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分析程序(精选9篇)
企业审计分析程序 篇1
一、分析程序的涵义
分析程序, 亦称分析性复核, 通过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研究评价财务信息。分析程序使用比较和关系分析账户余额或其他数据是否符合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分析程序是八种审计证据类型之一, 审计实务中对分析程序越来越重视。
分析程序的重点是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以销售佣金为例, 注册会计师可以将销售额与平均佣金支付率的乘积作为佣金费用的期望值, 将当期的佣金费用与计算出的佣金期望值相比较, 这样就能对已记录佣金的总体合理性进行测试。当然这基于下面的前提:已记录的销售收入是正确的, 所有的销售收入都赚取了佣金, 实际的平均佣金率是很容易确定的。只有这样, 分析程序才能相关和可靠。
二、分析程序的运用时间
在整个审计过程的计划、测试和完成阶段都可以运用分析程序。
1. 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是为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识别需要在以后特别考虑的重要事项。在进行存货计价测试之前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计划阶段实施分析程序, 所采用的数据通常是高度汇总的, 且程序的复杂程度、范围和时间会因客户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某些客户, 用试算平衡表就可以将当期账户余额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而对于其他客户, 则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更广泛的分析。
2. 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分析程序常常是支持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的一部分。此时, 分析程序往往不能单独运用, 需要与其他审计程序一同使用。分析程序提供的保证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是否准确和用于形成期望值的数据是否可靠。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分析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在工作底稿中记录期望值和形成期望值时考虑的因素。
3. 在审计完成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在审计完成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可以作为对重大错报的最终复核, 帮助注册会计师对已审计财务报表进行最终的客观“审阅”, 识别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忽。
三、分析程序的类型
分析程序作为审计证据, 其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针对账户余额和比率的期望值。这些期望值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以前年度信息、行业趋势信息、客户编制的预算以及非财务信息的考虑形成的。注册会计师通常运用下列一种或多种分析程序将被审计单位的余额和比例与期望的余额和比例进行比较。在每一种情景下, 注册会计师都要将客户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前年度的类似数据、客户确定的预期结果、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预期结果和使用非财务数据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1. 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
假设某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在2011年和2010年分别是3.4和3.5, 所在行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在2011年和2010年分别是3.9和3.4;公司毛利率在2011年和2010年分别是26.3%和26.4%, 所在行业毛利率在2011年和2010年分别是27.3%和26.2%。如果仅注意客户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在两个年度的信息, 客户的状况是稳定的, 没有明显的困难迹象。但是如果用行业数据形成2011年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的期望值的话, 显然客户的存货周转率和毛利率都应当增加。尽管这两个比率本身没有显示出存在问题, 但是使用行业数据形成的期望值提供了有关客户业绩和潜在错报的有用信息:也许公司的市场份额在减少, 定价已经没有竞争力, 发生了非正常成本, 存在过时的存货或者存货采购记录存在错误。注册会计师需要为财务报表不存在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国际著名的企业资信调查公司邓白氏集团、标准普尔收集了众多公司的信息, 并且对各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分类编辑形成了行业信息。在欧美国家, 很多会计师事务所都购买这些信息, 作为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形成财务比率期望值的依据。
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的优点在于帮助了解客户业务, 指示客户是否可能存在财务失败, 而在帮助注册会计师识别潜在的错报方面作用不大。例如风险管理协会收集的信息虽然主要是供银行使用以评价公司是否能够偿还贷款, 但是这些信息对于注册会计师评价客户的财务结构、借贷能力以及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同样是有用的。
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的缺点在于客户财务信息的性质与行业总数的性质可能存在差异。通常客户的经营范围可能与行业标准并不相同, 而且不同的公司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遵循不同的会计方法, 使数据缺乏可比性。假设行业中的大多数公司使用先进先出法作为存货计价方法, 使用直线法作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而客户则使用加权平均法作为存货计价方法, 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作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那么将客户数据与行业数据的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尽管如此, 这并不意味着将客户数据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没有必要, 只是注册会计师在使用行业数据形成有关财务关系以及解释其结果的期望值时必须谨慎。克服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的缺点的方法就是将客户数据与行业内一个或多个标杆企业进行比较。
2. 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以前年度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
某公司的毛利率在2013年是26%, 而在过去的四年中每年都在29%到30%之间, 为什么会下跌这么多, 具体原因是什么注册会计师要予以关注。下跌的原因可能是经济条件的变化, 也可能是财务报表中的诸如销售或采购的截止错误、未记录的销售、高估应付账款或存货成本错误等错报所导致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确定下跌的原因以确信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这就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客户数据与以前年度的类似数据进行比较。
(1) 将各报表项目的当期余额与以前年度的相关余额进行比较。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当期的试算平衡表中将以前年度的试算平衡表 (当然是调整过的) 的结果单独列示一列, 这样注册会计师能很容易地将当期余额与以前年度余额进行比较, 在审计的早期就能确定账户余额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 是否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假设注册会计师注意到物料费用大幅增加, 他就应当分析并找到增加的原因, 是否是物料使用增加, 是否是账户分类错误, 或者是存在物料错报。
(2) 将各明细账余额与以前年度的相关明细账余额进行比较
在客户业务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大多数明细账余额也应基本上与以前年度一致。通过将当期的明细账与以前年度的相同明细账的简单比较, 注册会计师通常能分离出将需要进一步检查的信息。对明细账比较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采用按照时间顺序列示明细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按照某一时点列示明细项目的方式。前者如将当期销售收入等账户的每月合计数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后者如将当期期末的应付贷款余额与以前年度年末的明细进行比较。不管采用哪种比较方式,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比较之前, 应当先对变化或者它的缺失有一个期望值。
(3) 计算比率和百分比关系, 并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上述两种比较有两个缺陷:没有考虑业务活动的增长或下降, 忽略了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率和百分比关系可以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毛利率就是注册会计师经常使用的百分比关系。
比率分析在审计中被广泛使用。不仅对当年的数据可以采用比率分析, 对以前年度也应当进行这些比较, 而且很多用于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的比率和百分比也同样适用于与行业数据进行比较。
很多当期与以前年度数据的潜在比较都超过了行业数据通常能够提供的比较。例如, 可以将每一种类型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 与以前年度的相同数据进行比较。同样, 在存在多个业务单元的情况下, 可以将每个业务单元的内部数据与以前年度进行比较。
注册会计师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编制一年或多年的共同比财务报表以展示所有项目与共同基准的百分比。共同比财务报表允许公司之间进行比较或者相同公司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以揭示趋势和提供对不同公司之间如何不同的了解。
3. 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它自已确定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因为预算代表了企业对该某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望, 所以大多数公司都会对其经营和财务成果的各个方面编制预算。注册会计师应当索取客户的预算, 并对实际结果与预算的重大差异进行调查, 因为这些领域可能包含潜在的错报。
注册会计师在将客户实际数据与预算进行比较时要特别关注下面两点:一是必须对预算是否是符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有很多企业, 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不认真不负责任, 比较随意, 这样的预算对注册会计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向客户人员了解预算的编制程序等问题, 以判断客户的预算是否符合实际;二是应关注当期财务信息被客户变更以符合预算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 尽管财务报表中有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也无法发现实际数据与预期算数据进行比较时的差异。
4. 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在有些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需要将客户数据与自己计算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以注册会计师通过将短期和长期借款的利息率与其平均余额相乘作为已记录利息费用合理性的实质性测试对银行借款的利息费用进行独立计算为例, 注册会计师对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的期望值与对长期借款的估计的利息费用相结合得出预期的利息费用总额。由于每个月份的短期借款余额存在波动, 注册会计师使用十二个月份的平均余额和平均利率进行的计算可以形成对预期利息费用更加准确的估计。假设长期借款的利率在全年保持不变, 同时未偿付的余额也相对稳定, 长期借款就不需要太高的准确度。
5. 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使用非财务数据的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在对旅店的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客房数量、客户的平均出租率和客房的日平均费率的乘积作为对旅店收入的期望值, 然后将已记录的收入与收入期望值进行比较, 以确定旅店收入的总体合理性。同样, 在对学校培训费收入的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将注册人数与平均培训费的乘积作为培训费收费入的期望值;在对工厂工人工资的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工人工作的总小时数与工资率的乘积作为工资的期望值;在对出售的材料成本的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单位销售数量与每单位的材料成本的乘积作为材料成本的期望值;
在运用非财务数据时, 注册会计师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在旅店的实例中, 不能将对旅店收入的估计金额作为审计依据, 除非对于客房数量清点、平均客房费率以及平均占有率的合理性表示满意。但占有率的准确性很难予以评价。
参考文献
[1]阿尔文.A.阿伦斯.《审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2) .
