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2024-05-31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精选10篇)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篇1

通常情况下, 上市公司融资往往会遵循“啄食顺序”, 即先选择内源融资, 再选择外源融资, 并且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 无法满足融资需求时再考虑股权融资。但我国上市公司对融资顺序的选择是:首先考虑股权融资, 而且对股权融资存在强烈的偏好, 这种“重股权、轻债权”的现象, 不利于资源配置, 并且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 分析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形成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与影响, 探索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方法与策略, 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源利用率, 优化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

(一) 股权融资成本较低。

融资成本是上市公司选择融资方式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 股权融资成本比负债融资成本要高。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 上市公司年末何时分配股利, 怎样分配和分配多少, 公司决策者的选择性很大。因此, 我国上市公司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即不管是否获得利润都很少分配现金红利, 甚至不分配, 而是主要以非现金股利方式进行分红, 例如送股、配股等。采用非现金股利的分红方式虽然会造成股本规模的扩张, 但是只会产生少量的筹资成本, 不会对经营者造成压力。而且发行股票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 其财务风险比债权融资的财务风险要小。所以, 大部分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扩股进行融资。

(二) 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这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造成了股票市场日新月异和债券市场几乎停滞不前的局面。在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中, 企业债券融资额一般为股本市场的3~10倍, 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与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相比还较低, 再加上股票市场的门槛不高且进出自由性强, 公司决策者更愿意通过内部信息在股市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据统计, 2006~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累计筹资金额达54, 425亿元, 而通过债券市场累计的筹资金额数仅为13, 762亿元, 不足股票筹资额的30%。2013年我国拥有2, 489家上市公司, 其中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为494家, 占公司总数的20%。

(三)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实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并设置了较高的准入资格, 但是对股票发行的约束明显宽松许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再一次放宽了股票市场准入条件, 净资产收益率标准从10%降到6%,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门槛进一步降低。股票市场准入资格的宽松不但对股票市场自身的发展不利, 而且也会阻碍债券市场的发展, 这也是我国要大力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造成的影响

(一) 降低资本使用整体效率。股权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市场获得企业的股权, 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随时抛售股权, 这就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也不稳定, 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

(二) 不利于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

适度负债具有避税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因为借款利息归属于财务费用,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而普通股股息是税后扣除, 没有节税效应, 并且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纳税”问题。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息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 公司应当采用适当增加负债的策略, 使净资产收益率获得增长。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宏观经济形势良好、资产负债率偏低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进行股权融资。例如,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相比其他版块来说资产负债率是最低的, 尤其在第一批创业板公司里, 很多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足30%, 有的甚至在10%左右。这些公司在财务风险很小的情况下, 也依然选择发行股票, 并且采取配股、增发新股等手段形成股票价格下降的市场预期, 诱惑原股东购买增发新股, 却忽视了对债权融资的利用, 加大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比例的失衡。

(三) 加剧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

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 而融资结构是企业财权分配的基础, 对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利益相关者, 但是享有不同的财权。债权人更加注重对债权风险的控制, 他们与债务人签订债权债务协议时, 为了监督资金的使用去向, 督促经营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通常会要求协定一系列的限制性条款对债务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相反, 如果上市公司偏向选择股权融资, 虽然可以相应降低财务风险, 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股东的代理成本, 会失去或弱化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 加剧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平衡。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对策

(一) 公司内部

1、优化股权结构。

当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导致企业形成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 若想要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从源头上改变股权集中的现状, 优化股权结构, 需要适量减少国有股的持有量, 削减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份中的持股比例。并且可以通过兼并重组、互相参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分散股权结构, 从培植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出发, 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2、完善公司治理。

想要完善公司的治理, 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 把公司代理人和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以达到完善的目的。因为这样可以促使代理人和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 代理人在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时候, 就会从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 进而使股东利益得到保障, 最终有效地降低委托人的监督成本。

(二) 外部环境

1、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

发展债券融资是改善融资偏好问题的好方法, 但是债券融资的发展与债券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发展债券市场并严格监管债券融资活动, 对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债券市场的问题, 可以通过延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准入范围, 适当宽松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的标准, 相应削减上市公司债券的融资成本, 从而改善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在整个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不大的情况, 来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

2、加强资本市场监管。

缓解股权偏好的问题还需要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 特别是对股票市场的监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统一, 把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 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防止市场上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市场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 引导投资者了解投资风险, 从而理性地进行投资。同时, 还可以对上市公司获得发行新股、增发股票和配股资格进行严格把控, 提高审批的标准, 从监管方面避免上市公司形成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

参考文献

[1]颜熔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效应与对策.会计之友, 2014.16.

[2]崔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时代金融, 2013.2.

[3]包钧.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特征分析.中国外资, 2013.287.

[4]谢嘉琦.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和分析.时代金融, 2013.8.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篇2

关键词:顺序融资;融资偏好;对策建议

顺序融资理论是一种新的资本结构理论。1984年,由Mayer经济学家首度提出顺序融资理论,认为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存在明显的偏好:优先内部融资,其次债券融资,最后发行股票。顺序融资理论是在上市公司追求价值最大化基础上对上市公司资本形成原因的诠释,强调融资选择的“行为过程”以及上市公司采取行为的原因。当上市公司内部融资能够满足投资增长需要,则上市公司只采用内部融资方式;当内部融资不足时,则通过债务融资满足投资增长的需求;只有当上市公司用尽内部融资及可能债务融资时,才考虑利用股权融资。

一、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

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上市公司的行为主要靠市场来调节,自身积累是上市公司资金的主要渠道,而外部融资主要依靠发行债券和股票来进行。

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一是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总额比重大。据统计,1990-2012年,美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高于65%,1996年甚至达到了97%,平均内部融资的比例约为70%;二是美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外源融资选择时优先考虑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冷落,美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债券融资比重远高于股权融资。数据显示,1990-2012年期间,美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筹资中,通过债券融资筹集的资金占到了约80%的比重,远高于股权融资所筹资金的比重。

综上所述,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的行为主要靠市场来调节,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优先,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

截止2008年,我国沪深两市的市价总值约12万亿元,而2013年底,我国沪深两市的市价总值增加为约23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远快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量逐年攀升,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公司争相排队上市,目的是通过公司上市通过股權融资。

