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共12篇)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资格 一、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同时,抗菌药物还将被分为非限定使用、限定使用与特殊使用三个级别。
二、医疗机构应当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三、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其他医疗机构医师、药师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调剂资格。
四、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五、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六、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抽取我院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全部门诊处方, 分别做为管理前组、管理后组的用药情况, 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品种数。抽取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每月单号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 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卫生部38号文件》) 《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献, 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专家和药学人员对每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计算出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管理前)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148928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27862人次;门诊处方共:114263张,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7209张, 使用率为:18.71%;人均抗菌药物费用:75.9元;人均品种数:1.91个。
抽查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共:14756张, 其中联合用药:1220张, 联合用药比例:8.27%;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65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14.0%;不合理处方:518张, 不合理率:3.51%。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管理后)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698053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86401人次;门诊处方共:489029张,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2556张, 使用率为:12.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32.63元;人均品种数:1.67个。
抽查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每月单号抗菌药物处方共:36438张, 其中联合用药:1683张, 联合用药比例4.62%;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1942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5.33%;不合理处方:237张, 处方不合格率:0.65%。
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药费、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较显著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管理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管理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518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104例, 如处方诊断月经不调, 使用抗菌药物。 (2) 用量不合理93例, 如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未按肌酐清除率相应减量或用量未按说明书要求而未注明特别理由。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87例, 如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给药频次不合理75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静滴一次/d。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43例, 如左氧氟沙星与扑感敏联用。 (6) 溶媒选择不当37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溶媒使用10%葡萄糖溶液。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5例, 如皮肤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 (8)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或联合用药无指征:25例, 如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联用。 (9) 选药不适宜 (包括预防性用药选择不适宜) 10例, 如处方诊断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术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治疗。 (10) 给药途径不当8例, 如使用阿米卡星口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5例, 如开放性伤口预防性用药超过48h。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3例, 如小儿科将头孢氨苄缓释片拆分半片服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3例, 如住院医师的处方中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管理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37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77例。 (2) 用量不合理56例。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20例。 (4) 给药频次不合理28例。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25例。 (6) 溶媒选择不当16例。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4例。 (8) 联合抗菌药物不合理:9例。 (9) 选药不合理:2例。
3 讨论
我院从2011年4月起,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领导负责:院长为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并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2) 奖惩制度:给每个临床科室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强度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并与科室及医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 甚至停止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分。 (3) 加强培训:每个月有定期的抗菌药物知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等专题讲座, 且不定期请国内一些抗菌药物专家, 讲授抗菌药物新进展;并定期发布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耐药信息。 (4) 实行临床药师负责制:临床药师负责全院运行病历医嘱及门诊处方的实时监控与点评, 对发现不合理的处方, 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当场修改, 并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与临床药师的绩效挂钩。 (5)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限制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严禁门诊医师使用特殊级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品种数、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这得益于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
本组资料也显示: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联合用药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内一些医院[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低于20%的控制指标。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院从2008年开始即每月开展门诊处方 (包括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处方) 监控与点评, 每月抽查部分门诊处方, 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分析、实时整改, 并定期进行点评有关。
