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2024-10-13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精选6篇)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1

一、信息系统审计师与财务审计师行为模式的差异

信息系统审计师和财务审计师作为审计职业界中两种专业团体, 对待电子信息是否能够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的态度方面的差异, 来源于彼此所遵循的理论基础的不同。信息系统审计师主要工作是根据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来对IT系统控制进行评价, 信息系统审计师以TI理论为指导, 主要关注点在系统控制, 系统通过技术来解决因技术实施所带来技术方面的问题。认为只要IT系统控制健全有效, 那么系统中的电子信息将是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财务审计师则认为其必须对整个审计结论负责, 而且电子信息和纸质信息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对待电子信息也需要和对待纸质信息一样, 根据公认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审计程序来处理。信息系统审计师对IT系统控制的评价只是证实电子信息是否可以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 组织中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及这些制度与技术因素之间的互动, 是需要重点评价的对象。以SOI为指导的审计师, 关注点在组织控制, 认为技术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涉及到职业、社会和组织的方方面面, 所以不能仅仅只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考虑组织控制中的其他因素。以STI为指导的审计师, 更多的是关注技术、职业、社会和组织等因素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影响, 控制环境是其关注的核心, 它试图克服TI和SOI在审计应用中的片面性, 要求审计师具备较强的IT技能和卓越的审计专业能力, 这对于确定电子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胜任能力方面都是必要的。

二、技术决定理论

TI认为, 行为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并非人的意识可选择的, 或者是可以预测的, 而是由那些行为人或者组织很少能够控制, 甚至难以认识到的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技术就是决定或者约束行为人或者组织的行为的外部力量之一, 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所以, 当技术在组织中被采纳和实施的时候, 它就是推动组织变革的直接和唯一的因素。TI还认为, 组织采纳和实施技术, 目的是为了获得所期望的结果, 一旦目的没有实现, 那么就可能是技术出了问题, 则需要对技术进行修补, 这些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组织采用IT来处理会计业务, 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同时, 为了确保IT能够按照期望运行, 还增加了相应的IT系统控制。IT系统控制指的是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内嵌的, 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周边的, 用于预防、检测和纠正处理错误的控制, 还包括与IT相关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控制测试。也就是说, IT系统控制包括应用控制、一般控制、IT专业技能和控制测试四个要素。理论上来说, 只要IT系统控制的四个要素被充分、恰当和有效地建立起来, 并且是根据设计来合理的运行时, 那么由该系统所生成的电子形式的会计信息将是真实、可靠的。

三、社会-组织决定理论

SOI认为, 技术并非在真空中运行的, 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 要对组织或者个人产生影响, 最终还是由组织或者个人内在的因素决定的。SOI有三种观点:1.人员决定论。认为组织变革最终是由人类个体或者群体内部的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包括人的特质、本性、专业知识、认知类型等。2.组织决定论。认为采纳和实施IT所导致的组织变革, 其实还是由组织针对IT的反应决定。3.社会中心论。认为技术使用对组织所产生的影响, 要受人类的动机和想法的影响, 组织各方面的变化, 最终归因于社会的压力。

以SOI为指导的审计师认为, IT系统控制只是组织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IT系统控制虽然可以确保会计业务的整个流程都能够按照控制规则运行, 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些巧妙的虚假经济业务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所以, 只是对IT系统控制进行评价, 还不能够确定系统中的电子信息可以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组织控制包括控制活动、管理哲学、系统控制、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五个要素。相比于信息系统审计师的行为而言, 以SOI为指导的财务审计师更多地关注了组织的控制活动和管理哲学, 而且强调了实质性测试的必要性, 认为除非对组织控制的五个要素的评估都得以满足, 否则难以对电子信息作为具有充分胜任能力的证据材料得出结论。在SOI指导下, 审计流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活动和系统控制的充分性和恰当性, 以及针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业务流程的管理哲学的合理性。如果控制活动和系统控制充分且恰当, 管理哲学合理, 那么就进入审计流程的第二步, 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也就是控制测试。如果控制被认为是有效的, 则对财务报表中的金额进行余额明细测试, 也就是实质性测试。

