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产业

2024-05-19

甜高粱产业(精选9篇)

甜高粱产业 篇1

一、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链的必要性

河北省是畜牧养殖业大省,乳、肉、禽、蛋类产量常年居于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以粮食为主体的饲料成本上升,人畜争地矛盾显著。另外,近十几年来河北省的旱情愈发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耕地面临土地盐碱沙化威胁。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发展。

甜高粱作为世界上生物质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短、高产、抗旱抗盐碱的特性尤其适应当前河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已经在甘肃武威、辽宁朝阳、山东安丘、江苏盐城、黑龙江桦川等十几个地区开展甜高粱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甜高粱不仅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其用水量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用水量的56%和67%,节水效益还十分显著。追踪河北地区气候、降水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来我国北方总体气温呈上升态势,降水量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华北五省水资源短缺现象愈发严重,发展节水型农业迫在眉睫。发展节水农业,调整现有种植结构,引进节水耐旱的作物甜高粱将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此方面的尝试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该市2013年的种植情况表明:种植甜高粱每亩需水仅300方,不足玉米需水量的一半,单方水效益达到6.88元,远高于玉米的1.67元。2013年武威市甜高粱种植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受此鼓舞,2014年武威市推广种植甜高粱达到了新增30万亩以上。甘肃、内蒙、新疆等地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气候降水条件更好的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植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鉴于河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基础远高于前述几省份,相信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植加工产业在单产与后续加工利用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河北省现状来说,2015年省农业厅统计表明河北省耕地面积约643万公顷,另有边际土地资源302.84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12.46万公顷。作为播种面积、产量前列的作物玉米,其用途中有超过65%是用于饲料。而在相同的播种面积下,甜高粱的生物质产量远高于玉米,为玉米的2~3倍,即理论上只需要原有50%~30%的用于玉米的耕地即可满足现有饲料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饲料结构中粮食类过高是一种不合理的巨大浪费,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甜高粱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来,河北省在饲用作物的种植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的方向是在冀中南和冀东地区的饲用玉米和北部地区的黑麦草等优质牧草的推广种植。在此基础上继续引进推广优势饲用能源作物如甜高粱,一方面符合农业供给结构大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为养殖、生物质能源、造纸、建材等相关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一领域,一些省份地区已经走在前面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制约瓶颈分析

河北省发展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综合国内各地区甜高粱规模种植试验成果经验及河北省的现有条件,笔者认为制约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瓶颈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我国国内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研究开展相对较晚,育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有效供应不足,因此国内大规模发展甜高粱种植的地区多会遇到优质抗逆、抗倒伏、防虫害等特性的良种供应不足的瓶颈制约。以甘肃武威等地区为例,即使与国家近物所合作发展重离子辐射育种走在全国前列,取得可喜成效,但在近年来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时,仍遇到良种供应不足需要专门组织国外进口的尴尬。然而,国外进口良种多为先锋、孟山都等国际大公司垄断的基因工程产物,大规模进口明显存在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与人民健康的安全隐患。事实上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基因组分析、基因工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中国绝不能把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寄托于超级大国和跨国垄断财团的良心和操守之上。育种发展滞后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省份地区发展甜高粱产业的瓶颈因素。河北省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选育出能饲1号、能饲2号和冀甜3号甜高粱新品种3个;编写制定的《盐碱地能源甜高粱生产技术规程》被审定为河北省地方标准。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河北省甜高粱新品种选育、抗蚜资源以及盐碱地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省内育种企业与科研单位对于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的研究与生产水平在全国来说处于弱势地位,综合抗性差、含糖量低等关键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必须解决育种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这一问题。

(二)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总体上来看,我国各地的生物质能源项目对于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低,主要关注终端产品的生产,因而在经济效益方面相比于先进国家处于劣势,终端产品成本相对于石化替代产品而言没有吸引力,行业发展对于国家政策补贴依赖度较高。

从目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当前第一代技术(淀粉或糖发酵制取乙醇)基本成熟的条件下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来自于原料成本方面。2014年、2015年我国玉米均价高于美国70%,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在制取成本上还难以同石油产品竞争,燃料乙醇生产在过去的几年仍旧依赖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由于生物乙醇产业发展引起的全球性的粮食价格上涨趋势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我国自2006年已开始明确限制以玉米等淀粉质为原料的乙醇项目。国家对于粮食乙醇生产的财政补贴2015年已降至100元每吨并已于2016年彻底终止。从目前各省对于生物乙醇调和汽油生产销售的推广实践来看,相对于石化产品生物乙醇调和汽油在成本价格方面没有优势,分销成本方面反而更高。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显然会成为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制约瓶颈。

三、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的对策

(一)加大对育种科研与生产的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仅以河北地区来看,西部、北部、东部与中南部的水热气候、土壤条件就有较大差异,发展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甜高粱品种是产业链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目前国内甜高粱规模种植试验的区域有限,因此从地域上看相关甜高粱的育种、栽培研究主要集中于相关规模化种植试验开展较早的甘肃、江苏、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区,以及科研院所集中的京、津、沪地区,河北省内关于甜高粱育种栽培的研究从数量、质量上较为落后,省内育种企业甜高粱育种生产规模较小且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从此角度分析,河北省仅仅依靠自主开发甜高粱产业链相关技术,从时间、效益上显然得不偿失。然而,河北省地处京津周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京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众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因此,河北省应该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利用临近京津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加大对地方合作引进育种科研与生产的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依据河北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肥热条件组织开发适宜河北省不同地区的优势高产、抗逆甜高粱品种,为下一步大规模推广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省地貌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洼淀等。北部坝上高原,海拔1,200~1,500米,面积24,34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7%,为丰农丰牧区;连绵于西部的太行山地和北部的燕山山地,面积共70,19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4%;两山丘陵区面积9,06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3%,适宜林果生产;盆地面积22,70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1%,为山区农业生产基地;平原面积57,22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省的主要农产区。

