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2024-06-26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精选8篇)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1

摘要:猪的免疫力决定了猪群的健康状况, 从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关系到养猪成败及经济效益。然而, 影响猪的免疫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猪的免疫力。

关键词:猪,免疫力,原因对策

当前, 一些猪场由于长期饲养管理不当, 造成猪只的免疫力下降, 使猪的生产性能受到影响, 有时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后, 仍不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给养猪场带来巨大损失。提高猪场猪群的健康水平, 对一个猪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猪免疫力的因素

1.1 环境

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 会引起动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一系列应答反应, 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低下, 对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严重时会引起猪只的死亡。影响猪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猪群饲养密度或组群、猪舍通风换气、保温和防暑、粪便和污水的处理、消毒、圈舍管理、技术操作等, 这些环境因素, 常常带来猪群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从而影响猪体一般抵抗力和特异抵抗力的产生和强弱。

1.2 营养水平

大部分营养物质的慢性缺乏可以损伤免疫应答, 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在早期发生营养缺乏, 对免疫系统是特别有害的, 这是因为初级淋巴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成熟是逐步发生的。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营养素可以在胃肠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循环免疫细胞等各个水平上, 以多种方式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多都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 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营养物质不但为动物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必需, 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的决定性因素。

1.3 疾病

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及相关疾病 (免疫失败) 在一些猪场里, 虽然免疫程序制定得滴水不漏, 但还是表现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产房或保育舍中的仔猪死亡, 尤其是早期仔猪的非细菌性拉稀和育肥猪的呼吸道综合症是最令人头痛的事。其罪魁祸首是由于猪瘟、伪狂犬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在作怪。

病原微生物侵入猪机体, 能否引起感染,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与机体的防御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引起传染的主要病原有: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 这些病原几乎广泛存在于各个猪场, 成了各猪场的常在病原, 使猪的免疫力下降。在免疫抑制状态下, 常发生后续感染和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症。

1.4 饲喂霉变饲料

霉变的饲料引起的危害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 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 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对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 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 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 疫苗按时接种, 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 易感性提高, 疾病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是养殖者不可忽略的问题, 长期饲喂霉变饲料, 特别是少量不易发现有霉变的玉米, 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使猪很容易感染疾病, 导致生产性能降低, 或因并发症而死亡。

1.5 疫苗的使用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治猪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用疫苗给猪接种, 能使猪体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 在一定时间内能使猪只不被某些传染病传染。但有时会出现免疫失败, 免疫失败与遗传因素、猪群营养状况、环境因素、疫苗的质量与使用及保存运输、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猪群中存在疾病 (如免疫抑制性疾病) 、母源抗体等因素有关。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 没有按规定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免疫剂量不足, 使免疫接种后不能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导致传染病发生。

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种疫苗的猪群中, 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都有差异, 有的强一些, 有的弱一些, 但绝大多数猪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使猪群不发病。

1.6 应激

当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 许多养殖户从外地大量引进仔猪进行育肥或者是引进优良的品种以提高其生长速度, 但是盲目地引种或育肥会导致猪场菌群的变化, 打破原来生物环境的平衡, 并且路途运输, 饲料、环境的改变对动物是一个很大的应激, 同时使得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在一些传统的养殖地区, 猪的保健从没有被列入生产的日程中去, 而注重免疫, 认为把所有的疫苗都接种上, 猪就不会生病, 殊不知这种做法对猪也是一种应激。当然了, 还有猪舍的通风、密度、驱虫、管理不当等的应激都会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提高猪免疫力对策

2.1 提高营养水平

猪的营养状况影响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猪的健康水平也影响猪的营养需求模式, 通过改善营养状况, 可以提高猪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饲料要合理搭配, 营养要全面, 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 提高猪的免疫力。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阶段的猪营养需要是不一样的, 饲喂中必须根据猪的生理特点, 合理使用乳猪、仔猪、中猪、大猪料, 以及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料及公猪料, 注意饲料的能量、纤维、氨基酸和蛋白质水平, 制定适宜的饲喂策略提高母猪体质, 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 延长种猪的使用年限。

2.2 加强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发育不成熟, 几乎没有发育的免疫系统, 仔猪出生后要尽早吃到初乳, 从母乳中获得母源抗体, 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2.2.1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料在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在储藏过程中防止霉变, 尽可能防止真菌的生长和产生霉菌毒素, 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2.2.2 改善猪舍环境

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 作好猪舍的通风、换气, 降低氨气浓度, 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只的要求, 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防暑, 保持猪舍的安静,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应激发生。用具和环境定期消毒, 定期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进行驱虫。

