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本土化

2024-07-27

人力资源本土化(精选12篇)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1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FDI)和研发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本土化己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要考虑的重要战略目标。

1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发展现状

自跨国公司投资之日起,就己经在寻求资本(包括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第一阶段,人力资源本土化仅局限在低端劳动力层面。20世纪80~90年代,跨国公司对在国内招募的一般劳动力,从事生产制作、加工和服务工作,并对雇员进行初级就业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而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都由母公司外派的外籍职员担任。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本土化向高端位移,并开始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进入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高级人力资源本土化趋向更加明显。跨国公司积极在我国著名大学、科研院所招聘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同时大力吸收海归人员,很多高级职位和主要管理岗位均由中国人担当。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加大了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来提高人才素质,还开展了技术交流、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构造工作团队、塑造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激活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的本土化推向高潮。

随着今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甚至全球中心,仍然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根据中美商贸发展委员会己经公布的《在华外企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中,来自中方的研发人员平均已经占到9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本地化程度可见一斑。

2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比较优势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雷蒙德·维农提出了有名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其重要观点是:当新产品投入市场时,通常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当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日益成熟而走向大规模生产时,产品日益变得标准化,需要标准化的技术和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这样在这一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就由最初开发时的技术和资本丰裕型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丰裕且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国家。这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常沿着从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再向发展中国家的梯度进行。

利用不同国家的研发成本的差异,以降低公司研发成本是跨国公司实行研发和人才本土化战略的重要驱动因素。曼斯非尔德的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对于研发投入成本在各国之间的差异和变动是比较敏感的。西格森认为世界各国研发环境和研发资源的供应状况是存在差别的,因此,研发活动所涉及的成本也是不同的,从长期来看研发活动的重新选址也许会提高公司的竞争地位。

3 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跨国公司之所以有实力打入我国市场,是由于他们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然而当他们进入到异域市场后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劣势,即自己所属国家文化与本土的差异,在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优势。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将其本土化的战略必将有助于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

(1)人力资源本土化有利于增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己经成为当今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也是企业进行R&D活动最基本的条件。跨国公司借助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满足了企业由于全球化扩张带来的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强烈需求,克服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瓶颈;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又具有成本低、供给弹性大的特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尤其具有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成为所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因此,继在华R&D投资之后,争夺国内的人力资源就自然成为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2)寻求资源最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动因。在人力资源方面,发达国家具有高效创新才能和战略组织管理才能的人力资本相对丰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具有模仿制造革新才能、战术管理才能的人力资源,这就产生了劳动分工。

从跨国公司发展规律看,人才本土化战略是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最优配置的体现。跨国公司的全球化FDI投资正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而展开。由于各国间要素禀赋差异的存在,又由于发展中国家初始的资本收益较高,所以一般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等这些稀缺昂贵的要素,另一方面也利用发展中国家一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相对丰饶和便宜的要素。通过生产与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以实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资源最优化配置。

(3)利用中国巨大而明显的综合区位优势,以获取巨大的比较经济利益。我国的综合区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拥有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己经步入了普及化、大众化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二是国内本土市场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消费市场,且潜力巨大,具有高成长性,这也成为吸引跨国公司FDI投资的区位优势。另外,我国较为宽松的科研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条件也成为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有利条件。

跨国公司充分使用中国本土人才,有利于开展研发的本土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国技术人员本身很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掌握中国市场特点,以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和文化观念,从而研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占领、拓展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4 我国应对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策略

跨国公司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趋势为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本国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会变压力为动力增强我国人力资源质量,改善人才结构,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们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

(1)高度重视国内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良好的用人环境。随着跨国公司R&D投资增加和人才本土化的推进,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国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看,跨国公司吸收高级人才的比例在逐步上升,比例虽小,但质量极高。在此形势下,要使我国成为“人才高地”,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此,政府应转换管理职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良好的用人环境。

(2)不断优化宏观科研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在科研政策和环境宽松、人力资源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但是我国目前在科研环境方而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科研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都成为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的障碍。另外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因此,为了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档次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从政策角度来看还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增加科研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科研环境。只有不断的增加科研投入,才能在资金上支持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加强吸引外来投资的区位优势,我国企业也才能充分吸收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新技术的关键,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管理体制。

(3)国内企业在加大对研发投入的同时,还应实施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创新。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资金这几年的投入增长很快,由2001年的744.4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020.3亿元,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的比重从2001年的1.65%增长到2003年的1.73%。而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达到5%的时候才有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己经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瓶颈。只有加大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从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与跨国公司竞争。

(4)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不断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和分配机制改革,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薪酬体系。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拴心留人”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真正发挥人才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5)对我国短缺的国际化人才,要制定移民政策、外国专家保护政策,引进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抢滩中国的有利时机,鼓励项目合作、兼职、学术交流、担任顾问等多利,形式为国内服务,把外国专家人才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引进米,以弥补我国高级人才和国际人才的不足。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2