[2]2014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03
[3]胡亚敏.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8年04期.
[4]于静.浅议分析性复核在审计中的运用.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年06期.
企业审计分析程序 篇2
一、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在计划审计阶段,主要工作是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收集有关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在审计程序方面,应做好以下工作:
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2、在了解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会计政策的选用和运用、经营目标、战略、财务业绩等方面)的基础上,填写基本情况表,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3、就业务约定书和主要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理解,特别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者(管理层)的会计责任、治理结构(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沟通方式等内容进行协商的基础上,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对没有经过了解、洽谈、协商的项目,不能直接实施审计。4、对未审计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测试工作、实施风险分析评价; 5、在实施上述程序的基础上,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二)在审计证据方面,应重点收集以下证据:
1、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已签字和盖公章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
2、被审计单位加盖公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相关的行政许可证件复印件; 3、被审计单位的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和相关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复印件,并由提供材料的经办人签字确认后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
4、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关组织机构和基本资料; 5、重要和长期的经济合同、纳税文件资料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小企业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但由于小企业可能不存在能被注册会计师识别的控制活动,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是实持性审计程序。而在缺乏控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是否能够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货币资金和实收资本项目的审计程序,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简化。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① 对自然人出资组建的有限公司,由于对现金的收入内部制度可能存在很大缺陷,很多企业现金收支数额较大,库存现金余额也大,但又无法实施现金盘点程序,此时注册会计师必
须检查有无将公司现金以个人名义开立储蓄存款帐户,并在现金盘点表及其相关工作底稿中记录清楚不能盘点的原因、理由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书面说明; ②银行存款项目和相关的银行借款必须实施函证工作,但有依据掌握被审计单位没有银行借款的情况下,可以以银行加盖印章的对帐单复印件作为审计证据; ③实收资本项目审计,必须与验资报告进行核对,检查原验资的有关货币资金出资凭证是否入账,在编制“实收资本(投资主体)明细表”基础上,与实收资本核对是否一致,是否与有关法律文件(如章程)规定一致等。
2、往来款项(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项目的审计程序,必须坚持函证程序,确实不能函证的,可以采用替代程序,但必须按照“一户一表”的要求实施替代检查程序,并追溯到以前年度,必要时复印有关原始凭证,不能追溯检查的明细项目,应当将不能追溯检查的情况记录在审定表中。对股东和他人借款,如果借款手续(有合同、有内部审批手续、付款凭证合规等)合法,借款事由成立,在没有其他有力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能界定为抽逃注册资本,但如果金额过大,占注册资本的10%以上或借款时间超过一年的,应当在审计报告意见段披露其审计情况。此外,对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如果账龄超过一年以上,应当关注其能否收回,是否存在潜在的坏账损失,如存在,应估计坏账损失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事项,不能估计的,应当在审计报告意见段披露其审计情况。
3、存货项目的审计程序,由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存货性质不同,所以对存货的审计应当区别企业类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审计程序。
(1)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的存货审计,主要包括存货采购成本、存货发出的计价测及期末存货的计价等,对存货采购成本的审计,应注意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的成本开支差异,并关注其内容是否符合成本开支范围,采购凭证是否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测试应关注是否符合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等,对期末存货的计价,主要考虑是否存在存货跌价损失。
(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审计,由于存货项目的内容与制造行业差异较大,审计时应当特别关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和成本开支内容合法性,并注意以下审计程序和证据: ①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并收集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 ②开发项目是否具有投资计划和城市规划手续,收集有关文件资料备查; ③开发项目是否具有施工许可证,完工项目是否具有竣工验收手续等资料,并收集有关文件资料备查;
④成本开支范围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成本费用构成内容。
(3)建筑企业存货的审计,主要包括“工程施工”项目核算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其他直接费的审计,以及为工程施工而发生的机械作业费用、直接费用、现场经费等,但不包括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施工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销售活动而发生的促销费用等,也不包括按照《建造合同》准则已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相匹配而结转到损益中的工程成本内容。
4、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审计程序,一定要关注其是否对被投资企业实质上拥有控股权。通常情况下,小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的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应当收集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报告作为审计证据,没有审计报告的至少应当收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等相关审计证据。
对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也要关注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和投资收益情况。
5、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项目的审计程序,对拥有固定资产项目的企业,必须对固定资
产的产权归属和计提折旧等情况进行审计,特别是用固定资产作为注册资本验资的企业,应当重点关注房屋、车辆和土地使用权是否过户在被审计单位名下,如没有过户,应当获取被审计单位说明没有过户或正在办理过户的情况说明或者声明。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审计,必须进行测试,包括计提时间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等,此外还应当关注其使用状况,是否存在它项权利等重要情况。
6、在建工程项目项目审计程序,最关键的是要注意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涉及的有关利息计算依据,应当附有银行的借款合同、借款凭证复印件。在审计方法上要与长短期借款审计程序联系起来一并实施审计。对于已经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暂估入固定资产账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7、待摊和预提费用项目审计程序,要结合费用发生的会计期间和其费用载体的收益期进行审计。
8、银行长短期借款项目的审计程序,应将借款的银行、类型(借款条件——是否抵押担保等)、期限、利率、本金等基本情况信息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对于借款利息难以计算的项目,可以直接向银行函证,对于已经到期的银行长期借款及其利息,应当作重分类处理。
9、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账款项目的特殊审计程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预售方式收取的售房款,如果房屋已经交付购房者,价款已经收取,只是没有开具发票结算,应当将预售款提出调整分录,对税务机关按照预售款一定比例收取的税收,属于缴纳行为,按照缴纳税款的会计处理规定处理。
10、主营业务收入和相关税金项目的审计程序,由于审计对象中自然人出资组建的有限公司较多,很多企业可能存在收入入账不完整和税收方面的审计风险,所以对于收入入账依据的检查一定要注意原始凭证的延续性、合法性,如果审计中发现异常情况,而我们又无法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应当将审计情况记录在工作底稿中,并作为不能确认事项在审计报告意见段披露。
ll、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的审计程序,期间费用的审计,一定要先对被审计单位的明细核算资料进行分析,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抽查。
