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2024-05-12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精选8篇)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1

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我院20001-01~2006-12住院部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 实验组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年龄最小者36岁, 最大者79岁;病程 (1.5±0.4) 年;首次出现腹水者18例, 2次出现腹水者7例, 3次以上出现腹水者5例。对照组28例,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3例;年龄最小者37岁, 最大者77岁;病程 (1.3±0.8) 年;首次出现腹水者17例, 2次出现腹水者7例, 3次以上出现腹水者4例。两组一般情况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选病例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有关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标准[1], 并排除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等。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复肝灵, 基本方药物组成, 黄芪30g、泽泻30g、茯苓皮30g、大腹皮30g、炒白术20g、三七粉10g (冲服) , 黄疸重者加茵陈40g, 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服。两组均观察30天。实验室检测ALT、TBil。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1]

显效:腹水及水肿完全消失, 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食欲及一般情况好, 体检移动性浊音消失, B超检查腹水阴性, 脾脏缩小, 门静脉直径<1.2cm, 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腹水及水肿大部分消退, 主要症状减轻, 食欲及一般情况改善, 体检轻度移动性浊音, B超提示少量腹水, 脾脏略缩小或不变, 肝功能部分恢复。无效:腹水不减或增多, 病情加重, 或有其他并发症。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 显效16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28例, 显效10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64.3%;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P<0.05) 。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LT和TBil的变化

见表1。

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4体会

腹水的形成与乙型肝炎后期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变性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淤血等多种因素有关, 属中医“臌胀"范畴, 为临床难治病症之一。其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受损, 气血水瘀积腹内而成。方中黄芪益气利尿消水,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减少胶原在肝脏的病理沉积, 下调胶原蛋白,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2]。茯苓皮、泽泻健脾渗湿利水;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的功用, 能升高白蛋白, 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 并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3], 兼以燥湿;久病多瘀, 故加三七活血化瘀, 大腹皮行气以消除腹胀;茵陈可利胆退黄。全方配伍, 以达利尿消肿、健脾益气、行气散瘀之功效, 故对气血水瘀积于腹内之臌胀有较好疗效。

本文结果还发现, 治疗后治疗组血清ALT和TBil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 提示复肝灵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 14 (4) :237.

[2]马红, 王宝恩, 陈翌阳.黄芪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7, 7 (1) :32.

[3].吕志连, 李继承.三种利水中药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6, 6 (4) :31.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2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14-01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为2010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76 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1-2]。其中,观察组(益气解毒汤加减联合阿德福韦)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 年龄51. 4~70.6 岁,平均( 48.2±5.4) 岁,平均病程( 13.4±1.6) 年,对照组( 常规西医治疗)38 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 年龄51.0~69.9岁,平均( 46.5±5.1) 岁,平均病程( 10.5±1.4)年。

1.2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所有患者除腹部彩超有腹水外还应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及体征1)有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等有关病史;2)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3)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4)肝功能试验有阳性发现;5)肝脏活组织检查有假小叶形成。

1.3治疗方法

1.3.1主方自拟益气解毒汤的药物组成:

黄芪24g 党参18g 茯苓15g 白术12g

陈皮9g 柴胡12g 旱莲草15g 白芍15g,

连翘15g 白花蛇舌草30g 贯众18g 丹参15g

青黛10g 薏苡仁24g 甘草6g 三七粉3g(冲服)加减:偏于肠燥便干者加虎杖15g,麻仁12g;偏于脾气虚,纳差者加山药15g;急躁易怒,口苦者加郁金12g,栀子9g;若口苦,苔腻,湿热较重者加茵陈12g;腹水量多加大腹皮15g,葶苈子12g。

1.3.2具体治疗:

