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2024-06-09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共8篇)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1

摘要:近两年来微博发展势头迅猛, 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传播手段之一, 更由此而衍生出一个新群体——微博意见领袖。本论述主要探讨在微博时代, 意见领袖地位的变迁, 由最初的普通民众演变为娱乐明星和各界精英。并分析了变化之原因。

关键词:网络,微博时代,草根阶层,信息发布

微博以其便携性、原创性、精简性著称, 发展迅猛, 并日益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1]。自2010“中国微博元年”以来,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 掀起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微博热”。而中国的微博对比其他国家同类型的网络社交平台, 如twitter等, 以及对比国内经营很久的主流网络社交平台, 如人人网、天涯社区、豆瓣等, 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中国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2]。

由于信息发布的个人化、原创化, 每个人只要注册了账号就有权利发布信息微博, 以及微博与手机绑定的快捷方式, 使生活中更多的普通人能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上传至平台, 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由此也诞生了“公民记者”、“草根报道”等新群体和新名词。而且随着微博对社会事件的高度参与能力, 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例如最早的“微博解救乞讨儿童”事件、温州动车事故的披露、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 致使很多人认为“微博改变中国”, “草根阶级拥有话语权, 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意见领袖”。

1“意见领袖”在不同时代与空间中的定义

1.1 传统媒体时代, 意见领袖之本意即在于“草根”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又称为“舆论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3]。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 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 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观点中, 所谓意见领袖并非名人或传统的领导人, 如总统或上司等, 而是强调“意见领袖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 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 他们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 而非上下级关系, 并且意见领袖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4]。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 “意见领袖”的定义不是只局限于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而是更强调在于普通群体和阶层中, 尤其是出现在每个人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 即网络世界里被称为“草根”的一群普通人。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而当“草根”被用于社会学领域后, 就具备了“基层民众”的内涵。在传统媒体时代, 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即是该领域的“活跃分子”, 出自基层民众之间。

1.2 微博出现前后, 其它网络平台网络意见领袖的构成及特点

在进入Web2.0时代后, 网络开始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 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因此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借助论坛、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就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 存在着这样一群活跃分子, 他们在各自的兴趣领域积极地传播消息和表达观点, 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成为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对其他网民施加个人影响。受传统意见领袖概念的启发, 研究者们将这类网民命名为网络意见领袖[5]。

据笔者观察, 担当初期网络意见领袖的大多为善于勤于笔耕、影响较大的各网络版主网民等, 他们不是由组织任命或选举产生的, 而是自然形成的。总之, 网络意见领袖虽然比普通群众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和丰富的网络经验, 谙熟网上表达技巧, 并凭借其较高的发帖数量和发言质量赢得网上较高的威信, 但归根结底他们也是来源于基层民众之间, 来源于“草根”阶层中。

1.3 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定义与类型

对于什么是微博意见领袖, 研究者们提出了各自对其的理解或定义。刘志明和刘鲁在《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一文中给出的判断标准有两个:用户影响力和用户活跃度。微博作为一个信息交互平台, 用户之间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交互, 这些交互行为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用户的影响力越大, 发布的信息就能得到更多用户的回应, 相应的就会对其他用户的观点产生影响;另外意见领袖应该积极参与主题的讨论, 与其他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样才更可能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其他用户[6]。王平、谢耘耕将微博被转载量、评论量、微博用户的粉丝数及认同值四个指标作为衡量意见领袖的标准[7]。周庆山等人的研究则认为判断微博意见领袖是否存在的外在标准是:“首先, 引起粉丝的关注, 其次, 引起粉丝的赞同或者反对, 具体则固化为评论和转发两个动作。”

微博平台上积聚着各种形形色色、数量众多的意见领袖, 综观这些意见领袖的类型, 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 公众人物的“名人效应”, 各个行业的精英人物凭借已有的社会名气就能在微博上轻松拥有大量粉丝, 天然过渡成微博意见领袖;第二种, 草根阶层代表的“粉丝效应”, 此类型意见领袖因粉丝数量众多而成为另一种微博意见领袖, 他们代表着普遍大众的社会意见, 在网络上有着一呼百应的实力;第三种, 官方微博的“权威效应”, 这些官方意见领袖们一方面掌握着权威消息, 发言可信度高,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掌握大量内部信息和独家资源, 因而更容易成为突发舆论的信息策源地和爆发地[8]。

2“草根”意见领袖在微博中的没落

近几年来, 由于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出现, 使“草根阶级”这一词瞬间风靡网络, 甚至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即“草根阶级开始拥有话语权, 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意见领袖”。但经过几年的发展, 微博相较于其它网络社交平台, 并未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真正成为草根阶级的话语阵地, 大多数草根阶级也并未能够如愿成为意见领袖。草根阶级在拥有信息传播权利的同时并不等于拥有实际的传播影响力, 虽然在微博上人人都能发声, 但是你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你的名气。微博在分权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名人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的集权, 草根阶级反而由于各种原因正在丧失其在微博的意见领袖地位。

微博“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综合前文, 在微博中, 这个关注度可以通过两个数字加以量化证明:一是粉丝数, 二是微博被转载数。

第一, 关于粉丝数。以新浪微博为例, 经过两年多发展, 纵观新浪微博人气总榜前2000名, 粉丝数都已过百万, 更有甚者, 人气排名第一的姚晨, 粉丝数已高达四千多万。事实上当一个账号拥有上万名乃至千万名关注者 (注:过多“僵尸粉”的除外) 时, 该账号已经很难每天只与粉丝们讨论自己的吃喝玩乐等个体生活, 需要通过更多的公共事件来分享自己的看法, 获得认同或引发争议。而且微博通过其特有的或单向或双向的关注机制和转载方式, 信息将以几何级数传播。在这种层层下放、几何级数传播的机制下, 粉丝数量就成为信息传播范围广度的基础。只有庞大的粉丝量支持, 才能使自己的言论与意见传播更广, 从而对他人造成影响。正如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所言:“就信息或言论扩散的特征而言, 微博呈现出塔形结构。处于塔尖的是传统概念中的‘舆论领袖’。”而想成为“塔尖”上的舆论领袖, 没有庞大的粉丝数“塔基”只能是空想。

