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论文大学

2024-09-13

博弈论论文大学(共8篇)

博弈论论文大学 篇1

大学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博弈论分析

摘要: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布置小组作业比较普遍,这一做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组作业;合作学习;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7-0002-02

一、引言

在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布置小组作业,即由学生们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以小组成绩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试图以这种合作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人际协调能力,促进了认知的发展。由于小组作业这种教学形式十分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在大学教学中十分盛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二、小组作业的博弈论分析

小组成员的构成一般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种形式。所谓同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致相同,而异质就是说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就分组的情况分别进行有关的博弈论分析。

1.同质小组的博弈分析。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在同质小组情况下将组员随机分为甲乙两方,其在合作学习中可能采取“行动”和“等待”两种策略分为两类。由于学习能力大致相同,我们不妨假定只要有人采取行动,作业就可以完成,参与行动的组员多少与作业完成的质量无关。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完成小组作业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在甲乙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学生采取“行动”所付出的成本为2。于是,我们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类在同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为2,各自的赢利均为5-2=3;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不能完成,总收益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甲方学生采取“行动”,而乙方学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付出成本,乙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甲类学生的赢利为5-2=3,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如果甲方学生采取“等待”,而乙方学生采取“行动”,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乙方学生付出成本,所以甲方学生的赢利为5,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2=3。

这个博弈与懦夫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一方行动,另一方等待;或一方等待,另一方行动。也就是说,如果对方采取“行动”,我方的优势策略是采取“等待”;而如果对方采取“等待”,我方的优势策略就是采取“行动”。基于理性人假设,甲乙两方都希望对方采取“行动”策略,而自己则采取“等待”策略。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究竟是谁行动又是谁等待?在这种场景中,甲乙双方将会出现一场拼忍耐力的比赛,谁能够最后忍住不行动,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博弈态势不是教师布置小组作业时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小组学习中往往就会出现这一情况。

2.异质小组的博弈分析。在异质小组中,由于同一小组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不失一般性,我们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好的称为优等生,而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一般的`称为普通生。同时,我们假定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完成的质量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的完成质量是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而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2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总收益仍然为10,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普通生的赢利为5-6=-1。

这个博弈与智猪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在这个博弈中,普通生的优势策略是“等待”,即不论优等生如何选择,普通生选择“等待”策略都是合算的;而优等生则没有优势策略,优等生不得不依据普通生的策略而进行无奈的选择。这个博弈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本应大家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而普通生则是机智的“小猪”,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其次,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不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优等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较好,总收益为10,普通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一般,总收益为7,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同样,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3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但总收益为7,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3.5,普通生的赢利为3.5-6=-2.5。

这个博弈仍然具有与智猪博弈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同样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同样是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小组作业,普通生则继续舒服地充当机智“小猪”,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三、摆脱小组作业困境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博弈分析,不论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都存在“偷懒”、“搭便车”等消极现象,责任心强的或在乎学习成绩的积极的学生或者优等生不得不主动努力完成作业,而偷懒的学生或普通生不仅可以袖手旁观,而且可以获得好成绩。这种结局肯定不是教师布置小组时的预期结果。为了避免消极的“搭便车”现象的发生,解决优等生“费力不讨好”等问题,不论合作小组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布置小组作业时,教师都应该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对任务进行细化,并根据能力和特长分解到每个组员,明确责任。小组作业的成绩评价方式需要完善,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仅仅考虑多劳多得,而应采用贡献加努力的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还要评价每位学生的个体行为(包括具体的作业行为和沟通协调行为);不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还要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只有当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时,才会在小组作业中积极主动,采取与别人合作的态度和行动,从而达到人人都得到进步的效果。据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在小组作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1)制定小组章程,包括小组愿景、小组价值观、小组决策规则和小组交流方式等。(2)指派小组角色。每一位小组的组员需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只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才能有良好顺利的合作。分配角色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角色的任务。(3)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研究发现,5个人是小组合作的最佳人数。超过这个人数就会使得合作工程拖沓,效率降低。(4)小组每次讨论时间不超过1.5小时。研究显示,人类专注的时间最长为1.5小时。

四、结语

布置小组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一项较大的作业,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冲突解决、问题解决和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目标设置、绩效管理、规划和作业协调等自我管理能力。本文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实际运作中所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具体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1).

[2]范如国,韩民春.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博弈论论文大学 篇2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 整个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多以课文内容讲解为主, 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活动主体是老师;而学生则被动地学习, 使许多学生形成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堂的心理, 很少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缺乏独立学习和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尽管老师注意讲课技巧和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穿插幽默故事等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久而久之, 学生还是会觉得兴趣索然。因此, 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已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目标的要求。 (Gass, 1997) 2007年9月, 教育部在重新修订后颁布的《课程要求》中指出了“新的教学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学习, 自主化学习方向发展”。 (教育部, 2007) 本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及学习组织、学习组织成员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存在的博弈行为, 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网络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逐步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博弈视角下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博弈是指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 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依靠所掌握的信息, 同时或先后, 一次或多次, 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进行选择并实施, 各自从中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 在如此情形下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李俊梅, 20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牵涉到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规则等众多要素。为了实现预期的最佳教学效果, 大学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教师起主导作用,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促进, 形成互相竞争上进的积极的学习环境, 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均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 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李俊梅, 2013)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由网络——教师——学生或者是网络——学生——学生这三个方面组成, 这三方的博弈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学习小组、团队或团体, 因为集体对个体有促进协调作用,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 由于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 教师与学生及学习小组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存在博弈。 (Holec, 1981) 因此教师采取恰当的策略,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积极创造有助于实现合作的条件, 在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博弈中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最终实现均衡与共赢, 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3 网络协作模式下的博弈

(1) 教师、网络与学生及学习组织 (教师与学生) 之间的博弈 (见图1)