《中国证券报》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市场累计筹资5073亿元,比上年增加34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的比例约占68%;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市场累计筹资5841亿元,比上年增加768亿元,其中股权融资的比例约占70%;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市场累计筹资6885亿元,比上年增加1044亿元,其中股权融资的比例占72%。根据调查,我国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上市股权融资,上市公司也偏好于股权融资。上市公司只要可能就不会放弃外部股权融资的机会,具有非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顺序融资理论明显存在背离,即中国的上市公司融资顺序优先选择股权融资,其次债券融资,最后考虑内部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在上市公司选择融资顺序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低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过低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的股票发行市盈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导致股票发行价格过高,在同样的条件下,股权融资的总额大而成本较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低的原因之二是股权融资不需要偿还,属于上市公司的股本,而债务融资除定期支付利息外,到期还要偿还本金。

(二)我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制度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信用监管机构寥寥无几。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度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造成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用的不信任,意味着购买债券可能只能收到较少的一部分利息而有可能到期无法收回本金,这使得上市公司债券的发行非常困难,同时造成发行成本较高,而购买者较少。这就使得上市公司更多的倾向选择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低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也是造成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可用资金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外源融资。各公司的财务管理者,将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到了控制、反应和融资等方面,真正实现了财务有效管理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见,如此,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单一、方式粗糙则难以避免。

除以上原因之外,我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等都是导致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差异的原因。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合理选择融资顺序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上市公司债券市场

上市公司是否能选择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主要取决于公司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投资者偏好以及价值认可度。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是受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速读缓慢的影响,对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有着比较严格的控制,这不可避免的将一些需要资本、拥有好的投资项目保证的公司挤到门外,使得公司资源优化受阻。所以逐步降低或是取消对发债主体资格的限制和放松上市公司债券发行额度的限制,使更多的上市公司能够进入到债券市场中,进而促进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培育健康股票市场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有:抑制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低分红率、不分红等现象,从外部看,监管机构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上市公司的分红方式和比例进行严格约束;从外部看,公司需要积极鼓励管理者提升公司专绩,增加公司的整体收益和每股收益,并进一步提升股息率、降低市盈率;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做到公正、透明,提高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增加债务融资比例,利用负债融资的“税盾效应”,减少公司的加权资本成本;提高上市公司获得增发股票和发行新股的难度,直接影响和控制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加大对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资金运用和利润分配方面的法律监管力度,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监督和配置作用。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不重视自身积累的普遍现象,当资金缺乏时,习惯性的依靠外部筹资进行补充,长此以往,导致了自主生存和发展能力不足。要打破这种现状,上市公司必须要从观念上充分重视内部融资,并认识和接受上市公司内源化这一趋势,内部资金不仅能够衡量出一个公司的融资能力,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得出该公司的经营政策以及经营状况。上市公司需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以提升自身活力、拓宽发展空间。想要使上市公司经营者和职员能够真正重视和关心积累,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上市公司制度,从根源上改善上市公司自我积累和内源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明显存在背离现象。在股份制上市公司不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股权融资,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永续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培育健康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作者单位: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薛敏.从啄食顺序理论看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科技信息,2012(4)

[2]高晨星.浅析融资顺序理论在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2(9)

[3]唐晓敏,胡国柳.负债融资与泛农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研究.财会通讯,2012(10)

[4]顾立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和对策.商场现代化,2012(10)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探析 篇3

一、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形成因素

(一)股权融资优于其它融资方式

1、股权融资成本偏低。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免费资本幻觉”,即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从而产生股权融资偏好: (1) 股票分红:上市公司往往不分配股利、低比例分配股利或以转股本形式分配股利,因此股票分红的股利支出是极低的。 (2) 股权融资交易费用: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6%-1%,小盘股大概是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随着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最高已达到80多倍,使得新股发行价格水涨船高,相应的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下降,其平均值应在1%以内。

黄少安和张岗测算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单位成本仅为2.42%,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年期为5.85%,三年期为5.94%,五年期为6.03%。他们由此得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要比债务融资成本低得多,“免费资本幻觉”由此产生。

2、内源融资与债券融资不可行。

从内源融资方面说,就我国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来看,自有资金比率依然很低,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到30%,这意味着企业内部积累不足,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需要。此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决策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其通常会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消费基金,而很少用于技术开发、项目投资,故内部融资在目前还不可能成为企业主要选择。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相比,进行债务融资有“硬约束”就是必须到期还本付息,不能还本付息就意味着破产,而且债务融资中的长期负债成本比流动负债成本又高得多。相反,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即使这个很低的成本也没有硬约束。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人为划分”的特征,股票被划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非流通股东往往为控股股东, 占绝对控股地位。这种局面造成国有资本主体缺位,使其缺少监督和约束。与此同时,国有股不参与市场流通,在股票升值时不能通过转让股票而获利,在股票贬值时不能有出售股票而减少损失,其结果是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制约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作后盾进行内源融资,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被动偏好外源融资”。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所谓“内部人控制”,就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当出资者(股东与债权人)无法有效地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监控时,后者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者小集团谋取私利,从而损害全体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社会公众股极为分散,中小散户股东有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行为,从而使股东的控制权残缺,对经理人约束机制不健全。中小散户股东获得的信息不完全,无法监督经理人的行为,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好,已处于亏损状况时,经理人可能会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暂时掩盖上市公司的亏损状况。因此,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从而使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

二、改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对策

(一)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1、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随着全流通和股权相对分散化,公司运作的主导权将由一元化主体 (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 转向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各种市场化利益主体来决定,改变了以往“一股独大”的状况,改善股权结构,使国有资本主体的缺位基本得到解决。可以预料在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上,普通股股东的意见将会被经营者和管理层特别重视。这是由于股东通过股价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善,不断亏损,就会使普通股股东对其失去信心,导致股价下跌而成为被并购的目标。这就必然会加大对中小股东力量的重视,使得中小股东的意志得到充分体现,使上市公司的行为得到监督。

2、控制权市场的并购将会更加活跃。

股权改制完成以后,全流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从“一股独大”,逐步演变为一定程度的分散化,这就为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进而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取控制权创造了条件。这样经理人和管理层为防止公司被收购而减少了谋取私利的行为,市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很好的监督,如果经营不善就会面临被收购的危险。

3、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对经营者形成约束。

随着有能力的股东替代无能的股东,公司董事会的构成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经理层人员只会部分被保留。这样,一方面使的原来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从结构上得以瓦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对经营者的强约束。因为当公司被接管后,该公司的管理者也将会被解雇,其人力资本就会在经理人市场上大幅度贬值,于是这就迫使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努力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二)完善证券市场建设

1、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并在政策上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给予支持。

如逐步开放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由市场定价。发行利率放开以后,不同的信用等级和流动性的企业债券市场上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增加发行人的积极性。制定减免企业债券利息税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目前企业债券价格的制定方式,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可以形成低成本的发行机制,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市场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方式。