2.2.3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消毒液进行带猪或饮水消毒

注意猪舍的通风、保温、密度、湿度。保持猪舍的安静, 减少不必要的应激发生。定期保健, 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妊娠母猪产前产后半个月,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菌消炎的药物, 降低仔猪拉稀的发病率, 并且降低母猪产后引起的产后综合症的发病率, 快速恢复母猪生殖系统的健康。在断奶前后的乳猪料中加入肠道消炎药物, 可以有效地预防拉稀现象的发生。生长猪可以在不同的生长阶段, 添加不同的药物预防猪的呼吸道疾病, 同时也能有效的控制猪瘟、圆环病毒、伪狂犬、蓝耳病引起的继发感染, 从而减轻病情, 有利于畜体的恢复。

2.2.4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该打的疫苗就坚定不移的接种, 可用抗生素控制的一些细菌型疫苗可不接种。选择质量有保证的疫苗进行接种。

2.2.5 添加提高猪群抵抗力的免疫增强剂

强化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除了营养、管理、保健等防治措施外, 我们还应在饲料中添一些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制剂。能提高猪群机体抵抗力的免疫增强剂有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等。它们的功能是:

(1) 与疫苗配合应用时, 能增强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使保护性免疫水平提前出现, 维持时间延长, 抗体滴度明显提高。

(2) 能缓解或解除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状态, 提高免疫细胞活性, 消除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的不良影响。

(3) 在对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治疗时, 与抗毒杀菌药物配合使用, 可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和淋巴细胞, 诱导产生干扰素, 增强药物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杀灭能力。

以上的措施可以在猪场的日常工作中得到实施, 并加以不断的改进, 但产仔、断奶、转群、免疫注射等应激因素在生产管理上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在猪转群、防疫、驱虫、生产、哺乳、疾病期间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始终保持健康的体质。

3 小结

影响猪免疫力是多方面的,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多层次考虑才能分析出现的问题, 从而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增强机体抵抗力, 才能提高猪场的整体健康水平, 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2

一、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类冠状病毒,该病毒在65℃条件下10分钟左右就可杀死;在阳光下6~8小时可灭活;在阴暗环境中7~10天具有感染力;用0.5%苯酚在37℃下处理30分钟可杀死。康复猪可排毒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109天。

该病多发于冬季,山东省2010年冬季就曾发生,自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情况越发严重,表现为传播速度快,很快波及到所有猪群,已经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市售疫苗种类繁多,有联合疫苗,有基因缺失苗,但疫苗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抗生素的滥用,治疗方案五花八门,乱用疫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毒株变异、毒力增强,给养猪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研究一套合理有效的疫苗免疫方案,制定效果确实的疾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小时,育肥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患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患猪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脱水而死,病死率70%~100%。断奶猪、育肥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感染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剖检可见主要病变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个别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绒毛萎缩,甚至消失。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黄色液体。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三、病毒分离鉴定

从2013年9月开始,沂水、莒县地区曾有2个养殖场(猪群总构成为母猪1227头,种公猪40头,育肥猪6833头,保育猪和仔猪3817头)发生过仔猪腹泻。随机采集临床有腹泻症状的哺乳仔猪采取小肠内容物,共10份,送到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室检测,证实该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四、疫苗免疫试验

1. 试验材料

①试验猪

本试验于2013年10~12月在沂水锦程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环保猪场进行。随机选取同期妊娠健康母猪20头,随机分为A、B、C、D、E共5组,每组5头,相互分栏隔离饲养管理。

②试验用疫苗

本试验所用的两种疫苗均从市场购买,分别为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青岛易邦PEDV基因缺失苗。

③病毒来源

本试验攻毒所用的病毒液来自本场经过病毒分离鉴定的毒株——7日龄仔猪肠道及内容物,RT-PCR检测为PEDV阳性,加入青霉素、链霉素研磨,使其终浓度为1000IU/毫升,加入到30%甘油生理盐水中,-20℃保存备用。

2. 试验方法

①试验前准备

试验开始前给母猪标耳号、仔猪称重,观察猪只采食量、粪便和精神状况等,做好相关记录。采用RT-PCR方法对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基因进行检测,确定为阴性。

②疫苗接种。对4组共20头试验猪按说明后海穴注射疫苗,对照组5头不进行疫苗免疫。A组于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B组于产前60天接种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免疫1次;C组于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产前60天接种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1次;D组在产前40天,实行反饲试验,直接饲喂经抗生素处理的PEDV阳性仔猪肠道及内容物5毫升/天,连续饲喂3天;E组为空白组。

③攻毒

剂量为5毫升/头,方法为口服。攻毒后观察记录母猪、仔猪的采食量、精神状态、排便、发病和死亡等情况。

3. 结果

攻毒后,猪只的基本情况见表1。妊娠母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治疗后1~2天康复,无死亡。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仔猪最早出生后2小时出现腹泻症状,腹水和运动僵硬见于接毒后20~30小时,最晚见于90小时。腹泻开始时排黄色黏稠便,以后变成水样便,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腹泻最严重时粪便几乎全部为水。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脱水、眼窝下陷、厌食、消瘦和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剖检可见小肠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肾脏有出血点。

