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治疗(精选12篇)
心理剧治疗 篇1
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孕妇发生的以严重频繁恶心呕吐、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脂肪代谢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发病率为0.3%~1%[1]。引起妊娠剧吐的病因尚不清楚, 但多见于精神过度紧张, 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初产妇[2]。当今社会, 信息发达, 人们对于优生优育等相关知识已经普遍了解, 妊娠剧吐的发生也日渐增多, 而很多孕妇妊娠剧吐起初的情况较轻, 表现不突出, 容易被忽略。对妊娠剧吐的治疗和护理, 心理疏导很关键, 这是药物治疗不能代替的有效办法, 并已经在不断的探索和临床护理实践中取得认可的成效。
1 妊娠剧吐的原因
目前妊娠剧吐的病因尚不明确, 除了与孕妇血H C G值升高有关以外, 临床观察发现, 精神过度紧张, 焦急, 忧虑及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发生妊娠剧吐, 提示与精神, 社会因素有关。
1.1 心理因素特别是负性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妊娠剧吐。
可能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神经功能失调, 致使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3]。可见, 因孕妇个人体质等生理因素刺激引发的妊娠期间的呕吐和不适, 也会给整个孕期带来一些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多数学者认为妊娠剧吐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妊娠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因素, 不同个性的人可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4]。
1.2 对于精神和心理因素的日渐重视, 也体现着其趋于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妊娠剧吐是引起孕妇心理应激反应的应激源, 再加上多数孕妇是初次怀孕, 对妊娠这一生理过程认识不足, 导致精神紧张, 加重妊娠剧吐症状[5]。
1.3 由于妊娠剧吐是发生在妊娠时期的特殊性病生
理反应, 产生的原因不仅有身体生理的因素, 还有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加之妊娠期用药治疗的某些局限性。为尽快使孕妇身心得到恢复, 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给以舒适护理及精神心理支持, 所以心理因素在妊娠剧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 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使人们相信, 妊娠剧吐
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妊娠引起的激素改变合并有存在的胃肠功能失调是主要因素, 幽门螺旋菌感染是妊娠剧吐的诱发因素, 是生物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复合因素引起的[6]。因此要同情关心妊娠剧吐的孕妇, 主动与之交流, 耐心细致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以消除孕妇疑虑, 稳定其紧张情绪[7]。
2 护理
2.1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病室安静, 光线适宜, 治
疗护理集中, 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保证孕妇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保证睡眠, 如孕妇出现焦虑不安或睡眠欠佳时, 及时帮助其调整情绪,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药物。
2.2 鼓励家属从多方面给予孕妇良好的社会支持, 多探视、多与妊娠剧吐的孕妇沟通。
有学者认为, 孕妇配偶在妊娠呕吐孕妇的精神心理干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家属了解孕妇的性格特点, 可应用心理暗示的方法, 帮助孕妇消除负性心理, 促进健康。关怀可以使人快乐和充满希望, 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促进健康。当孕妇需要时应给予安慰和支持, 解除其思想顾虑, 主动关心孕妇, 密切观察孕妇情绪变化, 尽量满足其需求, 可以有效缓解孕妇的紧张, 焦虑, 负面情绪, 对减轻妊娠反应有重要的作用。
2.3 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 嘱孕妇少量多餐, 进食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符合口味的食物。
日常以半流质饮食为主, 避免油腻、生冷的食物。少食多餐, 避免进食过多, 造成胃部不适, 引起呕吐。进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佳。多吃水果, 少食用甜食, 避免胃酸分泌过多引起呕吐。
2.4 向孕妇讲解妊娠期的生理改变, 让其认识妊娠呕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通过沟通, 了解孕妇的不同心理及孕期压力,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开解和劝导。帮助孕妇消除恐惧心理及各种担忧, 调动其积极情绪, 使其放宽心境, 提高信心[9]。室内环境中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 支配人们的情感, 平衡人们的心态, 了解色彩的功能特性以及色彩带给人们的生理、心理学效应[10]。应用心理护理, 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此, 护士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好地为孕妇服务, 减轻他们的痛苦。使其在住院过程中感到舒适, 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增加继续妊娠的勇气和信心[11]。可根据孕妇的喜好转移注意力, 鼓励其进行舒缓的活动, 适当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 减轻负性心理, 促进恢复[12]。普及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及孕期的保健知识, 使孕妇及家属清楚的了解心理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使孕妇认识到除了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还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5 音乐疗法可以减轻孕妇的焦虑, 缓解身心疾病。
研究表明, 一定规律变化频率的声波震动传达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后, 能促进其生理活动的调节, 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少,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 从而缓解机体的应激状态, 减低心理紧张度[13]。在护理中, 使孕妇们懂得“心平胎则安”的道理[14]。听舒缓的音乐, 可以让人心神安宁, 让原本紧张的情绪变得放松, 随着音乐的意境加以联想, 是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办法。通过音乐疗法, 减轻妊娠剧吐对孕妇造成的身心痛苦, 使其增强继续妊娠的信心, 提高孕期的生活质量。
2.6 中医治疗由于妊娠呕吐频繁, 病情不断发展,
甚至引发肝肾功能受损等, 除了采用补液、能量支持治疗以外, 可结合中医治疗。有研究表明, 可行针灸内关、合谷、中脘等穴的治疗, 若脾胃虚弱者可加艾灸[15]。对妊娠剧吐实施中医治疗, 可以使孕妇妊娠剧吐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 使孕妇的情绪得到改善, 促进孕期的母婴健康, 使孕期顺利度过。
3 讨论
妊娠剧吐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一种身心疾病, 对孕妇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甚至危及孕妇及胎儿的生命, 加之, 妊娠期用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 除了积极配合治疗以外, 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及家属多与孕妇交流, 加强孕期知识宣教, 多给予关心、体贴、照顾, 使孕妇尽快度过妊娠剧吐带来的不适期, 减轻她们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剧吐的原因, 从而为孕妇创造更加舒适的护理环境, 进一步完善对孕妇的心理护理。方法 分析造成妊娠剧吐的原因, 孕妇的心理因素、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以及家庭成员和环境对其的影响, 进行心理护理, 减轻其痛苦。结果 孕妇的舒适度提高, 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情绪得到改善, 坚定妊娠的信心, 提高孕期生活质量。结论 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 消除负面情绪, 在对妊娠剧吐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疏导,护理
