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2024-08-30

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共5篇)

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篇1

摘要:国家审计模式是指国家审计领导体制, 是包括审计机关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的总称。目前世界上有四种国家审计模式, 各国政治制度不同, 采用的国家审计模式也不同, 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也有区别。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模式,独立性

国家审计, 也称政府审计, 一般是指国家组织和实施的审计, 确切地讲是国家专设的审计机关所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是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其实质是通过监督,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为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服务。国家审计模式是指国家审计领导体制, 是包括主要审计机关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的总称。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实行了国家审计制度, 但是, 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地域、民族、历史存在巨大差别, 各国的国家审计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目前, 国家审计模式有立法型审计模式、司法型审计模式、行政型审计模式和独立型审计模式。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是审计监督的“生命之水”。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在组织上、人事上和经费上与被审对象无依存或利害关系。国家审计模式不同, 审计的独立性也有差异。

一、立法型审计体制

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亦称英美模式, 因为这种模式最早在英国建立并实行起来, 后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并为英联邦国家和其他国家所效仿。在这种国家审计模式下, 国家审计机构隶属于立法部门。1861年英国即在议会内设立决算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决算和向议会提出报告。1866年6月28日伦敦议会通过《国库与审计法》。并依此法于1867年成立了国库审计部。《国库与审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1883年英国议会成立了国家审计署。由议会专项拨付审计经费, 负责审计政府所有部门和公共机构的账目。审计长由议会提名国王任免, 为终身制。受英国的影响, 1921年美国总统签字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 该法案由国会提出, 其主要内容是在国会之下, 设独立于国家行政机构的审计机关——美国会计总署 (GAO) , 负责对政府部门的会计资料及其所有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运用进行检查和监督, 并将其结果向国会报告。

尽管立法型的国家审计制度源自于英国, 但其完善却是在美国, 因此, 美国应是立法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家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 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特征:

(1) 从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上来看, 美国会计总署的最高行政领导——主计长的产生程序为:由国会两院和两党议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推荐3名候选人, 再由总统从中确定一人交参议院表决通过, 最后由总统根据参议院的最终选举结果正式任命。主计长每届任期15年, 不得连任, 在任期内, 其职位不受政府更迭和国会换届的影响, 只有在参、众两院联合决议后才能被罢免。截止到目前, 会计总署还尚未出现主计长因国会作出联合决议而被免职者。由于主计长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及较长的任期, 使得总统无法对主计长构成威胁, 从而保证了主计长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

(2) 从人事安排上来看, 会计总署的内设机构和人员均由主计长自行决定, 不受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干涉及影响。而且, 会计总署与各州或地方审计局之间, 不存在任何领导或指导的关系。

(3) 从审计机构的经费上来看, 会计总署的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在这种模式下, 国家审计机关地位高, 独立性强, 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预。这是现代国家审计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二、司法审计模式

司法型审计模式是在国家审计机构内部设立司法部门, 例如设立审计法院, 国家审计拥有有限司法权, 从而强化了国家审计职能。司法型审计体制最初起源于法国。1807年9月16日, 法国正式通过法令, 决定按司法制度和体制新建国家审计法院。该法令规定, 审计法院的地位仅次于最高法院, 享有与其相等的权力;审计法院的裁决为终审判决;财政部长必须执行审计法院的最终判决;审计法院院长实行终身制等。现在世界上实行司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国家审计的司法化, 使其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1) 从组织人事上看, 审计法院所有成员都具有法官资格, 采用终身制, 受法律保护, 审计官员不得随意被免职或调动。终身制特权的确立, 为法官解除了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不屈服于任何威慑权力, 客观公正地履行其职责。

(2) 从审计工作职权上来看, 审计法院对于审查出的重大案件, 有权直接进行审理, 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同时有权根据审计结果做出判决。

(3) 从审计工作方面来看, 审计法院在进行审计调查时, 享有充分独立的调查权, 任何人无权干涉。虽然审计法院每年要向总统和议会呈交审计报告, 但总统和议会都无权强制审计法院进行某项审计。