①凡是能够在其他业务循环(或财务报表项目审计)中实施审计程序的,如工资和福利费用、工会经费、养老保险等费用的检查和审计,可以结合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审计程序进行;坏账准备、无形资产摊销等可以结合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项目的审计程序进行。低值易耗品摊销、存货盘盈盘亏、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项目的审计可以结合存货的审计程序进行; ②对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修理费、物料消耗、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通过货币资金方式支付的费用开支的审计,可以结合货币资金的审计程序进行抽查会计凭证确认;
③财务费用的审计可以结合长短期借款的审计程序进行;
④运输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项目的审计可以结合销售(服务)收入的审计程序进行。
12、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可以结合该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重要性以及风险评估的要求进行,还有的项目可以结合业务循环
分析程序在识别审计风险中的运用 篇3
一、对分析程序概念的理解
分析程序就是审计人员将获得的被审计单位的当前信息与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决定要进行调查的重要差异及趋势。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一些数据、比率等财务信息,也包括非数字的时间、地点、方法、程序及结果重大异常的非财务信息。前者如产品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后者如交易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异常、交易的规模过大或过小、某些业务的处理程序、政策或方法异常等。
二、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
(一)比较当期的和以前期间的数据
在能够获取以前数据的前提下,这是进行比较的最简单的方法。比如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数据做差异分析,会找出变动金额比较大的账户,分析其变动的原因,找出异常变动的科目。这种差异分析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对某一项目的增加或减少必须依赖于对另一项目增减变动的分析才有意义。销售收入的增加,只从绝对额上讲,意义不大,但是要与资产项目相联系就有了较大的分析价值。比如企业的资产量增加,相应的销售水平也应该提高,销售额也应增加,但如果销售水平下降,销售额减少,就应该特别关注。
(二)实际发生数与客户预算或预期比较
在正常情况下,预算或预期与实际发生额具有相同的经营环境,如果预算编制准确,这样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需要审计师关注的是,如果由于预算或预期中考虑的因素不周全,导致预算额与实际发生额有较大的差异,这种情形并不意味着实际发生数会有多大的审计风险。
(三)客户相关数据与同行业数据相比
客户相关数据可以与同行业平均指标比较,也可以与同行业某一规模及条件相当的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发现一些审计的风险区域。比如蓝田股份2000年的年报中,其饮料产品的毛利率达46%,而同行业的驰名品牌承德露露当年的毛利率不足30%;同样,蓝田股份2000年的报表中显示应收账款的比率低得难以让人相信,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的比率不足0.5%,在当时我国的信用条件下,任何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会怀疑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以上几种比较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包括差异或比率对比,是审计人员经常运用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也可用回归分析或建立特定的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方法会对财务报表的某些项目做出更准确的估计,但这些方法的使用,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熟练处理这些数据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程序为基础
审计人员仅仅依据几组数据或数据的对比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要识别潜在的风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广泛的了解,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及所在行业的特点
公司有时通过设立一个易于隐瞒舞弊的组织机构来粉饰财务会计报表。当组织机构存在下列情况时,容易产生潜在的审计风险: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董事会缺乏外部董事、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由少数人控制关联方交易、境外分支机构的设立或子公司的设立无明显的经营动机。同时审计人员应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所处行业是否面临激烈竞争、是否在走下坡路、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一致。
(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
会计报表是否存在审计风险与企业的管理层有很大的关系,管理层代表公司的利益,往往最容易操纵会计报表。要了解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人员的背景,其成员是否频繁更换,是否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否有犯罪记录;同时审计人员也应了解促使管理当局和董事舞弊的真正动机,管理人员的业绩是否根据公司的业绩而定,管理当局是否处于某种压力之下,是否存在逃税的动机。了解管理当局对公司决策的影响也相当重要,因为当只有少数人能够对决策施加影响时,更容易发生舞弊,而在管理相对民主的公司里,发生舞弊的机会较小。
(三)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
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公司与外部机构的关系,以确定存在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应当重点关注:公司与金融机构、关联方、投资者、外部审计师、律师的关系。可能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事件包括,国家对某一行业价格的限制、经营期内公司实施重组或收购、会计期内发生成本计算方法的变化等。
(四)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要事件
审计人员只有在获得了上述相关信息,对被审企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才能对比较得出的数据或情形做出判断,哪些数据和情形是合乎逻辑并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哪些数据和情形是异常的,哪些与企业现有的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相矛盾。对于异常的数据或情形,审计人员应询问被审单位的管理人员,为什么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对于管理人员的回答,审计人员要根据获得的企业相关知识和有关证据进行合理的判断和评估,识别那些真正的存在潜在审计风险的区域或项目,决定哪些项目属于重点审计的范围,集中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减少审计风险。
四、利用分析程序识别潜在审计风险的可靠性程度依赖于众多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客观因素取决于企业或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人员在进行分析时应重点关注下列相关因素:
(一)审计人员应该认识到,分析程序不仅仅是识别潜在审计风险的方法,同时也是审计证据的一种形式。对同一审计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方法提供审计证据,其中也包括分析程序,别的审计程序可以用来证实或解除来自分析程序的怀疑。当某一项目重要时,可通过别的审计程序收集充足的证据来证明潜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比如,如果审计人员认为存货是重要的,就不能仅仅以存货周转率或存货的趋势变动做出结论,还应该采用存货盘点观察、出入库计价制度的执行等审计手段来证明分析程序的判断是合理的;相反,如果一些项目不重要,例如一些特定的收入和费用,可仅用分析程序作为其合理性的证据。
(二)对于不同的项目,审计人员对分析程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会有所不同。这不是审计人员的能力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一定期间内一种产品的毛利率更容易测算,而且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如果前提条件相似,其预测的一致性会大大提高。同样,利息费用与借款、折旧费用与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这些比率都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变动范围,预测的准确性比较高。而另一些项目,例如研究费用或广告费,这些费用的随意性比较大,较难从别的项目找到与其对应的关系,不易对不同期间进行合理的比较。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篇4
基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提出企业应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但是,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本身内容界定的复杂性, 企业在进行审计时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采取规则各异或是照搬国外方法, 使得实践中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含义
英国学者J.Santocki (1983) 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 这种社会意识即为企业除对股东承担责任以外, 还应该接受企业社会责任。Poe (1994) 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关于公司社会意识的报告过程。Vinten (1998) 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对公司的评论, 它用来确保一个组织对其社会责任给予应有的考虑, 因为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决策所影响的, 并且在这些方面和传统的商业目标之间的公司计划中达到平衡。美国的Homer H.Johnson教授 (2001) 定义社会责任审计为一个标准过程, 一个鉴别、测量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过程。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我国审计学界才将社会责任审计引入我国。阳秋林和李东生 (2004)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马力和齐善鸿 (2005) 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评价与报告那些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中没有涉及方面的企业成果及影响, 旨在全面、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督促各方面的工作, 保护各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本文采用阳秋林和李东生的观点, 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机构受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委托, 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活动进行有效审计, 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阳秋林将其概括为企业对职工、消费者、环保和生态、政府和公众等履行责任, 本文同样采用这个观点。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程序设计
