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博弈论文

2024-07-08

贷款博弈论文(精选7篇)

贷款博弈论文 篇1

0 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所采取的措施。它由财政贴息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助学贷款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助学贷款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筹集高等教育费用的重要方式。因此,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直接关系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国家人才培养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居高不下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却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也打击了银行、国家和社会对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的信心。如何降低违约率,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自2006年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已帮助一大批贫困学生完成了他们的学业,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国的知识文化水平。但由于我国助学贷款的运作时间较短,各方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不够,助学贷款在政策的实施上还比较被动。以下对我国的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

第一,国家助学贷款整体分布不均衡。国家助学贷款分布的不均衡既包括了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也包括了高校间以及专业间的分布不均衡。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比较好,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学生较容易获得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较多的经济落后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比较缓慢,学生反而比较难以获得助学贷款。其次,由于银行在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时更愿意将发放目标定位于风险较低的学生群体,而就读于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这就导致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贷款。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贫困生越多的高校和专业,他们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可能性更低。可见,国家助学贷款整体分布的不均衡将会导致最需要得到助学贷款帮助的贫困生没有获得贷款帮助,这有违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初衷。

第二,征信体系不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尽管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就开始投入使用,但由于我国没有类似国外的《征信法》或《征信管理条例》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且目前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范围仍然很有限,仅局限于银行的贷款记录和信息,这就大大削弱了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对违约学生的约束作用,因此,也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收回。此外,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没有抵押物和担保,属于信用贷款,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作支撑保障,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稳定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没有完备的违约还贷信用惩罚和法律惩罚,仅仅假定学生具有良好的信用,即在校大学生不需要提供担保,只需要通过所在学校提供的贷款介绍人或由借款学生提供见证人,就可以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连带责任,这就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信用风险。而目前在我国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中,对未能按时履行偿还责任的学生缺乏明确有效的惩治措施,仅仅是通过在媒体上公布违约学生的名单和身份证号,而这些措施多数仅停留在文件层面,并未被大力落实。因此学生违规后受到的直接利益损失非常小。在这种个人信用系统尚未全面建立,且没有法律和个人信用保证的前提下发放信用的贷款,银行难于监管,致使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

第三,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应按照商业化、市场化模式运作,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高,且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和高学历者就业水平不高现象严重,借款学生偿还贷款的能力大大降低,加之助学贷款金额小、偿还时间长、手续繁杂,助学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低,导致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收益低、成本高、风险大,尤其是巨大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补偿机制又不健全,致使利润很低、甚至亏损,因此减少贷款供给就成为必然的理性选择。尽管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促使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发放贷款,但银行为了平衡成本和收益,会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门槛,这不但会造成银行贷款服务成本的升高,也导致不少贫困学生无法获得助学贷款。

2 助学贷款中学生行为博弈分析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中银行与受贷学生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双方各自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我们可做如下假设:

(1)博弈的参与者包括受贷学生和银行,且二者均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无论银行是否放贷,都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并且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自己的博弈策略。作为博弈的另一方,银行也是按照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选择自己的博弈策略。

(2)学生个体和银行之间进行的是一次性的博弈,因为学生只有在上学期间才能进行助学贷款。

(3)对银行而言,学生个体信息是不确定的,但学生群体的信息是可以预测的。学生个体信息的不确定表现在贷款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难以预测;其次,学生的信用状况和道德水平也很难确定。因此,学生个体和银行之间的博弈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但是学生群体的状况是大体可以预测的,银行可以通过往年学生整体所表现出的情况对今年的学生群体进行预测。因此,银行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完全信息博弈。

(4)从博弈顺序来看,不论是把学生看成个体还是群体,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博弈都是动态博弈,他们的行动顺序是分前后的,尤其是银行会根据往年的情况调整当年的贷款行为。

银行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个三阶段的动态博弈过程,其具体顺序为:

第一阶段,银行在收到学生的助学贷款申请后选择是否放贷,可选策略为贷款和不贷款。若选择不贷款则博弈结束,此时银行与学生的收益情况为(0,0);若银行选择贷款,则由学生进行选择。

第二阶段,学生选择是否按时还贷。如果学生选择还款则博弈结束,银行和学生的收益情况为(I,Re-(I-Ig)),其中Re为学生利用贷款完成学业获得的收益,I为贷款利息,Ig为政府贴息,则I-Ig为学生需要支付的利息。

第三阶段,银行选择对违约学生是否追讨。假设学生选择赖帐,则银行会对贷款进行追收,追收成功的概率为p,并假设学生因为违约受到的惩罚为Cs,银行为追收贷款付出的追收费用为Cb,贷款的本金为A,则银行与学生的收益情况为((2p-1)(I-Cb)-(1-p)A,Re-p(A+I-Ig)-p Cs))。

当赖账的收益大于还款收益时,学生会选择赖账,即:Re-p(A+I-Ig)-p Cs)>Re-(I-Ig),

即学生赖账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小于0,则银行在第一阶段的博弈中会选择不贷款,而如果(2p-1)(I-Cb)-(1-p)A>0,则银行在第一阶段的博弈中会选择贷款,而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博弈中会选择赖账。

可以看出,A、Cs、Cb、p的大小决定了式(1)和式(2)是否成立。而贷款本金A的金额基本是固定的,因此影响违约率的关键因素是Cs、Cb、p。尽管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已逐渐建立起来,学生拖欠贷款将直接影响住房贷款以及信用卡的申请,但发挥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改进,且没有影响到学生声誉以及生活事业发展,从而不足以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由于目前尚未出台有力的法律法规,学生不会因为违约而遭受到法律处分,没有法律的强制执行措施,学生所面对的违约成本Cs就大大的降低了。再者,贷款学生毕业后,因工作单位、居住地点、联系方式变动,加之贷款额度小,追收成本大,追收成功率低。因此目前我国的情况是Cb高而Cs和p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式(1)和式(2)成立的概率较大,这就意味着助学贷款难,银行收回贷款也难。

3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防范的建议

第一,建立贷款学生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银行应该对学生信用档案进行标准化处理,规范贷款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个人信用卡号等数据,个人信息从采集、汇总、分析、评估到查询、披露都形成严格的标准,与其他部门及独立的征信机构的信息口径一致,利用网络技术形成助学贷款专用信息平台。银行应定期与学生进行联系,对其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于各个机构、部门,从而推动助学贷款和征信系统的良性互动。

第二,开发助学贷款信用评估技术。可以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评估模型和管理策略,建立专业的助学贷款信用评估模型,对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与等级划分,根据等级划分的情况,决定是否贷款以及贷款的金额。发放贷款后银行应定期对接受贷款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最新的信用评估情况做出终止发放或提前收回的决定。

第三,建立违约约束机制,提高助学贷款违约的成本。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为助学贷款的违约打开了制度性缺口。完善违约惩罚机制、提高违约成本是控制助学贷款违约的关键。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议尽快制定我国的助学贷款相关法律,通过法律的约束,规范助学贷款的权利与义务,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贷程序、贷款种类、偿还办法、减免条件、违约后的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增强贷款履约的法律约束力,化解违约风险。对违约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使其受惩罚的损失大于其所获贷款的利益,以达到对恶意拖欠贷款的约束。

摘要:降低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是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助学贷款中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关系,探寻了影响助学贷款违约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宗刚,杨一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缘何陷入困境——基于博奕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2,(04):26-30.

[2]廖茂忠.借款学生违约行为的发生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9-56.

[3]杜安国,高海燕,徐征.当前助学贷款违约率偏高现象分析[J].南方金融,2007,(06):44-45.

中小企业团体贷款的博弈分析 篇2

关键词:团体贷款,博弈机制,信息不对称

1 引言

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和难以化解的坚冰。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其核心就是要有效防范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于这样的思路, 借鉴国外小额贷款的一些成功经验, 银监会于2005年出台的一份《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组织、营销策略、审贷机制、考核评价、信贷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规范[1]。然而, 由于交易成本的上升与银行贷款利率的制定仍然存在着矛盾, 抵押担保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以及激励机制作用有限等原因, 近两年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与此相反的是, 1976年Yunus开创的名为“团体贷款”的联保融资方式[2]由于还款率[3]方面的惊人表现 (高达95%以上甚至100%) , 却在国内不胫而走, 赢得了企业、银行以及政府的青睐, 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章元在该领域做了较多开拓性的工作[4,5,6,7,8]。“团体贷款”能够真正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吗?它的本质是什么?“团体贷款”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其有效实施是否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我国是否已经具备了这些要求, 如果没有, 该如何进行规范与改进?

2 中小企业团体贷款问题的博弈分析

(1) 团体贷款的本质及研究假设

团体贷款是由几家贷款有难度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 共同组成联保人, 银行分别向这些加入联保的企业授信, 根据授信余额等具体情况不同, 参加“抱团”联保的企业交纳的风险保证金比例不同, 在缴存一定贷款联保保证金后就可以获得贷款的金融产品。一家企业如果不能按时归还贷款, 由其他成员企业共同清算, 如果团体的债务没有全部偿还, 则所有的团体成员将无法从银行再获得贷款, 失信的成本很高。但由于中小企业之间、借款企业以及银行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 因此, 团体贷款的整个过程就形成了多方动态博弈。

在这个多方动态博弈过程分析中, 进行一定的假设:

①企业与银行都是理性人, 银行关心贷款的收益性与贷款能否及时偿还, 企业的行为取决于其收益水平。

②由于后续的博弈分析过程是建立在企业之间已经组成了贷款联盟的基础上, 因此企业有能力并且愿意组成贷款联盟就成为研究的一个前提。

③团体贷款成员不会同时向银行借款, 在由两家企业构成的团体贷款小组中, 一家为借款企业, 另一家为担保企业。

(2) 结成贷款联盟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借款的中小企业根据其还款可能性的高低, 分为高风险型和低风险型两种类型, 他们都希望通过获得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以获取经济收益R. 由于风险与收益的相匹配性, 假设低风险型借款企业成功的概率与收益分别为PLRL, 高风险型借款企业成功的概率与收益分别为PHRH. 显然PL>PH, RL<RH. 根据理性人假设, 不同类型企业的期望收益必须相等, 即R¯=ΡLRL=ΡΗRΗ. 当然, 如果不贷款, 他们都将获得一定的回报I. 在放贷的过程中, 虽然银行知道企业之间存在风险偏好的差异, 由于无法进行系统的审核, 银行无法进行有效区分, 只能按照基准利率i放贷。为简化问题, 假设银行对每个企业的放贷规模都是A, 当不出现违约时, 银行能够获得的收益为Rc=Ai. 设不同贷款企业不违约的平均概率为Ρ¯, C为银行贷款成本, 则银行实现盈亏平衡必须满足RcΡ¯=C.