心理剧治疗 篇2
每一次的心理剧过程都包含了三个部分:暖身(the warmup)、演出(the actiom)及分享(the sharing)。心理剧训练时会用到第四部分:审视(processing)。
一、暖身
暖身的作用是用来催化每个人的创作性和潜能,也促使团体成员尽快进入状态之中,这个状态就是进入到每个人的内在以及进入到团体氛围里,而不是停留在自我内在之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成为一个参与者,来致力于深入到自我内在洞察自己。这第一个阶段象是在编织一个安全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都可以开始相信导演、团体、心理剧这个方法。当这个房间像是有一双臂膀环绕着你以后,你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有可能做到了,并表达出这些看起来是无法被表达的东西。
暖身的方法有很多种。Moreno常常是去跟每一个人接触,并且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可以非常容易地互相交谈。让团体中某个在目前生活中遭遇到困难的人被团体接受成为主角。另外一个暖身的方法是由导演自己选择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是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人。另外一个选择是创造一个团体的活动,从活动中找出这次的主角。这个方式被称作“主角中心(protaonist-centred)暖身”。还有就是自我提名的暖身方法,成员可以自行向前,表示愿意成为主角。暖身这个动作可以让人们感到能更自由地去信任团体,并且将自己的问题在一个充满爱、关怀和创造力的气氛中呈现出来。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暖身的方法。团体讨论是让团体进入演出阶段一种很有用的催化。
二、演出
暖身过后,导演及被选出来的主角,更进一步的将问题从表面带入核心。心理剧演出的是大脑中每一个实际的动作,这些动作将内在剧码带出来,这些内在的剧码就变成一出看得见的剧了。导演利用团体成员作为辅角(auxiliary egos),来表演这个戏剧中人物,比如扮演主角的父亲、母亲或者朋友等。初期,心理剧的舞台设计是圆形的舞台,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观众坐的地方;第二层是独白的地方,代表的是这个剧码热烈上演的外围地带;而最上面的那一层则是演出剧码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整个过程可以从问题的外围进到核心处。
大多数的心理剧都是在一个经过设计的舞台上演出的。在演出的过程中,其他团体成员,除非是担任某个角色,否则是不能坐在舞台上的。剧一旦开始上演,舞台就像是进行着某个仪式的地方,也就是说,该发生在那里的事,就只在那个地方发生。那些尝试要在没有设计过的舞台中进行的心理剧,可能会因为在空间或者是系统上没有界限,而遭到失败。
在演出的过程中,心理剧有五种主要工具,或者是说器材,是跟其他团体方式不同的。Moreno(1953:81)说:
舞台(stage)提供演员一个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多面向的,而且其弹性也是无限大的,而主角(subject or actor)则被要求在舞台上扮演自己,去雕塑出自己私人的生活。观众(audience)不但观看,而且代表了一般大众的声音。辅角(auxiliaryegos)有两个重点,他们是导演,探索者以及导引者的延伸,同时也是主角的延伸,雕塑出主角真实或想象的部分。导演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导演、咨询员以及分析师。
1.舞台
心理剧以生活为基础。个人所移动的空间在舞台上都被重新制造出来。假如对话是在厨房中进行,就摆设出桌子、椅子、并且想象出窗户、水槽、冰箱以及其他东西的位置。还有时间,是白天或者是晚上;气氛是温暖的,冷淡的、有敌意的,或者是友善的;以及空间,人跟物品的距离,这些在心里剧的舞台上都很重要。建造出真实的空间可以帮助个人真正的进到那个状态中,同时也协助他们暖身,以便能够创造出存在或不存在那个空间中的感觉。当这个人记起一段儿时发生在桌边的对话时,从团体中挑选出成员扮演在桌边的人,这是很重要的。借由市级看到这个人生活的空间,我们常常可以得到更多讯息,但这些讯息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月的谘商才能够收集到。举例来说,一个年轻人在做心理剧的过程中,想象出一座公寓。走进门时,他将脚抬得异常高,好像是很小心的用脚尖在走路。他说“我把我的旧牛奶盒丢在地上,他们到处都是”,这道出了一种孤立、没有很多客人的状态,以及令人感觉他缺少关怀。从他们住的地方能看出他孤立的重要线索。然后,我们的工作就是去看看为什么他没有朋友,以及为什么他变成一个隐士。如果仅仅是语言表达式的心理辅导,他的话可能会掩饰真实状况,但他主的地方在“舞台”上呈现了更真实的样子,这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在。
2.主角
主角,也就是剧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代表的声音,团体的其他成员可以头过他来处理自己与他相似的那一部分。主角只是陈诉他想要处理生活中的哪些部分就行了,比如说:他害怕死亡,他与女儿的关系,他在工作上与上司的问题等等。
导演与主角就搭设起布景,这个布景可以让我们看到现在、过去、或者是未来中可能的行为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可以在此时此刻看到这个问题,借由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过去的问题,同时,也借着对这个问题的核心或根本的触及,可以试着潜移解决它。然后,在将来,我们的行为中就会有足够的方法来做反应。
主角可以在心理剧中培养自己的„自发性‟(spontaneity),“自发性”是指:对于旧的情况有的一种新反应,或者对于新的状况可以有足够的能力来反应。„丢掉剧本‟是心理剧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方法。主角能够有机会去回首他所使用的生活剧本,这个剧本会被一再使用,或许背后有个很好的理由,但是,在现在的生活需求中,这些理由却不再足够了。比如说:某个手捧着„不可以哭‟这个剧本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剧本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敷使用了。另一个从来都没有为他父母的过世而悲伤过的人,可能是因为他接受„勇敢‟这一套剧本。当剧本被放下之后,主角可能会开始哭泣,哭泣之后,他可能因为悲伤被释放了而感觉到轻松。这个可能会为“勇敢”找到一个新的定义—从而成为一个可以真正面对事实真相的人。这种勇气的剧码可能不曾存在於他父母身上,但是,在这个新的„家庭‟团体中,勇敢可能另有一种新气象,而转变成鼓励自我表达,这种自我表达可能被禁锢了好多年。所以,心理剧的表演可以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内在每天都在上演着什么样的早已陈旧不堪的剧本,这些剧本或者呵斥我们的过错,或者曲解某个名次的真正含义,他们太多在原生家庭中形成,剧本的声音常常是来自父亲或母亲在儿时常常说给自己听的话,尽管成年之后的我们早已不再是儿时的我们,可是剧本的顽固存在却让我们无法摆脱旧有的反应模式。现在,经过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之后,主角会豁然发现,原来可以由无数种新的反应可以替代旧有的模式。
3.团体
优秀的导演会表现出很多的自发性、创造性和洞察性,这样就会引发团体成员的真实性,从而创造出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很有趣的,会让一个比较大的团体感觉起来变小了。有很多社会化角色都可以在团体中被呈现出来。比如说,假如有一个主角本身是一个酒鬼,在分享时,团体中或许就会有一个母亲、手足、伴侣或者是治疗师,他们从自己的观点来分享他自己身为酒瘾家庭中的一分子,以及通过分享对主角所产生的回馈,对于主角是极为无价的洞察,可以帮助主角进一步了解别人的真实感受。团体中越多这样不同的角色,这个问题的社会面就越能得到充分地展现。心理剧团体与其他团体不一样的一个向度,就是这团体的角色繁多,而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代表了这个角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扮演着各种不同也分不开的数个角色:父母、儿子或女儿,某个行业的人、朋友、爱人、公民、老板、学生,更不要提所有生理的角色了,睡觉、吃饭、哭泣等。
除去这些自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或许会被团体中的其他人邀请去扮演一个角色---比如说,一个即将死去的母亲。假如这个被挑选去当即将死去的母亲的人,在团体中曾经是代罪羔羊,这样的角色结构在心理剧团体里就会有剧烈的改变,让主角与这个扮演即将死去的母亲的人有正向连结,这样的连结之前是不存在的。在心理剧团体中这种角色结构的立即改变可以让个人的角色不是那么一成不变,避免了在其它团体可能会有的状况。经由团体的每个成员在心理剧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甚至比他本身在这个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要多时,各种角色的内涵也就跟着被拓宽了。团体中某一个自尊很低的成员或许被硬拉去扮演一个很有勇气的角色,在释放了隐藏於问题、学习到行为背后的创造力后,他自己与团体成员或许都会被他给吓一跳。这惊鸿一敝的勇气刺激了这个表演者,让他制造出更多有勇气的行为,并且也会鼓励团体的其他成员用不同的方式与自己的状况连结,从而发现自己以前并不了解的地方。
4.辅角
