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分析

2024-09-01

博弈论分析(共12篇)

博弈论分析 篇1

一、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是一个包括并购企业、目标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多个参与者的博弈过程。根据可以查阅到的资料, 从博弈论角度出发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多, 大致可以分为“通过博弈论分析判断企业各方在并购时的策略选择”和“企业并购定价”两类, 而通过建立博弈论模型专门来分析和研究恶意收购行为本文还尚属先例。

二、模型建立

(1) 局中人的设定。恶意收购是收购公司在目标公司抗拒的情况下仍然进行强收的兼并方式, 具有较强的对抗性, 目标公司常常会选择邀请第三方来收购自己。因此, 我们在动态模型中假定了三个主体:收购公司 (黑衣骑士) 、目标公司、友好公司 (白衣骑士) 。在该动态模型之中, 三个主体的决策具有次序之分, 并对博弈结果构成影响。

(2) 条件假定。a.在动态博弈的过程中, 行动或决策有先后顺序之分, 一方先决策, 另一方相机抉择。

b.目标公司如拒绝收购公司的收购并向友好公司提出让其收购, 友好公司的决策依据是收购公司所出报价;c.三方经济理性, 均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 清楚自己在每种情况下的支付函数, 并可以观察到其它两方的决策。即, 一个完全的完美的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3) 博弈次序。第一阶段:收购公司出价h (s) 向目标公司发起收购, 目标公司就该价格作出决策, 如果接受, 则博弈终止, 如果拒绝, 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目标公司向友好公司求助, 友好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是否提出另一报价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 一旦收购执行, 则友好企业与目标企业获利, 收购公司一无所获。第三阶段:反之, 如果友好公司决策不执行收购, 则目标公司获损, 收购公司获益。

(4) 效用函数。设并购公司收购出价为每股s元, 收购数量为Q, 在该函数中, 股数Q确定, s可变。总出价支付函数为:

假设并购公司的收购准备金为m1, 那么并购公司的收益函数为:

同理可得, 友好公司的收益函数为:

我们假定, 目标公司的市值为v, 以此次收购博弈作为时间分界点, 它是现价值和原价值的函数, 而原价值可以固定, 因此目标公司的收益函数只和当前的出价有关, 也就是说, 目标公司的收益函数与并购公司的总出价支付函数h (s) 成正比:

(5) 得益分析。我们假定目标公司是理性人, 因此, 当v>mk (k=1, 2) 时, 目标公司绝对不会出售, 我们可以认为并购准备金比原股本的价值要高, 即v<mk (k=1, 2) , 并通过以下述模型来描述整个博弈过程中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

第一回合:目标企业接受收购企业的报价, 目标企业获得溢价利润, 获利组合为:

其中, δ (-1<δ<1) 表示博弈消耗系数, 由于谈判付费用和利息损失等, 双方的获利在不停博弈过程中都会有消耗。δ在这里可取负值, 原因是通过对相对获利的调整, 我们将该参数落在一个主体上, 简化模型, 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回合:目标企业拒绝接受收购企业的报价, 友好企业提供帮助, 出价为s1, 结果是, 友好企业获得控股权, 获利组合为:

第三回合:友好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拒绝帮助目标企业, 目标企业被强行收购, 获利组合为:

其中, -w表示友好企业的决策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 -w表示负效用, 产生于友好企业为了避免更大的负效用而做出的牺牲, 同样符合理性人假设。

(6) 模型表示

三、纳什均衡分析与结论

通过图1我们可以得知, 该博弈过程是一个有限的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共有四个决策结, 并且都是单独信息集, 原博弈共包含了三个子博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目标企业如果求助获利为h (s1) -v, 拒绝求助的获利为h (s) -v。只有在友好企业的报价大于等于恶意收购方的报价时广大的股东才会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他, 此时s=s1。我们发现, 求助与否, 目标企业的获利是一样的, 但是求助于友好企业可以使目标企业获得保持控制权的一个远期。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该博弈的子博弈精炼据均衡结果:目标企业求助, 友好企业收购。

此时的获利组合为:

摘要:恶意股权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并购手段, 在资本不断趋于全流通的当下日益盛行, 对恶意收购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博弈论基础, 将企业的并购行为抽象为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和第三方之间的博弈, 并以此为出发点, 分析和研究恶意收购行为的特点与条件, 建立博弈论模型和推导完美子博弈纳什均衡, 以期起到预测和分析恶意并购主体的行为和动态的作用。

关键词:恶意收购,反收购,博弈论,纳什均衡

博弈论分析 篇2

摘要: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布置小组作业比较普遍,这一做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组作业;合作学习;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37-0002-02

一、引言

在近年来的大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布置小组作业,即由学生们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以小组成绩作为每个组员的成绩,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试图以这种合作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人际协调能力,促进了认知的发展。由于小组作业这种教学形式十分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精神,在大学教学中十分盛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抱怨,最多的抱怨是组员偷懒不做事情,却坐享其成。这种现象在小组作业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二、小组作业的博弈论分析

小组成员的构成一般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种形式。所谓同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致相同,而异质就是说同一小组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就分组的情况分别进行有关的博弈论分析。

1.同质小组的博弈分析。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在同质小组情况下将组员随机分为甲乙两方,其在合作学习中可能采取“行动”和“等待”两种策略分为两类。由于学习能力大致相同,我们不妨假定只要有人采取行动,作业就可以完成,参与行动的组员多少与作业完成的质量无关。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完成小组作业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在甲乙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学生采取“行动”所付出的成本为2。于是,我们有如图1所示的甲乙两类在同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为2,各自的赢利均为5-2=3;如果甲乙两方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不能完成,总收益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甲方学生采取“行动”,而乙方学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付出成本,乙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甲类学生的赢利为5-2=3,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如果甲方学生采取“等待”,而乙方学生采取“行动”,小组作业也能完成,总收益仍然是10,这时甲方学生没有付出成本,乙方学生付出成本,所以甲方学生的赢利为5,乙方学生的赢利为5-2=3。

这个博弈与懦夫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一方行动,另一方等待;或一方等待,另一方行动。也就是说,如果对方采取“行动”,我方的优势策略是采取“等待”;而如果对方采取“等待”,我方的优势策略就是采取“行动”。基于理性人假设,甲乙两方都希望对方采取“行动”策略,而自己则采取“等待”策略。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究竟是谁行动又是谁等待?在这种场景中,甲乙双方将会出现一场拼忍耐力的比赛,谁能够最后忍住不行动,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种博弈态势不是教师布置小组作业时所希望看到的,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小组学习中往往就会出现这一情况。

2.异质小组的博弈分析。在异质小组中,由于同一小组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不失一般性,我们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好的称为优等生,而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一般的`称为普通生。同时,我们假定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经过努力都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完成的质量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的完成质量是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进一步假设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而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2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总收益仍然为10,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普通生的赢利为5-6=-1。