所选两类疫苗均为目前市场上所售的中高端产品,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此次流行性腹泻病毒致病性较强,对照组死亡率最高,7日龄内死亡率为74%,总死亡率达85.1%;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效果优于TB二联苗免疫效果,而两者联合后免疫效果最好,7日龄以后死亡率仅有3.7%。采用反饲效果比疫苗单用效果稍微好一点,总死亡率达到35.7%。

五、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可知产前70天注射TB腹泻特制二联灭活苗,产前40天加强1次,产前60天免疫PEDV基因缺失苗,产前40天加强1次的免疫方案对猪群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对中大猪、成年母猪发生该病时,要采用停食或大幅度限食,停食时间可持续2~3天。在停食期间为了防止患猪脱水,可在食槽内添加一些补液盐,有助于降低死亡率。2~3天后患猪开始逐渐恢复采食,投喂的饲料量要逐步增加,一般经过3~7天康复。

该病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的症状,如口服杨树花口服液或硅铝酸盐配合乙酰甲喹(痢菌净)粉进行治疗。对个别腹泻严重的患猪可肌内注射猪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或鸡新城疫I系苗,配合博落回注射液或阿托品注射液等药物,可有效控制腹泻并降低死亡率。由于腹泻易造成猪脱水死亡,为了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可对患猪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可通过直接饮水、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

此外,仔猪对温度的反应非常敏感,冷热刺激引起仔猪腹泻,特别是低温寒冷或高温潮湿,猪舍的保温效果不好或湿度过高都会引发猪流行性腹泻。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才能彻底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工作。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3

1 影响猪口蹄疫免疫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运输与管理

由于基层条件有限, 县级疫控中心无法配备冷藏车, 一般都是使用货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从市区运回, 而乡镇兽医站取送疫苗基本是靠摩托车或者公交车, 即使配备了冷藏箱或者放上冰块, 也难以确保疫苗质量。有可能使疫苗的效价大大降低, 甚至是变质失效, 从而降低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1.2 免疫操作不规范

在实际的免疫中, 常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影响免疫的效果。免疫人员在免疫的过程中未根据猪只的大小选择对应型号的针头, 针头过短, 导致疫苗注射到脂肪层, 不利于疫苗的吸收, 而且免疫的副反应也较大;针头过大, 则出现回流, 使免疫的剂量不足而影响免疫效果。

在接种前疫苗没有充分混合均匀, 疫苗开瓶后没有及时用完, 吸出的疫苗又倒回瓶内, 没有做到一猪一针、“打飞针”, 注射的时候消毒不严格, 注射的部位不准确等都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影响免疫结果。

1.3免疫程序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结果发现, 规模猪场的口蹄疫抗体合格率比散养户的合格率高,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规模猪场一般都有严格的免疫程序, 特别是种猪的免疫每年都在2~3次, 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而散养户大都集中在春秋两季进行强制免疫, 间隔的时间比较长, 有时还存在漏免的情况。

1.4 口蹄疫病毒的抗原差异性

猪口蹄疫病毒根据血清学反应可分为O、A、C型和南非I、Ⅱ、Ⅲ型以及亚洲I型7个血清型, 每个血清型又有很多亚型, 已知的就有70多种, 各血清型间无血清交叉和交叉免疫力, 即使是同一型的毒株, 抗原性也存在差异。毒株的变异使得区域的流行毒株可能与疫苗的毒株不一致, 导致免疫失败。

1.5 其他疫苗免疫的干扰

在强制免疫工作中, 有些防疫员为了省事, 有时会同时分点注射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三种疫苗, 或接种三种疫苗的时间间隔过短。有研究表明,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对猪口蹄疫的免疫具有抑制作用, 两者不能同时免疫, 而猪瘟和猪口蹄疫疫苗同时免疫, 效果较好。

此外, 免疫时猪群的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方法也会影响免疫的效果。

2 提高猪口蹄疫免疫效果的建议

2.1 提高防疫技术水平

基层防疫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防疫效果的好坏, 加强防疫员的防疫技术水平培训十分重要。疫苗的取用要使用保温箱, 在防疫过程中尽量做到一畜一针, 要检查针头是否完好, 注射器刻度要清晰, 确保免疫剂量准确, 注射部位到位。防疫前要认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 确保免疫安全, 尽量减少对动物的应激。怀孕母猪尤其是怀孕后期的母猪一般暂不进行免疫, 待生产后再适时进行补免。免疫后注意观察, 发现严重反应要及时报告, 以便迅速处理。

免疫的途径除了常规的肌肉注射, 还可以推广使用穴位注射, 目前有研究表明穴位免疫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特别是后海穴免疫能产生较高的免疫抗体水平。但是穴位注射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穴位准确度的把握, 需要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有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规模猪场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仔猪免疫要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仔猪一般在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 免疫剂量是成年猪的一半。初免1个月后进行1次强化免疫, 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1次。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实施集中强制免疫, 实施“月月免”制度, 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补免。有条件的地方, 还可根据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为了保障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还可在春、秋季防疫基础上, 增加冬季免疫, 平时要做好补免工作, 以减少漏免和免疫间隔过长。

