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高粱

2024-05-31

酿酒高粱(精选6篇)

酿酒高粱 篇1

高粱, 古称黍, 俗称打蓿、苜蓿、芦蓿, 各地叫法不同, 禾本科高粱属草本作物, 原产非洲, 全球均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干旱少雨地区, 是我国五大粮食作物之一[1]。高粱的籽粒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其含量高达74.6%, 膳食纤维占6.3%, 脂肪3.3%, 蛋白质11.3%。由于其高糖、低脂肪、低蛋白的特点, 所以自古以来就是酿制白酒的极佳原料。我国著名白酒茅台、五粮液、汾酒均以高粱为原料酿制[2]。当前,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纯绿色、纯天然、纯手工加工的传统白酒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山区农民通过种植高粱并手工酿造白酒实现增收。

我国制酒工艺源远流长, 品种繁多, 名酒荟萃, 享誉中外, 关于酒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据史书记载, 白酒酿造技术源于夏朝 (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 , 距今已有4 000年历史。发明酒的人叫杜康, 其历史贡献在于开创了秫酒的酿造方法, 即用高粱酿造清酒, 奠定了我国白酒制造业的基础, 所以被后人尊为酿酒鼻祖和酒圣。世事变迁, 王朝更叠, 变的是英雄辈出、科技发展, 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不变的是白酒酿造技术, 世代相传。无论酿酒工艺, 还是酿造技术和工具, 始终保存着先祖的精华。

1 酿酒原料和酒曲的选择

1.1 原料选择

理论上说, 酿造白酒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再转化成酒精的过程。任何含淀粉的植物都能制作酒精, 但白酒除了有对酒精含量的要求外, 还有对色、香、味的感观要求, 只有色、香、味俱佳, 才是酒中珍品。选择玉米酿酒, 由于玉米的胚芽较大, 胚芽中含有大量蛋白质, 酿出的酒有“怪、臭、闷”的味道, 所以品质较低。选用稻米酿酒, 由于稻米中缺少食用纤维, 只能采用液态发酵, 因此制成的酒缺少香味。唯有高粱其作为食材略显敛涩, 但作为酿酒原却是不二选择。高粱带给酒体的独特风味, 是其他各种粮食无法比拟的。

高粱分粳质高粱和糯质高粱, 其区别在于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低, 糯质高粱出酒率高于粳质高粱。高粱还有白、黄、红、褐、黑等颜色之分, 颜色会决定酒体的风味, 一般来说, 颜色越深, 单宁等物质含量越高, 合适的单宁含量, 既可产生香味, 又能抑制部份杂菌, 并且不会伤害酵母, 过量单宁会影响酒体风味, 因此一般选择红色高粱为酿酒的最佳原料。

1.2 酒曲选择

酒曲分大曲和小曲二大类, 按照粮食的10%~15%比例加入酒曲叫大曲, 按照粮食的1%~5%的比例加放酒曲的叫小曲。

1.2.1 大曲制备。

大曲是由小麦、大麦、豌豆按比例粉碎后, 加水制作成曲砖, 放入曲房发酵而成的, 根据曲房发酵温度的控制与调节, 各种微生物产物此消彼长, 各种不同的曲香味会带入酒体, 形成不同的酒香。一般来说, 曲房温度控制在55~65℃为酱香型 (如茅台香型) , 曲房温度控制在50~60℃为浓香型 (如五粮液香型) , 曲房温度控制在36~48℃为清香型 (如汾酒香型) 。

1.2.2 小曲制备。

小曲的制作各地有不同的配方, 一般都是用籼米粉加入中药材, 再接入上年优质的“曲种”发酵而成, 因此小曲的菌种相对单纯, 菌种活力高, 并且使用量较少, 产酒清爽, 不易失败。

2 发酵技术

2.1 蒸粮

选择脱壳的糯性高粱, 用清水淘洗, 捞去空瘪粒, 然后根据气温不同, 浸泡6~12 h, 当吸足水分40%~50%时捞出沥干, 上蒸蒸熟。蒸好的高粱含水率掌握在60%左右, 外表表现不干也不粘, 皮破肉不破, 即所谓的蒸“开花”, 这样高粱淀粉能直接接触曲粉, 利于均匀发酵。

