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魅力(精选11篇)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1
每当我唱起那首令千百万听众及音乐爱好者们欢欣鼓舞、百听不厌的左权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时, 每当我看到听众们和着我的歌声在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时, 我心中总会充满了无比的激动和感慨。我常常在深思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曲小小的民歌, 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呢?
这首民歌, 原是太行山区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开花调”中的一首。质朴而欢快, 细腻中带着羞涩, 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对唱的一首民歌, 抒情而大胆, 直率而含情。
这支歌从清朝年间一路走来。三百多年代代相传, 歌声不息。美好的歌声, 传承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希冀和向往。我细细品味歌中的韵律与生动的歌词。“桃花红、杏花白, 翻山越岭我看你来呀, 阿哈呀呀呆。”这很像是古代诗经里的一首歌词:“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前面的歌词和后面直抒胸臆的表达虽然不尽一致, 但这种比兴手法却起到了无以比拟的艺术效果。这些字词间充满了浓浓的情怀, 充满了质朴委婉的乐感。再加上太行山区特有的地方风格和优美的声韵, 便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活力和久唱不衰的生命力。
我想, 生活是平凡的, 歌词也是平面的。只有歌者把它细腻地演绎出来, 才会变得生动活泼而精彩多姿。
这首歌不但有赋予它文化底蕴的时代, 更有经历多个时代而走出大山, 走向今天的无比张力。实践证明:这就是文化传承中所体现的艺术魅力, 这就是风格多样化所带来的音乐魅力。所以, 那些脍炙人口“开花调”中的《樱桃好吃树难栽》《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等歌曲, 才会情真意切地打动人心, 才会声声不息地传唱下去。
还有,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 有一首电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这支婉转悦耳、委婉动听的抒情歌曲, 被湖南省歌剧院的王玉珍唱响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 可以说从大人到小孩, 几乎没有几个人不会唱的。那歌子的意境:在清清的洪湖水面上, 在漫漫的莲花荷叶间, 摇荡着一只小小的船儿, 歌者边双手划浆, 边深情地赞美着自己的家乡:“洪湖水浪呀么浪打浪, 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那悠扬清丽、充满深情的歌声, 无不打动千百万听众的心。因为从歌词到曲谱都深深寄寓着他们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和眷恋。优美的旋律和着悠扬的歌声, 使听众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因而这首歌才会被人们喜爱而久唱不衰。这是什么?这就是时代歌曲所展示的艺术魅力。
这些蕴含着人们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歌曲, 无论它是舒缓的, 还是激越的, 无不渗透着人们丰富的内心反映和精神寄托。这种完美的统一, 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美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千百年来, 易于传唱的歌曲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我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受民间音乐的熏陶, 对民族音乐艺术有着比常人更多的理解和热爱, 可以说, 我是民歌的留守者, 更是义不容辞的传承者。多年来, 在不间断的民歌演唱实践中,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声乐艺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你在唱什么, 而是你在怎么唱?怎么样去发挥声乐艺术的特色?怎么样去真正体现出艺术的本质和独立的品格?使声乐艺术在传承民歌原有的基础上, 进一步得到艺术的升华。为歌曲寄寓更深刻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使人们在喜欢歌曲之余, 读懂它真正的内涵, 继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今天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 是科学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历史嬗变的过程中, 民歌演唱如何与时代同步, 如何与世界接轨, 同时又能继承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的情韵, 这是摆在我们歌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我们有责任肩负起继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历年的民歌演唱中, 广大的听众都喜爱我的歌声。借着飞越的歌声, 我倾尽心力宣传着“环保内容”, 被有关部门冠以“山西省环保形象大使”, 又被广大观众誉为“绿色百灵”。我就像是一只“百灵鸟”, 飞在广阔的蓝天、田野、农庄、工厂……我甜甜地、优雅地、柔情地歌唱着“亲亲的大自然”:
站在青草地, 仰望蓝天空。白云轻轻地飘啊, 我融进云怀中。心儿像小船, 悠悠四方行。鸟儿展翅飞啊, 山水也多情。我在风中唱, 万物起和声。声声都歌咏啊, 自然是母亲。母亲生我身, 我还母亲心。日夜多呵护啊, 母亲永年轻。
我用自己温润甜美的歌声, 唱遍三晋, 唱响大江南北。用歌声赋予歌词一种艺术的张力, 艺术的传播力, 去叩响人们的心灵, 从而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什么听众会喜欢我唱的歌曲呢?这是因为我赋予了歌曲一种新的生命和活力。我用心去唱, 用真情实感去演唱每首歌。并结合科学发声方法, 从而达到:张驰有度、柔情似水、抑扬舒缓、圆润清丽。在歌声里, 把将要表达的内容, 都极富情感, 自然流畅地演唱出来。例如我在唱《你的平安是我最大的安慰》这首歌时, 我努力塑造着矿工妻子的形象。当丈夫去工作时, 妻子总是满含着深情和期盼, 期盼丈夫能平安归来。我读懂了她们的心, 理解了她们的期待, 因而我也满怀深情, 一字一顿地唱道:
你用矿灯点燃, 点燃春的明媚。你用汗水浇灌, 浇灌秋的沉醉。万家灯火, 温柔晨炊。你在乌黑的脸上, 书写奉献与无畏。你心中只有煤。啊你可知, 雨中谁人暗垂泪?你可知, 月下谁人待你归?说好百头到老永相随, 你的平安, 是我最大的安慰。
为了唱好这些新时代的歌曲, 我在继承民歌特有的文化传统上, 又积极地探索和不懈地追求新的演唱方法。那就是:“民族与美声靠近, 民族与通俗结合。”经过长时间大胆的尝试和体验, 这种“民美靠近、民通结合”的方法, 使我在“音色、音质、音韵”上, 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质”的飞越。
在伴奏音乐上, 民乐和交响乐的结合, 使得演唱更增添了优美、大气、舒雅和欢畅的力度。
正因原生态的民歌与今天新的音乐元素相结合, 民歌才能够彰显出时代的魅力而精彩纷呈。才会为民歌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 使广大听众传唱不息。新时代的民歌将永远绚丽多姿, 魅力永存!
(山西省歌舞剧院)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2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技魅力新时代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岁月匆匆走过的足迹,心灵深处的呼唤轻摆着时钟,淌过了坚辛的河流,走过了泥泞的坎坷,中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那是祖国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文化记载,也是科学界的魅力所在!