我院收治的76 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螺内酯20mg口服,每日三次,保肝药肝泰乐200mg口服,每日三次,常规输注肌苷、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并酌情使用人血白蛋白等,必要时行腹腔穿刺,排除腹水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解毒汤加减配合阿德福韦治疗。治疗药物自拟益气解毒汤加减:黄芪24g,党参18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9g,柴胡12g,旱莲草15g,白芍15g,连翘15g,白花蛇舌草30g,贯众18g,丹参15g,青黛10g,薏苡仁24g,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加减:偏于肠燥便干者加虎杖15g,麻仁12g;偏于脾气虚,纳差者加山药15g;急躁易怒,口苦者加郁金12g,栀子9g;若口苦,苔腻,湿热较重者加茵陈12g;腹水量多加大腹皮15g,葶苈子12g。用法及用量:凉水煎服,每次煎25-35分钟左右,每剂约250ml-300ml,分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10天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间隔5天。阿德福韦,每次10mg,口服,每日一次,连服25天。

1.4疗效判定

1.4.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依据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4],显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脾脏肿大情况消失,肝功能等情况完全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除明显,肝腹水以及肝功能等指标恢复程度大于50% 以上,无效:将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未达到,甚至恶化。

1.5.结果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統计分析,疗效为等级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并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χ2 检验进行分析。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38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显效 32例(占84.2%)有效4例(10.5%),无效2 例(占5.3%),对照组38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显效15例(占39.5%)有效14例(36.8%),无效9例(占2.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Z=5.365,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PTA 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PTA 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2.临床体会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的基础上,以肝脏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及假小叶形成为特征。属中医“癥积”“黄疸”“胁痛”“臌胀”等范畴,肝硬化是西医病名,西医学认为肝硬化是一种由多因素互相作用而诱发的难治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与病毒感染、酒精中毒、循环代谢障碍、接触工业毒物或药物、营养障碍、免疫紊乱等诸多因素有关,若不及时积极治疗,肝硬化晚期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和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其中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 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 中最常见的一种[5],是肝硬化由代偿期转为失代偿期的一个主要标志。现代医学以保肝、利尿等对症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取得一定疗效,但远期效果不佳,不能完全控制病情发展和疾病复发,且药物的副作用重,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免疫治疗疗程长,花费大,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多痛苦,鉴于此,我们自2010年开始,从发病原因、疾病演变过程及病理机制入手,通过对所有病例分析研究、反复的临床实践,本着“标本同治”的治疗理念,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以本为主,结合患者体质,及该病的发病特点,以补脾益气为主,兼以滋肾、疏肝、解毒、利水的治疗体系,经临床实践,用自拟益气解毒汤加减配合阿德福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经临床观察结合分析后认为:本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复发率,为本病治疗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西医学认为本病发病的病因很多,主要与体质虚弱、接触感染原、环境变化、遗传等有关,且西医临床治疗远期效果不佳,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对症治疗,主要以利水、保肝、降酶、退黄、降低门脉压、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治疗虽然能减轻或缓解症状,但不能完全控制疾病进程及疾病复发,且药物的副作用重,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免疫治疗疗程长,花费大,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祖国医学认为“鼓胀” 其病位在肝、脾、肾,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互结于腹内而致,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代偿期以邪实为主,但泻实不忘补虚,失代偿期以本虚为主,应补虚与祛邪并用,中药以补脾益气为主,兼以滋肾、疏肝、解毒、利水为治则,经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熊娇燕,胡建. 普萘洛尔对代偿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腹水症发病率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2,24( 6) : 175-177.

[2] 袁晓英. 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9, 16(3): 851-852.

[3] 范修云. 健脾益肝补肾汤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7(16) : 2489-2491.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水患者15例均为经限盐饮食和单用一种利尿剂治疗无效者, 均无血吸虫病史。10例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并肝炎后肝硬化, 5例为酒精性肝硬化。腹水存在时间, 1年以内者4例, 2-3a者8例, 4-6a者2例, 反复10a以上者1例。13例有蜘蛛痣, 无肝昏迷反复发作史。食管静脉均有中重度曲张。腹围为84-100 cm, 血清白蛋白低于2.5 g/dl者10例, 白/球蛋白比例明显倒置者14例, 总胆红素为1.5-6 mg/dl者6例, 谷丙转氨酶增高1例。血钠低于135 mmol/L者5例, 血钾低于3.5 mmol/L者11例, 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增高者1例。HBs Ag均为阴性。