本论述以微博中最具代表性的新浪微博为例, 截止至2013年3月1日前, 新浪微博人气排行总榜前200名中, 75%为体育娱乐明星, 有20多名为商界等各界精英, 如马云、李开复等人, 剩下的都是“头条新闻”、“冷笑话精选”等网络媒体, 而所谓草根微博入榜只有“鞍钢郭明义”和“延参法师”二人。一人因其感人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而成名, 一人则是由其发表的禅理佛言而受到关注。如今新浪微博改版, 已经取消之前的草根人气榜。但据笔者在2012年所观察到的, 新浪微博草根人气排行榜中, 位居前三的账号均为各明星未加V的“马甲” (即没有进行新浪实名认证) 。草根人气排名第四的真草根“作业本”以其犀利的话语著名, 经常发表一些所谓针砭时弊的言论, 从某些方面抒发了如今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所以受到网民的大力追捧。但就算如此, 其粉丝数才刚到500万, 相当于草根人气榜中排名第一的veggieg (女明星王菲的“马甲”号) 过千万的粉丝数的二分之一都不到, 更勿论与总榜排名第一的姚晨超过4000万的粉丝数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

此种以名人和精英为意见领袖的现象不光出现在我国微博之上, 据Yahoo Research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Twitter上的2万名精英用户吸引了Twitter近50%的注意力。该项调查将精英用户分为四大类, 名人、博主、媒体机构代表, 以及其他正规团体和普通用户代表。调查结果显示, 仅2万名精英用户就吸引了Twitter近50%的注意力, 而这两万名精英用户仅占Twitter用户总量的0.05%。调查结果还显示, 媒体机构为Twitter提供的信息最多, 而名人吸引的粉丝数量最多。尽管媒体机构是Twitter上最活跃的用户, 但普通用户所接收的Twitter消息中只有15%直接来自媒体机构。而在我国, 以巨大用户量为基数, 即使排除那些不产生传播效应的僵尸粉丝, 剩余的粉丝产生的传播效应以及二次传播的效应也是巨大的。所以就这个层面上来说, 新浪微博的名人们他们吸引的注意力肯定会超过50%[9]。

在此形势下, 微博中的草根们想要使自己的意见、发言受到别人关注, 成为微博意见领袖, 引导舆论可谓难上加难。

第二, 关于微博被转载数。

首先, 草根微博对热点事务介入较少, 多数情况下都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所以草根微博很难有较高的粉丝数和转发量。

其次, 虽然有“草根报道”、“公民记者”这样的人物出现, 但是草根自己所上传至微博平台的新闻很难收到高关注, 除非在此条微博中@出了某几位公知、名人和媒体, 如若此新闻受到名人关注转发, 才会以几何级数大量扩散。而现如今想要在微博中报道新闻, 揭露事件以及发表观点的草根们基本都只能选择此种做法。

在传播体系中, 有人势必成为消息的来源者和发布者, 而有人就充当着消息的转发者。试用此规律套入微博的转发机制, 就会发现最早提供消息的草根微博只能充当信息源的角色, 而转发此条消息的名人微博能够造成更大量的转发, 从而使事件真正得到大多数人关注并引导舆论走向, 所以名人微博才是真正的意见领袖。概括来说就是“信息源 (草根微博) ———意见领袖 (名人微博) ———一般大众”。

再次, 草根微博内容的生活、娱乐倾向较为明显, 内容趋于小众, 实用性、趣味性较强。多数能引起高转发量的微博都属于搞笑段子、视频, 萌宠图等, 这类型微博的代表就如“冷笑话精选”, 粉丝数也已高达千万, 每条微博的转发量基本都过千。但是你很难将此微博称之为意见领袖, 因为无论是一个笑话还是一张搞笑图片, 都不能引起公众讨论, 更不能表达出作者的任何意见, 引导舆论。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由于微博技术最大的创新是网民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进行关注, 这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混合传播机制使得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名人、专家、媒体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用户, 这样一来微博意见领袖的门槛便被提高了, 草根用户想成为意见领袖仍然困难重重, 意见领袖的形成还是建立在该用户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影响力的基础之上。微博在分权的同时也在加剧着名人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的集权, 草根阶级正在丧失其在微博的意见领袖地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微博”,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2]社会蓝皮书: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中国新闻网, 2009-12-21.

[3]百度百科“意见领袖”, 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50.html.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俞晓艳, 兴旭.从“意见领袖”到“意见哄客”——网络舆论焦点的“沉默的螺旋”[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

[6]刘志明, 刘鲁.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6) .

[7]芦何秋, 沈阳, 等.新浪微博中的意见活跃群体研究——基于2011年上半年27件重大网络公共事件的数据分析[J].新闻界, 2011 (6) .

[8]朱微.微博舆论“意见领袖”作用分析[J].新闻实践, 2011 (12) .

[9]新浪微博, 意见领袖?.http://www.chinaz.com/news/2011/0328/168319.shtml.

华表历史上最早的“意见箱” 篇2

华表是汉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汉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3

一、移动智能设备为意见表达提供了技术基础

移动互联技术为我国公民的意见表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使公民意见表达更加便捷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不仅为人们的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便利,更为重要的是伴随这些移动信息终端而出现的微信、微博等信息传输平台,各种手机App为人们开辟了众多信息发布的渠道,只要拥有一部移动信息终端设备,任何人都能有意见表达的能力。在Web2.0时代,互联网用户的交互式信息传播已经极为普遍,移动互联技术则将这种信息传播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了。

(二)使公民意见表达渠道被进一步扩大

如果说互联网络的低门槛、虚拟性、便捷性、匿名性等优势,大大地释放了公民自我表达的权利,那么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应用,则将这种表达渠道扩大化和全天候了。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信息终端设备为这种意见表达提供了现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移动互联时代就是公民可以自由进行意见表达的时代,因为它给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意见表达渠道。

二、移动互联时代公民意见表达的特征

(一)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官方互动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报告称,2015年10月份,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突破13亿,4G用户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5亿户。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庞大市场,互联网时代业已存在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网、腾讯网、网易、搜狐等)以及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在移动互联时代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机App来抢占市场。这些以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为要旨的手机App,改头换面只为能适应智能手机网络接入特点,满足受众的手机使用习惯,同时也保留了新闻评论的版块。用户在浏览新闻的同时能够随时看到网友对相关事件和当事人的评价,网友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也更为简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可随时上网的功能,使得网友对新闻信息的发现更为及时,网络意见的汇集更为迅速,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加明朗化,舆论干预事态的潜力也更巨大,这也体现出移动互联时代公民意见表达的价值。

