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2024-07-15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共6篇)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1

近年来, 水稻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 特别是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日益严重,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不仅使得害虫抗药性大大提高, 而且对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农药残留污染、改善农产品品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曹桥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2013年在全街道示范推广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2013年共实现水稻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面积701.33 hm2, 涉及农户1 890户, 建立核心示范坊10个, 其中愚桥村建立1个千亩示范坊, 其余9个村各建立1个百亩示范坊,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简介如下。

1 主要工作措施

1.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成立由街道分管领导牵头、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和村分管农业人员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 落实到人, 并加强督促检查。成立技术指导组, 整合农业推广、土肥、植保等方面的资源, 加强技术指导工作[1]。

1.2 加强技术指导与宣传培训

中心相关人员多次实地查看各减量控害增效示范方病虫发生情况, 在防治关键时期,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头, 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在病虫防治时间和药剂选择上, 做好分类防控工作, 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 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同时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指导, 通过广播、农民信箱等向广大农民宣传病虫防治信息。

1.3 加强人员协作, 注重实效

切实做好与种子粮油、土肥、农机、农资销售等人员的联系沟通, 把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与粮食功能区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育插秧等示范推广工作相结合, 实现资源整合、技术融合、协调配套、共同推进。

1.4 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

与市农业执法大队密切配合, 多次开展农药专项整治, 以农资连锁配送为依托, 全力打造放心农资平台, 确保曹桥街道农业投入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2]。

1.5 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

截至目前, 全街道共有3家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组织, 拥有各类机动喷雾机77台 (架) , 作业机手123人。形成了以植保 (粮油) 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专业化、社会化病虫统防服务组织体系。目前, 全街道3个植保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共与652户农户签订了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服务协议, 其中散户占比达98.31%, 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77.95 hm2。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健身栽培, 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 协调运用各项农业健身栽培技术, 结合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病虫统防统治、机械化育插秧等措施, 全面推广抗病、高产、优质良种, 如秀水134、秀水12等, 抓好种子处理, 合理密植, 配方施肥, 科学管水, 增强水稻植株抗逆力。

2.2 加强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 加强以水稻“两迁”害虫为重点的病虫监测与预警, 及时分析田间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预警预报, 提出防治策略、技术措施, 指导防治工作开展, 并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共发布病虫情报6期, 印发病虫情报逾100份。

2.3 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 及时召开由各村农业主任、配药站人员参加的病虫情会商会, 分析主要病虫发生和防治工作动态, 部署下一步防控工作目标任务和技术意见, 统一思想, 统一防治技术方案, 根据项目实施要求, 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农民信箱、黑板报等方式, 广泛宣传, 加强防治技术指导, 确保关键技术的落实到位[3,4]。

2.4 制定科学防治决策, 合理用药

根据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确定以“两迁”害虫和纹枯病、穗期综合病为重点, 在确保农作物病虫草为害控制在允许损失的前提下, 放宽前期、重视中后期。大力示范推广高效长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采取一次性用药兼顾病虫, 7月底前尽量利用天敌控害, 做到少用或不用农药, 以减少全年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实现控害、减药、安全、增效之目的。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水稻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通过总结成功实践经验, 在水稻病虫化学防治技术上, 以纹枯病和“两迁”害虫、穗期综合病为重点, 在确保农作物病虫草为害控制在允许损失的前提下, 放宽前期、重视中后期, 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实现减量控害增效之目的。

3.2 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截至目前, 全街道减量增效示范区防病治虫平均用药次数为4.7次, 与非实施区平均用药5.6次相比, 用药次数减少了0.9次。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 (有效成分) 示范区为1 502.85 g/hm2, 比非实施区2 084.25 g/hm2减少581.40 g/hm2, 减少27.89%。农药成本1 417.65元/hm2, 比非实施区1 603.20元/hm2减少185.55元/hm2, 人工732元/hm2, 比周边1 008元/hm2减少276元/hm2。

3.3 增效作用明显

据实施区调查, 平均产量达8 955 kg/hm2, 比非实施区平均产量8 550 kg/hm2增产405 kg/hm2, 按照2.8元/kg的价格计算, 增产增收1 134元/hm2。

3.4 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区全面应用了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有效地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 减轻农药对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摘要:近年来, 水稻病虫发生日益频繁,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严重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介绍了平湖市曹桥街道2013年开展了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情况、主要工作措施及技术措施, 分析其取得的主要成效,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措施,成效,浙江平湖,曹桥街道

参考文献

[1]王瑞海.魏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 (11) :46-49.

