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

2024-12-05

审计整改(精选12篇)

审计整改 篇1

一、引言

2003年,政府审计以轩然大波的影响力重新被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所认识,这是因为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于2003年6月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个审计报告披露的审计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顿时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

“审计风暴”的影响力虽然很大,但是它并没有解除人们多年以来对于审计领域存在的疑虑:为什么“屡审屡犯”成了审计领域的通病?它的根源在哪里?因为尽管这些年审计署加大了政府审计的力度,但是审计效果却并不理想。通过历年审计署的公告可以看到,同类型的违规违纪事件年年都在榜上。很多单位面对违规违纪问题不以为然,更谈不上积极整改,以致年年审计检查,年年存在同类问题。这种屡审屡犯的问题,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检查缺乏积极配合的态度、对审计报告意见并没有虚心接受,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问题的针对性意见缺乏必要的力度,以致收效甚微。

“屡审屡犯”说明审计整改的效果差,而造成审计整改效果差的因素有很多。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出现屡审屡犯现象的原因,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带共性的问题是因体制性障碍或制度上的漏洞产生的。

本文认为,运用行为学理论,对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研究,也许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屡审屡犯”的原因。目前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绩”,而这个“绩”往往又表现为查找有金额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偏向从直观的数据中查找违规违纪问题,而忽视数据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因而提出的整改意见缺乏辩证分析,难以令被审计单位信服,从而影响了整改效果。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政府审计的研究中没有针对政府审计整改的研究,这是因为在这些发达的国家,审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是查找问题。与我们国家包含审计机关在内的一些相关部门没有联系。

国内与政府审计整改相关的文献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实务工作者们通过对自身工作的分析、总结所进行的规范性研究,包括审计整改难的成因、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审计整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些研究文献提出了改善政府审计整改难的措施以及有效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对策,如曹润林(2008),陕西省审计厅法制处(2008),骆勇、朱长伟(2011),刘峰、阎强(2011),席立平(2013),张银(2013)。

另一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学者们对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宋常等(2006)研究发现,经济越发达,违纪金额越大,应缴违纪金额越大,相应的已交金额也越大。喻采平(2010)对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审计任务强度、执行力度和处罚力度都会正向影响到政府审计效率,而信息披露质量却没有什么影响。

郑石桥、尹平(2010)发现审计机关地位和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出现悖论,解释这个悖论的原因是审计妥协,而审计妥协背后的制度性背景是“行政模式+双重领导型审计体制”。郑石桥、和秀星、许莉(2011)还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制度冲突的理论架构来解释审计机关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的问题。

郑石桥、许莉(2011)运用地方审计机关2003~200年的数据,分析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上缴财政执行率、减少财政拨款执行率、归还原渠道资金执行率有抑制作用。但对调账处理执行率无显著影响。所以作者指出,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应该是政府干预。

和秀星、郑石桥(2011)研究了财政状况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财政状况会影响到审计处理的执行效率,经济纠错处理方式在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效果不好,而行政处理手段可能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顾春、黄俊晨(2014)研究指出,在审计执行效率方面,地方审计机关要高于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但审计处理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是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妥协、委托人不作为以及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运作不充分导致的。

在审计效果方面,郑石桥(2012)以规制俘获理论解释了国家审计中审计组织模式的差异对审计效果的影响,认为湘潭市审计局推行的“四分离”组织模式实现了从纵向集权—横向集中向纵向集权—横向分割模式的转换,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果。郑石桥(2012)从审计频率和审计处罚这两个视角来解释审计效果,建立了一个关于审计频率、审计处罚与审计效果的理论框架,指出审计频率通过预期路径和预防路径对审计效果发挥作用,审计处罚通过威慑路径和心理路径发挥作用。

王跃堂、黄溶冰(2008)研究指出,衡量政府审计质量不仅应考虑其是否发现和报告了违法违纪问题,还应判断其是否履行了矫正职责。所谓矫正职责指的是审计整改,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整改效率,这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也将朝这个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的一些研究关于政府审计效率、审计处理执行效率或者审计效果都是在解释“屡审屡犯”这一我国当前政府审计存在的通病问题,而这些研究都遵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去考虑审计报告本身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审计报告提到的问题、建议等都是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得出的。但本文认为,研究者假设的这个前提是缺乏验证的,比如,各级审计机关都采用的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是否会对审计整改产生影响呢?是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力求回答这些问题。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审计绩效评价与审计整改有着密切的联系,必然会影响到政府审计整改。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审计绩效评价倾向量化指标,往往缺乏辩证分析而定性不准,整改意见难以令人信服;第二,审计绩效评价是怎样影响审计整改的。

(一)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无论是针对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还是审计师个人,朱小平(2004)提出的“成本效益比”指标大家都比较推崇,因为通过考察审计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评价其绩效的一个非常直接的途径。董延安(2008)认为国家审计效益评价指标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反映审计检查力度的效益指标,即查出被审计单位违规金额占应查出违规金额比重;二是反映被审计单位纠正力度的指标,用纠正类型、纠正金额和纠正率来表示。

李永强(2008)在研究美国绩效审计时指出,美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主要是以业绩指标的形式对各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说明,采用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对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管理四个维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Santiso(2009)指出,在宏观层面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是很难的,目前对绩效的评价都是用一些定量指标来测量审计产出,如创造的经济价值。欧阳程、陈莉(2010),易丽丽(2011),徐立、陈翠(2011)在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时,提到应将审计活动的结果包含进来,比如“已上缴财政金额”。

另外,平衡计分卡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于审计绩效评价的认识,围绕财务、顾客、流程、学习和成长机会,学者们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组合得更加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定性指标的测度还是不好掌握,所以大多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审计绩效。比如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包含的应上缴财政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应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应调账处理金额等量化数据。由于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环境,《中国审计年鉴》披露了一组数据,即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包括已上缴财政额、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已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已调账处理金额,这里就不具体列举了。

对于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这是跟审计查处问题相关联的,也可以说是审计定性问题;而对于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则跟审计整改相关联。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对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的指标比较青睐,而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积极,概括来说目前政府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比较侧重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而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们应该也会比较关注审计查处问题,而不去关注审计整改问题金额。

据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绩效报告,2011年度审计署(包括所属单位及派出机构)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报告决定显示,全年查处问题金额866.8亿元,其中:查处违规金额718.2亿元,查处损失浪费金额148.6亿元。据审计查处问题情况与审计署总支出计算得出的投入产出比为1∶96,人均审计问题金额2 835万元。审计署地方优秀审计项目评价标准中定量打分的评价内容是关于审计揭露重大违规违纪、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依据查处问题金额的不同等级,打分也不一样,比如“揭露县处级或者相当于县处级(含)以上干部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个人违法犯罪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并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在5 000万元(含)以上,并且相关责任人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损失浪费(含潜在损失)金额1亿元左右,或者其他效益问题,并且在全国、全行业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等等”。

从以上材料可以发现,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中关于能以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均是以问题金额为主。当然,尽管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审计活动不单是查找和揭露存在的问题,但是推行审计机关绩效评价制度是推进审计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审计作风、强化政府审计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所以围绕审计揭露问题金额进行的以货币计量审计成果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过,这种偏向于问题金额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往往忽视了对产生问题金额的辩证分析,从而影响了定性的准确性和提出整改意见的中肯性。

张文婧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审计机关认为审计经费没有保障,90%以上认为审计经费不足是影响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关键因素。政府审计师作为审计行为的主体,其独立性必须得到保障。以往的研究认为,审计独立性缺失会促使审计师选择向被审计单位进行权力寻租,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使得审计师们更加在意对其绩效考核,以此来提高其收益和声誉。所以审计绩效评价的这种“查处问题金额”的倾向性是存在的。

(二)审计绩效评价如何影响审计整改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表现为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审计人员也难以避免,因为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而产生审计判断偏误,而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效应)。导致审计人员形成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时近效应、锚定效应、肯定性倾向和框架效应。这些心理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对审计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只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现象进行了揭示,并没有对能够导致审计人员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动机心理学的目标理论告诉我们,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Lewin(1935)在磁场论中指出,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具有正向效应,会促使个体产生趋利行为,而个体与目标的心理距离越短,目标的动机倾向力量就越大,这种力量将诱导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在已有文献中,研究者们都非常强调目标期望和诱因价值的动力作用。

