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

2024-07-04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共9篇)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 篇1

一、引言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业务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审计行为。审计合谋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时也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遭到质疑。上市公司如期公布的季报、年报等财务信息已得不到投资者的充分信任,而根据这些财务信息所作的统计分析更是令人难以信服。所以,对审计合谋现象的防范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应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对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在决策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防范和治理审计合谋现象的途径和建议。

二、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

(一)单次博弈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可被视为博弈的两个参与者,且二者分别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被审计单位可选择粉饰或不粉饰,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合谋或不合谋。对应不同的策略组合,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也会得到不同的支付。

R表示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审计收入;W表示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收益;p表示监管机构查处的概率,01;β表示在被审计单位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被监管机构查处所支付的代价系数,β>0;δ表示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系数,δ>1;ε表示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被监管机构查处所支付的代价系数,ε>0;γ表示在被审计单位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坚持披露重大错报时所支付的代价系数,即由于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导致客户流失所带来的损失,γ>0。

从注册会计师方面来看,如果被审计单位选择不粉饰财务报表,那么也就不存在合谋与不合谋问题,所以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的支付为(αR-βR)p+αR(1-p),选择不合谋时的支付为R-γR。求二者之差,即[(αR-βR)p+αR(1-p)]-[R-γR]=R(α-βp+γ-1)。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我们期望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期望R(α-βp+γ-1)<0,即α-βp+γ-1<0且绝对值越大也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合谋的利益驱动越大。由此可见,一是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审计收入,即R对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否并无影响;二是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即α越小越好,这点很难控制,因为支付的额外收入更多地由被审计单位的主观因素决定;三是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即β和p越大越好;四是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导致的客户流失,即γ越小越好。

同样,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来看,我们重点关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在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的支付为(δW-εW)p+δW(1-p),被审计单位选择不粉饰财务报表时的支付为W。对二者求差,即[(δW-εW)p+δW(1-p)]-W=W(δ-εp-1)。我们期望即使在注册会计师同意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以在一开始就提供未粉饰的财务报表,所以我们期望W(δ-εp-1)<0,即δ-εp-1<0且绝对值越大也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体提供未粉饰的财务报表的利益驱动越大。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第一,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收益,即W对报表真实性并无影响;第二,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即δ越小越好;第三,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即ε和p越大越好。

(二)多次重复博弈

以上论述的仅为单次博弈,而从长远来看,如果注册会计师始终坚持如实披露信息,就会获得良好的信誉度,而如果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则良好的信誉度也就会带来较高的社会认同度。由于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度,被审计单位为了使自己的财务报告也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度,就会更倾向于寻找良好的信誉度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即使要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我想这也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尽管收费高昂,却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原因。

将注册会计师在都次重复博弈中的实现的诚信贴现收益考虑在内,则如图所示。

I表示注册会计师在都次重复博弈中诚信贴现收益。这样I越大,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从监管机构方面来看,要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频率。如前所述,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β、ε和p越大,博弈的结果就越倾向于(不合谋,不粉饰)的均衡策略组合,即监管机构的惩罚越严厉,监管越频繁,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收益也就会越小,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也就越倾向于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和公正的审计报告。而要加大监管力度和频率,除了要提高监管投入以外,还要实现监管部门监管成本的降低。所以,一是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行先进的监管技术,提高监管效率;二是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改善监管环境,提高社会公众对监管活动的支持。

第二,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来看,一方面,要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审计市场竞争者的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上所述由于注册会计师坚持披露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导致的客户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尤其如果当审计市场被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垄断时,也就不存在客户流失的损失。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审计市场竞争者的减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多竞争者的进入所导致的审计定价的不断降低。如前所述,正常审计收入虽然不会对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否产生影响,但如果审计收入与审计成本不能保持合理的比例,那么审计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培训中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意识。

第三,从被审计单位来看,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关于审计委托人的制度安排,减少管理当局在审计过程中的操作空间。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等相关人员的诚信教育,增强企业内部诚信意识。

第四,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刺激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的需求,从而提高多次重复博弈过程中诚信贴现收益,进而使不合谋,不粉饰的博弈均衡策略组合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0-249

[2]唐东晖.独立审计的博弈思考[J].财会通讯,2004(2):36-38

[3]许辉.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博弈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140-143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 篇2

改实践看,审计机关审计整改权限的局限性和审计整改的综合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规律性原因,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审计无直接整改追踪强制权力。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处理处罚及建议权,但对于被审计单位不接受整改建议、拒不整改的情形,只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当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见《审计法》第35条),审计机关本身并没有直接整改追踪强制权,单靠审计自身,不足以形成对被审计单位拒不整改行为的足够威慑力。

二、权力同级架构审计整改建议权威性不足。虽然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部门有审计监督检查权,但根据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组织架构,审计机关与所辖本级审计对象属于同级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权力运行规则,审计机关对同级审计对象虽有审计监督检查权,但并没有行政管辖和命令权,审计整改建议对审计整改对象并没有直接的行政强制力,其相对权威性和强制必然性不足。

三、宏观性整改超越单纯审计权限。经过25年发展,审计工作已由查处个性问题向发现并遏制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发展;由关注重点单位向关注重点系统、重点资金发展;由注重微观查处向注重以宏观主题统领微观项目审计的“宏观服务型”发展;由注重审计处理处罚的事后监督向注重制度机制健全的事前防范、突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发展,从而使得现在的审计已越来越超出就审计论审计、就问题讲问题的单纯审计范围,审计的宏观监测预警免疫功能日益突出,由此也导致审计整改的宏观性、综合性、制度性更加突出,不仅在整改权限上,而且在力量需要上,都大大超出审计机关一家所能作用的范围,成为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型工程;合谋;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1-0034-05

A Game Analysis of the Collusion in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under Follow-up Audit Pattern

CHENG Shu-ping, GE Qiu-dong, SHENG Zhao-han, LIU Xiao-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llusion problem involved in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under both final accounts audit pattern and follow-up audit pattern, on this basis, builds the game model of the collusion, by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nalyze th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and collusion conditions of employers, construction contractors and supervision units under two audit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ocking of the key information channel——supervision units,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frequent collusions, but under the follow-up audit patter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audit organizations ensures the independence of supervision units, breaks the domination of employers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collusions. In addi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large-scale projects is, more necessary using follow-up audit is.