2、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

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机构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全面、公正的投资决策依据,并且引导投资、揭示市场风险。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向市场传递信号,减少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也是市场利率化的内在要求,不同利率对应不同风险,信用等级就是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可以使企业债券投资的成本趋于合理化,信用等级越高,以较低成本筹集到资金的能力就越强。

3、调整企业债券品种结构,增加债券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

发展可转债市场是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创新。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证券创新工具,它是一种根据约定, 可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有以下几点优势使其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新宠”:第一,可转债融资成本低于贷款、配股和增发。目前已年起的银行贷款利率是5.31%,若考虑手续费用和利息的抵税效应,其实际成本大约是3%左右。增发和配股属于股票融资,其成本取决于发行价格、发行费用、每年红利及红利增长率。只有后两者是主要因素而且是可控的,若红利增长缓慢或红利很少,则融资成本很小。最小是发行费用的3.5%左右。但可转债券的年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2%之间,加上中介费和发行费用估计在3.5%左右,这只是一次性成本,如果摊销到每年融资成本就更为低了。第二,可转债由融资规模大,操作灵活的特点。其同时具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利息收益,由收回本金的保证和券面利息的收益;当股市看好时,可以卖出获得价差或转为股票。在融资规模方面,若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在相同股本扩张的条件下,与增发和配股相比,能为发行人筹集更多资金。

摘要:在我国, 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 这与西方的有序融资理论正好相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篇4

一、股票融资成本比较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根据财务学的观点,债权融资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债权融资具有税收档板的功能,其成本一般要低于股权融资的成本。我们发现,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利用股权融资的成本反而较低。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股票融资的股息率、股票发行的交易成本和股利支付的税收成本。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中,我们以利息率来衡量,l年期、3年期和5年期借款利率分别是5.85%、5.94%和6.03%,3年期和5年期企业债券利率分别是3.78%和4.03%。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股票融资成本小于债券融资成本。因此,对上市公司来说,偏好股权融资是一种理性的必然选择。

二、对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全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内在原因。通常为了使管理层不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公司治理中安排健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让管理层持有股票或购买股票期权,设计的思路是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使管理层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我国目前管理层的收入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货币收入,二是在职消费,即控制权收入。虽然许多公司在推行管理层持股计划,但就目前来说股票收益尚未构成我国管理层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我国目前管理层的收入中,在职消费是主要收入,货币收入数额较少,且与企业效益高低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管理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不是取决于企业利润或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在职消费好处,从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必然首选无破产风险的股权融资,而不选择增加企业破产风险的债权融资。因为一般来说,债权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容易引发财务危机或破产风险,管理层很可能失去职位;而股权融资使得企业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在经营困难时也可不必发放股利,既没有到期还本的压力,又可以增加自由现金流量,扩大在职消费的可能性。

融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股权融资导致的治理结构为“干预型治理”,即投资者通过董事会来选择、监督经营者,或者通过市场上股票的买卖构成对管理层的间接约束;而与债权融资方式相联系的治理结构具有“目标型治理”的特点,企业必须定期向债权人支付一个数额确定的报酬。当企业不能履行其支付义务时,债权人对企业的特定资产或现金流量具有所有权。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国家股控制了股权的绝大部分(大多公司国有股权都占50%以上)并且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因而削弱了证券市场敌意购并和代理权争夺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所有权主体尚未明确界定,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股权融资并不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构成强有力的治理约束。与之相反,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的主要依据是公司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其对项目的审查较严格,对资金投向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刚性。银行具有对其贷款使用监督的规模效益,从而構成对企业行为经常性和制度性的约束。在上述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显然愿意通过配股,而不是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

三、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信号理论的失灵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市场原因。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债权融资向市场传递一种正面的信号,能够使资本市场对公司股票的估价上升;股权融资向市场传递一种负面的信号,会使公司股票市价下跌。因为采用债权融资表明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所以才选择“只需还本付息,不需分享利润”的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来为企业融资。采用股票融资表示管理者对未来投资收益的期望值较低,未来经营的投资风险加大,所以才选择“风险共担”的融资方式。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处于初期,股票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尚未规范完善,资本市场也就无法通过企业融资方式这一信号而作出企业价值的判断(通过对股票的估价完成),企业也不用担忧发行股票可能导致的企业信誉的下降。从我国现实看,投资者并未对公司进行股权融资表现出反感,这可以从公司发布股权融资的公告后并没有导致股价下降的事实发现。究其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信号理论失灵所致。有人曾作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价不能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弱(如我国目前许多ST公司的股价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融资方式的选择自然不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

四、政府对融资政策的误导是股权出资偏好的体制原因。我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侧重于为我国国有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这一政策导向使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更多地将股市作为圈钱的一个工具,而不管资金的成本与公司是否需要融资,有人称之为“融资饥渴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1999年底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在43.35%,远远低于全国企业平均的资产负债率61.67%。即使在完全可以用债权筹资的情况下,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会放弃配股的机会,相反他们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取配股的机会。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股市是圈钱的工具,而没有将股市看成资源配置的工具。

我国政府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进行额度控制,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好的一种奖励。虽然股票发行已从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但审批制的制度惯性并未消除,企业发行股票的风险一部分仍由国家信用承担,管理层视股权融资为低风险的融资方式。于是上市公司不顾融资成本、不顾企业价值,“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业绩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既有微观方面的因素,如股票融资成本比较低,公司治理在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不健全产生的融资方式选择的扭曲;也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如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信号理论失灵,政府在融资政策上的错误导向等。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妨碍了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相对于债权融资来说,股权融资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更弱。因此,我认为应该针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对之进行治理,以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改善。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篇5

(一)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企业融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何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 构建最佳资本结构,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几乎成了所有财务学专家共同的研究内容。按照西方融资方式的“啄食”理论原理 (Pecking Order Theory) 和公司融资的实际情况, 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 债权融资的成本次之, 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 因此, 融资存在着一种优先顺序, 即在拥有内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 首先利用内部自有资金, 然后考虑利息成本较低的债权融资, 直到债权融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会选择股权融资。这一原则已被西方国家企业的融资实践所证实。但是,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外部融资冲动, 尤其偏好于股权融资, 即使资产负债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仍然如此, 而且几乎不放弃任何股权融资机会, 甚至弄虚作假创造股权融资机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的影响

近几年来, 通过改制, 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得到了大量的资金以后, 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这是为了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杠杆作用, 以谋求股东收益最大化。在上市公司迅速发展的成长阶段, 应该采取激进的财务政策,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目前很多上市公司无论处于哪种发展阶段, 其资产负债率都普遍偏低, 这说明其没有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资金的利用率很低, 也说明上市公司仍具有进一步举债的潜力。