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可以说是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的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就成了影响审计人员行为的一个环境因素。从审计主体行为倾向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当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查处问题金额时,当审计人员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或事件时,他们没有动机想方设法完成审计金额定性,以取得好的审计成绩,而不再有意愿继续接手审计整改,因为整改问题金额不被纳入或很少被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结果造成定性的问题被放大了,到后期整改的时候却变得难以实施。如果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整改问题金额,这对审计人员起不到太大的激励作用。事实上,从我国已有的各级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中鲜见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的考核,只有少数学者提到要将“已上缴财政”列入财务考核指标中。

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不同,审计师所选择的实施路径也不同。朱小平等(2004)认为,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衡量和计算某一审计项目的收益、成本和风险。我国政府审计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发现导向”,往往认为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只有发掘出问题才说明这个审计工作没白做,才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很小,则会被认为这次审计没有多大意义,可见,这种“有罪推论”假定问题是存在的。实际审计过程成为带着问题去找证明问题的证据,这样很容易将问题拔高、放大,最终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违纪。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在以问题金额为绩效评价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模糊事项的倾向性定性,导致审计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同时会降低审计人员督促整改的意愿。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审计项目中所涉及的金额,按数额大小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即根据审计项目中所涉及问题的金额分为水果问题、出差问题和房租问题三个组:(1)水果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135元;(2)出差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2 000元;(3)房租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30 000元。

而实验的因变量是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初步所做出的定性及处罚决定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意愿程度(本实验的具体分类资料受篇幅所限已省略)。

(二)实验任务

实验材料首先提供了某审计局审计某大学的待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并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即被测试者)关注其中的审计定性是否正确,并在背景信息中告知该实验作为审计人员所在审计机构对部门和个人业绩的考核,分别对审计查处和审计整改进行考核。对于审计查处,是以查处违规金额作为业绩指标,在该环节业绩考核方式下,查处的违规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于审计整改,是以整改金额作为业绩指标,整改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此,该审计机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来查处问题的审计组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另外一种方式是由审计局设置的整改处专门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根据实验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需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复核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确定是否同意他们对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初步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的同意程度,其中1代表同意程度最低,5代表同意程度最高。第二,说明是否愿意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负责问题继续督促审计整改的意愿程度,其中1代表意愿程度最低,5代表意愿程度最高。

(三)实验过程及测试

组织财经类院校审计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首先,由实验负责人把实验材料发给参与实验的学生;其次,由实验负责人讲解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提到假定参与者作为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绩效考核;再次,参与实验的人员阅读实验材料并回答实验任务中的问题;最后,实验负责人收回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被测试者为某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共有116名学生,收回的材料中有14份存在数据不完整问题,剔除这14份后剩下102份有效实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四年级审计专业的学生已经修完所有审计专业主干课程。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列示了对初步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认可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审计师在初步审计定性中给予的定性均为“白条顶库”,而根据实验安排,要求被测试者给出对三个问题初步审计定性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问题金额为30 000元房租组的定性认可程度最高,问题金额为2 000元出差组的认可程度次之,问题金额为135元水果组的认可程度最低,并且三个问题认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注:v1为水果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135元;v3为出差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2 000元;v5为房租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30 000元。

表2列示了对查出问题继续督促整改意愿程度的统计结果,从中看出由于审计师既可以选择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也可以不负责继续整改而改由其他专门负责督促整改的部门来负责,在实验中,被试按照要求给出了对三个问题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水平。结果发现,三组对于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差异不明显。

注:v2为水果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135元;v4为出差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2 000元;v6为房租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30 000元。

(二)方差分析

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由于没有通过正态性分布的检验,所以不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秩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列示了秩和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三个组问题的定性认可程度是总体分布不完全相同,而三个组问题的审计整改意愿程度却是总体分布无差异,这说明被测试单位的审计整改意愿不明显。所以接下来要分别定性认可程度与整改意愿程度对三个组问题进行两两比较检验。表4为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结果。

注:1代表135元水果组;2代表2 000元出差组;3代表30 000元房租组。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审计定性认可程度方面,金额高的30 000元房租组的平均认可程度要高于金额低的135元水果组和2 000元出差组的平均认可程度,并且这种差别相当明显,且有统计意义。而135元水果组与2 000元出差组之间的平均认可程度却无法证明其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被测试者金额高的问题比较敏感,给予其审计定性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问题组。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认可金额高的审计问题定性。对于审计整改意愿程度方面,三个组平均意愿程度无明显差别。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高金额问题的审计定性,而对督促问题整改的意愿却没有倾向性。

实验结果验证了前面的假设,即在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在面临高中低三档次金额的问题时,更倾向于对高金额问题进行定性,但不会选择继续督促高金额问题的整改。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目标定位,目标的诱因价值动力发挥了作用,最终促成了审计人员更倾向于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而对于审计整改这一后续程序并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得审计整改难以进行。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审计绩效评价对审计定性与审计整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审计机关自身来讲,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影响了审计人员对财经违规问题的定性及整改。

当面临同类型问题时,审计人员对金额高的事项更加敏感,倾向于定性为违规,而对金额低的事项定性无明显差异,说明查出金额高的事项成绩更大。而针对同一问题时,高涉案金额诱使审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偏重的定性,绩效评价的诱因作用使审计人员宁紧勿松,将更多的问题定性为违规。而这些被定性为违规问题中一部分是因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时难以整改,所以形成了“审计问题年年有,年年整改年年难”的怪圈。

(二)建议

本文对审计机关“屡审屡犯”通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正确认识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目的。

政府审计引进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我们在理解这一目的时往往出现偏差,只注重效率——查出了多少违规金额,却轻视质量——整改的效果好不好。绩效评价的核心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有正确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绩效评价的目的。所以,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应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并重,既要考核投入产出类指标(比如审计项目个数、审计项目涉案金额、审计工时用量等),又要考核审计结果性指标(它包括审计计划完成率、审计决定执行率、审计整改效率等),还要关注评价审计是否有效减少了经济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发挥了“经济警察”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收集公众满意程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多维度考核。

2. 规范合理使用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具体表现就是审计机关依法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幅度或方式内,根据合理的判断,有选择地行使行政处理处罚。《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多次用到“区别情况”、“法定职权范围内”、“或者……或者……”等语句,作为审计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情节,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在法定范围内做出合法、合理的审计处理处罚,从主观上避免审计人员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

3. 完善审计制度,强化政府审计独立性。

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体制,30多年的政府审计实践表明,行政型审计体制在改革初期还是与国情相适应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的暴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同时接受本级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制度下审计处于经济和行政都不独立的局面。以往对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审计,现行的体制也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审计在行政和经济方面都不独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骆勇,朱长伟.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1(4).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政府审计二十年来实践成果之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王跃堂,黄蓉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郑石桥,尹平.审计机关地位、审计妥协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J].审计研究,2010(10).

郑石桥,许莉.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郑石桥.审计机关组织模式和审计效果--以规制俘获理论为研究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

朱小平,叶友,傅黎瑛.中美国家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9).

曹润林.审计“整改难”成因与对策的多视角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2).

顾春,黄俊晨.审计机关地位、审计目标定位与政府审计整改[J].会计之友,2014(7).

张国兴.财政审计中的定性与处理处罚[J].审计月刊,2002(11).

