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及治疗

2024-10-05

心理分析及治疗(共12篇)

心理分析及治疗 篇1

疾病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 对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打击, 尤其是传染病患者在体检后或住院时, 不愿进入角色, 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出现心理异常。现就我科医治的传染病患者289例, 对其心理特点及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289例患者, 其中肝炎140例, 占48%。年龄最小1个月, 最大85岁。入院时及认知心理治疗后采用SCL-90测评[1]。

1.2 方法

认知疗法是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方法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达到治疗目的。不良心理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认知和观念, 通过发现、挖掘这些异常或歪曲的认知和观念, 加以分析、解释, 再代之以合理的、正确的观念认知, 就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 使之更好地适应。

1.3 数学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团体t检验处理, 均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间两组比较结果, 其中治疗前SCL-90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饮食睡眠状态极显著高于治疗后 (P<0.01) , 其余各项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从身体健康, 涉及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着十分重要作用[2,3]。因此, 当今社会对疾病治疗的要求, 已从单纯医学治疗涉及到心理学治疗。认知治疗是以改变不良性认知, 从而促使心理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好转的一类治疗方法的总称[4]。认知疗法 (Congnitive therapy) 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 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 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 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 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 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因此, 认知疗法的策略, 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患者被确诊患传染病后, 近95%有心理异常。不仅自己要忍受疾病之苦, 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 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一条鸿沟, 自我价值感突然失落, 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 因而感到焦虑, 出现强迫症状。 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 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 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 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 这在患者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 把“肝炎”说成“胆道感染”等, 害怕别人鄙视和厌恶自己, 产生愤怒、否认的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患者, 常因一点小事迁怒他人, 易激惹、爱发脾气。 因为许多传染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 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 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 恨不得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夜之间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 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收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 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 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结果, 应当用什么药、怎么用, 他们都想详细知道, 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制和效果, 造成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饮食睡眠状态改变。

传染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自卑、紧张不安, 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 渴望得到亲人的关心及理解, 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治疗, 得以早日康复。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心理上高度的应激状态, 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 出现心理异常。表现为焦虑、恐惧、自卑、紧张不安, 他们往往夸大病情, 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

医生应当了解传染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情绪变化, 并给予理解和同情,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待患者, 向患者介绍医院规章制度, 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采用认知疗法, 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治疗的知识, 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悲观、不满的情绪, 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 讲清传染病并不可怕,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而且要耐心细致地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 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暂时被隔离的生活。给患者讲叙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 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 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的患者被隔离, 与社会的交往减少, 所以治疗传染病患者时, 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 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 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 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 应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 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猜疑, 使患者感到安全, 能够全身心放松地接受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明园, 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

[2] Jordi Miro', Rosa M.Raich Effects of a brief and economical in-tervention in preparing patients for surgery (J) .Pain, 1999, 83:471-475.

[3] Michael W.Stroud, Beverly E, et al.The relation between painbeliefs, negative thoughts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in chronicpain patients (J) .Pain, 2000, 80:347-352.

[4]王长虹, 丛中, 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

心理分析及治疗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男初中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的实践,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脱敏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焦虑症状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说明了系统脱敏及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效果评估问题。一、一般资料

魏某,男,初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68米,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父母为大学教师,家庭和睦。小学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学升学考试时由于突然发高烧受影响而未能进入重点中学。父母对其要求一直比较严格,对他这次考试失利批评较多。此后每逢考试必紧张、焦虑、不安,总觉得自己又要考不好了。尤其近半年,就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常常想到中考问题,感觉更加强烈,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每次模拟考试的前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经常做有关考试的梦,并且梦见成绩不理想。常会设想:如果这次考试成绩又不好怎么办。临近考试时胃部不舒服,想上厕所的次数也比平时多;当听到开考的铃声时,心跳马上加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来回走动或注视自己,便无法答题;常常发现考试时自己的手指或双腿在发抖;考试时经常会看错题目。为此感到很痛苦,希望能在中考前克服这个问题。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魏某说:“考试前我会非常紧张,前几天就会连续失眠。睡不着觉,考试时经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心跳得厉害,头很痛。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也出来了。我非常着急,每次都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找来找去问题还是存在。”

三、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1、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求助者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讲话时双腿不停抖动,双手紧握,多数时候低头,声音小而略微颤抖,有时抬起头,双眉紧皱,表情痛苦。

2、父母主诉:近一个时期,孩子吃饭不多,与父母老师很少交流,朋友交往也较以前少了,只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学习。不愿提到考试,一提到就显得有些烦躁了。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情绪低落,为学习和考试而焦虑,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焦虑,生理机制紊乱,身体虚弱。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由考试引发的焦虑状态。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心理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稳定,且引起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小学升学考失利这一现实刺激,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未达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属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存在认知偏差。

2、生理机制紊乱,如生物钟紊乱、食少、身体虚弱等。

3、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他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②减少考试焦虑程度。③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①改变求助者的升学观,从侧面影响父母的升学观。②改变求助者在学习方法、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①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考试的焦虑。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由考试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贝克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及规则。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当人们错误的判断、推理和思维形成自动化的反应即“自动化思维”时,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形成固定习惯并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评。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贝克认为,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教给求助者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②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源于对动物的试验性神经症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小铁笼中的猫,多次实验之后,只要看见那只铁笼即使不受电击,猫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他将这只猫禁食几天,然后送回放着鲜鱼的铁笼。虽然猫极度饥饿却不肯吃鱼。沃尔普认为这是猫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即产生了实验性神经症。而后沃尔普给猫喂食并将其由远即近渐渐接近实验室。猫能进食起初并不十分自然,但不久便适应了。最后猫回到铁笼也能平静生活了。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⑴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分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⑵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症状自评量表SCL-90》60元 《焦虑自评量表SAS》5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2006年12月10日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 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 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①会谈法 ②心理测验 过程: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②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③求助者做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焦虑自评测验(SAS),抑郁自评测验(SDS)。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结合初步印象给予初步分析,⑤布置作业:让求助者回家后,回忆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人或事。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2006年12月17日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评定主观焦虑程度 ③学会放松训练

方法: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治疗(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的作业,认为小学升学考试失利及之后父母的批评指责态度可能是造成他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②通过简单说明,让求助者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并尽可能给出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0分、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0分是安宁平静;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③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家自行练习。④布置作业。回家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第三次咨询 2006年 12月24日 目的:

①学会准确的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即在什么刺激下求助者会出现紧张焦虑和不适行为。

②设计焦虑等级表。③寻找错误认知 方法: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上次咨询作业检查,求助者对于主要的放松要领掌握的很好,只是放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状态。②设计焦虑等级表:

把使求助者考试焦虑、紧张的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相互比较,根据它们的影响大小分成若干等级,通常将刺激项目分为5个等级,1等引起焦虑程度低,5等引起焦虑程度最高。③启发求助者寻找自身有哪些不良认知,或受到哪些错误认知的影响。④布置咨询作业。

a、求助者继续复习放松训练。

b、求助者闭目回忆各种引起焦虑的刺激画面,深刻体会并给出恰当的评估。c、继续寻找是否还有其它不良认知在影响自己。第四次咨询 2006年12月31日 目的: ①巩固咨询效果 ②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③调控焦虑情绪 方法:

谈话法、行为疗法(现实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

②肯定其学习能力,对求助者的进步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增加其自信心。③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a先进行放松训练

b咨询师在咨询室按焦虑等级表上的刺激事件模拟考试前,考试中的情境,逐级的进行,现实脱敏训练的练习方法和过程与想象脱敏类似。

c当求助者通过每一个级别的训练时,都要给予表扬,增强自信心。④布置作业:

a回家继续巩固以前的咨询与训练成果。b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模拟或参与考试情境,巩固现实脱敏练习。

c父母继续理解与正面支持求助者,经常沟通,而且还要与老师和同学保持沟通交往。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次咨询 2007年1月7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②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基本结束咨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放松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要应用自如。④进一步改善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加强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理解、支持。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身的评价

“我不再像以前那惧怕考试了,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这点紧张是正常的。” “爸爸妈妈现在也能理解我了,我心里的压力自然少了许多,放松练习已经熟练掌握,以后遇到情绪紧张也可派上用场了”。

2、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AS测验结果:总粗分33,SDS测验结果:总粗分27,测验表明: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由症状引发的抑郁水平也大大下降,二者都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可靠。

3、咨询师评估: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考试焦虑程度大大降低,自我放松技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保证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端正了不良认知(即错误的升学观和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适应水平,学习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鼻出血病因分析及治疗选择 篇3

[关键词] 鼻出血;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6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61-02

Treatment and pathogeny analysis of epistaxis

ZHANG Daohua

Department of E.N.T,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ancheng,Tancheng 276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athogeny of epistaxis. Methods 120 patients who suffered epistaxis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pathogeny, location and amount of bleeding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 Curative effects,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group.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higher and in electrocoagulation group than other groups(P<0.05).The side effects were higher in nasal packing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author can select the best treatment for epistaxis after clearing the location and amount of bleeding.

[Key words] Epistaxis;Pathogeny;Treatment

鼻出血多由鼻腔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多为单侧,持续、出血量较大,可引起失血性休克、贫血等症状。笔者观察2010年1~7月就诊患者120例,分析病因并给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8~75岁,平均(45±1)岁;单侧鼻孔出血94例,双侧鼻孔出血26例。

1.2 病因、出血部位及初次出血量估计

萎缩性鼻炎7例,鼻窦炎16例,鼻中隔偏曲28例,鼻息肉12例,鼻外伤28例,鼻内异物6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高血压10例,肝硬化3例,月经前出血1例,不明原因6例。出血部位在下鼻甲頂部28例,鼻中隔前下部20例,嗅裂鼻中隔面15例,鼻中隔嵴突后方14例,鼻中隔后段9例,中鼻道鼻腔外侧壁12例,中鼻甲下缘后方9例,后下鼻道顶端鼻腔外侧壁9例,出血点不明确4例。初次出血量估计,<50 mL者64例,50~100 mL者39例,100~200 mL者13例,>200 mL者4例。

1.3 治疗方法及分组

根据患者就诊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1)填塞法,前鼻孔鼻腔填塞法是治疗鼻出血的首选措施,填塞物为无菌凡士林纱条。若出血侧鼻腔经前鼻孔填塞后仍有血流入咽部或由对侧鼻孔涌出者,提示出血部位在鼻腔后部,此时应行后鼻孔填塞,采用凡士林或膨胀海绵;(2)电凝法[1];(3)微波法[2],对于用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出血点时,可进行鼻内窥镜检查,寻找出血点,利用电凝或微波止血,创面给予抗生素油膏涂布保护创面。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3组患者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疗效判定[3]

治愈:术后3个月内无鼻腔再出血,治疗区域黏膜生长恢复良好;好转:鼻腔有少量涕中带血,或鼻内窥镜检查见电凝治疗区黏膜有轻度糜烂及破溃;无效:再发鼻腔活动性出血,鼻内窥镜检查确认出血处为原电凝治疗区域。

1.5 观察指标

病因、疗效、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电凝组治愈率为89.47%,与其他两组(78.84%,80.00%)比较显著提高(x2=6.44,7.23);无效率为2.63%,与其他两组(11.54%,10%)比较,显著下降(x2=5.28,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有效率(9.62%,7.89%,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不良反应为21.15%,与其他两组(13.15%,6.67%)比较显著升高(x2=6.4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因很多,部位也较为复

表1  3组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疗效(%)不良反应(%)

治愈有效无效

填塞组78.84(41/52)9.62(5/52)11.54(6/52) 21.15(11/52)#

电凝组89.47(34/38)*7.89(3/34) 2.63(1/38)13.15(5/38)

微波组80.00(24/30)10.00(3/30)10.00(3/30) 6.67(2/30)

注:与填塞组、微波组比较,*P<0.05;与电凝组、微波组比较,#P<0.05

杂,并且常常以急症就诊。鼻出血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找到出血点和给予正确有效的止血措施[4]。笔者研究发现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出血部位大多见于鼻腔后部。鼻出血以外伤和鼻中隔偏曲为主因,鼻腔炎症其次,内科合并症引起出血也是常见原因,部位下鼻甲顶部和鼻中隔前下部最多[5-6],与该处有扩张的血管形成血管丛有关。初次出血量的估计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出血量多,干扰鼻内镜观察效果,可以先行填塞,待出血量减少再进一步明确出血点。此外如果出血量大且迅速者,以及反复出血者要警惕发生失血性休克的可能[7-8]。

治疗方法的选择,笔者发现在急症就诊填塞是最主要的方法,填塞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及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并且常规填塞不受诊疗环境的限制,因为鼻内镜下电凝或者微波治疗一般在手术室内进行。但填塞方法的副作用相对较多,本研究发现,对于鼻腔较深部位的出血,因视野不清,填塞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填塞粗暴或留置纱条时间过长,常并发鼻咽部黏膜损伤、中耳炎、鼻迷走神经反射(心动过缓、低血压及呼吸暂停)、感染等并发症。双极电凝可使鼻腔局部出血点封闭,其止血速度快,深度足够,对病变周围组织损伤轻。微波穿透力强,导入组织后,能使局部组织在很短时间内出现高温,蛋白质瞬间凝固,封堵血管断端,起到止血作用。在明确出血部位后电凝和微波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微波凝固组织时无烟雾及烧焦气味,电凝对血管较深,血管粗大者效果显著,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长璐.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53例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4):103.

[2] 白玉洁,田继春.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108例分析[J].新医学,2006,37(6):393-394.

[3] 滕华,程向荣,张鹏.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6):8867.

[4] 褚勇,潘俊刚.微波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6,(3):262-263.

[5] 李春声,姜虹羽,石品.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168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0):33.

[6] 徐文均,杨军.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23-24.

[7] 谢志敏.脑血管畸形急性出血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3(35):10-11.

