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2024-08-21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精选7篇)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篇1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2020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5篇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篇2

一、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 而县域人口则超过全国总人口的70%, 土地占总面积的约90%。但长期以来,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成为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短板。“市强县弱”格局逐渐固化, 甚至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发展后劲不足的危机。但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 危机里孕育着希望, “短板”之处也正是我们推进跨越发展的潜力所在。事实上, 县域经济在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等很多方面, 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五年, 我们更应该着力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尤其要补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使县域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扶贫攻坚桥头堡的作用。

二、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市强县弱”格局固化, 甚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市内优质公共资源集中在市区, 而广阔的县域则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以泰安市为例, 市区集中了山东农大、山东科大、泰山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众多高校, 还有市中心医院、解放军八十八医院、泰安市中医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 而各县 (市、区) 则没有高校入驻, 教育医疗水平也远不及市直学校医院。

2.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吸引力趋弱, 越来越难以吸引到人才并留住人才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将就业地锁定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在“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很多出身县域的高校毕业生以留在大中城市就业为荣, 县域发展吸引力趋弱, 尤其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比较匮乏。一些县域普遍反映“出去的不回来, 外面的引不来”, 优秀拔尖人才匮乏, 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2)

3. 县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边缘化地位

县域往往会成为承接落后产能和产业的“高地”, 成为被发达地市淘汰的高污染行业的“接盘侠”, 特别容易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要做好提前统筹规划, 才能少走弯路, 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变劣势为优势, 使县域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

三、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

1. 市管县体制逐渐固化, 弊端显现, 形成“市挤县”“市压县”的局面

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 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实质上是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 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 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 县域发展相对滞后。 (3) 关于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减少行政层级, 逐渐取消地级市, 推进省直管县, 全国许多省市也在做省直管县的有益探索, 比如河北将62个产粮大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浙江则将经济管理权限能放就放, 而在湖北, 除恩施自治州和市辖区外, 赋予全省所有县 (市) 政府享受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笔者认为, 当前形势下, 短期内取消地级市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 逐步实现扩权强县, 并努力实现各县 (市、区) 均衡发展的目标。

2. 资源配置权力掌握在地级市的手中, 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市区聚集着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众多最优资源, 而广阔的县域则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着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 发展较为缓慢。

3. 市区和县域巨大的发展差距, 使县域愈加难以留住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 是地区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作用下, 大批优质人才流失, 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日趋薄弱。

四、关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增强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 敢于拿出超常思维, 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彻底扭转“市强县弱”的局面, 使“县城和市区一样好”真正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才算实现了全面的小康。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推进市级分权, 实现“实权到县”

我国历来是政治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长期以来, 县政府只相当于市政府一个组成部门, 这种局面加剧了市县不平衡发展, 正是造成“市强县弱”的根源。要推进“实权到县”, 我们必须从政策法律层面, 明确赋予各县副厅级规格。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推进市区优质资源“下沉”到县。同时, 我们要加强省直管力度, 明确市委副书记均由各县 (市、区) 书记兼任, 市政府副市长均由各县 (市、区) 政府一把手兼任, 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挤县”、“市压县”的局面。

2. 推进市直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下沉”到县

长期以来, 市区成为地级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中心, 聚集了全市最优资源, 而广大的县域则面临资源少、质量不高的困扰和尴尬。要推进市县协调均衡发展, 就必须推进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市直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走向县域, “下嫁”县城, 这种带动发展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济宁的曲阜师大、济宁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坐落于县级曲阜市, 对曲阜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效应明显, 潍坊市将市委党校搬迁至昌乐县, 济南在长清、章丘建设大学城, 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笔者认为, 这只是杯水车薪, 还远远不够。只有当各县的优质资源总和略多于市区, 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局面, 推进“人才下沉”才不是一句空话。

3. 建设区间铁路网, 使市区和县城交通更加通畅

火车是最安全、最便捷的出行方式, 当前, 我国许多县城都没有火车站, 以泰安市为例, 新泰、肥城、宁阳、东平的城区都没有火车站, 县城到市区只能依靠单一的公路运输。无论是居民出行还是货物运输, 便捷度和运输效率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 建设市内区间铁路网不失为一种创举。在每个县或县级市的城区建设火车站, 充分利用现有铁路线, 将每个县或县级市的城区接入铁路网。每天一早一晚各对开一次市区到各县县城的客运专列, 主要服务于上班族上下班。如此一来, 市区和县城之间的人员往来将更加频繁,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得到极大改变。另外, 一些处于交通要道的县城火车站可以接入全国铁路网, 开通县城到省城的客运列车, 必将更大释放县域发展活力。

此外, 市区到各县县城的公路建设也要跟上, 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市区—县城快速公路 (国道或省道) , 努力畅通市区—县城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使市区—县城的公路交通更加畅通无阻。只有铁路、公路建设双管齐下, 推进市区—县城一体化建设才不是梦想。

