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2024-09-18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通用14篇)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1

友谊万岁

一、活动理念

进入中学的同学们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的飞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使他们增加了对获得自尊的需要,而此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变得较疏远。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同伴能够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对亲密感产生要求,又因为难以顺利地与同伴进行沟通,而经常产生孤独感。所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同伴关系,发展健康的友谊对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而且有利于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如何与同伴沟通交流,学会欣赏同伴的优点,从而获得美好的友谊。2.通过活动,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交友意识,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三、活动准备

1.准备歌曲《同桌的你》和一些小纸条

2.准备截取的一段美国电影《贱女孩》视频,约十五分钟。

四、活动过程

1.开场白

(1)引导语: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我们相聚在这里,大家不仅是同学,而且将是相处整个初中时期的伙伴,这是一份很难得的缘分啊!那么这节课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到友情的可贵,以及以正确的相处方式进行沟通。(2)暖身游戏:播放歌曲《同桌的你》,大家站成一个圈,每人把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上,拍打着前进,向后转反过来拍后面那个人的肩膀,继续前进。活动大约进行五分钟。

活动一:找优点,交朋友

指导语:请大家在发下去的纸条的上方写下自己的名字,再将其折起来交给老师。待会让每人抽一张,请你大声念出你所抽到的名字,再写下这位同学的优点,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试着多去赞美别人,改善我们对待朋友挑剔的态度。

活动步骤:将小纸条分发给每位同学,请每位同学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由教师收上来,在后一个活动进行完之后,由同学随机抽一张纸条,得到的名字是某位同学的,若拿到自己的可以跟旁边的人互换。拿到纸条后,请大声念出这个名字,找出纸条上所代表同学的至少三条优点。再将纸条送回到本人手中,相互握手或拥抱。此游戏时间为十分钟。

活动二:

案例分析指导语: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在视频播放同时请大家思考其中有关友谊和朋友间相处方式在视频中的表现,并在播放完后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步骤:(1)播放电影视频《贱女孩》十五分钟。视频的主要内容是:少女凯蒂进入一所公立中学学习,温顺的性格使她赢得了几个朋友,而她却因为想进入所谓的“女孩世界”而交到损友吉娜并受其坏影响变得过于追逐外表,也渐渐变得心思狡诈。

(2)教师把关键词:“小团体主义”,“有尊卑之分的友谊”以及“朋友之间的坦诚”几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约为五分钟。(3)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出他们的看法,教师认真倾听并作出回应。时间为十五分钟。将同学们关于友谊积极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4)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以名言“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结尾。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2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课后反思与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反思;教师;信息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21-02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见,课后反思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一、课后反思的切入点

一是反思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她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是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是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是反思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是反思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

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二)不断自我剖析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既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来自于内在动力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外部约束的激励作用。教师经过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得以自我提高。这种不间断的自我剖析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成功,教师的自信感和自尊感也就随之加强,这将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

(二)以其他教师为镜

把其他教师作为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为此。一要经常性地进行学习性听课,特别是听优秀教师的授课。通过对照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同时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成功之处,并有效地溶入自己的经验中。二要虚心听取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反馈意见。教师虽然经历了自我剖析的过程。但常常因为“身在此山中”,往往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这时同行教师或听课专家的意见就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为此,应该尽量减少背对背的评课方式,而加大面对面的评课力度。因为面对面的评课能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晰、更透彻。使被听课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况。

(四)以学生为镜

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获取学生意见或建议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仅知道一个量化分数没有太大用处。让每个学生写综合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综合评价中应着重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要求学生给出改进建议,以作为教师修正自我时的参考。

(五)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

教学后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写教学后记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有所侧重。一般来讲,其内容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教学内容的调整、补充是否合理;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是否出现偏差;外显行为是否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等等。无论记载什么内容。必须抓住自己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就会将真切、丰富的教学体验和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反思提高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可以不拘一格。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遵守如下原则:第一,及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库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眼即逝。因此,课后应该及时做好记录。第二,真实性。教学后记贵在求真,贵在一分为二,做到所述事实真实,剖析问题一针见血,分析教学实事求是。切不可为了应付检查而自欺欺人。第三,服务性。做教学后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查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怎样写、写什么,都应该有利于新一轮的教学过程。因为教学后记即是上一轮教学过程的延续,又是新一轮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准备。