[8] 付发祥,赵鉴.青少年与老年患者复发性鼻出血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6-8.

(收稿日期:2012-01-18)

性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治疗探讨 篇4

1 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1.1 羞愧、畏惧心理

由于我国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多数中国人视性病为与淫乱有关的“见不的人的病”, 使性病患者常羞于以病示人。而性病患者又多为一些有固定职业, 有家庭或有社会地位的公职人员, 个人名誉直接影响了其前途和家庭, 对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压力有畏惧感, 常感到因不当行为染上性病被人耻笑, 因此而身败名裂。这类患者常选择异地求医或自购药物, 滥施医药。即使到正规医院治疗时, 多用假名、假地址、假工作单位。避重就轻, 不肯详述病史, 常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 这不利于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治疗。

1.2 猜疑、焦虑心理

这种心态的产生来源于对性病的错误认识,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 除艾滋病外, 大多数性病经过规范治疗, 完全可以治愈并且不留后遗症。但由于社会上某些宣传过分夸大了性病的危害, 使一些性病患者视性病为绝症, 担心性病难以治愈, 对自身造成严重的永久性损害。这类患者常四处求医, 当经过各种化验检查均查不出任何疾病时, 就越感到自己的疾病严重, 忧虑倍增, 造成恶性循环, 形成心理障碍。再者, 担心性病传染给家人, 有些患者不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 担心一般的日常接触会把性病传染给家人, 甚至治愈后亦不敢与配偶同房, 整日忧心忡忡, 不停地洗手, 每天洗外阴。严重的可发生强迫性洗手等心理障碍。

1.3 负罪感

目前性病多由不洁性交所致, 患者对陷于疾病状态是有责任的, 一些人因此而产生负罪感, 加之患性病后不仅有躯体不适, 而且有异常痛苦的内心体验, 使患者产生了后悔心理。这种心理积极的一面是可使患者从此洁身自好, 不再涉足不洁性行为, 有利于性病的防治, 消极的一面是若这种心理发展到极端可致患者走向绝路

1.4 悲观绝望心理

有些性病如非淋菌性尿道炎病情较顽固, 加之患者往往治疗不及时, 用药不适当, 不能完成正规疗程等原因而致病情迁延不愈。尖锐湿疣限于目前的治疗手段, 患者治愈后可复发多次。由于性病长期难以根治,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使一些患者产生了悲观绝望心理, 认为性病已无望治愈而自暴自弃, 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 甚至更加放纵自己, 可能把性病传染给更多的人。

1.5 疑病心理

有些人因一次偶然的婚外性生活或用过不洁被褥而怀疑自己患了性病, 自我反复检查外生殖器、把以前未注意的某些结构如珍珠状阴茎丘疹、绒毛状小阴唇、皮肤腺异位等误认为性病。虽经多次检查排除性病后仍将信将疑。有的性病患者已经治愈, 却把一些与性病无关的症状如腰背酸痛、肌肉跳动、包皮龟头红斑等视为性病症状而认为性病未愈。有些医师因知识所限或为谋财而把一些非性病症状说成性病, 更加重了患者的疑病心理。

1.6 享乐心理

见于某些屡教不改的嫖娼者及卖淫妇女, 这些人受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视传统性道德为桎梏, 寡廉鲜耻。或追求性享乐, 或追求金钱, 视性病如感冒, 虽多次染上性病仍嫖娼或卖淫不止。这些人对目前性病的流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7 逆反心理

患者多为家庭生活不和谐、夫妻感情破裂、父母离异、受骗失身等。因受过歧视而自暴自弃, 生活放荡, 无所事事, 常常有多个性伴, 患病后不以为然, 病情严重时就怨天尤人。

1.8 不幸、委屈型

此类患者多为间接感染者或被性病感染者, 对自己患上性病的事实难以接受, 情绪波动较大。表现为愤怒、委屈、悲观、失望等的心理状态。

1.9 被社会遗弃心理

有些性病患者因曾涉足婚外性行为而自感堕落, 无耻, 产生自卑心理, 把自己视为“坏人”。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性病患者的歧视, 性病患者被认为是道德败坏, 下流无耻, 不仅领导, 同事另眼看待, 家人嫌恶, 就连某些医师也对其冷嘲热讽, 使患者觉得被社会遗弃, 孤独无助。有些人因此而自暴自弃, 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2 产生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1) 由于目前我国对性病知识的宣传不够深入, 民众获取的知识较少, 对性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够, 普遍存在一种鄙视、敌对的态度, 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心理负担[2]。 (2) 医疗市场混乱, 非法游医, 个体诊所打着各种幌子, 夸大宣传, 夸大危害, 致使患者视性病为绝症、难以治愈。会造成严重的永久的损害、不育、后代畸形、影响性功能, 甚至不是性病也诊断为性病, 这些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2 自身因素

(1) 对性病认识不足, 容易猜疑, 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2) 患者非婚性性行为产生的负罪感、恐惧感使他们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以及疾病本身各个方面的精神压力。 (3) 有些得了病程较长易反复的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稍长时间未愈, 就产生疑病心理, 怀疑转变为癌症, 或患上艾滋病, 对治疗失去信心, 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

2.3 医源性因素

(1) 医师责任心不够, 体检不仔细, 漏诊或误诊; (2) 医师未对患者解释, 患者对病情不了解; (3) 医师医术不高, 早期未得到及时、正规、有效治疗, 致久治不愈, 患者情绪低落; (4) 医德差, 诊疗过程中持鄙视、厌恶态度, 使患者丧失信心, 产生恐惧、被遗弃心理, 对社会产生逆反、报复心理。

3 采取相应措施

3.1 医师因人而异使用药物品种

(1) 对于经济条件好、而又认为需要好药的患者, 可以适当给与一些疗效好、价格略高的药物以迎合患者心理,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效果。 (2) 对于经济条件一般, 治疗时间较长, 心理异常的患者可以用一些疗效肯定, 从未用过的新药, 对经济条件一般, 刚刚患病者, 可以用一些价格便宜、疗效肯定的药, 以替别人着想把病治好。

3.2 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

(1) 与患者拉近距离, 进行面对面单独交谈, 进行分析、疏导, 帮助他们改善心境, 提高信心促进身心康复。 (2) 对患者的配偶、亲属进行教育说服, 让他们了解病情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1) 确实做到单人单诊, 保护患者的隐私, 让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2) 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不能疏远和歧视他们, 要一视同仁, 并严守医密, 使患者有安全感, 从而增强治疗的信心。 (3)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目前流行的性病绝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 (4) 遵守医德, 不主动把病情告诉其单位、上级、同事、亲戚等, 能用非性生活接触引起解释的, 尽量采用。

3.4 加强科普宣传,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公共场所加强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的宣教, 使患者、群众对其传播途径、临床特点, 危害等有正确的认识, 逐渐消除对性病患者的歧视、排斥心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性病感染者。

总之, 针对性病患者, 作为临床医务人员, 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治疗其躯体疾病, 同时, 还要研究其心理特点, 因人而异, 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才能提高性病的治愈率, 使性病患者的心身得到完全的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剖析原因, 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调查访问, 分析了性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类型, 剖析了产生的原因。结果因人而异使用了不同的药物,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结论认为应加强健康教育, 对性病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和治疗, 才能使身心得到完全康复。

关键词:性病患者,心理类型,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85.