有一位心理剧从业者张某第一次参加团体时,团体里有一个精神科护士,第一眼看到这个人时,张某就觉得不喜欢她。在这个护士担任主角时,她被要求从团体中挑选一个人,足以让她认为可以了解她内在的想法,并且可以帮助她表达她说不出的话。她挑选了张某去当她的替身(double)。张某对于她的选择感到惊讶,但是后来,张某发现当站到她的旁边,如团体般一起工作,试着表达出她内在的真相时,张某是可以非常了解她的,而且张某也开始停止对她的不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她无意中教给了张某了解她的心理,让张某从她身上看到了那么多的张某自己,并且引导张某去看到,你不喜欢某个人的那个部分,常常是他们表现出的行为跟你的某些行为很相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却避免去面对自己都无法处理的部分,因为这样,大家就会互相讨厌,但其实是讨厌对方身上与自己相似但又不被自己接纳的部分。心理剧的演出让这个过程明朗化,使得辅角通过扮演主角的替身而了解到以前他从没有了解到或意识到的东西。
辅角可以是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人,他扮演主角生命中的某个重要他人。这可能是某个外在的角色,比如说:某个家庭成员,或者是同事:也可能是个内在的角色,比如说:害怕的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或是一个人内在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透过扮演替身的辅角来代表。替身可以协助主角将没有被表达出来的部分,透过语言或非语言表达出来。因为,Moreno认为,通往精神(psyche)的正统道路并不是文字,而是非语言部分的表达,辅角可以藉由表情动作、姿势或距离,来表达跟主角有关、但没有被说出来的秘密。李先生曾经做过王先生的替身,王根他太太二十年来重复十分相同、平常的对话。他紧握拳头,告诉他的太太他不喜欢吃猪肝。身为他的替身,李也紧握拳头,同时更向前一步,李用拳头猛力敲桌子,并且说:“我已经受够了不被了解,我要离婚!”王看着李,目瞪口呆,并且对李说:“我也是。”这个非语言的线索替李先生表达了事实,而不是他的语言。他的身体传达出了事实但是他的语言却掩饰了真相。然后,李选择去表达他真正的感觉。我们的身体会记得大脑所忘记的部分。
扮演即将死去父母的辅角或许会伸出双手,对主角说再见,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中,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被他所抓住了。那双手也代表了这么多年来,父母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假如主角对调角色,能够说出或表达出这些年来没有说出来的话,这次角色交换(role-reversal)就能够释放掉儿子这个角色中,被挡住或者阻隔了好几年的自发性。他就可以在其他的角色中,比如说在父母的角色中,表达出爱。
人们在别人的角色中常常在自己的角色中更能自发。角色调换是驱动心理剧的引擎。在剧中,重要他人的角色有主角以及团体的成员来塑造,然后才开始演出。藉由在重要的时刻里角色调换,主角可以藉由扮演另一个人,在角色界线上经验到一种转变。作为辅角的那个人保持这个角色既有的样貌,他们想象身为这个角色的这个人是如何演出他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透过主角的观点来扮演,主角是永远的参考资料,辅角是导演用来治疗的一种媒介,并也於其中领导着治疗的方向。5.导演
在大部分的治疗中,导演指的是治疗师、协助者以及团体领导者。导演是一个受过训练,能协助引导戏剧进行的人。导演是这个剧的协同制作人,他可以从寻求协助的这个人的观点中找到线索,以下是导演的一些任务:
营造组稿的凝聚力及可以一起工作的团体气氛。
充分的刺激团体成员,并且带领他们暖身,好准备开始演出,„真诚‟以及„自发性‟这两点是团体领导者的金科玉律。
在考量团体动力以及评估团体互动时,社会计量学(sociometry)是最有用的方式。运用适当的引导方式来产生主角;同时,也能够照顾到团体中其他想要担任主角,但是在这次团体中没有被选上的人。
能够定下本次的团体契约,这个契约式在演出准备的过程中跟主角协商出来的。
建立治疗联盟。
准备好演出区域或者是舞台,以利治疗性的戏剧能够进行。
能够介入处理,同时,也给与主角足够的自由区选择探讨的焦点。
辨别出主角非语言的讯息和口语的沟通。
在适当的时间及位置将每一幕的布景及摆设布置出来。
帮助辅角进入他的角色中。
在演出时辨识出核心问题,帮助主角将他的问题演给团体看,而不是说来而已。
使用心理剧的技巧,例如角色调换,让演出可以从问题的表面走向问题的核心。
核心的问题或许牵涉到情绪宣泄(catharsis of emotion),洞察力宣泄(nsightcatharsis),笑得宣泄(catharsisoflaughter), 或者是整合的宣泄(catharsisoflntegration),这些导演都可以适当的去增强。
替主角及团体创造足够的安全感。
替团体所有成员以及导演自己确保团体的保密性以及身体的安全性。
确定心理剧是整个团体一起进行的过程,而不会让团体成为一对一的治疗。
营造出足够的团体开放,好让主角及成员能够整合这次团体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
协助主角在心理剧结束后重新进入团体,同理心感应(tele-empathy)的交流网络从舞台流向观众。团体的情绪因此而得到升华。(Moreno)
对于此次团体中扮演辅角的团体成员,协助此成员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给予一些回馈。
准许团体中那些认同主角的成员宣泄并且整合,并且也能够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
保护主角不会得到团体中曲解的回应或者是分析。对有相同经验或提议的每一个成员,给与熙顾及分享。
假如合适的话,分享他/她自己的生命故事。导演自己分享不应该是为了满足导演自己的治疗需要。这样的分享,其焦点应该是放在对主角能更有建设性的重塑。
三、分享
分享是让团体可以宣泄并且整合的时间。这是一个个人受到主角剧情的碰触后表达个人感受的时间,不鼓励事件分析,但鼓励认同。那些投入团体最多的成员,他们的意见在这个时候都会被听到,同时,每个成员都能发现自己跟主角哪里像,哪里不像。在行为反应上,人们大多数都是类似而非相异的,比如说,在希腊剧中,观众常常藉由观看别人的人生故事而得到宣泄。而分享的片刻就是要抓住这个学习的过程,且让团体的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省。分享的目的是藉著倾听别人如何与自己有着类似的牵扯和经历,尽管在具体细节和程度上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这样的分享仍然可以帮助主角将自己的经验一般化,从而看到自己不是唯一具有这种经历的人。有的时候,整个过程的有效与否可以藉由分享的深入程度来评估。分享更进一步的功能是冷静下来,使在团体活动过后,让成员可以重新进入其个人显示世界的方法。在心理剧的这个阶段中,适当的分享对主角来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结束。
四、审视
审视是在整个心理剧过程完成之后,检查讯息的处理以及运用恰当与否,这是为了团体、主角以及导演,特别是那些正在接受训练的导演,所进行的一种学习过程。在审视的这个阶段,内容包括讨论理论假设,理清理论根据,以及治疗契约,这也算是导演心理剧的一部分。导演、训练者以及团体成员会在技巧面上做一回顾。导演是如何引导主角从这一幕转到下一幕,其技巧的运用是成功或者是不成功,为什么这些技巧有用,或者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凡此种种都会在审视这个过程中被讨论。
正在受训的导演们所给的回馈,及同伴和最近的评估,都会是很有价值的。尽管这样的审视是正在受训导演们的工作之一,有的主角们也说他们从审视的过程中的到心理剧还要更清楚的了解。这个过程是心理剧中的理性部分,主要目标放在导演的工作上,可以协助团体成员,包括主角在内,去了解每一幕,每一个介入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主角可参与也可不参与,参与或不参与全凭他们自己的意愿。大多数的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时段,但是,对某些人而言,在那个时候听到这些东西,对他们是太过沉重了。心理剧结束,到进行审视,中间应该间隔多久,各地状况不一。比如,有人训练的导演们常常都是带著自己所导的剧的录影带回家,在一个月之后才跟他的训练团体讨论。然而,在大多数的团体中,审视这个过程通常都是心理剧结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
心理剧的训练
心理剧的训练通常都是提供给研究所毕业程度的专业人员参与,通常需要好几年才能够完成。被训练者通常都有他们自己的治疗以及督导时间,同时,也有一个训练师会追踪他们的临床工作,也追踪他们对於过程的了解程度为何。由于心理剧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治疗工具,通常只有那些正在受训中,打算将来使用这项工作的人,才应该练习这项技术。在英国,被受训的治疗者以及训练师都必须是英国心理剧协会(British Psychodrama Association)的会员。治疗者都必须要根据他们使用的程度,在英国心理剧协会(BPA)以及英国心理治疗委员会(United Kingdom Council for Psychoterapy,简称UKCP)中登记。英国以外的国家所施行的状况应该是跟英国相当的,随着各国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都必须遵守咨询伦理,咨询伦理同时领导、保护着个案跟治疗者或者是训练者。在使用心理剧时一些实际的考虑点
在心理剧中,或者在任何其他有效治疗方法中,好的训练、伦理以及身体的安全,都是首要的预防措施。不管是心理剧的使用,或是其他很多个人的技巧上,都必须要小心处理很多问题。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在使用某个方法中的某个特别技术时,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使用这项技巧而没有目的,或者是没有事先考虑过时,对主角可能会造成危险。某些技巧对某个人可能会太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太深奥,或对某些人来说太可怕。重点是要能够觉察到在使用这个方法时,是不是能够使这个人„不费力‟的开放他自己,同时,也察觉使用这个方法对于结束这出剧是否会有困难及其必要性何在。心理剧的导演必须要小心;不要将剧导向没有事实根据的快乐结局。理性与理论跟表达与放松是同等重要的。
有些幕在演出时需要特别敏感,比如说:堕胎,强暴,乱伦以及性侵害。为了要使主角能够完成这场戏据,同时又能够保持完整,我们必须要格外小心谨慎。