古人们的智慧,造就了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万户是第一个利用火箭上天的人,蔡伦造纸,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除了古人们的发明创造,现代科技也很发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为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年疫情期,钟南山爷爷不分黑夜白昼的刻苦钻研,为我国的.医疗科技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不管是种植水稻,还是医疗科技上,我们伟大的祖国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不甘平庸,有了新的突破。铁路桥梁建筑工程也震撼了世界,而今天的高铁又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惊叹了!想起妈妈曾说过,以前她去武汉坐车就是一天,而现在,我真实的感受过高铁的速度,想起那干净的车厢,那列车的时速,那是多少个中国铁路人日日夜夜修铁路,架桥梁,一次次挑战极限,打破纪录并超越记录,从而使高铁,桥梁工程谱写了中国传奇的诗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也无时不刻感受到科技的价值和力量。
还记得外婆家的杂物间里有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妈妈说,她们小的时候就是看的这种黑白电视,后来家里新置了第一台熊猫彩电,手里握着摇空器,还想着没有电线接着电视怎么就能调台了呢?而现在我们家墙上挂着大大的液晶电视,不仅外观漂亮了,还能支持网络,电视节目也丰富多彩,想看什么就可以搜什么,还有互联网的发展不仅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去学习!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科技的进步随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来到我的老家,就可以看到我家地下室的老式灶台,每到过节时奶奶都会用那个灶台煮豆浆做豆腐,不方便的是必须有人在灶台前添木头生火,直到豆浆煮好,奶奶说她以前都是在这土灶上烧菜做饭的。而现在我们炒菜用上了燃气灶,做饭也用上了电饭煲,让我们的生活也更加便捷。这些,都在说明我国的科技像高铁速度一样的在发展。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 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广播 魅力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的生活已悄然改变。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机等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从广告收入的增长率就可以一现斑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我国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增长率:电视是1.53%、报纸为负增长,跌幅是6.52%、杂志是7.46%、户外是1.38%,广播以12.9%居传统媒体之首。就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一、应对新媒体,传统广播必须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彰显新魅力
从新媒体的出现开始,传统媒体就看到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并迅速走上了融合之路。在国外,许多传统媒体都在尽全力进军新媒体,试图扩充自己的实力。诸如克伦比亚广播公司、迪斯尼等传媒公司都在加强网络资产、开展收购活动。所以广播要发展,就必须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广播节目的生产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1、广播与网络联姻,构建网络广播
广播媒体应该利用新媒体,实现无线广播与网络广播的充分融合,全方位打造网络广播平台,扩大广播的有效覆盖范围,拓展广播的生存空间。现在网上广播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它与电台广播同步,有很强的时效性; 在国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广播发展得比较成熟,八套节目都在网上实现实时广播,还有以往很多节目的在线点播。二是专门的网络电台,如依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创办的网络电台——银河台,实现了24小时网上播出①。
2、广播与移动终端融合,拓展手机广播
如今,手机技术越来越向着掌上电脑的方向发展。不过,目前手机所带的收音机功能还只是传统的通过中波或调频接收节目的方式,信号不够稳定,所能接收到的电台也很有限。手机广播能否也像如今的手机报等传播方式一样,让他们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下载等方式收听节目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样,不仅听众绝对不会错过自己喜欢的任何一档节目,同时,电台也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听友的生活。
3、广播借助新媒体,搭建与听众的即时互动平台
互动环节是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最好渠道,网络是互动相对比较多的媒体,现在的广播人已经开始借助新媒体,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自主宣传、为受众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有助于主持人在节目中随时了解受众的意见和要求,并且进行良好的沟通。广播媒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了自身的双向互动优势,充实了节目内容,也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并且能够让话题持续更新。如今微博就成了新媒体上最快捷、最方便的沟通平台。2011年2月,揭阳电台综合广播全体主持人集体入驻新浪微博,与他们的“粉丝”频繁互动。除了揭阳电台综合广播频率的官方微博以外,各个栏目也开设自己的微博,这些栏目微博、主持人微博和频率官方微博互相关注、互相转发。
揭阳电台综合广播《娱乐新联盟》节目从今年1月1日开始设置了《揭阳好声音》环节,听友听过新浪微博留言点评,在每期节目结束后,将参赛选手的名单及歌名在微博上公布,从节目结束至晚八点为投票时间,得票最多的为日冠军,日冠军参加周赛……所有获胜的选手名单均在网上公布,可以随意查询票数,体现了公平、公正。听众既是参赛者,又是裁判员,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参与节目的热情。节目一经推出就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一开始每天只有二三十个听众留言评论,到现在评论数常规都在三四百条左右,有时甚至会超过1000多条,效果非常明显。《娱乐新联盟》收听率也保持我台三个频率第一的位置。在这个节目成长、推广的过程中,与微博听众互动功不可没。
二、应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广播必须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新媒体有几个非常了得的优势,如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和个性化服务,互动性强,可以自主、自由传播信息等等。因此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广播要想发展壮大,除了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这一基础原则外,广播媒体必须给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产品。
1、新媒体时代,需要把握受众视听特点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主要是人民群众在媒体选择上的自主性。在媒体传播中,群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传播者,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主动参与者。在舆论传播中,群众可以自主的选择信息去传播,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阐述自己的主张和观点①。所以基于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听的特点的变化,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到,要想彰显其广播自身的魅力,一定要把握受众视听特点的变化。在通过广播传播信息中,一定要突显受众的主体地位,了解受众的需求,能够让受众在广播中自由的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主动的采取广播的形式去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传播。
2、新媒体时代,需要开发多种与听众互动的广播节目
新媒体时代提高媒体的传播力的最关键在于,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和吸引受众进行参与和传播,进而强化受众主动进行参与的行为,达到信息传播人数多和传播范围广的目的②。受众的视听特点,决定了广播传媒对广播的节目形式需要进行创新。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想方设法的满足听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需求,从而为听众提供自主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要想在节目上有所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新广播节目的形式。要想办好广播节目,充分的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创新广播节目的形式。现在一些广播节目主要以主持人为主的聊天节目,从而大大的占据了听众积极参与互动的时间③。因此,要想收获更多的听众,需要创新广播节目的形式,让听众完全的融入到节目中来。例如:一些播放新闻的广播节目,可以通过连线与听众互动等等,不仅能够丰富新闻的内容,还可以开通与听众互动的良好渠道。
(2)尊重听众的个性发展。受众在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个性的选择,听众个性化的接收和传播信息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哪种媒体能够充分的让受众彰显个性,哪个媒体就能更多的吸引受众④。因此,作为广播传播人,需要尊重听众的个性发展,从而提供优质个性服务,在进行节目编排的时候,充分的融入个性发展的元素。广播人应该认真的把握广播节目资源,分析听众的个性要求,准确的为节目进行定位,贯彻落实具有个性化的广播节目,从而让流失掉的听众重新的回归广播节目,让一直忠于广播节目的听众能够找到更多的自己需要的广播信息。
(3)进行热点话题的策划。在广播节目中,需要关心听众的利益和关心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听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上的热点往往是听众最愿意参与和互动的。广播人应该探寻听众的心理,从听众的最重要的需求出发,寻找节目与听众的最好的结合点。在广播节目中,可以围绕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进行节目的安排。通过设置与听众互动的环节,可以与听众进行沟通和进行感情上的交流。通过社会上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听众在交流中能够有的放矢,满足听众想说的欲望。
结语
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了广播移动传播的优势,才使广播得以生存下来。广播在40多年前没有离开我们,今天也绝不会被轻易地挤出历史舞台。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和新媒体交朋友,为听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产品,我们的广播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①符进叶,《试论广播节目的定位》[N].《中华新闻报》,2004
②汪英,《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何平、薛峰,《浅析广播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J].《中国广播》,2009(10)
④冯帆,《全球视角下广播的近观及远瞻》[J].《青年记者》,2009(23)
(作者:广东省揭阳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频率总监)
校长人格魅力的时代取向及其塑造 篇4
一、校长人格魅力的时代取向
