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2024-07-26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精选12篇)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1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概念

(一) 会计责任含义

会计责任是指需要被审计单位对本单位编制和出具的财务报表所负担的责任。

(二) 审计责任含义

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所应负的责任, 包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和审计职业责任。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出现工作失误或欺诈时, 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职业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审计业务时应履行的义务和职责。法律责任和职业责任是审计责任的两个方面, 两者是互相补充、紧密相连的, 法律责任一般建立在职业责任基础上。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

1. 目标一致。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涉及包括企业所有者、合作者、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就是保证企业会计活动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 使利益相关者能够依据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结合自身状况, 做出正确的决策, 避免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缺失、虚假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经济活动。可见,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合法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

2. 均依经济实体而存在。

现代企业大部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 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契约关系。由于所处地位不同, 所有者与经营者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 经营者由于自身所处位置的优势, 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业实际信息, 而经营者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去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罔顾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财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 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安全, 会委托第三方对经营者的履职状况进行审计, 以检查经营者是否正确履行职责, 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据此可见, 经济实体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存在的基础。

3. 客观基础的一致性。

会计与审计的工作基础均为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 均反映和监督的是同一经济实体的活动, 因此,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所对应的客观基础均为同一实体的经济活动。

(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

1. 具体内容不同。

会计责任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存在和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和分摊、表达和披露进行认定;审计责任包括: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的规定, 对财务报表总体的合理性、所列金额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交易截止和报表披露的公允性等进行评价和判断。可见审计责任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会计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

2. 责任主体不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责任主体不同。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其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承担的责任, 其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负责人及相关财务人员。审计责任是审计机构及其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其责任主体是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及合伙人。这两者的责任主体明显不同。

3. 两者性质不同。

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 所以, 会计责任处于经营实体之内;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 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对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等进行审查, 审计责任相对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4. 监管单位不同。

在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监管和追责过程中, 其具体的监管单位也不尽相同。对会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税务和审计等, 而对审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等。当然, 这些监管单位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5. 适用法律不同。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责任界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尽相同。《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所适用的基础法律, 《注册会计师法》是审计所适用的法律。这是由二者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明确区分适用法律, 能够在发生问题时, 很快找到相应法律条文解决问题。

三、加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与区分的建议

(一)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现在社会上, 很多人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为改变现状, 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改变。一是,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 帮助公众提高认识, 让全社会对审计活动的职责和局限性有基本的了解, 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能够正确区分。二是, 作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两个主体, 企业和注册会计师都应加强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三是, 企业应该认识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 其责任主体是企业负责人, 不能将责任一味推卸给审计机构。四是, 注册会计师则应认识到自己需承担审计责任, 而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还需承担会计责任, 或是将审计责任推给企业。

(二) 健全制度, 降低风险

一方面,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降低企业的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另一方面, 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性”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 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 加强制度执行落实和监管, 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取得实效, 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

(三) 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一是, 企业应注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使其具备保障企业会计活动所需的素质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依法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 同时, 应加强对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在内的员工法制培训, 使得企业从股东至员工均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使得经济活动依法进行。二是, 审计机构应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审计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审计人员培训工作, 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审计机构还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培训,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观念。三是, 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重视程度, 从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以保障企业和审计机构的人才供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为了有效区分责任主体和确定责任归属, 应做到“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健全制度, 降低风险;提高素质, 培养人才。”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2

摘要:在会计行业中,很多人都会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混为一谈,不能清楚地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伴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经济内涵的重要性被社会广泛认同。他们是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但同时两者之间还有差异,责任分工不同,工作方法不同,工作程序不同,以及在服务对象、工作职责、作用上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促进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保证会计信息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审计和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的作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内涵开始分析,然后重点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以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探讨 篇3

内部审计是由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其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这些审计人员会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是独立的。内部监督是一种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一般是由内审人员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会遵循国家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然后使用一定的程序、方法以及专业的技术知识,查看本单位和其下属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以下要求: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以及真实性。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等,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简述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有: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指导以及控制和促进。会计工作有很多种,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会计监督。为了为会计监督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单位做好协调,并且要互相的制约和分离,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会计资料进行周期性的内部审计;针对监督工作的再监督要进一步的加强,只有内部的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共同配合才会共同完成经济活动的监督任务。下面,笔者将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探讨,这样管理就会得到强化,会计活动的真实性才会得到保证。

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具有互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的共同配合可以完成终极目标。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的信息化趋势势在必行,因此一定要实施信息资源的分享,一定要构建严格的监督体制。

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都是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都适应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就是再次情况下产生的。

企业的管理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因此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里面,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很复杂,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此外,还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目前,财务会计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为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子系统,其不光会完成财务的收支审计,还会完成内部审计以及经济效益的审计。此外,还会对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事项进行审计,对企业的全部的管理过程进行审计监督。

三、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各自的独立性

会计可以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比如:对平常的财务会计业务进行监督,依靠的手段主要是内部会计监控。其主要的控制措施有: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比如:对会计岗位的素质进行要求、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以及后续的教育。对组织结构进行控制,例如:对职权的划分。可以说,会计控制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内部的业务控制和监督,一方面又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是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完成的,其主要是对单位的每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监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另一个是针对其他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此外,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也是其监督的范围,也就是水检查内控制度是不是适当。内控制度的执行环节也在监督的范围的下,查看其是不是得到很好的执行。超脱性是内部设计监督的特征,由于其本身对具体的业务工作不用负责任,因此不会受具体业务责任的约束。对于每项内控制度的制定也没有必要负具体的责任,只是当制度有欠缺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只要适当、合法以及有效就行了。可以说,超脱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特性,因此这也决定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内部的审计和会计监督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不一样,侧重点也有区别,因而二者是不可取代的。

四、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会计的基本原则有: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以及社会性。而独立性、依法性以及客观性是审计的基本的原则。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内容。财务会计的责任有: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的处理,包括:记录、分类以及汇总。此外,还包括定期的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财务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主要对其进行总结和记录,是一种客观的反映。

内部审计的目的包括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标准有: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通过评价,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得到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竞争力才会大幅度的提升。

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和完整,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加的有效,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监控性

实施计算机的网络远程审计,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对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阅,进行审计审查,最终发现审计的线索。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审计,可以让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的增强,审计的成本也会下降。

六、結束语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进行探讨,让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更加明显,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曹一坤:略论内部监督主体关系的协调[J].科技创业.2012(23).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研究 篇4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

内部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 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督促和监察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运行。审计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审计监察, 通过审计来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经济活动, 然后给出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单位或者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提高, 因此, 内部审计是单位或者部门经营的监督者, 同时也是单位或者部门管理的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服务主要特征为内向性。内部审计的进行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来进行的, 是只向本单位的领导负责的。

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独立的进行, 要独立的评价部门和单位以及单位和部门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 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 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的机构, 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单位的员工, 这样会让内部审计的工作独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特别是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 都可能让内部审计的独立受到影响。

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

会计监督主要是会计机构和人员凭借授权的职权, 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特定经济活动的主体来进行全方面的、持续的、综合的监督, 来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运作, 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 另外是对会计本身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理性。合理性主要是指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单位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 会计监督要能及时的制止和监督。同时会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和完整,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有权拒绝。及时性。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控、预算和决策。单位有效的会计监督要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制止。这是其他的经济监督做不到的, 会计监督可以较早的发现问题, 并利用问题的解决来避免损失。综合性。会计监督是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 从经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 从资金使用到利益的分配都需要到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全面的, 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税收、物价等都是反映在会计工作中的。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活动, 会计监督涉及面更加综合和全面。双重性。会计工作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经济活动中的, 并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 具有双重性。