心理剧起到疗愈效果的原因
心理剧不是戏剧表演,不是分析,不是谈话式治疗,它需要通过用身心灵整体地行动表演出来。在导演的引导下,主角在做剧的过程中直接呈现、调整的就是他内心的感觉,展现的是内心的情结。通过演剧,可以探索到不同的或者新的体验,这种情结的释放或者新的经验产生,拓展了主角过去内化的主观心理结构,而且这种新的经验,是以情绪体验深度的内化到主角的心理结构中,这就是心理剧治疗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起到疗愈效果的原因。
心理剧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
心理剧治疗 篇3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理剧这一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形式之所以能取到较好的辅导效果,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心理剧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它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生动的特点在于有趣、简单易行,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来得更快,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二、心理剧能有效地消解学生心理困扰。在表演中,学生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境,体验、宣泄和释放着各种情感。宣泄是心理疗法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情绪体验有利于扮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自我觉知,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三、心理剧可以调整扮演者的心态、认知。在与剧中角色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下,通过角色扮演,扮演者被迫去思索与搜寻能够支持角色观点的正面依据,这促进了扮演者对这种观点从不了解到认识,从不相信到相信的转变,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接受新的态度立场,从而达到认知协调。
心理剧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妊娠剧吐孕妇46例, 年龄20岁~36岁, 平均28岁;第1胎38例, 第2胎6例, 第3胎2例;发生妊娠剧吐时间为怀孕35 d~180 d;住院治疗时间3 d~33 d;B型超声确诊为宫内妊娠, 入院尿酮体 (++) 或以上,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 两组病人年龄、妊娠时间、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静脉输液治疗, 包括应用能量、维生素、电解质、纠正脱水、酸中毒, 同时补充必要的营养;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 加用心理干预方法配合口服中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
1.2.1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经连续3 d治疗后, 恶心呕吐停止, 能正常进食, 尿酮体阴性;好转:恶心呕吐基本消失, 饮食有不同程度改善, 尿酮体减少或阴性;无效:症状无改善, 尿酮体实验持续阳性。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护理
3.1 病因宣教
首先注意听病人倾述并回答其疑问, 取得病人信任, 然后给予解释指导。在解释中要特别指出, 妊娠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因而在妊娠过程中出现呕吐是难免的, 但其呕吐是一种较易治疗的疾病, 只要遵医嘱治疗, 可以很快缓解或停止呕吐, 以后的过程和其他孕妇一样。这样做可以帮助病人消除恐惧感, 增强治疗信心。
3.2 心理干预
特别是孕妇对妊娠本身有畏惧或厌烦心理的, 妊娠剧吐更加严重, 其情绪较为低落, 应给予心理支持治疗, 予指导饮食、劝解、安慰病人、鼓励少量多餐、支持病人应付感情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问题, 运用心理治疗原则进行操作, 让病人懂得相关的医学知识, 启发病人对妊娠剧吐的主动性认识。同时, 要取得病人家属配合, 给予病人更大精神上的支持,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指导孕妇以“向前看”的心态渡过这一阶段。感到身体不适时要及时休息, 指导学会转换情绪, 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例如看看自己的婚纱照或整理一下自己的心爱之物等, 保持心情愉快, 在饮食方面, 孕妇最好是能吃什么就吃什么, 能吃多少就吃多少。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易于消化, 随喜好选择食物, 少量多餐。
3.3 中药辅助
中医对妊娠剧吐的认识由来已久。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有“此由妇人本虚, 平时喜怒不节”一说, 认为本病可由情志因素致病, 与肝有关。一般认为, 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是冲气上逆, 胃失和降。取决于孕妇体质因素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等致冲气上逆, 胃失和降, 则发为本病, 故应辨证用药。①脾胃虚弱者, 治以健脾和胃, 降逆止呕;方用炒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5 g, 陈皮15 g、制半夏10 g, 砂仁2 g、广木香6 g、甘草5 g, 生姜3片;中成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②肝胃不和者, 治以抑肝和胃, 降逆止呕。方用苏梗6 g、川连5 g、制半夏10 g、陈皮6 g、淡竹茹10 g、乌梅10 g、麦冬15 g、枇杷叶12 g、石斛5 g;中成药选用苏叶黄连汤加减。中药宜浓煎, 少量多次服用。
4 讨论
妊娠剧吐因频繁呕吐, 而不能进食, 往往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 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多与妊娠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失调, 特别是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精神过度紧张的孕妇也较多见, 可能与大脑皮质, 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 致使丘脑下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在治疗方面, 一般以暂禁食、补液及镇吐等对症处理为主。经治疗后, 多数病人病情可迅速好转, 但仍有部分病人病情不能得到很好控制, 甚至需要终止妊娠。特别是孕妇对妊娠本身有畏惧或厌烦心理时, 疗效较好。此类病人与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 马梁红等[3]认为心理护理在疾病诊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可以调整机体平衡,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妊娠剧吐的康复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应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 做到药物相须, 寒温相宜, 五味相适,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病人康复。心理支持疗法适合用于妊娠剧吐的心理治疗, 且易被医护人员掌握, 作为妊娠剧吐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辅助手段, 临床观察疗效可靠, 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病人。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配合中药治疗妊娠剧吐的效果。[方法]46例妊娠剧吐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3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 加用心理干预方法配合口服中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 对照组为82.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理干预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妊娠剧吐治疗效果。
关键词:妊娠剧吐,心理干预,中药,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2:920.
[2]乐杰.妇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12.
心理剧活动总结 篇5