2.3 疫苗保管和使用

口蹄疫疫苗要在2~8℃下冷藏运输, 途中还要避免日光的直射和高温。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冷藏车来运输疫苗, 乡镇兽医站在疫苗取用时必须使用冷藏包, 领取后及时放入冰箱保存, 在发放的时候, 认真检查疫苗的保存情况, 如果有发现破损应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

2.4 添加维生素

据有关研究证实, 一些免疫增效剂可以对免疫起促进作用, 如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种前一周, 在猪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并能减少免疫应激的发生。

2.5 加强饲养管理

免疫效果除了疫苗质量和人为因素外, 还与科学的饲养管理分不开。在免疫前后尽量降低猪的应激反应, 满足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搞好猪舍和环境卫生, 不突然改变饲料, 不安排转群, 减少噪音, 不使用抗生素、驱虫药、抗病毒药等。平时要注意搞好猪圈消毒工作, 猪圈内的粪尿要经常清理, 料槽和水槽等用具要经常清洗。每季进行一次大范围消毒, 每月进行一次小范围消毒, 让消毒成为日常化工作。

猪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篇4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主要有五个方面:

1.1 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在生产、运输、保存过程中不当造成瓶破裂、盖松动而引起活苗失空;环境温度过高、日光直射等, 使活苗存活率降低或破坏抗原结构而使免疫失败。

1.2 疫苗的类型不准确

有的病原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有几个主型和多个亚型, 各主型之间不产生交叉免疫力, 各亚型之间只产生部分交叉免疫力。所以, 如果所用疫苗主型或亚型与当地所流行病源不一致, 则起不到预防作用或预防效果也不好, 所以, 预防疫病时最好用当地流行的菌株或毒株制成疫苗来预防。

1.3 疫苗使用的时机不适宜

疫苗使用时机要根据该疫病在当地流行季节、疫苗产生免疫力的快慢、疫苗的免疫有效期、抗体效价的检测情况等制定科学的免疫时机和程序, 确保在该病的流行季节前做好免疫并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吃奶仔畜由于母源抗体影响及自身免疫机能未发育完善, 免疫效果较差。所以, 仔畜免疫时最好在断奶后进行, 如果需要紧急免疫, 则要免疫剂量加大3~4倍并在断奶后再强化免疫一次。

1.4 疫苗的使用方法不当

活苗不用生理盐水或规定的稀释液稀释, 而用凉开水或自来水稀释, 这样不利于活苗的存活和繁殖而影响免疫效果;免疫剂量不准确, 过大或过小, 剂量过小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量的抗体, 剂量过大易造成免疫麻痹;免疫途径错误, 把口服苗误作注射或注射苗误用口服, 应皮下或肌肉注射的误注到脂肪中, 而引起免疫失败;疫苗开封后超时间使用, 特别是炎热季节超期使用而影响免疫效果;活苗和其敏感的抗生素同时使用, 抑制了活苗的生长繁殖而影响免疫效果。

1.5 被免疫动物免疫机能低或缺失

动物长期营养不良, 特别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可影响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因子的合成而影响免疫效果;饲养管理不当如过热、过冷、过挤、长途运输及噪音、惊吓等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抑制免疫机能;动物患先天性免疫缺失性疾病或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可破坏免疫器官而造成免疫力低或缺失。

2 防止免疫失败的对策

2.1 免疫时机的选择

被免疫动物应处于环境适宜、营养良好的健康状态, 老弱病畜不适合免疫;要在该病流行季节前进行免疫, 定期检测抗体效价,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防止在疫病流行期出现免疫空白;为防止母源抗体影响, 吃奶的仔猪最好在其断奶后待其体内的母源抗体不足或消失后进行免疫, 如果吃奶仔猪需紧急免疫, 则要加大免疫剂量, 一般为正常时的3~4倍, 并在断奶后再强化免疫一次, 以克服母源抗体影响。

2.2 疫苗的选择和准备

所用的疫苗抗原类型要与当地流行的病原类型相一致, 最好选用当地流行的菌株、毒株制成的疫苗;疫苗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进行;使用前要逐瓶检查, 检查苗是否过期, 检查盖是否松动、瓶是否破裂、是否失空, 检查理化性状是否发生改变, 对于过期的、失空、理化性质改变的、不按要求保存和运输的均不宜使用;油乳剂的灭活苗在使用前要放在室温下10min复温, 以免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注射用的冻干活苗要用规定的稀释液按比例稀释, 不宜用凉开水、井水稀释, 口服、滴鼻用的活苗可用凉开水或井水稀释, 但不宜用含有消毒药的自来水稀释, 苗稀释后要在规定时间用完, 用不完的应废弃。