[2]张国鸣, 张国娟, 石春华.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J].中国植保导刊, 2007, 27 (5) :45-47.

[3]郭善银, 蒋建平, 刘祖星, 等.2013年早稻病虫用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141-142.

[4]刘初生, 邱伟, 秦琳, 等.都昌县实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的实践与成效[J].江西农业, 2012 (1) :29-30.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2

1 有害生物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1 农业措施是有害生物的防治基础

1.1.1 推广高抗病品种,实行差别化防治

根据在国家育种基地辛集市马兰农场对黄淮海流域、北方区品比试验抗病性调查,以及对种子繁育田的观察,目前推广的高产品种中,高感白粉病的有:冀麦26号、冀麦10号、石麦12号,石新633、衡观35、石麦22、鲁原502等,中感品种有:冀麦585、邯麦13。易感赤霉病的有:良星99、良星66、鲁原502、济麦22、冀麦585、石麦11。通过培育、种植抗病高产品种可推迟病害发生时间、降低发生程度,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最经济的措施;品种的抗病性受栽培技术、施肥以及气象条件、菌原量等因素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发生时间会有改变。专业化防治队在作业时可根据实际实施差别化防治,将感病品种作为化学防治重点,非易感品种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

1.1.2 群体大,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密度是小麦产量的保证,但密度过大影响通风透光,田间小气候对各种病害发生比较有利。抗旱播种技术把行距缩成15cm、7.5cm甚至全田匀播,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散失,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但田间湿度的增大,会使得白粉病、锈病侵染发病、流行条件更加充分,感病品种病害将加重发生流行。因此,实行密植栽培或匀播技术宜采用高抗白粉、锈病的大穗品种,如:石农086、冀麦12等,并注意易感病害的发生动态。

1.1.3 过量施肥,效益递减

一味追求高产,盲目加大施肥和供水数量,会影响小麦的个体抗病抗逆能力,对病害发生有利。如:过量的使用氮钾肥料,会使土壤结构破坏、板结、通透性差,小麦根系生长不正常,导致土传病害发生猖獗,过量的氮肥会影响植物对钙、镁、铁、锌等二价阳离子的吸收;磷元素肥料过量,磷酸根会与阳离子拮抗沉淀成无效态养分,降低土壤中阳离子的有效态数量,使植物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生,致使作物品质下降、抗病虫、抗逆能力降低。1979~2015年土壤养分化验结果表明:由于土壤中有效磷的提高,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态降低显著,这与只重视化肥、忽视有机肥导致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下降有关。而土壤有益微生物可以裂解大分子有机物和难溶无机盐成为植物易吸收的营养元素,是土壤还原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应根据上年产量确定氮磷钾的施肥数量,适当补充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保证小麦生长所需养分的充足供应,促进正常代谢和健康、健壮生长。亩产600kg的小麦田,在玉米秸秆还田以后,撒入有益微生物菌肥50kg待耕。耕翻时底施氮磷钾(含量18-15-12)复混肥40kg,优质中微量元素肥料20kg。返青后至拔节前随浇水追施氮钾(含量30-0-8)肥20kg。

1.1.4 镇压锄划,控旺防倒多效

冬季镇压、春季锄划是传统的管理方法之一,也是小麦节水栽培技术中有效的保水方法,可弥补土壤裂缝,减少水分损耗,提高利用率。挤压、断根对小麦是一种轻伤害,可以抑制、减缓苗期的生长,起到控旺防倒的效果。同时,可开启和促进生成植物次生代谢,提高植物的抗病虫、抗逆能力,改善作物品质,是不能忽略的保健栽培措施。

1.2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1.2.1 保护天敌,合理用药

小麦是辛集市主要越冬作物,麦田是害虫和天敌主要的越冬场所,也是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天敌来源。小麦蚜虫的主要天敌七星瓢虫,由于过量的农药防治现已绝迹。抗药性较强、爬行速度快的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与后期发生的的蚜茧蜂、食蚜蝇组成新的天敌系统。利用麦蚜与天敌发生的跟随现象,在小麦的扬花期、麦蚜发生的始盛期、天敌发生的始见期,在以防治吸浆虫成虫为主的中后期“一喷多效”措施中,遴选对天敌伤害小的农药品种,可提早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减轻对天敌的损伤;小麦拔节后在田间投放棉铃虫、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杀雄虫,减少交配几率,能减少对小麦的为害,降低棉花田、玉米田虫口基数。

