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博弈

2024-06-17

审计博弈(精选8篇)

审计博弈 篇1

一、引言

审计合谋是指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业务委托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审计行为。审计合谋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同时也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遭到质疑。上市公司如期公布的季报、年报等财务信息已得不到投资者的充分信任,而根据这些财务信息所作的统计分析更是令人难以信服。所以,对审计合谋现象的防范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博弈论是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应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对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在决策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防范和治理审计合谋现象的途径和建议。

二、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

(一)单次博弈

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可被视为博弈的两个参与者,且二者分别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被审计单位可选择粉饰或不粉饰,注册会计师可选择合谋或不合谋。对应不同的策略组合,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也会得到不同的支付。

R表示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审计收入;W表示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收益;p表示监管机构查处的概率,01;β表示在被审计单位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被监管机构查处所支付的代价系数,β>0;δ表示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系数,δ>1;ε表示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被监管机构查处所支付的代价系数,ε>0;γ表示在被审计单位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坚持披露重大错报时所支付的代价系数,即由于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导致客户流失所带来的损失,γ>0。

从注册会计师方面来看,如果被审计单位选择不粉饰财务报表,那么也就不存在合谋与不合谋问题,所以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的支付为(αR-βR)p+αR(1-p),选择不合谋时的支付为R-γR。求二者之差,即[(αR-βR)p+αR(1-p)]-[R-γR]=R(α-βp+γ-1)。在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我们期望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期望R(α-βp+γ-1)<0,即α-βp+γ-1<0且绝对值越大也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合谋的利益驱动越大。由此可见,一是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审计收入,即R对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否并无影响;二是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即α越小越好,这点很难控制,因为支付的额外收入更多地由被审计单位的主观因素决定;三是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即β和p越大越好;四是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导致的客户流失,即γ越小越好。

同样,从被审计单位方面来看,我们重点关注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情况。在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的支付为(δW-εW)p+δW(1-p),被审计单位选择不粉饰财务报表时的支付为W。对二者求差,即[(δW-εW)p+δW(1-p)]-W=W(δ-εp-1)。我们期望即使在注册会计师同意合谋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以在一开始就提供未粉饰的财务报表,所以我们期望W(δ-εp-1)<0,即δ-εp-1<0且绝对值越大也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体提供未粉饰的财务报表的利益驱动越大。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第一,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收益,即W对报表真实性并无影响;第二,被审计单位选择粉饰财务报表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即δ越小越好;第三,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即ε和p越大越好。

(二)多次重复博弈

以上论述的仅为单次博弈,而从长远来看,如果注册会计师始终坚持如实披露信息,就会获得良好的信誉度,而如果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则良好的信誉度也就会带来较高的社会认同度。由于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度,被审计单位为了使自己的财务报告也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度,就会更倾向于寻找良好的信誉度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即使要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我想这也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尽管收费高昂,却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原因。

将注册会计师在都次重复博弈中的实现的诚信贴现收益考虑在内,则如图所示。

I表示注册会计师在都次重复博弈中诚信贴现收益。这样I越大,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从监管机构方面来看,要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频率。如前所述,监管机构查处力度和频率,β、ε和p越大,博弈的结果就越倾向于(不合谋,不粉饰)的均衡策略组合,即监管机构的惩罚越严厉,监管越频繁,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收益也就会越小,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也就越倾向于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和公正的审计报告。而要加大监管力度和频率,除了要提高监管投入以外,还要实现监管部门监管成本的降低。所以,一是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行先进的监管技术,提高监管效率;二是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改善监管环境,提高社会公众对监管活动的支持。

第二,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来看,一方面,要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治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审计市场竞争者的减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上所述由于注册会计师坚持披露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导致的客户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尤其如果当审计市场被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垄断时,也就不存在客户流失的损失。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审计市场竞争者的减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多竞争者的进入所导致的审计定价的不断降低。如前所述,正常审计收入虽然不会对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否产生影响,但如果审计收入与审计成本不能保持合理的比例,那么审计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推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培训中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意识。

第三,从被审计单位来看,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关于审计委托人的制度安排,减少管理当局在审计过程中的操作空间。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等相关人员的诚信教育,增强企业内部诚信意识。

第四,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刺激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的需求,从而提高多次重复博弈过程中诚信贴现收益,进而使不合谋,不粉饰的博弈均衡策略组合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0-249

[2]唐东晖.独立审计的博弈思考[J].财会通讯,2004(2):36-38

[3]许辉.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博弈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140-143

审计博弈 篇2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审计质量 控制 博弈

近些年,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在我国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都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有将近16万人取得了全科证书。在这一职业兴起的同时,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就被社会和群众广泛关注起来。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弊端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总是惯性遵循信息不对称假设,这样的假设也表明了其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程度。审计中,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大可能会利用到信息不对称而进行寻租[1],致使审计质量准确性不够,产生不利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不一致

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模式老套、经营手法单一,在时代发展中,对于经济业务的管理也略显力不从心,致使会计记录和有关财务报表经常出现实质性的错误,严重者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造假,给注册会计师一些不全面、有误差的信息。随着会计审计能力的不断加强,部分企业针对审计工作找到一些对策行为,对弄虚作假的部分加以隐藏,并且这种对策行为还都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操作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时候,无法进入到公司内部的财务部门,不能了解到企业具体的财务信息以及实际运营状况,所以,很容易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导致审计的结果不够完善。

(二)注册会计师工作素质较低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素质包括两方面内容:技术能力以及道德素养[2]。拿技术能力素质来说,审计工作需要较强的技术性,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拥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储备量,这一点在目前还很难完全达标。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高度的人大都在从事其他的行业,而大部分专业过关的人却在文化层面上有所欠缺,导致无法胜任高层次的工作。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报名、考核以及后续的执业资格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所需条件的检查都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和一些发达国家同在一个比较平台的时候,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业务的成熟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规模以及业务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其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同类型人员相比,专业技能的差距也甚为明显。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局限性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业务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局限,比如有关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不能以个人名义接受任何委托[3]。简言之,会计人员如果想从事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就要加入一个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表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与被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审计与委托关系。这样的制度可以说是利弊结合,优点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步骤、审计信息以及审计意见能够保持独立性。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在于,假设事务所在接业务时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工作人员的完成质量以及被审对象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等情况没有考虑在内的话,就容易出现审计的错误,对审计内容的质量问题也存在隐患,同时审计双方还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私心而随意增减成本,这样极有可能使审计工作产生风险,造成财务的去向不明确、审计不达标[4]。

二、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被审企业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

企业向社会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以及各种服务性项目,其目的是盈利。目前,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加之网络时代下信息扩散迅速,企业的各方情况会在最短的时间曝光给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来说,信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为市场竞争提供有利条件、为维护与客户关系提供依据。所以,从这一点出发,企业要意识到信誉的重要性。信誉具体体现在企业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一份可信的审计报告,会使社会大众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使投资者对企业充分信赖,从而展开更多的合作。反之,报告虚假不真实,使企业形象受损的同时,还会遭到其他方面压力的打击,对企业日后的运作十分不利,甚至会使企业面临毁灭危机。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国家发展以及就业情况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明显要求,主要是技术能力素质以及道德素养素质[5]。对于技术能力来说,审计工作者要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处理日常审计工作。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活动,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培养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道德素养来说,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应该本着公平、客观的心态处理审计内容。同时,对于审计任务的胜任程度以及对于审计内容的保密程度也属于职业道德素养的范围。另外,职业行为以及技术守则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一项参照,有利于判断其工作质量,对其进一步规范,以防管理宽松之下产生错误的工作信息。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能够让社会大众增加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程度,也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查质量严格控制,加强监督

