管理中,统计工作为医院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职能,并进行及时反馈和监督指导。通过定期分析,专题分析、统计简报以及统计年报汇编,针对医院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主要矛盾进行不定期的集中统计分析,将医院各方面全年统计数据汇编在一起,综合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情况。

三、加强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1.统计工作是医院制定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

医院管理工作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与促进,编制医院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指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往往需要通过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工作,来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和指标体系,根据统计工作提供的相关政策信息编制管理体系,提高医院宏观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统计工作是医院进行正确决策的基本保障

医院管理需要正确的决策来保障运行。管理中,统计工作能够针对医院的就诊病人、住院情况以及病案等各项医疗服务质量、工作量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统计,并进行定期合理的综合性分析和专题分析,以报表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为主管部门对医院各项量化指数、信息数据的决策需求,提供准确参考保障。

3.统计工作是医院提高综合效益的必要前提

医院管理中,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相关疾病的常见病状、发病规律、分布情况以及变化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或预测,有利于及时掌握和反馈疾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数据。

四、强化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措施

1.转变管理意识,加强统计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当前医院管理理念的拓展,医院统计工作,需要立足于医院发展实际,坚持管理效益观念,转变医院管理理念,提高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科学的构建医院统计工作责任管理体系,实现统计工作的超前意识。

2.优化管理职能,深化统计工作的服务性

结合医院统计工作的组织机构,要拓展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和职能的强化,整体增强医院管理的服务质量。

3.创新管理措施,落实统计工作的实效性

新形势下,相关主管部门应坚持实践创新原则,引导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科研活动,严格落实医院统计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程序,加强综合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提高统计信息的精确度与准确性,有效落实医院统计工作的效益。

4.强化过程监督,完善统计工作的科学性

医院管理过程中,统计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落实。主管部门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构建和完善统计工作运行体系。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资源的开发,医院管理得到不断强化与落实,统计工作以其特有的功能优势,为医院专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依据,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医院的科学管理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云花.浅谈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中国医院统计.2005.

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篇12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重要的管理科学, 这项工作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所以档案工作人员要想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 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从而更好的、更深入的进行档案信息的研究。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和编写文字材料。语言文字能力对于一个档案管理者来说是十分基础的, 如果不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就不能进行这些工作。二是要不断提高工作者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管理能力。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对档案管理业务中的各个步骤进行深入的了解, 还要掌握具体的管理方式, 要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设备, 这样才能对档案信息形成有效的、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三是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当前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2.1 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双重学习, 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水平还要提高自己检察业务的能力, 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真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社会, 档案信息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我们要想保证档案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原则。另外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省、市级的档案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课程, 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了解相应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最新的档案管理措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吸收, 掌握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此外, 管理人员还要进行自学或者是自觉的参加到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当中, 通过实际的工作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知识, 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将档案管理知识和各部门的业务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2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人员中存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问题,

但是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对档案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还要掌握现代管理方式和使用现金的管理设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才是十分稀少的, 这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是十分不利的。

2.3 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观念, 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的质量得到保障, 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在管理档案时工作人员既需要总结前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 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采取全新的管理方法, 要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 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 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 在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采用大量先进技术, 比如说信息存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等。要想认真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事先掌握这些技术, 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2.4 档案管理人员要精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工作方法。

档案管理中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各部门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才能将那些有用的信息全面的收集起来, 才能将那些不需要的信息筛选出去。另外, 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各种档案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 更全面的档案信息。另外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勇于创新, 要勇于探索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2.5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提高运用档案管理软件的能力。

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工作的最终发展目标, 档案人员要树立信息观念, 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使自己有能力对高科技条件下产生的信息进行搜集、提炼、加工和整理。

要搞好档案工作除了应掌握上述的知识外, 还应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三方面内容: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信息开发技能。操作技能:一名合格的档案人员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具体就是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编目、鉴定, 档案着录、标引、档案的保护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等。管理技能: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 它不仅包括对档案实体的管理, 还包括对档案事业的管理。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认真研究管理学理论, 学习现代管理的新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能, 特别是高新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信息开发技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目前档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档案提供利用的拓宽与深化。档案工作要努力创造有利条件,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服务。

3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档案专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指的是一个档案专业人员从事本职工作应该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面。一般的说, 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3.1 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指南。

档案专业人员只有努力学习, 掌握并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才能确定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科学的探索、总结档案工作的规律, 保证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档案学知识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 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

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 档案工作实践又迫切需要档案学理论的指导。档案专业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档案专业知识, 一方面, 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 档案专业人员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 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 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 档案专业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专业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从目前情况看, 档案专业人员应重点学习、掌握《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档案分类学》、《档案目录学》。这是档案专业人员必学具备的专业知识。

结束语

上一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下一篇:电子型档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