以河北省的土壤、水热气候条件而言,河北省甜高粱种养加工的区域可分为西部、北部中南部和东部四大区域。从气候上看,全省范围均属日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大部分地区平均昼夜温差多在10℃以上,坝上及山区约为13~16℃,沿海地区10~11℃。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50~815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大于0℃以上积温,冀东、冀中平原为3,000~4,800℃,二年三熟;冀南平原为4,200~5,800℃,一年二熟;北部山区为2,000~3,000℃,一年一熟。

根据前述四大区的水热条件,冀中、冀南等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丘陵地区适宜生长期较长、刈割次数更多的甜高粱品种,冀东沿海相对水热条件稍差且面临盐碱侵害的地区主攻抗逆性较好的如雅津系甜高粱品种,西部北部林牧地区适宜耐寒速生型如辽甜、辽杂、吉杂、沈农甜杂、龙饲杂等品种甜高粱种植。从技术层面看,创新育种路线,要加大杂种优势利用的新品种和新组合的选育工作,注意高抗性新品种的选育,尤其是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新品种的选育,解决耐除草剂、抗螟虫、抗蚜等抗性问题;重视甜高粱基因组学研究,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优良品种。

(二)基于循环经济打造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链。针对原料利用率低综合成本高的问题,打造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提高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甘肃武威、江苏盐城、山东东营等地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打造一条从育种、种植、饲料、畜牧、建材与造纸、农产品深加工、生物质燃料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才能提高原料的利用效率,让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发展,具备相对于石化替代产品的竞争力。

河北省如何基于循环经济打造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链,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首先,应对河北省华药集团等已开展相关业务的现有优势企业加强政策扶植力度:产业链的形成必须依托于这些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核心企业在技术、资金、渠道、管理方面的优势;其次,对于甜高粱相关产业项目的招标规划应基于打造产业链的思想,配套规划、配套引进,做好种植、养殖、粮食深加工、药品、燃料、饲料、造纸与建材等项目间的能力配套与物流物料衔接,提高生物质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以降低成本;再次,为了便于开展机械化种植采收作业以提高效率,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在条件适宜地区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的示范性甜高粱种养加工产业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对于甜高粱的栽培、田间管理、水肥药、收获预处理等环节加强农村基层站点的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下基层,加强产学研合作。

摘要:河北省发展甜高粱产业链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产业瓶颈主要在于高品质抗逆甜高粱育种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以及原料利用率低。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甜高粱,产业链,瓶颈

参考文献

[1]刘芳园.河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7.

[2]张富强.河北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资源潜力与策略[J].时代经贸,2016.7.

[3]董喜存.制约甘肃省甜高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J].甘肃科技,2014.5.

[4]王海凤.甜高粱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作物杂志,2013.2.

甜高粱产业 篇2

白酒产业不仅是遵义市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遵义市白酒产量增长迅速,2012年为24.6万千升,占全省白酒产量26.83万千升的91.6%。遵义市是我省白酒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白酒产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酒用高粱产业发展壮大,进而对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白酒产业作为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五个特色轻工业新名片之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加一推”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了解遵义市酒用高粱产业发展情况,省农委与遵义市农委组成调研组,就遵义市高粱生产情况及对白酒企业的影响进行了调研,通过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高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遵义市酒用高粱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粱种植区域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种植区域广。遵义市高粱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较为普遍,地方品种多,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等优点。按行政区划,高粱种植主要分布在仁怀市、习水县、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汇川区等9个县(区、市)。按生态条件,高粱种植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低山河谷温暖区,主要在西北部仁怀、习水境内的赤水河及支流、桐梓河谷区,北部的松坎、羊蹬河谷区,东北部的芙蓉江、洪渡河谷区,南部的乌江河谷区。该区域热量条件较好,夏季多酷署,伏旱较重,旱坡地多,是高粱生产最适宜区。二是低中山丘陵盆地温和区,主要在西部仁怀市境内海拔940~1170米,东部凤冈境内650~930米,及其它800~1000米左右的地区。该区域在遵义市分布面最广,是高粱生产的适宜区。三是高山温凉区,主要在西部仁怀境内为海拔1170~1500米,凤冈880~1280米,其它海拔1000~1400米的地区。高山旱地多分布于温凉层气候区,是高粱生长次适宜区。

2、种植规模扩大,品种优化。2012年遵义市高粱种植面积达93.81万亩,总产20万吨,实际需求高粱原料37万吨,缺口17万吨。高粱平均单产在2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品种从原推广的荣昌高粱、特矮杆、矮子黑壳、81-

1、青壳洋等地方品种中通过提纯复壮,选育出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种植的耐瘠、耐旱、抗病虫害强的红缨子、红珍珠、三支红、青选二号和青壳洋等高产优质高粱品种。其中,红缨子品种因具有粒小皮厚,玻璃质和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耐蒸煮、耐翻造,出酒率高、酒质好等优点,是国酒茅台唯一指定的有机高粱种子。仁怀市现已建立了高标准、规范化的种子繁育基地一个,备用种子基地一个,每年落实种子生产面积1000亩,收贮种子30万斤。同时,强化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保存资源性品种28个,保证了高粱基地生产用种和品种更新。

(二)高粱产业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机制的建立。遵义市高粱生产通过有机地块认定面积已达47万亩,占全市现有高粱种植面积的50%。仁怀、习水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办点示范,改善农事作业环境,以达到提升酒用高粱的单产和品质,促进酒用高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遵义市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仁怀市将特色工业白酒和特色农业有机红高粱进行有效融合,以建设高粱种植示范园区、兴办示范点为抓手,先后捆绑投入资金3亿元,对园区排灌沟渠、机耕道、杀虫设施、农机具等进行综合配套建设,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生产发展后劲,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路子,形成了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关系。