校长人格具有教育职业上的特点, 这一点易为人们所认同。但我们更应看到, 人格须有个体负载, 而个体又深植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之中,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特定的人格,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兴起等, 都会对校长的人格产生巨大影响, 因而脱离时代的要求来谈校长的人格是无意义的, 时代的发展对校长人格提出了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个是管理智能。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新的知识、学科不断地出现, 而且知识也不再是校长的专利。校长的专业化更多表现在能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上。显然,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校长的管理智能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 管理智能成为校长履行职责, 实现管理目标的基础条件。为此, 校长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 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管理实践, 指导教师、下属, 成为一名内行的管理专家;更要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 包括观察预见、分析决断、组织协调、口头语言与书面表达、应变与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二个是事业心和责任感。市场经济肯定功利价值追求的合理性, 并把它提升为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之一, 这易使人产生道德迷茫并使伦理价值在社会生活中遭到贬抑。同时,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中过分强调个人价值, 不注重社会价值的错误导向, 也会给校长的思想意识以巨大的冲击, 使其意识领域的防御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 一旦不能明辨是非, 校长的价值观就将扭曲, 出现权力寻租的情况, 甚至导致其个人主义倾向。为此, 新的历史条件下, 校长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满腔热忱地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兢兢业业, 鞠躬尽瘁。
第三个是敬畏感。必须看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教职工的民主、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由此导致学校管理中权力性因素效用下降, 而情感性因素的效用上升。适应这一新形势、新情况, 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 必须具有敬畏教职工的心, 充分地尊重、信任、依赖他们, 这不仅不会降低校长的威信, 反倒会提高校长的威信。为此, 校长必须主动放下架子, 摆正自己的位置, 注重情感的力量,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始终以自己的质朴、谦虚、热情、善良的美德对待、感化教职工, 充分地尊重、信任、依赖教职工, 努力缩短同他们的心理距离, 成为其知心朋友,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是创新精神。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学校所处的管理环境与以前相比更加复杂, 管理目标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全新的管理环境, 校长必须具有创新的品质, 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作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决策, 以促进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 校长必须具备创新心理。比如, 创新的欲望、胆识、冒险精神、意志、兴趣等要素。另一方面, 校长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具有适应发展变化环境的决策能力, 做到不按过去的条条框框办事, 能够提出新的、具有价值的观点、思路及见解。
第五个是个性化人格。校长的人格并不是脱离现实, 教育学生的抽象人格, 而是一个活生生,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个性化人格。他们都有丰富的个性, 有自己的理想、信仰、需要、爱好和性格, 并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 而不会刻意去压抑自己的个性, 成为双重人格。他们能用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感动、教育教职工, 且一旦自己出现了错误, 也能及时进行自我批评, 而不会将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因此, 他们给教职工最大的感觉就是真诚不虚假, 值得信赖。
二、校长人格魅力塑造的对策
校长人格魅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 它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特定文化, 具体讲是一定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对校长的直接影响, 使他们接受一定的文化, 从而实现其角色意识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即校长不断从客观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 从而实现自身人格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在此, 校长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 也就是校长人格魅力最终形成的过程。我们应根据校长人格魅力形成的这一规律, 明确校长人格魅力塑造的重点、途径、方式和方法。
第一, 注重价值观教育, 强化校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面对社会的竞争、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的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 不少校长的心理素质在滑坡。同时,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中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错误导向, 也给校长的思想意识以巨大的冲击。在此大环境下, 校长能否正确应对市场经济及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 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仰, 关键在于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为此, 我们应注重价值观教育, 致力于校长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不仅使他们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 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和执着, 对个人事业境界有准确的定位和追求;而且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始终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
第二, 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校长管理的智慧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 一个处于无知状态下的人既不可能产生健康的人格意识, 更不可能为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努力实践, 提高校长的智慧水平是十分必要的:1.哲学素养。校长的管理行为总是要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 同时我们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的。只有坚持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校长才能充分认识、理解和处理教育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关系, 才能高瞻远瞩, 正确地把握未来, 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2.职业知识和能力。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他们应是教师专业上的领路人。诸如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知识等;但仅仅如此还是不行的, 校长还需要管理上的知识和能力, 能用科学的管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3.创造性思维。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应是一名创造型的校长, 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能够根据变化着的环境作出科学的决策。对此, 我们应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 重点训练校长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反性思维等能力, 使他们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敏感性和变通性, 以此激发其创造潜能和创造的主动性。
第三, 创设良好条件, 弘扬校长管理育人的主体地位。管理育人主体性的发挥是校长人格魅力产生的支撑点, 管理育人主体性得不到确立, 校长的人格魅力就无法形成。因此, 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 大力弘扬校长管理育人的主体性。第一是信任尊重。我们不要把校长作为被动的监督、控制对象, 而应作为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领导力量;不应限制校长不该怎样做, 而要引导他们该怎样做;不可限定校长的活动时间、空间, 而应为他们活动时间、空间的扩大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是宽容的人文氛围。我们应充分让校长表达自己思想观点, 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对校长创造性工作应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对他们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败, 不仅不要批评指责, 还要给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第三是激励机制。我们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 充分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坏不一样, 鼓励校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成名成家, 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四是工作条件。我们应积极地创造条件, 为校长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 给予校长必要的行政权力, 而非限制他们的权力;增强管理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 让校长感到工作的兴趣和吸引力, 使其具有自我实现感;通过校长与教师岗位的双向选择, 使他们对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 增强其工作的弹性。
第四, 加强引导, 注重校长道德情感的培育。从实际情况来看, 任何一名校长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 还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和艰苦磨炼的过程, 才能逐渐认识到管理的意义, 体会到管理的乐趣, 得到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 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 自觉地克服困难并锻炼作出抉择的毅力。只有在此基础上, 他们的思想境界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情感、意志才会驱使自己自觉地选择善的行为, 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因此, 道德情感的培育是校长人格魅力形成的必要触媒, 缺少了道德情感, 校长的人格魅力就无法产生。当然, 问题在于, 校长的道德情感并不会在实践中凭空产生, 因而我们要加强引导, 使道德情感在校长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一, 对校长的情感, 尤其是事业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应有明确的要求, 让其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 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 应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二, 启发校长了解自己情感的弱点, 引导其预见到的其后果, 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其三, 培养校长对消极情感的自我控制力。
“伪娘”时代怀念魅力瞬间 篇5
◆不说话的时候。沉默但目光专注地看你说话的男人一定内心丰富,因为他身上似乎有一种致命的磁场,让你觉得他酷极了。
◆含着半口饮料微笑。为了回应你,他哪怕嘴里含着咖啡或者美酒,也不急着咽下,先反馈给你一个积极、友好的笑容,这样的绅士举止当然会让你心头顿生暖意与好感。
◆果决而内疚地摁灭烟头。只是因为你的出现,正在抽烟的他立即用这一动作欢迎你,虽无声,但那动作非常男性化,这比为你脱外套、拉椅子更贴心也更有说服力。
◆“我干,你随意”。酒桌上说这话的男人豪爽,但不乏柔情,非常善解人意,仿佛可以为你赴汤蹈火,但背影一点儿也不冰冷。
◆“不要在风口接电话”。他在街头用手机给远方的女友打电话时说了这么一句话,风吹着他的脸,他眯着眼,很迷人。
◆一下子强有力地把你拽到怀里。一切不容置疑,男人的霸气通过这种温暖的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你绝对拒绝不了。
◆镜子前拉一下领带。这时的男人很认真,而且有种片刻的孩子气,这很会激发你的温存欲望。
◆下楼时吹口哨。那是一小节美妙的旋律,女性喜欢考究男人的唇齿,而那一刻他会满足你的。
◆无辜地耸耸肩膀。喜欢看男人这时的身体语言,每一个细节都令你怜惜疼爱。
◆嚼口香糖的男人。有些玩世不恭,总是忙里偷闲地嚼着口香糖,一种无所谓的感觉,带点儿男人的“痞”。
◆在海滩上躺着晒太阳的男人。古铜色的皮肤,迷离的双眼,你是不是有种想“活埋”他的冲动?
