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精选9篇)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1
一、信息系统审计与数据式审计的比较
(一)审计概念与内容的比较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ISACA)将信息系统审计定义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目标的过程”。从该定义上看,信息系统审计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合法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审计,对被审计信息系统做出评价。信息系统审计的客体是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评价,以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可靠程度,为进一步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审计提供保证。信息系统审计不仅包括软硬件的获取、系统规划、程序设计、运行维护等过程的审计,还包括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等审计内容。
数据式审计是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数据式审计的客体是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电子数据,分为:系统环境、系统开发、系统应用和外部控制四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步骤是系统应用测试。通过各种方法测试,获取必要的证据,确定信息系统的各项处理功能是否有效、信息系统的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以及信息系统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维护,从而判断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目前审计机关开展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主要集中在系统应用测试方面。
数据式审计的过程主要分为审计数据的收集、数据转换与整理和数据分析与验证三个阶段。审计数据的收集是以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的过程。数据收集是数据式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具有明确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终端查询下载,也可从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直接取得;数据转换与整理首先是对采集数据的选择、判断和释义,然后按照审计需求,不仅是语法层次的转换(将不同的数据结构转换成统一的数据形式),而且通过语义上的转换,将原始的数据表,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获取证据,实现审计目标。
可见,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审计范围涵盖了信息系统环境、设计、开发、功能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显然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仅仅确定信息系统是否可靠,是开展数据式审计的前提,并不直接与审计目标相关,无疑增加了审计程序和成本,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具有更高的要求;数据式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延续,是直接与审计目标关联的审计方式,审计内容独立、目标明确,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更容易开展。
(二)审计过程的比较
根据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信息系统审计首先要对信息系统建立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审计,其次要对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程序开发等系统开发的内容进行审计,然后要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控制和功能实现等内容进行审计,最后要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其他情况进行审计。概括起来根据不同的字段含义和数据表间的关系,自由重新组合,转换成审计目的的中间表。数据转换与整理的目的在于去除干扰,提高数据质量,检查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建立审计中间表,为数据分析奠定基础;数据分析主要从总体分析和个体分析两个方面入手。总体分析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把握总体和趋势,发现异常,锁定重点;个体分析针对总体分析确定的重点项目,利用法律规章的具体规定、数据间的勾稽关系、业务逻辑与流程、内外数据关联、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建立个体分析模型,内外关联,筛选分析数据。验证阶段主要通过延伸审计、外部调查等方法对分析的数据结果进行准确性验证。数据式审计的三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完整体系,其间根据不同的审计客体,运用的方法有多有少,步骤有繁有简,但三个步骤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从审计过程来看,信息系统审计涉及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安全各个环节和控制,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过程又不尽相同,审计步骤设计繁杂多样,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控制环节缺乏了解的审计人员来说,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来说数据式审计过程则简单稳定,只要把握以数据为中心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即可。
(三)审计方法的比较
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主要有程序流程图检查法、程序运行结果检查法、受控处理法、程序编码检查法、追踪法、系统测试软件法、日志分析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方法。程序编码法需要一定的编程语言基础,通过索取被审计系统分析、设计资料和程序编码,审阅分析、设计资料,了解被审计系统具备的处理和控制功能,围绕审计目标选择要检查的程序,尤其要关注高度敏感、重要的、相对简单的程序,证实某一程序是否按程序说明书和逻辑流程图编写,以检查被审计系统是否按照原先的设计展开和系统的一些漏洞。测试数据法是审计人员通过设计一套交易数据,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测试每一个可能的输入错误、逻辑过程和违反规定的事项,然后将测试结果跟人工核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程序的准确性。测试数据可以根据被审计程序控制及处理功能,设计若干虚拟的数据,也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前月份或年度的输入数据稍加修改后利用。
数据式审计的方法主要应用在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式审计的直接操作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因此审计方法的主要应用是通过编写SQL查询语句或程序对数据整理后的审计中间表进行核对、检查、判断和审查,发现审计疑点,搜集审计证据。
从审计方法来看,信息系统审计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一些,所用到的审计方法大多都是计算机系统的专业测试方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而且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些常见的软件编译方法,能看懂有关的测试结果。数据式审计只需要审计人员掌握标准化查询语句和一定的数据库知识,就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分析。
二、建议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的特点,结合信息系统审计和数据式审计的分析,基层审计机关的现实选择是选择数据式审计模式,原因在于:一是信息系统审计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更高,基层审计机关缺少具备相应专业和能力的审计人员。二是信息系统审计对人才培养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数据式审计只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固定程序和方法,或者掌握特定的审计软件使用方法,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大部分缺少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来说,利用较短的时间集中培训审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式审计技巧,显得更为便捷可行。笔者提几点建议:
(一)领导充分重视,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硬件环境
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观念,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领导切实改变观念,加以重视,身体力行,发挥带头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大考核管理力度,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审计项目中;二要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竞争态势;三要针对本机关的实际情况,做好近远期规划,先培训人员,后引进软件,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和软件应用的推广,做到人员水平、硬件配备和软件应用三者的平衡协调发展。
(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方式培养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
基层审计机关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审计业务的特点和审计系统资源,多途径、有计划地培养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同时,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利用本机关的资源优势,组织一批具有计算机特长的审计人员和业务骨干,通过开展一定的计算机审计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复合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
(三)强化数据式审计疑难集体攻关活动,推进数据式审计向纵深应用方面发展
在数据式审计过程中,注重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成立计算机审计疑难攻关小组,利用网络等资源共享平台,探讨解决面临的突出疑难问题,不断提升攻关小组的整体水平。审计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应用实例,积累经验,不断推进数据式审计的纵深发展。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2
摘 要 通过注册会计师去执行审计的工作,从而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是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对象、目标等都不相同,这就产生了选择审计方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比较,分析出两种审计方法的优点。
关键词 财务报表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比较分析 优点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审计的过程中,降低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的效率是审计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两者审计方法的比较,分别分析其审计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不同之处
1.1审计的对象不同
由于审计对象所呈现出的形式是不同的,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象是财务的使用状况以及业绩,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控制审计的过程以及审计的结果。两种审计方法的审计对象不同,使得审计的重点和审计的结果也不同,每个审计方法都有其优点,相关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方法。
1.2审计的目标不同
在审计的过程中,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也是不同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是发表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意见,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是发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意见。两种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各自发挥着其具有的优点,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发表意见,可以很好的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避免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都更加的正规,企业也朝着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方向发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可以分析出经济运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保障了企业发展的目标。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但是都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做出贡献,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3审计的业务类型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业务类型是不同的,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责任方的审计业务,而内部控制审计为责任方鉴证的审计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财务应用的情况直接发表意见的,并且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是需要提及责任方制定的财务报表的,以便于审计过程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企业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不需要提及财务管理情况,也不用发表自己对于责任方管理财务的意见。所以,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鉴证业务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相关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
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同之处
2.1审计的程序是相同的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程序都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解和的评价过程,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财务报表师在充分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之后,要准备好审计的进行程序,做好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的监督工作,在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中,审计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控制了解,来保障审计程序的顺利进行。
2.2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
审计证据的提取,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师通过审计过程得出审计结果的重要步骤,在审计过程中所要用到的信息的全部来源,获取证据的方法可以通过访问、检查等方式获得相关的证据。在获取证据的时候,审计人员也要讲究访问和检查的方式,从而来使被审计人员积极的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获取证据的方法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两种审计取证的方法都是非常可行和高效的,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水平,节省了审计的成本投入。
三、总结: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审计方法,行使着很好的监督权利,是规范企业运行的重要措施。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出现,这时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取证和调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规范其经营的方式。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虽然在审计的目标以及审计的业务类型上都是不同的,但是都可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通过不同的任务划分,节省了审计的投入,带来了更加高效的审计效率,是我国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的重要方式。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和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也提高了审计工作进展的速度,使其更好的行使自身的权益,无论哪种审计方法,都是非常高效的。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李荣.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2(10):102-103.