三、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联系

首先, 两者都具有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 也是经济监督的工具。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 但是目标基本是一致的, 主要为通过监督和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法规, 来维护法律和保护财务安全,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其次, 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内容上有相似性。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内部审计是按照制度和法规来进行的, 一般为定期的和不定期的, 通过查账以及检查会计的工作来进行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 在日常工作中来进行的, 因此, 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

再者, 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互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 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法性, 监督的范围是包括财务会计活动的。内部审计能否正常的发挥作用是依据会计核算及时和准确的。另外, 财会部门要想做好财务管理, 做好会计监督, 也是依赖内部审计来进行的。因此, 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是互为基础, 都不能缺少的,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首先表现为业务内容和地位的不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单位内部独立的机构, 在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的。内部审计不参与核算, 也不管理财务, 是相对公正和独立的部门。会计监督是和单位资金运作密切相关的, 内容主要表现为会计分析、监察和核算。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其次, 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结合日常的工作来进行, 主要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而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 是独立于单位经济活动之外的部门, 是高层次的监督, 也是对会计监督的再一次监督。最后, 监督方法不同。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日常的会计工作来进行, 对不合法、不真实的收支拒绝, 对不完善的凭据不报销等来进行的监督, 是更为直接的监督, 而且没有相应的系统程序。而审计监督是相对间接的监督, 也是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审计工作: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长期的审计计划, 在过程中一般是先听取单位负责人的介绍, 然后集中资料来进行监督, 并向单位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最后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 在由单位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决定, 被审计单位是必须要执行的。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 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能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两者之间各有特点, 同时在经济监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 要重视经济监督对企业单位的作用, 让两者较好的结合来为单位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曹一皋.略论内部监督主体关系的协调[J].科技创业, 2011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5

在的今日,全球万物莫不迅息万变,在经济上企业经营规模亦不断的扩大与多样化,不管是采用合并或并购的方式,各大企业都希望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消费者最有价值的商品与服务,这股风潮同样感染了会计师专业领域,尤其是国际上许多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更积极扩展各项非审计服务(Non—auditing services),特别是管理顾问服务(Management Consulting Services, MAS),事务所纷纷以另立部门、或独立新设公司、或采取与其它公司业务策略联盟等方式,将业务延伸至财务规划、信息科技咨询、内部稽核外包、员工新酬、购并审慎调查及法律服务等其它专业服务领域。

一直以来,执行审计服务与签证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审计市场已趋于饱和(Hillison and Kennelley,1988),收入成长的相当有限,事务所为配合整体经营环境的变迁及谋求新的发展,纷纷将业务扩展至其它领域,积极投入开发非审计服务的新市场以赚取新的收入来源。在国外,顾问服务已成为会计师提供的主要专业服务之一,如Arthur Andersen之顾问服务收入至为止,已占其事务所总收入的50% 以上,有超越传统审计签证服务之趋势。正因为美国五大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服务的快速发展,也引起美国证管会(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的注意,美国SEC担心会计师事务所过度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会损害会计师所应具有之超然独立性,伤害审计品质。因此美国SEC自19起开始研拟有关事务所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所应具有之独立性规范,希望能对管理咨询服务所引起之独立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于11月定案,通过七项原本被禁止提供之非审计服务,让会计师在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时能符合独立性规范,提供具有公信力之专业服务。

根据中华民国财政部统计处出版之「会计师事务所服务业调查报告」 中指出,台湾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收入中,签证收入自84年起呈逐年下滑趋势,而管理顾问及其它非审计服务收入占事务所收入约13%左右,显示非审计服务在台湾仍有广大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各事务所积极争取的新业务收入来源。随着网际网络的发达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管理咨询服务中有关信息科技技术的咨询服务更是受到瞩目。国外实务上曾经出现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它专业公司(例如:计算机公司)以策略联盟方式(business relationship)签订独立契约,共同合作对第三者提供信息科技咨询服务之案例,可见事务所若能借助计算机科技公司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上会计师在投资大众心目中所具有的公信力及独立性,对于事务所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服务必能有所助益。但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也可能引起投资大众对会计师的独立性产生质疑,特别是事务所的合作对象是其审计客户时。

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客户间合作安排(cooperative arrangement)的契约关系,美国会计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ICPA)在Rule101—12 (Rule of the 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中则规范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允许存在的。本文之主要研究目的即在探讨台湾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客户间藉由契约关系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服务时,可能对会计师独立性造成的影响,及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否为此类服务的提供者或是需求者所认同。其次分析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若已采行契约关系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服务时,会计师应具有之独立性是否与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报中对独立性之规定相同。本文之研究结果可作为日后台湾会计师事务所有意与审计客户发展契约关系时,会计师们考量本身是否具备充分独立性以及未来主管机关设立相关规定之参考。

一、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服务之发展现况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商业活动日渐复杂、专业分工日趋细密的.情况下,不论是企业或个人均需依赖「会计业务信息」以帮助其规划经营、评估绩效,因此社会大众对会计师提供的各式专业业务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是与日俱增。从国内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网站中介绍的业务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事务所提供的专业服务项目,已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查核、所得税签证业务等逐渐扩增为包含各项管理咨询服务,也就是一般所称的非审计服务。以勤业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其提供的服务项目即包含认证服务(Assurance service)、企管顾问(Business Consulting)、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人力资源规划(Human Capital)、法律及税务服务(Legal & Tax services)及风险管理(Risk Consulting)等等,可见会计师事务所亦配合商业活动复杂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开发新型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之需求以保持应有之竞争力。

以业务营收面来看,根据Journal of Accountancy(March,)所公布之美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营收维持高度成长之主因是各事务所的管理顾问收入的大幅成长。美国六大的管理顾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更首度超过其会计审计业务收入的比例。近几年非审计服务的快速成长使得各事务所纷纷注重其非审计服务项目的开发,以使会计师朝向全方位服务提供者迈进。

二、非审计服务与会计师独立性之关系

事务所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源自二次大战后,当时企业界所需要的顾问服务数量大增,平日提供财务报表查核之会计师因为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便顺势成为提供企业顾问咨询服务之最佳人选。非审计服务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国内外均未有明确之定义,早期美国SEC在1979年Staff Accounting Bulletin(SAB)NO。25中规范十二项以外之审计服务 项目均可称为非审计服务。根据AICPA在1991年11月发布之SSCS(Statement on Standard for Consulting Services)中定义的「顾问服务」是指:「利用专业人员的技术、教育、观察、经验与知识的顾问过程。」,主要包含六大功能:请教(Consultation)、咨询服务(Advisory Service)、施行服务(Implementation Service)、交易服务(Transaction Service)、员工及其它支持服务(Staff and other Support Service)及产品服务(Product Service)。随着社会大众对非审计服务有不同的需求类型,会计师所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种类也随之改变。税务咨询、管理顾问、财务投资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及信息科技咨询服务等(Reckers and Stagliano,1980;Palmrose,1986;黄馨仪,1998)可谓目前会计师所提供最普遍之非审计服务。

诱使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原因很多,Hillison and Kennelley(1988)以经济的角度分析提供非审计服务可以为事务所创造成长的机会、吸引并维持优秀人才、满足客户之需求及分散经营风险等四项好处。除此之外,AICPA Public Oversight Board(POB)认为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营运、目标及问题有广泛深入之了解,所以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不仅可以节省服务成本、改善服务品质,并能使客户的内部会计控制及会计信息系统更健全,进而节省查核成本,加强企业财务报表品质,使查核过程更有效率。在审计市场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Hillison and Kennelley,1988),更加使得事务所注重非审计服务市场之发展。虽然如此,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及非审计服务予查核客户却引起投资大众对会计师独立性的质疑。

