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2024-10-13

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共7篇)

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篇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土地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土地用途管制, 农用地转用, 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 形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审批、土地执法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办法。其目的就是保护好耕地, 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性发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影响着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就农村土地管理, 我提出以下粗浅建议。

一、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1、农村土地管理出现的问题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但近年来随着发展的需要,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一些地方为发展地方经济, 而使土地使用价值变了味儿, 使得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问题。

一是个别村未经国土部门批准, 擅自将集体土地出租或出让用于非农建设, “以租代征”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乱占、乱搭、乱建的违法用地行为, 也使得管理出现漏洞, 致使违法用地蔓延。

二是“圈地运动”问题严重, 闲置土地扰乱用地秩序。各级工业园或集中区占用了大量耕地。各级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 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工业集中区, 大的上千亩, 小的几百亩, 受用地指标和地方财力约束, 各类工业区用地不仅面积大, 征地也很不规范, 这样极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内部用地现状混乱。主要表现在农民建房出现无限制外延现象, 空心村越来越多, 空心面积越来越大;土地转换无人管和不办手续等现象;墓地抢占耕地现象越来越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现行征地制度、用地补偿制度不合理。征地范围过宽, 补偿标准过低, 使得征用和出让价格上产生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因为农用地的价格和建设用地的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 这一利润空间的分割为土地违法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非法圈地、盲目征地及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极大地获取这部分利润。

二是领导干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一些基层干部未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的关系,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圈占土地的短期行为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急躁冒进情绪。很多土地违法行为往往被冠以“经济发展”、“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的名义受到了不应有的保护。

三是法制观念淡薄, 认识存在偏差。我们并不否认为了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牺牲部分人或集体的利益, 但国家征用权的滥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强制转移, 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 政府以低补偿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 又以拍卖出让等形式高价转移给土地开发商。还有一些村民错误地认为农村土地历来就是集体所有, 可以随意处置, 形成了“自家田地自家种, 自家田地自家用”的传统观念。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必须完善使用农村土地中的每个环节, 加强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合理分配税收, 才能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趋于正常化、规范化和合法化。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土地管理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规范用地保护耕地是土地系统每个成员神圣职责, 一支拿得出, 打得响的队伍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当前必须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做到令行禁止, 不折不扣, 依法行政, 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坚决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县“五个不准”和“一户一宅”等政策规定, 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落实, 积极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二是要加强规划协调,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当前国家对土地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因此, 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树立新思路, 真正落实“两保” (保经济、保耕地) ,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 领域更广, 利益关系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做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依法按规支持村镇建设, 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县域协调发展。

三是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尽快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批后跟踪监督制度, 结合体制改革, 并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大队。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 建立与司法、纪检、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的密切合作制度, 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益。对那些我行我素、顶风作案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刑法》规定, 严厉打击。大力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配合, 强化土地执法手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具有不可再生性。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就必须抓好农村土地管理。抓好农村稳定工作关键在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发展经济时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须存一分地留予子孙耕。

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篇2

一、土地整治在现有农村土地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 土地登记多头管理, 土地确权进程缓慢

现行的登记制度分散且不完善, 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从属于国土、农业、林业等不同的部门登记。土地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产权的空间布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尚未完全确权登记, 农村未在册、未承包的土地大量存在, 不利于土地整治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重新调整。

(二) 土地流转市场有待建设, 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不完整

通过土地整治, 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了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建设用地的大范围流转, 但目前并未建立土地流转水平较高、规范化的农村土地市场。首先, 没有明确的市场主体和客体, 市场准入资格模糊不清。农村土地流转以政府管理为主, 农民无法成为流转的主体。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 土地流转局限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流转, 城市进入障碍较多。其次,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规模较小。相当一部分农民流转土地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土地流转任意性较大。农民对于土地权利交易的信息较为闭塞, 土地流转较为分散, 难以集中形成规模。再次, 未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缺乏必要的交易中介机构。由于土地承包权的商品性不明确, 缺乏历史价格, 同时由于我国农地集体所有, 不能借鉴国外土地价格, 所以造成土地流转价格比较低, 流转得不到较高的收入。

(三) 收益分配不尽合理, 缺乏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整治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分配往往是政府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运转带来利益分配机制的倒置。由政府主导的宅基地置换中, 地方政府、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是地方政府占用农民宅基地、获取大量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 赚取巨额土地出让收益的过程。农民被上楼或放弃宅基地到城镇生活, 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 同时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阻碍了农民对城市就业机会和保障福利的享有。对于农地整理的规模化经营而言, 无法保障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从土地之外获得稳定的收入, 能应对诸如年老、生病、失业、贫困等风险。

