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杂交史(精选4篇)
人类的杂交史 篇1
1 引言
《管子·五行》:“治祀之下, 以观地位。”尹之章注:“理於祭祀之时, 於其所祭之下, 观知地位之尊卑也。”“地位”这个词的最主要的意思即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职务、职位以及由此显示出的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受关注的程度, 受重视的程度等。
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所有关于“人的地位”中的“人” 的范畴是界定为“人民大众”的, 而非某一阶级或者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
从古到今, 几乎所有的经典传世建筑、家具、平面设计和服装, 其实从来都不是人民大众能够享有的, 可以统称为“贵族设计”。它们的诞生, 是专为上层建筑的权贵服务的, 或者是以为他们服务为中心的。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的建筑和设计, 几何对称, 象征性的布局, 矫饰的烦琐装饰, 都充满了明显的阶级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在历史上不曾被平民所享有的设计, 渐渐的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大众”, 这个也许在历史上地位非常低下的群体, 逐渐成为设计的主体, 设计的出发点, 从设计的奴隶变为了设计的主人。下面分几个时期, 来阐述人在设计中的地位的演变。
2 工业设计的萌芽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地位低下)
2.1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反对机器美学, 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大众化的理念。
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生产的出现, 使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当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类型:一是手工艺人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使用的用品;二是新兴的工业产品, 外型粗糙简陋, 没有美的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层人士使用精美的手工艺品, 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档次很低, 粗劣的工业品。由此可见人民大众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
拉斯金强调设计的民主特征, 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 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 只能被少数人理解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
莫里斯在设计上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 他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 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 而不是个体劳动。
以上两个代表都有明确的为人民大众的先进理念, 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因为“工艺美术”运动过于强调装饰, 增加了产品的费用, 不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因此, 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们有比较先进、比较民主的设计理想, 但并没有能够改变设计的“非大众化”的状况。
2.2 “新艺术”运动
西班牙的高迪在设计上倾向于非宗教化的方向。他的民主思想也是十分明显的, 他的第一个设计项目就是给工人设计的住宅, 那是玛塔罗工人集体住宅。1895年, 奥地利设计家奥托·华格纳在《现代建筑》中提出建筑设计应该集中为现代生活服务, 而不是模拟过去的方式和风格。设计是为现代的人服务的, 不是为古旧复兴而产生的。
这样的思想固然很先进, 但也没有付诸行动。“新艺术”运动所采用的方式, 如装饰, 自然主义的风格, 就决定了使这场运动依然是为豪华、奢侈的设计服务的, 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3 工业设计的成型时期 (20世纪20—30年代) (现实大众化在英国的发展)
3.1 “装饰艺术”运动 (法、英两例)
法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它的服务对象依然是社会的上层, 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几乎所有的现代设计运动在法国都集中体现在豪华的、奢侈的产品设计上。
法国没有真正经历过平民化的设计运动, 反而发展了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装饰艺术”运动, 反映出法国设计的特色——非民主化的、权贵与精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
与法国截然相反, 大众化成为英国“装饰艺术”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 特别是在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上, 这种倾向在法国和美国都很少见。
3.2 “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装饰艺术”主要强调为上层顾客服务的出发点, 使得它与现代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
前者是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 因为它仍然是为权贵服务的设计, 其对象是资产阶级;后者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 特别是为低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 但同时也是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
包豪斯的格罗佩斯, 他的设计思想一直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之所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 并且采用简单的, 没有装饰的设计, 是考虑到造价低廉的问题。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 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是他做设计的最大愿望。他的建筑最终为德国人民提供廉价、环境良好的住宅空间, 从而解决因为居住环境恶劣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 从现实意义上, 开始趋向于大众化的设计。