(二)热衷于私人意见的表达

基于私人意见的意见表达行为比较自觉,甚至不是有意的,评价意见是一种“发乎情”的东西,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然而,公众的情绪确实通过此种渠道得以纾解,对于社会稳定来说是有益之事。私人化的意见传播与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意见表达欲望有莫大的关联,在微信、微博等移动应用普及应用的前提下,朋友圈成为了人们日常联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分享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人们热衷于在微信、微博朋友圈中晒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他人则热衷于“围观”,要么点赞,要么拍砖。一个愈加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已然来临,人们已经由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的“以他人为乐”迈入移动互联时代的“娱乐自我”,微信、微博中相当普遍的自黑、自嘲行为皆是此例。当然,微信、微博朋友圈中亦会传播一些公益爱心事件,社会不公事件,一时间众多圈中好友的激烈讨论,意见传播相对密集,易于形成小范围的舆论。微信、微博等移动应用是移动互联时代公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这可以从微信、微博的用户数量得以佐证。2015年,我国的微信用户已经覆盖智能手机用户的90%以上,微博的月活跃人数达到2.22亿,较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33%。

(三)善于整合各种平台形成意见表达的合力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受到热捧,人们的信息获取偏好也带来了意见的聚集,比如游戏和购物。最初手机游戏只是提供手机版的游戏界面,吸引智能手机用户继续留在该游戏的玩家行列中。随着智能手机App的不断涌现,移动应用不断增多,同类游戏之间的竞争加剧,游戏App的功能也开始丰富起来。玩家“自嗨”是不够的,借助移动互联网组队一起“嗨”也不够尽兴,玩家之间的无障碍信息交流才是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网民要求的。于是,游戏App也开辟了玩家互动的版块,边玩边聊,边聊边评,给这些有共同志趣的玩家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购物网站的宗旨是以展示商品信息、销售商品为主的,但是这种单纯地把用户和网站作为买卖双方呈现的方式,在人人热衷“分享”的时代逐渐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在2015年支付宝也推出了好友信息交流版块,手机淘宝的淘友可以互相加为好友,交流购物心得,分享购物体验。在给淘友提供意见传播平台的同时,也是对淘宝网的一种宣传和推广,可谓是双赢之举。另外,视频网站的手机App推出的弹幕、泡泡等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意见传播形式,是专门指向和针对视频爱好者的意见传输渠道。

三、移动互联时代公民意见表达的主要平台

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人们实现了最简便的信息传播。可以说,新闻评论版块、微信微博的信息发布、个性化手机App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民的自由意见表达。然而,真正体现公民“发声权”的则是网民的微媒体意见表达行为。因为,正是处于移动互联时代中,微信、微博等移动应用的普及才使得公民的意见表达如此的简易和理直气壮。

(一)微博意见表达

微博意见表达,是移动互联网中最早出现的公民意见表达形式。这种基于传媒技术变革而产生的民主化言论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言论的“一元化”形态,即整个社会的主流或主要言论是政府或管理部门自上而下推行和宣传的言论,民间或公民个人的言论很难进入社会管理决策部门的视野,从而影响社会管理决策。互联网时代新闻网站评论版块、各大网络论坛已然为民间言论提供了集聚和整合的场域。然而,这种过于庞杂的言论场域中涉及意见表达的言论既是少数的也是感性的。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政府管理部门对这些内容有限的捕捉能力,显得捉襟见肘。相比之下,微博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言论传播平台,而且拥有个性化和官方化彼此独立的身份确认条件,在公众和公共管理决策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意见交流的平台,意见表达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公众通过自己的个人微博反映社会不平,提请有关部门尽快解决。例如,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位游客在青岛吃大排档,结账的时候发现大虾不是38元一份,而是38元一只。事后因投诉无门将此事发布到微博,引发全国舆论关注。在《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跟进之后,当地相关的管理部门才着手将此事妥善解决,将涉事店关闭,店主被罚款9万元,该店所属的青岛市北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被停职检查,并对该区物价、旅游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另一方面,公民通过关注政务微博,与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对话,针对公共管理决策提出自己的见解。201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一时间,微博朋友圈关于实行“街区制”的利弊、具体方案讨论异常热烈;住建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微博更是充斥了网友不同声音,对“街区制”的质疑尤其之盛。面对汹汹舆情,住建部新闻发言人迅速出来喊话,呼吁大家正确理解“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

(二)微信意见表达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信作为一款免费的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受到用户追捧。自2011年问世至今,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1]在众多的个人微信账号注册成功,担负起人们日常信息交流工具的同时,政务微信也纷纷跟进,与政务网站、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如今,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几乎都开设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多样化的信息展示,有利于公众随时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组织团体的活动进程。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普及使用,对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问询、质疑,即微信意见表达。政务微信是公众基于自身需求产生的自愿订阅行为,以政务微信平台为核心围绕“政务”聚集形成社群,以政务微信为中心产生社会互动,政务微信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公众通过政务微信平台表达诉求,并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享和评论。[1]再加上微信信息发布的简便易行,信息传输的迅速快捷,使得微信意见表达越来越流行。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发挥的“建言”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将对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4

一、草根意见领袖的界定及社会影响力

(一)草根意见领袖的范围界定

“意见领袖”主要是相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草根”则是相对于“传统精英”而言的,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先天”条件优势少,或是处于弱势的“边缘人”,但群众基础好,发展能力强。从“先天因素”考虑,本文讨论的草根意见领袖可以定义为以往知名度较低,通过自媒体网络传播,发挥有影响力的中介作用,将个人观点或意见推介给其他用户,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类人。

(二)草根意见领袖的优势及社会影响力

1. 大众的依附性提供基础。

网络将传统的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削弱,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得到的信息也是高度零散的,发声随“大流”,容易依附于意见领袖,对于不熟知的方面更为如此,这是产生草根意见领袖的基础。

2. 强烈的阶级性创造条件。

草根意见领袖相对于精英层,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同情和认可,尤其是在政治传播领域,草根阶层代表弱势群体的意志,这使草根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民主化方面的优势更强。

3. 文化的亲民性提供支撑。

草根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与草根文化息息相关,草根意见领袖往往传播草根文化,即属于下里巴人的“亚文化”,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可变性,这也更符合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传播效果优势明显。

4. 社交媒体转型提供新空间。

草根意见领袖只能通过公众号的方式发声,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能比不上微博,但是微信公众号申请门槛较低,截至2015年8月底,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达1000万个,其中个人公众号占较大比例。微信信息在小圈子里同质化更高,基本不具备澄清网络谣言的功能和对冲机制,更容易传播谣言等,值得草根意见领袖关注。

二、草根意见领袖发布不良信息的类型

(一)散布谣言

一些草根意见领袖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发布消息前往往没有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随意发布谣言,混淆视听。

(二)绑架“民意”

草根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风向标和发声筒的作用。但是一些草根意见领袖利用自己的草根身份和群众基础,站在所谓的群众的立场上,从个人需求出发,占据舆论高地,发布所谓的群众的声音,从而绑架“民意”。