法资源之本土化与法理念之国际化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就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提供了依据。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职责是“强化监督、公正执法”。检察机关把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公正实施,确保执法机关公正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宪法在赋予检察机关职权的同时也提出了职责性的要求――公正执法,也就是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公正严格、刚正不阿。我国在去年加入WTO后,各项事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检察事业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所要解决的就是过去的老体制与WTO的基本规则不适应的部分的更新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建立世界统一大市场。而我国的旧的经济运行模式是计划经济,这是与市场经济刚好对立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建立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指导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司法制度与WTO的基本原则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检察工作在WTO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与时俱进加快改革的步伐。笔者现将从法资源和法理念这两个方面谈一下我国检察工作改革的新思路。     1、法资源之本土化     1、法资源本土化的提出     何谓法资源?笔者认为,法资源就是指一国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行为意识以及与之有关的一系列物质、文化、伦理道德等的总和,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软资源(法行为意识)和硬资源(法律法规、执法和司法架构及配置等),笔者认为软资源尤为重要。法资源在其定义中就体现出其本土化的特点。关于法资源的本土化问题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北京大学的朱苏力教授的研究可谓是较为完善的,他在专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将法资源的本土化问题论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一个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都应当建立在本国的法治资源基础上,只有这样法律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苏力教授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多次提到《秋菊打官司》一例,秋菊和她的乡亲们所分享的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才算合理的看法明显与正式的司法机关所奉行的那套认识不同(当然他们在内部也存在差异),但可惜的是我们在其中却很少看到后者对前者的同情式的理解。这表明当时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并不是建立在中国的法资源基础之上的。一个法治现代化论者也许会为秋菊的顽强毅力“反映出的中国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法治社会的“即将到来”,却很少能体会到这种举动后的无数屈辱和辛酸。现代的法学家有可能为秋菊与她的乡亲们的古怪的“说法”感到难以理解,因为这种“说法”是“现代法制的救济工具箱”中所不能提供的;但是他们可能很少意识到秋菊与她的乡亲们的真正的要求正是体现在这种“说法”中的。 中国的法治建设只能建立在本国的法资源基础上,因为它毕竟不是用来欺瞒世界的“装饰品”,而只能是全国百姓权益的“护卫者”。中国的立法者要关心占全国人民80%以上的农民群众的“说法”,而不是制造一座漂亮的海市蜃楼;中国的执法者要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作为衡量执法行为的价值标准。我国在向法治社会的殿堂迈进时,要注意到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贯彻执行的可能性,因为法治社会毕竟是要由全社会居民的观念认同和行事方式来实现的。     2、我国法资源的现状――传统与现代并存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农业国家,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的人文传统价值理念。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熏陶下的中国人以讲究人文伦理道德为人生修养的价值趋向,人们之间用自身的伦理美德和社会舆论来维系和善的关系。在这里舆论起到了法律强制所不能企及的作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塑造出中国农民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在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几乎是零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只有在加强团结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互益式的帮助和体会交往的乐趣。“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之间即使产生了矛盾也不愿诉诸法律,而是借助舆论来修补这张产生了破洞的关系网,加之中国的伦理宣传的“人性本善”的论点,这就使中国居民产生了厌诉的情绪,而信奉教化的作用,这与西方国家基于“人性本恶”的伦理观点引发的诉讼解决纠纷的理念是不同的。当然中国的犯罪高发地是位于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城市,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较农村开化,这正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但是,这种开化的思想是在受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和仅仅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洗礼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何者影响更大,不言而喻。     在看到中国的传统体制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对中国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以及贯彻执行,使我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法制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民生活水平也是日新月异,逐步提高。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它将影响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我国的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趋向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场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国不想固步自封的话。然而,要想融入这个世界大市场,就必须建立起符合WTO基本规则的完善的法制,确保法治的最大化,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但是这种法制的建立要符合中国人民现有的价值趋向,符合中国人民的行事方式,因为只有这样的法制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调解制度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日本的司法组织架构是西方化的,但是日本的法律社会运作确是根植于其本土的。日本的法律是“没有现代的现代化”(棚濑孝雄语)。     2、法理念之国际化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及其要求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为全世界人民的经贸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一个统一大市场。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进行交往,必须要建立一种全世界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的规则来加以约束,使所有违反WTO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有效的运作,市场主体才能安心地进行交易。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包括:(1)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本质上要求每一成员平等的对待其他成员,它是宪法平等原则在贸易规则中的表现和具体化。(2)透明原则,要求成员方公布所制定的贸易措施及变化情况,不公布不得贯彻实施。(3)自由贸易原则,要求成员方取消不必要的贸易障碍,开放市场,为货物和服务在国际间流动提供方便。中国接受了《WTO协定》就意味着中国接受了自由贸易原则。(4)公平竞争原则,要求各成员不应采取破坏市场竞争的措施,纠正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为各国间的货物、服务贸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方建立起与其基本规则一致的贸易措施及法律法规,要求各国政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保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守其基本规则,使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世界接轨,逐步迈进法治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精神资源。     2、WTO对中国法治环境的影响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导致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更新,为的是更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更好的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一个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发展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挑战与机遇同在 ,失败和成功并存。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这是件好事,证明我们认识到了原有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树立起市场意识,并且认识到市场的建立要有法制作为保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导向,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看到,口号的辐射范围虽是大的,但真正贯彻落实起来确有诸多困难:一是我国的法制不健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一部分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也就是不适合中国的法资源环境,因而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WTO的基本规则是每一个成员国都要遵守的基本规则,是加入WTO要负担的基本义务。各成员国只有用这些基本原则来指导本国的立法,在法律法规中体现WTO基本规则精神,才能使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我国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紧了立法步伐,制定、修改、废除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的是更好地融入世界大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加紧法治建设的进度。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履行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中国入世后,法治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检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为了能胜任“强化监督、公正执法”的责任,我国检察机关必须进行改革,树立起国际化的法理念(国际化的法理念是一种来源于并适宜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化价值趋向,现今国际化的法理念就是符合WTO规则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法理念),探索新形势下检察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3、中国检察事业的发展趋势     1、中国检察权的正确定位及其作用 要想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检察权的性质。时下,关于检察权的性质定位问题的讨论可谓是热火朝天、沸沸扬扬。其中有代表的要数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倪培兴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卫东教授。倪培兴先生认为检察权是司法权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陈卫东教授则认为检察权是一种国家行政权。两位先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恩格斯讲过“三权分立是人类对自身的恐惧的产物”。 但我国的政体结构不是西方所谓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中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本土化资源 结合 感知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613.6

美术是现实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应在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人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1】。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和利用本土化资源。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发现艺术的根源,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并不缺乏美术教育的素材和资源,既能节省和节约教育成本,也往往对美术教育而言,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性格培养层面来讲,也是一件好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自身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对小学美术教学与本土化资源相结合工作的开展总结归纳如下:

(一)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小学生美术教育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主旨要求,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制度需要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2】。就受教育群体而言,小学生性格发育不成熟,比较幼稚,也比较容易情绪化。教师需要饱有耐心的同时注重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式、灵活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学习美术,切身感受到学校也能和家里一样有着温暖和欢笑。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加强和其他任课老师以及家长的沟通,从而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做好教学工作。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培养和提高,给教师提供给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学习一些科学的美术教学方式,或者与同事以及周围学校的老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水准。

(二)、培养学生对人物的观察,进行人物描绘

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捕捉细节,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都是绘画的素材。例如,教师通过安排课程作业,让学生观察描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通过直观的描写素材,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的情感,比如父母鬓角的那一根根白发,或者是爷爷奶奶辛苦一辈子那双粗糙的手等等。培养学生对人物以及生活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传统道德基础,这样的描繪任务对学生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作能力

美术描绘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一种自我感知力和想象力。教师的工作经验或者是人生经验也好如果强行灌输在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学生缺少了自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可以让学生描绘任何自己觉得有感触的事物,学校也可以学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活动,让同一处的风景经过每一个同学的思维创造加工后焕发出新的不同的色彩。

(四)、利用本土建筑资源作为素材进行描绘

教师需要向学生就所描绘的建筑进行一些背景介绍,对于古建筑的描绘,给予学生丰富的创造空间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奠定文学素养;对于现代建筑的描绘,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到现代文化特征;对同一建筑物的不同角度的观察,会展现不同的画面从而出现不同的描绘,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会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五)、学校邀请本地有绘画经验的人来学校传授经验

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更好的传承民间美术资源,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对于促进美术活动的多元化表达以及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十分有益。因此,美术教学也不能忽视民间美术资源的作用,需要积极的将其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多元化的理解【3】。同样,生活中并不缺乏绘画爱好者,这些人也往往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例如,社区老人们平常喜欢将绘画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们的绘画技巧也相当稳健。学校可以邀请这些老人们到学校里给学生们传授一些绘画技巧和心得,让这些优秀的绘画经验和技巧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让学生增进对美术的了解,懂得美术的学习和创作需要一颗安静平和的心,摆脱浮躁和不安,学习老人们那种稳重和成熟。

(六)、利用本土化资源,开展一系列校内活动

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合作进行绘画比赛。就学校内部而言,可以组织开办画展,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将学生优秀的绘画作品展出,也可以开办设计比赛,如班徽或者校徽的设计。就学校之间,可以联合开展绘画作品比赛,统一立意拟题,从而协商选出优秀的绘画作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的同时,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交流学习。同样,通过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感情,让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审美意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情感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创作【4】。 生活中不缺乏各种描绘的素材,只是缺乏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善、恶、忠、奸等等都可以成为描绘的对象。绘画可以是对直观事物的描绘,也可以是将抽象的感知以捕捉到的细节通过具体的描绘所展现出来一门艺术形式。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的发挥利用好各方面本土化资源,这样的美术教学才往往更符合实际,也更具有魅力。

【1】;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成功(教育)[J];2010年03期

【2】;唐明;小学美术教学中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美术教育研究[J];2015年01期

【3】;陆燕;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措施分析;才智[J];2014年36期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4

事实上, 人力资源本地化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关注的热点和重要的战略目标。一般来说, 人力资源本地化通常被定义为在外资企业中由本地人员替代外方人员的职位的过程, 即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 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 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在这个过程中, 外资企业对本地员工进行技能的开发将决策权逐步授予本地员工, 直到本地人员最终替代外方人员。

从这个定义出发人力资源的本地化程度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 由本地人员替代的外方人员的数量和所需的时间。第二, 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本地员工的业绩表现。第二, 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本地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离职率。如果本地员工在接受公司的培养后“跳槽”, 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地化努力应该说是无效或者失败的。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的优点

跨国公司进行人力资源本地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点,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本土形象, 提高融合程度

人力资源本地化有助于该外资企业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 使消费者更易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另外, 人力资源本地化有助于外企处理与中国政府部门等的关系。外方人员由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很难在短期内熟悉中国本地情况。本地人才具有了解情、熟悉办事习惯、与当地人容易接触和易于打开局面等天然优势。通过使用本地员工带来的关系资源, 外资企业可以建立和改善他们与客户、政府部门的关系。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华的人才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 LG电子在任用中国人担当中国分公司高层的同时, 将LG电子 (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LG电子有限公司, 这一系列举动无疑是在加快自己与中国人、中国市场的融合。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 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 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形象。