会计师专业因为具有高度专业性及负有维护公众利益、保护投资人的特性,故一般大众普遍认为会计师是具独立、正直与客观的个体。「中华民国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报」第一号及第二号基本原则第三条规定,会计师应以严谨、公正及诚实的立场,保持超然独立之精神,服务社会。1974年美国SEC在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ASR)No。165中表示,外观上的超然独立与实质上的超然独立一样重要。足见对会计师独立性的任何强调与重视皆是必要的,可见审计的重要基石即是会计师的独立性,一旦独立性受损,会严重影响到财务报表可靠性。Firth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提供管理顾问服务而容易以管理者的角度解决企业的问题,因而丧失其应具有之独立性。会计师对审计客户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虽然不至于影响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但仍会导致第三者对会计师外观上的独立性产生质疑。Simunic(1984)认为会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会降低会计师真实报导财务报表之机率,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师独立性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对审计品质、财务报表可靠性及相关决策之判断。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6

摘 要 作为国企内部高管的权力控制、内部权力的配置、独立审计监督、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内容,会对国企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如高管控制权的增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会产生负面效应,而高质量的审计监督会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发挥监督的作用,其次高管的控制权的增强还会弱化审计监督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审计的功效会受到国企控制权的牵制。本文从国企审计监督、会计信息透明与高管可控制权的三者的关系出发,经过背景及意义和基本理论的初步研究,不断的探索三者的积极关系,达到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审计监督 会计信息透明度 高管控制权

一、国企审计监督、会计信息透明与高管可控制权三者关系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违规行为屡见不鲜,国企的管理者应该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使用者,是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载体,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是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信息质量有助于强化资本市场,同样的可以针对企业的高管进行有效的监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则是至关重要的,越来越成为企业治理效率的标尺。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高管的权利配置的管控,注意到高管在公司的管理中的作用,从会计层面上看整个国企的改革势头实质上是高管控制权的监控,从外部层面上看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会计信息必须经过审计等中介结构的审计制约,独立的审计制度的重要的保证,有助于企业降低道德的风险和成本,现阶段审计监督在改制、和推动方面,在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效应,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够完善,市场环境的差异性等因素对独立审计的监督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国企审计监督、会计信息透明与高管可控制权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

1.会计信息透明度与高管控制权

会计系统中信息的建立是在企业综合的治理结构下产生的信息披露,公司的实际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综合的结果。现阶段对于高管控制权的争夺及薪酬奖励的刺激等,很多高官的管理层在对外的财务报表中存在会计的选择行为,很多高管为了控制权的私利,通过人为的干预操纵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当管理层的权利控制过大时,在会计信息的编报过程中就会受到约束和控制,会计信息可能就是内部高管的控制工具。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遭到削弱。无法保证信息产权的监督,相反会计信息的不透明使得高管能更好的掩饰其的不良行为。

2.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样受到审计监督的制约,高质量的审计能够给外部投资者更加准确的内部信号,独立的审计监督是公司治理效应的第一道防火墙,早期大部分的审计质量较为一般,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审计制度的建立已经初步成效,今年来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已经明显提高,高质量的审计监督的功效已经在资本市场不断的强化和提高,因此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提高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

3.高管控制权、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透明度

现阶段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由内部高管控制及审计师的联合测定,审计监督还可能受到内部企业制度的影响,当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如果审计师是受聘于高管当局的,那么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如果进行权利的制衡有助于约束公司的管理层,这样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质量就会明显的提高,从而改善和提高审计质量。

当国企的主题岗位发生空缺的时候,高管的控制权就更加的加强,导致成为审计师选择与报酬的审计实际委托人,同样管理层的自利动机会对审计关系,审计的独立性失去严格的保障,很难实现审计监督的治理效力。但是就目前的审计表明审计师普遍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和相对较低的客户依赖性,注重声誉的积累和维护。同样近年来监管当局制定的一些列的制度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规范不合理的市场秩序和职业环境,提高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三、国企审计监督、会计信息透明与高管可控制权三者关系的实例分析

1.高管层结构权力的分层优化。

作为职位权力在空间维度的反映高管的控制权是核心,高管兼任董事等职务会强化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同样是否持股,是管理者又是股东,双重身份的控制权力更大,董事的规模越大,高管的控制权往往越大。将董事的权力细化,分解权力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公司的全面情况,同样可以是权力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大量研究发现随着任期的延长,高管更容易在公司内部构筑利益团体,只有强化制度的建立,分解权力,进行细化分层的优化,形成相互监督的局面才能很好的防范权力的膨胀化从而影响审计监督和会计信息透明度。

2.审计监督质量的优化。基于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规模较大、品牌价值较高的事务所通常具有较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选择优质的中介机构,严格规范审计内容公平公正的审计时关键,通过相互制约的对方选择审计机构,达到预防被控制的行为,很多事务所的审计监督是注重实际的,因为声誉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化制约,要求审计师的审计职责和审计道德规范。通过国内事务所之间的强强联合或者与外资所合作等方式,不断的约束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强化资本市场独立审计的治理功效。

3.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理论公式研究

财务报告的会计盈余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信息,会计信息透明度关键是否透明是关键,现阶段的衡量是否透明的三个指标是:收益平滑度、收益激进度、损失规避度,其中损失规避度是宏观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情况。本文借鉴两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指数研究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收益激进度计算公式:某年的应计项目=某年流动资产增加额—某年流动负债增加额—某年货币资金增加额+某年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增加额—某年折旧和摊销费用+某年应交所得税增加额,此公司是上市公司,如果某年为t,则:EA=t年的应计项目/t年期初总资产。EA值越大说明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激进动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更低。

收益平滑度计算公式:ES= │相关系数(t年应计项目增加额除以起初总资产, t年经营性现金量增加额除以期初总资产) │,本文以期间内的两者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作为收益平滑度的替代变量指标。

总信息透明度是上述指标的结合,将EA和ES分别赋予50%的权重计算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综合指数。通过对第i家上市公司第t年的信息透明度计算公式=Deciles(·)公式计算,如果计算括号内指标的十分位数后,再进行分组排名,数值越大表明收益越不透明,所以综合指数越高,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越低。

四、总结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研究对于当前的国企公司的治理和改革具有重要含义,各级国资委应该重视高管的控制权问题,同样对于外部的审计监督能够发挥应有的公司治理作用,前两者的制约可以影响到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透明度,本文通过实例研究充分强化了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计算分析,更加严格的规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通过针对三者的具体分析,不断的探索三者的积极关系,达到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0(4):26-33.

[2]张兆国,曾牧,刘永丽.政治关系、债务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1(5):111-126.

[3]张兴亮,夏成才.信息透明度对公司过度投资与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39-49.