2.2 发酵

如果想酿出高品质的酒, 发酵中重点要掌握2个环节, 一是低温, 二是固态[3]。低温状态下, 酵母代谢慢, 杂菌生长慢, 有利于保证酒质;发酵温度过高, 发酵过快, 容易产生燥、辣的味道。所谓低温, 就是发酵温度控制在20~26℃, 在这个恒定温度下, 发酵时间可以延长至1~6个月。固态发酵就是高粱有氧发酵, 与做黄酒加水的无氧发酵不同, 固态发酵前期高粱籽粒间存在不少小孔, 有利于酵母菌对淀粉的充分分解, 这是酿制高品位酒的关健。相对而言, 液态发酵能提高酒的产质, 但产质和质量总是一对矛盾的关系, 但好酒总是质量第1位的。

3 蒸馏技术

通过充分发酵的高粱称酒醅, 酒醅中的酒精通过蒸馏提纯就是烧酒, 充分了解蒸馏过程中酒精度变化规律, 掌握火候和截酒技术, 才能得到好酒。

3.1 小火蒸馏

蒸馏的原理是根据水和酒精不同的沸点确定的, 当温度达到85℃时, 酒精就汽化成蒸汽, 冷却后成为白酒, 而当温度达到100℃时, 水和酒精同时汽化成水和酒精的混合物, 冷却后酒精含量较低, 达不到酒的要求。因此, 蒸馏温度不能超过90℃, 做到热而不沸, 才叫小火蒸馏。

3.2 留前去后

蒸馏过程中出酒的酒精度含量是由70%向0递减的, 按1.5 kg高粱生产0.5 kg酒的规律, 以20 kg一蒸为例, 前6.5 kg左右为正段酒, 浓度60°左右, 后边的是尾酒, 浓度不足40°。不能作为原酒。

3.3 去头掐尾

去头:蒸馏过程中, 锅温是逐步升高的, 在85°酒精汽化前, 部分沸点较低的杂物如乙醛、杂醇先于汽化, 这些物质大量聚集在酒头, 如果混入酒体, 会造成酒体刺激性太强, 甚至出现怪味, 因此出酒前5%的酒头要去掉。掐尾:就是蒸馏后期酒精含量不足40%的尾酒不能加入原酒, 可用来重新蒸馏[4]。

3.4 适度勾兑

按照上述去头掐尾后的原酒, 一般酒度在60°以上, 如果想喝低泄劲一点的白酒, 可用纯净水勾兑, 但不能用开水或矿泉水, 因为开水和矿泉中的矿物质会使酒体出现混蚀。一般酒精度不要低于50°, 酒度过低, 大量不溶于水的物质会析出沉淀, 后期陈酒会出现变酸和寡淡问题。

4 结语

白酒蒸馏不仅是一个技术, 而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水与火的艺术, 只有掌握了精准的水温和火候, 才能酿出绝世美酒。

参考文献

[1]皱剑秋, 朱凯, 张志鹏, 等.国内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 2002, 22 (5) :296-298.

[2]丁国祥, 赵甘霖, 张长伟, 等.四川酿酒高粱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7) :14-15.

[3]甄攀, 周丽娜, 王晓勇.入缸温度对汾酒酿造的影响[J].酿酒, 2013, 40 (4) :42-45.

[4]王君高.传统白酒蒸馏之浅见[J].酿酒, 2003, 30 (4) :18-19.

四川酿酒高粱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2

就全国而言, 高粱面积缩减顺乎自然发展趋势, 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也是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水平提高的客观标志, 符合人民改善食品结构的愿望, 体现了社会进步。但泸州市的支柱产业。四川省位处我国西南酿酒糯高粱优势区域带, 酿酒高粱在种植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四川省酿酒高粱生产现状

四川高粱种植历史悠久。1952年全省种植面积16.2万hm2, 单产79.5 kg/0.067 hm2, 总产24.5万t;1965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12.46万hm2, 总产19.5万t, 单产104.8 kg/0.067 hm2, 1975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8.7万hm2, 总产13万t, 单产100 kg/0.067 hm2, 1985年全省高必须指出, 高粱是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等多重抗逆性的重要作物, 也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在种植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四川名优酒众多, 全国名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大曲均以高粱为主要原料, 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的高端白酒, 是白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四川生态条件与北方有很大差异, 生产上种植的多为散穗型糯高粱品种, 糯高粱品种适应性强、品质好、出酒率高。