一、活动的背景和目的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其生动性、直观性、体验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好地作用。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为了促进同学们造就健康自我,陶冶情操,建立自信,增强心理素质,同时也给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进一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繁荣我校的文化氛围,十一月上旬我校在高二年级开展了“阳光生命,和谐校园”校园心理剧评选活动。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
参与决赛的剧目多取材于校园生活和真实的社会环境,且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些剧目或幽默诙谐,或严肃认真,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当今高中生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高中生经常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众多心理问题,有早恋带来的情感困惑,有青春期的叛逆迷茫,有学习、生活、交往中的苦闷烦恼„„表演的同学们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多种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熟悉的生动感人的剧情故事,达到教育学生、理解他人的目的。表演者精湛的表演技艺、触动心灵的情节内容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赢得了在座师生们的好评,高二文(2)班的《如果当时》率先亮相,使人久久回味,高二理(1)班的《 “心”的一台戏》更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此次大赛高二每个班都准备了二至三个节目参加比赛,每个队表演都各有特色,参演选手都尽自身所能刻画人物形象,将人物的性格、气质表现出来。现场气氛热烈,演出十分精彩,给同学老师带来了惊喜。为了使保证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主题更具有针对性,我们由心理老师从专业创作和心理问题把握的角度,给予指导。从而实现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取得的教育效果
1、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本次编剧过程中,学生围绕着: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亲子关系、学习困惑、网络游戏等与其生活相关的主题,展开编剧。对学生而言,一次校园心理剧的编写、排演,自觉反思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觉接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自编自演校园心理剧活动,避免了生硬说教,把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应当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剧,寓教于剧、寓教于乐,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通过此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了他们学会心理调节,积极参与改变自身现状,获得健康人生,学会表达,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模式。在同伴中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使更多的同学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获得了积极正确的引导。
总的来说此次活动举办十分成功,得到了广大老师的支持和同学们的参加,同学们在此次的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的提升了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同时此次的活动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虽然活动中也有些不足,但我们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争取在下一次活动中,再接再厉,越办越好。来宾市第九中学
心理剧治疗 篇6
“很久以前,睡美人因为王子的一个吻,睁开了眼睛,但却发现不是她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得太快;灰姑娘因为王子的一支舞,摆脱了受尽欺凌的命运,但是心中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茉莉公主和阿拉丁歷尽艰苦,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有主见却有些反叛,勇敢却有点孤独的美丽公主身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校园心理剧《童话联盟》
校园心理剧《童话联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睡美人奥罗拉、灰姑娘仙蒂和茉莉公主都来到了我们的校园,但是在校园中她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奥罗拉公主因为沉睡了百年,醒来后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了样,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手忙脚乱的她根本无从理清头绪,掌握学习方法;灰姑娘因为受尽了继母与两个姐姐的虐待,变得自卑,根本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一方面她非常渴望与他人交流,但另一方面又怕受到别人的伤害,更不要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本身;茉莉公主由于从小生活在十分富裕的家庭,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加上父母对她百依百顺,难免让她显得有些骄纵,所以身边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最终,三位公主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一次校园舞台剧表演认清自我,悦纳自我,成就自我。
二、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的研究取向,倡导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心理现象,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将视线重新回归健康群体本身,关注如何预防心理疾病,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如何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在人际交往方面,积极心理学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待人们与生俱来的活力,认识和发现学生身上与生俱来的动力,能够更好地构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正面成长。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朋辈交往十分重要,如何处理好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对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尤为关键。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引领自己的发展?我寻找到“校园心理剧”这样的好媒介。
三、校园心理剧在推进积极心理学中的作用
校园心理剧疗法:采用朋辈互助的形式,将学生身边的心理困扰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搬上舞台,表演给所有学生。观看的学生现在或许曾经也遇到过相同的烦恼,可以从中获取解决办法,又可以自己提供办法解决问题。
1.校园心理剧选材贴近实际生活,学生能够积极地理解与接受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它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让他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本身具有真善美,但却时不时遇到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心理问题加之本身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而不知所措,难以控制。
本文的开头是学生排演的校园心理舞台剧《童话联盟》的一部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奥罗拉公主是新生的代表,刚刚从小学毕业来到中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学的课程比小学多,内容比小学深,她们难免顾此失彼,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又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成绩直线下落;灰姑娘则是当代重组家庭中的代表,多数学校每年的入学心理调查都显示,重组家庭(特别是父母分别由原来家庭带入一个孩子)中的学生心理安全感较低,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普遍较高;茉莉公主的烦恼则是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的问题,他们生活条件很好,但自理能力较差,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目标,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从而导致身边没有任何知心朋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