4 工业设计的成熟和繁荣时期 (20世纪40—70年代) (受到关注, 地位提升)
4.1 早期现代主义的雾里看花
当时设计界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针对往昔所有设计运动知识强调为社会权贵服务的中心, 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和原则, 以致使设计能够第一次为人民大众服务, 彻底改变设计服务的对象问题。
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设计为权贵的这种数千年的历史, 而企图让设计为大众服务。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则强烈反对为精英服务的设计。早期的现代主义是一种虽然不是为精英服务, 但是强调精英领导的新精英主义, 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4.2 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 (人体工程学的出现, 产品反馈的重要性)
把工业设计职业化是美国对于全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 可以说从汽水瓶到火车头都设计。设计门类的不断丰富, 各类新的设计产品不断地融入到生活细节中, 变相地使得设计界对人的关注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美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之一是沃尔特·提格。他设计的机械具有比较少的凹凸外型, 便于清洁, 保养, 提高安全度, 也便于工人使用, 他是最早在产品设计中注意到人体工程学因素的设计家之一, 利用人体工程学因素来设计出效率高、安全的产品。另外一个设计师是雷蒙·罗维, 他在1929年重新设计的复印机为生硬的机器增添了不少人情味。
由于工业化生产, 造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 设计因此也不再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东西,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设计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德莱佛斯的一个强烈的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1961年, 他出版了著作《人体度量》, 从而为设计界奠定了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的基础。
4.3 历史的倒退, 设计的耻辱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民族的界限从商业和市场来看越来越模糊了。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设计往往程式化, 单一化, 公式化, 统一化。千人一面的设计比比皆是。以前那种传统的温情脉脉的设计特征, 已经在迅速地消失。
真正的症结在于这种国际化的设计趋向, 已经蔓延到一些不需要国际化的领域, 如餐具、家具、住宅室内、家庭用品等, 没有道理要求中国人使用德国式的厨房用品, 也没有道理要求韩国人使用维多利亚式的沙发。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20年的发展, 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基本本末倒置, 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 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 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失败了, 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
5 工业设计的多元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广大消费者就是上帝)
这个时期有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出现了:以提供消费者完整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为中心的, 以人为设计中心, 具体到为人的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服务, 以不同的设计来提供不同的功能需求, 人的重要性在设计中从来没有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关于设计美学、设计伦理学、设计心理学、产品语义学等理论应运而生,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风靡全球。
日本的电子产品设计业在近代发展出一种具有高科技特征, 同时又具有人情味儿的设计风格来。
索尼公司是里面的佼佼者。索尼设法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来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每在一种新产品开发之前, 索尼公司都派人进行目标市场国家的实地考察, 了解这个特定国家中的人民对于产品的喜好, 对色彩的偏爱, 经过多次反复调查, 然后把结果提供给设计部门, 作为设计的依据。因此, 索尼的产品具有很高的、比较准确的针对性, 在市场上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现代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已经不仅仅要求设计公司为他们提供产品的外型设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而更加要求设计公司提供市场研究、顾客研究、设计效果追踪、人体工程学研究。设计公司要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设计配套服务。客户成为了上帝。
6 结论
也许从工业设计产生的那一天起, 设计就与生俱来的不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但是也正是从真正的工业设计出现的那一天起, 设计却一直朝着为全人类服务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 设计的发展意味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不断进步。当代的工业设计, 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人的本质特征, 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 设计的主题和服务的主体人, 也越来越被重视。这就是未来设计总的趋势。人类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设计的主人, 而不是设计的奴隶。
大众普及性的设计生活还意味着, 无论何种阶级出身, 何种年龄, 人人都有满足自我需求, 享受设计, 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权利。我们也相信, 只有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 未来的设计才能更出色, 未来的生活才能更丰富多彩!