◆突然把车开到你身边,摇下车窗对你笑,这是许多浪漫故事的开头。
◆在寒风中不停跳着等人,双手插在口袋里,领子高高竖起。这一刻,你一定希望你就是他要等的人。
◆弯腰轻抚一只摇尾巴的狗。有爱心的男人,看起来特别舒服。
◆掏钱埋单的男人,并且说:“不用找了。”
◆双手从背后变出一朵玫瑰的时候,你一定会认为他是最好的魔术师。也许他改变不了风向,但可以改变你的心情。
◆他顽皮地跑,因为他手里拿着你吃剩的蛋糕,他总喜欢分享你的剩菜。
◆他做俯卧撑的时候,脸上都是性感的汗珠,很有男人味。
◆他抱着篮球向你走来。活力四射,总会给你带来兴奋。
◆就职演说前的停顿,目光扫视全场。大气的男人,很有慑服力。
◆坏坏地注视着你,光明正大地暧昧,这种目光是种深刻的激光式的抚摩。
◆灿烂地笑,关键是露出两排洁白清新的牙齿。女人的唇,男人的齿,都是性感利器。
◆有额纹,这是思考或疑问时的皱纹。35岁以上男人,如果没有额纹,那就如同外婆没有白发。眉宇处如果有个昂扬的“川”字,那就更有内容了。
◆奔跑或大步流星。因为豪迈,也是自信。
◆男人刮胡子时。白色泡沫,非常有遐想空间,青亮的下巴,如果还有美人沟的话,那是种会让女人发出尖叫的性感。
◆正在换灯泡或钉钉子的男人。动手能力强的男人,有种让女人踏实的感觉。
◆摘下手套与你握手,热情但手心不湿。
◆愉快地答应你去摘星星或赴汤蹈火的时候。
◆男人快速做出决定的时候。最怕男人拖泥带水,当然,床上活动除外。
◆男人戴安全帽的时候。那是一种奇妙的俊朗。
◆接吻的男人。那一刻有种贪婪的魅力,仿佛要一手遮天、独吞天下。
◆单手持枪射击的男人。如果他是光头,效果会更好。
◆穿着一条不用皮带的牛仔裤的男人,当然,腹肌要发达。
◆男人咬紧牙的时候,那是一张充满张力的刚毅的脸。“用力”是男人的“第三”性征。
◆男人勾引你的时候。不会勾引女人的男人是残缺的。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6
一、时代呼唤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当今的观众, 他们的审美取向,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的变革, 时代的变迁, 深层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 最细腻的, 最直接的反应着时代。他们不再接受十全十美的“高大全”, 看腻了脸谱式的人物, 他们想看到一个完美人物的背后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想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脆弱的一面, 想看到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灵魂深处的那一缕阳光, 他们想看到人性的扭曲, 蜕变, 升华。影视、舞台艺术的受重主体是观众, 所以, 演员的表演必须保持与观者同步, 要高于观者的审美层次, 起到引领作用, 不能跟随, 更不能滞后。
“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表演, 故作深沉的“硬汉”, 超越人物的“大气质”表演, 至今在影视剧中还经常看到。“高大全”脸谱化, 是文化大革命的遗留思维, 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精神楷模每个时代都需要, 但作为演员要塑造今天的精神楷模就必须在此基础上, 使其多侧面、多角度、加深、加厚, 付之于更多的人性的成分, 使其当今的精神楷模真正的有血有肉, 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故作深沉的“硬汉”是七十年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打开, 外来文化并不多, 中国的影视剧艺术正处在复苏时期, 演员的表演在稳步提升, 观众也看的津津乐道。突然, 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使得中国观众和中国的演员措手不及, 虽然《追捕》当时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流作品, 但剧中的横路进二, 长冈了介, 唐塔医生,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尤其杜丘、真优美、史村警长这三个人物形象给中国的观众和演员以巨大的冲击, 来势之凶猛, 可谓横扫千军, 甚至中国观众的审美也为之改变。高仓健的冷漠表演, 使得中国很多男演员从此在银幕中不敢笑了, 不是硬汉的演员也开始“演”硬汉, 不该冷漠也装出冷漠, 感情不到也深沉, 没办法, 如果你微笑你就是“奶油小生”, 于是, 就出现一种表演现象, 故作深沉。但这种畸型的表演方法并没有保持多久就不为观众所欣赏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外来文化大量引进, 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 逐渐从惊奇兴奋中恢复了理智, 演员也从整齐划一回到了原本的个性。
二、创新的艺术需要不断汲取、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发展创新文化, 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创新,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 而是为使文化艺术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更能吸引观众。电视剧《潜伏》人物鲜活可信, 极具时代感, 既演出了三十年代的革命激情, 时代风貌, 又恰到好处的渗透着当代的气息。拉近了观演两者的距离, 更有亲近感, 所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相反, 也有一些作品, 故事很好, 但剧中的演员由于处在当今时代, 浮躁的心理没有解决好, 而找不到过去年代感, 只是把当今的灰色情绪附加角色身上, 从而失去过去的时代风貌, 致使所塑造的人物模棱两可, 尤为突出的是经典作品的复拍, 部分作品留有遗憾, 实属不该。
今天的观众, 他们分得清什么是演员的感情, 什么是角色的情感, 看得准演员的表演何时是真的动了真情, 何时是用虚假的眼泪欺骗自己, 欺骗观众, 他们知道, 演员的泪水并不都是来自心里, 会流泪的演员不一定是个好演员, 他们已经不再喜欢“舞台腔”, “朗诵调”。当今的演员要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今天的生活中, 用今天观众的心理节奏, 观赏习惯, 审美的层次, 来确定表演的方式、节奏, 路线。不能用装出来的感情欺骗自己, 用技术的眼泪欺骗观众, 眼泪有真有假, 过去的时代, 这种技术是可行的, 因为观众与表演相对陌生, 有着较大的距离, 而今天观众与表演无论从心理距离, 还是物理距离都相对接近, 近在咫尺。所以, 作为一个演员, 面对今天的观众, 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真情都很难打动的他们, 以前的老技术最好不用了。
三、创新要把握好继承和恢复优秀艺术作品的关系
“舞台腔”, 是历史遗留物。它不仅表现在舞台表演艺术上, 电视剧、电影都存在, 话剧舞台尤为突出。1907年中国出现话剧, 当时的演出没有话筒, 没有扩音设备, 偌大的剧场, 上千的观众,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说的每一句话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见, 听清楚, 这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的, 靠自然发声是很难办到, 大多靠后天长时间的训练, 才可能做到。“舞台腔”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就的, 是逼出来的。
在艺术创新过程中, 艺术家所投入的创造性精神, 冲撞和突破陈规束缚的精神, 才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生命, 也才有艺术魅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排的大型童话剧《十二个月》就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时代气息, 深受少年儿童观众喜爱。《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儿艺在原创基础上着力重新打造的弘扬主旋律的大型青春励志剧, 为使这个剧目更符合时代需要, 更贴近生活和青少年观众, 进一步挖掘、展现人生哲理和毛泽东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 创作人员深入韶山亲身体验生活,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我们对剧本进行精雕细刻的修改, 使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发展主线更加清晰, 人物性格矛盾冲突更加鲜明, 个性更加强烈, 舞台布景虚实结合大气磅礴, 极具视觉冲击力。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7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电视新闻魅力,提升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媒体正在朝网络媒体方向发展,门户网站以其他的交流平台逐渐成为了新的传播媒介,有着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传播的途径更多;第二,传播的范围更广;第三,二次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这些特点为电视新闻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的制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 电视新闻魅力
在传统传媒中,电视新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地位及在传统媒体的领导地位将会逐渐丧失,会逐渐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与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无论是在传播的速度上还是传播的形式上都会更好,虽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一些有计划制作的新闻[1]。但与电视新闻相比,这些新闻的效果明显更差,不如电视新闻宏大,影像结构性也有所欠缺,与如今发展势头强劲的网络新闻相比,电视新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视觉上的优势,其影像的魅力一直为电视新闻所特有。
2 电视新闻发展的背景
2.1 新旧媒体的冲突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纸质媒体与电视媒体统称为传统媒体,而以网络为主的传媒组织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形式较为相似,然而其信息传播的介质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在一定情况下,新媒体不但能取代传统媒体的功能,还能够突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传播速度加快;二是传播的空间较广。新旧媒体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是在受众占有量上的冲突。
2.2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自媒体,是一种传媒模式,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进行融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在网络背景中所产生的,表现为在网络平台上的新闻编辑、评论及发表意见的一些行为。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将不再是媒体行业所特有的专利,而是让每一个受众,每一个新闻接收者,都具有传播新闻的可能。
