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生产

2024-06-09

高粱生产(精选9篇)

高粱生产 篇1

高粱作为重要的禾谷类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 被誉为拓荒先锋作物。高粱跟随垦殖人口的迁徙到达荒凉之地, 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 种植面积变化

我国种植高粱最多的年份是1918年, 面积超过2.2亿亩, 建国初期种植面积近1.5亿亩。随着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土地改良, 增施化肥,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作物布局发生变化, 水稻、小麦等细粮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旱粮作物玉米面积迅速扩大, 导致高粱面积迅速减少。到1997年全国高粱播种面积1625.9万亩, 总产量363.99万吨, 亩产仅223.9公斤, 高粱已由主要粮食作物跌落为小杂粮。2007年全国高粱面积下降到不足800万亩。

高粱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北方人主食的地位发生转变, 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过去北方人主要以高粱为主食, 如今作主食的用量已经很少, 导致种植面积下降。这是农业经济调整和作物构成变化的结果, 也是生产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

2. 发展大有可为

高粱有许多优点, 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 光合效率高, 杂交优势强, 其综合抗性和综合优势是其他作物不可比拟的。近年旱灾、水灾发生较频繁, 尤其北方水资源短缺日渐突出, 耕地减少, 人口增加, 高粱作为抗旱耐涝的稳产作物稳定粮食生产, 在世界及中国仍有存在价值。在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条件一般、旱灾水灾频发及盐碱易涝区, 应适当扩大高粱种植面积。我国今后粮食增产途径主要是挖掘近10亿亩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 以及开发近亿亩的荒原、荒坡、盐碱、沙荒等宜耕土地, 高粱向这些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而在种植玉米等作物年际间单产变化较大地区应当考虑改种高粱, 能够增加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目前我国生产的高粱主要作为酿造原料, 如茅台、汾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古井贡等名酒都以高粱为主料, 全国年需求量在250~300万吨。高粱等杂粮在膳食结构方面有调节作用, 人们要吃饱吃好, 还要吃出健康, 多吃肉蛋奶类健康食品。在动物饲料中加入高粱能增加营养、提高瘦肉率, 有利人体健康。高粱籽粒中含有单宁类物质, 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达到抗生素的效果, 因此在饲料中加入高粱籽粒可以部分替代药类, 可减少或不用药。在稻米、面粉中适量加入少量高粱米或高粱面, 可有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吃五谷杂粮有利健康, 一味吃精米精面养分单一, 造成营养不全, 由于某种养分缺乏 (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容易引发疾病, 因此应多食杂粮。

3. 播种密度关键技术

过去主张适时早播, 现在看来已不适用了, 因为气候发生变化, 品种迅速更新。早播带来的弊病, 一是播种早气温和地温均低, 土壤湿度大, 种子在土壤中长时间不能发芽容易感染各种病菌, 造成粉种;即使种子萌发也生长很慢, 不易出苗, 此时黑穗病菌也萌发, 因此易感染黑穗病。二是植株早衰, 早播遇到高温年份7月下旬籽粒开始灌浆, 此时气温高易高温逼熟, 灌浆时间短, 昼夜温差小成熟早, 使籽粒小而不饱满, 造成生育后期的光能浪费, 产量低。三是当前我国推广的杂交种母本多为国外品系, 对北方气候条件适应性较差, 播种早容易缺苗断条甚至毁种, 因此应适时晚播。要根据品种、气候、土壤墒情等确定播期, 如吉林省高粱的最适播期在5月中旬。

合理密植是适当增加每亩种植株数,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扩大叶面积和根量, 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使个体发育健壮, 群体发育良好, 增加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近年来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密植增产的重要性, 所以有时种植密度过大。品种种植太密容易造成倒伏减产, 而且影响品质。那么, 如何确定种植密度? (1) 根据品种说明书确定种植密度, 不能超过说明书中确定的密度范围。 (2) 根据植株高度确定密度, 高秆品种植株高大叶片繁茂, 一般每亩保苗5000株, 中秆品种7000株, 中矮秆品种8000株。 (3) 根据叶片宽窄确定密度, 宽叶品种密度小些, 窄叶品种密度大些。 (4)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密度, 增加密度必须有充足的水肥条件保证, 常说的“肥地宜密, 薄地宜稀”就是这个道理, 土壤瘠薄、保水性差的地块要适当稀植。

4. 适宜种植方式

耐密型杂交种必须配以密植的栽培方法才能获得高产。随着高粱密度加大, 种植方式也在改变。 (1) 缩垄增行, 改大垄为小垄, 行距由原来60厘米以上缩小到50厘米或40厘米以下, 行距缩小、株距扩大植株间不拥挤, 使个体分布更加均匀, 有利于植株对水肥和光的吸收利用, 单株生长发育好, 群体产量就更高。如每亩留苗1万株, 行距60厘米时株距只有11.1厘米, 行距改小到30厘米时株距就放大到22厘米。 (2) 宽窄行 (又称大小垄) 种植, 大垄60厘米, 小垄30厘米间隔种植。 (3) 大垄双行种植, 80厘米垄距种植2行或70厘米垄距之间种植2行。采用哪种种植方式必须与使用的农机具和管理方式相配套, 以便于田间作业。

5. 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高粱多种植在干旱瘠薄土地上, 虽然抗旱性较强, 但在干旱缺水情况下要及时灌水, 以便保证产量。播种后遇到干旱, 要灌出苗水;拔节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需水多, 干旱影响穗大小, 要保证穗水;开花结束后籽粒灌浆期干旱影响光合和干物质向籽粒运输, 要保证粒水。这几个时期如果缺水对产量影响特大, 有条件要及时灌水。

使用农药时注意药害, 特别是敌敌畏、敌百虫类农药对高粱敏感要禁止使用, 不能喷洒这类药剂, 就是相邻地块也不能喷洒敌敌畏类药剂, 因为敌敌畏有熏蒸作用, 间隔几十米都会产生药害。传统人工除草成本高, 安全合理使用除草剂是高粱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证明, 使用除草剂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劳动强度低、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高粱对大多数除草剂敏感, 由于不正确使用经常给生产带来损失。所以, 要严格掌握使用浓度、时期和方法, 搞清楚是用于播后苗前的还是苗后茎叶处理的。当药害发生时, 应及时喷洒松酯酸酮加营养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解除药害。

