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反思的反思点(精选11篇)
课后反思的反思点 篇1
提到课后反思, 有些教师感到困惑, 反思些什么内容?如何写好课后反思?针对这样的问题, 本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要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实际,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 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课堂情景创设
课后, 应对教学情景的创设进行回顾总结, 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引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从该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考虑下次课的情景创设, 并及时修正教案。
三、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教学是否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联系社会的实际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的和谐统一体。
四、反思教法学法
课后应细心琢磨,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对于本课中的得失, 及时总结,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五、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保持较长的注意, 学生是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六、反思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因人施教, 实现分层教学。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置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对接受能力较弱的, 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下功夫,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就感。一个成功的教学, 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 跑得快”, 中等生“吃得好, 跑得动”, 让学习困难的“吃得了, 不掉队”。
七、反思教学中“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 比如:找准活动内容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课堂引入;师生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教学延伸活动等, 这些“得意”之作, 将他们记录下来, 以便于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
八、反思自己的“败笔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 某种原因造成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草草的收场等。这些“败笔之处”, 要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九、反思“教学偶得”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 更不可能100%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偶发性事件产生的灵感, 是课堂丰富的素材, 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这些往往是突如其来,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就会转瞬即逝, 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十、反思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要层次分明, 精选、精炼, 评价的主题是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能否发展学生思维、引导探究、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
总之, 教学反思是无止境的, 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 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追求卓越, 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观课后的反思 篇2
关键词:教学观念;创新精神;教学方法;活动课;交流反思
2012年12月3日,我校每年一度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拉开了大幕。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立足课堂观察,构建有效课堂”;活动目的:1.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人十分愉快地参加了初一(2)班思想品德课、初一(3)班音乐和美术课、初二(2)班物理课以及高一(2)班化学课的观、评课活动,受益匪浅。观课就像照镜子,参加这次观课活动,也使我更加理性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
一、通过这次观课活动,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
所谓观课,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观察与思考,获取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以作出相应地判断和评价。观课评课是教师展示个人业务水平和教学个性的平台。因为上课是教师劳动最为集中的体现,所以,教师个人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以及教学风格等,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直接的展示。教师个人可以借助观课评课活动,向同行传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向评价者显示自己的专业水平。观课评课是同行之间进行业务交流以及互帮互助的必要活动。上课是教师的专项劳动,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的工作,具有教师工作的共通性。所以,观课评课是教学业务交流中最好的手段之一。观课评课是评判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既然上课是教师劳动最集中的表现,那么,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表现去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观课评课已经成为师资遴选和教师业务考评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感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如:王欣老师在初一(2)班上的思想品德课“感悟青春”。她通过“三站式青春之旅”和“乐乐的三篇日记”的教学情境创设,较好地对该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处理。
三、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如:袁静、索丽姬两位教师在初一(3)班上的音乐、美术合课“春之声——艺术创作实践”。她们通过精心设计,用声音、色彩、绘画、表演等创作活动将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课堂创意,良好的跨学科结合。
四、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看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如:刘露萍老师在高一(2)班上的“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种性质,Al(OH)3的制备”化学实验课,就是如此。
五、通过这次观课活动,让我坚定了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的认识
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会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六、观课后的交流反思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一件东西,也会有瑕疵。而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观课后,议课交流的焦点应该是一堂课的课题内容、教学处理过程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前提应是通过观课活动,对在课堂教学观摩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以此为据,在评议课中再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作出判断和评价,并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提出合理的意见。观课后的交流,作为观课者、被观课者都不应急于找结论,应对原先计划的内容展开探讨。通过交流反思,要使一堂课有新的建构。一堂课上下来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树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的理念,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敞开问题,直面问题,但切忌把讨论会变成批评会。我认为:在观课的互动中追求课堂教学的“重构”和“重建”,这是观课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目的。
听蛇板课后的反思 篇3
思考一:为什么这节课比较成功?它给我们的体育课堂带来什么启示?