(六)加强反思指导

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诚然,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提高反思效率。这种指导主要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反思策略的指导,即反思方法、途径、技巧等的指导;二是反思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应让教师明确反思的具体过程。奥斯特曼和可特凯普的反思过程理论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们认为反思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和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积累经验指教师通过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在此阶段,获取更多的信息很重要,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相关理论等都会起作用。教师一旦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就会感到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开始进入反思活动;观察和分析指教师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等。获取一定的信息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重新概括是在分析和认识了问题的成因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策略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验证就是积极验证上阶段所形成的假设和教育方案,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积累了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总之,教师进行教育探索。要有新的视野。要有敏锐的目光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教学中有许多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做,能克服浮躁,摆脱急功近利的诱迫,那么,成功必然会青睐勤奋和有灵性的人。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4

一、选材生活化

新《纲要》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的学习课堂生活化、游戏化。这次综合活动《树真好》我充分地考虑了课程的生活化。题材“树”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见的一种植物,对幼儿来说开展这样的题材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

二、内容整合性

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的整个设计内容整合了科学、数学、社会、语言领域的内容,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得了“树”的一个完整概念。

活动的目标定位为:1.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感受植树中的各种排列乐趣。从这两点目标上看,就可以发现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这一内容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这几个领域。而语言领域的内容——欣赏散文诗《树真好》是作为活动延伸,所以我在目标中没有写到。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领域为:科学领域,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三、过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幼儿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动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现象、人员等都是幼儿探究的对象,甚至幼儿也会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课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鼓励幼儿自发的、持续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儿看做是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有智慧的个体。

小小遗憾:

美术活动《鱼》课后反思 篇5

本次活动有以下几点进步之处。

一、在布局方面比前几次好了很多,大部分小朋友都能画得很大,而且上下左右空的也比较均匀。

二、粗细笔的交替现在已经做的比较好了,这也说明了小朋友观察范画越来越仔细了。

三、在将鱼的身体分成六等分时,很多小朋友都画得比较好,都画得比较平均,没有出现大小不一的现象。

不足之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画里面的线条时,大多数的小朋友还是不够细心或者说耐心还不够,这些小朋友往往画线条的时候下面通常会留一点空着不画。

二、在一些细节方面的观察还不够仔细,例如画鱼的眼睛时,鱼的眼睛是一个花形,里面有很多直线,部分小朋友会忘记画,还有鱼的两个鳍,里面没画线条的小朋友也有一些。

三、小朋友的想象力还不够。画鱼身体里的线条时,我做了一下示范,并告诉小朋友,里面的线条,可以随你自己画,喜欢什么线条就画什么。可以结果,小朋友还是会时不时跑上来看我的范画,一定要跟的画的一模一样,这样一来就限制住了小朋友的思维。

四、画面不够干净。个别几个小朋友喜欢在其余一些空白的地方画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小草、小花等等。这样一来整个画面看上去就比较乱,而且不干净。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6

闵作红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让我了解、发现了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足。

一、动的导入过程中,选择的故事不太符合我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小鸭子羽毛上有油,一般小孩都没有这个认知。在以后的活动中导入应该更吸引孩子,站在孩子的认知上,让导入更有趣,更能调动孩子兴趣与注意。

二、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有许多的不足。没有考虑到实验中油和水的比例问题,致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理解到最理想的想现象(油和水的完全分离)。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在课前做好的更多的准备工作,自己多试验几次,找到最好的方法,来与孩子交流。

三、动过程中与幼儿的交流有时也有不足,语言、动作都没有吸引到幼儿的注意,他们更多的是去玩自己手中的实验材料。在这个方面我应该更加注意,要用更多有趣的语言、动作去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我的身上来。

四、活动中,概念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次的科学活动中我就忽略了这一点。在概念的准确性方面没有做更多的了解与查找。

但是,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也让我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还行,以后可以坚持下去。