2、有利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酒用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建立和发展,涌现了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既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保证了高粱生产质量。目前,遵义市已成立324个高粱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习水164个,仁怀132个,其他县28个。2012年,仁怀市在发展红高粱上做足文章,全年发展有机高粱25万亩,涉及全市20个乡镇(街道)、132个专业合作社,种植农户达66425户,高粱产量达7万吨,产值达5亿元。

3、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仁怀市高粱种植面积达27.2万亩,遍及全市20个乡镇、160个村,种植农户69955户;高粱总产量6.7万吨,较上年增长21.8%;高粱产值4.42亿元,增值1.0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4元,高粱种植农户平均每户收入5346元,是历年来种植效益最好的一年。仁怀市鲁班镇农民徐中良算了一笔账,以前家里11亩地种玉米,每年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改种有机高粱后,11亩有机田每年能向茅台酒厂交7000多斤高粱,每年仅种植有机高粱就能收入2.5万元。

二、遵义酒用高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差

高粱种植基地大多在较为偏远的旱坡地,望天土、望天田多,抗病、抗灾等风险能力低下。道路交通、农业基础设施、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环境监测跟不上,致使种植高粱的经济效益没能最大化。

(二)技术到位率低,组织管理能力不强

种植密度不合理,70%以上的农户存在着种植密度问题。播种质量差,播种环节粗放。高粱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常发病虫害逐年加重发生,而新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清,防控措施缺乏,缺少病虫害发生期的预测预报系统和统一的防治技术。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较高。高粱种子市场混乱,质量得不到保障。专业合作社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种植农户比重大,种植规模小,平均每户种植2-3亩,规模效应不强,抗风险能力低。

(三)购销市场无序,收购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茅台集团和部分其它白酒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下,酒用高粱生产实行了订单生产,价格稳步提升,广大农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在收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收储公司体制机制不顺,一些不法商贩利用政策漏洞,到省外收购价格低廉的高粱,冒充本地有机高粱进行出售,造成地区内的无序竞争,甚至打压本地群众出售有机高粱,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种植户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欠收年农民种植产量不高,其他收购商抬高订单收购价,致使农户毁约;而丰收年,量多价低订单企业失信。

(四)高粱经销商仓储能力弱,贮藏成本高

遵义市内的白酒生产企业均只建成品仓库而无原料仓库,所用原料的贮藏只能由收购和销售高粱商家承担,而后者仓储严重不足,原料成本加大,效益减少。9个县(区、市)只有仁怀市能基本满足本市内的高粱收储,道真和正安基本无仓储能力,其他县则不同程度缺少仓储能力。

(五)高粱产销风险防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抵御风险能力弱

在高粱的生产和销售中,无论是种植户、合作社,还是销售商,往往是市场好了,大家一哄而上;行情差了,产品无人问津。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高粱产销风险防范保护机制,广大农民时常受着市场风险的影响。据调查,9县、区(市)高粱种植涉及1274个村,却只有324个高粱生产专业合作社,有950个行政村没有高粱专业合作社。由于农民种植高粱跟风性强,不顾有无订单,盲目生产,造成销售无保障,商贩压级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酒用高粱销售和需求情况分析

茅台酒厂、珍酒厂、钓鱼台国宾酒、国台酒等白酒企业在遵义市或周边建立了原料基地,实行合同种植,保护价收购。一般由当地粮油收储公司与相关县(区、市)和乡镇、村签定高粱种植、收购合同,再由村与农户签定种植订单,从而保证高粱生产和需求的基本平衡。据调查,2010年全市订单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6.68%,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65.73 %和63.42%。近三年茅台酒厂订单面积37万亩,占订单总面积的73.56%以上。订单收购价格以茅台酒厂的价格最高,2012年每公斤达7.2元,其它企业也逐年上升(高粱收购单价每公斤从2005年的2.5元上升到2012年5.0至6.5元),一般前一年的收购价就是来年的定单价,有订单的农民种植高粱效益较为明显。而道真、务川等县无正规的收储公司进入,由农民自行销售,销售价格低,2012年道真收购价4.8元/公斤,比仁怀本地的收购价7.2元/公斤少2.4元,种植风险较大,比较效益偏低。

遵义市现有大小酒类企业2000家以上,就白酒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每年需高粱37万吨以上,其中,茅台酒集团在本市收购高粱原料就达14.6万吨。按照全市白酒产业规划,至2015年年产白酒60万千升,需要高粱120多万吨、小麦130多万吨,对高粱原料的需求十分旺盛,酒用高粱生产潜力巨大。

四、推进酒用高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重视酒用高粱生产,统筹产业发展

酒用高粱是生产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我省是白酒生产大省,以“茅台”为代表的传统品牌白酒酿造历史悠久,优势突出,打造白酒产业这张名片,使之成为发展特色轻工业的领头羊和带动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必须加强酒用高粱这一特色基础产业发展。建议从省的层面出台支持酒用高粱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围绕“十二五”规划中高粱发展布局、良种基地、高产示范园、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加强对高粱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发展壮大酒用高粱产业创造条件。