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运行当中要注意的重点。事务所对审查工作要全面管理、严格控制,达到审计质量的完美呈现。质量控制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显,就是保证审计结果符合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素质的加强,人力物力的支持,有关项目的制度守则,业务执行的实际情况等等。各方全面协调,保证审计工作的良好完成。

提高审计质量,还要做到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监督,创建上下级明确的进度体系,一层一层,由下而上的进行监督,企业本身和会计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都在监督范围当中,通过严密的监督管理,主抓审计质量问题。同时,让社会大众加入到监督的行列。在相关审计工作中,让群众具体参与,给出意见,发现违反审计规章制度的行为及时投诉和揭发,用这样的监督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审计效果,使审计质量有所提高。借此,可以使大众对审计人员更加信赖,对审计工作大力支持。

三、结束语

审计工作繁琐复杂,且相关事物众多。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以及专业能力都尤为总要。其中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进行,比如对审计对象了解不全面、审计信息不充足、审计人员与被审方弄虚作假、监督力度不够等等。这些弊端的背后,都显示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还不成熟,有可提高的空间。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产生的种种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被审企业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被审企业只有对自身的报表内容加以管理,才能使审计工作有效开展。二是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审计结果的实用性。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审查质量严格控制,加强监督。强有力的监督制度能在审计工作中对各方因素起到警惕作用,保证审计工作的良性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韩冰.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99-100.

[2]吴爽.浅议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J].大观周刊,2011,(22):22.

[3]巴玉,王中艳,陈淼等.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J].企业导报,2010,(2):134-135.

[4]路纪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D].江西财经大学,2010.

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博弈分析 篇3

一、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模式

财政支农资金指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对“三农”的投入的部分, 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购买支出、发行公债、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 以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公共品和服务, 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目的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投入。

我国在财政支农资金审计实践中, 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以同级审计为主, 上级审计主要采取抽样审计的方式对下级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 规定, 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 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部门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二、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博弈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以同级审计为主, 同级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是规范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最主要途径。我们下面分析同级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支农资金审计的博弈。

假设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为p, p∈[0, 1], 则审计无效的概率为1-p;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为q, q∈[0, 1], 则不违规的概率为1-q;C为审计审计成本, a为财政部门违规给审计部门带来的损失, F为审计收益, M为财政部门违规收益, N为财政部门违规损失。

给定q,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和审计无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 (1, q) = (-C-a+F) q+ (-C) (1-q) =-aq+Fq-C

∏ (0, q) =-aq+0 (1-q) =-aq

解∏ (1, q) =∏ (0, q) , 得q=C/F

即: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小于C/F, 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审计无效;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大于C/F, 审计部门的最优选择是有效审计;如果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等于C/F, 审计部门随机地选择有效审计或审计无效。

给定p,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和不违规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 (p, 1) = (M-N) p+M (1-p) =-Np+M

∏ (p, 0) =0p+0 (1-p) =0

解∏ (p, 1) =∏ (p, 0) , 得p=M/N

即: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小于M/N, 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是违规;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大于M/N, 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是不违规;如果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等于M/N, 财政部门随机地选择违规或不违规。

三、现行体制下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博弈选择

上述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混合战略对策矩阵的纳什均衡是:q=C/F, p=M/N, 即经营者以C/F的概率选择违规, 政府以p=M/N的概率选择监督。监督博弈纳什均衡与监督成本C、罚款收益F、经营者违规收益M、违规损失N以及给监督者带来的损失a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 在给定博弈方选择策略的条件下, 每个博弈主体将会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概率为C/F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审计成本/审计收益) 。从审计部门个体利益考虑, 由于审计出财政部门违规时, 一般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处罚措施, 很少有审计收益, 即使有少量的审计收益也是归当地财政。从审计部门个体利益来看, 有效审计的审计收益基本为零。而审计部门若进行有效审计时, 审计成本却非常大, 例如审计部门严格对财政部门进行有效审计, 就会与财政部门的关系僵化, 断了自己的“皇粮”来源;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的违规使用都是经过本级政府的默许的, 审计部门若对于本机财政支农资金有效审计, 同样也会僵化与本级政府的关系;审计部门的有效审计会使自身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较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几乎为零的审计收益, 使财政部门违规概率非常高。

审计部门选择有效审计的概率M/N (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违规损失) 。从财政部门的角度出发, 由于近六年来国家财政逐渐增加对“三农”的支出, 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 使得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也非常高。同时由于我国相关的审计法规对违规行为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的处罚方式, 使得财政部门违规损失非常小。较高的财政部门违规收益以及很低的违规损失, 使的审计部门应当加大有效审计的力度。

四、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博弈的现实分析

一是由q=C/F可以看出, 在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成本C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对财政部门违规的罚款F, 可以降低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q, 因此, 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的惩罚力度, 可以使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减少。另外, 在对财政部门违规的罚款F一定的情况下, 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成本C越高, 审计部门对违规进行审计的收益 (-C-a+F) 就越小, 审计部门就可能选择无效审计, 因此就给财政部门违规留下可乘之机, 使财政部门违规的概率增大。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本。

二是从p=M/N可以推断, 财政部门违规的收益M越大, 审计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就越大。另外, 财政部门违规的损失N (既包括违规遭受的罚款F, 还包括违规带来的其他方面的损失) 越大, 财政部门违规的收益 (M-N) 就越小, 财政部门选择违规的概率就越小, 这样, 财政部门有效审计的概率也可相应减小。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财政部门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应尽可能使财政部门的违规收益减少, 而使它们为违规付出更大的代价。

综上分析, 提高财政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效率主要有两个途径:加大对财政部门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本。

首先, 应当加强有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立法。对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的单位不能简单的采取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的处罚, 应当加大惩罚力度, 同时对于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的部门领导进行处罚。

其次, 改变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模式,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应以上级审计为主。由于同级审计模式下, 财政支农资金的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受到同级政府的管制, 即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部门审查出严重的财政支农资金违规使用问题, 但是由于受本级政府干预, 财政支农资金的违规使用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改正。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是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财政人员素质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模式, 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立法。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违规使用直接影响农业资金投入的效益, 财政支农资金的同级审计成为制约财政支农资金违规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财政支农资金审计的博弈主体、各博弈主体行为选择策略、效用函数 (或收益矩阵) 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博弈

参考文献

[1]张俊伟.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R].国研报告, 2006-9-8.

[2]谭琳元.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7.

[3]许云波.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 2005.

[4]李泽民, 张克庆.创新财政支农体系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5]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6]陈锡文, 韩俊, 赵阳.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 2009.

[7]李萍.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财经论丛, 2002, (7) .