[2]李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研究.财政监.2011.45(12):45-50.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3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 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 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 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 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 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 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 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 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 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 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 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 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 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 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 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 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 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 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 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 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 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 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 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 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 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 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 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 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 响, 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 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 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 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
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
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在实际审 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 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 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 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 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 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 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 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 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 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 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 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徐宝华, 於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审视[J].消费导刊, 2009;10
[4]韩琳, 张淑贞.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J].价值工程, 2010;22
中外国家审计职权比较与启示 篇4
美国审计总署(GAO)近年来对宏观经济的关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GAO就为美国纳税人带来了354亿美元的可计量财务收益。为了应对日益紧张的财政赤字,GAO已经开始对政府长期财政前景的关注和了解。模拟了联邦预算和经济运行的相互作用,试图计量可能发生的财政意外事件。为了保证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德国审计院依据合理性、经济性、节约性原则和德国经济状况和市场条件、对国债发行数量、种类向议会的预算提出建议,国家审计对债券的建议在恢复国家经济方面功不可没。
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其拥有的职权紧密联系。审计职权为审计作用发挥创造了充分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审计制度,以下简要介绍美、法、德三个国家的审计职权并与我国比较,为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审计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一、我国国家审计权限内容和特点
我国国家审计属于行政审计体制,根据现行《审计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享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审计权限:要求提供资料权、检查权、调查权、采取强制措施权、建议权、处理处罚权、公布审计结果权。相对于别的国家,我国审计机关又具有:地方审计机关是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有一定的处理处罚权。审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特点。
二、西方国家审计权限内容和特点
1美国国家审计权限内容和特点
美国国家审计属于立法型审计体制,直接向议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审计署享有获取信息资料权(可以从被审计部门与机构内获取所需要的任何文件资料)、建议权(向国会提出建议)、移送处理权和公布审计结果权。美国国家审计具有较强独立性,表现在:审计长任命规格高、任期长、审计经费单列预算。
美国审计总署(GAO)还拥有广泛的公布审计结果权。他们认为公正透明的报告有助于建立政府和社会各领域的公信力。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一般是公开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欲了解审计情况,都可以向审计机构索取报告。GAO 2003年向社会公布的审计报告占到总审计结果的97%,仅有3%的审计结果因涉及国家机密而只能向国会报告。
2法国国家审计权限内容和特点
法国国家审计属于司法序列,拥有部分司法权,向议会报告工作。审计法院除享有审查权、调查权、索要材料权(向其他监管、监察部门索要被审计单位的审查报告)、公布报告权外,还拥有司法判决权。审计法院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享有终身制的法官,司法职能和公共账目审计结合在一起,对公共会计即自然人行使司法权,根据需要进行判决,审计法院的最终司法判决具有终审效力。
法国法律赋予政府审计很大的调查权。法官可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还享有要求提供补充资料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以保密为借口拒绝履行有关审计调查的义务。关于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中作了明确规定。
3德国政府审计权限内容和特点
德国国家审计有近300年历史。属独立型审计体制。德国联邦审计院享有的审计权限有:获取信息资料权、预算建议权(审计院有权对联邦政府各部门预算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派人参加各部门与财政部的预算谈判)、移送处理权、表明意见权(有权对财政性法规的制定表明意见)、公布审计结果权。
伴随预算过程提供咨询是审计院的重要职责。德国联邦议会规定:议会在审批预算时,审计院长有权向议会提供咨询建议,这种咨询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紧密联系。从预算计划一直到预算批准,都要对审计院提出的咨询建议进行综合平衡,审计院没有直接的行政处理权,但有向议会和政府提出咨询建议以及围绕国家财政经济活动展开服务的权利。
三、西方国家审计对我国审计的启示
当前国家审计处于希望与压力并存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比而言,我国审计机关享有的职权是充分的,但是,与上述国家相比,部分权限的欠缺或发挥不充分,使国家审计作用受到制约。为了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作用,国家审计应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利用率、扩大审计结果公布比例、完善调查取证权、维护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并充分发挥社会审计作用。
(一)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奥斯本和格布勒断言:在政府中最重要的手段(最有力的促进行为的制度)是预算。审计信息只有得到财政和相关部门的采用才能及时纠正经济个体行为偏差。
美国审计享有的建议权、德国审计院享有的表明意见权就是国家审计通过审计成果间接控制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体现,进而保证宏观经济正常运转。
提高成果利用率,一方面,更好地完善财经法规。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体制在不断冲突和矛盾中寻求平衡,这种冲突表现在经济立法方面为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比较混乱。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作为国家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应当参与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立法质量。另一方面,增加对被审计单位的威慑力。财政及主管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被审计单位以前预算执行结果报告加以平衡,使被审计通报的单位和个人不敢无视审计意见和建议,减少屡查屡犯的现象。
(二)扩大审计公布比例
近年来,审计署短短万言的审计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风暴”般的反响,显著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影响力,但和美、德相比,我国的公布比例还很低。据统计,200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40篇以上的仅为9.68%,40篇到20篇的占6.45%,20篇以下的为54.84%(绝大多数为5篇左右),还有29.03%地方审计机关尚未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尚处于尝试阶段。
扩大公布审计结果比例原因在于:一、提高资源共享度。现代经济运行瞬息万变,只有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才能有效的节约社会资源。审计报告是监督和评价信息的载体,他的共享有利于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决策质量:二、满足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增强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愿望和对宏观经济管理结果的知情权的满足,可以让审计行为得到群众支持和配合。适当增加审计机关通报、公布审计结果的比例,简化审计机关公布结果的审批程序,扩大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权,对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国家审计调查取证权
国家审计为宏观经济管理发挥经济监测与监督作用,需要及时反馈经济运行的全面情况,才能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正确导向。因此审计提、供的信息需具备及时性和正确性两个要素。由于我国的法制环境较为薄弱,因此拒绝审计机关调查、提供虚假审计证据、藐视审计权威的现象时有发生,干扰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
要使行为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一是对行为过程实施监控;二是对违背既定目标的行为实施处罚。美、德等国具备良好的社会法律体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被调查者会认真对待审计人员的提问和调查;而法国等则对不配合调查取证的行为作了详细的说明。美、德等国则是从社会环境和法律道德层面对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实施监控:法国对不遵循的行为进行处罚,都保证了调查取证的有效性。由于社会环境、法律道德对行为进行约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当务之急是在审计法实施条例中,严格并详细地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如不接受审计机关调查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以维护审计取证权的权威性。
(四)维护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
独立性自始至终是审计的灵魂。只有在管理过程中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实施管理职能,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任何为了局部利益而扭曲公正信息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即要求国家审计做到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但是地方审计机关却面临着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向领导,分别接受来自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的指示,存在着发生矛盾的可能性。而美、德、法等国,审计领导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一般不受同级政府的制约,工作人员享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5
(一) 审计收费及溢价