为了简要分析三者的博弈过程, 假设贷款联盟只有两家中小企业, 其中一家为借款企业, 另一家为担保企业。根据上文假设, 如果经营投资失败, 就要支付联保保证金K; 如果成功, 则支付利息为Rc (即银行的收益) 。同时, 任何一方要为对方的违约承担连带保证责任L (L=Ai-K) , 而当一家企业彻底无法偿还贷款时, 则连带保证责任就不仅仅是支付利息, 还要支付本金、 滞纳金以及中间费用, 其结果必然是L>A (1+i) 。我们可以根据组成团体贷款联盟企业的类型, 对其收益与损失进行分析。当低风险型企业与高风险型企业结成贷款联盟, 则高风险型企业与低风险型企业的收益分别为PH (PL-PH) LR¯-ΡL[Rc+ (1-ΡΗ) L], 而低风险型企业的损失是PL (PL-PH) L, 由于PL (PL-PH) L>PH (PL-PH) L, 即低风险型企业的损失高于高风险型企业的收益, 此时高风险型企业无法及时将欠款补偿给低风险型企业, 低风险型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并不愿意与高风险型企业结成贷款联盟。因此, 只有风险偏好相似的企业才能结成团体贷款联盟。即要么是低风险企业贷款联盟, 要么是高风险企业贷款联盟。当都为低风险的时候, 企业的期望收益为R¯-ΡL[Rc+ (1-ΡL) L], 而同为高风险企业时, 高风险型企业所结成贷款小组的期望收益是R¯-ΡΗ[Rc+ (1-ΡΗ) L]。因此, 只要事先对RcL进行科学取值, 即合理确定差异化的优惠利率i和连带责任保证, 就能更好地挖掘出优质的贷款客户。

(3) 借款企业、担保企业与银行三者间的博弈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银行与企业的行为具有非同步性, 博弈的任何主体都不清楚对方是何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及其对自身的影响是怎样的, 因此, 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动态博弈, 只能进行初步判断, 并根据其他参与人的行动来修正初步判断, 并理性选择自己的策略。假设在双方博弈的第一阶段,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概率为p. 如果银行不给企业贷款, 双方都无法获得收益; 如果银行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 借款企业就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按时还款或违约, 此时, 双方博弈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 如果借款企业按时还款, 则银行与企业获得的收益分别为 (Rc=AiR¯-A (1+i) ) , 如果不还款, 由于发放的是联保贷款, 银行的贷款由担保企业代其归还, 因此银行的收益仍为Rc=Ai, 借款企业的收益为R¯-A (1+i) +A-Μ-Κ, 而担保企业的收益为M+K-A (1+i) , 其中, M为担保企业替借款企业还款后获得的社会信誉的提升, 从而带来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第一、二阶段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括号内前后两个数字分别代表银行的收益和相关企业的收益。

现在假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只进行一次, 如果借款企业归还贷款, 企业的收益为Ρ[R¯-A (1+i) ], 如果不归还贷款, 收益为Ρ[R¯-A (1+i) +A-Μ-Κ], 显然Ρ[R¯-A (1+i) ]>Ρ[R¯-A (1+i) +A-Μ-Κ], 由于双方博弈只进行一次, 理性的借款企业必然选择违约行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 由于事先规定好担保企业的连带责任, 他可以向担保企业讨还借款本金及利息, 银行并无损失, 这就强化了银行的贷款行为。此时, 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借款企业获得贷款并违约, 银行从担保企业获得本金及利息, 担保企业损失金额为借款本金及利息与联保保证金之间的差额, 但是收获了一定的信誉以及日后与银行交易的便利性, 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以履行代位追偿权, 向借款企业讨还贷款本息及时间成本。

虽然银行在一次博弈后并未受到损失, 但是担保企业也是理性人, 在权衡诚信收益与物质损失大小之后, 可能选择“触发战略”, 即在对方违约后, 也选择背叛, 永不合作。那么, 银行成为最大物质损失者, 最多只能获得联保保证金K, 借款企业由于信用污点也就无法获得银行的再次贷款, 担保企业的信用自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方合作至此结束。显然, 这不是最佳的博弈均衡点, 因为三方如果继续开展合作, 将获得更大的收益。假设在第一次博弈之前, 借贷双方预期将会有p的概率使得交易能够继续下去, 并且假设每次博弈都获得同样的结果, 而银行采取的是“触发战略”。此时, 三方之间的博弈如图2所示。

那么, 借款企业将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呢?如果借款企业选择不还贷, 那么他得到的当期收益为Ρ[R¯-A (1+i) +A-Μ-Κ], 以后由于每期的收益为0, 所以其总收入为Ρ[R¯-A (1+i) +A-Μ-Κ];如果企业按时还款, 那么他在本期的收益为Ρ[R¯-A (1+i) ], 假设上期按时还款的企业, 在下一期获得贷款的概率为ξ, 收益为ξn[R¯-A (1+i) ]。因此, 如果企业保持遵守契约, 按时还款, 则最终将得到的贴现收入总额为:Ρ[R¯-A (1+i) ]+Ρξ[R¯-A (1+i) ]+Ρξ2[R¯-A (1+i) ]++Ρξn[R¯-A (1+i) ]=Ρ[R¯-A× (1+i) ]1-ξ, 当Ρ[R¯-A (1+i) ]1-ξΡ[R¯-A (1+i) +A-Μ-Κ]时, 借款企业选择按时还款策略才是最优策略, 最终求得:ξA-Μ-ΚR¯-A×i-Μ-Κ

假设ξ≥50%, 也就是说, 只要借款企业按期还款, 它获得贷款的概率将会比较大, 则最终将导出 (2-i) A-M-K≥, 该不等式的含义是企业利用团体贷款连续获得的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活动获得的收入与违约时将导致的名誉损失 (M) 以及预先缴纳的联保保证金 (K) 之差大于单次贷款获得的经营或投资收益时, 企业选择按时还款, 此时守信为企业的最佳选择。因此, 在目前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以及文化传统下, 虽然利率、 惩罚、 贴现率、 保证金等都会影响团体贷款企业还款的积极性, 但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强弱程度, 关键还是取决于声誉发挥作用的程度。如果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及让企业根植于集群或园区内, 那么声誉的影响将是显著的, 理性的借款企业为了长远发展, 将选择遵守契约作为其均衡策略。

3 结论与措施

由上述博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借款企业、 担保企业和银行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按照理性人的假设, 三方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及其他人的行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理性选择自己的策略。借款企业通过比较连续获得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或投资活动获得的收益与违约时带来的损失之差与单笔贷款获得收益决定是否需要按时还款, 若前者大于后者, 借款企业会守信按时还款, 否则会违约; 担保企业在借款企业违约时, 也会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权衡诚信收益与物质损失作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而银行在借款企业或是担保企业有一方不违约的情况下, 其收益是稳定的, 但当双方同时违约的情况下, 其在整个博弈过程中是最大的输家, 只能收到较本金和利息而言少的可怜的保证金。同时还可以看出, 在整个博弈过程中中小企业之间基于利益的协同性结成联保小组是前提条件, 完善的银行监管功能和动态激励机制是三方博弈能够重复进行的保障基础, 因此为了保证借款企业、担保企业和银行三者之间博弈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增进团体内贷款成员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强化其利益协同性。

强化团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协同, 促使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次数, 是该博弈模式顺利推广的关键。目前正兴起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产业组织形式为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以及合作关系提供了条件。通过经济利益关系强化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 建立起外部经济内在化的机制, 对于促进团体贷款融资方式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9]但是, 这个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发形成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在团体贷款模式宣传以及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努力改善信贷融资环境, 宣传团体贷款, 严惩骗贷企业, 治理信息失真。同时由行业协会或政府牵头, 由联保小组组织实施对企业的全面调查, 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需求, 为企业之间建立联保关系牵线搭桥, 并为银行提供企业信息。团体贷款交易流程中如何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监督?应建立联保小组, 并委托行业协会来协调, 企业向行业协会提出联保申请, 由行业协会或中小企业管理局牵头成立联保小组, 审批联保团体成员组成的合规性, 核定团体最高贷款限额, 三方共同制定团体贷款的实施细则, 建立联保小组档案并管理, 成为联保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

第二, 建立银行监控机制, 从内部防范团体贷款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体系缺乏横向制衡和有效的监督追求机制, 容易导茁团体成员企业的合谋——他们同时不履约, 或者成员与信贷人员之间合谋骗取不需要抵押的银行资金。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应强化信贷人员的包放、包收、包管责任, 并认真搞好贷后监督和风险预测操作。银行可以采取“双团体贷款”的形式, 除了成员企业组成联保团体, 银行内部信贷员也形成一个团体来共同负责贷款的审核, 利用信贷员之间的横向监督和连带责任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此外, 银行还应建立风险补偿制度, 地方政府可以从每年财政预算内拿出一块风险补偿资金筑起更大的风险防火墙以鼓励银企合作, 商业保险也可以适时参与, 分担贷款风险。另外, 银行在与联保企业合作的时候, 不应当只考虑到收益, 贷款利率的确定必须与联保企业的类型、状态、行为相匹配。

第三, 增强动态激励机制, 促进博弈机制的重复运行。

团体贷款博弈机制重复运行的条件是联保成员企业确认他们在按时还款以后, 还能够在需要贷款时获得新的贷款、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以及获得比原来利息更低的贷款。由于银行与企业建立团体贷款合同时并没有给予明确, 或者只对贷款逾期企业施加惩罚, 而对贷款企业提前还贷没有激励, 导致借款企业选择违约策略, 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因此, 为了使企业与银行的博弈能够重复进行, 银行应该强化按时还贷的激励机制, 要在贷款发放初期, 即向团体贷款成员声明守信的优势, 并向其承诺, 只要结成团体贷款联盟, 将所得贷款按照事先合约要求使用, 并按时还本付息, 就可以再次申请贷款, 并且在贷款额度和利率上给予优惠, 优惠的幅度取决于其守信的程度。同时, 鼓励贷款联盟成员提前揭露其他成员的风险行为, 给予这部分企业降低连带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2005.