追化肥应注意的问题, 施肥后要培土, 以便提高利用率。近年有个别农民追肥不注意施后培土, 肥效利用率低, 浪费较大。现在追肥大部分都用尿素, 一是追施尿素时要提前1周施入, 因为尿素有个分解过程, 转化为铵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二是尿素施用后不宜马上灌水, 以免转为酰胺随水流失, 尿素深施盖好, 可提高肥效20%。

高粱生产 篇2

谜面:红姑娘,坐高楼,刮大风,摇摇头。 (打一农作物)

谜底:高粱

谜面:小时嫩又绿,大了有出息,身体节节高,头上顶火炬。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红娘子,坐高楼,刮大风,点点头。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高个子,瘦又长,开绿花,结红粮。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顶上穗儿当笤帚,剩余谷粒可酿酒。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头大身子细,黑红珍珠粒,能养人和马,可造白兰地。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个子细又高,叶子像大刀,头顶烽火把,好似烈火烧。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像棵小树长田中,结的子儿红又红,能当饭吃能酿酒,能做炊帚和条帚。 (打一农作物)

谜底:高粱

谜面:身体足有丈二高,瘦长身节不长毛,下身穿条绿绸裤,头戴珍珠红绒帽。 (打一农作物)

谜底:高粱

谜面:身子丈二高,长节不长毛,穿着绿绸裤,戴着红缨帽。 (打一植物)

谜底:高粱

谜面:青竹竿,十二节,顶上坐个红关爷。 (打一农作物)

四川酿酒高粱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3

就全国而言, 高粱面积缩减顺乎自然发展趋势, 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也是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水平提高的客观标志, 符合人民改善食品结构的愿望, 体现了社会进步。但泸州市的支柱产业。四川省位处我国西南酿酒糯高粱优势区域带, 酿酒高粱在种植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四川省酿酒高粱生产现状

四川高粱种植历史悠久。1952年全省种植面积16.2万hm2, 单产79.5 kg/0.067 hm2, 总产24.5万t;1965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12.46万hm2, 总产19.5万t, 单产104.8 kg/0.067 hm2, 1975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8.7万hm2, 总产13万t, 单产100 kg/0.067 hm2, 1985年全省高必须指出, 高粱是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等多重抗逆性的重要作物, 也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在种植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四川名优酒众多, 全国名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大曲均以高粱为主要原料, 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的高端白酒, 是白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四川生态条件与北方有很大差异, 生产上种植的多为散穗型糯高粱品种, 糯高粱品种适应性强、品质好、出酒率高。

二、四川省酿酒高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产需严重脱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四川省白酒产业所需的高粱与所产的高粱基本持平, 外调很少。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注意了川酒优势的发挥, 白酒产业发展很快, 忽视了原料的同步增长, 致使酿酒高粱供应由持平转向紧张, 由紧张发展到紧缺。一些白酒企业为了保产量、争效益、求发展, 只好乱用原料, 不仅影响了川酒质量, 而且企业受高粱、酒市场变化的影响很大。如2008年泸州高粱刚开始收购价为2.80元/kg左右, 后期升高到5.00元/kg左右, 2009年价格又大幅跃升, 成本很难控制。四川省2008年白酒产量117×107 L, 据测算, 四川每年约需高粱70万t, 酿酒用高粱缺口很大, 尽管对四川省纯粮白酒的产量难以准确估计, 但每年从内蒙古和东北调运大量高粱入川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说明四川酿酒高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 高粱产地分布不合理

四川省高粱主要种植在川南沿江河谷地带, 以泸州和宜宾市较多, 为泸州老窖、五粮液和郎酒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四川盆地西北部、中部和盆地周边山区种植较少, 川西、川中的酒厂缺乏稳定的原料来源, 被迫成为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企业。

3. 良种普及差

较长时间以来, 四川高粱处于自发种植状态, 缺乏规划和指导, 品种“老、乱、杂”严重, 生产上大多种植20世纪80年代育成的老品种或地方老品种, 良种普及率不到30%, 生产水平低, 近年来, 单产长期徘徊在230~250 kg/0.067 hm2, 比玉米低50~70 kg/0.067hm2, 这与高粱自身的生产潜力极不相称。

4. 高粱栽培技术落后

四川高粱多为零星种植, 以“间、套、围”种植方式居多, 净作面积少, 对栽培技术缺乏系统研究,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育苗技术粗放, 秧苗“老、瘦、病、弱”现象严重, 种植密度偏稀, 一般当“顺带作物”种植, 收多少是多少, 加之地方品种病虫害严重, 产量损失很大。

三、四川酿酒高粱生产发展的对策

1. 以白酒生产量确定酿酒高粱种植规模

四川省人多地少, 吃饭是第一大事, 还得兼顾畜牧业用粮, 酿酒高粱种植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大, 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面积很不现实。四川省要增加总产量, 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投入, 推广良种, 提高单产。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经过多年攻关, 育成系列杂交糯高粱新品种, 其产量比常规高粱品种增产30%以上, 每0.067 hm2可增产高粱100~200 kg, 种植2亩 (0.134 hm2) 杂交糯高粱就相当于种3亩 (0.201 hm2) 常规高粱产量, 可大量节省酿酒高粱用地, 达到占地少产量高的效果, 避免了酿酒用粮与人畜争地的矛盾。杂交糯高粱品种籽粒总淀粉73%, 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0%以上, 单宁含量适中, 再生能力强, 完全适宜酿造各类白酒需要, 酿酒企业要大胆使用。

2. 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

四川适宜种植高粱的区域十分广泛, 根据工业选择原料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全省要统一规划, 选用专用品种, 以名酒厂为中心建立酿酒高粱基地。第一, 原料是保证酒厂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基础, 原料基地一旦建立, 就能使企业克服四处筹集原料, 长途调运, 找米下锅的被动局面;第二, 一般名优酒厂都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大户, 建立原料基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第三, 有利于促进酿酒高粱种植品种专有化、规格标准化、以保证酿酒高粱质量。第四, 国内茅台酒厂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已取得成效, 泸州、宜宾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原料基地的经验。

3. 以酿酒工艺对品种要求确定酿酒高粱品种布局

工艺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不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品种改良, 特别是杂种优势利用, 因此杂交高粱取代部分常规高粱的趋势不可避免。各类白酒企业都要引进杂交糯高粱进行酿造试验, 改进工艺, 筛选出适宜本企业酿酒工艺要求的杂交糯高粱品种, 进行推广和生产。