本组资料也显示, 不论是管理前还是管理后, 均存在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 (1) 适应证不适宜。管理前的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部分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部分无指征使用, 如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物、妇科月经不调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后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 主要是部分医师的诊断录入不规范, 如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只录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不孕症合并生殖道感染只录入不孕症, 而被判为适应证不适宜。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包括溶媒使用不合理) 。管理前、后均存在用法用量不合理。管理前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未根据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减量, 以及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以及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药动学特征来选择用药方法, 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每日一次用药等。管理后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后, 这类不合理的情况明显减少, 更多的用量用法不合理表现在同一通用名的药物更换药品厂家后, 说明书要求的用量用法不同, 临床医师未能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改。 (3) 门诊1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常存在有无高危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以及选择药物不规范、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管理后上述不合理明显减少, 但仍存在有一部分无指征使用, 这部分用药均出现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初期的2011年5月、6月份。 (4) 与非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管理前此类不合理用药较多, 加强管理后, 我们采用临床药师实时监控、实时整改的方法, 以减少此类不合理用药, 但仍无法杜绝, 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较缺乏有关。 (5)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后均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表现在联合用药无指征, 以及重复用药情况,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 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而采用联合用药。管理后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药品无协用作用。 (6)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 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情况, 管理前出现较多, 而管理后这类不合理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能有效控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 优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难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8801(2015)06-0275-02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难点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此选择2000例患者作为说明对象,现将结果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123例,女性患者877例,年龄12-78岁。根据入院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70例,女430例,平均年龄(32.9±2.1)岁。对照组10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53例,女447例,平均年龄(32.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充分比较。
1.2排除标准[2]
(1)年龄>80岁者;(2)合并严重感染者;(3)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4)未成年无监护者。
1.3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过敏史、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用药名称、用药方法、停药时间、住院费用。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1.9%,明显低于对照组(89.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观察组患者实施专项管理后,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时限及费用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管理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药品种类变化情况
专项管理前后,使用频率最高前5位药品出现明显改变,前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常常会增加耐药菌,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给治疗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能够进一步对规范临床安全用药产生促进作用[1]。
3.1管理难点分析
从表1及表2 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使用强度虽然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导致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使用依据不充分、经验性用药情况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非常普遍,成为抗菌药物的主要管理难点。同时,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后,临床集中使用的前五位抗菌药物种类出现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实际上能够说明,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并兼具时效性。
3.3管理方法
3.3.1明确责任
严格按照卫生监管组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相关使用规范和要求,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医院院长作为抗菌药物规范管理首要责任人,并下设相应的管控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为各个科室,形成至上而下且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进而对临床药师、医师抗菌药物开具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而有效杜绝或减少无根据选择药物、经验性用药等不合理现状。根据抗菌药物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月考核制度,在明确考核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对相关人员责任进行明确,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3.3.2全面干预
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监管机构,根据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整改措施。同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控制措施,并结合医院行政干预方法,进一步为抗菌药物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技术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核,发现不合理现象,要及时进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科学干预[3]。行政干预则是通过考核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科室或个人,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只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苓,王天龙.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北京医学,2012,08:741-742.
[2]丁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难点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381-382.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篇4
2、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缺乏指征抗菌药物的使用,坚决制止滥用抗菌药物。积极开展并规范围术期用药。
3、必须贯彻有样必采的原则,药敏结果未报告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经验用药。用抗菌药前采样(可多次)送培养和药敏,待药敏报告后再调整。
4、遵循分线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应用抗菌药物,提倡应用第一线药物,控制第二线药物,严格控制第三线药物的使用。
