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节论文

2024-09-05

经济环节论文(精选10篇)

经济环节论文 篇1

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贯穿着新论断、新阐述、新观点和新要求, 进而体现出新思想、新成果和理论的新发展。

新论断, 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种种困惑, 果断地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作出决断。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新阐述主要体现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做到“四个着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四化”融合发展道路, 必须从五个方面推进。新观点包括新提法有,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等等。新要求集中在最后部分展开:一定要坚定信心, 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落实新要求, 实现新目标, 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尽快解决报告所提出的核心问题, 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做到政企真正分开。为此, 政府应当实现“四个退出”:一是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退出消费采购者身份 (政府采购通过市场组织实现) , 三是退出经营性投资主体地位, 四是基层政府退出产业调节者角色等。

目前, 第一、二种退出力度较大, 且在不断深化和规范。第三种退出也正在逐步推进。困难最大的是第四种退出。客观而言, 这也体现了阶段性国情的制约。若各级地方政府均退出产业调控, 极易产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衰退的后果。但也要看到, 不退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并逐渐扩大:一个管理幅度有限的乡镇政府实际上无法把握产业发展的未来态势, 却仍在制定和实施所谓的规划, 且工作重心多聚焦于产业发展规划。从体制转轨的目标看, 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具有根本的、标志性的功效。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走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轨道。从现实出发, 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可先从发达地区尝试。因为, 发达地区GDP增长压力相对减小, 促进经济增长更注重从转变发展方式, 尤其是在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上做文章。

落实新要求, 实现新目标, 需要突破瓶颈制约, 使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方式转变应当聚焦于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生态运行。从突破瓶颈的当务之急看, 可把结构优化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目前, 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由产业结构的“三大失衡”所派生的三种现象上:第一, “过度依赖”现象。在总需求结构中, 过度依赖于出口;在内需结构中过度依赖于投资, 消费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空间。第二, “恶性重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中, 类同、重复应属市场竞争的正常反映。然而, 当前在我国的工业结构内部, 过度重复、恶性竞争现象发生明显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的低层次及其平面化, 同时也与调控体系、机制不健全关联。第三, “畸形差别”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别具有历史必然性, 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我国几乎所有地区, 这是产业空间布局严重失衡的结果。

面对这三大基本问题, 必须在兼顾的前提下找准核心, 把握关键性环节并作出相应的战略性选择。不难发现, 这一核心问题就是产业升级。即在产业升级中带动结构优化和生态经济发展。因此, 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即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 就成为整个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 我们要按十八大报告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因无作者详细通联地址, 请作者见文后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济环节论文 篇2

1、证照是否一致:指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卫生许可证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登记事项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请逐项列出;

2、实际经营地与住所地是否一致:指企业实际经营场所是否与企业住所一致,如不一致请列出实际经营地;

3、是否按许可范围从事食品经营:指企业实际经营状态是否与食品许可范围一致,如不一致请列出与许可范围不一致的经营事项;

4、是否办理分支机构:分两种情形,一是限分支机构经营的是否办理分支机构,二是未限定分支机构经营的是否办理分支机构,如有分支机构请列出并注明具体情形;

5、是否经营乳制品:指企业是否实际从事乳制品经营活动;

6、乳制品经营企业是否申请单项许可:指经营乳制品的食品企业是否按规定申请单项许可;

7、“两项制度”:指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及进货台帐记录制度;

8、本表请经济小区逐页加盖公司公章;

经济环节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济发展;电子商务

一、引言

据星图数据监测,2016年“双十一”国内16家电商平台交易额约为1770亿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上购物节。其中,阿里、天猫当天的销售额达1207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菜鸟网络平台上共产生了超过6.57亿个物流订单。尽管这样,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需要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