(二)加强有机原料基地认定,确保种植效益

对酒用高粱发展重点县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有机原料基地建设和认定、转换工作,保障中、高端白酒有机原料供应。积极组织农户和高粱专业合作社与白酒生产企业对接,依托企业的有机原料订单优势,立足发展有机高粱,明确生产组织和收贮载体,实现订单种植和销售。根据市场需求,创建优质品牌,提高高粱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提高种植水平加强本地优质高粱品种种植资源保护,在遵义市建立高粱育种基地1个、高粱良种扩繁基地2-3个。积极开展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立足我省白酒企业的需求,修订、制定高粱生产技术标准,并加强高粱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好科技入户和技术服务。加强高粱基地土壤地力培肥措施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加强酒用高粱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监测防控技术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工作。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制定高粱种子用种标准。强化技术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快科技创新,建立有效运转的酒用高粱科技创新体系。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加快酒用高粱产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和扶持高粱种植户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重点建设以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法人团体,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中间商垄断的购销市场的无序竞争局面。通过典型带动,政策扶持,推动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的发展,以推进酒用高粱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产销运行机制

规划建设与酒用高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集交易、仓储为一体的酒用原料交易中心,解决生产和销售的衔接以及储藏保质问题。成立酒用高梁收储公司和金融担保公司,统筹酒用高梁收储,提供收购融资担保。充分发挥收储公司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酒用高梁收储规范化、标准化。加快酒用高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遵义市建立酒用高梁检测中心,承担酒用高梁产品质量的检测工作,严把酒用高梁产品质量关。

甜高粱产业 篇3

2015年2月2日, 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主持召开座谈会, 专题研究甜高粱产业发展问题。他指出, 要充分认识发展甜高粱产业的重要意义, 尊重市场规律, 科学谋划部署, 大胆探索实践, 合力推进甜高粱新型产业化发展。要按照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作支撑、政府作引导、典型作示范的思路,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投融资保障载体, 探索甜高粱新型产业化发展路子。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搞好产业规划编制, 开展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创新, 不断延长产业链条, 着力解决好种子繁育、资金投入、农机装备研发生产等实际问题。要支持武威市先行先试, 为全省发展甜高粱产业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发挥带动作用。

甜高粱产业 篇4

能源植物甜高粱南方区试年际间变化研究

摘要:通过年际间不同甜高粱品种生育性状、植物学性状、能源产量三大指标及气候因子的测定分析,研究认为:虽然年际间气候波动变化较大,但甜高梁各性状表现相对稳定,而且生物产量、子粒产量逐年增加,茎秆含糖量平均为18.1%,参试品种以辽饲杂1号3年间均表现为能源3项指标优良,可在小珠三角地区作为绿色能源植物大面积推广.作 者:刘晓辉    杨明    杨悦林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大学,佛山,528000 期 刊:中国种业  PKU  Journal:CHINA SEED INDUSTRY 年,卷(期):2010, “”(10) 分类号: 关键词:甜高粱    南方区试    年际变化   

产业体系助力高粱香飘大地 篇5

一、通过调研和“十一五”的运行, 明确了产业需求和“十二五”的工作任务

高粱体系经过对技术用户 (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生产主管部门、推广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大户) 3年的跟踪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高粱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各方面的技术需求, 更加明确了高粱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体系运行以来所获得的经验及对广大技术用户的调研结果, 高粱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系统、全面、可行的研发思路。以这些研发思路为主线,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于2011年初完成了高粱体系“十二五”任务的制定和落实工作, 明确了高粱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和应急性任务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和具体指标。按照任务书的要求, 体系人员“十二五”期间将联手攻关高粱产业发展的瓶颈, 并力争建立起技术研发、推广、市场、组织管理等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二、初步建成了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高粱研发队伍, 有利于统筹全国高粱产业研发

为了全面提升不同主产区的高粱产业发展水平, 综合高粱不同栽培区和用途特点,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二五”期间设置了育种、栽培与病虫害、综合等3个功能研究室, 共有10名岗位科学家和10个综合试验站, 团队成员85人, 示范县50个, 技术推广骨干150人。体系集聚全国11个省 (区) 的高粱研究力量, 形成了一个基本研发团队。

这个团队的建立, 使得全国一盘棋, 不仅使原有的育种团队能够分工明确, 工作不重复、资源不浪费、缺项有人做、研究有深度, 而且在原来薄弱的土肥营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业加工, 以及几乎是空白的高粱分子育种方面分别建成了研究团队。目前, 已初步建成了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高粱研发队伍, 把高粱科研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用一种链条的形式有机地联合起来, 工作更具有系统性。

三、体系研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突破

1. 酿酒高粱品种的品质、抗性均显著提高

粳高粱品种总淀粉含量突破80%, 达到80.09%, 糯高粱品种淀粉含量达到77%以上, 且抗丝黑穗病能力大大增强。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 为高端白酒优质原料高效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品种基础。

2. 首次育成不育化能源专用甜高粱杂交种

这一甜高粱杂交品种糖分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 最高含糖纯度达到20.6%, 且规避了倒伏风险。完成了“甜高粱杂交制种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 大面积能源高粱杂交制种产量增加了一倍。

3. 形成了10个区域高产种植技术模式

各地已形成的“干旱、半干旱区高粱‘两改一优’栽培技术”、“高粱覆膜栽培免放苗技术”、“能源用甜高粱栽培技术规程”和“再生高粱栽培技术”等10种栽培模式, 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推广。再生高粱实现了“一种两收”, 两季单产合计高达800 kg/0.067 hm2以上。

4. 体系“十二五”第一个重点科研任务初见成效

当前限制我国高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是劳动力投入过多、管理费工费时、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因此, 我们把“适于机械化作业高粱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列为体系“十二五”的第一个重点任务。目前, 已育成适宜机械化栽培粒用高粱新品种,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已改进完成精量播种机械, 田间管理及收获的机械选择及适宜机械化的配套栽培、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已初步集成。2项轻简化实用高粱生产技术“高粱机械化作业‘两增两防’技术”和“高粱膜下滴灌节水轻简化栽培技术”开始推广。

