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2024-05-14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精选11篇)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1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要求

打印要求:

实习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用A4纸、标题用小二号字、正文用小四号字打印,分论点用小四号黑体;实习报告封面一律用教务处发的统一格式。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结果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整个调查结果的客观而具体的反映。其形式多样,但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分类

(一)按内容分:

经验性、情况性、问题性、研究性调查报告

(二)按性质分

综合性调查报告、专题性调查报告

(三)按调查对象分:

经济、社会、人物、事件调查报告

(四)按时间分

现实情况调查报告、历史情况调查报告

二、基本结构

(一)标题

1、单行标题

(1)公文标题

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调查》

(2)文章式标题:不注明“调查”字样的标题

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举》

2、双行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

正标题:揭示主题

副标题:表明调查内容和范围

如:《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河南省竹林镇精神文明建设调查》

(二)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1、前言:交代调查目的,说明基本情况,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写法

(1)提问式:针对性强,态度明朗,富有吸引力。

(2)诊断式:开宗明义,把调查得出的结论观点摆出来,先给读者以部总体印象。(3)叙述式:使用最广泛,从调查缘由、基本情况、起止过程一一道来,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4)自然式:无前言,在总标题下列出序号或制作出小标题。

2、主体

(1)包含的内容:

要有鲜明的基本观点;

要有充足的事实做材料;

要有分析和评论,找出经验或教训、实质或规律。

(2)常见的结构方式:

并列式:横式结构,被调查的事物综合性强、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

进行归纳,地小标题或序号下面分别写出,这是一种横式的结构法。

时序式:纵式结构,按事物的发展前后顺序,循序渐进组织材料,层层深入,这是一种纵式的结构方法。

因果式:先摆出调查的结论,然后有材料叙述原因情况。(在总结经验、揭露问题时常用)

对比式:调查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访求和结果。

总结式:经验类调查报告常用,类似总结。

(3)结尾:常见的有四种

总结式:最后再概括一下全篇,升华主题。

启示性: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号召性:提出要求,展示前景。

建议性:提些意见、建议、办法等,以利问题的解决和今后工作。

三、撰写调查报告的注意事项

(一)总体来看

1、要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资料(态度、准备、方法、材料)。

2、要认真整理、分析材料。

3、要努力做到材料能说明观点。

(二)具体来看:写作调查报告要领

1、明确目的,做好调查准备。充分占有资料。

2、认真分析研究材料,得出规律性认识。

3、用事实说话,做到观点材料一致。

防止三种倾向:

(1)有闻必录,堆砌材料,观点不明;

(2)缺乏材料,空讲道理;

(3)材料观点割裂,二者不能有机统一。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2

道德教育应植根于生活。在这里的“生活”主要是指小学生的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其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因为《品德与生活 (社会) 》面对的是小学生, 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就应该紧密结合其所熟悉的生活, 这样他们才容易接受和理解, 也更易于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那么, 教师应如何对其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围绕“生活”这一根基就把握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钻研教材, 同时要了解、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使教材中小学生的生活与教室中小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不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 体会其每一单元与主题的意义, 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教材中儿童的生活与教室中小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教室里的小学生觉得教材中的儿童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遇到的问题, 与教材中的儿童同欢乐共烦恼, 而不是觉得教材里的儿童与自己毫无关系, 只是单纯地就教材学教材。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想儿童之所想, 感儿童之所感。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在教室中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教师要围绕小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 建构小学生的学习体系。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教材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材设计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来构建其学习体系, 帮助儿童在以其实际生活为背景的学习中, 初步掌握科学生活常识与道德理论知识, 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体验童年的快乐, 使这门课程成为儿童个体幸福成长之需要。

一方面, 教师要在了解儿童各方面生活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因为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在使用教材时, 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本地区和本学校的特点紧密结合, 提高教材的适切程度。因此, 教师一定要结合地区实际, 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删调整。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 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参与生活、创造生活, 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

3.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体现“生活化”。教师要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把“生活化”作为进行评价的有力武器。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进行。例如, 向孤寡老人献爱心、争做家长的小助手、向贫困小伙伴伸援手、做环保小卫士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评价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快乐, 最主要的是把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了道德行为, 也就实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

二、社会:《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的归属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社会性是指人在从事社会型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品质, 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等方面。《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师要按小学生逐步扩大的地域范畴“由近而远”组织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材按“家庭———学校———市乡———县省———国家———世界”排列, 其实就是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社会生活领域组织安排的。教师作为这门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教材的安排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逐步扩大的教学活动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切入, 逐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围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 形成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因素还可以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

2. 设置各种教育情境让学生进行切实的社会体验。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主题需要设置各种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感悟, 学生只有亲历了才会有深刻的体会, 把在学校的道德运用到实际社会中。比如进行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卷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此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

总之, 《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教学离不开小学生的生活及社会领域。把“贴近生活”与“走进社会”作为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视角就把握了其主导方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牢记“生活”是这门课教学的根基而“社会”是其归属。因为只有贴近生活的德育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只有走进社会的德育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稚勇,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侯莉敏, 《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3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起到八十年代末止,在苏联,哲学研究和教学始终都是围绕着所谓“哲学基本问题”进行的。任何哲学学派或任何一位思想家都要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被判定是属于唯物主义学派还是唯心主义学派。而全部哲学史则被看成是这两个学派之间斗争的历史。

这位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从纷繁复杂、头绪万千的哲学问题中只找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并把它说成是“基本问题”,这样做的根据充分吗?这个提法的出现是否具有某种偶然性?