2.3 正确的免疫方法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原因分析 篇5

1 病原微生物[1]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PRRSV能够选择性地在巨噬细胞中复制, 并导致其数量减少, 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 还可通过产生一些有抑制淋巴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 (cytokines) , 使淋巴细胞的功能受到短暂的影响, 从而引起猪免疫功能下降。据李华, 杨汉春等报道[2], 猪群感染PRRSV后, 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受到严重抑制。Rossow等[3,4]试验感染证实, 各种年龄的猪接种不同的PRRSV毒株, 其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淋巴结;Thanawongnwech等[5]研究结果表明, 猪血管内巨噬细胞对PRRSV极为敏感, 表现为直接导致受感染的巨噬细胞对血液中异常颗粒物质的清除能力降低。同时对肺泡洗液检查, 证实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正常猪肺泡洗液巨噬细胞占所见细胞的95%, PRRSV感染猪则为50%。

1.2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PCV-2主要侵入患猪肺脏、胸腺、脾脏中, 致使循环B细胞和T细胞及淋巴器官中的B、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萎缩, 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PCV在巨噬细胞 (PAM) 介导和分裂素诱导下, 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 从而干扰正常免疫功能;PCV还可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 造成体液免疫无应答;PCV-2还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 发病或感染猪存在短暂的不能激发有效的免疫应答现象。

1.3 猪肺炎支原体 (Myh)

猪肺炎支原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的完整性, 从而引起单核细胞流入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 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细胞因子, 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能力, 而抑制性T细胞的活动增强, 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 抗病力下降。

1.4 猪流感病毒 (SIV)

某些SIV能引起猪的免疫器官严重损伤, 淋巴细胞大量减少, 还可导致B细胞在外源性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以及抗原反应性发生改变;某些SIV能引起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显著降低, 并引起脾、胸腺及盲肠扁桃体的出血性变化, 从而显著地抑制猪的细胞免疫功能。另外, SIV主要侵袭猪呼吸道上皮细胞, 并在此大量增殖, 最终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以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

1.5 猪瘟病毒 (HCV)

HCV对猪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特殊嗜性, 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影响免疫系统, 导致淋巴细胞衰减、T细胞活性受抑制, 并伴随淋巴器官和骨髓的衰退性变化。当猪感染猪瘟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 体内常在寄生的巴氏杆茵、沙门氏菌借机大量繁殖, 毒力增强而发生致病作用, 而使猪瘟的病情复杂化, 增加了死亡率。

1.6 伪狂犬病病毒 (PRV)

PRV感染猪时, 病毒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 并随这些位置的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 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杀菌和细胞毒功能, 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7 猪细小病毒病 (PPV)

PPV主要集中在淋巴组织, 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大量复制, 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 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1.8 非洲猪瘟病毒 (ASFV)

ASFV可导致病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和淋巴网状内皮组织细胞坏死。尽管尚未证明ASFV能在T细胞和B细胞中复制, 但其能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功能。

1.9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APP主要定居于扁桃体并粘附到肺泡上皮, 可被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 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 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 引起免疫抑制。

1.10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

附红细胞体导致机体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降低, 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外周血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 活性降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 抵抗能力下降。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 附红细胞体容易和多种疾病混合感染, 特别是附红细胞体容易和圆环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 加重病情。

1.11 猪弓形体 (Toxoplasma gondi)

弓形体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 大量的免疫细胞受到了弓形体的损害, 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 最终导致免疫抑制。

1.12 猪大肠杆菌 (E.coli)

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吸附并定居在肠道下部, 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萎缩, 淋巴细胞减少, 破坏机体的防御机制, 免疫应答减弱, 使机体处于一种免疫抑制状态。

2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抑制淋巴细胞的趋化性;磺胺甲基异噁唑、四环素、强力霉素、先锋霉素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氯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抑制抗体的产生;四环素、强力霉素、二性霉素B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维生素K3、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等,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可的松等具有抗免疫作用;性激素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

3 理化因素

某些重金属 (如铅、镉、汞、砷) 、工业化学物质 (如过量的氟) 等可损伤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 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 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 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 结果因严重损伤造血干细胞而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9];某些化合物如卤化苯、卤素、农药等可引起免疫系统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进而引起免疫失败;人医已证实苯酚类与甲醛消毒剂广泛频繁的应用对人类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与致癌作用。

4 营养性因素

某些维生素 (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 和微量元素 (如铜、铁、锌、硒等) 是免疫器官发育及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 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 能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5 应激因素

当猪群处于应激状态 (过冷、过热、拥挤、转群、混群、断奶、换料、打斗、创伤、饥饿、缺氧、限饲、长途运输、噪音和约束等) 时, 可以使机体神经系统抑制, 肌肉松弛, 胸腺出血, 免疫细胞大量减少, 肾上腺皮质机能降低, 血浆类固醇水平提高, 同时体内产生异常代谢产物 (如热应激产生热应激蛋白) ,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 不能够正常地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降低免疫效果。同时因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用于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原料相对较少, 此时进行疫苗免疫时, 抗体形成减少, 体内抗体水平低下, 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