1.2.2 利用习性,减少用药

麦叶蜂幼虫取食小麦叶片,对于密度较大、叶面积系数严重超标的麦田,不会造成减产。可以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在小麦浇第二水时,用竹竿或泼水摇动植株,使其落水淹死。

1.3 物理机械防治成本低廉

利用害虫趋光性,在田边安放高压汞灯、杀虫灯,能够诱杀金龟子、蝼蛄、金针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成虫等;利用害虫对甜味、酸味的趋化性,使用糖醋液诱杀金龟子、夜蛾科等多种害虫;播种前晒种,可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同时能杀死种子表面的多种病原菌。小麦种子晒后或风选或水选或过筛,可去除虫粒、病粒、瘪粒、小粒以及雀麦、播娘蒿等杂草种子。

1.4 药剂防治中的问题

1.4.1 针对靶标,准确用药

目前生产上普遍推行种子包衣技术,如未按需要量使用包衣剂,则达不到控制的效果,徒增成本,且实际生产中并不是每一个块田都有严重的病虫害发生,包衣剂含有的杀菌剂还会破坏土壤及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环境,得不偿失;一些农药推广机构提出用吡虫啉拌种防治来年小麦穗期蚜虫,防治效果不错,但成本过高、对环境的危害有待考证。应根据田块上年有害生物发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拌种或包衣的药剂种类,准确用药。

1.4.2 多措并举,谨慎用药

铲除麦田周边杂草,恶化灰飞虱的活动场所,可有效控制、减少虫源;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出苗后以及春季返青后,注意防治传毒媒介灰飞虱;水浇地越冬红蜘蛛发生数量达不到防治标准,通过浇返青水恶化生存环境就可以控制,无须用药;拔节前期使用多效唑能够显著降低小麦株高,预防倒伏,但对产量有降低的风险。多效唑是抑制内源赤霉素合成的外源激素,高浓度会抑制光合效率,多年实践证明在苗期喷洒多效唑预防小麦倒伏,并不是增产措施,需谨慎使用。

1.4.3 关键时期,精确用药

小麦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关键时期。需要因地(当地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因品种抗性,结合天气条件,制定相应综合防治措施,保证小麦产量和安全,实现绿色防控和农药“零”增长的目标。

1.5 种植无病种子

检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通过疫区防治、田间检疫手段,不从疫区引种、跨区作业农机的消毒等措施,控制危险性有害生物向外(无病区域)传播蔓延。

2 减量控害技术方案

以农业防治、保健栽培为基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既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同时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田块、品种的病虫发生情况,按照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指标用药,在不降低防效前提下可减少向环境中投放农药50%以上。

2.1 种子处理

针对田间实际发生情况,适当选择种子处理方式。对于没有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的田块,只用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即可。亩用50%乙酰甲胺磷乳油1∶1 000拌种,亩成本不到0.1元。

全蚀病零星发生的麦田:亩用敌委丹50m L+适乐时20m L或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m L,兑水100m L拌麦种10kg,晾干后随时播种;成片死亡的需要采用局部处理的方法,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3g/m2药剂计算,在耕地前均匀喷洒在发病田的局部,而后耕翻,可达到理想铲除效果。

2.2 出苗后防治小麦丛矮病与麦草秋治

改全田喷雾为靠近路边、果园、渠边等灰飞虱发生栖息地的,从田内3m向田外3m喷雾,可减少防治面积95%以上。11月中旬,雀麦发生田亩用70%氟唑磺隆可分散粒剂3g。阔叶杂草发生田亩用56%二甲四氯钠盐35g,兑水15~20kg,倒行均匀喷雾。雀麦、播娘蒿混合发生田可混合使用。

2.3 春季“一喷多效”