1.2 治疗方法

螺内酯初剂量为100 mg/d (微粒型) , 分2-3次, 数天后加用40 mg/d的呋塞米。如一周后疗效不显著, 可逐渐按比例加用尿钠、尿钾。尿钠及钾用火焰光度比色法。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15例中, 腹水于2周内消退者5例, 2-4周消退者6例, 7周内消退者2例。余2例有大量腹水/胸水并发肝肾综合症, 间歇加用呋塞米、甘露醇后, 疗效无明显好转。13例的平均腹围由90.5 cm减至77 cm;总胆红素增高的6例中, 4例明显下降, 另2例无好转, 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2.2 螺内酯和呋塞米合并应用时对尿钠、尿钾排泄的影响

据逐日尿电解质测定发现, 本组患者在限盐饮食下13例的尿钠低于5mmol/d, 尿钠/钾比例均<0.5;服100 mg/d螺内酯和间断服用呋塞米25 mg, 患者排钠量12例每日增高20-50倍, 2例分别达130及182倍, 平均尿钠达到46-172 mmol/d病情基本治愈。但另2例患者螺内酯剂量需增至300-400 mg/d, 间断呋塞米75-100 mg, 病情仍无明显好转。

2.3 利尿期并发症

多数患者血钠有轻度降低, 但仍保持在130mmol/L左右。2例进食少、尿量多的患者反复并发低钠、低钾血症, 并有恶心、乏力、胃纳不佳等症状;1例肾功能显著减退者, 反复出现高钾血症, 另一例经及时处理, 无不良表现。其余患者虽有连服4-6周, 亦未出现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 治前血钾偏低者多数在疗程中未出现肝性昏迷。

3 讨论

近年来, 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率增高, 这些患者肝功能均较差, 血清白蛋白降低, 约1/3伴有黄疸, 均有明显醛固酮分泌增多。少数并伴有功能性肾衰, 有明显的电解质代谢紊乱, 容易因利尿剂的应用而诱发肝性昏迷, 不适单独采用强烈排钾的利尿剂。螺内酯利尿缓慢, 不致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和功能性肾衰, 而且在增加钠排出量的同时不致使钾的排出量过多, 故可连续服用, 并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加大剂量, 以达到每日排出尿钠50 mmol左右, 或每日体重减轻约1 kg。我们认为每日口服螺内酯120 mg, 间断服用呋塞米, 大多数患者可获得上述疗效。仅个别患者需要240-300 mg/d, 呋塞米60-80mg/d, 远较国外推荐的螺内酯和呋塞米剂量 (200 mg/d和间断的呋塞米50 mg/d开始, 4 d后如无效则剂量加倍) 为低。

螺内酯虽排钾量较少, 但由于肝硬化患者体内总的可交换钾减少, 大量利尿时, 仍足以引起负钾平衡, 故需鼓励患者多进含钾丰富的饮食;对于食欲差, 有重度低血钾症患者, 初期应适量补钾, 以保持钾的平衡。有功能性肾衰 (或肝肾综合征) 的患者, 疗程中需每周复查血钾, 应间歇加用呋塞米和渗透利尿剂以增加输送到远端肾小管的滤液, 促进钠、钾离子排泄, 提高利尿效果, 并避免高钾血症。此外, 因螺内酯见效缓慢, 患者必须限制每日摄入氯化钠不超过0.5 g (钠8.5 mmol) , 以减慢腹水增长, 才能达到腹水消退, 并巩固疗效。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4