三、独立型政府审计模式

在独立型审计模式下, 政府审计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 独立于政府、议会和法院之外, 单独形成国家政权的一个分支。现在世界上主要有德国、日本等国采用这种模式。最早尝试独立模式国家审计机构的国家是德国。德国的国家审计可追溯到1714年, 当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设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审计机构——总会计署, 这是一个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外部审计机构。至1796年, 总会计署改名为“最高会计署”, 由国王直接控制。1824年12月18日, 国王发布命令, 使国家审计机构重新获得了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是相对于行政部门而言的, 对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也具有意义。也就是说, 国家审计机关已独立于三权之外, 是具有自治权的部门, 只对国王负责。1985年, 为了完善国家审计体制, 德国颁布了《联邦审计院法》。法案规定, 联邦审计院既不属于立法部门, 也不属于司法部门, 而是一个独立的财政监督机构, 只对法律负责和作为顾问, 为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帮助。

独立型国家审计模式起源于德国, 但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当推日本。日本的会计检查院是一个独立于国会、内阁和司法部门之外的经济监督机构。依据独立模式设立的会计检查院, 相对于其他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关而言, 地位更超脱, 独立性更强, 更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会计检查院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 从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上来看, 会计检查院检察官人选要经国会同意, 内阁任命, 天皇批准。检察官任职年限为7年, 在任期内, 检察官的身份将得到保障。检察官除确系因病不能坚持工作、渎职或犯有应服监禁以上刑事罪, 并经检察官会议通过、国会批准外, 不得被任意罢免。

(2) 从审计工作方面来看, 会计检查院制定的有关条例具有强制性。这些条例的制定和修改由会计检查院负责, 不受政府的干涉和监督。

(3) 从审计机构的经费上来看, 会计检查院的经费预算由国会审定, 内阁不得随意削减会计检查院的经费预算。如果发生削减, 会计检查院可以要求国会保持原预算, 资金可以从预备费中调剂。

四、行政型审计模式

行政型政府审计体制由原苏联率先建立, 并主要为原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1918年7月, 前苏联成立了负责财务控制和审计监督工作的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1920年1月又更名为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 1923年又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合并, 至此基本形成了行政模式的国家监督体系。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政府审计机构从属于政府行政部门。目前采用这种审计体制的国家为数不多。并且呈现减少的趋势, 现在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韩国。下面主要以我国的国家审计为例分析行政型审计模式的独立性。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审计法》规定:“中央设立审计署, 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 归国务院总理领导并对其负责。在县级以上地区设立审计机关, 由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 并对其负责。”

与前三种审计模式相比, 行政型审计模式下,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最弱, 表现在:

(1) 从组织机构上来看:最高审计机关负责人由政府首脑提名, 国家权力机构决定人选, 并接受政府首脑的领导;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由地方人大或其常委会任命, 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对地方审计而言, 还存在一个双重的领导体制, 这就使得审计机关与政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组织机构上的不独立, 使得审计机关难以实现自己的监督职能。

(2) 从经费来源上看, 审计法规定, 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形式上看审计经费有法律条文来保证, 但是实际上还是要受制于当地政府, 审计经费由被监督的财政部门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有时不得不在经费保障和加强财政监督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在这四种审计模式中, 独立型审计模式的独立性最强, 在这种审计模式下, 审计机关保持对“三权分立”的中立地位, 在不受任何一方影响的前提下实施审计监督, 保护国家的最大利益。司法型审计模式由于审计机关兼具一定的司法权力或司法职能, 侧重于追究和审查当事人的财务责任, 强调的是审计的权威性。立法模式通过法律使审计监督对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制衡作用, 通过强化服务性的方法保证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行政型审计模式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最弱。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审计机关主要是围绕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 所以政府部门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和审计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季泽.国家审计法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2]石爱中.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篇2

