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两型社会

2024-07-25

四化两型社会(共4篇)

四化两型社会 篇1

“四化两型”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物流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物流建设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组成部分, 对于“四化两型”社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内容

“四化两型”是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 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 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围绕以“两型”产业为核心,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完善优势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招商选资机制, 大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培育旅游、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努力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所谓新型城镇化,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 加强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 建设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农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为重点,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信息化就是要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 加快形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具体做法是推动“三网融合”, 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多领域的深度应用, 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以及农村信息化, 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2 农村物流的含义及范围

2.1 农村物流的含义

目前, 对农村物流的相关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还是较少, 因此对农村物流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就本文而言, 农村物流是指为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农产品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货物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它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发生农村这个地理范围之内的物流活动。

2.2 农村物流的范围

农村物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从流动的物的角度来讲, 农村物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产品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以及农村乡镇商贸物流,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不可分割。

从功能上讲, 农村物流主要涉及发生在农村市场的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信息管理以及为上述各个环节提供装备和配套服务等诸多领域。

从物流活动发生的区域来讲, 农村物流主要包括发生在县级及以下地区的物流活动。这使得农村物流不仅包括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 也包括农村居民生活资料以及农村乡镇商贸物流。

3“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农村物流需求状况分析

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湖南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 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这无疑对作为其支撑性产业的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农村物流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 很难得到相关统计数据, 我们只能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物流服务结构、物流服务数量、物流服务质量以及物流服务人才的需求等几个方面。

3.1 对农村物流服务需求的结构分析

从“四化两型”建设的内容出发, 认真推敲各部分的发展思路后, 分析得出其对农村物流服务的需求: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物流的需求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期所需的运输、流通加工和保管物流, 以及建设完成后产生的逆向物流以及城镇化后居民生活所需的乡镇配送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工业品、建设材料的调运、储存都涉及到农村物流服务中的运输和储存, 建设完成后工业垃圾以及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涉及到农村逆向物流。同时还有农村居民城镇化后, 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生活资料需要购买, 加之网络购物优势的凸显, 人们对于快递及城市配送物流将会产生大量需求。②农业现代化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这就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以及配送物流和农业信息化的配合才能实现。③随着农村产品物流园区的出现, 对综合性物流服务功能等会产生一定的需求、

3.2 对农村物流服务的需求数量分析

“四化两型”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消费支出也快速增长, 而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能力的上升, 会使农产品物流需求、农村消费品物流需求和农村生产资料物流需求增加。据报道, 除了湘西州和张家界以外, 湖南各市州GDP都增长了10%左右。而且, 2013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2元, 比上年增加932元, 增长12.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 人均工资性收入4596元, 增长19.4%,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9%;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962元, 增长2.0%;人均转移性收入667元, 增长15.7%;人均财产性收入148元, 增长31.0%。2013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2.6%,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9元, 比上年增加739元, 增长12.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 以及本地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会回流湖南, 他们会将以前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这些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物流服务的需求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3 对农村物流服务水平的需求

“四化两型”建设除了在量上对农村物流有了提升, 同时也对农村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对于物流的需求只停留在简单的装卸搬运、短途运输这种单一的物流功能上, 而随着湖南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市场尤其是城镇上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新的商业形态不断涌现, 加上农村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对农村物流服务的需求逐渐转向综合化、专业化、信息化等高水平物流业务或快递服务。同时随着物流园区逐渐进入农村, 对高层次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综合性物流解决方案也会有所需求, 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3.4 对农村物流服务人才的需求

目前, 从事农村物流业的人员大多是农村从事拖拉机、农用船运输的农民, 文化程度主要是高中及以下, 基本上都缺乏物流理论和知识, 视野不宽, 对农村物流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四化两型建设”对农村物流服务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的需求, 无疑都会对那些既了解农业生产特点, 又掌握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产生更多的需求, 尤其是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以及信息化对那些懂物流管理和具有农村物流规划与设计能力的中高级农村物流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总之, 随着“四化两型”建设的不断深入, 湖南农村的物流的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改变, 农村物流服务数量将大幅度提升, 同时也对高素质的物流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才以及高级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园区规划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参考文献

[1]伍婷, 方威.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因果关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开发研究, 2011 (5) :74-77.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glgb/201403/t20140317_108101.htm, 2014-03-14.