作者对这一提法出现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追溯。“哲学基本问题”这个提法在历史上首次是在恩格斯于一八八六年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载《新时代》杂志一八八六年第四—五期)中出现的。恩格斯在该文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对这个问题回答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本文作者说:“一八八六年,此前三年马克思逝世,此时的恩格斯已经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他当时正全力以赴地为整理和出版自己已逝友人和同志的著作而忙碌。马克思主义之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学说,包括一定的哲学内容,到这时已经存在了四十年;到八十年代中期它已达到了自己的成熟时期。有一点令人感到不解:在这段时期里,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本人都没有一次把哲学中某个问题称之为基本问题。而且在恩格斯一八八六年以后发表的作品中也找不到类似的提法。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恩格斯没有写《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书,会怎样呢?”何况,恩格斯之所以写此文全因《新时代》杂志提出的要求:该杂志请他写篇东西“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所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八八五)一书。“可以设想:如果施达克当时没写这本书,又当如何呢?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发生了的就是发生了的。”“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假设,如果施达克当时没有出版自己的这本书,而恩格斯又没有对他做出回答,那样一来‘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词组很可能就不会在广阔的智力空间里成为哲学生活的中心之一了。”

恩格斯没有料到他的这个提法在三十多年后,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个国家中被上升为“国家哲学”之后所导致的种种惊人后果。他更没有料到他的这个提法后来被列宁外推于全部社会生活和哲学,成为对思想、学说和个人进行政治上“定性”的“党性原则”。如果说列宁在一九○五年《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在谈到“党的文学”时,所谓“党的”(或“党性的”)指的还只是身为“党员”的作家在从事文学工作时要么遵守党的纪律,要么退党,而到了一九○八年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已将“党性”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和政治性的“原则”了。列宁甚至断言:“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两千年前,“党”和“党性”不知应当相对于“什么”?)十月革命后,运用“党性原则”的最典型事例之一就是一九二二年发生的大规模的“驱逐”文化界人士的举动。按照苏联当局的命令,用一条“船”(所谓“哲学家之船”)曾将别尔嘉耶夫、洛斯基、布尔加柯夫等等著名的俄罗斯哲学家和其他一些俄罗斯文化名人一次性地“送”到了西方。

本文作者指出,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否定“物质与精神”问题是存在的和对哲学来说是重要的。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难说是能够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只不过是诸多基本问题之中的一个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这个题目当然是重要问题之一。物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哲学中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相比,就重要性来说,当然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令人不能不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哲学基本问题”在苏联时期好像受到“高度”的“重视”,但“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内容本身却在实际上老是遭到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排挤”,并没有在“学理”上得到应有的探讨。以往那种把“哲学基本问题”意识形态化和绝对化,显然是不对的。要知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所有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感兴趣和在同等程度给与重视的问题。“从十九世纪末以来,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哲学流派中要么被根本忽略,要么被置于边缘地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不仅不能囊括整个哲学史,也很难说是哲学史的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4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1.专题型调查报告,就是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这类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 它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

处理意见,或

2.综合型调查报告。它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和篇幅较长的特点。它与专题调查报告的主要区别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上。它使读者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对完整的“鸟瞰图。”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这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它以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为特点,大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载于学术著作中。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这是由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写的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材及

有关的建议。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这是根据需要以历史情况为对象进行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可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它是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和问题的客观现实情况,以作为其它认识活动的依据或参考。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1、调查法

2、统计法

3、文献法

4、访谈法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四、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范文:

蕉岭县长潭镇旅游开发的调查报告

(驻长潭镇实践小组温砚子张苑王剑王贤坤)

[摘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东沿海地区在经济上已形成“珠三角”密集的格局,“珠三角”的强大经济辐射作用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梅州蕉岭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山区贫困县。境内的长潭旅游区,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1998年,县委提出“旅游旺县”的战略目标,计划通过开发旅游业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从蕉岭县当前旅游现状入手,较细致地分析了该县旅游业的特点、景点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蕉岭县的支柱产业,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长潭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和谐发展

一、蕉岭县长潭镇简介及旅游资源现状

1、基本情况介绍

蕉岭县长潭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它东距蕉岭县城3公里,南距梅州市区45公里,往南有超二级的水泥公路与梅州市区连接,它是粤东著名的大型山水型旅游区。长潭镇下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57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383户18114人,其中农业人口14279人,非农业人口383

5人。全镇总面积91.59平方公里,其中旅游面积占20.5平方公里。镇域境内现有25间招商引资企业;与旅游经济相配套的餐饮、运输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共有各类企业500间。

二、景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多次与镇干部、旅游点管理人员和普通游客交流,了解到他们眼中长潭旅游发展状况。在对于长潭旅游资源存在的不足的访谈中,过半数游客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宣传力度不够,接近半数游客认为各个景点的特色不够突出,其他有观点分别认为:缺乏现实教育意义、景点缺乏人气、景点管理措施落后、景点配套设施不到位、景点服务态度欠佳、门票价格偏高。

我们小组充分根据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长潭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景点资源的有效开发不足、管理缺失