这个博弈与智猪博弈具有相同的博弈结构。在这个博弈中,普通生的优势策略是“等待”,即不论优等生如何选择,普通生选择“等待”策略都是合算的;而优等生则没有优势策略,优等生不得不依据普通生的策略而进行无奈的选择。这个博弈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本应大家共同完成的小组作业,而普通生则是机智的“小猪”,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其次,我们分析学生经过努力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不相同的情况。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优等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较好,总收益为10,普通生完成小组作业的质量一般,总收益为7,总收益对两类学生是平均分配的。同样,考虑到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假定优等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3,普通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所付出的成本为6,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共同采取行动,则优等生可节约1个成本,普通生可节约2个成本。于是,我们有如图3所示的优等生和普通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的支付矩阵。 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行动”,那么小组作业完成后的总收益为10,而各自付出的成本分别为2和4,各自的赢利分别为5-2=3和5-4=1;如果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学生都采取“等待”,那么小组作业就不能完成,总收益为0,由于没有采取“行动”,各自都没有付出成本,各自的赢利均为0;如果优等生采取“行动”,而普通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能够完成,总收益为10,此时,优等生付出成本3,而普通生没有付出成本,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5-3=2,普通生的赢利为5;如果普通生采取“行动”,而优等生采取“等待”,小组作业也能够完成,但总收益为7,此时,优等生没有付出成本,普通生付出成本6,所以优等生的赢利为3.5,普通生的赢利为3.5-6=-2.5。

这个博弈仍然具有与智猪博弈相同的博弈结构。这个博弈同样有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行动,等待),即优等生行动普通生等待。在这种具有智猪博弈结构的小组作业中,优等生同样是不得不充当悲剧的“大猪”,幸苦努力,完成小组作业,普通生则继续舒服地充当机智“小猪”,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三、摆脱小组作业困境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博弈分析,不论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都存在“偷懒”、“搭便车”等消极现象,责任心强的或在乎学习成绩的积极的学生或者优等生不得不主动努力完成作业,而偷懒的学生或普通生不仅可以袖手旁观,而且可以获得好成绩。这种结局肯定不是教师布置小组时的预期结果。为了避免消极的“搭便车”现象的发生,解决优等生“费力不讨好”等问题,不论合作小组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布置小组作业时,教师都应该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对任务进行细化,并根据能力和特长分解到每个组员,明确责任。小组作业的成绩评价方式需要完善,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仅仅考虑多劳多得,而应采用贡献加努力的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还要评价每位学生的个体行为(包括具体的作业行为和沟通协调行为);不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还要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只有当学生能够切实地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时,才会在小组作业中积极主动,采取与别人合作的态度和行动,从而达到人人都得到进步的效果。据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在小组作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1)制定小组章程,包括小组愿景、小组价值观、小组决策规则和小组交流方式等。(2)指派小组角色。每一位小组的组员需要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只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才能有良好顺利的合作。分配角色时,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角色的任务。(3)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研究发现,5个人是小组合作的最佳人数。超过这个人数就会使得合作工程拖沓,效率降低。(4)小组每次讨论时间不超过1.5小时。研究显示,人类专注的时间最长为1.5小时。

四、结语

布置小组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一项较大的作业,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冲突解决、问题解决和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目标设置、绩效管理、规划和作业协调等自我管理能力。本文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研究小组作业实际运作中所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具体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1).

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论分析与对策 篇3

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引起了会计博弈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即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在效用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便会利用信息使自己获利,而处于劣势的一方则会采取各种手段去换取更多的信息,以便作为更为科学、合理的“利己”决策。在这一信息搜集和利用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局中人)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其他局中人可能采取的决策,这便是一个博弈过程。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债权人、所有者(股东)、投资者(潜在)、经营者、供应商等。他们作为局中人均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的关注有所侧重。其具体情况是:

政府部门由于肩负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会更关心有关税收、公司长期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协调安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债权人若处于其资财安全的考虑,必然更为关注会计信息中有关公司资本结构、资产流动性、信息能力等指标。

所有者为了自身的权益,会从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能力、发展能力等角度关注公司的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自己评价投资成果、进行合理投资决策的依据。

公司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如薪金、奖金、荣誉、地位、闲暇、在职消费等)的最大化,关注公司的赢利能力、费用水平和有关薪金报酬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供应商与公司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必然关心公司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信息。

可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各不相同,而会计信息本身又是不完全透明的、不对称的,这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有一定的冲突与对抗,从而产生博弈。

会计博弈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通过经营者提供的。经营者具有信息优势,而其它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处于信息劣势。从而形成了主要存在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及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1、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会计合作博弈。在委托代理制下,经营者与所有者作为交易(代理)双方,由于对会计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委托代理双方在交易达成前进行博弈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发生的一个问题。作为“内部人”的公司经营者知道自己的态度和能力,并能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自身的经营业绩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而作为“外部人”的公司所有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由于博弈双方信息占有不对称,所有者不可能对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获利能力、未来发展前景等重大问题作出可靠的判断,也无法与“局外”经营者作比较,只能按照类似公司的平均业绩来选定经营者。当存在兼并市场和经理市场时,经营者为了避免公司被兼并或自身被经理人市场所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经营业绩。这样做的结果,所有公司的平均业绩上浮,会计信息质量下降。那些经营业绩良好如实提供完整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很可能因为帐面业绩低于平均值反而遭到解雇;而经营业绩差但提供经过粉饰“加工”的会计信息的公司经营者,其帐面业绩很可能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继续留在经理人市场。这便产生了类似于货币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逆向选择问题。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平均质量下降。

“道德风险”是指经营者知道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的利益谋划和决策,但所有者却因不可观察、证实,或因成本太高难以接受而不知道。因此,交易达成后,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经营者就利用占有的会计信息优势进行“寻租”、“败德”,实行“内部人控制”。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作出不利于所有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败德”行为。

2、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计非合作博弈。对于投资者而言,为了使其投资效果最大化,总是希望获得更为详细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使其对公司价值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以进行合理的交易决策。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经营者,有时可能会少披露、不披露甚至歪曲披露公司的某些会计信息。其主要原因有:(1)为了轻易获得投资、贷款而粉饰财务报表,美化公司形象;(2)公司经营者为了自己留有一定的管理余地,而不愿披露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以便操纵公司的利润;(3)公司不愿披露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信息,以免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只有某项信息披露收益大而披露成本时,公司才愿意披露此会计信息。因而,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就要考虑公司歪曲披露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而公司在公开信息时,也要估测到投资者在此信息公开后作出的反应及对策,由于这种博弈的双方——投资者与公司经营者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性契约,因而是一种非合作博弈。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对职业经理阶层进行声誉评价。建立一个经理人市场,设定声誉等级,由机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核,评定其声誉等级,记录在案。对不良经理人及时公布,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谋求长期利益,使经营者不再为短期利益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从而提高信息质量。

2、加大对经营者造假处罚的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根据经济学关于经营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限理性经纪人”的假设,其行为必定遵循成本——收益原则。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有效措施。这就要求加强会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使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增加,同时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预期风险的净收益。

3、改革会计人员管理机制。目前公司的会计人员人事关系和经济关系都依附于企业,不利于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为了使会计人员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可实行对主要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使会计人员不受制于公司经营者,从而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加强监督。

4、加大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贯彻力度。对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应让其既承担法律责任,又承担行政责任,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仅要对法人处罚,还要加大对有关直接责任人的处罚。与此同时,有关审查部门也要承担连带责任,严格对社会监督部门的处罚力度。

博弈论分析 篇4

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2) 显示,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低位“双降”, 但数额仍然巨大。受经营环境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景气度下降, 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 部分机构逾期贷款占比明显上升。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或承压。