5. 多项研发成果取得专利

目前, “生物质能源甜高粱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矮秆早熟高粱杂交种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种重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及其应用, 专利号KHP09113818.1”和“采用重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专利号:KHP09113816.9”两项技术取得专利。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篇6

一、通过调优种植结构, 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

在川南地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 高螃田坚决改走旱路种高粱。同时, 通过间套作和增种田坎高粱、“堆堆高粱”等形式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高粱产业带。4年来, 全省酿酒高粱面积、总产实现了双翻番:面积从2008年的72.1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54.6万亩, 增114.4%;总产由2008年的19.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46.9万吨, 增138.1%。同时, 酿酒高粱向川南优势区域集中, 以泸州、宜宾、自贡为核心的川南酿酒高粱产业带已经建成, 3市高粱面积已达111.7万亩, 占全省的72.3%。

二、通过创新投入机制, 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各地认真落实《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10~2015) 》, 把酿酒高粱基地作为酒类企业的第1车间来抓。在建设中, 构建了“财政投入为引导, 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4年争取各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3.4亿元扶持酿酒高粱发展, 带动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企累计投入1.22亿元。通过项目整合, 基本做到了高粱基地规划到哪里, 产业发展到哪里, 配套基础设施建到哪里。据统计, 全省共建成标准化酿酒高粱基地43.55万亩。江阳区依托泸州老窖集团创建“名酒名园名村”, 建设有机高粱基地4万亩;古蔺县依托郎酒集团打造“名酒名镇”, 建设高粱基地3.5万亩。江安县、翠屏区等地集中打造“百里红高粱风景长廊”。

三、通过高产高效创建, 生产水平跨越式提升

各地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 认真落实“四新”结合、“五良”配套。在品种推广上, 按照“国家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种、项目配套转化”的思路, 创新了突破性高粱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机制。以财政资金购买了杂交高粱新品种泸糯12号, 确定了3家企业进行转化推广。2012年, 泸糯8号、泸糯12号等杂交高粱品种推广面积达到56.9万亩, 比2008年扩大2倍, 带动全省高粱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技术推广上, 制定并推广了地方标准《杂交高粱生产技术规程》和《再生高粱生产技术规程》, 再生高粱从试验探索发展到2012年的35.7万亩, 多年生宿根高粱从无到有, 发展到5.6万亩。在高产创建带动下, 2012年全省高粱亩产达303kg, 比2008年提高30kg、增11%。杂交高粱“一种两收”亩产达到600kg以上, 该技术推广应用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

四、通过创新种植模式, 种植效益跨越式增加

近年来, 川南各地改小春作物满土种植为预留行带状种植, 推广“麦/粱—粱”、“菜/粱一粱”、“芋/粱—粱”等新型粮经复合种植模式71万亩, 提高了基地耕地产出率, 综合效益充分显现。2012年, 常规高粱每公斤达到5.2~5.8元, 亩产值1 250~1 400元, 杂交高粱每公斤3.6~4.0元, 亩产值达到1 600~1 800元。“芋/粱一粱”、“芋/粱一菜”模式亩产值分别达到5 000元、8 000元, 实现了“吨粮田五千元”目标。据测算, 2012年全省高粱生产产值已达22.2亿元, 是2008年的2.5倍, 高粱区农民人均年增收达150元以上。

五、通过强化利益联结, 产销衔接跨越式转变

甜高粱产业 篇7

1. 突出政策支持, 强化行政推动

近年来, 汾阳市组织有关乡镇把高粱种植作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专门的酿酒高粱种植基地协调领导组, 加大工作协调, 推进高粱基地建设, 制定出《汾阳市201年—2015年小杂粮发展总体规划》计划以汾酒集团和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为龙头, 建设10万t白酒生产基地, 带动10万农户种植酿酒高粱, 力争到2020年带动周边县、市发展酿酒高粱种植面积6.67万hm2。同时, 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政推动力度, 出台了《关于建设汾酒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的实施意见》, 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项目资金, 每年对改善土壤条件、示范区建设给予250万元的资金补贴, 捆绑使用农业、水利、农机、林业、交通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 全力推进高粱基地建设。并通过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种粮大户转租、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租赁等模式, 优化高粱种植基地生产模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 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2. 突出基地建设, 强化科技驱动

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是基础, 高产创建是保障。2010年, 汾阳市被列为全省高粱示范基地市和高产创建基地市。两年来, 全市大力推进种植基地建设、高产示范区创建和技术推广工作,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大力实施种植基地建设

坚持万亩 (1亩=0.067 hm2, 下同) 高产创建、千亩核心示范、百亩攻关试验的思路, 建成了以杏花村镇、贾家庄镇等6个乡镇为主产区的万亩酿酒高粱连片种植高产创建示范基地。

(2) 抓好高产技术的攻关试验

汾阳市一直与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保持着密切联系, 针对高粱种植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 摸索总结出高粱优质高产配套技术, 成为研究所的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目前, 全市高粱新品种覆盖率为98%以上, 单项新技术推广率为85%以上。

(3) 大力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

制定了《汾阳市无公害谷子优质高产技术标准》等9项地方标准, 从种子、种植、绿色肥料、管理等环节, 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机收的“五统一”管理模式, 实现了高粱种植的高产、优质。2011年高粱0.2万hm2高产创建区平均单产480kg/0.067 hm2以上, 平均增产94kg/0.067 hm2, 总增产282万kg, 增加经济效益733.2万元。

(4) 积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为了更好地发展汾阳酿酒高粱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 提升示范品牌形象, 拓展发展空间。汾阳市于2011年7月向农业部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目前正在等待农业部颁证。

