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防治原则(精选3篇)
水体防治原则 篇1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分别是硝酸和亚硝酸的酸根, 它们作为环境污染物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尤其是在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以及动植物体与食品内。环境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污染来源很多。环境中化肥施用、污水灌溉、垃圾粪便、工业含氮废弃物、燃料燃烧排放的含氮废气等在自然条件下, 经降水淋溶分解后形成硝酸盐, 流入河、湖并渗入地下, 从而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
一、硝酸盐污染及其危害
1. 硝酸盐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地表水尤其是地下水硝酸盐浓度的增加, 引起欧美国家的注意。已经证实, 饮用水和食品中过量的硝酸盐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婴儿胃的血液成分比成年人更利于生成正铁血红蛋白, 患正铁血红蛋白症的危险性更大。此外, 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有致癌的危险, 多种资料都表明了这一点。鉴于硝态氮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饮用水质标准中规定, 硝态氮的最大允许浓度为10毫克/升, 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应标准, 我国目前暂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硝酸盐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其来源有两个。一是地表污废水排放, 通过河道渗漏污染地下水;城市化粪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放雨水淋溶等。这一类污染源具有点源污染的特点。二是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耕种地区过多施用氮肥, 其中约有12.5%~45%的氮素从土壤中流失, 造成农耕地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 随着化肥的广泛使用, 硝酸盐污染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对10多万口水井的调查发现, 有6%的水井硝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0%的水井氨氮含量超标, 中国进行调查的57座城市中, 地下水氨氮含量超标的有46座。
2. 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人为因素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包括农田大量施用氮肥, 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地下水污染的结果不但使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增加, 而且还会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污染等的含量增高, 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损害。硝酸盐对人体的另一危害是进入人体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人体的胃内可转化为亚硝酸盐, 并且可以与人体内的胺或酰胺形成亚硝基化合物发亚硝酸胺等。这种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性, 为强致癌物。不仅使成年人致癌, 也可以通过母体使胎儿致癌。国内外流行病调查资料表明:亚硝胺与人类的食管癌、鼻咽癌、胃癌、膀胱癌等肿瘤发病有关。此外, 亚硝酸盐具有抗甲状腺的功能。在碘含量高的水中, 如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也高就有可能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并且会干扰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 从而导致维生素A缺乏。较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会导致血脂下降, 导致心动过速等心脏病的发生。
二、硝酸盐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1. 地下水硝态氮浓度的增加, 与农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关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地面水和地下水硝态氮浓度的增加, 都与农田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关。美国伊利诺州在1949~1969年间, 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增加了10.8倍, 该州河流中的硝态氮平均含量也从3.1毫克/升上升到了10.9毫克/升。专家认为伊利诺州河流中硝态氮含量的增加, 至少有55%是由于化学氮肥施用不当所造成的。该州浅水井中有硝酸盐超标。在春季, 一些施肥农田流出的地下水中硝态氮常在14毫克/升以上。1973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调查, 在化学氮肥施用量达360千克氮/公顷农业地区, 50%的农用井水中硝态氮的浓度都在60毫克/升以上。巴黎附近的博斯地区,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 地下水硝态氮的浓度高达180毫克升。他们的结果证明, 水库水体的硝态氮含量与该水库集水域内农田所占面积和百分数和氮肥的施用量有关。我国情况也比较类似。如北方市郊1972~1982年10年间约600万亩耕地, 化学氮肥施用量增加与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增加趋势是一致的。如北方周围14个县69个点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据调查结果显示, 饮用水的硝酸盐含量半数以上超过国际通用标准, 有的硝酸盐含量高达300毫克/升。研究证明, 硝酸盐含量的高低与施肥及其他农业管理措施的关系极为密切。综上所述, 我国农业集约化地区, 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硝态氮的超标率正在上升, 这与化学氮肥的高量投入紧密相关。
三、硝酸盐污染防治措施
1. 选育累积硝酸盐能力低的作物品种
由于农作物不同品种及不同部位间硝酸盐含量有明显差别, 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特性, 从遗传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形态上筛选低富集型的品种, 尽快选育硝酸盐含量低的蔬菜品种。另外在选用蔬菜作食品时, 可尽量避免含硝酸盐较高的一些叶菜类如菠菜和根菜类的蔬菜, 减少硝酸盐的摄入。
2. 合理施肥
偏施和滥施氮肥是造成农产品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 选择适宜的氮肥使用种类和施用量是降低农产品中硝酸盐累积量的主要措施, 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作物的需肥规律选择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应重基肥轻追肥在收获前极早追肥。大力推广以钾肥为主的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这样不但符合作物对养分需求的平衡供应, 利于农作物生长, 而且会抑制硝酸的累积。此外, 大力推广有机氮肥, 可减少硝酸盐的污染。可适当地施用一些微肥。根外追放钼、锰及稀土微肥时, 对蔬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有激活作用, 酶活力可提高18%~62%, 植株体内硝酸盐含量可下降13%~20%, 又有研究表明番茄幼苗喷施稀土肥后, 硝酸盐浓度仅为对照的39%。
3. 合理施用氮抑制剂
氮抑制剂是一种可使有效缓慢释放的化学品,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得到推广和使用, 在美国使用的是氮吡啉, 与硫胺一起使用后可减少硝酸盐50%, 在德国多使用双氰胺 (DCD) , 它一般在24~48小时后就没有什么残留, 是一种优良的抑制剂。一般按氮肥用量的10%加入肥料中, 可减少菠菜中硝酸盐含量10%左右。据我国使用DCD试验报道, 在油菜中使用DCD与各种不同形态的氮肥配施比较, 以碳铵加双腈胺效果最佳, 叶柄中硝态氮可减少50%, 叶片中可减少24.8%。这些生物抑制剂的使用可减少硝酸盐在作物体内的累积, 通常在作物生长后期使用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2]吕殿录著, 环境保护简明教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杨若明著, 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与监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3]吕书君著, 我国地下水污染分析, 地下水, 2009 (1) 第31卷第1期.
