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糯高粱(精选3篇)
杂交糯高粱 篇1
随着泸州市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酿酒高粱供应总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高粱原料供应总量,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在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是增加高粱总量的有效途径[1,2,3]。杂交糯高粱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可充分满足增加高粱总量的需求,缓解高粱供需矛盾[4,5,6]。通过对几个新杂交糯高粱品种的比较试验,拟寻找适合川南泸州种植的高产优质、出酒率高、酒质好、适合酿造国家名酒的优良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江阳区通滩镇苏咀村14社一农户的责任田中进行,前作为水稻,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沙溪庙黄泥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高粱品种共6个,分别为: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选育;杂交糯高粱两糯一号,由湖南宁远两系高粱研究开发中心选育;杂交糯高粱湘宁糯2号,由湖南省宁远县九嶷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提供。常规品种青壳子洋高粱,由泸州金土地种业公司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青壳子洋高粱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2 m2(长4m,宽3 m)。试验田四周设置3行对应品种作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08年3月5日播种,4月14日移栽,参试的6个高粱品种中,泸糯8号、泸糯10号栽插规格为:行距60 cm,窝距33 cm,每窝栽2株,每小区栽120株,栽10.1万株/hm2;两糯一号、湘宁糯2号、泸宁糯1号栽插规格为:行距50 cm,窝距30 cm,每窝栽2株,每小区栽156株,栽13.3万株/hm2;青壳子洋高粱栽插规格为:行距60 cm,窝距30cm,每窝栽2株,每小区栽130株,栽11.1万株/hm2。移栽时各品种施沼液30 t/hm2、尿素(N 46%)88 kg/hm2、磷酸一铵(N11%,P2O544%)340.9 kg/hm2、氧化钾90 kg/hm2作底肥,采用打孔施肥的方法,覆土浇沼液;4月28日施追(苗)肥,用尿素(N 46%)127.2 kg/hm2对沼液30 t/hm2浇窝;5月28日施拔节孕穗肥,用尿素(N 46%)127.2 kg/hm2对沼液30 t/hm2施用。6月2日,用多菌灵和沼液治炭疽病和蚜虫;6月20日用锐劲特治粟穗螟。7月16—25日依品种成熟先后,分别收割高粱,并称重、计产,同时调查其病害表现。
1.5 酿酒率检测
2008年,选择了在泸州种植的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两糯1号和泸州本地常规品种青壳子洋高粱与东北杂交粳高粱,在四川省泸州市长寿酒厂做白酒(不加糖化酶)酿酒对比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两糯一号、湘宁糯2号、泸宁糯1号生育期最短,全生育期134 d;泸糯8号、泸糯10号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138d;青壳子洋高粱生育期最长,全生育期143 d。生育期过短,营养生长时间有限,不利于培育壮苗;反之,生育期过长,营养生长时间充足,但灌浆结实期间易遇高温伏旱;泸糯8号、泸糯10号生育期适中,比较理想(表1)。
2.2 农艺性状
在各杂交高粱品种中,泸糯8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的植株高度适中,分别比CK矮80、77、60 cm;两糯一号、湘宁糯2号植株较矮,分别较CK矮122、130 cm。泸糯8号、泸糯10号是大穗型品种,穗长达到37.9 cm,比CK穗长4.3cm;泸宁糯1号属中穗型品种,穗长35.6 cm,比CK长2.0cm;两糯一号、湘宁糯2号是小穗型品种,穗长分别比CK短7.8、9.1 cm。泸糯10号、泸糯8号的穗粒数分别为3 715和3 661粒,比CK增加629、575粒;泸宁糯1号、两糯一号、湘宁糯2号的穗粒数分别为3 059、2 771、1 756粒,较CK减少27、315、1 330粒。泸糯10号、泸糯8号、泸宁糯1号、湘宁糯2号、两糯一号分别千粒重为22.8、22.7、22.0、19.7、19.2 g,比CK提高40.7%、40.1%、35.8%、21.6%、18.5%(表2)。由此可见,泸宁糯1号、泸糯10号和泸糯8号农艺性状好,穗大、粒多、粒大、千粒重高,是形成高产的关键。
2.3 产量表现
各参试品种产量各异,泸糯系列的3个杂交高粱品种产量高,增产幅度大,泸宁糯1号、泸糯10号、泸糯8号的高粱产量分别达到8.750、8.333、8.308 t/hm2,比CK分别增产61.56%、53.8%、53.4%;两糯一号比CK增产27.7%;湘宁糯2号比CK减产16.9%。
2.4 田间病害表现