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产品费用、预期损失费用和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目前审计外收费项目也逐渐转入审计收费, 且规模越大的事务所, 审计收费越高, 溢价越明显, 综合作用下审计收费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比而言, 由于国内审计业务的接受程度不高, 所以为了保持正常营业, 事务所收费总体上看比美国收费要低。但审计溢价也很明显, 王振林 (2002) 、李连军 (2005) 等发现“四大”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国内大所, 而国内大所的审计收费又显著高于其他事务所, 即规模越大的事务所审计收费越高。
(二) 审计市场的集中性
对反映集中度的N厂商集中比率和反映离散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两个比率的研究发现,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服务是高度垄断的, 美国上市公司乃至其他大型企业的审计业务95%以上均被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包揽, 即形成了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 高度集中性正在对多年来运行良好的美国经济商业模式造成破坏。虽然国会也曾提出一系列的干预政策, 但实效性的措施却未实施, 集中性非但不减, 合并现象还越来越严重。而我国因为受市场经济转型完善过程的影响:1997至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集中度逐年下降, 按客户数计算的CR10一直未超过三分之一, CR20一直徘徊在50%左右。在2000至2002年, 市场集中度增长很快, CR4增长到49.82%, CR8增长到58.89%。2002至2004年CR4基本保持稳定, CR8继续小额攀升。总体上看, 若以客户资产总额来计算, 中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我国审计市场尚未形成垄断竞争局面, 也尚未发现明显的专业化;审计市场上存在严重地区分割现象, 地域性比较强。
(三) 审计人员资格
美国采用的是较为严格的ACCA标准。进入审计市场, 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和认证, 在8年内通过14门科目考试, 大专以上学历方有注册资格。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 (A-IA) , 必须在10年内通过16门考试。我国只要5年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CPA) 的6门考试科目即可获得资格证书, 即可从事审计业务。且大专以上学历, 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国公民均可以报考。美国的会计师认证需要经过4-l0年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 比我国注册会计师认证最多6年时间难度大得多。
(四) 规模经济程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的一些会计事务所就开始通过兼并和收购在全美范围内扩大经营规模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现在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谋求成长、服务多样化以及获取行业专家才能,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越来越多。我国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大规模合并出现在2000年, 但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因素比较大, 且范围较小、规模经济具有不均衡性。
二、中美审计市场结构差异分析
(一) 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
美国审计收费的三部分有其各自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产品费用一般取决于委托人规模的大小、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总体财务状况。对较小的会计公司而言, 产品费用受委托人特征的影响程度要大于财力雄厚的大会计公司。预期损失费用随被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许多事务所陷入“无利经营”的境地。为挽救事务所, 收费项目就从审计收费以外转向审计收费本身, 导致审计收费日益增加。收费标准还受审计市场竞争的强弱的影响。若会计公司之间竞争激烈, 总体审计费会减少, 但供求双方的竞争往往使审计费最终趋于均衡。
收费溢价的原因是类似的:不同事务所之间的审计收费差异代表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回报。规模大的事务所, 从业务范围、审计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而涉及到审计服务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 所以对审计需求者的收费比较高, 这是声誉带来的审计溢价。“四大”已经建立起高质量的声誉, 其审计收费中包含了声誉溢价, 所以其收费高于本土事务所;国内大型事务所相对于其他事务所, 也具有较高质量的声誉, 所以审计收费也略高。
(二) 影响审计市场集散程度的因素
美国审计市场结构研究者从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产品人手解释集中性的原因。研究发现, 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具有较高的审计服务质量, 即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的可靠性保证,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和受管制行业的客户市场上, 大事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质量优于小事务所, 所以在上市公司和受管制的行业中,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容易形成较高的市场份额, 这种较高的行业市场份额所带来的效率提高又使客户得到了更高的保证程度, 委托人更倾向于选择大型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久而久之, 小规模事务所如果经受不住高质量、低报酬的审计要求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消失于审计市场或者被其他大所兼并。大型事务所因此占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审计市场结构。
我国1993-1999年集中度不断下降的过程为逆集中化, 是我国经济转型的结果和副产品。一方面, 由于大型事务所独立性相对较高, 而当时被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重视程度不够, 市场上充斥着对低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 导致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另一方面, 其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又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结果就是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2000年以后相关市场环境有所转变, 市场对审计服务的需求逐渐正常化, 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凸现出竞争优势。在相关监管政策的配合下, 一些竞争力强、绩效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竞争优势日益稳固, 吸引了更多的需求单位转向聘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从而使得审计市场出现集中化的迹象。
(三) 影响审计人员进入门槛的因素
我国审计市场比美国发展起步晚的多, 整个审计领域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改革过程中, 具备专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人数较少。不管是事务所、审计人员还是委托单位, 对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和对审计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的变化中, 事务所和被审单位成本效益原则的坚守也会影响到对审计人员层次水平的要求。
(四) 影响规模经济状态的因素
我国审计市场中, “四大”在大客户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本土事务所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制约本土大型事务所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主要原因包括: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当局不信任以及缺乏国际经验等。由于我国大型事务所国家支持的特殊性, 政策因素影响比较大, 不能像美国审计市场那样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审计市场的合并和分离。这种政府政策性强制推动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不良后果, 导致经营效率的下降。
三、对优化我国审计市场结构的启示
(一) 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目前对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两者没有关联, 但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就我国当前的审计市场来看, 适合我国的观点是: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就某一个审计委托而言, 审计费用随事务所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选择事务所的同时, 也就同时选择了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四大所之所以在我国审计市场上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上有保证。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来讲, 高质量的审计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 这使得注册会计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好地为委找人服务。从委托人角度讲, 有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委托人, 要通过选择提供高水平审计服务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降低不合格审计的风险, 他们愿意为避免这种风险付出较高的成本。
从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中, 应该关注审计收费的规范化和市场决定的收费自由度的权衡。为保证审计质量, 约束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以及被审单位, 需要采用适当的较高的审计收费标准;但同时为了活跃审计市场, 扩大国内事务所审计市场份额, 又必须保证所设的收费门槛能为被审单位所接受。这就需要审计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 也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利用宏观调控的权利, 对收费标准加以规范, 克服市场本身的滞后性和盲目性。
(二) 适度鼓励集中
从美国审计实践来看, 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因为集中使得大型事务所在审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能抵制来自客户的不当压力, 降低被审单位不正当变更要求;还有助于提高审计业务的连续性和边际利润, 提升会计师事务所间竞争的层次与水平。相反, 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低集中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 较多小所的存在使事务所平均客户数量过少, 市场占有率过低, 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分散也加剧了审计师与上市公司间审计契约关系的失衡, 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 会计师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共谋, 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增强我国事务所的竞争实力, 可以借鉴国外审计市场发展的经验, 采取提高审计市场准入标准, 引导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鼓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强强合作等措施, 适当地提高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
(三) 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寡占并非完全垄断, 也不是扼杀必要的竞争, 而只是提升了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在审计市场的结构调整上, 应该遵循国家集权领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大事务所以权利优势以吸引市场中的合理、合法的兼并和重组, 借此去除无竞争力的小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必须把握好市场竞争分散和集中的度, 对市场垄断和集中有明确的区分。为了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壮大优势产业和行业, 鼓励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兼并和重组。在处理审批过程中, 必须严格兼并重组程序, 仔细调查申请单位的行为意图, 发现潜在的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对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视同仁, 避免超国民待遇, 稳定审计审查秩序, 为审计市场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促进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
(四) 提升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我国一直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定期培训和业务考核, 保证其符合市场对审计服务的要求。2009年刚刚改革的CPA考试制度, 将五门专业考试变为新制度规定的六门专业课考试和综合能力测试, 增加了考试难度、提高了进入门槛。且国内许多培训机构也开始举办ACCA等国际资格认证考试, 参考人数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国已经在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队伍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逐渐与国际接轨。
审计市场结构的优化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了完善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自动调节作用外, 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等个层面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以促进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辉, 徐正刚.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10) .