(四) 程序上政府主导为主, 公众参与不足

首先, 表现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上,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理应首先让农民了解认识并积极主动的争取项目, 但实际上主要由地方政府申报项目, 决定实施范围。其次, 在土地整治的规划上, 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在制度设计上应是参与规划主体间不断协商的过程, 但是以政府意志和规划专家思想为主导整治规划往往忽略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土地整治规划信息不畅、参与环节少, 从而出现规划的设计和农民的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再次, 在工程施工上, 主要有专业监理人员和国土部门的质检人员, 而直接利益相关者农民, 却没有最终表决权, 造成工程随意性较大、后期维护无人管理的现象。

二、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 规范农村土地权属管理, 推进农村确权登记进程

1、调解土地权属纠纷, 尽快明晰产权。

为促进农村稳定, 权属纠纷的解决首先以调解为主。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加强村委会、村民小组调解组织建设, 必要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确保权属调整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调解无法处理的提请乡镇土地管理部门解决, 经反复调解仍未向仲裁组织机构申请仲裁, 由县农业、林业、司法、国土、信访等部门成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仲裁组织机构, 在乡镇处理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裁定。土地纠纷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防止土地纠纷的再发生, 各级权属纠纷调解组织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发生权属纠纷的当时人在纠纷处理后及时登记, 签署权属调解协议。

2、统一土地登记机构, 土地权属登记规范化。

各县村需建立专门的登记机构或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 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统一登记, 统一接受农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申报受理工作, 在登记过程中要求复核进行登记的土地使用权的地块大小、四至、利用情况及土地权属等情况, 加强对土地产权登记中的登记收件、勘测绘图、申报资料初审等环节的管理, 同时建立土地登记档案信息管理, 逐步形成土地权属查询资源数据库, 提高土地登记的公示效力。土地权属调整的过程中按照规划进行及时的确权、登记和颁证, 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并及时注销原有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二)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确定市场准入范围。

首先由土地整治规划确定具有流转资格的农户提出流转申请, 县乡人民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流转审批, 制定并公布流转缴纳有关税费明细, 流转双方必须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办理产权登记, 由县人民政府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等。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准入资格的确定, 以不改变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为依据, 以产权明晰并办理登记手续为前提, 允许各种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允许各种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但对土地交易的需求方特别是非直接服务于农业的企业在交易规模、经营投入等方面设置限制。

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参考价格。

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离不开中介组织, 建立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市场型土地流转模式的培育和发展。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组织机构。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服务网络, 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政府相关机构成立的中介组织, 其交易信息须输入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管理, 以免土地交易的重复。二是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从市到县建立一套农村土地地价评估体系, 对土地权益进行合理估价, 定期公布农村土地流转的参考价格, 为集体农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入市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的流转价格。三是建立农村土地融资机构。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建设用地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 农民作为低收入者难以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 需要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力度, 允许农民将宅基地或宅基地复垦后的指标作为抵押物, 确保在土地流转中具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三)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推进市场化的配置方式, 合理使用政府土地收益金。

土地整治中对于宅基地复垦后的建设用地指标所有权可以赋予农民, 农民享有排他性的收益物权, 可以将指标在农村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 政府作为指标交易的辅助管理者, 对交易双方进行审核、对指标进行验收, 由政府单位收取相应的交易税费, 并公布收取费用的标准。同时为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业的发展, 在明确指标交易的收益后, 按一定的比例建立农民土地收益基金, 主要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失地农民自身的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对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督、检查,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政府土地收益金的收入支出明细, 保证政府资金专款专用。

2、土地流转参与社会保障, 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利用土地流转的价值收益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积累资金。对于将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生产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民, 由这些组织拿出一部分经营收益充实到农民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放弃土地耕作权的农民, 由村集体向承包方收取租金, 土地租金除用于农民基本的生活补贴以外剩余部分注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对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主要利用地方财政土地收益作为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 或为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会保险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除了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外, 还需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 使他们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通过建立就业培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创新机制,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 同时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四)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扩大群众参与范围