二、四川省酿酒高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产需严重脱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四川省白酒产业所需的高粱与所产的高粱基本持平, 外调很少。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注意了川酒优势的发挥, 白酒产业发展很快, 忽视了原料的同步增长, 致使酿酒高粱供应由持平转向紧张, 由紧张发展到紧缺。一些白酒企业为了保产量、争效益、求发展, 只好乱用原料, 不仅影响了川酒质量, 而且企业受高粱、酒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如2008年泸州高粱刚开始收购价为2.80元/kg左右, 后期升高到5.00元/kg左右, 2009年价格又大幅跃升, 成本很难控制。四川省2008年白酒产量117×107 L, 据测算, 四川每年约需高粱70万t, 酿酒用高粱缺口很大, 尽管对四川省纯粮白酒的产量难以准确估计, 但每年从内蒙古和东北调运大量高粱入川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说明四川酿酒高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 高粱产地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高粱主要种植在川南沿江河谷地带, 以泸州和宜宾市较多, 为泸州老窖、五粮液和郎酒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四川盆地西北部、中部和盆地周边山区种植较少, 川西、川中的酒厂缺乏稳定的原料来源, 被迫成为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

3. 良种普及差

较长时间以来, 四川高粱处于自发种植状态, 缺乏规划和指导, 品种“老、乱、杂”严重, 生产上大多种植20世纪80年代育成的老品种或地方老品种, 良种普及率不到30%, 生产水平低, 近年来, 单产长期徘徊在230~250 kg/0.067 hm2, 比玉米低50~70 kg/0.067hm2, 这与高粱自身的生产潜力极不相称。

4. 高粱栽培技术落后

四川高粱多为零星种植, 以“间、套、围”种植方式居多, 净作面积少, 对栽培技术缺乏系统研究,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育苗技术粗放, 秧苗“老、瘦、病、弱”现象严重, 种植密度偏稀, 一般当“顺带作物”种植, 收多少是多少, 加之地方品种病虫害严重, 产量损失很大。

三、四川酿酒高粱生产发展的对策

1. 以白酒生产量确定酿酒高粱种植规模

四川省人多地少, 吃饭是第一大事, 还得兼顾畜牧业用粮, 酿酒高粱种植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 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面积很不现实。四川省要增加总产量, 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投入, 推广良种, 提高单产。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经过多年攻关, 育成系列杂交糯高粱新品种, 其产量比常规高粱品种增产30%以上, 每0.067 hm2可增产高粱100~200 kg, 种植2亩 (0.134 hm2) 杂交糯高粱就相当于种3亩 (0.201 hm2) 常规高粱产量, 可大量节省酿酒高粱用地, 达到占地少产量高的效果, 避免了酿酒用粮与人畜争地的矛盾。杂交糯高粱品种籽粒总淀粉73%,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0%以上, 单宁含量适中, 再生能力强, 完全适宜酿造各类白酒需要, 酿酒企业要大胆使用。

2. 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

四川适宜种植高粱的区域十分广泛, 根据工业选择原料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全省要统一规划, 选用专用品种, 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第一, 原料是保证酒厂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基础, 原料基地一旦建立, 就能使企业克服四处筹集原料, 长途调运, 找米下锅的被动局面;第二, 一般名优酒厂都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大户, 建立原料基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第三, 有利于促进酿酒高粱种植品种专有化、规格标准化、以保证酿酒高粱质量。第四, 国内茅台酒厂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已取得成效, 泸州、宜宾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原料基地的经验。

3. 以酿酒工艺对品种要求确定酿酒高粱品种布局

工艺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不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品种改良, 特别是杂种优势利用, 因此杂交高粱取代部分常规高粱的趋势不可避免。各类白酒企业都要引进杂交糯高粱进行酿造试验, 改进工艺, 筛选出适宜本企业酿酒工艺要求的杂交糯高粱品种, 进行推广和生产。