(二) 节约人员薪酬水平,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从理论上来说, 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 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 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 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 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 跨国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 外方人员的薪酬水平通常要比当地水平高很多。另外, 他们还享受各种津贴及公司汽车、高级豪华住房和经常返家的旅费等。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 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

相反, 本地的中国管理人员的薪酬是根据中国本地企业的工资结构决定的。通常, 外方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是同等职位的中国本地经理的数倍, 甚至数十倍。人力资源本地化为跨国公司降低在其外派人员上薪酬支出上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 完善内部晋升机制, 提升本地员工士气

职业发展前景是激励员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对晋升前景的不满是造成外企内部本地管理人员离职的关键因素。积极的人力资源本地化战略将给中层管理人员和有潜质的员工发出一个在该企业拥有内部晋升机制的信号。调查显示, 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 人力资源本地化程度越高, 中方员工的稳定性也越好。当前, 中国员工正在寻找那些能与他们有效沟通并了解他们实际问题的管理人员。与外方人员相比, 中国管理人员由于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与员工交往较为容易。对于那些重视员工的长期忠诚的企业, 这方面的考虑将促进人力资源本地化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策略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本地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 “就地取材”, 聘用本土员工

高薪直接聘用中国本土的员工是跨国公司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最基本的战略。许多跨国公司认为, 本地化的优秀员工及管理层更了解所在国消费者的需求, 更能帮助企业将其一流的科学技术及其成功的经验扎根于所在国文化, 为其在所在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可口可乐公司便破天荒地任命了首位华人总裁陈其伟, 不仅仅是对本地的优秀人才争夺在其目标中, 可口可乐公司还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国企改革下岗人数迅速增加的现实, 提供贩售机和饮料给下岗工人, 这些为谋生计的人们为跨国公司进一步大规模地占领市场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二) “事前伯乐”, 培养在校生

当今, 劳动力普遍重视理论教育和实习培训相结合。考虑到现在在校大学生找实习机会困难的现象, 跨国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 为部分在校优秀推荐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转和企业文化, 也有利于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发掘潜在优秀的学生, 以较好的待遇邀请他们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 以达到提前吸纳优秀毕业生的目的。

如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已成为中国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 主要是因为这两家公司每年都要从国内名牌大学中选聘优秀毕业生到公司工作, 且给予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

(三) 教育先行, 设立培训中心

很多跨国公司通过设立“管理学院”或“培训中心”来加快人才本土化进程。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能使跨国公司员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掌握更为先进的技能。而且, 还能让员工深刻感受到公司的企业文化, 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和忠诚度, 使其在公司中充分发挥作用, 为企业创造出更为丰厚的利润。

摩托罗拉组建了摩托罗拉大学, 开设了通讯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每年该公司都要挑选一批国内大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的短期目标是使他们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 长远目标是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目前, 摩托罗拉大学已培养出了100多名代替外籍主管的国内高级管理人才。另外, 一些跨国公司还积极与我国高校合作, 共同建立培训基地, 仅清华大学就有跨国公司培训中心14个, 而IBM则与我国20多所大学有合作项目。

(四) 经营计划, 设立研究院

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无疑会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猎取目标。正如韩国三星集团总裁所言:“我们在中国设立研究院, 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拥有很多通讯方面的优秀人才, 这是韩国所缺少的。”其他跨国公司也十分重视通过在我国设立研究机构来吸引优秀人才, 松下电器中国研究开发公司宣布, 将引进100名研究人员, 5年后将建成1500名人员的体制。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共有科研人员500多人。近年来, 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呈持续增长趋势, 目前已超过600家。

(五) 取长补短, 并购挖掘人才

目前, 跨国公司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资产重组, 整合资源。有的跨国公司进行重组的主要动因就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公司在进行并购时, 主要考虑的就是人才。思科掌门人钱伯斯认为并购主要是为了人才, 他说:“我们衡量一次并购是否成功的标准, 首先是收购公司员工的续留率, 其次是新产品开发, 最后才是投资的回报率。事实上并购时你真正购进的是人才。大多数公司在并购完成后就开始削减被并购公司的员工, 而思科公司则在不遗余力地挽留, 有时还将被并购公司的重要人才安排在关键岗位上。”思科公司的并购求才战略, 使其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六) 文化突围”, 吸引人才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 篇5

【摘 要】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的艺术教育中,让本土优秀文化走进幼儿的心中,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获全面、自主发展。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中,要以历史文化为契机,让幼儿领略家乡魅力;要以饮食文化为媒介,让幼儿品尝幸福;要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幼儿心灵。

【关键词】本土资源;主题教育;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82-01

本土资源是一座具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幼儿教育者敢于更新观念,把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感受本土文化魅力。我们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童年生活,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开展主题教育,在幼小的心灵播撒本土文化种子,唤起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曲江有始建于南朝的南华禅寺,闻名中外的马坝古人、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独具风味传统美食,粤北地方采茶戏……怎样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呢?如何将本土优秀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之知晓、热爱,使之乐于参加本土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将来能以一己之力把本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值得幼儿教育者探讨。

一、以历史文化为契机,领略魅力

曲江历史遗迹闻名,文化博大精深,极具教育意义。曲江“马坝”得名富有神话色彩。马坝人遗址,是13万年前人类祖先“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是文化与景观相融、科普与教育相结合的好去处。佛教圣地南华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教育者善于利用本土资源,以历史文化为契机,开展《家乡的古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家乡魅力。

引导幼儿了解狮子岩和南华禅寺。狮子岩是石峡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遗址。我们收集了大量富有神话色彩的典故,相关的图片、视频,知晓“马坝”神奇得名,了解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孩子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促进孩子萌发为家乡服务的美好愿望。明白得名缘由:形状象一头狮子――狮头峰与狮尾峰两座一高一矮秀丽玲珑的石灰岩孤峰组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让幼儿亲临实地感受,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我们根据主题教育需要,组织“马坝人遗址“ 南华禅寺”亲子游活动。带领孩子参观狮子岩、博物馆,欣赏溶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孩子们对马坝猿人的塑像、再现的生活情境、使用工具,甚至是头骨等都倍感好奇与兴趣。孩子们在雀跃中接受了科普教育,家乡的敬爱之情也油然而生。带领幼儿南华禅寺半日游: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鼓楼、伏虎亭等精雕细琢和美丽壮观的古建筑令孩子赞不绝口;南华禅寺中的四大天王、五百罗汉、三宝大佛、六祖慧能神奇人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南华禅寺一游,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唤起孩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还为我园的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引导幼儿探寻曲江历史名人,他们的优秀品质与事迹感染着我们。曲江曾孕育出盛唐名相张九龄、禅宗六祖慧能、北宋名臣余靖等一批历史名人。在《家乡的古文化》主题教育中,孩子们学习张九龄的偈语、名言诗词,了解一代名相张九龄的神奇人生;探寻名臣余靖事迹,认知伟大人物的抱负等。

开展《家乡的古文化》主题教育,我园本着以历史文化为契机,让孩子们感受曲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曲江历史名人,唤起了孩子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领略家乡无限魅力。

二、以饮食文化为媒介,品尝幸福

曲江,人民勤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家乡人民以智慧与勤劳创造许多美食。马坝油粘米与大塘扣肉齐飞,罗坑茶樟市黄豆腐共色。因此我们以饮食文化为媒介,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教育,引导幼儿品尝属于曲江人的幸福滋味。