(三)恶意诽谤

一些草根意见领袖因为多种原因,会采取恶意诽谤的方式发布攻击性言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诋毁他人、组织的名誉,或者是某一商品的效果。

(四)渗透和西化

一些草根意见领袖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参与渗透和西化,散布流言蜚语,强调意识形态,遇到问题就向体制发难,攻击党和政府,制造思想混乱。

(五)恶意营销

草根意见领袖出于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利用自身巨大的粉丝量或较高的关注度,参与恶意营销,谎报产品效果,做虚假广告,欺骗网民和消费者,达到盈利的目的。

三、对草根意见领袖的引导策略

对草根意见领袖这一群体,需要加强全方位监管,绝不能让草根意见领袖成为谣言和不良信息的发声筒或中转站。

(一)完善法律规范,加强监管

草根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实际是网民赋予的一项权利,这样的权利有公权力的性质,必须受到法律的监督和管制。草根意见领袖发布不良信息,既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又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必须对其依法监督和管理。但是,要注意界限,对于草根意见领袖提出的民生热点问题,政府应当及时予以回应,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完善运营商的服务

作为网络社交媒体的运营商,有义务对政府、用户以及公众负责,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对不同的行为进行详尽的表述、规范、处理,根据违规行为性质和程度作出不同处理;进一步丰富服务手段,比如设立涉谣提醒,热点谣言监控并及时提示,对于多次被用户举报,可以确定是谣言的,应及时利用技术手段加以遏制,减少不良信息的转发和推送。

(三)引导草根意见领袖的道德自律

仅通过外部力量的约束,对草根意见领袖的规范还远远不够,需要草根意见领袖的自觉和自律,抵制不良诱惑,加强道德自律。作为草根意见领袖,更应当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能够提出更加理性、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四)加强与草根意见领袖的协调与沟通

对草根意见领袖的管理,不能总“堵”,而是要发挥他们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和建设助力。进一步发挥网络社会工作局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政府与草根意见领袖的联络,加强与他们的协调和沟通,对他们进行引导,对于不慎发布不良信息的要给出善意提醒,对于推动社会舆论正向发展的草根意见领袖给予更多的肯定、支持和奖励,获得更多草根意见领袖的支持。

(五)提升公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打击不良信息是一场全民战争,需要走群众路线,抵制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更需要提升公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互联网文化积淀,提升常识及文化的普及率,推动网络问答社区的发展,营造理性和友好的氛围,让各行业的精英和草根都能够共享知识,减少冲突。

(六)强化对不良信息的对冲

针对部分草根意见领袖发布的不良信息,政府、新闻媒体、其他意见领袖要有足够的信息对不良信息进行对冲和制衡,从而把握舆论走向。政府和媒体也要维护好自身的形象,提升公信力,发挥政务微博、官方公众号的作用。

摘要:自媒体时代,草根阶层获得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本文研究了草根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对其发布的不良信息进行分类,得出应当从完善法律规范,完善运营商的服务,引导道德自律,加强协调与沟通,提升公众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强化对不良信息对冲等六个方面加强对草根意见领袖的管理和引导。

关键词:自媒体,草根,意见领袖,管理,引导

参考文献

[1]肖锋.微博草根意见领袖的形成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5):85-88.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5

一、更新理念, 树立教学观念的时代性

注重背诵是高中历史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 但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 仅仅靠背诵已经不适应历史教学了。为此, 作为一线教师, 务必树立时代性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诸如进行课后资料搜集和探寻工作, 激励学生通过采访具有丰富经历的前辈, 初步了解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惨痛情形, 或者让学生从新闻媒体的有关新闻信息来分析一些国际事件,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其次,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高效发挥引导作用。鉴于高中历史内容繁杂, 教师一定要对较难知识有的放矢的予以点拨, 诸如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 并将这些人物的解读和我国的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相结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 还可以成立兴趣小组,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搜集,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历史的可读性, 让时代信息合理渗透于教学实践之中。

二、结合时政, 赋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古人云:“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可见, 教师在践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既不能割断历史, 又要借助历史来感悟现实生活中的真谛。那么, 到底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呢?首先, 教师要坚持“简、易、少、新”的原则, 对教材内容的侧重点有一个合理化的调整, 及时吸纳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史实, 不断更新、丰富教材内容, 善于利用已有的史学研究新成果, 使教学内容更能贴近现实生活,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譬如, 我在执教“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时, 首先从王安石和宋神宗两人入手, 展现了当时他们的历史性的真实故事,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其次,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如何把握时代的方向标进行广泛的讨论, 诸如探讨中日钓鱼岛事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从本体论而言, 不仅反映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 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假如没有当前的生命, 也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见, 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是历史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 必须予以有机整合, 而时政热点恰似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使历史内容知识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譬如:我在执教“新时期的外交调整”内容时, 就结合现实中的时政热点列举了索马里海域护航、苏丹维和行动、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10”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亚投行的成功举办、2015年中俄海军地中海联合军演等一些列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认识,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激发兴趣, 凸显教学手段运用时代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在师生互动中必须千方百计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彻底扭转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记忆高中历史知识;同时, 坚持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原则, 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 切身感悟当时的历史情境, 以利产生“身临其境, 流连忘返”的喜悦。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普遍使用, 而高中历史教师既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把战争过程运用动态的形势示意图展示出来, 也可以剪辑相应的历史片段, 诱发学生产生好奇, 还可以恰当运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 甚至配上悦耳的音乐, 从而立体化呈现历史,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 感受过去的血雨腥风, 以利获取新知识, 陶冶爱国情操。譬如:我在执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时, 针对文本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简短评价, 为了让学生真正感知这些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历史, 我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轰轰烈烈开展的历史视频, 接着展示十多张国人衣衫褴褛、出工不出力的真实照片, 然后当出示1957~1960年全国死亡人数统计表, 许多学生感同身受, 学习兴趣倍增。再如, 我在执教“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袁世凯签署“接受二十一条”丑恶嘴脸的认识, 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FLASH画面:一头肥猪与一只哈巴狗相拥在一起, 并加以形象化配音。当时, 教室里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使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狼狈狼狈为奸、强猪狗不如的形象刻印在学生脑海里,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真实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并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教无定法, 贵在有效。但愿大家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学生做到真正“通古今之变”, 关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融会贯通, 进一步突显时代性, 使更多的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感悟过去, 思索现在, 展望未来。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中历史教学革新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坚持以时代与历史有机结合为原则,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简要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凸显时代性的特点。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6