[3]李辉华, 王朝晖.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人才要求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

四化两型社会 篇2

一、着力开展“四化”工作是建设“两型”班级的最好途径

“四化”即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班级管理工作精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化、班级文化个性化。学校决策者首先把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心落实到“四化”这 个着力点上,抓好四个着力点,才能顺利建设“两型”班级。

(一)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 班主任队伍专业化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形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班主任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者,是学校教育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直接责任者,是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者, 是连接学校与班级、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准、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校以《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为指导,本着树立“用心做事、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每一项班级工作都精心,对每一个教育环节都精细,把每一项班级工作都做成精品”的意识,加强对班主任的选聘管理和培训力度,形成了一支素质良、水平高、业务精、思想纯的专业化班主任队伍,切实提高了班级育人水平。对班主任队伍建设,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 精心选聘,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奠定人员基础

每年我们坚持班主任选聘制度,从教师学历、所学专业、从教经历、任教学科、自身特长、敬业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在认真了解每 位教师的长处与短处的基础上,本着“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文化素质良好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提高了班级的育人水平。

2. 加强培训,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奠定理论基础

我们在选准班主任后,必须注重提高班主任的素质、能力水平,以适应班级育人工作的需求,确保育人工作质量。近年来,为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我们在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方面花了大力气。近四年来,我校分期分批共组织100多名老师参加了国家及省市县各级班主任培训。除此之外, 我们主要注重了经常性校本培训。其基本做法有:

(1)基础知识培训。每学年请校内外对班主任工作有研究的教师和领导对新任班主任进行常规知识培训1~2天,内容包括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认识,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要求,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班主任工作的典型案例,等等。

(2)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班主任通过专家面授或网络培训方式集中听取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研究方面有独 到见解和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

(3)热点问题研讨培训。近年来,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相继组织班主任老师同北京市四中、长沙市一中、石门一中、桃源一中、岳阳市一中、郴州市二中等兄弟学校教师和班 主任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问题,常规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升学成才与就业认识中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十余次交流研讨, 参与班主任达300余人次。

(4)工作过程交流培训。近年来我们通过月班级工作集中交流,半期、学期集中总结,成功班级工作经验宣传推广会等形式,使每名班主任每年至少得到4次以上的现场培训。这些努力, 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的工作适应性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热情不断高涨。

3. 完善机制,维持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稳定

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建立起来之后,为了让班主任乐于把工作干下去, 还需要采取许多其他措施来维持这个队伍的稳定性,增强这个专业团队的凝聚力,就是增强这个队伍的生命力。具体方法如下:①完善考评机制,使教师认真当班主任。②坚持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与班主任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促进班主任队伍的团结性。③完善奖惩机制,使教师乐于当班主任。

(二)依托优良的班主任队伍,全 方位推进班级管理工程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精”就是管理行为准确有效,没有任何盲目性;“细”就是管理效力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没有任何盲区。这一切的实现,靠的就是领导带头,上下一心,并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善始善终,把每项工作做到精细和极致。

1. 建立立体的德育网络,让班级管理无漏洞

德育工作要树立全员意识,即“堂堂都是德育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观意识,要求每个老师做好“课堂渗透教育”。因此需要构建立体德育教育网络。学校成立了以校党总支书记牵头,主管政工的副校长为首,以政教处、团委会人员和全体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管理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核心其实还是班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 德育工作计划,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从德育队伍建设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大体构建了“四个育人”“四条主线”同时走的育人网络。