审计整改 篇2

整改情况汇报

三原县远程教育工作整改检查情况汇报

省远程办:

4月24日,省远程办对我县远程教育站点暗访后,我们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对全县站点进行了检查整改,先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4月25日,我们召开了全县远程教育工作专项会议,要求各乡镇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对各自辖区的终端站点进行全面检查,排除现有故障,并消灭故障隐患。同时,县远教办也派专人对各乡镇的整改工作进

行了突击检查,及时更正整改错误,并对今后远教工作进行了指导安排。

二是加强联系。整改过程中,发现了部分电信信号故障站点,为了能够迅速解决这些问题,县委组织部邀请县电信局副局长和各乡镇副书记进行了联席会议。会上,就目前存在的电信信号问题与电信人员进行了协商,并要求电信局为每个乡镇指定专人负责远程教育信号维护工作。

三是购买设备。整改中,我们发现个别终端站点设

备存在损坏与丢失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计划举办一期远程教育管理员培训班,提高管理员业务技能。目前,我们已经从郑州威科姆公司购买回了缺失设备,并在管理平台上注册开通。

经过整改检查,我县所有终端站点存在问题已经全部排除,目前所有站点均能正常收看,且均有学习记录。

中共三原县委组织部

2016年5月17日乌兰察布内审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汇报

乌兰察布分公司关于落实内蒙古销售公司2016年度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存在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1、发现问题:苏集油库烟囱未上涂料。

整改情况: 锅炉房烟囱刷漆。整改后照片如下:

2、发现问题:付货台网架标识被中控室遮挡。

整改情况:

3、发现问题:油库进出库大门门禁系统未接地。

整改情况: 门禁系统接地。整改后照片如下:

4、发现问题:付油区付油台地面操控柱外壳未接地。

整改情况: 操控柱外壳已接地。整改后照片如下:

5、发现问题:付油区管线地面出口处水泥块未清理,需进行封堵。整改

情况: 管线出口处水泥块清理。整改后照片如下:

6、发现问题:付油区地面操控柱、上装口操控柱电源线未封堵。

整改情况: 多余分线口防爆胶泥进行封堵。整改后照片如下:

7、发现问题:付油区排气阀为手轮开关,设为球形阀较为合理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8、发现问题:付油区1号台一部分分线盒封盖无螺丝,电线外露。

整改情况: 管线出口处水泥块清理。整改后照片如下:

9、发现问题:付油区1号台刷卡部位“刷卡区”标识牌遗失。

整改情况: 刷卡区标示牌更换。整改后照片如下:

10、发现问题:付油区铁艺墙应增设巡检门。

整改情况: 付油铁艺增加巡检门。整改后照片如下:

11、发现问题:付油区上装楼梯口

应增设静电接地装置。

整改情况: 付油区上装楼梯口增加静电接地装置。整改后照片如下:

12、发现问题:付油区两处上装操作柱均为静电接地。

整改情况: 上装操作柱设置接地。整改后照片如下:

13、发现问题:付油区上装台无保险带上挂处,建议在雨罩钢架增设保险带悬挂环。

整改情况: 付油区上装台设置安全带。整改后照片如下:

14、发现问题:雨罩防爆灯三角钢需粉刷。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15、发现问题:付油区管线静电接地防爆盒仅有一处固定点,需加固。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16、发现问题:消防水池入孔与顶面持平,且入孔较大,需增高,增加防护措施。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17、发现问题:消防通道排水沟无

防护,需增加铁艺进行覆盖保护。

整改情况: 消防道路排水沟增加的铁艺防护。整改后照片如下:

18、发现问题:消防泵房柴油机操作柱未做静电接地。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19发现问题:锅炉房引风机未上防护罩。

整改情况: 锅炉房引风机增加防护罩。整改后照片如下:

20、发现问题:锅炉电机泵未上防护罩。

整改情况: 锅炉房电动机增加防护罩。整改后照片如下:

21、发现问题:储油罐上的泡沫喷淋管线底部未设排阀。

整改情况: 泡沫喷淋管线下端设置的放空阀。整改后照片如下:

22、发现问题:防爆配电箱未设防爆垫。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23、发现问题:罐区排水沟未设防

护设施。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24、发现问题:铁路卸油暖棚排风口距离地面过高。

整改情况:。整改后照片如下:

25、发现问题:栈桥防爆按钮盒未做接地。

整改情况: 栈桥防爆按钮接地。整改后照片如下:

26、发现问题:输油管线90度拐弯处未做接地。

整改情况: 末端、拐角设置的静电接地。整改后照片如下:

27、发现问题:油泵房进门处未设消除人体静电消除器。

整改情况: 泵房门口增加静电消除装置。整改后照片如下:

28、发现问题:油污处理池上口未防护、铁盖与水泥口存在直接碰撞易产生火花。整改情况: 污水处理设施水池口防护。整改后照片如下:

29、发现问题:程序描述不全面,存在未描述的程序。

审计整改 篇3

近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大案要案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审计宣传。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加强宏观分析研究,促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机关人员力量不足、工作力度不够,被审计单位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给审计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公告可以有效地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填充审计结果跟踪的制度缺陷,引进更多的跟踪监督主体,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认识、积极对待,有效地解决审计执行难的瓶颈问题,深化审计成果。

一、审计整改难的成因分析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审计整改难,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言不及“义”,造成整改难。审计工作质量与审计整改工作密切相关,因审计工作质量不高给审计整改带来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报告事项涉及面广,普遍性问题多,难以引起被审计单位重视;二是审计报告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不少,总结提炼不够,重点不突出,不便于报告使用者抓住要害;三是停留在账目基础审计的角度,始终就数字论数字,缺少分析和宏观层面的建议意见;四是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针对性不强,整改缺乏操作性,不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和整改。

2.认识偏差,造成整改难。认识水平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从被审计单位认识层面看,审计整改难主要有如下阻力:一是存在对立情绪,认为大家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存在开展整改后怕丢“面子”、怕影响威信等模糊认识;存在混水摸鱼的思想;存在拢络人心、捞政绩的思想作祟。从审计机关内部看,主要存在如下障碍:部分审计单位领导担心因为审计整改把各方面搞死,激化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部分审计人员存在早不看见晚看见、犯不着得罪人的思想,担心问题扯大了,领导责备、同事轻视。

3.机制缺失,造成整改难。一是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说是制度本身有缺陷和漏洞,执行存在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二是由地方财力匮乏、企业单位资金缺乏等因素,造成有些被审单位改变项目和挪用资金,处理时领导有于心不忍和给予保护的倾向。三是没有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科学的问责制度,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由审计机关唱“独角戏”。

4.跟踪问效不够,造成整改难。检查督办、跟踪问效是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审计结论和决定只停留纸上、审计只打雷不下雨、屡查屡犯,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检查督办不够、跟踪问效乏力。审计机关缺乏自身的强制措施,需要借助公检法等外部力量。

二、审计公告是破解审计整改难的有效手段

——利用审计公告“双刃剑”功能,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层次;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审计文书质量。审计公告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行为。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它把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向公众披露的同时,也将社会监督的目光吸引到审计机关本身。一份审计公告通常全面客观地体现了参审单位的审计业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处理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将审计机关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地曝光于社会大众面前,也置审计本身于社会监督之中。这样就会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注重提升审计所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水平,强化责任意识,严把审计质量关,切实提高审计文书质量。从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入手,提升审计成果,彻底解决因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引起的整改难的问题。

——利用审计公告公开透明的特点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引起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从主观上提高他们审计整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审计公告通常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审计发现问题的全面、客观、综合反映,同时也将审计查出的问题曝光于社会大众,易于引起较强的舆论攻势,便于被审计单位全面了解审计情况,深刻认识审计查出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与审计机关的信息沟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对待审计所查出问题的态度,切实统一到注重整改、规范管理上来。

——审计公告可以有效地缓解审计机关力量不足,解决审计整改跟踪不够到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也日趋广泛,各级审计机关的任务逐年加大,但受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上讲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的跟踪落实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及时等方面的问题。将审计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审计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便于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舆论宣传,吸引各方力量关注,参与到审计整改的监督中来,充分利用审计外部资源切实解决审计机关在审计整改落实中遇到的人力、财力等瓶颈问题。

——审计公告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和较强的时效性,便于促使被审计单位迅速彻底整改,提高审计整改的效率效果。自2003年审计署开始实施审计公告制度以来,截至目前已向社會发布审计公告97份。实践证明,每次审计公告均会迅速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掀起一次舆论高潮,引来各方议论,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审计整改,并注重整改结果的对外披露。审计公告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问题得到公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反馈,形成巨大的威慑力,督促被审计单位立即彻底整改,从而达到审计目的。