通过近几年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不少城市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可贵探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如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青岛、石家庄、满洲里等。这些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尽管各有特色,但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圳模式(如武汉、满洲里等),另一类是上海模式(如青岛、石家庄等)。

一、深圳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深圳模式的特色

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经过了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和运营体制模式。

第一层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要求而建立的一个职能机构。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并直接对三家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管理权。

为了保证市国资委能够统一、权威、科学、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行使管理职能,国资委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市国资委成员由市体改办、财政局、国土局、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运输局、计划局等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长和副市长任主任和副主任。

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是:(1)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依法处罚违法行为;(2)决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查批准市资产经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则、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用计划和受理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3)编制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等,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4)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考核、推荐、奖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员;(5)协调处理市属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大事项,指导、监督各区国有资产

东西方不同传播模式的背景比较 篇3

【关键词】 中西比较;人际传播;媒介传播;古代

一、媒介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以媒介传播为主的西方广告传播方式。 媒介传播是 指通过信息传递的组织和机构进行间接传播的方式,受众与所要宣传的对象不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世界上最原始的广告出现在上古时代,是古希腊人用黏土、木、石等材料绘制出的标志,目的是起到警示和提醒人们注意的作用。在这之后的古罗马时代,城市的街道两旁就刻满了图画和文字,尽管粗糙不堪但是传达了买卖、表演预告、寻物信息,大概与今日的宣传板相类似。

2.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东方广告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主要是通过面对面、或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达到传播信息的一种传播途径。从当今的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在法律与规范的束缚之外,同样有通过人际传播达到目的的行为,现今东方的广告策划也主要以打动人的感性诉求为主,这些是今承古制的一种表现,可见人际传播在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深远。上古时代,东亚文明区就开始了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农耕信息传递和剩余产品的交换。在黄帝时期,由于小商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店铺的主人运用口头宣传、沿街叫卖,通过吆喝叫卖和呼喊等利用声音传播,喧嚣街头,这是早期的人际传播。口述方式更进一步表现为实物传播,在日本奈良朝时代设“行商”、平安朝时代设“邸家”、镰仓时代设“座”等,都是其具体表现。

二、两种传播方式的形成

1.东方社会人际传播的必然性。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处于亚洲大陆东部,具有典型的大陆性特点,与外界断隔沟通。人类发源在土壤肥沃的水源旁边,人类多为群居。长期共同的游牧打猎让人类自然选择而形成了多而密集的原始村落这一简单稳定的社会关系,由于地势起伏、山水相隔,村落之间鲜有交流,只需要在部落内进行直面的行为和口头传递就可以达到传播的目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第一次的社会大分工,农业从游牧业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规范体系也随之产生,以宗教宪法、典章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父系制度形成。

政治上的重农抑商压制了自然经济的进步,使工商业对多渠道的传播媒介失去了依赖;反过来传播媒介由于没有工商业的支撑而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限制了传播媒介的发展。古代灿烂的四大发明中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却是英国人最先发明出了报纸这种传播媒介。中央集权政府用来维护统治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义、重视人际关系,又通过暴力机关,如“东厂”“西厂”“文字狱”等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控制,对人们选择并认可人际传播这种方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民族性格上的含蓄守成,东方人们往往不喜欢直白外露的传播方式,对于主动宣扬的传播,例如俗语中的“王婆卖瓜”,却给出了“自卖自夸”的否定评价。长期积累的人与人的交往与信赖,使东方人更相信商品本身以及商品所累积的信任基础,人们更相信“老字号”、“祖传”等。

客观上的地域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体系和统治者的束缚、限制,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和民族特点最终使人际传播发扬光大。