5、普通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倡首选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批准后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药敏或有关专家会诊或疑难病讨论意见,由经管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审批,报分管院长或质管科审批后方可使用。
6、审批后的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期限不超过七天,若确需继续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7、实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登记制,具体由质管科负责。质管科每月对使用审批情况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科室抗菌药物量化考核。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5
根据《赣州市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年度积分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赣市卫计医字(2018)2号)文件,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要求
对全院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实行12分积分管理。凡经查实不合理使用药物的,依据不同情形扣分,并给予扣减绩效,扣完6分的医师给予诫勉谈话,年度内扣完12分的医师予暂停使用处方权,调离临床岗位一个月,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恢复处方权,同时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月进行动态公示,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排名公示。
二、扣分标准
(一)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1、被江西省“阳光医药”网上监察系统监测为红牌的处方医生,扣12分;监测为黄牌的处方医生,扣6分
2、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无指征用药扣3分;有指征,但病程中无记录及分析扣1分;无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征扣3分,无记录及分析扣1分
3、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越级使用限制级药品扣3分,越级使用特殊级药品扣6分,门诊使用特殊级药品扣6分。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二联及二联以上应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确扣3分;联合用药药品选择不合理,扣1分。
5、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扣1分。
6、微生物学标本的检测:门诊或轻症患者可采用经验性治疗,不必找病原菌,住院患者使用限制级药品未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的扣1分,使用特殊级药品未留取标本做病原学检查的扣2分。
7、抗菌药物的应用疗程:未按规定及时停用抗菌药物的扣2分;出现抗菌药物使用过长现象,没有加以分析的,扣1分。
8、抗菌药物的选择:未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扣1分;预防用抗菌药物没有目的性的扣1分
9、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给药剂量不合理的,扣0.5分;给药次数不合理,术前给药以手术切开皮肤为准,手术记录中要记录切皮的具体时间,并有记录到分,术前给药的具体次数及具体时间未明确在病历中体现,违反扣0.5分
10、抗菌药物的更换:抗菌药物的更换必须要有记录,同时应说明更换理由,无扣1分
(二)中药注射剂等六大类药物临床不合理使用
1、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每次扣2分;
2、不合理使用营养辅助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3、不合理使用消化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4、不合理使用抗肿瘤药及肿瘤辅助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5、不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6、不合理使用生物制品类药物的,每次扣2分
(三)开具其他不合理用药处方(含医嘱)
1、对于开具不规范处方的医生,每次扣0.5分;
2、对于开具用药不适宜处方(或医嘱)的医生,每次扣1分;
3、对于开具超常处方(或医嘱)的医生,每次扣2分,(四)漏报、瞒报
对于漏报、瞒报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生每次扣1分;漏报、瞒报严重的或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医生每次扣3分;已上报药品不一良反应但在病程中无记录的每次扣1分。
三、附则
(一)同一处方或病历若同时违反两项及两项以上标准的,视具体情况按至少最低一项处罚标准以上扣罚。
(二)以上扣分处罚基于每月处方点评及各种合理用药专项点评结果,即由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开会讨论认定,经专家点评认定为不合理用药则按相关扣分标准进行扣罚,并在每月质量通讯中予以公布。
抗菌药物管理整改报告 篇6
为切实转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理念和方式,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 2018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卫生计生办通〔2018〕63 号)、《关于印发<黄石市 2018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卫生计生办通〔2018〕84 号)等文件要求,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并于 2018年9 月 11日组织专家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专项督查结束后,我院召集相关科室召开专题会议,处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现报告如下:
1、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考核制度》,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点评结果报医务科,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对科室和医生进行考核奖惩,严格兑现。
2、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制度》,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使用科室申请(科主任审核)→专业技术人员会诊→会诊专家同意签字→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统一使用规范的《湖北省医疗机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及会诊单》。
3、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考核制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对超指标完成的科室进行奖励,没有完成的科室实施处罚。
4、进一步严格落实我院《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静脉输注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 小时开始给药。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 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 2 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 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 48 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 24 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 48 小时。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每月抽查手术科室出院病历15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严格考核兑现。
xx医院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300例, 其中男167例, 女133例, 平均年龄为 (38.6±5.7) 岁, 平均住院天数为15.2 d。300例患者分别来自心血管内科、骨科、消化外科等科室, 每个科室的患者人数均等。
1.2 一般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有目的的调查, 其中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科室、住院时间、诊断结果、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
1.3 判断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判断抗菌药物的应用依据, 相关的感染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规定, 进行科学、合理的判定。
2 结果
2.1 抗菌药使用情况
在300例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下:在手术前用药的有58例, 占19.33%;手术中用药的有69例, 占23%;手术后用药的有173例, 占57.67%。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见表1。
2.2 抗菌药联用情况
在300例患者中, 抗菌药物单用的有152例, 占50.67%;二联用药患者有83例, 占27.67%;三联用药患者有46例, 占15.33%;四联用药患者有19例, 占6.33%。联合用药频率迅速增高的原因主要是盲目用药和滥用导致的, 大多数医师依靠经验用药, 这给细菌产生耐药性创造了机会。在本组300例患者中, 不合理用药有124例, 发生率为41.33%, 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了预防手术感染、治疗患者发热等。