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下, 教师既是宏观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又是微观的鼓励者与评估者, 但是, 由于性格、能力、学习动机与态度、环境等因素, 学习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必须对学习组织成员的共性与个性有一定的认识, 才能积极地引导和点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潜能,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根据互补性和均衡性原则,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情况下,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分为二人、四人、六人等, 合作小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成员协同学习, 资源可调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中的课件, 可从网上搜集所需资料。在网络自主学习管理中, 博弈的几方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以限制需要外力帮助的学生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成员可以分别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请求小组中其他成员帮助解决。 (Sinclair, 1997)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方通过博弈, 到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教师除了参与博弈外, 同时在各小组之间巡视, 监控学生的学习, 必要时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 最后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合作互动情况进行评估。这样,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博弈中产生互动与交流,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Vgotsky, 1978)

(2) 网络与各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的博弈 (见图2)

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互相启发与互相激励, 每个学生在学习组织中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阐述自己的观点, 分享自己习得的知识, 达到优势互补, 来解决个体有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在每个学习组织中, 学习者个体存在差异或知识层次水平参差不齐, 在组织成员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就会出现两种博弈现象:合作和非合作的。 (曹爱娥, 2011) 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团体理性 (collective rationality) , 追求效率、公平、公正。合作博弈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 对团体来说, 整体收益大于其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2) 对团体内部而言, 应存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 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联盟时多一些的收益。 (庞维国, 2004) 而非合作博弈则强调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 其结果是有时有效率, 有时则不然, 这样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因此合作博弈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基础上,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 对信息的交流, 互相补充, 互相取长补短, 最终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发展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团体中各个成员的互相合作能力与社交技巧。

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优势:1) 使学生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拓宽视野,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 通过博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3) 在博弈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巧以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 使之更富有创造性;4) 讨论和问题解决是博弈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因此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5) 博弈并非只包含了冲突的元素, 往往在很多情况下, 既包含了冲突元素, 也包含了合作元素。即冲突和合作是重叠的。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提升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 (张殿玉, 2005)

4 结语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 在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的关系中如何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 以及这种决策是否能达到均衡的问题 (孟宏, 2009) 。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中采取博弈的学习模式, 但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习组织之间都要遵守博弈的规则, 师生采取合作博弈, 才能确保其受益最大化, 更好地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语言实际应用、自主学习、与人沟通交际和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ass, M.S.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Maha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haum Associates, 1997:68-71.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Sinclair, B.Learner Autonomy:the Cross-cultural Question[J].I-ATEFL Newsletter, 1997:139.

[4]Vgotsky, 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曹爱娥.基于博弈论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1 (1) :47-49.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7]李俊梅.博弈视域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 2013 (10) :10-12.

[8]孟宏.外语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9 (8) :64-65.

[9]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博弈论论文大学 篇3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常常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许多学生形成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堂的心理,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目标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就提出“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在大学里构建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化时代的迫切需要。而近年来神经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凭借过去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和创造,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以及不断的实践来构建他的知识体系。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在自主基础上的发展。在合作中要渗透自主,自主中要具有合作意识。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群体的共同创造力,才能去探究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达到共同提高。[2]目前,对于自主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对学习者自主、合作概念的探讨,自主与合作理论的描述和分析以及研究如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促进学习者自主与合作。自主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模式将是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通过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都得以提高。

二、博弈中的自主与合作学习

随着大学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3]为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学习组织、团队或团体,因为集体对个体存在社会助长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教师与学生及学习组织、学习组织成员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存在博弈。这样,采取准确恰当的策略,积极创造有助于实现合作的条件,在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博弈中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最终实现均衡与共赢。

(一)教师与学生及学习组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

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下,大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鼓励者、合作者、评估者,既是宏观的调控者,又是微观的指导者。但是,由于性格、能力、学习动机、主观态度、环境、教育程度、家庭等因素,学生及学习组织之间肯定存在差异。教师必须对学生及学习组织的共性与个性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对个别学生的状况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施以积极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博弈中产生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学习组织成员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学生与学生)的博弈。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实现离不开与学习同伴的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每个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向别人解释、阐述自己的观点,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或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组织成员之间及各个组织之间的会出现两种博弈现象:合作和非合作的。非合作博弈则会产生搭便车效应、马太效应、从众效应等,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合作博弈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互相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最终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三、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打破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提高其英语自主合作学习的水平及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迫切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博弈,营建一个参与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协商、合作的学习环境,并以积极的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所学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一)教师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中合理的角色定位。新的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讲授者的角色将被代替,新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种角色的综合,既是语言学习的促进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受益者。教师应该以满足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和能力上提高的需求为目标,在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重复的合作博弈,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彻底地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教师应当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个性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完成语言知识的习得并能加以应用。

其次,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多种角色有针对性地介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4]教师应设计一些协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在学生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及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相关主题,积极创设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那些独立学习能力比较差、无法参与或小组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分解复杂的任务,让他们逐步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批评性反思。教师要注重以人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规律[5],给学生创造各种英语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体验、摸索、选择和比较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最后,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知识飞速更新的当今社会,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夯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保持较高的英语水平;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能力结构[6];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索、实践、反馈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自己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把多媒体知识新、交互性强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等优点在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从各种信息渠道中获取各种课堂上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此加以理解掌握,才有足够的能量蓄积释放给学生。

(二)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比较成熟的、个性化的见解,然后在合作学习中才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知识的互补。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既有分工与协作,又存在竞争和博弈,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另一方面又能巧妙利用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刺激进一步地学习。这样,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学习能力、思考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协调等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

首先,根据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和性别等因素对他们进行混合编组。比如性别因素,男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相比女生较差,女生在与人合作方面的能力则逊色于男生。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自愿组合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来,相互取长补短,集众人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英语口语和人际交往能力。[7]科学合理的分组可以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成员对学习内容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博弈论论文 篇4

对“爱情的罗森塞尔蜈蚣博弈”的几点个人思考

爱情就是一种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接触、交流信息达到信任而最终结合的过程。而交流是以公共知识为起点,逐渐过渡到私人生活。说白了就是从浅入深的试探的过程。试探就是看对方能否有这样实力去帮助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利不仅仅指地位、金钱,还因包括个人情感的满足,甚至还包括应付父母之命,舆论之驱的需要。所以,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是一种动态双人博弈过程。1981年罗森塞尔提出的蜈蚣博弈很好解释这点。引文如下:

“ 假定阿花(女)和阿肥(男)是这个蜈蚣博弈的主角,这个博弈中他们每人都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一是甩。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阿花 —阿肥-„„-阿花-阿肥—阿花-阿肥-(10,10)| | | | | |

(1,1)(0,3)(8,8)(7,10)(9,9)(8,10)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继续交往战略,向下的连杆代表甩掉她(他)战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甩了对方,爱情结束后,各自的爱情效用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阿花的收益,右边代表阿肥的收益。可以看到,阿肥和阿花甩战略对应的括号数字每个都不同,这是因为爱情效用在不断增加,这里假设爱情每继续一次总效用增加1,如第一个括号中总效用为1+1=2,第二个括号则为0+3=3,只是由于选择甩战略的人不同,而在两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现实因素不同,阿花甩战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间平分,即两败俱伤,阿肥选择甩战略则能占到3个便宜。显然,甩战略对于被甩的一方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请看,首先,交往初期阿花如果甩了阿肥,则两人各得1的收益,阿花如果选择继续,则轮到阿肥选择,阿肥如果选择甩了阿花,则阿花属受骗,收益为0,阿肥占了便宜收益为3,这样完成一个阶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轮交往之后,双方了解程度加深,两人爱情总效用在不断增长。这样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为圆满爱情结局——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

大家注意,当阿肥到达甩了阿花可得收益是10的时候,他很难有动力继续交往下去,继续下去不但收益不会增长,而且有被阿花甩掉反而减少收益的风险。阿花则更不利,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占先的机会,她无论哪次选择甩阿肥,二者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被阿肥欺骗减少收益的危险,在爱情过程中,女人总体来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无论阿肥还是阿花都有选择甩来中止爱情的动机,更详细的数学可以证明,如果他们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话,爱情圆满的结局不可能达到。个人效益最大与总体效益最大之间有矛盾。(《博弈论的诡计》——哈尔滨出版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临近成功【10,10】时,男方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分手。女方预测到这种背叛后理智的先发制人地选择分手。这是男女双方“完全理性”的表现,缺乏必要的信任。所谓“海枯石烂、海誓山盟”就是极力用谎言维护这种信任,使能继续交往下去。可是从屡见不鲜的恋爱失败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信任是多么脆弱!个人享受主义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更多表现出是自负与见异思迁。美国极高的离婚率和随之而产生的单亲家庭模式不就可以看成中国未来的预演?每当我走在校园内,发现一对对情侣十指相扣、提前承诺,有着永不分离的气势时觉得多么可笑与担忧。未来工作、住宿、家长态度、个人取向和个人命运不可预知性使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足5%,并且对终身的承诺变成十足的谎言。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使恋爱失败不再是蜈蚣博弈中的有所收益,而是对双方产生不可预料的损失,尤其是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既然大学生选择恋爱是一种严格劣策略,那么为什么所谓“高智商、高理智”之人屡试不爽?孔子说“食色,性也。”他将吃饭与恋爱看成是同样性质的事情。更进一步说恋爱就是在激素作用下人不自觉行动。于是我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想到一个“谬论”:既然对异性追求是人类和单细胞动物都有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什么人类自己的这行为自诩为圣神不可侵犯的“爱情”,而非人类的这行为却是可以被利用来创造价值的东西?

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女方永远处在恋爱的劣势中。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改变这种劣势吗?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方法使男方选择背叛则使自己损失大于女方?纵观恋爱过程,也可以看作男方不断投入的过程。从日常伙食费到车船旅费,从住房到购车,这都是男方为了博得女方而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女方不停提出要求,男方更多是疲于满足这一个又一个要求。表面看女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女子道德相违背。而从另一角度看行为的结果增加男方恋爱投资,增加男方因背叛而付出的浸没成本。一旦男方支付超过预算,他选择背叛的收益将不再领先,可能出现负数,以至于陷入“协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中。为了前期高额投入不至于打水漂,男方不得不进行下一阶段交往,并且投入将增加。就像输了钱的赌徒希望下次可以咸鱼翻身而投入更多钱一样。依次递增,男方将血本无归。极度盼望到达【10,10】点将成为男方!恋爱时,男方大费小费全包不仅仅是表现的绅士风度,更多则是女方的生存策略。忠诚度并非与金钱、精力、时间投入成正比,但这些东西的过分投入会使男方积重难返,从而非自愿的提高忠诚度。

另一方面,男方能够及时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就是在恋爱时少投入或者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入。从实际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具有刚性,投入的减少会使女方产生不满与怀疑,使信任机制出现裂痕,促使蜈蚣博弈中先下手为强般的背叛出现。因此“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成为男方的一个可选且可行的策略。也即男方为了降低投资一方面带来的高失败率而选择投资于多方,他将不再仅仅和一个人谈恋爱,而多线作战,将恋爱这种排他性的行为完全变成个人的风险投资看待。男方将在每个女方面前欺骗,到处漫天承诺,希望在被发现前交往阶段到达【10,10】。一旦其中一个成功,投资就得到回报。现实中感情欺骗并不触犯法律,靠道德下的自我反省显得不现实。人们总在寻求对这种“风险投资”的惩罚与约束机制。但目前的优势策略我认为就是上段提起的女方策略。但结果是女方要求男方加大投资而男方极力减少投资,双方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点。任何一方变动都会引起均衡点剧烈波动。重则使关系破裂,轻则在动荡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从新到达新的均衡点。“治大国如烹小鲜。”难道爱情马拉松不也可以看成“烹小鲜”的过程吗?