3 影响电视新闻魅力的主要因素
3.1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电视新闻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明显要更快,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和发表过程中的步骤要更为简洁,此外,还不受到新闻播出时间的影响,甚至有些网络新闻,在采集上以及发表上都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中进行的[2]。电视新闻就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新闻事件在发生的几个小时之后就在网络上进行播报了,但是电视新闻经过一系列程序要等到第二天才被播报。这样就使电视新闻所播报的新闻不“新”了,那么也就难以吸引到受众。
3.2 新闻评论的群众影响力
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及引导社会的思想发展方面,电视新闻评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认知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电视新闻的评论上,其信服力逐渐减小,甚至有些受众因为受到一些恶意信息的影响,还会认为电视新闻的播报都是假的,电视新闻的评论都是伪造的等,这就说明了电视新闻的信服力已经大大减弱了,电视新闻已经难以再引起受众的关注了。
4 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的主要策略
4.1 提升新闻采编能力以及制作能
力
一则新闻如果不能保证其时效性,那么该新闻无疑是难以引起受众注意的。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离开了时效性这个原则,新闻也就难以称之为新闻了。在传统的媒介中,电视新闻因为其时效性较强的缘故,使其在传统媒介中一直处于领导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已经难以取得优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导致电视新闻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3]。而为了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提高电视新闻的新异性,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而要想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那么就要从新闻的采编及制作等方面来制定对策,各大媒体、各大电视台一定要尽可能地提升新闻的采编能力及新闻的制作能力。例如,电视媒体可以吸收网络媒体的优势,借鉴网络媒体的发展优势,可以与网络媒体相互合作,对两者之间的优势进行有效运用,促进两者间的资源共享。许多电视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对地方新闻进行主动的收集。此外,设有官方微博,在微博上开设专题评论,这些都是进行新闻采编的方式。在新闻的制作方面,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学习一些画面制作技术,对摄影棚的灯光进行调节,能够掌握布景方面的知识,使电视直播的画面感更具冲击力,更容易让受众记住。此外,对于一些传送回来的视频短片,新闻编辑应该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剪辑。在剪辑时,可参照电影制作里的一些片段,使电视新闻在画面的美感上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技术条件允许,可以采用3D技术,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电视新闻给受众带来的不仅是新闻消息,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那么电视新闻的质量也会逐渐提升,就会更加吸引受众的关注。
4.2 改变播报形式
在许多电视台中,其新闻节目大多都是通过“报道”的模式来进行的。这种新闻节目的制作有着一定的优势,第一,制作的成本较低;第二,对事件的描述直击主题;第三,时效性强;但是这种的报道形式仅适合那些大量的新闻事件叙述,例如,新闻联播,而地方电视台则不同,其新闻报道一般都是小范围的新闻事件,采取单一的播报形式难以体现电视新闻在这方面传播优势,所以一定要改变播报形式,将电视台的独有魅力更好的展现出来。例如播报形式可以依据新闻节目的类型来进行,如关于人物类的新闻,就采取跟踪报道的形式,通过故事叙述的模式来吸引受众,对于人物复杂的事件性新闻上,电视新闻就通过“微电影”的模式,让群众演员来扮演新闻事件的主角,通过情景再现的模式让新闻事件更好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4.3 使电视新闻的评论更具亲民性
电视新闻评论要想继续吸引受众的关注,要想继续引领舆论潮流,那么就必须要改革使得电视新闻的评论更具亲民性,符合百姓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从评论的出发点上实行改革,新闻工作者应将民生新闻热点作为采访目标,不应该将一些远离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事件作为目标。其次,新闻工作者要将专家权威评论与受众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对新闻评论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能仅仅从专家的角度去对新闻事件进行拓展或者解释。最后,在新闻舆论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对其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同时让专家与受众互动,要设立评论热线,使电视新闻更加亲民,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
4.4 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的来源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今,有许多的新闻都是通过人们的社交圈搜集而来的信息。许多新闻都是通过网络上的传播而受到大家的关注,由此可见,网络新闻的魅力是非常大的。电视新闻也可以借鉴网络新闻的发展,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例如,许多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通过网友投票评选的方式就是借鉴网络的方式,还有许多电视台运用网友互动的模式,这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气,借鉴网络传播模式,电视新闻的魅力也有了极大提高。
5 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魅力,那么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运用最新科技产品,对新闻画面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将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好地激发出来。另外,对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改革,借鉴网络传播的方式来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这也有助于提升电视新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薛豪熙.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电视新闻魅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
[2]刘秀梅.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机遇与挑战[D].杭州:浙江大学,2009.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8
当我随着李泽厚先生的笔端开启一段美的历程时, 对于这些散落在身旁, 俯仰可见的美丽, 突然有了畅然所思, 浑然所感。这本书虽薄薄一册, 但不容小觑。那是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像, 加之以琳琅满目的呈现, 为你提取出独特的精神实质, 探索出具象的美学实题。一本书, 一座城, 仿佛带我走进了时代的“庭院深处”, 去窥见那些热闹背后的隽永的美。
《美的历程》开篇即有令人折服的气势, 并非仅仅是语言的优美, 更有特立独行的思想。洋洋洒洒十几万字, 从史前文化书写至明清近代, 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辗转到经史辞章、诗词书画,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深厚积累和宽阔视野, 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 被高度凝练成“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等简洁明快的原创概念, 加以阐释、铺陈、思辨。
翻开书页, 就看到“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这句话, 让我想起澳门艺术博物馆。这是澳门唯一以艺术及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 也是澳门最大的视觉艺术展出空间。馆藏澳门19世纪以来的西洋绘画、澳门现代艺术、海报设计、摄影作品等系列作品, 既包含东方传统文化特点, 又渗透西方文明色彩的艺术风味, 是反映澳门历史与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佳写照。
馆中就有李泽厚先生提到的极具“市民文艺”代表性的陶瓷, “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指向了近代资本主义, 它们在风格上与明代市民文艺非常接近”。馆内展出有广东石湾陶瓷, 其历史之深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瓷器本身从一开始就颇为贴近现实生活, 而瓷器“历来是中国工艺的代表, 它在明清也确乎发展到了顶点”, 故艺术博物馆中的石湾陶瓷:人物、龙鱼、瑞兽、蟹、花卉、植物等, 活泼生动而又传神非凡。所显示出的既是朴素却不普通的现实生活, 仿佛能够出口成章, 讲述那个时期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美”从远古蛮荒的历史深处缓缓走向摩登文明的工业近代, 从诗词曲赋走向绘画雕塑, 从精美瓷器走向恢弘建筑,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总能让我躁动的心得到栖息之所, 在美中徜徉。澳门的妈阁庙, 是中葡文化和艺术的融合起点。石狮镇门, 琉璃瓦顶, 飞檐凌空, 极具闽南特色, 而庙前的葡式碎石镶拼成的波浪与太阳花, 独具匠心又赏心悦目, 使中西文化在妈阁庙得到完美的交融。同样的, 龙环葡韵的南欧情调也总是让我流连忘返, 仅有两层高的楼房典雅别致, 宽宽的长廊, 齐腰高的镂空雕花木拦杆, 廊顶上欧洲古老的马灯, 楼前的葡国碎石路面, 一切的一切都和谐而古朴, 洋溢着浓郁的葡国风韵。它们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共融的见证人, 是澳门对不同文化的相容并蓄的最美左证。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 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 经常使人一唱三叹, 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 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从小处一点一滴唤醒你对历史的兴趣, 让你回想着所见过的历史文物、所听过的民俗传说, 然后加之以美的想象, 给你以特别的、不同于他人的感受, 是一种将美学赋予凡世俗尘生活内涵的特殊体验。