蛇板 (SNAKE BOARD) , 又称陆地冲浪板, 是滑板一类的新宠, 利用身体、双脚扭动及手的摆动来驱动前进, 由于其运动前行的样子有如龙蛇一般游走, 故名蛇板, 是时下新兴的休闲活动。目前, 小区、公园、街道可以说随处可见,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体育课堂倾向远离单双杠、跳山羊、铅球等一系列“危险”项目的背景下, 该教师把这一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可谓十分大胆。课中, 该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十分到位, 学生护膝、护肘等安全措施也一应俱全。本课层次分明, 滑板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 师生互动, 课堂氛围甚为浓厚, 最后用接力比赛来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课后, 听该教师介绍, 一开始他自己也不会, 只有少数几位学生会滑, 在和学生一起学练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效果极佳。同时, 课堂中的一些练习的设计也部分来源自学生,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当然, 蛇板课的引入只是一种教学尝试, 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关注, “蛇板课”本身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是因为该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思考二:现行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应该怎样?
这节课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思考, 即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在现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往应是一种对话式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师生双方以体育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 尊重彼此的差异, 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 最终实现知识的融合与生成。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 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 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思考三:如何开发体育教学内容?
公开课后的反思 篇4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开始了。往年每轮到我上公开课之前,我都要忙着急上好一阵子,忙着设计教案,忙着做课件,急着这节课上学生是否能与我积极配合,自己能否成功完成设计的教学任务,弄的自己筋疲力尽,而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如人意,真是费力不讨好。
而这次的公开课,我却是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前,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忙着设计教案,做幻灯片,而着重让自己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因为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质疑中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另外,我还查阅了许多与刘伯承有关的故事资料,这样可以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有趣。接着,就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根据班上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制作了几张文字幻灯片,抱着上常态课的心走进了课堂。
课堂上,我并没有因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而是根据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学生的质疑,顺势利导地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更没有去想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听课教师如何评价,一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上。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学生也少了老师牵着他们鼻子的那根绳,师生都有了自由学习的广阔空间,因而课堂上师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也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但不足的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乘法估算”的课后反思 篇5
上“估算”课是要学生掌握估算技巧,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算,不必准确计算;或先估算一下结果的大致范围,利于使精确计算结果更加正确。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课的课题是“三年级乘法估算”。它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大致范围。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设计和执教,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反思一下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己主动调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本课由好朋友明明伴随我们学习为主要线索:从去明明家参观牧场,到明明给同学出题目,从明明让同学帮助估算,到明明最后用动听的家乡音乐答谢同学们。整节课设计了孩子们和好朋友明明一起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从枯燥的数字里解放出来,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在紧张和快乐中度过40分钟。
二、关注生活,体现有效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因而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生活化,选取密切学生联系的生活数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生活,更加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
进行本课的设计时,对于明明家的牧场里的问题、明明从学校去旅游的坐车问题、明明家小货车要运牛奶去城里、明明的李老师要去买篮球,以及我——今天的授课教师——从郇楼来到合沟中心小学骑的是什么车的问题,都是生活中孩子们可以遇到或者可以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跟他们的生活比较近,也易于他们理解。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帮助明明解决了问题,在帮助别人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凸显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
三、合作学习,共享成功
新课改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不仅使自己获益,而且让更多的伙伴获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数学中的猜想、估算比较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努力去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嘴参与。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它要求学生们能够互相尊重,能互相信任与支持,能自我反思,能有条理地陈述、总结、反馈等。
本课我注重多次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小组里互相猜一猜,运用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探讨。开始是对三种估算方法的全面掌握,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后来延伸到合理地选择估算方法,最后能运用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要多加应用,当然也要注意它的合适性、有效性。
四、立足教材,适当延伸
我们知道,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思路。我们要树立“用教材”的新的教材观,从死教书转向“活用教材”,灵活和创新地使用教材;要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能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安排教学顺序,把教材进行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我把“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到了前面,因为是认真详细看的教材,我开始还是有点犹豫的:第一题的4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吗?它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开始就板演练习,然后用今天学习的估算的方法来验证一定它的积。这样的处理,节约了课堂时间。第二,将“想想做做”的第3题进行适当的扩展,除了像题目里这样的估算方法,学生还可用第三种方法进行估算,体现了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这一教学目标。第三,适当扩展和增加学习内容。如:前面几道复习题、整十数口算,为下面的估算打下计算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整十数相乘比较容易得出得数;增加的两道改错题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为顺利进入新授埋下伏笔;增加了两道解决问题,突破如何合理选择估算方法,符合现实生活。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未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败笔,虽然是因为条件所限,但它还是一个不足的主要方面,如果用课件展示,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因为是给陌生的学生上课,学生较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后反思的认识和体会 篇6