另外,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导致社会资源低效配置。

我国发展资本市场, 除了为企业改革服务外, 另外一个目的便是实现资源特别是资金的优化配置, 这一点对资金还不丰裕的国家来说尤为如此。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无穷欲望主要来自股权融资的低成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在一定的时期是个比较确定的数字, 有限的资金流向实际效益并不高, 成长性又不好的公司无疑是违背了我们利用股市进行资源配置的初衷。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措施

(一) 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 增加债券的吸引力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缓慢发展起来, 虽然近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不规范融资行为, 首先必须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要均衡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要用两条腿走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这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债市对于完善证券市场结构, 均衡股市风险, 增加公司融资渠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由此推动证券市场的均衡发展。一方面, 应扭转企业债券市场功能定位的偏差, 使企业债券向满足广大企业合理融资要求的功能回归;另一方面, 大力进行债券创新, 丰富债券品种, 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债券品种来吸引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来吸引投资者关注债券市场。

(二) 完善中介机构, 增强上市公司的融资软约束

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 通常有三大中介机构参与其中, 即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它们分别为上市公司的融资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法律意见书。但由于中介机构发育的不成熟, 并且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管理, 也缺少相关的监管机构对中介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中介机构一时很难承担如此的重任。所以不仅难以保证中介机构的客观、公正和独立, 反而出现了与上市公司协同作假的不良案例, 使得上市公司缺少了最起码的约束力, 由此导致了上市公司融资的随意性。为此, 应对中介机构 (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 实施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 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 保证其公布信息的“公开、公正、公平”性。

(三) 加大立法、执法和查处力度, 增强上市公司融资的硬约束

发行股票融资, 应该受到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严格地监督审查, 并且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我国正处在从原有的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加速发展时期, 适合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薄弱, 因此加快立法进度显得非常迫切。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运用的规定, 应当说对限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措施, 但从处罚角度看, 似乎太轻了。处罚太轻导致违规或犯罪成本太低, 这将大大制约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因此, 应加大证券市场的立法、执法和查处力度,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更改募资投向或投资分散、拼凑项目、过度跨行业经营、涉足高风险领域等不当投资行为的出现。

(四) 严格配股审批制度, 发展机构投资者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篇6

一、我国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融资的根本原因———股权融资的软约束性

股权融资相对债权融资具有软约束特质,债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利息,但也必须考虑代理和破产成本,对决策者来说,债权融资一旦形成相应的硬约束也随之形成。而股权融资截然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实行剩余股利政策,净利润要先支付债权人的收益与本金,再满足以后年度的投资需要,最后才考虑分红,这就导致很多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分红,虽然现在证监会对分红做了强制性规定,但上市公司分红额极少、股利支出极低的情况仍屡见不鲜,融资成本依然很低。

上市公司利用股权进行融资时,股息发放的时间和数额也要根据公司自身的运营情况和盈利水平来确定,有很强的灵活性。如果公司处于价值投资型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就会“用脚说话”坚持自己的投资权利,一旦存在不分红或者分红很少的情况,投资者就撤资,那么投资者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就是必须满足的硬性条件,使得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相对获取价值回报更倾向于追逐投机收益,那么投资者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就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大大小于债权融资的融资成本,甚至为零。上市公司由于存在多种融资选择,更容易规避硬约束,偏爱股权融资。

二、我国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融资的内部原因———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其股份额与实际利益不相符。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具有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一般为国有股或法人股,其股份是非流通股份,因此不能通过流通的方式获益,只能通过提高股权价格、减少分红等方式获利,使得一些个人、机构投资者作为流通股股东利益受损,严重降低了其投资的积极性。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很多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因为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一股独大为其提供了诸多方便。

除此之外,这些具有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们具有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完全掌控权力。流通股股东则对企业的决策上没有任何发言权,对自身利益无法施加主动控制权。这种权力的严重不对等关系使得大股东可以站在自身利益的立场上使用控制权,降低再融资成本,继而通过对公司股权进行再融资,以提高大股东的利益。这种与持股不对等的利益和权力关系正是当前我国上市企业、公司特定融资偏好现象所出现的根本原因。控制人剥夺其他投资者利益是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主要特点,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应从强化公司治理入手,以制衡控制人的权力为着眼点,将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作为治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总体思路。

三、我国上市公司热衷股权融资的外部原因———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目前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的债券市场其作用至关重要,在中国由于起步和发展较晚等原因,债券市场相比股票市场等发展一直滞后,因此处于弱势地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使得债券市场不发达,造成了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券市场的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企业债券市场十分薄弱。而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成熟,直接导致多数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票融资,不利于企业实现融资结构优化,同时也无法发挥债权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

此外,我国很多企业的债券偿债能力不足导致债券市场的流通性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发行债券企业的资信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比较松散,导致部分企业在财务问题上弄虚作假,由此可能发生财务危机,从而丧失了偿债能力。投资人的收益风险因此而提高,使得债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不佳。

最后,债券市场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等关系也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在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稳定成熟时,债券的利率大小会随着特定企业运营情况、资信情况、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特点则不同,其利率相对恒定,其结果是一些资信情况较差、企业市场表现糟糕、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因偿债能力不足导致投资人亏损,而一些资信情况良好、企业市场表现优秀、内部体系运转健康的企业无法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使得整个社会资源不能更有效合理地配置。我国应加快改革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利分配制度,健全债券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以有效优化其资本结构,从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其他原因

公司规模也对公司融资偏好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小及规模较大的两极化公司相对偏好债券投资,但原因却不相同,公司规模越小,一股独大的股东更容易控制融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控制权被分散;公司规模越大,信用等级越高,获得债务融资相对容易,相应地也不愿引入股权来稀释公司的净资产。中等规模的公司相对两级分化的公司而言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企业类型也是影响公司融资偏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高成长型企业通常收益风险较高,这一特点加大了债权融资的难度;而且高成长型企业通常为有前景的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要尽可能保持较低的财务风险水平,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高成长企业一旦取得成功,高风险带来的是相应的高收益,因此,高成长企业融资考虑的重点也不是降低融资成本,综上所述,高成长企业偏好股权融资。而稳定增长型企业具有相反的特点,因此偏好债权融资。

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公司融资偏好的一个宏观因素。我国最初的证券市场是在国企普遍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过大的大背景建立的,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国企缺少资金、融资困难,因此,在这种背景和目的双重影响下,上市公司疯狂地在证券市场进行圈钱,甚至出现了大量闲置资金,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更有甚者将募集资金重新投入股市或进行委托理财,这大大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效率。