水体防治原则 篇2
分析了晋阳湖水体污染的.成因,提出了补水渠截污、人工生态浮床、阿科蔓生态基、生态疏浚、渔业养殖等标本兼治的水质净化技术.
作 者:赵伟 王增长 郝强 范永 ZHAO Wei WANG Zeng-zhang HAO Qiang FAN Yong 作者单位:赵伟,王增长,ZHAO Wei,WANG Zeng-zhang(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郝强,范永,HAO Qiang,FAN Yong(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山西太原,030021)
浅论池塘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篇3
一、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
1. 池塘水体外源性污染
⑴工业废水污染。近几年来, 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 政府对工业废水排放监管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明显得到加强, 工业废水进入了污水管道或实施区域集中管理。但由于部分地区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或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 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 尤其是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的偷排, 致使水质污染事故频发。
⑵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养殖场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泄、处置等引起的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再则,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给河流、湖泊等水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湖泊是养殖池塘的进水源, 高温季节, 池塘需经常加注新水。因此, 外源水质的优劣与池塘水产养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高温季节, 因池塘加入被污染的河水, 造成鱼虾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2. 池塘水体内源性污染
⑴池塘老化。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 导致池塘老化, 池埂倒塌, 淤泥增厚, 有的池塘淤泥竟厚达1米, 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生息的温床, 诱发鱼病。
⑵残饵腐烂。池塘属高密度养殖, 养殖户往往因追求产量而提高放养密度, 势必加大投饲量, 使饲料过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鱼类的粪便, 在塘底积累成厚厚的淤泥, 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
⑶药物污染。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 由于养殖户缺乏防治技术和用药知识, 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 减轻养殖成本, 在防治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禁用渔药;有的甚至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替代渔药, 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二、池塘水体污染的危害
1. 池塘外源性污染的危害
外源性水体污染, 对池塘水质构成很大危害。化工、电镀、五金等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铜、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和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有机物, 很难迅速生化降解;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病毒、病菌等, 水体受其污染后会传播疾病;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和磷、氮等植物营养物质, 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生化降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于水中的氧气, 使水体缺氧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一旦池塘加注被污染的外源河水, 会发生病害、鱼虾死亡现象, 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池塘内源性污染的危害
池塘经过数年养殖, 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逐渐增加, 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不断增多, 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 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 引发疾病, 危害鱼类。同时, 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 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 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 pH值下降, 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 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 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若在外源性污水或气候条件作用下, 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此外, 用药不当, 会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分增加, 威胁养殖鱼类健康。
三、池塘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1. 池塘外源性水体污染防治措施⑴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
要生产质量安全的水产品, 必须要有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因此, 水域保护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政府要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 建立、落实水域保护责任制, 特别是环保、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监管力度, 严厉处罚直接排放污水的企业, 提高污水进管网比例, 实施污水区域集中处理。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的整治力度, 并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规范使用农药技术,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制止污染水域的行为, 遏制水域恶化趋势, 使水域得到恢复和改善。
⑵用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处理池塘加注的河水。一是物理法。在养殖池塘附近设置蓄水池、过滤池和曝气池, 使进入池塘的水源先通过过滤、沉淀、自然分解等过程, 除去有害物质, 净化水质。二是生物法。采用活性污泥法, 在曝气池中用活性污泥处理污水, 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通过吸附和凝集作用来净化水质;也可通过向水体投放某些微生物 (EM菌等) 方式, 将水体或底质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分解吸收, 转化为有益和无害物质, 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三是化学法。将经过物理或生物方法处理过的水源进行药物消毒, 常用的有生石灰、氯化物等。如生石灰能中和过量酸, 消除、沉淀有毒金属离子, 提高水体pH值、硬度、碱度、底质盐基饱和度, 解吸底泥营养元素, 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经过药物消毒的水体引入池塘前应曝晒数天。
2. 内源性水体污染防治方法
⑴清淤消毒。利用冬季空闲时节, 将池水排干, 用清淤机或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 保持10~20厘米即可。然后经多次翻整、曝晒, 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⑵科学投喂。为降低残饵对池塘水体污染程度, 在养殖过程中, 应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 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 同时根据不同季节, 天气变化, 水质 (水色、透明度、溶氧等) 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 提高饵料利用率, 减少浪费, 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⑶合理用药。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 严禁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抗生素等违禁药物, 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 减轻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⑷机械调节。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的功能。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 利于加快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 减少有机物沉积, 促使池水作垂直对流和水体间的物质循环, 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 使水体溶氧均匀分布, 调节水质。还要建立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不乱扔病、死鱼, 注重排放生病鱼池的池水, 防止对其他鱼池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