[4]孔东民,谭伟强.最终控制人、政府背景与企业投资.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1):16-26.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关系浅析 篇7

(一) 会计责任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不遵守会计法律规范所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遵守的底线, 是法制与道德规范内在联系性的共同体。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指的是单位或个人在会计行为中, 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 审计责任

审计责任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 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 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 以通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根据, 来判定被审计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法规的相关规定。简而言之,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及合法性所承担的风险负责。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

(一)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

1.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产生的共同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依据管理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 两者之间便形成了委托与受托的责任关系。但是会计报告中所表述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否属实, 事实上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予以证实。这样便产生了另一种受托关系, 即审计关系, 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人的审计委托, 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对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 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予以证实, 履行其审计责任。因此, 审计责任是对会计责任主体履行会计责任是一种约束和促进。

2.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都具有广泛的责任对象。

会计责任主体不仅仅要对投资人负责, 而且要对其债权人、政府部门和职工团体以及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等许多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为此, 向社会各方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求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同样, 审计责任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客户, 还包括相关会计资料和审计意见决策的第三者。

(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

1. 经济契约关系不同。

管理当局应承担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契约关系基础之上的;而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则是以审计业务的委托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契约为基础的, 这时的委托人不仅仅局限于所有者。

2.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履行程度的判定标准不同。

管理当局对会计法、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是决定其会计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和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技术规范, 是衡量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 也是判定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责任程度的依据。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现实中混同的原因分析

(一) 两者目标上的关联性及其业务上的高度依赖性

1. 两者目标上存在的关联性。

审计是由会计逐步分离出来的, 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都以会计信息作为其工作对象, 都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增长经济效益。二者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相关会计信息。

2. 独立审计难以独立。

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而言, 其核心是独立性。然而, 现阶段要实现独立审计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自被审单位, 加之民间审计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相当激烈, 为了不使客户流失, 审计人员为保障自己的利益, 有时会不得不违心地满足客户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于是独立审计难以独立, 其工作经常要受到客户的影响。

(二) 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1.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和被审计单位还不完善。

当前规范执业环境必然会受到收益偏低、审计市场不公平竞争、各种各样的行政干预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同时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执业, 则需要被审计单位的予以配合、理解、支持以及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 但现实远无法达到上述要求。

2.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的依据, 法律体系不完备或者不衔接, 审计人员便会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但是, 相关法律法规对有些责任范围规定得并不全面、不具体, 若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利用了这一点, 将很难判断究竟是属于审计责任还是会计责任。

3.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要求还不够迫切。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企业和投资者都还不够成熟, 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缺乏清楚的认识, 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更缺乏了解。因此, 只有广大投资者提高自身认识, 有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要求时, 投资者才有可能对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监督, 促使其改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减少产生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06) .

[2]张宗兵.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存在的误区及其产生的原因.科技资讯, 2007 (05) .

[3]肖春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比较.金融经济, 2007 (18) .

[4]张乃峰.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同的原因分析煤, 2007 (03) .

[5]曹红.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辽宁经济, 2007 (02) .

[6]阿伦斯&洛贝克著.张杰明等译.当代审计学 (上)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8

关键词:会计责任,内部审计责任,科学界定

由于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加强市场经济的效率、提高公司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管,提升整个公司的经营能力等作用。本文以会计责任、内部审计责任的内涵为切入点,在分析两者责任和关系的同时,研究区分两者责任的策略,以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会计责任的涵义

会计责任是指需要被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的单位要对本单位编制和出具的财务报表所负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有要保持会计记录的完整、原始凭证的真实有效、会计账薄的完整安全、并且会计数据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表要合法合规。

(二)内部审计责任的涵义

内部审计责任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出具的内部审计相关的报告负担责任。这些责任主要有:要保证内部审计的职业操守、内部审计过程要按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保证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有效、真实并且合法等等。

(三)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的关系

1.两者间的联系。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都是依产权关系而存在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开的,这就会产生财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有财产权的所有者们大多是股东,他们不实际参与经营,他们只是对公司的重大事情有相应的决策权,但对公司内部怎样经营却没有权限。而经营者则是努力把现有的公司财产保管好并让其继续增值,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服务。例如,会计是为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做财务报表,而内部审计人员则是针对财务报表为其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判定财务报表是否合理及合法,还有内部控制履行情况是否合规。

2.两者间的区别。两者在基础内容上不一致。会计责任是为会计主体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编制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和提供相关数据,他们是对编制财务报表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内部审计的主要责任是对会计出具的财务报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内部审计,审认人员所要负担的责任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合法性负责。在责任主体方面:会计责任主体是财务部门。他们的工作是为公司的经营者提供财务数据,好让经营管理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公司而言内部审计的责任主体是内审部门及相关人员。在责任内容上:会计是要保证所有财务信息及资料的真实可靠完整,内部审计则是对其的监督工作,是对会计信息的检验。在适用法律上,会计适用的是《会计法》,内部审计则适用的是《注册会计师法》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二、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的认定标准

(一)会计责任认定的标准

认定标准的不完善及其多重性都给会计责任带来不利影响。会计责任认定标准经过不断完善对整个会计行业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所采用的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范,这能够使社会公众准确判断出相关的会计成果。根据《会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会计责任包括以下法规和准则。

第一,法律认定的标准细则。我国十分重视会计的立法工作,《会计法》拥有独立于其他法律之外的地位,并经过多次修订;而且出台了多部配套的会计法律文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单位、部门、个人在具体会计行为中所应行使的权利以及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的规定。

第二,会计核算的规范标准。我国的会计体系是由《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行业的会计制度所构成,《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都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标准。

第三,会计职业道德考核标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二)内部审计责任认定的标准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规范内部审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目的是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按统一的执业标准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执业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必须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用这个准则来规范内部审计计划、完善内部审计程序,进而获取充分的内部审计证据、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结论、最后出具确切的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师用这个准则来判定其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内部审计责任。

第一,参与内部审计活动的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了内部审计责任的主体。

第二,内部审计人员存在过错或者舞弊行为。

第三,内部审计人员的过错或者舞弊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的不当行为给他方当事人已经带来了财产上的损失。

第五,内部审计人员的不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这是内部审计人员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关键要件。

三、完善会计责任与内部审计责任界定的对应措施

(一)深入认识两者的责任

1. 会计主体的会计人员要认真负责。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年终都要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但还是有些企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主体的会计人员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会计工作应该尽的责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有文件明确规定内部审计责任是不可以代替的,同时,内部审计责任也不会减少会计责任。新的《会计法》出台后,明确规定了“单位的领导层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信息的完整、真实、合法性负有责任。”所以,会计主体一定要认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对有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个人或领导一旦发现,要进行严肃的处罚;对那些有意想把责任推脱给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要予以阻止。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凭证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并且合法。

2. 内部审计人员也要正视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不是简单地对会计主体进行内部审计,更多地是要针对和会计主体有相关的更多利益者。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秉着对董事会负责的态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精神和道德水平。只有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认真执行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规定按照程序一步步进行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报告结果符合会计主体的实际情况。如果有触犯相关条例的,要负担后果。

(二)积极降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

由于会计风险和内部审计风险是界定两者责任的主要内容,所以降低两者的风险可以有效降低两者的潜在责任后果。因此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今社会,企业管理的一项主要手段就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如此,它也是一个企业对内部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和对会计人员操作的一项基本规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度。使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得到准确界定。对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要独立设制经理层和董事会机制,并且经理的人选要由董事会表决产生。对企业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日常工作要落实到人,并且做到分工明确,达到一个互相沟通、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为作弊的风险。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还要做到对内部审计人员加强管理,要让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企业董事会把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工作作为首要的事情。因为只有管理好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有效地降低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例如: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关注他的教育背景和内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因为没有好的教育背景,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会太高,没能专业技能就无法顺利工作。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人员入职后,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时时刻刻有职业观念,遵守职业操守。在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多运用网络科技和互联网信息。因为会计行业早已出现了电算化会计,这个系统可以提供会计工作的便捷和稳定,也可以使会计信息及时可靠安全。所以适应环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也要采用互联网技术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加大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把内部审计人员从较多且复杂的数字中解放出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防止实质性存在的风险。可以有效地改进工作性质,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因此,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网络化、电算化加强培训。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科学地界定会计责任和内部审计责任还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内部审计监督对于企业会计部门来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要建立法规和加大人力、物力对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和相关说明要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实,尤其对上市公司和国有公司更要严格管理。要加大抽查数量,如果发现有违反法规的要严格处理。