其实现实恋爱过程中双方并非完全理智。道德、习惯、风俗、文化、学识等都可以影响这一过程。人并非“经济人”,一个社会人在行动中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因素影响。用双人动态博弈模型并不能概括恋爱这一社会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感性认识的问题时只会取其一部而忽略大部。万法归宗,一切科学解释都是为了更好、更容易认识周围事物。这也是我认识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博弈论论文 篇5

摘要: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棋手,每一步都在布子,精明的棋手们互相牵制、相互揣摩,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而博弈论则是研究棋手们出棋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学科。即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帽子颜色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问题,我将通过这个案例解析给出一个帽子颜色问题的应用。关键词:博弈论帽子颜色问题应用

正文: 有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只有4人(这与人数多少无关,可作同样分析)。每个人头戴一顶帽子,帽子为红色和白色两种,每个人看不到自己帽子的颜色,但能看到别人帽子的颜色。因此此时他不能判定出自己头上的帽子的颜色。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这4个人均戴的是红色的帽子。这时候,一个局外人来到他们的群体当中,对他们说:“你们其中至少一位头戴的是红色的帽子。”当他说了这句话后,他问:“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4个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局外人第二次问:“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4个人又都说“不知道”。局外人第三次问:“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4个人又说“不知道”。局外人又问第四次:“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这时4个人均说:“知道了!”

你能知道为什么吗?

当局外人未宣布“至少一个人戴的是红帽子”时,这个事实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了,因为每个人看到其他3个人的帽子都是红色的,但每个人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知道这个事实,即这个事实没有成为公共知识。而当这个局外人宣布了之后,“至少一个人帽子是红色的”便成了公共知识。此时不仅每个人知道“至少一个人的帽子是红色的”,每个人还知道其他人知道他知道这个事实„„

局外人第一次问时,由于每个人面对的其他3个人都是红色的帽子,每个人当然不能肯定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于是均回答“不知道”。此时,如果只有1个人戴红色的帽子,那么这个人因面对3个戴白色的帽子,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帽子颜色。因此,当4个人均回答“不知道”时意味着“至少有2人戴的是红色的帽子”,而且这也是公共知识。

当局外人第二次问时,如果只有2人戴的是红色的帽子,这2人就会回答说“知道”——因为他们各自面对的是1个戴红色帽子的人。由于每个人面对的是不止一个戴红色帽子的人,因此当局外人第二次问时,他们只能回答“不知道”。——此时的“不知道”,意味着“至少3个人戴红色的帽子”,并且它成为公共知识。

同样,局外人第三次问时,他们均回答“不知道”,意味着4个人均戴的是红色的帽子。因此,当局外人第四次问时,他们就知道宣布每个人头上均戴的是红色的帽子,于是,他们回答“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当局外人首先宣布“其中至少一个人的帽子是红色的”,以及第二、第三、第四次回答的时候,无论是回答“知道”还是“不知道”——它们构成公共知识——构成所有人推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均在推理。

这就是“帽子的颜色问题”。

知晓了帽子颜色问题,现在我来说一个应用例子。有一个小山村,村里的狗发生了瘟疫。现在村民们需要把患了瘟疫的狗处死,以免瘟疫在整个山村蔓延。村长提出了这样的方法:每个村民每天都到其余村民家里去看狗是否生病,却不能直接看出自己家里的狗是否患病,发现病狗后只能自己打死自己家的狗,而不能打死别人家的狗,每天统一时间杀狗,错过时间第二天才能杀。现假设该村有50头狗,村长在第30天听到杀狗的枪声,村长即知道该村有多少患病的狗。问:你是否知道该村有多少病狗?

其实这和帽子颜色问题解答时一样的。我们把生病的狗当成红帽子,没有生病的狗当成白帽子,杀狗的枪声则相当于对局外人提问的回答,即没有枪声代表着村明不知道有多少病狗,有枪声代表着村民知道有多少只病狗,天数相当于问答次数。于是我们就知道这个题目的答案:有30只病狗。

由此可见博弈论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他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不一样的想法和解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博弈论,在生活工作中应用博弈论。————————————————

1、《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潘天群/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2、百度百科———博弈论。

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6

摘要:制度可看作 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参与的博弈规则,规则不同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依据就不同,导致的收益和成本也就不同,最终决定了制度是否被遵守。通过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用逆向归纳法来对该动态博弈分析可得出制度遵守的均衡解,继而得到提高制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字:制度 有效性 违规 博弈

在管理中,制度是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规程,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制度是否有效对于管理活动的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度有效性指的是制度的实施效率,即制度被主体认同、遵循的程度。就目前来看,由于缺乏对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深入探讨,很多制度存在缺陷,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在制度执行过程 中出现大量违规行为,有的制度存在事实上的虚置,制度如何能被遵循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制度的实施效率展开研究。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主要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局中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策略才能使自身的收益最大化时的均衡问题。将其用在制度的有效性分析中,有利于找出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到制度设计的启示和建议。

一、制度中的人性假设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对人的行为的假设的基础上的,每一个制度研究者,都必须首先研究人性。人性如何定位,是进行制度设计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制度都是建立在道德人假设的前提下。在假定人是道德人的前提下,对制度的要求是很低的,更大的是对人的品德的期待,主要靠的是人的自律。但是现实中所发生的诸如官员腐败、企业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等大量不良行为使我们不得不看到寄希望于人的品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不现实的。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制度设计就是要为人性设置一条防范的底线,即当人们想干坏事的时候,因为有制度底线的防范而不能得逞,因此在设计制度时应全面考虑人可能的行为,尤其是人可能的坏的行为。托克维尔在总结美国的民情时就说过,美国的民情之一就是对官员的不信任,因为他们最接近权力,也更有可能是无赖。事实上,英美国家的人性预设是 “人是无赖”,就是说一有机会他便会占便宜,一有权力,他便有可能腐败。

在本文中作者把制度 中的人预设为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这里的效用最大化既包括财富最大化例如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也包括非财富最大化例如对名誉、地位等的追求。所谓 “理性”,是指能充分理解自身利益所在,并能采取正确对策使自身效用最大化。

基于以上假设,在管理活动中,由于被管理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所以会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甚至不惜损人利己,当被管理者发现违反制度将得到比遵守制度更多的收益时,往往就会选择违反制度。

二、博弈视角下的制度有效性分析

所谓博弈,是指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 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各 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在管理活动中,作为被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管理者关心的是管理 目标能否实现。在一定制度下,被管理者依据制度规则考虑各方面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是违反制度还是遵守制度,而管理者根据被管理者的行为并综合考虑其 自身各方面的利益得失做出是否查处的策略选择,这是一个行为互动和理性决策的过程。因此可以把管理活动看作是在一定制度下,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的博弈,制度实质上就是对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具有约束功能的博弈规则。