审计活动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 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本文将审计主体设定为注册会计师, 研究提出注册会计师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具体程序。以下程序是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开始到工作结束的过程, 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一) 审计的准备阶段。
本文研究的准备阶段指从接受或确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之后、到审计人员正式进入工作现场为止的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始, 审计工作是否有成效, 与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1、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社会责任方面的基本情况。
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计单位以下方面的情况:被审企业的背景情况、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及经营特点、影响被审单位及其所属行业的关于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政策法规等。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以约定签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在不同行业或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会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同, 从而其对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的情况也不同, 导致整个审计过程的各不相同。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业务处理程序和人员职责分工是否合理, 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程序和手续是否科学等情况, 然后才能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
4、确定重要性。
该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在审计的准备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 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5、分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而发表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分析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 主要确定检查风险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6、编制审计计划。
为了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必须编制社会责任审计的工作计划, 这是对社会责任审计实施的一种预先规划, 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7、确定审计人员及分工, 并进行审前培训。
根据所确定的审计计划, 确定的审计人员应该符合社会责任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 他们不仅局限于一般审计专业, 还要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化学和环境学等综合人才, 可以说, 恰当地安排审计小组的技术专业组合, 是做好社会责任审计的关键之一。
(二) 审计的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指从实施审计计划开始, 到基本收齐审计证据、基本完成审计计划要求的审计期间。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程序的主要阶段, 审计人员在该阶段根据审计计划收集证据并进行评价, 形成审计结论。其工作主要有:
1、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实施情况进行控制测试, 如果有必要, 可以根据测试结果, 修改社会责任审计计划。进行控制测试, 可以确定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能否有效处理社会责任风险, 从而评价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2、确定其项目产品或服务中的社会责任因素。
据此可以判定企业哪些活动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社会责任影响和责任。该步骤应该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认识, 并且根据该步骤找到社会责任的薄弱环节。
3、对照相关法规规范和一系列原则及指南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评价工作。
在实际操作时, 审计人员应该根据拟定的审计重点, 区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多种途径取得审计证据并且得到审计结论。 (注: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 限于篇幅, 本文不考虑社会责任审计标准选择设计问题)
4、对出现下列情况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审计:
(1) 有充分理由认为已经进行的审计所获取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2) 已实施审计的结果显示存在非常重大且不利的社会责任影响; (3) 对某项目的深入了解会帮助审计结论的得出。此处使用的审计方法可参考上述各实施步骤。
(三) 审计的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指审计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 综合收集的各种证据, 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 并且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报告阶段是对之前实施的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总结, 其工作主要有:
1、整理并评价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时收集到的各种审计证据。
2、汇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差异, 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在审计报告编制之前, 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不符合企业实际履行情况的重大事项, 应该以书面形式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调整披露信息的建议。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进行调整, 连同被审单位不接受的理由, 一起做成书面记录, 并且根据其重要程度, 考虑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这些情况。
3、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意见,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要做到严肃谨慎、繁简得当, 其内容至少应包括: (1) 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审计期间, 委托方或被审单位名称, 出具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审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姓名; (2) 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计划, 包括社会责任审计范围和目标; (3) 社会责任审计过程的简要情况介绍, 包括在实施社会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障碍; (4) 社会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聘用的有关专家及各专家工作领域的资料、社会责任所采用的审计标准; (5) 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机密性资料的声明; (6) 社会责任审计的结论及处理意见和建议。
4、向被审计单位提出社会责任管理建议书。该社会责任管理建议书不具有公正性和强制性, 仅具有建议性和参考性, 且注册会计师对提交管理建议书没有法定责任。
三、小结
目前, 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履行了一些社会责任并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到底是否存在欺骗性或广告性的成分有待审核。因此,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注册会计师主体的视角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期望能够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我国的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责任审计也应运而生。本文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视角, 提出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利益相关者,程序
参考文献
[1]《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201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 2011.6.5.
[2]阳秋林, 王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价值工程, 2010.5.
[3]阳秋林.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财会通讯, 2005.2.
[4]许叶枚.关于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23.5.