引导幼儿了解学习推介家乡特产。曲江特产好又多,名副其实的美食。如饭后齿颊留香的马坝油粘米、无渣质鲜火山粉葛、味甜如蜜枫湾水蜜桃、果味清甜的南华李、于清代就由外地茶商收购浓醇回甘的罗坑茶等。在主题教育中,让孩子对本土的特产看得见、摸得着、尝的到。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动家长配合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的实物、图片、视频,系统引导幼儿认识曲江特产;另一方面重视孩子亲身的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组织孩子到沙田柚基地进行秋游,感受农民辛勤的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带孩子去米厂参观马坝油粘米的碾制、包装,引导孩子对比马坝油粘米和普通大米的异同,凸显马坝油粘米米粒细长、更晶莹洁白的优点。结合生活活动,组织孩子在烹饪间煮油粘米饭、品尝油粘米饭,感受油粘米饭何为香滑软熟、齿颊留香的特性。又如:结合食谱,让孩子参与厨房削火山粉葛皮,厨房阿姨熬汤后,送到各班,孩子享用过程中,用嘴嚼出了火山粉葛上等餐料无渣、质鲜、肉嫩、味美的特点。其次,结合环境布置、角色游戏的开展,运用所学的知识“推介”特产、“销售”特产,孩子们在玩乐中,不仅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了孩子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还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美食。曲江大塘扣肉、樟市黄豆腐、龙归冷水猪肚、江湾灰水糍、大塘艾糍、马坝竹筒饼等,独具粤北特色。它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温饱,还能给我带来幸福滋味。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活动,我们从它的起源、使用食材、制作工艺等展开探索。为发挥幼儿积极的主体作用,我们让家长带领幼儿到马坝或乡镇,了解、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让幼儿参与收集曲江美食的图片,用于主题墙环境布置。让孩子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美食,我们通过与幼儿谈话、操作、分享美食等形式,让孩子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曲江美食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特别是我园举办的“曲江美食” 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们大显身手,品尝曲江特色美食。

在开展《家乡美食爱不够》主题教育中,我园以家乡美食为媒介,为孩子家长创设交流平台,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陪伴的快乐,品尝幸福的滋味。

三、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心灵

曲江,全国采茶戏之乡,采茶戏是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艺术文化,曲江采茶剧团为“曲江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我园以采茶戏这一艺术文化为乐符,开展《我是曲江客家娃》主题教育,让孩子从小了解曲江的传统文化,用曲江采茶艺术文化陶冶幼儿心灵。

引导老师了解曲江采茶戏的来历、演唱、表演形式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为了提升老师对本土艺术文化的理解和教育水平,我们诚意邀请热爱本土文化的叶翠玉老师参与我们的主题教育研究,还邀请“曲江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专业人士指导老师学习采茶戏的云步、矮步、搓身等专业动作,让老师对采茶艺术的掌握更精准、传授更到位。这些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将本土优秀文化作?榻逃?的资源,让它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陶冶孩子心灵。

让每个孩子会演唱表演曲江采茶戏。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全园掀起一股人人学“采茶”、人人唱“采茶”、人人跳“采茶”的热潮。我园利用晨间活动、课间、入睡前、起床时播放曲江采茶音乐、歌曲、歌谣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通过哼唱和模仿学习采茶曲。晨间操时间渗透一些采茶律动、客家童谣等,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感受曲江传统艺术文化带给自己的愉悦。我们还经常组织孩子欣赏《补皮鞋》、《卖杂货》、《磨豆腐》、《打鸟》等曲江传统采茶戏,了解采茶戏服饰、唱腔、表演技巧、角色及采茶戏古远的历史文化内涵,领略曲江人的智慧,培育幼儿热爱曲江采茶戏的情感。

创设本土艺术文化育人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幼儿在艺术环境中陶冶心灵。我们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的每一角落都融合本土艺术文化。如:班上的走廊都由教师亲手设计、幼儿亲自参与,布置的了“采茶舞步”、“采茶服饰”、“客家童谣”等。幼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本土文化艺术氛围,使我们的本土艺术文化深入幼儿心灵,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我园本土文化艺术特色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园被曲江区文广新局授予“曲江采茶进校园试点单位”,还创作了属于自己版权、本土风格韵味独特的歌舞音乐《新落水天》,创编了幼儿歌舞《曲江娃》、教师舞蹈《采茶乐》等优秀作品。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努力让本土艺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以艺术文化为乐符,陶冶心灵。

本土教育资源是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把它引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学习,无论是对教师和幼儿的成长、对社会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们将努力建设园本课程发展之路,确保本土教育资源在我园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运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 开发 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围绕着课程建设开展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但辩证地看,仅仅依靠课程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上好,让学生感兴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这一关键的切入点。可以说,只有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与高质量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才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异的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作一探析。

一、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同时也是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因此,保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实现其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随着媒介的发达,对于日常有各种多渠道接受信息,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教材资源和有限的报刊媒介资源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丰富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结合实践实施组织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这就迫切需要“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资源内需”,开发课程资源,依托鲜活的本土化课程资源,建立一个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基础知识为主干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体系和源源不断更新的循环资源模式。

二、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开发地域贴近性的课程资源,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各地方的自然、文化资源,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成就与特色,也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则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化地域贴近性这一基本认识,真正盘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心灵有后续的深度影响。由于本土化课程资源大都来自本地域,不仅可信度高,而且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关系密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消化,而且学生可以在调查过程中亲历改革开放给家乡、本土带来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课程的教育目的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中得以完成。

在这个意义上,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之要点就在于课程内容应与学生实际结合,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与国内外发展动态实际结合。换言之,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于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各项现实资源上。尤其是学生所在区域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是该地高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笔者在所处的温州大学为背景的相关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中介入本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例如,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与专业结合的“草根创业模式”、“大学生当村官”、“实践课堂设在企业车间”等立足本土社会经济资源的生动事例,与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具有鲜活的说服力。此外,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原则之一就是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更好地了解地方需求、梳理地方资源搭建了一个桥梁,更为本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地方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深化了认识,更为体现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最终回到地方各岗位工作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说,及早地系统了解本土地域特色,能缩短未来工作时融入社会的过渡时间。因此,独特的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必然成为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和突破口。

三、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是主动有效地研究、开发、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的主导者,更是探索发现宏观、微观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感知历史的亲历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提高,更从情感上培育了教师的爱国爱乡精神和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这些收获对于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影响力,培养锻炼教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指导能力必然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如温州大学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也是“温州模式”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大学生和当地社会经济接轨的介质,必然融合为各高校德育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本土化课程资源的结合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也是实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而对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2]陈江土.加快课程资源开发,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J].福建教学研究,2007(10)

[3]谢昌蓉.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科教文汇,2008 (11)

【作者简介】王晓华(1982- ),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7

关键词:跨国物流公司,HRL,策略

1 引言

我国物流市场已全面开放, 物流业已成为跨国物流公司在华投资与发展的热点。据统计, 到2010年为止全球100强物流企业绝大多数已在中国开展业务, 并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 通过重组或并购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 业务回暖并稳步发展。主要代表有Fedex (美国联邦快递) 、DHL (德国敦豪) 、UPS (美国联合包裹) 、Maersk (丹麦马士基) 、Schenker (德国辛克) 、Kuehne&Nagel (瑞士德讯) 、Panalpina (瑞士泛亚班拿) 、TNT (荷兰天地) 等, 他们早已全面参与到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制胜之道, 以人为本, 为了赢得中国市场的竞争, 跨国物流公司把HRL (人力资源本土化) 策略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 HRL内涵

HRL (Human Resources Localization, 人力资源本土化) 一般指跨国公司开发东道国人力资源、使其成为公司雇员主体的过程。在数量和表象上体现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本土雇员代替母公司雇员, 但替代的前提是子公司所在国人员有能力完成原来由母国人员担当的任务, 并确保公司的持续良性发展。对在华跨国物流公司而言, HRL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包括本土化程度的提高和本土化层次的不断提升。

3 跨国公司在华实施HRL的动因分析

实施HRL战略将有助于跨国物流公司在华竞争保持优势, 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HRL是跨国物流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协同要求

据《财富》杂志调查, 超过92%的跨国物流公司已经或计划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区域总部, 以推进本土化发展。本土化战略要求本土团队将公司的全球标准紧密结合本土客户的实际需求, 把服务恰当地传递给客户, 赢得客户信任, 赢得竞争。此过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本土化, HRL是跨国物流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协同要求。

3.2 HRL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沟通效率

跨国公司母国雇员的薪酬待遇明显高于本土雇员, 实行HRL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各级团队的HRL确保了雇员在文化理念、语言思维等方面的一致性, 有效提高了组织的日常沟通效率。因此跨国物流公司在各职能、各层级上更倾向于培养任用本土人员。例如, 德国DHL的中国团队没有德国人, 美国Fedex和UPS在亚太区团队中美国人不到2%。