4. 增加科研推广投入, 改进栽培技术, 促进大面积增产

高粱阅读答案 篇4

1.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文中加点的“历史上”能否去掉?为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你饿理解。(2分)

3.结尾句“养大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米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

1、分类别(1分)让人更容易明白高粱的品种和特点。(“让人更清楚高粱的性质”也对)(1分)

2、不能去掉。(1分)因为在特定的时间里高粱米帮助我们度过了艰难岁月。(1分)

高粱生产 篇5

1高粱生产发展的演变

1.1播种面积的演变态势

从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高粱种植面积总体变化经历了由大到小、由主要作物到小杂粮的演变过程。从1951年的最高值73.6万hm2到2011年的最低值2.3万hm2,降低了96.87%。 从图1纵观整个历程,高粱种植面积总体为下降趋势,其中有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第1个相对稳定阶段是1949-1957年,持续9a,高粱种植常年在60万 ~70万hm2。 第2个稳定阶 段是1958-1984年,持续27a,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40万hm2。第3个稳相对 定阶段是19852003年,持续19a,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 20万hm2。第4个稳定阶段是2004年后,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7万hm2以下。

1.2高粱总产的演变

从图2可以看出 ,从1949-2003年高粱总产很不稳定,变化无规 律。 但总产基 本保持在40万t以上。2004年以后,总产开始下降。总产最高的年份是1952、1953和1984年,总产量都是100.5万t。总产最低的年份是2003年,总产量11.1万t。

1.3高粱单产的演变

从图3可以看出,高粱单产不稳定,但总体呈增加态势。1949-1982年,单产在1~2t·hm-2徘徊。1983-2008年,单产为3~5t·hm-2左右。 2009年,高粱单产一跃突破6t·hm-2,步入高产时代。单产最低的年份是1969和1972年,单产产仅0.893t·hm-2,单产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 产量达到6.546t·hm-2。最高单产是最低单产的7.3倍。

2演变成因分析

2.1对高粱需求的改变和减少使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逐步下降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的需求发生着明显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粱有食用、饲料用和加工用三大用途[3]。到1984年以后,全国粮食供求关系长期紧张的局面基本得到解决,面粉和大米供应充足,人们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已经不再食用高粱。同时,牛、马畜力完全被小型拖拉机取代,饲料的用途中断。高粱逐步过渡到用于酿造加工原料的单一用途上。但是,到20世纪末,新型白酒逐步取代普通白酒[4],新型酿酒原料高粱作为酿酒原料在黑龙江省开始大量减少,商品高粱大部分销往省外[5]。

从图4可以看出,1949-2012年黑龙江 省谷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在1981年以前基本在70%以上,此后到2003年开始下降,然后又开始上升,到2011年又恢复到70%以上的种植比例。 从图5可以看出,1949-2012年黑龙江 省谷物占 粮食总产的比例基 本稳定在70% 以上,到2007年以后,更是超过了80%以上达到90%。即使在种植比例下降时,总产的比例也是基本稳定。这说明谷物在粮食中的比重是稳中有升的,对谷物的需求没有降低。

从图4、图5可以看出,从1949-2012年黑龙江省高粱占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比例一直是下降的,播种面积 比率由1951年的13.69% 降到2011年0.2%的最低比例,总产比例由1951年的14.19%下降到2011年的0.2%最低比例。说明高粱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越来越弱。

从图6可以看出,1949-2012年高粱播 种面积和总产占谷物的百分比呈现明显下降的状态。 高粱在谷物中种植比例由建国初期的15%以上, 降到2011年的0.2%,总产比例 由建国初 期的17%以上,降到2011年的0.2%。说明高粱在谷物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生产上对谷物作物中的高粱需求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高粱播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

2.2玉米生产的发展对高粱生产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玉米号称“饲料之王”“万能原料”,是禾谷类作物中三大作物之一。黑龙江省旱作粮食生产中,麦豆相对集中在一个产区,玉米与高粱等杂粮相对集中在一个产区。高粱的三大用途玉米全都具备。因此,在谷类作物生产中,种植玉米可替代高粱,玉米种植 的多少直 接影响到 高粱种植 的面积。

从图7、图8可以看出,1980-2003年,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呈波动上升趋势,2004-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呈直线上升趋势。1980-2012年,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都较玉米少得多,差距悬殊,而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从图9、图10可以看出,玉米播种面积占谷物播种面积的百分率从1980年的30%左右增加到2012年60%左右。总产虽然波动很大,但总产占谷物的比率在40%~60%。高粱处于下降趋势,而且比率越来越小。表明玉米在谷类作物中的地位没有改变。相比之下,高粱的地位越来越微不足道。

2.3科技进步促进单产提高

从图3可以看出,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高粱单产实现了翻两番。这是科技进步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高粱的品种改良和机械化栽培方式的实现[6]。在总需求量下降的前提下,单产的提高直接导致播种面积的下降。

2.4单产不稳和单产较低影响种植高粱的积极性

从图11可以看出,和玉米相比,高粱的单产大起大落,很不稳定。单产水平基本都处在玉米之下。主要与在生产上高粱种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关。高粱多种植在风沙、盐碱、低洼易涝地,生产管理比较粗放[7]。

2.5其它省份种植面积的增加,迫使面积减少

从新法制酒技术普及以来,黑龙江省自身消耗高粱的数量大幅度降低,商品高粱主要依靠省外销售。因此,需求省份和其它主产省分高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势必对黑龙江省高粱生产带来影响。特别是白酒10a黄金期和白酒金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8],固态白酒生产大省对高粱的需求增加,带动了该省高粱的生产,从而减少了对外省高粱的依赖。

从图12、图13可以看出,从1981-2012年的32年间,辽宁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下降速度最快,幅度最大。其次是黑 龙江省,高粱播种面积也是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但下降速度和幅度没有辽宁省大。黑龙江省高粱总产在2003年以前基本是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较小,在2004年以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吉林省和内蒙古的情况十分相似,都是2004年之前缓慢下降,2005年以后开始回升。四川、重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相对平稳。只有贵州播种面积和总产呈现稳定增长的状态。这与各省产业政策和产业状态密不可分。贵州和四川、重庆是传统的名酒产区,产业拉动对高粱的生产起到了稳定支持的作用。吉林和内蒙古两省的高粱都被列为主要农作物,在生产上的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都是很大的。辽宁省高粱原来以食用为主,近些年吃高粱的越来越少,造成高粱面积大幅度下降。