1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叙事结构的特点及变化

2015年10月20日,一条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媒体头条,一对来自黑龙江的中年夫妇跟团来港旅游,19日早晨到红磡一间指定“消费点”珠宝店购物,却疑因不满强制购物问题与内地女领队争执,双方继而动手扭作一团。其中丈夫疑中拳后倒地昏迷,心跳一度停顿,经抢救后仍命危。经送医院抢救近24小时后,于20日早上10时许伤重不治。当时,这条新闻在电视上又是如何报道的呢?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在2015年10月20日的报道为例来说明。《东方时空》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首先是主持人对于新闻事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述说明;第二以香港警方的调查及相关录像为背景进行说明;第三是联系在港的前方记者,由前方记者对事件的最新情况以及后续报道进行详细说明;第四点同时显示主持人和记者连线的画面,报道两人的直接交流;最后,主持人对此事件中的新闻事实发表评论及对过港旅游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此同时,栏目报道中下方的标题也在随着各个层面的内容而变化,标题非常详细。由此看出,电视新闻在叙事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大致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叙事结构层次化,更详细。叙事结构分为五个层面,一环扣一环,每一层面的报道都有中心,都有想表达的意思,内容承上启下,这样的叙事结构比单纯由主持人个人叙述更具有真实性,叙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也使受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互动性增强。在这次报道中,不再是主持人单一地对事件进行说明报道,而是加入了视频说明,连线记者,与记者互动这些内容,这样的方式看似没有多大变化,有人认为仅仅是更加详细地说明了叙事内容,但这其实是电视新闻叙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加入这些因素的电视新闻,更具有真实性、可看性和全面性。

第三,开放性更强。媒介的观点大幅度减少,在报道的最后,对于大陆游客过港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这样既不将媒体的观点强加于受众,不牵引受众的思维,也让受众感觉到国家对于百姓的关心,给受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叙事结构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说是所有传播方式中最容易取得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上文已经说明了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及变化,但是,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电视新闻叙事结构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改善[3]。

第一,利用新媒体,可以将新媒介的看法或意见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事件发生之后,在爱奇艺等热门视频网站也有了相关视频,甚至游客被殴打的视频长时间占据微博热搜榜。新浪微博中一位叫做“霜叶”的网友将他在知乎上的一篇长论文分享到微博上,这篇长论文的题目是《怎样看待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笔者觉得可以直接将网友这些意见报道出来,这是直接与受众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更为有效和真实。将与此次事件相关的更多的信息表现在电视新闻这样一个平台上,对于社会的媒介舆论引导及其传播发展都起正面作用。

第二,一些新闻话语运用不够恰当。报道中说:“一名女性导游与一名女性游客在购物时发生争执并大打出手,期间一名男子进行调停遭到一名香港籍男子和一名内地籍男子的袭击”,一句话中过多的“男性”“女性”“男子”这类用词,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其次,“疑似被打死”中的“疑”字,对于新闻的描叙更是极度不准确。

第三,可以适当加入香港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使报道更全面准确。比如,香港“东网”媒体就对此进行了全程报道,包括游客被送往医院后的治疗,警方对于事件的展开调查,事件开庭后的全部审理过程等,全部都进行具体的跟踪报道,这使受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地发展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达到两者的融合。

第四,对于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就是信息”,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主体必然是电视,但是电视所表达出来的意见代表的是社会大环境下受某些影响的意见,能够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说,如果电视新闻表达出的意见跟人们心中的观点相一致,人们就会选择接受;反之,如果电视新闻表达出来的意见跟自己的观点相左,就会保持沉默,即使受众选择将自己少数的意见表达出来,在大部分人看来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稍有不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舆论发生倾斜,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也受新媒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下文依旧以“大陆游客在香港被打死”事件为例进行说明。

3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特点及变化

由于受新媒体的影响,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在今天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第一,在电视主体意见表达的同时,也注重受众的意见表达[4]。深圳电视台一档名为《午新闻》的栏目,在2015年10月20日中午的节目中,以“游客在港被打死,板子该打哪儿”为主题,请来了嘉宾参与讨论,同时播出了采访事发店员、目击者,警方探员等人的视频,然后询问嘉宾的看法和意见,嘉宾又将自己知道的内容、看法表现出来,其实这就是电视新闻在意见表达上做出的改变。不仅表达了电视作为主体必须传递的“意见”,还将受众、网友、当事人、目击者等的意见都表现出来,在满足受众对事件事实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意见表达。

第二,加入了新兴的网络词语,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更接地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的意见表达在词语上更注重时代感。过去的电视新闻套话连篇,跟稿播报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但在此次报道中,出现了“土豪”“暴打”“围殴”等词汇,这些词汇都是在公众中产生,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融入这些新的词语,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第三,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开始跟网络新媒体的意见表达融合、同步。电视新闻的报道开始引用网络中与此事件相关的文字、视频等资料。这些文字、资料中就包含了网友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表达。国内某家电视台对此事件的报道,就播出了网友拍摄的视频,并且,主持人直接在视频播放的画外音中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均表明电视新闻在意见表达中发生了重要变化。

4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意见表达的不足

相较于以前,受众的意见表达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电视新闻意见表达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点。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是必须的,但是过多强调和干涉,恰恰会在传播价值上起到一个反作用,这将不利于电视新闻的传播[5]。

摘要:在社会高建发展的今天,全球已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正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其他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结构仅仅是满足于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电视新闻的意见表达也仅是将电视媒体的意见表现出来,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诉求。本文对于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和意见表达的现状及其在新媒体时代下有何影响、如何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

[3]欧阳照.电视新闻叙事化发展趋向的社会动因[J].社会科学家,2007(2).

[4]易前良,王朝红.从改变语态到意见表达:中国电视新闻变革的三个节点[J].国际新闻界,2010(12).

刍议军歌的历史地位与时代魅力 篇7

关键词:军歌,历史地位,时代魅力

军歌是军队的歌。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军歌, 它用音乐表达感情, 催发感情, 以达到统一步调和行动, 激发和鼓舞它所有官兵的士气。因此可以说, 军歌是一支军队有声音的形象, 显示出的是它的性质、奋斗目标、精神状态及战斗力。正如有人所言:一首好的战歌, 胜过一个兵团的威力。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 只要听到军歌, 就仿佛看到军队的阵容、军队的行列、军队的战斗场面、军队的胜败命运。在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 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军歌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和精神食粮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凝聚军心、激发斗志、培育战斗精神, 提高战斗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近代史上军歌的历史地位与时代魅力