“四个育人”即把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渗透到教育活动中,实现活动育人;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渗透到环境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

“四条主线”:

第一条是德育管理工作主线:校长—主管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

第二条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线: 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各科教师;

第三条是学生自我教育工作主线: 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学生团委会—班委会—学生;

第四条是家校辅助教育主线:学校—社区—家长委员会—家庭。

德育工作网络的构建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学校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

2. 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操作有章可循

我校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健全了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我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体现出“精细化”的特点。大到宏观管理, 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例如,我们相继制定了《祁东二中德育思想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估制度》《班集体建设制度》《祁东二中文明班 级评选条件》《祁东二中良好班风培养制度》《学生校园活动常规》《学生礼仪规范》《学生宿舍量化管理细则》《学生会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评比制 度》《后进生转化工作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心理辅导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制度加大了对班主任和班级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实行奖优罚劣,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推动了文明班级创建活动,也带动了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细节, 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让班级更和谐。

(三)通过精准细致的班级管理工 作,促使学生行为自律规范化

班集体的主要成员是学生,学生的品行、个性的状况对班集体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好的学生,好的班风,就难以形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为此,我们非常注重抓好学生的各种常规训练,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的内因起作用,让学生行为自律规范化,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1. 落实《规范》与学校的各项制度相结合

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德育工作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我们参照《规范》制定了祁东二中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作为《规范》的补充和贯彻《规范》的保证。如《祁东二中学生一日常规》《祁东二中学生礼仪规范制度》《祁东二中校园行为规范制度》《祁东二中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训练制度》《班主任月考评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政教处、团委会、体卫处三方合力狠抓《规范》和制度的过程考核,每天组织学生会干部对各班落实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考核,根据季节、月份确定活动的重点内容,并适时组织专项治理活动,对考核优秀的年级、班级利用升旗仪式颁发流动红旗的形式予以公开表彰,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热情,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 落实《规范》与班级考评相结合

学校制定了《文明班级推进制度》, 为搞好文明班级的评选,政教处制定方案、措施,实行量化积分推进,推动《规范》的贯彻落实。在学生考评中,一是让《规范》与学生的操行等级挂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遵守《规范》的积极性, “今日我以二中为荣,明日二中以我为荣”的口号成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动力。二是在学生中开展学规范、知规范、守规范活动,达到人人背诵、人人落实, 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并组织考试、竞赛等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规范》的落实。

3. 落实《规范》与家长学校、礼仪教育相结合

我们定期请学校关工委委员、老校长、退休名教师、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师,发挥他们善做思想工作的优势,每学期都要为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

4. 落实《规范》与法制安全教育相结合

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法制安全教育,提出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安全重如泰山”的口号,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律顾问,请他们给学生讲有关的法律知识,讲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现阶段中学生遵守《规范》的重要性。通过教育活动,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明显加强,有效地预防了青少年犯罪,极大地推动了班集体建设。

5. 落实德育主题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化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思想教育、班风学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科学确定了学生在每一个年度不同月份都有具体的德育主题,具体有以下主题:

九月份: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规范自我、完善人生,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月。

十月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

十一月份:“会学习、会健体”活动月。

十二月份:“与法同行、争当守法好公民”主题活动月。

一、二月份:学习得法、张弛有度, “新年新景新气象”活动月。

三月份:学雷锋、献爱心,“争做时代好青年”活动月。

四月份:孝道教育活动月。

五月份:“共建一片爱的天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六月份:诚实做人,诚信考试。

德育主题活动将主题班会打造成学生情商培养的系统工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高中思想教育主题链条,它对引导学生自律规范行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探索经验证明,只有狠抓常规训练,认真落实《守则》和《规范》, 从点滴做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 才能真正形成优秀的班集体。