2.6政策对统计数据的影响

2003年国家出台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后,由于黑龙江省只补贴主要农作物,高粱属于非主要农作物,不在补贴范围之内。因此,在数据统计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主观因素造成的不报或少报的现象,给统计数据造成一定的偏差。

3对黑龙江省高粱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启示

3.1扩展需求领域

种植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黑龙江省高粱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持续下降,本质原因还是需求量的减少造成的。因此,要想恢复和发展高粱生产,首先要考虑生产出的高粱作何种用途,需求空间有多大。高粱在酿造原料、食用、饲料用、帚用生产上都发挥作用。只有开发好高粱新的用途, 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恢复和发展高粱生产。

3.2研发和推广专用品种

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也是许多先进技术的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呈刚性需求。专用品种的选育实质上是专用品质的选育。因此,在以往追求高产、多抗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内在品质的研究,发掘使用价值。

3.3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比较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近几年国内高粱市场不稳的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不稳。通过科技手段研制出优良的专用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新技术,并将品种与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利用黑龙江省种植业生产上的规模优势、机械优势,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比价效益,增强市场竞 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时,合理控制市场。

3.4建立规模化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当前,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驼牌大曲等许多酿酒集团纷纷开始在北方寻求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为黑龙江省恢复和发展高粱种植提供了最好机遇。黑龙江省建设优质高粱原料基地具有专用品种、生态产区、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经营等五大优势。在全国叫响“黑土地,红高粱”的原料粮品牌,吸引全国知名企业来龙江建立原料基地,高粱种植面积会迅速扩大,为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卢庆善,丁国祥,邹剑秋,等.试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论全国高粱生产优势区[J].杂粮作物,2009,29(2):78-80.

[2]黑龙江省统计局.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14.

[3]辽宁省农科院.中国高粱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4]高月明.酿酒回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等.黑龙江省高粱产业技术需求[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38-39.

[6]张福跃,邹剑秋,董良利.中国酿造高粱遗传改良与加工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36.

[7]卢庆善.高粱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邹强,钟杰,胡承,等.中国白酒的生态化[J].酿酒,2014(4):17-21.

高粱生产 篇6

1根据生产规模划分历史阶段

根据高粱生产规模,按照某一阶段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的规模变化在一倍以上进行划分, 将黑龙江省高粱发展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千万亩阶段(1949-1957年)、五百万亩阶段(1958-1984年)、二百万亩阶段(1985-2002年)和百万亩以下阶段(2003年至今)。

1.1千万亩阶段

经过建国前期和初期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黑龙江省高粱播种面积一直处在较大的种植规模,“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就是当时生产状况的体现[2]。这一时期持 续9 a,常年高粱 种植在60万 ~ 70万hm2,总产一般在80万~100万t。

1.2五百万亩阶段

这一时期持续27a,高粱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0万~40万hm2,总产一般在50万~70万t。

1.3二百万亩阶段

这一时期持续18a , 高粱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0万 ~20万hm2, 总产一般在40万 ~50万t 。

1.4百万亩以下阶段

这一时期已持续10余年 , 高粱总播种面积一般在7万hm2以下 , 总产一般在15万 ~25万t 。

2根据商品粮用途划分历史阶段

根据高粱商品粮的主要用途可将高粱发展历史划分为2个阶段 : 食用主粮 、 辅粮阶段 ( 1949-1984年 ) 和酿造加工原料阶段 ( 1985年至今 )。

2.1食用主粮、辅粮阶段

这一时期持续36a 。 以1985年高粱退出国家统一收购而终结 。 食用以高粱米为主 , 除食用外 , 其余少部分用于工业加工和牛 、 马 、 猪 、 鸡的饲料[4]。 最具体的体现是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中大多配有高粱米 。

2.2加工原料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 , 全国粮食供求关系长期紧张的局面已基本得到缓解 , 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 从1985年开始 , 除小麦 、 稻谷 、 玉米及生产区大豆外 , 其它品种均退出统购 。 由于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改变 , 商品高粱进入了市场自由流通与贸易时代 , 使高粱生产受 到了巨大 冲击[5]。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小麦 、 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 , 膳食结构开始改变 , 人们已经不再食用高粱 。 生产的高粱由饲料 、 食品 、 酿造加工原料 , 逐步过渡到现在几乎全部用于酿造加工原料[6]。 这一阶段已持续30a , 还将继续 。

3根据品种改良历程划分历史阶段

根据黑龙江省高粱品种改良历程可将高粱发展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农家种整理阶段(19491955年)、品种选育阶段(1956-1966年)和杂种优势利用阶段(1967年至今)

3.1农家种整理阶段

这一时期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农家品种和整理提纯的地方品种。生产上主要应用的品种有大八叶、大红壳、大蛇眼和牛心红等[9]。

3.2品种选育阶段

1956年全国首次进行大规模、有计划、有目的的高粱品种征集工作,标志着高粱品种选育阶段的开始。黑龙江省共征集到1 837份材料。高粱品种选育以品种间杂交系统选育为主,选育出了大红粒、平原红、处处红和红粮1号等高粱品种[7]。同时,开始利用3197A转育不育系和选育恢复系,并于1962年成功转育成了中国类型的高粱不育系黑龙不育1号[8],为进一步的杂交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3.3杂种优势利用阶段

随着高粱不育系的成功转育,1965年科研单位高粱育种开始转向以杂种优势研究利用为主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1967年从黑杂1号开始全面推广高粱杂交种,并建立起了高粱杂交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体系[9]。

4根据栽培品种株高划分历史阶段

根据栽培高粱品种的高度将高粱发展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高秆品种阶段(1949-1990年)、高矮秆品种过度阶段(1991-1999年)、矮秆品种 阶段(2000年至今)。

4.1高秆品种阶段

此阶段共经历42a,由敖杂1号的开始引进和推广种植终止了这个阶段。在此阶段虽然也有矮秆品种如龙双杂1号、龙辐粱1号等品种的推广[10],但都没有得到生产的认可。因为生产上需要粮秆兼用品种。种植高粱除了收获粮食,茎秆还被用于制作房笆、篱笆、席茓和盖帘等[4]。除农家种和系选品种外,代表性的杂交种有黑杂1号、 黑杂34和同杂2号等[11]。