摘要:从历史发展来看, 现代设计已经有近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 设计从它起初的只具有社会性的行为, 逐渐具备了群体性、个人性的新特征。设计的内涵也衍生出了个人性、群体性和社会性三个层面。工业设计的本质和宗旨就是为人类创造一种合理而舒适的生存生活方式。但从现代工业设计的起步开始, 设计并没有依照其本质去发展, 经过一次次革命和运动的洗礼, 设计的主体, 人的历史地位也随着设计的前进总体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
关键词:地位,人民大众,提升,人性化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4]陈鸿俊.世界工业设计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5]古大治.现代设计概论[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人类的杂交史 篇2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倪华
2001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人类一千年》,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涉及中国的有三件: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西征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其中的一件,这是外国人从人的生理、心理极限与自然环境极限来评述长征,它是人类史上的创举。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 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长征开始那一年,少共国际师政委肖华才1 8岁。他所率领的少共国际师,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官兵们的平均年龄恰好与肖华的年龄一样。他们生命的花季本应和今天喜欢梦想的年轻人一样美丽如诗,只是血雨腥风使理想信念的花朵更早地开放了。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兵力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举世无双。
中央红军的长征为时一年,走了两万五千里,途中作战两万多次,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战斗。有的是一天之中几次战斗,有的战斗一打就是几天。战斗间隙就是那漫长的行军,极少有休整时间。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 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 8天用于夜晚行军;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 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7000余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这还是平均数字,急行军时还要惊人。拿飞夺泸定桥为例,红军战士以疲惫之躯,一昼夜强行军240里,而且还都是崎岖蜿蜒的山路,非战斗减员非常大。这是对人的生理极限的挑战,即便是没有战斗,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能如此考验人的生理机能。
长征途中每天都有人生病,有人掉队,有人牺牲:每时都有可能被子弹击中,每刻都有可能被疾病吞噬。途中时常有战友掉入万丈深谷和茫茫沼泽,一觉醒过来后就会发现同伴已悄悄地离去,一坐下去就会有人再也站不起来。最痛心的莫过于那些经过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敌人、疾病、雪山、草地都未能将他们征服,而几个带着麸皮的馒头却夺去了他们无比年轻的生命(长时间的饥肠辘辘早已使肠胃薄得像一张纸,再加上极其匮乏的医疗条件,才会有这种悲剧发生)。这种心理挑战不是一天,而是368天!
长征途经的地方,气候除了热带和极寒带,地表除了沙漠和海洋,连续走了368天共计两万五千里,红军什么都经历了。如果有人比他们经历得更多,那就只有极少数职业探险家了。但红军是一支执行武装任务的军队,不是职业探险家。而且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金钱没有药品也没有装备,没法和职业探险家们比。这是与自然环境极限的殊死抗争,不管是谁想要否定这些都只能是睁着眼睛说梦话。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精神将一事无成。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是无与伦比的传奇,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既不可复制,更无从假设。尊重客观事实,才是我们尊重历史的唯一选择。
将这种朴素的认识加以升华,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种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小部分人的精神,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一种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精神,一种舍弃名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一种大公无私、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一种排除万难不惜代价夺取最后胜利的精神。
人类的杂交史 篇3
设计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人类产生之初, 甚至可以说设计的出现是人类产生的标志,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设计师在设计史当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他们在不同时期设计目的会依据当时特定条件而变化。文中提及的设计史是指工业革命之后围绕机器化生产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设计。
1 人类需求
人类的需求, 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也是构成市场的基本因素。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 有一个代表性的观点:需求决定论。即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为谁生产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本质。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 企业产品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都要随着消费者需求倾向的改变而调整。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设计史的发展恰好体现出人类对于需求的变迁过程, 当需求达到温饱阶段的时候就会向小康阶段、富裕阶段递进。最终才是人类对设计的最高追求——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达到最高的个性化需求,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据不同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设计师需设计出满足特定时期的人类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个性化需求是相对的, 它是由生产力水平来决定的。生产力发展导致某时期人们的想法不同, 需求会随之变化。
2 需求的演变
2.1 缘起