4. 增加科研推广投入, 改进栽培技术, 促进大面积增产

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篇3

一、通过调优种植结构, 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

在川南地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 高螃田坚决改走旱路种高粱。同时, 通过间套作和增种田坎高粱、“堆堆高粱”等形式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高粱产业带。4年来, 全省酿酒高粱面积、总产实现了双翻番:面积从2008年的72.1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54.6万亩, 增114.4%;总产由2008年的19.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46.9万吨, 增138.1%。同时, 酿酒高粱向川南优势区域集中, 以泸州、宜宾、自贡为核心的川南酿酒高粱产业带已经建成, 3市高粱面积已达111.7万亩, 占全省的72.3%。

二、通过创新投入机制, 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各地认真落实《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10~2015) 》, 把酿酒高粱基地作为酒类企业的第1车间来抓。在建设中, 构建了“财政投入为引导, 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4年争取各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3.4亿元扶持酿酒高粱发展, 带动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累计投入1.22亿元。通过项目整合, 基本做到了高粱基地规划到哪里, 产业发展到哪里, 配套基础设施建到哪里。据统计, 全省共建成标准化酿酒高粱基地43.55万亩。江阳区依托泸州老窖集团创建“名酒名园名村”, 建设有机高粱基地4万亩;古蔺县依托郎酒集团打造“名酒名镇”, 建设高粱基地3.5万亩。江安县、翠屏区等地集中打造“百里红高粱风景长廊”。

三、通过高产高效创建, 生产水平跨越式提升

各地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 认真落实“四新”结合、“五良”配套。在品种推广上, 按照“国家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种、项目配套转化”的思路, 创新了突破性高粱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机制。以财政资金购买了杂交高粱新品种泸糯12号, 确定了3家企业进行转化推广。2012年, 泸糯8号、泸糯12号等杂交高粱品种推广面积达到56.9万亩, 比2008年扩大2倍, 带动全省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技术推广上, 制定并推广了地方标准《杂交高粱生产技术规程》和《再生高粱生产技术规程》, 再生高粱从试验探索发展到2012年的35.7万亩, 多年生宿根高粱从无到有, 发展到5.6万亩。在高产创建带动下, 2012年全省高粱亩产达303kg, 比2008年提高30kg、增11%。杂交高粱“一种两收”亩产达到600kg以上, 该技术推广应用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

四、通过创新种植模式, 种植效益跨越式增加

近年来, 川南各地改小春作物满土种植为预留行带状种植, 推广“麦/粱—粱”、“菜/粱一粱”、“芋/粱—粱”等新型粮经复合种植模式71万亩, 提高了基地耕地产出率, 综合效益充分显现。2012年, 常规高粱每公斤达到5.2~5.8元, 亩产值1 250~1 400元, 杂交高粱每公斤3.6~4.0元, 亩产值达到1 600~1 800元。“芋/粱一粱”、“芋/粱一菜”模式亩产值分别达到5 000元、8 000元, 实现了“吨粮田五千元”目标。据测算, 2012年全省高粱生产产值已达22.2亿元, 是2008年的2.5倍, 高粱区农民人均年增收达150元以上。

五、通过强化利益联结, 产销衔接跨越式转变

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篇4

一、通过调优种植结构,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

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高塄田坚决改走旱路种高梁。同时,通过间套作和增种田坎高梁、“堆堆高梁”等形式扩大高梁种植面积,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高梁产业带。四年来,全省酿酒高梁面积、总产实现了双翻番:面积从2008年的72.1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54.6万亩,增114.4%;总产由2008年的19.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46.9万吨,增138.1%。同时,酿酒高梁向川南优势区域集中,以泸州、宜宾、自贡为核心的川南酿酒高粱产业带已经建成,三市高粱面积已达111.7万亩,占全省的72.3%。

二、通过创新投入机制,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各地认真落实《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10~2015) 》,把酿酒高粱基地作为酒类企业的第一车间来抓。在建设中,构建了“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年争取各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3.4亿元扶持酿酒高梁发展,带动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累计投入1.22亿元。

三、通过高产高效创建,生产水平跨越式提升

各地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认真落实“四新”结合、“五良”配套。在品种推广上,按照“国家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种、项目配套转化”的思路,创新了突破性高梁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机制。以财政资金购买了杂交高粱新品种泸糯12号,确定了三家企业进行转化推广。在高产创建带动下,今年全省高粱亩产达303kg,比2008年提高30kg、增11%。杂交高梁“一种两收”亩产达到600kg以上,该技术推广应用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