„„„„„„„„„„„„„„„„„„

三、景点开发政策建议

„„„„„„„„„„„„„„„„„„

四、调研小结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实地考察及访谈等形式,我们完成了本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从对基本情况的分析着手,参考其他地区开发旅游业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长潭旅游区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对长潭镇开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做了初步探索。其中,某些方面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体来讲,本调研报告立足现实,基本符合长潭镇的发展情况。我们希望,本报告对长潭镇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致谢:感谢指导老师„„;感谢长潭镇镇委、镇政府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关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安排。衷心希望长潭镇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蔡立彬等.高校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

[2]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5

此外,因为学校没有相应的社会调查资金,所以大家的调查应尽量在大学城内或通过网络调查。请各组合理规划与分工。

调查报告的要求、规划、写作与打印等具体事宜,参照下面附录要求即可。

希望同学们选择合适的题目,用实事求是的行动,交上一份满意的课程作业,也给四年的大学生活增加一份美好的记忆!

任课教师:吴慧芳

2013年5月

附:

山东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科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我校的相关规定,决定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为圆满完成本项工作,特作如下具体要求:

一、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说明

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是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可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山东轻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案中相关规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安排在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10%。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具体组织实施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任课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社会实践调查和报告的撰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工作的沿续和补充。为指导好大学生做好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撰写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调查前,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学生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

2.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辅导学生整理社会调查资料,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在学生撰写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点评、评分,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汇报与交流。

4.选择优秀调查报告上交马列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汇编成册。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撰写要求

(一)严正声明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必须是经过实地考查,实事采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二)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

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城市某一地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农村、城市社会主义改革某一方面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3.农村、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社会热点问题等。

(三)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主题要求新颖深刻,就社会的热点问题或社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阐述自己的独到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体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2.调查报告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事件或某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社会许多新动态和新问题或新情况,是调查研究的成果。与实践感想与经历有本质上的不同,请各位同学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3.调查方向及范围:我校鼓励学生开展立足专业,富有特色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和选择新颖独特角度思考。以实事热点或现实问题为载体,展开实践调查。

(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获取

1.必须亲自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2.在调查报告中,应提供材料的来源,反映材料获取的过程。

(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具体见附录一)

1.须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

2.须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符合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3.须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具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应有的社会价值。具体格式可以有写作者的特殊处理,但以上三点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具体见附录一、二、三)

1.调查报告由标题、作者、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形式上要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和研究,调查结论等组成。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文字通顺。

2.个人单独完成的一般不少于3000字,合作完成的一般不少于6000字。合作完成人

数不得多于6人。(包括6人)。

(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交稿的时间和形式

1.交稿的时间定于12/13学年第二学期第16周前,过时不候。

2.以班级为单位,由班长统一收齐后交给指导教师。

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需按统一格式用A4纸打印,具体要求见附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分标准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任课教师评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以相应的成绩,计入本课程期末总成绩。

(二)如有下列情况者,成绩为0分。

1.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严重违反纪律感,给学校造成恶劣影响的;

2.调查报告所依据的材料和数据是杜撰、不真实的;

3.调查报告系剽窃,抄袭别人成果的;

4.字数不足3000的;

5.以感想、实习总结代替报告的。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2013年5月

附一:写作方法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方法

调查报告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于社会的许多新动态、新问题或新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后,将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并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范围,提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现就调查报告各环节实施要点作特别指导。

一、选择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调查研究的核心,它决定了整个调研活动的方向。青年学生应结合时事焦点,立足社会现实,结合专业特长,以开放、多元的视角深入调查并剖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题内容应对理论与生活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建议各撰稿人迎合时代潮流,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分析。鼓励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开展研究,提出新观点,进行理性思考。下面介绍几类常见的大学生社会调研主题:

1、思想政治类

红色主题历来是大学生调研主题中的重中之重,该类主题政治性、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础,加强党风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党员监督条例,保持党员先进性;研读“十一五”规划纲要文件,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政治类主题要求

各撰稿人根据党中央系列文件的精神,结合时政热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学习,开展调查研究。

范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探讨

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普及现状的调研

2、环境保护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人类命运的兴衰福祉。环保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运用科学发展观,放眼社会,发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是和谐生态的变异,也可以是市容环境的变迁,研究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献计出力。

范例:黄浦江源头及上海市内水质调查

拿什么拯救你,美丽的鸟儿——关于崇明鸟类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研

3、“三农”问题类

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是农民,农民问题俨然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以“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要求各撰稿人聚焦农村建设,深入基层,关注“三农”政策的执行及农民权益保护等情况,以求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服务于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范例:闵西农村法治建设及其“三农”现状调查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调查

4、专业特长类

“发扬学术特长,展现华政特色”向来是专业特长类主题的基本特征,该类主题内容多丰富多彩,形式多生动活泼,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专业特长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积极发挥学术特长,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把社会现象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经过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范例:关于滁州市全椒县社会保障状况和私营企业状况的调研

关于中华老字号的字号与商标保护的调查研究

5、校园文化类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对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该类主题要求各撰稿人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就校园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也可以针对校园中形形色色的现象予以评析研究。

范例:我争我权,交流共进

关于被忽视的学生权益的高校调研团

二、调研方法

在确定调研主题后,各撰稿人应结合调查对象、调研目的和范围,选取恰当可行的调研方法,以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常见的调研方法有:

1、典型调查法

典型调查法是指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出个别或少数的对象,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该种调查法较为细致,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适用典型调查法时须注意所选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能够集中地有力地体现问题和情况的主要方面。

2、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中选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推断出总体情况。抽样调查法较普查法有方便、快捷的优点,适用于调查范围较广但又资源有限的情形。运用抽样调查法时要保证一定的样本数量,注意样本的平均分配,防止以偏概全。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问卷调查法能使调查者更好地把握所需要了解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法。

4、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用访问或座谈会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深入的、面对面的互动式调研方法。访谈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数量较少,需专门做深入调研的情况。此方法要求撰稿人事先需要作好充足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5、其他

其他调研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普查法等。观察法指的是调查者到调查现场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形成的调查,适用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固定、静止现象的调查。实验法是以实验的方式取得相关数据,从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调查方法。实验法需要有客观的科学依据,多用于学术上的研究。而普查法指的是对调查范围内的每个样本进行毫无遗漏的全面调查。由于其工程浩大,较少适用于大学生的调研活动。

三、调查数据:

获取调查数据后,必须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全面整理概括,以详实的数据材料来支持文章的观点,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对于得到的原始调查数据,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要对数据进行具体化、深度化的分析。在报告中,作者可以多运用柱状图、饼图、表格等数据统计方式,使数据更加清晰、直观。此外,调查报告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所选择的数据材料,绝对不能虚构或抄袭。

四、报告撰写:

(一)提纲的拟定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骨架。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在着手写报告之前需要把报告的大致结构成型与胸,事先要安排严谨妥当的结构。

(二)文章的布局:

社会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前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

1.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

(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

(2)双行标题。正题下加一个副题,正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副题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2.社会调查报告——前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范围,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

3.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正文是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列举调查所得的确凿事实、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二是进行分析论证。对资料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把它上升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证实一种观点,或推翻一种观点。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理。

社会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三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始末顺序或脉络,材料的内部逻辑关系叙述事实,由事人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导出结论。这种结构各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会眉目不清,条理紊乱。

(2)横式结构。即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平列的几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从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题。

(3)对比式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横向结构。适合于先进与后进,正确与错误的两件事物相互比较,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4)纵横交叉式结构。就是将纵横两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以纵为主或以横为主,纵横交错,以便灵活透彻地说明问题。

4.社会调查报告——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这部分可长可短可无,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5.社会调查报告——附录

有的社会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诠释和说明,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旁证材料,以及其他必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三)语言特点

1.要用事实说话,结论、观点都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切忌脱离事实、空发议论。

2.要合理筛选材料,并进行分析,切忌大量堆积材料。

3.要结合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夹叙夹议、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者为优。

4.用对比材料阐明观点,能把问题说得具体深刻。

5.用数据说明观点,能增强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五.审核校对

1.结构审核:

查看前言、正文、结尾三大部分是否齐全。

2.内容审核:

(1)是否已经具备了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明确的调查目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对象、科学的调查方法、实际的调查效果。

(2)是否全文语句通顺、用词贴切、分段合理。应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仔细检查。

附二:封面格式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科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居中三号黑体)

调查报告标题(居中二号黑体)——调查报告副标题(居中小二号黑体)

专业班级

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附三:正文格式

调查报告标题(居中黑体/三号字)——调查报告副标题(居中黑体/小三号字)

1.打印装订要求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需按统一格式用A4纸打印,页码居中,左侧装订。

2.正文文字格式

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1.25倍行距。

3.正文文中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㈠”,小4号宋体加粗,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⑴”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3.注释格式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例:[1][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李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Whyte,M.K.&L.Parish.1984,UrbanLifeinContemporaryChina,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78-79 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4.参考文献格式

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

附四:参考选题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2、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3、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4、我的家乡,我眼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调研)

5、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6、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7、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8、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9、本地区社会习俗变迁调查(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交往礼仪习俗、居住习俗、饮食习俗、出行习俗、服饰习俗、信仰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等,可任选一项)

10、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11、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12、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13、大学生家庭状况调查

14、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及收入期望调查

15、本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状况调查

16、不同时期校园流行歌曲与大学生价值观关联调查

17、大学校园丢失自行车现象调查及对策

18、大学生创业及兼职状况调查

19、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状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篇6

此处书写调查报告题目

所 在 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2013-3-1至5-20

成绩:指导教师:

(首页信息填写完毕后请保持整体美观,注意多行回车键结尾纵向水平一致;打印前删除此行)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小学教育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育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一、封面

1.指定格式

2.标题:小初,华文新魏,居中

3.其他:三号,仿宋,居中

二、引言

1、摘要:小四,仿宋

2、关键词:小四,仿宋

三、主体

1、字体:仿宋

2、字号

(1)调查报告题目:二号,粗体,居中

(2)标题

一级标题:三号,粗体

二级标题:小三,粗体

三级标题:四号,粗体

四级标题:小四,粗体

(3)正文:小四号

3、行距:单倍行距

4、主题内容:

(1)正文

(2)讨论或建议

(3)结论

四、版面格式

1.加页眉,内容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仿宋五号 粗体

2.页面设置

(1)页边距

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3厘米右:3厘米装订线:0厘米

(2)页眉:1.5厘米

页脚:1.5厘米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7

从政府主导、垄断到多元主体共治的社会治理的转变,政府在行动过程中的治理观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社会治理格局和组织方式的改变要求政府其内在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提出在参与过程促进原则要求政府具备公益与公德的价值理念;在参与行动方式上的服务原则要求政府具备责任与契约的价值理念;在各主体间关系的合作模式原则要求政府具备合作与宽容的价值理念。

一、基本原则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强势经济改革,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元素的不断涌现,使得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呈现, 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社会发育的基本标志,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公民社会发展,限制过强过大的政府权力,政府必须转变全能的理念,适当放权进而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并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局面,是实现我国社会有效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目标的基本途径。

1、促进原则

长期以来,我们信奉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其实际是政府通过放弃部分“划桨”而使得“掌舵” 得到加强,社会组织能更多的参与“划桨”,看似政府放权,实则政府对社会参与组织的限制,而其社会治理职能逐渐趋于边缘化。然而,这些新生的或新兴的社会组织具有强烈的行动意识, 他们不仅要求“划桨”,还要求能与政府共同“掌舵”以求在风险社会中获得安全。如果政府继续将这些新生或新兴的社会组织限制在“掌舵”之外,忽视他们的诉求,这些不断壮大的社会组织将与政府发生冲突,致使社会治理处于瘫痪之中。

由纽兰提出的促进治理,指社会组织能与政府共同“掌舵”, 要求政府改变一贯的“掌舵”定式,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社会组织的参与,使社会组织能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中。 在促进治理中,政府是治理体系中的一个主体,其责任是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而不再是作为掌舵者限制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职能,并且要求政府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社会组织,提高其社会治理能力,使社会组织有能力和政府一起进行社会治理。 促进社会组织而不是限制其参与社会治理是政府面对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的正确选择。

2、服务原则

促进治理体现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放性,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治理体系的开放性,但是单纯的促进并不能保证社会治理体系的开放性,政府依然可以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对其加以限制和控制,这样,社会治理体系仍然是封闭性的。 由此,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仅仅是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是远远不足的,在服务与其他社会主体共同进行的社会治理中,政府必须树立起行动的服务导向,即通过服务的方式和行动来实现社会共治。

就角色定位而言,服务需要政府重新认识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承认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自己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在这个共治体系中,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是要为体系中的其它要素服务,政府在这个体系中仍然扮演者关键的角色,其责任也最为重大,所以其它治理主体也许不能或者说不必要为其它所有合作者提供服务,但作为促成者的政府必须为所有合作者提供公共服务。就职能导向而言,服务要求政府以服务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不是传统的控制式社会管理,服务为合作共治提供一个开放的行动空间,当然,在服务的社会治理中,政府也会提出一些框架,但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不是限制服务对象的行为, 而是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型政府自觉地为其它治理主体或服务对象的拓展行动空间,并为其行动做引导。就行为取向而言,服务要求行政官员具备“非我”的取向,即“为他”,以他人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取向。要求行政官员超越个人欲望,把“为他” 上升为道德追求,主动承担他人的道德责任。在社会治理中,当行政官员追求道德实现时,必将选择服务而不是控制的行为来实现社会共治。

3、合作原则

社会治理主体的关系变化,其治理形式也从促进治理到服务治理再到合作治理的变化,在合作治理模式中,各治理主体是通过彼此间的共同合作来实现社会共治。合作是竞争的超越,竞争是通过排斥他人或者占用他人资源使自身获得优势成为控制主体, 合作则是通过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优势互补为社会提供差异化和优质服务。竞争的结果是产品的同质化,在竞争中,会造成不同社会治理主体提供了同质化的活动,造成劳动重复,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合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社会治理主体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通过优势互补,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管理活动。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公众差异化需求的产物,作为领导主体的政府需要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营造其与不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各种社会主体以相对平等的身份, 就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共治,并在迫使各治理主体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方便不同社会治理主体找到合适自己的治理领域,在差异化主体的基础上促成新的合作,向公众提供多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合作治理的网络结构中,各主体通过合作、 协商、伙伴关系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这种自主性、互动性能使治理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拥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使得治理更具公开、公平和公正,使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能为社会提供标准化服务,维护社会服务的基本均等,另一方面为不同的社会主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价值取向

多元主体合作共同治理,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共同面对公共事务是在全球化、区域化和民主化共同推进下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了一种可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公民”彼此间的二分概念和界限越来越模糊,共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社会治理的理念也不再仅仅指向政府,而是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互动,所以其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1、公益与公德是促进治理的追求

促进治理,首先是政府承认各治理主体的平等地位,每一社会组织都有其自身优势,并能在治理中发挥出来。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促进治理的是每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更好的发展自愿结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价值就由于追求共同的福祉和利益,而共同福祉和利益的实现需要每一个成员用公共道德来维护。

促进治理中,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相互缠绕,主体间的关联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公共”一词逐渐突出并与每一位成员息息相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的维护。 公益作为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促进治理具有重大的功能。 首先就凝聚功能而言,公益是团结的象征,可以融合歧见,形成同盟;就合法化功能而言,公益向公民确保公共政策所达成的利益平衡是值得期待的,也是值得支持的,从而使公益的诉求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就代表功能而言,公益提醒治理主体不可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上不可在公平正义上有失偏颇。在治理视野下,公共利益的的范围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公共利益不再局限于团体内,而是超越领土、国家、民族的概念,不仅是团体的成员,包括我们的后世子孙都将被纳入公共利益的范畴。据此公共道德也不仅在与自觉维护狭小共同体利益的美德,更在于维护全人类以及子孙后世利益的情操。