二、原因分析

1. 理论分析

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当前企业融资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 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产生, 从而导致市场缺乏效率。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贷款前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现象, 即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 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 并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

2. 博弈论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假设银行和企业事先都不知道对方的决策, 需要考虑对方的策略来确定自己的最佳策略, 在此进行博弈分析。

局中人:银行、中小企业

银行可选策略:高贷款利率、低贷款利率

企业可选策略:高风险投资、低风险投资

假设银行在高利率贷款政策下收益为A, 低利率收益为B (A>B) ;中小企业选择高风险投资时预期收益为C, 低风险投资预期收益为D (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成正相关, 高风险高回报, 故C>D) ;此外, 在企业选择高风险投资时, 银行的可能风险为M, 企业选择低风险投资时, 银行的可能风险为N。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表1银行企业博弈企业银行高风险投资低风险投资高利率A-M, CA-N, D低利率B-M, CB-N, D

对银行来说, 假如对方选择高风险投资, 由于A-M>B-M, 故银行选择高利率策略, 假如对方选择低风险投资, A-N>B-N, 银行选择高利率, 所以无论对方如何决策, 高利率是银行的最优策略。

对企业来说, 假如银行贷款利率较高, 由于C>D, 故企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 同理, 银行低利率, 企业仍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 所以高风险投资是企业的最优策略。

在表1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 (高利率、高风险投资) 是帕累托最优的, 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

以上的博弈分析进一步印证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三、措施

1. 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应该首先从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入手, 银行决策机制不健全, 会使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 容易造成信贷人员责权利不明, 银行应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2.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正是因为由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才导致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借贷的差异化、法律体系的健全化。

3.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监督

加强中小企业的信贷监督, 要做好三个环节。首先, 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 要对中小企业的运营和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 决定贷款与否以及贷款条件。其次, 银行在审批贷款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工作流程的监督, 对每一个信贷业务品种各环节的风险加以控制。最后, 在贷后管理工作中, 要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相关信息, 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 建立数据库。

4. 建立信用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励机制, 根据企业上期的还贷以及合约执行情况来决定下期贷款的发放额;采取灵活的贷款利率, 对信誉好的企业适当降低利率, 而对于拖延贷款的企业将在其下一次贷款时加大审查力度, 并提高贷款利率, 甚至取消其贷款资格。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由于银企信息不对称, 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本文就银企关系进行博弈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贷款,银企信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博弈,信用激励

参考文献

[1]苗伟伟, 晁伟.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SWOT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11, (27)

[2]单玉柱.道德风险下隐性不良贷款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9)

[3]曹建新, 李琴.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 2011, (23)

法律的博弈分析 篇5

法学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它自身的规则对于其自身的自治来讲已经不那么单纯了,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它固然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然而它却再也不可能真正的完全地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而实际成为一种完全孤立的学科。事实上,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在今天都不可能够再孤立地发展下去,而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规则集合在它自己运作的过程中除了它自身传统的方法体系外,也还必然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手段相融合,从而实现一种科学性、综合性的特征。在这方面的例子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当今法学研究领域中,法社会学,法哲学,法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借助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或许原本是一些非人文学科的手段来研究法律规则,从而指导我们法律规则的制定、实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事实上,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在当今社会其实是方兴未艾的,大量的法学研究者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关注于单纯的法律条文本身,而是从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出发来关注法律规则的研究,来关注法律规则下行为主体面对这些规则时所采取的行为。而这种方法论的转变已经在新的时代突显了其重要意义,并为法学研究者所接受。在当今美国,法经济学家波斯纳的论断被援引最多就是一个例证!我们的法学研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学科了,法学不能仅仅是一种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科学,而是必须能够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科学,而要使我们的法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适应,我们则必须要综合考量社会生活的全貌,从一种广博的社会视角来分析我们的规则是不是真的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主体形成的,这些不同的主体在这个社会中不断的变换着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种变换决非是毫无理由而必然是综合考虑了各个可能影响其行为各种成本收益之后而做出的选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类的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来做出的,而这个价值判断的依据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现实中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制度因素,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自身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必然要塑造一定的社会制度构架,而这个构架所能够作用于行为人行为选择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些社会主体在行为时所必然要考虑的因素。这些社会行为者在每次行为时总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付出成本和收益,而这些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在一种关系社会中是必然与其他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选择紧密相关,而各个不同行为主体在这类关系中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在经过了对其他行为主体进行考虑,对社会因素进行考虑后,他所要采取的行为方式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博弈的结果。或许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是经过了内心博弈而采取的选择,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地在这样的行为,正如物理学家魏扎克所说:“自然比人类更早,而人类比自然科学更早”。

我们说,法律在规范的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制度的设计,而作为社会选择和博弈论的自然结合,机制设计理论面对的是一个分散决策问题。从社会选择理论我们知道,如果存在一个社会选择函数,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针对个人偏好组合,我们都有一个或多个社会方案是我们认为合理的,这个合理性所建立的基础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社会拥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立法者、执法者就可以实现任何合理的社会目标,这里所谓的合理,其实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在综合考量了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即每个人是如何做出决策及任何行为所可能引发的结果后而做出的,这个制度的设计针对的其实就是社会中行为人在不同行为方案中所做出的搏弈选择后的实际行为方案而做出的。事实上,社会中的行为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考量着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这种考量除了受对方行为人选择策略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换句话说,也就是受着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博弈规则的制约,一个行为人在做出一个行为选择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的就与对象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来考量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对策(即使他在行为时并未意识到社会可能加诸如于行为人身上的义务),而一定是要在综合考量了对象行为人,制度设计者、制度维护者所可能针对行为人自身所能

普通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博弈论分析 篇6

【关键词】普通投资者;投资失败;博弈型投资

一、引言

自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连续30余年每年保持近10%的增长奇迹,并于2010年以58786亿美元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近3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新兴的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首先,企业从股票市场上融入了大量资金,为企业加速发展(扩大再生产)或缓解资金困难,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次,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也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促进了传统的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的迈进,整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市场,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异常震荡再到逐步成长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多年来IPO都是全球第一,而其投资功能却令人(尤其是普通投资者)大失所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抛出了“股市赌场论”;在民间,对中国股市也有一句俗语:“十人炒股,一人赚钱,二人保本,七人亏钱。”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普通投资者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法,其投资失败的原因何在?