2.截然相反的媒介传播。西方文明区处于地中海、大西洋地区,海路畅通,由于欧洲大陆地质受冰川作用影响,各地地形差异较大、不同于亚洲大陆的平原辽阔,所生产的农产品以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的手工业品有很大差别,需要各地之间的商品贸易交换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信息、思想的交流,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已无法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媒介传播逐渐产生。在17世纪初期,已经形成了报纸的雏形“news book”上面载有咖啡、茶、甜点等商品和商店的广告;用来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体也越来越丰富。经济发达、长期处于交换社会中的人们思想也更为开阔、活跃,相对于处于静态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集权社会,西方的各民族更加分散,思想和行为更为动态。也由于相对分散的生活关系,人们之间的感情依赖性不强,更趋于基于媒介基础上的公平平等的交流和交换。与中国社会极大相反的是,商业高度发达的欧洲,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商品无法通过人际传播达到销售的目的,广告的媒介传播逐渐成为了西方商品经济的不二选择。

鉴于人际传播的传播基础,其覆盖率和普及度较低;媒介传播作为人际传播的加强版,能够对广告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人际传播的信任基础又是越来越花哨的媒介传播所无法企及的。随着广告传播的发展,现今社会两种传播方式更加趋于相互借鉴和融合,理性和感性的交融、两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会逐渐带来全新体验。

参考文献

[1]樊志育.《世界广告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不同审计模式比较研究 篇4

(一) 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 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 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 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 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 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 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 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 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 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 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 (刘家义, 2004) 。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 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 (刘家义, 2004) 。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 (Funk H ouser, 2000;秦荣生, 2007) , 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 (杨妍, 2006;戚振东、吴清华, 2008) , 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M c Crae and V ada, 1997) , 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 (H atherly and Parker, 1988;Johnsen and M eklin, 2001) 。

(二)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 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 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 关系国计民生, 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鉴于此, 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 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 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 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 (1) “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 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 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 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 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 (2) “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 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 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 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 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 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3) “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 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 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 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 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 (4) “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 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 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 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 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 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 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 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5) “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 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 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 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 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 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审计模型及其比较

(一) 模型假设和建模思想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 (简称“生效资金”) , 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 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 模型基于以下假设: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 “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审计缺失”模式下, 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 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 从项目建设起, 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 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 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 构建第k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Tk, 与审计模式i (i=1代表“审计缺失”模式, i=2代表“财务整改”模式, i=3代表“财务防范”模式, i=4代表“绩效改进”模式, i=5代表“绩效飞跃”模式) 、审计抽样比例α (0<α<1) 、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 (0燮ω燮1) 、专项资金流失率η0 (0燮η0燮1) 、潜在效益系数Q0 (Q0叟0) 的数量关系, 以及不同模式下整体审计贡献T*i与各期审计贡献Tki和建设周期K的关系。其中, i、α和ω是与审计工作特性有关的内部参数变量;η0、Q0和K是与财政专项资金特性有关的外部参数变量。ηki (0燮ηki燮η0) 、Qki (0燮Qki燮Q0) 为过渡变量, 分别表示i模式下, 第k期专项资金审计前的资金流失率和潜在效益系数。