3 讨论
不合理用药现象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 造成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如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专业技术水平问题、以及医院的用药管理问题等。针对这些现象, 医院首先应该明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 临床医师应该尽快掌握患者的临床指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血尿常规检查结果, 经过初步诊断之后, 对于那些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才能使用抗菌药物。其次, 还要尽快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 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用药之前要先做药敏试验[2], 避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再者, 临床医师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抗菌药物信息, 如药物的适应证、药理学特征等, 对于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范围和临床应用进行及时的总结, 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在进行临床治疗时, 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生理情况以及病情, 制定符合患者的特异性治疗方案,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剂量、使用途径和使用次数等, 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和滥用现象出现。
在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的基础上, 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医院管理措施。1要进行抗菌药物的宣传和相关培训, 对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抗菌药物进行大力宣传[3], 这些基本药物除了安全高效的特点之外, 还能够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 减轻患者负担。此外, 医院还可以开设大型的培训讲座, 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常规化培训, 在每次培训之后还要进行相关的考核, 监督学习和掌握情况。2要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4], 点评小组要对每个季度或者每个月医院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抽样调查和评价, 对于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然后将这些信息上报到医院的质检部门。由质监部门对这些处方进行评分, 并且将评分结果与医师的绩效挂钩, 最大限度地约束和监督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 对于不合理用药行为要尽快予以引导和处罚。3还要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网络系统的构建[5], 逐步完善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制度, 制定用药信息反馈机制, 根据患者的临床指征实行个体化给药, 避免长期用药使患者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建立网络用药监测系统, 以便及时对医师的处方进行逐一审核, 对于不合理的处方可以进行及时的拦截和修正,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医师, 以及使用频率等, 要进行及时统计, 提高点评的效率[6]。根据相应的处方和医嘱审核制度, 不断规范医院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使得广大临床医师在进行用药时做到有章可循, 更好地规范各级医师的用药行为, 做到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化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来自医院、医师方面, 有时候还会来自患者, 要加强对患者抗菌药物知识的普及, 避免患者对某一抗菌药物产生依赖心理。此外, 还要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7],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和考核规定, 使得临床医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药效, 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最终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对策, 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率。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300例, 对其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在各类抗菌药物中, 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加替沙星的使用率最高, 其中头孢哌酮所占的百分比为32.33%, 在抗菌药物中利用最广泛。结论 通过强化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 采用合理用药相关的网络干预系统, 以及医嘱审核制度, 可以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维红, 朱秀兰.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2) :1412.
[2]严鹏科, 陈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2) :3625-3627.
[3]陈雪梅, SITU Bing, 刘建文, 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140-1142.
[4]胡扬, 张波, 都丽萍, 等.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与成效对比[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 (4) :282-285.
[5]孟黎辉, 姜雪, 郑佳, 等.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422-1424.
[6]刘鹰, 吴芳.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145-1146.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篇9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祝玉朴副院长任组长,郝爱华科长、黄桂芝主任任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主任、检验科主任、感染科科长任成员。负责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负责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三)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检验科积极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的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包括:半青霉素类、第1代、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奎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类抗菌素。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头霉素、林可酰胺类等类抗菌素。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甘酰胺类抗菌药物、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等类抗菌素。
(二)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
1、加强组织对医师、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规范的培训及考核。
2、加强对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管和考核,对于超权限、不合 理或滥用抗菌素及超过药占比的病区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
3、各科室每月使用抗菌药物超过医院规定的限度时,按一定比例从科室当月奖金中扣除,有效遏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4、门诊不得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药师发现门诊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处方,应拒绝调配,并及时与医师沟通,无法解决的上报医务科。
5、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三)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1、医院每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字。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临床医师要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Ⅰ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菌药物。
Ⅱ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Ⅲ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尽早 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菌药物。