Key words: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llus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final accounts audit; follow-up audit

1 引言

大型工程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持续影响且综合效益难以评价的一类工程[1],如苏通大桥、三峡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和在建中的港珠澳大桥等。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决策效率低、工程质量差等严重问题[2],如湖北汉江大桥使用10年便成危桥,浙江长风大桥使用不到10年开裂被迫重修。工程问题触目惊心,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正是合谋在作祟,工程建设中的合谋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大型工程的供应有限性和排他性导致了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合谋[3]。一些学者分析了合谋产生的条件,提出了防止合谋行为发生的建议和措施。项勇和陶学明[4]利用寻租理论分析了工程监理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建立了业主、监理单位和承包商的博弈模型,得到了业主提高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强度可以有效打击寻租行为的研究结论。郭涛、刘晓君[5]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博弈分析认为工程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并非监理人与承包商的合谋寻租,而是施工单位向业主代理人寻租。杨耀红和汪应洛[3]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提高合谋成本、国家打击成功概率和加强工程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减少合谋行为的发生。

大型工程审计是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打击合谋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型工程主要采用的是竣工决算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合谋行为。为了有效监督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合谋行为,一些学者[6,7]提出了大型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将审计端口前移至工程决策阶段,审计机构提前介入到工程建设中,形成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从而有效遏制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谋现象。

本文基于信息论和博弈论,对大型工程两种审计模式下的合谋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合谋的定性与定量模型,挖掘合谋规律,探讨跟踪审计模式解决大型工程合谋问题的理论有效性。

2 两种审计模式下的合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是国家宏观监督调控指导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大型工程为公共产品,其投资人为政府,但其地位是虚置的,需要通过组建业主来行使项目实施的管理职能。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同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等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施工承包商代为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单位对施工承包商进行监督;同时,政府委托审计机构对业主及参建各方进行工程审计。

2.1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的合谋分析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政府、业主、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及审计机构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是一个多级委托代理链,存在多重信息不对称。由于是事后审计,审计开始时,大型工程已经完工,审计资料和证据是经监理单位审核后提供的,因此审计机构得到的审计资料和证据是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的。另外,对于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蔽工程,审计机构介入时,工程参建方已退场,相关资料和证据真伪难辨,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结成合谋体,谋取利益。

图1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大型工程建设各方关系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三方合谋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图2):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共同掌握着工程建设的真实信息,监理单位将真实信息隐匿、篡改、伪造成对合谋体有利的信息,进而欺骗审计机构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该起监督作用的监理单位参与合谋,使得审计机构无法获取真实有效的工程信息,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实现合谋。

审计谈判过程的博弈分析 篇4

审计谈判结果的影响因素

审计谈判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因素、客户因素、谈判双方的相互关系因素和外部审计环境因素。

1. 审计人员自身因素

(1) 独立性水平。高质量的审计过程需要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师执行方能实现, 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审计师能够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以确定合理的抽样范围, 继而发现重大错报。除此之外, 还需要审计人员能够抵御来自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压力, 独立、公正的报告这些错报。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迫于客户的压力而直接采用让步策略, 丧失独立、客观的立场, 那么即使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程序发现了所有的错报, 也将因审计谈判的失败而直接导致审计失败。可见, 由于审计人员独立性水平对谈判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所以也会直接影响审计谈判的结果。

(2) 审计谈判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谈判的技巧, 谈判作为双方智慧、心理、耐力的较量, 需要审计师具备谈判的技术和敏捷的思维, 这便是技巧, 更确切的说是审计人员的自身谈判能力;二是指审计谈判的实力, 它不是审计师在与客户的谈判过程中单纯运用的个人能力, 而是立足于整个审计主体, 也即会计师事务所所拥有的谈判筹码, 即事务所的声誉、规模、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等。在审计谈判过程中, 一方面, 审计人员依托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同实力而在审计谈判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 并依此确定自己谈判策略选择的基调;另一方面, 审计人员要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对于前期收集的证据与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并随着谈判的进行不断调整自身策略已达成谈判目标。所以说, 审计谈判的能力在审计谈判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风险的承受能力。在整个审计谈判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由于项目调整可能带来的追加审计程序而增加的成本, 还是谈判破裂可能导致的客户资源流失, 亦或是妥协策略的使用可能带来的违规风险, 都是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 然后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权衡利弊, 以选择恰当的谈判底线和谈判策略。也就是说, 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影响着其谈判底线, 从而左右着审计谈判达成一致的契合点。

2. 客户因素

客户内部治理结构会对整个审计谈判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源于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作为审计谈判的主要内容,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审计谈判的结果。以不真实、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为起点, 是必然不可能达到谈判目标的。另一方面, 严谨的内部治理结构能够帮助管理层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 使其能够与审计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从而更有效的发挥谈判能力, 使其能够在审计谈判过程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以达到谈判目标的实现。

3. 谈判双方的相互关系

(1) 审计谈判双方的任用关系是指审计人员与客户的关系。审计谈判双方的相互关系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而独立性是审计人员的基本道德原则。只有保持其独立性, 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独立是审计人员参与审计谈判时应有的立场, 它影响审计谈判策略的选择, 进而影响审计谈判的结果。审计任期是审计谈判双方相互关系的一种体现审计任期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审计谈判的“质量”。

(2) 审计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的沟通。谈判过程是一个双方信息不断进行交流的过程, 其间各种观点、建议的碰撞, 以至最后协议的达成都离不开谈判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在审计谈判过程中, 审计人员和客户可以沟通双方的利益偏好, 同时明确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 通过意见交换, 审计谈判双方通常可以找到一个财务报表信息确认与披露的平衡点, 在这个平衡点上客户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客户的利益需求, 同时也符合各项准则要求, 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所以说, 沟通是连接审计谈判双方的桥梁, 它影响着谈判的进程, 对审计谈判结果有重要的作用。

3. 外部审计环境

外部审计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等对审计谈判过程的影响。法律环境是指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它为整个审计谈判过程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同时, 完备统一的评价标准也有利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保持客观、独立的地位。监管环境是指审计监管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情况的监督以及对其违法审计的事实进行处罚的情况。监管机构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越大, 审计人员在谈判中越能保持其独立性, 坚守其职业道德, 不会把审计谈判的过程变成一个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过程。此外, 监管环境也会从审计人员独立性、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审计谈判产生影响。

谈判双方的博弈过程

1.博弈的确立

(1) 博弈的参与者。即在所定义的博弈中有哪几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或组织。在审计谈判的博弈中, 博弈方包括审计人员 (以下简称A) 和客户 (以下简称B) 。