网络经济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网络经济具有高度的便捷性、渗透性、边际效益递增性。《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不少人变成了剁手族。高度的网络普及率带动了网络经济的腾飞,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网络经济营收为11218.7亿元,年增长率为47.3%。我国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以此规范网络环境,如今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不断兴起,并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有机成分,“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新购物模式。

三、当前网络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民经济发展。可是,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和改善,就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势头。例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还跟不上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科研投入仍然不足,优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紧缺,限制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支付、物流等是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软性条件,而目前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尚不高,网上购物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在中小城市的普及率尚不高;现有物流配送系统并不完善,物流公司总体运输能力差,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货物难以及时送达,货物丢失、损坏、被调换等现象仍然存在;我国对网站建立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对网络犯罪的监管也远远不够,因此网络发展存在虚假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传播、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等问题。

四、浅谈网络经济发展的改善途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并且能够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推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及新的网络技术。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督促基础电信公司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规范与标准体系兴建技术达标的移动基站,不断提升中小城市的网络覆盖率,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其次,加大网络科技的科研投入,一方面充分吸收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加快对移动互联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提升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

2.优化网络经济环境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优化网络经济环境。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大力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物流企业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并加强横向联合和资源共享,从而不断降低物流运输,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综合考虑企业、消费者的需求,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净化网络经济运行环境,增强企业和商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网络购物等新兴交易方式,保证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应推广多元化的资金流通方式,在二三线城市、中老年人群中对虚拟支付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包括实物交易、网上支付、手机银行、虚拟支付等多种方式的资金流通体系。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经济发展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针对网络安全保护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管环境等问题,我国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在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税收等方面构建严格的规范体系,一方面保障网络经济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经济市场。其次,针对近年来网络信用作假、网络诈骗等案件频发等情况,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针对网络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发现监管中存在的盲区,并出台相关政策,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网络不良信息、网络道德观念低下等问题,对网络信用作假、网络诈骗等案件进行严肃处理。必要时可建立第三方认证中心,以提升网络经济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经济交易的认可度。

五、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因其自身具有的便捷性、高效性、超时空性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将会变得无所不在,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网络经济应致力于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使网络购物更具交互性,并且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各种数字终端的一体化,实现电子商务的全球化、个性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石明杰.浅析中国网络经济发展概况[J].新经济,2016(4):32.

[2]薛玉玲.浅谈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与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03):110.

质量导向应贯穿经济发展各环节 篇4

质量连着生产、消费两大环节,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些年来, 我国产品、服务质量有了不小提高。但毋庸讳言,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 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迫切任务相比, 我们质量总体状况难言乐观。一方面, 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较严重, 一些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 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产品附加值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 许多产品还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参与竞争。

质量发展乃兴国之道、强企之策。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 以质量进步为切入点, 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是一个普遍规律。上世纪50年代, 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 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60年代, 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70年代, 韩国实施“质量赶超”计划, 都有力促进了企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对质量格外重视, 上世纪80年代制定了《质量提高促进法》, 设立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 几乎每年都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奖。当今的国际竞争是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 只有锻造出“高质量”这张通行证, 产品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企业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才能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创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牛鼻子”。只有抓住了它, 舍得在研发上下“本钱”, 在推动技术突破上花气力, 才能纲举目张, 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变, 增强质量竞争能力。现在, 全球已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 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 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 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紧迫。无论是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都应目光远大, 抓住时机把自主创新能力搞上来,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走质量强企、强国之路。

经济环节论文 篇5

——抓住五个环节 发展农村金融

4月21日,市长黄奇帆在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发表演讲,他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近年来重庆抓住农村“三权”确权、明确农村“三权”的使用权也是财产权、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建立农村基层银行服务体系等五个环节,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黄奇帆说,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地方,实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是重庆的立市之本,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历届中央领导对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都有重要嘱托。近年来,重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努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配置、人口转移流动“五个一体化”,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黄奇帆说,中国农村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其中,农村缺少金融服务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目前的农村金融远远不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为大力促进农村金融发展,重庆着力抓住五个环节予以推动。