1. 晚清时期, 军歌注重忠君保皇, 具有条令和条例的作用。

曾国藩的军歌创作于他奉旨组建湘军,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期, 共四首, 分别是《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爱民歌》和《解散歌》。曾国藩在筹建湘军时, 针对民间流传“兵勇不如贼匪之安静”的说法, 发誓要把湘军练成一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以挽民心, 而塞民口”, 于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 专门编写了《爱民歌》, 要求官兵熟唱, 要求部下爱民如子, 改变“兵匪一家”的传统形象:“在家皆是做良民, 出来当兵也是人。官兵贼匪本不同, 官兵是人贼是禽。”同时, 确定了“凡兵勇与百姓交涉者, 总宜伸民气而抑兵勇”[1]的原则, 要各级将领遵行。正因如此, 湘军早期的群众纪律确实比较好。《水师得胜歌》和《陆军得胜歌》分别创作于咸丰五年 (公元1855年) 和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 。歌中所唱内容涉及平时的着装、军纪, 武器的保管、保养, 训练的要求、方法, 行军时的顺序、侦察, 营地的选择方法和营墙的构筑规格, 作战时的兵力部署、指挥要领和各种情况的处置, 几乎包罗无遗, 起到了相当于条令和条例的作用。如《陆军得胜歌》:“三军听我苦口说, 教你陆战真秘诀:第一扎营要端详, 营盘选个好山冈。不要低洼潮湿地, 不要一坦太平洋。”每天上操下操的路上, 士兵们和着脚步, 高唱得胜之歌, 不但队列整齐雄壮, 而且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这四首军歌, 是曾国藩属下官兵的“军旅生活指南”, 以传统“升官发财”的应许来激励士气, 如《水师得胜歌》的结尾:“仔细听我得胜歌, 升能发财笑呵呵。”歌词中通过赏律和戒律, 一方面使兵勇为得重赏而不惜卖命作战, 另一方面使兵勇因害怕受到惩处而不得不循规蹈矩。实行这些办法, 确实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梁启超在《致伍致庸星使书》中提道:“昔王文成在军中, 自编俗语歌诀, 口授军士, 以作其敌忾之气。近曾文正亦用其法, 以授前敌及围城中人。此教乡曲粗人莫善之良法也。”

2. 北洋军阀时期, 军歌以恢复军人名誉、重塑军魂为第一要义。

在派系军阀中, 袁世凯非常喜欢音乐, 他所组建的军乐队赫赫有名。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年) , 他命令直隶省正定知府李映庚编写军队歌曲。“时事太艰难, 说也心酸, 远方土地日凋残, 好像钢刀从外割, ……军人那个没心肝, 他有钢刀咱也有, 劈面交还。”[2]袁世凯的军歌常用国势危亡号召军队保家卫国, 同时, 对军队忠诚于“朝”与“国”也大力提倡:“头顶皇家恩泽, 脚登大清山河, ……只有国兵能制, 人人尽执干戈, 先将忠义自磋磨, 千万团成一个。”[3]军歌中对“负责任”、“乐从军”、“振国威”、“不畏死”的“军人精神”极力赞扬, 如《男儿汉歌》:“男儿汉戴君王, 一人有道万人康, 军民团结一体, 处处关痛痒, 我是擎天柱、架海梁, 有事来出头挡……”歌中极力呼吁“男儿汉”应该为国“出头”, 成为挽救国家危亡的“擎天柱”、“架海梁”。又如《行军歌》:“上了平川路, 耳郎莫念家, 家中告了爹娘假。营中支起英雄架, 手中提着钢刀把, 说甚艰难苦话, 提起精神, 挣得个军人声价。”这首军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每一段歌词都以“挣得个军人声价”结尾。这就从曾国藩的《爱民歌》防止“官兵与贼不分明, 到处传出丑声名”, 发展到“挣得个军人声价”, 可见“军人”已经从一个拥有“丑声名”的名词, 变成了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正面词汇。对军人身份的珍视与爱惜, 在这句歌词中表露无遗。再如《出队歌》第二段:“轰雷裂炮, 与凶徒愿共焦, 想生还不算英豪。”这是为士兵临敌时创作的歌曲, 令人热血沸腾。其中“想生还不算英豪”, 对军人形象的高度颂扬, 振奋军威, 激发士兵的英勇奋发精神。袁世凯的军歌为新军而创作, 所体现的军队精神面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激情与浪漫, 诉诸军人“爱国保种”的责任。“军人”由一个充满了世俗欲望的粗鄙形象, 蜕变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英雄形象:“大丈夫身卧荒郊, 落得千秋英名世上标。”这些传达出现代“军人”精神的战歌, 有效提升了军人形象, 提高了军人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二、革命战争时期军歌的历史地位与时代魅力

1. 革命战争时期, 军歌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军歌随着我军的发展而发展, 又为我军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向前, 向前, 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一首威武雄壮、激人奋进的人民军队的战歌。早在72年前就唱遍全国、全军的《八路军进行曲》, 抗日战争胜利后, 歌词作了适当调整, 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歌创作于1939年, 由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创作完成。歌曲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 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军人那种高度的政治觉悟,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歌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唱着这支歌, 我们会感到坚强、自豪、浑身充满力量。我军另一首影响广泛, 地位特殊的军歌是《新四军军歌》, 歌词是根据陈毅的诗稿《十年》修改而集体填成, 由何士德作曲, 于1939年5月创作成功。歌曲表现了新四军将士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豪壮气概和坚韧性格。歌词中唱到:“千百次抗争, 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 穷山野营。”这是新四军艰苦奋斗, 一往无前精神的生动概括。“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地斗争!”展示了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 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官兵团结, 不怕牺牲去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状态。“为忠实于民族和社会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至死不屈。宁作英勇牺牲, 决不苟延残喘, 这是我们斗争的精神。”唱出了新四军为了争取独立、自由和幸福、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 国民党的军歌, 发出“军人要保家卫国, 为国而战”的呼声。