2、责任与契约是服务治理的行为准则

服务治理的中各治理主体间,各治理主体与政府之间都是地位平等的治理主体,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布命令者,其与各治理主体之间是协调与指导的关系,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责任日益模糊,但又显得格外重要。服务治理中责任不再是清晰单向的向上负责,而是在各主体间模糊又强烈的“发散”。第一层面是政府对其它任一治理主体及社会公众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的责任,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做法律法规规定要做的事,而且还要做法律法规没规定的事,就是所有对社会有益的事。 第二层面是治理体系内任一治理主体对其它主体的责任,最后是系统内的治理主体对公民的回应责任。在服务治理中更加强调行政人员个人责任,行政人员的个人负责机制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出色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的个人奖励,另一方面是对未达到目标或者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个人责任追究和惩罚。在治理领域中, 完完全全的照章办事还远远不够,必须变革和创新。

服务治理是一个开放的治理空间,空间中主体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要遵守团体成员的认可并达成共识的契约。契约与传统的规则有着明显的界限,契约接近于全体成员达成的一种共识而区别于规则强制性地应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 契约是在主体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自愿建立的一种相互约束关系,具有平等性、双向性和自愿性。治理体系中政府的正式权威不断弱化,权力逐渐被分散,责任不断模糊并多向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多边治理格局的形成使得契约作用的发挥成为可能。治理时代,公益已经超越社会、政府、国家而蔓延到全球, 社会将是一个契约社会而不是一个规则社会,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不是在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定,而是遵守社会成共同体认可而达成的社会契约。政府在多元主体治理体系不再是规则的制定者与维护者,而是以服务的行为取向促使社会组织在公开平等的治理环境下,对共同关注的公共问题共同协商和对话,达成共识形成服务共治。

3、信任与宽容是合作治理的基本精神

社会化大生产把人类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类空前的公共生活,人们的公共生活不断扩大,原来彼此分隔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合作成各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的行动机制。社会治理与市场一样也存在失灵,其治理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经济学领域认为共同利益是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却忽视了其只是合作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合作不能维持是由于缺乏信任。在社会治理中,信任对于合作的价值一方面是信任使得不同社会组织能形成一个共同体,另一方面是能降低集体行动的成本。将信任上升至道德层面,尤斯拉纳认为基于道德而非利益的信任是人类充分合作的必要条件。他认为“道德主义信任是不涉及对具体的人或人群的信任……道德主义信任是一种信仰,即信仰他人与你共有的基本道德价值。”现实治理领域中,合作失败更多的是基于利益的不平衡,信任无论是作为信仰或是美德都没有在合作治理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合作治理对信任的需求与日俱增。治理领域中人们的普遍信任,其直接影响是促进社会合作的生成,进而出现一种普遍的合作秩序,使整个社会进入和谐的境界。

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使得宽容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合作治理中的宽容是指尊重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多样化,宽容不同社会组织间的不同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合作治理是一个多样化的竞技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各治理主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追求着独特的价值目标,面对共同的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提出各种观点或者采取不同的行动,面对各种观点的并存于对立,而要承认他们具有平等权利,就要具备宽容的意识。宽容可以消除合作的噪音,兼容并包是加强沟通、消除边界信息不对称,实现跨边界合作的重要条件。当信任与宽容完全一体化的时候,即当合作型信任宽容关系出现的时候,人类才真正进入一个普遍合作的社会,政府与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才不只是工具和手段,而是稳定的社会关系”。把宽容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引入合作治理中并加以重视,强调社会治理主体只有在相互尊重宽容的基础上才能有长期的有效合作行动,创造更多的共赢博弈的机会,以实现共同利益。

摘要: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向政府提出了以下三大要求:在社会组织和运动对社会治理过程的参与上,它要求政府促进而不是限制;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的行动方式上,它要求政府服务而不是控制;在与其它社会治理主体的关系模式上,它要求政府谋求合作而不是竞争。同样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合作、多中心和网络化特征,内在的要求社会治理以公益和公德、信任和宽容、责任和契约为关键词。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8

十篇“经济史札记”写完,接下来最需要直面的乃是法律史领域里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况且法律与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性人所共知,笔者在以往札记中讨论的所有经济和社会现象,如果追溯起来,其根源往往深植于法律和制度法理的层面。

两个馒头的故事

法律学是极大的领域,其头绪异常繁多。但笔者对中西法律的介绍却是从区区几个馒头说起,这是希望说明:假如一套法律和法理体系,其逻辑脉络能彻底贯通至诸如几个馒头的所有权等极其细微处,那么其成熟强悍、对各社会层面无所不在的涵盖力,就一定非常惊人。

下面来看具体的故事:

明清时北京城的民事归宛平、大兴两县管辖,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宛平知县沈榜出版了他记述县衙各类事务的著作《宛署杂记》,其内容之详明、涉及行政环节和社会生活之广泛使之成为重要的制度学史料。