审计博弈 篇4

一、审计市场的行为主体分析

审计市场的行为主体包括审计服务的供给者、需求者和监管者, 其中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又可以分为最终需求者和代理需求者两类。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审计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进行分析。

1. 审计服务的需求者。与一般的商品、服务市场不同的是, 审计市场中的需求者包括两类:

(1) 最终需求者。最终需求者是指审计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即真正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判断被审计单位披露的信息的可靠程度的各利益相关者。审计服务是在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资源提供者监督经营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的要求而产生的。资源提供者对经营管理者所提供的经营活动信息的可靠性存在质疑, 从而需要审计服务对此提供合理的保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及人们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普遍。从一般意义上说, 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就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 (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 。

(2) 代理需求者。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当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众多、分布较广时, 他们单独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机构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以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为例, 由于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众多、构成复杂, 并且分布极为分散, 因此通常由公司股东大会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为了将前面提到的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与这里的“代言人”区分开来, 笔者将这里的“代言人”称为“审计服务的代理需求者”。

由此看来, 在由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构成的现实审计关系中, 审计委托人 (即审计服务的购买者) 可能是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 也可能是审计服务的代理需求者。尽管从表面上看两者都存在对审计服务的正当需求, 但是事实上真正有动机和能力购买审计服务、创造审计需求的只是最终需求者, 代理需求者只不过充当了在市场中传递需求的角色。

2. 审计服务的供给者。

审计服务的供给者是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与一般商品、服务的供给者有所不同, 审计服务的供给者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有关监管机构也对其执业行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取向就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既是理性经济人, 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 又要承担保护公众利益的责任, 需要接受社会公众的道德评判。因此, 他们总是在个体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不断寻求平衡。要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要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和道德熏陶手段对其加以引导。当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前一种手段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是基础性的, 后一种手段形成的激励和约束则是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二、审计市场行为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

在审计市场的运行过程中, 除了审计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两类主体参与, 还需要有相关监管部门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干预, 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供给者、需求者和监管者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争, 构成了多种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的博弈关系。

1. 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和代理需求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前已述及, 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和代理需求者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最终需求者希望代理需求者能够真正代表自己的根本利益, 使自己的真实审计需求不偏不倚、及时地传递到审计市场中。这自然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什么是最终需求者的真实审计需求呢?如前所述, 在现实资本市场中, 审计服务对相关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程度越大, 就越有利于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有其内在必然性, 也就是说, 最终需求者的真实审计需求是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那么, 具体到处于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我国, 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的真实审计需求是否也是如此呢?这就需要先认清谁是我国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

从总体上看, 我国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社会公众。认清了这一点,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次发生重大审计失败案件时, 反应最为激烈、最痛心疾首的总是社会公众了。作为资本市场委托代理链条上的终极委托人, 其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需要借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并无不同。换言之, 我国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同样希望代理需求者将其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准确地传递到审计市场中。

当然, 代理需求者是否能够和能在多大程度上按照最终需求者的意愿购买高质量审计服务, 取决于其与最终需求者在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方面是否具有和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利益一致性。在双方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博弈中, 代理需求者的策略选择是购买何种质量水平 (“高”还是“低”) 的审计服务;而最终需求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则将针对代理需求者的策略选择采取行动。从理论上讲, 最终需求者的策略选择是对代理需求者进行何种奖惩, 包括是否继续委托该代理需求者等。但遗憾的是, 最终需求者与代理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方, 最终需求者显然处于信息劣势, 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方”, 再加上评价审计质量相当困难, 因此最终需求者想要准确获知代理需求者的策略选择并非易事, 从而其针对代理需求者采取的制衡措施的有效性不强。

由此可见, 能否消除各种干扰审计市场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 使最终需求者对审计服务的真实需求准确传递到市场中, 关键取决于代理需求者能否真正代表最终需求者的根本利益, 而这显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2. 审计服务的代理需求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作为审计服务的现实购买方, 代理需求者从自身利益出发, 有可能忠实地表达最终需求者的真实意愿, 购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也有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审计服务。审计市场中的监管者虽然不会针对代理需求者的需求倾向和购买特征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但是其会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代理需求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

因此, 在代理需求者与监管者形成的博弈关系中, 代理需求者的可选策略是违规或不违规。针对其不同的策略选择, 监管者则将有针对性地采取进一步行动。

我们可以看出, 能否有效地规范代理需求者的行为, 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代理需求者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这显然与代理需求者的违规风险大小以及违规处罚力度密切相关。

3. 审计服务的代理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在审计服务的代理需求者与供给者形成的博弈关系中, 代理需求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代理需求者的可选策略是购买何种质量水平 (“高”还是“低”) 的审计服务并支付多少审计费用。供给者则将针对代理需求者的策略选择做出“接受”或“拒绝”的行为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相比之下, 代理需求者的行为特征对供给者的策略选择及其受益情况的影响是主要的, 而供给者的行为特征对代理需求者的策略选择及其受益情况的影响是次要的, 这是由审计市场的需求导向型特征决定的。

不难看出, 鉴于审计服务的现实购买方即代理需求者能制约审计服务供给者的行为, 因此供给者的行为是否遵循审计市场的效率原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理需求者的需求特征;而供给者对代理需求者的行为不具有约束作用, 因此代理需求者的行为是否遵循审计市场的效率原则不是供给者可以左右的。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对审计服务质量的评价相当困难, 因此审计服务的购买方在评价拟购买审计服务的质量时, 必须借助一些质量指示信号, 如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声誉等。而这些质量指示信号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审计服务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审计服务购买方的购买策略能否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审计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保证审计质量显示机制的有效性。

4. 审计服务的供给者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除了受制于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 审计服务供给者的策略选择还要受监管者的监督。监管者虽然不会针对供给者具体提供何种质量水平的审计服务做出强制性规定, 但会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制度对其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 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因此, 在供给者与监管者形成的博弈关系中, 供给者的可选策略是违规或不违规, 而监管者则将针对供给者的不同策略选择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由此可见, 能否有效地规范供给者的行为, 使其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会扰乱市场秩序, 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这显然与供给者的违规风险大小和违规处罚力度密切相关。

我们要使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得到应有的重视, 并有效地引导审计服务的供给者最大限度地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以满足资本市场对可靠会计信息的需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优质”会计师事务所才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从而维护审计市场秩序, 最大限度地促进审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注】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审计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性研究” (项目编号:H07ZD0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审计市场的行为主体包括审计服务的供给者、需求者和监管者。本文对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主体及其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我国审计市场的良性运行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审计市场,博弈关系,供给者,需求者,监管者

参考文献

[1].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房巧玲.需求导向的审计质量及其衡量观.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8

企业审计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篇5

关键词:企业审计,博弈,审计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中, 审计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在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中至关重要, 甚至将决定博弈结果。然而, 在多年的审计实践中, 审计制度没有能够很好地达成社会期望、履行社会职责, 各种审计舞弊案层出不穷, 导致社会对审计报告的有效性普遍存在怀疑态度。为冷静、公正地分析目前的审计问题, 本文试图全面分析影响审计结果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问题, 为将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制度提供一定参考。