关键词:健脾化臌汤,西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患者晚期常合并肝硬化腹水, 导致病情恶化[1]。发病原因是乙型肝炎导致的广泛性肝细胞坏死, 结节性再生, 肝脏出现弥漫性纤维化, 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以及形成假小叶, 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表现为腹水[2]。该病通过西药治疗, 起效快, 但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紊乱, 且易复发[3]。中药治疗可降低利尿药物的使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相互弥补不足, 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为了分析健脾化臌汤联合西药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本文对我院的患者进行治疗, 将结果分析、比较, 现在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50例, 通过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0~78岁, 平均 (52.1±6.8) 岁, 病程3~18年, 平均 (11.9±2.1) 年, 腹水发生时间5个月~3年, 平均 (1.6±0.4) 年;对照组男16例, 女9例, 年龄38~79岁, 平均 (53.2±6.5) 岁, 病程4~19年, 平均 (11.5±2.6) 年, 腹水发生时间6个月~3.5年, 平均 (1.6±0.3) 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方法: (1) 对照组采取单纯西药治疗, 采取保肝、利尿及抑制病毒治疗, 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抗病毒, 1次/d;伴有腹水限制使用钠, 给予利尿剂;伴有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血清蛋白过低, 适量使用白蛋白针。在腹水消退后, 降低利尿剂的剂量, 直到停药。 (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脾化臌汤治疗, 汤药成分包含白术15 g, 党参12 g, 焦山楂12 g, 茯苓15 g, 枳壳10 g, 神曲12 g, 厚朴12 g, 炒麦芽15 g, 三七粉 (冲服) 5 g, 炙鳖甲20 g, 炮山甲5 g, 连翘15 g, 火麻仁10 g, 丹参30 g, 赤芍15 g, 山药12 g, 沉香5 g, 砂仁5 g, 木香10 g。牙龈出血或流鼻血加丹皮15 g, 茜草15g;口渴、舌苔白腻加藿香10 g, 佩兰10 g, 滑石10 g;浮肿加黄芪10 g, 防己10 g;肝脾肿大加牡蛎10 g, 三菱10 g, 莪术10 g;大便干结加麻仁10 g。药物水煎服用, 1剂/d, 分早晚服用。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B超检查无腹水, 肝功能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2)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3)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 甚至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白蛋白 (ALB) 、总胆红素 (TBIL) 指标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肝功能指标水平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数据使用χ2和t检验, 当P<0.05时, 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 研究组显效15例 (60.0%) , 有效8例 (32.0%) , 无效2例 (8.0%) ;对照组显效9例 (36.0%) , 有效7例 (28.0%) , 无效9例 (36.0%) 。研究组总有效率92.0%, 对照组总有效率64.0%, 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ALT、AS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分别为 (175.3±33.5) U/L、 (155.4±31.8) U/L、 (29.4±3.5) g/L、 (89.7±12.3) μmol/L, 治疗后分别为 (45.1±8.1) U/L、 (48.2±8.6) U/L、 (35.3±5.3) g/L、 (38.6±7.5) μmol/L;对照组ALT、AS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分别为 (175.6±33.6) U/L、 (149.4±33.5) U/L、 (28.8±3.3) g/L、 (85.6±11.5) μmol/L, 治疗后分别为 (99.5±11.2) U/L、 (112.6±15.9) U/L、 (32.1±3.5) g/L、 (46.8±8.8) μmol/L。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乙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4]。在中医学中,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属于“膨胀”范畴, 是中医学中“风、臌、痨、膈”四大顽症之一[5]。临床症状为绷急如鼓、腹大坚满、脉络显露、皮色苍黄等, 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 将出现肝昏迷、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的发病原因与患者的饮食、情志有着重要关联, 与患者的肝、肾、脾功能失调有着密切联系。临床治疗以健脾益气、清热消瘀为准则。健脾化臌汤中茯苓、山药、白术、党参能健脾益气, 厚朴、砂仁能理气化气, 焦山楂、神曲能消食, 三七粉、炮山甲、炙鳖甲、丹参能通络散瘀, 连翘能清热解毒, 沉香、木香能温阳化气、利水。诸药联合使用, 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消饮的功效。单纯西药治疗, 见效快, 但无法根治, 复发率较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 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采取健脾化臌汤联合西药治疗, 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肝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利, 张铭, 牛敏, 等.健脾化臌汤联合西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J].陕西中医, 2015, 21 (9) :1144-1146.

[2]朱琼香, 李小丹.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15 (30) :3307-3312.

[3]孙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18 (4) :694-696.