比如书中记载每年春天在地坛举行的皇帝“躬耕”仪式:此前一个月,由宛平、大兴两县选出几十名年高有德的老人到顺天府中演习礼仪,同时准备牛犁、谷种和各种耕作器具,选良民数百人在地坛内搭建华美的“耕棚”。至期,由宫廷教坊司演员扮成风云雷电地土等神碉,再由演员装扮成各色村民,摇拨浪鼓、唱《太平歌》;又由乡民们持扁担扫帚等农具排列“籍田”左右,同时由“导驾官”两人牵牛,两位老人扶犁,两位老人执加箕作施肥状……如此这般地簇拥着皇帝在“籍田”里走三个来回,再由随祀各级官员表演播种等程式,然后皇帝接受百姓们奉上作为普天之下拥戴圣君统治之标志的五谷。受贺后,皇帝大宴三品以上众多官员,同时“赐耆老及农民,各馒头二个、肉二斤”,以示对子民的恩典。

至此,这套表演还不至令人奇怪。关键是沈榜书中透露的下面的规矩:每年皇帝籍田仪式(以及类似众多的“制度合法性表演”)所靡费的一切用具和消耗,从彩亭、描金犁具、蓑衣斗笠到皇帝官员宴饮、颁赐给百姓的馒头酒食(如上文说的“赐耆老及农民,各馒头二个、肉二斤”)等等,这所有花费都是由宛平、大兴两县衙门各负责一半,强行摊派给京城的众商户承担,其价目在《宛署杂记》中开列得极其详明、点滴不遗,比如皇帝用的牛一头,价八两银子;二十天喂养费用是一两六钱;五谷五斗,价三钱等等。

臣民社会的基本大法

类似的无数故事在中国延续了千百年,却从未有人察觉其逻辑上的悖谬。只是到了我们知道公民国家有关物权和纳税人的法理之后,才终于想到应该提出诘问:既然皇帝“躬耕”仪式的所有成本都必须分毫不爽地由百姓自己分摊支付,那么为什么耆老们领到的馒头肉食,却一定都要作为盛德无边的皇帝对于“子民”们的施恩赏赐呢?

这样的究诘其实还应该更多,比如百官们的俸禄和行政开支既然完全出自“小民”们的赋税,可为什么两千年间从来不称官员为“吃百姓粮”,而一定要以“吃皇粮”(这甚至是一直沿用至今的语汇)、“受皇恩”,来定义他们的身份和职责呢?

对上面问题的梳理应该可以写部大书,但概括起来也可以说得很简单,这源于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中国,从来没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制”;相反,天下万民的生命和一切财产,在终极的意义上都必须属于皇帝,即柳宗元代表长安百姓给皇帝的颂表中所定义的“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同时,由于各级“官权”是皇权的直接延伸,所以百姓生命财产又必须归属于官权,即17世纪时一位中国商人在叩谢官员的恩德时所说的“小人是老相公的子民,这蝼蚁之命,都出老相公所赐!”(《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都归皇帝一人”的所有权制度

再讲个由一位外国人记下的更生动的中国故事。

清末俄国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写有《尘埃: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一书,此书第一章标题即为《土地所有制》,其中有一段描写:

众所周知,中国的所有土地,如高山、谷地、耕田、荒原等,都归皇帝一人所有。朝廷可以随时随地征收所有土地。对于已被开垦耕种的土地,它们只象征地支付一些损失费,而从不顾及失去土地者的悲惨命运。由于中国人很清楚自己国家的体制与制度,所以,即使正在耕种的土地被朝廷征用了,也没有人去控告,或者反抗。

几年前,曾有过这样一件事:清政府拟在全国范围内架设电报网。几千公里的电报网横贯全国,占用了许多旱田与水田。但令人奇怪的是,竟没有一家农户向当地政府提出索赔或要求补偿的。这种对直接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漠然处之的态度,使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国人仍像置身于史前阶段,即中国人传说的神农、伏羲时代。

一次,当劳工挖坑作业时,恰巧碰到了一块墓地。据说该墓地是由皇帝赐予的,所葬之人曾是清政府的要人。逝者的后人见到祖上的墓地被碰了,吓得惊慌失色,一下子跳进坑道里,大声叫道:“不许再挖了!如果你们敢在这里埋下一根电线杆,我就立即死给你们看!”

这时,一直跟随在外国专家身边,负责调解民事纠纷的朝廷代表站了出来。只见他走近那位一直坐在坑道里的后人,开始规劝道:“我真不明白,像您这样既聪明又有学问的人怎么能像个孩子一样不懂事!难道您真的不清楚大清上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皇上的!就连你们祖辈的所有钱财、荣耀不也是皇上给的吗?!而如今架设电报网、挖坑施工正是按皇上的旨意去做的。您可别忘了,如果抗旨,那可是要杀头的!不但杀您的头,还杀您的全家人的头。您想,我这些话可不是开玩笑的吧!”