田间观察记载结果表明,泸糯10号、泸糯8号抗纹枯病、炭疽病和丝黑穗病能力强;泸宁糯1号轻感炭疽病;两糯一号和湘宁糯2号易感炭疽病和丝黑穗病,分别有丝黑穗病株24株和3株,占种植株数的是15.4%、2.0%。丝黑穗病是毁灭性病害,抽穗期得病,将导致得病植株颗粒无收,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2.5 酿酒率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泸糯8号、青壳子洋高粱、两糯一号酿造白酒的出酒率分别为55.6%、55.0%和53.6%,比东北杂交粳高粱高2.6、2.0、0.6个百分点(表4)。泸州本地种的杂交糯高粱和常规高粱不仅出酒率高,而且酒质好,白酒市场销售价格高1/3。
3 结论
杂交糯高粱增产效果显著,除湘宁糯2号外,比常规高粱增产27.7%~61.5%。其中,泸糯8号、泸糯10号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穗型松散,抗病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增产优势强,分别比常规高粱增产53.4%和53.8%。杂交高粱泸糯8号糯性好,出酒率高,酒质优,是酿酒的优质原料,适宜川南地区推广种植。两糯一号易感丝黑穗病,推广种植有一定的风险,泸宁糯1号为新选育品种,种子数量有限,可作储备品种。
摘要:引进了多个杂交糯高粱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泸糯8号、泸糯10号产量比常规高粱增产50%以上,出酒率提高0.6个百分点,适宜在川南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杂交糯高粱,新品种,引种试验,农艺性状,产量,出酒率
参考文献
[1]赵甘霖,丁国祥,熊洪.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229-232.
[2]丁国祥,赵甘霖.强再生力糯质酿酒高粱泸糯8号[J].中国种业,2007(4):24.
[3]丁国祥,曾庆曦,陈国民,等.四川糯高粱品种的酿酒品质及其育种目标[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14-16.
[4]杨乾华,曾富言,丁国祥.四川高粱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及评价利用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0-13.
[5]丁国祥,曾庆曦,陈国民,等.粳糯型高粱杂交种几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13-16.
[6]丁国祥,曾庆曦,陈国民,等.糯高粱杂1代酿酒品质性状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64,66-67,65.
优质糯高粱晋糯1号选育报告 篇2
酿造用糯高粱杂交种晋糯1号是山西高粱研究所和四川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 以自选糯质不育系45A为母本, 自选恢复系0853R为父本, 2004年冬在山西省农科院海南育种基地杂交测配而成。
1.1 母本的选育
母本45A来源于239B和72B杂交后代, 以239B为母本、72B为父本去雄杂交, 在其后代中连续选择, 性状稳定后用A1细胞质转育而成。
1.2 父本的选育
父本0853R来源于恢复系1383-2和糯高粱农家品种杂交后代。在1383-2开花前进行人工去雄, 去掉有性小花中的花药, 并把无性小花一并去掉, 套玻璃袋等待开花。开花后取糯质高粱农家种花粉进行人工授粉。F1套袋自交, F2开始选择, 用淀粉碘化钾溶液点滴判断其籽粒糯性然后进行选择。经过连续选系, 以具有糯性、高配合力、单性花发达的标准在后代中进行淘汰选择, 最终选择完成。
2 选育经过
晋糯1号 (45A×0853R) 杂交种是2004年利用不育系45A与自选恢复系0853R组配成杂交组合。2005年在晋中市榆次区进行杂交种鉴定试验;2006年、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2009年完成国家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全部程序。
3 品种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征
平均株高202.7 cm, 中紧穗, 纺锤形, 穗长31.9 cm, 穗粒重65.4 g, 千粒重24.2 g, 褐壳, 红粒, 糯性。
3.2 生物学特性
该杂交种在西南地区平均生育期为112天左右, 抗叶病, 活秆成熟;抗旱, 耐涝, 抗倒伏, 抗丝黑穗病 (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0, 接种发病率两年平均31.9%。) 。性遗传完全, 农艺性状好, 高产、稳产, 是优异的糯高粱杂交种。
3.3 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 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7.22%, 粗淀粉75.56%, 单宁1.16%, 赖氨酸0.20%。
4 产量表现
4.1 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试试验