“……表面看来, 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 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 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 ‘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 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如斯简简单单的四字概括, 就能让人调动自己所学所读去回忆联想然后感悟, 这就是《美的历程》的独特魅力。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与人性一样, 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 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 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而重要的成果, 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李泽厚先生如是说。浪漫, 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 是中国人的本能。曾几何时, 燕燕于飞, 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 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 却从无怨怼与悔意。
于美, 那是涉水而来承载思念的芙蕖, 那是嵇康数年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 那是阮籍穷途末路如斯绝望的长歌当哭, 那是万户捣衣不绝于耳的温暖月色。19世纪第一声炮响震雷轰开国门, 人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 浓墨重彩极具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婉约的美学。仿佛一夕之间, 日月盈亏与天狗食月无关, 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 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 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嫦娥吴刚玉兔, 那些由古人创造出的美的本体在被赤裸裸揭露后索然如斯, 毫无美感。渐渐硬冷掉的不仅仅是弃用的香炉, 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在那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 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 犹如深夜的昙花一般凋败沉沉睡去, 而所谓追寻源头的科学划破了美的朦胧薄纱。无数青年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迷茫写在脸上, 却将对美学的好奇和热情重新燃起, 《美的历程》应运而生, 诠释中国文化之美, 使“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 后学如狂”。
中国人的诗意浪漫是我的精神源泉与心灵归宿, 在大学的课程开设中, 我找到了畅游之地。学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中国文化通论”“世界文化通论”和选修课“唐诗鉴赏”“中国哲学史”“名师系列讲座”中多有提及和讲解美学精神。老师们大多加以自己的理解, 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 把这些古代的优秀精神传递给我们。那么, 要传递给我们的美学精神理念是什么?无论多少的话语都离不开“弘扬”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 当世道人心的文化被所有人关注, 当传统的真善美被不断地加以更具体更现代的阐释, 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就不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仿佛走走过场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被要求强制记忆作为考点般罗列于课本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让中西文化在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点相互兼容, 相互迸撞出绚丽夺目的火花,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智慧也许就会因此穿越时空而得以启动。
如果说气势激发人思考, 思想引起人共鸣, 那么语言就常常调动起人的感官。读《美的历程》, 无法阻挡的是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要一睹为快的念头, 带给人想要读、要写、要背的强烈欲望, 钦佩于那虽非诗而胜似诗的语言感染力。全书字字珠玑, 似行云流水, 没有纯粹说明的刻板生硬, 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 更不是老式儒生的酸腐难容, 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可以达到的绝佳作用。
比如《美的历程》中在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虽“挂冠服江边”, 却不过回家睡觉, 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 李泽厚先生说:“本来, 又何必那样呢, 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 这样精辟的话又岂是轻易能说得出来的?不得不钦佩李泽厚先生的箴言妙语。
不论是《美的历程》, 亦或是老师的课堂, 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力图给读者或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其中必然少不了语言的功劳。不僵硬, 不呆板, 不枯燥无趣, 没有味同嚼蜡, 也绝不会不堪卒读, 这便是将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所带来的一场精神饕餮。学校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 不单立足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更应该是作为健全人格素养, 优化综合素质的课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我更赞同“不论从事何事业, 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文学、艺术、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这样的观点, 只有多吸收多了解, 才能具备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 使文化价值和管理或经营理念融会贯通。
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 魏晋风度的风流与倜傥, 盛唐之音的才气和谙晓, 宋元山水的诗意和禅意, 明清思潮的浪漫与感伤, 中国传统文化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美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而美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却又是曲曲折折。《美的历程》开放而广博的视野与境界, 使我认识到美的本质是多样
精彩的, 而我所领略的澳门文化也是开放多元的。当我们把社会时代风采与美学紧密相连, 并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化现象时, 才会发现诚如李泽厚先生在全书末尾所言:“美作为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与人性一样, 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 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跑得如此之快速, 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话虽如此, 但李泽厚先生已引领我漫步2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 体验美的魅力。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9
短短一个月, 上海科普网微博的粉丝量从几百人猛增到5万多人, 截止2013年9月23日, 2013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主页的访问量达到了近40万人次, 大大超过了往年。
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科普盛宴, 让科普日活动成了趋之若鹜的热门之处呢?原来上海市科协今年创新性地在科普日系列活动中加入了新媒体元素, 利用移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 依靠颇具创意的科普营销, 形成了科普活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大大提升了科普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成为了这个“注意力”时代的科普实践赢家。
1 突破传统思维走出“线性之惑”
“科普”是传播科学的活动, 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 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方法, 推广科学技术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中, 人们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 全民的创新热情十分高涨。从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举办的科技小记者培训活动报名的火爆场面就可以探得一二, 上海的科技成果数量也呈现不断攀升的良好趋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型科普活动的相对冷清。
在网络时代, 上海市科协也是快马加鞭。虽然效果不错, 但是由于依旧采用的是单向传播方式, 没有走出“线性之惑”的误区, 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用说教式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精神, 而公众普遍认为科学很复杂, 因而变得敬而远之。
如何突破传统思维,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真正发挥科普的内在价值?