企业审计分析程序 篇5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审计程序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可以归纳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一) 准备阶段
国外的经济效益审计非常强调准备阶段, 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不但受财务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受许多非财务经济因素的影响, 如果准备不充分, 经济效益审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进行立项前的调查, 调查时比其他审计搜集内容更多的资料, 如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一次审计情况、工商、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检查结论等等, 通过电话咨询和从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地收集与行业相关的市场动态, 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
其次要根据所掌握的资料, 认真筛选审计项目。选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性程度, 如是局部还是全面的、涉及金额大小等;二是是否有充分的审计资源, 如人员素质、时间、经费等情况;三是被审单位的情况, 如业务复杂程度、配合情况等;四是审计的预期效果, 如所提建议是否被采纳, 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是制定审计方案, 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范围、审计的方式方法等。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入和发展, 所以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要报经主管领导审批。
最后确定审计组。根据审计项目大小、复杂程度确定审计组人数, 审计组成员应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确定审计组长、主审以及审计组内部分工及协调事项。
(二) 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 收集审计证据, 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应用审计标准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情况, 得出审计结论, 提出审计建议。
首先, 要明确审计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指对被审计事项的理想预期或认识。审计标准主要分三类:一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确认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三是公理或常识性标准, 如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标准、行业或地区先进水平等。这些审计评价标准的确认应事先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与交流, 取得他们的认可、接受。
其次, 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 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内部控制好, 会计信息质量就高, 审计风险就小, 可依赖程度就高。
第三, 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的过程重在取证, 不同类型的审计要求采取不同的取证方法, 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后要立即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工作底稿的内容主要有: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 审计方案及其调整记录, 审计人员的判断、评价、建议;审计组讨论记录和审计复核记录, 审计组核实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说明;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和证明资料。审计底稿要做到内容完整、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第四, 分析经济效益增减的原因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基本清楚时, 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取得的资料, 按照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 对经济效益作出总体评价, 并分析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 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本费用方面。着重分析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情况, 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
2、业务收入方面。着重分析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 销售费用是否节约, 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3、资金使用方面。着重分析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
4、投资收益方面。着重分析投入产出情况, 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情况。
(三) 报告阶段
现场审计结束后, 应尽快提出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报告的框架和内容应包括: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发现的情况;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因为效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 其内容具有综合性, 所以审计报告一般采用详式报告形式。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的过程, 因此,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分析方法。
(一) 信息收集的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是传统财务审计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应沿用传统审计方法, 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
1、文件检查法。
文件检查法是通过审查、审阅、核对、追查、比较、复算和计算来对各种书面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 是审计取证方法中最常用的、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
2、调查问卷法。
调查是对确定的总体进行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调查法是一种用于某个审计项目收集标准化信息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当涉及到的人员或单位很多时, 采用调查问卷法效果明显, 所以适用于效益审计。
3、实地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人的行为、财产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此方法主要用于审计调查和内控制度的测试。
4、面谈法。
面谈法是通过现场口头询问来证实被审计事项的方法,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应用较多。参与面谈的人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监督人员和普通员工等不同层次的人员, 面谈要讲究技巧, 双方应坦诚、平等相待, 要围绕面谈的中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 通过访谈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
5、研讨会法。
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代表人员聚集在一起研究、座谈、讨论, 使审计人员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审计所涉及的事项。
(二) 信息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分析是指将被审计事项的放在一个相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 运用指标对比、趋势估计和比率计算, 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状况, 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主要方法有:
(1) 比率分析法。就是审计人员利用被审单位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 计算一些通用比率, 并与审计标准相比较的方法。审计人员所用的比率一般分财务比率和技术经济比率两大类, 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用后一类。
(2) 趋势分析法。就是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若干期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中找出规律或异常变动情况。
(3) 时间序列分析法。时间序列是指观察或记录下来的一组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字序列, 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分析, 研究出某一经济数据随时间推延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4) 回归分析法。就是对因果关系的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推导出相应的因果模式或回归方程, 并以此模式来推算一类或多类变量发生变化时, 其他变量的变化规律。
2、统计抽样
就是审计人员在对比较庞大的总体实施效益审计时, 从总体中运用随机选样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根据计算样本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常用的随机选样方法有随机数表法、系统选样法和分层选样法。统计抽样在审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主要有属性抽样、变量抽样和货币金额抽样。属性抽样是为了测量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变量抽样和货币金额抽样是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一种方法。
3、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就是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 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计算净现值首先要确定合理的贴现率, 可以参照市场上资金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 其次不能以权责发生制计算收入和支出, 而应该以收付实现制计算的现金流量作为评价经济效益的基础。
4、收益、成本分析法
(1) 量、本、利分析法
就是对企业的业务量 (产量、销量) 、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盈亏等因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研究各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
(2) 目标成本法。就是通过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分析, 找出经济效益偏差因素的方法。审计应首先分析目标成本拟定是否科学, 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其次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 通过对差异的计量、分析, 得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 形成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差异是否重要。
(3) 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就是在若干备选方案中, 选定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收益。因为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 有所得, 也将有所失。只有将已失去的“机会”和可能获得收益也考虑进去, 才能对经济效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5、计算机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计算机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利用通用审计软件, 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筛选、查询和分析, 得出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可以高效地处理大量的数据, 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
刍议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因素 篇6
一、注册会计师主体因素
分析程序审计风险的注册会计师主体因素指的是因注册会计师自身具有的素质状态与能力状态的不同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 即知识结构、经验状况、风险倾向、职业怀疑态度与综合能力。
1.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构成状态。知识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的过程中, 陈述性知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从事审计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储备, 其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获得;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长期审计实践中依靠经验逐渐形成的, 其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审计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大。
2. 经验状况。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 经验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增长自身业务知识, 并增强利用自身业务知识解决具体审计问题能力的机会。增加经验的方式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工作, 复核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 与同事讨论审计问题, 阅读审计指南和参加审计培训等。
3. 风险倾向。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的审计职业判断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职业判断错误的风险, 从而作用于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承担职业判断错误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对待风险的态度倾向。只有风险中立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
4. 职业怀疑态度。