4.2高秆向中矮秆品种过渡阶段

此时生产上开始由粮秆兼用型品种向中矮秆耐密型品种转变,共经历了9a。主要以矮秆的敖杂1号和高秆的同杂2号、龙杂1号为主。

4.3中矮秆品种阶段

从2000年龙杂5号的大面积推广,高粱生产基本全部采用中矮秆耐密型品种,高粱矮化育种成为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在选育出一大批矮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基础上,育成了龙杂5号、龙杂7号、龙杂8号、龙杂9号、龙杂10号、龙杂11和龙杂12等高粱新杂交种,目前这批新品种都已应用于生产[12]。

5根据机械化栽培程度划分历史阶段

根据高粱机械化栽培程度可将高粱发展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人工栽培阶段(1949-1984年)、半机械化阶 段 (1985-2006年 )、机械化栽 培阶段(2007年至今)。

5.1人工栽培阶段

此阶段高粱从种植到收获、脱离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共经历了36a。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工完成播种、定苗和收获。

5.2半机械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激励下,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改善生产条件。从图3可以看出,到1984年,小型拖拉机的保有量达到11.8万台,高粱种植逐渐摆脱人力和畜力,开始使用拖拉机。1998年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小型拖拉机的普及,到2007年,达到75.7万台的最高值。虽然以小型拖拉机为动力携带的播种机、深松机和打药机等逐步普及,但收获主要还依靠人力辅助解决。 此阶段共经历了23a。

5.3机械化栽培阶段

高粱生产 篇7

1头季高粱的栽培与管理

1.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1.1.1选用良种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再生力强的杂交高粱品种“泸糯8号”、“泸糯12号”。

1.1.2适期早播2月底至3月5日前播种。

1.1.3用种量本田用种0.3~0.4 kg/667 m2,育苗田播种量为4~5kg/667m2。

1.1.4种子处理播前去除破损和不饱满的种子,选择晴天晒种2~3d,播种时用温热清水浸泡6h后,再用25%咪鲜胺(商品名:施保克,使百克)乳油2500~3000倍液或40%强氯精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消毒12 h,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

1.1.5播种育苗

1.1.5.1苗床选择宜选择地势向阳,排灌良好,水源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作苗床。

1.1.5.2整地施肥及时翻耕,耙细整平,起垄开厢,厢宽1.35~1.65m,沟深0.17~0.20m,施土杂肥800~1000kg/667m2、过磷酸钙40kg/667m2。

1.1.5.3播种覆土播种要稀播匀播,播种后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并喷水保湿。

1.1.5.4搭拱覆膜采用双膜覆盖保温育苗,达到既保温,出苗又整齐的效果。

1.1.6苗床管理出苗期要保温保湿,确保出苗快而整齐,膜内温度不能超过35℃。出苗后及时揭地膜,齐苗后进行匀苗、炼苗、定苗。匀苗后追第一次肥,用人畜清粪水200kg/667m2,尿素1~1.5kg/667 m2;定苗后追第二次肥,用人畜清粪水800kg/667 m2,尿素4kg/667m2对水浇苗。注意防治病虫,可用托布津、甲霜灵锰锌等防治烂苗、死苗;如有蚜虫,可用吡虫啉、康富多、蚜虱净等手动常规喷雾。

1.2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1.2.1适时早栽4~6叶时抢雨前、雨后带土移栽,苗龄约30d左右,4月上旬前移栽结束。

1.2.2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栽植行距0.60~0.67 m,窝距0.27~0.33 m,每窝2株分栽,栽6500~7500株/667 m2。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清粪水,确保成活,并注意及时查缺补苗。

1.3科学施肥,强化田管

1.3.1科学施肥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施用,磷、钾肥重底肥,氮肥重追肥。

1.3.1.1底肥一次性施入有机肥100 kg/667 m2、硫酸钾5kg/667m2、过磷酸钙30kg/667m2、尿素5 kg/667 m2、人畜粪水1000kg/667m2。

1.3.1.2苗肥栽后5~7 d,施尿素5 kg/667 m2。

1.3.1.3拔节肥拔节前,施尿素8 kg/667 m2、硫酸钾5kg/667m2。

1.3.1.4穗肥幼穗分化期根据田间长势酌情施用,施尿素7kg/667m2。

1.3.2中耕培土结合苗肥进行第一次除草、浅中耕覆土;施用拔节肥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

1.3.3防治病虫重点防治蚜虫、螟虫、炭疽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提倡采取农业防治、利用频振式诱虫灯或黄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禁止选用对高粱敏感的有机磷、有机氮、无机铜制剂农药。

1.3.3.1蚜虫蚜虫防治用10%吡虫啉20 g/667 m2,或3%啶虫脒粉剂50g/667m2,对水60kg/667 m2常规喷雾或对水9~10kg//667m2机动喷雾。视虫情隔7~10d防治1次。

1.3.3.2螟虫高粱螟虫主要发生于抽穗至灌浆期。选用3%甲维·毒死蜱乳油30ml/667m2或15%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商品名:稻腾)悬浮剂30 ml/667 m2或2%氯虫本甲酰胺(商品名:康宽)悬浮剂10g/667m2对水常规手动或机动喷雾至穗部。

1.3.3.3炭疽病发病初期选用70%托布津、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10%苯醚甲环唑(世高)等进行防治。

1.3.3.4纹枯病用20%井冈霉素等农药进行防治,喷雾部位是植株中、下部。

2再生高粱的蓄留与管理

2.1及时收获头季

蜡熟末期收割,即头季高粱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变硬后抢晴收割。

2.2控制留桩高度

头季收获砍秆时,留桩高度控制在离地面3~4 cm,即高出第1节2~3 cm处下刀。砍秆时要用锋利的砍刀用力平砍或枝剪平剪,避免破桩、伤芽,以免造成桩头失水或腐烂,影响腋芽萌发。

2.3就地砍秆覆盖

高粱收获后,当天砍秆就地覆盖行间保湿、防草,防止秸秆遮盖桩头,并及时清沟,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防止积水烂蔸。

2.4科学施好“三肥”