一、企业审计中的利益相关方

如上图所示, (1) 公司大股东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首先选择公司的经营管理者, 委托后者代为经营管理公司; (2) 经营管理层向大股东汇报企业经营状况; (3) 大股东作为审计委托人委托审计师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审计; (4) 审计师对企业经营管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5) 审计师向大股东报告自己的审计结果; (6) 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仔细分析上述审计过程, 可以发现, 前头的前方主体比后方主体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 因此在这个审计博弈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博弈。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问题。

二、投资人 (包括大小股东) 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一般来说, 投资人将企业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代理人经营管理, 此时, 投资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二大类信息不对称博弈: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博弈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博弈。显然, 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为获得公司经营管理权, 有动机夸大自己能力, 从而增加投资人风险, 即隐藏信息道德风险。为解决该问题, 目前很多学者建立了不同的信息甄别模型来探讨相应的甄别策略。

同时, 企业经营管者在经营过程存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 比如工作不积极或是损公肥私等。为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很多学者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模型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关键一条措施就是通过建立审计制度, 由投资人定期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审计, 并依据审计决定经营管理人员的奖惩。

三、投资人、经营管理者和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如果将企业看作是一个“黑箱”, 那么审计师就是这个“黑箱”中的一个小小的窗口, 外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只能透过这个窗口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显然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的“光线” (即信息) 清晰度、真假度等与审计师这个“窗口”密切相关。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为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努力工作, 对其奖惩往往与审计结果直接相关, 因此, 作为理性的经营管者完全有动机与审计人员进行“共谋”, 通过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以获得双方所谓的“双赢”, 只不过这个“双赢”是以损害第三方 (如投资人) 甚至第四方 (如供应商) 利益为代价。

另一个被目前学术界忽视的问题是审计师的专业能力。在投资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中, 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决定当事双方的博弈结果, 而高质量审计服务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实际在, 在目前的审计过程中, 虽然一般都会有注册会计师牵头, 但审计人员是否真正认真审计、是否具备非常审计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四、大股东、小股东和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 不时报道有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现象, 导致有学者认为现在企业经营中最大的矛盾也不是投资人与企业经营管人员之间的矛盾, 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矛盾, 目前大量学者进行方面的实证研究, 比如大股东占款问题、支持问题等。这里, 在整个资本运营过程中, 实际小股东、供应商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实际上处于同等地位, 对信息的掌握仍然主要信赖于审计报告, 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了小股东, 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完全类似。大股东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会利用其对审计师的影响, 与审计师达成“共谋”, 从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五、总结

本文详细分析了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问题, 指出在审计过程中, 存在投资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博弈, 投资人、经营管理者和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大股东、小股东和审计师之间的博弈。这些博弈中, 审计师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这些博弈往往同时存在, 因此目前的研究中仅分析其中一个单一的博弈问题往往并不全面, 也大大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因此, 笔者认为, 将来的研究应该将上述博弈综合考虑, 同时考虑几种博弈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晓娟徐新岳: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8:327

[2]Baron, D., and R.Myerson.Regulating a Monopolist with Unknown Costs[J].Econometrica, 1982.50:911~930

[3]Armstrong, M., and J.C.Rochet.Multidimensional Screenting:A User’s Guide[J].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1999, 43:959~979

审计博弈 篇6

一、文献评述

相较于国外学者们对于审计博弈内容研究上的精细和深入以及方法上的成熟和多样, 我国学者对审计博弈研究起步晚、发展快, 对于审计模型的构建也不只是局限于简单的静态策略博弈模型, 而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动态博弈模型。薄澜、姚海星通过构建关于上市公司管理者财务舞弊与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公司管理者和审计师的最优策略以及博弈模型多期重复进行的可能结果, 提出减少财务舞弊发生的措施和建议。刘国常、韩春生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审计合谋的市场选择及其治理策略进行探讨。张涛、吴联生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和审计师三方参与的两委托人——单代理人博弈模型, 研究了固定审计费用下不同审计师变更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庄立、王玉蓉构建和比较了传统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客户以及政府监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卢宁文, 通过不完全信息动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审计师行为的选择。武恒光通过管理层和审计师的舞弊博弈模型进行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是管理者与审计师之间的博弈, 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以及社会监管部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决策过程。

二、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所说的财务舞弊是指, 被审计单位人为地没有在财务报告上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故意欺骗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在本文构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中, 假设审计单位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实施审计的复杂程度也是无差别的, 即不存在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而审计单位不能发现错弊的情况, 只存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而不报告错弊的情况。社会监管部门在对某个企业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能发现该企业的虚假错弊, 在不实施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则发现不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审计单位不了解审计单位是否愿意参与合谋, 社会监管部门并不知道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合谋现象, 审计单位也不清楚社会监管部门是否会进行严格监管。按照进行博弈的顺序, 其他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假设1:首先由自然来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诚实或者不诚实, 其中选择诚实的概率为 (1-ρ) , 选择不诚实的概率为ρ。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进行财务舞弊,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 并且如果被审计单位实施了财务舞弊, 其一定会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的意思表示。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并且与审计单位合谋成功, 未被报告舞弊的额外造假收益为I;被审计单位实施财务舞弊, 被报告舞弊的后果是不仅失去了额外造假收益I, 还会承担P的惩罚, 其中的P指经济处罚以及行政处罚和名誉受损的量化。

假设2:审计单位不存在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问题, 其以一定的概率与舞弊被审计单位进行合谋。相对于不合谋, 审计单位同意合谋后的额外收益为R, 若被监管部门发现, 审计单位不仅会被没收额外收益R, 而且还会遭受到行政处罚以及审计单位名誉上的损失, 量化为L。

假设3:社会监管部门以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实施严格监管的额外成本为C, 监管机构实施严格监管查处了财务舞弊与审计合谋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对整个社会的财务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量化收益为B。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变现纵容财务舞弊, 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D。

三、外部审计三方关系人博弈模型的构建

在上市公司外部审计中,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社会监管部门三方关系人之间的博弈顺序依次展开。首先, 自然选择被审计单位的类型是{诚实, 不诚实}, 概率分别为 (1-ρ) 和ρ。然后是, 被审计单位进行行为策略的选择{舞弊, 不舞弊}, 其中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一定不会造假, 不诚实的审计单位以一定的概率θ进行财务舞弊。接着是, 审计单位的行为策略{合谋, 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没有进行财务舞弊的情况下, 审计单位的行为一定是不合谋, 被审计单位在实施财务舞弊的情况下向审计单位发出合谋邀请, 审计单位以α的概率同意合谋, 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 报告错弊。最后是监管部门的行为选择{严格, 不严格}, 监管部门并不知情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 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如图1所示, 图中博弈树上面的节点代表的是博弈参与人, 博弈树的路径代表参与人选择的行为策略, 最终收益括号内的数字由左至右分别为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根据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博弈的结果有以下八种类型。

(1) 自然以 (1-ρ) 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2) 自然以的概率选择了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只有一种行为策略——不舞弊, 审计单位不存在合谋的情况,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3)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C) 。

(4)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θ) 的概率选择不舞弊, 在被审计单位不舞弊的前提下, 审计单位只有一种策略选择——不合谋,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0, 0, 0) 。

(5)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C) 。

(6)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 (1-α) 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拒绝合谋选择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 (1-β) 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0, 0) 。