[2]韩洪灵, 陈汉文.审计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分析——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及其述评[J].浙江大学学报, 2009 (3) .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6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 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 》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另外, 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双层多头模式, 如图:
(1)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 (OCC)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FED)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 (NCUA) 。此外, 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
货币监理署 (OCC) 隶属美国财政部, 1863年国家货币法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的职能。监管职能主要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
联邦储备体系 (FED) (下称美联储) 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 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于1933年设立, 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 (NCUA) 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 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
此外,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 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2) 美国的证券业监管。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 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 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 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 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 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主要监管职能:1、《1933年证券法》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 (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 必须到SEC注册, 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规定, 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 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规定, 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设立于1974年,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美国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
(3) 美国的保险业监管。美国的保险监管职责主要由各州的保险监管局承担, 包括市场准入以及监测检查等日常监管。此外, 各州保险监管局于1987年共同设立了全美保险监管协会 (NAIC) , 作为州保险监管局的辅助监管机构。
(二) 金融审计
根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GAO主要是对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的审计和鉴证业务, 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审计和鉴证业务。其中主要的鉴证业务是指对被鉴证事项或者与被鉴证事项有关的陈述进行检查、审核或执行商定程序并报告结果。鉴证业务的对象可以有多种形式, 包括历史的或预期的业绩或状况, 物理特征, 各个历史事件, 分析, 系统和过程或行为。鉴证对象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
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可以提供非审计业务, 但是必须保持独立性原则。截止2013年5月29日, 美国GAO官网公布的审计报告中, 有超过3200份审计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审计。主要分布如图1:
在GAO官网上公布的2013年份的17份审计报告中, 有财务审计1份, 鉴证业务3份, 其他13份皆是绩效审计。根据报告显示, 2013年, GAO对美国政府及FDIC及其下属机构DIF的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分别出具可审计报告, 对上述机构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并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意见并提出了审计建议。不仅如此, GAO也对美联储的内部控制及SEC的内部监管控制体系进行了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显示, 上述被审计机构对审计意见的认同度较高, 一般是接受意见并积极进行改正。
(三) 比较分析
上述可知, 美国的金融监管的内容是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并且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等。而金融审计则是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以确保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且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重复部分较小。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和资本运作最复杂、最频繁的区域, 其自身的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同机构的监管范围是有重叠部分的, 但是其与GAO的审计分工却较为明确。
二、独立型:德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在德国, 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金融业进行监管。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集银行、保险、证券监管和资产管理于一体。由于德国实行混业金融制度,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实际上总体负责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市场以及政府资产的监管, 隶属财政部, 但在行政和监管裁决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联邦金融监管局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其监管目的是要保证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防范金融风险, 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资产安全。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不在各州设立下属机构, 各州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具体监管, 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全国9个地区设立的办事机构及其下属的分行承担。不过, 这些分支机构只是代为承担银行监管的日常事务, 并负责将监管的情况向金融监管局报告, 由其做出最终决定。同时, 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有权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这使得金融监管局无权单独向金融机构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 不过因行使监管所需的必要信息, 可从中央银行那儿获得。中央银行也通过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类别并对其进行审计、参加监管当局的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为改善监管发挥作用、与监管当局共享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等资源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参与金融监管。
德国金融监管框架的典型变化可以2002年为界, 简单划分为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在2002年以前, 根据1957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1年的《银行法》, 德国在联邦一级, 有4个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进行监管:
(1) 微观监管机构。1961年通过的银行法授权建立了联邦银行监管局, 它是一个独立的联邦监管机制, 直接隶属于财政部, 多年来在德国银行监管中发挥中心作用。根据《银行法》第6条, 银监局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负责制定和颁布联邦政府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 并采取措施消除各种风险因素。而银监局主要职责是防止滥用内部信息, 不定期收集监管信息以及监管重大的股权交易等。除此之外, 德国财政部还下设联邦保险监管局 (FISO) 和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 (FSSO) 分别负责保险业和证券交易活动的监管工作。
(2) 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上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不受政府的指令干预, 是西方各工业国家中保持央行高度独立性的典型。虽然德国有一个与中央银行分离的银行监管机构, 但德国中央银行也在银行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对银监局起着重要支持作用, 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同时, 它在金融市场监管、银行危机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 为提高监管效率, 德国新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 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金融监管局按照德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 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特别的设计。改革后的金融监管框架如下图:
另外, 在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 德意志联邦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所以在此背景下, 2002年4月30日新颁布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在未改变联邦银行的基本职能的前提下, 确立了新的德国联邦银行体系。改组后的联邦银行由设在法兰克福的总部、9个地方事务办公室和分设在德国各地大城镇的118个分支机构组成。总之, 随着欧元一体化的逐步扩大, 国联邦银行将逐步强化其宏观经济监管职能, 淡化其微观监管职能。
(二) 金融审计
在德国, 联邦审计院绝非审计所有的银行, 其审计权仅限于联邦所有的国家银行, 包括中央货币与德意志联邦银行和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联邦公共信贷机构。此外, 各州和乡也有公共银行, 对它们的审计, 各州的法律分别作出的规定。
根据德国预算条例, 联邦审计院审计联邦直属公法法人的预算执行和非预算资金管理, 即联邦审计院原则上可以如同在直属国家管理部门一样, 对联邦银行进行审计。联邦银行的年终决算由私人经济审计公司审计。根据联邦银行法, 联邦审计院可以将私人经济审计师每年提供的审计报告作为其自身审计的基础。
联邦银行在金融政策上是独立的, 而审计监督也是完备的。联邦审计院将对联邦银行的审计权视为类同对议会和政府政治决策的审计权。而对联邦银行货币与金融政策决定方面的这种审计权, 意味着:作为独立性标志的中央银行理事会的货币与金融政策上的事务, 不受国家审计监督的评价;国家审计监督所要审计的是联邦银行的管理部门对这类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 比较分析
由上文可知, 德国金融监管局设置了三个专业部门, 分别监管银行、保险、证券业务, 三个交叉业务部门, 负责专门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主要目标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审计方面, 联邦审计院对于信贷机构的审计无非是从审计最基本的有效监督方向形式职能。在德国, 一直都在很强调监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监督性。各有各的目标, 各有各的职能, 各有各的方法, 虽然独立和监督并非那么容易的划清界限, 但是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两者是否重复混淆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三、行政型:中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以成立国家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为标识。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更好地进行统一和综合监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4年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 对各自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 对合作监管办法作了明确规定, 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任何一方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事项发生变化, 或其监管机构行为的重大变化将会对他方监管机构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时, 应及时通告他方。若政策变化涉及他方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机构, 应在政策调整前通过“会签”方式征询他方意见。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 三方应及时协调解决。目前中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1. 金融监管立法。