2.4.1促芽肥在头季高粱收获前10 d,用尿素20 kg/667 m2加足量清粪水窝施,施后覆土,促休眠芽醒芽。

2.4.2发苗肥头季高粱收获后5 d以内,用人畜粪水1000kg/667m2、尿素5kg/667m2、过磷酸钙30 kg/667 m2灌窝覆土,促进腋芽萌发成再生苗,当遇干旱时,应及时浇施发苗水。

2.4.3壮秆肥再生苗6~7叶时,施尿素5 kg/667 m2、硫酸钾10kg/667m2,促进茎秆健壮生长,争取大穗。

2.5适时抹芽留苗

当再生芽生长到5~7叶时,进行疏苗定苗。方法是去弱留壮,去上留下,去挤留稀,每窝双桩保留不同方位的对生芽2~3苗。

2.6搞好中耕培土

结合发苗肥的施用,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施用壮秆肥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培土上厢,促进再生苗自身根系建成,确保生长健壮、整齐一致,夺取高产。

2.7有效控制病虫

再生高粱病虫害防治同头季高粱,但应特别加强对螟虫、蚜虫的防治。

2.8抢时收割归仓

蜡熟末期后抢晴天收获,及时打晒归仓,避免因秋季绵雨造成霉变损失。

参考文献

[1]丁国祥,赵甘霖.强再生力糯质酿酒高粱泸糯8号[J].中国种业,2007(4):24.

[2]丁国祥,赵甘霖,熊洪.杂交糯高梁“泸糯8号”双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2008,24(9):229-232.

[3]任健,朱建忠,宋其龙,等.杂交糯高梁新品种引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50-51.

高粱生产 篇8

1 头季高粱栽培与管理

1.1 适期早播, 培育壮苗

1.1.1 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且再生力强的杂交品种或常规品种。目前, 杂交品种推荐选用“泸糯12号”、“泸糯8号”、“红糯1号”等;常规品种选用“青壳子洋高粱”。

1.1.2 适期早播

蓄留再生高粱的地区要适时早播, 最迟播期要确保再生高粱安全抽穗扬花结实, “泸糯12号”、“泸糯8号”、“红糯1号”等杂交高粱品种宜在2月底~3月5日前播种, 不蓄留再生高粱的地方可推迟在3月中下旬播种;根据田土栽期早迟, 分批播种;采用地膜保温育苗, 稀播匀播, 培育壮苗。

1.1.3 种子处理

播前去除破损和不饱满的种子, 晒种2~3d, 播种时用温热清水浸泡2d, 再用25%咪鲜胺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0%强氯精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消毒12~24h, 清水洗净晾干。

1.1.4 用种量

每公顷本田播种量为4.5~6kg, 每公顷育苗地播种量为60~75kg。

1.1.5 播种育苗

根据旱情、种源和水源紧张的实际情况, 提倡采用肥团育苗方式进行播种育苗, 以提高高粱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

苗床选择:宜选择地势向阳, 排灌良好, 用水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作苗床。

整地施肥:及时翻耕, 耙细整平, 起垄开厢, 厢面1.5m, 厢沟0.5m, 沟深16.7~20cm, 每公顷施土杂肥12~15t, 过磷酸钙600~750kg。

播种覆土:厢面播种量为15g/m, 播后泼腐熟清粪水, 做到底水充足, 然后再盖细土, 以不见种子为宜。

搭拱覆膜:在育苗过程中容易烂种烂芽, 出苗率低且不整齐, 可采用双膜覆盖, 达到保温保湿、出苗整齐的效果。

1.1.6 苗床管理

出苗期要保温保湿, 确保出苗快而整齐, 膜内温度不得超过35℃。出苗后要及时揭开地膜, 齐苗后进行匀苗、炼苗, 3~4叶定苗。匀苗后追施第一次肥, 每公顷用人畜清粪水4.5t, 尿素30~45kg, 定苗后追施第二次肥, 每公顷用人畜清粪水12t, 尿素60~75kg, 最好用粪水兑尿素浇苗。注意防治病虫, 可用托布津、甲霜灵锰锌等防治烂苗、死苗;如有蚜虫, 可用吡虫啉、康富多、蚜虱净等进行喷雾防治。

1.2 适时早栽, 合理密植

1.2.1 适时早栽

移栽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移栽过早气温较低, 易导致根系少、成活率低;移栽过迟气温较高, 伤根多, 不易成活。因此, 杂交高粱蓄留再生高粱地区, 应在5叶左右抢雨带土移栽, 苗龄30d左右, 必须在4月10日前移栽结束。不蓄留再生高粱地区可推迟到4月底~5月初移栽。

1.2.2 合理密植

杂交高粱行距60~66.7cm, 窝距26.7~33.3cm, 每窝2株分栽, 每公顷栽9万~12万株;常规高粱净作窝行距为60cm×26.7cm, 每窝2株分栽, 每公顷栽12万株左右。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清粪水, 确保成活, 并注意及时查缺补苗。

1.3 科学施肥, 强化田管

1.3.1 科学施肥

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 早施重施追肥, 头季全生育期每公顷施纯氮150~225kg, N∶P∶K的比例以2∶1∶1为宜。

苗肥:栽后5~7d, 每公顷施人畜粪肥15t, 尿素75kg, 过磷酸钙450~600kg。

拔节肥:拔节前, 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t, 三元复合肥375~450kg (或尿素、硫酸钾各150kg) 。

穗肥:幼穗分化期根据田间长势酌情施用, 一般每公顷施清粪水15t, 尿素45~75kg。

1.3.2 中耕培土

结合苗肥进行第一次除草、浅中耕覆土, 在施用拔苗肥后, 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

1.3.3 防治病虫

头季高粱重点防治蚜虫、条螟、穗部害虫、纹枯病、炭疽病、病毒病等病虫害, 提倡采取农业防治, 利用频振式诱虫灯或黄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 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禁止选用高粱敏感的有机磷、有机氮、无机铜制剂农药。

高粱蚜虫: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 每公顷用10%吡虫啉300g, 或3%啶虫脒粉剂750g, 兑水600~750kg, 常规喷雾。视虫情7~10d喷雾一次, 连续防治2~3次。