心理分析及治疗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不典型;急性;特点;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中存在极高死亡率,因为临床检测结果与很多疾病存在较高相似性,所以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现象。临床表现症状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为快速发作现象,若未予以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死亡情况,第一次治疗后24 h需对患者予以密切关注,观察患者机体各类指标情况,防止再次发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群体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因为患者机体功能逐渐降低,检查时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导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确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本文选取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6.2±3.4)岁。入院时患者均予以心电图动态检查及心肌酶学检查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典型性胸痛症状,心律失常患者36例,心力衰竭症状者34例,心源性休克者30例,肾功能衰竭者12例。患者具有胸闷、呕吐、突发晕厥等症状。患者基础性病变主要为: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12例,肺心疾病8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4例患者误诊成消化道溃疡,误诊为胃炎者4例,误诊作支气管哮喘者1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例,牙周炎患者4例,误诊率达到30.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心电监护、吸氧、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血压测量、予以氯吡格雷防止血小板聚集,止痛,给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等进行治疗。患有高血压及高血糖者则需对症治疗;并发心源性休克症状、心力衰竭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对相治疗;患者病情未诊断时,检测患者心肌酶改变,心电图情况,实施积极对症疗法,病情确诊后按照对应措施予以治疗。可以承受静脉溶栓法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予以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安排上则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确定,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劳累是不会导致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降低≥80%,心电图ST-T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患者发作次数降低50%~80%,静息情况下ST段降低治疗后恢复>1.5 mm,T波直立状态;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心电图未得到改善或直接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患者中显效者46例(41.1%),有效者50例(44.6%),死亡人数16例(14.3%),总有效率85.7%。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讲不无较高比例,但临床检查时,此类疾病存在较为困难诊断。患者产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具有较高年龄,人体自身机能出现老化现象,而且患者往往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及其他病变病。大部分患者往往都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此类病变在常规检查时其临床症状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较高相似性,例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时一出现误诊情况[1]。

心肌梗死大部分因冠状动脉出现闭塞而产生的,有的心肌由于血流中断出现极为严重持续性缺血现象或直接坏死情况。并无典型性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在临床中也较为多见,而且其发生几率因年龄增长而有上升趋势。尤其在并发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年龄超过80岁时。有研究发现,超过60岁老年心肌梗死中出现再梗现象达到59.4%,此情况在临床中往往极少报告被诊断出再梗现象。分析其原因,老年患者痛觉交感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存在一定关系,老年患者多次心肌梗死使得病灶区神经末梢遭受破坏或并发其他内科病变,例如糖尿病会使得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无法使痛觉顺利传入,增加痛阈,在心梗发作时无法较显著感知到疼痛。而且面积小时,心肌梗死能够释放出致痛物质量低,无法产生疼痛感,此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无典型性发作因素。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导致代偿性侧支循环出现,神经长期缺血使得疼痛敏感度减少。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疾病,即便急性心梗出现疼痛感,也极易受到其他疾病所产生疼痛感掩盖[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存在的症状及体征特点均无明显典型性,若临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存在足够重视及认知感,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医务人员在检查是对患者出现怀疑时,需及时实施心电图检查,由此能够有效防止发生误诊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临床医师需对此疾病首发症状与有关变异症状,存在较高认识度及了解度。若患者产生胸闷、无力、气短、消化道病症、原因不明晕厥、心力衰竭、血压降低等疑似患者需及时予以心电检查及心肌酶学动态性检查,发展鉴别诊断时出现片面性及局限性。按照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及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且与患者具体病史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能够得到准确诊断结果,尤其在检查过程中不可按照1次心电图结果,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判定结果[3]。

总之,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过程中,积极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明确此疾病临床特点,避免发生漏诊误诊情况,在诊断后及时予以对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几率。

参考文献

肺癌术后乳糜胸诊断及治疗分析 篇6

【关键词】肺癌;乳糜胸;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91-02

1.前言

近年来由于恶劣的空气质量和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肺癌手术不断增多,而乳糜胸是肺癌手术后发生率比较低却是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并发症,如果诊断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案不适,可造成患者代谢紊乱、心脏器官衰竭、免疫系统瘫痪乃至窒息死亡。我院近几年来接收的肺癌手术中有62例患者术后并发乳糜胸,采取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保守性治疗和开胸手术治疗,而采取前者治疗方式的57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死亡,5例采取后者治疗方式的患者全部治愈,效果相对来说比较理想。现在为了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肺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概率和并发乳糜胸的死亡率降到最低。笔者将这些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专业的分析研究,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2.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2.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2010年至2014年在我院进行肺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患者,总共62例。这些患者中,有50例为男性,12位女性,年龄介于37至76岁之间,平均为(55.5士3.0)岁,而且其中有47例患者乳糜胸发生在左胸,15例在右胸。其中患者行右肺上叶切除术2例、行右肺下叶切除术3例、行右肺中下叶切除术和例右肺上中叶切除各3例、行右全肺切除术4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23例,行左肺下叶切除术18例,行左全肺切除术6例。这些患者在治疗中不仅进行了相对应肺叶或者全肺的切除术,还均进行了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右肺上、下叶及右全肺切除患者常规清扫第2 -4组和第7-10组淋巴结,左肺上、下叶及左全肺切除者常规清扫第4-10组淋巴结,并且尽可能都行局部整块清除术,清除淋巴结数口11-38枚,平均20枚,而术后的临床治疗证实62例患者的淋巴结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经病例报告显示:鳞癌35例,腺癌18例,肺泡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3例。临床分期为IIa期18例、IIb期17例、IIIa期12例、IIIb期15例。这些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患者24 h胸液引流量200-500 ml者32例,500-1 000 ml者25例,1 000 ml以上者5例。主要临床反应为胸腔引流液异常增多、胸闷、心慌、气短等,但是都没有出现特异性。此次这些患者按照胸腔引流量或引流液性质异常的诊断标准可以确诊都是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患者。

2.2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的患者,采取保守方式进行治疗的57例患者中根据其自身胸腔引流量情况,27例患者的实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了恰当的禁食、补液、补充蛋白、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30例给予低脂、高蛋白等饮食,同时适当补充静脉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从而胸腔引流管能够通畅、肺膨胀良好。其余5例患者患乳糜胸病时间比较长,且其每日胸腔引流液都超过1000 mL,必须采取开胸术进行治疗。

3.结果

在此次的临床医学研究中,62例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患者中56名患者的胸腔引流得到了合理控制,逐渐减少并最终痊愈;5例患者进行开胸术后也最终治愈,仅有1例患者由于年龄偏大、身體素质较弱、并发症较多而导致免疫系统瘫痪、多脏器工程衰竭最终失去了生命。并且治愈的患者在半年之内都没有再次遭受乳糜胸的困扰。