6 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不仅可使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体内的免疫器官, 引起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 还会抑制蛋白质合成, 影响抗体产生, 并且能引起胸腺萎缩, 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产生能力下降。

7 集约化生产

集约化生产方式使猪的活动范围极大地受到限制, 导致心肺功能减退;加之集约化生产中许多人为应激因素, 无疑影响了免疫功能。

8 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

已知PR、PPA等弱毒疫苗会对猪体造成几周的免疫抑制。

9 疫苗佐剂

美国M.Hoogland等人证实在PCV-2感染的早期 (21 d) , 所有佐剂 (油包水、氢氧化铝) 都会加重PCV-2感染引起的淋巴组织缺损的严重程度;而在感染后35 d, 油包水佐剂仍可加重病损的程度。

总之, 目前猪的免疫抑制疾病发生非常普遍, 不仅引起猪群发生原发性病原感染, 造成繁殖障碍和严重的呼吸疾病, 更为严重的是损害猪的免疫功能, 导致免疫耐受、免疫麻痹, 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 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 易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使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病因复杂化、临床表现多样化、经济损失严重[6], 因此, 当猪发生疫病时, 仅仅重视病原、营养和环境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猪体的免疫状态和健康状况, 采用具有本场特色的预防保健综合措施, 充分增强猪体的免疫功能和体质, 培育优质猪群,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猪病的发生, 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目前规模化养猪中, 猪体的抗病力渐渐变弱, 猪体免疫力也在不断地下降。严重地说, 猪群处于免疫危机之中!因此, 我们有必要全面正确理解免疫, 加强免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从而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7]。根据以上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原因, 猪场应通过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把好引种关、重视免疫预防接种、加强饲养管理以降低猪群的应激、提高营养水平、建立猪场完善的药物预防保健方案、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系统、减轻霉菌毒素污染等措施, 以防止免疫抑制的发生[8]。

参考文献

[1]杨汉春.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与控制对策[J].动物科学与医学, 2004, 21 (2) :1-3.

[2]赵冲, 李培庆, 李敬玺, 等.猪免疫抑制综合症的发生与防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11) :2074-2075.

[3]ROSSOW K D, BAUTISTA E M, GOYAL S M, et a1.Ex-peri menral porcine repre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infectionin one four and 10-week-old pigs[J].J Vet Diagn In-vest.1994 (6) :3-l2.

[4]ROSSOWK D, COLLI NS J E, GOYAL S M, et a1.Pathogen-esis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in gnotobiotic pigs[J].Vet Patho1.1995, 32:36-373.

[5]杨汉春.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中国猪业, 2005 (1) :26-28.

[6]梁大明, 郎晨辉, 郝明远, 等.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综合防制[J].河北畜牧兽医, 2005, 21 (3) :30-31.

[7]张成裕.浅议猪免疫抑制病的危害与防制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 2004, 26 (5) :24.

浅析猪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及救治 篇6

1 副反应发生的原因

副反应发生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包括疫苗质量、接种时间、免疫接种技术和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1.1 疫苗选择不当

如购买没有国家正规批号、质量不合格、超过有效期的疫苗都容易引起免疫副反应。

1.2 接种疫苗的时机不当

给处于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猪接种疫苗;在寒冷、酷热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接种疫苗都容易发生免疫副反应。

1.3 免疫人员的技术操作不当

疫苗稀释不当, 不同种疫苗同时使用, 随时增减疫苗的使用剂量, 注射器消毒不当都可以引起免疫副反应。

1.4 猪体健康状况不良

猪日粮营养不全面, 如蛋白质含量偏少, 氨基酸不平衡。猪舍潮湿, 温度过高, 通风不畅, 有害气体浓度高, 光线太强, 饲养密度过大, 受疾病侵扰都会诱发免疫副反应。

2 常见副反应的类型

按严重程度将副反应分为三类, 即一般副反应、严重副反应和副反应死亡。

2.1 一般副反应

免疫工作人员对猪按相关技术要求实施免疫注射后, 48h内出现的注射部位肿胀, 注射一侧肢体跛行,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减食或短暂停食等为一般副反应。

2.2 严重副反应

猪出现站立不安, 卧地不起, 呼吸困难, 可视粘膜充血或水肿, 肌肉震颤, 口角出现白沫, 倒地抽搐, 鼻腔出血, 孕畜流产 (含早产) 等为严重副反应。

2.3 副反应死亡

48h内未经救治死亡或经救治无效死亡的为副反应死亡。

3 副反应的救治

3.1 慢性型免疫

慢性型免疫注射后出现体温升高, 呼吸急促, 食欲减退或废绝, 呕吐、尿黄、便稀、皮肤发红。由此可见疫苗的免疫反应较为严重。此阶段不宜对猪使用抗生素或退热药物, 应供给电解质多维自由饮水, 以缓解反应症状。

3.2 最急性型的救治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视病情缓解程度, 20min后可重复注射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100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mg (孕畜不用) 。