最后,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和融资方式上存在很多漏洞,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发展道路的拦路虎,所以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首要是在适应本国国情下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融资方式进行改进,使其健康发展。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提出几点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合理化的建议。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篇7

在现代金融环境下, 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多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企业在为新的投资机会筹集资金时, 融资方式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在实践中,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存在着顺序关系, 即所谓的融资偏好。美国学者Myers和Majluf (1984) 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他们认为, 就公司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而言, 在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的前提下, 留存收益和折旧等内源资金成本远远低于外源融资成本;而在外源融资中, 一方面, 由于逆向选择效应的存在, 即外部融资者认为内部人比他们拥有更全面的企业运营信息, 当公司会以折价的方式发行股本时就是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时或现金流量前景不好的负面信号。另一方面, 相对于股权融资而言, 债权融资的利息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具有税盾效应, 债权融资成本较低。因此, 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啄食顺序”:所需资金首先依赖于内源融资;内源融资不足需要注入外部资金时, 债权融资成为次优选择:而股权融资由于成本太高, 只是作为补充形式存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对融资选择的排序与发达国家大相径庭, 即“异常优序融资”现象, 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特征

长期以来, 国内理论界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股权融资意愿强烈。我国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融资行为与西方传统的融资理论存在明显差异——“异常优序融资”现象。从融资行为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再融资的周期逐渐变短频率逐渐变高。在未上市前, 公司有着极其强烈的欲望想方设法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待公司成功上市之后, 千方百计地利用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再融资条件, 甚至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选择配股或增发进行融资, 一度形成“配股热”或“增发热”, 或设置宽松的可转换债券转换条款从而获得股权资本。 (2) 股权融资比重大。从 (表1) 列示的数字中, 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行为与“优序融资理论”相吻合。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融资时, 更青睐于内源融资, 七国平均内源融资比率为55.17%, 而外源融资为44.29%。Myers等人的理论假说被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所证实。在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选择上, 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表2) 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 从2000年至2007年,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外源融资时, 股权融资占主导地位, 而企业债券市场却长期处在低迷的状态, 除了2005年, 股权融资额远远大于债权融资额, 股权融资平均比率为70.56%, 债权融资仅为29.44%, 股权融资比重大约是债权融资的2.4倍, 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在长期融资决策时“重股权, 轻债权”的特征。

注:美国的数据为1944-1990年的平均数, 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的平均数。

(二)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西方融资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

(1) 股权资本成本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上, 股权融资具有高成本低风险的特性, 债权融资则属于低成本高风险项目。但从 (表3) 中, 可以发现我国这三年股权资本成本却表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反的现象, 即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固然与我国特定的经济基础有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盈利水平普遍不高, 这导致了支付给股东的股息率要低于债券融资成本, 就更不用说与银行贷款利率相比了。使股权异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国上市公司往往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 如选择不分配红利、低于正常比例分配、或者是以送股的形式分配股利, 这都降低股息支出的成本。而债务的还本付息却是不折不扣的, 再加上存在不能如数、按期、按约付息的风险, 这些就形成了我国股权融资成本低成本低风险、债权融资高成本高风险的畸形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必然首选股权融资。

资料来源:来自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

(2) 股权结构不合理。由于证券市场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 股权分置, 股权高度集中, 形成中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非流通股比例高, 并且以公有性质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为主;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动性与转让价格差异很大, 前者流动性差, 主要是以场外协议方式每股净资产作为转让价格依据, 后者流动性强, 在二级市场流通, 主要以市场的交易价格为依据。复杂的股权结构直接形成了控股非流通股剥夺其他股东的内在冲动, 并为这种内在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 中小股东的投资一旦投入就不能收回, 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又没有还本付息的义务, 对于控股股东而言, 股票融资获取的资金实质上是相当于没有成本;另一方面, 作为控股的国有股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 不可能获得资本利得, 配股也不会对他们的控制权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些控股股东不会担心配股带来的股价下跌。

(3) 内部人控制严重。我国上市公司中, 一股独大的公司为数不少, 其他股东难以对控股股东构成有效地制衡。控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与产权上的超弱控制, 公司经理层与控股股东博弈的结果通常是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利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经理人是否“在位”取决于他的经营业绩;而目前尚不发达的我国经理人市场中, 经理人保住“位子”的做法就是在保证公司不破产的前提下, 尽量维护控股股东的利益。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 首先, 股权融资能迅速增加公司规模, 增加经理层可支配的资源总量;其次, 股权融资不必还本付息, 降低了公司破产并导致经理人失去控制权的风险;再次, 债权融资会使得经理层接受更多来自债权人的约束, 限制他们获取在职消费等控制权收益。很明显, 博弈的结果往往是经理人会偏好股权融资。

(4) 债券市场不成熟。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 企业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本市场的3~10倍, 而我国证券市场内部结构极其不平衡, 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十分萎缩, 没能与股票市场同步发展。一方面, 融资工具非常单一, 市场化程度很低。在债券市场上, 企业债券是债市的主要交易品种, 但我国目前债券市场不仅总体规模小, 而且企业债券品种的单一性使投资者缺乏更多的选择。同时, 目前对债务融资方式主要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和行政审批制度, 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很低。这些都导致债券融资渠道不畅。另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的功能有限, 而且长期贷款的风险较大, 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这些因素都导致上市公司有股权融资的倾向。

(5) 政策导向影响。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二○○一年三月十五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再融资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由公司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调整为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增发新股取消了以前四个限制性条件, 并允许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的公司可附带约束条件申请增发。宽松的政策导向导致, 不论企业是否真正地需要资金, 上市公司都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进行“圈钱”, 贪婪地进行股权融资。

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 股权融资准入指标扭曲资金配置

中国目前的股权融资监管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就是市场准入监管, 而“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要求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最重要准入条件。净资产收益率是基于公司历史经营业绩的一个指标, 而融资所得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未来的成长发展, 历史与未来存在不一致性, 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扭曲资金配置。首先, 一些处在成长阶段的优质企业, 在研发、开拓市场等方面都需要资金, 但因为净资产收益率没有达到相应规定而失去了股权融资的机会,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次, 它不能杜绝资金使用效率低的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资格, 一些企业历史业绩尚好, 但前景暗淡, 也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资金, 因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陷入了盲目多元化的误区中;或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股权融资资格, 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玩弄数字、操纵经营业绩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标准, 这无疑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二) 降低资本使用效率, 不利企业健康成长