为了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 为金融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譬如, 除了全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之外, 根据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客观需要, 重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监管法规的基本架构, 为监管者提供了业务调控的法律依据并奠定了政策监督的基础。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我国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管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其中银行业监管占主要地位:
(1) 银行业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监管机构的职责。中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授权的监管机构, 依法统一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 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职责主要包括:
(1) 明确银监会有规章制定权。
(2) 银监会负责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3)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并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4) 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 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5) 银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金融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2) 保险业监管。我国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保监会, 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保监会对保险业监督内容包括组织监管、业务监管和财务监管三方面。根据国务院授权依法履行以后职责:
(1) 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
(2) 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并维护保险市场经济秩序。
(3) 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 推进保险业改革, 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并促进保险业的公平竞争。
(4) 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价体系和预警系统, 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并促进保险企业稳健运行。
(3) 证券业监管。我国目前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证监会, 它是全国证券企业的主管部门, 根据国务院授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 履行以下职责:
(1) 制定规章、规则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
(2) 审批权和核准权。这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职责中最主要的一项权力, 包括对发行股票核准、公司债券的审批;对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上市的核准等等。
(3) 监督管理权。包括对证券、交易、登记、托管、结算进行监督;监督证券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实施;监督检查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信息公开情况等。
(4) 查处权。包括对违反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检查和处罚。
(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 金融审计
近年来金融机构违规违法事件仍然难以有效抑制, 反显出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的违规经营、秩序混乱现象不断增多。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 特别要理顺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依据《审计法》规定, 接受国家金融审计的机构包括中央银行 (含国家外汇管理局) 及其分支机构, 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以及上述部门或机构的有关人员, 其中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只能由审计署进行审计。由于金融审计的外延、内涵较为广泛或深刻, 因此, 难免与其他审计学科有交叉重叠现象。
但客观地讲, 金融审计作为行业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套自己的特点和监管内容。并且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 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管体系中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的影响及作用也日益凸现。金融审计要从银行经营的微观人手发现有关金融监管的宏观问题, 从有关国家宏观金融政策, 法规和制度上分析原因, 并提出对策, 从而对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比较分析
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提出: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了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审计, 并且金融审计能够使金融监管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但是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方面, 一直未明确金融审计的定位, 出现了金融审计未纳入金融监管理论体系, 但又行使着金融监督职能的现象, 同时, 审计系统内部, 也存在着单纯就审计工作谈金融审计的现象, 未能跳出审计、立足金融监管谈金融审计。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 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相关内容比较模糊。
四、综合分析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知, 不同国家、不同金融体系、不同审计制度下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是不同的。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准入、日常经营活动等其他保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行干预和指导;而金融审计则是关注相关机构的财务的真实完整性及合规性, 并适当地进行专项审计或评估。就德国而言, 德国金融监管局主要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金融审计则是独立地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地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美德体质不同, 但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运作和合作中, 都保持着明朗的独立性和不断完善的合作精神。所以根据美德的分析, 我国可以从中借鉴如下几点:
第一, 明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各自定位。金融监管应着力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机构业务运行的日常监管等。而金融审计则更应着重于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的审计以及配合金融监管的要求进行专项审计和评价。
第二, 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这就亟须我国应推进金融监管体系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将金融审计纳作金融监管的一部分, 与金融监管机构、国家相关单位行为金融体系的大监督体系, 以便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http://www.gao.gov/.
[2]毕吉耀.重塑美国金融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 2009, 13, 44-46.
[3]审计署科研所.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2003年修订版)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郑凌云.德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J].德国研究, 2006, (4) .
[5]张庆.全能金融——德国金融体制的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8-30.
[6]审办发[2008]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厅, 2008.
[7]金融审计课题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 2004, (01) .
[8]陈艳娇, 易仁萍.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路径研究.审计研究, 2009, (03) :14-20.
[9]蒋建华.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0]Eric Nowak.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in Germany[Z].Jan Pieter Krahnen, Reinhard H.Schmidt (ed.) .The German Financi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7
审计过程是指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采取的行动和步骤, 包括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而审计结果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结果的得出必须基于审计过程的工作, 并通过重要性水平联系在一起, 审计结果与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程序都息息相关:无论是接受业务委托, 谨慎地选择审计客户或保持客户关系, 担心因为预期使用者的误解或者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问题而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还是计划审计工作, 通过周详的审计计划得出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 都体现了审计结果对于审计过程的指引作用。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更是体现了审计过程对于审计结果形成的程序性作用, 没有审计过程的保证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得出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纽带就是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审计过程中, 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 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实施阶段根据重要性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审查;评价审计结果时, 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 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二、审计过程真实与审计结果真实
审计过程真实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准则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独立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所强调的是审计只要保持审计过程的真实和正确, 不提及审计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审计结果真实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的意见必须符合实际。所强调的是审计结果的真实和正确。
第一, 如果审计过程不真实、审计结果真实没有意义, 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案例, 即使注册会计师未能按照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结果也会有可能是真实的, 这也确实是注册会计师基于成本收益考虑而做出的选择, 但这种审计结果的真实是不具有长期性的, 审计结果的真实必须有审计过程的真实保证, 才能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长期发展。
第二, 如果审计过程真实, 审计结果也未必真实, 由于审计技术的有限性以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 注册会计师只能采用抽样、估计等方法进行部分审计工作, 而且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还可能精心设计舞弊,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严格按照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工作,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独立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意见”, 也可能会得出不真实的审计结果。但是可以努力地提高审计过程真实导致审计结果真实的可能性, 使得审计过程真实而导致审计结果不真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 审计过程中技术的提高:从账户审计到财务报表审计, 从详实审计到抽样审计, 从制度导向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过程中的技术已经在不断地提高。只有审计技术和审计能力提高到合适的程度, 并通过审计准则得到体现, 这时从过程真实到结果真实才有了基本的保证。 (2)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提高和审计责任法律履行机制的完善:审计过程真实, 但注册会计师可能因为独立性的缺失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合谋而报出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导致审计结果的不真实,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审计责任法律履行机制的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不严重引起的, 甚至审计报告需求者很难对会计师事务所提起诉讼, 这些都制约了审计过程真实转化为审计结果真实。 (3) 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完善: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会计准则作为其审计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而这个标准会计准则的规范性就会成为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只有会计准则的不断规范和完善, 才能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保证了审计过程后能得出审计结果真实。