[2]Bealey T, Coate S.Group lending, repayment incen-tives end social collateral[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5, 46:1~19.

[3]汤敏, 姚先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J].改革, 1996, (4) :51~59.

[4]章元.团体贷款为何如此成功[J].农村金融研究, 2004, (5) :27~31.

[5]章元.对团体贷款高还款率的解释:一个社会担保模型[J].世界经济文汇, 2005, (2) :67~72.

[6]章元.团体贷款下可能扭转的“信贷配给”机制[J].世界经济, 2005, (8) :60~67.

[7]章元.论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低效率的可能改进[J].经济研究, 2005, (1) :47~55.

[8]章元, 李全.论产出分布对团体贷款还款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3, (2) :43~54.

贷款博弈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定价策略

一、引言

信贷资产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通过信贷所建立起来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 是银行资产运用中所形成的最重要的客户关系之一。银行将资金借给企业其实质是银行作为委托人暂时将资金的运作权委托给企业运作, 因此企业的行为将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信息不对称时, 企业比银行更了解其自身行为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使得银行基于企业风险的贷款定价会出现偏差, 承担的风险和可能获得的收益不能合理的匹配, 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不确定性。面对这种状况银行如何让进行贷款定价使得借贷企业有意愿提供给银行更全面的信息以帮助银行更准确的评估风险同时保证合理的收益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旦策略失败, 银行要么会承担过多的风险, 要么会导致一些客户的流失。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假设, 分析了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对银行收益和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二、策略分析模型

(一) 模型描述

假设在一个风险厌恶的经济环境中, 存在大量的银行和企业, 银行的资金成本为无风险利率Rf。当有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银行会收集公司的相关信息, 用以确定贷款的风险水平, 并最终根据贷款的风险水平确定贷款利率。市场上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种企业, 企业贷款之前可以选择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风险类型, 企业的风险类型是其私有信息, 只有企业C自己知道, 但银行和企业都知道属于低风险的企业的概率分布P (C=CL) =p, 企业属于高风险的概率分布为P (C=CH) =1-p, 0RL>Rf, 此也为共同知识。当企业向银行提交申请贷款的材料时可以选择披露高质量的信息 (I=IH) 或者低质量的信息 (I=IL) , 当银行B看到披露的信息后认为企业在低风险类型下披露高质量的信息的概率为PL (I=IH) =a, 0

(二)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首先, 我们分析在银行评估完企业的风险类型后 (银行认为企业为高风险类型时B=CH, 银行认为企业为低风险类型时B=CL) ,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支付。这里的支付均是与市场利率比较的结果, 正和负分别表示超出市场利率获得超额利润和收益低于市场水平。银行高估低风险类型企业的风险时, 企业将放弃贷款, 此时银行客户流失将有无风险利率Rf的资金成本损失, 即银行支付为-Rf。绘制支付矩阵表一如下:

通过对表一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市场贷款利率除了包含贷款的资金成本和贷款信用风险的风险补偿外, 还应包含银行自身预测风险的风险补偿。如表一所示, 只要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风险类型判断失误其收益就会低于市场收益, 又由于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技术是不存在的, 因此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预测技术银行的期望收益一定低于市场收益, 所以市场贷款利率应能够补偿银行自身的预测风险。这个可以今后作为在贷款定价方面的一个研究课题, 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通过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 表一所示的支付矩阵是一个典型的拥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博弈。我们令银行作出企业风险类型后的期望收益相等, 即:

p (-Rf) = (1-p) (RL-RH)

解得:

当企业不提供任何信息时, 若p满足上式, 则银行无法通过选择策略改进其支付。不过由于p是一个外生变量单独的企业是无法控制的, 所以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在企业未进行信息披露时, 其风险类型为私有信息, 但其所属风险类型的概率分布为共同知识。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后, 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信息质量对企业的风险类型作出后验推断。根据贝叶斯概率公式, 我们可以很容易求得信息披露后银行对企业所属风险类型的概率推断。绘制表二如下, 显示了在企业未披露信息和进行不同质量信息披露的条件下, 银行对企业的风险类型做出的概率推断:

在银行获得企业所披露的信息, 并根据得到的披露信息得到企业风险类型的后验概率推断后, 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 确定最优贷款利率。具体的来说, 若银行推断企业以P (C=CL) 为低风险类型, 则银行会以相同的概率选择贷款利率为RL, 以获得市场水平的收益;若银行推断企业以P (C=CH) 为高风险类型, 则银行会以相同的概率选择贷款利率为RH, 以获得市场水平的收益。绘制表三如下, 显示了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和期望支付: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有很多企业是不愿意披露自身信息的, 这会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管, 经营自由受到限制。所以信息的私密性本身对企业是有效用的, 我们用VI表示其效用, VI≥0。显然, 当E (R|I=IH) -E (R|I=IL) >VI时满足激励相容的条件, 企业会有意愿的提供高质量信息, 这有助于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若企业有意愿披露自身信息, 那么高质量信息下银行仍无法确定企业风险类型的假设是否还成立呢?Greenbaum e t al. (1989) 和Sharp (1990) 在关系型贷款定价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 企业的部分信息是属于无法传递的信息类型, 并且银行在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中获得这种信息后, 可以利用这种专有信息的垄断力取得超额利润。这些研究间接的证明了, 即使企业有意愿披露自身信息, 若是初次合作银行仍不可能确定企业的风险类型, 假设仍然是合理的。

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中, 银行的定价决策只能影响a、b两个变量 (即银行的每一定价策略对应一个 (a, b) 点) , 其余均为外生变量或企业决策。首先, 在做决策时, 银行为更好的防范风险,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需要尽量满足银行和企业间的激励相容条件, 即E (R|I=IH) -E (R|I=IL) >VI。其次, 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 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 即调整a、b使得E (支付|I=IH) 和E (支付|I=IL) 最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上述两大目标进行, 研究每个目标下的银行最优策略以及策略之间的相容性。令:

F1 (a, b) =-[E (R|I=IH) -E (R|I=IL) ]

F2 (a, b) =-E (支付|I=IH)

F3 (a, b) =-E (支付|I=IL)

命题1:在0

m inF1 (a, b)

整理后的命题为非线性规划, 可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1=0。

(2) 当a=1, b=0时, F1=RH-RL>0。

显然, a=b (0, 1) 为要求的解, 此时minF1=0。

命题2:在0

m inF2 (a, b)

同样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2=p (1-p) (RH-RL+Rf) 。

(2) 当a=1, b=0时, F2= (1-p) (RH-RL) 。

当时, 在 (a, b) 值域范围内F2为常数, 这说明银行策略不影响其自身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当时, p (1-p) (RH-RL+Rf) > (1-p) (RH-RL) , 因此 (1, 0) 为命题2的解。为了提高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银行的策略点 (a, b) → (1, 0) , 即银行只是依靠企业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来判断企业风险类型。

当时, p (1-p) (RH-RL+Rf) < (1-p) (RH-RL) , 因此a=b[0, 1]为命题2的解。为了提高在获取高质量信息时的期望收益, 银行的策略应该是使企业提供的信息尽可能的无效。

命题3:在0

m inF3 (a, b)

同样利用Kuhn-Tucher条件求解, 解得:

(1) 当a=b[0, 1]时, F2=p (1-p) (RH-RL+Rf) 。

(2) 当a=1, b=0时, F2=pRf。

当时, 在 (a, b) 值域范围内F3为常数。

当时, p (1-p) (RH-RL+Rf)

当时, p (1-p) (RH-RL+Rf) >pRf, 因此 (1, 0) 为命题3的解。

综合分析三个命题的结果。首先分析命题1的结果, 将其解得结果带入E (R|I=IH) -E (R|I=IL) =0, 即E (R|I=IH) -E (R|I=IL) 0, 又VI≥0, 因此无论银行的定价策略如何都无法满足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需的激励相容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不会提供给银行对其有保密价值的信息。二、企业更有激励选择提供低质量的信息。我们假设当a=b (0, 1) 时 (即当E (R|I=IH) -E (R|I=IL) =0时) P (I=IL) =P (I=IH) =0.5。当银行的定价策略点越接近 (1, 0) , E (R|I=IH) -E (R|I=IL) 越小, 这种激励越强, P (I=IL) -P (I=IH) 越大。比较命题2和命题3的结果, 我们发现银行在两种情况下的收益最优策略完全不相容, 除了时。当时, 银行的任何定价策略都无助于提升银行的期望收益。因为P (I=IL) P (I=IH) , 所以银行作出定价策略时应更多的考虑低信息质量条件下的期望收益。当时, 首先考虑最大化E (R|I=IL) , 可由命题3知策略点应靠近直线a-b=0, 可是越靠近直线a-b=0, P (I=IL) 越小, 这种情况下的最优策略没有比较明确的含义。当时, 首先考虑最大化E (R|I=IL) , 可由命题3知策略点应靠近点 (1, 0) , 而且越靠近点 (1, 0) , P (I=IL) 越大, 这种情况下最优策略就是加大信息质量在银行判断企业风险时的权重。在一般市场中, 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的比率和风险补偿函数是比较稳定的, 即p和RH-RL不变, 因此当银行资金成本较低时条件会比较容易达到, 此时银行为自身收益最大化作出的策略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 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 市场贷款利率除了包含贷款的资金成本和贷款信用风险的风险补偿外, 还应包含银行自身预测风险的风险补偿。第二, 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不会提供给银行对其有保密价值的信息。第三, 企业更有激励选择提供低质量的信息。第四, 在银行资金成本较低时, 银行为自身收益最大化作出的策略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参考文献

[1]Pankaj Kumar Maskara.Economic value in tranching of syndicated loans[J].The Journal of Banking&Finace, 2010, 34:946~955.

[2]于久洪, 张剑.基于贝叶斯博弈的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统计与研究, 2010, 307 (7) :138~140.

[3]粟勤.西方银行贷款定价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329 (12) :71~73.

[4]庄新田, 黄小原.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J].系统工程, 2002, 111 (3) :20~23.

[5]庞素琳, 黎荣舟, 刘永清, 徐建闽.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 (Ⅰ) ——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2001, 18 (4) :80~83.