——审计公告可以督促审计相关第三方强化认识,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督办检查力度。一是审计公告便于引起被审计单位上级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利用内部自上而下高效、便捷的行政手段,从而加大审计整改的执行力;二是审计公告将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置于媒体公众监督视野之中,也便于促使纪检监察、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和银行、证券等外部单位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配合意识,注重工作效率,确保审计查出问题及时完整地加以整改。

——审计公告可以引发政府、学者、公众、媒体对审计查出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制度、机制设计和体制运行层面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大审计整改的深度。同时,对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促进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审计问题整改关系着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否能得以落实,关系着审计的权威作用是否能得到真正发挥,关系着法律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准确、及时地整改审计查出的每一个问题,引以为戒,规范制度,加强管理,是每个被审计单位应尽的职责,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工作本身全部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有助于强化舆论监督,督促审计整改,进而推动民主法治进程。

(作者单位: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

浅谈审计整改 篇4

一、对审计整改的基本认识

1. 审计整改的内涵。

审计整改通常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 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 审计整改包括: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 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

2. 审计整改的标准。

审计整改的标准是审计揭示的问题得到纠正, 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 审计整改在审计工作全局中的作用。

审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特别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审计工作要想取得这种成效, 仅靠审计查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审计后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决定, 确保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 从而达到规范财政财务行为, 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审计报告不仅指出了被审计单位的问题, 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但是如果被审计单位不重视, 审计整改不了了之, 那样审计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还将产生不良效果, 影响审计的权威。所以说整改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和最终落脚点。

4. 审计整改是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共同责任。

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审计业务工作的程序之一。审计整改也是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监督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的具体行为, 是应尽之责。在审计整改工作中, 被审计单位是主角, 承担着主要任务, 审计机关担负着监督、检查和评估的责任, 不使审计整改流于形式。

二、审计整改面临的问题

1. 审计整改工作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对于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和整改不彻底的行为, 现行法规缺乏明确的处理处罚依据。一些审计建议和审计督促整改行为也不具有强制性, 难以落实到位。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整改审计决定处理事项之外的事项还缺乏法律法规依据。

2. 提高审计意见或建议的操作性。

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 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克服照抄照搬别的单位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做法, 避免提出过于宽泛甚至无法落实的审计建议, 使被审计单位难以操作无所适从。

3. 对审计整改工作缺乏重视。

部分企业领导人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 支持力度也不够, 整改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相关部门对审计整改缺乏重视, 仅靠审计机关的力量难以使查出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改或有效落实。

4. 对审计整改工作认识不够。

有的被审计单位仍然存在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故意拖延、蒙混过关等错误认识, 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 纠正以前年度发生的问题等, 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就变得消极。

三、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审计整改机制。

从制度上制定和完善审计整改, 使整改工作有充分的制度保障。如:建立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定期报告审计整改结果的制度, 建立审计整改的跟踪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结果公告制度。

2. 加强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提高认识, 自觉地把审计整改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违规问题纠正、管理问责与督促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督促被审计单位转变观念, 树立审计整改的理念, 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责任制。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事项列入后续审计报告, 在审计业务程序上增加“监督整改”, 将其与审前调查、现场审计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3.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执行力度。

整改效果的好坏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态度、力度息息相关。因此,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应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 这样才能促成整改工作的最终落实。

4. 建立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

建立以“一把手”负总责, 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职, 各有侧重, 共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建立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研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5. 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推动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总结报告 篇5

根据上级公司《关于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专项活动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公司综合部对“三重一大”决策情况、改进工作作风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的自查自纠,发现今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综合部三重一大、改进工作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回头看”专项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回头看”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

(一)“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

2014年,公司领导班子结合实际,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议事决策,无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学习宣传。公司领导班子对“三重一大”制度高度重视,通过民主生活会、中心组专题学习等形式,在公司内进行广泛宣传,贯彻传达“三重一大”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同时,学习掌握上级公司的各种重要文件和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时贯彻落实。

2.强化措施。公司将“三重一大”制度与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并把“三重一大”列为班子建设和领导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对涉及干部任免以及关系部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例如:对所需岗位人员的任命,进行公开招聘

和集体决策。

3.加强监督。为了保障决策顺利执行,公司规定,班子成员要根据职责分工,及时向领导班子报告“三重一大”有关事项的执行情况。

(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上级公司改进作风10条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2014年,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在上级公司的领导下,围绕“抓好廉政促审计,抓好审计促廉政”为主线,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落实措施,保证学习贯彻 “八项规定”和“上级10条”取得实效。按照 “八项规定”和“上级10条”对照检查要求,公司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检查,我公司自整合以来没有发现违反 “八项规定”和“上级10条”的情况。2.坚决纠正“四风”。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公司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一是公司整合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上级10条”等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出台了《车辆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继续精简文件简报和会议活动。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公务接待、三重一大等制度,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降低三公经费。

3.扎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下基层”活动,听取“四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同时,认真开展“回头看”,继续抓好深化整改,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共形成10项整改措施,现已全部落实完成。

4、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已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列出清单,公司本着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予以坚持,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无助于加强作风建设要求的,或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梳理,加强对为民、务实、清廉等三方面有缺失制度规定的进行研究制定,前后共完成60项制度的审议落实,形成了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同时促进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二、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通过自查,职工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是认可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一是“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内容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规范;二是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过程中,广大职工的监督方式和监督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领导干部在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但仍有部分党员同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四风”顽疾,主要表现在宗旨意识不够强,究其原因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识不够深入。下一阶段,公司将进一步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三、认真落实整改提出的各项措施

(一)规范管理,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职工工作效能。定期组织学理论,通过加强学习,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严格监督,大力抓好公司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综合部要把握角色定位,树立服务大局的管理理念。以开展工作评议为契机,用开放的意识、比较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改革的精神,重新审视和研判新形势下的“三重一大”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并组织学习,从机制、体制层面建言献策,强化管理机制服务大局功能。深入分析查出问题的症结,从加强内部管理层面提出有真效、有实效、有长效的工作建议。

(三)开展作风整顿,树立风清气正工作环境。继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筑牢群众路线思想基础。将作风整顿与学习新的廉政文件相结合、与开展审计业务相结合、与建立健全“刚性”管理制度相结合,以优良高效的工作体现良好的工作作风。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措施,坚决杜绝 “走过场”。

审计整改 篇6

审计整改评价体系设计的主要思路应以责任为主线,引领各责任部门和基层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最终促使审计整改向纵深推进,实现标本兼治。为此,在传统的审计整改通知、业务部门督导、被审计单位反馈等工作机制基础上,要不断强化整改职责分工,健全审计工作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计,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

具体而言,充分发挥四个管理层面的责任:第一个层面是强化“两个”主体责任,即业务部门是本专业问题整改的工作主体、推进主体,基层单位是本单位问题整改的执行主体、落实主体;二是明确“三个”监督责任,即审计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牵头责任、验收责任;业务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监督责任、督办责任;监察部门承担审计整改的监察责任、执纪责任;三是落实“两个”考核责任,即绩效考核部门和基层单位绩效考核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门)分别对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审计整改情况实施考核;四是明确公司最高决策机构的决策责任,其职责是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总体研究和部署,提出工作要求。

实行整改全程监督与指导

问题整改发起阶段

设立问题整改台账。审计部开始收集、梳理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纳入问题整改台账;分配问题编号,拟定问题整改责任部门,界定问题整改难度,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分专业向业务主管部门征求意见。问题整改责任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先就审计部门拟定的问题整改台账所列内容进行核实完善与意见反馈。

依据整改难度对问题分类。审计部依据问题性质和整改難度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明确整改完成标志和时限,为分类考核提供依据。整改难度初步定义为以下五类,随执行效果逐步优化:

下达整改通知书。审计部门依据正式台账,按专业分发问题整改台账,分专业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通知书要求做到清晰明了。而且包含审计发现的问题、问题涉及的主要法规制度、潜在风险、整改策略,以及供被审计单位参考的整改方法等内容。列出审计发现问题的性质及风险,有利于引起被审计单位的正确认识和重视;给出了整改方法,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正确、高效地整改。