“课后反思”也称“课后反馈”“教学反思”“课后总结”等, 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后产生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思想等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是教师立足实践, 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的实践感悟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它既可以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由执教者当众陈述, 也可以由教师本人课后记在教案里, 更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写入教学日记。它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对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方面较为重视, 但在课后反思方面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 除了客观上的, 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每周18~24节课外, 主要还是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把课后反思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课后反思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下面就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谈谈对课后反思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1. 课后反思可以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 一名教师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情况, 注意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成败与得失, 他才能总结出完美的、正确的教学规律, 尽快形成自己的经验, 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 为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积淀, 打好基础。
2.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意识
学习、研究意识的养成, 是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人才的基础, 要搞好课后反思,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了解新理念, 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 这样写出来的课后反思才有深度和新意, 所以课后反思能不断地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
3. 课后反思能促进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教学改革
课后反思首先是“课” (即教学活动) , 这是实践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认识、熟悉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成功之举、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的闪光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反思”还是教师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得失成败, 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运用理论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总结, 可以不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教学反思便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这样的相互作用, 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实践和指导依据。
二、课后反思反思什么
1. 反思成功之举
它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高潮的做法, 教学中应变得当的举措,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新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运用,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例如, 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 抓住重点词句自学, 了解故事内容, 弄懂故事寓意, 我只做相应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同样了解了故事内容, 弄懂了故事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 不但办不好事情, 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个设计运用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 反思不足之处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之处, 课后对它进行回顾和梳理, 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使之成为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上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例如, 我在教学“整10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中, 在课堂小结时把课题写成“整10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一位学生问我:“老师, 32也是整10数吗?”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并及时做了纠正。反思诸如此类的失误与教训, 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3. 反思课堂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偶发一些事件或情境, 形成“教学梗阻”, 此时教师会产生瞬间灵感, 化解“梗阻”。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教师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间过长而遗忘, 如果把它写下来, 就会不断积累教学灵感, 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评一道测试题时, 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 讲解时学生还是不理解题意, 难以解答。这时, 我看到自己所拿的粉笔, 于是灵机一动, 就从粉笔盒中分别抽出9枝红色粉笔、11枝绿色粉笔、16枝白色粉笔摆在讲台上, 然后设置问题:用2枝红色粉笔、2枝绿色粉笔、3枝白色粉笔组成一组粉笔, 讲台面上的粉笔最多可以组成几组粉笔?之后抽5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演示,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演算。学生通过操作演示, 一下子就解决了这道难题。通过“触类旁通”的教学机智, 终于化解了我的“教学梗阻”, 我和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4. 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这些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例如, 我在教学“年、月、日”中, 让学生判断“2009年是不是闰年”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是”, 只有一位学生说“是”。他的话音刚停, 学生们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他, 然后又注视着我, 有的还发出了嬉笑声。我也感到不解, 本想批评他“捣乱”, 但转念一想, 何不让他说说理由。于是我叫这位学生说出理由。他接着说:“有人找我爷爷看日子, 想在5月办酒, 我爷爷说5月有两个月, 不如到秋收后再办更好。多一天是闰年, 多一个月也应该是闰年。”原来他说的是农历, 我事先真的没有想到, 于是我表扬他勤动脑子,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之后再解释公历的闰年与农历的闰月的由来和区别。同学们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我不仅保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更给予了他继续勤于思考的鼓励。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我相信, 这位同学不只是快乐两个月, 而是两年、20年, 甚至是一生。
5. 对下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反思
一节课下来, 教师静心寻思, 自己课堂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举措, 对学生的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及时总结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扬弃, 设计下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可以使今后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什么