由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 净资产收益率从10%降低到6%, 上市公司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低成本更助长了企业的“惰性”, 大多数企业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草率地将资金投放到自己根本不熟悉或与股东毫不相干的产业中, 在项目环境发生改变后, 又随意地变更投资方向, 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将资金以委托理财等形式, 投入证券市场, 参与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 或者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或者存入银行获取固定利息, 使融资得到的资金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效益。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跟不上股本扩张的速度, 投资方向混乱, 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 无从利用负债优势

从节税作用看, 负债融资是以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为主要形式, 而两者的利息支出都可作为一种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 从而减少所得税的缴款, 具有税盾作用;而股息不仅没有节税效应, 反而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纳税”问题。从经营代理成本看, 股权和债权代表着对公司不同权力, 债权求偿权优先于股权, 因此, 债权人有时比股东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情况, 他们通过各种条款来监督经营者资金的使用去向, 使得经营者更加认真经营公司, 提高业绩。相反, 如果只有股权融资, 一方面失去了债权人成为监督者这一作用,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股东的代理成本。从杠杆作用看, 当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时, 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等财务费用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 而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 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 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利润。但股息是税后扣除, 股权融资并不具备这种杠杆作用。

(四) 加剧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股权融资偏好又进一步加剧公司治理结构失衡,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部人控制→股权融资偏好→加剧内部人控制的恶性循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资本结构中,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例大大升高, 而债务融资却只占很小一部分, 限制性条款减少, 债权人无法发挥其对公司经营状况的监督作用, 削弱债权的约束与公司治理的参与, 管理层的控制权力大大增加。第二, 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 或多或少都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股权分散, 大股东的控制权被削弱, 使企业的控制权进一步向管理层集中, 加剧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

(五) 损害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是在股票供不应求阶段, 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本买卖差价获取投机收益, 但只是暂时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然而这种股权融资偏好并不能最终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 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正确利用募集到的资金,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必然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 最终影响公众投资者的回报。

四、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治理对策

(一) 健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证券监督机构在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方面不完善, 因此应该加强事前监管, 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一方面, 完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一些优秀的成长性企业, 可以考虑适当放宽盈利条件的限制, 适当地引入一些成长性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等进行审核, 从而可以规避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带来的资金配置方面的扭曲现象。另一方面, 改变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软约束”状况, 制约它们采取股利不分配政策或是少分配政策, 同时作出一些政策性限制, 如要求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必须有现金股利, 而且达到一定金额标准才具备再融资资格。

(二) 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正如文中所述, 股权融资偏好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增加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取得增发股票和配股资格的难度。第二, 建立募集资金专项管理制度, 严格跟踪审查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后的相关行为, 并将这些情况作为今后审查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和评价经理人诚信水平的依据。第三, 加大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并追究实际控制人的责任, 以有效约束他们进行股权融资剥夺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行为。

(三) 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导致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又使得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中偏好股权融资, 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制约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因此, 必须加快债券市场建设, 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首先, 丰富债券品种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其次, 改革债券监管体系。目前具有经济色彩的债券监管体系逐渐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因些, 应将其向市场化方向改革, 改变企业债券发行量和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的现状, 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地调整债券发行利率、价格和数量, 从而提高债券的灵活性。再次, 降低债券市场的门槛。适当降低债券发行的准入条件, 简体企业债券上市手续, 放宽相应政策。

(四)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具体包括:第一, 改变股权分置状态, 逐步实现股份全流通。股权分置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项特殊的制度性安排,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 股东大会在多数情况下成为控股股东的“一言堂”。特殊的股权结构造成了不同类型股东的潜在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直接在融资行为中表现为控股股东强行通过融资方案, 而控股股东的融资偏好必定以满足自己最大利益的作为前提。因此, 需改变股权分置状态, 逐步实现股份的全流通和真正意义上的同股同权与利益均衡。第二, 变一股独大为多股制衡。一个适宜的股权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牟取控制权收益是上市公司控制人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控制人的这种愿望比较容易实现, 因此必须变一股独大为多个国有法人控股, 如可通过进一步培育法人投资主体, 提高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 或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 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 从而增强对人上市公司控制人的制衡力量, 约束其过度股权偏好。

(五) 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为防止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 必须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控制人行为的约束, 即融资决策可能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时, 要增强其他利益相关者制衡控制人的力量。首先, 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 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因此, 要降低中小股东监督成本, 给他们提供监督内部控制人的有效手段。例如引进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类别股东表决机制等。其次, 上市公司融资决策需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 因此, 为了融资决策符合企业最大化的目标, 可通过明确董事会责任、继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措施改进董事会的治理。再次, 可建立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改进业绩考核指标等完善经理层选择机制。只有从加强监控、严格限制经理人的越轨行为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理人过度股权融资倾向。

五、结论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是近年来融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课题,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上, 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形成原因、负面效应及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并用国内外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佐证, 使得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缺乏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大多数学者对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 而实证研究比较少, 或有了一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也多是比较肤浅, 而这方面的突破, 则需要在指标化和依据的数据方面有所进展。二是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的衡量。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融资效率时, 大多数套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 而忽略了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所根据的假设前提在中国并不成熟或并不具备, 这必然会降低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 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形成原因及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在此基础上对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内部人控制

参考文献

[1]刘萍、黄利强:《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实证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22期。

[2]张卫平、黄小平:《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及成因分析》, 《中国证券期货》2009年第9期。

[3]谢聪:《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财会通讯》2008年第1期。

[4]姚保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安徽广播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探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 篇8

就上市公司而言, 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将企业的留存收益作为内部留用资金;外部融资是吸纳外部投资者如金融机构及个人的资金。按融资是否需要媒介, 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不经金融机构的融资, 包括股权性融资, 债券性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指各种银行信贷, 是通过金融机构媒介的融资。

在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的融资顺序是:首先使用内部融资, 其次是债权性融资, 最后才是发行股票。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是资产负债率一直远低于世界水平, 资产负债率既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也体现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的能力。而我国上市公司一旦需要资金, 首选的方式便是发行股票筹措权益资金, 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以来相对忽视了债务融资。

二、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原因分析

(一) 外部市场原因

1、政策因素影响

最初我国建立证券市场旨在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试图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以改变大部分国有企业亏损的情况。随着政策的改变以及企业再融资门槛的降低, 新一轮股权融资的热潮扑面而来, 此后进一步演变成上市公司争相到股票市场圈钱。

2. 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 一是, 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发展迅猛, 而债券市场发展迟缓和滞后, 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更是极度不发达。二是, 我国商业银行机制并不完善, 金融机构不愿贷给企业长期贷款, 因为长期贷款的风险较大。这两个因素使得债权融资的道路走不通, 上市公司只好选择股权融资,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融资能力和优化资本结构。