官员的规劝,言简意赅。听罢,那个书呆子就规规矩矩地从坑道里爬了上来。他走到官员面前屈膝行个礼后,便默不作声地站到了一边。

这活灵活现的场面描述,把“每一寸土地都是皇上的”这制度大法普及给了在场的无数中外“看客”。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书写格式 篇9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 查 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

三、报告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四、调查报告书写格式要求

1、调查报告用 Word 软件编辑,一律打印在 A4 幅面白纸上,单面打印。

2.调查报告的上边距:35mm;下边距:30 mm;左边距:30 mm;右边距:20 mm; 行间距:1.25倍行距。

3.页眉的文字为: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用五号宋体字,页眉线的上边距为25mm;页脚的下边距为18mm。

4.调查报告页码用五号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下端居中。使用1,2,3…。

5.字体要求:“前言”字样黑体三号,正文用宋小四。调查报告页面设置注意装订线,页码一律用五号居中标明。

6.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图表应认真设计和绘制,不得徒手勾画。

五、封面

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篇10

2014年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格式要求

一、内容

必须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指导教师、团队信息、正文六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具体顺序如下:

1.标题

2.摘要

3.关键词

4.指导教师

5.团队信息

6.正文

7.参考文献

二、版式要求

(一)纸张:A4纸

(二)字号及字体:

标题部分用2号宋体字,加粗;摘要、关键词、指导教师和团队信息部分用小4号楷体字,摘要、关键词、指导教师和团队信息用黑体字;正文部分一级目录用小4号黑体,其他部分用小4号宋体字;引文用小4号宋体字。

(三)行间距:

行距为19磅固定值,字间距为标准值。

(四)页边距

上3.0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脚1.5厘米。

调研报告样稿如下:

关于农村规模化经营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规模花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农村规模化经营

指导教师:张三(**大学**学院教授),李四(**大学**学院教授)

团队成员:李四,王五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国际技术贸易法律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一)技术的原因导致的是什么样的关系

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方式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而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

1、在国际时务中的运用

(1)……

(2)……

2、在贸易中的使用

……

(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如何使用

……

二、TRIPS的主要内容和规则

TRIPs的来源: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代表于1987年10月提出,有关知识产权规范的谈判,不能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各项协定和世界版权协定作为唯一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代表于1987年。

……

三、规模化经营的现状

……

参考资料:

[1]李文.中国国际贸易概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格式 篇11

民法典编纂中,相对复杂的方面有两点:其一,如何妥善处理民法典编纂与商事立法的关系。商法是调整平等的商事主体(商人)之间的商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商事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事关系是市场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等构成的商事法律体系是“市场法律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故此次民法典编纂必须对如何容纳与体现“商事市场法律制度”加以回应。在存在学科意义上“民法”与“商法”二元划分,仍存在立法模式上的所谓“民商合一”(制定一个包括商法的大民法典)与“民商分离”(制定一个民法典与一个商法典或商事通则)理论争执的情况下,民法典编纂更应抓住时机,廓清理论纷扰,全面承担完善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工作。

这并不是说,民法典编纂要全盘吸纳商事法律制度体系,而是民法学界必须防止闭门造车,与商法学界和工商实务界就民法典编纂中的相关问题形成持续会商机制,充分考虑商事主体作为职业化的民事与市场主体,在交易风险预见与承担、在行为要件的公示与变动等方面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在民法典总则中预留,无身份特殊性的普通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与商人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商事法律关系)调整方法的区分机制;对在未来民法分则中需要特殊规定的商事合同、商事物权等特殊制度应进行总结和预先设计,从而有效形成民法总则对民商事法律体系全局的统摄,以及体系内部的协调。

其二,如何对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字号”主体进行“恰如其分”的民法调整。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日益证明:公共资源借助国家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法人为代表的特殊民事法律制度,可以进入市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竞争力量,形成自然资源的公众有偿使用体制,但民事法律不加区别地对国家主体、国家权利提供“平等”的市场化保护,也反映了这些公共利益代表混淆为普通自然人,推卸宪法赋予的公共利益实现义务。一些垄断国有企业利用所谓市场平等地位大肆攫取垄断利润,内部人收入与福利畸高,普通公民却缺乏分享途径,少数国有企业由此蜕变为垄断官商;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等所谓市场手段,推高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进而推高社会公众的购房居住成本等。对此,由民法所提供的过度市场化法律制度支持难辞其咎。

在此次民法典编纂中,应尽力辨别此类公共主体与资源“遁入”私法的情形。原则上,对国家以“公法人”身份行使的国家所有权应认定为“公物权”,其主准据法应为位于行政法中的公法人及公物权法。对此,民法总则法人部分与分则中物权部分均不应越位调整,唯留“其他法律未规定的,准用民法之规定”兜底。对国有企业法人应严格区别对待,对行政型、自然垄断型及典型公益性国有企业法人,不宜认定为民法中的企业法人,而应由归属经济法的“公用事业”法调整;对现阶段仍大量存在的竞争型国有企业,也不宜在民法中赋予其完全的、混同于私人公司的企业法人地位,应设计保障公共利益实现的特别规定,并为旨在督促其公共利益实现的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律法规的介入留足入口。

围绕“加快市场法律制度建设”,民法典编纂尚须完成参与构建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任务。市民社会是一个与政治国家既相对立,又与其保持了千丝万缕联系的多层次、复合型的历史范畴。其最为核心的含义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市民社会是由私人活动逐渐产生的准公共领域,公共服务以市民社会内部组织的自助方式提供,实现某种无须国家参与的直接与低成本的社会治理;又在此基础之上,市民社会还可以是对政治国家的监督、评价乃至决定力量。

上一篇:后的家小学作文下一篇:无悔的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