1、确保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官员不能只将公众参与作为获得政府“合法性”的手段而走形式主义, 而是要走出“公众参与与提高政府行政绩效、减少管理成本相对立”的误区, 把公众参与视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政务公示栏等各种宣传途径和信息公开渠道, 使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整治, 从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各阶段准备做什么、如何做, 保障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要使群众充分参与到土地整治上来, 让项目所在地群众全程参与、全面谋划, 必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变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2、健全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在土地整治程序的各个阶段设置公众参与的环节, 建立公众参与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政府回应制度。为确保公众对政府决策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利益表达的有效性, 可以成立公众参与组织, 通过组织性参与克服个体参与表达无力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建立公众参与网络信息传递平台,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 应在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公众参与的程序、权力和方式等制订详细规定,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 为公众参与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三、结束语

土地整治应该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合理进行收益分配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时时以农民权益为重, 发挥富有创意、创见、创新、创造精神的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土地整治中除本文所提到的问题外, 还面临着农村耕地保护、宅基地管理、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土地管理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 才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

摘要:农村土地整治近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文章针对在土地整治现有的农村土地管理中所面临的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鲍文, 陈国阶.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6) .

[2]、伍振军, 张云华, 孔祥智.宅基地置换增值收益分配——基于J市的案例研究[J].江汉论坛, 2009 (9) .

[3]、朱启臻, 杨汇泉, 朱健楠.“空心村”整治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探索, 2010 (4) .

论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篇3

一、“悖论”的现状

土地耕地管理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不占或者尽量少占农用地。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即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甚至可以灵活变通, 没有条件开垦的还可以异地“买指标”, 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如果真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保护土地耕地, 特别是能够按规定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占多少, 垦多少”, 那么我国的耕地是不会大幅度减少的 (除退耕还林还草部分外) 。

但是, 与现实对比鲜明的是一组组令我们触目惊心来的数字:从1979年到1997年, 国家从农村征收了2亿7千万亩土地, 用于城区扩容、修路、建工厂和开发区建设。包括退耕还林 (草) 、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内, 全国耕地面积1999年净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净减少近1900多万亩;2002年,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00多万亩;2003年更高达3800万亩;到2003年底, 全国现有耕地面积比1997年全国农业普查时 (1996年底的数据) 减少了1亿亩。2004年耕地面积再度净减少1400多万亩;2005年度净减少540万亩。现在, 全国耕地面积只剩18.31亿亩, 人均耕地还达不到1.5亩, 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来, 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达一亿一千多万亩 (其中包括1550万亩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这是难以置信的, 大家看看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平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状可知事实) , 这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及“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悖论”形成的原因

1、财说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从财政包干体制变为分税制, 地方财权上移, 地方政府越往下所掌握的财源越少, 事权则层层下放, 负担越重, 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更有众多的考核指标, 就是所谓的“中央请客, 地方买单”之说。例如在2004年, 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4.9%, 但教育事业费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 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 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对于乡镇一级政府, 掌控的财源最少, 但直接面对和承担经济与社会管理事权的庞大人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 省地两级负担11%, 县级负担9%, 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 最后实际上就是由占大多数的农民负担。2004年,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 其中, 地方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 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成为“吃饭财政”, 甚至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依时发出也成问题, 也是乱收费、乱收费, 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

扩大财源途径之一是增值税25%分享部分, 必然激发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上项目, 加速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途径之二是扩大地方可独享的收入来源,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这些大部分与土地有关, 导致在连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口号下, 大量征用集体土地, 不断扩张城市规模, 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以土地生财。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 从此可见一斑。

2、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征地权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国家”和“公共利益”。如开发商建商品房或投资者建工厂需要集体所有的土地, 找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那么, 开发商或投资者和地方政府, 是否就可以代表了“国家”?是否就代表了“公共利益”?这些均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是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所设计的“征地、补偿、批租”制度, 明显使农村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处于被动局面, 是绝对不完整的所有权, 不能有效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也为政府滥用“公众利益”之名而损害农民利益在法理上大开方便之门。

3、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完整。

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权限还小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限范围, 既本人所说的“所有权小于使用权”, 因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者还可以将使用权抵押、出租、转让, 而集体所有土地所有者却没有这种权限。对于商业性质开发而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所有者并不能作为转让所有权“价格”的谈判主体, 必须要由政府来“代理”。