3.3 HRL有利于消除文化差异与冲突带来的管理障碍

两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可能引起母国雇员的沟通低效率、感知障碍和态度偏差等问题, 导致工作投入度降低、团队精神弱化甚至人际关系恶化等现象;此外语言问题容易使母国雇员遭遇交流障碍。实施HRL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上述现象, 有利于业务活动顺利开展。

4 中国物流人力资源现状

跨国物流公司在华实施HRL必须考虑中国物流市场的人力资源现状, 否则将影响、阻碍HRL的效率与效力。中国物流市场的人力资源特征见表1。

4.1 物流从业人员总体层次较低、平均薪酬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高端物流市场进入壁垒较高, 低端物流市场进入壁垒低, 长期以来企业与从业者首先选择了低端物流市场, 形成高端物流市场进入者不足、低端市场企业与人员进入者过多的局面;加上物流人力资源前期与后续的培养不够等原因, 造成物流从业人员层次低、平均薪酬低。跨国物流企业实施HRL需充分考虑雇员薪酬与层次问题。

4.1 物流从业人员稳定性低, 跳槽较频繁

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处于低级阶段, 员工在组织中成长的效率与效果不尽人意, 加上薪酬水平低, 造成从业人员稳定性低, 忠诚度不高。这就要求跨国物流企业解决如何提升和保留优秀雇员的问题, 使HRL彻底化、持久化。

5 跨国物流公司在华HRL策略

跨国物流企业在华HRL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

5.1 锁定HRL的目标团队

研究表明, 管理团队、网络服务运作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是跨国物流公司的核心团队, HRL策略应聚焦于3个团队的本土化。

(1) 管理团队本土化。跨国物流企业拥有资金、网络、技术、品牌、管理等竞争优势, 但优势归根结底是人才创造的。因此本土化战略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即HRL, 而管理团队本土化是HRL的核心模块。本土管理人员优势明显, 比母国管理人员更了解本土政治经济与社会宏微观环境, 关系与资源面广, 善于将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有效应用等。据调查, 目前Fedex、DHL、Maersk、Kuehne&Nagel、Schenker等外企在华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中国人。

(2) 技术研发团队本土化。客户的需求不但持续变化而且蕴含了大量本土化元素。因此跨国物流企业的解决方案必然要本土化。本土人员具有本土文化教育背景、更了解本土技术环境与本土合作伙伴特点、更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的优势, 所研发技术与方案更能与客户需求有效匹配, 增强跨国物流公司的服务竞争力, 因此技术研发团队本土化在HRL策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3) 网络服务运作团队本土化。网络服务运作质量是跨国物流企业生存之本。只有本土团队才能将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质量标准紧密结合本土客户的实际需求, 把服务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客户, 赢得竞争。网络服务运作团队的HRL是服务质量的保证。

5.2 实行高薪酬, 使HRL高端化

充分考虑我国物流从业人员总体层次较低、平均薪酬水平较低的现状, 设置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打造高端雇主形象, 是跨国物流企业HRL的基石。据调查, 跨国物流公司中国区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市场中位线, 管理人员薪酬为国有企业的1.49~2.68倍, 大学应届毕业生起薪为民营企业的1.69~3.18倍, 如近两年DHL、Fedex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为3 500~5 000元, Maersk为4 000~5 500元, 其他管理培训生平均起薪为4 500~6 500元。高薪成为跨国物流公司吸引本土人才的基本手段, 打造了高端雇主的形象, 更容易吸引高端物流人才的加入。

5.3 注重打造新人, 使HRL彻底化

为提高雇员的总体层次, 应注重新人起步阶段的打造与培养。为争夺人才幼苗, Kuehne&Nagel、DHL、Schenker等物流外企每年在大学生毕业前1~2个学期到各重点高校宣讲, 招聘管理培训生和各岗位职员, 通过系统培训、严格选拔后补充到各职能部门。跨国物流公司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新雇员培训与提升机制, 包括派遣雇员到母公司培训提升、大力开展在岗培训、跨职能经验研讨会等方式。只有从新人抓起, 倾力打造新人, 才能让HRL更彻底。

5.4 全方位提升雇员, 使HRL持久化

充分考虑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忠诚度不高、稳定性低的特征, 跨国物流公司应注帮助雇员设计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全方位提升雇员。众多物流外企设定团队指导雇员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 定期回顾实施情况, 创造职务晋升或调整的机会, 切实帮助雇员分阶段实现职业目标;同时为雇员提供培训课程或网站课程, 分批派本土雇员到培训基地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与交流, 如DHL、Fedex、TNT在国内外建立内部大学培养雇员, 加强雇员对公司的向心力和忠诚度, 让HRL持久化。

6 结论

HRL是跨国物流公司在华本土化整体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动因, 充分考虑了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从基本策略着手, 从目标群体切入, 提出了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有效实施HRL的一系列策略。该研究对中国物流企业以及中国籍跨国公司制定参与海内外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源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建年.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崔子龙.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 2008 (1) .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8

一、生活为本, 素材本土化

课标中所谓“立足生活”就是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一般认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 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 它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本土化作文教学就是立足于学生本土生活, 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少量的社会生活等, 以及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情习俗、风景名胜、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均为习作训练的课程资源, 从中发掘、捕捉习作素材, 充分使习作素材本土化,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1.习作训练素材本土化就是强调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要求我们要走进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身边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一切, 使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一精神, 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习作的“真”实践———本土化生活的“真”体验, 积累丰富真素材, 以解决学生“无物可写”、“无话可说”的窘境, 落实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本土化校本课程为习作本土化素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许多学校根据实际开设了丰富的、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如挑幡、武术、泥塑、竹编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小养殖、种植的劳动校本课程, 每年一次的“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课程, 同时还设有军训、射击、长征教育、科技制作等项目, 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本土化习作素材, 应重视引导学生留意积累。

二、因地制宜, 体验多元化

本土化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体验的内容自然也是多元的。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 引导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学习积累, 学会感受生活, 尤其是感受本土化的童年生活。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 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内容与计划。例如, 我们农村孩子分阶段完成这样的体验任务:用西瓜做个小灯笼;做一个小动物标本或植物标本;赤脚走一段田埂或山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一件小武器;学做一个手工编一个小玩意儿;采一次野果或摘一次水果;用水果制作一种饮料;采一束野花;学干一件农活;认识并尝试一件木工工具或农具;养几只田螺或泥鳅;围一次小水坝;摘一次菜;烤一次地瓜;煮一次八宝粥;认识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学种一盆蔬菜或泡一次豆芽;学做家乡特色小吃 (包饺子、做芋饺、炒豆子、包粽子) 等等。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积累生活经历。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验内容的多元, 还要注意引导体验形式、手段、方法的多元。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 也要注意角度不同, 时段、季节不同的体验等, 从中关注变化, 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此外, 还应注意引导个体体验与团体、群体体验的不同效果, 鼓励有创意的体验。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光饼”时, 笔者精心策划, 让学生确定不同的角度, 自主选择至少参与三项关于“光饼”的体验活动: (1) 观察老师傅制作光饼过程; (2) 亲自试着制作几块光饼; (3) 采访光饼致富能手; (4) 参观家乡光饼致富村———房村, 了解它的过去; (5) 和家人做一次光饼小吃; (6) 调查身边不喜欢或喜欢吃光饼的人群, 及其原因; (7) 研究光饼储存办法 (常见方法, 尝试体验哪种好, 有没有更好的) ; (8) 为光饼做包装设计; (9) 调查光饼制作的环境、卫生; (10) 传统烤光饼和现代烤炉烤光饼工艺的异同调查。并由此派生出的体验活动:光饼与肯德基比较调查, 思考怎样让光饼像肯德基一样走向世界;了解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有趣的饼。只有深入研究本土生活, 精心设计, 适时适当安排, 立体感知, 学生才能获得对事物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 也才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体验过程、结果。