职业怀疑态度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谨慎的执业思想、意识和理念。恰当的职业理解度、适度的职业成就感和应有的职业谨慎等良好的职业怀疑态度,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增强执行分析程序这一审计判断的准确性, 从而降低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5. 综合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通常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的过程中, 其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记忆和联想能力等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才能高度驾驭审计工作, 以便在执行分析程序时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果。
二、审计工作环境因素
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与其所处的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分析程序的审计工作环境因素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会计师事务所环境、行业环境与法律环境。
1. 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
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是作用于分析程序审计风险的最直接与首要的环境要素,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基础的会计资料产生于被审计单位,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经营目标等经营环境必然在会计资料上有所反映, 而这些必然会影响分析程序的审计职业判断与审计风险。
2. 会计师事务所环境。
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场所, 是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制度、组织文化、激励机制、培训教育等直接影响着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的审计行为, 进而影响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
3. 行业环境。
注册会计师总是在一定的行业环境中开展审计活动, 行业环境对分析程序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有:同行业的竞争压力、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认识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意识等。
4. 法律环境。
当法制比较健全时,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活动能够严格按照法律准则执行, 从而降低审计职业判断的难度, 有利于分析程序的正确执行。法律环境对分析程序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完备性、法律责任和社会法制观念的强弱。
三、特定审计项目因素
在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中, 特定审计项目的性质与状态必然会影响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审计项目的可参鉴度、常规度与连续度。
1. 审计项目的可参鉴度。
在注册会计师执行分析程序的过程中, 如果可以充分参鉴并利用其他人员已有的工作成果, 则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就会相对较低;反之, 审计风险就会相对较高。
2. 审计项目的常规度。
对于常规度较高的审计项目,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时有规范可遵循, 有经验可借鉴, 有惯例可参照, 因而其执行分析程序的审计风险相对较低;相反, 对于常规度较低的审计项目, 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确定、不规范的数据信息, 审计风险也往往较高。
3. 审计项目的连续度。
审计师经验与分析程序绩效浅析 篇7
一、审计经验与分析程序绩效
(一)分析程序绩效的含义
分析程序实质上是一个充满职业判断的过程,因此,对分析程序绩效的定义可参照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进行理解。通常可以将绩效理解成分析程序的执行、判断结果与一定的判断比较标准相符的程度。更确切地说,一定的判断比较标准应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理解,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即提高效果性,又不能过分追求效果性而使执行成本过高,从而忽略了效率性。因此,良好的分析程序绩效实际上是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效率标准是衡量审计人员执行分析程序效率高低的标准。审计人员由于进行的是有偿服务,在追求高质量审计工作成果的同时,必须考虑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分析程序的引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节约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在执行分析程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寻找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因此,分析程序执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找到造成非正常波动的所有原因,尤其是主要原因。如果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则势必导致对某些重要审计领域的遗漏,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二)审计经验与分析程序绩效
执行分析程序时,审计师需要评估各个期间账户的余额以确定哪些账户余额可能存在错误,在此基础上确定进一步详查的范围。在该过程中,经验可以提高审计师的绩效,因为经验可以为审计师提供一个增长自身知识和增强利用自身知识能力的机会。Bonner和Lewis(1990)认为,拥有更多经验的审计师通常执行分析程序比经验少的审计师效果更好。经验研究提供的证据认为,分析程序的绩效至少同以下三类经验正相关:一般性审计经验(General e×perience)、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Industry e×perience)以及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Error-specific e×perience)。所谓一般性审计经验是指审计人员执行一般性的业务循环审计而积累起来的经验,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销售和收款循环审计,这种经验一般新手在短期内就可以具备,属于最低层次的经验。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是指审计人员对客户所在行业的审计经验,因为行业之间许多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最终会导致会计处理的差异,与特定产业的经验可以为审计师提供如何对客户所在行业的会计账户错误进行诊断的知识。因此,如果客户所处的行业是审计师以往接触最多的行业,可以认为审计师具有与客户相同行业的审计经验。一般性审计经验和与客户相关产业的经验可以给审计师提供财务报表潜在错误频率的知识或错误是如何导致账户余额的异常变动的知识。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是指审计师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接触到各种各样财务报表错报所得到的经验,属于较最高层次的经验。以与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作为控制变量,Bierstaker(1999)的研究表明,对那些没有机会通过一般性审计经验而取得知识的审计师而言,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可以快速提高其执行分析程序的绩效;尽管拥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性审计经验的审计师在确定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时,其判断更为准确,但在一般性经验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与特定错误相关经验的审计师其判断更为准确,该类经验可以提供特定的错误出现频率的知识。当发现异常波动时,这种经验可以帮助审计师尽快辨别出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但也可能对审计师造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阻碍审计师做出正确判断。
二、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和分析程序绩效
(一)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有助于审计师辨认存在错误的情况
在医学领域的判断性研究中,与诊断特定的疾病有关的经验能够为医生提供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医生再次遇到类似症状时的诊断能力。同样,在审计工作中,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可以提供模式化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强化在记忆中短暂存在的特定的诊断模式,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审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可以改变审计师对特定错误发生频率的预期。在分析程序中,审计师会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认为出错频率更高的项目上,从而提高绩效。
(二)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表明审计师在其从事审计职业的开始5-6年里通过一般性的审计经验取得了大多数技术性的审计知识;当他们取得了足够的经验而被提升至项目经理的位置上时,他们已经能够有效地执行分析程序。但是,是否其他类型的经验可以更迅速高效地给审计师提供从一般性经验能得到的知识,从而加速审计人员的培养进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Biggs(1995)的研究发现,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比一般性审计经验更有益于快速提供技术性知识。其次,有关证据显示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可以找到一个更能节约成本的审计师训练方案。一般性审计经验及与客户相关的特定产业的审计经验可以通过执行审计业务取得,但依靠这些经验为审计师提供知识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因此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训练为审计师持续地提供有效的知识。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设计一个存在特定错误的训练环境能加强审计师的推理能力,从而可以提升审计师执行分析程序时的绩效。此外,有关证据显示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可以寻找到一个更能节约成本的审计师训练方案。因此,理论研究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训练为审计师持续地提供有效的知识,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设计一个存在特定错误的训练环境可以加强审计师的推理能力,通过该训练可以提升审计师执行分析程序时的绩效。
三、经验在审计师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一)经验提升审计师业绩的理论探讨
经验可以提升审计师的业绩,然而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是:经验提升业绩的方式究竟是通过为审计师提供新的知识,还是通过帮助审计师更好地利用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即在执行分析程序任务时,缺乏经验的审计师没有成功地得到对异常波动的正确解释究竟是因为知道正确的解释,但是在进行分析时却没有考虑进去;还是不知道正确的解释。针对该问题进行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接受实验的审计师都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和储量,这些知识足以使审计师解释账户余额的非正常波动的原因。同时也发现,具有更多的一般性审计经验和与特定错误相关经验的审计师更容易从头脑中挖掘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当一系列潜在的解释被提供给审计师作为线索时,拥有更少经验的参加者可以同经验较多的审计师一样能有效地为非正常波动提供解释。
(二)经验提升审计师业绩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审计经验可以帮助审计师回顾和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提高工作业绩。在相关实验中,做出错误判断的审计师在审计任务完成后和得出正确结论的审计师同样可以认识到正确的解释,这就表明经验更少的审计师可能已经拥有有效地执行分析程序所需要的知识,与错误相关的经验不过是帮助其学会如何回忆和运用自己的知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经验可以产生知识。如Libby认为,审计师的业绩可以随着经验的增加而提高,因为经验可以产生知识。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验可以提供两种类型的有用知识:首先,经验可以改变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潜在错误频率的知识,这些知识提高了审计师寻找异常波动的能力;其次,经验可以为审计师提供另外一种知识,即关于财务报表的错误是如何导致账户余额的异常变动的知识。经验提高分析程序绩效究竟是为审计师提供了新的知识抑或是提高审计师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的能力,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经验对提高分析程序绩效的意义却是毋容置疑的。
在审计职业界中,可以进行与会计报表特定错误相关的案例培训以提高审计师的业绩;对于行业新手,分析程序的培训应更侧重于与特定错误相关知识的培训。如果培训计划被扩展成包括更多常见错误的案例,那么前期遭遇相关错误的经验可以通过培训计划而得到。此外,经验也可能会导致审计师将注意力放在常见的错误上,而忽略那些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错误,即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分析程序的绩效,因为审计师很难认识到其所不熟悉的错误,因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给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Bonita k.Peterson.,An examination of the positive Test strategy in auditor Hypothesis Testing,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00.
[3]ED odonnell.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rror-Spe- cific Experience and Audit performance dur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02.
[4]Eric N.Johnson..An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in Audit Maanag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udgmen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1998.
[5]Timothy J.Fogarty.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urnout in Accounting:Beyond the Role stress Model.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00.