作为博弈参与者进行博弈的规则,制度能够通过对博弈参与者的违规行为施加惩罚和成本的方式达到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目的,制度约束不同,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依据就不同,导致的收益和成本也就不同,最终决定了制度是否被遵守。所以制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我们现行的某些制度尚存在着种种缺陷,才导致了被管理者违规行为的层出不穷。

本文将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详细分析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个完整的博弈关系至少应包括三个要素,即局中人、策略与支付。博弈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按局中人之间能否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按博弈的时间或行动次序,可以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照局中人拥有的信息结构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非完全信息博弈。在以管理制度为博弈规则的博弈中,局中人分别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前面的人性假设可知,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将遵循个人行为理性的原则,在既定的博弈规则——制度下,双方都把个人效用最大化作为自己行为和策略选择的出发点,因此以管理制度为规则的博弈主要是指非合作博弈。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被管理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有“遵守制度”和“违反制度”两种策略选择,管理者也有“查处”和 “不查处”两种策略选择双方在行为前对对方的策略选择、行为信息和收益结果等都有清楚的了解,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假设被管理者遵守制度的收益为 B ;违反制度的收益为 Bw>(Bw>Bz);违反制度的成本为co,主要指违反制度受到的惩罚,包括经济和名誉的损失。

在管理者采取“查处”策略的情况下,被管理者的违规行为被查处成功的概率为P。

当被管理者遵守制度时,管理者得到的收益为 Mz;当被管理者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收益为 Mw(Mw

管理者在查处违规行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各种成本计为(主要表现为花费在查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如果不查处违规行为,对管理者造成的潜在损失为(主要表现为制度威信的下降从而造成日后其他被管理者可能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上述的博弈模型是一个两阶段完美信息博弈。用逆向归纳法来对该动态博弈分析求解:针对被管理者在第一阶段“违反”的策略,在第二阶段管理者有两种策略选择:查处与不查处。其选择的依据就是衡量在“查处”和“不查处”情况下的收益情况,也就是比较 Mw—C 与 Mw—C:的大小。此时,若 Mw—C >Mw—Cz,即 C C:则此时管理者最佳策略选择是“不查处”。当Mw—C-<.Mw—Cz,即管理者选择“不查处”策略时,则被管理者在第一阶段会选择 “违反”策略。因为明显地,Bw>Bz并且被管理者知道,如果自己选择 “违反”策略,在第二阶段管理者会选择“不查处”。这时均衡结果为:违反,不查处。此时,制度不被遵守,是无效的。

当Mw—C。>Mw—C:,即管理者选择 “查处策略时,此时被管理者的策略选择就要取决于Bz与 Bw—Co X P二者大小的比较了。如果 Bw—Co X p>B,则被管理者在第一阶段仍会选择“违反”策略。这时均衡结果为 :违反,查处。在这种均衡状态下,每个参与人都相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策略,这种出于各 自理性考虑所进行的策略选择最终使制度双方陷人了类似 “囚徒困境的状态,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如果 Bw—Co XP<13z则在第一阶段被管理者会选择 “遵守”策略,其均衡结果是被管理者在第一阶段选择遵守制度结束博弈。这个均衡结果正是我们想要的也即制度被遵循,是有效的。

三、对制度设计的启示

上述博弈模型及求解过程为制度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笔者认为,在制度设计时,可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一)增大违规行为的成本。通过以上对违规行为的分析,不难发现,被管理者违反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违反制度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遵守制度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可通过增加违规行为成本的方式来限制违规行为的发生,即加大惩罚强度,一般来说,惩罚强度越大,被管理者越倾向于遵守制度。另外,基于制度中人的行为假设,被管理者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也有追求荣誉、情感等的倾向,所以在设置奖惩时内容不能过于单一,例如不要仅用金钱物质作为奖惩手段。并且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奖惩的内容也不应相同。

(二)提高违规行为的查处概率。从以上模型可看出,提高查处概率,可降低的值,而要提高违规行为的查处成功的概率,可采取多种措施,例如加大查处力度,举报,增强对违规行为的侦破能力等。其中通过构建行为测度来提高违规行为的可观测性是提高查处成功概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违规行为的可观测性越好,则查处成功概率就越高。如果处于制度中的人的行为是不可观测的,那么就会加大查处难度,降低查处成功的概率。为了提高某种行为的可观测性,在制度设计时可以为这个行为构造一种测度。例如,在工厂的考勤制度中,“上班迟到”是违规行为,但是在工人很多的情况下,“迟到”往往成为一个难以观察的行为,即使安排专人负责记录每人的上班时间,也往往有人在月底 “不认帐”,造成“讲不清”的现象。由于不能成功查实“迟到”行为,就不能对之进行惩处。为此,管理者采取“早上进厂时由工人自己在挂牌箱挂牌,过时间锁挂牌箱”的办法,这样就使每天迟到者无法把自己的牌子挂上,从而使“上班迟到”行为的可观测性大为提高。在现实中,这种管理者为改善被管理者行为的可观测性而构造的“测度”是很常见的。又如,在商店中实行“开票付款”,就是为了观测售货员在卖货收款时是否有私吞钱款的行为。

(三)增强违规行为查处威胁的可信性。所谓可信性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博弈方是否该相信后行为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或不利的行为。根据有利还是不利,可以把 “可信性”分为“可信性许诺”和“可信性威胁”。制度实施过程中,被管理者是否相信管理者会对其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是决定被管理者是否遵守制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制度都针对违规行为明确提出了惩罚措施,惩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仍有人明知故犯,总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不易规避的的惩罚,有的制度规则过于苛刻,大多数人都无法遵守,如果要查处就得处罚很多人,打击面太宽,常言道:法不责众,作为理性的人,被管理者也都明白这一点,因此这种制度可信性威胁就很低,甚至构不成可信性威胁。②惩罚的措施不具体,制度条文空泛。制度表述含糊会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例如在公务员制度中有如下规定:杜绝公款大吃大喝,但是,何种行为属于大吃大喝呢,笼统的陈述实际上没有给出任何有用的信息,因此对被管理者也构不成可信性威胁。③不重视制度的执行。有的制度设计得很好,但违规行为发生后,管理者出于人情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做惩处,长此以往制度的可信性威胁就降低了。所以,要想使制度对违规行为具有可信性威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制度应是可行的,人性化的,惩罚措施也应是合理的,是可以规避的。其次,制度中的条文应是具体的,对于哪些违规行为以及要受到什 么样的惩 罚均应详细指出。这样才会对被管理者产生威慑。另外,再好的制度设计也得靠认真执行,特别是对 “特殊人物”违规行为的查处,往往可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制度威胁的可信性。