二、普通投资者的博弈型投资方法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主体通常被分为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两大类。尽管单个普通投资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但普通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市场竞争对手就是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主要可以归结为四类: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和QFII。普通投资者惯用的一种投资方法就是博弈型的投资方法。所谓博弈,就是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在博弈中,一切应变策略都是有针对性的,你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中,根据对手的策略进行决策,最终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在证券市场上,广大的普通投资者将博弈的原理和规则无意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投资实践中,试图通过证券市场上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过程而获得投资收益。所谓博弈型的投资策略,就是普通投资者将机构投资者视作自己的对手,力图从猜测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意图入手来拟定投资计划,通过判断机构投资者何时建仓而跟进买入(通常叫“坐轿”,让机构“抬轿”),最后先于机构投资者出货进而达到取得投资回报目的一种投资方法,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跟庄”式操作方法。这种类型的普通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打听机构的动态,各种小道消息或传言,平时根本不去或者很少研究公司基本面,而是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技术图表,希望从图中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痕迹,所以采用博弈型投资策略的普通投资者往往十分信奉技术分析的方法。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计划是严格保密的,不能完全相信市场传言或小道消息。但是,不管主力机构如何狡猾,对投资操作计划如何保密,市场总是按照其自然规律来运动,市场走势反映一切内在的、背后的信息,图表分析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认为:运用技术分析中的K线理论、切线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和量价关系理论就会在盘口发现主力机构运作一只股票时有意和无意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通过一系列技术分析,从而读懂市场走势变化的内在动机与后市走向。

三、普通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博弈论分析

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则是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弈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它主要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张维迎,1997)。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把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看成一个博弈,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普通投资者试图通过消息或技术分析发现和掌握机构投资者的操作动向,采用跟风的方式获取收益。很显然,这完全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理想化的投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只有建立在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动态博弈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收益。博弈论依据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有效协议,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是否考虑决策的时间问题,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不需要考虑决策的时序问题,即参与人选择行动时并不知道对手采取什么行动。动态博弈则需要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从参与人了解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知识的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是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全面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在普通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首先,这种博弈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和静态博弈,并不是普通投资者所想象的完全信息博弈和动态博弈;其次,由于在股市存在着短期内“零和博弈”的一面(长期来看,价值投资理论认为股市并非零和博弈),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内股票市场的总收益是固定的,普通投资者的收益就必然以机构投资者的损失来换取,因此,机构投资者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防止普通投资者的跟风。在这方面某些机构甚至会采用特殊的做盘手法,如利用资金实力“画图”或修复技术指标,给普通投资者一个错觉,从而诱使普通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机构建仓时误以为机构在出货;而在机构出货时又误以为机构在拉升建仓。还有一点就是,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上存在着不对称性,机构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更多的内幕信息,并完全有能力影响各种媒体或股评人士发表模棱两可甚至虚假的信息来干扰普通投资者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很难利用技术分析推测出机构的真正意图。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通投资者在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纳什均衡”模型是个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而我国实际的证券市场却达不到这个要求。中国股市是个信息不对称比较明显的市场,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内幕信息,或者采用一些技术性手段,干扰普通投资者的理性判断,这就使得普通投资者最优的博弈策略——“跟庄操作”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较好的落实。因此,在中国股市,普通投资者不能采取同机构博弈的思路去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但在现实投资当中,我国的普通投资者却往往热衷于这种与市场主力进行博弈的策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跟庄策略。普通投资者要么费尽心思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机构的所谓内幕操作消息,要么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分析指标去寻找主力资金活动的蛛丝马迹,猜测主力机构的操作意图。而恰恰这种操作策略是一种成功概率很小的方法,这也是很多普通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屡屡碰壁,投资业绩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普通投资者要想在证券市场能够生存下去并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务必抛弃这种成功概率很小的“跟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锡军,魏建华.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杰,冯慧群.个人投资理财的几点建议和策略[J].企业导报.2010(9)

票贩子现象的博弈论分析 篇7

(1) 主体行为假设。假定买票人与票贩子均是理性“经济人”。亚当·斯密 (1796) 在《国富论》中就已表露出人首先是“自私”的,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明确肯定的基本前提, 也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因此, 票贩子作为理性人, 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即如何能够尽可能多的赚钱;政府部门 (以下以“警察”来代表政府部门) 的期望是追求稳定的社会环境。

(2) 非串谋的假定。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票贩子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非法贩售火车票的, 警察为了追求社会的稳定随时准备对票贩子的非法贩卖行动进行抓捕, 故完全可以设定双方不存在串谋行为, 将其视为非合作博弈来考虑。

(3) 完全信息的假定。为了分析的方便, 假设警察与票贩子双方都了解各自的博弈结构、收益与支出, 把警察与票贩子两主体间的博弈行为视作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4) 策略选择的假定。显然, 在本博弈中, 警察有“抓”与“不抓”两种策略行为;票贩子有“卖”与“不卖”两种策略行为。同时还假设在同等条件下票贩子有选择非法贩售火车票的动机。

(5) 假设春节期间火车票市场供不应求, 即有意愿坐火车回家的人数多于实际售出的火车票, 这是票贩子存在的前提条件。

2 警察与票贩子博弈

2.1 对模型的说明

根据以上假设, 警察与票贩子之间的博弈矩阵见下图:

把矩阵中的4种策略组合分别标为①、②、③、④, 它们分别表示:

①表示:票贩子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 非法贩卖火车票, 其收益为B。而警察在得知有票贩子存在的情况下, 不对其进行抓捕, 既使社会的稳定受到威胁, 又由于乘客买到高价火车票而对警察进行投诉, 警察将受到的损失为D。

②表示:政府对火车票市场进行干预, 以保持火车票市场的稳定, 保证人们可以正常回家过年, 票贩子如果在这时候非法售票, 就有可能被警察抓住, 从而受到代价为P的惩罚, 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售票的机会成本为P。

③表示:票贩子选择遵纪守法, 主动维护社会治安, 则无收益, 而警察也选择不抓捕票贩子, 由于社会秩序良好, 警察得到收益R。

④表示:票贩子选择遵纪守法, 得到的收益为0。警察主动抓捕票贩子, 由于这时并不存在票贩子, 警察就有可能冤枉好人, 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而且随意出动警力也会造成成本的损失, 付出的代价为Q。

2.2 模型的求解

(1) 纯策略纳什均衡分析。

经分析可得, 在票贩子选择卖票的策略下, 警察的得益集合为U1={-D, W},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 警察是理性的, 他会选择收益最大的那个策略, 因此, 警察的最优策略是抓;在票贩子选择不卖票的策略下, 警察的得益集合为U2={R, -Q}, 不抓是警察的最优策略。给定警察不抓票贩子, 票贩子会选择抓作为其最优策略;如果警察对票贩子进行抓捕行动, 票贩子选择卖票的话存在风险损失, 因此其最优策略是遵纪守法, 不贩卖火车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 纯策略的纳什均衡是不存在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票贩子屡禁不止, 而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火车票市场的供不应求现象为票贩子的存在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2)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分析。

现在我们用混合策略的方法分析是否能得出纳什均衡, 从而找到解决非法贩售火车票的方法。假设票贩子贩卖火车票的概率为Pt, 则票贩子不贩卖火车票的概率为 (1-Pt) , 假设警察偷懒的概率为Pg, 则警察对票贩子进行抓捕的概率就为 (1-Pg) 。用图表示为:

假设存在纳什均衡 (p*t, p*g) 。

根据纳什均衡原理, 必须满足条件:

U1=pt×pg×B+pt× (1-pg) × (-p)

U2=pt×pg× (-D) +pt× (1-pg) ×W+ (1-pt) ×pg×R+ (1-pt) × (1-pg) × (-Q)

最大化其收益, 使:

undefined

令∂maxU2/∂pt=0, ∂maxU/∂pg=0

得出:

p*t= (R+Q) / (D+W+R+Q) , p*g=p/ (P+B) 即使票贩子卖票得益最大的概率为 (R+Q) / (D+W+R+Q) , 若Pt

我们现在将p*t与p*g的形式变换一下, 可以得到:

p*t= (1+Q/R) / (1+D/R+W/R+Q/R) , p*g=1/ (1+B/P)