四、通过创新种植模式,种植效益跨越式增加

近年来,川南各地改小春作物满土种植为预留行带状种植,推广“麦/粱.粱”、“菜/粱一粱”、“芋/梁-粱”等新型粮经复合种植模式71万亩,提高了基地耕地产出率,综合效益充分显现。2012年,常规高梁每公斤达到5.2~5.8元,亩产值1 250~1 400元,杂交高梁每公斤3.6~4.0元,亩产值达到1600~1 800元。“芋/粱一粱”、“芋/粱一菜”模式亩产值分别达到5 000元、8 000元,实现了“吨粮田五千元”目标。据测算,今年全省高梁生产产值已达22.2亿元,是2008年的2.5倍,高粱区农民人均年增收达150元以上。

五、通过强化利益联结,产销衔接跨越式转变

酿酒高粱 篇5

内江市紧邻泸州、宜宾, 地处西南优质酿酒 (糯) 高粱优势区, 南邻“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 发展酿酒高粱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 同时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助推内江酿酒业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发展内江酿酒高粱产业的优势

1. 高粱种植历史悠久

据农书史籍记载, 高粱在我国栽培历史至少已达5 000年。自东汉以来, 泸州及周边地区 (内江) 就有记载糯红高粱的种植, 酒城人 (现在泸州) 亲切地称之为“红粮”, 一开始种植即以“酿酒”为目的。一直以来高粱在内江是普遍种植的作物, 随处可见。建国以后, 粮食重点逐渐放在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四大作物上, 原来成片种植的高粱地多被挤占。由于高粱单产较低, 口感欠佳, 效益较差, 在随后的时期因为水稻、玉米产量较高,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导致内江高粱种植面积在近二三十年严重缩减, 产量锐减。但是, 内江高粱种植历史悠久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民间对高粱种植都不会感到陌生。正是有了这种历史的沉淀, 发展内江高粱产业群众基础扎实, 这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基本条件。

2. 地处西南优质酿酒 (糯) 高粱的优势区

根据辽宁农科院卢庆善对全国高粱产业发展形成划分的4个优势区, 内江地处西南优质酿酒 (糯) 高粱优势区。据研究报道, 由于特定的气候特点, 川南地区本地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或极高, 蛋白质和单宁含量适中, 更易满足传统酿酒工艺要求。根据调查显示, 名优高端酒多是采用本地高粱酿制, 比如泸州老窖集团在泸县发展的有机高粱基地, 就是专门用于满足“国窖1573”生产需求的, 酱香系列的“红花郎酒”以及“茅台”都是采用本地产高粱酿制。内江地处川南地区, 临近泸州、宜宾, 气候相似, 所生产的高粱完全能满足名优高端酒的酿制品质需求。

3. 强大的科技支撑

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 高粱主要是作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食物。但是, 由于其含有单宁导致口感较差且消化不良, 几乎没有科研投入。但作为名优白酒的生产原料, 高粱中适当的单宁含量正是酿酒工艺中必需的。随着名酒价格攀升, 对高粱生产的科研投入也日趋重视。

近年来, 以清壳洋为代表的糯高粱是川南地区酿酒企业的首选。但是糯高粱亩产仅200~300kg, 增产潜力有限, 病虫危害严重, 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出的糯高粱杂1代, 通过品质性状比较认为, 杂交高粱酿酒品质与常规糯高粱相当或更优, 由于杂交高粱产量较高, 生产上可以积极推广。内江市相关人员带着疑问, 多次深入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鉴赏他们的优质高粱品种, 赶赴泸县“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学习他们先进的高粱生产栽培技术, 2010年在内江试种杂交高粱后效果显著。目前四川水稻高粱所已培育出以泸糯8号为代表, 适宜川南种植的一系列杂交高粱品种, 不但保证了传统糯高粱所特有的糯性特征, 而且产量翻番, 科技含量十分突出。