在SOI的指导下, 审计师认为, 从被审计单位所获取的任何形式的信息, 无论是电子信息还是纸质信息, 都需要遵守公认审计准则 (GAAP) 所规定的审计流程, 因为两者的唯一差别只是在于它们所依附的载体不同, 电子信息要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材料, 也必须和纸质信息一样, 需要通过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确认。当然, 由于电子信息的输入、存储和加工过程毕竟与纸质信息存在重大差异, 由于缺乏物理的审计轨迹, 电子信息更加易于操纵, 常规的审计流程对此也力不从心, 所以对公认审计准则中的相关审计程序进行修订也是必要的。这类审计师没有完全依赖于CAATs来获取充分的胜任的证据, 认为尽管被审计单位拥有IT系统控制, 但还是执行其他的审计程序 (补偿性程序) 来验证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类审计师承认IT只是在评估IT系统控制时的重要性, 而且也认为需要获取一些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 但具有扎实的审计技能更加重要, 没有必要成为信息系统审计师, 所以, 他们通过聘请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来对IT系统控制进行测试, 信息系统人员在审计团队中扮演的只是咨询的角色, 财务审计师则继续保持他们在财务审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四、社会-技术决定理论

STI认为SOI虽然考虑了技术、社会-组织各方面因素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但它只是孤立地考虑这些因素, 由于技术、社会和组织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 正是这种互动, 导致难以把握这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涌现观, 涌现观认为, 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组织变革中的互动, 会因组织的不同而各异, 这就导致了这种互动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不可预测。

以STI为指导的审计师认为, 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 能够综合体现技术、社会和组织互动影响的要求就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通常被称为高层基调, 它是内部控制所有要素的基础, 反映了组织的高级管理层、董事和所有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电子信息是否可以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 不仅需要考虑系统控制和组织控制, 还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环境中的诚实和道德价值、管理哲学、管理层所保证的胜任能力、权责安排、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等要素。由于以STI为指导的审计师也是财务审计师, 所以他们与支持SOI理论的审计师有着相同的审计目标, 他们的审计过程是相同的, 唯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阶段, 除了评估组织控制之外, 还需要评估技术控制, 以及其他的控制环境要素。

以SOI为指导的财务审计师则过于看重自己在财务审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这在手工审计时代是适用的, 但在信息化环境下, 要有效和高效地开展财务审计, 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流程进行重新调整, 手工审计的大部分常规性的工作已经可以由CAATs来完成, 财务审计师更多的是需要一些IT方面的知识, 他们长期以来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面临着挑战。STI则是一种试图弥补TI和SOI各自存在的片面性的理论,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不仅需要考虑TI和SOI中的因素, 更多的是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在审计团队中, 不能是信息系统审计师和财务审计师简单的组合, 而应该是由知识复合型人才所组建的团队, 因为IT环境下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 对两类审计师之间应该具备的技能要求不再泾渭分明, 信息系统审计师需要了解公认审计准则, 财务审计师也需要了解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摘要:在IT环境下开展财务审计工作, 首先要对与IT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以确定电子信息是否可以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为了确保财务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这种评价需要信息系统审计师和财务审计师密切配合。但由于二者知识结构、职业准则和审计目标都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收集和评价电子信息过程中的审计行为模式明显不同, 即信息系统审计师和财务审计师在对待电子信息是否可以作为充分和胜任的审计证据的态度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由此表现为三种行为模式, 即技术决定理论 (Technological Imperative, 简称TI) 、社会-组织决定理论 (Social-Organizational Imperative, 简称SOI) 和社会-技术决定理论 (Social-Technical Imperative, 简称STI) 。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2