[4]郎世平, 黄凤婷, 陈惠英, 等.疏肝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6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20) :3100-3101.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 男20例, 女8例;年龄42~64岁, 平均54岁;病程9个月~5年3个月, 平均3.2年;对照组28例, 男19例, 女9例;年龄40~66岁, 平均50岁;病程11个月~5年8个月, 平均3.6年;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 少数伴有呕吐, 腹胀, 腹痛腹泻, 牙龈及鼻黏膜出血, 贫血等。排除结核性腹水, 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及其他腹膜炎引起的腹水征。入选标准:中晚期肝硬化, 属于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征象, ALB<35 g/L, A/C<1.0, Ti L>35 μmol/L, PTA<60%。伴有腹水和门脉高压征[2]。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术, 在2 h内放腹水4~6 L, 腹腔灌注呋塞米40 mg, 多巴胺40 mg, 同时静脉输注白蛋白10 g/L腹水, 继续给予利尿剂, 可重复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①卧床休息、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钠限制在60~90 mmol/d。②应用利尿剂, 螺内酯40 mg/d, 呋塞米20 mg/d, 根据利尿效果分别逐渐加大两药剂量 (最大剂量螺内酯400 mg/d, 呋塞米160 mg/d) ③常规给予葡萄糖, 还原谷胱甘肽, 维生素C、前列腺素E等, 每周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等胶体。所有病例治疗期间给予抗病毒治疗, 检测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2周为1个疗程, 4周后评价效果 (治疗前后均行B超测量腹水) 。

1.3 疗效评价[3]:显效:患者治疗后腹胀明显减轻, 呼吸、循环改善, 腹水减少3/4;有效:腹胀减轻, 呼吸循环改善, 腹水减少1/2以上;无效:腹胀, 呼吸及循环无明显改变, 腹水减少不足1/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28例, 显效21例 (75%) , 有效6例 (21.42%) , 无效1例 (0.35%) , 总有效率92.43%;对照组:28例, 显效12例 (42.85%) , 有效8例 (28.57%) , 无效8例 (28.57%) , 总有效率71.43%。经统计学处理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病理上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临床上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常出现多种并发症。我国是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的高发区。全世界HBs Ag携带者约3.5亿, 其中我国1亿左右。由于乙型肝炎进一步发展逐渐导致肝硬化, 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癌[1]。据统计40~50岁和50岁以上的丙型肝炎患者, 发生肝硬化的概率分别为37%和63%。一旦成为肝硬化则肝癌的概率为1%~7%[2]。晚期肝炎肝硬化可合并顽固性腹水, 治疗效果欠佳。为此, 临床采用了腹水回输, 门脉分流, 及穿刺放水等方法。值得探索。

3.1 肝炎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肝硬化腹水形成是门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时的突出临床表现, 主要与门脉高压, 大量液体进入Disse间隙, 造成成肝脏淋巴液生成增加, 当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时, 淋巴液从肝包膜直接漏入腹腔而形成腹水;门脉高压时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 促使液体进入组织间隙, 也是腹水形成的原因之一。血浆渗透压下降: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 导致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 形成腹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导致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及水钠重吸收增加, 心房钠尿肽相对不足,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等可能与水钠潴流有关[2]。

3.2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治疗肝腹水的优势:中心静脉导管属于微创导管, 质地柔软, 不易折弯, 并可以控制排放速度, 按照17 m L/min的引流速度进行引流, 术毕腹腔灌注多巴胺和呋塞米各40 mg, 既可以预防腹压降低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低血压, 又可以进一步通过肾脏利尿。同时静脉输注5%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0 g/L腹水, 约4 0 ~ 5 0 g, 快速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 促进组织水分回流, 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起到即可有效治疗腹水, 又可以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 减少腹水形成。通过本观察显示, 观察组显效75%, 无效0.35%, 总有效率92.43%;对照组:显效42.85%, 无效28.57%, 总有效率71.43%。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与胡明芬[3]《肝硬化合并难治性肝腹水的临床疗效探讨》的总有效率98%近似。并具有操作简单, 不易污染等优点。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穿刺引流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穿刺引流, 输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0 g/L腹水;对照组:进行常规腹水治疗。结果 观察组28例, 显效21例 (75%) , 有效6例 (21.42%) , 无效1例 (0.35%) , 总有效率92.43%;对照组28例, 显效12例 (42.85%) , 有效8例 (28.57%) , 无效8例 (28.57%) , 总有效率71.43%。经统计学处理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穿刺引流, 输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10 g/L腹水等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效果确切, 值得借鉴。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穿刺引流,人血白蛋白注射液

参考文献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2-448.