(二) 贡献模型的构建

(1) “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审计缺失”模式下,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η0比例的流失资金, 又因为未经审计, 资金流失率η0恒定不变, 即:ηlk=η0。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η。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Tlk恒定,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Tl*=1-η0。 (2) “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整改”模式下, 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α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αη2k, 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 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 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 仍然存在η0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 即:η2k=η0。因为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αη2k比例的流失资金,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η0+αη0。因为T2k恒定不变,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T2*=1-η0+αη0。 (3) “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防范”模式下, 审计机关在第k期挽回了αη3k比例的流失资金, 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 故第k+1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η3k+1为η3k-αη3k, 即:η3k= (1-α) k-1η0。由于该模式下, 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 (1-α) k-1η0, 通过审计挽回了α (1-α) k-1η0比例的流失资金,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3k=1- (1-α) kη0。该模式下, 第k期的审计贡献T3k随着k不断变化, 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 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K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 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 (4) “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绩效改进”模式下, 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 发现第k期专项资金中存在ωQ4k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 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 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 所以, 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Q4k+1与Q 4k保持一致, 即Q 4k=Q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ωQ4k, 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 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4k= (1+ωQ0) [1- (1-α) kη0]。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 (5) “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绩效飞跃”模式, 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k期发现并改进了ωQ5k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 制度化后, 该改进措施将在第k+1期得到有效落实, 故第k+1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Q 5k+1较之Q 5k减少了ωQ5k, 即:Q 5k= (1-ω) k-1Q0。该模式下, 第k期的审计贡献是前k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 所以, 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5k=[1- (1-α) kη0]{1+[1- (1-ω) kQ0]}。所以, 整体审计贡献为: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 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 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i、审计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三个内部参数变量, 与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η0、潜在效益系数Q0、建设周期K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 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 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 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 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 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10, 资金流失率η0=0.4、潜在效益系数Q0=2, 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 每年随机抽样比例α=0.2、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0.1。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 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 如 (表1) 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 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 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 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 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 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 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 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 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 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 整体审计贡献为1.03, 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 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 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 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 整体审计贡献为1.6, 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 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 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 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 但其增长边际 (审计贡献增速) 却逐渐放缓。可见,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 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ω, 呈正相关关系, 即内部参数变量α和ω越大, 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

进一步地, 进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在此, 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资金流失率η0、潜在效益系数Q0, 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 分别调整K=5、η0=0.2、Q0=1, 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 见 (表2) 。分析、对比 (表1) 和 (表2) 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建设周期K由10减少至5时, 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 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 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资金流失率η0由0.4减少至0.2时, 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 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 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 将潜在效益系数Q0由2减少至1时,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 “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 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 “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 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 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 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 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 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 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 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 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 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 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 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 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 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

(二) 启示

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 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 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 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 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 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 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 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 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 (详见表3) 。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 所以, 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 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 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 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 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 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 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 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 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 明确审计目标, 突出审计重点, 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 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 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 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 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 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 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 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 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 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 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 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 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前文分析可知, 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 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 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 评估相关制度、标准, 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 要继续严格执行, 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 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 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 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 尽快出台有关制度, 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 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 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 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 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 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 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 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 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 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 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 《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 《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 《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 《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 《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8]McCrae M and Vada H..Performance audit scop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auditor General.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 1997.[8]McCrae M and Vada H..Performance audit scop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Australian Commonwealth auditor General.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 1997.

油菜不同种植模式成本比较研究 篇5

2013年重庆市油菜种植面积21.56万hm2[1], 主要集中在垫江、潼南、南川、秀山等地。传统油菜生产采用手工操作, 1 hm2需用工180~225个, 占生产总成本的60%~70%;而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采用全程机械化操作, 1 hm2仅需用工15个, 生产成本远低于我国, 效益显著提高[4]。2012年以来, 市级有关部门逐渐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业示范。开展油菜种植模式研究, 进行油菜不同种植方式的成本比较, 以期找出一种经济、可行的种植模式, 在重庆地区推广, 降低油菜种植成本, 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重庆市永川区和潼南区。

1.2 试验方法

采用免耕直播、浅旋直播、育苗移栽3种种植模式, 试验过程中记录作业成本和物资成本。

1.2.1 免耕直播

免耕直播模式使用黄鹤牌2BFG-6型油菜免耕联合精量播种机直接在前茬稻田上一次性完成开厢沟、灭茬、铲茬、整种床带、施肥、精量播种、覆土等工序, 油菜出苗后进行少量间补苗。

1.2.2 浅旋直播

浅旋直播模式需进行耕整地、开沟、播种、间补苗等4个作业环节。耕整地和开沟使用机具为洋马704拖拉机, 直播使用机具为2FD-3-10型背负式多功能电动撒肥机。2FD-3-10型多功能电动撒肥机具备施药、播种、撒肥3种功能。多功能电动撒肥机用于油菜播种时, 由于播种量大, 需要在油菜种子种掺入肥料, 减小种子的播种量, 同时达到施肥的效果。