一、审计区域与对象选择

审计区域要遵循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进行科学划分,要全面考虑各项污染指标,同时兼顾审计力量配比,提高审计效率。在划分审计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敏感区域或敏感人群的受污染情况,对其有影响的污染源都要进行筛选,建立污染源与敏感区域或人群的联系。其次,根据效率原则,将影响敏感区域或人群的主要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区域划为审计区域,同时考虑污染源的叠加效应,适度考虑其他污染源的影响。第三,根据审计时间、审计力量配比情况,确定采用污染源模式、地面最大浓度模式还是污染迁移轨迹模式。例如针对雾霾治理效果的审计,可以采用地面最大浓度模式,将雾霾发生较为频繁的人群聚集地作为调查对象,审查雾霾治理资金投入后的治理效果;对于独立污染源造成的小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则采用污染迁移轨迹模式最为合理,全面分析污染源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理后的效果;如果审计目标仅确定为污染源资金投入与环境质量达标之间的评价,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安排有限,可采用污染源模式。

二、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重点。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问题,审计评价的重点和范围应全面具体,在模式选择确定后,应从污染源、污染路径和被污染区域等敏感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从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敏感区域健康等多个领域进行多层次设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原理,设计了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评价指标值的确定。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的单一性和特殊性,既不可能确定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确定统一标准。对于污染源的治理效果,应从治理前后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污染源治理目标进行评价;对于敏感人群和区域,可从治理政策和措施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并结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在环境、经济和健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经济综合指标评价污染源对污染区域的影响程度,发现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判断污染源治理和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从环境制度层面发现问题。

三、审计建议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型工程;合谋;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审计;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1-0034-05

A Game Analysis of the Collusion in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under Follow-up Audit Pattern

CHENG Shu-ping, GE Qiu-dong, SHENG Zhao-han, LIU Xiao-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form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 the collusion problem involved in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under both final accounts audit pattern and follow-up audit pattern, on this basis, builds the game model of the collusion, by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nalyze th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and collusion conditions of employers, construction contractors and supervision units under two audit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locking of the key information channel——supervision units,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frequent collusions, but under the follow-up audit pattern,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audit organizations ensures the independence of supervision units, breaks the domination of employers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collusions. In addi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large-scale projects is, more necessary using follow-up audit is.

Key words: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llusi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final accounts audit; follow-up audit

1 引言

大型工程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持续影响且综合效益难以评价的一类工程[1],如苏通大桥、三峡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和在建中的港珠澳大桥等。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决策效率低、工程质量差等严重问题[2],如湖北汉江大桥使用10年便成危桥,浙江长风大桥使用不到10年开裂被迫重修。工程问题触目惊心,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正是合谋在作祟,工程建设中的合谋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大型工程的供应有限性和排他性导致了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合谋[3]。一些学者分析了合谋产生的条件,提出了防止合谋行为发生的建议和措施。项勇和陶学明[4]利用寻租理论分析了工程监理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建立了业主、监理单位和承包商的博弈模型,得到了业主提高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强度可以有效打击寻租行为的研究结论。郭涛、刘晓君[5]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博弈分析认为工程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并非监理人与承包商的合谋寻租,而是施工单位向业主代理人寻租。杨耀红和汪应洛[3]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提高合谋成本、国家打击成功概率和加强工程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减少合谋行为的发生。

大型工程审计是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打击合谋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型工程主要采用的是竣工决算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合谋行为。为了有效监督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合谋行为,一些学者[6,7]提出了大型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将审计端口前移至工程决策阶段,审计机构提前介入到工程建设中,形成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从而有效遏制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谋现象。

本文基于信息论和博弈论,对大型工程两种审计模式下的合谋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合谋的定性与定量模型,挖掘合谋规律,探讨跟踪审计模式解决大型工程合谋问题的理论有效性。

2 两种审计模式下的合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是国家宏观监督调控指导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大型工程为公共产品,其投资人为政府,但其地位是虚置的,需要通过组建业主来行使项目实施的管理职能。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同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等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施工承包商代为工程建设,委托监理单位对施工承包商进行监督;同时,政府委托审计机构对业主及参建各方进行工程审计。