三、审计技术有限性与公众的需求
审计过程真实与审计结果真实的关系, 不仅在于真实的审计过程不一定会得出真实的审计结果, 还在于审计期望差距:那些依赖审计人员报告的人对审计的期望与注册会计师认为所应当执行的行为标准之间的差。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报告从原始审计契约发展为准公共产品, 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期待的提高, 都使得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的变化, 并促使注册会计师职业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与能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但受制于审计学科自身的局限性, 审计技术与能力的发展一直无法适应社会对审计职业提出的要求, 这是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就使得会计界与社会公众以及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法律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审计能力的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进而导致可能的审计失败, 是注册会计师最担心的问题, 因为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努力保证所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遵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也可以不与被审计单位达成合谋、或有收费等协议, 不会因为自身利益、自身压力等原因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 但由于审计能力的不足和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复杂性、管理层舞弊的隐蔽性等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和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不能避免, 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降低。
现代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决定了审计报告真实的相对性及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有限性。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时表达了其未发现重大错报, 这就表明了注册会计师不能也不可能查出所有的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的合理保证也是审计技术局限性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虽然注册会计师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得出准确的审计结果, 但注册会计师只是在不断地接近这个目标, 却不可能完全地达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审计费用、审计时间限制、审计成本等因素。
注册会计师的困难并非被社会公众理解, 社会公众反而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他们并不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 作为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是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而且随着股份制公司所有者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 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的结果, 导致了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对于社会公众的作用逐渐增大, 这也导致了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期待也逐渐地增加, 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期望差距。
社会赋予注册会计师过高的期待不利于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长期的发展, 但注册会计师又必须通过优质的审计服务赢得信任, 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权威, 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注定要在审计技术有限性和社会公众需求的夹缝中寻找统一, 有时这种统一是达不到的, 注册会计师要如何努力才能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这种分歧还未解决时, 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社会公众在审计市场上达成了一种选择结果, 利益相关者众多的被审计单位 (如上市公司) 愿意聘用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 一方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能力的证明, 公众相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是值得信任的,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良好的公信力和认可度成为这些被审计单位聘用其执行审计的理由;另一方面公众相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良好的资产基础, 可以承担其可能审计失败所导致的审计民事诉讼责任, 所以审计能力和审计责任就在审计市场的自然选择中达到了统一。
四、审计合谋中的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
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社会公众在审计市场上的自然选择结果可能会被另外的一种方式所取代, 这就是审计合谋方式, 审计合谋是指因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了更多的审计业务资源, 而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只能通过审计合谋方式满足被审计单位的要求, 进而抢占审计资源。审计合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中, 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丧失应有的审计独立性, 迎合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造假, 歪曲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而做出的虚假证明或虚伪陈述, 欺骗审计委托人和社会公众并从中获利, 最终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审计合谋中, 注册会计师可能做到了审计过程真实, 但却未能得出真实的审计结果, 这意味着要解决审计合谋问题, 只有通过检验审计结果与经济事实是否相符, 才能诊断出审计结果不实的情形, 这种检验只有通过事后公司财务报表的不真实与审计结果未能查出重大错报的对比, 才能发现这个审计合谋的问题, 在审计合谋的检验中, 审计结果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社会公众对于审计结果的检验, 也是约束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的动因。
检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是解决审计合谋的前提, 但真正要约束审计合谋的发生并不能总是通过事后的检验完成, 而是要形成良好的审计市场, 规避因为审计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的审计收费过低, 进而出现审计合谋频发的情形, 这就要求建立审计声誉市场, 并且规范审计责任法律履行机制, 让审计合谋的处罚成本大大增加, 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不敢进行审计合谋行为, 有效地避免审计市场出现审计合谋行为需要规范审计市场、完善法律机制等共同的作用。规范审计市场、完善法律机制是有效避免审计合谋的方法, 但是要在避免审计合谋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 还需要不断提高审计技术,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保证审计过程的真实, 并依据真实的审计过程出具审计结果。
五、民事诉讼中的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
审计合谋和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都可能导致审计民事诉讼, 而即使注册会计师保持了独立性, 审计结果不真实也可能导致审计民事诉讼。对于预期使用者而言, 预期使用者更关注审计结果, 因为预期使用者无法获取审计过程的信息, 他们只需要了解审计结果, 并据此做出决策, 但是当审计结果的不真实而使得预期使用者招受损失时, 预期使用者会关注审计结果的不真实是不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未能按照执业准则执行审计过程而导致的, 在审计民事诉讼中, 辩方举证倒置和过错推定原则决定了由注册会计师证明自己在执业过程已经严格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 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或审计业务所必须依赖的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的证明文件存在虚假陈述, 则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可以免责。
根据《司法解释》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提出抗辩, 在能够证明事由成立的情况下, 可以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 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 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错误; (2) 审计业务所必须依赖的金融机构等单位提供虚假或者不实的证明文件, 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下仍未能发现其虚假或者不实; (3) 已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迹象提出警告并在审计业务报告中予以指明; (4) 已经遵照验资程序进行审核并出具报告, 但被验资单位在注册登记后抽逃资金;5.为登记时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的出资人出具不实报告, 但出资人在登记后已补足出资。”
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是合理保证, 所以后面四项所导致的抗辩理由确实不应当成为注册会计师承当审计责任的理由, 这种情况下的审计失败所导致的审计责任并非应该由注册会计师承担, 即使在社会公众不断提高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要求时也不应该让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责任, 但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发展, 就必须考虑尽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所以这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关系, 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六、注册会计师的关注: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
注册会计师唯一能够关注并且应当关注的是审计过程, 因为审计结果的真实与否必须依赖于审计过程的真实, 万一注册会计师遇到真实的审计过程而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 那么注册会计师也可以避免承担审计责任, 而且这不会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借口, 因为审计失败下的举证在司法实践上的困难使得注册会计师极有可能面临赔偿责任,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审计过程的每个环节, 执行审计程序, 实现审计目标。
一是成本收益观和注册会计师责任。对于预期使用者而言, 他们更关注审计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注册会计师绝对不能更关注审计结果, 如注册会计师认为这家公司在市场中知名度很高、经营风险很小、内部控制良好, 认为注册会计师得出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大, 这种忽视审计过程而重视审计结果、在成本收益的影响下, 不适当地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程序的行为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不可取的, 注册会计师绝对不能因为成本限制而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这种关注审计结果而忽视审计过程的执行、以审计结果的真实为目标的审计是不能够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信誉, 反而会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越来越多审计诉讼。
二是预期使用者与社会公众期待。虽然审计失败令预期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质疑, 但从银广夏、安然公司、南方保健等审计失败案例发现, 审计报告预期使用者不能接受因注册会计师的疏忽或者因为审计合谋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审计过程真实是可以导致审计结果真实的, 并且随着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解, 他们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合理保证, 他们会倾向于接受审计过程真实而审计结果不真实的个别情形, 所以社会公众的期待不应该成为注册会计师的负担, 反而应该成为注册会计师认真地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技术、实现审计目标的动力, 这对于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是有利的, 也是注册会计师为什么应当更关注审计过程的原因。
三是审计合谋和审计失败。由于审计合谋和审计失败所引致的后果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社会公众绝对不能接受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合谋所导致的审计失败, 也不能接受作为专业人士的注册会计师, 因为缺乏必要的职业谨慎态度或者未能按照审计准则执业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所以笔者认为要完全消除审计期望差距是不可能的, 只能逐渐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最好的方法就是注册会计师在职业过程中保证审计过程真实, 并不断提高审计技术, 得出审计结果, 即使在这种情形下还出现很偶然的审计结果不真实的情况,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避免受到审计诉讼, 所以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 注册会计师更关注审计过程是其完成审计目标的必然选择。