被审计单位上报整改方案。整改通知书下发后,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数个工作日内,向审计部门上报整改方案。整改方案中,要求列出整改工作组的人员构成、整改思路、整改程序、具体事项拟采取的整改方法,以及整改计划进度等。这样审计部门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部署,事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计划,有效预防被审计单位“在降低一项风险的同时,产生另外一项风险”。

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收到整改方案后,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或授权委托人)对整改方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被审计单位开展整改。如果未通过,要求重新编制整改方案。这样可以使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部门的整改思路趋于一致。

问题整改实施阶段

被审计单位对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问题整改台账,按要求开展问题整改工作,按月填报问题整改进展。加强管理类问题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强化执行、严加考核等手段,切实规范管理,消除“习惯性违章”;限期整改类问题通过完善手续、收缴资金、调整账务等手段,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机制体制类问题通过自身努力,弥补体制缺陷,不断降低问题频率和额度,杜绝问题再度发生;重点整改类问题公司领导亲自负责,组织研讨,寻求政策与资金支持,形成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组织整改;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跟踪分析政策变化,创造条件,妥善处置。已完成整改的发起问题整改确认注销流程。

问题整改完成阶段

被审计单位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发起问题整改确认注销流程。收集问题整改佐证材料,填写问题整改确认注销单,报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加盖单位公章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问题整改责任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收到基层单位上报的问题整改确认注销单后,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审核确认问题整改情况。不符合专业管理及整改要求的,退回所在单位继续整改;符合专业管理及整改要求的,加注确认注销意见,并经分管主任或副主任签字确认后,送审计部门办理确认注销手续。

开展整改结果评价

为了解决整改结果评价中主观随意性过高的状况,公司审计部门开始利用定量数据来评价整改质量:

将整改工作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较差、很差。

计算被审计单位的综合整改得分。依靠公式:单个问题整改得分=问题整改程度×问题整改的难易系数。其中,对于每个问题整改程度,规定了五个等级:完全整改、大部分整改、整改一半、少部分整改、未整改,分别对应不同得分,并规定具体评判的标准;对于问题整改难易系数,也规定了不同档次,例如,问题较容易整改,被审计单位可独立完成,则系数定为1;属于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则系数定为3,增加被审计单位整改的积极性。将所有的单个问题整改得分相加,则为综合整改得分。

得出所有问题整改综合得分后,依据公司测算后划分的分值区间,确定被审计单位整改质量的等级。

在传统的审计整改通知、业务部门督导、被审计单位反馈等工作机制基础上,通过强化整改职责分工,健全审计工作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设计,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整改在企业内部的闭环管理。

如何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 篇7

多年来, 内部审计工作普遍采用谁审计谁负责的方式, 这样就导致负责人工作量的增加, 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审计, 虽然此种方式有利于保证工作的连贯性, 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繁重, 使得审计负责人没有多余的精力做好事后整改监督, 这就是导致目前重审计轻整改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很多的审计整改流于形式, 使得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让被审计单位的侥幸心理逐渐增大, 导致了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大大折扣, 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工作能够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 减少违法犯罪的同时, 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内部审计事后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步, 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前面的工作只是发现问题, 审计整改才是将问题彻底解决掉的阶段, 若整改落实不到位, 则难以实现审计的效果, 审计工作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现阶段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是审计工作生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使得审计工作真正生效。

二、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审计工作是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评价经营活动的有效性, 双方的配合能够有效的促使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即:软环境与硬制度相统一的、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三个原则原则, 三个原则是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的基础, 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的遵守这三个原则, 方能使得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得到落实。

(一) 软环境与硬制度相统一的原则

软环境的目的是使得审计执法更加的个性化, 同时创作有利于审计整改的氛围。为了保证审计的平等性与权威性, 需要建立相应的硬环境, 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过程中要建立检查原则, 规范审计, 使得软环境与硬环境相结合。在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的基础上, 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确性, 以此促进被审计单位主动更改的自觉性。

(二) 坚持标本兼治原则

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需要充分认识到审计整改的重要地位, 同时注意利用边审计边整改的方式, 双管齐下将审计整改切实的落到实处, 并对审计整改的结果进行考核, 达到量化的标准。在审计的过程中, 需要对主要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以便做好审计监督工作。通过纠正、整改、完善三个步骤, 来促使审计整改落实,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原则

监督审计整改工作的长效机制, 是落实审计工作的重要措施, 长效的机制能够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 可以发挥分工协作的能力, 同时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也是审计发展的趋势。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的情况下, 还需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制度建设, 从制度上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内部审计的功能没有彻底的发挥出来, 很多的审计工作还仅仅存在表面上, 没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其主要问题有:认知不到位、发展不平衡、整改不彻底、做法不科学, 执行有障碍等方面。只有彻底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够发挥整改监督的作用。

(一) 认知不到位

目前很多的企业、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够重视, 认知度不够, 普遍存在抵制整改的现象, 这种认知不到位的情况主要发生在领导阶层身上。企业领导对审计整改的不够重视直接导致整个公司至上而下对审计整改的忽视, 长久以往, 审计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 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是指审计过程中的重视度存在偏差, 审计部门较为重视的企业、单位, 审计部门下派的审计人员的能力较高, 且派遣的人数较多, 审计监督力度就大, 相对的整改工作的效果就好, 反正整改效果就差。这种发展不平衡直接使得某些单位存在侥幸心理, 万一自己被盯上就多加大力度整改一下, 若没有被盯上, 则对审计整改的态度就是可有可无, 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审计过程中的腐败的重要原因。

(三) 整改不彻底

在整改的过程中, 少数的单位存在敷衍了事的做法, 或者拖延整改、选择性整改等, 对要求整改的项目不进行落实。例如只整改对其有利的部分, 或者只整改被审计单位认为对其目前发展有利的环节, 其他整改环节则忽略或者敷衍了事。当要求加强内部管理整改建议的时候, 单位往往做得很好, 但是当要求纠正以前年度发生问题的时候, 被审计单位的落实情况往往较差。

(四) 做法不科学

审计整改做法不科学主要体现着其他部门单位不配合上面, 其他相关部门的不配合, 使得审计工作往往都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 这就是使得工作的难度较大, 因为仅仅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难以监督好众多的问题的落实情况, 没有科学长效的机制, 就难以发挥审计的作用。

(五) 执行有障碍

执行有障碍主要体现在被审计单位的拒绝整改和故意拖延整改, 因为审计部门针对这些情况的处罚不明确, 所以不能起到强制性效果, 这就导致执行起来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

四、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工程,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解决目前整改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即: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实现审计监督整改工作制度化、切实加强审计执法力度、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把审计整改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 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较大程度上的对整改监督进行推动, 下面针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一) 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是加强审计事后整改监督的前提条件, 能够提高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效率, 从而达到预期的整改效果, 这需要被审计单位加强自身的教育培训, 让全体人员知道审计整改是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好处的, 使得全体人员明白审计的重要性, 以自觉的配合审计以及审计整改。

(二) 实现审计监督整改工作制度化

审计监督整改工作制度化是审计工作长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 完善的制度主要包括:明确审计整改工作责任、相关整改工作范围的负责人以及整改的具体时间、处罚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审计整改检查制度, 责任追究到人, 尤其要建立相应的整改报告制度, 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的向审计部门递交整改情况报告, 健全相应的制度, 能够使得整改监督规范化。

(三) 切实加强审计执法力度

加强审计执法力度能够保证审计监督的强制性与有效性, 对被审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 审计部门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 并进行跟踪审计, 对跟踪审计落实不到位的, 需要加大惩罚力度, 并追究相应的责任人, 以树立起审计部门的权威, 加强审计执法力度, 能够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审计报告发出后, 需要进行跟踪, 保证整改落实的情况, 同时纪委、监察可组成的联合督查组需要进行督察, 对没有执行的单位要做好披露惩罚工作, 使得审计整改工作的透明化。构建相应的整改监督联动机制, 并构建相应的实施细则,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 推进审计整改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 审计整改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将审计整改纳入年度考核, 是落实审计整改的重要措施, 它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审计单位需要按照整改内容的重要性以及难以程度, 建立合适的考核指标, 并将此作为年度考核的标准, 以此来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并且可以更加规范企业的管理, 使得企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整改工作的效率以及其质量。