该组合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 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该品种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分别为475.7 kg和436.3 kg, 比对照两糯1号增产25.9%和25.2%, 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均居第1位;2009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生产试验, 各试验点平均亩产411.2 kg, 比对照两糯1号增产24.4%, 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1位。
4.2 生产示范结果
2008年、2009年在山西省晋中、晋南、晋东南高粱生产区进行生产示范, 该品种表现出强大的增产优势, 平均亩产680 kg, 最高亩产达到750 kg。
5 栽培技术要点
在我国南方高粱区, 春播移栽区3月下旬到4月中旬播种, 夏播区不迟于5月下旬。适当浅播, 播种深度3 cm左右, 净作种植亩留苗6000~8000株。施肥要重施底肥, 增施有机肥, 早施追肥, 拔节前施完全部肥料。中等肥力田块一般亩施有机肥2000~3000 kg, 纯N 10~12 kg, P2O55~6 kg。
再生高粱种植, 留茬高度以近地面2个节3~4 cm为好。头季收后立即进行中耕, 亩施发苗肥尿素8~10 kg, 促进新根早发。
6 制种技术要点
6.1 亲本繁殖
6.1.1 不育系45A繁殖:
隔离区隔离距离应该严格控制在500 m以上, 45A与45B行比为6:1, 父本45B应比母本45B推迟5天左右播种, 以保证母本在盛花期时父本开花, 从而达到最高结实率。
6.1.2 恢复系0853R繁殖:
隔离区隔离距离在500 m以上, 生长期间严格除杂去劣。
6.2 杂交制种
父母本同期播种, 行比为1:6或1:8。开花期根据父本花粉量适当辅助授粉。每亩种植6700~8000株。
7 适宜推广区域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和山西中南部等高粱种植区推广种植。
摘要:晋糯1号是山西高粱研究所和四川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 以自选糯质不育系45A为母本, 自选恢复系0853R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杂交种支链淀粉含量高, 糯性遗传完全, 农艺性状好, 高产、高抗, 是优异的特用酿酒高粱杂交种。
杂交糯高粱 篇3
1 糯高粱酿酒的特点
糯高粱的子粒饱满、颜色淡红, 抗虫性较强, 淀粉含量高, 纤维含量低, 其淀粉结构松软, 易于吸收水分, 淀粉易膨胀暴露, 曲酶的作用点多, 易于糖化, 发酵较为彻底, 组成的糟醅感观利朗, 烤出的酒体醇香自然, 绵甜净爽。若用于小曲酒酿造, 与使用硬高粱相比, 其温水浸泡时间 (蒸煮时间) 短, 辅料用量低, 能源消耗低, 糟醅残余淀粉低, 出酒率高, 酒质优, 若经贮陈老熟, 其品质更佳。如国酒茅台是用糯高粱通过特有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蒸馏、多次发酵, 多次回酒而成, 品质具有酱香突出, 幽雅、细腻、醇厚、留香持久。国家名酒“五粮液”通过糯高粱让五种粮食的综合效应驯化了窖泥微生物特有的区系, 造就了五粮发酵特有的糟醅风格, 长期循环发酵所构成的微生物代谢生态环境, 让“五粮液”具有了特有的糟香。重庆市小曲清香型的“金江津”白酒是以糯高粱为原料, 将传统小曲酒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控制手段相结合, 培育与运用生香酵母, 控制发酵过程, 把握循环贮存老熟, 严密勾兑调味程序, 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验证, 使得产品质量标准得以有效控制, 品质稳定, 是典型的小曲清香, 入口舒适, 醇和自然, 尾净味爽, 产品一直受人青睐。还有众多浓香型国家名白酒都是用糯高粱酿造:泸州老窖、1573、剑南春、水井坊、郎酒等。首届重庆名酒——永川的“露华浓”、大足的“笛女酒”、合川的“阳城头曲”等也是用糯高粱酿造。
糯高粱酿造的小曲清香型白酒, 所具有的糟香, 主要是乙酸乙酯为主体的香味物质, 和含量适中的醇类、酸类、醛类等助香助味成份, 是中国药酒浸泡的最佳白酒。糯高粱酿造的小曲清香型白酒, 还是中国肉类腌腊制品, 腌菜制作, 酿造调味品制作, 控酸、生香、提香的最佳白酒。
2 重庆地区酿酒业的发展简况
20世纪50至70年代, 糯高粱在重庆地区作为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栽种的面积较大, 秋收后由粮食部门统一征购, 再分配于酿酒工业。在重庆渝西片区的国营酒厂就拥有上千家, 从事酒类行业工作者高达上万人, 其酿造的小曲清香型白酒在当时四川省占有重要比重, 在统筹调拨的年代大量调往成都、凉山、甘孜、阿坝、攀枝花、西藏、上海等地, 70年代初期, 在重庆长江上游第一镇的“江津酒厂朱沱分厂”的白酒还出口日本。
但是, 后来一度时期, 由于市场经济不规范竞争的冲撞, 不少厂家为求生存, 大量使用价格较低的硬高粱作小曲酒的酿造原料, 以低成本的制造和低价位的产品充斥市场, 且因资金短缺而未将新酒贮存老熟就投放市场, 结果, 既失去了糯高粱酿酒应有的品质风格, 又极大地损害了其品位和身价。
3 重庆市高粱生产历史与科研概况