(四)管理工作精细化、学生行为 规范化,有利于推动班级文化个性化

张扬个性、追求自主、崇尚文化, 倡导人文关怀,倡导用良好的文化来浸染、熏陶、教育人,实现人类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教育的主流,是学习型、和谐型班级的重要标志。因此, 根据班级特点和学生特征,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班级文化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精神的班级文化。其显著特征就在于“个性化”,既有别于传统的班级文化,又有别于大众化的班级文化,是量身打造的,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总体思路中要求各班为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求各班制定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2)提供一切可能的便于帮助各班营造个性化班级环境文化的条件。为此学校投资建设了校园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校园音响系统、校园计算机网络系 统和通讯系统等。每个班级都配有黑板报、公布栏、广播、彩色电视机、电脑和纯净水冷热两用饮水机。但是相同的设施可以有不同的装饰布置,教室布置评比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活动。学校旨在通过全校性的评比活动推动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

(3)鼓励打造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文化,并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各班结合本班情况制定了《班级公约》《卫生值日制度》《班干部轮换值日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等一系列体 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制度。有些班还有自己的班歌、班旗、班级誓言。这些是班级风采的展示。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入场仪式上,设计巧妙、个性十足、斗志昂扬的班旗班歌班级誓言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些丰富 的班级管理文化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

(4)安排合理的时间,创设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文化。每周星期一下午的社团活动课和星期六晚上,精彩纷呈的班级社团活动和文艺活动让同学们在群体中互相碰撞,其间有喜悦,有挫折, 但他们能从中充分享受到童趣的欢乐, 感受集体的温馨,激发创新灵感和智慧火花,各班开展的一系列寓教于乐、彰显个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班级的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给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无数绚丽的色彩,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深受学生家长的欢迎。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班级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我们将就新课程条件下的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 研究。力求构建起新课程条件下的个性化班级建设模式,促进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提高班集体建设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 推动学习型、和谐型班级建设的进程。

二、建设“两型”班级一直是我们坚贞不渝的追求目标,“两型”班级即“学习 + 和谐”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是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善于获取、创造、提炼各方面有益知识,并以这些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为指导,不断修正自己行为、努力实现共同愿景的班级。学习型班级, 实际上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让所有班级成员都能够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并学会如何学习。只会抓学生学习的班级集体未必就是“学习型班集体”,只有当班级学习的目标明确,风气端正,氛围浓厚,质量达到一定的要求,并引起了班集体质的提升,这样的班集体才能称得上是“学习型班集体”。

和谐班级,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更离不开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因而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某一时期的和谐,也是中学阶段全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不仅是校内各种教育的和谐,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和谐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和谐的本质是 人!

师生、生生、师师等关系和谐了, 班级才有和谐氛围,这种和谐氛围是成为学习型班级的基本保证。“学习 + 和谐”型班级才是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我校一直以此作为班级管理的追求目标, 并且通过对全体师生的培训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各位班主任、各个班级、全体同学都以能成为“学习 + 和谐”型班级的一员而自豪。

四化两型社会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站在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对生态环境给予的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们在满足生存、生活等基本需求之后,关于安全、环境的高层级需求必然上升,而生态文明事关这两类高层级需求。人们只有在优美安全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可言,社会才会和谐。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处于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样的国情下开展,既面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难统一的问题,又面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路径和方式方法问题,还面临着加快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环境充分合理利用的问题,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问题。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会让社会中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参与进来,人们会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提高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优化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从而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并逐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远不只如此。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否相协调已成为人类文明评价标准的准绳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正是这个评价准绳的体现。然而,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年度关键词,有报告显示,中国只有不到1%的大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

而据《2013年湖南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报告》报导,湖南 “除长株潭外,其他城市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三项监测因子进行评价,全省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5.9%,较2012年下降10.4%”。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废污水的排放总量增加的势头仍在持续,全省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2013年屡屡遭曝光的湖南毒大米事件便是一个严重的警示。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石油和天然气几乎为零,煤碳也只占全国总量的0.6%,林业用地面积仅占全国的4%,而全省“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生态化、高技术化的特征,湖南经济发展也难以避免需走生态环保、高技术的产业发展之路, 而“四化两型”正是湖南省委切合了这一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当前,是湖南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发展的关键期,加快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低碳产业,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机制,更是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然而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却还是喜忧参半:

虽然截至2013年底,湖南森林覆盖率达57.52%,同比增长0.18%,但受林地集约和造林成本限制,湖南森林覆盖率增长空间越来越小,森林资源总量增速趋缓;虽然2014年, 省会长沙成为亚洲开发银行用“环境宜居性指数”衡量标准发布的中国九大宜居城市之一,但近几个月却几度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受传统观念和经费制约,农民甚至部分基层干部环保意识淡薄,广大农村环保投入仍严重不足;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例法案,但受地理条件和工农业布局的影响,湖南仍是酸雨重灾区,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湖南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建设生态、旅游、现代服务、高科技产业和宜居城市,大力治理、保护各地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全面着手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尤其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低碳生活方面,已经为全国树立了榜样。然而,人们在很多领域享受前所未有的成果时,却与以往的青山绿水渐行渐远。

如何做到既要守得住青山绿水,又要跟得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的节奏?用哲学的观点来讲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问题。因此,在“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之间,湖南应该用全面的观点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有:

第一,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科技创新。通过技术革新和加大投入,创新生态工农业技术,提升治理工农业生产污染技术,提升可再生资源的科技利用率,提高工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加快传统工农业向生态工农业转型。加强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提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推动行业实现经济转型。

第二,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政策、法律、文化建设,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使人们自觉地养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毫无困难地进行绿色低碳的日常生产生活。

第三,着力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态型工农业,积极实施、推广生态工农业技术,优化工农业的产业布局,广泛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生态型服务业,解决湖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媒体、网络、电视、广告、学校等,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举措、新成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湖南社会中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着力推进绿色文明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科技、教育、管理、制度等绿色文明平台的搭建,深化生态示范建设。

第六,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资源是一个用一点就少一点的东西,环境是一个破坏了就很难恢复的问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资源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应该时时抓,刻刻抓,常抓不懈,将节能减排实施到每个行业,将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和标准落实到每个环节,积极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摘要:在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及湖南省情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出发,论述加快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当前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进行论述并提出建议。

四化两型社会 篇4

1 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存的问题

1.1 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我国地方农业院校多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高校调整中, 由综合性大学分离出来的农学专业与一些农业专科学校组合而成的单一的农科学校, 或是在世纪之交由中专层次的农校升格而成, 湖南就是典型例子。这些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在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时, 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来虽然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得到了调整、丰富和发展, 但在整体构建上, 很少有文史哲等专业, 也就无法像其他普通高等综合大学一样有效利用资源, 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 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2 办学理念存在偏差

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的和谐人。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其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为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爱农并愿意投身农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农业专门应用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 虽然高等教育对人文精神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受历史惯性等因素的影响, 作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地方农业院校仍局限于培养具备相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重科学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尤其在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的情况下, 大部分地方农业院校更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 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是围绕市场转动, 学校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 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现象已经十分严重。

1.3 学生本身认识不足

由于地方农业院校所设专业以自然科学类为主, 专业课程教育使他们更加缺乏获取人文知识的动力, 忽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 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排斥人文类课程, 在人文类课堂教学时迟到或随意缺席现象严重。而正是这些学生人文知识非常贫乏, 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一些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缺乏了解, 更甚者一些大学生看不起农民鄙视农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热情, 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实施文素质教育, 是地方农业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1.4 忽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一些地方农业高校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 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却忽视了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地方农业高校人文学科基础弱, 一方面, 受学科、专业发展的制约, 地方农业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相当缺乏难以承担起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不到20人却承担着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 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年鉴显示, 在普通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量的48.3%。无可非议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学历层次较高、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掌握信息较多, 给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但他们大多数人缺乏人文意识, 对“三农”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更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培养同学们甘愿服务“三农”的情节。