七、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
注册会计师更关注审计过程是审计市场的均衡选择, 是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必然结果,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同样也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好地发展。合理保证的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产生时就注定了审计不能完成所有的任务, 但注册会计师需要努力弥补这种不信任, 他们更需要关注审计过程、体现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性、尽可能多地查出财务报表的错报, 使得社会公众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信任。
一是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产生之初就注定了注册会计师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注册会计师只有把保护公众利益放在突出的地位, 才能赢得公众和政府的信任及支持, 才能不断地壮大自身的力量, 实现长久的职业利益和共同利益。但受限于审计学科的特征和审计技术的有限性, 注册会计师的努力只能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但这种过程是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册会计师的努力还必须从提高审计技术着手,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更加关注审计过程。这种关注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严谨的职业精神和努力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态度。
二是审计技术的改进。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持续的审计过程, 并在审计过程中不断提高审计技术, 更好地去维护自己的审计声誉, 创立自己的审计品牌, 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在企业的选择中脱颖而出, 审计质量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会在企业的选择中被淘汰, 在保证良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基础上, 会计师事务所会愿意关注审计过程, 愿意关注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为了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弥补审计自身局限性、审计技术有限性与社会公众需求的矛盾, 注册会计师只能更加关注审计过程, 更关注是否已经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程序, 因为审计过程真实不一定导致审计结果真实, 但审计过程的不真实一定会在一个长期的时间段里出现审计结果的不真实;审计合谋和审计民事诉讼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审计要不断发展, 不仅仅需要注册会计师更关注审计过程, 也需要审计市场的规范和审计责任法律履行机制的完善, 只有注册会计师更关注审计过程, 不断提高审计技术、审计责任法律履行机制不断完善、审计市场不断规范恶性竞争的情形, 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审计市场的发展, 提高审计质量, 推动注册会计师审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村级审计模式创新比较与启示 篇8
关键词:村级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现行的村级审计是根据农业部1992年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设置,主要做法是在乡镇经管站(或其内设部门)下设置审计部门,并由其承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业务。经过近20年的运行,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国家关于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要求以及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村级审计监督模式的创新,这些模式提高了审计的独立性,推进了村级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村级审计模式创新典型实践
1.山东市淄川区“政府直审”模式。
山东淄川区的主要做法是,在区一级设立四个审计分局,人、财、物统一归区审计局直接领导,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拨款。审计分局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区级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由区政府授权,对村级经济体和村居干部负责人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实行派出机构与纪检派出机构合署办公的工作机制,使村居基层廉政建设和审计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全面推行“区属直管、分片负责、定期轮审”的监管机制。
2.浙江省江山市“三年一轮审”模式。
江山市的主要做法是,在市一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监管组织,由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审计局,年度财务审计计划由市政府办公室直接下达,开展“三年一轮审”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建议,逐个对照检查,限期采取措施整改。
3.宁波余姚“独立机构审计”模式。
余姚市审计局专设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心,各乡镇设立独立的审计所(站),同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市审计局负责并报告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审计人员部分由市审计局派出,部分由乡镇政府任命,也可以由双方联合对外公开招聘。审计工作由乡镇政府委托安排,也可接受上级政府及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的委托进行,或接受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理财小组的委托来安排。审计结果经县级审计机关批准后,报送乡镇政府,下发给被审计单位执行,并向农民群众通报。
4.“联合审计”模式。
浙江宁波象山县和宁波鄞州区均采用这一模式。象山县的主要做法是,由各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牵头,抽调纪检、财政、公安、信访、农村基层等单位的财务人员为兼职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下联合开展审计工作。宁波鄞州区的做法是,各乡镇、街道建立领导小组,由人大、纪委、城建、财政、农经站等有关人员组成,并在政府办公室下设立审计办公室。农村审计接受内审协会与区审计局的“同级”和“同步”领导。内审协会定期对乡镇审计办公室(所)进行业务指导,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协调。
5.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农村会计协会”模式。
瓯海区在区一级设立农村会计协会,会计协会是区域内从事农村会计和管理工作人员自愿组成的联合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受区农业局及区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接受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或根据当地政府的部署开展审计活动。农村会计协会按社会中介机构标准组建,审计人员由退休农经审计人员和懂农村财务的人员组成,以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和独立审计准则为主要依据,审计范围涵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离任经济责任,以及提取、管理、使用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情况等。会计协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捐赠、会员所缴纳的会费以及审计费用的收取,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离任审计和其他当地政府部署的审计,其审计费用直接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列支。
6.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村监委”模式。
后陈村在村务监督制度中设计了独立于村两委的财务监督组织———财务监督委员会,村监委成员从村两委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利益关系人之外的村民中推选,以确保其独立性。村监委有多项监督职能,涉及财务方面的职能主要有: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村务管理制度对财务实施监督,列席村务会议,对财务公开清单和报账前凭证进行审核等。村监委具有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行使内部审计职能。
二、几种模式的比较
1.政府审计部门审计模式。
尽管在具体运作上略有差异,但从审计主体来看,淄川区的“政府直审”模式、江山市的“三年一轮审”模式和宁波余姚的“独立机构审计”模式均由政府审计部门直接对村级组织实施审计,体现的是政府审计的职能。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1) 借助国家审计的优势,树立农村审计的权威,强化了农村审计的职能; (2) 在人、财、物方面均独立于乡镇政府,可以使审计工作摆脱乡镇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3)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选拔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该模式的主要不足是: (1) 缺乏对集体经济进行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依据,其结果是政府审计的范围有限; (2) 属于事后监督,连续性差,且与乡镇政府脱离,不能实时监督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 (3) 审计工作可能过于偏重对经济案件的查处,忽略了审计制约和促进职能的发挥。
2.政府独立机构审计模式。
从审计主体来看,“联合审计”模式也类似于政府审计部门审计模式。它的差异在于,“联合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机构,不仅有政府审计部门,还有纪检、财政、公安、城建、信访、农经站等单位。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1) 联合审计部门不仅具有审计监督权,还有一定的司法权,因此权威性高,同时作为独立于村组织之外的外部审计,独立性较强; (2) 通过与其他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审计结果处理及时,审计工作效率高。
该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联合审计部门的成员均来自乡镇政府各部门,审计结果的处理可能受乡镇领导影响,其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对农村开展高质量的审计; (3) 与政府审计部门直接审计模式相类似,受有关法规的制约,其审计范围比较有限,难以及时全面地实施审计监督。
3.中介机构审计模式。
温州市瓯海区的“农村会计协会”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中介审计模式。该模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 (1) 体现了民间审计的受托性和有偿性,独立性强; (2) 审计人员对农村经济业务和相关政策有较深的了解,审计监督对象和内容比较切合农村实际; (3) 审计范围根据委托人的委托确定,不存在法规方面的障碍。
该模式的不足可能有: (1) 审计成本高,部分费用需由村民承担,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难以普及推广; (2) 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3) 作为村组织的外部人员,中介审计的审计质量可能受其对审计监督后果的功利性判断的影响。
4.村组织内部审计模式。
武义县后陈村“村监委”成员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实施审计监督职能。从审计类型上看,该模式属于内部审计模式,其主要优点是: (1) “村监委”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村监委”不受村民代表委员会及经营班子的约束,有一定的独立性; (2) “村监委”对本村的情况非常了解,审计监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审计范围广,可以涉及村组财务管理和经济责任的所有方面,既可事后监督,也可事前、事中监督; (4) 审计结果由村民监督委员会向村民大会报告工作,沟通及时,与村务管理和农村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有: (1) 该模式的实施要求全体村民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受各地文化水平差异的影响,可能难以普及推广; (2) 监督质量受“村监委”成员学识、经验等影响较大,监督难以做到规范统一,权威性可能相对较低; (3) 专业性不强,对于涉及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资产处置、收益分配等重大或复杂的经济事项难以实施有效审计。
三、村级审计模式创新的启示
1.高效的农村审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上述六种村级审计模式创新典型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村级审计的组织机构的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制定一系列规范、文件和制度。二是在审计经费方面,农村审计不同于民间审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政府应保证农村审计的正常运作,其大部分经费应由地方财政预算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农村经济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审计模式的选择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设计村级审计模式时,应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集体经济的运行方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兼顾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以此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减轻农民负担。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中介机构审计模式,或“内部审计+中介审计”的模式,这一模式与农村产权改革发展方向相一致。
3.审计模式的选择要与当地的民主政治和农村治理相结合。