(5) 加强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汾阳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 拥有熟悉高粱生产的技术人员42人, 采取蹲村包片的办法, 深入一线实地指导, 全面开展技术培训, 严把每个生产环节, 大力普及推广先进实用、便于操作、农民易于接受的生产技术, 提高单产水平, 增加生产效益, 有效调动起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

3. 突出企业作用, 强化龙头牵动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民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 是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关键所在。为切实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 推进高粱种植规模化发展, 汾阳市依托白酒企业和高粱经营企业, 大力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1) 组建大型高粱收购经营企业

依托汾酒集团, 成立了九源科技有限公司, 建成贮存能力为5万t的高粱贮运基地。该公司上连汾酒集团, 下连基地、农户, 架起了农民和大企业之间的绿色桥梁, 2011年与21个村签订高粱收购合同1 240份, 面积为0.24万hm2。同时, 创新生产经营机制, 采取返租农民土地、集中连片建设生产基地的办法, 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 农民不仅可以得到土地股份分红, 而且还有劳务收入。

高粱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目标研究 篇8

参加工作以来育成审定品种18个, 其中国审品种8个, 育成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推广, 创社会效益11.5亿元。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合作出版著作5部。

一、高粱产业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1. 国外现状与趋势

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是全球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按每年的产量计算, 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重要的谷类作物, 仅次于玉米、小麦、水稻和大麦。高粱抗旱、耐盐碱和瘠薄土壤, 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 被视为干旱和盐碱土壤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主要作物。随着对淡水资源需求的增加、边际农田利用的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 耐干旱、盐碱作物——高粱将在全球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显得越来越为重要。

高粱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饲草作物在许多国家的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洲, 高粱主要用于饲料与乙醇生产, 欧、亚、非地区的一些国家主要用于食用和饲料业, 目前, 美国年种植402万hm2高粱, 76%用于饲料业和饲料出口, 其中饲草高粱年种植面积在33.5万hm2左右。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饲草高粱种植也很普遍, 在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甜高粱作为可再生能源作物, 近年来在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后, 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美国能源部将甜高粱列为制取酒精的重要作物, 计划用甜高粱逐渐取代玉米生产酒精。欧共体组织的国家也开展了甜高粱的研究, 认为甜高粱是欧洲未来最有希望的再生能源。美国、墨西哥、前苏联、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进行甜高粱新品种选育, 其中美国的甜高粱育种水平处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 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粱基因组学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国科学家完成高粱 (BTx623) 全基因组测序, 这为更好地研究高粱基因及其相关功能打下了基础。高粱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成为热带禾本科植物的模式生物, 它的研究是对C3禾本科植物水稻的一个有效补充。对基因组测序从DNA水平上研究相关的作物 (例如玉米和甘蔗) 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蓝本。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粱育种研究看, 已走出了常规育种的圈子,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相结合已成为新的育种模式, 高粱的重要功能基因———抗蚜、抗病、抗寄生草、保绿性、饲草的高消化率等基因被标记, 并在育种中应用, 高粱育种正走上分子育种时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育种中成效最显著的是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的利用, 双抗品种已成为多种作物育种竞争的核心。目前, 高粱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在国际上同样竞争激烈, 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和美国谷类作物高粱生产者基金会 (NGSPF) 已合作开发抗除草剂高粱品种。

2. 国内现状与趋势

高粱是我国重要谷类作物之一, “十一五”期间全国年种植面积67万hm2左右, 总产250万t。我国高粱主要种植区域在东北、华北和西南, 该区种植面积占全国高粱面积的87.8%, 从“十一五”期间的统计数据分析, 东北、华北高粱种植面积虽年份间有较大变化, 但总体上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面积, 西南和中南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高粱酿酒、酿醋是我国传统产业, 国内高粱85%用于酿造业, 以高粱为主的白酒产业年利税总额300多亿元, 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酿酒行业发展势头不减, 除原来传统的四川、贵州、山西等地名牌白酒 (如茅台、五粮液、汾酒等) 市场持续走强外, 一些新的酒产地, 如东北、内蒙古等省区地方酒销售见旺。据有关资料显示, 国内国家认证的酿酒企业8 799家, 年生产白酒约400余万t, 酒用高粱已成为高粱市场强劲的拉动力。据统计估算, 国内酒厂以50%的高粱酿制酒计, 年需高粱在400万~500万t之间, 高粱需求量与国家统计数据相差甚远。山西省的白酒和食醋产量约分别占全国的5%和10%。按照现有酿造产出水平, 山西省现有高粱产量远远无法满足省内酿造业发展的需求。

在高粱科学研究领域,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高粱研究领域启动了科技支撑计划, 农业部启动了高粱产业技术体系, 高粱研究得到了系统支持, 有一定的经费开展常规育种以外的其他研究, 高粱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 呈现以下特点:

(1) 加强了发现和发掘优异种子资源方面的研究

一是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引进优异种质, 二是开展了高粱主要抗性性状的和特异种质的鉴定筛选, 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有了较大进展。

(2) 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方面步子加快开展了高粱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标记, 已在高粱抗丝黑穗病、抗蚜、饲草高粱高消化率bmr基因等标记方面取得进展。

(3) 酿酒高粱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全国共育成审定酿酒专用高淀粉高粱新品种24个, 高淀粉品种已成为酿造专用高粱生产基地和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区的主推品种, 并在全国20余个省区示范推广, 据统计累计推广种植23.52万hm2, 酿造品种正逐步实现专用化。

(4) 饲草高粱初步形成产业种植面积6.7万~10.05万hm2, 年生产种子150万kg。

(5) 甜高粱生产规模扩大甜高粱列入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 能源甜高粱育种和产业化开发已起步。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品种选育赶不上现代栽培技术的需求目前, 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新的转型期, 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 农民对机械化栽培高粱的渴求与日俱增, 然而, 我们目前选育的品种基本不适宜机械化栽培, 严重制约了高粱产业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利用程度低在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脱粒等环节上只能利用传统农机具作业。