一、提问,应该让幼儿自己去猜测,自己去想象。让幼儿找出答案,而不是让我们告诉他这个东西怎么样?那个东西是什么……

二、实验操作要具有操作性,不能单独让几个孩子去参加,应该又让孩子都去操作,感知实验的变化、现象。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7

一、课的开始部分

热身时, 让学生带棍做往返跑和关节操, 这样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场地并节省了器材分发时间。通过设问和介绍双节棍以及教师展示, 引入本课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二、课的基本部分

(一) 学习双节棍基本棍法

1.把组合套路的动作分解到基本棍法教学里面依次教授。2.示范领做基本动作3~5次, 教师喊口令学生自主练习3~5次, 学生在自主练习的时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武术的一招一式都代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模仿教师的动作很重要。通过先模仿上肢, 再模仿下肢, 最后整体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用语言提示, 以强化学生的模仿动作更加逼真。基本棍法教学为了接下来的自编组合套路做铺垫。

(二) 学习自编组合套路

1.教师完整示范套路, 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2.完整的慢动作领做四遍, 转换不同的示范面和点;3.学生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完成三遍;4.打靶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领做套路把前面学的单个动作串联起来。四人一组打靶练习能体验双节棍劈扫棍法的实用性及练习双节棍的乐趣, 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分组练习

1.分组自主学习, 善于表现自我, 小组长组织相互探究学习。教师播放音乐并巡回指导;2.每组原地展示, 再集体展示。学生互评, 教师总评。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 检验学生学练效果。学生互评, 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四) 游戏“翻山越岭”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 组织学生游戏, 教师播放音乐;2.学生积极参与, 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动静结合, 加大运动负荷。

三、结束部分

1.太极拳揽雀尾;2.学生互评, 教师总评;3.提出课外练习时注意事项和要求;4.师生行棍礼道别;5.收器材。

设计意图:“以礼始, 以礼终”。

四、课的总结

本课以“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组织过程, 以期实现认知过程: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思维过程:由被动的模仿到主动善思自主学的转化;心理过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和“我爱学”的转化;能力过程:从理解知识原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转化。

这套自编双节棍组合动作衔接自然、刚劲有力、融表演和健身于一体, 对培养高中学生的武术意识, 发展灵敏, 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作用, 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观赏性, 符合本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本次课是第一次课, 主要是基本棍法的学习, 重点是组合动作的打靶练习体验双节棍的实用性, 注重培养学习双节棍的兴趣。课后反思如下:

(一) 从整体上来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学习效果明显。

(二) 教学思路清晰, 设计紧凑, 衔接自然, 各个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三) 武术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技击, 为了能激发学生习武兴趣和突破重难点, 本课采用练打结合的方法, 以矿泉水瓶做靶练习劈棍横扫组合, 接近生活。课堂以示范——讲解——模仿为教学主线, 符合武术教学模式。

(四) 准备活动中去掉了平时的徒手操, 通过设问引入课堂带棍往返跑和关节操做为课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场地和节省器材分发时间。

(五) 通过播放一些激扬向上的音乐活跃课堂激发练习兴趣。

(六) 武术谚语的灌输, 可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习武实践、提高学生武术意识, 并能够达到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 巡视指导的时候, 对学生的反馈给予及时评价,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让他们体会到进步、有成功感。

(二) 注重武术精气神、加强武术常识以及武术文化的灌输, 让学生正确认知武术形成正确的习武观。通过讲述武术名人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强化基本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点评:

通过张紫亮教师的这节课, 他敢于尝试在高中选项教学中采用武术软兵器且难度较大的双节棍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实属不易, 值得赞赏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 张老师紧紧围绕双节棍套路单元计划中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了解双节棍的特点和基本棍法并学习掌握双节棍的自编套路。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了双节棍悠久历史和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瑰宝,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李小龙更是双节棍的杰出代表。他在进入本课的基本部分时, 较好地运用了设问式引入, 对同学们说:“你拿到双节棍想到历史上有哪位名人?”学生们马上想到武术大师李小龙, 尤其是他那出神入化的双节棍曾为国人大涨志气的故事更是让大家记忆犹新。这时张老师马上简要介绍双节棍的基本棍法和特点, 进行套路示范。他娴熟优美、刚劲有力的套路展示立即博得同学们的一片赞赏。同学们心情激奋, 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一下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激发出来, 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基本部分的教学环节, 张老师从最基本的棍法练习入手, 单个动作先分解, 后组合, 再到套路的串联, 边练边讲, 详略有度, 重点突出, 对难点反复多练。在处理棍法难点中的“劈”、“扫”动作时, 张老师采用了“打靶”练习法:用大的空可乐瓶作为靶子, 让学生体验击打力点作用在棍头上的瞬间制动的发力方法, 使学生们较好地掌握击打的动作要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体现了双节棍的实战妙处, 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从集体跟教师练到分组自主练, 再到小组展示, 最后跟老师集体全套动作复习巩固一气呵成。可谓收放自如、环环相扣。本堂课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教学环节清晰流畅, 课堂练习组织合理、教法得当,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有机结合, 显现出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 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不失一节可供借鉴的好课。

需改进的是:有些地方存在讲解过多过细。根据武术课的教学特点, 应以练带讲, 边练边讲、少讲多练, 而且讲解要领简明形象, 点到为止即可。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8

一、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施现状调查

经过对我校高一学生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从来没做过家庭小实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老师对家庭小实验很不重视,从来没有布置过家庭小实验作业,更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实验的指导和督促,有的老师虽然布置,但只是口头布置,布置之后就置之不理,不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合适的评价,导致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不够。

二、初中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和用科学眼光去思索身边事、身边物的习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还能充分认识到化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重要联系,协调师生关系。在活动时还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即使学困生也能保证实验的成功,从而激发更大的实验兴趣。

三、将课后习题改编为家庭小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初中化学课程改革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累积向探究性学习转变,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多化学知识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和验证,由于受学校实验材料少、学生在校时间短、课内化学学习时间紧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已经很难满足新课程背景下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所以,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势在必行。

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有很多习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若改编成家庭小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题目,更能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用科学眼光探索事物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弥补课内时间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少的不足,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反思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从初三化学沪教版2011秋季版(上册)和2012春季版(下册)教材的课后习题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家庭常用物品,将一些课后习题改编设计成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小实验,并提供适当的实验准备辅导,让学生回家完成。

(一)寻找合适习题,设计实验报告

课后习题多种多样,并不是每个习题都可以改编成家庭小实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习题来改编。在选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可行性

将习题改编为家庭小实验并让学生完成,首先必须是所需实验器材和药品能从家庭中找到的常用物品或者能用家庭常用物品代替,学生才容易找到,实验才有可行性。例如:沪教版下册204页第7题,厨房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分别是精盐和碱面中的一种,在一般家庭条件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区分开来?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此实验所需用到的实验药品:精盐、碱面以及可能用到的食醋、石灰水等,所需仪器也可以用碗、杯等代替,这些都可以在家中找到或很容易在超市买到,才可能让学生在家中完成实验。

2.安全性

安全是家庭小实验最重要的前提。在家中做实验,缺乏老师全程的帮助和指导监督,所以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必须是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学生在家中完成。对于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像浓酸浓碱的实验、会燃烧甚至爆炸性的实验,例如粉尘爆炸实验等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实验,就不能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选择生动有趣的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快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材第23页第6题,(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第46页第3题,取一个小烧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图2-22),加入一些纯碱(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往烧杯中加入一些白醋,观察实验现象。请解释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几个习题改编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且出人意料,整个实验生动有趣,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提高学习积极性。

4.可发散性

通过进行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认识物质化学变化的规律和本质。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逐步培养从物质的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第159页第7题,在配制蔗糖溶液时,若只是将蔗糖置于水中,蔗糖溶解得比较慢,这时可以采用什么办法促使蔗糖加快溶解?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来体验影响溶解速率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可以发散至几个因素同时影响时的情况,再由此及彼,生活中其他一些溶解现象也可以依此类比。再如:第184页第8题,某些植物的花汁在不同酸碱性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现取三种植物的花汁,分别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检验,颜色如下表所示:

(1)取大红花的花汁少许,分别滴入无色汽水、食盐水和澄清石灰水中,所显示的颜色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判断某溶液是否显碱性,可选择的花汁是________。

这个实验可以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生活中接触的哪些物质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老师也可作适当引导,例如桑葚、紫薯、杨梅、各色花瓣等等颜色较鲜艳的物质,同时让学生体会:化学,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

课后习题中大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药品仪器、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家庭中的器材做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设定实验注意事项、预想实验现象,再由老师审核修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实验安全隐患。

(三)实验汇总、评价

不同的学生对某些开放性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可能不同,同一实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作为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分析成败原因,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寻找原因后可以回家再次尝试,最后综合全班同学的实验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家庭小实验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和培养失败后再接再厉重获成功的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入更多的家庭小实验,在家庭小实验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挥家庭小实验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江苏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9

2014年02月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在教学前,我特地带着孩子们到户外去玩了一回轮胎。看着孩子们不断的滚着轮胎,还有的小朋友还进行了滚轮胎比赛,玩的很开心。也有部分女孩子没有男孩子玩的那么激烈,她们比较喜欢把轮胎放在地上,然后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坐在轮胎的中间,小脚翘翘很是快乐。看到孩子们活动的这些情景,我就知道他们喜欢这个活动。

活动之后,把孩子们带入课堂。《快乐轮胎》这个故事选用了一个废旧轮胎作为主要角色,可是一个废旧轮胎能带来什么快乐呢?孩子们在故事《快乐轮胎》里找到了小松鼠的快乐之源。故事轻松的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新《纲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作品形象的情感和快乐。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画面的观察力还不够,虽然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在我讲故事的过程中能认真听,但是常常在我提问后,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然后想出些答案回答问题。在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突然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练习一些看图说话,有针对性的提问,以及自由表达的机会,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一堂教学课配合一点游戏,让孩子们学习了之余还可以玩游戏,我相信他们一定特别开心。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做了做滚轮胎的游戏。我教小朋友们双手变小拳,然后快速绕圈,这样就变出一个小轮胎啦,小朋友们玩的很开心。我在游戏中还导入了情景,孩子们变成小轮胎以后就跟着队长一起出发去外面的世界旅游了,一路上还可以带上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就这样孩子们一边玩一边邀请好朋友一起出发,活动的氛围很好,大家玩的很开心。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10

胡 珠 燕

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那一定是小动物了。我班幼儿也不例外。我想,小猪那傻乎乎、可爱的形象幼儿一定喜欢,所以在这次半日活动中,我选择了歌曲《小猪睡觉》。音乐活动上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题材,有适合幼儿使用的教具,场景等,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还要大胆运用夸张、亲切的身体语言来拉近幼儿间的距离。这样幼儿才会学的轻松、有趣。

总结这次的音乐教学,我觉得在选材方面适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小猪的形象幼儿都很愿意去模仿。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较以往积极,能大胆表演。在活动的设计上思路清晰,过渡自然。老师教态大方、亲切,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但经过了课后自己反思,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首先歌曲旋律、唱词都不太清晰,孩子听得不够清楚,所以对歌词的掌握还不够,很多孩子还不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2、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小猪打呼噜的节奏,老师在活动的开始就有涉及,所以大部分孩子还是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节奏,重点是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初步会完整演唱歌曲。

3、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欣赏歌曲的环节太少,没有注意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习惯和喜爱音乐的情感。幼儿动得较少。

化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11

美国明尼芬达州的罗斯福高中是一所具有82年办学历史的优秀校,罗斯福高中主张:反思+实践+研究=教师的成熟,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后反思呢?