(2) 各博弈方可以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即规定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 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对于谈判的策略, 主要有五种:回避 (avoidance) 、合作 (collaboration) 、竞争 (competition) 、让步 (accommodation) 和妥协 (compromise) 。 (1) 回避策略。指谈判者选择不通过参与谈判来解决问题。当谈判者对自身谈判结果和双方的关系都不关注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策略。因而回避策略通常意味着撤退和被动, 采用这一谈判策略的谈判者倾向于退却、沉默或不采取任何行动。 (2) 合作策略。谈判双方在谈判过程中都积极采取各种方法, 以使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当谈判者既关注自身的谈判结果, 同时又关注谈判双方的关系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合作的谈判策略。在使用合作策略进行谈判的过程中, 谈判者试图形成能够同时满足谈判双方目标的问题解决方案, 而不是仅限于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为了实现谈判各方的目标, 采用合作策略的谈判者会积极地交流各自的信息, 如:各自的利益需求、谈判目标和底线等;同时, 还会努力找出新的资源、创造新的解决方案或就某些事项进行互换。 (3) 竞争策略。竞争策略指的是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迫使对手让步或抵制对手相同的竞争努力的谈判策略。当谈判者只关注自身的谈判结果而不关心谈判双方的关系时, 他们通常倾向于选择竞争的谈判策略。使用竞争策略的谈判者, 在谈判中的行为目标是通过谈判为自己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未来实现这一目标, 谈判者可能会声明当自身目标无法实现时要惩罚对方, 而能够实现自身目标时则会给予对方奖励;或者采用极具说服性的理由使对方放弃对自身目标的追求。 (4) 让步策略。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改变自身的立场, 从而给予对手较多的利益而留给自己较少的利益。当谈判者只关注双方的关系而不关心自身的谈判结果时, 他们通常倾向于选择染布的谈判策略。让步策略恰好是与竞争策略相反的概念, 因此使用让步策略的谈判者在谈判中行为目标是降低自己的利益以保全对手的成功, 并协助他方达成目标。 (5) 妥协策略。妥协策略是介于竞争策略和让步策略之间的谈判策略。指的是谈判参与者共同找到一个中间立场, 且放弃各自的立场而在中间立场达成一致。大多数研究谈判的学者都认为妥协是一种有效的谈判策略。在审计谈判中, 审计人员一方面要遵守审计准则, 另一方面又必须留住客户以谋求在审计市场中生存。因此, 他们无法选择不参与谈判, 即回避的谈判策略, 而只能从剩余的四种谈判策略中进行选择。

其中, 竞争策略和让步策略作为极端对立, 却又极易简化谈判过程的两种策略, 会是审计人员最先考虑的。只有在这两种策略行不通 (受到客户管理层的强烈反对) 或实施起来风险过大时, 审计人员就会想到运用相对柔和的合作/妥协策略, 以期在最大程度满足双方利益的情况下达到审计谈判的目标。对于客户来说, 是作为后决策的一方, 在审计人员提出自己的“报价”后, 客户的选择有两种:接受或是不接受。

(3) 进行博弈的次序。当存在多个独立决策方进行决策时, 有时候需要这些博弈方同时做出选择, 因为这样能保证公平合理, 而很多时候博弈方的决策又有先后之分, 并且有时一个博弈方还要做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 这就免不了有个次序问题。对于审计谈判的博弈过程, 我们假定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即假定博弈决策者是理性的, 后决策者能够看到先决策者决策内容。

(4) 博弈方的得益。对应于各博弈方的每一组可能的决策选择, 都应有一个结果表示该策略组合下各博弈方的所得或所失。

2.博弈模型的分析

本文将审计谈判的博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审计人员通过对自身谈判能力和相关利益得失进行充分权衡的情况下在三大类策略中做出选择, 如果选择“快刀斩乱麻”型的竞争策略或是让步策略, 则审计谈判过程就会在这一阶段结束, 选择合作/妥协策略, 则审计谈判将跳过第一阶段进行到下一阶段的“较量”。在这一阶段, 我们假设审计人员的策略是单一的, 即用最少的时间损耗完成审计谈判。

如图1所示, C表示A的正常效用, D表示B的正常效用;E表示B对A的收买费用, F表示A参与作假产生的惩罚支出;M表示B由于作假被披露产生的损失, N表示B由于作假增加的效用;G表示B作假被发现的概率。通过分析我们得出, 当E-GF>0时, 即参与作假得到的收买好处大于预期的惩罚支出, A将选择让步策略, 这时作为理性人的客户管理层自然选择接受这一让步;当E-GF<0时, 审计人员将会选择竞争策略, 此时, 由于损失的客观存在, 客户也只能选择接受审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所以, 在这一阶段, 我们得到两个纳什均衡结果, 一是当E-GF>0时, B知道A选择让步策略, 自然会选择接受, 所以A和B的均衡结果为 (让步, 接受) , 二是当E-GF<0时, B知道A选择竞争策略, 自己只能选择被动接受, 则A和B的均衡结果为 (竞争, 接受) 。

第二阶段, 如果审计人员选择了合作/妥协策略, 那么审计谈判会主要在这一阶段展开。这一阶段可以多种策略结合使用, 无论是以合作/妥协策略最终达成谈判目标, 还是合作/妥协策略无功而返, 迫使以竞争策略或是让步策略结束谈判, 都属于这一阶段讨论的范围。

如图2, 为了简化这一阶段的谈判过程, 我们以三回合的博弈模型进行阐述。首先, 假设双方的谈判最多只能进行三个回合, 到第三个回合, B必须接受A的方案。其次, 再设每一次A提出一个方案和B选择是否接受为一个回合, 谈判每多进行一个回合, 由于谈判的相关费用、时间耗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机会成本, 双方利益都会打一个折扣δ (0<δ<1) , 我们称δ为消耗函数。我们运用逆推归纳法分析这一博弈, 所以先分析第三回合。在第三回合中, 有一个前提是:来到这一回合意味着要判无法达成折中方案而导致谈判破裂, 因为A的方案B必须接受, 因此A会采用第一阶段中的纳什均衡方案S, 这时双方的得益分别是, 。然后推回到第二回合, 由于B已经拒绝了A提出的方案S1, 所以要想让B接受S2, 就需要使自己的方案在让自己在这一回合的得益不低于第三回合得益的情况下, 同时让B获得收益不低于第三回合中的收益, 只需δC2=δ2C, δD2=δ2D, 也即C2=δC, D2=δD, 由于0<δ<1, 所以双方受益都大于第三回合的收益。最后再回到第一回合, 如果A在第一回合给予B在第二回合相同的得益, 而同时自己又得到比δ2C更大的得益, 那么谈判就会在这一回合结束, 只需满足D1=δ2D即可。这便是博弈的完美纳什均衡解:双方意见的折中以及第一阶段的两种结果。

但是事实上, 要想得出上述的解集, 前提是审计人员能够准确衡量出客户的得益函数, 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决定了, 这在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才有了双方不断信息交流的这一过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地位, 使审计人员加深对客户情况的认知, 但依然无法达到准确的程度, 这类似于有限理性下的“颤抖手均衡”, 所以最终的谈判过程应该会是更加复杂的。

提高谈判“质量”的有效途径

加大事务所参与作假的惩罚力度, 使得参与作假的惩罚支出大于事务所得到的收买好处, 这样就使E-GF<0, 审计人员就会真实披露作假行为。

加强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 提高对作假的发现概率。这样客户和审计人员的舞弊风险都会增加, 从而提高了作假成本, 促使双方都更有效地披露信息。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使其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事务所的定期轮换会是改变客户与事务所相互关系的一个有效的制度设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双方舞弊合谋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孙岩, 张继勋, 周冉.审计谈判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10 (4)

[2]张继勋, 孙鹏, 周冉.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轮换与审计谈判[J].当代财经.2010

[3]张胜芳.论谈判技巧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

[4]陈高才, 周鲜华.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客户之间谈判的经济分析: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J].会计研究.2010

基于博弈分析的救灾款物审计研究 篇5

近年来, 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救灾物资, 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以汶川地震为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 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灾之后, 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踊跃向灾区捐赠款物[2]。汶川地震是捐赠款物数量最大的一次。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 中央成立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 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11类违法违纪行为[3]。