蒋介石非常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 他要求军官、士兵对国旗, 军旗的信仰, 以及对党歌、军歌的传唱, 如此“以养成敬爱国家和党的心理与习惯”。蒋介石根据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不同军种的特性, 组织创作出鲜明的军歌。为维护自己的独裁专政, 深受中国传统忠君思想教育的蒋介石提倡“忠”, “忠”也就成为歌词的中心。如陆军军歌:“黄埔建军声势雄, 革命将士誓忠贞。”海军军歌:“养成忠勇冒险之好习惯, ……为青天白日旗争光荣。”[4]如此, 达到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中, 在国内局势复杂的环境中, 能够效忠他、拥护他的目的。国民党军三军军歌的歌词结尾虽然保留了传统以“立大功”激励军人的话语, 却也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就是对“国家”的忠诚, 歌词中充分体现出为国而战。如“纵横扫荡, 复兴中华, 所向无敌立大功。”“我们是中华民国的新海军, 我们是三民主义的新海军。”“凌云御风去, 报国把志伸……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5]突破了一直以来要求军队“效忠”的对象是朝廷, 现在却以“国家”的存亡来激励军队。这体现了近代政治由以“朝廷”为中心转向以“国家”为中心的历史现实。歌词中充满了战斗的豪迈, 英勇奋发、尚武的精神气概, 还发出了敢于创造, 敢于创新, 激人振奋的呼声, “创造海洋生活之新精神!新海军, 新海军!”“辉映着无敌机群, 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6]从而体现了创建一个世界海军强国、空军强国的愿望。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加强了合作, 国民党的军歌中也融入了抗日的内容。如:“中华男儿血, 应当洒在边疆上, 飞机我不睬, 重炮我不慌, 我抱正义来抵抗, 枪口对好, 子弹进膛, 冲!冲过山海关, 血我国耻在沈阳!中华男儿义勇本无双, 为国流血国不亡。抵抗!抵抗!凯旋作国士, 战死为国殇。精忠常耀史册上, 万丈光芒。”歌词阐述了当时国内的严峻形势, 号召军人保家卫国, 号召中华男儿, 在抗日统一大业上, 没有党派, 没有阶层, 全民族共同抗战, 充分表现了奔腾澎湃的炙热情感, 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可惜的是, 这些豪迈的军歌与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歌的历史地位与时代魅力

1. 改革开放时期, 军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强大武器。

《军人道德组歌》展现了当代军人为祖国为人民甘愿牺牲奉献, 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爱国奉献歌》准确地展现了当代军人宽如大海的胸襟和坚如钢铁的志向。歌词以“头顶边关月, 情系天下安”起头, 使人强烈感受到军人职业在平凡处蕴含的伟大, 于细微处凸显的崇高。“祖国的利益重如山, 为民甘洒血和汗。”深刻揭示出军人奉献精神的深厚思想底蕴。“艰苦奋斗”四个凝重的大字, 总括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程, 融贯了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真谛, 寄托了老一辈奠基创业的豪情, 昭示了新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正因为如此, 《艰苦奋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政治本色不能变”,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一个执政的大党, 一支作为专政柱石的军队, 丧失艰苦奋斗的本色, 贪图安逸享乐, 无异于自取灭亡。对每个官兵来说, 走好人生之路, 也必须自觉“以苦为乐经磨炼”, 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培养严谨朴实的生活作风, 在战胜艰难险阻中使自己坚强和成熟起来, 当好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文明礼貌歌》生动地展示了当代军人可敬可爱的美好形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人民战士形象美, 精神文明当先锋。”把军人日常的文明礼貌行为同军队形象这一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形象是窗口, 透视着一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形象是旗帜, 体现了我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方向。我军作为先进的社会群体, 应当按照党的要求,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走在全社会前列, 革命军人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 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榜样。

2. 新世纪军队转型期, 军歌唱响了打得赢, 不变质的时代强音, 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全军战斗精神歌曲》展示了我军在军队转型的关键时期, 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神圣使命歌》是一支队列歌曲, 表现了人民军队朝气蓬勃、威武前进的英武形象, 在雄壮、有力、气势磅礴的进行曲中, 人民子弟兵那种为民族、为人民, 奋勇向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得到了音乐的再现, “高举旗帜跟着党, 神圣使命肩上扛, 万里江山我守卫, 中华崛起奔小康”。表现了革命军人奋勇向前的战斗精神、豪壮气概和坚韧性格。“科技强军谋打赢, 陆海空天军威壮, 维护和平促发展。”讴歌了官兵心系国家, 忠于使命, 展现了“忠诚、勇敢、善战”的战斗精神。《一切为打赢》是一支雄壮有力, 节奏鲜明的队列歌曲, 明快刚健, 集中贯穿了“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这个鲜明主题。“枪要天天擦, 刀要天天磨, 当兵习武咱没呀没得说。仗要怎么打呀, 兵就怎么练, 本领过得硬才算合格。”表现了新一代军人时刻准备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豪壮气概, 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 充分表达了广大官兵对世纪风云变幻和国家安全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一句“一切为打赢”, 是我军建设的历史性课题, 抓紧军事斗争准备, 成为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一切为战果, 只等祖国一声令下。一切为打赢, 一切看战果, 敢打必胜, 必胜是我。”充满了军人特有的阳刚之气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军歌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们要让革命的、前进的、健康向上的歌声激荡在我们的军营, 丰富我们的生活, 振奋我们的精神, 使之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为广大官兵服务。

参考文献

[1]曾国藩.与吴竹庄.曾文正公全集.书札, 卷9:162.

[2]达情歌 (兵歌) .

[3]练音南调.西江月 (工字吹调) .

黄金时代的历史意见 篇8

一、新时期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特征

基于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基础, 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

目的是让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身心舒适、缓解疲劳。充分考虑居室空间的地位、大小、使用目的等, 如:在北方, 冬季比较寒冷, 空间中色彩就应该多使用红黄等暖色调, 暖色调可以给人温暖, 舒适的感觉, 在南方, 夏季比较炎热, 空间中色彩就应该多运用蓝绿等冷色调, 冷色调可以给人凉爽愉快的感觉;在宽阔的空间里, 暖色调会使人感觉到饱满、热情, 狭小空间中运用冷色调会使人感觉到宽敞、清静。居室空间中正确运用色彩还要结合人的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老人房一般选择以黄灰色为主色调, 这种色调不仅能给老人以温暖、舒适的的感觉, 还能够营造出一种适合回忆的气氛。儿童房间就要多选择蓝、黄、绿等较鲜亮的色调, 鲜亮的色调可以满足小孩活泼、好动、新颖、好奇的心理要求。男青年的居室多采用淡蓝色, 女青年居室应运用淡粉色等暖色, 暖色可以突出女青年活泼开朗的年龄特性。

居室空间色彩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居住者在室内停留的时间长短。若居住者长时间使用的空间, 那么就应该将使用者的视觉疲劳问题考虑到, 要选择纯度低的色彩;如果为了达到提高效率、安全和舒适的目的, 就应该选择纯度较高的色彩。假如在居室中逗留时间比较短就不必需考虑这些, 为了突出空间的个性, 设计者可大胆地使用鲜纯夺目、新颖奇特的色彩。现代居室空间色彩的运用也要以个性的直觉要素为基准。