条螟和穗部害虫:主要发生于抽穗至灌浆期。每公顷用5%甲维盐乳油或水分散粒剂75~150ml, 或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450ml, 或20%氯虫本甲酰胺悬浮剂150ml, 兑水600~750kg, 常规手动喷雾至穗部。分始穗期、灌浆期两次喷雾防治。

纹枯病:一是采用物理防治的办法, 在上年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 处理带病秸秆, 可有效减少菌源, 劳动力充足时, 可人工拔除发病叶片和叶鞘。二是在发病初期每公顷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25~300ml, 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0~600g, 兑水600~750kg喷雾, 喷雾部位是植株中、下部。

炭疽病:上年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 处理带病秸秆, 减少菌源, 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25%咪鲜胺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农药进行防治。

病毒病:在搞好蚜虫防治的基础上, 于高粱移栽后病毒病发病初期, 使用几丁聚糖、氨基寡糖素等抗病毒诱导剂和20%病毒A可湿性粉剂连续喷雾防治多次。

2 再生高粱的蓄留与管理

2.1 及时收获头季

蜡熟末期收割, 即头季高粱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变硬后立即抢晴收割, 确保再生高粱能适期完成生育进程。

2.2 控制留桩高度

蓄留再生高粱一定要按照技术要求严格进行, 留桩太高, 穗小不整齐, 留桩太矮, 再生苗细弱。要求头季收获砍杆时, 茎桩高控制在离地面3~4cm, 即高出地面第一节2~3cm处下刀。砍秆时要求用利刀平砍或枝剪平剪, 要求刀刃锋利, 砍杆速度要快, 尽量避免破桩、伤芽, 以免造成桩头失水或腐烂, 影响腋芽萌发。

2.3 就地砍杆覆盖

无病虫高粱秆可就地覆盖行间保湿、防草, 也可搬出地外集中处理。砍杆后要及时清沟, 保持田间排水通畅, 防止积水烂蔸。

2.4 科学施好“三肥”

2.4.1 促芽肥

在头季高粱收获前10~15d, 每公顷用尿素75~150kg加15t清粪水窝施, 施后覆土, 促休眠芽醒芽。

2.4.2 发苗肥

头季高粱收获后3d以内, 每公顷用人畜粪水15t, 尿素75kg, 过磷酸钙300~450kg灌窝覆土, 促进腋芽萌发成再生苗, 若遇干旱, 应及时浇施发苗水。

2.4.3 壮秆肥

再生苗6~7叶时, 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t, 三元复合肥300~375kg (或尿素、硫酸钾各120~150kg) , 促进茎秆健壮生长, 争取大穗。

2.5 适时抹芽留苗

当再生芽生长到2~3叶时, 进行疏苗定苗。方法是去弱留壮, 去上留下, 去挤留稀, 但不能留缩颈节苗, 每窝保留不同方位的对生芽2~3苗。

2.6 搞好中耕培土

结合发苗肥的施用, 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施用壮秆肥后, 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培土上厢, 促进再生苗自身根系建成, 确保生长健壮、整齐一致。

2.7 有效控制病虫

再生高粱病虫害防治同头季高粱, 但应特别加强对条螟、蚜虫、炭疽病的防治以及鸟害防治。

2.8 成熟收获再生季

高粱生产 篇9

1932年10月,牛天堂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的祖籍在河南省林县,那是个历史上出了名的穷地方,农民靠种地难以养家糊口。1924年,他的父亲随包工头来到山西榆次,在兴建晋华纺织厂的工地上当学徒工,工厂建成后留下当打包工。牛天堂的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中度过的,那个年代,读书对于穷人家来说,是一种奢望,所以他只是断断续续地读过几年小学。后来由于小学课程未学完,难以正式升入中学,他以“备取第二名”的成绩勉强进入了山西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初中部。谁知这竟是命运之神的安排,15岁的少年从此和农业结缘,深深地扎根在黄土地上,再也没有离开过。

榆次解放前夕,牛天堂就读的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将校址从榆次迁往太原。1949年太原解放后,该校改名为太原农业技术学校,他继续在该校读中专课程。1951年,学校又改名为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校址设在太谷县。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牛天堂常常感到惋惜,家境贫寒,战火连天,自己时学时断,学校东搬西迁,基本上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电灯、火车、纺织机械等产生浓厚兴趣,十分崇拜这些机器的发明家,幻想着将来也要发明个什么机器。然而中学时代都是在农校度过的,耳濡目染,志趣与爱好自然转到了农业和农业科学领域。另一方面,由于他总觉得基础比别人差,不得不靠自学来弥补,因此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也许正是这些特点,成为他在农业科研事业上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成功的潜在原因。

另辟蹊径——一位“坚定执着”的农学家

1952年,牛天堂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榆次专区农场工作,主要任务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完成推广任务的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总结农民的生产经验,并且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回到农场搞些小型试验研究。

当时,针对农作物产量不高、品质差等问题,他做了一项高粱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让人喜出望外,他发现离石黄高粱比其他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他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强大作用,于是立即向农场领导和山西省农业厅建议推广。翔实的数据和可观的增产量让上级非常欣赏,品种推广得到了采纳与支持。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与高粱结缘的人生打下了基础,也从此展开了他在高粱增产创效益方面的科研路。

1954年,他被调到汾阳棉花试验站任技术员,受到了一些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训练。试验站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作物,当地也种植了大量棉花,但牛天堂却不安于现状,希望发展粮食育种。他看到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自己也常饿得抓心挠肺,食堂里的窝窝头、玉米糊糊,前晌吃了后晌饿,更坚定了他搞粮食育种的决心。虽然周围有同事觉得他“不务正业”,好好的工作不做去搞什么创新?他却凭着自己的好学劲儿,加上老领导的大力支持,把精力重新转向了高粱育种。

晋杂5号——一个诞生曲折的优良品种

1963年,牛天堂和他的助手们开始杂交高粱的研究工作。当时有人不赞成他们的试验,认为是“好高骛远”、“脱离‘两当’(当前、当地生产实际)”,牛天堂被当作“三脱离”典型,违心地作了几次检查。勉强“过关”后,研究所领导安排他下乡去搞“样板田”,他口服心不服,把全部试验搬到了农村。谁知老天爷也与他过不去,第一次试验就让他在“样板田”上遭遇惨败。