(四)对被管理者的违规行为进行预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对影响违规行为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来预测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这样在制度设计时就有针对性,从而更有效地防范违规行为的发生。被管理者违规行为的发生既有其主观动机,也有其客观条件。作为被管理者其违规的主观动机类似 :都是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客观条件既可以是被管理者本身具备的,例如智力、体力,也可以是管理者赋予的,例如权力。对于官员来说,之所以出现贪污、受贿等违规行为正是由于手中握有权力这个客观条件的存在而造成的。客观条件不同造成了违规行为的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可能的违规行为有:迟到早退、出工不出力、浪费、偷工具与材料;对公司采购人员来说,可能的违规行为有:在采购时吃回扣或报假账;对于财会人员可能的违规行为有:造假(包括造假账、不如实反映情况);对于企业负责人,可能的违规行为有:短期行为、化企业财产为个人的、工程发包时收受贿赂,等等。在设计制度时,针对被管理者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结合被管理者主观动机,对被管理者可能的违规行为进行预测,有助于管理者针对不同的违规行为制定惩罚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违规行为查处成功的概率。

(五)建立制度遵循的激励机制。通过对遵守制度者实施奖励来增加被管理者遵守制度的收益,从而促使被管理者不愿违反制度。适时地给予合作方回报是巩固合作的有效途径,仅依靠惩罚使制度得以实施的不是好制度,应建立倡导人们遵守制度的激励机制,使制度被自觉自愿地执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博弈的各方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 自己的利益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行动方案的选择,而且取决于博弈另一方行动方案的选择。所以,管理者在制定制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必须考虑被管理者的利益。当被管理者利益与管理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是牺牲被管理者的利益,而是通过设计一种激励机制,使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利益趋于一致。有些制度过于倾向于管理者的利益而忽略了被管理者的利益,导致被管理者只能采取违反制度的方式为 自己谋取利益,这是违规行为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管理者在设计制度时,应坚持“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进行交流,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充分的交流可以使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化,也是设计有效制度的必要条件。

(六)通过多次博弈使制度不断完善。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调整博弈规则可使博弈双方的博弈结果达到有效均衡,因此我们可以把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为制度双方多次博弈并不断调整博弈规则使博弈达到有效均衡的过程。制度完善的过程也是制度逐渐接近“纳什均衡”的过程。“纳什均衡”是制度的理想状态,即:给定别人遵守制度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制度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制度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动实施,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违背这个制度。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次性完善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涌现的现实生活中,想要一劳永逸地制定达到“纳什均衡”状态的制度是不可能的,需经过反复博弈,不断调整制度,使之向纳什均衡逐渐逼近,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越高。

参考文献:

[1]张运成,玛莎,栽倒的美国政经解读 [J],世界知识,2004(1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孙绍荣,管理原理探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6—105.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博弈论论文大学 篇7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习方面

大学生诚信缺失集中体现在考试作弊、无故旷课、作业抄袭和论文剽窃等方面。考试作弊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从夹抄、折“风琴”、递纸条到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如手机、无线耳机等手段进行作弊, 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 更有人出高价聘请“枪手”替代自己考试, 甚至有的人竟以充当替考的“枪手”作为“生财”之道, 这些诚信缺失程度真可谓是让人咋舌。在无故旷课、作业抄袭和论文剽窃等方面,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无故旷课、利用各种手段骗假、学生家长代替学生请假的现象层出不穷, 毕业论文移花接木、学术论文以粗制滥造、作业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

2.经济方面

存在国家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学费不及时缴纳、虚假贫困证明获取补助等诚信缺失现象。国家助学贷款是借助国家信用而向贫困学生提供的一种无担保信用放款, 它是以学生能如期还款, 信守诺言为前提的。然而, 一些不讲信用的学生不但不按时缴纳利息, 而且还恶意拖欠本金不还;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是及时交给学校而是用这些资金炒股票、购买电脑、手机等供自己玩乐而恶意拖欠学校学费;还有一部分学生, 为争取国家给予的贫困生补助而闹得不可开交, 一班50多名学生开回了40多封贫困生证明信, 极大地破坏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形象。

3.工作方面

出现了求职履历注水、就业协议毁约等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有些毕业生为增加找工作成功的砝码, 在推荐材料中提高课程学习分数、编造学生干部任职情况、伪造各种荣誉称号和证书。有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之后又随意毁约的现象让用人单位十分头疼与无奈。

4.生活方面

部分大学生说谎现象比较严重,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存在网络虚假行为、推销假冒产品、请客吃喝拉选票等道德败坏的现象。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流传很广很快的较隐蔽的失信表现载体, 少数学生利用网络逃避现实、说假话、进行欺骗、网上交友不说真话, 等等。网络这一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 英文名称为Game Theory, 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 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经济学中的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 研究经济主体 (博弈双方) 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 也即是说, 就是当一个主体, 其所作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 而且又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的各方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自己的利益函数不仅取决于自己行动方案的选择, 而且还取决于博弈另一方行动方案的选择。在综合考虑对手的一切可能做法的条件下, 作出能使自己目标最优的决策。