早春小麦返青期后至拔节前以除草、防病、防虫(红蜘蛛)、防倒伏为主的“春季一喷多效”,针对田间实际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流行条件,适当确定防控目标。阔叶杂草平均密度达不到1株/m2田块,无需化学防治,可在浇地、锄划过程中人工拔除;没有进行麦草秋治且高于阔叶草1株/m2的田块,使用15%噻磺隆可湿性粉剂15g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 L。禾本科杂草雀麦发生田应在11月上旬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5g进行防治,春季以人工拔除为主。对已产生抗药性的杂草,应更换药剂。对于最大群体达不到100万蘖的麦田不用防倒药剂,群体超过100万蘖的,可加入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g,最高不超过40g。

2.4 拔节孕穗期“一病一虫”

4月中旬小麦拔节后,在高感白粉病品种发病中心,亩用20%三唑酮乳油20~30m L,兑水20kg均匀喷雾;4月下旬小麦孕穗期,春季淘土每样方2头以上的,或上年因小麦吸浆虫发生明显减产的地块,用2.5%甲基异柳林颗粒剂1~1.5kg,拌土或砂4kg混均,于下午至傍晚均匀撒施,并浇扬花水提高防效。

2.5中后期“一喷多防”

5 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以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为中心,兼顾麦蚜、品种的感病性,以及后期干热风。亩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m 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磷酸二氢钾50~100g,兑水15~20kg;监测白粉病、叶锈病高感品种的后期发生情况,可加入20%三唑酮乳油40m L;对于良星99等赤霉病高感品种加入杀菌剂预防侵染,可选择有效药剂: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g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50m L。根据天气预报情况,赤霉病需要第二次用药控制发病,同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50~100g。

摘要:为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针对目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保健栽培为基础,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有针对性实施药剂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针对不同田块、品种的病虫发生情况用药,可减少向环境中投放农药50%以上,防治效果不降低。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控问题,保健栽培,减量控害

参考文献

[1]何明杰,朴平.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控病虫害上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3,06:33.

[2]甘勇.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05:145.

[3]赵中华,杨普云,周阳.2013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成效[J].2014,3:21-23.

[4]肖长惜,罗汉钢,张求东,等.2011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工作方案[J].湖北植保,2011,125(3):34-36.

[5]丁爱萍,史敏.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汇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131.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区概况

示范区位于秀山县清溪场镇溪西村、茫洞村,为常年性“稻-油”轮作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海拔370 m左右,土壤为水稻土,肥力中等偏上。示范区油菜2015年9月中旬播种,90%以上为育苗移栽,2016年5月上旬收割。品种为‘油研57’‘川油36’,全部由秀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统一提供(高产示范区)。

1.2 防治药剂及器械

(1)减量增产助剂为“激健”,由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重庆植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激健”主要成分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甲酯、玉米胚芽油、油茶籽油、大豆油等。“激健”的作用机理是与农药混用,增加农药的渗透力和传导率,减少农药有效成分在体表、体壁停留量,增加从体表进入体壁、从体壁进入体内的量,增加进入靶标的量;使植物体内农药向上传导提高,缩短作物中残留农药的半衰期,进一步降低残留。

(2)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山东邹平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秀山县植保植检站提供。

(3)多旋翼遥控无人机(简称无人机,下同),重庆金泰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重庆寰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负责操控。

1.3 示范设置

2016年,油菜减量控害示范区设在秀山县清溪场镇油菜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示范区防治药剂配方及667 m2标准用量为: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 m L+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g+糖醇硼水剂95 m L。使用减量控害助剂为“激健”,用量15 m L/667 m2。示范区共设立5个处理:(1)减量用药20%加助剂,施药6.67 hm2;(2)减量用药40%加助剂,施药6.67 hm2;(3)等量用药加助剂,施药6.67 hm2;(4)常规用药,200 hm2;(5)空白对照,1334 m2。大区示范,不设重复。蚜虫及施硼效果不在本次示范分析范围,未做调查。

1.4 施药时间及方法

2016年2月29日,示范(1)(2)(3)处理区施药完成。3月3日,完成大面积示范(处理(4))施药200 hm2。施药方式全部为无人机喷洒,统一由重庆寰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操控完成。

1.5 调查方法

按照油菜菌核病调查规范,按照病情发生轻重,每个处理调查6块田,每块田五点取样,每个点调查100株,前期调查叶发病病株率,以病株率平均值计算防治效果;后期调查茎发病病株率,按照菌核病3级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以病情指数平均值计算防治效果。

油菜菌核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为:1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 cm;2级,1/3~2/3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 cm;3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3 cm以上。