(7)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β的概率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P, -L, B, -C) 。

(8) 自然以ρ的概率选择了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 不诚实的被审计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舞弊, 被审计单位以 (1-β) 的概率选择合谋选择而不披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 监管部门以的概率不实施严格监管,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三者的收益为 (I, R, -D) 。

五、博弈模型分析与政策建议

根据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模型, 被审计单位、审计单位、监管部门的均衡结果是一组策略组 (θ*, α*, β*) 。在求解过程中将自然的选择概率ρ看成是一个常数, 根据博弈结果得出三方关系人博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被审计单位期望收益为:

审计单位的期望收益为:

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为

运用最优化的一阶条件, 分别对 (1) (2) (3) 式求偏导, 并令偏导等于零, 即令

具体整理得到如下式子:

求解 (4) 得到三方博弈的均衡解为:

分析三方博弈的均衡解:

(1) 当时, 审计单位和监管部门最有策略的确定还依赖于彼此的行为选择。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反之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参加合谋。

当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小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为不严格监管, 则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为合谋。

(2)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采取舞弊措施,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执行严格监管措施。

当时, 即审计单位同意合谋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最优策略的确定依赖于彼此策略的选择概率。在时, 即被审计单位选择舞弊的概率大于时,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的选择严格监管;反之, 监管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严格监管。同样地, 在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反之, 被审计单位的最有策略是不舞弊。

(3)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参与合谋。

当时, 即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从以上模型分析中可知, 单独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上来判断, 还不足以完全得出另外两个博弈主体的最优策略行为。但是, 监管部门行为概率一旦确定, 即可以直接得出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最优行为选择。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的行为策略在整个博弈过程中, 起到重要作用,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力度越大, 对违规的处罚力度越大, 审计单位进行合谋、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结合三个均衡解的角度进行分析, 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的值尽量小, 使和的值尽量大。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从监管部门入手。一方面, 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监管。从博弈分析可知, 当监管部门执行严格兼顾的概率时, 被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财务舞弊, 审计单位的最优策略是不参与合谋, 由此可见, 监管部门执行严格监管的概率越大, 执法力度越大,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的行为越是趋向于诚实守法。另一方面, 不断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提高监管技术, 降低监管成本。严格监管的实施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起到震慑的作用,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单位从博弈的角度也会选择诚实的行为, 但是严格监管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经济成本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严格监管模式的普及, 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的效率, 降低监管成本, 在审计监管中普及严格监管模式。

(2) 从审计单位入手, 加强对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一方面, 通过行业协会等途径, 对坚持正义敢于披露财务舞弊行为的审计人员加大表彰力度, 对正面典型进行宣传;另一方面,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加大审计单位的违规成本。

(3) 从被审计单位入手, 不断规范资本市场的信息质量要求,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信息真实性的监控质量。加大对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 提高舞弊成本。通过社会影响以及责任机制, 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薄澜, 姚海星.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外部审计的博弈分析——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3) .

[2] .刘国常, 韩春生.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和治理策略.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 (3) .

[3] .张涛, 吴联生.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审计研究, 2010 (2)

[4] .庄立, 王玉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关系.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11) .

[5] .卢宁文.审计质量形成机理的博弈均衡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9) .

[6] .武恒光.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及不规则关系研究——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4)

基于博弈视角的审计谈判行为分析 篇7

一、审计谈判分析的框架性模型

审计谈判是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事项进行沟通协商的过程。作为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审计谈判过程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关制度的制约。因此, 可以将基于审计市场行为主体行为的审计谈判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用图1来表表示示ÁÁ。。

在这一分析性框架中, 各种审计市场行为主体都参与到其中,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审计谈判的过程。各种影响因素由他们决定, 并通过他们作用于审计谈判过程。制度背景通过约束监管者、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层的行为而成为审计谈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对审计效果的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人员对于审计谈判的结果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无论是二者自身的各种相关因素, 还是双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共同作用都是构成影响因素的重要方面。而作为监督审计质量的监管部门, 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到审计谈判过程中, 但其监督的威慑力量依然是影响审计谈判过程的重要因素。最后, 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由于其远离审计谈判冲突的核心, 无法将直接作用于审计谈判过程, 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但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维护其权益正是审计谈判研究的核心利益诉求, 所以说, 投资者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监督同样是影响审计谈判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审计谈判过程分解

按照审计谈判过程的特征, 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谈判前的准备工作、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 (如图2) 。

首先是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 主要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问题, 进行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然后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同时, 考虑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确定对于这一问题的审计谈判目标、可接受的结果范围以及谈判策略的选择, 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入专家意见和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进行咨询。ÁÁ

之后便是审计谈判的实际过程。整个谈判的过程可以看做是审审计计人人员员与与客客户户双双方方之之间间观观点点与与利益的直接碰撞, 双方有各自的利利益益倾倾向向::客客户户期期望望谈谈判判针针对对的的会计问题能够在保有自身既定报表表披披露露利利益益的的基基础础上上, , 得得到到审审计计人员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则则希希望望对对这这一一会会计计问问题题的的处处理理能能够使其低于重要性水平, 从而降低低审审计计风风险险的的同同时时, , 又又不不至至于于因因谈判结果而与客户关系破裂, 从而产产生生解解聘聘风风险险。。从从这这一一点点可可以以清清楚地看到, 谈判双方关注的点是不同同且且数数量量上上是是有有差差异异的的。。客客户户只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状况, 而不会顾忌忌审审计计一一方方的的得得失失, , 只只有有在在真真正正的谈判过程中, 才会“被迫”将这一因因素素加加入入考考虑虑。。审审计计人人员员则则要要在在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之间进行不断断的的权权衡衡, , 既既要要为为自自身身的的谈谈判判目目标努力, 又要顾全客户的利益诉求求, , 所所以以作作为为审审计计一一方方往往往往会会顾顾此失彼。这时针对具体的情况与客户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就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存在分歧的问题双方要阐明各自的数据来源、确认标准、利益诉求。此外, 制定合理的谈判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审计谈判策略会提升审计一方在谈判中的地位, 从而更有利于掌握先机。

最后就是谈判的结果, 这既是相关会计问题的最终确认, 又是谈判双方关于分歧点的最后妥协结论。

在整个审计谈判的过程中, 参与者众多, 并不仅仅是审计人员和客户的两方关系这么简单 (见图3) 。作为客户一方, 对于给予审计的财报信息是在企业整个运作流程中产生的, 涉及到各个部门、领域, 对于相关信息的追溯会有一个很长的链条, 审计人员对整个过程的了解除了通过审计程序进行外, 就是通过客户内部的审计相关部门间接获取的, 所以作为企业的内部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各管理层对审计谈判的参与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此外, 审计谈判的结论作为经审计的财报信息传递给各利益相关者, 除了监督部门的审查外, 还有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所以说, 各方关注者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是间接作用于审计谈判的过程。

作为审计谈判过程的主要直接参与者, 审计人员和企业管理层在坐在谈判桌前所拥有的谈判筹码决定了,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并非势均力敌的谈判 (见图4) 。审计一方作为依据相关准则、法规, 运用专业知识审查企业会计信息公允性的外部审计力量, 拥有第三方独立的地位;公认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人员的重要依托和后盾, 无论是事务所拥有的资源、声誉还是实力都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了可能性;与客户的历年聘用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就争议问题与之进行沟通;此外, 谈判技巧的恰当运用同样有利于提高谈判绩效。