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体验任务或作业时, 通常存在一种通病:要么敷衍了事, 要么简化过程, 很难达到老师设想的效果。其次, 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 学生感受不深, 常表现出无话可说, 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因此, 有时教师应做体验的先行者、与生同行者, 及时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地做实、做细体验的引导, 使学生在体验时目标明确、选择的角度有利、步骤方法正确、侧重点突出。并能做到有效观察、思考、收集、记录等, 努力让其经历有所强化, 情绪有所触动, 心灵有所启迪……切实丰富学生的内心生活、情感世界, 真正为写作训练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这样也才能确保写作时“呈现眼前, 浮于笔端”、“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真实表达所见、所思、所想。

三、抓准契机, 习作训练智慧化

习作教学的关键是导练。将习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成为生活中的必需。而让学生有东西写、愿意写、能够写, 是导练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感动、喜悦、惭愧等情感常常会在瞬间应境而生, 境过而逝, 因此我们要像摄影师、记者、猎人那样时刻准备出击, 寻找并把握一个个精彩的生活瞬间, 用心、用笔记录下美好的生活, 表达交流情感、感悟、记忆。教学中, 不应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 囿于课文命题的习惯做法, 而是要善于发现本土生活的习作切入点, 顺应学生心理, 准确把握学生强烈的表达意向、愿望、情感、需要等的时机, 智慧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训练。

1.一材多用, 因“材”导练。难得的好素材, 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安排, 抓住某个点, 辐射几个面, 贯穿多种体验, 形成多元习作训练, 让学生的语言得到丰富的训练。如围绕家乡的“竹”这一素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 进行两种以上形式的习作训练: (1) 写一篇关于某个竹艺、竹编制作过程的说明。 (2) 向游客介绍家乡的竹, 写一篇导游词。 (3) 写一份家乡竹品种及其竹笋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的调查小报告。 (4) 想象竹山、竹品、笋竹城的未来。 (5) 为竹产品 (竹席、竹地板) 做一份广告设计, 写一份广告语或广告设计说明。 (6) 赞扬以竹致富的领头人。 (7) 记自己走进小竹林, 赏竹或种竹、摘笋、挖笋、剥笋、吃笋等趣事。 (8) 介绍自己参观竹加工厂的经过。

2.应境而生, 因“境”导练。习作训练只有在学生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 因置身情境中, 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否则, 习作兴趣就会减弱, 情感就会降低。有时, 一句话就像个导火索, 引发出口头表达的良好情境, 在情境中, 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不轻易评论, 让学生在心理无设防的情况下吐真言、表真“理” (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诉真情。如一次开学初发新书, 一本极其褶皱的新书十分显眼, 如何发出呢?我突发奇想地举起书, 当众问哪位同学会要, 一位调皮的学生竟然掷地有声地抛出一句话“哪个傻瓜会要那样的破书?”教室里一阵轰然笑声后, 窃窃私语。突然, 一位学生竟站起说:“我要!”又是一片唏嘘……借此情境, 让学生“大做文章”———因置身境中, 肺腑“真言”跃然纸上:知识是不会皱的;书的本质是一样的;一“念”之差, 两种态度;对不起, 我错了!……

3.情到深处, 因“情”导练。小学生是多情的, 而又多变的。关注其情绪变化, 在发生变化之时, 善于抓住其情感, 许多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习作训练也是如此。有一年, 开学已过两个多月, 笔者突然被调到六年级方老师任教的班级代课。因她高度近视, 又出现眼疾, 无法继续胜任, 即将离任, 学生对方老师依依不舍, 于是, 上课之初就顺“情”推“作”, 和学生聊方老师, 激发学生说出方老师与自己在一起时的乐趣, 你三言、我两语, 话如泉涌, 情难自禁, 事后学生写下如《方老师的眼镜》、《幽默的方老师》、《再见, 亲爱的方老师》等感人挚诚的习作。

4.以媒为介, 因“媒”导练。生活中的一部手机、一种新玩具、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篇课文、一种特产、一种小吃、一场电影等都可能是引起班上同学谈兴未艾的话题。学生迷恋的玩具, 如溜溜球、小陀螺、航模、三国游戏卡片, 等等。它们总能掀起一阵阵校园流行风, 并由此派生出各种生活冲突。教师只要灵活地顺应学生兴奋点, 引导学生留意其中的情形, 观察其中情态变化, 由衷而言, 就能自然成文。如:班上掀起一股玩溜溜球的热潮, 不论男女生, 许多同学课间都兴致勃勃地耍弄。有的技艺娴熟, 玩法花样繁多;有的动作笨拙, 需反复琢磨;有的相互切磋, 沉浸其中;有的同学上课时还偷偷摩挲着, 不肯放手……笔者抓住这一兴趣点, 创设了自己———一个“笨老师”真诚向同学们拜师学艺的情境:一拜知识高者为师, 介绍溜溜球的相关知识;二拜技艺高者为师, 以比赛选拔老师, 并传授技艺, 示范讲解;三拜玩品高者为师, 谈玩物节制、玩中学问、玩中见品格等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 《笨老师学艺》、《三人行, 必有我师》、《当一回老师的老师》等习作悄然流淌于笔下。

5.活动为核, 因“需”导练。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活动是集体生活的核心。在班集体中, 但凡开展活动, 就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小社会的预演, 激发他们的兴趣, 巧设门槛, 富有挑战, 调动学生对习作的需求。如在班干部的选拔中, 模拟总统选举, 开展不同职务的自我推荐或推荐他人 (写推荐书) , 参与竞选的主要班队干部要进行竞选演讲, 确定后就职演说, 参与班级工作后要写阶段工作小结或述职汇报, 其他同学也可对他们进行工作评价写评语;东西丢了, 写个寻物启事;离家到实践基地活动, 独立自主生活一个星期, 多天没有见父母, 写一封信与父母交流;学校班级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给班主任或校长写个建议等。应生活需要进行导练, 使学生能感受到习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本土酒店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初探 篇9

随着我国当前旅游酒店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酒店呈现高端发展事态,但是与不断上升的服务质量相比,酒店的人力资源流失的缺口越来越大。本文将分析当前酒店业人力资源不足和流失原因,并根据温州云天楼米兰国际大酒店的调研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酒店业人力资源不足和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现实中工资福利与现在务工人员期望值之间的差价不断增大

雇员在没有出现家庭或者个人特殊需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的轻易的自愿离开企业。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应该是相对工资水平。如武汉一些旅游专科学校和职校,学生毕业的首选是境外酒店,如迪拜酒店、海外邮轮从事酒店餐饮服务。能去这些酒店,成为不少学生的梦想,收入和国内酒店行业的收入绝不只是翻倍而已。酒店行业的跳槽,特别是低端员工的跳槽往往与工资待遇,休息时间,住宿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除了跳槽,离开酒店行业的员工也非常多。酒店业的工作性质使得绝大多数酒店从业人员以服务为己任,工作时间较长,休息假期少,并且劳动强度大。同意前度的工作在很多行业收入会明显高于酒店业。大多数酒店工资起价较低,比如,服务员包吃住工资1000-1200元,领班高出几百块。

多数普通员工文化程度并不高,专科也不多见,一般年龄在18-20岁年纪小,处理自己事情还存在着盲目性。他们大多贪玩,不能接受长时间,如一天8、9小时以上的楼面劳动。会因其他酒店或者说行业的工资较高而流向其他酒店和行业。

(二)员工不能正确的理解酒店行业,认为没有发展前途

虽说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人们作出最终决策的唯一依据。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即便是能在这家酒店拿到比同行们更高的收入,他们也会跳槽到那些能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酒店或其他企业去工作。

还有不少年轻的员工,来自内地农村,在其家乡父母的眼中,酒店业不是充次着“不法不当经营”,女孩去了酒店非常危险;就是认为从事酒店行业就是给人“端茶递水,帮人擦桌子、上菜,没有出息”。员工工作得不到亲人的认可。对酒店业的不足认识和错误偏见也极大的加速了酒店人力资源的流失。

(三)高素质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同度不高,成就感不足

常规认为员工指职员和工人,而往往忽略管理者也是员工,特别是高素质管理者。这些高素质管理者包括我们传统定义里上过本科大学,专业是旅游或者酒店业的员工;还包括那些多年从事酒店行业,经验丰富老到的稀缺酒店管理人才。

他们大多在酒店内从事较高职务,但是也是劳动强度高,很可能收入和劳动投入并不相符的一部分人。他们及家人也在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