2.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一个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初中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正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过程中,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利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从而增进学生的积极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幸福健康、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
为了检验校园心理剧对人际交往技巧掌握程度的影响,笔者随机抽取学生(初一年级)共1894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按班级等分,一半的学生观看校园心理剧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另一半的学生采用课堂讲授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调查分析后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有效被试共1642 人。调查结果是:通过观看心理剧学习人际交往技巧,88%的学生掌握技巧;通过课堂讲解学习人际交往技巧,46%的学生掌握技巧。从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或是自己身边人的影子,而通过剧中人的表演,很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如何处理生活中类似问题。校园心理剧在教育学生人际交往技巧方面比在课堂上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3.校园心理剧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赛力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拉开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序幕。积极心理学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以积极的方法看待世界,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其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其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
经过反复实践,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心理剧比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身边的故事,通过全校师生的观看与评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心理舞台剧这一形式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老师从旁指导,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同伴互助,帮助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
在编排校园心理剧时,教师可采用AB剧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不断与同伴交流、互动、分享,让他们能在自发、和谐、轻松的状态下获得教育和启发。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手段,无论是参与者或是观众都能在安全、宽松和弹性较大的环境中,走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重现失去的自我,发现事情的真实状态,并做出决定或采取新的行动。
冷思小学校园心理剧热潮 篇7
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剧比赛,组织校园心理剧汇报演出,编写校园心理剧教材,成立校园心理剧演出小组……当下,校园心理剧已成为小学广泛运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比赛、汇报表演背后却隐存着诸多问题:注重校园心理剧汇报“演出”的效果,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注重表演过程的华丽彩排,忽视小学生自然的情境表达;注重剧本的翔实编写,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和创造力发挥;注重表演道具、装饰的配置,忽视了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主题的体验、分享、交流;注重演出现场的终结性反馈,忽视了过程中促进小学生体验、成长的发展性评估;注重选拔语言、表演能力强的少部分优秀学生,忽视多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注重综合运用这一新颖的辅导形式,忽视了合格心理剧辅导教师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条件……
对前述种种实然状态进行深入反思,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在于很多小学只是将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新”剧,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忘记了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根本目的,误解了心理剧的本质初衷。甚至有老师将心理剧与儿童戏剧、小品、情景剧等同,以华丽的形式掩盖了心理剧、校园心理剧的本来面目及其最初的核心理念和实质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当下小学校园心理剧走“新”不走“心”。
二、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应然”:从“心”开始,回归心理剧
若想让上述问题得到根本改观,笔者认为需从对“新”剧的追捧回归到对莫雷诺最初创立“心”剧的初衷和理念,正确定位开展校园心理剧的根本目的,同时尊重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明确小学校园心理剧需从核心理念、教育形式和辅导技术上均体现回归心理剧本质的具体目标。
1.心理剧
心理剧(psychodrama)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莫雷诺(1889—1974)于1919年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门采用戏剧方法探索‘真理’的科学”[1]。作为一种团体治疗方式,心理剧以自发性、创造力、会心等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采用行动的方法,在导演的带领下,运用不同的技术[2],经历不同的阶段[3],通过即兴演出让当事人创造性地自发解决和思考自己的问题。
莫雷诺创造心理剧的最初灵感来源是童年时期与伙伴们一起玩的角色扮演游戏,以及其在大学期间与孩子们的接触。莫雷诺发现传统的舞台表演因为受到预定剧情和固定台词的束缚,表演者无法自主发挥,以至舞台表演与剧作家的创作貌合神离,才开始了自发性戏剧的实验,这是心理剧的开端。[4]莫雷诺曾说:“心理剧可以用于探索、预防、诊断、教育和精神病治疗。”心理剧没有固定的剧本,不需要孩子提前背诵剧情和文字,只需他们在真实情况下自然地表达自己;心理剧是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孩子释放自己的过程,道具是配合其身体行动进而表达自我的工具;心理剧表演是表演、观看、分享、讨论和成长的过程。
2.校园心理剧
受莫雷诺心理剧理论的启发,校园心理剧在我国应运而生。[4]校园心理剧继承了心理剧的技术、构成要素和阶段安排。同时,在理念、剧本、表演形式、角色等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改变,是一种以教育和预防为主要功能的学校团体辅导方式。
在我国,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实践工作是从2000年之后从高校开始向中小学逐渐推广和普及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校园心理剧呈现出下列趋势:涉及的问题涵盖了人际关系问题、心理素质问题、个性塑造问题、行为成瘾问题等;实践形式从单一的心理剧表演延伸到与课程结合,与学校管理结合,与主题班会结合,与学生培训相结合,与其他心理辅导教育形式结合;在功能上,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校内影响渗透到家校合作以及学生家庭中。有的学校还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针对性地研究校园心理剧,并成立了校园心理剧小组。
在实践中,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发展并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场所上,相对开放,观众基本没有限制;在演出过程中,有现成的剧本,需特定的灯光和音乐提升效果,自发性和创造性较低;在演员的选择上,主角不一定是来访者,而是选择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5]在形式上,多以学校汇报演出和校园比赛为主。