三、有关认识

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 篇4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容整洁是基本要求。开展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 强调新村建设和村庄整治, 建设规划新农村,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能够顺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加大农村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力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加强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 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耕地质量, 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农村土地的管理虽然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但是, 在实际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上,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第一, 大多数农村土地规划不能按照有效可行的办法实施, 土地规划比较盲目无序。虽然国家对土地规划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但是,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讲, 大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随意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治, 不利于农村整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导致耕地面积大为缩减。党中央对国家耕地的保护十分重视。但是, 一些农民由于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将耕地农田发展成鱼塘, 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还有的农民将耕地闲置, 影响了耕地的有效利用。

第三, 农村的宅地规划不到位。随着大批新房的建造, 老房的遗留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老房已经不能居住, 但其仍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 房与房之间留的空隙过大, 不能被充分利用。

第四, 在农村土地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农民对土地的征地程序不知情, 管理者未能准确认真地告知农民, 使得农民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十分被动, 损害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五, 农民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过度垦荒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未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由于在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必须重点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第一, 完善农村的土地规划, 避免管理的盲目无序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规划办法和土地利用规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将闲置用地集中利用起来, 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农村的用地情况, 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整体有序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制订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村容整改计划, 立足现有的土地资源, 对于闲置的房屋或者未经被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在征得农民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拆除或改建, 并在符合年度总体用地计划的前提下, 引进一些工程项目, 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 对于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严加控制。耕地的保护对于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应该大力保护耕地农田, 严格规范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审批管理, 严格限制盲目圈地划地, 违规挖建鱼塘等破坏耕地的行为。提倡复垦为耕地, 严禁以整治为名,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严格审批建设用地程序, 以保证耕地的总体面积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 逐渐规范和完善土地的管理。国家启用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基本农田、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点土地整理等重大的工程, 鼓励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保护, 充分利用村中的边角空地, 增加有效的土地资源, 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改。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 完善征地程序, 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公开透明地进行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 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落实征用地补偿费用, 确保及时到位。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和征地费用标准, 如果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应该不予报批用地, 确保被征地农民依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从而做到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 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要加快对开矿的整顿工作, 确保科学合理开矿, 保护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使群众增强科学意识, 合理用地。完善地质灾害的检测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

总之,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能够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能够切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农村的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联系密切。本文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出发, 针对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期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慧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土地征用问题[J].经济问题, 2004 (3) :56-58.

[2]周镕基, 程强然, 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2) :23-25.

[3]孙晓婷, 陶宇.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 2005 (8) :208.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篇5

1 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1) 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 在广大农村中, 还存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够的情况, 甚至有些地方至今仍没有开展延包工作的, 此外, 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机动地问题混乱、因妇女婚嫁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等问题导致的经营权、承包权等纠纷。

(2) 农村耕地流转不规范。个别农村基层部门不尊重村民的想法, 强制流转村中耕地, 从而引发矛盾。还有就是村组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截留和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也存在着合同不规范, 口头协议等现象。

(3) 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农村耕地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商业开发等原因被征用时, 补偿问题常常会成为引发纠纷的重要焦点。主要包括不及时和不合理的补偿两个方面的原因。

(4) 农村耕地收回与调整产生的纠纷。部分农村因地方发展需要而发生行政隶属变更, 乡、村组织并撤等情况, 个别地方会以此为由, 对农村耕地承包和经营权进行变更, 其中难免产生不公平合理之处, 从而导致纠纷。

2 土地仲裁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1) 由于我国的土地承包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在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时, 仲裁工作必须符合目前我国国情、乡情、民情, 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在原则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解决纠纷。

(2) 坚持政府的指导。政策性和专业性是解决复杂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重要基础, 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维护农民权益、保证仲裁质量。

(3) 以化解纠纷为目的。要尽量通过调解来解决和化解矛盾纠纷, 争取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解决问题。首先应发挥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准确找出当事双方的矛盾焦点和难点来解决纠纷, 一切工作要围绕化解纠纷为目的。

3 加强和提高仲裁工作水平的方法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在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以解决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中存在的难点和死角, 同时也让许多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仲裁的案例能够有更加详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2) 仲裁机构的独立和中立。仲裁委员会具有准司法性, 为了确保仲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应该将仲裁委员会从行政机关的附属中剥离。淡化该仲裁机构的行政性, 突出其契约性、民间性和中立性, 避免行政干预, 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3) 仲裁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为保障仲裁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司法公正, 应在仲裁机构安置高素质人员, 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仲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对仲裁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试, 并对合格者颁发专业证书, 要求其持证上岗。

(4) 完善仲裁工作联动机制。采取村、乡、县三级联动的机制进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逐级处理, 便于各级仲裁机构及时调解问题。

土地仲裁部门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建设, 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才能切实有效地落实好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 为农民提供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仲裁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文, 邬砚.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09 (00) .