一、反思目标是否全面落实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要善于创设化学情境。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空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反思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如果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出现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讲,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讲,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千万不可有容易或是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的想法,这样才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努力成为—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将教学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太少,缺乏鼓励。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反而越来越差,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五、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体。

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失败点

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恩、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12

一、“课后反思型说课”的基本特点与区域比赛的操作程序

“课后反思型说课”比赛要求参赛教师完整地介绍参赛期间执教的一节由比赛主办方所给出要求的课 (如内容, 课型) , 采用现场演说并配合课件演示 (该课件可穿插自己执教期间的录像片段, 作为佐证) 或少量实物操作与板书的方式。开展“课后反思型说课”评比, 是一种在教师研究理念下推出的教师赛课手段。它通常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 (10~15分钟, 可根据主办方的要求变动) 完成。较之课前说课, 其操作特点有所不同。

(一) “课后反思型说课”比赛的基本特点

1. 基于说课者先前的课堂实践

“课后反思型说课”不同于课前说课。“课前说课”是口头表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及理论根据, 按照“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的思路展开, 侧重于理论认识。“课后反思型说课”是根据课前说课的教学设计, 进行实际课堂操作, 通过反馈、总结与评价, 说出成功、欠缺和改进之处, 是按照“教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的思路展开的, 侧重于实践效果的分析。这使“教得怎么样”成为了说课的基础。将课堂真实情境还原与分析, 是进行说课最为重要的依据。正因如此, 一堂好课成为了一次好的说课的基本要素。

2. 关注说课者的教学反思能力

“课后反思型说课”要求教师基于本身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真实表现,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教学理论分析研究, 找出经验教训, 探索新问题, 发现新认识。这样的说课, 教师除了要说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以外, 还要反思教学活动进行的一些细节、具体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 更要反思教学活动背后的深层观念与规律。这样的反思, 是一种教学“行动后反思”, 取决于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正因如此, 在“课后反思型说课”操作理念的把握上, 教师更需把握两个“更”的原则:一是阐述“为什么”比“是什么”更主要, 这是说课的特点;二是分析比叙述更重要, 这是“课后反思型说课”的特点。

3. 引导说课者走向课例教学研究

在“课后反思型说课”中, 说课者必然要思考四方面问题:一是综合性选择说课主题, 不仅要选好课时的主题, 也要综合考虑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内容的主题, 这体现的是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二是综合性选择说课内容, 说课者在说课期间, 不仅要谈设计与实施的情况, 也要谈反思与评述;三是综合性处理说课材料, 说课的时间要远远小于一节课的时间, 但其时空跨度与信息容量则远远大于一堂课, 说课者要做到亮点突现、详略得当;四是说课方式方法的综合性, 教师的论述、分析、表达、演示表现能力, 教师的仪态、课件辅助等, 都需要慎重考虑。这样一种综合性的要求, 必然需要参赛教师用课例研究的眼光与方法进行处理与展示。

(二) “课后反思型说课”比赛的组织操作建议

“课后反思型说课”比赛活动作为集约化的区域教研活动, 把握并演绎“以赛促训、以赛促研”的活动目标是一名组织者应该明确的定位。其活动组织可从“发文、培训、比赛、展示”四个环节进行安排。

1. 发文:明确赛事

一个区域教研活动必然需要有比较长的准备时间, 用于学校的申报与选拔。为了提高比赛的效益, 可以进行两轮发文。第一轮发文告知比赛的目的、形式与大致程序, 并明确比赛的报名方式。经过报名名单确定后, 再发第二轮通知, 正式明确“课后反思型说课”的参加对象、考核形式 (主题、类型、范围、要求、内容、时间) 、考核时间、参赛要求 (需要带的稿件、课件, 等待时间等)

2. 培训:专业引领

评比需要有一个清晰导向, 让更多的教师集思广益地思考课程教学问题, 让更多的教师来思考这么独特的课程该怎么上、怎么总结以及怎么表达。但鉴于参赛教师对主题与形式的陌生, 特别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课后反思型说课”的教师而言, 必然需要通过培训, 让他们进一步清晰此方面的要求与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培训可以与区级常态的教研活动结合, 将活动的主题定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说课”, 形式可以包括引领式的主题讲座, 如教研员或骨干教师就“课后反思型说课”的意义、说课建议与教师进行交流, 也可以是示范式的“课后反思型说课”, 如请有经验的或是上一届比赛优胜的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型说课”的示范。通过这样的培训, 教师的研究方向更明确, 发展的定位也就更清晰了。