1.5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 任何教育改革或教学实验都必须落实到学校课程的改革上。纵观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 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显性或隐性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没有形成既具有普适性又适应各校校情的课程体系, 对湖南高等农业院校调查后发现许多人文类的必修、选修课或难以开设、开足课, 或只能实施大班教学, 学生是否来上课也没有严格的考查制度, 迟到缺课现象严重,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育质量, 成为了制约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 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寻

纵观我国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历程, 反思我国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 结合对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笔者提出构建“一个中心, 一个环节, 三个层次, ”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利于培养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1) “一个中心”, 即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为中心并将其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也应该成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兴趣, 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换而言之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对高等农业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二者相互补充, 高等农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才能统一起来, 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爱农并愿意投身农业事业的情怀。所以我们必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在地方农业院校的基础地位, 确立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

(2) “一个环节” 即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 教师素质高低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质量保证, 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由于传统的地方农业院校人文学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教师特别是现在的青年教师人文素质有所欠缺, 有一部分教师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方面的整体素质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尤为严重的是不少教师缺乏对三农的正确认识, 因此我们必须要广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使广大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 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对三农全面的认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我们必须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学校在引进师资上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在引进青年教师时, 要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的准入门槛, 一定要做好对其政治素养、思想品格、学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考察, 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保证新进人员职业道德高尚, 具备教师基本功, 并有心致力于农业高等教育, 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时, 也应将师德修养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此外高校的管理者也应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 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换而言之管理层应该多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 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 为教师创造“多用武之地, 少后顾之忧”的环境, 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从而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紧紧连在一起, 增强职业归属感,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3) “三个层次”, 即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把人文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主课堂) ;第二层次 (辅课堂) ;第三层次 (社会大课堂) 。①第一层次 (主课堂) , 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进入主课堂, 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课程体系。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革课程设计与设置, 构建、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低年级加强通识教育, 多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涉农的选修课, 如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中国农业等内容的课程, 并赋予相应的学分, 使这些课程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 实行辅修专业制, 使部分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同时辅修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样既可以保证专业技能教育的主体地位, 又可以坚守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更能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 摆正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此外学校在充分研究高等农业校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特殊规律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课程, 将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资源建设统一起来,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形成质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也应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其他非农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交换, 或者共同开发建设一些课程教学资源, 共同构筑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更广范围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共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②第二层次 (辅课堂) , 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逐步建立第二课堂体系。大学校园是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 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课堂。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如同一种文化的“颜料”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大学的教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 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像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和电影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邀请一些知名校友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如袁隆平等到学校进行讲座, 通过专家讲座和报告使同学们产生共鸣, 在更深入了解三农的同时也间接的提高了人文素质。③第三层次 (社会大课堂) , 即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尤其是涉农方面的实践活动, 使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丰富自己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农、服务农村的情节, 让他们觉得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上自己将来将大有作为。此外对实践活动教育成果进行深入宣传和充分交流, 鼓励并组织以发表文章、交流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让参与成员与未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悟, 其不可替代的生动、深刻、真实、感人的特点, 获得更大的受众辐射面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人格健全, 绝非一个“单向度”的人, 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就需要重视、加强、改进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人文素质, 培育人文精神。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下, 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不仅是对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更期待培养出大批推进“四化两型”实现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所需要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

摘要: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要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及时地更新知识结构, 而且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本文以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为背景将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 提出切实提高湖南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一个中心, 一个环节, 三个层次”教育模式, 以利于培养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关键词:四化两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4) :4.

[2]舒解生.试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3]姚天行.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9) .

[4]石亚军.论人文素质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9) .

[5]张勇.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全科学版) , 2007 (9) .

[6]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 2005 (1) .

上一篇:五防联锁下一篇:混合线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