梨树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篇6

1 农村土地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成了农村建设层面及发展层面的1个指标, 依照相应规定,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奋斗目标, 因此, 我国将农业层面的生产及合作社的建设当作建设核心, 以此实施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世纪末期, 我国首先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观, 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观中, 新农村建设内容则是其中1个首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观也不断获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关注。

2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管理在工作中产生的欠缺内容

对于我国乡镇级的土地运用而言, 虽然也通过政府的整体规划对农村土地管理运用的规划方案进行设计, 可是, 在大多数的农村土地管理内并没有获得详细、专业的落实, 大部分是通过农民自动组建规划并执行, 欠缺可靠性及科学性, 从而令农村土地管理产生欠缺部分。

2.2 落实困难的基本田及耕地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基本田及耕地保护工作, 可是在真正执行当中, 却通常无法获得真正落实, 令农村土地管理的作用无法发挥。所以, 农村产生了许多例如劳动力流失, 农田流失严重的状况, 还产生了为了眼前利益, 而进行有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违法事件[1]。

2.3 农村灾害防治工作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都较欠缺防灾意识, 对于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和治理层面的意识还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相对落后。而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 我国的相应部门还没有完成地质灾害测防体系的创建及完善, 这就令新农村建设在制度、技术等层面无法获得有力支撑。

2.4 农村土地转用及征收管理层面的问题

农村征地程序太过简单, 缺乏对征地过程的告知、确认及听证程序, 不具备规范性。没有依照国家和政府批准而执行公布实施的征地年产值标准等规定, 对村民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等层面的公开解释。在征地中, 没有对农民的征地参与权、知情权等执行良好的维护, 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3 新农村土地管理意见

3.1 坚持杜绝耕地产生违法现象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 而土地大多数都用在农业种植, 所以, 关于农村耕地管理工作已经变成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 只需将农村耕地管理做好, 才可以更加良好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 进而真正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农村务农人员收入, 这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而言, 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当地土地审核需求, 不可轻易审批农村耕地的工业圈地申请, 有些区域还将耕地改成池塘, 此类土地使用形式并不被批准[2]。

由于当前农村工业化建设进程的提高, 在许多农村地区都申请工业用地, 政府部门对这类土地审核工作也需提高, 对土地的应用目的、申请审核布局等均需要执行细致的审查, 提高政府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 保障土地不会超脱政府的管理能力。对农村工业产业建设而言, 需要企业严格依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标准, 严格依照政府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土地使用及管理权, 产生违规现象应立即收回。

3.2 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

农村土地中应用类型里占面积过大的还包括农村宅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政府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透过集中管理形式对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执行管理, 不可存在1户人家申请多个宅基地现象, 确保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的平等性及平衡性, 不可产生超标占据宅基地现象。

3.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执行工作, 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透过强化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来保障政府, 及时掌控农村土地使用情况, 以保证政府工作可以真正处于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向进行, 发现具有危害农村人口土地权益的情况应当严格办理, 并通过对农村人口形成的影响建立专门资金补偿制度。

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而言, 应当尽快给予解决, 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 保障农民利益, 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水平, 土地资源成为社会群众发展及生存的保障, 所以, 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 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所以,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 农村方面正在执行大量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变成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里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3) :46.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探讨 篇7

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目的和必要性

在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下, 由于一轮、二轮土地承包均是责任承包制, 客观上淡化了对空间信息的管理需求。加之法律缺位, 农村资产权属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明确,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流转、征地占用等行为, 使政府掌握的权属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

一是由于历史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农村承包地地籍管理混乱的现状, 使得农村土地登记没有清晰的台账和完整的四至边界图、更无账图对应的农村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二是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之间, 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的历史遗留问题关系错综复杂, 造成权属信息不明确;三是农村居民对其土地的产权没有证书依据;四是以往没有对农村宅基地及农村自建房产的大规模确权登记, 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政策依据

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要求“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三是农业部经营管理站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承包经营权登记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薄, 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 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四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原则

一是确权工作原则。尊重历史, 面对现实, 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二是政策和法律并用原则;三是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权利设定一般法定原则;四是具体问题处理原则。遵循政策法规优先, 政策法规已有规定依据或能参照执行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交由群众民主决策, 能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研究答复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交由下级研究处理。

三、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做法

上一篇:哲学与传播学下一篇:审计模式基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