当D增大时, D/R增大, 此时整个分母变大, p*t减小;当P上升时, B/P变小, 此时整个分母变小, p*g增大。我们可以将D视为对警察偷懒的处罚力度, 而P可表示为对票贩子非法贩卖火车票行为的处罚力度。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当对票贩子的处罚力度加大时, 警察偷懒的机率会加大, 而警察偷懒又会造成票贩子的猖獗, 同时还有可能出现票贩子贿赂警察的现象。而当对警察的处罚力度加大时, 票贩子非法贩售火车票的机率减小, 这是由于票贩子售票的机会成本变大, 为了规避风险,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他们会选择不卖火车票以求自身的安全。

3 对策

(1) 改革铁路运营体制, 让铁道经营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参照其它国家的歧视定价的方法, 能够在铁道运输的旺季提高价格, 在运输淡季降价促销, 票价随行就市。基本达到供求平衡, 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 改革火车票的销售渠道, 建立全线联网的售票体系和网上定票送票的服务。

(3) 改革铁路激励体制, 使铁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灵活地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力和服务, 增加有效供给, 使供求总量在较长时期内能移保持平衡。

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篇8

由于食品市场是一个柠檬市场,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1]。在整个食品的供应过程中, 政府, 各级生产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 消费者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很难靠个人的努力去掌握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而且由食品质量安全引发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大的成本, 单个的消费者很难有所作为。而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强制性手段对食品生产者进行监督和审查, 且处罚相对容易。因此, 从深层次来看,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政府的监管[2]。本文试图构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 着重分析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博弈关系, 提出相应的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方法。

1 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博弈

1.1 模型的假设

(1) 假设行为的参与人, 即政府和食品企业都是理性的, 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2) 假设政府一旦实施监督就能完全查出企业是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一旦政府未能履行职责导致企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最终也能被公众发现。

(3) 假设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存在受贿等共生关系。

1.2 模型的构建

假定监管部门和企业都按照一定的随机概率选择其策略。监管部门为了兼顾监管效率和监管成本, 应该是随机地采用自己的监管策略使其没有规律可循, 这样的话对于企业来说就不敢轻易造假[3]。当然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随机策略, 使得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失效, 从而牟取一定的利益。

假定监管部门采取监管的概率为p, 企业合法生产的概率为q, 则政府不监管的概率为 (1-p) , 企业违规生产的概率为 (1-q) 。企业进行合法生产食品时所得的净利润为R, 企业冒风险违规生产不合格的食品的额外利润为T, 企业因违规生产被监管部门查处受到的惩罚为F, 且F>T, 即企业一旦冒风险生产不合格食品被查出来, 它所得的额外利润并不能弥补它受的惩罚。政府的监督成本为G, 政府因监管失职而造成企业生产的不合格食品被消费者揭穿所遭受的名誉损失为C, 且C>G。

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假设生产企业的期望收益为U1, 则:

也就是说当政府监管时, 企业进行违法生产的概率q为0到1之间的任意概率。

假设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为U2, 则同理可得:

政府监管部门同样追求利润最大化, 也即:求U2 (p, q) 的最大化。通过对U2 (p, q) 进行求导可以得到企业的反应函数。即令, 解得:

反应方程为:

作出该博弈的反应函数曲线图, 即如图1:

1.3 博弈行为的分析

(1)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由均衡解, p不仅代表着政府的监督概率, 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违法活动被查出的风险概率。这就像是硬币的两面, 政府监督概率越大, 企业违法活动被查出的风险概率就越大。可知:当F一定, 也就是企业违规所受的惩罚一定时, 企业从事违法生产所获得的额外利润T越大, 政府监管的概率也就越大。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违法生产企业所说的高风险, 高回报。风险之所以高是因为在事先知道违法的成本F时, 当回报很高的时候, 也就是T很大的时候, 使得政府监管的p也增大了, 政府的监管加大了对违法生产活动的风险。当T一定时, F越大, 也就是企业违规生产得到的额外利润一定时, 因违规而受到的惩罚越大, 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越低, 在惩罚很大的时候, 企业对违规生产不合格食品是很有顾忌的, 因为一旦生产的产品被查出来, 受到的惩罚将远远高于从事违规生产所获得的利润。现实生活中, 企业常常权衡T和F来决定是否从事违法生产。这很好地解释了政府在一些高犯罪收益的领域监管的比较多的原因。

(2) 从食品企业生产的角度:由均衡解可知, 企业是否进行违法生产的概率同企业违规生产所受到的惩罚, 政府监督的成本, 以及政府对自己的声誉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当企业违规生产受到的惩罚越大, 政府高度重视自己的声誉时, 企业从事违法生产的概率较低, 当政府的监督成本越大的时候, 企业从事违法生产的倾向就越大, 当政府的监督成本G大于F+C时, q<0, 而根据假设知道, 得到q=0, 此时, 政府选择完全监督, 企业则全部从事违法生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 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合法生产的概率, 即通过法律的手段, 大力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另一方面, 减少政府的监督成本,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民众举报, 网络监督等手段来降低监督成本, 前提是政府对民众的举报和反映是持欢迎态度的。

2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食品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有效监管出发, 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 得出政府监管的关键在于:拓展和完善监督渠道, 加大对违规的处罚力度, 降低企业违法生产所得的额外收益, 推行食品产业集中化, 降低监督成本。针对这些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拓展和完善监督渠道, 提倡吹哨人制度

吹哨人通常是指内部爆料人, 由于信息不对称, 内部人更容易掌握实际情况, 向公众传到更有效的信息。吹哨人制度在欧美等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发展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监督举报制度[4]。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曝光的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食品生产领域里面的从业人员爆出来的,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增加。鼓励内部人, 消费者, 甚至是记者对食品安全生产进行举报和监督, 一方面要对这些举报者进行保护和物质奖励,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需要拓展监督和举报的渠道, 一旦问题被发现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和处理。

2.2 加强处罚力度, 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

从博弈结果中也可以看出,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是实现食品行业安全生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 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多倍的赔偿金。”[5]虽然这对生产企业来说会有一定的震慑力, 但仅仅只是支付多倍的赔偿金显然是不够的, 相比于其违法的收获来说偏低。因此, 需要加大处罚力度, 不仅对受害的消费者赔偿, 政府还应对企业实施数百倍的附加处罚, 惩罚力度越大, 厂商的违法概率越低;所获赔偿金越多, 消费者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积极性就越高, 对违法厂商形成较强的震慑力。因此, 要积极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 加大惩罚力度。

2.3 推行食品安全的产业化整合, 降低监督成本

食品生产涉及原材料、包装、存储和运输、初加工、深加工等众多环节, 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企业众多, 产业链条比较复杂。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 生产企业数以万计, 这些企业中, 很大一部分都是小型生产企业, 其违法生产的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 在监管缺位的时候, 有着较高的违法动机, 要想全面进行监督,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降低监督成本, 必须要进行产业整合, 提高食品安全的产业集中度, 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食品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市场竞争力, 还便于进行集中监督, 从而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1]Eric Rasmusen.Games and Information: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早弘.我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9 (09) .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靳玉.美国“吹哨人”制度对我国公众监督慈善组织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14 (08) .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篇9

1概述博弈论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

1.1何谓博弈论博弈论的原理最早于1928年由冯·诺依曼所证明, 并著有《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使博弈论系统被广泛应用到经济领域中, 也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以及理论体系。