Ⅳ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Ⅴ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Ⅵ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原则
1、清洁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 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
D、高龄、血糖控制不佳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
3、污染手术。
(六)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
1、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4、接受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 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80%。
(七)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采购
1、医疗机构抗菌能药物应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应当严格控制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3、因特殊治疗需要,需要使用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4、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应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目录。
三、监督考核及处罚
(一)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临床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抗菌药物知识培训、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调剂资格。
(三)药剂科应当保证全院的抗菌药物供应,做好临床药学和处方点评工作,并根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要求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四)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判定为超常处方:
1、无适应证用药;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五)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考核成绩小于60分);
2、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2、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3、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4、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六)药师连续3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 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七)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其抗菌处方权和抗菌药物调剂资格,且暂停享受效益工资。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10
一、现状
鉴于抗菌药滥用可能引发的后果,××年月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明确规定从今年月日起对零售药店中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等五大类处方药,需持处方购买。当前,零售药店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销售额和销售毛利率一般占其销售总数的%左右,销售范围主要集中在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磺胺嘧啶、酮康唑等来个常用品种。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等单轨制处方药和抗结核药品,因规定需凭医疗机构处方销售,由于医疗机构处方垄断不外流,零售药店实际上未销售此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凭处方销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零售药店并非是抗菌药滥用的主体。有权威数字说明,约%的药品是从医疗机构流向病患者,仅%左右的药品在零售药店销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率高达%,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的占%,远远高于%的国际水平。凭处方销售抗菌药,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药店的消费者向医疗机构转移,显然抗菌药合理使用监管的重点区域是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机构滥用抗菌素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国家应从制度上高度重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二、建议
(一)建议将抗菌药物分一、二、三线等级进行监管。毒副作用少,长期无明显不良反应报告的普通抗菌药物作为一线抗菌药进行监管,允许通过认证的零售药店在执业药师或者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指导下销售;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和易引起耐药性抗菌药物(如抗结核药)等列为三线抗菌药,退出零售市场;其他抗菌药物都作为二线抗菌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处方销售。这样监管比较科学,既方便群众用药,又控制零售药店滥用抗菌药物。
(二)建议对医疗机构实行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加快医药分业运行机制改革步伐。彻底解决社会滥用抗生素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第一款“药品认证”含义的精神,尽快制订出台《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机构药房实行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相应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对三线抗菌药物限定在县级以上(含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凭执业医师处方使用,其中抗结核药物限定在各地结防所和结核病定点诊治医疗机构凭执业医师处方使用;允许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同时加快医药分业运行机制改革步伐,让药房退出医院,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一方面割断医院及其医生与药品的直接利益关系,降低医药费用,受益于群众;另一方面,杜绝医疗机构及其医生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滥用抗生素现象,使之集中精力抓医疗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腹泻 篇11
像老李这样由于抗菌药物引起的腹泻并非少见,许多口服抗菌药物及注射后胆汁浓度较高的抗菌药物均可引起。其原因有:①抗菌药物的化学刺激。特别多见于四环素族与红霉素族抗生素。除腹泻外常有上腹不适、胀气、恶心,甚至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②抗菌药物引起的肠道菌丛失调。正常肠道内寄生有许多菌群,这些菌群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达到生态平衡。用药后,一部分对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或抑制,原来处于少数地位的某些细菌由于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而得以大量生长繁殖,并且产生毒素或入侵肠粘膜,引起炎症,导致腹泻。这种由于菌丛失调引起的腹泻,被称之为“菌丛交替性肠炎”,也称为“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肠炎”。
这种肠炎一般症状较轻,表现为每日数次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粘液便。通常发生于抗菌药物应用后3~8天,无明显腹痛、呕吐。偶尔大便可带粘液,似痢疾样,但无里急后重感。大便常规基本正常,或有少量白细胞。应用培菲康、乳酸菌素片,可调整肠道菌丛,前者每次服2~3粒,后者每次服3~5片,均每日3次。同时服用思密达效果更好。思密达为一种矿物药,具有层纹状结构,并有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肠道内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选择性吸附、固定、抑制作用。口服后2小时即可均匀地分布于肠腔表面,保护受损的肠粘膜,帮助肠上皮细胞修复再生。连续服用可促使粘膜细胞结构恢复正常。实验证明,它可清除病原菌,扶植正常菌群生长,纠正菌丛失调,促进腹泻痊愈。思密达一般为每次1袋,每日服用3次,可加于50毫升水中摇匀后饮服。对腹泻次数多、症状较严重者,也可应用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止泻药,同时要注意补充液体与电解质。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二重感染。最为多见的为白色念珠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及金葡菌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和原有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癌肿等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多数伴有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大便为水样或带粘液,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一般无呕吐,腹痛不明显。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经常观察口腔有无鹅口疮发生,出现腹泻要及时送大便作涂片检查。如有霉菌。应口服制霉菌素或酮康唑抗霉菌感染。发生鹅口疮可在口腔局部涂用制霉菌素甘油。