第一是对农村“三权”确权。产权明晰是农民财产进行抵押或流转的前提和基础。重庆有3400万亩耕地,但是农民承包权证总面积只有1900多万亩,原因有三个:一是投影面积和实际丈量有差异;二是为平衡土地肥瘦差别有折算统计的情况;三是以前农业税按面积交税,有有意少算的现象。在确权时,如果少算面积,会影响征地补偿、流转收益,以及抵押贷款数量。我们以国土部门测绘的实际面积为基础,使农民的权证和实际耕地数量一致,将法律法规规定的财产权利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第二是根据《物权法》规定,所有权是一种财产权,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也是一种财产权,明确农村“三权”的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也是财产权,并将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权重量化。根据重庆实际,确定宅基地量化为财产权益的时候,15%归集体所有,85%归农民所有,耕地和林地则80%归农民,20%归集体所有。

第三是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农村“三权”量化确权后,就具有抵押的可行性。重庆在坚持“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农民意愿开展“三权”抵押贷款。同时我们还利用农村土地交易所,对农民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地票进行交易,交易所得85%归农民,15%归集体。

第四是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一是建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当农民贷款出现坏账时,由政府承担35%的损失;二是建立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伞形担保体系,先后成立三峡担保、农业担保和兴农融资担保等3家国有性质的涉农担保公司,资本金总额达110亿元,并在各涉农区县成立分公司,形成覆盖全市的担保体系。

第五是完善农村基层金融服务体系。重庆积极支持国有民营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向区县乡镇延伸并开展服务三农的抵押贷款,已组建了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了乡镇POS机布设和定时流动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去年,重庆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8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300亿元,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去年,全市农业总的产出为1000亿元,如果有1000亿元贷款投入,至少能增加1000亿元的产出,这样农民的收入就能实现翻番。

【重庆市政府网】 本文网址:http:///today/news/395369.htm

发展循环经济需从各环节设计对策 篇6

若要完成上述主要目标,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不仅要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也要统筹规划,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设计对策。为此我报特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巡视员周宏春撰文,详细阐述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循环经济工作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实现了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在省市、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示范市县等试点;各地也开展了各方面的相应试点,以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试点示范成效明显

通过示范试点,循环经济理念广为传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机制逐步完善,运营模式持续创新,推进了企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风险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的业态也相继涌现。

同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各行业形成了众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农业形成了“猪-沼-果”、“猪-沼-菜(粮)”、“牛-粪-菌-沼-肥”,“林-草-牧-菌-肥”、“猪-沼-藕-鱼”等模式以及农业-工业耦合模式,大棚养殖-废物发酵生成沼气-沼气用于照明炊事-沼液沼渣用于肥田的“四位一体”模式。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产业链大循环与内部小循环相结合,初步实现了全过程少投入、资源充分利用、排放物最小化、无害化。鲁北集团在完善原有3条产业链基础上,延伸生态电业、油煤盐“三化合一”、钛白粉清洁生产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海化工园区的“五统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重庆市在三个重点工业园区试点中,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生产、生活区域、环保生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进行项目招商、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利用国家攻关课题和开行项目资助专家进行循环经济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和凝练了6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案例。

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废物利用率低。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原生资源在减少,垃圾却在与日俱增。例如,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天都达1.3万余吨,城乡每年产生的垃圾约4亿吨,其中生活垃圾的60%是包装物,废塑料含量约10%。与此同时,垃圾处理处置方式比较简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第二,缺乏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但现有文章侧重于对问题的描述,理论研究深度不够。虽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突破,但新研发需要时间,企业大多缺乏研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也缺乏相关技术的信息获取渠道。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已有了基础,但技术含量低、大多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循环经济兼具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属性,是集技术、经济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激励。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一个政策基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及再生资源分类、不易回收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等。这些活动大多属于市场失灵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长效机制。事实上,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处理体系、激励政策和费用机制。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一些政策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政策、理论等方面的咨询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