[2]李兰娟, 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7-42.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6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1) 对照组: 20例均系2003~2006年间肝炎肝硬变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 男17例, 女3例, 临床表明:乏力20例 (100%) , 纳差16例 (85%) , 腹胀14例 (70%) , 出血倾向7例 (35%) , 全部病例均有腹腔移动性浊音及双下肢浮肿 (100%) , 黄疸高于20μmol/L8例 (40%) , AlT25单位以上5例 (28%) , 血浆蛋白A/G 1∶1或倒置者18例 (90%) , HBsAg阳性, 抗-HBe及抗-HBc阳性者18例 (90%) , 腹水感染11例 (55%) 。 (2) 治疗组:10例均系2007年肝炎肝硬变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 男9例, 女1例, 临床表现:乏力10例 (100%) , 纳差9例 (90%) , 腹胀6例 (60%) , 出血倾向2例 (20%) , 10例均有腹腔移动性浊音及双下肢浮肿 (100%) , 黄疸高于20μmol/L3例 (30%) , ALT25单位以上2例 (20%) , 血浆蛋白A/G1∶1或倒置者8例 (80%) , HBsAg, 抗-HBe及抗-HBc阳性者7例 (70%) , 腹水感染3例 (30%) 。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加用20%的白蛋白50ml或新鲜血浆200~400ml, 每日或隔日1次静脉滴注。 (2)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腹腔内注射多巴胺40~60ml, 速尿60~80ml, 庆大霉素8万U, 48~72h1次, 最多l例注射10次, 最少1例注射2次, 同时静脉滴注20%白蛋白50ml或新鲜血浆200~400ml, 每3d1次, 其中4例符合腹水回输标准, 先后6次进行了腹水浓缩回输, 每次2 500~3 000ml。

2 结果

对照组:2个月以内腹水明显消退者4例, 3个月以内腹水完全消退者5例, 6个月以上留有腹水者8例:其中11例先后出现腹水感染, 临床上表现有腹水膜炎体征的11例, 3例死于原发性腹膜炎。治疗组:10例中6例行腹腔注射及4例行腹水浓缩回输, 腹水消退时间为12~36d, 平均24d, 无1例再度发生腹腔感染, 原3例腹水感染均被治愈, 双下肢浮肿均消失, 4例腹水浓缩回输后, 即查血中白蛋白值, 提高程度为0.3~2.0g/L, 平均1.0g/L左右。

经统计学处理, 腹水消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 原发性腹膜炎控制率达100%, 与对照组相比P<0.01, 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肝炎肝硬变出现顽固性腹水的机理比较复杂, 其三个基本因素是肝脏血液循环障碍, 门脉系统淤血, 血液静压力增高, 胶体渗透压降低;肝肠淋巴液生成增多回流障碍, 使大量组织液从肝肠表面渗入腹腔,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内分泌调节失调, 尿量减少, 水钠潴留, 腹水持续增加, 以上各种恶性循环, 如果肝脏功能不改善, 则腹水不易消除, 或反复出现。本文在疏通肝脏微循环, 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上, 10例均进行了腹腔内注射, 多巴胺对周围血管有收缩作用, 对内脏血管却有扩张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同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排出量, 改善全身血液动力学, 特别是腹腔内脏器的血液循环, 提高腹膜的吸收能力, 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速尿为高效利尿剂, 静脉给药利尿作用显著, 易导致电解质紊乱, 而腹腔注射通过腹腔吸收后发挥利尿作用, 因腹水量多, 相对浓度低, 腹膜每日回收腹水量不超过1 000ml。因此, 呈现了持久、高效, 稳定的利尿效果。注入庆大霉素的目的是预防腹腔内感染, 本文10例经治疗后无原发性腹膜炎的发生, 其预防感染率及治愈率达100%。