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没有给他们这些人正确的收入、情感对待,也是很常见的。当他们做到高位时,如果没有很好的成就感或者收入笼络,他们也会发生离开自己熟悉已久的酒店。对于这些酒店而言,他们的跳槽将会成为酒店巨大的损失。

(四)员工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以及员工情绪的问题

酒店业工作的特殊性,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性质单一,往往会让员工滋生厌烦、抱怨的行为。一旦出现了负面情绪,大家就会相互埋怨、责怪来转嫁这类的负面情绪,加剧员工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矛盾。这些都会加剧人力资源的流失。

即使一些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了自己较为完善的情绪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积极向上的拓展训练,还是会因为酒店业从业的另一特性而失败。另一特性即,工作就是与形形色色的客人打交道。这些客人有一定数量的素质不高,甚至非常无理的也有,一旦发生矛盾,员工的情绪容易失控,照成酒店财物名誉损失,或者人力资源流失。

二、酒店业人力资源不足和流失的建议

人力资源本土化 篇10

关键词: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

读了临沂大学李同胜教授等撰写的《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8) 一书, 感受很深。书中对乡村教育的剖析深入透彻, 针砭时弊;对乡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索深刻具体, 切中实际;对乡村本土资源类型的研究思路清晰, 科学全面;对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策略探讨深入具体, 可学可用。我通过读书中的基础篇, 更新了教育观念, 从操作篇里学到了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从模式篇里我认识到了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

本书充分吸收了来自乡村学校一线的课程改革经验, 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与升华, 对相关理论进行面向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我校作为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项目的实践学校, 我作为一个探究实验的实践者, 更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

一、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正如书中所述:“挖掘利用乡村社区特有的课程资源, 促进乡村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 不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突发奇想, 而是有坚实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 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 符合教育规律, 特别是乡村儿童成长规律。厘清这些理论基础, 可以提高我们重视本土课程资源的主体自觉性, 明确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思路, 指导我们更好地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和利用规律。”[1]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Dewey) 主张的“教育即生活”, 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 到20世纪“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等等, 都是我们做好乡村学校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根基。这些真知灼见, 是经过无数的教育家历经艰苦卓绝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得的, 在沂蒙山区乃至我校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中再次得到证实, 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的体验中, 收获了幸福, 得到了快乐, 也获得了成长。

其实,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了教育实践中“死读书、读死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活书”呢,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便都是活的书。”[2]用今天的话说, 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产生活实践都是活书, 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乡村孩子生活在庄稼、蔬菜、大树和野花、小草等丰富的植被世界里, 行走在山石、小河、树林和广阔的田野之间, 与山羊、水牛、小兔、小狗为伴,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科学世界的起点;他们在祖辈的神话传说中走进梦乡, 在浓郁的风土人情、乡村礼仪和人际交往中长大, 在土地庙、观音寺、家族祠堂中感受神秘与庄严, 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都是他们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开始;他们跟随父辈田间劳作, 帮助妈妈料理生活, 与同伴一起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生活, 这些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感性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乡村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它们都能进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丰富营养。

二、乡村学校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我校地处沂蒙山腹地孟良崮下, 乡村孩子尽管不乏自卑、自闭, 但他们从小在玩石子、和泥巴、弄树枝、捡树叶中长大, 当他们面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时, 他们的自信就会受到激发, 他们的特长就会得到彰显, 他们的个性也能得以张扬。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 把课堂搬到大山里, 引导孩子们把生活当作课堂, 把兴趣变成特长。我们领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寻找奇石, 挖掘树根, 捡拾落叶;组织他们集体为奇石命名, 创作根艺, 制作树叶画;引导他们利用泥巴制作小泥塑, 进行美术创作, 等等。

孩子们在广阔的乡村田野里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 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美, 继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如我们利用石头树叶做教具,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小进行党史、国史教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刘婷婷同学发现了一块像女人小脚的石头,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老奶奶的小脚, 我们借机让孩子们探究封建社会歧视、残害妇女的历史, 让他们感受到新社会的优越性。尹传奇同学发现了一块酷似中国版图的石头, 如获珍宝, 就给石头起了个名字———中华石, 我们抓住契机, 在各班召开了“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 激发了孩子们爱我中华、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其“中华石”以及由这块石头引发的动人故事, 和学生的感悟体验文章, 都给学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乡村本土课程资源可以运用到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乡村本土课程资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 是乡村儿童耳熟能详的现实经验。从教育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因地制宜地挖掘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可以融入到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层面, 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激活儿童的感性经验和现实基础, 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通过学习方式的活动化和学习空间的开放化, 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区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等课程,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通过本土文化的融入和凸显, 可以促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建设。”[1]乡村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与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沂蒙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 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 创设英语学习的现实情境, 打破科学与生活的层层壁垒, 实现滋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只有与乡土文化相结合, 才会贴近乡村学生, 亲近乡村学生, 才能与乡村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获得生机与活力。

我们指导孩子们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制作方法, 采集形态万千的动植物标本, 按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 拼凑出精美的图案, 制作出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卡,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还可以将形态各异的标本卡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客人。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开展了“捏泥塑, 巧制作”活动, 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泥塑作品。为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创新成果, 学校分别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标本、泥塑”展室。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观看了作品后, 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纷纷为展室题字。

四、乡村本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书中提出了“立足课程要素回归本土资源的实践模式”和“立足本土资源挖掘课程价值的实践模式”两个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模式, 具体阐明了乡村学校发挥本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途径。针对本土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 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技能、拓展知识视野的科学价值;也可以挖掘其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掌握思考的规律与策略的方法论价值;还可以挖掘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情意性价值。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于生活, 又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 如我校创办的“柳笛”文学社和《柳笛》手抄报, 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 自己到皇上寺、孟良崮等实地采访, 于撰稿、编辑、排版、美工于一体, 创办出成千上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校报校刊, 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先后登载学生习作5000余篇, 其中有200多篇被《中华少年》等十几家报刊发表, 有20多篇征文分别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并于2014年在全国校园媒体评选中获全国校报校刊一等奖。

这些来自于乡土, 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实例, 成为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宝贵素材, 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特长, 拓展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综合素质。寓能力培养于实践活动之中, 在创新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感悟升华中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 本书依托沂蒙山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乡风民情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内容构成、乡村教育内涵的挖掘、利用模式的探讨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书无论在理论的引领, 还是价值的追求, 无论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还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 乃至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 都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掩卷沉思, 本书事例鲜活, 分析理性, 旁征博引, 道出了来自乡土的本真东西, 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使人容易接受。乡村学校固然有其短板, 但也有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 只要带着发现的眼光, 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 以创新体验教育为载体, 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能量, 塑造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胜, 等.乡村学校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43.

利用本土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一、合理整合,优化课堂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资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预期并最终实现的教学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和动力,它最终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也决定了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应根据目标去开发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资源开展本土课程。如《我和大师交朋友》一文,就是试图通过儿童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对大师的羡慕和尊敬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寻访大师的童年,了解大师成才的故事,使他们对大师的人格魅力产生由衷的倾慕;或带领学生到名人纪念馆、故居去瞻仰,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自己的偶像,再到相应的场馆了解大师的生平事迹与成就。通过本土课程资源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大师变得有血有肉,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榜样。

精心设计活动,巧用活动资源。为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本土课程资源,在时间和运用方法上都可不拘一格,使其更好地促进品德教学。

课前准备善用资源。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如教授《家在自然中》这一单元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动物园、植物园等场馆,对有特色的动植物的外形、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验证,了解一些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这样,学生们在品德课上就有许多生动的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呈现巧用资源。品德教师应成为有心人,把每次活动内容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当品德课堂涉及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它信手拈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如教授《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回忆秋游时去了什么地方、开展了哪些户外活动、有什么有趣的事等问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课堂延伸活用资源。品德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德育的结束,还应该通过课外延伸活动,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如学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后,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有了初步了解。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走进青少年活动中心,去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各种职业的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领悟到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有机整合活动,挖掘课程资源。品德教师在开展课程拓展活动时,应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让家长、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都成为品德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本土课程,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使活动切合实际而富有成效。