1.缺乏校方监督的大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靠学生自律, 而由于趋利性和从众性心理, 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失控导致了诚信的缺失。现我们以考试作弊为例建立博弈模型,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我们假使缺乏校方监督, 博弈主体为甲、乙两名学生 (或甲、乙各代表一类学生总体) , 他们都有诚实考试和考试作弊两种策略选择。从长期受益来看, 诚实考试一般要比考试作弊的受益更大。因此, 我们暂确定一下受益原则:如果一名学生诚实考试而另一名考试作弊, 则考试作弊学生的净收益较大而“诚实”考试学生的净收益较少;如果两名学生同时都“诚实”考试或同时都作弊, 则净收益居中, 且两者都“诚实”的净收益较大。下面我们用表1来表示甲、乙两名学生之间的博弈。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学生甲或对于学生乙而言, 根据囚徒困境理论, 无论对方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自己做出“作弊”行为选择的净收益总比自己做出“诚实”行为选择的净收益高。所以, 这个博弈的均衡点就是双方都作弊。这正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市场出现劣币并制止无效时, 人们便开始贮存良币, 用劣币交易, 最终导致良币从市场上消失。

从以上作弊的博弈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对于学生甲还是对于学生乙而言, 选择“诚实”考试或选择考试作弊, 取决于一人“诚实”、一人作弊时谁的获利大。因此, 为使学生都选择诚实考试的策略, 必须改变矩阵中一人“诚实”、一人作弊的净收益值。要使“诚实”考试的学生净收益足够大, 而使作弊的学生净收益足够小, 这就需要建立对诚信行为的奖励与失信行为的处罚机制。

2.校方监督下的大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我们继续以考试作弊为例, 进行校方监督下大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在这一博弈过程中, 博弈的主体为监考教师、考试学生和校方, 监考教师的策略选择是认真监考或监考不力, 考试学生的策略选择是诚实考试和考试作弊, 校方的策略选择是实行奖惩措施和不实行奖励措施。为简便起见, 我们在此不再讨论校方实施奖惩措施与否收益性大小的第三方博弈, 而是将监考教师的收益和校方的收益结合起来, 研究监考教师与考试学生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这样一来, 监考教师的纯策略选择是认真监考或监考不力, 并给予相应的奖罚, 考试学生的纯策略选择仍是诚实考试和考试作弊。

下面我们用图1来表示监考教师与考试学生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模型。其中, R1是考试学生诚实考试情况下监考教师的利益, R2是考试学生考试作弊情况下监考教师的利益 (R1>R2) , T1是考试学生诚实考试情况下的所得, T2是考试学生考试作弊情况下所获得的额外收益, M是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成本, N是考试学生诚实考试行为的成本, W是考试学生诚实考试行为选择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满足, Q是对考试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选择的物质惩罚和道义批判及自责。假设只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就可以清楚地发现考生是否作弊, 现我们可以用以下等式进行表示:

Y1=R1-M-W

Y2=T1-N+W

Y3=R1-M

Y4=T1-N

Y5=R2-M+Q

Y6=T1+T2-Q

Y7=R2-M

Y8=T1+T2

Y9=R1

Y10=T1-N

Y11=R2

Y12=T1+T2

给定p表示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概率, q表示考试学生诚实考试的概率, θ表示因诚实考试而受奖的概率, γ表示考试作弊而受罚的概率。

现给定q, 监考教师在选择认真监考 (p=1) 和监考不力 (p=0) 的情况下其期望收益分别为:

π (1, q) =q[θY1+ (1-θ) Y3]+ (1-q) [γY5+ (1-γ) Y7]

=q[θ (R1-M-W) + (1-θ) (R1-M) ]+ (1-q) [γ (R2-M+Q) + (1-γ) ( R2-M) ]

=q[ (R1-R2) - (θW+γQ) ] +γQ-M+R2

π (0, q) =qY9+ (1-q) Y11

=qR1+ (1-q) R2

=q (R1-R2) +R2

令π (1, q) =π (0, q) , 则q*= (γQ–M) / (θW+γQ)

由上式可知, 当考试学生诚实考试的概率为q*时, 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和监考不力所获得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如果考试学生诚实考试的概率小于q*时, 那么监考教师认真监考所获得期望收益较小, 监考教师就要加大认真监考的力度或加大奖惩力度。否则则反之。

现给定p, 考试学生在选择诚实考试 (q=1) 和考试作弊 (q=0) 的情况下其期望收益分别为:

π (p, 1) =p[θY2+ (1-θ) Y4]+ (1-p) Y10

=p[θ (T1-N+W) + (1-θ) (T1-N) ]+ (1-p) (T1-N)

=pθW+T1-N

π (p, 0) =p[γY6+ (1-γ) Y8]+ (1-p) Y12

=p[γ (T1+T2-Q) + (1-γ) (T1+T2) ]+ (1-p) (T1+T2)

=T1+T2-pγQ

令π (p, 1) =π (p, 0) , 则p*= (N+T2) / (θW+γQ)

由上式可知, 当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概率为p*时, 考试学生诚实考试和考试作弊所获得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如果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概率小于p*时, 那么考试学生考试作弊所获得期望收益较大, 势必造成更多的考试学生选择考试作弊。否则则反之。

综上所述, 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q*= (γQ–M) / (θW+γQ) , p*= (N+T2) / (θW+γQ) ]。可以看出, 这一纳什均衡与奖励效用和惩罚效用的概率θW、RQ和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行为成本M、考试学生诚实考试行为成本N有关。如果监考教师 (或校方) 提高对选择考试作弊行为学生的惩罚力度RF, 对选择诚实考试行为的高校学生给予一定程度奖励θS, 则考试学生选择诚实考试行为的概率增大;同时, 由于惩罚所得变为监考教师 (或校方) 的监督收益, 使监考教师 (或校方) 监督成本下降, 监督概率增大, 学生选择诚实考试行为增多, 考试作弊行为减少, 则考试学生选择诚实考试行为的概率增大。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选择的对策研究

综合以上两个博弈模型, 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选择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看, 大学生行为选择因具有趋利性和从众性, 受利益驱动, 选择失信以博取利益最大化;从外因来看, 学生会因监督与奖惩力度大小考虑失信的风险, 从而选择是否诚信。因此,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加大对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