另外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要明确表明什么是内部审计责任、什么是会计责任、内部审计程序要有统一的标准。在《注册会计师法》中明确添加两者责任。而且也要加重惩罚力度,减少由于涉案金额少而被司法机构忽略的情况产生。对于企业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了,就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行为,可以让财务部门的会计工作有条款约束。同样也要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什么是会计责任、什么是内部审计责任。以免在发生矛盾时找不到有关的法律法规做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发.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张秀梅.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

[3]王水平,徐立敏,赵永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关系浅析[J].商,2014(35)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9

1 审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会计的发展,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协同发展,因此,就必须要求我们对审计和会计的职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审计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其位置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其地位也比较高。而会计有着具体的工作和具体的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审计是宪法赋予的一种监督的权力,而会计是在企业中对自我核算的一种监督,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审计和会计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重新监督,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而审计监督包括会计监督。因此,两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1)审计来源于会计。审计和会计本是一家,水乳交融,但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去运用,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审计是对会计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的确认以及校准,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主要以货币为主,有自己的独立体系的专业方法,会对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以及连续的纪录,并加以考核和指导的一种惯例活动,能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对于审计,审计是有专业的独立机构和一些专业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对被审计的单位中的一些会计数据,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一些财务收支和有关的经济督导活动,通过合法的法律手段,来监督企业的经济情况,并改进经营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虽然“审计”和“会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其发展以及定义来看,其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说审计源于会计。

(2)审计与会计相互独立。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两者的基本概念不同,会计和审计是相互独立的。在工作中,国家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会依法对各个部门行使监督权力,国家的审计部门有权对各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审查监督,对其内部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受任何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干涉。在这一过程中,对审计的要求将赋予最高层次的监督,这样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在会计监督之后再次进行经济状况的监督,可以降低风险;第二是对于一些相关的会计部门进行监督,可以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会计工作的职能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可以发现,审计与会计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2 会计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关系研究

(1)联系。首先,传统的会计逐步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来处理一些会计业务,是一种基于传统的会计凭证和报表的核算工作,只是将原有的工作转为信息化处理,将传统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从而具备更强大的核算能力以及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审计作为对会计质量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信息化如果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就很难起到监督的作用。换句话说,无论是审计信息化还是会计信息化,都是在基于传统的会计与审计的理论知识下,形成的新型的审计和会计。因此,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信息化会计的主要职能任务是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信息化审计则是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两者的服务对象显然不同,但是在这其中两者的服务功能是有一定联系的,并且互相影响。比如,两者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信息,如入账数据库、出账数据库以及对明细账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化数据,并且无论是在审计还是在会计的过程中,都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者数据库的信息质量都会对对方工作的开展产生作用和反馈。

(2)区别。尽管审计信息化来源于会计信息化,但是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亦有不同,审计信息化是根据传统的审计知识,在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形成有自己独立体系特点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并且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工作范围更为广泛,工作效率也优于传统的审计方法,所以,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相互独立的。

两者的不同在于,审计信息化是在会计信息化的结果上进行的,因为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处理会计信息时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都会在瞬间得以完成,与此同时,会计报表同时完成,可实现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化服务。而对于审计信息化,主要是审计人员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电子技术进行一些相应的审计工作,这能帮助一些工作人员完成一些在原有人工审计的条件下很难完成的审计工作,特别是一些大量数据的筛选工作,信息化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在引入会计数据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引入相关联的一些会计数据,把两者结合,从而更好地对经济制度和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漏洞进行完善。因此说,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也是相互独立的,这样也有益于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高速发展,不受约束。

3 结论

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能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在降低审计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推向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对于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而言,都是通过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已有的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方法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审计和会计技术,这其中有实现过程,且两者的关系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发展一个,另一个就无法进行相关的服务,因此两者之间的发展应齐头并进,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不可以混为一谈,应该在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系统需求的条件,进行融合,并且独立于自己的系统相互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运用,信息化得以普及,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在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审计信息化也得以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审计源于会计,但是审计和会计又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其次研究了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出现会计必定会出现审计,审计与会计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信息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0(19):44-45.

[2]吴洪军.关于加强审计研究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4(2):250.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律对投资监管的逐渐放宽, 机构投资者的种类日益增多,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并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机构股东积极主义浪潮,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现有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 机构投资者能够在提高董事会独立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促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日臻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股利政策, 有助于完善企业的薪酬契约机制, 有助于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但是, 目前尚无文献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外部独立审计之间的关系。独立审计作为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代理问题。企业通过聘任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层的行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从而进一步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降低融资成本。然而, 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外部独立审计在我国的治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 在我国这种既是新兴市场又具有特殊制度背景的环境下, 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 改善我国独立审计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环境, 提升外部独立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的效率和效果, 就显得日益迫切。然而, 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机构投资者能否担当这一治理角色, 有效促使独立审计发挥治理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并增加公司价值呢?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Lowry, Schwert (2002) 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对外部独立审计的需求程度来源于公司的代理冲突程度。上市公司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越严重, 越需要聘请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Martin, Lavine (2000) 的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的特征会影响其对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通常来说, 资产规模大、经营业绩好、财务风险小的公司更有可能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Sherman (2000) , Beatty, Ritter (1998) 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 是为了全部或部分转移其对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的潜在赔偿责任。美国1933年颁布的《证券法》规定, 如果投资者根据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购买股票而招致损失, 并且当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审计失败时, 投资者可以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赔偿。由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有更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更高, 在发生诉讼的时候承担审计失败责任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有更强烈的动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规避因审计失败而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

(二) 国内文献

孙铮和曹宇 (2004) 选取了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性质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研究发现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小;而境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曾颖和叶康涛 (2005) 考察了股权结构、代理成本与外部独立审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价值呈U型曲线关系, 而与外部独立审计呈倒U型曲线关系。王艳艳、陈汉文和于李胜 (2006) 研究发现代理成本越高的公司, 越可能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 越可能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毛丽娟 (2007) 研究发现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公司, 越可能聘请“四大”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李爽和吴溪 (2003) 以中国市场上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且其当期净利润非负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发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越不作为, 其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基于上文的文献综述, 可以发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日趋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研究的重心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通过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鲜少有学者提到机构投资者与外部独立审计的关系。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独立审计在我国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发展壮大和投资获利模式的不断变化, 机构股东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去积极参加公司治理, 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增加公司价值, 从而获得高于市场的超额收益。外部独立审计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除了提高董事会独立性, 改变公司股利政策, 降低管理层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意外, 机构股东还会通过影响外部独立审计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新兴的治理机制, 机构投资者既有能力也有意愿运用自己的地位优势和信息优势去影响上市公司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决策。也就是说, 机构股东能够改善我国独立审计发挥治理作用的作用环境, 促使独立审计更好的发挥治理作用, 通过选择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来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和增加公司价值。前人的研究如信号传递理论和深口袋等理论已经证实, 为了维护自己在专业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 避免因审计失败所要付出的巨额赔偿,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从而更好的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综上所述, 可以合理预期, 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他们越有能力和意愿影响上市公司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进一步地, 已有大量学者研究表明, 公司的治理水平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法制环境越健全, 公司的治理水平越高, 相应的治理结构也愈加的合理和完善。由此可以看出, 外部法制环境是重要的公司治理外部机制。当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制环境较差时, 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和高级管理层更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犯, 公司的治理水平差, 机构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 在这种环境下, 机构投资者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欲望会更加强烈。所以, 可以合理判断, 在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弱的环境下,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影响越强烈。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在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弱的环境下, 机构股东对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影响越显著