3.3 已休克猪的救治

按最急性型的救治方法实施救治。迅速针刺耳尖、尾根、蹄头、大脉穴等部位, 放血少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将去甲肾腺素, 2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待猪苏醒, 脉律渐正常后, 撤去此组药物, 换成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加入VC1g, VB6500 mg静滴, 之后再用5%碳酸氢钠液100ml静滴。

4 小结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7

1 猪免疫抑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1.1 不良应激

已证明在过冷、过热、分娩、断奶、混群、拥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 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 同时某些激素水平也会大幅提高, 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 使嗜酸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其活性受阻, 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1.2 病原因素

免疫抑制病的致病因素中, 疾病因素是养猪生产中最难避免和控制的一大因素, 目前可以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原微生物愈来愈多, 如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沙门氏菌、猪弓形体病等, 都能引起免疫抑制。

1.3 疫苗因素

不按科学的免疫程序使用疫苗, 造成疫苗免疫剂量不够, 超大剂量注射疫苗, 疫苗免疫次数过多等, 都会造成猪体免疫麻痹, 导致免疫抑制。

1.4 药物因素

实践证明, 有些养猪户经常盲目大量使用药物, 目的是想预防或治疗猪病, 但在很多情况下, 则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 如四环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都能影响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 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副作用, 使用不当就会引起免疫抑制。

1.5 营养因素

B族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和铜、锰、锌、铁、硒等微量元素都是免疫器官发育, 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表达及合成抗体必需营养物质, 如果机体中营养不平衡, 必然会造成猪只免疫系统萎缩和麻痹, 导致免疫抑制。

1.6 霉菌中毒

饲料发霉变质后, 可产生霉菌毒素, 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中毒, 最大的危害, 体现在影响免疫系统, 抑制免疫应答能力。病理性的分析, 霉菌毒素能降低动物机体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性, 抑制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 降低补体和干扰素的活性, 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 造成免疫抑制。

1.7 理化因素

重金属会严重危害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 而铅、汞等工业化学物质不仅会伤害淋巴细胞更有可能造成巨噬细胞的工作系统紊乱, 长时间的摄入会使猪的免疫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紊乱, 最终导致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1.8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受遗传控制, 因品种而异, 免疫应答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品种, 其个体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尽一致。有的猪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 因而导致免疫失败。如发生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先天性免疫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等引起的体液免疫缺陷, 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制

2.1 加强饲养管理

日常管理要精心、细致, 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反应。养殖场要使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饲料原料和饮用水源不能存在工业染污。合理使用养殖空间, 控制好饲养密度, 生产场区不得过于拥挤。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卫生条件, 高温炎热天气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或在进行转群时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应提前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物质, 加大平衡蛋白用量。

2.2 切实做好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等都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病的病原, 因此必须先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场的免疫程序, 然后选择可靠、稳定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在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感染猪场时, 应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的控制, 尤其是要把猪瘟控制好, 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

2.3 制订适合本猪场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 应结合地方疫病流行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 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 首先, 必须综合调查猪群的种类和生产情况等, 其次, 注意结合免疫抗体和母源抗体等检测情况而定。总之, 免疫程序的制定, 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 比如母源抗体、疫苗间相互干扰、免疫间隔时间等。

2.4 正确使用疫苗

尽管当前国外已经有了猪蓝耳病活疫苗以及灭活苗,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所产生的疫苗免疫的效力还是非常不确定的, 这样就无法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因此, 要想有效防制免疫抑制病, 正确使用疫苗是关键。

2.5 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

饲喂促进免疫力的营养平衡日粮, 注意合理配比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饲料更换要有1~2周的适应过渡期。通过提高猪群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 提高饲料的质量和断奶猪的采食量, 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 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 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2.6 选用优良品种猪

猪的免疫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选用、培育抗逆性强的品种, 杜绝近亲繁殖, 不但能提高猪生产能力, 改善产品质量, 同时从根本上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

2.7 实现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避免将不同日龄的猪混养, 从而减少和降低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的接触感染机会, 尽可能地降低猪群的感染率。要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来进行猪养殖, 避免外来病原对猪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规模猪场产房、保育、育肥一一对应的生产模式对控制疾病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8 定期对猪群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以了解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 一季度可以监测一次, 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 对常见免疫抑制疾病进行抗体监测, 如果四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 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 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长高, 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 应加以改善。

2.9 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保健方案

对于一般的细菌性免疫抑制病, 要及时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病, 容易引起细菌的继发感染, 因此, 在做好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工作基础上, 在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仔猪断奶前和断奶后阶段等按预防量适当在日粮中添加一些抗菌药, 以防制猪群的继发感染。应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 如较为突出的疫病种类、生产习惯、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等, 建立一整套药物预防保健方案, 合理、规范用药, 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减少发病率, 提高生产性能。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 篇8

1 影响猪群免疫失败的因素

1.1 猪群状况的影响因素

1.1.1 遗传。

猪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不同品种, 甚至相同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只, 对同一疫苗的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有些猪只生来就有先天性免疫缺陷[1]。