3.小学校园心理剧
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以“奠基性”和“方向性”为主要特性。[6]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小学阶段的内容、形式、方法也呈现出与其他学段所不同的独特性并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校园心理剧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即小学校园心理剧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有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小学校园心理剧不是非专业的小品情景剧,不是编排多次的华丽表演,不是仅供少数优秀学生使用的表现形式,不是没有分享交流的“一次性”视听教育。而是以心理剧(而非小品、戏剧、情景剧)为原型,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为根本宗旨,以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本原则,以表达体验、观看交流、分享讨论、自我成长为主要目标,以小学生个性及行为特点的自发性和创造力表达为主要内容,以角色扮演为主要技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基于上述对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前述小学校园心理剧诸多现实问题的一个可能思路在于:在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需要重新回归莫雷诺创设心理剧的初衷。具体来说,这种回归体现为如下三点:回归“自发性”、“创造力”的核心理念,提升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回归自然情景下的教育形式,适应小学生的兴趣需要;回归真实体验下的辅导技术,促进小学生的理解想象。
三、小学校园心理剧:如何从应然走向“新实然”
将心理剧引入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一本土“化”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将这一“舶来品”直接照搬,而是要在认真审视小学教育的教育功能、教育条件、实际需求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地改变。
1.视角:从心理问题转向积极心理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多数学生较少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对个体一般的心理问题也很少会有深刻的体察或受到严重的困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小学校园心理剧可以打破之前的“问题思维”倾向,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干预、选材和表演,将校园心理剧关注于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心理潜能的发挥而不仅仅是“心理问题”的解决。好学校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7],作为一个高效的终身学习者,他所应具备的心理能力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心理潜能。在小学心理剧的实践中,立足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起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作用,同时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也会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2.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发展性原则
心理剧的表演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为所有参与者服务,在小学开展心理剧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发展。在心理剧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并贯穿心理剧始终。小学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非常容易被心理剧这种动态的表演形式所吸引而忽视了心理剧中“生成性体验”的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从关注心理剧的表演形式回归到自身体验并联系自身经验思考其背后的问题。
坚持发展性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另一体现,同时也是突出心理剧教育功能的一个指引方向。在小学开展的心理剧对学生应有引导和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小学生,其思维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都有限,坚持发展性原则可以时刻提醒指导教师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为活动原则,避免某些学校和教师将心理剧的重点放在剧本编写和形式化表演上,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成性的表演中应获得的成长。
3.形式:与学校常规教育形式相结合
在小学校园里,若要单纯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并保留心理剧自发性与创造力的核心理念,这对于小学生以及指导教师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小学生自身经验、思维水平、自控能力、个性品质等身心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不稳定,让其自发性地完成心理剧的表演,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形式上,学校日常的心理剧表演可以和校园内一些常规的教育形式相结合来开展。
小学校园开展心理剧在关注其心理辅导作用的同时,也希望其教育功能最大化。心理剧依附于学校常规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心理剧在小学得以推广的方式之一。例如,将心理剧与课程结合,与主题班会结合,与家长会结合,与校园活动日结合等等。这些多样的形式在丰富校园心理剧的同时,也强化了学校以及师生对校园心理剧的关注和重视。
4.资源:增强师资培训和场地建设
心理剧需要专门的场所和专业的导演,在小学,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这些资源而“偷工减料”。在师资上,首先应落实学校配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要求。其次,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参加专门的心理剧学习、培训和体验。虽然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但至少要学习短期的课程,没有心理剧体验经验的教师不应盲目带领学生表演心理剧。同时,为弥补师资力量的薄弱,有条件的学区可以进行院校合作、教师联盟、成立“心理剧教师研讨小组”,贡献集体的智慧。
在场地上,学校应为心理剧表演提供专门的场所,不一定要造价很高,但要有表演的舞台,这是帮助表演者自发性发挥真实表演的硬件设备。同时,学校设立专门的场所来开展心理剧,这已经在学生心目中发挥了应有的专业心理辅导效应。
尽管在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将心理剧本土化有种种困难、挑战,尤其是受到师资、场所等资源限制。同时作为小学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小学校园心理剧的开展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实教育时空下复杂、多元的教育目的。但这一切都不是将小学校园心理剧异化为“比赛”、“表演”甚至“走秀”的借口。小学校园心理剧若想发挥其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必然要回归到心理剧最初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核心概念,回归到心理剧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以人为本和发展性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威尔金斯.心理剧[M].柳岚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5.
[2]黄艳.心理剧治疗的理论与实践[D].烟台:鲁东大学,2006:45-55.
[3]龚鉥.心理戏剧[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6):349-352.
[4]高思刚.中小学校园心理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9,7.
[5]徐素梅.校园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93.
[6]刘慧.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3.