如前所述, 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越有可能运用自身的地位优势去影响上市公司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而信号传递理论和深口袋等理论已经证实, 为了维护自己在专业市场上的声誉和形象, 避免因审计失败所要付出的巨额赔偿,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一方面, 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了, 它的各项决策会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公司的业绩和价值也会随之不断上涨, 财务状况良好, 高级管理层进行会计信息操纵的动机较弱, 其提供的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较好。另一方面, 高效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助于完善公司的COSO结构, 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运行效率, 促使公司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规定, 降低财务数据出错的概率, 提高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 机构投资者会影响上市公司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来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上市公司也更有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除此之外, 像假设一所做分析一样, 在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法制环境下, 公司控股大股东和高级管理层更有能力和意愿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犯, 公司的治理水平差, 机构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 在这种环境下, 机构投资者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提高治理水平的方式对控股股东和高级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欲望会更强烈。因此, 此处可以合理预期, 在对投资者保护越差的法律环境中, 机构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所获审计意见的影响愈加显著。根据上述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2: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在对投资者保护较差的法制环境中,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获审计意见的影响愈加显著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沪、深市场的A股上市公司, 研究期间为2007年至2012年。对研究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剔除行业分类在金融行业的公司;剔除数据不完善的样本;对有显著异常值的变量如Share等在5%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微处理。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万德数据库。

(三) 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本文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具体模型如下:

Big=β0+β1*share+β2*law+β3*First+β4*Growth+β5*Liquid+β6*OCF+β7*ROA+β8*Lev+β9*Size+β10*REC+β11*INV+ε模型 (1)

Opinion=β0+β1*share+β2*law+β3*First+β4*Liquid+β5*Size+β6*INV+β7*Big+ε模型 (2)

在回归模型1中, 各变量定义见表 (1) 。因变量Big为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 当上市公司聘请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对其年报进行审计时, 因变量的值取1, 否则取0。国际四大为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注协每年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来判断每年的国内十大。自变量Share为机构股东全年平均所持股票数量占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所有股票数量的比例。Law代表各个地区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健全程度, 用王小鲁等 (2010) 编制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数”来衡量。该指数越大, 表明该地区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程度越高。由假设1可知, Share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且为为正数, Share*Law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且为负数。在回归模型2中, 因变量Opinion表示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审计意见, 当上市公司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时, Opinion的值取1;当上市公司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时, Opinion的值取0。这两个模型的解释变量仍然为Share和Share*Law。由假设2可知, Share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且为正数, Share*Law的回归系数应该显著且为负数。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 在回归模型中还控制了其他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因素。ROA表示上市公司本年度的财务表现, 用净经营性净利润与公司的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Growth表示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用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长率衡量。OCF表示企业现金的流动状况和可用性, 用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衡量。First表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用最大的股东年末持股占上市公司流通在外的总股数的比例来衡量。Lev表示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用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Size表示公司规模状况, 用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Liquid表示上市公司的流动性水平, 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来衡量。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2) 报告了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从全样本来看, Share的均值为0.1738, 此数据说明机构股东持有的股份占上市公司全年发行在外的总股份的17.38%左右。Big的均值为0.2649, 此数据表明每年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为26.49%。Opinion的均值为0.9565, 此数据表明大约每年有95.65%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清洁的审计意见。此外, 其余First等控制变量在样本公司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从分样本来看,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Big的均值为0.307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Big的均值为0.2325, 两者的差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 这与假设1一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Opinion的均值为0.9783, 持股比例低的公司Opinion的均值为0.9353, 两者的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越有可能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这与假设2一致。此外,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与持股比例低的公司相比, 在成长性、经营性现金流、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重、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3) 报告了各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显示, 事务所选择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这就表明了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可能性越大, 与假设1保持一致。审计意见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表明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结论与假设2保持一致。此外, 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自变量之间没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检验假设如下: (1) 对假设1的检验。表 (4) 报告了模型 (1) 和模型 (2) 的回归结果。由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机构股东持股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为正数, 这一数据表明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越大;法制环境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为正数, 说明在对投资者保护越健全的法制环境下, 上市公司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机构持股与法制环境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区间显著且为负数, 表明在对投资者保护不健全的法律环境下, 机构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愈加强烈。这一回归结果与本文假设1完全一致, 支持了假设1。 (2) 对假设2的检验。表 (5) 报告了模型 (3) 和模型 (4) 的回归结果。由表中数据可知, 机构股东持股的回归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为正数, 表明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机构持股与法律环境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为负数, 表明在对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的环境下, 机构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所获得审计意见的影响愈加明显。

注:被解释变量为Big***,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Opinion***,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Big***,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注:被解释变量为Opinion***, **,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四) 稳健性检验

在研究机构投资者问题时, 内生性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可能偏好投资于公司治理完善、主审事务所为大所、审计意见较好的上市公司, 因此, 本文可能存在较强的自选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Heckman (1979) 两阶段回归方法处理这一问题。构建的第一阶段的回归模型如下:被解释变量INS表示机构投资者持股高低哑变量, 如果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超过当年所有公司的平均值则取1, 否则取0。自变量的界定与前面一致。对这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估计得到变量Inverse Mills, 然后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1-模型4中, 用以控制自选择问题, 然后对这些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分析。表 (6) 报告了控制Inverse Mills后的模型 (1) 和 (2) 的回归结果。Inverse Mills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表明在这两个模型中自选择问题不太严重。Share的回归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Share与Law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该结果和前面完全一致。表 (7) 报告了控制Inverse Mills后的模型 (3) 和 (4) 的回归结果。Inverse Mills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在这两个模型中存在较强的自选择问题。在控制了这一因素后, Share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Share与Law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和前面的回归结果完全一致。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比较可靠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 机构投资者是否具有公司治理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普遍没有从审计的角度研究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效应。上市公司的审计师聘任决策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的效果, 因而研究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影响公司的审计师聘任决策、提高审计监督的效果、改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中国沪深市场上3000多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了机构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外部独立审计的影响, 以及在对投资者保护程度不同的法制环境下, 这种影响有何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在对投资者保护较差的法律环境中, 机构股东对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机构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上市公司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在对投资者保护较差的法律环境中, 机构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所获审计意见的影响愈加显著。因此,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 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并通过改善外部独立审计发挥作用的环境, 来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 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对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要进一步完善股票与高浓度的上市公司, 由于控股股东的优势。中国证券市场已进入流通的时代, 但由于局势的主导地位已经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绝对控制的状态, 权益的影响高浓度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因此, 政府应坚持以“国有”的方式逐步从竞争性行业退出, 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的限制逐步放宽;要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公平, 公正, 公开的市场环境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平台的质量, 要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 多层次结构的方向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市场行为, 加强对不法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的监督, 建立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管治制度的意愿;要建立一个体制环境有利于向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系统, 包括企业和法律制度。企业制度, 明确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的公司的权利和机构投资者, 以表达他们的意见, 并提供参与公司治理的手段。在法律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 以鼓励和促进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 一方面是要维护机构投资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 你要修改的法律水平, 不利于积极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第二, 对机构投资者。从机构投资者在自己的组织结构, 机构投资者和双重代理问题的患病率。双重代理问题是指机构投资者不会只存在于自己业务的内部控制, 佣金代理及其他公司治理问题, 并在其对外投资的行为形成了投资公司的经营利益冲突, 表现为代理监控代理。经营代理问题的机构投资者是外国投资机构的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 导致机构投资者不能有效地作为投资公司有效主管的角色。组织内的关键是要解决的双重代理问题,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治理, 要加快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的机构投资者, 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 尝试探索其他形式的组织机构投资者。