4.讨论

乳糜胸是指流经胸导管回流流经胸导管回流的淋巴乳糜液外漏并积存于胸膜腔内,往往是由胸导管损伤或者闭塞造成的,可以发生于任何-侧或双侧胸腔内。因为肺与胸导管不直接相邻,所以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概率非常低,大概为 0.5%~1.5%。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肺癌手术的不断高科技化,先进手术设备在胸部手术中的逐步使用,及其肺癌手术中对纵膈淋巴结清扫强度的加大,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对于胸导管的损伤,从而造成乳糜胸在肺癌术后发生的几率不断加大。术后-旦发生乳糜胸,淋巴乳糜液在胸腔内不断积存,则易导致肺组织受压、肺活量下降、纵隔移位、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窒息死亡。由此可见乳糜胸是肺癌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仔细分析此次研究所选取的临床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方面是肺癌肿瘤过大导致胸导管的分支或者其本身存在严重损伤导致乳糜胸;另-方面是在肺癌手术中清扫纵膈淋巴结时导致胸导管或者其分支损伤导致乳糜胸。除此之外个别患者是因为胸导管自身变异导致术中对其损伤导致的乳糜胸。而针对乳糜胸的治疗目前临床方案主要是两种,即保守治疗和开胸手术治疗,但是主要的还是采取保守方式进行治疗。而且采取治疗的方案都是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保守的治疗,当保守治疗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再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在保守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适当的禁食配上静脉营养治疗,这样减少水的进入身体的量就可以减少乳糜液的产生从而减少其渗漏和在胸内的积存,保持胸腔引流管的畅通无阻;同时更要采取相关的药物治疗例如复方苦参、沙培林等药物即有抗肿瘤作用,又有促进胸膜增厚、粘连作用。当保守治疗不能减轻病情时,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并且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分析了乳糜胸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案,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避免或者减少乳糜胸的发生,因此要求医生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了解患者的病情,具备专业知识,手术过程中在对淋巴结进行清扫时,应该谨慎操作,避免淋巴漏。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旦发生乳糜胸便要及时诊断,尽早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5.结语

本次研究可知,乳糜胸虽然是肺癌术后并发概率比较低的症状,但是由于其后果比较严重,因此医生必须足够的重视,患者-旦术后并发乳糜胸医生必须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并能够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尽可能的治愈每-位患者。

参考文献

[1]郑中锋,陈伟,臧其威. 肺癌术后乳糜胸诊治分析[J]. 河北医药,2011,14:2120-2021

心理分析及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例临床诊治的眼内炎患者, 女性6例, 男性19例, 男女比例为3∶1, 年龄23~78岁, 左眼10例, 右眼15例。致病原因:眼球穿通伤18例, 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例, 玻璃体腔内注药后3例, 感冒后出现眼部病变1例。发病时间:穿通伤眼球修复术后及白内障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21例发病时间一般为术后2~7 d, 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3例发病时间均为术后2 d。

1.2 检查方法

给予患者视力、裂隙灯、眼压等眼科常规检查, 对于窥不清眼底的患者, 行眼部B超检查明确玻璃体及网膜情况。外伤患者可疑球内异物者行眼眶CT检查。前房积脓组和玻璃体积脓组治疗前患者视力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及分组

将25例眼内炎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9例玻璃体腔内积脓的患者;玻璃体腔内未见积脓的1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8例, 分别为第2组和第3组。第1组给予静脉点滴头孢呋辛针2.0 g, 每天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头孢呋辛针0.2 g+玻璃体切除术 (必要患者加晶体切除) ;第2组给予单纯静脉点滴头孢呋辛钠针2.0 g, 每天2次;第3组给予静脉点滴头孢呋辛钠针2.0 g, 每天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头孢呋辛钠针0.2 g。

2 结果

各组经过相应治疗后, 第1组9例患者中视力提高者7例 (77.7 %) , 视力无改善者2例 (22.3 %) ;第2组8例患者中剜除眼球内容物者1例 (12.5 %) , 视力提高者4例 (50.0 %) , 视力无改善者3例 (37.5 %) ;第3组8例患者中视力提高者5例 (62.5 %) , 视力无改善者3例 (37.5 %) 。

3 讨论

眼内炎发病急, 是临床上较凶险的致盲疾病, 早期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我们认为眼内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不明原因的眼红, 痛, 畏光, 流泪。 (2) 视物不清, 视力下降。 (3) 角膜水肿, 房水浑浊, 前房积脓。眼压, 大多数眼内炎的患者眼压正常或降低[1], 但后期玻璃体炎症得不到控制后眼压会持续升高。引起角膜内皮水肿, 甚至失代偿。 (4) 眼底镜下玻璃体内脓性渗出, 眼底窥不清。 (5) 超声波影像学检查:可见均匀一致点状致密玻璃体混浊[2]。外伤性眼内炎是外伤后导致眼球萎缩的主要原因[3], 黎晓新等[4]报道开放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为7.0 %, 在农村可达30.0 %, 主要是异物引起。在25例眼内炎的患者中18例为外伤后出现眼内炎, 年龄相对较轻, 男性患者居多。外伤性眼内炎一般发生在伤后36~48 h内[5], 症状主要为突然出现眼红、痛, 视力极剧下降, 前房内积脓, 严重者玻璃体腔内浑浊或积脓, 呈黄白色反光[6]。有的外伤性眼内炎发生在伤后1周左右, 炎症突然加重, 称为迟发性眼内炎, 主要为晶体或玻璃体内存留睫毛异物引起[5], 症状较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是手术极具破坏性的并发症, 一般在术后2~6 d出现[7], 对视力损害明显, 甚至于下降到光感。由于致病菌容易在人工晶体表面残留, 炎症控制较难, 患者一般出现眼红、眼痛、流泪, 视力下降明显, 球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水肿, 前房内可见积脓, 晶体表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 眼底窥不清。对于玻璃体腔注药的患者, 眼内炎一般发生在术后2~3 d内, 患者一般术后第1天视力提高明显, 突然出现视力极剧下降, 严重者下降致光感, 眼红、痛症状不明显, 前房少见积脓, 主要为玻璃体腔内脓性渗出明显, 眼底窥不清。

目前临床上眼内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 (1) 静脉点滴给予抗生素, 全身应用抗生素不仅能增加眼内的药物浓度, 同时也减少了局部用药对眼组织产生的损害[8]。在抗生素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要求, 眼组织通透性好, 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半衰期长, 不良反应小[8]。万古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定、喹诺酮类效果较好, 而氨基糖甙类眼内渗透性较差[9]。 (2) 眼局部用药, 包括球结膜下注射, 球后、半球后注射, 玻璃体腔内注射。对于早期症状轻微的眼内炎患者可进行球结膜下、浅眶区注射。但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生理屏障作用, 阻碍了药物从血液渗透入眼后段[10], 玻璃体注射抗生素成为早期治疗眼内炎的方法[11]。万古霉素、头孢呋辛类头孢霉素成为玻璃体腔内注射的首选药物。 (3) 玻璃体切除术, 手术的目的为清除原发灶, 挽救视网膜, 保护视功能。对于药物治疗不敏感, 视力较低患者, 应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切除玻璃体要彻底, 有时需要切除晶体, 人工晶体眼需要取出人工晶体, 以免致病菌在晶体中残留。