贷款博弈论文 篇4

一银企贷款博弈模型的建立

银企贷款博弈主要涉及的是银行与需要贷款的企业这两个主体。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银行与企业是先后行动, 但是把整个贷款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来分析, 在每个阶段中银行与企业都可以看成是同时行动的。又因为银行所掌握的企业相关信息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的完整的信息, 所以该博弈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整个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首先银行有两个策略选择, 分别是“贷款”与“不贷款”。当选择“贷款”策略时, 银行在贷款之前必须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贷款用途、担保抵押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 需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 (假设综合调查成本为C) 。如果企业按时还款银行会获得相应的贷款利息Ar (假设贷款额为A, 贷款利率为r) ;当选择“不贷款”策略时银行的总收益为-Ar (这里主要是指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 。

银行在企业违约时会向企业追还贷款, 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追款 (假设综合追款成本为C′) ;假设追款不成功的概率为p (则追款成功的概率为1-p) , 于是银行在追款成功时得到利息收益 (Ar) 的同时需要付出调查成本 (C) 与追款成本 (C′) ;而追款不成功时银行只能变卖企业贷款时的抵押物以减少损失, 此时银行在获得抵押物价值 (c1) 的同时还要付出贷款本金 (A) 、调查成本 (C) 与追款成本 (C′) 。

企业贷款成功后可以“还款”与“不还款”。当选择“还款”策略时, 企业在得到了发展获得收益 (假设为h) 的同时需要付出约定的贷款利息Ar (假设同上) 。当选择“不还款”策略时, 如果银行追款成功, 企业在获得发展收益 (h) 的同时还要付出贷款利息 (Ar) 与信用损失 (假设为c) ;如果银行追款不成功, 企业在获得发展收益 (h) 与贷款金额 (A) 的同时还要付出信用损失 (c) 与抵押物损失 (c1) 。另外, 当银行选择“不贷款”策略时, 企业贷款不成功缺少发展资金, 此时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策略都将遭受损失 (这里假设为失去发展的机会成本-h) 。

由此可得银企贷款博弈模型的策略选择矩阵如表1所示。

二博弈双方的风险收益分析及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假设银行选择贷款的概率为α, 选择不贷款的概率为1-α;企业选择还款的概率为1-β, 选择不还款的概率为β。由此可进行以下两项分析。

1. 银企贷款博弈中影响银行贷款因素的分析

银行选择贷款的期望收益:

银行选择不贷款的期望收益为:

明显可以得知, 当E贷>E不贷时银行选择贷款, 代入式1与式 (2) 并化简得:

在不等式 (3) 中, 当 (2Ar-C) /[C′+ (1+r) Apc1p]越小, 则不等式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银行选择贷款的概率α就越小。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α随着银行综合调查成本C的增大而减小。银行在对企业贷款前必须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状况、信用水平、贷款用途等进行详细调查, 从而很好地控制贷款风险。当然这个调查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调查成本如果过大, 将使银行最终的贷款收益减少, 最终会使银行的贷款概率降低。

(2) α随着银行综合追款成本C′的增大而减小。当企业出现违约不还款的情况时, 银行将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向企业追还贷款, 追款成本如果过大将直接减少银行的追款收益, 所以银行在贷款之前一定会考虑企业违约时追款成本的高低。追款成本越高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概率就越低。

(3) α随着银行追款不成功概率p的增大而减小。银行在企业违约后必然会通过向企业追还贷款来减少损失, 而追款成功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最终收益。当追款成功率越低时, 银行在企业违约后遭受损失的概率就会越大, 那么, 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就会越小心, 因此贷款的概率就越低。

(4) α随着企业贷款数额A的增大而增大。由于贷款利率一般都是确定的, 所以贷款数额成为影响银行贷款收益的重要因素, 贷款数额越大, 银行的贷款收益就越大;而且由于银行资金的有限性, 大额贷款能有效地降低银行的工作成本;所以, 贷款数额越大, 银行贷款的概率就越高。当然这里必须明确的是, 并不是只要贷款数额大银行就愿意贷款, 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资信水平、偿债能力等其他因素。

(5) α随着企业抵押物价值c1的增大而增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须要求企业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作为贷款担保, 这些担保物能够保证银行在企业违约不还款时将贷款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因此抵押物价值的大小决定了银行是否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当企业贷款抵押物价值越大时, 企业违约时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就越低, 银行越愿意向企业贷款。

2. 银企贷款博弈中影响企业还款因素的分析

企业选择还款的期望收益为:

企业选择不还款的期望收益为:

明显可以得知, 当E还>E不还时企业选择还款, 代入式4式 (5) 并化简得:

在不等式 (6) 中, 当c+c1p- (1+r) Ap越大, 则不等式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企业还款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所以企业选择不还款的概率β就越小。于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β随着企业信用损失成本c的增大而减小。当企业不还款时, 企业在银行的信用会受到损失, 这将影响到企业以后与银行的信贷往来。当企业的信用损失成本越大时, 企业是越不愿意违约不还款的, 因为这样会损害企业长远利益, 得不偿失。所以企业违约的概率随着企业信用损失成本的增大而减小。

(2) β随着企业抵押物价值c1的增大而减小。由于企业必须要提供一定的贷款抵押物才能顺利从银行获取贷款, 当企业违约不还款时, 银行将变卖这些抵押物来冲抵企业欠款。当企业提供的抵押物价值越大时, 企业违约不还款遭受损失也就越大, 这时企业不还款的概率就越小。反之, 当企业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越小时, 企业由于违约成本降低不还款的概率就越大。

(3) β随着企业贷款数额A和贷款利率r的增大而增大。企业的贷款数额越大, 就会使得企业在不还款时减少的账款越多, 相对于企业信用损失和抵押物损失获得的收益就越多, 这样企业不还款的概率也就越大。而贷款利率越高企业付出的利息就会越多, 企业还款的困难就会越大, 进而导致企业违约不还款的概率越高。

(4) β随着银行追款不成功概率p的增大而增大。企业在违约后必然会面对银行的追款, 在追款过程中由于企业对于自己和银行的各种信息都比较了解, 所以它能够很好地判断银行是否能够追款成功。当企业估计银行追款成功率很低时, 企业违约的概率也就越大。

三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银企贷款博弈模型的, 可以发现导致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 贷款数额绝对值较小, 相对值较高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不大, 资金缺口的绝对额度并不是很大, 因此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与大企业比起来微不足道, 而贷款数额的多少往往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收益。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银行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所以利润最大化是这些银行的主要目标, 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在面对众多贷款申请的同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大企业的贷款需求, 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功率不高。

2.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成本高

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资产少、信用水平不高, 很难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标准, 这就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前都会对相关的财务报表、业务记录等做一些粉饰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这就导致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审查会比较严格, 而且银行的相关贷款人员也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调查企业的各种信息, 从而增加了银行的调查成本。因此银行更倾向于向资信水平好的大企业发放贷款。

3. 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

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 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担保抵押物不足, 因此即便这些企业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 银行也只能根据担保抵押物的价值及其变现能力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而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 企业的违约成本低, 违约概率大

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往往竞争激烈, 经营风险很大。因此,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失败而违约的概率也非常大;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 而且我国中小企业重新注册的成本不高, 个人信用制度并不完善, 因此, 很多中小企业在经营失败后往往通过申请破产来逃避还贷, 这些都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低;因此多数中小企业在还款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选择违约, 而这又反过来给银行更多的理由不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5. 银行追款成本高, 成功率低

当中小企业贷款后选择违约时, 由于贷款数额小, 追款成本高, 追款过程中银行与中小企业所掌握的信息极不对称, 银行的追款动力并不是很大。因此, 银行在中小企业违约后往往会自认损失, 计入银行呆坏账, 不去花费更多的成本去追款;当然银行在遭受损失后也会吸取经验教训, 对以后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谨慎,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难度。

四总结

综上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贷款融资模式下, 由于贷款数额、贷款成本、企业资信等方面的原因, 银行往往喜欢向大企业而并非是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即便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它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要求会更高, 调查也会更严。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成功率很低, 进而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规模小, 资信不高, 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 分析在贷款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希望能够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博弈

参考文献

[1]刘秀菲.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

[2]高国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策略性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

[3]陈思.浅析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三种方法[J].现代商业, 2010 (3)

[4]李孟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 2001

[5]刘慧、李好好.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 2001

[6]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贷款博弈论文 篇5

1 声誉模型的构建

1.1 模型假设

声誉效应是指产生声誉企业对其自身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利益方的决策、相互的关系、市场上的表现等行为而产生的影响作用 (Dow ling, 2004;Gary, 2003) 。

假设1: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包含两家企业A、B, 且具有完全理性。

假设2: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只有两个策略:违约D, 不违约ND。

假设3:成员企业贷款数量为, 市场投资成功的概率是, 投资成功的收益为, 银行贷款利率为i。

假设4:银行贷款机制为: (1) 在联保小组中若有企业违约或者只有部分企业不还款时, 其他联保小组成员不承担连带责任还贷, 银行会把联保小组划为低信用的小组, 则联保小组将遭受银行制裁; (2) 若银行发现无企业违约或者有企业违约时但联保小组其他成员企业承担责任, 则联保小组不损害其信誉成本, 从而顺利进行下一次贷款过程; (3) 若联保贷款企业违约, 则被认定为低信用水平企业, 丧失在联保小组的交易资格, 遭受小组内部的信用制裁成本为R;帮忙还贷联保成员企业被认为属于信用良好企业, 信用收益为N, 并可重新组成联保体申请贷款。

假设5:银行的监督强度为, 若企业违约, 则银行获得企业收益的部分。

假设6:假设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初始效用收益为。。

假设7:企业声誉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众多方面所共同努力形成的, 在本文中, 假定企业选择采取合作的行为可以在联保小组中迅速传递以致提高和积累企业的声誉度, 反之, 违约则意味着企业声誉的下降。

1.2 单期博弈分析

(1) 当时, 即当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小组B分析发现短期违约获得的效用收益小于其为企业A承担连带责任获得的效用收益时, 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小组B的最优选择是不违约, 而企业A的选择策略在于的大小, 即违约获得的短期收益与违约时遭受小组内部的信用制裁成本, 当时, 此时, 企业A的最优策略是违约, 双方的博弈纳什均衡是 (违约, 不违约)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难出现, 因为一旦违约, 将遭受十分严厉的小组内部惩罚, 甚至被排除在小组之后的交易之外。当时, 这时, 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为 (不违约, 不违约) 。这个均衡属于社会理想的结果。