(3) 国内外不利条件的影响粮食补贴政策导向大宗作物, 也影响了高粱产业的发展。国外饲草高粱种子低价进入, 挤压中国饲草高粱种子市场, 饲草高粱种子产业举步维艰。

(4) 科技水平跟不上高粱的科研、生产、销售尚未形成一体, 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措施, 生产盲目性大, 市场价格不稳, 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栽培技术落后, 研究基础薄弱;高粱最重要的用途———饲料高粱缺乏研究和开发利用。

二、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战略需求

1. 粮食和饲料安全的需要

高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许多发达国家高粱是工业配合饲料的重要原料。按平均计算, 高粱籽粒喂饲育肥猪, 其有效价相当于玉米的90%左右, 饲喂肉牛为95%, 饲喂羊、奶牛和家禽为98%。

近年来, 高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发生频繁, 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失, 由于高粱特有的抗逆性、适应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可有效地减少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目前, 山西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工业、饲料业对玉米产生严重依赖, 全省由于大面积长时间玉米连作, 病虫害流行呈上升趋势, 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所以, 加快粮饲用高粱品种选育, 提高高粱的饲食用品质, 使之在生产上替代部分玉米面积, 可有效地防止以上潜在危险, 发展山西省旱作农业生产, 缓解水资源贫乏的现状, 保证全省粮食和饲料安全。

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山西省有26.8万hm2是盐碱地, 其中大同、忻定、晋中、运城四大盆地分布较集中, 占到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90%。高粱由于具有耐盐碱的特性, 相比较其他农作物, 在盐碱地中能够表现顽强的生命力。在许多盐碱地中, 高粱是首选和必选作物, 通过种植高粱, 可有效地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通过高粱育种, 提高高粱品种的耐盐碱水平, 选育适宜在盐碱地中种植的高粱品种, 对改善山西省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传统酿造业发展的需要

高粱是我国传统酿造业的重要原料, 高粱在酿制品中所起的质佳、味美的独特作用是玉米和其他原料所不能替代的。山西省是酿造大省, 酿酒业和酿醋业是山西省的两大酿造产业, 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高粱生产对我省酿造业发展意义重大。高粱产业链的终端主要是酿造业, 酿造产业是推动高粱产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从山西省看, 年生产白酒20万t, 需高粱50万t, 生产老陈醋30万t, 用高粱5万t, 高粱生产供不应求。

2009年汾酒集团已落实征地100.5 hm2, 计划扩产到10万t白酒生产规模, 年需高粱25万t, 按山西平均单产250 kg/0.067 hm2计, 仅汾酒集团年需种植高粱6.7万hm2。

山西老陈醋产业也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9年省政府已出台山西省醋业生产的8项优惠政策, 计划近年内老陈醋生产发展到100万t, 需高粱20万t, 年需种植高粱5.36万hm2。目前山西省高粱种植统计面积不到4.69万hm2, 远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4. 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先后引入不少优良草种, 饲草作物面积逐年扩大, 但我国的牧草需求和生产量仍有较大差距, 据统计我国每年需牧草1 000万t, 生产能力只有200万t, 并且供需之间的缺口还将随着山西国畜禽业年平均增长10%以上的发展速度继续拉大。缺乏优质高产的农田刈割草地品种, 也是制约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饲草高粱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利用牧草的主干品种之一。它生长量大、生物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 非常适宜发展农田草地, 抗旱、耐瘠的生物学特性, 在山西省十年九旱的干旱、半干旱条件下是最具优势的优良牧草, 农民当年种植可当年受益, 极易形成高效农牧耦合系统, 加强饲草高粱推广将有效促进山西省的农牧业发展。

目前, 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农区集约化牛、羊养殖业的兴起, 封山禁牧、发展圈养业的实施, 使得高粱杂交草已成为畜牧业发展中一种高科技含量的饲草, 加强饲草高粱新品种的选育, 为山西省提供优质饲草品种, 必将对全省的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需要

甜高粱是目前世界上生物质能最高的作物之一, 因此又称为“高能作物”。鉴于石油能源危机, 许多国家已决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采用汽油乙醇作为汽车用燃料。美国政府决定, 从1995年起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 所有汽车必须燃用添加1/3酒精的汽油乙醇。在我国, 甜高粱生产乙醇研究已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发展甜高粱生产及甜高粱乙醇能源工业, 对于调整山西省乃至我国农业生产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态环境, 保证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对未来高粱产业发展的展望

1.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高粱研究部门在育种、技术创新、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 力争在促进高粱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以科技创新带动高粱研究、高粱产业、农田饲草产业升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要求, 在生物技术、专用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植物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无害化生产、加工增值、食品安全等环节发挥新优势。

2. 重点任务

(1) 农业应用基础与前沿高技术研究主要开展高粱重要功能基因的标记与克隆;转基因技术研究;细胞诱导筛选技术。

(2) 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专用高粱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高粱种子加工和精量播种技术研究;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研究;甜高粱贮藏加工技术研究。

(3) 重点支持领域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与种质创新研究;专用高粱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专用高粱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

(4) 优先发展主题酿造高粱品种选育;饲料高粱品种选育;饲草高粱品种选育;能源甜高粱品种选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5) 重大科技专项“三矮”机械化收获高粱新品种选育;BMR高消化率饲草高粱新品种选育;A3型超级高粱新品种选育;能源甜高粱抗倒和高糖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酿造专用高粱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6) 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建设“山西省高粱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服务于山西省高粱研究、教学和企业等部门, 为高粱种植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提供创新服务平台。