4. 广阔的销售空间

四川省每年酿酒业需求高粱籽100万t, 自产仅20万t, 需外调80万t。而川南地区酿酒业年消耗高粱超过20万t, 本地生产高粱仅占实际消耗量的20%~30%, 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酿酒业需求。外调多来自东北地区大高粱, 但东北高粱普遍发酵欠佳, 出酒率偏低。据调查, 酿酒企业收购高粱的标准是“匀、净、干” (大小均匀、籽粒干净、水分合适) , 只要达到收购高粱的标准要求, 酿酒企业一般来者不拒。而且目前酿酒企业也在着手提升酿酒产量, 这对酿酒高粱的需求又会进一步增加。所以, 酿酒高粱的市场十分走俏。

我市拟与酿酒企业签订订单农业, 将探索“农技+协会+农户”的合作方式, 由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协会牵头负责销路, 农户放心种植。

5. 有利的交通枢纽

内江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 是四川省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枢纽。成渝、内宜、隆纳3条高速公路在内江汇合, 向泸州、宜宾以及贵州等地输送酿酒高粱原料的交通十分便利。

二、发展内江酿酒高粱产业的意义

1.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发挥优势, 才能形成特色, 才能再次造就优势。我市将把酿酒高粱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将高粱产业发展列入全市农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战略, 规划确定高粱发展框架并付诸实施。我市农业部门已清晰地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单一地调整面积、产量的问题, 而是通过调整, 生产出既满足多种社会需求, 又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农产品。发展酿酒高粱产业既能满足名优白酒生产的原料需求, 更能切实地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发展内江酿酒高粱, 就是在科学分析本地优势、特色和市场潜力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加强规划和引导, 逐步造就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态势, 进而改善全市整体农业结构布局。

2. 有利于着眼打造川南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

如前所述, 内江地处川南, 有着生产酿酒高粱的坚实基础。通过重点普及高粱新品种, 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加强技术支撑和市场运作, 来发展内江酿酒高粱产业。通过积极打造优质酿酒高粱基地, 实现“高粱种植富民”目标, 学习宜宾等地“高粱加工兴工、高粱产业强市”的进取精神。由于酿酒企业需求量大, 市场稳定, 有利于把内江打造为继泸州、宜宾之后的川南又一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 以形成鼎足之势。

3. 有利于助推内江酿酒业蓬勃发展

按2008年统计, 全内江市白酒和食用酒精等原酒类生产企业共有213家, 产值约26.5亿元。其中, 大小曲酒企业208家, 年产量5.2万t, 占全省的4.6%;食用酒精规模企业产量达25.5万t, 占全省的56.8%。围绕“中国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 四川省将白酒产业布局为川南经济区主导产业之一。经过积极争取, 内江市被纳入全省酒业规划布局, 这为我市白酒提质、增量和创品牌带来了重要机遇。2009年12月中粮集团表示, 拟运用其优质的品牌、广泛的市场优势和白酒研发能力, 在内江建一个现代化的白酒生产基地。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酿酒高粱产业, 必将助推内江酿酒产业的蓬勃发展。

4.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近年来名优高档白酒价格不断攀升, 酿酒高粱价格迅速崛起, 本地高粱的价格明显高于东北高粱, 川南地区 (泸州、宜宾、富顺等) 高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近几年, 高粱籽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 常规高粱籽 (糯高粱) 4~6元/kg (泸州有机高粱高达7.94元/kg) , 杂交高粱籽3~4元/kg。以此计算, 常规高粱和杂交高粱的正季亩产值能分别达到1 300元和1 400元以上, 杂交高粱加上再生高粱, 亩产值可达2 450元以上。扣除生产成本, 常规高粱亩纯收益可达1 000元以上, “杂交高粱+再生高粱”的亩纯收益可达1 800元以上, 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酿酒高粱 篇6

1 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吉杂124是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以自选不育系吉2055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吉R107为父本, 于2004年组配而成。2009年初通过国家高粱鉴定委员会鉴定。

母本吉2055A是1992年以314B为母本、871300B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在后代中选株用核置换法转育而成;2000年区号为MS055, 2002年定名为吉2055A。

父本吉R107是1991年以含有国外高粱亲缘的品系319-4为母本、304-4为父本人工去雄杂交, 于1997年选育出的中秆、大穗、中粒、配合力高的恢复系。1997年开始测配杂交种, 表现对A1和A2型胞质恢复, 而且该恢复系配合力高, 穗较长, 但略显晚熟, 之后又从中选较早熟系与不育系组配杂交种, 筛选出几个较好的组合参加区域试验, 吉杂124便是其中之一。