(2) 当时, 即当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小组B分析发现短期违约获得的效用收益大于其为企业A承担连带责任时获得的效用收益时, 集群联保贷款成员小组B的最优选择是违约, 而企业A的选择策略在于的大小, 即不违约获得的效用收益与违约时获得的效用收益的大小。当, 此时, 企业A的最优选择是违约, 双方的博弈纳什均衡是 (违约, 违约)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经常出现, 这是一个集体非理性的结果, 2012年发生的温州联保危机就属于此类情形。当时, 这时, 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为 (不违约, 违约) , 该均衡无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单期博弈中, 企业更重视短期利益, 当短期利益具有诱惑时, 企业会选择违约策略, 因此无法获得社会理想的结果。下面通过研究长期的双方博弈的行为特征, 来分析信誉效应对企业的选择行为的影响。

1.3 多期博弈分析

上文分析的 (违约, 违约) 的博弈均衡结果是一个囚徒困境, 是个体理性和集体收益最大化的矛盾, 如果双方都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短期行为的话, 那么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就无法达到。

现实生活中,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资金的支持, 所以联保小组和银行之间的融资行为是很多次的, 即是一个多期的重复博弈过程。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认为, 联保小组中成员企业所考虑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未来收益之和了。同时为了研究联保小组中的多次的融资行为, 本文建立多期重复博弈。假设重复博弈期限相同, 且联保小组中企业的惩罚机制是:若企业选择违约时, 则退出联保小组。所以, 企业A进行决策的依据是:根据将来的长期收益贴现之和的大小来选择去其博弈策略是违约还是不违约。

本文设定银行贷款利率i为市场平均利率, 收益的贴现因子为:

由上面的双方博弈支付矩阵 (表1) 可知, 企业A在第一期选择不违约和违约的收益分别是。所以根据上述分析, 如果企业A在一次融资行为中选择违约策略, 欺骗了联保小组成员B, 那么联保小组成员B将惩罚企业A的违约行为, 不会为其未来提供担保。在多期重复的双方博弈中, 即企业A选择不违约违约的长期收益 (意味着) 分别是:

根据企业A的选择策略, 可知满足时, 重复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为 (不违约, 不违约) 。下面分析其需要条件:

(1) 当贴现因子时, 企业A在n期整个融资过程中取得的总收益为:可以发现, 当总预期收益之和不小于A的选择违约行为所获得的收益, 一个理性的企业A就没有类似进行违约的激励行为。

要使, 在贴现因子的情况下, 这主要取决于合作期限 (即博弈的次数) 。所以在声誉效应发挥作用时, 只要博弈的次数:

企业A就会为了自身的长期利益约束自己行为, 从而获得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从联保小组的融资行为实际情况来看, 这个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 因此, 企业违约的短期利益永远是远远大于其不违约的收益的, 即, 不然就不会存在企业违约的情况。

(2) 当贴现因子为时, 企业A在n期的融资过程中获得的总收益为:

此时, 如果, 即, 同样可以防止企业A违约行为。因此, 考虑声誉效应, 只要贴现因子:

即提高

由上述的博弈分析可知, 在声誉效应发挥作用时, 企业A会主动制约自身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使得联保小组能正常运行。当联保贷款正常运行时, 这一效应通过内部的潜在惩罚机制——联保小组成员B停止为企业A继续担保而实现的。为满足这一机制, 必须配套培育相应良好的声誉发布传递市场, 这样, 将声誉对企业A约束作用的行为影响扩展到联保小组或整个的市场中, 那么效果会更明显。

博弈分析表明联保小组具有显著的优势: (1) 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不违约, 不违约) 是基于双方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基础上的, 这种内在均衡是依靠联保小组内部的制约力, 执行成本要比外部制约的成本小很多。同时这种外力的影响力度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的执行, 因此会产生企业的经济问题 (如寻租行为) , 它所形成的均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明显比不上声誉机制所达到的均衡。 (2) 节约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 需要使用“契约”等方式制约信息的表现, 不但需要大量的谈判时间, 更需要一定的成本, 有时甚至需要第三方强制执行。而重复博弈中的惩罚机制实施成本较小, 且设计简单。多数情况下企业不还款时, 联保小组对企业的惩罚就是将坏的声誉信号记录下来并传播, 并且其惩罚机制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 更不需要大量的谈判时间。

2 信任模型的构建

为了简化模型, 假设联保小组成员的信任, 是在相互担保的动态接触中, 通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不违约 (概率) , 下面的博弈分析, 是对信任模型的动态解释, 认为小组成员信任和控制信任在联保小组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两阶段博弈分析

在声誉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控制条件:

(1) 企业的投资项目分为两种:成功 (H) 和不成功 (L) , 投资项目成功企业会如期归还贷款, 而投资项目失败的企业以X的概率偿还银行贷款。

(2) 联保小组对贷款企业的信任程度 (用隶属于函数值表示) 是对贷款企业不违约的判断。

当时, 联保小组B对企业A的信任隶属函数值 (先验概率) 为, 此时联保小组对企业A偿还贷款的期望为:

当时, 商家端的还款情况已成为共同的知识, 联保小组B根据其修正对企业A的信任。如果企业A在时选择的是不违约, 修正后的信任函数为:

反之, 若企业A在时选择的是违约, 修正后其对企业A的信任为:

表明联保小组B在此阶段会中止为企业A提供担保、即, 因此, 在第二阶段, 联保小组B对企业A选择不违约的期望为:

由于只考虑两阶段的博弈, 在时, 企业A无需再考虑联保小组的信任评价对其收益的影响, 企业A将最大化其当期收益, 即选择违约。

而这时, 根据第二阶段企业A所做的选择不同, 在两个阶段所获得的效用分别是:

所以, 在时, 企业A选择不违约还是违约的策略取决于的比较, 当, 企业A将选择不违约, 否则, 将选择违约。

当时, 可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 它的结果受到等诸多变量的影响, 这说明了企业A是否选择不违约受到联保小组B的信任估计、信任成本、短期利益的影响。

2.2 无期限重复博弈分析

联保小组之间都希望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担保关系, 因此有必要将模型扩展到无限重复博弈模型的情况。企业在时期选择何种策略, 依赖于保持长期信任的收益和违约的短期利益的权衡。

设企业A一直选择不违约, 联保小组B修正其对企业A的信任隶属函数值, 并取值, 则可知, 这样企业A的总收益为:

如果企业A在时期选择了违约, 此时在之后, 企业A的信任隶属函数值降为0, 联保小组贷款中止, 此时企业A的总收益为:

同理可知, 当时, 企业A才选择不违约。在无限期重复博弈条件下, 需要尽可能增大, 即需要联保小组的惩罚机制来注重工作程序和控制信任机制的建设和投入, 防范企业A的机会主义行为。

上述分析可知, 尽管信任在担保中起到了降低了企业A实施机会主义行为, 激励企业A选择不违约的作用, 但无论是在两阶段博弈还是长期合作, 信任时的成本与联保小组的惩罚机制都是保证信任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要素。联保小组应该从合作开始就要建立惩罚控制以确保其能保证还款的概率。

因此, 在组建联保小组时就有必要考虑成员企业的信任因素, 从而在接下来的融资担保中能加强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并采用适当的第三方保障机制来保障信任的作用能正常发挥出来。

3 基于声誉的信任机制分析

在联保贷款模式中, 成员企业的声誉是从其融资行为中所形成的, 是联保小组中共有的信息, 其作用是为以后的联保贷款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正是基于此, 集群企业的信任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此时的信任基于企业的声誉, 即对企业有关方面的信息和观察, 一个成员企业观察到另一成员企业的历史融资行为表现是可信的, 则联保小组信任其成员。这种信任机制不仅取决于联保小组内部顺利的历史融资行为, 而且还得益于相关中介机构对联保小组成员融资行为的记录, 或者通过集群企业内部对该成员企业其他交易信息的声誉传播, 从而得到该成员有关信任的情况。这时的信任是基于对成员信息的依赖。信任历史经验来源于联保小组内部的不断重复的融资行为, 为联保小组的顺利运行奠定了基础;信任信息来源于中介机构的信息记录与传播, 为联保小组的融资关系开拓新的信任空间, 并且信任信息保证了集群企业中的活力, 避免了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条件是集群企业的不断地重复的交易, 这也是联保小组中信任机制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这种信任是基于在企业不断地重复交易时形成的对企业的行为后果的理性预期。由于声誉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信任的作用, 联保小组中的成员企业会以理性的自利原则来选择策略。这时, 联保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可以预期他的行为, 而这个博弈参与人知道自己的各种行为的后果。因此该参与人就不会偏离其他成员所预期的结果, 反之就会造成很高的违约成本。由于声誉机制的作用, 保证了这时的信任作用条件, 一旦联保小组承运企业出现违约行为时, 就会触犯联保小组约定好的规制制度, 同时联保小组将实施某种形式的制约和惩罚措施, 或者让违约企业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得不偿失——这就在联保小组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信任机制。

联保小组在融资行为中看重声誉和长远利益时才会承担责任, 帮助违约企业还款, 并且在与联保小组其他成员的担保合作中遵守诚信。在联保贷款模式的运行过程中, 若联保小组成员都能始终坚持诚实守信、互利互惠, 则其融资过程就会是长期稳定的过程。如果在融资担保中一家企业看重声誉而另一家实施违约行为, 则联保贷款的违约一定会出现, 联保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担保融资合作将会破裂, 信任关系也将逐渐消失。

4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下面从声誉和信任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1 保证集群联保企业的交易次数, 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

通过对声誉机制起作用的分析可知, 声誉效应要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基于联保企业的不断重复博弈。这样成员企业的策略信息才会逐渐传递给联保小组, 而联保小组也才会对成员企业的信誉形成认识, 才会对其声誉进行评价, 进而通过声誉机制获得长期利益。

4.2 建立有效的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机制

提高参与企业违约时的成本, 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主要有两方面措施:一是加大退出联保小组的成本, 即企业因为在融资过程中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而退出联保小组, 那么企业的声誉和以后的合作机会、保证金都将受到很大的损失。二是提高其违约成本。通过构建相关第三方中介机构, 如行业自律协会、信用中介机构等, 执行仲裁惩处职能, 及时通报违约行为的惩处结果, 完善惩罚机制的建设, 以此提高违约成本。

4.3 培育声誉市场, 注重建设信息传递与信用评价机制

良好的声誉能改进企业财务绩效, 进而改变企业的市场价值, 正式基于此, 声誉效应才能约束联保小组成员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为此政府应做出表率, 率先维护好政府信誉和法律的公平, 保障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政府或引入第三方设立声誉市场专门信息发布部门, 形成平台作用, 引导促进声誉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时, 建立公平透明的信用评价体系, 定期及时发布评价结果, 结合信息发布部门, 使联保小组内部成员无后顾之忧, 促成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稳固合作纽带。

参考文献

[1]赵岩青, 王玮, 何广文.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中的有效性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07 (12) .