结论作, 职责明确, 政治立场分明, 因为当时的油画创作肩负着歌颂新政权、宣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任, 因此它大都以现实主义手法以规定的方式进行表现, 强调画面的情节性。如《红军在川北》, 作品场景开阔, 情节选择准确, 人物造型质朴, 手法粗犷简洁。通过生动的场面和形象, 将红军是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的内涵十分恰当地体现出来。新时期, 四川主流美术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调整, 它摆脱了政治因素对艺术创作的过度干预, 打破其精神束缚, 同时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和新潮美术的兴起, 传统的主流美术价值观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因而美术家逐步回归到对美术本体价值的探索中来, 画家对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也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1. 创作风格上, 回归平实的表现风格

建国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注重社会现实, 高歌爱国主义情节, 塑造英雄主义形象, 大多以“红、光、亮”的场面, 正面表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思潮带来了文化艺术的新变化, 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反思, 从具有政治色彩很强的创作思路向隐喻性的创作思路转变, 从画面语言中透露着对社会的反思及思想的转变, 画面对人物形象塑造通过朴实的描绘及场景的刻画, 加强场景的氛围及思想的表达。

2. 创作内容上侧重表现局部细节

在创作内容方面, 以前宏大的革命战争场面的描写也很少出现, 而是针对某一场景或某一角度进行叙述表达, 通过对某个局部环境的描绘, 加强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及环境衬托, 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隐喻某种情感或是表达对革命历史历程的追忆, 从而歌颂英雄人物形象,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区别于以往

色彩的情感设计是围绕以人为本进行艺术设计, 通过现代居室空间中的不同装饰造型、色彩基调、装饰材料以及特定光线的视觉效果而营造的。在设计过程中烘托整体环境的氛围和意境, 进而达到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共鸣。色彩运用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 要详细了解建筑、色彩、物理、心理、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大师级的设计既要满足居室空间中装饰美, 又要体现居住者心灵情感的表达。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 因人而异, 考虑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设计出适合当地风情的经典案例。要想设计出做好的居室色彩案例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收集最新色彩设计潮流。

参考文献:

[1][韩]李在万.设计师谈配色艺术[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陈燕, 陈敏, 陈峻编著.色彩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3][美]苏姗·萨金特.王惠译.家具新色彩.[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魏慧慧,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艺术设计方向2011级研究生。

的从宏大历史叙事的角度创作, 在视角上的突破、立意新颖, 更具有时代性。

3. 浪漫而理想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方面, 新时期的革命历史画表现手法也不像以前那样刻意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历史, 而是以浪漫且富有理想主义的笔触表现曾经的艰难历程或是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同时革命历史题材油画也少有以往的批判和讽刺的味道, 减弱了对历史情结的批判, 逐渐加强表现社会主义人性精神的传达, 针对有关历史的整体面貌进行表现, 并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

4. 画面表现结构方式和艺术语言的变化

在画面表现方式上, 创作者减弱写实描摹技巧, 表现结构上加强画面构成表现, 用营造画面氛围景象来触动人的心灵, 更体现在画家对艺术本体价值的理解。如张爱萍故居的油画创作大多风格突出, 画面人物情感加强, 注重场景的整体面貌, 加深画面的思想内涵。

二、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时代价值

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是画家对过去的艰难历程的阐述, 是画家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并把历史情节用绘画的方式展现。这种展现不是仅仅的叙述历史, 更多的是在尊重客观历史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创作者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加强了对历史的理解, 拓展了创作的表现空间, 通过借助绘画的表现语言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片段进行加工再现, 作品更具有时代价值。

1. 拓展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空间

上世纪50、60年代, 由于受时代政治的影响, 美术家们满怀热情投入国家建设、讴歌英雄人物的创作中去, 由于受时代氛围的感染, 强化色彩对比, 人物形象突出鲜明, 作品充满激情与力量。当代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者, 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往往从历史的文献、图像照片资料中获得的, 创作角度和创作意识都不同于前人。他们注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理解, 没有把全部精力刻画一个人物, 而是加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对画面的经营来体现氛围烘托。他们感受到的是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整体理解, 或许减弱对细节的刻画, 而是加强对场景的氛围烘托, 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引导画面的主题。这是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表现, 画家在处理人物与环境上可以相对自由, 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都具有灵活性, 同时也增添了创作作品的时代风貌。

2、加强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代性

如果说, 新中国成立初的特定历史环境使得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必须遵循某种方式和准则的话, 那么在当下不断开放的社会背景下, 美术家为了摆脱政治的桎梏, 他们加强了多元文化下的艺术阐释, 追求自我个性意识的表现准则。他们表现出自身对历史的感受, 或许借助形式观念、符号观念或是创作实验等当代艺术中的元素来强化这种个性追求, 这就使得油画创作的语言多样化, 在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上也并不是局限于现实主义传统表现手法, 而是试图从立意到表现上进行全方位突破。注重对画面的形式语言的感受, 画面整体环境表现与人物刻画都需要用纯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从这点看,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有着更加单纯的架上绘画创作特点。在多元文化时代的今天, 加强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当代性, 突出其艺术表现力,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历史观, 艺术观等观念的综合反映,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 更多地体现出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代性, 特别是对人性的关注、对艺术感染力的关注。

3. 国家精神和民族品质的再现

当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漫天图像已经让我们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时, 架上绘画艺术的题材表现也异彩纷呈, 夸大、玩偶、表现等不拘一格的艺术现象不断出现。而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更直观的传达出国家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意志, 更能触动世世代代人的记忆和感动。因而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再现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典型场景或是对英雄人物的颂扬,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本体价值的挖掘, 表现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迸发出的独特精神和意志品质, 这是其它题材的绘画所不能及的。这类作品清晰地向人们传递了国家的新景象, 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向上的力量。它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国家的精神面貌。立足于客观历史的基础上,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真实反映当代人心灵, 唤醒和提升社会公众的民族意识。

三、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发展展望

四川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经历着时代的变迁, 时代的不同展现出的作品面貌也不同,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当今“革命历史题材油画”这一术语本身也在逐渐淡化, 被“重大历史题材”这个更具包容性、更广泛的概念所涵盖。然而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教育意义, 及其对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发展痕迹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表现, 使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尊重历史, 又要追求时代精神, 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法演释过去历史。在此过程中, 并要注重将个人主观意志与民族意志相结合,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 创作者要注重艺术本体价值的同时, 又要反映当代人心灵的真实, 唤醒和提升社会公众的历史意识。当今, 革命历史题材油画逐渐呈现淡化的趋势, 在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它能有效地唤起爱国主义情感和有关国家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斌, 徐沛军.图解历史在谱华章——部分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美术家谈创作[J].《美术观察》, 2009 (10) .

[2].徐谦.历史性与现代性——新时期历史题材绘画研究[D].中国知网, 2010.05.

上一篇:虚拟语气运用下一篇:有效课堂之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