吉杂124于2005年在吉林省农科院内进行产量和抗性鉴定, 表现产量高、抗性好;2006年进一步进行产量试验。2007~2008年参加国家高粱早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完成全部试验程序。

2 适应种植区域

适宜在吉林省的松原、白城、长春地区, 黑龙江省的第Ⅰ积温带, 内蒙古的东部种植。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征

吉杂124杂交种幼苗和芽鞘呈绿色, 根系发达, 茎秆较粗壮, 18片叶;红壳, 籽粒椭圆形、红色, 着壳率4.7%;穗颈直粒, 中紧穗、长纺锤形;株高165cm左右, 穗长29.2cm, 穗粒重91.6g, 千粒重28.8g, 角质率40%。

3.2 生物学特征

3.2.1 生育期。

该杂交种从出苗至成熟需120d左右, ≥10℃活动积温2 400~2 500℃, 属中早熟杂交种, 比四杂25早4d左右, 比熬杂1号晚2d。

3.2.2 抗性。

该杂交种适应性广, 抗倒伏, 抗蚜虫、抗叶病, 抗旱、耐涝。经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连续2年用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 2年平均发病率1.1%, 田间自然发病率为零。

3.2.3 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农产品检测中心 (沈阳) 分析, 该杂交种总淀粉含量74.38%, 粗蛋白质含量10.12%, 单宁0.90%, 赖氨酸0.32%。

4 产量表现

4.1 院内产量比较试验

2005年院内产量试验, 平均产量为10 135.5kg/hm2,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24.59%。2006年吉林省农科院产比试验, 产量为9 826.4kg/hm2,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22.43%。2年平均增产23.52%。

4.2 春播早熟组区域试验结果

2007年春播早熟组区域试验结果:全国平均产量9 456kg/hm2, 居第1位,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31.7%, 比对照四杂25增产5.5%。2008年春播早熟组区域试验结果:全国平均产量8 796kg/hm2, 居第1位,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22.3%, 比对照四杂25增产6.4%。2年区域试验共12个点次, 平均产量9 126kg/hm2, 均居第1位,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27.0%, 比对照四杂25号增产6.0%。

4.3 春播早熟组生产试验结果

2008年全国平均产量8 818.5kg/hm2, 居第1位, 比对照敖杂1号增产21.1%, 比对照四杂25增产5.1%。

5 栽培技术和制种要点

5.1 栽培技术要点

吉杂124在一般肥力的土壤上均可种植, 施农家肥45t/hm2左右作底肥;早熟区播种时期为5月上旬至中旬, 播种深度为2.5~3.0cm, 施二铵或复合肥300kg/hm2作种肥;播后注意镇压、保墒;保苗密度11~12万株/hm2;在拔节初期追施尿素225~375kg/hm2;腊熟末期收获。

5.2 制种技术要点

吉2055A/吉R107制种时, 父母本行比为1∶6, 双亲分期播种, 先播父本, 待父本出苗2叶时播母本。父本保苗10~12株/m2, 母本保苗16~18株/m2;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收获前及时去除B型株和其他杂株, 适时早收, 防粒霉病。

摘要:吉杂124是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以自选不育系吉2055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吉R107为父本杂交而成的高粱杂交种。适宜吉林省的松原、白城、长春地区, 黑龙江省的第Ⅰ积温带, 内蒙古的东部地区种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 一般产量为9.5~11.0t/hm2。

关键词:高粱,杂交种,吉杂124,选育

参考文献

[1]李玉普.酿酒高梁吉杂123[J].农村科学实验, 2009 (1) :12.

[2]胡喜连, 李继洪, 高士杰.酿酒高粱杂交种吉杂121选育报告[J].杂粮作物.2008, 28 (3) :141-142.

[3]石红梅, 张福绢, 王艳敏, 等.夏播高梁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8 (8) :21.

[4]刘晓辉, 李继洪, 高士杰.酒精型高梁杂交种吉杂118[J].中国种业, 2007 (5) :68.

上一篇: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下一篇:上市公司融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