1.2.3 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模式包含苗床准备、育苗、耕整地、开沟、移栽等5个作业环节。苗床准备、大田耕整地和开沟使用洋马704拖拉机, 育苗、移栽环节因为暂时没有成熟的机具, 只能使用人工。

1.3 计算方法

各作业模式单位面积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如下:

单位面积成本=∑各作业环节单位面积作业成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

其中, 种子价格以70元/kg计, 化肥价格以1.5元/kg计;

其中, 育苗移栽模式中, 苗床面积按大田面积的1/10准备, 因此计算大田苗床准备和育苗环节单位面积作业成本时应再除以10, 即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种植模式成本构成

免耕直播模式中, 黄鹤牌2BFG-6型油菜免耕联合精量播种机播种效率高, 每天可播种3.33 hm2, 播种效果很好, 能够达到精量播种, 几乎无重播, 有少量漏播, 播种后需人工进行少量间苗, 并且此播种机可同时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功能。但由于是中型拖拉机带动播种机进行精量播种, 对田块要求较高, 需要田块较大, 土地平整度高, 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播种精度。

浅旋直播模式采用2FD-3-10型多功能电动撒肥机播种, 机具轻便, 购置价格低, 每台仅200~400元。采用多功能电动撒肥机播种时需将大量肥料拌入油菜籽中。作业时, 1人负责拌种, 1人播种, 1台机器每天可播种2.67 hm2, 平均每人每天播种施肥面积达1.33 hm2, 效率较高。但是, 采用电动撒肥机播种对机手的操作要求较高, 需要机手行走速度均匀, 且需走直线, 如果田块较大, 不能保证完全走直, 则需先划线。同时对种子肥料的搅拌均匀性要求也较高, 否则播种不均匀。

育苗移栽模式能够培育壮苗, 且需要种子少, 但由于工序较多, 移栽无成熟机具, 需耗费较多人力。

3种种植模式成本具体构成如表1。

2.2 不同种植模式成本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3种种植模式中, 免耕直播由于工序少, 只需播种和少量间补苗, 因此成本最低, 为1309.35元/hm2。由于使用的播种机具有开沟、施肥、播种等多种功能, 其动力消耗大, 机手工资高, 播种环节成本较高, 达540.00元/hm2。

浅旋直播模式相对于免耕直播增加了耕整地、开沟环节, 且这2个环节的动力消耗和机手工资都高, 因此作业成本增加, 为2006.25元/hm2。但是浅旋直播模式播种采用的多功能电动撒肥机作业效率高, 机具功率小, 用电成本非常少, 并且操作人员工资较低, 因此在播种环节作业成本非常低, 仅为60.00元/hm2。

育苗移栽模式作业成本最高, 达到5470.05元/hm2, 主要原因有2个: (1) 移栽缺乏机具, 完全依靠人工, 仅移栽环节作业成本就达到4000.05元/hm2, 占整个成本的73.13%; (2) 作业环节多, 前期的育苗占用了不少人力物力, 但由于1 hm2油菜苗可供栽植10 hm2大田, 育苗的成本分担到大田中较少。

3种作业模式中, 化肥用量没有差别, 育苗移栽种子用量最少, 浅旋直播种子用量最多, 免耕直播种子用量较浅旋直播稍少, 但由于种子成本在整个种植环节占比较小, 因此不构成成本的主要差别。

3 小结

3种种植模式中, 免耕直播模式成本小, 但机具购置、运行、管理、维修成本高, 在经济、土地条件较好, 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适用性较高, 值得推广。浅旋直播模式成本稍高, 但机具购置、运行、管理、维修成本均非常低, 能够有效补偿作业成本, 浅旋直播模式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育苗移栽模式成本非常高, 影响油菜种植的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应逐步减少, 或开发适合油菜移栽的机具。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王汉中.我国油菜产需形势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29 (1) :101-105.

[3]宗锦耀.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8, (5) :8-9.

上一篇:贝叶斯推理下一篇:黄金时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