1.1.2 生长发育。

幼龄、体弱、生长发育差以及患慢性病的猪, 可能出现明显的注射反应, 且抗体上升缓慢;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某种疫病的潜伏期, 机体对免疫应答反应减弱, 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防御疫病;若猪处于某种疫病的潜伏期时, 接种疫苗后反而加快了发病。

1.1.3 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营养物质不但是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的决定性因素。

1.1.4 母源抗体干扰。

免疫接种的母猪可经乳汁特别是初乳将母源抗体传给仔猪, 使仔猪得到被动保护, 但母源抗体较高时不但可消灭侵入的相应病原, 也能杀灭疫苗。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极低, 吮吸初乳后,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迅速上升, 并接近母体的水平, 生后24~35h即可达到高峰。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时间内接种弱毒疫苗, 则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出现免疫干扰现象。

1.1.5 猪体抗体水平。

对接种后未产生免疫力, 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值的猪只未进行及时免疫, 造成免疫空白, 一旦感染强毒, 就会发病。如果猪群抗体水平较高, 又进行接种同种疫苗, 由于抗体干扰, 会极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1.1.6 应激反应。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拥挤、饲料突然改变、运输、疫病、免疫等应激因素刺激下, 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 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 增加Ig G的分解代谢。所以, 当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 若接种疫苗则会减弱猪的免疫能力。

1.2 免疫接种方面的影响因素

1.2.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猪场对某些疫病危害的程度缺乏认识或是当地从未发生过此类疫病, 而忽视对这些疫病的预防。二是虽经免疫, 但由于首免时间不合理, 造成免疫失败, 特别是对猪瘟的免疫表现突出[2]。三是使用疫苗不当, 或者免疫剂量不足, 或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合理。

1.2.2 免疫接种技术不规范。

免疫接种操作不规范或接种量把握不准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另外免疫接种消毒不严, 易造成人为传播疾病的危险等。

1.2.3 疫苗本身的原因。

一是疫苗质量欠佳。 (1) 疫苗制造工艺不过关, 佐剂不佳。 (2) 疫苗含毒量不符合要求, 免疫效价不高。 (3) 冻干苗中有些真空度不高。二是疫苗运输与贮藏不当。一般来说, 冻干苗保存在-15℃以下, 油佐剂苗应严禁冻结, 置于4~8℃冷藏, 水剂苗则需根据不同情况妥善贮存。三是疫苗稀释液、接种工具欠妥。国内大部分疫苗一般尚无专门稀释液或专用的接种工具,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接种剂量的偏差, 影响到免疫效果。

2 提高免疫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首先, 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全进全出制, 做好猪舍通风和防寒暑工作,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其次, 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 提供全价饲料, 保证充足的营养, 杜绝饲喂霉变饲料, 有效防止霉菌毒素、重金属、杀虫剂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3]。第三,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第四, 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 最好能阶段性地投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剂, 以控制其他敏感病原体所引起的继发或并发性感染。第五, 定期对猪群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第六, 避免近亲繁殖, 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2.2 把好疫苗质量关

规模化猪场疫苗管理要严格, 运输贮藏要按说明书要求进行, 购苗时选择质量有保障的疫苗厂家, 并做好记录。

2.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定免疫程序时, 应充分考虑本猪场常发多见或受威胁的传染病分布特点、疫苗类型及免疫效能和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 这样才能使免疫程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规范免疫接种技术

首先, 根据免疫程序的要求, 有条不紊地开展免疫接种工作[4]。其次, 使用疫苗前要检查疫苗是否过期、瓶内是否真空、有无变质或霉变、有无异物等。第三, 接种前要对注射器、针头、镊子等器械进行清洗和煮沸消毒, 并备足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第四, 使用疫苗时应按要求选择稀释方法、接种途径和剂量, 并在规定时间内接种完毕;同时保证疫苗接种剂量和接种密度, 接种活菌苗时应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投服抗菌药物。第五, 对哺乳仔猪、保育猪进行免疫接种时, 应适当保定, 尽量减少应激。第六, 免疫接种的时间应安排在猪群喂料以前空腹进行, 免疫一头换一次针头, 接种后2h内要有人巡视检查, 发现有过敏反应的猪只立即用抗过敏药物抢救。

2.5 避免母源抗体干扰

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通过免疫监测, 依抗体水平来确定免疫时间。

摘要:分析了影响猪群免疫失败的因素, 结合实践经验, 提出提高免疫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以为猪群的免疫提供借鉴。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免疫力,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正杰.规模化猪场疫病频发的主要原因及防控技术探讨[J].今日养猪业, 2009 (5) :32-34.

[2]李小军, 王永茂, 钟文超.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难的探析及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 (1) :78-79.

[3]陈天国.浅议规模化猪场的免疫[J].畜牧市场, 2009 (9) :31-33.

上一篇:隐形眼镜护理液下一篇: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