牛天堂回忆,当时由于缺乏经验,为了育出适宜的品种,他们采用大量配制组合从中选优的方法,试用中国农家品种作恢复系,当年配制了1 10多个组合。本来满怀期待,怎料第二年在“样板田”上进行杂种优势测定时,刚好遇到两场罕见的暴风骤雨,绝大部分杂交后代倒伏或倒折,试验现场的荒凉简直惨不忍睹,两年心血瞬间付之东流。

政治上的压力加上试验上的失败,并没有动摇他事业上的追求。他和同事们在被暴风雨摧毁的试验田及附近农田仔细观察后,居然找到几株屹立不倒的矮秆高粱,因为秆高1 m左右,便取其外形而命名为三尺三。三尺三在低洼地里种,水淹到就算只剩穗部也死不了,生命力旺盛,而且有几个用矮秆品种如猪翘脚、谷里埋等作恢复系配制的组合,虽然育性不良、结实性差,但也没有倒伏。他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又萌生出一线新的希望。经过认真分析国内外高粱品种的特性,研究总结杂交育种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二矮型”育种方案,即从矮秆品种中筛选恢复系,培育植株既不过高又不太矮的“二矮型”杂交高粱。他们按照这个新思路立即动手,选用山东的冻高粱以及当地的三尺三等矮秆品种,重新配制了8个组合。

1965年,这8个组合与参加全国杂交高粱区域试验的杂交种同时播种,进行测产试验。秋收时,在20多个组合中唯独TX3197A×三尺三表现格外突出,水浇地产量达639 kg/667m2,比对照品种离石黄增产20%,旱地产量55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3.2%。因这一杂交种列在第五小区,遂命名为晋杂5号。晋杂5号不仅产量特别高,而且适应性很广,不久就在全国推广开来,1970年在山西省基本普及,1974年全国种植面积达93.3万hm2,在杂交高粱中独占鳌头,占当年杂种高粱种植总面积的40%。20多年中,晋杂5号在全国累计种植800万hm2以上,增产粮食50多亿kg,并且被引种到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

十年动乱——一条锦囊妙计保护科研成果

晋杂5号在产量上的较大突破,打开了中国杂交高粱生产的大好局面,但籽粒品质较差、单宁含量较高,有待进一步改良。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杂交高粱育种在全国蓬勃兴起,各地相继育成一批优良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是所选用的恢复系仅是少数几个农家品种,高秆易倒,缺乏矮秆资源,而且像晋杂5号这一类推广面积很大的杂交种,多有品质不良等缺陷。杂交高粱育种工作的成败,关键之一是要选择优良的恢复系。牛天堂敏锐地察觉这一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着手培育具有理想性状的优良恢复系。1967年,他们用60Co-γ射线处理晋杂5号杂交当代干种子,使之产生突变,实现基因重组,意在从这一“王牌”杂交种中选出新的恢复系。同时对现有杂交种的优缺点逐一进行分析,并从恢复系及其系谱的血缘关系上研究形成这些优缺点的原因,经反复比较后探明最佳方案,1968年配置了一批杂交组合。

正当他们的研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文化大革命”也逐步升级,研究所里人心惶惶,有的热衷“武斗”,有的回家躲避,牛天堂则为他的事业心急如焚。天无绝人之路,他终于想出一条“锦囊妙计”——远走高飞,到天涯海角去。这样既能摆脱混乱的环境,又可不受季节限制连续试验。1968年冬,他和助手带上全部杂交和辐射处理的后代材料,长途跋涉到海南岛去坚持研究,这一去就是一年半时间。这一年半中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连续种了4茬高粱,育成两个优秀恢复系和两个杂交种,分别定名为晋辐1号恢复系、晋粱5号恢复系、晋杂1号和晋杂4号。育成的晋杂1号高粱单宁含量极少,角质率很高,适宜食用,后来成为全国优质杂交高粱中的佼佼者。而晋杂4号高粱的产量及各种性状都大大超过在生产上称雄多年的晋杂5号,从而将中国杂交高粱育种工作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革故鼎新——一个探索无融合生殖系的梦想

牛天堂等人摸索出的“二矮型”杂交高粱育种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指导高粱育种都具有一定价值。由他们育成的几个杂交高粱,对中国发展高粱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杂交高粱的问世,无疑是高粱育种工作的重大突破,对发展高粱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培育和生产杂交高粱,必须有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即所谓的“三系配套”,其育种和生产环节十分繁杂。生产上又仅能利用一代杂种,从第二代起便会产生严重分离现象,开始丧失杂种优势,不能继续留作种用,因此需得每年制种以供下年度使用,而制种又需设置专门的制种田和隔离区,需繁殖大量父母本。因而培育新的杂交种周期长、效率低,在大田生产中环节多、速度慢、成本高。有些农业科学家预言,“三系法”迟早要被淘汰。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提出并探索运用无融合生殖等办法固定杂种优势,使后代不再产生分离,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便于推广应用。然而这个美好的理想至今仍未能实现。

据媒体报道,印度科学家拉奥等人1968年发现了高粱品种R473具有无融合生殖现象,认为属于无孢子生殖类型。很多人闻讯都对这个材料进行了研究,但因其杂交不孕性和无融合生殖频率太低,在固定杂种优势中难以利用。牛天堂和他的助手于1986年引进R473,开展了高粱无融合生殖利用研究。经过两轮聚合杂交和两年的南繁北育后,到1991年获得了基本稳定的F4代株系。1992年对F5代株系又进行了大群体杂交鉴定,证明该株系确为自主发育兼性无融合生殖系,定名为SSA-1高粱无融合生殖系,其无融合生殖频率较R473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研究小组还对印度高粱不育系296A的保持系(父本材料)296B进行了研究,初步看到296B在固定杂种优势中的作用。

SSA-1和296B无融合生殖系的选育成功,虽然离生产应用还很遥远,但已把数十年前的科学预言部分变成现实,为中国高粱的杂种优势研究带来了一线曙光。这项成果1996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多年的高粱育种工作中,牛天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己。1963年开始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靠大量配制组合寻找成功的机遇;1964年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提出“二矮型”育种模式,育成晋杂5号,开创了利用矮秆中国高粱作恢复系配制杂交种的先例;而晋杂4号的育成,则是在理论上不断成熟的标志;对高粱无融合生殖系的探索,则是他在不惑之年仍然身体力行向科学高峰攀登的信念所在。

上一篇:利基企业下一篇:传播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