对于客户管理层来说, 与审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决定了客户在信息收集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无论是整个企业运作经营数据的获取还是关于争议事项的管理咨询、专家意见, 客户都在审计谈判中占据先机。更为重要的是, 客户手中拥有审计一方聘用的选择权, 这无异于抓住了审计人员的“命门”, 因为这关乎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在这样的一个买方市场, 如果卖方无法提供使买方满意的服务, 就会面临失去客户的风险, 所以很容易就将“顾客是上帝”作为经营理念。但是对于独立审计来说, 这违背了其初衷, 无异于断送整个市场的发展空间。所以, 审计人员虽然拥有“先发制人”的优势, 在审计谈判中, 谈判地位仍显被动。

三、审计谈判的博弈模型建立

审计人员与客户管理层之间就分歧事项进行的谈判俨然就是一场双方利益的博弈过程。一方是拥有发表审计意见绝对权力的审计人员, 但其经济利益却掌握在客户手中;另一方是拥有审计服务购买选择权的客户, 但其报表利益控制在审计人员手中。

(一) 博弈的确立

对于一个博弈的确立, 一般需要设定四个要素: (1) 博弈的参与者。主要为审计人员与客户, 在下面分别用字母A与B表示。 (2) 博弈的参与者能选取的所有策略。本文将这一策略集合分为三大类:一是强硬的“竞争策略”, 二是成全对方利益的“让步策略”, 三是存在周旋余地的“妥协/合作策略”。 (3) 进行博弈的次序。对于审计谈判的博弈进程, 首先假设博弈参与者是理性的, 审计人员是作为先决策的一方, 且后决策者能够看到先决策者决策的内容。 (4) 博弈方的得益。

(二) 博弈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1) 第一阶段。审计人员在全面衡量自身能力与利得之后, 选取适合的策略。假如选取“快刀斩乱麻”型的竞争策略或者妥协策略, 通常一种可能是由于审计人员认为双方存在争议的问题金额很大、性质重要, 对审计风险有重要的影响, 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二种可能是认为这一问题对于会计信息公允性不存在影响或影响十分有限, 也不对审计风险构成有效影响。这意味着对方毫无选择的余地, 也不存在继续周旋的必要, 那么审计谈判的博弈进程就到此为止。假如选取联合/让步策略, 那么此进程就将继续下去。在此阶段, 假定审计人员仅仅使用一个策略。

由图5可知, C为A的正常效用, D为B的正常效用;E为B收买A的金额, F为A造假付出的代价;M为B因为造假被发现导致的损失, N为B因为造假获得的效用;G为B造假被逮住的可能性;H表示A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遭受解聘的预计损失;P表示A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给B带来的损失, Q表示A错误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预计损失。

针对谈判双方的争议焦点, 当A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而选择竞争策略, 而B选择让步策略接受A的调整意见时, A的收益为C, B的收益为D;如果B无法接受A的意见而选择不接受时, A的收益为C-H, B的收益为D+N-P。当A选择让步策略时, 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 B会选择接受, 此时争议点消失, A的收益为C+E-GF, B的收益为D+N-E-GM。Á

通过分析, 得Á出:当D>D+N-P且C>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小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时, 审计人员会选择竞争策略, 而管理层会选择接受这一调整, 则A和B的均衡结果为 (竞争, 接受) 。

当D>D+N-P且C<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大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时, 审计人员会选取妥协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当D<D+N-P且C-H<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大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机会成本高于付出的代价, 审计人员会选取妥协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当D<D+N-P且C-H>C+E-GF时, 即当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大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 以及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机会成本高于付出的代价, 审计人员会选择竞争策略, 但管理人员将愿意承受这个变动, 那么A与B的均衡结果是 (妥协, 接受) 。

(2) 第二阶段。假如审计人员选取联合/让步策略, 则第二阶段也就开始了。此阶段能同时采用多个策略, 不管是否实现了理想的结果, 全都要在此阶段进行探讨。

如图6, 为了更加贴合审计谈判实际, 将多期动态博弈模型引入, 但是这里的多期又非无限次的。因为考虑到存在定期报告的法定期限, 所以将审计谈判的回合确定一个上限, 在此利用三个回合的动态博弈模型来详述, 这大大缩减了此过程。首先, 假定谈判最多只能进行三个回合, 在第三个回合结束时, B只能接受A提出的方案。否则就意味着谈判破裂, 从而进入谈判博弈的第三阶段, 也即终极阶段。其次, 假定每当A制定一个方案与B决定要不要接受是一个回合, 当增加一个回合时, 鉴于谈判产生了许多机会成本, 彼此利益都会减少, 用δ (0<δ<1) 来表示, 把它称作消耗函数。

利用逆向推理归纳方法分析此博弈, 因此首先分析第三个回合。此回合必须有个前提:进入此回合表示难以妥协致使此阶段谈判失败, 由于B只能接受A的方案, 所以A将使用纳什均衡方案S, 此情形下, 彼此得到的好处为。接着分析第二个回合, 因为B不接受A提出的方案S1, 因此如果要使B接受S2, 就必须确保自己的方案带来的好处不能小于第三个回合的好处, 并且B获得的好处也是如此。这就要让δC2=C, δD2=D, 因为δ介于0到1之间, 以此彼此得到的好处全都高于第三个回合的好处。最后分析第一个回合, 假如A在此回合让B得到了和第二个回合同样的好处, 并且A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这样谈判就到此结束, 这就要让D1=就行。这正是理想纳什均衡解:彼此看法妥协和此阶段的三种结果。

(3) 第三阶段。审计谈判的双方如果将博弈推进到这一阶段, 就意味着双方对于争议问题的谈判已经破裂, 无法达成“共识”。这一阶段既是第二阶段的延续, 也可以说是第一阶段的过程的重复。一方面, 作为掌握“主动权”一方的审计人员由于处在信息匮乏的被动地位, 导致无法实现理论上的纳什均衡解, 以致合作/妥协策略的失败, 使得审计谈判回到原点;另一方面, 合作/妥协策略失效, 迫使审计人员仅能选取“快刀斩乱麻”型的竞争策略或者让步策略, 权衡再三做出最终决定。所以, 虽然这一阶段在时间上是审计谈判博弈的终级阶段, 但是其过程却是第一阶段的再重复, 在此不再赘述。

(三) 谈判博弈的结论分析

在第一阶段的谈判博弈中, 经过分析, 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 (竞争, 接受) 、 (让步, 接受) 、 (竞争, 不接受) 。但是这只是在博弈论的范畴内得出的解集, 并不是实践中可以得出的均衡结论。这不仅仅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纳什均衡解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于审计谈判博弈的研究, 最终目的不在于探讨博弈双方的得失, 而在于双方争议问题的结论, 笔者期望通过谈判, 在均衡双方利益的前提下, 得到更加公允的会计信息, 这才是期望中的有效率的纳什均衡解。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结果的期望值, 所以只有一种 (竞争, 接受) 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其他的解集是笔者要避免的情况, 这也是下面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或者可以说是整个审计谈判的目标所在。通过这一阶段对于博弈双方得益函数的分析, 可以看出N与P、E与GF关系对于结果的重要作用。所以, 要得出帕累托最优的 (竞争, 接受) 的结果,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对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使管理层因虚假会计信息得到的好处小于因此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市场, 使审计人员因“容忍”管理层的虚假会计信息而获得的好处小于可能因此带来的损失。