对于违规违纪问题, 在以前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也有体现, 比如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对云南省大姚地震救灾资金使用的审计结果显示, 存在巨额救济补助款被滞留、挪用, 及不实报灾获取救灾资金的情况。在对抗非典过程中, 25万防治非典资金被挪用[4], 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的管理过程中, 也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5]。雅安地震发生后, 四川省审计机关对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6]。

毫无疑问审计的介入可以通过揭露、制止和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应急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灾区的迅速重建。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 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 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 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 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二、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 博弈论[7]有助于分析理性的经济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动策略, 来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当然, 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均衡选择是在不断地重复博弈中实现的, 各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最终达到均衡[8]。

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信息有两种处理方式:不披露, 披露。社会公众作为披露信息的使用者也有两种选择:捐款, 不捐款。政府部门或立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于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集团, 有通过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管制的权力。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社会公众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社会公众捐款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如果不披露捐款物资的使用情况, 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I单位的损失, 救灾款物管理者利用社会公众的捐赠物资产生的收益为S;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披露物资使用信息, 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收益为I, 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为S* (这里S*小于S) ;如果社会公众不捐赠其收益均为0。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获得最后的纳什均衡是 (不投资, 不披露) , 这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 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就有必要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审计。如果政府或立法机构规定救灾款物管理者必须披露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 如果不披露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减少F个收益 (其中S*大于S-F, 即政府给予适当的管制) , 这样最后的纳什均衡是 (捐赠, 披露) , 救灾款物管理者在社会公众不捐赠时收益为0, 在社会公众选择捐赠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不披露信息收益为S-F, 披露信息可以得到S*个单位的收益, 而S*大于S-F那么理性的管理者会选择披露信息, 也就是说通过政府审计, 使社会效益最优。

三、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

接下来我们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救灾款物管理者负责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审计部门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有两种行动:违法和不违法。审计部门有两种行动方案:审计, 不审计。假设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概率为P,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概率为Q。审计部门审计且能够查处违法行为的概率为q。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审计部门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

E———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使用救灾物资时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政府监管时, 查出会没收)

F———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罚款

S———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处罚产生的一些不利损失

I———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 (如民众对政府审计部门的信任、对社会捐赠的支持)

C———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

我们分别计算审计部门和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最优策略。

一是令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和不审计的期望收益相等, E1=q (I-C) P+ (1-q) (-C) P+ (-C) (1-P) E2=0。E1=E2, 可得出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P*=C/ (Iq) 。救灾款物管理者若以概率大于P*违法时, 审计部门选择审计时的收益高于不审计时的收益, 审计部门会选择审计, 若概率小于P*时, 审计部门会选择不审计。式中P*=C/ (Iq) 的大小取决于C, q和I变量,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由客观市场环境决定, P*与C成正比, 即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越高, 难度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大。P*与I和q成反比。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小;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时, 审计部门能够查处的概率q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小。若设法降低监管成本, 审计部门加大查处物资管理者违法行为的力度,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不违法的概率会降低。

二是同样可以得出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和不审计的最优概率:

审计部门以概率Q进行审计监管,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和不违法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3=Q[ (-F-S) q+ (E) (1-q) ]+ (1-Q) E E4=0令E3=E4 P*=E/ (E+F+S) q

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把受灾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审计部门会以概率Q*=E/ (E+F+S) q选择审计监管与否, 若审计部门以概率大于Q*选择监管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违法, 若审计部门以概率小Q*选择监管时, 救灾款物管理部门的最优选择是违法。P*=E/ (E+F+S) q的大小取决于E, S, F和q变量, 由于E无法改变, 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 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S, F时可以降低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Q*。

四、结论及建议

有效利用好救灾款物, 保证救灾资源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和重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防止出现救灾款物被挤占或挪用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模型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 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力度。增加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处罚力度, 可以提高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的罚款F和一些不利损失S。

第二, 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 进行全程跟踪和系统监控, 使审计部门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监管信息的公开披露及新闻媒体作用的发挥, 以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q。同时要建立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

第三, 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与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加强人员的管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降低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C, 提高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I。

第四,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依法审计和审计实践中的依法执法力度。尽量减少或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 从权力区域上减少、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空间, 减少其可能的非法收益E, 从而降低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可能。

摘要:如何利用好救灾资金和物资, 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也组织审计人员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同时也是应急物资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 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 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 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 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博弈分析,审计监管,均衡

参考文献

[1]计雷, 池宏, 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3-94.

[2]http://www.gov.cn/gzdt/2008-06/06/content_1008848.htm.

[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7456408.html.

[4]http://www.shenji.org/zixun_cont.asp?news_id=1209.

[5]http://news.qq.com/a/20080703/000425.htm.

[6]http://www.yaan.gov.cn/gov/openview_20130428165328-755237-00-089.html.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83-85.

基于博弈视角的审计谈判行为分析 篇6

一、审计谈判分析的框架性模型

审计谈判是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事项进行沟通协商的过程。作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审计谈判过程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关制度的制约。因此, 可以将基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的审计谈判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用图1来表表示示ÁÁ。。

在这一分析性框架中, 各种审计市场行为主体都参与到其中,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审计谈判的过程。各种影响因素由他们决定, 并通过他们作用于审计谈判过程。制度背景通过约束监管者、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层的行为而成为审计谈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对审计效果的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人员对于审计谈判的结果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无论是二者自身的各种相关因素, 还是双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共同作用都是构成影响因素的重要方面。而作为监督审计质量的监管部门, 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到审计谈判过程中, 但其监督的威慑力量依然是影响审计谈判过程的重要因素。最后, 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由于其远离审计谈判冲突的核心, 无法将直接作用于审计谈判过程, 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但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维护其权益正是审计谈判研究的核心利益诉求, 所以说, 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监督同样是影响审计谈判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审计谈判过程分解

按照审计谈判过程的特征, 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谈判前的准备工作、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 (如图2) 。

首先是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问题, 进行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然后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同时, 考虑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确定对于这一问题的审计谈判目标、可接受的结果范围以及谈判策略的选择, 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入专家意见和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进行咨询。ÁÁ

之后便是审计谈判的实际过程。整个谈判的过程可以看做是审审计计人人员员与与客客户户双双方方之之间间观观点点与与利益的直接碰撞, 双方有各自的利利益益倾倾向向::客客户户期期望望谈谈判判针针对对的的会计问题能够在保有自身既定报表表披披露露利利益益的的基基础础上上, , 得得到到审审计计人员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则则希希望望对对这这一一会会计计问问题题的的处处理理能能够使其低于重要性水平, 从而降低低审审计计风风险险的的同同时时, , 又又不不至至于于因因谈判结果而与客户关系破裂, 从而产产生生解解聘聘风风险险。。从从这这一一点点可可以以清清楚地看到, 谈判双方关注的点是不同同且且数数量量上上是是有有差差异异的的。。客客户户只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状况, 而不会顾忌忌审审计计一一方方的的得得失失, , 只只有有在在真真正正的谈判过程中, 才会“被迫”将这一因因素素加加入入考考虑虑。。审审计计人人员员则则要要在在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之间进行不断断的的权权衡衡, , 既既要要为为自自身身的的谈谈判判目目标努力, 又要顾全客户的利益诉求求, , 所所以以作作为为审审计计一一方方往往往往会会顾顾此失彼。这时针对具体的情况与客户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就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存在分歧的问题双方要阐明各自的数据来源、确认标准、利益诉求。此外, 制定合理的谈判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审计谈判策略会提升审计一方在谈判中的地位, 从而更有利于掌握先机。