第四,法规体系不健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作支撑。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已有相关立法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已经进入议事日程,但认识尚不统一: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不协调、有关措施不配套等问题,也缺乏强制性标准。

第五,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及消费模式,特别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的废旧物资回收,需要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也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在这些方面,居民群众参与废旧物资回收或利用“互联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职能不明确。

推进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自然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综合开发矿产资源,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效率。

———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效益。电动机、汽车、计算机、家电等机械制造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包装行业要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的消耗。

———废弃物产生环节,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应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行业的环境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量。

———资源再生环节,要提高废品回收和加工利用水平。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废品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支持汽车发动机和大型机械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拓展再生资源产业,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控制“洋垃圾”和其他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国际贸易的同时,也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

经济环节论文 篇7

一、关于经济法律的课程定位

经济法律通论课程是一门研究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学科,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概念、现代经济法律的基本制度原理和提高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 并能运用经济法律之理论和知识, 分析处理有关的经济法实务问题。由于讲授过程中会引入丰富的案例、理论严谨, 并与企业管理联系密切, 对于培养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法律制度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从一开始, 经济法律就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平台的必修课。与法学专业学生所学经济法课程不同, 经济法律通论课程内容涵盖面极广, 几乎包含了很多分支的法学学科, 如民法原理、经济法原理、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业产权法、财政法、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 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律调整模式的基础课程。

应该说, 该课程定位和内容设置与其教学目的非常相关。适度合理的内容安排将会达到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

二、经济法律通论的授课瓶颈

㈠涉及法律纷繁复杂, 学生掌握程度有限法学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主要学习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内容整齐且有条理, 同时因他们具备了其他法律的相关知识, 在接触到经济法时游刃有余。相比之下, 经济法律通论旨在让经济管理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 所以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均有涉及。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目前学生所使用的经济法律通论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文华主编的教材, 其内容不仅涵盖了经济法的基本法———民法, 还包括了规范市场主体、约束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支持社会保障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法律, 大大小小有数十部, 对于没有任何法律功底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看不到各法律之间所形成的体系和关联性, 多数情况下靠死记硬背, 实可谓纷繁复杂, 多无头绪。这样做的弊端在考试中暴露无遗, 有的学生只能按讲授内容刻板复写, 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扩充半句;有的学生把像“权利”和“权力”这样的同音字、词乱用;有的则前言不搭后语, 把完全不搭边的法律混在一起乱用等等,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 都是因为一门课程覆盖法律太多, 学生又没有法律基础, 理解能力有限造成的。

㈡授课时数极为有限, 讲授内容无法深入在最初讲授该课程时, 经济法律通论设计为72个学时, 基本可以较完整地讲授民法总论、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等篇的内容, 并筛选讲解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篇里的部分章节, 另外还专门留出4个课时让学生体验庭审辩论、案例分析实践, 收获颇丰。但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 经济法律通论的课时进一步压缩为54课时, 授课中明显感到课时压力, 内容讲解进退两难, 讲得深入费时间,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讲浅了学生一知半解, 达不到教学目的;有时候引入的案例也不能过多解释, 有些知识点删减案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的时候, 积极性就会降低, 影响学习效果。再者,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全学院范围内是完全一致的, 没有因专业进行区分, 这样做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部分授课内容在有的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已经讲过, 经济法律中又重复讲授;另一面是有的法律知识点是个别专业后续课程学习中很必要的, 却因为统一的教学大纲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这样一来既浪费了一些课时, 又没有很好地起到课程衔接的作用。