工业革命前, 设计没有形成独立分支。在工业设计史初期, 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生产充满矛盾, 但设计仍以上流社会需求为主。它是为少数人服务艺术, 忽略大众的需求。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作为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设计启蒙运动, 它唤起了人类对设计的重视以及对如何满足人类需求的思考和探索。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产品在消费中占主要地位, 它可以批量生产且价格低廉, 可以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设计为权贵服务的历史, 使它为大众服务。“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师想打破传统观念, 将设计平民化、大众化, 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这一时期设计师也是消费者, 他们不满足目前产品的现状, 转而按照自己的理念去主导设计。
2.2 萌芽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 昔日手工时期优雅纤细生活的丧失使人们遭受的审美创伤日趋严重。这成为设计师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
包豪斯的精神领袖格罗皮乌斯认为“我们的设计必须不断地发展, 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其表现形式, 而决不是表面地追求风格……”这表明了包豪斯的设计立场, 这些改变会影响到人类的需求。包豪斯虽然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关怀, 但在新造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们为了突出产品功能的地位, 时常把产品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对立起来, 排斥一切带有较多文化意义的产品设计。包豪斯奠定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 建立以设计师的理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来满足大众需求。
2.3 繁荣
工业设计是从二战结束后日益成熟的设计活动, 虽在战前有相当规模发展, 但二战后它才作为独立学科和职业被各国设计界承认。这时期工业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 设计师成为专门职业, 他们将设计作为市场竞争手段, 满足大众化需求。
美国是繁荣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设计发展国家, 它的设计思想, 是将设计当一种经营资源来用。设计行业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出, 设计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职业。设计师的目的和前期设计师们的构想和目的有很大的差异性。设计师对工业的价值, 是把“风格”出卖给商人。制造商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了若指掌, 他们重视设计的原因就是可以用不断变化的产品风格持续占有市场份额。在美国, 一切都与市场的运行机制、经营战略紧密相连。美国的设计是基于商业竞争要求, 全力以赴地为企业服务的工业设计运动。对于企业来说, 设计唯一的要点是能够促进销售。市场竞争机制在发展美国设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不难看出, 繁荣时期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方向是将设计与市场联系在一起, 即考虑到人们的各种需求, 将消费者的动机与科学技术不断产生出来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而这一切又是以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为条件发展起来的。设计师开始领会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设计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引导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
一个新造型的登场, 会使得已有的产品成为旧物。在“今天的产品将在明天显得过时”这一观念影响下, 消费动机是一切计划努力要实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充当了计划的具体执行者。 (2)
2.4 未来
未来, 设计不变的主题依旧是: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设计。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被贴上标签或者更虚的描述。但是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被忽视的, 技术发展并没有决定制造商想要怎么生产, 也没有硬性规定设计师创造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 工业设计史与现代材料发明史是同步的;设计风格演变与不同特性的材料关系密切。
面对日益枯竭的资源, 人类生存问题在全世界引起重视, 成为设计新动向。对产品的设计要强调所放置的环境, 要考虑利用有限资源, 循环利用再生材料。设计师满足的不再是简单的人类需求、企业需求, 也专注于满足生态需求, 使设计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设计。这是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是全世界设计师要重视的问题。
3 结语
英国设计师米沙·布莱克写到:“工业设计师的工作是产生有用而宜人的物品, 但他至少能使它们表达所处的活生生的、充满朝气的社会各个方面, 而不是糊里糊涂空虚地反映其低级的公分母 (即共性) 。” (3)
手工业时期的工匠工作性质比较单纯和个体化, 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工业革命则是分水岭, 在它之前的设计主要以工艺美术为主, 以贵族的需求为重。工业革命后, 生产力发展导致新技术与新材料运用, 许多不可能实现的设计在这时期都变为可能, 同时大众需求得到重视。以美国为首的“消费主义”时代来临, 设计师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满足大众需求, 为企业占据有力市场竞争。
设计在“消费主义”时代脱离了早期的贵族专享特权, 在消费社会中成为真正为大众需求而服务的设计。
21世纪, 面对现实和人类不同的欲望和价值的敏感性, 大众需求占据设计领域的主导地位。人对产品需求的形态、尺度和机动性程度各异, 设计师所要面对的需求市场有更大的随机性。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尽的, 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个相对高度的时候, 人类的需求会得到最大满足。
摘要:设计史是工业革命后围绕机器化生产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从孕育到繁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它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历史。在不同时期人类需求有其自己的表现, 生产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运用、社会主流观念等因素都会导致人类需求发生改变。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师,需求
注释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70.