当前,部分地区的村民还缺乏相应的权利观念及民主意识,必须借助国家“行政权”来培育村民的“自治权”。作为乡村治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村级审计,在设计运行模式上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后陈村“村监委”模式的出现,正是应该村民主政治和村庄治理的需要而产生。该村村民生活比较殷实,村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社区共同体的意识较为强烈。并且,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后陈村已拥有一批农村经济能人,他们作为村庄的非治理精英对治理精英形成了较强的监督与约束,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奠定了人力、财力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帮林.农村审计转型.农村财务会计, 2012;3
[2].刘小英.转型中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新模式——基于江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实践.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2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 篇9
一、香港与内地高校内部审计的比较
(一) 审计机构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 审计委员会属于非行政部门, 对学校董事会负责, 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结果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香港高校多数由社会资源组成, 大学管理的透明度较高, 校长管理上有无问题, 内审部门可以向校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不是权力机构, 不参与行政决策, 只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发生利益冲突时实行回避制度, 以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的行政机构, 对校长负责, 只能审计校长以下的平级或下级部门。在审计人员任用、工资待遇、办公经费等多方面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 因此内部审计地位较低, 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在工作上不自觉地涉及具体的行政决策中, 往往使内部审计以后无法客观评价自己的决定。
(二) 审计依据与执业环境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直接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施审计, 符合国际惯例。在内地高校的审计, 既有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 又有各个系统的内部规定。因为顾及到行业和系统各自的特点, 使得审计依据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由于体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 使两地的审计执业环境差异极大。香港高校外部环境较好, 校内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高。这种完善的内部制度一方面是对内部审计的一种挑战, 使审计工作可操纵的空间较小, 提出建议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能够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使相同或类似问题不重复发生。而内地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补充, 在管理体制上由行政首长负责, 并接受上级审计机构的领导。内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仍不够完善和规范, 各项事务的公开化、明晰化程度不高, 审计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 审计意见和建议也不容易落实, 因而难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三) 审计重点与业务范围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取决于校董事会的目标, 一般在于能否节省资金, 或者是否适合投资人的要求, 该点与内地高校近两年提出的审计工作要服务内部管理需要是一致的。但在审计重点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上仍有区别, 香港高校的内部审计注重学校宏观目标的实现, 没有具体的基建和财务等审计项目, 内地高校审计的重点则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强调审计监督, 注重具体项目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 较少涉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目标。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除了对经济业务部门的财务审计外, 还包括对行政和教学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审计, 并对其工作效率效果进行评估, 工作重心在内部控制和业绩评价以及对各业务流程的监控上, 具体的财务审计、基建审计比较少。内地高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 且审计普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比较强调合法性、真实性的审计, 而管理审计等其他审计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
(四) 计算机审计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较普遍地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 审计软件由各高校自己设计, 较为规范和适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施联网, 全校各种信息基本上都能有权利获取, 除了人事资料外, 其他信息向普通审计人员开放, 他们采取不同分工形式, 凭相应的权限去获取相应的信息。内地高校近年来逐渐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但计算机审计还未普及, 在工程预算、结算方面使用软件进行审计的较多, 但在财务、效益方面使用软件审计的较少, 所使用的审计软件也多为软件公司设计, 往往不适合高校审计。
(五) 风险评估运用与风险意识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神,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中风险评估占有重要的位置。审计人员就实际环境作出评估, 根据评估风险的情况决定他们的审计内容、审计时间和审计范围。内地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 根据风险程度来决定工作的重点, 并从另一角度考虑风险, 即审计做出的结论被推翻, 以及认为审计项目没有问题, 但审计过后会被发现存在经济问题的风险, 即误担风险和误受风险。
(六) 审计人员素质
香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都比较高, 一般要求独立开展工作的内审人员, 必须取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会员资格, 其条件是专业学习结束后, 拥有3年以上实务工作经历, 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组织的会计师资格考试, 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税务、审计、法律、企业管理、控制、决策、财务报告等14门课程, 此外, 他们还聘请了管理经验的审计人员、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内地高校的审计人员没有从业资格的要求, 他们一般来自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 经过审计专业学习的人员较少, 他们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 但在管理、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限, 审计业务技能偏低, 尤其欠缺计算机审计技能。香港和内地高校审计外部环境的不同, 决定了各自在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具体做法的差异性, 但香港高校的审计精神、审计理念和许多做法值得内地高校学习和借鉴。
二、香港与内地高校内部审计比较的启示
(一)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机构, 确保审计独立性
高校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的内审人员,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 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审计机构的经费、审计人员的任用、工资和福利, 减少学校其他部门对审计的干涉和影响, 从而保持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切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 通过发挥审计对经济管理和效益的重要作用赢得领导的信任和重视, 通过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 其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二) 开展管理型审计, 发挥内审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应局限于查账, 而应充分利用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 有效充当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在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资金流量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 内部审计应从以查错防弊为主的防护性审计, 向改善学校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准确的审计信息为主的建设性审计拓展。在全面审计基础上, 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 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 为领导解决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 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使学校的管理不断完善, 并得到有效实施, 发挥审计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 积极开展风险基础审计, 提高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着眼于学校的全局目标, 对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 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能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因此开展“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实施审计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 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 并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 在被审计事项发生前期、中期, 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 并找出管理上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正在发生的经济事项, 促进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 这样, 既能规范被审计单位未来或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 又能将单位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 积极推广计算机审计
内地高校财务核算中财务软件使用的普及, 对内部审计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利用计算机审计, 不仅能缓解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还能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 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财务处理软件的使用及原理, 并选择适合本学校的审计软件, 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处理审计工作, 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
(五)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针对内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及人员较少的现状, 高校应该改变用人机制, 设置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标准, 使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加入审计队伍。同时, 加强对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审计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熟练掌握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 提高其审查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 加强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 审计部门还要引进有管理经验、懂基建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以增强内部审计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充分利用高校内部审计协会的信息和资源优势, 通过组织协调, 发展内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团体会员和相关研究爱好者的个人会员, 共同开展审计理论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培训与交流,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学习, 培养审计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人才。内部审计协会要提供如创建审计专业杂志、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交流的平台, 促进内审人员的理论研究和交流, 使审计工作在科学的审计理论指导下顺利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林英杰:《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内部审计之比较》, 《中国内部审计》2003年第3期。
【审计与审阅的比较论文】推荐阅读:
WPS中如何提供传统修改的审阅功能12-05
审阅修订模式怎么去掉05-25
法律尽职调查审阅文件——环境保护11-16
法律尽职调查审阅文件——转股事项11-25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08-26
现阶段财政审计的主要问题与建议论文12-27
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08-30
浅谈国企改革与审计监督 论文11-14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