五、结语

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工作能够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 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个原则”是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工作的基础, 只有在此原则的基础上, 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矛盾, 强化审计整改监督势在必行。

摘要: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对内部审计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事后整改是对审计单位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的过程, 其监督是实行审计整改记录的重要内容。目前, 大多数的公司都特别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但对于审计整改却相对忽视, 所以要保证内部审计整改落实到位, 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文章从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的必要性出发, 简要分析了强化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详细地探讨了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强内部审计事后整改监督的具体措施, 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整改,监督,原则

参考文献

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审计整改,审计机关,法律监管

现今审计部门和机关的审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审计部门或审计单位本身做为监督者, 审计权力的行使十分充分, 起到了监督财政和经济活动的作用。可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却往往没有出台相关措施进行改正。审计整改工作就是要审计机关充分应用监督和审查的权利, 并责令有关单位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审计机关督促问题单位进行整改取得效果微弱的情况, 需要国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 将整改工作变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措施, 由此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效果。当然面对审计整改工作中的弊端, 应进行深化改革, 推陈出新。

一、审计整改工作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审计整改工作保证权力行使的规范

审计整改工作的内容是对需要被审查的工作单位的经济活动, 比如: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部门预算、薪资发放等等经济相关的检查和审核。目的是规范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行使, 防范政府权力滥用, 审计机关起到监督的作用, 平衡政府的权利。通过审计检查工作, 发现政府的财政、财务问题, 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被改正和查处。面对经常出现的体制性问题, 审计整改工作应该对改革方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加强政府权力的透明化, 对体制的变革, 政府的良好运行提供帮助, 是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2.审计整改工作保证经济活动的安全

审计整改工作对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缺陷, 能及时发现, 发出预警, 并着手整改。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完善的时期, 审计监督工作应该通过生产建设中的实践, 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阶段性特点, 特别针对资金违法暗箱操作的情况, 应对性的进行审计整改工作, 方式应该多样化。审计整改的监管手段不仅是问题发生之后的防治工作, 更是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教育和预防。审计整改工作能够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利, 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

3.审计整改工作是惩治违法问题的强制手段

审计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强, 是国家惩治违法犯罪, 权利违规使用的强制手段。然而, 处理过程中, 审查机关虽然对问题进行了处置, 但相关问题经常再次发生。究其原因, 一方面, 体制性权力失衡, 难以监管是主因。另一方面, 审计整改工作没有被重视, 整改力度不大是次因。所以, 审计整改的机制应该深入建设, 加强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避免问题反复出现, 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强制性措施的实施。

4.审计整改工作需要完善和加强

审计工作发现问题时, 首先, 应该对需要进行惩治、督促整改的对象进行明确;其次, 审计中发现大量问题,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提出不同的整改意见;最后, 开展审计整改工作, 计算好所需要的人员和需要动用的资金和设备。目前, 审计整改工作中的整改工作不被重视, 没有对整改工作的验收和检查, 仅通过报告不能对现有问题产生影响, 审计机制需要加强和完善。

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

1.时间、审计结果、法定整改时限存在冲突

整改问题的严重性历来是十分重要的, 整改问题还具有紧密型, 被审单位审计整改所需要的时间与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并且有简单、容易、困难之分。目前我国审计法定整改日的时限是90 日, 有些问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得不到解决的, 要想解决到位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三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审计结果是具有时效性的, 从这方面来看, 被审单位的所需整改时间要比法定的时限短, 但这种整改质量是完全提不上去的, 审计单位对被审单位的整改真实性得不到充分核实, 会产生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法律与法规不完善, 导致执行障碍

我国法律对于被审单位的整改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部分法律法规只是说明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 还包括建议处分权, 至于怎么申请, 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被审单位的整改需要在法律的允许下, 采用相应的措施, 可是如何采取却没有告知。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审计检查失去原有的意义, 只是以表面的形式存在, 并且使审计单位的实力得不到提升, 整改工作没有详细的操作规范, 是体现不出审计部门的执行能力的。

3.尚未有效形成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

对于被审计的单位是否需要整改, 审计机关相关制约措施是略有欠缺的, 并且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 目前我国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参与很少, 得不到有效的配合;缺少各部门之间参与整改的相关会议;审计单位与人民法院之间的配合欠缺, 执行能力较弱, 所以, 目前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暂未有效形成。

4.审计机关积极性不高

审计机关对于整改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一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审计单位对于被审单位的整改缺少目的性的检查, 对整改工作的核实工作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三、促进整改工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1.对审计整改相关法律进行细化

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很明显的欠缺, 针对这些不足以及缺少相关法律的具体实施内容, 审计部门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 解决其执行能力不足以及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对于确立明确的处罚依据, 审计部门要及时的进行整改, 并且尽可能的去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 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的力度。虽然整改时限是90 日, 但是审计单位可以强烈要求被审单位的整改要在60 日内完成, 原因是为了缓解时限性冲突。

2.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宣传力度

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审计机关要借助媒体的力量, 来公告整改结果, 并且不断地加大公告力度, 这样有利于对被审计部门整改的积极性, 原因是不想自身的荣誉受损。通过曝光的方式对那些需要整改但并不配合实施整改的单位实施相关的惩罚策略, 在提升执行能力的同时, 加强了自身的威慑性。

3.强化审计整改监管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各部门的职责、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等都是有效强化审计整改监管合力的方法, 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 并研究如何进行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是整改工作任务落实到的第一人, 整改工作是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根据相关制度, 对不按期限进行整改的单位进行责任的追究。

4.优化设计审计业绩考核机制

应将审计整改工作加入目前的审计单位考核之中, 并且需要占较大的比重与权重,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将事中整改纳入到考核中, 来消除审计人员对事中整改轻视, 建立起强大的免疫系统, 并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四、结论

审计整改工作对政府权力的合理、科学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强有力保障。审计整改工作中审计机关不仅要履行监督职责, 对自身也应监管。审计机关和部门更应该深化审计机制的改革, 做到制度管理以思想管理作为落脚点, 为建设廉政、和谐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面对审计整改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 要敢于克服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政府应加强审计机构的执行效力, 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 认真进行整改工作, 为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微观审计建议实施机制:理论架构和案例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15, 01 (23) :15-20.

[2]张戈.落实审计整改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生产力研究, 2015, 09 (15) :155-157+160.

[3]朱文君.关于提升内部审计问题整改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J].现代国企研究, 2015, 12 (07) :165+167.

[4]俞金华, 高梦霞, 陈洁.国家治理视角下加强审计整改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14, 02 (11) :13-15.

[5]程燕玉.审计整改问题及制度完善[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 , 2013, 12 (19) :36-37+47.

[6]贺卫民.构建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2:236-238.

审计整改 篇9

(五) 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审》接19页

调阅结汇资金流水, 跟踪结汇资金的最终流向, 判断交易对手是否正常使用资金。若发现交易对手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等领域后, 还可到工商、税务等部门调查交易对手的工商登记资料、经营情况和纳税记录是否与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相吻合。通过上述方法, 可查实通过虚构合同或协议将资本金或外债违规结汇的情况。

(三) 地下钱庄审计。地下钱庄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 近几年,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成功捣毁了多个大规模的地下钱庄。从事地下钱庄的企业在资金转移过程中, 常常采用各种手段, 增加资金流的分析

为了提高审计整改的自觉性, 增强责任意识, 各支行及审计部门要建立审计整改奖罚制度, 对坚持制度好, 工作主动, 发现问题及时, 整改快速有效, 避免损失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主动, 出现问题整改又不尽职、致使审计发现问题风险扩大的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并在经济和行政上进行严厉处罚;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在追踪、督促、整改过程中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 对于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拖延不改、态度恶劣的, 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六) 建立合理的信息沟通渠道, 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全面落实

审计过程中揭示出来的问题要得到彻底纠正, 必须要得到各级管理层的认同和理解, 因而加强与被审行的沟通, 建立合理的信息沟通渠道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整改过程中, 审计部门要通过加强与被审行沟通协作, 以密切关注审计对象的整改进程和成果, 及时了解掌握整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对没有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问题,