博弈论也被称作对策论, 主要是研究激励结构之间的作用与联系, 是现代教学的分支, 同时也被作为运筹学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博弈具体是指对游戏中一些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与考虑, 具体包括预测及其实际行为, 针对这些行为的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随着博弈论的推广与发展, 已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中, 包括生物学、军事战略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学等。

1.2何谓战略管理就企业的发展方向而言, 战略表示一种计划;就企业的发展历程而言, 战略表示一直模式;就产业层次而言, 战略则表示一种定位;就企业层次而言, 战略表示一种观念。除此之外, 战略还表示企业竞争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计谋。

所谓战略管理, 即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管理与完善自身的战略, 主要包括两方面, 分别是战略制定或形成以及战略实施。而战略管理本身应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 因此, 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需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

2博弈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影响

2.1分析战略模型中的各个要素

2.1.1战略管理中务必突出参与者的理性。具体来说, 博弈论对于理性方面有着超高的要求与标准, 甚至远高于新经济学中将个体理性发展作为基础, 通过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高要求。所以博弈论对理性的演化进展需另辟蹊径, 不可再将参与者的模型转化成理性的博弈方式。由于人类属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生物, 且拥有独特的智慧, 因此, 企业在具体的战略管理进程中, 应对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方面给予重点强调, 而不是只考虑完全不理性因素的制约, 这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参与者的理性方面得以充分开发, 并且有效结合了人类的实际情况。

2.1.2战略管理中选择的满意准则。企业在管理战略方面同企业的长期目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并且通过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使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以及影响内部与外部环境, 并充分强调了企业目标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因此, 在具体的战略管理活动中, 应将定量与定性的方式进行有效结合, 并从全面、综合以及多元的角度来展开评估与管理工作。

所谓“满意原则”, 即利用已量化的博弈模型来考查企业的战略选择时, 参与者务必时刻权衡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以及收益方面的问题, 而当局面一直稳定的处于优势时, 则可通过稳步提升企业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全局性及长期性特征, 以至于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拥有较强的模糊性, 因此, 对自身战略优劣的判断以及探讨会更适于博弈论的“满意准则”。

2.1.3战略管理的信息具有不对称且不完全的特征。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决策分析学往往更侧重于关注隐藏在不完全信息之后的相关决策机制, 然而博弈论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参与者信息的不对称性上。

博弈论中诸多研究也充分表明:不管活动中的参与者是否具备了信息优势, 都不排除增加支付水平的可能。这也同博弈的动态局势有着必然联系, 一般说, 博弈中的各种行为时机以及行为次序都会在很大层面上影响战略的均衡结构。而企业的核心信息大多是私人信息, 所以企业的战略意图往往是通过信息转化与战略承诺得以体现, 这样将帮助企业形成十分有利的博弈局势, 从而早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2企业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应用的局限性目前, 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的应用还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 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 博弈理论家在建立博弈模型时, 没有充分结合一些经济变量元素, 以至于涵盖的经济变量元素较少, 并忽略了其他外在因素, 因此, 博弈论的实用性以及可验证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致使博弈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缺乏解释性。第二, 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 并不具备博弈模型要求的理性程度以及信息结构, 因此博弈结果也缺乏严密的准确性。第三, 所构建的博弈模型对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过于关注, 对其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了重点解释与分析, 往往忽视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而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来源。此外, 一些博弈专家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构建和均衡分析博弈论模型上, 而不考虑对企业发展相当重要的战略现象与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 博弈论虽然源于生活中, 却有着独特的策略思维。而博弈论具体的理论模型则可在生活中找出原型,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习俗、经验以及习惯又遵循着博弈论的相关原理。为了充分发挥博弈论的作用, 务必结合人类的智慧, 将博弈论充分应用于企业战略中, 不仅充分表明博弈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静态博弈, 更给人们新的启示:在竞争中务必考虑时刻变化的因素, 也可以改变博弈局势中的相关要素, 使原本陈旧的均衡被打破, 以便建立出新的均衡局势, 并使人们从中获取相应的优势。

摘要:一般而言, 企业战略的主要本质便可称作一种博弈, 因而企业战略与博弈论之间天然存在相通的地方, 以博弈论为基础, 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企业竞争, 也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博弈论与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再进一步探讨博弈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影响, 以及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对博弈论应用的局限性, 还需博弈论本身得以突破与完善。

关键词:博弈论,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焦世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3:106+108.

[2]高件忠.基于博弈论的工业品企业战略决策[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3]刘克飞.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12.

[4]杨雪君.基于博弈论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 2014.

博弈论分析 篇10

1.1 补贴

在GATT 6th规定下, 补贴是指国际贸易一成员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 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 或者对其他成员方利益形成损害的政府性措施。

国际贸易中政府补贴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1) 政府在财政上的贴补; (2) 泛指政府付与服务设施的全部款项, 包括对实际服务设施的补偿及纯津贴; (3) 一成员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些企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

1.2 反补贴

指一国反补贴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 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 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反补贴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机制经授权采取的反补贴措施;二是进口成员根据国内反补贴法令通过调查征收反补贴税。

1.3 经济博弈论

博弈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翰纳什发展, 主要观点为当一个集体中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根据其他经济参与者的决策采取最优决策, 其结果往往是竞争中没有赢家, 所有的经济参与者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失。博弈论告诉我们无论对手的策略是什么, 我们自身总有一个最优策略来应对他们所做出的选择。

当我们将经济博弈论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反补贴的分析和中国在WTO框架下的经济行为时, 我们总能够发现博弈论应用的影子。实际上, 国际贸易就是参与贸易的双边多边相互博弈的产物, 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析中, 本文将从经济博弈论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中各国开展补贴和反补贴的依据。

2 具体分析

2.1 问题提出

说到补贴, 总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中一方出口厂商总能在另一个国家以更低的可比价格来出售产品?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会选择对其出口企业进行补贴来激励出口企业出口?

同时, 当我们谈到反补贴时, 也会提出相似的问题:为什么一国政府会对其他国家的低价产品征收如此高的关税, 到底是低价的进口产品对其国家消费者有利还是实行以反补贴反垄断为手段进行贸易保护对其国家消费者有利。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将基于经济博弈论对以上问题进行解释。

2.2 博弈论与补贴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 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根据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那些在国际竞争中规模较小, 资金技术较弱, 难以在较低的成本下提供给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企业会承担很高的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在宏观经济学中, 根据支出法, 一国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从等式上我们可以看出出口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一个国家的政府会不遗余力的激励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向外国出口产品和服务以创汇增加国民收入。一国政府有多种方式刺激国内企业开展出口, 比如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一般来说一国政府会选择通过对出口企业直接进行补贴的形式作为刺激出口的最佳手段。

假设世界市场上只有两个国家, A国与B国, 两个国家都生产服装和小麦, A国在生产服装上有比较优势, 而B国在小麦上有比较优势。根据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 A国将大规模地从事服装生产, 小规模地从事小麦生产, 并对A国出口大量的服装和少量的小麦;B国将大规模地从事小麦生产, 小规模地从事服装的生产, 并对B国出口大量的小麦和少量的服装。在这种情况下, 劳工部门在A国的政策制定上更有影响力, 而农业部门在B国的政策制定上更有影响力。