1.6 防治效果计算

(叶发病)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对照区病株率×100

(茎发病)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情及防治效果

2016年3月29日,叶发病始盛期调查防治效果,减量用药20%加激健处理,防效64.9%,减量用药40%加激健处理,防效75.8%,等量用药加激健处理,防效55.8%,常规防治区防效45.0%。总体上可见,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较高(表1)。

2016年4月11日,叶发病盛期调查,减量用药20%加激健处理,防效为54.9%,减量用药40%加激健处理,防效为60.0%,等量用药加激健处理,防效为45.7%,常规防治区防效为46.3%。总体上,也表现为减量用药处理防效较高。减量用药处理病情还表现出茎发病偏迟、发病程度偏轻的特点。等量用药与常规防治处理差异不大(表2)。

2016年5月4日,油菜成熟期,油菜菌核病病情稳定后调查,减量用药20%加激健处理,防效84.0%,减量用药40%加激健处理,防效82.5%,等量用药加激健处理,防效83.8%,常规防治区防效72.5%。加激健的各个处理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但与常规防治处理相比,均高10个百分点以上,效果十分明显(表3),即使用肉眼也可见处理间的明显差异。

施药后7 d、15 d及30 d观察,药剂对油菜生长无任何不良影响。

2.2 经济效益分析

(1)药剂成本。激健价格4.00元/667 m2;常规防治处理,50%甲基硫菌灵悬浮液100 m L,成本7.00元/667 m2。减量20%处理,667 m2成本5.60元,加4.00元激健,合计9.60元,比常规防治增加2.60元。减量40%处理,667 m2成本4.20元,加4.00元激健,合计8.20元,比常规防治增加1.20元;常规防治药剂成本7.00元/667 m2。

(2)产量指标。2016年5月4—5日测产,减量用药20%加激健、减量用药40%加激健、等量用药加激健、常规防治、对照处理,667 m2折合产量分别为124.4,118.0,120.5,110.2,82.6 kg。

(3)经济效益。将折合产量的90%作为油菜实产,施药成本计为15.00元/667 m2,以当地油菜籽市场价为6.40元/kg计算,减量用药20%加激健、减量用药40%加激健、等量用药加激健处理均比对照及常规防治处理经济效益有明显增加(表4)。

3 结论与讨论

(1)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是农作物病虫防治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健”是一种配方特殊、作用机理独特的减量增效助剂,已在全国各地进行多项试验示范。秀山县针对当地油菜生产现状,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全市首次开展油菜菌核病防治减量用药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从2016年示范结果看,减量用药20%、40%处理均可大面积推广。

(2)2016年油菜减量用药示范,仅调查分析菌核病,实际上配方施药中,各种农药均相应减少,多病虫多因素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建议下年度在油菜主产乡镇开展区域示范,探讨不同海拔、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等条件下,减量助剂“激健”不同的减量梯度的防治效果。

(3)2016年3月10—11日,本地出现罕见大雪天气,油菜出现倒伏现象,对产量影响较大,经济效益表现不十分明显。推测如在正常年份,油菜增产效果会更加显著。

摘要:2016年,秀山县开展油菜菌核病防治减量用药控害增效示范。选用的助剂为“激健”。结果表明,农药减量20%加助剂、农药减量40%加助剂、不减量加助剂、常规防治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84.0%、82.5%、83.8%、72.5%;加助剂处理防治效果比常规防治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效果十分明显。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4

四川作为项目参与省份之一,2009年在省植保站的领导下,分别在合江、邛崃、郫县、新都、绵竹、安县、邻水、峨眉山、西昌、泸县、江安、富顺、翠屏、大竹等市县开展了项目重点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示范推广的重点技术

示范推广的重点技术是根据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期使用由先正达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即40%福戈+30%爱苗+75%三环唑,综合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并与常规农药防治对比效果。各地植保站的示范均设推广技术示范区 (使用“福戈+爱苗”,简称“示范区”) 和常规农药对照区,示范面积2~10亩。防效稳定期采用相同的调查方法调查示范结果,比较两个处理区域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差异。