贷款博弈论文 篇6

近些年,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也成为了我国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相关论述层出不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进行博弈分析的文章却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银行和银行之间的风险博弈分析就更少。其实,在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中,高校是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市场,如果学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学校愿意为学生的助学贷款提供担保,政府的政策也全力支持助学贷款,如调整利息的补贴办法、还款年限,改变操作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各省、各校的助学贷款工作都有专人管理,建立信息网络系统等,则银行之间会为国家助学贷款市场的争夺而发生博弈。

因此,本文将通过创新博弈论就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银行与银行这对主体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防范风险的对策。

一、分析假设

由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第一家指定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因此可以假设市场有一个先入者银行。由于银行与银行间的博弈都很类似,为使研究的问题简化起见,假定只有两家银行参与博弈。假定

1、博弈的参与人是银行A和银行B;

2、博弈有两个时期,t=1,2。在t=1时期,市场上只有一家银行(银行A)提供助学贷款;在政府助学贷款政策改善的情况下,潜在进入者(银行B)考虑是否进入;如果银行B进入,在t=2时期,两个银行进行库诺特博弈;

3、银行A有两种可能的类型:高成本(ck)或低成本(cl);银行B开始时只知道银行A是高成本的概率为μ,是低成本的概率为1-μ,这是银行B的先验信念。

4、银行B的成本只有一种类型:进入成本为2;如果银行B进入助学贷款市场,则银行B与银行A助学贷款的成本函数相同。

二、银行间进入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博弈

下图是银行———银行博弈的扩展式分析。图中银行作为在位者有两个单节信息集,表示在位者知道“自然”的选择(自己的类型)。在t=1阶段,银行A是助学贷款市场的垄断者,假定它有助学贷款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权,假定它确定三个价格:p=5,p=6,p=7。三条虚线表示进入者有三个信息集,每个信息集有两个决策结(用虚线连接),表示进入者(银行B)能够观察到价格,但是不能够观察到银行A的成本函数。如果银行A是高成本者,高成本包括提供助学贷款的生产成本和占领市场的寻租成本,假定对应三种价格的利润分别为3,7,8;如果银行A是低成本者,其成本只有提高助学贷款的生产成本,对应的利润分别为7,10,9。因此,高成本银行A单阶段最优价格是p=7,低成本银行A的最优价格为p=6。在t=1阶段,银行B没有进入助学贷款市场,所以银行B利润恒为0。我们将第一阶段不同价格选择下的利润向量写在博弈树的终点结上。

在t=2阶段,如果银行B进入助学贷款市场,银行A的成本函数成为共同知识,这时银行之间的博弈是一个静态博弈问题。我们省略第二阶段博弈的扩展式,代之以库诺特均衡支付向量和垄断利润。因为在博弈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如果银行B已经进入,库诺特均衡产量(和对应价格)是每个企业的最优选择;如果银行B没有进入,单阶段垄断产量(和价格)是银行A的最优选择。

博弈的复杂性主要在t=1阶段,银行B选择进入还是不进入。银行B是否进入依赖于它对银行A成本的判断:假如银行A是高成本,银行B进入的净利润是2;假如银行A是低成本,银行B进入的净利润是-2。在动态博弈中,在观测到银行A的价格选择以后,银行B可以修正对银行A成本函数的先验概率μ,因为银行A的价格选择可能包含着有关成本函数的信息。假设μ~(p)是银行B观测到银行A的价格以后认为银行A是高成本者的后验概率(这里的p是表示价格),即μ~(p)=prob(ch/p)。我们知道,银行A在高成本时选择单阶段最优价格是p=7,在低成本时选择单阶段最优价格为p=6,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精练贝叶斯均衡。因为如果银行A做出单阶段最优选择,银行B观察到p=7,就知道银行A是高成本,即μ~(p=7)=prob(ch/p=7)=1;观察到p=6,就知道银行A是低成本,即μ~(p=6)=prob(ch/p=6)=0。给定这个后验信念,银行B只有在观察到p=7时才能够进入。如果高成本的银行A选择p=7,t=1阶段的利润为8,t=1时期的利润为4,假定贴现因子为1,两阶段贴现总利润为12。如果高成本的银行A伪装为低成本者,选择p=6,t=1阶段的利润为7,t=2阶段的利润为8,如果贴现因子为1,两阶段贴现总利润为15。因此,p=7不是银行最优选择,上述战略均衡不是一个精练贝叶斯均衡。

三、银行进入助学贷款市场博弈精练贝叶斯均衡

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情况下的均衡:和。首先考虑。给定银行B的后验概率和战略,如上所述,如果银行A选择p=7,表明自己是高成本,银行B进入,得到总利润12;但是如果银行A伪装成为低成本者,选择p=6,得到总利润15。因此,牺牲t=1阶段1单位利润,可以增加3个单位总利润,于是高成本银行A的最优选择是p=6。

同理给定银行B的后验概率和战略,低成本者选择p=6,总利润是10+10=20,大于选择其它任何价格时的利润,因此p=6是低成本在位者的最优选择。如果高成本和低成本银行A都选择p=6,银行不能够观察到价格的任何信息,,银行B进入的期望利润为μ×2+(1-μ)×(-2)=4μ-2<0,不进入的期望利润为0,因此,银行B不进入最优。因此,当时,精练贝叶斯混同均衡为:不论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银行A都选择p=6,银行选择不进入。

现在考虑。如果不同类型的银行A选择相同的价格,银行B得不到新信息,它将选择进入,因为进入的期望利润μ×2+(1-μ)×(-2)=4μ-2≥0。但是给定银行B一定会进入,银行A的最优选择是在高成本时选择单阶段最优价格p=7,在低成本时选择单阶段最优价格p=6。而我们已经证明,这不可能是一个均衡。

考虑低成本银行A的战略。给定银行B的后验概率和战略,如果低成本银行A选择p=5,银行B不进入,银行A在t=1阶段的利润是7,t=2阶段的利润为10,总利润为17;如果银行A选择单阶段垄断价格p=6,银行B进入,总利润为10+6=16,因此低成本银行A选择p=5是最优的。

再考虑高成本在位者的战略。给定银行B的后验概率和战略,如果高成本银行A选择p=5,银行B不进入,银行A在t=1阶段的利润是3,t=2阶段的利润为8,总利润为11;如果银行A选择单阶段垄断价格p=7,银行B进入,总利润为8+4=12,因此高成本银行A选择p=7是最优的。因此,当时,精练贝叶斯分离均衡为:低成本银行A选择p=5,高成本银行A都选择p=7;如果观察到p=5,银行B选择不进入;如果观察到p=7或者p=6,银行B选择进入。

四、银行———银行博弈结构下的风险成因

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风险尤其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为商业银行可以从支配更大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寻租机会(如通过国家助学贷款与学校建立更紧密的银校合作关系)和未来更长远的利益。但是由于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单位成本高、呆坏帐核销机制不完善,导致严重的激励不足,商业银行在审贷和监控贷款的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相对有限,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在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包括发展适宜本机构的风险决策、控制模型、投入更多人力及对职员培训采取严格的态度。而且,由于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避险的“惜贷”策略,形成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市场性问题在我国特别突出,这主要因为信用观念的缺失,金融体系演进的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断上升造成的。

五、治理对策

1、建立高效的贷款回收系统

在助学贷款开展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都有一套完整、高效的助学贷款回收系统。如匈牙利等国家通过国家税务机关,依照国民纳税的法律义务,以所得税回收贷款,执行力度大,还贷有保证。日本育英会,制定了高效的追讨办法以降低拖欠率。学生逾期不主动前来偿还者,由育英会派人员前去收缴,若再不偿还则诉诸法律,由日本简易裁判所判决并执行。香港遇到学生不还款时,会向学生或学生的担保人追讨,如果发现学生是故意拖欠贷款的,则运用法律武器。在澳大利亚,则利用社会保障系统回收贷款,这种方法在回收贷款和降低管理成本上比银行更具条件,因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美国,若借款人蓄意不偿还贷款,则会被该银行记录在案并报告给信用征询管理公司,供所有需要这些信用信息的机构查询。另外,整个银行系统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给其再提供任何形式的贷款,这样,助学贷款的拖欠率大大降低,其助学贷款坏帐率在10%左右。

2、扩大助学贷款发放的主体和放款范围。

启动民办高校助学贷款。推出个人助学贷款新形式,通过基金或其他方式,代理个人或单位向高校贫困生发放委托助学贷款,银行将不再是助学贷款唯一的发放主体。各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下放助学贷款管理权限,重视生源地助学贷款并支持其推广,依靠农村信用社和各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以有固定住所的学生家长为承贷主体,直接面对学生家长授信放贷。

3、灵活掌握还款和收息方式。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时间一般是在10-15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因此,银行可以延长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至10-15年。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可将“分期定额”、“定期定额”、“分期不定额”、“定额不分期”等多种偿还方式并用,同时,在借款人收入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前,可以暂时不还款,在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后,再按照一定百分比偿还。这种以经济收入为依据,按收入比例还贷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贷款拖欠率。当前贷款手续有些繁琐,既不利于银行控制助学贷款成本,也不方便学生贷款,所以,银行应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理助学贷款的效率。

4、将助学贷款贷前调查的某些环节和不良助学贷款的清收工作“外包”,降低助学贷款经营风险。

因助学贷款申请人数众多,单笔金额小,如果仅靠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则无法保障工作的时效性。另外,如果仅依靠银行内部员工去处理大量不良助学贷款,显然不够现实,事实上银行也无暇顾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影响银行对不良助学贷款追收的成效。银行可以以招标的形式,挑选若干个信誉好、实力强的律师事务所作为合作伙伴,凭借他们的专业优势,参与银行助学贷款调查的某些环节和不良助学贷款的诉讼追收工作。

5、放下思想包袱,加大助学贷款营销力度。

银行应该相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信用,他们中“信用人群”的比例超过“非信用人群”的比例。因此,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高校学生中间发行贷记卡(限定为金额不大的透支),增加学生与银行之间博弈的次数,达到相互信任的目的。学生也可以累积信用历史,提高自己将来生活的方便性。同时,商业银行要把助学贷款真正作为一个信贷品种而不是政策性任务看待,加大助学贷款力度。