最后就是谈判的结果, 这既是相关会计问题的最终确认, 又是谈判双方关于分歧点的最后妥协结论。

在整个审计谈判的过程中, 参与者众多, 并不仅仅是审计人员和客户的两方关系这么简单 (见图3) 。作为客户一方, 对于给予审计的财报信息是在企业整个运作流程中产生的, 涉及到各个部门、领域, 对于相关信息的追溯会有一个很长的链条, 审计人员对整个过程的了解除了通过审计程序进行外, 就是通过客户内部的审计相关部门间接获取的, 所以作为企业的内部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各管理层对审计谈判的参与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此外, 审计谈判的结论作为经审计的财报信息传递给各利益相关者, 除了监督部门的审查外, 还有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所以说, 各方关注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是间接作用于审计谈判的过程。

作为审计谈判过程的主要直接参与者, 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在坐在谈判桌前所拥有的谈判筹码决定了,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谈判 (见图4) 。审计一方作为依据相关准则、法规, 运用专业知识审查企业会计信息公允性的外部审计力量, 拥有第三方独立的地位;公认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人员的重要依托和后盾, 无论是事务所拥有的资源、声誉还是实力都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性;与客户的历年聘用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就争议问题与之进行沟通;此外, 谈判技巧的恰当运用同样有利于提高谈判绩效。

对于客户管理层来说, 与审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决定了客户在信息收集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整个企业运作经营数据的获取还是关于争议事项的管理咨询、专家意见, 客户都在审计谈判中占据先机。更为重要的是, 客户手中拥有审计一方聘用的选择权, 这无异于抓住了审计人员的“命门”, 因为这关乎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买方市场, 如果卖方无法提供使买方满意的服务, 就会面临失去客户的风险, 所以很容易就将“顾客是上帝”作为经营理念。但是对于独立审计来说, 这违背了其初衷, 无异于断送整个市场的发展空间。所以, 审计人员虽然拥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在审计谈判中, 谈判地位仍显被动。

三、审计谈判的博弈模型建立

审计人员与客户管理层之间就分歧事项进行的谈判俨然就是一场双方利益的博弈过程。一方是拥有发表审计意见绝对权力的审计人员, 但其经济利益却掌握在客户手中;另一方是拥有审计服务购买选择权的客户, 但其报表利益控制在审计人员手中。

(一) 博弈的确立

对于一个博弈的确立, 一般需要设定四个要素: (1) 博弈的参与者。主要为审计人员与客户, 在下面分别用字母A与B表示。 (2) 博弈的参与者能选取的所有策略。本文将这一策略集合分为三大类:一是强硬的“竞争策略”, 二是成全对方利益的“让步策略”, 三是存在周旋余地的“妥协/合作策略”。 (3) 进行博弈的次序。对于审计谈判的博弈进程, 首先假设博弈参与者是理性的, 审计人员是作为先决策的一方, 且后决策者能够看到先决策者决策的内容。 (4) 博弈方的得益。

(二) 博弈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1) 第一阶段。审计人员在全面衡量自身能力与利得之后, 选取适合的策略。假如选取“快刀斩乱麻”型的竞争策略或者妥协策略, 通常一种可能是由于审计人员认为双方存在争议的问题金额很大、性质重要, 对审计风险有重要的影响, 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二种可能是认为这一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公允性不存在影响或影响十分有限, 也不对审计风险构成有效影响。这意味着对方毫无选择的余地, 也不存在继续周旋的必要, 那么审计谈判的博弈进程就到此为止。假如选取联合/让步策略, 那么此进程就将继续下去。在此阶段, 假定审计人员仅仅使用一个策略。

由图5可知, C为A的正常效用, D为B的正常效用;E为B收买A的金额, F为A造假付出的代价;M为B因为造假被发现导致的损失, N为B因为造假获得的效用;G为B造假被逮住的可能性;H表示A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遭受解聘的预计损失;P表示A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给B带来的损失, Q表示A错误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预计损失。

针对谈判双方的争议焦点, 当A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而选择竞争策略, 而B选择让步策略接受A的调整意见时, A的收益为C, B的收益为D;如果B无法接受A的意见而选择不接受时, A的收益为C-H, B的收益为D+N-P。当A选择让步策略时, 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 B会选择接受, 此时争议点消失, A的收益为C+E-GF, B的收益为D+N-E-GM。Á

通过分析, 得Á出:当D>D+N-P且C>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小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时, 审计人员会选择竞争策略, 而管理层会选择接受这一调整, 则A和B的均衡结果为 (竞争, 接受) 。

当D>D+N-P且C<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大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时, 审计人员会选取妥协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当D<D+N-P且C-H<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大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机会成本高于付出的代价, 审计人员会选取妥协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当D<D+N-P且C-H>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大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机会成本高于付出的代价, 审计人员会选择竞争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2) 第二阶段。假如审计人员选取联合/让步策略, 则第二阶段也就开始了。此阶段能同时采用多个策略, 不管是否实现了理想的结果, 全都要在此阶段进行探讨。

如图6, 为了更加贴合审计谈判实际, 将多期动态博弈模型引入, 但是这里的多期又非无限次的。因为考虑到存在定期报告的法定期限, 所以将审计谈判的回合确定一个上限, 在此利用三个回合的动态博弈模型来详述, 这大大缩减了此过程。首先, 假定谈判最多只能进行三个回合, 在第三个回合结束时, B只能接受A提出的方案。否则就意味着谈判破裂, 从而进入谈判博弈的第三阶段, 也即终极阶段。其次, 假定每当A制定一个方案与B决定要不要接受是一个回合, 当增加一个回合时, 鉴于谈判产生了许多机会成本, 彼此利益都会减少, 用δ (0<δ<1) 来表示, 把它称作消耗函数。

利用逆向推理归纳方法分析此博弈, 因此首先分析第三个回合。此回合必须有个前提:进入此回合表示难以妥协致使此阶段谈判失败, 由于B只能接受A的方案, 所以A将使用纳什均衡方案S, 此情形下, 彼此得到的好处为。接着分析第二个回合, 因为B不接受A提出的方案S1, 因此如果要使B接受S2, 就必须确保自己的方案带来的好处不能小于第三个回合的好处, 并且B获得的好处也是如此。这就要让δC2=C, δD2=D, 因为δ介于0到1之间, 以此彼此得到的好处全都高于第三个回合的好处。最后分析第一个回合, 假如A在此回合让B得到了和第二个回合同样的好处, 并且A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这样谈判就到此结束, 这就要让D1=就行。这正是理想纳什均衡解:彼此看法妥协和此阶段的三种结果。