4. 全力推进市区—县城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发展

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 着眼于区域统筹、一体发展, 确立“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的发展战略。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资源, 着力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县域。另外, 我们不应把县城定义为市区的卫星城, 而应该通过优质资源下沉配置、完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等手段使县城市区化, 逐步变成市区的一部分, 并逐步带动铁路、公路沿线乡镇城市化。优质资源下沉和县城市区化必将逐渐扭转人们的观念, 大大增强县域发展的吸引力, 使县城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真正成为以城带乡、扶贫攻坚的桥头堡。

5.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做出亮点、做出特色, 不走寻常路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特殊时期, 我们更要有特殊政策。比如在财政上, 我们可以逐步加强省直管力度。在县城建设上, 我们要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 在凸显文化特色、打造宜居城市上做文章, 提前做好统筹规划, 全力承接好市级优质资源入驻。同时, 要有大手笔, 推进万达广场、贵和、银座等高业态商业实体入驻县城, 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6. 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指出:“县域经济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以县城为中心, 乡镇为纽带, 农村为腹地的一种经济, 覆盖的是全农村, 或者是全范围;第二个特点, 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县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连接点,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着力抓好农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重点工作, 着力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搞活县域经济, 以推进县域“四化”同步发展来完成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文胜.中国县域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演进[J].中国发展观察, 2014 (6) :30-31.

[2]福建省委政研室调研组.相对滞后县域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福建理论学习, 2011 (5) :18-22.

聚焦民宿旅游 决胜全面小康 篇3

脱贫攻坚的难点在西部,民宿旅游能够对决胜全面小康起到促进作用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10月23日,以“西部民宿旅游开发与决胜小康”为主题的2016第二届中国(荔波)西部全面小康论坛暨首届全国民宿旅游发展峰会在素有“地球绿宝石”美名的贵州省荔波县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小康》杂志社主办,智纲智库提供策划支持,中共荔波县委员会、荔波县人民政府承办。这是西部首个以民宿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

莅临本届论坛的嘉宾有: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博导方言,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蔡家成,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原司长张坚钟,世界酒店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旅游局原巡视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宗德等。

出席本届论坛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的领导有: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唐世礼,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吴嘉甫,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黔南州政协副主席、州委秘书长瓦标龙,中共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荔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叶霖,荔波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洪,荔波县政协主席董豫黔等。

参加本届论坛的主办方领导有:《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小康》杂志社副总编张凡。

大咖云集 关注民宿旅游

本届论坛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瞩目。中国著名战略策划大师、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王志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休闲研究国际学会(美国)中方负责人、常务副会长魏翔,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院长陈云岗,中央新影集团科技节目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片人池建新,中华名城行组委会副秘书长卫东,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姚瑛,中国扶贫志愿促进会项目部部长、全国光伏扶贫产业基金筹备组负责人蒋任重,中国金融学会金融集中采购专业委员会总干事、中联教育集团总裁王晓光,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促进会主席大海博士等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着“西部民宿旅游开发与决胜小康”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论坛的召开还吸引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重庆市武隆县、湖南省衡东县、山东省金乡县等兄弟省市的朋友前来参与。

论坛由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主持人吴小莉主持。

思想的碰撞自然少不了来自于一线实践者的经验。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牌民宿主、民宿平台负责人,以及众多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出色荔波 挖掘优势潜力

抬头好花红,低头荔波绿。本届论坛的形式和议程安排颇具匠心。10月22日,莅临论坛的嘉宾们对荔波民宿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转天上午,论坛在一曲优美的钢琴名曲《星空》中拉开序幕。

由《小康》杂志社策划、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制作播出的以“山水·出色”为主题的纪录片,吸引了所有参会者的眼球。镜头中所展现出来的西南中国山林密布、山高谷深,纪录片中所聚焦的,正是本届论坛的举办地——荔波。

中共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在论坛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荔波地处贵州高原南部,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品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特色民宿旅游产业,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全县旅游市场呈“井喷式”增长态势。通过本届论坛的召开,尹德俊希望能够把大家的建议转化为加快民宿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快全面小康的建设步伐。

《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代《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发表致辞。他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不久由国务院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细节》中又再次明确了脱贫攻坚的难点在西部地区,西部全面小康建设有很多抓手,而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西部旅游,是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如何让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脱贫,又成为了西部全面小康进程中至关紧要的一环。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民宿客栈明确为生活服务类的细分产业,并提出投融资担保、税收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这一系列利好政策预示着:中国民宿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县,荔波政府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结合地域特色,历史性的将民宿产业作为其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对西部美丽乡村及全面小康建设具有样本意义。殷云指出,《小康》杂志社作为中国民生权威媒体,常年关注中国特别是西部全面小康进程,有志通过现行经济政策的科学分析来推动全面小康发展,为全面小康进程建言献策,这与荔波政府的决胜全面小康之路不谋而合。