(7)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美国农业部、澳大利亚太平洋种业的合作研究。

3. 保障措施

(1) 加大高粱生产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推广和现代生产基地, 解决高粱生产规模小、质量低、不稳定, 难以支撑酿造业发展的问题。继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高粱产业化服务体系, 依托酿造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提高产业化水平, 促进高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公司与农户签订订单的方式, 落实高粱保护价收购、种植补贴等政策, 确保种植效益, 保护农民的利益。搞好技术服务, 支持企业统一向农户提供良种, 在生产过程中统一技术培训、指导, 统一加强监管, 在收、储环节统一按企业标准收储。

(2) 建立高粱产业技术体系, 加大生产技术示范投入设立固定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 保障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示范区要利用国家项目资金、财政项目资金, 加大标准化生产示范补贴, 对品种、有机肥、生物农药、病虫防控等关键技术推广进行补贴扶持, 引导农民推广应用高产栽培和有机生产实用技术。

甜高粱产业 篇9

一、纳溪区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集中连片程度不够

2012年全区集中成片种植仅占20%左右, 主要分布在大渡口、新乐、棉花坡等乡镇。

2. 种植数量少、效益低

2012年全区高粱种植面积7.5万亩, 高粱总产量约在1万吨左右, 约占区内酿酒企业高粱需求的27%左右, 且经营方式较粗放, 效益不高。

3. 规模经营发展速度较慢

全区纳入培育的高粱专合社、种植大户较少, 5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还没有, 酒类企业自建的高粱基地也不多, 且投资有限。

4. 订单种植比例较低

酒类企业不愿收购我区高粱, 保护价不稳定, 基本是随行就市, 农民积极性不高, 严重制约了我区高粱产业的发展。

二、纳溪区高粱产业发展的对策

1.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 推进高粱产业化

加速发展纳溪高粱产业, 必须突出强大基地规划。根据我区实际, 一是要率先加快大渡口、新乐、丰乐等乡镇高粱基地建设, 以点带面, 进一步推动其它乡镇高粱产业发展;二是要整合项目资金, 加大对现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资金投入, 力争把现有基地建设成为纳溪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标杆, 如江阳区黄舣镇的永兴村, 区级财政投入6 000万涉农项目资金, 打造万亩高粱示范基地;三是要大力履行“高粱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形式, 鼓励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做大做强;四是要本着因地制宜、成片集中的原则, 着力打造万亩乡 (镇) 、千亩村、百亩社, 大力扶持种植大户, 如新乐镇长安村7社, 2013年种植高粱230亩, 获得全面丰收。

2. 以“中国酒镇·酒庄”为依托, 支撑高粱产业化

依托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我区被部署为“中国酒镇”和“中国第一白酒酒庄群落”, 可有力支撑高粱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而为保障我区酒庄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应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建立一定规模的优质高粱基地。一是可以采取税费减免、协助争取项目资金、区政府贴息借款和优化发展等措施, 重点扶助酒庄企业的高粱基地上层次、上规模;二是要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者“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 可以由酒类企业认购扶持基地500~2 000亩, 每亩给予扶持资金400~600元, 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或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高粱专业合作社, 高粱专业合作社再以股东身份入股酒企业, 由酒企业补助农户土地流转费 (每亩地按照300kg稻谷计算, 以当年国家公布的谷物最低收购保护价折算现金) , 并全部回购农民种的高粱, 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 更重要的是将以往的小生产集中起来, 并入企业高粱基地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的农业用工紧张问题, 促进高粱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让农业产业链建设的程度更深、更广。

3. 以标准化生产为保障, 加速高粱产业化

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 标准化生产方式是效益最大的生产方式。高粱质量安全事关重大, 一旦出现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食品安全隐患, 对纳溪白酒产业将是毁灭性打击。国内外成功经验可证明, 通过建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可有效避免食品安全问题。高粱基地品种的选定、育苗的方法、栽培的模式、栽培的方法、肥水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操作, 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最低、产量最高、质量最稳、效益最大。为了更好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我区应尽快制定《纳溪区酿酒专用高粱生产技术规范》。优良品种是实现增产的基础, 直接关系产量的高低, 效益的高低, 根据我区的实际, 应加大杂交品种泸糯12号、泸糯8号 (安排在坝区) 和常规品种牛尾砣、国窖红 (安排在岩区) 的推广力度。

4. 完善供销机制, 促进高粱产业持续发展

完善的供销机制, 可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是实现高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可以通过保底收购稳定价格, 对订单委托种植的高粱, 收获后由企业按年初确定的保底价全部及时收购, 保障种植农户的基本收益;二是通过指定销售调控价格, 对享受了政府政策扶持的高粱种植户, 要求其按订单价格向政府指定的高粱收储或加工企业出售当年产出的全部高粱, 避免价格忽高忽低、影响售购双方的利益。

5. 激活农业旅游观光, 实现高粱产业多元化

21世纪,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一, 旅游经济时代的到来, 也给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纳溪区地理优势突出, 离泸州市中心仅16km, 是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绝佳地段, 我区可结合当地实际, 利用地缘优势, 抢抓机遇, 以农业观光旅游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我区可将糯红高粱基地与“中国酒镇·酒庄”有机对接, 让游客既能欣赏漫山遍野的红高粱长廊, 又能领略“中国白酒第一酒庄群落”的魅力;既能亲临白酒最优质的原料基地, 又能在酒庄体验最传统的酿造工艺。我区应立足高起点、树立高目标, 力争将优质高粱基地打造成为全国最美的红高粱基地, 从而实现农业观光与高粱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区正在大渡口镇望龙酒庄进行试点, 进展情况良好。

6.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高粱产业知名度

上一篇:重要性的分析下一篇:高校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