㈢实践环节从有到无, 学生理论脱离实际每一课程的实践环节都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必要手段。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综合实践课程教育的大背景下, 实践教学环节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运营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 使之掌握法律分析技巧。但在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 由于总课时受到压缩, 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不得已修改教学大纲, 取消了实践教学环节, 将原本4课时的实践课也变更为讲授课, 虽课时压力有一定程度缓解,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原本在实践环节还能一见学生的兴致勃勃, 在这样满满的都是灌输的54个课时里尽失无遗;即便上课也讲案例, 但学生毕竟没有参与其中, 对法条的身临其境的理解不足, 学生所学与理论脱节。同时, 经济法律应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设置上有理论亦有实践才可谓一个完整的体系, 排除了实践环节的经济法律教学不能不说存在缺憾。

㈣实践手段较为单一, 参与环节收效甚微目前, 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手段还是比较单一的, 主要是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 学生分不同的小组收集法律规定, 制作庭审证据, 学习庭审过程, 根据案情审查的需要不断引入相关法律规定,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熟悉法律法条, 体会法律在现实中的操作与应用。当然, 庭审环节也能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耳目一新, 对庭审过程有更深刻的印象。但问题时, 法律实践不应只限于庭审, 这样单一的手段学生对实践环节的理解就是片面的;同时, 由于庭审只是少部分同学分演角色, 使得其他同学的参与度降低。另外, 单一的实践手段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该课程的特殊性。作为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经济法律教学应该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做铺垫的, 但目前该课程实践环节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思路和路径, 使得学生学习经济法律与其他专业课完全分离, 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经济法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讨

㈠因专业施教, 适当调整授课内容, 降低学习难度针对本课程涉及法律繁多, 学生掌握能力有限的问题, 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目前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和保险学等4个专业, 各专业都有既定的培养方案和目标, 应在咨询和考查各专业要讲授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与经济法律进行比对, 对于其他课程里已经讲过的内容, 应该把它们调整出经济法律的教学大纲, 对于没讲过或是对某一专业学生比较重要的法律内容, 要根据该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如金融专业, 机构设置、金融管理方面的法律很重要, 可以考虑对民法原理简单讲解, 主讲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银行法等内容;经济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 应以民法原理、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宏观调控法为主讲内容等。

㈡改进授课方法, 提高授课质量, 缓解课时压力面对经济法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的途径缓解课时压力。一是改变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 老师课堂上可以把要讲的几个知识点设计成若干问题并分派给学生, 学生应以分组状态进行讨论, 总结答案和观点, 最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范围内分享, 需要注意的是各小组讨论的问题应是不一样的。这样做一方面能把单纯的灌输变成了有效的互动, 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另一方面, 在较短时间里学生完成了对多个问题的思考和交流, 授课内容也能超额完成。二是针对特定章节让学生提交小论文, 这一方式一学期使用一二次即可。教学中如果遇到某一章节内容较整齐、简单, 可以考虑用这样的方法, 设计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完成小论文写作, 在增长学术论文写作技能的同时完成个别章节知识点的学习。

经济环节论文 篇8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一门根据农业的特点, 遵循社会主义市经济规律, 研究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等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的科学 (王雅鹏, 2002) 。技术和经济学相互渗透, 以计量为手段, 形成了技术经济学。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 专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科学即是农业技术经济学。它是农业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涉及技术、社会、经济、数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 技术、经济、计量是本课程的三要素。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具有不同其它学科的特点:

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与经济相交叉的边缘的学科, 其中经济科学为技术经济评价指明方向, 技术科学为技术经济评价奠定基础, 数学和计算机是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手段。进行本学科的研究, 必须综合多学科知识, 才能全面地进行技术经济的研究和评价。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要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在于把握事物的“质”;定量分析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给以“量”的规定性。

3.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农业技术项目投资都具有周期长、回收慢、风险大的特点, 对其经济评价必须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 且以动态评价为主。

4.理论教学与具体应用相结合。

本课程包括农业技术经济一般理论、方法和具体技术经济评价应用两大部分, 特别是案例分析涉及大量资料的搜集、汇总、整理与综合设计分析。

二、《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拓展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及“推动高等学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都明确表明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研究解决具体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中的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就学科方法论的基本内容而言, 包括定性分析方法 (如理论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 , 常规计量分析方法 (如指标计算法、因素分析法、盈亏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等) , 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如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以及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选择及计算方法 (邵法焕2005)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 拓展实践环节有着充足的理由。