难度, 试图掩盖非法目的。

面对错综复杂的资金流, 我们需把握地下钱庄运作的一般规律:企业的资金进出量与企业经营规模严重不符;企业资金来源于多家企业, 资金性质难以确定;企业通过网上银行实时、大量划转资金, 并刻意控制单笔划转金额;集中收到资金的企业即时通过网上银行向多家其他企业划款, 再将资金划入一些企业后, 当日即以工资等名义通过网上银行转至某些个人银行账户并大额提现或违规投资。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资金流, 不断锁定可疑账户范围, 结合地下钱庄的运作规律, 进而职业操守来规范和监督私募基金公司行为和私募基金经理的个人行为, 组织私募基金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和培训, 使之发挥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职能。采用以政府监管为主, 行业自律为辅的措施, 以促进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雪:《对我国私募基金立法规制的思考》, 法制与社会, 2009.1 (中) 【作者简介】

王隽 (1978-) , 男, 上海, 汉族,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私募基金的规范与制度建设。

要查找原因, 及时帮助和督促被审计行 (部门) 彻底、全面整改。遇到特殊情况或困难影响整改工作时, 被审行 (部门) 应及时向审计部门说明, 以利于双方进一步沟通解决问题。同时, 分行审计主管部门要对审计整改报告的撰写进行必要的指导, 以提高整改报告的质量, 以利于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报告作出恰当的评价, 并为审计追踪作好充分准备。 (七) 建立审计问题持续整改机制, 促进审计成果全面转化和利用

为了使审计整改问题真正得到彻底的落实, 不留后患, 应建立审计问题持续整改机制。对于个别审计整改问题, 尽管被审计行非常重视,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整改或整改不能完全到位的, 审计部门应向被审计行进行督促重新整改或再次下达《审计意见书》, 被审计行凭以对整改事项进行持续整改。被审行只要审计问题未得到彻底整改, 就应坚持持续整改。只有这样, 才能使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全面整改落实, 才能真正促进审计成果全面转化和利用, 实现审计附加值。

查处地下钱庄, 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参考文献】

1、李和裕、潘建, 无惧调控房企囤地加速年度目标上调, 《上海证券报》, 2010年3月31日

2、刘刚、白钦先, 热钱流入、资产价格波动和我国金融安全, 《金融与保险》, 2009年第2期)

3、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警惕热钱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杀手, 新华网, 2008年5月12日

5、温家宝呼吁不要打贸易战和货币战, 《上海证券报》, 2010年3月24日

进行了重点研究, 提出了具有实际借鉴价值的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成因;整改措施

一、审计整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商业银行整改存在问题

1、整改不及时。

审计部门在下达审计意见书时都已明确了审计整改完成时间, 整改结果报告上报的网址和时限, 但有的被审计行却无故拖延, 整改工作缓慢被动, 需审计部门多次催促才勉强完成, 且多为整改效果不好, 整改报告质量不高, 更有甚者, 不按审计意见书中要求上报整改, 敷衍塞责, 漏项或答非所问。

2、整改不彻底。

对于一些业务操作不规范、制度执行有偏差、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的问题, 经常屡查屡犯。虽然本次审计提出后已经整改了, 但再次审计时又出现该类似问题。

3、整改不深入。

对问题不能举一反三。有些被审行 (部门) 仅仅注重整改问题的表面, 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不能举一反三, 审计整改不规范、整改成效不高。有的被审行还没有从制度上明确审计整改的归口管理、工作程序及相关部门整改的职责, 尤其涉及多项业务的审计整改时, 由于整改的职责和报告关系不明确, 造成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协调、配合不够, 审计整改相互推诿。造成整改工作运行不畅、措施落实不到位。

3、对审计整改监督工作的力度不够, 审计整改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审计人员在《审计意见书》发出后, 对被审行 (部门) 上报的整改报告认真复核把关, 对于超出整改报告和《审计意见书》规定上报时间的被审行及时地督促, 对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确定适当的方式进行跟踪, 及时对被审行整改情况、采取的纠正措施和整改事项的及时性、有效性、整改效果进行评价等相应工作存在缺陷, 对整改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对审计整改不力的被审行 (部门) 缺

乏有效的处罚手段, 导致被审计单位整改缺乏主动性, 必然影响审计整改效果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加大审计整改力度的建议措施

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负责。同时, 各责任部门在具体整改过程中要对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举一反三, 从制度、机制等方面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要根源以及解决途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业务领域整改工作的督导检查, 要善于从发现的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本质, 由表及里, 把整改措施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 未涉及相关问题的机构也要引以为戒, 充分发挥整改工作的警示作用。

(三) 建立有效的审计整改监督机制, 提高整改的有效性

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构建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的必要性

(一) 审计整改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而财政、财务活动的管理权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行政职能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行为的不合法、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使用, 往往会在财政、财务活动中体现出来。审计工作就是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活动过程和存在问题的揭示, 发现和查处各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违法犯罪行为, 促进廉政建设。审计发现的许多问题带有规律性、普遍性, 这些问题源于某些制度、体制、政策方面的缺陷, 因此, 审计在揭露问题的同时, 还应对那些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进一步从制度、体制、政策层面上提出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的建议, 落实整改措施和办法, 从而促进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依法行政。

(二) 审计整改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由于法制不完善, 新旧体制转轨和落后观念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 财政经济领域的不规范行为仍会继续存在。审计监督应当从实际状况出发, 把握新形势下财政资金运行的新特点和违法违规问题新的表现形式, 提出审计建议, 督促整改, 从制度、体制、政策上予以规范、提高, 使审计整改过程成为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不断增强财经法纪意识,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依法理财、依法执政的过程, 这样才能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审计监督的目标。

(三) 审计整改是治理“屡审屡犯”的必要手段

审计制度执行以来, 通过对多数单位的审计, 依法处理和处罚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 但屡审屡犯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 这固然有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审计整改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重审计、重处理处罚、轻整改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未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 审计机关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未得到有关部门、单位的重视, 同时政府及社会各方面未给予有力监督, 一审了之必然导致屡审屡犯。因此, 应全面推行审计整改, 强化审计整改检查力度。

(四) 审计整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发展空间

一是需要审计整改的目标都是在审计工作中已经发现查处的问题, 整改对象非常明确。二是就审计署特派办而言, 审计查处的问题较多, 需要整改的内容非常丰富, 具有丰富的整改素材。三是相对开展审计工作时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审计整改检查只需很少的人力和物力。四是具有逐步推进的条件, 目前审计整改工作基本处于探索阶段,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 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存在较大风险

《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 在审计结束之后, 审计机关应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核实。而当前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整改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即使进行了部分审计整改, 也因各种因素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核实, 只停留在收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报告和有关资料就视其已经整改, 审计整改简报也只是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的简单技术处理, 对其整改的具体情况没有全面掌握。在当前要将审计整改结果进行公示的情况下, 这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为降低审计风险, 必须构建审计整改检查机制。

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整改所需时间、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与法定整改时限三者间存在冲突

被审单位审计整改所需时间与整改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紧密相关, 有难、中、易之分, 有些问题确实在90日内无法解决 (审计法定整改时限90日) , 更不要提在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限内 (低于审计法定时限90日) 完全整改到位, 三者之间存在现实冲突。当然, 从审计结果公告的时效性考虑, 常要求被审单位整改时限低于法定整改时限, 但这种做法易导致审计组依据被审单位整改文件起草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 对被审单位是否整改没有调查和核实, 易产生审计风险。

(二) 法律法规不具体, 易导致执行障碍

对于被审计单位拒绝或拖延整改的行为, 现行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处理处罚依据, 新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只是明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和建议处分权, 如何申请、哪些内容可以申请并没有具体规定;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也只是明确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至于必要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采取并没有阐述。这很容易导致审计整改检查落实不到位, 审计机关的执行能力大打折扣。此外, 审计部门没有关于整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范也易导致执行不力。

(三) 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尚未有效形成

被审计单位是否整改, 审计机关缺少独立的制约措施或办法, 需要借助外力, 形成强有力的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但目前我国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明显匮乏。一是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主要由审计机关履行, 其他部门很少参与。二是缺少各部门参与的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与人民法院配合不够紧密,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审计整改的情况较少。因此, 审计整改的监管合力尚未有效形成。