2.1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的合谋分析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政府、业主、施工承包商、监理单位及审计机构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是一个多级委托代理链,存在多重信息不对称。由于是事后审计,审计开始时,大型工程已经完工,审计资料和证据是经监理单位审核后提供的,因此审计机构得到的审计资料和证据是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的。另外,对于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蔽工程,审计机构介入时,工程参建方已退场,相关资料和证据真伪难辨,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结成合谋体,谋取利益。

图1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大型工程建设各方关系

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三方合谋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图2):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共同掌握着工程建设的真实信息,监理单位将真实信息隐匿、篡改、伪造成对合谋体有利的信息,进而欺骗审计机构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该起监督作用的监理单位参与合谋,使得审计机构无法获取真实有效的工程信息,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实现合谋。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4

1. 国家审计的概念

国家审计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监督活动, 其审计主体是国家或者国家审计机关, 其审计对象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金融机关、各级政府机构等的财政收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是一个对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监督、审查以及评价的过程, 是一种国家监督活动。

2. 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

分析我国国家审计不能孤立、抽象, 思维方式要联系、系统, 将审计视为完整的系统, 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空间及时间内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家审计存在的必要性, 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

2.1 政治环境

审计工作的展开是以政治环境为基础的, 政治环境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目前,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环境, 为经济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 政府更加重视并积极的推进审计工作, 反过来, 审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服务于政府工作, 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有关查处以及反腐败的经济案件越来越多, 涉及的人员更加广泛, 涉及的金额数量急剧增加, 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不仅被政府肯定, 还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2.2 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审计由此产生。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 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审计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作用的力度以及广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在计划经济末期, 我国的国家审计才逐渐地形成, 这一时期赋予了国家审计强烈的行政色彩, 国家审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切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产生了新的变化, 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淡化对企业的管理, 转移到企业运作环境的完善方面, 国家审计工作重心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生转移。

2.3 法律环境

对于国家而言, 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 还是其他方面, 其约束力量不仅来源于道德, 还来源于极具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地建立健全, 法治社会开始形成并实现了较大的发展,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 都不得有任何的特权, 其行为要遵守法律规定, 一旦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都不得逃脱法律的制裁。审计人员及机关也是如此, 必须在国家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法律环境有利于利用法律手段指导和干预审计, 促进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也有利于保障依法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法律也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以及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明晰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权限以及职责等, 为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有利于使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自身的职权内开展审计工作。

3.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

3.1 责任监督职能

作为我国的国家审计基本职能, 责任监督职能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反映了审计的本质。无论在哪一个时期,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 责任监督都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 这一项职能虽然重要却并不唯一。国家一般是通过督促、监察以及审查等方式发挥责任监督职能,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对经济责任者进行督促以及监察, 确保其经济责任的履行;除此以外, 对于造成浪费和损失的行为进行稽查, 对违反纪律和相关法律的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查明存在弊端和错误的行为, 谨慎的判断存在缺陷的管理, 另外, 还应对这些行为相应的经济责任进行追究。国家审计是以审核检查通过为工作的重心, 对被审计的经济事项进行查明, 并通过相关标准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有效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做出有关的结论。责任监督职能贯穿于依照法律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3.2 责任鉴证职能

责任鉴证职能主要包括责任评价以及责任鉴证两个部分。我国的国家审计的责任鉴证职能即通过检查以及验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和会计报表等对其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解以服务于政府的职能, 这项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社会公众信服度的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方案以及预算等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及检查, 确保经济活动按照目标以及决策方案展开, 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不断地发现并深入地挖掘存在的偏差,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及建议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 除了责任监督职能以及责任鉴证职能外,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还包括了其他多种职能, 本文就不进行赘述。

总结

总之,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社会领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 除了政治、经济外, 国家审计的性质和职能还深受文化、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开展国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

摘要:新形势下, 国家审计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简要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概念, 并从一定的角度对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制度功能进行研究, 希望推进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改革, 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家审计,理论基础,制度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春, 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 (2) :3-10, 19.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5

目的:增加高职高专护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总结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近三年来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进方法,并列表比较这几年学生的护理操作成绩.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呈上升并稳定趋势.结论:合理的、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作 者:颜小芬  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363000 刊 名:吉林医学 英文刊名:JILI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 30(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基础护理   实验教学   改革  