但是, 目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践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1.主观认识不足

一方面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不足, 没能以应有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认为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参加实践, 最后随便抄一份报告或论文交差应付。另一方面, 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改革中被压缩得较厉害, 仅有的实践学时也因为经费等原因而流于形式。

2.缺乏基地和实验室支撑, 教学形式单调

当前实践教学形式呆板单调, 主要是随堂性模拟案例训练、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学习的机会, 难以激发学生的习兴趣, 不能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难以发挥实践教学本应发挥的作用。

3.许多实践性内容为计量经济学所涵盖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方法的科学, 其定量分析方法很多, 如指标计算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 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则需要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 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 因此属于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在计量经济学中都有涉及, 为计量经济学所涵盖。因此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容易为计量经济学所束缚, 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方法都可以用计量经济学所解决。

所以, 对于《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主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 辅之必要的实地调查。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 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其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 教师作为策划者和指导者, 不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程建设中, 应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动与渗透, 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提高、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机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将讨论、启发、调查、陈述、辩论、仿真、案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充分利用诸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环节拓展实践已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须。

三、《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思索

如何按着本科教育的规律, 构建综合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是我们教师的首要问题, 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笔者作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授课教师, 针对学生特点,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有工作能力, 以便能迅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

1.把理论的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在《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中, 很多概念如果不配合实际教学, 就会显得空泛。例如在《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中, 讲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时, 笔者通过详细讲解转基因技术、无籽西瓜培育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它包括与新技术 (含新产品、新工艺) 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

同时, 安排学生从网上寻找一些有关技术创新的图片, 比如一些通过电脑合成的苹果里长番茄瓤、番茄里长石榴籽的图片, 尽管说不是真实的, 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技术创新的感性认识。

2.通过农业项目评估的模拟操作, 自始至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

目前有许多课题需要进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 具体包括: (1) 新技术层面, 有两个问题:什么是新技术, 怎么评价它。比如, 胚胎移植, 应该说是个高新技术, 涉及的因素很多, 非常复杂, 也是社会上很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农业产业化的技术经济评价。产业化有许多链条, 协调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社会、经济、技术都包含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整体技术选择评价。 (3) 组织资源的配置问题。比如农业行业 (专业) 协会内部资源如何配置效率最高。 (4) 国家层次上的投资项目评估。怎样评估项目才能尽可能减少诸如人员、组织等的影响对评估结果的扭曲, 这里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源评估问题, 土地不计入成本是个大问题, 尤其在在中国土地资源极不丰富的前提下 (李玉勤、赵芝俊, 2004) 。笔者将学生分组, 然后选择当前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敏感问题, 如转基因技术的风险与收益、生物柴油的转化途径、精准农业在中国的可行性等项目进行农业技术经济评估, 并要求每一组上交评估报告。要求组内各个成员有合理的分工及协作, 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调查收集关于农户的原始资料并作简单的生存和发展决策

农业技术进步应关注农户的生计决策, 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发展问题。近些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增加, 与此同时货币收入却在下降, 实物收入在不断增加, 这就制约了农民的生计, 教育、卫生等生计问题就出现了 (李玉勤、赵芝俊, 2004) 。

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实践, 调查自己家或者邻居家的货币收入及实物收入, 了解中国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为农户作一简单的生存和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王雅鹏.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5·

[2]邵法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方法论探讨[J].高等农业, 2005, (11) :52-55·