眼内炎是葡萄膜、视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眼球对感染的的抵抗力较差, 各种方法单独使用很难控制感染的发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对25例患者治疗方法、治疗时机的分析可见, 抗生素的全身应用并不是治疗眼内炎的首选治疗方案, 眼内炎持续时间越长, 眼内结构永久性损害的可能性越大[12]。在单纯全身用抗生素治疗组, 1例患者由于眼内炎得不到控制, 最终剜除眼球内组织。目前认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眼内炎的最有效方法[13]。尤其在玻璃体腔内可见积脓的患者, 早期发现后, 立即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控制病情, 尽快实行玻璃体切除术, 彻底清除致病菌, 控制炎症发生, 对维持视功能、恢复视力是极其重要的。

摘要:目的:分析眼内炎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时机的把握。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眼内炎的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愈后的视力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例患者分为3组, 玻璃体腔内积脓的患者9例为第1组, 玻璃体腔内未见积脓的16例患者再随机分为2组, 即第2组和第3组各8例, 每组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将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第1组9例患者中视力提高者7例 (77.7%) , 视力无改善者2例 (22.3%) ;第2组8例患者中剜除眼球内容物者1例 (12.5%) , 视力提高者4例 (50.0%) , 视力无改善者3例 (37.5%) ;第3组8例患者中视力提高者5例 (62.5%) , 视力无改善者3例 (37.5%) 。结论:眼内炎的治疗要及早, 多种治疗方法同时应用, 尽早行玻璃体切除彻底清除致病菌。

沼气使用常见病症分析及治疗 篇8

1.病症分析。新沼气池气室中空气过多,沼气含量达不到燃烧浓度,因而有气但不能正常燃烧。

2.治疗方法。通过沼气灶放气2~3次,使沼气池气室中的甲烷浓度达到正常燃烧浓度。

3.注意事项。放气时应将气体直接放于室外。这是因为所放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和硫化氢(有毒),放于室内易引起火灾或人员伤亡。

二、沼气气压不小,但一用就没

1.病症分析。池内投料过多,使沼气池气室空间过小,导致气量小而压力大,一用就没。另外,池内甲烷浓度不够,杂气较多,燃烧时其他杂气随灶具跑掉,也会造成压力大、不耐用现象。

2.治疗方法。及时出料,增大沼气池气室空间。燃烧或放气2~3次,使沼气池中的甲烷达到正常燃烧浓度。

三、沼气在正常使用一段时间后,使用时伴有较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1.病症分析。沼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时也含有少量的硫化氢,而硫化氢是一种较难闻的有毒气体。这种现象是因脱硫剂失效而致。

2.治疗方法。及时更换脱硫剂。

3.注意事项。更换脱硫剂时,应先将灶具开关及沼气池输气管道开关同时关闭,以免产生负压使脱硫剂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热烧坏脱硫器。

四、沼气池的气量越来越少,直至没气

1.病症分析。由于投入生料过多,导致料液表面结壳所致。

2.治疗方法。打开沼气池天窗口,充分搅拌,待完全发酵好再封口使用。

3.注意事项。打开天窗口破壳时,忌有明火出现,否则易产生爆炸。

五、沼气池的气量越来越少,有气体,但不够用

1.病症分析。多由新料投入过少或未投所致,或因环境温度越来越低所致。

2.治疗方法。对于前者,应及时投入适量新料,同时抽出适量旧料,原则上进、出相等。对于后者,应增加保温设施,提高池内温度。如在池上扣塑料棚、堆放柴草或秸秆等。

六、使用沼气时,常听到管道内有“呼噜”声,同时伴有燃气灶火焰忽高忽低现象

1.病症分析。长时间使用后,沼气池内的水蒸气会随着输气管道逸出,日积月累形成积水。

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篇9

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呼吸衰竭是一种患病状态和功能异常状态,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1],患者通常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身体水肿、视力下降和神经紊乱等症状,如果没有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后果非常严重。引发呼吸衰竭的因素有很多(如电击、中毒、溺水等)[2],由于发病较急,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但效果并不显著,要想彻底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创新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经过研究表明,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以本院近期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的50例呼吸衰竭患者,经检查患者无先天性呼吸道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符合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6期,急性心源性肺水肿7例,急性重症哮喘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3.5±8.4)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6例,Ⅱ型呼吸衰竭9例。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4.6±8.5)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18例,Ⅱ型呼吸衰竭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脉搏不稳定、血压上升等症状,医护人员需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肺功能诊断、血气诊断,并结合X线诊断所得影像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和肺间质病症情况[3]。诊断过程应将专业的仪器和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结合起来,防止出现遗漏项目,减少对手术过程的不良影响。

1.2.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首先,根据诊断所得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水电解质紊乱情况[4],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进行吸氧支持,改善低氧血症状况。然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之后,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防止复发或者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常规治疗内容是常规服药、常规检测等,医护人员应基于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首先,将呼吸机设置为双水平通气模式,氧流量3~9 L/min,患者需保持仰卧体位,带上输氧面罩。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合理的调整设备参数,保证患者无其他不良反应。一般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流量在3~5 L/min,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流量在5~9 L/min,医护人员应该在保证患者耐受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氧流量参数。治疗过程需1次/d,持续4 d。

治疗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血压、血气、呼吸状况、心率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记录成完整的表格,同时注意维持科学的饮食结构,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视实际情况延长治疗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停止使用呼吸机。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观察并评估患者的身体指标改变情况,及时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5]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呼吸偶尔有急促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呼吸顺畅,出现轻微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仍有急促感,有并发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呈现波动性。无效:患者的病情无改善,呈现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中,痊愈4例(16%),显效11例(44%),有效9例(36%),无效1例(4%),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例(8%),显效7例(28%),有效10例(4%),无效6例(24%);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道、胸廓、肺组织和肺血管等疾病的突发病变是诱发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急性加重期患者常表现为呼吸肌麻痹、脑血管意外、呼吸困难、肺梗塞、呼吸急促等[6,7]。当前,呼吸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出现呼吸呼吸衰竭症状之后,还会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诊断,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结合临床诊断的方法,以患者的病史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判断呼吸衰竭疾病的分型情况[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吸气时,通过给出较高的吸气压,从而克服气道的高阻力,并同时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对呼吸功能的消耗,减少耗氧量,最终达到改善通气的目的[9,10]。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方法,虽然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起到显效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够显著,由此也就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甚至导致患者的病情呈现加重趋势,不利于患者的快速苏醒和生命体征稳定。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采用基础治疗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科学诊断基础上,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较为明显,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任成山,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1(9):63-76.

[2]陈东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3(6):131-132.

[3]孙立新.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5(12):70-73.

[4]温金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探讨.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5):127-128.

[5]包秀萍.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150-151.