(四) 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检查积极性不高, 做法不科学

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积极性不高, 重审计轻整改、重信息轻报告, 对被审单位是否真实整改缺少实地调查核实。部分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简报过于依赖被审单位整改文件, 有的甚至只是将被审计单位报送材料内容的顺序调整一下。究其原因, 这与当前的审计业绩考核机制不健全不无关联。此外, 审计整改检查的做法也不科学, 各单位普遍采取的是“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 即由审计项目的审计组长或主审人员负责跟踪落实整改情况, 并兼顾指导被审计单位整改和资料收集工作。这一做法的优点是审计人员熟悉情况, 工作可以保持连贯性。但由于审计任务繁重, 审计人员又要监督整改工作, 实在是“分身乏术”。另外, 存在于部分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中的畏难情绪, 也导致了“重审计、轻处理”现象的产生。

(五) 审计整改的实际效果难以定量判定

目前, 我国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程度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缺乏量化指标, 易导致被审计单位对违规问题的整改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例如, 对同一类型问题, 被审计单位既可以采取行政处罚, 也可以采取行政处分, 从而无法对整改程度进行量化考核, 无法衡量整改是否到位。其次, 对于整改的完成程度也局限于定性分析, 分为已整改、部分整改、未整改三类,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分析, 也就很难判断整改的实际效果。

(六) 审计整改效果与审计项目计划关联性不够

当前, 在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中, 没有把上次审计的整改效果作为选择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审计内容的确定方面, 也往往没有把整改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内容, 导致审计人员仅仅只关注本次需要查处的问题。

(七) 审计机关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

当前, 审计机关比较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 这与审计业绩考核存在一定关系。“事后整改”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 因为它包含审计查处的问题、审计决定及审计报告中陈述的审计建议, 审计组能据此撰写整改简报, 并反馈回被审计单位因整改而产生新制度, 取得审计业绩;而“事中整改”不易形成整改的量化指标, 不易形成量化的审计业绩。但如果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 只有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不健全、存在经营或道德风险, 审计组及时指出纠正, 才会及时消除风险, 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作用才会有效发挥。

三、促进审计整改工作的对策

(一) 细化审计整改有关法律条文及时限要求

针对审计整改存在的延期或拒绝整改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结果公告所需整改时间与法定时限冲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审计机关履行审计整改检查职能不到位等问题,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 建议以审计署的名义出台法律解释条文, 并对拒绝、拖延审计整改的行为增设审计罚款权。明确具体的处理处罚依据、整改程序及时限、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履行的义务, 强化审计整改检查的威慑力。以审计整改时限冲突为例, 可以按整改对象的难易程度、金额大小区别对待, 进行易、中、难分类管理。容易整改的问题, 如调账, 必须30日内整改;一般问题, 60日内整改;体制、机制方面难整改的问题, 360日内整改, 以缓解时限性冲突。

(二) 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

审计机关要借助媒体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制度, 并加大审计整改结果公告力度, 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维护其声誉。通过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工作典型, 公开曝光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部门和单位, 使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效结合, 大力提升审计整改效果。同时, 为了促进被审单位进一步重视审计整改, 需要赋予 (或者说恢复) 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罚没权, 以丰富审计整改检查的制约措施, 提升审计整改检查的力度。

(三) 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 强化审计整改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各级政府分管审计工作的领导牵头, 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 通报审计查出的问题, 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问题, 落实审计整改责任。二是细化各部门审计整改职责。将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等在落实审计整改意见上应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 以提高可操作性。三是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制度。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 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进行责任追究。

(四) 优化设计审计业绩考核机制

应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当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业绩考核体系, 并占有较大权重, 以充分调动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处室、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整改检查的积极性。同时, 改变重“事后整改”轻“事中整改”的现状, 将“事中整改”也纳入审计整改考核体系中, 并充分研究给予两者合适的比例权重, 以鼓励引导审计人员既重视“事后整改”, 也重视“事中整改”, 较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预防、建设性作用。

(五) 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

目前, 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主要采取“谁审计、谁督促整改”的模式, 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负担。因此, 有必要改变审计整改检查人员组成模式。在当前审计环境下, 应组成法规处牵头、办公室、经办业务处室参与的审计整改检查领导小组;法规处起草审计整改报告或审计简报。上述三部门参与的理由是法规处负责项目的审理, 法律法规熟悉、定性把握比较准确;而办公室文字功底较强, 文字把关能力比较到位;业务处具体经办, 非常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同时, 三部门参与也便于审计整改检查报告或审计简报的完成与上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57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8号.

审计整改 篇11

娄勤俭指出,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监督形式,是帮助党委和政府发现问题、整改提高的重要机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陕西省审计厅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有效促进了各级行政效能、管理水平的提升。

娄勤俭强调,审计整改事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事关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切实抓在手上、确保整改到位。对前阶段中央审计我省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和各部门一把手要切实担起整改责任,未完成整改的要完善方案、加快进度、按期办结,已结束整改的要查找漏洞,举一反三,完善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效。

娄勤俭要求,全省审计机关要切实担起审计监督责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审计力度,一手抓揭示具体问题、促进依法行政,一手抓揭示管理缺陷、促进深化改革。各市、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审计工作,善于从问题中发现不足,善于用制度来解决问题,善于靠改革来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关于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2

1 审计整改工作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审计整改工作不断受到重视, 但是在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整改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重审计而轻整改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只对国家审计署或上级审计机关明确下文要求跟踪回访的项目进行审计整改情况的监督, 审计回访率和整改资金比例非常低, 即使进行审计回访也只是蜻蜓点水, 敷衍了事;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整改的主体, 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困难重重, 再加之对整改情况的监督远不如直接审计时的力度大, 审计整改的效果就不容乐观。

2 审计整改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基层审计机关虽然对审计整改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基本认识,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屡查屡犯, 甚至愈演愈烈, 如财政部门滞留财政资金、项目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招待费居高不下、教育医疗机构滥收费等问题。审计整改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部分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资金已经使用, 无法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 若强行追回则要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一些被审计单位由于财政供给不足, 为维持正常运转, 必须通过违纪违规手段来获取资金, 这样就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 无法整改。二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对整改工作不重视, 一审了之、一罚了之的现象还比较盛行, 以罚代改并不能触动被审计单位下定整改的决心, 一些审计人员即使意识到了审计整改的意义, 也因为审计整改到位的难度太大而望而却步。三是审计整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并非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两方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必须引起党委、政府、人大、财政和其它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制度上、源头上进行治理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四是审计整改工作没有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有关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条款规定, 审计人员限于审计执法手段的单一, 对某些能够整改而又拒不整改的问题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手段, 只能对其处罚而无法促其整改到位。

3 对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建议

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3.1 从审计机关来讲,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认识整改工作在审计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法》第一条即对审计工作的职能作了明确的阐述, 督促单个的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职能的本质要求, 审计的终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整改, 审计人员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二是对外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对内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要制定和健全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制度, 使其正规化、制度化, 用具体可行的制度来落实审计整改的责任。三是要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用审计情况通报、审计公告等形式公开审计结果, 用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来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四是要重视审计案件移交的作用, 对符合移交条件的审计线索一定要坚决移交司法、纪检、检察机关, 加强配合, 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 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威慑力, 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3.2 审计整改工作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修订和完善。

要在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中补充明确有关审计整改工作的条款, 特别是对屡查屡犯的情况要明确处罚和处分的措施, 以利于审计人员操作方便。

3.3 要在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完善。

制度上要出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系列规定, 对审计整改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细化, 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效果进行量化, 对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其它相关单位的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机制上要实行党委重视、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 形成审计整改工作的合力。要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 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 对症下药, 切实制定有效措施加强整改, 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从而达到审计工作促进管理, 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

摘要: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动力之一, 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整改成效。本文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整改建议。

关键词:审计,整改,建议

参考文献

[1]胡明才.审计决定不能全面落实的诸种表现[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2000, (4) .

上一篇:学生诚信教育下一篇:导学性小学合作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