重量级论坛 推进西部全面小康

开幕式环节结束后,论坛进入到主旨分享环节。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博导方言,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蔡家成,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原司长张坚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院长陈云岗,中国著名战略策划大师、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王志纲分别发表了主题为《多管齐下,加快西部小康步伐》、《我国民宿发展的市场基础及其要求》、《全面小康与民宿经济》、《从乡村旅游的定义谈民宿发展的几个问题》、《瑶山上的民宿:规划蓝图与设计心得》、《民宿是一座金矿》的演讲。

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促进会主席大海博士即兴发言,他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对荔波的热爱。在他看来,荔波有阿拉伯沙漠中没有的美丽绿色,他将把阿拉伯人带到荔波,为荔波旅游事业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随后,大咖论民宿圆桌论坛“登场”;“北斗七星”星宿战略发布暨共筑星宿梦启动仪式举行。

当日下午,四场重量级的分论坛相继召开,主题分别是“新常态下的西部民宿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西部精准扶贫与民宿经济发展”、“互联网+民宿产业”、“他山之‘宿’——民宿案例分享交流及荔波民宿产业开发专题研讨推介会”。

本届论坛还发布了“2016国人最向往的十大民宿胜地”榜单。云南大理、云南丽江、湖南凤凰、福建鼓浪屿、云南澜沧、江西婺源、河北北戴河、四川都江堰、新疆博湖、福建南靖入选该榜单。据悉,这是《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所进行的“2016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所获得的成果之一。

去年5月,首届西部全面小康论坛在荔波举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本届论坛则延续了中国西部全面小康论坛的品牌影响力,传播荔波知名度及美誉度,为推进西部全面小康进程做出贡献。

编辑/余弘阳

决胜全面小康心得体会 篇4

湖南省江永县委组织部 毛建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坚持从党的农村组织上发力,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步子上来,不断增强农村在精神文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工作上的“造血功能”。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目前,随着“三变改革”的纵深推进,要坚持从地方资源上入手,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力度,着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的福利待遇。要坚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按照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村级主抓的方式,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构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航标,进一步引导各村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发展,不断输送更多“乡土人才”到产业发展的一线上来,着力构建三级产业发展“同心圆”,确保抱团共建小康致富路。

架起基层治理“等高线”。基层治理强不强,一个是要看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功能发挥好不好,另一个要看党群参与度高不高。抓好基层治理,重点还是要在“三治”(自治、德治、法治)上发力,通过结合村情实际构建符合村级发展的“制约力”,不断保障村级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活动。另外,坚持发挥好乡镇党委主导性作用,做好在基层治理上的人员保障、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基层治理的高度注入“源动力”。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篇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必经阶段和重要基础,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关键一步”之“关键”在于: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中国人民广泛认同的幸福生活愿景。把全面小康这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作为中国梦的现阶段目标,极具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从而激发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其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立足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并与之相符合相适应,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追求远大理想与立足客观实际相统一、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战略智慧。其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梦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之重体现在,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小康社会,这个小康必然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目标实现与否,需要人民群众评判、需要国际社会认可、需要接受历史检验。“全面”之难体现在,尽管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城乡之间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等方面差异巨大,生态文明建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短板明显,如何缩小差距、补齐短板,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要避免错误理解“全面”的要求,“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个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到了最关键一程。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要防范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各类风险隐患化解于小、消弭于早。二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脱贫是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和底线任务,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热切期盼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铁腕治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增强对发展的认同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总结 篇6

文章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目前来看,脱贫攻坚总体成效是明显的,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作风过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特别是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始终,锚定既定目标,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狠下绣花功夫,拿出过硬本领,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短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点。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等,主要包括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第二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基础性的基本权利;第三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心得体会 篇7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2016年,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

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有需求问题和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这个大逻辑看,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有着良好的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实施,将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生机盎然,将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加上近年来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和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使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经济趋势性周期性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地区、行业、企业在走势分化中局部运行困难加大,新动力成长还难以抵消传统动力衰减,部分领域潜在风险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做好2016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门红。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当前我们各项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但要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和国内外条件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谋划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

着眼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出来的三大鲜明特征。首先,中高速增长是客观必然的,但不能失速。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增速相应会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我国发展基数已经很高,经济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比前些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大。同时,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需要年均增长6.5%以上。其次,结构优化大势已成,但任重道远。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消费超过投资、三产超过二产”。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0.5%。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新动力快速成长,但挑战不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级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动力转换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同时,新旧动力此消彼长,实现动力转换还有个过程。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大前提、大趋势、大逻辑,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关系,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是当前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和第一动力,方式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目的是共享发展。在发展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坚决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自觉用新的发展理念来谋划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和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上一篇:高一写景作文晚霞下一篇:劳动局制式劳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