1. 课后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成败与得失、机智与闪光点、感悟与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
2. 课后反思要实际
进行课后反思, 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 更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负担, 这点对农村小学教师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反思的内容必须真实, 对今后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3. 课后反思要深刻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做好记录,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4. 课后反思内容要灵活
在研讨活动或写教学笔记时反思内容应全面,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写在教案后或时间不充裕时, 可选两三点重点写, 其余简略写, 待后再认真整理, 形成教学笔记或心得。
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生涯或许有30年, 但如果没有课后反思, 也只是一年经验的30次重复。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进步和提高;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飞跃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只有重视“课后反思”, 做好“课后反思”,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和创造性,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认识有偏差, 导致反思失效, 建议提高认识, 勤于反思
现象:一些学校为了督促教师进行反思 (课后记、教学随笔等) , 把反思作为常规进行量化, 即一周完成几篇, 每篇达多少字。一些教师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被迫“反思”, 只好“挖空心思”“东拉西拽”, 其内容甚至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 或者摘抄文稿, 挪为己用。反思成了任务, 成了负担。
对策:首先, 要提高认识。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 就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教师也只有在反思的过程中, 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点或缺点, 汲取经验或教训, 从而拓宽专业视野, 不断超越自我。其次, 要突出一个“勤”字, 持之以恒。教师只有坚持把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 一有所得, 及时记下, 并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长期积累, 才能积少成多, 集腋成裘, 经过后续的再实践反思对比、分析、总结, 去伪存真, 精益求精, 自己的教学水平自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第三, 变“检查”反思为“交流”反思。硬性检查容易使教师把反思当成任务, 敷衍了事。改成交流反思, 教师把撰写反思当成展示风采的舞台, 相互在交流中碰撞观点, 分享智慧, 展示精彩, 大家都会获得共赢。
二、反思缺方法, 导致浮于表面, 建议加强学习, 提升能力
现象: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发现, 教学反思质量偏低, 很多不同教案的课后反思, 内容几乎大同小异, 没什么区别。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 这类“反思”不痛不痒, 没有思想冲突, 没有产生新的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反思能力欠缺。
对策:加强学习, 掌握反思的方法, 提高反思能力。反思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一般有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行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案例研究法和观摩分析法等 (详见表1) 。作为学校教研组, 要结合备课活动和教研活动, 综合运用各种反思方法, 引领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法, 帮助教师提升反思能力。正如尺有所长必有其短,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 运用时要综合选用, 扬长避短。
三、败笔挖掘少, 导致反思虚假, 建议端正思想, 正反总结
现象:一些教师写反思时, 将主要精力放在成功之处, 大写特写成功之道, 而对于失败之处, 尽量少写或回避, 有时仅用一句“这节课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使教学更精彩”, 怕被同事或领导看到后会影响自己的形象, 或被领导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还有教师即使点出了失败之处, 但没有作进一步的原因剖析, 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致使宝贵的“错误资源”白白浪费。
对策:端正思想, 明确反思目的, 亮点与败笔, 都要深入总结与挖掘。因为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反思成功之处, 可以使教学增色, 形成耀眼的亮点, 形成独到的教学智慧, 激励自己。反思“败笔”, 比反思教学亮点更为重要。因为教学被称为留有“遗憾”的艺术, 作为教师, 无论课堂设计多么完善, 教学水平多么高超, 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学反思的真谛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 敢于和善于挑刺, 正视存在的问题, 通过反思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不断地迈向高境界, 促进自己, 这也正是教学反思的目的所在。
四、形式较单一, 导致千篇一律, 建议有效反思, 多元呈现
现象: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反思仅限于写教后记, 与教学工作总结大致相同, 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 (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 的教学情况回顾与总结, 主体成分主要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 并且写作形式千篇一律。反思充斥着大量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详细描述, 缺少深度挖掘, 空话、套话较多, 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带过。
对策: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常用的反思形式有反思日记、交流反思札记、教后日记、再教设计、教案中批注反思或问题单等, 每种形式各有特色 (详见表3) 。教师应该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喜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反思形式, 呈现自己的反思成果。反思重在实效,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形式多样, 教师也可根据自身情况, 自创反思形式, 只要能让老师们确有所感, 确有所悟, 自发反思, 指导实践, 就是最好的反思。
五、反思重点状况, 导致缺乏广度, 建议多维梳理, 长程反思
现象:目前一些学校教师的课后反思水平不高, 方向模糊。笔者调阅许多反思发现, 一些教师只能局限于“运动强度、运动密度、学练效果、师生互动”等一个或者几个点上, 每节课后都在那几个点上“无病呻吟”, 实在无话可讲时, 就把前面的反思照搬照抄, 使得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经常在原地打转, 其反思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远远背离反思的初衷。
对策:多维梳理, 长程反思。反思的广度也叫“立体反思”, 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为了达到这种广度, 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因素, 制成反思梳理表格 (详见表4) , 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等一级指标, 细分成19个二级指标, 针对这些细微指标, 逐个进行总结, 梳理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针对不足之处, 初定给予重建构思。每节课或也可结合课题研究, 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细分成评价量表, 定期对课例进行专题梳理, 深度剖析, 这有助于对研究专题进行长程关注、追踪, 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8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 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 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 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 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 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 那只能越学越辛苦, 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 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 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 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 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 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 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 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 AE=x, BF=y.