[6]叶春幸,马真,卓宋明,等.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当代医学,2013(16):87-88.

[7]方海川.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1):4915-4916.

[8]周银华.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及进展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52-53.

[9]盘志平.常频呼吸机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54例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3296.

进展性卒中病因分析及治疗 篇10

1 发病机制

伴随临床医生对进展性卒中研究的深入,发现大血管闭塞和侧支循环不良是进展性卒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这是由于大血管闭塞易生成较大的梗死灶,进而出现脑水肿,以加重神经缺损体征,颅内压也便会相应升高。此外,缺血半暗带低灌注时间过久,将对脑组织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2]。血栓过大或蔓延也会诱发脑卒中。另外,研究发现早期低血钠症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联。这是由于处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丘脑下部视上核和神经垂体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肾小管回收水分能力增强,进而出现肾排水量减少,尿钠增多,发生低血钠症。

2 病因分析

2.1 发热

发热是导致进展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发热可加重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尤其是在发病24h内,体温升高对脑损伤更严重。对进展性卒中患者的发热原因进行分析,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等两类。患者发热可导致机体发生多种变化,因此诱发进展性卒中的机制也十分复杂。如体温升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糖代谢、脑水肿、蛋白质合成、白细胞聚集、脂质过氧化酶、血小板功能、蛋白酶C激活、脑血流,自由基和即早基因表达等均产生影响。

2.2 感染

感染主要以炎症反应的方式参与卒中进程,可表现为白细胞数量增加、黏附,聚集和活性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等。感染可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亢进,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高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此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有研究指出,进展性卒中与肺部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巨噬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均可促进卒中进展。

2.3 血糖

持续的血糖升高是导致脑梗死扩大的关键因素,并与神经功能的恶化息息相关。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抑制t PA,进而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合成与释放,对纤溶系统活性进行抑制,这将利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与恶化。研究发现糖尿病可导致卒中进展的发生风险增加1.9 倍[3]。

2.4 血压

血压异常是进展性卒中另一大高危因素,血压过高或过低,均与卒中进展存在密切关联。对这一因素加以分析,发现如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压下降可导致狭窄远端血流灌注下降,并促使半暗带血供加重,导致侧支循环不良部位出现新发梗死,推动脑卒中的发生与进展。

2.5 医源性因素

可诱发脑卒中的医源性因素较多,主要是临床治疗措施或药物选择不当。如针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压升高,这是十分常见的机体应激反应,如采取不当的降压治疗,则会促进脑卒中进展。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应选择恰当时机,一般为发病后24h,如使用过久或用药过晚均可加重脑损害[4]。过度抗凝或滥用抗凝剂则可明显增加出血发生率,并可造成栓子脱落,加重脑损害,应引起临床医生充分重视。

3 治疗进展

针对进展性卒中,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和阿片受体拮抗剂治疗、降温、降压、降糖,治疗脑水肿和外科手术等方式。

溶栓治疗最好于发病6h内进行,且对于6~24h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的溶栓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明显增强,应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活性高,安全性好的药物,有助于脑梗死的治疗。

此外,对于进展性卒中急性期患者而言,因血管闭塞可导致脑组织陷入缺血状态,使得释放大量自由基。大量自由基的存在,可对细胞膜造成严重损害,应用依达拉奉等自由基清除剂则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临床安全性较好。

出现脑卒中后,下丘脑因受到刺激可促进垂体前叶释放内啡肽和ACTH,导致局部血压下降,脑组织耗氧量增加。纳洛酮等阿片受体拮抗剂,则可对上述作用进行有效抑制,并缓解脑痉挛症状,以改善脑组织机能,减轻患者脑水肿及细胞坏死。

血压,血糖和体温异常,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针对于脑水肿患者,在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时,应有效把握患者的治疗指征,做到谨慎使用。有研究指出,小剂量甘露醇与速尿联合应用可有助于增强脱水效果[5]。

参考文献

[1]邵丽芬,高阁欣,张梦云,等.步长脑心通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MMP-9及Lp-PLA2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5):258-259.

[2]吴惠民.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 20(11):1701-1702.

[3]朱灿敏,张媚,聂德云,等.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14,(5):1587-1588.

[4]陶焕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 3(6):32-33.

心理分析及治疗 篇11

关键词 腮腺癌 手术治疗 综合治疗

资料与方法

1986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并随访102例腮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射治疗为辅。本组年龄7~71岁,男60例,女42例,平均61岁。高发年龄30~59岁(占57.3%),国内报道高发年龄30~49岁,国外报道50~69岁。

病理分类和临床分期:本组资料黏液表皮样癌26例,恶性混合瘤24例,囊性腺样癌14例,腺泡细胞癌15例,乳头状囊腺癌7例,腺癌9例,鳞癌2例,未分化癌5例。本组TNM分类分期采用UICC1997年所定标准,Ⅰ期36例,Ⅱ期33例,Ⅲ期21例,Ⅳ期12例。

治疗方法:102例腮腺癌均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有2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56例行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部分切除者8例,全叶切除+面神经切除者36例。102例中有颈淋巴结转移22例,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本组102例中面神经切除者46例。其中术前有面神经麻痹者12例,无面神经麻痹者34例,但术中见有34例面神经受肿瘤侵犯。作全面神经切除者分两种情况:①术前有面神经麻痹症,行全叶加面神经切除,术后放疗。②有10例因外院术后严重粘连而切除。

结 果

病理分类及5年、10年、15年生存情况:本组资料在5年生存率为79.4%(81/102)。其中手术+化疗5年的生存率76.9%(30/39),手术+放疗5年的生存率80.9%(51/63),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本组患者5年、10年、15年死亡原因:局部复发颈部转移分别为11例、11例、1例,肝肺转移6例、4例、1例,脑转移2例、0例、1例,不明原因2例、3例、5例。

讨 论

腮腺癌占涎腺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浅叶者约占80%以上[1]

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及体格检查,彩超对腮腺癌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腮腺肿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对腮腺良性肿块大部分行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对恶性肿瘤一般为浅叶或全叶加面神经解剖术或切除受侵犯的面神经总干或其分支。对于良恶性的鉴别及手术范围,术前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面神经我们一般予以保留或仅切除受侵部分。对术前不触及肿大淋巴结或不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一般不作颈淋巴结清扫术,但需严密随诊。手术应力求浅叶或全叶连同受侵组织一并切除,而肿物剜除不但不能提高治愈率,反而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

面神经处理:取决于面神经是否受侵,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手术史有关。低度恶性肿瘤无面神经侵犯时应积极保留,面神经分支切除主要是低度恶性肿瘤中的复治病例,除肿块侵犯面神经外,术后瘢痕粘连也是牺牲分支的原因。对有肿瘤侵犯或有明显粘连的面神经,按肿瘤恶性程度及所在部位分别对待。低度恶性肿瘤则切除受侵的分支或总干,高度恶性肿瘤及多数腺样囊性癌则于茎乳孔处离断面神经总干。面神经总干切除病例中除高度恶性肿瘤外,包括术前有面瘫病例及部分腺样囊性癌病例。对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如确保肿瘤安全缘,可保留面神经。近些年,有人提出对腺样囊性癌,如无面神经侵犯应予以保留。我们认为对低度恶性肿瘤可按此观点处理,但对腺样囊性癌病例,还没有足够的病例及经验保留面神经。