(3) 第三阶段。审计谈判的双方如果将博弈推进到这一阶段, 就意味着双方对于争议问题的谈判已经破裂, 无法达成“共识”。这一阶段既是第二阶段的延续, 也可以说是第一阶段的过程的重复。一方面, 作为掌握“主动权”一方的审计人员由于处在信息匮乏的被动地位, 导致无法实现理论上的纳什均衡解, 以致合作/妥协策略的失败, 使得审计谈判回到原点;另一方面, 合作/妥协策略失效, 迫使审计人员仅能选取“快刀斩乱麻”型的竞争策略或者让步策略, 权衡再三做出最终决定。所以, 虽然这一阶段在时间上是审计谈判博弈的终级阶段, 但是其过程却是第一阶段的再重复, 在此不再赘述。

(三) 谈判博弈的结论分析

在第一阶段的谈判博弈中, 经过分析, 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 (竞争, 接受) 、 (让步, 接受) 、 (竞争, 不接受) 。但是这只是在博弈论的范畴内得出的解集, 并不是实践中可以得出的均衡结论。这不仅仅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纳什均衡解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于审计谈判博弈的研究, 最终目的不在于探讨博弈双方的得失, 而在于双方争议问题的结论, 笔者期望通过谈判, 在均衡双方利益的前提下, 得到更加公允的会计信息, 这才是期望中的有效率的纳什均衡解。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结果的期望值, 所以只有一种 (竞争, 接受) 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其他的解集是笔者要避免的情况, 这也是下面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或者可以说是整个审计谈判的目标所在。通过这一阶段对于博弈双方得益函数的分析, 可以看出N与P、E与GF关系对于结果的重要作用。所以, 要得出帕累托最优的 (竞争, 接受) 的结果,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对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使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市场, 使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小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

在第二阶段中, 谈判双方采用多回合博弈的方式, 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 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在上述的分析中, 笔者采用的是逆推归纳法, 这不仅是分析整个谈判博弈过程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是博弈双方制定策略时的思考方式。毕竟博弈策略的选择不是仅凭个人喜好, 谈判的底线更不是凭空想象, 这都需要有一个全盘的思考。作为审计人员的一方, 在制定谈判策略时, 一方面要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信息的取得明确自身的审计风险, 从而确定谈判底线;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得益函数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述的研究中, 分析了得出纳什均衡解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 如果想计算出以上结果, 必须有个前提:审计人员可以精确计算出客户的利得函数, 并且信息部队称已然确定。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 因此彼此就要持续进行沟通分享信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 能是不对称的情况得以改观, 让审计人员熟知客户信息, 然而却很难十分精确, 这就和有限理性假设下的“颤抖手均衡”相像。得出高效率的纳什均衡解只是一个开始, 提高解的稳定性才是关键。所以, 从这一点上来说, 改变审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便是之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审计谈判过程的博弈模型分析, 可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审计人员与客户管理层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双方手中都握着一根牵引对方的无形的线。审计人员掌握着审计的生杀大权, 直接制约着客户的切身利益;客户则紧握审计一方的生存权利。显然的, 客户手中的线会更紧些, 使得审计人员更容易在审计谈判中顾此失彼。当然, 对于整个谈判过程的认识不是目的, 提高谈判绩效, 最终达成谈判目标才是目的所在。所以, 为了达成审计谈判的目标, 从总体上改善审计谈判绩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岩、张继勋、周冉:《审计谈判研究综述》, 《审计研究》2010年第4期。

审计整改的博弈分析论文 篇7

一、文献评述

相较于国外学者们对于审计博弈内容研究上的精细和深入以及方法上的成熟和多样, 我国学者对审计博弈研究起步晚、发展快, 对于审计模型的构建也不只是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策略博弈模型, 而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动态博弈模型。薄澜、姚海星通过构建关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财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公司管理者和审计师的最优策略以及博弈模型多期重复进行的可能结果, 提出减少财务舞弊发生的措施和建议。刘国常、韩春生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审计合谋的市场选择及其治理策略进行探讨。张涛、吴联生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和审计师三方参与的两委托人——单代理人博弈模型, 研究了固定审计费用下不同审计师变更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庄立、王玉蓉构建和比较了传统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客户以及政府监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卢宁文, 通过不完全信息动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审计师行为的选择。武恒光通过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舞弊博弈模型进行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是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以及社会监管部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决策过程。

二、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所说的财务舞弊是指, 被审计单位人为地没有在财务报告上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故意欺骗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在本文构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 假设审计单位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实施审计的复杂程度也是无差别的, 即不存在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而审计单位不能发现错弊的情况, 只存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而不报告错弊的情况。社会监管部门在对某个企业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能发现该企业的虚假错弊, 在不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则发现不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审计单位不了解审计单位是否愿意参与合谋, 社会监管部门并不知道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合谋现象, 审计单位也不清楚社会监管部门是否会进行严格监管。按照进行博弈的顺序, 其他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假设1:首先由自然来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诚实或者不诚实, 其中选择诚实的概率为 (1-ρ) , 选择不诚实的概率为ρ。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进行财务舞弊,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 并且如果被审计单位实施了财务舞弊, 其一定会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的意思表示。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并且与审计单位合谋成功, 未被报告舞弊的额外造假收益为I;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 被报告舞弊的后果是不仅失去了额外造假收益I, 还会承担P的惩罚, 其中的P指经济处罚以及行政处罚和名誉受损的量化。

假设2:审计单位不存在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问题, 其以一定的概率与舞弊被审计单位进行合谋。相对于不合谋, 审计单位同意合谋后的额外收益为R, 若被监管部门发现, 审计单位不仅会被没收额外收益R, 而且还会遭受到行政处罚以及审计单位名誉上的损失, 量化为L。

假设3:社会监管部门以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实施严格监管的额外成本为C, 监管机构实施严格监管查处了财务舞弊与审计合谋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对整个社会的财务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量化收益为B。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变现纵容财务舞弊, 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D。

三、外部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上市公司外部审计中,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社会监管部门三方关系人之间的博弈顺序依次展开。首先, 自然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是{诚实, 不诚实}, 概率分别为 (1-ρ) 和ρ。然后是, 被审计单位进行行为策略的选择{舞弊, 不舞弊}, 其中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造假, 不诚实的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接着是, 审计单位的行为策略{合谋, 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没有进行财务舞弊的情况下, 审计单位的行为一定是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实施财务舞弊的情况下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邀请, 审计单位以α的概率同意合谋, 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 报告错弊。最后是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严格, 不严格}, 监管部门并不知情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 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如图1所示, 图中博弈树上面的节点代表的是博弈参与人, 博弈树的路径代表参与人选择的行为策略, 最终收益括号内的数字由左至右分别为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根据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博弈的结果有以下八种类型。

(1) 自然以 (1-ρ) 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2) 自然以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3)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4)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5)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C) 。

(6)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0) 。

(7)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L, B, -C) 。

(8)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β) 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I, R, -D) 。