二、示范结果

从各地植保站的试验示范结果可以看出,以“福戈+爱苗”为主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其防效整体优于常规农药。与常规农药相比,对二化螟、纹枯病的防效可提高10%左右,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提高近20%,对稻曲病的防效提高30%左右,对稻飞虱的防效提高6%左右。使用“福戈+爱苗”,对水稻功能叶有明显的壮苗和延缓衰老作用,表现为水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茎秆挺拔,剑叶清秀不早衰。收割前10天与常规用药相比,绿叶率高出30%以上,亩产量提高66kg左右。且有效农药的使用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60%以上,大大降低了农田污染。因此,该技术是一项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控害增产、健康环保的水稻病虫防治新技术。

三、关键施药技术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5

1 农药用量过大产生的后果

1.1 造成大量的农药浪费现象

某地的耕地面积有30 366 hm2, 其中水旱田的面积有24 360 hm2并且农作物的种类多且种植较为全面。每年都有突发的病虫害, 病虫防治工作中农药的用量需求大。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 该地在2013年的农药的使用量达到1 000多t, 但是实际的用量大概只用到总量的80%, 剩下的基本上都被浪费掉。

1.2 农药的使用不合理

在对农药进行选择时, 部分农户会选择剧毒的农药, 主要是因为对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造成的影响, 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 对农药的选择只重视农药对病虫的防治工作。但是这样会造成病虫对农药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因此会导致病虫防治效果不大, 还会造成农药使用成本的增加。同时, 农药会残留在农作物上, 对人体造成危害。

1.3 造成农业生态坏境的污染

我们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防治工作的时候, 喷晒的农药只有不到30%的量被农作物吸收, 病害虫吸收的只有极小的一部分, 而剩下的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地里面。经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江河或是直接渗入到土壤中中渗入到地下水中, 都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并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不能被分解, 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隐患, 对人体或是其他作物造成不利的影响。

2 造成污染的原因

2.1 耕地面积的限制

本地区所处的位置地形为山区, 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通常的情况下会通过大量的施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化肥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农作物实现增产, 农药的作用是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 想要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就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2.2 科学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着局限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种植模式还是小规模经营, 这种模式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 合理的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全面的应用。除了这方面的原因之外, 还因为今年来农村中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 造成了农业生产人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 而老人则习惯性的依据自己生产经验通过增加农药的用量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3 相应的农药用量实验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水稻的病虫害也发生改变, 例如, 水稻的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水稻疾病连年发生并且还在不断的上升。但是农户仍然还在使用单一的吡虫啉以及不断加量的针对治螟的药物, 从而导致了这些病害虫对农药产生一定的抗药性, 为病虫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并且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我们对农药减量技术进行了试验。

首先, 选择了2块水稻田作为示范区和农民经验田, 作为试验对照区域。2块实验田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 基础设施完善, 如,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2) 没有安装杀虫灯以及使用引诱剂;3) 两块实验田的水稻试验品种和试验面积是一样的;同时, 示范区的农药只使用35%的氯虫苯甲酰胺, 噻虫嗪;而对照区登的农药使用常规的农药, 施药时间共5次并由农户自己定制时间且每次的农药使用量大致相同。一个月后进行调查。

试验用药量及次数:示范区用药为3次, 每次的用药量为0.5 L/hm2;对照区用药次数为5次, 每次的用药量为14 L/hm2。通过对30 d后的结果分析可知:影响水稻病虫害防治因素有很多方面。示范区在药剂的选用、喷晒药剂的时间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选择高效、药性好且低毒以及杀虫范围广的农药进行对病害虫的防治, 能够对水稻病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 传统的农药由于使用时间长, 病害虫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因此没有新的农药效果好。对照区的试验, 参照的是农民常年的生产经验, 在对农药的选用和喷晒的时间存在很大的偏差, 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 而且还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购买农药的费用, 示范区由于比对照区少两次, 因此节约了大部分的购药成本, 而且效果提高了20%以上, 损失率控制在5%。

4 防治病虫害, 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农药和化肥如果使用不当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我们可以采用相关的防治措施, 不断地调整农业的生产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采用新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用以降低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率, 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4.1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运用生态农业的模式, 通过提高水稻和相关农药的质量, 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使用农药的目的。并且还要对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进而实现水稻增产以及提高水稻质量的目的。

4.2 实现病害虫有效的防治

病害虫有效的防治技术主要的方法是对水稻的种植方式进行改进以及对病害虫实现合理、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采用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水稻防病害虫的能力, 而且还能够实现农业由传统的生产模式转换为生态模式, 减少农药的使用, 不仅可以促使农业现有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并且还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发展。