近年来, 一个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 利用移动网络, 通过智能手机,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上微博、上微信, 得到各种信息, 并自发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传播者, 这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 而是一种全网络信息共享和互相学习的模式, 人人都是聚集人气的小磁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媒体舞台。上海市科协决定在今年的科普日活动中大胆引入新媒体元素, 提高上海科普日活动的影响力。而事实证明, 他们的实践方向是正确的!
2“点对点”接力, 迈出探索的“脚步”
今年, 上海科普日的活动的规模空前, 活动数量较多, 除了主会场两天活动之外, 9月14日—9月20日期间, 全市17个区县、146家科普教育基地, 以及多个委办局将组织开展的600余项科普活动, 无论参与区县还是活动数量, 2013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的覆盖面都是历届之最。如何能让市民主动参与到科普日活动中来, 又提高科普日的影响力呢?与相关公司合作, 经过细致策划后, 一场主题为“脚印在哪里”的科普营销活动拉开帷幕!
细心的人们发现, 8月开始, 上海科普日的微博正式加V, 背后的原因是政务微博可以赢得更大的关注度, 8月15日, “脚印在哪里之一句呼吁”活动在微博上启动, 规则是:关注上海科普日官方微博, 然后转发主题并且@一位好友@上海科普日, 最后写下一句原创的生态环保呼吁口号。为了吸引眼球, 主办方还在微博上提出了奖励方案, 参与者可以得到一张上海科普日主会场的门票。生态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个带着社会责任感的话题自然激起了阵阵波涛, “追求绿色时尚, 拥抱绿色生活”、“捡起片片纸, 传递深深情”、“当环保卫士, 做时代公民”……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倾诉开始出现在微博上, 而它们传递的环保深情, 又将更多的人吸引到了这个平台上, 一场科普接力在网上传递着科普理念, 蝴蝶效应开始初露端倪。同时进行的还有“脚印在哪里之记录美丽上海!”, 与之前活动规则类似, 所不同的是要市民们晒出拍摄的照片, 并写出一句心情话语或者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奖励还是上海科普日主会场的门票。截止到9月1日, 上海科普日的微博粉丝数猛增到3万人次, 共吸引了20多个网络大V转发活动微博, 其中包括上海头条播报、上海热门榜、魔都生活圈等, 这些意见领袖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宣传广度。
3 从“预热”到“高热”开启科普饕餮盛宴
显然, 活动预热效果令人满意, 上海科技工作者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脚印在哪里”活动仍在继续。
9月1日起, 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城市规划馆灯全市50个科普教育基地的地板上出现了一对对花花绿绿的大脚印, 这个蕴含深意的标识蕴含着引领公众走进科学, 探索求知的深层理念, 而跟随这些脚印, 公众们正在络绎不绝地走近上海科普日。市民看到大脚印的LOGO, 只需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与之合影, 在新浪微博上@一位好友@上海科普日, 参与此话题活动并晒出合影照片, 便有机会获取科普日当天主会场免费门票。一时间一张张欢乐的照片在微博上出现:有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学生, 有笑容满面的一家三口合影, 还有摆酷的萌男孩……
同时进行的还有2013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的造势, 在网站的醒目位置增添了微信的二维码, 登陆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 市民扫描二维码, 就可立刻获取微信推送的科普日活动介绍信息, 此外, 他们还可以随时随地得到上海科普日的各种新闻和照片,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直观体验。更为贴心的是, 今年的科普日网站上出现了公交查询服务, 市民们输入自家地址就可以得到前往主会场和各区分会场的详细交通换乘方案。同时, 科普日网上还开通了取票服务, 只要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 就可以拿到特殊的短信, 可以在主会场门口直接领取门票。
到了9月14日上海科普日开幕, 上海科普日微博的粉丝数急剧攀升突破5万人次, 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关注人群, 达到了期盼已久的高热状态。为了让市民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主办方还在会场外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粉丝们上传的与大脚印合影的照片, 而且推出了印有上海科普网微信二维码的展板, 只要扫描二维码, 并回答平台推送的科普问题, 就有机会赢取奖品。市民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 一场完美的科普饕餮盛宴就此开启。
4 余音仍在缭绕留下诸多思考未来有待完善
在顾村公园的上海科普日主会场, 市民着实享受了一次丰盛的科普“大餐”, “环保时代夺宝奇兵——大型实景闯关游戏”中, 在参与活动中市民了解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种类, 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在“互动生态家”中, 市民们亲眼见到了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双通道恒流空气采样仪、FD3007K家用型辐射测量仪等, 近距离接触到了这些环境监测仪器;在台湾元智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展台上, 市民们体验了古人造纸的整个过程……还有我国自主研发的3D打印机、被太阳能面板覆盖的背包等众多高科技产品, 让市民们流连忘返。而分会场的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同样受到了市民们热烈的追捧。
2013年上海科普日虽然落下了帷幕, 但是余音仍在缭绕, 2013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主页的每天还有大量的浏览量, 上海科普网微博的粉丝数还在攀升。
值得思考的是, 此次上海科普日活动是以重大活动为切入点, “注意力”价值挖掘的效果不错, 但是仍然未能达到科普工作的实质内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被动接受的同时, 能否主动参与是科普工作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 而主动参与的激发点在何方?