(二) 融资方式自身原因

在西方证券市场规律下, 如果上市公司不发放股利或者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实际市场利率, 股价就会下跌。但由于我国投资以国家为主, 普通民对公司是否发放股利或发多发少并不十分在意, 因为他们众购买股票以投机为目的, 因此净资产收益率对股民的影响程度也不大。许多公司正是发现这一趋势, 选择不发或少发股利, 把大部分税后利润作为留存收益, 因此与债务融资相比, 这使得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大大降低, 上市公司偏好股权筹资。

(三) 上市公司内部因素影响

1、公司净现金流量缺乏

在我国, 大部分公司有利润无现金已是常见现象, 公司现金流短缺会增加经营风险。因此经营者自然偏好能够减少现金流出的融资方式, 而债务融资会导致现金流出, 因其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但股权融资不同, 采用何种股利政策由公司董事会决定, 他们往往会选择少付股利或发放股票股利来减少现金的流出。

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在两权分离现代公司中,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所有者不能有效地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经营者就可能会伺机谋取个人利益, 而损害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 大中股东缺乏对公司的监控, 经营者可以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选择融资渠道。

三、启示和建议

(一) 公司内部层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有效结合

企业应加强内部积累, 将内部资和外部融资的有效结合起来。这就对上市公司在内部管理, 增收减支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上市公司应将重点置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 进而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和盈利能力, 公司的内部融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二) 公司外部层面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是并不完善, 只有股市没有债市。债券市场发达了上市公司才有可能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鼓励公司发行债券。对发行债券的资格、条件等适当降低标准,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及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 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进行多元化的融资, 特别是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有效结合, 通过多方努力以求得一个最优化的融资结构, 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使上市公司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摘要:在最近几年,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 上市公司融资方式与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文章对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回顾, 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却有极大的股权融资偏好。试图分析我国股权融资偏好产生的原因, 提出改善这种偏好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融资偏好

参考文献

[1]赵吉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悖论探讨[J].财会研究, 2009;15

[2]黄甜源.论多元化融资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J].商业会计, 2009

我国上市公司筹资偏好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筹资偏好;股权筹资

引言

筹资偏好是指企业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的选择顺序。当前我国企业营运所需资金通常通过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两种筹资方式实现。

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优序理论提出的通常企业融资所应遵循的“啄食顺序”,应为先是企业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而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能够上市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往往会想尽各种方,这正好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筹资偏好方式截然相反。

一、优序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局限性

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因而优序理论成立的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政府在证劵市场中除了税收的作用外,不在起其他任何作用。

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因而在我国上市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国有控股企业,政府为了实现就业等各方面的效益,会掌控着上市公司的发展,这与国外的大型私有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使得西方的优序理论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筹资偏好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筹资的原因

(一) 从比较成本角度分析

资本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筹资费和用资费。在筹资金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努力寻求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案。

1、股权筹资成本

通过发行股票所产生的筹资费用主要包括公司融资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股票包销、印刷费、发行手续费以及其他相关的发行费用。用资费用主要包括为股东支付的股息、红利等。因此我国的股权融资成本可以写作:

股权融资成本=股利报酬率+发行费用/筹资到的资金

我国上市公司过去一年的平均市盈率是20左右,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报酬率是5%。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的情况看,股票的发行费用一般是3%到4%,因此,我国股权融资成本一般在8%到9%左右。

除了以上显性成本之外,通过股权筹资还会产生诸多隐性成本:

股权稀释成本。企业发行新股,原股东的持股比例会相对减少,这将会影响公司原有的控制权结构,企业的控制权会被稀释。但是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占有绝对地位,因而发行新股导致控制权稀释的成本在我国基本不大。

信息不对称成本。由于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根据融资的优序理论,投资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理解公司价值,从而低估公司价值,但是这是以股票的购买者是理性投资者,是以“投资”作为决策原则,而非“投机”为前提的。这在我国很难实现,因而信息不对称成本也不是很高。

代理成本。由于公司所有者和公司管理者拥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因而为了保证公司管理者能够全心全意的为公司股东服务,公司股东会采用激励约束机制来促使公司管理者朝着自己的利益努力,这就必然产生了代理成本,而通常代理成本应该是比较大的。

2、债券筹资成本

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获得所需资金,必须每期偿还固定利息,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企业到期无法偿还本金,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同时通过发行债券也会产生代理成本。所以采用债务融资的成本包括债券发行费用,偿还本息,可能面临破产的成本以及代理成本。

根据我国现行制度的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当按照信用级别,大型企业债券的利率相对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上浮30% ~50% 。近期我国银行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为4.25%和4.75%。因而我国企业债券利息一般为6%左右。与股票融资相同,企业债券的发行同样要承担印刷、包销费用等,但公司债券发行费用同股票相比比较低,在1%左右,因而我国企业债券的显性成本为7%左右。

破产成本。破产成本分为破产直接成本和破产间接成本。破产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破产时支付给资产评估人、拍卖商等的费用。破产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当企业陷入财务亏空时,很难筹集到资金,或者即使能够筹集到资金,也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管理层很看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因而破产成本对于公司来说比较大。

代理成本。债务的代理成本是由于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当企业的负债比率不断上升,便会产生一种道德风险:企业会依靠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来保证股东利益,因而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会要求在合同中设置若干保护性条款,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使企业被迫放弃一些正确的决策。

因而,从成本的角度分析,通过股权筹资的显性成本今年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下降导致的,但是在过年的若干年中,我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较高,使得我国股权筹资成本比较低。由于隐形成本不能够量化,但是通过分析,我国股权筹资的隐性成本较债券筹资比较低。

(二)从对管理层的约束力度角度

1、我国股票市场对管理者的约束不完善。一般而言,股票市场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一是用手投票;二是用脚投票;三是接管机制。

用手投票是指通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者之间正式的组织制度安排形成对管理者的约束。一般来说,股份的集中程度越高,监督制度越为有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非常高,国有股占据着控股的地位,但我国国有股难以找到一个具体的利益代表者,因而难以对管理者形成有效地监管。

用脚投票。从理论上来说,管理层的工作努力程度会通过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出来,而公司的经营业绩又往往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体现出来。所以,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公司股价的高低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公司业绩不佳,股东就会抛售股票,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降,那么这就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地位。但是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股票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而这在中国股市上是很难实现的。