在劳工部门的压力下, A国政府会更多地对服装部门进行补贴。同时, 如果A国政府对本国小麦部门也进行适当的补贴, 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能够增强小麦部门的竞争力, 增加小麦的出口以提高国民收入。在农业部门的压力下, B国政府会更多地对小麦部门进行补贴。同时, 如果B国政府对本国服装部门进行适当的补贴, 同样可以增加本国服装部门的整体竞争力。综上所述, 一国政府不论是对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还是具有比较劣势的部门进行补贴都可以增加本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以博弈论支付矩阵分析, 如表1所示:如果A国政府选择进行补贴, 而B国选择不进行补贴, A国的服装部门和小麦部门都会得到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A国服装和小麦的出口量都会增加, 因此B国两部门经济会受损, A国获得100点贸易效用, 而B国仅能获得20点贸易效用。反之则反是。如果A国与B国都选择不对其本国两部门经济进行补贴, 那么原先的国际贸易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两国会获得一样的贸易效用, 但贸易效用都低于两国对本国两部门经济进行补贴时的情况, 因此两国在国际贸易中都获得80点贸易效用。如果两国都对本国两部门经济进行补贴,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恶性竞争, 引起两国产能过剩, 但是其贸易效用仍然高于只有一方使用补贴的情况, 因此两国都得到50点效用。

因此, 当A国选择对本国经济部门进行补贴, 对于B国政府来说, 如果其选择不补贴, 则只能得到20点贸易效用。但如果B公司选择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在国际贸易中B国能得到50点贸易效用, 所以若A国政府进行补贴, B国政府的最优策略就是跟近:也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如果A国选择不对其经济进行补贴, 若B国同样选择不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则只能得到80点效用。但如果B国选择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得到100点效用。综上所诉, 对于B国政府来说, 无论A国政府是否选择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B国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对于A国政府来说, 上诉分析同样适用:无论B国是否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A国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对A国经济进行补贴。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国际贸易各方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 使自身贸易收益最大化, 都会选择对本国经济进行补贴。

2.3 博弈论与反补贴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 补贴是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为了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采取的最优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国会发现自己所有的贸易伙伴都在对其两部门经济进行补贴, 本国并不能长期从补贴中获益, 反而大量的补贴还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继续保证自己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 各国政府通常会选择对国外进口产品开展反补贴、反补贴调查。

假设A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服装和小麦产业, 对从B国进口的服装和小麦进行反补贴、反补贴调查, A国立法机构通过了一项法律, 其中规定对从B国进口的服装每件增加20元关税, 对从B国进口的小麦, 每吨增收100元关税。A国政府以反补贴的名义设置贸易壁垒, 通过提高关税的方式抵消B国出口服装、小麦的价格由于政府补贴产生的价格下降的部分。

根据博弈论支付矩阵分析, 如表2所示:A与B两国政府任意一国针对进口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的时候, 对另一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很大, 受到打击一方的贸易效用减少100点。若A与B两国同时选择对各自进口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 两国的贸易效用仍然会受到打击, 但相对于在受到反补贴时不采取任何措施, 其损失会减小, 此时两国贸易效用同时减少30点。当A与B两国同时采取对各自出口产品不采取任何反补贴措施, 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两国都会因为政府补贴的存在受到损失, 贸易效用减少50点。

根据比较静态分析, 当A国政府选择对其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时, 若B国不采取任何行动, 其贸易效用会减少100点;若B国采取反补贴反制, 其贸易效用会下降30点, 显然B国政府会选择损失相对较小的跟进反补贴策略。当A国对其进口产品不采取任何反补贴措施时, 如果B国同样不采取任何反补贴, 其贸易效用会下降50点, 而如果B国政府采取反补贴措施, 此时B国贸易效用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因此, 无论A国政府是否使用反补贴措施, B国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采取反补贴措施。

同理可得, 无论B国政府是否会对其进口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 A国都会选择对其进口产品开展反补贴措施。

3 结语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贸易格局下, 反补贴案件的增长速度很快。据WTO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球反补贴新立案总数同比增长25%。这不仅反映了近年来反补贴作为一个保护本国产业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使用, 也反映了补贴经常在国际贸易中被使用。

在国际贸易中, 政府通过对国内出口企业进行补贴, 一方面可以对国内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间接降低出口产品价格, 提高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针对贸易伙伴国政府对其出口企业开展补贴的最优应对策略, 一国政府也会跟进, 即对其本国出口企业开展补贴。

向WTO提起诉讼开展反补贴措施, 作为对补贴的配合使用, 各国可以一方面通过补贴尽可能地增强自己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通过反补贴立案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受到贸易伙伴国补贴的影响。

基于建立在博弈论上的支付矩阵模型, 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国际贸易参与者都有很强的内在动机对国内企业开展补贴行为, 对国外进行反补贴措施。

参考文献

[1]于立宏, 郁义鸿.光伏产业政策体系评估.多层次抑或多元化[J].改革, 2012 (08) .

[2]王江, 徐婷.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07) .

[3]李仲平, 李炼.美国反补贴法能否对中国适用的法理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08) .

[4]冯春丽, 周骏宇.WTO制度的博弈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04) .

[5]王仁祥, 齐丽娟.国际贸易政策的关税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5 (01) .

博弈论分析 篇11

近年来,通信设计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设计费投标报价不断降低。如何在投标中胜出,同时确保项目利润最大化是目前企业进行市场拓展和维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根据不同的项目报价评分方法,制定差异化投标报价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参与投标的项目报价评分方法包括反比差值法、基准价法、合理最低价法、线性插值法、直线内插法等方法,其中直线内插法、合理最低价法和基准价法是近年最为常用的方法。运用直线内插法时,报价最低者得满分,因此直线内插法可以看做合理最低价法的特例。综合以上,通信行业项目报价最常用的评分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合理最低价法和基准价法。

工程项目竞标是一种决策行为,众多投标者之间就是一场博弈。投标人不能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投标资料信息,并且多家设计院参与同一投标活动时可以认为是同时选择行动,因而可以运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来分析项目投标报价决策。

二、投标报价决策模型

2.1针对合理最低价法的投标报价模型

三、针对合理最低价法的投标报价案例分析

3.1案例描述

运营商A发布的工程招标书的评标方法为“在满足商务及技术规范条件下最低价中标”。

3.2报价决策分析

公司根据工程经验对工程成本进行估价,确定本工程成本v为设计费的30%,如果发生工程重大变更或者意外事件,工程成本最高可达设计费的60%,预计6家设计院参与投标,计算最优报价为35%。

该报价在工程成本的基础上报价,既增加中标概率,又保证处于一定风险下的公司运营利润。随着投标竞争者的增多,投标方的报价也有降低趋势。

四、针对基准价法的投标报价案例分析

4.1案例描述

运营商W发布的工程招标书中规定:采用“基准价法”计算得分,投标人平均报价下浮10%作为基准价进行评标,各系数计算方法如下:

投标报价B;投标报价算术平均值K;投标基准价H,H=K×90%;B与H偏离系数s;商务报价得分M,M=100分-〔ABS(B-H)/H〕×100分×s;B≤H,M=100分;H(K×110%) ,则s=1.2。

4.2报价决策分析

根据市场预测和此类工程历年信息,。据经验判断。每隔5%取一次值,分别计算我方最佳投标报价B*,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1)我方最佳投标报价B*表