当x取何值时, 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 我让大家反思、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 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 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 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 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 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 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 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 听的学生听得认真, 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 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 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 自觉的,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 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 纵坐标为0, y轴上的点, 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Δ≥0, 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 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 到无理数时, 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 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连贯的, 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 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 如果遇到难题, 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 结论还成立吗”等问题.
(二) 让学生设立错题本, 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 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 这样才会心中有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三) 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 自己讲, 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分组备课,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 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 分式定义和性质, 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 又有应用题, 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 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 有检查,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 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 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 而不是给予.新课改也指出,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 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 提出注重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姣慧, 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 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6 (1-2) .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 2010 (6) .
课后反思例谈 篇9
“课后反思”顾名思义是一堂课结束后对课堂所进行的反思, 就我们教师教学而言, 很显然“课后反思”就是对一堂课教学后所进行的反思;具体地说, 一堂课下来, 总是有得失, 对得失的及时总结、及时记录, 特别是对不足甚至是失误、错误的反省, 通过反省能对本堂课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通过反省能够对不足或错误找出一个弥补和改进的措施, 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意义)
写课后反思就是教师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 它更侧重于对课堂教学艺术方法的反思, 它的意义在于:1.能不断完善和丰富教法, 使课堂教学艺术日臻完善;2.由于反思是基于实际教学之中的, 它对课堂教学全局有清醒的认识, 知道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所以课后反思能使教师不断适应课堂改革的新形势, 因为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革, 都要从实际出发;3.坚持写课后反思本身就是对教师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考验, 它所形成的价值观,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这一点实质上超越了课后反思本来的概念范畴。基于课后反思以上这么重要的意义, 我们没有理由不要求教师写好课后反思。
三、课后反思列举
我在讲授完《练习使用显微镜》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后, 是这样写课后反思的:
【反思前言】
1.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
探究和操作, 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做助手, 这样看似麻烦, 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 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 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2.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知识) , 学会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能力, 学生有了能力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我的教学观。
3.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同样, 教而不思则无益于教也。教, 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反思观。
【反思】
课后冥思苦想, 想出以下问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准备充足。我于上课前三天在班内放置了5台显微镜、写有“e”的玻片等, 安排专人负责管理, 让学生课余时间预习自学这一节, 我观察到学生争先恐后地去练习, 效果很好, 大大提高了课题效率。2.胸有成竹。备这节课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阅读和参考了包括《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多种书籍, 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搜索查阅了关于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有关资料, 几经熟思拟写出《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设计、学案, 制作出精品PPT演示文稿, 精选出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视频资料, 等等, 这一切使我信心倍增, 胸有成竹。3.教法上简、繁得当。简———显微镜构造与功能, 少讲;繁——规范使用显微镜, 多训练, 多指导。4.学法上遵循: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讲解矫正。5.课堂效果显著。学生大体上了解了显微镜的构造与作用, 通过规范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象;课堂达标题目完成较好。
[本节课的闪光点]1.教学思路清晰, 能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简繁得当、紧扣目标的原则。2.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评价 (尤其是评价表的设计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的自主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漏点]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讲解中, 没有说明规范操作的原因, 即只交代了应该怎么做, 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么做 (知其然, 没有知其所以然。) 。
[其他不足]1.个别指导做的不是很多;2.当堂达标题目数量不足;3.学生交互评价结果粗统计;4.其他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反思
【弥补措施】对漏点的弥补拟下列简答题, 当做学生课外作业:1.取镜和安放显微镜时, 为什么“一只手握住镜臂, 另一只手托住镜座?”2.为什么要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距边缘大约7cm处?3.对光时“转动转换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原因是什么?4.观察时“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压住, 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为什么?