在第二阶段中, 谈判双方采用多回合博弈的方式, 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 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在上述的分析中, 笔者采用的是逆推归纳法, 这不仅是分析整个谈判博弈过程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是博弈双方制定策略时的思考方式。毕竟博弈策略的选择不是仅凭个人喜好, 谈判的底线更不是凭空想象, 这都需要有一个全盘的思考。作为审计人员的一方, 在制定谈判策略时, 一方面要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信息的取得明确自身的审计风险, 从而确定谈判底线;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得益函数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述的研究中, 分析了得出纳什均衡解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 如果想计算出以上结果, 必须有个前提:审计人员可以精确计算出客户的利得函数, 并且信息部队称已然确定。但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 因此彼此就要持续进行沟通分享信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 能是不对称的情况得以改观, 让审计人员熟知客户信息, 然而却很难十分精确, 这就和有限理性假设下的“颤抖手均衡”相像。得出高效率的纳什均衡解只是一个开始, 提高解的稳定性才是关键。所以, 从这一点上来说, 改变审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便是之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审计谈判过程的博弈模型分析, 可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审计人员与客户管理层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双方手中都握着一根牵引对方的无形的线。审计人员掌握着审计的生杀大权, 直接制约着客户的切身利益;客户则紧握审计一方的生存权利。显然的, 客户手中的线会更紧些, 使得审计人员更容易在审计谈判中顾此失彼。当然, 对于整个谈判过程的认识不是目的, 提高谈判绩效, 最终达成谈判目标才是目的所在。所以, 为了达成审计谈判的目标, 从总体上改善审计谈判绩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岩、张继勋、周冉:《审计谈判研究综述》, 《审计研究》2010年第4期。

审计博弈 篇8

关键词:高校,基建审计,审计合谋风险

高校基建审计是指在学校与施工方签订合同的基础上, 审计部门根据施工方提供的工程决算资料进行审计, 并提供决算审减金额的付款报告。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不具备基建审计能力, 从而造成了基建审计人员的缺乏。面对高校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 内部审计 (简称“内审”) 不能完成其目标, 只有委托外部审计 (简称“外审”) 。因此, 高校基建审计包含内审和外审两部分。

高校内审部门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 其受学校委托对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进行审计, 由于其不能完成任务, 因而其会先对施工方送审额进行审核, 然后委托外审机构进行审计。此流程具体见下图:

因此, 笔者认为高校基建审计合谋行为是指内外部审计人员与施工方联合侵害学校利益的舞弊行为。本文将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 对高校基建审计合谋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依据博弈论的动态博弈观点, 假设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都是理性经济人, 施工方的会计行为在先, 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的审计行为在后;动态博弈的三方会“随机应变”, 而不是“固守旧略”。审计业务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施工方与内审人员、外审机构进行动态博弈的过程。随着审计业务的开展, 审计机构在没有编制出审计报告之前会出现八种暂时性的判断情况, 具体见表1。

表1中的第 (1) 、 (5) 、 (7) 、 (8) 种情况在本轮审计中出现不会导致审计合谋问题;第 (3) 、 (4) 、 (6) 种情况的出现暂时不会导致审计合谋问题, 随着审计的不断进行会逆转为第 (2) 种情况, 则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单位三方都可以选择合谋或者不合谋。由此, 在直接出现或者逆转出现第 (1) 种情况后, 博弈形态就由原先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变为“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本文主要是模型化设计我国高校基建审计机构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二、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基本假设如下: (1)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均是理性人, 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2) 施工方进行了违规操作 (完全信息) 。 (3)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掌握施工方的操纵行为 (完全信息) 。 (4) 具体执行审计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完全服从外审机构的指令, 两者利益一致。 (5) 具体执行审计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完全服从内审部门的指令, 两者利益不一致。 (6) 施工方与内审人员、外审机构之间的博弈是非合作博弈, 且内审人员与外审机构之间没有利益关系。 (7) 内审部门能够对施工方的工程建设质量和内审人员、外审机构的审计质量进行事后监督。事后监督主要着眼于异常情况,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 并对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由于 (不合谋, 合谋) 和 (合谋, 不合谋) 为互斥事件, 则它们的联合概率分布均为 (0, 0) 。由此对三方关系的分析如下:

(1) 当内审人员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其效用发生在内审过程和事后监督过程中,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1) 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则三方达成一致, 合谋成功; (2) 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 必将非主观审计出内审人员的舞弊行为, 合谋失败。

(2) 当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其效用发生在外审过程中,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 (1) 内审人员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则三方达成一致, 合谋成功。 (2)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可能事后审核出外审机构的舞弊行为, 合谋失败;但也可能没有发现外审机构的舞弊行为, 合谋成功。

(3) 当施工方选择合规操作, 则不可能出现审计合谋。

综上所述, 当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同时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时, 合谋一定成功;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时, 合谋可能成功;在其他情况下, 合谋失败。由此,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博弈分析:

情况一: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同时选择与施工方合谋或者不合谋, 则我们可以假设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利益一致, 将其合并称为“审计方”进行分析。

情况二:外审机构与内审人员的利益不一致。

(一) 情况一分析

表4说明:

(1) 双方的策略选择均是“不合谋”或者“合谋”。

(2)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表达式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审计方和施工方的支付 (效用) 。比如表格中右上角的“ (A, B) ”, 其中:第一个表达式“A”代表审计方的支付;第二个表达式“B”代表施工方的支付。

(3) 英文字母代表的含义:

m代表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G代表施工方合谋成功后所获得的利益 (G远大于m, 假设值为1 000) ;

k代表不合谋时, 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所树立的良好信誉而带来的现在或今后的收益 (即外审机构的信誉收益, 假设值为2) , 此时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 属于职责所在, 所得收益为0;

F代表审计方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 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50) ;

h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审计方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审计方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50) ;

β代表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 也称为发现概率, 反映其监管力度 (假设值为0.1) ;

α代表审计方发现施工方违规后披露其违规行为的概率 (该概率是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的增函数, 即当β很小时, 审计方发现施工方的违规行为, 即使审计方选择不合谋, 也可能因自身利益而不予披露, 假设值为0.5) ;

p代表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 (假设值为150) 。

另外, A、B、C、D均为支付表达式的代替符号。那么:

(1) 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上述函数求导, 得到审计方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γ*= (αk-hβ+αhβ) / (αk+αβh+2hβ+m) 。

(2)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对上述函数求导, 得到施工方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上述非合作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为:

由于γ*和θ*是概率值, 所以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解得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条件为:

其中:式 (1) 表示有γ*比例的施工方选择不合谋;式 (2) 表示有θ*比例的审计方选择合谋。本模型中由于有两种联合概率策略选择是互斥的, 即联合策略概率分布为 (0, 0) , 所以只有当θ*、γ*均有解的时候才能实现综合策略“纳什均衡”, 即只有当式 (3) 、 (4) 同时成立时,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才得以存在;反之, 若式 (3) 、 (4) 不能同时成立, 则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不存在, 即 (不合谋, 不合谋) 以均不为0的概率 (γ*, θ*) 分布的市场实现“纳什均衡”状态不存在。

在式 (3) 中, hβ表示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后审计方遭受的损失的期望值;m是施工方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 根据理性假设, m>hβ, 这一点有可能成立。将式 (3) 代入假设值验证:10>5成立。这可以解释为审计方可以实现混合战略的均衡, 以不为零的概率选择合谋或不合谋。但是, 在式 (4) 中,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大体情况是审计方发现施工方违规并披露的概率α、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β不大, 而施工方合谋成功后获得的收益G远大于支付给审计方的灰色费用m, 且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p不大, 所以式 (4) 的情况在我国现阶段是不成立的。将式 (4) 代入假设值验证:60>2 900, 不成立。

依照以上分析, 式 (3) 和式 (4) 不能同时成立, 所以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不存在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这时, 审计双方不能以一个不为零的概率选择“合谋”或者“不合谋”以达到“纳什均衡”。

存在的只能是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解”: (1) (合谋, 合谋) , 即施工方选择合谋 (相当于r为1) , 而审计方也选择审计合谋 (相当于θ为1) ; (2) (不合谋, 不合谋) 。究竟双方会选择哪种策略, 取决于策略所带来的收益。要想在审计市场杜绝审计合谋行为, 只有使审计双方在选择“不合谋”时候的收益均大于选择“合谋”时双方的收益满足下面的条件:

审计方:αk- (1-α) hβ>m-hβ

施工方:-αF+ (1-α) [-pβ+G (1-β) ]>G-m-pβ

解得:

审计方:αβh+αk>m (5)

施工方:m+αβp-αF>[ (α+β) -αβ]G (6)

在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审计制度体系及状况下, 式 (5) 中的α、β概率很小, k尚未形成, 近乎没有;h不大, 很难满足大于m的条件。将式 (5) 代入假设值验证:2.7>10, 不成立。式 (6) 中由于G很大, α+β要比αβ大很多倍, 而p、F不大, 所以式 (6) 不成立。将式 (6) 代入假设值验证:50>550, 不成立。

施工方和审计方的收益分布为: (合谋, 合谋) (550, 10) ; (不合谋, 不合谋) (50, 2.7) 。

依据上述分析, 审计方和施工方实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选择为: (合谋, 合谋) 。这也就是说, 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是可能存在的。

(二) 情况二分析

参照情况一, 将公式套用为:

(1) 当内审人员、外审机构选择不合谋, 施工方也选择不合谋时, 支付表达式为:

(2) 当内审人员、外审机构选择合谋, 施工方也选择合谋时, 支付表达式为:

表5说明:

(1) 三方的策略选择均是“不合谋”或者“合谋”。

(2)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表达式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对应审计方和施工方的支付 (效用) 。比如表格中右上角的“ (A, B) ”, 其中:第一个表达式“A”代表内审人员的支付;第二个表达式“B”代表施工方的支付。

(3) 英文字母代表的含义:

R代表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时的正常薪金收入 (假设值为15) ;

m代表外审机构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外审机构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m代表内审人员合谋时, 施工方支付给内审人员的灰色费用 (假设值为10) ;

G代表施工方合谋成功后所获得的利益 (G远大于“m+m”, 假设值为1000) ;

k代表外审机构不合谋时, 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所树立的良好信誉而带来的现在或今后的收益 (即外审机构的信誉收益, 假设值为2) , 此时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 属于职责所在, 所得收益k为0;

F1代表内审人员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F2代表外审机构披露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h1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内审人员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内审人员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h2代表合谋时被内审部门发现, 外审机构遭受的损失 (目前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审机构没有披露施工方的违规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假设值为25) ;

β代表内审部门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的概率, 也称为发现概率, 反映其监管力度 (假设值为0.1) ;

α代表外审机构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后披露其违规行为的概率 (该概率是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的增函数, 即当β很小时, 外审机构发现施工方的违规行为, 即使外审机构选择不合谋, 也可能因自身利益而不予披露, 假设值为0.5) ;而内审人员选择不合谋时, 发现施工方违规行为后必然披露其违规行为, 与内审部门事后监管力度无关, 则α取值为1;

p代表内审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后施工方遭到的惩罚 (假设值为150) 。

其中:A、B、C、D、E、Q、S、T均为支付表达式的代替符号。那么,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假定: (1)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 (2) 内审人员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这也就是分析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三方合谋的可能性。

(1) 内审人员不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选择与施工方合谋。则:

内审人员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U内审人员=

外审机构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则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V内审人员=

则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2) 内审人员与施工方合谋, 而外审机构不与施工方合谋, 则:准=0, λ=0;σ=1, δ=1。同理求得:

内审人员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U内审人员

外审机构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则审计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V内审人员=

则施工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综合 (1) 、 (2) 两种情况, 要想在审计市场杜绝审计合谋行为, 只有使得审计双方在选择“不合谋”时的收益均大于选择“合谋”时双方的收益满足下面的条件:

审计方:αk- (1-α) h2β+R>m2-h1β+m1-h2β

施工方:-αF2+ (1-α) [-pβ+G (1-β) ]-F1>G-m1-pβ解得:

审计方:αk+αh2β+R>m1+m2-h1β (7)

施工方:α (pβ-F2-G+Gβ) +G (1-β) -F1>G-m1 (8)

在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审计的制度体系及状况下, 将式 (7) 代入假设值验证:17.25>17.5, 不成立;将式 (8) 代入假设值验证:425>990, 不成立。施工方和审计方的收益分布为: (合谋, 合谋) (990, 17.5) ; (不合谋, 不合谋) (425, 17.25) 。

依据情况一的分析, 审计方和施工方实现“纯策略纳什均衡”的选择为: (合谋, 合谋) 。这也就是说, 在高校内审人员和外审机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 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仍然是可能存在的。

综合情况一和情况二的研究及博弈模型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高校基建审计关系中, 内审人员、外审机构和施工方之间的合谋风险是可能存在的。

三、高校基建审计合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防范高校基建审计合谋行为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高校基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实现基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的全面更新, 以使其更有效地实施审计, 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 使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 将对内审人员的奖惩与审计绩效挂钩, 使内审人员体会到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关, 防止内审人员与内审部门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3.谨慎选择外审机构。为降低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应慎重选择社会审计机构, 必须考虑选用信誉好、水平高的社会审计机构, 这是因为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4.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合理确定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费用的提取比例, 审计费用的比例太高会导致学校基建费用节约额的减少;而审计费用比例太低, 则为外部审计机构创造了与施工方合谋的机会。所以, 审计费用提取比例成了学校、施工方和外部审计机构三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轮换外部审计师, 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宏禄, 吕华宁, 凌宇.高校建设工程委托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内部审计, 2007;2

[2].雷光勇.审计合谋的经济学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9;2

[3].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可否外部化的问题研究.审计月刊, 2004;9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师下一篇:灾难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