其中4例符合腹水回输标准, 进行自体腹水回输。腹水回输可直接消除一定量的腹水, 减轻腹水对肠系膜及下腔血管系统的压迫, 改变血液循环, 减轻静脉淤血, 有利于腹水的回吸收, 使下肢浮肿迅速消退, 同时回输使腹水中的血浆蛋白补充到血液中, 提高血蛋白含量。4例回输后经化验血中白蛋白值提高了0.3~2.0g/L, 平均1.0g/L左右, 从而提高了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利于腹水的回吸收。腹水回输后尿量随之增多, 钾排出也增加, 为防止发生低钾1 000ml腹水中加入1g钾, 故无1例出现低钾血症。

在上述疗法的同时应每3d使用白蛋白或新鲜血浆1次, 以保证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有效循环血量, 对维持和巩固腹水回输和腹腔注射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加用托伐普坦治疗的8例重度心力衰竭伴乙型肝炎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70±11)岁;另常规治疗的1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7±12)岁。2组均为NYHA标准心功能Ⅳ级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脏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合并肺部感染2例、慢性轻度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糖尿病5例。全部病例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生化等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钠血症以及严重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导致的假性低钠血症。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个体化合理应用降压药、洋地黄、呋塞米、螺内酯以及保肝降酶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治疗期间,观察组在常规足量利尿药治疗的情况下,早餐后1次/d服用托伐普坦15 mg,共治疗10 d。定期监测电解质,根据血钠浓度的变化情况调整服药剂量。血钠浓度>155mmol/L时,暂停使用托伐普坦。

1.3 观察指标

除定期监测血钠、血钾等电解质外,同时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腹围、脑钠素(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变化

治疗前各项临床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血钠浓度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P水平和腹围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仅有4例出现口干,3~5 d后症状趋于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与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无1例因血钠过高而停药,也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心脏、肝脏以及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在血流动力学和激素调节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心力衰竭和肝硬化治疗进程中,都有2个因素不能忽略:一个是肾功能状态、一个是神经激素的作用,且两者彼此有相关性。心力衰竭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心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在病理生理方面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甚至在许多机制方面互为因果,最终也必然使患者的病情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病情也因此在不断地恶化,乃至最终失控。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必须把消除体液潴留作为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事实证明,与传统的大剂量襻利尿剂相比,托伐普坦在消除体液潴留这方面发挥了独特并近乎神奇的疗效。它是一种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药,可以升高血浆中钠离子浓度,帮助多余的水分从尿液排出[1]。最近相继有许多研究显示托伐普坦在肝硬化腹水[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心力衰竭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襻利尿剂相反,托伐普坦对心衰的容量负荷发挥有益的作用而不会引起低血钾或肾功能紊乱[3]。郑俊福等[4]研究结果显示托伐普坦对于终末期肝病合并顽固性腹水疗效显著,可同时纠正低钠血症,短期应用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加,腹围明显减少,BNP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并且有效提升了血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说明托伐普坦可以有效减少心力衰竭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腹水,明显改善心脏功能,且耐受性好,为治疗心力衰竭伴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大量腹水患者,特别在消除顽固性水潴留方面开辟了一个新途径、新思路。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太少,观察时间也较短,故仍需临床大样本作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郭俊,冯灿,陆阳,等.心肾综合征的诊治及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1):19-22.

[2]Dasta JF,Chiong JR,Christian R,et al.Update on tolvaptan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onatremia[J].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2012,12(4):399-410.