参考文献

[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 《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陈晓丽、宋晓宁、楼瑜:《机构投资者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因素分析》, 《企业经济》2007年第9期。

[3]程书强:《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 《管理世界》2009年第11期。

[4]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审计研究》2012年第1期。

[5]Sherman A.IPOs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s:An Advantage of Bookbuilding.Review of Finance, 2000.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篇11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审计重要性指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2、审计重要性的作用

首先,审计重要性是确定具体审计内容的依据。一个审计项目有多少审计内容,什么内容列入审计范围,什么内容是重点,较大程度上决定于审计重要性水平。

其次,运用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人员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不一的审计事项,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再次,根据审计重要性来报告审计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重要性水平,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3、审计重要性的评估原则:①重要性评估需要合理运用职业判断。②重要性的评估要兼顾审计效果与效率。③重要性的评估要同时结合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及性质。④重要性的评估要注意小额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累积。⑤重要性的评估要从财务报表和交易帐户的两个加以考虑。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即指出现坏的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他是主观与客观的偏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性 由于审计风险形成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复杂性 复杂性表现为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的;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潜在性 审计风险是必然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审计事项,其存在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形式是潜在的。

三、审计重要性与风险的外在关系

重要性与风险的关系:一是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实际存在或评估的审计风险。

1、实际的审计风险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是所审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该项目就是审计人员实际面对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敏感,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应越高。因此,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

2、评估的审计风险

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指审计风险决策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

3、合理利用这种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确定将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审计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之间成正向关系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且也应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固有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也应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被审单位在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负债的性质、金额以及融资的能力、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所导致的风险。

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即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

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内在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不可分割使用的两个概念。审计报告对被审事项中的重要性错误未予纠正,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同样的事项,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时,审计风险必然降低。反之,审计风险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在实施审计前,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認同,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这个水平应该是相对数。重要性数量水平越大,则对同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就越低,从而审计风险也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五、重要性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

报表总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报表项目金额,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负担;账户余额,如现金帐户余额、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等;业务发生额,如差旅费等支出类业务的金额。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重要性所针对的项目有税前利润、总资产、权益、总收入等。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入手点的观点,理由是:(1)损益表上当期净损益可以从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事实上已包括了当期的净损益。尤其我国现阶段国企效益状况不佳,成本利润不实现象严重,以资产总额代管税前利润或净利润有其合理性。(2)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负债权益共中的错误,又都能反映在资产类总额上。

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篇12

一、审计成本、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的经济分析

(一) 审计成本、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的界定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承接业务时必须考虑审计成本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只有当审计收费大于审计成本时, 会计师事务所才可能提供审计服务。国外实证研究表明, 如Simunic (1980) 最早运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考察了有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各种因素, 研究发现客户资产规模、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等是决定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审计收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 如刘斌等 (2003) 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是, 公司规模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仅是影响审计成本的直接因素, 并非影响审计收费的直接因素, 公司规模是通过审计成本对审计收费产生作用。根据经济学理论, 审计成本才是影响审计收费的直接因素, 因为审计成本并不仅仅受审计规模等因素影响, 它还受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对审计质量的要求等因素影响。因此, 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更具有相关性且更值得研究。审计成本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及预计要发生的潜在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和风险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费用等。直接成本的多少一般取决于委托人规模的大小、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总体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的强弱等。风险成本即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风险成本随被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发现并报告错误的联合概率 (De Ange Io, 1981) 。发现错误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报告错误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 (审计的独立性) 有关。因此,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了专业胜任能力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准的变化, 审计市场环境的变化等。

(二) 审计成本、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的经济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审计收费的多少影响其投入的审计资源。审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分析的过程, 审计证据的搜集与分析需要成本。在审计收费低廉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 以至于通过减少审计测试程序、审计证据的搜集数量, 降低审计证据的质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因此, 低廉的审计收费只能与低服务成本相配比。但审计证据的不足可能严重降低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 审计风险增加, 审计质量下降, 从而会使风险成本大幅度增加。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决定产品价值的客观基础, 取决于该种产品生产所耗的社会资源。一项审计业务的审计成本是决定其审计收费的客观基础。投入审计资源越多, 越容易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误与舞弊。提高审计服务, 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以高审计收费作回报, 同时, 合理的审计收费有利于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为审计资源的投入提供了保证。而雄厚的人力资本正是保证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 在专业胜任能力既定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错误和舞弊的概率取决于其实际投入的资源。这样, 审计成本、审计质量、审计收费相互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二、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关系的分析

(一) 会计师事务所平均业务成本总额结构分析

为探讨审计成本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以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对河南省会计师事务所实地调查为例分析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的关系。根据对100家会计师事务的三种典型业务, 会计报表审计、验资和专项审计等的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的有关调查数据, 分析研究结果如 (表1) 所示。从 (表1) 可以看出, 会计师事务所平均业务成本总额构成中, 公共人力成本占所占比重50.24%, 公共费用所占比重49.76%, 公共人力成本构成业务成本的主要部分, 表明该行业是典型“人合”组织的资本密集型行业, 人力资源是行业发展之根本;而公共人力资本中工资和奖金合计为34.39万元, 按河南会计师事务所平均每所9人计算, 每名注册会计师年货币收入为3.82万元, 与其知识技能和劳动强度相比, 收入水平不高。其结果将不利于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 也将严重阻碍本行业的发展。公共费用支出中, 办公费、租赁费和税金占公共费用的比重高达41.99%, 而折旧费占比只有5.01%, 且主要是来自于计算机、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几乎没有来自于房屋建筑物的折旧, 说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雄厚的财产作后盾, 抗风险能力差。

单位:元

资料来源:河南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 (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二) 会计师事务所成本收入占收费标准比例分析

由 (表2) 可以看出, 从成本占和收入的比重看, 对于年报业务审计, 除了小规模和超大规模业务外, 成本占收入比重较高 (最高达99.02%) , 表明事务所是微利或薄利经营行业。对于小规模业务, 事务所利润较高。业务简单是其原因之一, 但也不排除事务所违规经营,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从而降低审计业务成本, 保持较高的利润率;从整体上看, 其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也是比较高, 达83.21%;验资业务成本占收入比重为74.64%, 验资业务相对于年报审计业务成本较低, 这和验资业务程序比较简单, 工作量较小有关;专项审计业务成本占收入比重为80.31%, 成本比重比较高。如果加上风险基金等其他支出, 成本接收入, 这说明收费偏低, 审计业务已无利可图;从收入占收入标准的比重看, 年报业务审计, 业务收入占收入标准69.56%, 业务收入小于收入标准, 收入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执行, 况且, 从各档业务规模看, 业务收入与收费标准之间的差异从47%到128%不等, 这说明收费标准对业务收入的确定不起关键作用。验资业务, 业务收入占收入标准58.35%, 业务收费占收入标准低于年报审计业务同一标准。专项审计业务, 业务收入占中档收入标准3.64%, 业务收入远小于收入标准。这说明专项审计业务的收入不能保证提供合格审计正常合理支出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从成本水平占收费标准的比重来看, 对于年报审计, 相对于抵挡收费标准, 101万~500万元档次的单项业务成本占收入标准的比重为61.89%, 而5001万—1000万元档次的单项业务成本占收入标准的比重仅为45.92%, 成本比重并不呈现趋同性或者一定趋势, 由此, 可以看出, 收费标准的制定不是以成本为依据;验资业务所占收入标准的比重也较低;对于专项审计业务, 专项审计成本仅占收入标准的2.84%, 相对于专项审计对象的专业化程度及复杂程度, 这样的审计成本偏低, 收费标准也具有显着的不合理性。