经济环节论文 篇9

一、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 夯实务实合作基础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三方合作的宗旨目标、重点领域、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 为三方深化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重点, 描绘了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落地实施, 既是三方务实合作的基础工程, 也是标杆性抓手, 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意义。切实推进《规划纲要》的落地实施, 一方面, 要尽快建立政府间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规划纲要》涵盖7大领域, 32个重点合作项目, 推动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 需要在三方发展战略对接的基础上, 抓紧建立三方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机制, 促进三方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上的政策、标准与规则等协调衔接, 积极推动凝聚共识, 共同采取推进举措, 协力应对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 要创新合作机制与方式。三方要共同创新合作理念, 探索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点与瓶颈。例如, 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互联互通, 是经济走廊建设的重中之重, 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则是难中之难。因此, 必须创新融资机制, 探索新模式, 既要充分发挥三方政府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也要探索实施公私合作方式 (PPP) ,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积极争取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双边金融机构对落地项目的投融资支持, 也要调动全球长期投资机构和商业机构的资金资源, 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基础设施债券等方式, 扩大资金筹措渠道。

二、抓好重点示范, 争取早期收获

三方要共同制定《规划纲要》落地实施的时间表、细化路线图, 率先推动有共识、有基础、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示范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使三方务实合作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 早日惠及三国人民。

要软硬措施并举, 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关键节点, 打通关键路径。一方面, 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建设, 推动跨境铁路、公路的对接建设, 完善跨境运输。如蒙古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乌兰巴托至贺西格新国际机场”项目, 中俄莫斯科至喀山段高铁项目,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铁路转运站改造项目等。另一方面, 要重视三方跨境运输、物流以及商贸标准、规则等“软”环境建设, 加快推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整体衔接。

要加快平台建设, 优先推进三方贸易投资便利化。中蒙俄三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2015年, 中国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也是俄罗斯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 中蒙、中俄两国贸易额分别达到73亿、642亿美元, 中国企业累计对蒙古国和俄罗斯投资分别达到40亿、330亿美元。要积极推动建立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 努力消除壁垒, 降低成本, 实现互利共赢。要推动三方的地方及边境地区合作, 建设一批地方开放合作平台。如,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区合作, 中俄珲春-扎鲁比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三、全面提升人文交流水平, 强化民意基础

中蒙俄三方共同签署发布《规划纲要》, 充分展示了三国领导人的远见和魄力, 体现了三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三方共同的战略选择, 要想取得进展和实效, 也要得到三国人民的认同理解、支持参与。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 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 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要全面提升三国人文交流合作水平。要加快推进三国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合作,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多个类别的交流交往, 促进三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在《规划纲要》重点基础设施与产能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做好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交流, 理解并照顾到其合理诉求, 使项目建设实施切实惠及当地社区和民众。

要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智库不仅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影响力方面的优势, 而且具有独立、超脱的地位, 是政府与公众、政策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桥梁, 在政策沟通协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促进三方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 要注重发挥智库的独特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有关国际智库, 于2014年创立“丝路国际论坛”, 每年在境外举办, 到今年已经举办三届, 成为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高端交流平台。国研中心还于2015年与有关国际智库、国际组织等共同发起成立“丝路国际智库网络”, 到目前已经有47个成员和伙伴, 相关交流合作活动正在逐步展开。

由中国、蒙古和俄罗斯相关智库机构联合发起的“中蒙俄智库联盟”和“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 也为促进三方经济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 “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规模越来越大、参会代表越来越多, 讨论议题也更深入、更聚焦。为了使三国智库在促进三方经济务实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议:

一要切实发挥中蒙俄智库联盟作用, 加强三方智库合作交流, 整合智库研究资源, 启动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合作研究, 做到智力先行, 为三方务实合作发挥引领作用;

二要加强同三国政府决策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 使智库研究和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切实发挥智库的支撑服务作用。