接管机制。接管机制对管理者的约束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兼并收购发挥作用的。当公司股票价格很低时,便为其他公司收购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一旦公司被收购,公司管理者的地位将很难保证。为了防止公司被收购,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公司业绩,提高公司的股价,防止企业被其他企业并购。所以,公司潜在的被收购可能性也成为管理层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但在我国股市上,由于流通股仅占全部股份的很少一部分,即使收购者能收购全部流通股份,也不足以对管理者的地位构成威胁。

2、债券融资对管理者的硬约束。负债融资一方面由于本金利息的偿还具有强制性,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从而威胁到经理人员的利益。另一方面,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投资者对企业越有信心,因而管理者都喜欢扩大企业规模。但是通过债券融资,企业每期必须定期支付一定的利息费用,就这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扩张计划。

所以由于负债融资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很大,而我国股票市场对经理层的约束基本无效,因而为了自身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筹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坤.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比较分析,财会通讯,2013

[2]张玉海.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探讨,中国外资,2012

[3]王龙灿.企业融资偏好理论综述,财经界,2012

[4]赵娜.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经济纵横,201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及改进探析 篇10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一)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点

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融资行为, 我们会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明显对股权融资更加偏好。既是强股权偏好。黄少安、张岗 (2001) 则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得出, 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黄锦亮 (2004) 、黄若尔 (2005) 以及张英明、李锦生 (2005) 等人通过比较中国以及国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发现:在外源融资中, 中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比例较低, 而股权融资占主导地位, 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而其与国外主流的融资顺序理论正好相悖, 从而被称之为融资“异象”。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也取得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成果。一些学者认为, 一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基本上都稳定在50%左右, 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基本上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说明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中, 债务融资的比例总体上趋于下降, 股权投资比例不断上升。股票融资解决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 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为企业转化经营机制提供了条件。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协调, 表现为股权市场迅速崛起和债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在融资偏好上表现为单一的股权融资的特点。

(二)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形成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形成, 其直接的原因是在我国现阶段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 显现出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善.。股权融资的成本非常低是因为首先, 新发行股份的市盈率较高。市盈率比率高表明股票发行价格高, 权益资金成本下降。其次上市公司的低股息政策, 股票资金的资本成本决定了分红派息率和每股价格。在中国, 很多上市公司支付很少或者甚至不向股东支付红利。据WIND资讯统计, 2008年至2012年, 连续5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超过360家。值得欣慰的是, 在监管部门一再要求下, 32家上市公司近五年以来首次派现。陆正飞、叶康涛进一步从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代理成本和控制权等因素多角度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他们研究发现, 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 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则企业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其间接的原因第一, 体制因素, 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属于一种筹资制度而非投资制度安排, 因为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上市公司更加倾向制度许可的方法来筹集资金, 第二, 产品市场的竞争, 产品市场竞争通过影响上市公司收入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融资选择。其他因素, 陆正飞、叶宏涛 (2004) 认为除了融资成本低外, 资本规模、企业业绩、自由现金流以及公司控制权等因素对企业内部人的融资决策也有影响。林峰国 (2004) 则认为控制权收益是企业过度投资的直接原因;与债务融资相比, 企业股权融资的控制权收益更大;控制权收益可以成为股权融资偏好的新解释。第三、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上市公司效益低下导致股权融资偏好以及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 导致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带来的缺点

中国上市公司明显对股权融资更加偏好, 虽然股权融资有一定优点, 当企业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时 (比如并购) , 股权融资不像债权融资那样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和本金, 而仅仅需要在企业盈利的时候支付给股东股利。股权融资作为一种由企业股东出让部分企业所有权, 引进新股东的融资方式, 取得比较大量的资金时, 有利于企业的运营。但融资时也应注重一些缺点的产生。

比如三九集团对股权融资过度偏好, 在加上内部管理不善最终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这样的例子让我们反思融资偏好所带来的缺点。

(一) 忽视债券投资重要性

债券投资的优点有风险较低、流动性强、股东权益不会被稀释, 不影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优点。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 同时股票市场不成熟, 但是上市公司把股票融资看成是持续融资的工具, 基本上不考虑如何协调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关系, 从而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则忽视了债券投资的重要性。

(二) 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

过度融资是指上市公司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小于零情况下进行融资, 融资规模超过了公司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优融资规模。过度融资带来了诸多危害:1.过度融资对公司行为的扭曲, 如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或募集资金闲置、上市公司于其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非公平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资金被非流通股股东直接占用。2.过度融资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危害, 如过度融资对上市公司盈利指标的降低。3.过度融资对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也存在危害, 如过度融资导致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缺失。

(三) 上市公司出现非理性融资

袁国良在《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实证研究中》对深沪两市411家拟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有12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问题, 上市公司因募集资金投向改变问题造成的资金闲置高达120亿元, 拟上市公司强烈谋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但资金并未有效利用。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 同时又没有高效使用这部分资金。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 而是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融资;上市公司这种只顾短期利益, 不顾长远发展的作法, 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导致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下降。

三、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一) 拓宽融资渠道

资产负债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融资渠道单一, 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约束了企业的负债融资。政府在面对我国债券市场流通性差, 市场缺乏统一性和债券利率没有市场化等问题时, 应努力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加大企业债券品种创新力度。增加短期债券和长期附息债券, 减少或逐步取消对债券市场发行的额度和规模控制, 尽快推行公司债券发行的核准制, 从而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成本, 增加公司债券的发行量, 推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同时应逐步推进债券衍生品种市场的发展, 以适应不同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需求, 为企业的多元化融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放宽对公司债券发行利率的限制, 允许债券发行者根据自身资信情况和资金供求情况决定发行利率, 可以提高公司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刺激公司债券的投资需求, 从而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改善企业融资结构。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进一步优化股本和期货市场的层次结构, 显著提高公司类债券融资比重, 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更好地分散经济金融体系风险。同时要加强制度监管和法律监督, 认真执行会计制度, 改进对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信息批露制度,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监控机制, 制止上市公司以弄虚作假。但要从法律上防止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上进行恶意的“圈钱”行为。

(三) 企业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企业要想求得长期生存与发展, 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最基本保证。要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增进上市公司的效益,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企业经营模式需要调整与变革, 它关系到企业经营质量与经营能力的成长问题。

摘要:企业的融资方式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本文从融资偏好的优缺点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活动, 运用一些实际例子, 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的原因, 并得出建议, 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如何得以更好的改善。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融资偏好的优劣

参考文献

[1] 、“基于理性成本假设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中国商贸》2013第25期

[2] 、于扬《证券时报网》“郭树清:进一步改善企业融资结构”2012年2月23日

[3] 、杨雪雁《经济师》“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分析“2010年第12期

[4] 、姜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特征的文献综述”《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3期

上一篇:酿酒高粱下一篇:环保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