单位:元

资料来源:河南注册会计师协会, 《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研究 (一)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三) 总体分析

总体来讲, 业务成本水平与收费标准之间差距较大, 对于年报收入, 其差距为40%左右, 验资业务差距为50%左右;而专项审计的业务成本不足收费标准的3%, 收费标准脱离实际, 若能按次标准收费则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高盈利行业, 利润率达40%——50%, 专项审计业务更是一本万利, 在加上进入壁垒较低, 导致该行业过渡竞争。另外, 审计业务成本偏低, 审计质量不能达到职业要求。分析说明, 审计成本偏离收入标准, 其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来源与实际业务成本。由于审计业务市场竞争激烈, 造成审计收费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事务所的合理投入, 为降低成本而减少甚至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另外, 风险成本几乎都未发生, 说明在制度安排和用户需求上尚未能给该行业以足够的压力, 不利于诚信执业和公平竞争。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审计成本与事务所应发生的成本投入有一定的差距, 也就是说, 事务所要确保职业质量, 其投入的成本要高于现有的成本水平。尽管业务成本与业务收入不成正比例关系, 成本和收入呈现不同步的上升趋势, 但二者之间有很强的依存性, 业务成本是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业务收费的主要依据。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鉴证业务, 所提供的审计服务与其他有偿服务一样, 依旧服从于成本效益规律, 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该项业务收入能否补偿完成此项业务所需花费的支出并且有利可图, 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外, 客户要想获得优质的服务, 就要支付与之相对应的审计服务费用。尽管审计服务具有柔性特点, 但这不意味着“审计收费弹性”可以任意伸缩, 恰恰相反, 审计成本作为刚性指标, 为审计收费提供了量度标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任何时候审计成本都是审计收费的基础, 无论审计收费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还是紧密, 审计收费都必须以审计成本为底线, 否则就将违背审计市场的基本规律。低于审计成本的审计收费将使审计的供给动力不足, 而远远大于审计成本的审计收费将使审计客户放弃对审计服务的需求。

三、审计成本与审计收费的思考

(一) 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 市场竞争无序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规模较小, 普遍存在生存压力。截止2006年底, 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5449家, 执业注册会计师72249人, 平均每所拥有注册会计师13人。河南注册会计师事务行业同全国一样, 2006年共有368家会计师事务所, 注册会计师3323人, 平均每所9人。另外, 事务所地区发展也不均衡, 仅郑州拥有事务所143家, 占事务所总数38.85%;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前30名事务所790人, 占执业人数24%, 平均每所26人, 其余占76%的事务所, 平均每所6.6.人。由此看出, 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还不高, 市场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价格竞争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采用的手段。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采用夸大业务量、压低收费价格, 甚至以支付回扣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 使事务所陷入恶性竞争的旋涡之中。

(二) 事务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利益分配制度不合理

会计师事务所是“资合”与“人和”相结合的“两合”经济组织, 人力资本远大于财务资本。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决策习惯, 出现监督缺位, 分配不公不稳的情况, 直接影响事务所的发展。根据对河南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显示, 一两个股东绝对控股的事务所占66.67%, 单个股东持股比率最高88%, 最低35%, 由此可以看出, 河南会计师事务所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由上表1分析可以看出, 河南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按资”进行利益分配, 注册会计师的薪酬主要是固定工资加提成, 固定工资加奖金两种形式, 但是多数事务所员工固定工资较低, 定期考核晋升制度不完善, 较低的工资和不合理的分配机制, 挫伤了注册会计师的工资积极性, 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不足, 审计质量降低。

(三) 审计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制约审计的独立性

尽管资本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产生了对独立审计的需求, 但由于我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政府、股东、公司管理当局等对审计服务的要求各不相同, 使得企业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发性需求存在不充分性。大多数公司对审计服务仅仅是为了满足法律或政策规定的需要, 审计收费的高低成为他们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标准。在此竞争环境下,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 只能降低审计收费, 这样就无法付出较高的审计成本, 不能保证审计质量, 过度竞争则有可能将高品质的事务所挤出审计市场, 从而制约了事务所的发展。

(四) 政府有效监管不力, 违法违规处罚较轻

目前, 我国现有的《公司法》、《审计法》、《证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所受的处罚进行了归类, 但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较轻, 主要采用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等形式。而在审计监管和执法对审计造假的处罚时, 却忽视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法规中即使有相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 但实际执行中很少有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被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形同虚设, 即便审计失败, 也没有经济赔偿的压力,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制定收费价格政策时很少考虑提高审计质量与防范审计风险所需要的审计成本, 审计收费低廉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履行风险成本的话, 审计成本并不随审计收费的降低而降低, 这样, 过低的审计收费使审计成本得不到补偿, 低质量低效率的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被挤出市场, 审计收费便会提高, 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就会得到发展壮大。

四、审计收费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事务所准入门槛, 加强事务所规模建设

目前事务所审计成本不高, 低价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是中小型事务多, 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造成审计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提高审计质量, 有必要提高事务所设立条件,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程序, 并通过合并改组等方式, 鼓励中小事务所进行改组形成大型事务所。从经济利益角度看, 大型事务才能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 降低成本, 提升审计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在乎自身的声誉、注重长期发展, 往往注重保持独立性, 以提高声誉, 增强收费能力。从法律责任角度看, 一旦受到法律制裁, 大型事务所才有能力支付足够的赔偿, 发挥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收费承担潜在民事赔偿的责任。

(二) 建立合理的事务所股权结构,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股权结构趋于分散化, 可以使更多审计质量监控的负责人将个人利益与事务所利益相统一, 增加自觉进行质量控制的动力。同时, 众多合伙人拥有信息, 可以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息垄断造成的决策失误。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保持股权适当集中以保障决策效率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新合伙人, 以使股权适当分散, 减小控制跨度, 广泛调动积极性, 提高质量控制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另一方面, 事务所应当根据行业“人合“的特点, 建立与业绩评价制度相结合的薪酬制度与晋升制度, “资合”与“人合”并重, 责任与薪酬匹配, 对员工的薪金应有明确的规定并相对稳定, 通过定期绩效考核决定每个员工的级别升迁, 借助升迁提高薪酬水平, 并且奖金分配的数额在薪酬中所占比例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从而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断保持和吸收优秀人才, 支持员工成长与发展, 建立与事务所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晋升机制。

(三) 积极探索制度创新, 创造对高质量审计业务的有效需求

鉴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 政府应该本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制度入手来规范市场的有效需求与高质量审计业务的供给。从法律意义上来说, 股东应是审计委托人, 企业的股东需要经过审计验证的企业会计信息, 股东是审计服务的受益者, 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最终由股东承担。但股东要想成为真正的委托人, 只承担审计费用和享受审计受益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有选择审计人和审计费用的权利。因此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 消除公司管理层实质上具有聘请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 改变目前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现象, 加强和改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 实现股东责权利的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

(四) 强化监管,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违法违规问题的监督和处理力度。监管部门应监督会计师事务所遵循最低收费标准, 过度偏离合理水平的审计收费, 则可能意味着审计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监管部门可以据此监控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违法行为。严禁会计师事务所搞不正当的低价竞争, 对超低价收费和采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加大处罚力度, 以保证审计收费标准的顺利实施。提高造假被揭露概率, 有效增加造假成本, 使得低质产品的提供者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如行业协会建立对严重违规者除名及行业终身禁入制度, 建立签字注册会计师对所鉴证的审计报告终身负责制, 设立过错合伙人负无限责任以及其他合伙人负有限责任的事务所组织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现宗、徐东升、张海英:《注册会计师行业成本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2期。

上一篇:新诗现代化下一篇:虚拟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