五、博弈模型分析与政策建议

根据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的均衡结果是一组策略组 (θ*, α*, β*) 。在求解过程中将自然的选择概率ρ看成是一个常数, 根据博弈结果得出三方关系人博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被审计单位期望收益为:

审计单位的期望收益为:

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为

运用最优化的一阶条件, 分别对 (1) (2) (3) 式求偏导, 并令偏导等于零, 即令

具体整理得到如下式子:

求解 (4) 得到三方博弈的均衡解为:

分析三方博弈的均衡解:

(1) 当时, 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最有策略的确定还依赖于彼此的行为选择。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反之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参加合谋。

当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小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为不严格监管, 则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为合谋。

(2)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采取舞弊措施,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执行严格监管措施。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最优策略的确定依赖于彼此策略的选择概率。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的选择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反之, 被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舞弊。

(3)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从以上模型分析中可知, 单独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上来判断, 还不足以完全得出另外两个博弈主体的最优策略行为。但是, 监管部门行为概率一旦确定, 即可以直接得出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最优行为选择。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的行为策略在整个博弈过程中, 起到重要作用,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力度越大, 对违规的处罚力度越大, 审计单位进行合谋、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结合三个均衡解的角度进行分析, 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的值尽量小, 使和的值尽量大。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监管部门入手。一方面,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监管。从博弈分析可知, 当监管部门执行严格兼顾的概率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越大, 执法力度越大,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越是趋向于诚实守法。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提高监管技术, 降低监管成本。严格监管的实施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起到震慑的作用,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从博弈的角度也会选择诚实的行为, 但是严格监管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经济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严格监管模式的普及, 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的效率, 降低监管成本, 在审计监管中普及严格监管模式。

(2) 从审计单位入手, 加强对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一方面, 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 对坚持正义敢于披露财务舞弊行为的审计人员加大表彰力度, 对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加大审计单位的违规成本。

(3) 从被审计单位入手, 不断规范资本市场的信息质量要求,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信息真实性的监控质量。加大对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 提高舞弊成本。通过社会影响以及责任机制, 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薄澜, 姚海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外部审计的博弈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3) .

[2] .刘国常, 韩春生.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策略.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3) .

[3] .张涛, 吴联生.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审计研究, 2010 (2)

[4] .庄立, 王玉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关系.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11) .

[5] .卢宁文.审计质量形成机理的博弈均衡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9) .

[6] .武恒光.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4)

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博弈分析 篇8

一、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模式

财政支农资金指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对“三农”的投入的部分, 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购买支出、发行公债、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 以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公共品和服务, 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目的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投入。

我国在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实践中, 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以同级审计为主, 上级审计主要采取抽样审计的方式对下级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 规定, 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 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部门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二、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博弈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以同级审计为主, 同级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是规范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最主要途径。我们下面分析同级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审计的博弈。

假设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为p, p∈[0, 1], 则审计无效的概率为1-p;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为q, q∈[0, 1], 则不违规的概率为1-q;C为审计审计成本, a为财政部门违规给审计部门带来的损失, F为审计收益, M为财政部门违规收益, N为财政部门违规损失。

给定q,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和审计无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 (1, q) = (-C-a+F) q+ (-C) (1-q) =-aq+Fq-C

∏ (0, q) =-aq+0 (1-q) =-aq

解∏ (1, q) =∏ (0, q) , 得q=C/F

即: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小于C/F, 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审计无效;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大于C/F, 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有效审计;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等于C/F, 审计部门随机地选择有效审计或审计无效。

给定p,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和不违规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 (p, 1) = (M-N) p+M (1-p) =-Np+M

∏ (p, 0) =0p+0 (1-p) =0

解∏ (p, 1) =∏ (p, 0) , 得p=M/N

即: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小于M/N, 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是违规;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大于M/N, 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违规;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等于M/N, 财政部门随机地选择违规或不违规。

三、现行体制下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博弈选择

上述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混合战略对策矩阵的纳什均衡是:q=C/F, p=M/N, 即经营者以C/F的概率选择违规, 政府以p=M/N的概率选择监督。监督博弈纳什均衡与监督成本C、罚款收益F、经营者违规收益M、违规损失N以及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a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 在给定博弈方选择策略的条件下, 每个博弈主体将会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概率为C/F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审计成本/审计收益) 。从审计部门个体利益考虑, 由于审计出财政部门违规时, 一般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处罚措施, 很少有审计收益, 即使有少量的审计收益也是归当地财政。从审计部门个体利益来看, 有效审计的审计收益基本为零。而审计部门若进行有效审计时, 审计成本却非常大, 例如审计部门严格对财政部门进行有效审计, 就会与财政部门的关系僵化, 断了自己的“皇粮”来源;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的违规使用都是经过本级政府的默许的, 审计部门若对于本机财政支农资金有效审计, 同样也会僵化与本级政府的关系;审计部门的有效审计会使自身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较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几乎为零的审计收益, 使财政部门违规概率非常高。

审计部门选择有效审计的概率M/N (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违规损失) 。从财政部门的角度出发, 由于近六年来国家财政逐渐增加对“三农”的支出, 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 使得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也非常高。同时由于我国相关的审计法规对违规行为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的处罚方式, 使得财政部门违规损失非常小。较高的财政部门违规收益以及很低的违规损失, 使的审计部门应当加大有效审计的力度。

四、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博弈的现实分析

一是由q=C/F可以看出, 在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对财政部门违规的罚款F, 可以降低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q, 因此, 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的惩罚力度, 可以使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减少。另外, 在对财政部门违规的罚款F一定的情况下, 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成本C越高, 审计部门对违规进行审计的收益 (-C-a+F) 就越小, 审计部门就可能选择无效审计, 因此就给财政部门违规留下可乘之机, 使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增大。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本。

二是从p=M/N可以推断, 财政部门违规的收益M越大,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就越大。另外, 财政部门违规的损失N (既包括违规遭受的罚款F, 还包括违规带来的其他方面的损失) 越大, 财政部门违规的收益 (M-N) 就越小,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的概率就越小, 这样, 财政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也可相应减小。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财政部门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应尽可能使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减少, 而使它们为违规付出更大的代价。

综上分析, 提高财政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效率主要有两个途径: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本。

首先, 应当加强有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立法。对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的单位不能简单的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的处罚, 应当加大惩罚力度, 同时对于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的部门领导进行处罚。

其次, 改变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模式,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应以上级审计为主。由于同级审计模式下, 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受到同级政府的管制, 即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部门审查出严重的财政支农资金违规使用问题, 但是由于受本级政府干预, 财政支农资金的违规使用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改正。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是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财政人员素质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模式, 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立法。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违规使用直接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的效益, 财政支农资金的同级审计成为制约财政支农资金违规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财政支农资金审计的博弈主体、各博弈主体行为选择策略、效用函数 (或收益矩阵) 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博弈

参考文献

[1]张俊伟.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R].国研报告, 2006-9-8.

[2]谭琳元.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7.

[3]许云波.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 2005.