6、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教育的受益者和推动者,国家有责任制定一套包括助学贷款在内的消费信贷法律法规,系统地对借贷主体、对象、程序、方式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加以明确规定,使得贷款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的,要依法处理担保物品或追究保证人责任,敦促借款人依法履行还款义务,保证银行不受损失,做到有法必依。还要建立和完善与个人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力量把信用活动纳入法制轨道,有效约束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1]Johnstone,D.Bruce(1986)Sharing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Prance,bweaen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The College Board

[2]Woodhall,Maureen(1987)Lending for Learning:Designing A Student Loan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Commonwealth Seretariat

[3]Woodhall,Maureen(1970)Student Loan:A Review of Ex-perience in Scandinavia and Elsewhere,London;George G.Harrap&Co.Ltd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曹靖,述龙.中外助学贷款比较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5)

贷款博弈论文 篇7

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既有信贷规模紧缩原因,而根源则是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差异化选择,即均衡信贷配给问题。本文通过一个政府目标导向的理论模型,建立了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分析框架,为内生性的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本文在小微企业层面综合探讨差别贷款利率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均衡信贷配给(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是指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出现错位,具有信息优势的借款人相比其它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由此导致低效率的资金分配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信贷配给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王霄和张捷[1]的研究指出由于固定资产价值不符合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小企业往往需要为贷款支付更高的成本,即需要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他们通过构建企业融资的内生化模型,开启了对信贷配给的数理研究,由此为小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弱势地位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

Whette[2]则从理论角度指出抵押品的缺失并非必然导致银行对小企业的差异化利率选择,均衡信贷配给现象的出现需要建立在借款人对风险偏好采取中性策略的前提下。循着这一思路,Stiglitz和Weiss[3]扩展了Whette的模型,他们发现借款人的风险判断并非银行采取歧视性政策的唯一原因,当银行无法对小企业的借款动机、资金流向、偿还能力等做出科学研判时,出于理性动机,其必然倾向于将有限资金优先分配给大企业。上述研究使得人性假设对信贷配给影响的假设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随着Schmidt[4]研究的开展,抵押物在贷款获取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加确立了风险中性在研究均衡信贷配给领域的支配地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Bester[5,6]的报告将利率引入贷款风险的讨论之中,认为银行可通过企业对抵押品变动的弹性系数确定贷款项目的风险类型,由此确定贷款对象和贷款利率。贷款利率概念的引进,开启了均衡信贷配给研究的新领域。

抵押品规模的限制使得小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不得不采取寻求政治支持的措施,如Kwahja和Mian[7]的研究即表明,在市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政治关系对缓解小企业的资金困境具有积极作用。Faccio,Li等[8,9]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他们发现越是在小企业贷款过程中寻租空间大的地区,经济配套制度的革新越是缓慢,小企业对政治关系的依赖越普遍。银行对是否拥有“政治关系”企业的差别贷款行为已经得到国外学者的验证[10,11],而国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如江伟和李斌[12]考察了我国银行的贷款发放行为,发现相比于小微企业,国有上市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鉴于关系型借贷在银企之间的普遍存在,张捷[13]建立了一个成本权衡模型,提出以中小金融机构对接小微企业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这一构想已获得实践环节的肯定。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以往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均衡信贷配给问题,即均衡信贷配给导致小微企业为争取有限的贷款资源而接受较高的融资成本,进而产生差异化的贷款利率现象。而对差异化贷款利率如何制定则几无涉及。

第二,以往的研究虽然也强调银行利润对贷款利率制定的重要性,但却局限于静态分析方法,仅探讨利率同利润的简单线性关系,忽视了相关利益方的博弈行为。实际上,在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过程中,涉及到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三个方面,就银行而言,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的动力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同理,小微企业员工也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通过劳动在企业获得的收入同其付出的劳动成本差额越大越好;而政府的目标则相对复杂,需要统筹社会各阶层利益,既希望银行通过较高的利率向小微企业贷款,获取合理的利息收入;又希望企业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有利于扩大生产,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政府需要权衡这两个子目标,并最大限度实现其综合目标。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出于利己动机而产生的利率倾向必定存在冲突,最终会形成一个三方都接受的均衡利率。由此,在一个三方博弈框架内探讨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进行差别化设计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是:调整贷款利率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引出对小微企业存在意义的探讨:一方面,作为商品生产的基本单位,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需要向银行支付成本(贷款利息),并进而转化为银行利润;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小微企业在吸纳社会就业,缓解政府压力方面的特殊贡献。也就是说,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差别化调整是出于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因此,拟定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也必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基于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三方目标导向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三方博弈框架下的小微企业差别化贷款模型,为进一步的利率改革指明了方向,并藉此得出了最优差别贷款利率的存在。

本文第2节在对相关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三方博弈的数理模型,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并得出相应的命题;第3节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2 政府目标导向型的小微企业差别贷款模型的建立

第1节的分析表明,从风险偏好假设下抵押品和信贷配给两者关系的讨论,到贷款利率概念的引进,直至企业政治关系的强调,影响贷款差异化的因素从形式和内涵方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一变迁过程多以前一阶段制度安排的弊端为导火索,受银行、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共同推进。

本节通过对银行、企业员工和政府三层次目标的分析,结合提升银行业利润和缓解就业压力这两个重大社会问题,强调通过市场工具的运用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避免行政干预手段在上述领域的无效率,由此为目前国家制定扶持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2.1 小微企业员工

假设小微企业中隶属于员工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投入这一项,员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单个企业员工效用公式如下:

其中,g(λ)表示单个员工的收入函数,y(λ)表示单个员工的成本函数。λ衡量单个员工的进取心理,其在企业的表现越积极,则λ越大,0≤λ≤1。

由于企业员工获得的收入g(λ)同其在企业的表现正相关,越积极,则g(λ)越大,本文合理假设g(λ)=dλh,d、h为员工的收入函数指标,反映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等状况,d>0,h>0。同时设g′(λ)>0,g″(λ)<0,表明边际收入递减。

相似的,由于企业员工付出的劳动成本y(λ)同其在企业的表现正相关,越积极,则y(λ)越大,设y(λ)=aλb,a、b为员工的成本函数指标,反映员工的技能、体质等综合素质,a>0,b>0。同时设y′(λ)>0,y″(λ)>0,表明边际成本递增。

小微企业员工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可表示为:

对员工而言,d、h、a、b都是固定值,通过极值可唯一确定变量λ值:

即员工的进取心理(劳动积极性)是综合考虑了企业员工的收入函数指标(d、h)和成本函数指标(a、b)。

2.2 银行

一直以来,对银行的目标导向存在较多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银行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是资金融通角色,其对利差的攫取会影响资金效率,导致帕累托改进的无效,因此,银行应该基于社会责任高度,从公共利益出发选择较低的贷款利率;而大部分学者则从更宽泛的视角予以观察,认为在呼吁银行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作为企业的共性,尊重其趋利的天性,毕竟,只有具备利润支撑的银行,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功能。本文以第二种观点作为依据,强调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偏向上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银行的利润可表示为

其中,t为政府设定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t0为政府设定的居民存款利率,这里取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衡量t0,同理,取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衡量t.(t-t0)衡量存贷款利率差,P为小微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Q为小微企业的产量,ω是企业员工的实际劳动报酬,L是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则(PQ-ωL)表示企业利润。一般而言,用于生产的贷款资金越多,则企业利润越高,即两者存在同向性。又由于资金的边际效用存在递减趋势,则合理假设企业的贷款额为(PQ-ωL)θ,0<1/θ<1,即θ>1。设

其中,F′(L)>0,F″(L)<0,表明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e为小微企业的生产效率,L如前所设,表示小微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e与L的乘积决定了小微企业的产量。假设生产效率e由式(6)给出:

其中

式(6)用员工进入小微企业前后的实际报酬差来衡量生产效率e.ω如前所设,是小微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实际劳动报酬;m是员工未进入小微企业前的实际劳动报酬;δ为生产效率的弹性系数,0<δ<1;r是小微企业所在地区的失业率;ωa为员工未进入小微企业前的名义劳动报酬;λ如前所设,衡量单个企业员工的进取心理,其在企业的表现越积极,λ越大,0≤λ≤1。由于员工的劳动报酬需要负担全体家庭成员的消费,即会被家庭成员稀释,本文通过(1-λr)ωa将员工未进入小微企业前的名义劳动报酬ωa转化为实际劳动报酬m.由式(6)、式(7)可知,λ越大,生产效率即e也越大,符合前文λ同积极性正相关的假设。

为了分析需要,设失业率r与差别贷款利率t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令

其中,r为失业率,r0为自然失业率,t为政府设定的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c为失业率r对政府差别贷款利率t的相关系数,定义c>0。

为了简化分析,把生产函数(5)描述为:

其中,0<β<1,α衡量综合技术水平,β为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

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结合式(4)、式(6)、式(7)、式(8)、式(9),其目标函数为

其中,P是产品的市场价,由于小微企业市场定价能力弱,P可视为定值。t、t0、ωa、r0、α、c、δ、β、θ等指标对银行而言皆为外生变量,结合式(3),银行利润是否实现最大化取决于小微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L和支付给员工的实际工资ω.