2奚传绩.中外设计艺术论著精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179-180.
人类的杂交史 篇4
原标题:DNA有能力讲述历史
———英推出揭示人类遗传史细节的交互式地图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历史性事件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这种迁移促进了各种族的融合, 在使人类族群不断朝向多样性发展的同时, 推动着各种族文明的交融。过去, 有许多人类学家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阐释这一人类发展过程, 而最近, 英国研究人员推出一份揭示人类遗传史细节的交互式地图, 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DNA有能力讲述历史
这一刊发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由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对不同族群间基因融合的事件、时间以及特点等等都有着详细说明, 系统展示了在过去4000年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南美洲95个人类族群间的基因融合史。通过这幅地图, 人们可以看到欧洲殖民运动、阿拉伯奴隶贸易、元代蒙古帝国扩张以及古代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等等历史事件对人类遗传历史的影响印记。
为完成这一地图,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复杂的统计模型, 运用被他们称之为“全球旅行者” (Globetrotter) 的技术来分析全世界95个族群中1490个人的DNA数据, 以对历史事件所留下的基因遗产进行细致的观察。
“DNA有能力讲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细节, ”研究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的西蒙·迈尔斯博士说, “我们只用基因数据说话, 它所提供的信息独一无二。我们对基因的研究不仅与许多历史事件吻合, 同时还让我们了解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基因融合情况。比如, 中国土族人的DNA表明, 在公元1200年左右, 曾有与现代希腊人类似的欧洲人与中国人混居, 这些人应该是沿丝绸之路到中国做生意的欧洲商人。”
个体基因为族群起源提供线索
在编制这份地图过程中, 研究人员利用1490人的基因组数据来确定不同族群间的一些共性基因。研究表明, 同源性更强的族群间, 共性基因也越多, 而个体基因分析则为族群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尽管个体的遗传变异不能完全表明这个人的种族来源, 但通过信息积累, 利用整个基因组的信息我们还是能够重建这些种族融合的事件。有时候, 邻近地区的个体样本与融合地区的样本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加勒特·海伦塔尔博士说。几乎所有的数据都表明, 这些融合事件都与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有关。
历史记录表明, 巴基斯坦的哈扎拉族是部分蒙古族战士的后裔, 而新研究也提供了中国元朝蒙古帝国扩张过程中蒙古族人DNA与其他族群基因融合的明确证据。在这一时间段, 包括土耳其人在内的六个族群都有类似的基因融合证据。
“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特定的基因‘调色板’, 如果你想完整描绘现代玛雅人的基因图谱, 那么你就需要用一个混合调色板, 将西班牙人、西非人和美洲本土人的DNA色调都融入其中。这些族群的融合日期大约在公元1670年左右, 这与西班牙人和西非人进入美洲的历史记载相吻合。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从过去的融合族群中取样, 但我们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现代人中获取足够多的DNA样本信息。”论文作者之一、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人类进化学家丹尼尔·法鲁什博士说。
为研究人类健康问题提供助力
这一交互式地图的推出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同样也能更好地促进科学家对人类健康问题的研究。它除了为历史事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外, 对于研究基因对不同族群的健康影响也很有助益。
“加强对人类不同族群间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理解对于公共健康十分重要。”西蒙·迈尔斯博士说, “一些族群可能更容易患上某种特定疾病, 有些药物的疗效在不同族群间也有很大差异。一些罕见的基因变异能够表明族群间的巨大差异, 而了解这些基因变异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重要任务。”
迈尔斯博士表示, 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更详细的测序成果出现, 利用这些成果, 科学家们能够发现特定的基因变异及其在全球范围传播扩散的情况, 而这将对未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杂交史】推荐阅读:
杂交黄牛的育肥论文10-31
杂交油菜的高产栽培08-20
孟德尔实验的豌豆杂交11-05
杂交育种题的解题思路09-14
杂交改良01-19
杂交一代05-18
杂交06-02
杂交养殖08-14
杂交授粉09-07
杂交试验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