与德育活动整合。品德课应与少先队活动和其他学科活动进行有机地整合。如学校少先队每学年都要在春游、秋游以及节假日安排“本土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组织大队辅导员及各中队辅导员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安排开展与品德学科相关的活动。这样,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与少先队员的活动目标就会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与亲子活动整合。加强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家长也是品德课程资源之一,他们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为学生开展本土课程活动提供帮助。我们可开展“家长义工”活动,让家长自愿做学校义工,点燃家长的参与热情,带领孩子走进本土课程。

与假日活动整合。一年中的寒假、暑假,加上法定的节假日,这些假日为开展本土课程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儿童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假日小队是深受他们喜爱的活动形式。但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给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并引导他们做好活动计划和各项准备。如上了《我看家乡新变化》一课后,可让学生自由组织假日小队,到家乡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感受家乡的巨变。在小队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观察,在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多样,丰富课堂

资料收集。收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品德课的主要方式,教师可根据品德学科学习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收集的目标和范围,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利用和交流。如上《民俗民风知多少》一课时,可让学生自愿组成采风小组到家乡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家乡的一些时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并给家乡的民风民俗把把脉,看看哪些是消极愚昧的?哪些是积极健康的?

参观访问。组织学生到本地相关场馆参观访问,是了解真实社会比较好的学习形式。参观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参观的任务,保障参观活动的效果;参观时,要引导学生专注地进行观察,对场馆中的题词、雕塑等都要细细品味,可以做一些摘抄,拍一些照片,画一些示意图等,这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操作实践。品德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提高,还是能力的发展、行为的养成,都需要他们直接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而本土课程的场馆中正好有不少操作性、实践性的活动设计,让儿童动手动脑。

主题探究。结合本土课程资源,教师可让学生适时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还可事先帮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和探究方法。如教学《寻找巴金先生的足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主题,走进其博物馆、故居等,去调查分析、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自己探究的成果。

三、讲究方法,提高实效

开发的目的性。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师只有把具体资源和课程目标联系起来,才能避免单纯从所谓鲜活性、趣味性和新奇性的角度去取舍,才能使资源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但资源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精挑细选。

活动的序列性。如果不考虑资源的难易程度、使用范围、投入时间及不同类型的互补,主题活动的推进就会显得凌乱而无序。如我校开展的市级课题《若水教育理念下,主题式德育活动研究》就是紧紧围绕培养“上善之人”的目标,对开发的本土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和整理,根据难易程度,有序、渐进、交织地将相关资源引入课堂活动,最终形成有主题的立体式德育网络,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作业的实践性。为指引学生对本土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基地的活动,设计具体的活动项目和作业单。有了作业单,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有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教师就可依据作业单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和激励。

总之,只要我们准确把握目标,找准本土资源和品德课程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品德实践活动,并有效整合相关资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就一定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能丰富、提升学生的道德生命。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双水小学

挖掘本土资源实现文化育人 篇12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开展“本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文化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形成了文化育人的教育特色。我校教学质量稳定,办学特色日益显现,在“刻苦、精致、合作、创新”的崧泽精神浸润下,全校师生正在打造一所优质的上海农村学校。那么,我校是如何利用“崧泽文化”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本土资源来实现文化育人的呢?

一、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崧泽文化”主题

在环境建设中,我们以“崧泽文化”为主题,将文化元素蕴涵于校园的每一个地方。2009年9月,一座聚集本土文化精髓的崧泽文化陈列馆在我校正式开馆。陈列馆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展示面积为八百多平方米,共有9个展室,包括崧泽堂、校史室、诗人沈瘦东专题、江南名俗苑、习理摄影、青浦田山歌、何氏八百年医学、崧泽文化长廊、青浦解放60年照片展等,共展出照片630幅,实物、模型350件,字画45幅,分别从社会生产、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教育等角度向人们展示了青浦的发展历程。

开馆以来,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古朴、雅致的陈列馆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同时,健康高雅的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崧泽文化陈列馆为我校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特色提供了生动的人文课堂。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崧泽文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通过相应的课程来实现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程建设当作生命线,除了关注课程的知识性、思维性、教育性以外,我们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崧泽文化”,积极进行课程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1.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实施校本课程

为了传承“崧泽文化”,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我校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开发了《崧泽,我们的骄傲》这一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走近并传承“崧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加深情感体验。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也慢慢体会到“崧泽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课程中有《崧泽文物》一课,教师考虑到崧泽出土文物离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而且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于是就带领学生在课前参观青浦博物馆和崧泽遗址,采访玉器收藏专家,收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文物资料按文物的类别分类,并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教学内容。同时,为了使本土资源能在课程层面发挥作用,教师把学生从社区收集的关于崧泽的传说和在博物馆收集的关于崧泽文物的录像设计到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积极性也更高。

学生用多种形式交流所学知识,有的制作了关于骨器、玉器、陶器的幻灯片,有的出示关于石器的美术作品,有的用玉和陶的典型器组合设计了班徽、书签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展示,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崧泽文物和博大精深的“崧泽文化”了解更深了,学生在分类、筛选、提炼、整理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想,并且指导学生利用崧泽文物制作书签,通过小小的书签,学生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崧泽,了解崧泽,文化育人的成效也随之显现。

2. 挖掘本土资源,在学科中有机渗透

除了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感受并学习本土文化,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教学服务。

例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诗人沈瘦东的作品,领会他描写的家乡景物和人民的诗歌,感受其中浓浓的书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教师还安排学生做讲解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和表达感受的机会。数学教师让学生走进“江南民俗苑”中观察先民们使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领会各种生动直观的几何图形,把抽象的几何图形变成直观的用具,从而突破学习难点。物理教师运用一杆大秤和木制榨床来讲述杠杆原理,令学生欣喜不已。思想品德、历史、美术等课的教师也充分利用文化馆的资源开展教学。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好学、乐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滋养。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崧泽文化”,是我校实现文化育人教育特色的重要渠道之一。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其行为、情感、精神和生命价值都受到积极的影响。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生命价值的地方,也成为了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在教育活动中实现文化育人

我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德育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此奠定了基础。

1. 开展以“崧泽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自2006年起,我校开展以“崧泽文化”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对于读书的内容,我们做了精心的选择。“崧泽文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民间传说、歌谣、习俗、俚语、谜语等生动活泼、脍炙人口。我校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把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进行分类,其中,《崧泽文化》《崧泽出土文物录》《崧泽瑰宝》等都是可供读书活动选用的有代表性的资源。我们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整理成“古文化遗产”“近代民俗民间文化和名人事迹”“当代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共三大类近二十多个小项的读书活动资料。

同时,每一阶段的读书活动都有各自的主题,如“知晓崧泽辉煌的古代文化”“崧泽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赵巷近代名人故事”“经济腾飞,和谐发展的新赵巷”等。活动形成以校长、德育教导、少先队大队部、班主任、语文教师为骨干的队伍网络,分工明确。德育教导负责落实读书活动的主题、阶段安排、检查评比和反馈;少先队大队部负责读书活动的具体开展和读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本班学生读书、实践活动、竞赛、学习笔记的指导与检查。

2. 开展“崧泽人知崧泽”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与读书活动相呼应,我校还开展“崧泽人知崧泽”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此活动受到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

参观访问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感受崧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读书主题,我们安排了对应的参观活动。例如,根据“知晓崧泽辉煌的古代文化”“崧泽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赵巷近代名人故事”等主题,安排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崧泽文化遗址、青浦博物馆、崧泽文化陈列馆等场所。

我校还积极举办各类成果汇报活动,如开展“崧泽文化读书节文艺汇演”,活动举办了四次,主题分别为“悠久历史,魅力赵巷”“丰富多采的赵巷民间文化”“名人荟萃耀赵巷”“和谐赵巷,蓬勃发展”。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汇报读书活动成果。我校还开展了“扬崧泽文化,做新赵巷人”文化和才艺展示活动,从“班班有歌声”到“班班有美展”,同时还举办了崧泽文化书画大赛,学生对“崧泽文化”的了解也逐渐深刻。

上一篇:室内理论课下一篇:现状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