[3]张炳蓉.托伐普坦在心衰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14(2):156-158.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篇8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出血,腹水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其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最终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症状。腹水患者较多见,但出血病死率高,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0%以上[2]。在临床中,有些患者以腹水为首发表现,且反复发作,而有些患者则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在止血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腹水。笔者分析2种不同首发表现的患者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影像学方面的异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90例。入选标准: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特征,有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的特点;典型的肝硬化超声声像图或CT示肝硬化表现;肝炎病毒学指标检测结果为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首发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腹水;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其他原因出血,如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贲门黏膜撕裂伤等;同时出现出血和腹水者;其他原因的腹水。90例患者随机分为出血组40例和腹水组50例。出血组年龄28~79(57.76±13.12)岁,其中男28例,年龄28~79(56.86±14.09)岁;女12例,年龄42~78(60.25±10.67)岁。腹水组年龄23~74(49.80±12.11)岁,其中男30例,年龄23~74(49.10±14.67)岁;女20例,年龄45~58(52.10±5.07)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指标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总数;电解质:血钾、血钠;肝功能试验:白蛋白;血糖;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腹部B型超声测量门、脾静脉宽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血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腹水组,血糖及钠离子水平高于腹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白蛋白、钾离子、PTPTAADTT、前素氮、肌酐、门脾静脉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腹水组比较,*P<0.05

3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可因不同的并发症就诊。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腹水多是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门脉高压症患者部分以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首发,且病程中反复出现(在止血治疗过程中,多并发腹水);而另一部分患者却以腹水为首发,且能反复发作就医而无出血表现。文献报道,曲张静脉的出血危险率存在多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中重度静脉曲张伴红色征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1.6Kpa;肝功能Child-Pugh C级;感染[3]。

有研究显示,肝炎后肝硬化多见于男性患者[4],本文亦显示出这种性别趋势。出血组及腹水组中男性发病年龄均低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腹水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由于营养失调和脾功能亢进等因素常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本文中,出血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腹水组患者,因出血时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丢失更为严重。有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60%~80%有糖代谢异常[5],本文中,出血组血糖显著高于腹水组患者,其原因可能是:出血患者无论是以呕血或便血方式,其出血量均较大,足以影响患者循环血容量的稳定,机体对此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而腹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大量腹水而影响患者进食和呼吸时方来就诊,往往历时较长,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无急性应激发生。肝硬化时肝脏的糖原储备减少,血糖水平波动幅度大。腹水者因高度腹胀饮食欠佳,糖原储备更少,而出血者在出血之前相对正常的状态,饮食保持相对正常,肝糖原储备相对腹水者较多,这样在应激状态下可助推血糖升高。在临床中,肝硬化引起低钠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医源性或非医源性的,按病因可将其分为稀释性、失钠性、失钾性和假性低钠血症四类。临床上所见的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往往是综合性的,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可能为[6,7,8,9]:(1)肝功能障碍时,体内高能磷酸键减少,钠泵作用减弱,细胞内钠不能主动运输至细胞外,使细胞外钠减少;(2)肝硬化时,由于患者体内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心钠素及儿茶酚胺等体液神经因素紊乱,影响水钠代谢,促使低钠血症的发生;(3)肝硬化时往往引起低钾血症,缺钾时由于钠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外液钠含量降低而致缺钾性低钠血症;(4)钠的摄入量不足,如过分限制盐的摄入,长期低钠饮食,进食少及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失钠。观察发现:在低钠与低氯患者,低钠低氯呈正相关,提示盐的摄入不足,可能是导致低钠低氯的直接原因。有研究发现[10],肝硬化腹水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54.35%,肝硬化非腹水组发生率为23.53%,说明肝硬化时低钠血症的发生与腹水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贾杰,吴彪.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及诊断[J].肝博士,2010,2: 10-11.

[2]池肇春.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防治现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 5) : 257-259.

[3]曹海龙,张磊,梅俏,等.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 6) : 682-683.

[4]董安山.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 3) : 1163-1164.

[5]洪永孟,郭亚兵.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2,17( 3) : 159-161.

[6]鹿博,吴萍.低钠血症作为评价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程度指标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 8) : 119-120.

[7]方嘉庆,谢渭芬,陈岳祥.肝硬化患者稀释性低钠血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4( 30) : 71-72.

[8]刘建生,田怡,俞瑞珺,等.肝硬化腹水与血钠关系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 : 2348-2349.

[9]肖建国,施文杰.肝硬化腹水患者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学杂志,2010,13( 2) : 133-134.

上一篇:整合性下一篇:相对等值线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