审计模式基础分析 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创新实践

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重大欺诈和审计案件管理频频发生,基于风险的审计理论及其应用已成为国外审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在学术研究合作中,他们已获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基于风险的审计的转变,一些知名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将讨论具体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内部审计IIA国际学院2004年1月还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在内容上从开始到结束一直贯穿审计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所以,审计有关风险的方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潮。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供电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利用风险评估技术是不够的

风险管理评估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形成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完整体系,只有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标准和有效的风险分析方法,不能构成多数个人业务活动或风险分析。究其原因,虽然目前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上,但在选用方面也提出了想法和建议。对于目前在研究和风险管理实践,究竟如何使用基于风险的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并没有具体审计案例可以参考,只是运用统计和数学建模方法的一些方法来解决促发展风险量化,风险量化理论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现有的定量风险模型在考虑系统性风险是不够的,一个数学模型过分依赖历史数据的存在来量化,作为基本的风险分析工具的数学模型往往用正态分布的假设,小概率事件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现实的情况。

(二)不完全严格履行后续的审计程序

内部审计部门检查监督的到位纠正,尤其是如果供电局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内残留的风险评估和报告,已做了一些工作的审计意见,然而措施没有被审计单位落实,后续审计阶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审计程序。究其原因,单从成本效益的方式来看,目前供电局审计任务较重,缺乏审计资源,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审计风险意识是不够,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意见执行情况的较差。

(三)缺乏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目前国内供电系统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但他们对风险管理程序和责任并不明确,这便导致了各部门或岗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由于风险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健全,所以供电局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责。而供电局系统没有储备必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数据和信息,以及风险管理的战略层面并没有做成的连续监测和改进情况下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这些都不是容易从供电局内部审计的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各部门的整体经济活动和供给分析与评价局,在风险管理中充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影响。

(四)审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供电局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所以导致参与供应管理审计机关人员深度不够,虽然有一定的审计业务技能,但对组织密切相关的战略目标风险认识不够。然而只有少數审计员敢于尝试,大部分审计员不敢尝试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二、改善供电局进行两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做法提出建议

(一)以“四联一大”为核心,全方位识别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这样有利于对重要的商业决定,显著的经营风险,重要的管理问题进行判断和实施方案。重点在要充分了解然后控制环节和以大量金钱为核心的经营是执行审计单位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包括审计域和相关联的审核风险因素。这时就需要具有审计功能的审计域,主要功能是可以对部门或机构进行检查,以确定项目的评估。一般包括:(1)供电局的文化;(2)政策,程序和做法,内部监控系统;(3)成本,利润以及投资中心;(4)合同,工程,生产,服务部门或管道(上游和下游的合作伙伴);(5)供应链;(6)管理功能,业务交易系统,财务报表和信息系统。

(二)确认现有控件来确定剩余风险

充分识别风险,以审计人员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基础,审计单位以测试现有的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来确定哪些风险不能被现有的预防和控制框架控制,即确定剩余风险。因为风险是绝对的,审计资源是有限的,为供电局的风险创造了新的可能,因此确定剩余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当无法避免要承担一定的暴利风险的风险,审计部门可以选择建议审计单位风险自留,并进一步确定有关剩余风险程序。根据危险程度应采取谨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判断:值得关注的指标应包括风险最少的可能性,损害的程度,损失频率。要定性分析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因素并不能直接测量(如审计对象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和遵守程度),但它是对衡量风险很重要。对于风险因素的定性分析应尽量采用量化和规范化的模糊矩阵评价方法,这样在相同口径降序排序剩余风险时做到主次分明。

(三)审核员应转变观念,加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知识和学习

目前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新的审计模式倡导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这样的新思路将指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监管到服务,从审计管理的财务收入中支出,从简单的审计管理到辅助管理决策程序,内部审计被定义被改善,组织的活动的价值被提高。因此,为了成为一个真正能发挥其职能的内部审计。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人员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审计的地位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M].邰先宇,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课题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上一篇: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