式(10)分别关于L和ω的一阶条件:

解得:

其中

其中

上述分析表明银行是否能获得最大收益取决于小微企业是否按照式(11)、式(12)、式(13)、式(14)支付给员工实际工资和雇佣员工数量。当然,政府作为先行动者,是完全能预期到小微企业的这一反应。

命题1小微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实际工资ω、雇佣的员工数量L和差别贷款利率t成反向关系。

由式(11)、式(12)、式(13)、式(14),政府提高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别贷款利率,则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和支付的实际工资将减少,反之,降低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别贷匡利率,则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和支付的实际工资将增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按照式(8),随着差别贷款利率的提高,社会失业率也随之升高,小微企业的买方地位得到强化,会降低支付给员工的实际工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行为往往是在提高名义工资的背景下进行的;此外,由于进入企业前后的实际报酬差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当提高差别贷款利率导致员工实际工资降低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愿下降,必然出现企业雇工数量的减少。

2.3 政府

一个普遍的认识,政府功能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利润的支撑,而社会和谐稳定取决于充分的就业。就本文探讨的贷款利率而言,政府希望通过利率的调节,一方面使得贷方(银行)获得较高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方(小微企业)能尽可能多地雇佣员工,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较高的贷款利率在为银行殆来可观利润的同时,必然加大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反之,较低的贷款利率在改善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鼓励吸纳社会就业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银行利润的降低。政府需要统筹企业和银行的利益冲突,追求综合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

目标一:银行通过对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的存贷差额即为银行利润:

目标二:企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为同通过存贷差额衡量目标一的标准相匹配,本文用雇佣员工的实际收入增加额来衡量目标二:

说明:式(15)、式(16)中的N(t)表示小微企业的数量,一般而言,企业负担的差别贷款利率越高,则资金将流向非实体领域,建立企业的冲动越小,合理假设N(t)同t呈反向关系:

其中,k>0,由于两个子目标的衡量标准统一,则政府的综合目标可设定为:

其中,0<ρ<1,表示政府对通过小微企业贷款提升银行利润的偏好程度;0<φ<1,表示政府对通过小微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偏好程度,ρ+φ=1。结合式(6)、式(7)、式(8)、式(9)、式(15)、式(16)、式(17),式(18)转化为式(19):

在t∈(0,1)这一开区间内,G(t)为连续可导函数,Gmax只可能出现在或两个极限值处(t→0或t→1)。

结合式(3)、式(11)、式(13),对式(19)求关于t的一阶条件:即

其中

解得

其中

此时易得G(t)在t∈(0,t*]内单调递增,在t∈[t*,1)内单调递减,t*为函数G(t)极大点,极大值

又由于两个极限值处(t→0或t→1)的G(t)值分别为:则政府综合目标G(t)与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t的关系如图1所示,各点的含义将在下文详述。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命题2存在使政府综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的最优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t*.

从图1可以看出,存在使得政府综合目标G(t)实现程度最大的最优差别贷款利率t*,此时银行、企业员工、政府的利益诉求同时达到均衡。结合式(23)、式(24)、式(25)、式(26),其大小取决于如下指标:小微企业员工的进取心理λ、企业所在地区的自然失业率r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t0、政府对通过小微企业贷款提升银行利润的偏好程度ρ、失业率对政府差别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c.

需要注意的是,t*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区域由于其影响因子的数值不同,区域间的t*值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影响因子随时间将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t*值也是不一样的。建议政府在进行贷款政策改革时,需要精确把握影响本区域最优差别贷款利率t*的各项指标,从员工、银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科学预判,合理估计t*值,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各项诉求,制定科学的贷款政策。

命题3差别贷款利率的优劣取决于其与t*的偏离程度,而不是其绝对值。

从图1可以看出,当设定的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t为t*时,政府综合目标G(t)最大化,t偏离t*的程度越大,政府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也越低。一般的观点认为,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而命题3则否定了这一提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贷款利率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其绝对值大小,而需要衡量其同最优贷款利率t*的偏离程度,偏离程度越高,该差别贷款利率越差,反之,偏离程度越低,则差别贷款利率越优越。

命题4增加或是减少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需要建立在对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增减幅度的科学把握上。

在图1中,t1点在t*的左侧,设为左侧差别贷款利率,过t1点做同t轴垂直的直线,交G(t)-t曲线于A点。过A点做同t轴平行的直线,交G(t)-t曲线于B点。过B点做同t轴垂直的直线,交t轴于t′1点。t2点在t*的右侧,设为右侧差别贷款利率,过t2点做同t轴垂直的直线,交G(t)-t曲线于C点。过C点做同t轴平行的直线,交G(t)-t曲线于D点。过D点做同t轴垂直的直线,交t轴于t′2点。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调整对政府目标的影响是双向的: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左侧差别贷款利率t1时,减少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消极的方向运行;贷款利率增加的幅度在(0~t′1-t1)区间内,增加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积极的方向运行;贷款利率增加的幅度在(t′1-t1~100%-t1)区间内,增加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消极的方向运行;同理,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右侧差别贷款利率t2时,增加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消极的方向运行;贷款利率减少的幅度在(0~t2-t′2)区间内,减少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积极的方向运行;贷款利率减少的幅度在(t2-t′2~t2)区间内,减少贷款利率使得政府目标朝向消极的方向运行;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等于t*时,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贷款利率都使得政府目标朝向消极的方向运行。

由此提醒决策者,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左侧差别贷款利率时,为提高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提高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前提是提高的幅度限定在一定的区间内。

同理,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右侧差别贷款利率时,为提高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降低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同样也要求降低的幅度限定在一定的区间内。

命题5差别贷款利率的调整实质上是在寻求银行利润和社会就业这两个政府目标的融合。降低贷款利率是用就业替代利润,增加贷款利率是用利润替代就业。

结合式(3)、式(6)、式(7)、式(8)、式(9)、式(11)、式(12)、式(13)、式(14)、式(15)、式(16),当差别贷款利率由0→100%时,银行的利润升高,社会就业率降低;反之,当差别贷款利率由100%→0时,银行的利润降低,社会就业率升高。通过差别贷款利率的改变,影响银行利润和社会就业水平,并进而传导到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式(18)背后的逻辑。

命题6差别贷款利率改革存在边际效果递减的效应,我国目前在小微企业方面实行的差别贷款利率属于右侧差别贷款利率。

从图1可以看出,当既有利率为左侧差别贷款利率时,随着利率的逐步增加,就业降低的负效应逐渐被银行利润提升的正效应抵消,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越来越高,且斜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同理,当既有利率为右侧差别贷款利率时,随着利率的逐步减少,银行利润降低的负效应逐渐被就业提升的正效应抵消,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越来越高,且斜率的绝对值越来越小。由此表明差别贷款利率改革存在边际效果递减的效应。该效应直接决定了当既有利率为左侧利率时,政府对银行利润的重视超过就业;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右侧利率时,政府对就业的重视超过银行利润。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普遍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在就业和银行利润间进行抉择时往往偏向前者,由此在大概率上推断我国目前在小微企业方面实行的差别贷款利率应属于右侧差别贷款利率。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建立了一个银行、企业员工和政府各自利益导向下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其策略选择的先后次序:政府作为决策者,先行设定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别贷款利率;企业员工在结合所属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技能、体质等综合素质后,决定其劳动积极性;小微企业在差别贷款利率既定的基础上决定雇佣的员工数量和支付的实际工资,并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企业员工需要结合对企业及自身状况的判断作出策略选择,小微企业需要结合对政府决策的判断作出经营计划,而政府作为先行者,是完全能预期到这一系列反应,并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由此为我国小微企业差别贷款政策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

政府提高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别贷款利率,则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和支付的实际工资将减少,反之,降低针对小微企业的差别贷款利率,则企业雇佣的员工数量和支付的实际工资将增加。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存在使政府综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的最优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此时银行、企业员工、政府的利益诉求同时达到均衡。差别贷款利率改革存在边际效果递减的效应,我国目前在小微企业方面实行的差别贷款利率属于右侧差别贷款利率。对差别贷款利率优劣的评价,标准并不取决于绝对值,关键在其与最优差别贷款利率的偏离程度,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府综合目标的实现。差别贷款利率的调整实质上是在寻求银行利润和社会就业这两个政府目标的融合。

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

(1)动态确定小微企业差别化贷款利率。区别于政府指导下的利率设计机制,本文从银行和企业员工趋利动机出发,结合政府追求执政目标最大化的思考,在一个统一框架内设计了差别化贷款利率均衡模型。分析表明利率的确定是银行、企业员工和政府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就政府而言,需要意识到利率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即对银行利润和社会就业的影响,利率过高,影响企业雇工数量,利率过低,又会削减银行收入;就银行而言,则需要预估政府和企业的行动,并调整自身的贷款行为;而企业雇工数量和工资的选择又会影响银行利润的高低。由此将动态分析方法引入本文。

(2)适当调低目前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由于差别贷款利率同小微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实际工资、雇佣的员工数量成反比(命题1),出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和增加社会就业的宏观考虑,政府应调低既有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又由于我国目前在小微企业方面实行的差别贷款利率属于右侧差别贷款利率(命题6),适当减少贷款利率也将同步提升政府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具有正外部性效应。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利润可能会朝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发展,最终效果受小微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员工未进入小微企业前的实际劳动报酬,企业生产效率的弹性系数,自然失业率等各项因素影响。

(3)精细管理,引导最优贷款利率的形成。由于存在使政府综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的最优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命题2),为达到这一效果,需要政府精确把握各项影响因素,如小微企业员工的进取心理、企业所在地区的自然失业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政府对通过小微企业贷款提升银行利润的偏好程度、失业率对政府差别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等,收集上述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各项诉求,从企业员工、银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预判,制定科学的贷款政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优贷款利率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地区间由于其影响因子的数值不同,区域间的最优贷款利率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影响因子随时间将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最优贷款利率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地区特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政府执政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4)科学把握贷款利率调整的幅度。命题4表明增加或是减少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都可能使政府目标朝向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发展,需要建立在对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增减幅度的科学把握上。由此提醒政策制定者,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左侧差别贷款利率时,为提高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提高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前提是提高的幅度限定在一定的区间内;当既有差别贷款利率为右侧差别贷款利率时,为提高政府目标的实现程度,需要降低既有差别贷款利率,同样也要求降低的幅度限定在一定的区间内。

(5)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本文建立的小微企业差别化贷款利率模型是在银行、企业员工和政府三者博弈基础上的一个均衡分析框架,就本质而言,银行创立的最初动力来源于其趋利动机,追求利润无可厚非。而本文的分析表明,调低贷款利率在增加小微企业员工收入与扩大就业的同时,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则存在不确定性。由此政府需要对银行承担的收入风险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员工与银行的利益趋于一致,消除利率改革所产生的阻力。

摘要:现有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存在明显的政府指导烙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由此产生同银行趋利动机之间的巨大矛盾。本文在挖掘贷款利率经济和社会双重功能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三方博弈框架下小微企业差别化贷款均衡模型,通过对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三层次目标的讨论,得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调整的一个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差别贷款利率的调整实质上是在寻求银行利润和社会就业这两个政府目标的融合。存在使银行、小微企业员工和政府三方利益均衡的最优小微企业差别贷款利率。我国目前在小微企业方面实行的差别贷款利率高于最优利率,属于右侧利率,优劣取决于两者的偏离程度。差别贷款利率改革存在边际效果递减的效应。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命题的引入,对解决目前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和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抗菌药物使用率下一篇:敏捷软件开发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