[4]李泽民, 张克庆.创新财政支农体系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5]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6]陈锡文, 韩俊, 赵阳.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 2009.

[7]李萍.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财经论丛, 2002, (7) .

政府监管与审计合谋方的博弈分析 篇9

一、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审计合谋是指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并从中渔利的一种经济现象。监管的过程是由被管制的市场中的消费者、企业、消费者偏好、企业技术、可利用的战略以及其他规则进行组合来界定的一种博弈。但由于利益上的差别,经营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逃避对自己不利的监管。两者在利益上的对立必然会产生经营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对立。

博弈论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它要求“经济理性人”在决策时所考虑的不仅是自身的偏好及效用函数,还要考虑其他决策人所要做出的决策。同时,其决策也将影响到其他人,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塞尔腾提出的“小偷与守卫”的博弈理论,把证券市场政府监管者看作“守卫”,把CPA和上市公司看作一个整体(下文简称为整体)“小偷”,如果两者合谋就看作偷窃,如果两者没有合谋,就看作是没有偷窃。政府监管者对整体是否偷窃不清楚,只知道偷窃的比率。这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二、建立模型

(一)局中人

以上市公司和CPA两者整体为A方,政府监管部门为B方。在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中,管理者就有提出要求CPA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可能和条件,而CPA却处于被动地位,当CPA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种情况是存在着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对其进行监管。

(二)基本假设

对于博弈方A和B来说,假设:

一是两者是风险中性的理性经济人,A方的策略空间为(合谋,不合谋),他将根据自身预期效用最大化来决定采取哪种策略;B方的策略空间为(监管,不监管),也将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是双方对有关博弈规定的信息的掌握是充分的,即A方与政府监管部门不能“串谋”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在A方进行合谋时,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合作是基本的。双方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会相互合作,故该博弈属于完全信息的不合作博弈。

三是A方守法操作时,无论监管者监管与否,A方都将得到自己的正常收益;对于监管者来说,如果进行监管,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查处到投资者的违法行为。另外,假定A方的违法操作一旦被查处后不仅要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还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监管者在进行监管工作时,也要支出一些费用,如果能够成功查处到投资者的违法操作行为,将会受到奖励。

建立模型,两者之间的策略博弈矩阵如下:

(合谋,监管)=[R2+a-C1-δ(d+e),δ(a+d+e+f)-g]

(合谋,不监管)=(R2+a-C1,-h)

(不合谋,监管)=(R2-C1,-g)

(不合谋,不监管)=(R2-C1, 0)

有关参数分别为:C1:CPA正常审计的成本。R2: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的收益。a: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增加的非法收益。d:一旦审计合谋被发现对上市公司的处罚。e:一旦审计合谋被发现对CPA的处罚。f:监管部门查处后所得到的奖励。h:监管部门不检查合谋时所受到的处罚。g: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δ:监管部门成功查处的概率。β:A方进行合谋的概率。γ:B方进行监管的概率。

三、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对于(合谋,监管)来说,合谋有非法收益,也存在被处罚的可能,而监管者由于工作得力,将会得到收益。A方合谋的效用大于不合谋所能够获得的效用,监管者监管时的效用大于不监管时的效用,显然,这种均衡是最不理想的。对于(合谋,不监管)来说,A方合谋的效用大于不合谋所能够获得的效用,监管者也不愿意监管,因为监管会使其效用减少。A方会得到非法收益而没有受到惩处,监管者可能会受到损失。要想促使监管者愿意监于(不合谋,监管)来说,B方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付出了成本,所以B方会选择不监管。这不是一种均衡状态。对于(不合谋,不监管)来说,即监管者采取不监管策略,A方能够自觉守法,这是最理想的均衡状态,因为A方采取违法行为不能够获取比守法行为更多的效用。对于A方来说得到正常收益,监管部门也没有任何损失。这是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不可能存在一个双方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所以这是一个混合策略博弈。下面来求一下混合策略的解。因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稳定的,它是博弈各方通过博弈所应达到的结果。

一是A方的最优概率。在给定A方进行合谋的概率β的前提下,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和不检查的预期收益分别是:

检查:[δ(a+d+e+f)-g]β+(-g) (1-β) (1)

不检查:(-h)β+0×(1-β)=-hβ (2)

要达到均衡,即 (1) = (2) ,得β=g/[δ(a+d+e+f)+h]

即如果合谋的概率βg/[δ(a+d+e+f)+h],则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

二是监管部门的最优概率。给定监管者检查的概率为γ,γ∈[0, 1]时,则选择不监管的概率为1-γ,此时,A方进行合谋的期望

2收0益12分别年是第:10期中旬刊时代

(总合第谋:4[R925+a期-)C1-δ(d+e)]γ+(R2+a-C1) (1-γ) (3) Times

不合谋:(R2-C1)γ+(R2-C1) (1-γ) (4)

要达到纳什均衡, (3) = (4) ,即γ=a/δ(d+e)

即如果监管的概率γa/δ(d+e),则应该不检查:(-h)β+0×(1-β)=-hβ (2) 选择不合谋。

在给定各局中人选择均衡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将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策略。因此,本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在β=g/[δ(a+d+e+f)+h],γ=a/δ(e),即监管部门以g/[δ(a+d+e+f)+h]的概率选择监管,A方以a/δ(d+e)的概率选择合谋。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纳什均衡与监管部门成功查处的概率、对合谋者的处罚、自己所得到的奖励和进行监管的成本有关,处罚越重,合谋的概率就越小;监管成本越低,合谋的概率就越低。所以说,要抑制合谋现象,必须通过提高对违规合谋者的惩罚和降低监管成本的途径来改变,也就是说,必须加强政府监管。

四、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建议

(一)制定各项配套的法规制度,加强博弈中监管部门的监管

证券市场的监管应当包括三个层次:隶属于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对证券业本身的管理、证券机构的内部控制。国外对于监管这方面,是在坚持政府监管的同时,考虑自律性管理组织以及机构内部控制所具有管理成本低、管理灵活等优势所同时进行的监管。我国也应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证券业的自律管理。

(二)应该完善和规范会计市场

从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合谋的概率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对监管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市场,使职业经理合金理流动融,对他们的工作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建立监N管O.业1人0才,2市0场12, i引n进an和c培e养证券监管业的高级人才(;C建u立m注u册la会ti计ve师ty人N才O市.场49和5会)计师事务所的规范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对监管者责任事故的惩处

惩罚是影响企业会计作假与监管部门检查行为选择的重要变量,提高法律责任的统一性、确定性与严厉程度,特别是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与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是当前惩罚制度建设的关键。既要考虑对投机牟取暴利者加强监管和实施惩罚,也要考虑对监管者实行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从制度上保证监管的到位和有效进行。

(四)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我国的政府监管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从转变观念、增加人力配备、提高执法水平等方面入手,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一方面要改善现有技术装备和系统,建立电子数据统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国常等.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策略.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3) .

[2]王艳等.管理层操纵、独立董事监督与政府监管的博弈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 2008.11.

上一篇:教师和学生发展下一篇:证人出庭作证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