3. 比赛:实时开赛

比赛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而教研员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教师们的所做、所思, 从而搜集信息, 积累经验。组织比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是明确评比的方向与价值, 要有清晰可量化的评价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为例, 拟订这样的评价标准, 要包括主题选择20% (科学性: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或非指定领域;综合性、实践性强。可行性:符合本区、本校实际;考虑学生年龄、兴趣、个性差异。新颖性:选题有创意、有区域和学校特色) , 说课内容40% (主题的整体设计;本课时的具体实施情况;课后反思。不能是简单的经验介绍或课程展示:不仅要关注设计与实施, 更要关注反思与评述) , 说课组织20% (能突现亮点, 处理材料详略得当) , 教师素质20% (表达: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条理分明、规范且富有逻辑性。仪态:表情自然, 仪态端庄, 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课件:说课课件设计精巧, 制作精美, 有特色。规则遵守:不超过10分钟为宜) 。二是要有相对专业的评委团队。三是可适当采用研赛一体方式, 允许其他参赛教师旁听, 也可以用大众评委的形式让其他教师参与。

4. 展示:推广经验

说课比赛结束了, 但作为一项区域研修活动则还需要延续。为此, 第四个环节是经验推广。我们可以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平台的搭建, 请说课比赛获奖的教师进行全区展示, 从而推广优秀课例与优秀经验。以2009年笔者组织的一次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课比赛为例, 在反复回顾、研读了比赛课件、说课稿与主题设计稿后, 笔者对内容与课型做了分类统计———12节短课、21节长课。其中, 启动阶段的课有7节, 中期过程阶段的课有4节, 结束阶段的课有12节。为了让优秀推广、精彩延续, 笔者分别组织了“短课型”与“长课型”两次主题教研活动, 并在活动中请相关获奖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和说课再现。

二、“课后反思型说课”比赛的区域教研价值

在传统的说课比赛中, 通常采用的是课前说课的形式, 尽管教师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体现理念的新颖与教学的有效, 但因为课前说课只是对课堂的一个假设, 所描绘的是一个远离真实的虚拟课堂, 无法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 尤其是将之作为优质课评比的预选时, 引起了许多教师对其远离教学实践形式的疑惑。而“课后反思型说课”, 一方面是对更好引导教师综合能力的关注, 尤其是实践反思能力的关注, 另一方面又可以更高程度地体现区域教研的优势。

(一) 凸显课程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与课程改革的趋向一致

传统的区域评比,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前说课、上课, 都只关注了教师的“课前”或“课中”表现, 而且需要通过既定的时间要求选手完成封闭的赛题, 以短时的应试为主, 强调的是选拔而不是问题研究。而“课后反思型说课”则可以提前公布赛题, 可以更开放地体现区域教研的价值, 还可以让教师有充分时间来思考与研究赛题。以萧山区2010年的说课题目“我的一堂体现生本理念的起始课”为例, 该赛题就是为了引导教师思考并解决起步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两个难点问题:起始课的课型是怎么样的;起始课如何体现生本的理念。可见,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前说课关注课前、课中相比, “课后反思型说课”更强调贯穿于教学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连续性教学设计、行动与反思。它让教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 也让教师可以更多地超越时空, 关注并思考教学的全过程, 是一种更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研赛方式。

(二) 关注教师综合素养, 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奠基

“课后反思型说课”是说课的一种, 强调教师上完课后的描述与反思。在课后反思型说课中, 强调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情境再现, 同时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性评述。其本质是教师自身对该课从一个课例研究视角进行的回顾与反思。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主题的整体设计;二是本课时的具体实施情况;三是课后反思。其中应突出本课时的集体施教情况, 但不能是简单的经验介绍或课程展示。一位教师要将“课后反思型说课”说好, 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上的是一堂好课, 这包括好的、正确的教学理念下的优秀教学设计, 也包括好的课堂教学呈现;二是能够借助语言真实、简约地再现课堂过程与教学亮点;三是能够科学地反思与分析该堂课。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缺一不可。它几乎包含了一个教师所必须有的各种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学研究能力等, 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奠基。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这就需要他们有研究性与反思性。而“课后反思型说课”因其更强调教师不仅做了什么, 而且强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做了之后的效果、经验与失误。它本身需要教师以研究的视角呈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经验。这不正是素质的综合性表现吗?