4.3 提高当地生态农业的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高效生长, 而且还能实现对生态农业环境的保护。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在耕种、防虫技术上的缺陷, 而且还可以对水稻的栽种模式进行优化, 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规划, 提高水稻的产量,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主要分析了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通过对传统的水稻病虫防治手段和新的水稻病虫防治方式进行对比, 发现农药减量技术在对水稻病虫的防止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并提出了只有科学的进行水稻种植和对水稻病虫进行防治, 才能达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从而实现改变现有的水稻病虫防治中农药的使用量过大的情况。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应用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摘要:主要分析了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 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 加强农药减量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水稻病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 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一些加强农药减量技术应用的对策。希望通过分析能帮助相关农业单位提高水稻病虫防治工作水平和质量, 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馆陶县祥平农场, 常年小麦—玉米连作,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产量中上等。2015年10月15日播种, 播种量187.5 kg/hm2, 农事操作按常规管理。冬小麦品种为婴泊700。试验地点小麦蚜虫常年发生程度为中等至大发生。

1.2 试验药剂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助剂: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化合物 (桂林集琦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为奇功) 。

1.3 试验设计

安排当地常规防治、助剂加入、助剂加入后药剂减少用量20%、40%、60%和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 各处理用药量及用药方式见表1。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4 m2。

1.4 试验过程

每小区按药剂试验设计用量配制用药量和用水量。于小麦蚜虫达防治指标 (百株蚜量800头) 时对小麦植株进行均匀喷雾, 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采用种田郎牌16型电动喷雾器, 喷头为三喷头。具体施药时间为5月12日, 小麦为灌浆初期, 施药次数1次。试验地块统一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进行了白粉病、锈病的防治。

1.5 调查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调查病虫基数, 施药后1、3、5、7 d调查蚜虫数量。蚜虫调查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 每点10株, 共50株。防效计算折算成百株虫量计算, 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蚜虫防效方差分析。在小麦收获期, 测定每小区的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 并计算折合产量。

1.6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蚜虫防效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奇功助剂介入后, 药后1 d, 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防效为85.26%, 与常规防效81.94%差异不显著;吡虫啉减少40%和减少60%的防效分别达到72.11%、66.96%, 显著低于常规处理。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与常规防效差异显著。

药后3d, 吡虫啉在减少20%水平上的防效分别为92.06%, 显著高于常规防效;吡虫啉减少40%, 防效86.83%, 与常规防效差异不显著。

药后5 d, 吡虫啉减少60%水平的防效显著低于处理1、2、3。药后7 d, 各处理差异不显著。

综上说明, 奇功介入后, 在降低吡虫啉使用量20%的情况下, 且用水量减少20%, 防效与常规喷雾效果相当。

2.2 测产结果

奇功助剂介入后 (处理2、3、4、5) , 产量分别为8 777、8 845、8 568、8 484 kg/hm2, 与常规喷雾 (处理1) 产量 (8 708kg/hm2) 最多相差224 kg/hm2, 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有机硅助剂介入麦蚜喷雾防治, 农药减量控害效果明显, 减量幅度20%~40%。同时省水、省工, 省水20%左右。并能够保证产量的稳定,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在防治冬小麦蚜虫时, 加入基于聚氧乙醚改性三硅氧烷的有机硅助剂时, 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用量减少20%, 药后1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4.28个百分点, 药后3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6.11个百分点, 药后5 d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1.74个百分点。同时, 用药量减少20%时, 防效与常规防治无显著差异。加入此助剂用水量还可减少20%, 起到省水、省工的效果。

关键词:小麦蚜虫,助剂,防效

参考文献

[1]王随保, 陈斌, 王义, 等.小麦蚜虫及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科学, 2003 (2) :69-71.

[2]党志红, 李耀发, 潘文亮, 等.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 (6) :1676-1681.

[3]孙红炜, 尚佑芬, 赵玖华, 等.不同药剂对麦蚜的防治作用及对麦田天敌昆虫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7 (3) :543-547.

[4]罗瑞梧, 杨崇良, 尚佑芬, 等.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 1990 (3) :209-213.

[5]韩晓莉, 高占林, 党志红, 等.麦长管蚜抗吡虫啉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殖力比较[J].昆虫知识, 2008 (2) :243-245.

上一篇:雾霾图像下一篇:课后反思的反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