颈淋巴结转移及清扫问题:颈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不佳的依据之一,颈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及大小有关,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腮腺癌如鳞癌、腺癌及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随访病例结果提示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故只有合并颈淋巴结肿大时才考虑作颈清术,但还要结合临床分期及是否为复发病例。

预后及死因:腮腺癌的预后受临床分期的影响比肿瘤组织学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腮腺癌的死因主要是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本组资料结果表明腮腺癌的治疗,首先要注重局部手术治疗,其次对分化差的肿瘤应进行早期综合治疗。

注意事项:①对腮腺肿瘤常规行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恶性者行患侧腮腺全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或切至正常组织为止,面神经受侵者切除受侵部分,总干受侵则切除面神经。近来又有学者认为对部分患者可行腮腺肿块剜出术,特别对年轻女性有强烈美容要求者,但仍应慎重。目前有行腔镜下切除腮腺者,仍属于探索阶段,但对于腮腺癌仍应以常规手术为主。②对早期和分化好的腮腺癌不做放疗,对中晚期或分化差的常规行术后放疗,术后放疗用钴60或加速器常规分割放疗,剂量40~60Gy/4~6周。③本组病人极少进行化疗,但化疗对高度恶性者应有一定作用,宜进一步综合总结。④对腮腺癌中有颈淋巴结转移及局部晚期且无远处转移时才行颈清扫术,其余病例随诊即可。

参考文献

1 李树玲,主编.新编头颈肿瘤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464.

残髓炎治疗体会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牙髓治疗后, 再次出现疼痛等症状被确诊为残髓炎共235个患牙, 其中男109个, 女126个, 年龄16~71岁, 残髓炎发生距牙髓治疗结束后的时间间隔为19 d~4.5年不等, 其中持续性隐痛143个, 冷热刺激痛61个, 阵发性剧痛12个, 咬合痛19个。X线检查:88例根端正常, 93例牙周膜增宽, 54例根端出现阴影。原治疗情况和牙位分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首先摄X线片, 了解病变范围和根管形态, 确定根管数目和根管工作长度。去除充填材料, 揭净髓顶, 去除干髓剂、根充物或塑化物, 去除塑化剂时, 可辅助应用“溶塑剂” (RESOSOLV, France) 配合根管锉掏取根管内塑化物。用光滑髓针或根管锉探查根管口或根管内有探痛者即可确诊为残髓炎。然后在局麻下拔除根髓, 按标准法进行根管预备, 根管较直的部分可用超声预备, 根管弯曲处可用预弯的小号根管锉预备, 扩大到35~40号, 用5.25%次氯酸钠和3%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根管, 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根管, 急性炎症期的患牙先开放, 置丁香油棉捻引流3~5 d, 然后按慢性炎症处理;慢性炎症的患牙, 吸干根管, 置FC棉捻暂封5~7 d复诊, 用根管充填糊剂加适量碘仿和牙胶尖充填根管, 然后摄牙片, 检查根管适填后, 垫底, 永久充填。

1.3 疗效评定标准

成功:无症状和体征、咬合功能正常、有完整的咬合关系, X线片显示根充严密、尖周透射区消失、牙周膜间隙正常、硬板完整;或无症状和体征, 咬合功能良好, X线片显示根尖周透射区缩小、密度增加。失败:无症状和体征, 咬合有轻度不适, X线片显示根尖周透射区变化不大;或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不能行使正常咀嚼功能, X线片显示根尖周透射区变大或原来尖周无异常者出现了透射区[1]。

2 结果

分别于治疗后1、2年对166个患牙进行随访, 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77%、90.36%。

3 讨论

从发生残髓炎的牙位、时间和原因分析。牙位:多发生于磨牙, 其次是前磨牙, 前牙最少。这可能与前牙多为单根、根管粗直, 一般多采用根管治疗, 操作简单有关。时间:干髓术后发生残髓炎的时间间隔较长, 60%的病例在1年以上发病;牙髓塑化治疗发生残髓炎的时间间隔较短, 40%的病例在治疗后半年发病, 其中1/3的病例在治疗后2个月发病[2]。原因:残髓炎多发生于干髓术后, 其次是空管治疗 (变异干髓术) , 牙髓失活不全, 根管内残留活髓组织发生感染。干髓术适应证范围局限, 临床上不易判断牙髓的病变程度, 故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失误, 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情况下, 其远期疗效也不佳[3]。在大部分医院干髓术已经被淘汰, 在某些基层医院和小型个体诊所, 由于干髓术简便易行, 其适应证被人为的扩大, 从而导致牙髓病变治疗失败率较高的现象。残髓炎是干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干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根尖有慢性炎症病变[4]。因此, 临床上不仅要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疼痛的性质、时间, 而且要加强对干髓剂的管理, 预防继发性残髓炎的发生[5]。此外, 塑化治疗时, 拔髓不充分, 塑化不完善, 遗漏根管未处理也可发生残髓炎。塑化治疗操作较简便, 无需成套的器械, 治疗成本低, 疗效较高。适用于根管条件特殊的患牙, 如根管细窄、弯曲, 或根管器械断离于根管内不能取出, 但又未超出根尖孔者。但其并发症多, 常见的有塑化剂烧伤, 残髓炎, 化学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 再治疗困难等。塑化治疗一旦失败, 由于根管内聚合凝固的酚醛树脂呈硬胶样塑料状, 其渗入牙本质小管内的树脂突也和根管壁连为一体, 致使临床上不易将塑料从根管内取出, 给下一步操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作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另外根管治疗时根管预备不全, 根管欠充, 遗漏根管未处理等也可导致残髓炎。

残髓炎是干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残髓炎的有效方法是根管治疗术, 彻底去除残留的根髓, 行根管充填[6]。根管治疗是通过机械清创和化学消毒的方法预备根管, 将牙髓组织及其分解产物、细菌、病毒全部清除, 经过对根管的清理成形, 必要的药物消毒以及严密的根管充填, 达到消除感染源、堵塞封闭根管管腔, 防止再感染的目的。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在进行根管治疗时采用麻醉法去除牙髓, 可减少复诊的次数, 避免使用砷剂和甲醛制剂的毒性、抗原性和潜在致癌性。根管治疗术远期疗效好, 可减少残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对于牙髓病变的患牙应尽可能的采用根管治疗术。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97.

[2]宋瑜.残髓炎181例分析[J].新乡医学院报, 2003, 20 (1) :35-36.

[3]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4.

[4]施卫东, 沈俊士, 籍敏.后牙残髓炎二次治疗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杂志, 2002, 22 (4) :221.

[5]潘恒标.干髓术失败原因的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3, 17 (1) :34.

上一篇:明代中西文化交流探源下一篇:水土资源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