不可否认, 以兴趣为切入点是科普工作不断攀升的发展动力。这需要后续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 可能会包括:众多科学社群的互动, 这些社群能否与现有的各类学科性质学会相衔接, 达到更好的学习和沟通效果;重大科技新闻后的科普讲解, 虽然很多媒体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事件报道, 但是科普工作应该比媒体做得更深更透, 不仅是事发当时的信息发布, 而且要包括原因分析, 以及事发后续的跟踪;能否按照年龄和职业进行分类, 引导并提供其所需的科普信息等。此外, 科研科普化的进程中, 没有保密要求的重大科技专项, 能否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方法定期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发布信息,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公众所认同, 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于公众始终是一个个谜团, 解谜之路中带来的关注度和兴趣度提升和放大效应不能小觑。而更多的科普营销模式还有待科普工作者们继续探索。
未来的开拓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科普关注度从“间歇性高热”变为“持续性高热”才是上海科普工作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摘要:9月14日的顾村公园人头攒动, 2013年上海科普日的主会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火爆场面。与以往不同的是, 很多市民是从微薄上、微信上得到科普日活动的信息, 自发地从上海各个区域慕名前往这这个上海最大的郊野公园。短短一个月, 上海科普网微博的粉丝量从几百人猛增到5万多人, 截止2013年9月23日, 2013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主页的访问量达到了近40万人次, 大大超过了往年。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科普盛宴, 让科普日活动成了趋之若鹜的热门之处呢?原来上海市科协今年创新性地在科普日系列活动中加入了新媒体元素, 利用移动网络和自媒体平台, 依靠颇具创意的科普营销, 形成了科普活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大大提升了科普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成为了这个“注意力”时代的科普实践赢家。
探寻市场动向 体验黄金魅力 篇10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投资者买入了93.5吨黄金,意味着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投资市场。包括中国在内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对黄金的旺盛需求,成为近些年支撑国际金价强势的重要因素。根据彭博资讯的数据显示,黄金价格从2002年每盎司不足300美元,上涨至现在的每盎司超过1500美元,涨幅超过400%。
在黄金赚钱效应的驱动下,黄金投资再度升温,中国黄金协会相关人士称,2011年中国黄金投资需求量将至少上涨20%。与此同时,黄金投资的方式也在不断丰富。
实物黄金作为目前市场上常规的理财方式,其买卖风险相对较小,抗跌、保值、增值的功能为大众普遍认可。纸黄金因省去了投资过程中实物黄金提取和交割行为,填补了实物黄金交易不便的缺点,亦成为投资者普遍接受的理财产品,而黄金期货、黄金股票等投资方式也正受到认可,但因投资门槛高、杠杆效应、虚拟资本弹性等因素加大了投资风险和参与难度,普通投资者较少参与。
除了以上传统形式的黄金等投资渠道,黄金基金今年现身国内市场,为众多普通投资者参与黄金投资提供了一个交易便捷、高流动性的黄金类投资工具。与传统黄金投资工具相比,黄金基金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
黄金时代的魅力 篇11
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之后,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受众较以前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今, “90后” 大学生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 “9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念最为多样化的时期。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显得独立自信、个性张扬、灵活务实。 他们习惯通过网络媒体诸如QQ、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互通信息、表达观点, 新媒体的快捷性、共享性、互动性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 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也更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 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方向集聚[1]。 这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和回应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 要提高“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针对“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务实的特点, 在“原理”课课堂中, 注重透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真正领略科学理论的魅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之兴趣
熟悉“原理”课教学实际的人都清楚:在“05方案”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原理”课并不最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 因此, 魅力“原理”课课堂首先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笔者的体会而言, 教师可从两个世纪之交频频见诸报端的新闻切入, 从近些年来的“马克思热”中让学生从全球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早在1989年, 面对危机重重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弗朗西斯·福山曾满怀信心地要给已经争论了20多年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画上一个句号, 声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并以“历史的终结”这一极其大胆的论断而轰动一时。 而数十年后, 人们不仅惊奇地发现历史并没有终结, 而且一再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价值。 从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的“千年思想家”评选到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资本论》一书作为最佳圣诞节礼物在国外脱销, 西方国家的公众、学者和寝食难安的财长们都成为马克思的粉丝, 这些学生平日甚少关注的有趣新闻都能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教师进一步选取恰当的事例展示马克思主义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全球视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思考后, “90后”的大学生将在雄辩的事实面前意识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拥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根源, 也是马克思主义宝贵的理论品质。 在马克思逝世100多年后, 在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多世纪后,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依然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依然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所在。跳脱陈旧狭隘的思维束缚, 学生就会迸发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引导学生真知科学理论之内涵
有人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让“90后”学生科学地整体性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切实感受到真理性, 从而体验到“原理”课堂魅力的基础。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当代历史及国人命运产生了深刻而现实的影响, 所以“马克思主义”对“90后”大学生而言并不是陌生的词汇。 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的国民教育中都有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 而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的原因, 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熟知”而不“真知”。 提到马克思主义, 学生头脑中会有些零散的印象, 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是片面的。 因此, “原理”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上, 不能满足于对物质、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零碎论述, 而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性从整体上展开对原理的阐释, 让学生在“真懂”的基础上理性认同。
马克思自己曾明确表述“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 它们却有一个长处, 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相互间是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的, 其本身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哲学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然后,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 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论证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 并夺取政权,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从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还是理论逻辑上看, 马克思主义就正如列宁所言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列宁强调,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 它的整个体系, 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3]。这是我们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原理”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时, 要在三大理论组成部分的相互贯通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向学生解释基本概念和规律, 要提醒学生注意概念之间、规律之间、原理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同时也要避免强调体系的完整性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着边际。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从而内在生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共鸣。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启发学生体验科学理论之价值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马克思的名言直白地道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现实需要而诞生的, 是在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长期斗争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这种与生俱来的实践性, 与社会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 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富有魅力的“原理”课课堂就必须是面向现实世界, 面向实践, 面向人自身的。
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非常广泛, 国际形势、经济走势、道德危机、生态环境、科技伦理等都与“90后”大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 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试图面对和解析这一切时, 尤其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正在于它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尤其是方法论。 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4]因此, 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增强“原理”课堂魅力的关键点。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高校开设“原理”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 而是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具体地解读个人成长、社会现实、国际形势等“90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直面现实、探索和解决问题中让相对务实的“90后”大学生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价值。 “90后”大学生相信自我, 富有主见, 课堂中应多用“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同学辩论、 师生互动体会思维碰撞出的美妙火花, 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之于自我成长、社会变革的现实价值。
摘要:如何对“90后”大学生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现实问题。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讲授中厘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帮助学生真正领略科学理论的魅力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整体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冯培.协同性、针对性、感受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35.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63.
【黄金时代的魅力】推荐阅读: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06-09
网络综艺的黄金时代08-31
儿童产业的黄金时代09-06
抓住自己的黄金时代09-22
锁在烂纸盒里的黄金时代初中作文07-16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魅力09-14
新时代教师的人格魅力09-24
黄金海岸的黄金一代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