(三) 强调教研活动的集约性, 为教师教学评比创新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13

语言活动《傻小熊种萝卜》课后反思

本次期中开课我分到的是“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带的是大班针对这一条共有四个小目标:1.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3.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4.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我选择的故事“傻小熊种萝卜”,第一次根据书本上的教案发现不符合以上的任何一个小目标,我就重新自己又设计了一个教案,符合了第一小目标和第二个小目标。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幼儿们自己看看、讲讲故事图片的内容,猜想故事的情节内容。第二个环节让幼儿们来看教学大图片讲讲自己根据观察猜想出的故事。第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大图片讲述一遍故事的内容,然后提问。第四个环节让幼儿看图讲述故事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本次活动选择的故事还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傻小熊不知道萝卜是长在地下的而引发的一个小故事,在平常散步的活动中看见幼儿园里种的土豆给幼儿讲过土豆是长在泥土里的。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原以为幼儿对植物果实长在地下有了一定的了解,没有想到在我提问“两个月后,萝卜为什么还是没有长出来?”幼儿给予我的答案却是“小熊照顾的不好„„”在散步活动中进行的讲解幼儿们的注意力不够,应该回到班级里请小朋友都坐下来之后再统一讲一遍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在幼儿自主看图讲述猜测故事内容的环节还是不错的,幼儿们都可以自主的看自己的一份阅读材料,并且边看边讲述故事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听了部分小朋友的讲述,并指点图片上的事物给予他们一定的提示。这个环节的时间还可以再长一点,对于能力弱的小朋友有些还没有完整的讲述一遍。请幼儿上台来讲述自己猜测的小故事时,发现对于第三幅图片有些幼儿直接忽略不讲。第三幅图片是整个故事里最有趣的一个环节,小熊发现萝卜没有长就买了一堆萝卜用绳子绑在了萝卜叶上,因为小朋友没有萝卜生长的经验,就认为萝卜长在地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对于幼儿的这个反映,我也没有很好的做出回应,在提问的引导下幼儿没有说出我想要的答案,我就自己直接说出了萝卜是长在地下的。这个时候我应当用动作提示、用语言表情,让幼儿知道萝卜长在地上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萝卜应该是要长在地下而不是地上的。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自己的提问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准确性不够让幼儿不能很好的说出我想要的答案,对于幼儿说不出正确答案时,我就会有些手足无措,自己把答案讲了出来,以后面对同样问题时应当用多种方式提示幼儿,引导幼儿了解说出答案。面对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冷静处理的能力还不足,需要好好积累经验。

主题活动的探究与课后反思 篇14

科学活动《看谁抓得多》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看谁抓得多》是大班建构式课程中的一个科学活动,本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事情。而《纲要》中也指出把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依据,所以本次活动非常适合大班的幼儿探索。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往往只注重于对物体的抓握动作的反复操作,而忽视了对一些规律性东西经验的提升,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孩子操作,也让孩子记录,更让孩子从中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使本来无意识的操作变为了有意识的探索,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活动情况:

一、目标定位:

1.学习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2.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操作材料的特点。(教室分别提供雪花片、小积木和塑料插片)

(二)怎样玩,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室介绍操作要求:让孩子在每种积木中抓一把,然后数一数多少个,并做记录。要求自己的记录能让别人看懂。

(三)集体操作,学习记录。

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幼儿操作期间教室做巡回观察。

(四)交流发现。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情况。2.观察怎样的记录方式更恰当。

3.发现因玩具大小不同所以抓的数量多少也不同。教室小结:玩具大抓得少,玩具小抓得少。

4.教师操作抓玩具,并数一数,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玩具手的大小不同抓得玩具多少也不同。手大抓得玩具多,手小抓得玩具少。

(五)第二次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如何让自己能抓到更多的积木。

2.幼儿操作。

3.交流总结

上一篇:晒晒全省以及广州市直、各区真实工资!下一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