企业审计分析程序 篇8
一、财务分析法在审计分析程序应用时的重要性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为依据,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对企业财务运行的情况进行分析, 以诊断、确认企业存在的问题, 推断、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两者分析的主要对象都包括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 虽分析目的不同, 但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分析方法体系可以通用。审计分析目的是为指导审计工作, 获得形成审计结论所必需的证据, 从方法的角度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运用分析程序时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一) 审计计划阶段对财务报表总体评价时必须实施分析程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 应当运用分析程序, 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风险评估阶段运用分析程序, 主要是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 对其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 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比较。分析程序目的主要是鉴别需要在审计策略中确定的问题和突出显示不利的变动趋势或者其他可能引发怀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 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高风险领域。
在风险评估阶段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实施分析程序。例如, 通过比较销售额:如果实际的销售额比预算销售额有很大的下降, 那么审计人员应考虑:第一, 如果销售萎缩的情况下产量没有减少, 可能会出现存货积压和过时的问题;第二, 如果削减了产量, 存货或产量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审计人员就应当确定这种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存货的影响是否作了合理说明。通过使用这些分析程序, 可以使审计人员发现所有重大的与预算不一致的原因及影响。
(二) 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测试时应用分析程序
在各类交易循环中应用分析程序, 目的是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从而节约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风险, 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如较常见的收入循环分析程序, (1) 将实际销售额与历年销售额、预测或预算数进行比较, 记录重大的变动情况, 对比较差异的解释就为审计人员提供宝贵的信息来源。例如: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截止, 就可能高估了销售和应收账款。 (2) 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销售模式和毛利率、或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 对趋势和波动予以关注, 找出合理解释, 如销售政策是否改变, 客户信用政策是否变化等。 (3) 收入与生产量联系, 观察“平均单价”的趋势。分析程序对判断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是否被高估或低估非常有帮助。其他财务报表项目同样也可以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工具。可见, 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 离不开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运用分析程序
总体复核目的是为了对财务报表整体合理性做出最终把握, 审计人员应对已审计事项和余额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以便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例如, 审计完存货后, 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历史毛利率对期末存货进行估计。如果已审计存货与估计存货接近, 那么将更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存货最终的数据;如果两者相差很大, 将成为进一步审计的基础。再看异常的变现能力比率或杠杆比率可以反映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危机, 如负债率比较高, 意味着将来的利息费用较高, 审计人员要关注借款项目各部分的状况, 利率、偿还期限等, 还要与管理层讨论长期的现金流量情况, 当确实怀疑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较差时, 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加入说明这一情况的说明段。
因此, 通过分析程序, 可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由于未发现的差错或舞弊而存在重大错报, 也可以确定是否需要实施追加审计程序。分析方法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对审计实施非常重要,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分析工具, 简单易操作。
三、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在审计中的应用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一) 财务比率分析
比率分析是指对账户余额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具体应用时主要考虑:
1. 比率分析基础。
在设计或选择财务比率时,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财务比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必须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 (如因果关系) , 保证所计算的财务比率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该比率才具有现实意义。如:流动比率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数、销售成本与存货的比值及毛利率等, 这些比率的数据在企业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 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是运用分析程序的基础。
2. 常见的财务比率。
(1) 变现能力比率: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2) 杠杆比率:反映长期财务安全性能力, 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3) 盈利能力比率, 用于衡量公司的经营效率, 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及资本利润率 (或权益报酬率) 等。 (4) 资产管理比率:衡量管理当局在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5) 投资者特别关注的财务比率, 主要有普通股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等。 (6) 与现金流量表相关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经营现金流量对债务之比率和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等。
3. 审计关注重点。
审计人员对反映异常情况的财务比率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高度关注, 并且考虑如何对偏差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 同时还应关注那些期望出现偏差而实际没有偏差的领域, 因为这些异常情况暗示了可能存在错误或舞弊。例如, 如果销售收入或应收账款被明显虚增, 分析程序可以发现异常的销售模式或减少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再比如, 收入增加但现金流为负, 审计人员分析可能是由于以存货和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为主的扩张性经营导致的结果, 也可能是由于掩饰经营损失而夸大收入或低计费用。无论哪种情况审计人员都必须搞清楚导致这种比率异常关系的原因, 以达到审计分析目的。
(二) 比较分析法
1. 比较的标准。
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有: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预算标准。经验标准:如, 流动比率的经验标准为2:1。历史标准指本企业过去某一时期 (如上年或上年同期) 该指标的实际值。行业标准可以是行业财务状况的平均水平, 也可以是同行业中某一比较先进企业的业绩水平。行业标准的优点可以说明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 或用于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预算标准指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所制定的预算指标。预算标准的优点是符合战略及目标管理的要求。在审计时, 审计人员根据对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评价标准, 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行业标准与预算标准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用更广泛。
2. 比较分析应用。
比较分析时, 可以用报表项目数绝对值比较也可用财务比率比较。只有与行业或预算等标准比较, 分析才会有用。如审计人员检查业绩报告, 调查与预算有重大差异的项目。在分析该业绩报告时, 企业对控制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感兴趣, 审计人员对影响业绩的事项进行细分, 了解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舞弊有所暗示的异常变化, 关注数据变化所揭示的经济实质。
(三) 趋势分析法也称水平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检查跨期资料的变化情况。具体为:将某特定企业连续若干会计年度的报表资料在不同年度间进行横向对比, 确定不同年度间的差异额或差异率, 以分析企业各报表项目的变动情况及变动趋势。这种方法的基本前提是在条件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 以前的趋势在将来可能会得到延续。例如, 审计人员可以观察跨期的收入和费用的绝对额的变化, 也可以观察它们比率关系的变化。还有一种分析技术叫倒推分析, 即根据收入和费用的比率关系, 倒推出预测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组成。如果存在异常变动, 审计人员要考虑是否高估或低估收入、费用。
(四) 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
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可以就企业某一方面财务指标作出评价, 但是, 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各项财务指标是相互联系着的, 并且相互影响, 必须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此, 进行财务分析应该将企业财务信息看作是一个大系统, 对系统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杜邦分析法就是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来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杜邦体系的核心在于权益报酬率可以分解成三个因素, 即:权益报酬率=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杠杆比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从杜邦分析关系可以看出权益净利率和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营运、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在审计风险评估阶段,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变化关系非常重要, 杜邦体系能帮助审计人员综合分析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如果权益报酬率要素中某一个存在问题, 每一方面的附加比率将会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本质。综合分析法能发现财务数据背后的经济实质, 能有效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五) 分析方法应用时注意的事项
财务报表分析通常并不给出答案, 而是指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为分析程序应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 但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 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以使分析程序更好地发挥作用。