高粱在重庆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由于重庆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 农民一直有种植小宗粮豆的习惯, 且种类多, 分布广, 尤其是高粱、蚕豆、碗豆、荞麦等, 曾是重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类 (1949年前重庆的小杂粮生产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 产量亦占总产量的30%左右) , 曾为解决农民的温饱立下过汗马功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的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 高粱等小杂粮生产的地位也从主导作物逐渐下滑。到了80年代末, 随着“两杂”良种的推广和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 使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作物的面积、产量得到了很大增长, 而小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则迅速下降, 播种面积不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0%, 产量不到5% (以2001年为例, 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71.5万hm2, 粮食总产为1023.5万t, 而小杂粮的播种面积仅24万hm2,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8%, 总产为21.1万t, 仅占粮食总产的2.06%) 。
原四川省永川地区农科所 (重庆市作物研究所) 于50年代末期开始高粱研究, 主要参加全国高粱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同时开展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常规育种, 还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 于1985年选育出常规品种“渝松一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 高粱研究于90年代初期暂停。随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成立,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 设立了特色作物研究所, 于2007年恢复了高粱研究。目前已引进种质材料300余份, 对引进的14个杂交和地方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 已初步筛选出适合重庆地区种植的品种3~4个, 且对不同品种的再生特性进行了摸索。就单产 (含头季和再生) 与品质 (主要是淀粉含量, 在69%~71%) 等综合性状来看, 表现较好的有3个品种:泸杂四号、泸糯八号、两糯一号。
4 发展高产优质糯高粱的前景
4.1 高粱适宜旱涝地区种植
世界高粱生产, 近十多年面积变化不大, 我国高粱面积近几年也相对稳定。目前旱灾、水灾发生较频繁, 尤其北方水资源短缺日渐突出、耕地减少、人口增加, 人们对稳定粮食生产也将越来重视。高粱作为抗旱、抗涝的稳产作物, 在世界、中国均将有存在的价值, 高粱种植可能将继续向干旱地区转移。今后我国粮食增产途径主要应挖掘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 以及开发荒原、荒坡、盐碱、沙荒等宜耕土地。高粱育种目标应强调优质、高产与多抗。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生产条件一般、旱灾、水灾频发及盐碱易涝区, 应适当扩大高粱种植面积。而对于玉米, 如果年际单产变化较大的地区, 应当考虑改种高粱, 以增加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2 重庆市高粱需求缺口大
重庆每个区县均有自办的酒厂, 仅江津、太白等几家大中型酒厂年耗高粱就达10多万t。重庆市的合川有各类大中小型酒厂近50家, 年需求高粱约1.6万t, 该区1667 hm2高粱, 总产0.6万t, 约有1.0万t的需求缺口皆从外地购进。本地糯高粱出酒率高, 品质好, 各大酒厂皆希望购买本地产高粱, 以至出现高粱收购贩子相互抬价收购, 造成高粱市场乱的局面, 既使酿酒企业原料来源得不到保障, 也使农户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4.3 种植优质高粱生产效益高
从种植高粱的生产效益上看, 调查表明:江津市2002年种植优质杂交高粱800 hm2, 由于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和再生高粱种植技术, 使杂交高粱籽的平均单产达到795 kg/667 m2, 高产田块的再生高粱单产达到560 kg/667 m2。璧山县种植杂交高粱“泸杂四号”68 hm2, 两季平均单产644.3 kg/667 m2 (净作两季平均单产818.3 kg) , 种植高粱比种植“玉米—红苕”的两季平均单产新增粮食99.3 kg, 新增产值260.3元;而净作高粱比种植“玉米—红苕”新增粮食273.3 kg, 新增产值434.3元。梁平县2000年种植优质高粱73 hm2, 据该县调查, 高产的优质杂交高粱头季单产达347.5 kg/667 m2, 再生高粱单产328 kg/667 m2, 两季合计675.5 kg/667 m2, 比本地常规高粱增产319 kg/667 m2;杂交高粱两季产值平均675.5元/667 m2, 比本地常规高粱增加产值3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