经济环节论文 篇10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 其在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有很大的专业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要求。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不仅能掌握土木工程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 还要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即合作与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计划能力, 应树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效果的意识。以及能迅速适应市场激烈变化的竞争观念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要面向社会、面向工程实际就要充分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使科学技术教育与经济管理教育互相渗透, 这样培养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不但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又有较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组织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有敏锐的经济意识, 把握自己的价值取向, 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创业成才。因此,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提高经济管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理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综合素养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要求专业教师要具有不同专业领域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这样才能使接受教育的学生得到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训练,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的经济素养, 才能提高课程教学多样性, 同时也能使经济意识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经济素养。 (1) 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 可以增加专业课教师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培训内容; (2) 可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和经济管理类教师互听课程, 共同参加教学活动, 参与到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研讨论中, 这样不仅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经济管理素养, 同时也使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了解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更有利于他们结合工程案例讲解经济学知识和管理知识。 (3) 另外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相关经济管理书籍, 自学经济管理知识, 提高教师的经济管理素养水平, 要求教师阶段性地提交学习心得, 鼓励教师撰写相关的论文, 展开相关的研究, 并给予适当的资金鼓励和支持。

三、经济管理意识与专业课教学中的结合

对于建筑方案的比选, 除了要考虑到建筑的美学效果、平面布置、立面组合、建筑方案的可行性, 还要考虑到建筑方案的经济性, 应该深入分析各建筑设计参数与造价的关系,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其技术经济效果, 合理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节约的设计方案, 在满足适用、安全的条件下, 降低造价, 这也是建筑甲方较关心的问题。而我们在比选建筑方案时, 要用到很多工程经济学方面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这涉及到几门课的内容知识, 需要融会贯通, 对于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 需要将知识的融合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只有这样,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体系才是多方面的, 才能将经济意识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

在结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会涉及到截面设计及配筋的问题, 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 应该注意设计中的经济性问题, 因为这关系到建筑的成本预算。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 经济指标各有不同, 运用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 可以进行工程造价的经济指标分析, 进行结构方案的比选, 选出经济、结构安全的结构布置方案。不同的结构体系由于适应于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建设环境, 其结构建造成本将有根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要在满足技术可行的前提下, 提供与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建设环境相协调的结构方案。因为结构投资主要由结构体系所决定, 所以在结构设计过程中, 应首先通过恰当合理的结构体系来实现对结构经济性能的宏观控制, 然后再通过结构优化布置、精确的结构内力分析和结构构件优化设计等途径进行微观调控。对于建筑结构体系进行分析也要受到经济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多数市场投资者都是以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 所以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将成本因素与项目功能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 希望以此来提高项目的价值。影响结构体系安全性的因素很多。它涉及结构的组成、材料性质及荷载情况等, 因地制宜的合理选择最佳结构型式。优化基础, 外墙、内墙、楼板、屋面等部位的构造设计, 将极大的提高建筑物的技术经济效果。而这些都需要与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结合。

四、经济管理意识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结合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性、综合性较强, 尤其是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增加论文的形式, 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房地产开发管理以及技术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道路与桥梁设计, 可以增加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和施工图预算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既要学习工程设计方面的内容, 又要接受经济管理方面的学习训练, 这样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也能更加注意设计的经济性, 将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最后教学环节中进行了工程和经济管理的复合型训练, 这样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出“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工程进行经济评价, 技术选择、方案论证, 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 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中, 应融入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 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 更好地了解经济管理相关的内容, 同时也巩固了专业知识的相关内容。除了课堂授课外, 可以计划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 (1) “请进来, 走出去”。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进入课堂, 或者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实际经营管理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模拟操作。鼓励学生参加院校各级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 指导学生在比赛中将自身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小结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 重视经济管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对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强调工程素质、综合知识, 更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 对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一定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因此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应增强经济管理素养的培养,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经济管理的意识, 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进行实现,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关键词:土木工程,经济管理,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娴, 王首绪, 赵建三.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5 (3) :142-144.

[2]陈畴镛, 方巍.知识经济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 20 (2) :46-48.

上一篇:产业计划下一篇:市场经济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