1. 财务报表信息与非财务报表信息的结合。
财务报表信息只是财务报表分析者所须考察信息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分析过程中, 还必须结合考察其他方面的信息, 如产品市场信息、资本市场信息、营运数据等。例如, 入住率是酒店业的一个营运数据, 审计时可将酒店的房费收入与根据估计平均入住率而推测出的预期收入进行比较;还可以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在服务业常有一些独立的汇总统计数据, 如会员数、供餐数等, 都可用来确认服务收入的大小。
2. 考虑财务报表中没有包含的所有信息包括表外信息的利用。
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包含于年度报告而非基本财务报表中的信息量的增长。表外许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包含在财务报告中, 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非常重要。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都不能忽视对表外信息的分析利用。从历史财务报表数据的分析中发现的与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当前信息进行权衡, 综合判断经济事项。
3. 考虑分析程序存在的风险。
在应用分析方法时, 需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如会计分类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 许多事项的记录时间和在财务报表中揭示这些事项的分类方法的选择, 被审计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分析者应该意识到, 管理当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财务信息的披露。例如, 管理当局可能会倾向于揭示那些能显示其最佳业绩的信息;也可能揭示较少的有关旨在使外部使用者低估其财务风险的表外融资信息。
综上所述, 分析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审计程序之一, 分析方法有多种, 如还有图表分析、回归分析、Z评分法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比较基础的分析工具, 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关系, 暗示在数据记录或分类中可能存在的错报或舞弊, 从而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也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评价最终已审计事项和余额的合理性。运用分析程序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专门知识, 财务报表分析法仅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知识点, 合理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D.史蒂斯, 戴蒙德著.吕长江主译.财务会计:报告和分析 (第六版)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审计师主体因素与分析性程序绩效 篇9
分析性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职业判断,因此对分析性程序绩效的定义可以参照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来确定。通常可以将分析性程序绩效理解成分析性程序的执行、判断结果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的程度。更确切地说,判断标准应该从效率性和效果性两方面理解: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即提高效果性,又不能过分追求效果性而使执行成本过高,从而忽略了效率性。因此,良好的分析性程序绩效实际上是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
效率性标准是衡量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程序效率高低的标准。由于审计人员提供的是有偿服务,在追求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分析性程序的引进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在执行分析性程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寻找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审计事项。因此,分析性程序执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能否有效率地找到造成异常波动的所有主要原因。效果性标准也叫质量标准,在执行分析性程序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在寻找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时花费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成本,而且要求尽可能地查找出所有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如果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原因,则势必导致对某些重要审计事项的遗漏,从而使审计风险增大。
二、审计师主体因素对分析性程序绩效的影响
1. 审计师的风险偏好与分析性程序绩效。
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经济学研究中将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个体的特点是喜欢冒险,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这类人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往往为了节约审计资源而对可能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调查不全面,达不到效果性标准,从而使自身和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较大的风险;风险厌恶型个体则总是尽可能地规避风险,这类人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总是对所有可能造成异常波动的原因不分主次地进行调查,从而耗费了大量审计资源,达不到效率性标准。相比而言,风险中立型个体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则有可能做到效果性和效率性的平衡,从而取得较高水平的工作绩效。
2. 审计师的知识结构与分析性程序绩效。
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而言,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取的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认知心理学将人类的知识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晓的事实构成,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技能方面的知识,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各种职业活动中,程序性知识在提高工作绩效方面比陈述性知识更重要,如许多民间工匠能够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制作的诀窍。程序性知识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在审计实务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为审计师提供了从事相关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审计师在长期实践中依靠经验、灵感、直觉积累起来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师执行包括分析性程序在内的审计任务的绩效差异。因此,程序性知识对分析性程序绩效的影响更大。
3. 审计师的经验与分析性程序绩效。
在执行分析性程序的过程中,审计师必须评估各个期间的会计账户余额,以确定哪些会计账户的余额可能有错误,在此基础上确定进一步详查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可以提高其审计工作的绩效,因为经验可以为审计师提供增长自身知识和增强利用自身知识能力的机会。Bonner和Lewis (1990)认为,通常拥有更多经验的审计师比经验少的审计师执行分析性程序的效果更好。经验研究表明,分析性程序绩效至少与以下三类经验正相关:一般性审计经验、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以及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所谓一般性审计经验,是指审计人员通过执行一般性业务循环审计而积累起来的经验,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销售和收款循环审计等。这种经验在短期内就可以形成,属于最低层次的经验。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是指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与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的审计经验。因为行业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最终会导致会计处理的差异,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可以帮助审计师判断客户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因此,如果客户所处的行业恰恰是审计师以往接触最多的行业,我们就认为审计师具有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一般性审计经验和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可以帮助审计师分析财务报表存在的潜在错误和导致会计账户余额异常变动的原因。
在执行分析性程序的过程中,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至少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为审计师提供帮助: (1) 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有助于审计师辨认财务报表在什么情况下存在错误。在审计工作中,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可以提供模式化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强化特定的诊断模式,从而可以提高审计师执行分析性程序的绩效。 (2) 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可以改变审计师对特定错误发生频率的预期。在执行分析性程序时,审计师会根据这些经验将注意力放在他们认为出错频率更高的项目上,以减少差错,提高绩效。
除了能为审计师提供某些帮助,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还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首先,研究表明,审计师在他们从事审计职业的前5~6年内通过一般性审计经验获得了大量程序性知识;当他们获取了足够的经验而被提升为项目经理时,他们已经能够有效地执行分析性程序。但是,是否其他类型的审计经验可以更加迅速、高效地为审计师提供程序性知识,从而加速审计人员的培养进程呢?Biggs (1995)研究发现,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比一般性审计经验更有益于快速提供程序性知识。
其次,有关证据显示,与特定错误相关的审计经验可以为我们找到一个更能节约成本的审计师训练方案。对于一般性审计经验及客户相关产业的审计经验,可以通过执行审计业务获取,但是这些经验转化为审计师的程序性知识至少需要5~6年的时间,因此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训练使审计师持续地获得有效的知识。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设计一个存在特定错误的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审计师的推理能力,从而可以提升审计师执行分析性程序的绩效。
三、提升分析性程序绩效的对策
1. 实行集体判断。
审计工作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而审计判断一般是由个人做出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通过向他人咨询或者广泛地听取其他人的各种意见,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因而也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 运用决策辅助工具。
决策辅助工具包括能够提高分析性程序执行质量的全部辅助工具,如决策支持系统、人工化过程以及专家判断系统等。决策辅助工具可以弥补审计人员个人判断的不足,克服其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有助于审计人员提出正确的审计意见。
3. 从反馈中学习。
【企业审计分析程序】推荐阅读:
企业并购审计危机分析11-1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分析10-11
企业审计之内部审计05-17
企业审计人员审计风险12-10
企业审计09-07
企业价格审计07-22
企业组织审计07-23
企业舞弊审计08-17
企业碳审计12-30
施工企业审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