伪膜性肠炎,也叫假膜性肠炎,与肠道内难辨梭状杆菌感染产生的外毒素有关。很多抗菌药物都可引起,又以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最为多见。多发生于用药后数日内或治疗过程中,也有延迟到停药后2~3周才发生。症状较重,可大量水泻,每日达十余次以上,常含粘液,少数有血便,严重者可排出斑块状假膜。伴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病死率高达30%,6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高达40%。一旦确诊,要立即停用原用抗菌药物,并口服万古霉素,口服或静脉应用甲硝唑(灭滴灵)。同时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这种腹泻切不可用复方苯乙哌啶等止泻药。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207例为研究对象, 在该阶段我院实施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措施, 并与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196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回顾分析和统计上述随机抽取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 并制定专门的调查表进行详细记录, 逐项登记, 其中记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总药费。
1.3应用管理措施: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 控制细菌耐药,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同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抗菌药物的临床预防性、治疗性的应用细则, 并拟定出分层、分线、分级管理措施及相关的奖惩措施, 进行规范整理后, 印发给全院医务人员受众, 并严格规定依照医院文件执行。促进医务科室和药剂科之间的联合合作查房, 对全院各科室每月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和分析, 并由药师和医师相互探讨后, 将存在的问题总结, 在全院进行披露, 并敦促相关科室限期内完成整改, 同时与合理用药负责人当月或今后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保证整改有力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时间段我院常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通过对上述两阶段时期我院常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在2010年至2011年阶段, 收治的1196例患者中, 有931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占77.84%;而在实施应用管理措施后, 在2011年至2012年阶段抽取的1207例住院患者中, 有723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占59.90%;上述两个时间段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样, 对两个时间段用药费用进行分析后发现, 2010年至2011年阶段上述患者平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544.39±257.96) 元和 (3457.47±1048.79) 元;而2011年至2012年阶段, 上述患者平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费用、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241.31±156.45) 元和 (2843.24±978.32) 元;两个时间段上述指标对比发现2011年-2012年各项平均费用较2010年至2011年有明显降低,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见表1。
2.2两时间段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对比:2010年至2011年、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构成部分为住院患者, 尤其是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主要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有以下几种:硝基咪唑类、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两时间段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对比见表2。
表2分析可知, 2011年至2012年阶段, 我院对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率较2010年至2011年有明显降低, 两时间段该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724, P<0.05) ;同时, 2011年至2012年阶段, 我院不合理使用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钠的概率较2010年-2011年有明显下降, 两时间阶段上述两种药物使用情况均对比有明显差异 (χ2=6.5806, P<0.05;χ2=8.9718, P<0.05) ;另外在其他几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上, 两时间阶段并无明显改善。
3讨论
在2011年至2012年阶段在我院实施常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措施后, 发现在我院接受治疗住院患者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率虽然较往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但仍旧与我国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化指标不相符合, 高出9个百分点[2], 而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求, 差距更大;通过对我院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 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我院医师常常依靠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着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外科及眼科手术在预防感染方面使用的抗菌药物所占比例非常高[3]。
通过对两时间段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结果及患者费用开销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在实施应用管理措施后,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得到明显的遏止, 同时也明显降低患者治疗疾病时的开销, 两个时间段上述各种治疗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我院开展常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 而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仍旧较高的问题, 我院在上述管理措施再次进行了改进, 如: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严格要求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 使用前应给予病原体鉴定、尽量避免对皮肤、黏膜局部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等[4];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 如将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限制性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保证对症使用的抗菌药物[5]。
综上所述, 通过对基层医院临床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给予相对应的应用管理, 明显能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 这对于规范用药、合理用药, 保证患者的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正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0 (8) :487-488.
[2]金红玉.基层医院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22) :656-657.
[3]张锦辉, 刘志坚, 董玉明, 等.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4) :267-268.
[4]赵云和, 吕金女.基层医院多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9 (5) :157-158.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10-14
抗菌药物管理07-2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05-20
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10-12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07-05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06-08
抗菌药物分类管理记录09-15
抗菌药物的滥用07-21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05-2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诫勉谈话制度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