四、如何写课后反思
上面的课后反思包括了【反思前言】、【反思】和【弥补措施】三个版块, 【反思前言】是对整堂课方法技术的总结体会, 言简意赅地指出处理课堂的方法策略, 还可以谈感想、抒情, 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写出来, 包括对治学态度甚至人生价值观的感悟等等;【反思】版块是课后反思的主体部分, 主要总结课堂教学过程的得失, 教师要挖空心思、反复推敲、缜密周全地考虑与总结课堂的每个环节、细节, 找出成功点、闪光点、漏点与不足、而且要分门别类列出详单, 能使人一目了然;【弥补措施】版块则是对课堂漏点与不足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用来弥补课堂上没有做到但学生还必须掌握的东西。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同样, 课后反思也无固定的模式, 以上列举环节较多, 其实我们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写课后反思不必面面俱到, 可以突出某一、两个方面, 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 多找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弥补措施。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才会日臻完美。另外, 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 目的是“三省吾身”, 所以我们要对形成的课后反思材料注意保存, 便于日后查阅, 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摘要:课后反思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方法、策略与效果等所做出的反思性总结, 它是教师“三省吾身”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一实例谈及这一形式的写法。
如何写课后反思 篇10
一、写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1.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留下的缺憾
讲完一节课后,由于疏忽、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细节没顾及到,重点没突出,或是难点没能突破等等。因此,课后必须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思考对策。还可翻阅相关资料,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制订相应的补救措施,再确定消除缺憾的时间,拟定在某节课,最好是毫无痕迹地插进该课时的内容之中,达到“补漏”的目的。
2.总结每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
成功课节的因素很多,包括授课技能、内容结构的安排、授课的速度、学生思维的共鸣、教学方法的应用等等。但是关键的因素却不多。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将最关键的因素积累下来,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
3.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新奇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较新颖、颇为超前的思维方式,这些突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效应的突出反映。我们应该妥善地记录与保留,作为今后重复教学时开拓与启迪学生思维的法宝,而且还能避免“天天卖旧货,依样画葫芦”的尴尬局面的重现。
4.整理学生们的普遍错例
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鉴于当今提倡的教育思想,所以在这种看似并不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允许的。学生出现错误,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时,为师者不是忙于纠错,而是要去思考与总结错例发生的根本原因,去积极地思考与制定再教时如何消除错例发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写课后反思,记什么内容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虽然剛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善于思考、探索和总结。正如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就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一堂习题讲评课后的诊断与反思 篇11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课后反思的反思点】推荐阅读:
课后反思的意义05-29
真正的英雄课后反思09-04
古诗望洞庭的课后反思06-13
《队列队形》课后的教学反思06-21
《地球的运动》课后教学反思08-01
《端午粽》的课后教学反思09-04
《蜘蛛开店》的课后教学反思09-12
关于如何做好课后辅导的反思08-27
艳丽的大公鸡课后反思07-08
阿文的小毯子课后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