通过计算,我方报价策略共有44%、49%、53%、57%、58%五类。应用运营商W的投标评分方法时,投标方数量对我方最佳报价 的影响很小,因此设定投标方数量为7人,只考虑对方平均报价对 B*的影响。

(2)投标基准价H表

每一个我方报价报价B和对方报价,对应一个基准价H。

(3)我方报价扣分L表

根据历年的分布概率及预测,可选择不同的报价策略。例如,当其他方报价平均值为60%时,若我方折扣报价为53%,我方扣分0.2,为扣分最少者。

若取值呈离散型概率分布,可计算我方报价期望扣分值。若当取值呈连续型平均分布时,根据选民中位数理论,可选择中间区域的报价。当呈正态分布时,选择中间区域的报价也是提高中标率的策略。

五、总结

本文两类投标报价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的报价方式和通信专业公司,均适用于百分比报价方式和金额报价;不仅适用于通信设计企业,对于施工、监理等专业公司投标同样适用。

其中,针对基准价法的投标决策模型计算过程中,可结合EXCEL的模拟运算表等常用工具,提高计算速度。

博弈论分析 篇12

2006年新出台的会计师审计准则增加了“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明确了管理层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和要求。但是统计显示,积极主动并全面披露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不足50%,且披露的内容不独立,缺乏连续性。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的爆发,则更说明了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走的路任重道远。

由于环境资源具有非排他性,所以环境资源的利益主体也相对更加广泛。企业,政府,证监会和股东在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本文将以企业和政府,企业和证监会,企业和股东之间的博弈论分析为基础,提出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通过何种努力,使各个利益相关者达到利益均衡。

二、模型的建立

(一)基本假设

1、理性人假设。即各个利益相关者充分考虑自身利益,并且以期自己的利益目标函数最大化。

(1)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披露者,其具有信息不对称优势。由此可能导致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操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2)政府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其在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尤其注意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公允,但由于自身是站在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的角度,故其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

(3)股东需要企业披露真实的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4)证监会有责任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作出专业的判断,其考虑的是在促使企业正确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监管成本最小化。

2、最优假设。即对弈者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其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博弈的双方都有选择或者不选择的权利,且两种策略只能二选其一。

3、存在支付成本。即博弈的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并且这种成本是可承受的。

(二)博弈模型

博弈的模型采用博弈矩阵式,即博弈双方的策略组合一共为四种,最终以利益双方的目标函数达到均衡时的状态为最优。博弈以静态博弈分析为主,配合以长期动态博弈分析。静态博弈分析的最优为纳什均衡,长期动态博弈的最终结果为帕累托最优。

三、博弈分析

(一)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20世纪90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现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和政府具有不同的目标。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忽视由此带来的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无视其他主体的利益。作为政府,其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负责,同时承担着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在企业和政府为各自的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环境会计信息作为评价企业环境保护现状和预测未来环境风险及质量的标准,便成为了博弈的工具。

首先,假设企业在面对政府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一系列要求时有披露和不披露两种反应。当企业在选择是否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政府对于信息披露是否有强制性。若存在强制性,就予以披露,反之则不披露。第二,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还面临成本因素,即由于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程序成本和财务信息泄露带来的机会成本等。同样地,政府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监督和不监督两种行为。根据博弈双方的自利和理性的假定,政府在面对信息披露时,一方面要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就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控制。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考虑促进经济发展,实现GDP增长目标的时候,可能会对一些企业采取放任和纵容的态度,特别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就形成了内在的联系,企业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遵循政府的强制性要求,而政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实现的经济增长额。最终企业和政府就会达到一种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

(二)企业和证监会的博弈分析

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和证监会之间的博弈存在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中。如表1,a表示证监会的监管成本,b表示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给证监会带来的损失,E表示企业披露虚假信息带来的收益,F表示虚假信息被监管后带来的损失包括罚款和形象受损带来的隐形损失)。同时这里用M表示证监会查出虚假会计信息的收益。

矩阵中有四种情况,企业虚假披露,证监会监管;企业虚假披露,证监会不监管;企业真实披露,证监会监管;企业真实披露,证监会不监管。

假定证监会监管的概率为p,企业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为q。根据上图矩阵可以得出,证监会的期望函数为G1=p[(M-ab)q+(-a)(1-q)]+(1-p)[-bq+0(1-q)],整理后得到G=pq M-ap-bq,对p进行一阶求导,即0=q M-a,由此得到q=a∕F。由导数知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企业披露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小于a/F时,证监会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管,当企业披露虚假信息的概率大于a/F时,证监会的最优选择是进行监管。

企业的期望函数G2=q[p(E-F)+(1-P)E]+(1-q)[0p+0(1-p)]整理后得到:G2=-pq F+Eq,对q进行一阶求导,即0=E-Fp,由此得到p=E∕F。同理可知,当证监会监管的概率小于E/F时,企业为了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会做出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选择,而当证监会监管的概率大于E/F时,企业不愿意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

(三)企业经营者和股东的博弈分析

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核心是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从而产生了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和经营者利益目标是不一致的。对股东来说,他们是公司的所有者,追求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希望企业的经营者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带来最大的收益。但对经营者来说,股权收益与他无关或关系不大,他所关心的是人力资本的收益和增值,他的目标是工作报酬和闲暇时间所带来的总效用最大化。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委托给了管理层,股东无法直接了解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而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管理者只披露那些对于自己有益的信息,而对于那些有可能对其造成不利影响的信息则避免披露。这些未被披露的会计信息一方面反应了公司在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一旦被发现就会为公司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股东的切身利益。在这种自利和理性的前提下,股东和经营者之间要想达成“纳什均衡”,就要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进行博弈。

因此,在这种双方的博弈下,企业的经营者与股东会达成一致,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披露,即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不好的信息则不披露或进行虚假披露,从而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种最大化并不一定是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虚假的环境会计信息是背离社会公众利益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督。

四、治理措施

(一)政府的角度

对政府来说要做好对企业低碳生产、环保生产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完善法律、法规及准则,弥补信息披露机制的漏洞,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证监会的角度

企业进行虚假信息披露的根本动因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可以通过前文的公式看出,企业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q=a/F,监管者的检查成本a越大,造假现象越严重;而企业披露虚假信息被监管后带来的损失F(包括罚款损失和形象受损带来的隐形损失)越大,则造假现象越少。因此,提高证监会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质量,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降低监管者的检查成本。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要求纳入合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轨道中,积极探索监管和检查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检查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是提高证监会检查的质量。对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理论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监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增大虚假环境会计信息被查出的可能性,使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有效可靠。

三是采取措施加大对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加大罚款处罚力度,使企业真实地披露会计披露。同时对于造假的企业要给予公示,发挥舆论监督力量。

(三)股东的角度

为了推动环境会计信息真实性、公允性,股东应该采取多方面措施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除了如前所述的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以外,还应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权力机构,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职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四)管理层的角度

企业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创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关注对污染环境的治理。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在明确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做好相关项目的核算,不造假不虚构,实事求是,使企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高明,展晓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博弈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0(11)

[2]、姚瑶,周密环境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博弈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

[3]、王滨,许鑫,黄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J].北方经贸,2010(6)

上一篇:强化管理模式下一篇: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