根据缺乏校方监督的同学们之间的静态博弈分析, 可以看出, 大学生自律具有趋利性和从众性, 受眼前利益的驱动,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失信。因此, 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大力开展宣传诚信教育活动, 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积极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 尽可能地改变学生守信与失信的净收益值, 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 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失信难于立足, 无信难于生存, 从而带动整个校园信用理念的提升。

2.建立奖惩约束机制, 加强对失信学生的引导

根据校方监督下的大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我们知道, 该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与奖励效用和惩罚效用的概率θW、RQ和监考教师认真监考的行为成本M、考试学生诚实考试行为成本N有关。因此, 为引导大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诚信, 我们就应该在奖励效用和惩罚效用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上下工夫。校方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激励机制设计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誉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社会对这一激励模式的认可将形成全体学生选择诚信行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营造奖诚罚不诚的辐射效应。由于在高校中,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诚信的, 对所有诚信的学生都进行嘉奖是不可能的, 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外, 必须加大对不诚信者的惩罚力度, 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 以降低学生作假的期望效用, 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使其成为学生行为选择可置信的威胁。

3.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监管力度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 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 也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一个群体, 这类群体的行为示范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 校方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进行有力的监管, 建立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 对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辛勤劳动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弥补尽职尽责所付出的成本。这种做法不但是一种科学而又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还能使校方的监管更为有力, 使监管制度更为高效。同时要加大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失职行为的惩戒力度, 提高其监管不力的成本, 鞭策其加大对高校学生的监管力度, 从而从根本上防治和遏制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4.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欺骗等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 因此,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了解和监督大学生的诚信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其基本内容可涵盖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几个方面。在校期间, 大学生在信用档案中的信用记录与素质考核、奖学金评定和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紧密相连, 如果在信用档案中一旦出现不良的信用记录 (比如考试作弊) , 学生就得不到学校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 已取得的优惠和奖励也将取消。大学生毕业后, 个人信用档案随同其人事档案一起寄予用人单位, 将学生与校方的博弈延伸到学生的一生中去, 从而约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既可以积极发挥档案的育人功能, 又能有效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从而起到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诚实守信, 修德求真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高校中出现了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 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文章针对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以经济理论为着眼点, 对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探究了其深层次原因, 探讨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诚信缺失,博弈,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园.透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39-41.

[2]庞小燕.高校学生诚信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68-71.

爱情博弈论 篇8

想着晓鸥憨憨的样子,听着他的“如果我是梁山伯,一定放过祝英台”的告白,真是觉得这个现代“梁山伯”,很可爱,也很时髦。因为,他身上充满了“博弈”之美。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博弈论”研究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1994年度和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分别由纳什、泽尔滕、海萨尼、莫里斯和维克瑞等“博弈论”专家分享。如此众多的“博弈论”研究专家的频频获奖,凸现了“博弈论”在主流经济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而近几年“博弈论”的流行与普及,让更多的人明白,其实生活中充满了“博弈”。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一直是伟大爱情的象征——至死不渝、化蝶双飞。这千古绝唱一直被世人传颂。可是用现代“博弈论”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凄美爱情,“梁祝”可谓“博弈失败”。

所谓“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者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博弈论”大师纳什的生平,曾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并获得2002年度奥斯卡大奖。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替代品。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在这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而博弈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是需要“博弈”策略的。所以“博弈论”又称“对策论”。

可以说,之所以那么多的人,为情所伤、为情所困,原因就是——太执着于一己之爱。正如佛教所说,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我执”。

我们一直被教导爱要执着,仿佛“执着”是爱的代名词。可是爱的定义,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各异。我们很多时候以为的爱,其实不是真爱。

可是,我们一直是以执着来了解爱的,而不知道爱是很深的不执着。我们一直以占有来了解爱,而不知道爱是最大的自由,是非占有。

所以说,“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不放手的执着。”

我有一个发现:一些朋友就感情问题来求助,你也针对他们的情况提了一些建议,但是那些建议往往被采纳率不高。

为什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为情所困的人,他们那么执着,而且自我封闭。他们看似是来求助的,其实内心所有的门窗都是关闭的。

一个人的意识层面如果没有改变,一切改变都成为空谈。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意识,才能在内心腾出空间,接受新的东西,修正自己。生活由此也改变了。

爱情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爱需要更宽广的心理空间来存在。

“博弈论”中最著名的“囚徒困境”,说的是: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那么“囚徒困境”就产生了。由此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生活中这样的“囚徒困境”比比皆是。比如,现代婆媳关系被称为仅次于婚外恋的夫妻感情杀手。如果婆婆和媳妇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并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关心另一方的利益,那么就产生了婆媳矛盾这样的“囚徒困境”。婆婆、媳妇各自为政,为了争夺男人的爱和家庭控制权明争暗斗,最后结果是“博弈失败”。这样在“困境”中挣扎的就不仅仅是两个女人,还有她们所爱的那个男人,甚至波及到“小家”和“大家”中的所有成员。

现代人最看重的是“利益”二字,而“博弈论”是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行动策略。如果我们人人都懂点“博弈论”,那么生活就会更美好。

可惜我们少有人了解“博弈论”,更少有人因此而行动。尤其是女人,她们往往执着于一己之愿,只顾眼前利益感情用事,最终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

其实我们身边那些生活、工作都处理得很好的人,往往是“博弈高手”。他们的事业未必很成功、家境也未必很富裕,但是他们内心充满了喜悦。因为他们懂得“你是快乐的,我才是幸福的”。有首英文歌叫《we are one》。

其实,“博弈论”不是什么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它根本就是生存的智慧与哲学。

不得不承认,我是经济学的门外汉,不懂经济却大谈“博弈论”,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我知道一个生活至理:任何一个事物都能带领我们到达曲径通幽处。

只要我们保持开放、接纳的心,一切就这么简单。

“梁山伯”那么古老,“博弈论”如此年轻,当“梁山伯”遇上“博弈论”,放过的,是“祝英台”,也许是真爱。

摘自《感情经济学——如果梁山伯懂点博弈论》新华出版社

上一篇:2023年暑假返校后大学生思想状况汇报下一篇:某些淡去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