网络剧受众的影像消费心理探析 篇8
网络剧的传播由制作方、播出平台和受众三部分组成。制作方是网络剧的生产者, 网站是网络剧的平台提供者, 网络剧经由生产者和平台提供者, 最后面对的, 还是直接消费者——网络受众。用户影像消费的诉求是推动网络剧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对受众收视心理的把握, 了解受众偏好,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把握好受众的心理状态和结构特征才是网络剧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网络受众的影像消费心理是与我国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由此积淀升华成的观影心理和审美特点紧密相关的。中国正处在急剧发展的时代, 以世俗化、平面化为特征的流行文化的兴起和大众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张, 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影视受众的文化心理土壤。[1]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 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 受众一开始接受信息, 就是无意识的行为,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是通过后天学习发展起来的, 自我对信息的接受, 则会通过辨别和筛选。因此, 当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 在受到大量视觉刺激之后, 就会产生浮躁心理, 这样受众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2]那么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又是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 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影视媒体无疑具有满足受众情感、认知、娱乐和社交的功能。而随着网络的普及, 社会的急剧转型刺激大众文化消费, 电视剧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
而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 则包含了个体自主性, 参与交互性和浮躁虚拟性等, 在网络上, 人们更倾向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双向乃至多向交流, 网络也促进了快餐文化的盛行, 对受众心理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搜索, 从默默无闻到张扬个性等等。网络心理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发展的学科, 因而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特征, 如交互性, 灵活性, 隐匿性, 共享性, 更新性, 扩散性、经济性、并行性等等。[3]
从网络剧的优势看,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 网络剧具有互动性, 草根性和碎片化等几大特征, 而这些特征无疑都切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影视消费诉求。因此, 从网络剧的日渐繁荣, 可以看出受众以下几点收视心理特征:
(1) 互动心理。伴随着网络同时发展的, 还有受众的参与欲望与文化生产能力。尽管传统电视媒体也已经注意到了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性。例如, 电视剧播出之时, 设置有奖问答或者短信互动的形式与受众进行交流, 但在互动性这一方面来说, Web2.0时代, 网络因为赋予了受众更自由和便捷的话语权, 使得受众与播放平台, 甚至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尤其是网络视频弹幕的出现, 甚至让人发出了“弹幕比看视频本身更好看”的言论。弹幕之所以如此受欢迎, 是因为低门槛的参与平台,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网络的诸多因素充分满足了受众渴望互动的心理。这一现象在网络自制剧中更能得到体现。网络自制剧在生产和制作过程的当中, 便通过了网友的集思广益, 通过在线投票, 互动留言, 甚至在演员选择, 剧本走向等方面都参考了网友的意见, 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制作方与网友共同合作的产物。网络自制剧在题材选择上, 也更贴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因而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相比于以电视台为平台的电视剧所受到的题材和内容上的限制, 网络剧受网络整体上较为宽松自由的大环境的影响, 其本身的娱乐性、开放的互动性, 决定了它可以立足网络, 成为网络剧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互动也成为新时期网络受众的收视心理发展趋势之一。
(2) 参与心理。相比较于传统电视剧, 网络剧之所以能满足受众的参与心理, 主要在于其草根性。如果说传统媒体是精英人士的天地, 那么网络就是草根文化的天堂。草根文化指的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原生态文化, 民主化是草根文化的文化属性。[4]网络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 给予了受众传统媒体给不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无论是经济性, 还是共享性, 扩散性等, 都有着传统媒介没有的优势。在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下, 草根网民, 即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 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一群人。纵观各个年龄层的受众, 相对年轻化是草根一族的明显特征, 这也和网络剧的主要受众分布重合。网络剧对于草根文化的迎合, 在网络自制剧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让受众的参与成为可能, 满足了他们对于电视剧的创作乃至评价的欲望, 参与了电视剧的传播。热播网络剧的表现更能表现出受众的这一心理特性。
(3) 碎片化接受心理。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新媒体的强势突起,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时代, 全新的社会形态让我们养成了快餐式消费习惯, 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让我们的生活碎片化得更加彻底。谁占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谁就拥有了成功的可能。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 人都是渴望自我实现的。这种“自我实现”在网络中就体现为说“我”想说的话、看“我”想看的电视、听“我”想听的音乐……即构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个受众碎片化的时代, 受众被动接受信息已经成为历史, 他们更愿意主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电视受众出现了选择范围广泛、随意性增强、个人意志凸显等特点。网络剧的出现, 本身所携带的便利条件中就包含了内容选择性, 时间选择性, 观看可操作性等方面, 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的是, 网络媒体可以由受众随兴点播, 自主性强, 而且操作便捷。这些都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收视习惯, 也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心理需求。
(4) 逆反心理。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网络剧的火爆, 并非是因为制作的精良, 或者播出平台的强大, 也不是因为切实满足了受众的偏好需求, 而恰恰相反, 是因为其比较差的口碑引起了网络受众的逆反心理, 从而引起了对影片的追捧。
逆反心理指的是受众在本身固有的思维定式或原有立场态度的影响下, 对传播者试图传递的信息产生抵御心理的一种情感倾向, 从而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 对大众传播效果有着深远影响。[5]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 很多口碑一般甚至“零口碑”的电视剧, 却取得意想不到的点击率。基于受众的这种心理, 制作方和播放平台对影视剧的营销从一开始甚至就着手于提高受众的好奇心, 增加他们的观看欲望。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逆反心理同从众心理一样, 如今已经是重要的营销手段, 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之下。随着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 这种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导致的网络现象, 或许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传播学心理角度来看, 这些因素是促成网络剧兴起乃至繁荣的原因, 却也给网络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受众中心论”时代, 谁赢得了受众, 谁就赢得了市场。视频网站依靠点击量存活, 网站流量成为他们生存的命脉。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我国的网络监管政策还不够完善, 就导致了网络剧内容和营销方式上的滥化, 出现了类似传统电视媒体“唯收视论”的现象, 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对网络剧的发展而言是个巨大隐患;而制作方为了制作的电视剧能够赢得网站和电视台的欢迎, 在电视剧的生产和制作上, 也出现了一系列非正常审美取向, 这也是我国电视剧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如何保证电视剧质量,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不光需要国家政策上的监管和引导, 也需要网站及制作方的严格自律与行业操守。在“受众中心论”的时代, 我们必须要相信受众的审美品位, 与其把粗制滥造归结于“受众爱看”, 不如以责任感制作和传播电视剧, 培养受众的看剧品位, 营销的重点放在精品剧上。
无论如何, 网络剧的异军突起,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 已经成为电视剧发展的必然之路。准确把握网络受众的收视心理, 并且加上正确的引导, 相信随着日渐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 网络剧的春天即将到来。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电视剧的网络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剧近几年发展迅猛。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 探析网络剧受众的心理特征及由此导致的问题, 并为网络剧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网络剧,传播心理学,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声.论贺岁电影走红大陆的文化心理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 2008:4-16.
[2]刘成新.网络传播受众心理的嬗变[J].青年记者, 2002 (22) .
[3]侯岩.网络传播心理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119.
[4]董烨.互联网与草根文化[J].中国传媒科技, 2008 (3) .
心理剧治疗 篇9
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在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同时, 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心理剧的作用, 通过编、导、演校园心理剧, 把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应受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剧。寓教于剧、寓教于乐,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起了强烈共鸣, 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二、校园心理剧及其特点
1. 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心理剧由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莫雷诺所创, 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 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 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 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 以宣泄情绪, 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 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 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治疗为一体, 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 又能让其他人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
校园心理剧是以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为依据,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把校园心理问题搜集归类, 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呈现各种典型心理问题, 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 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 在心理老师和全体演出人员以及观众的帮助下, 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从而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2. 校园心理剧的特点
校园心理剧常用的技术有角色互换、替身、中断行动、重演、旁白、雕塑、镜观、空椅子、独白、超现实场景等。校园心理剧的特点如下: (1) 再创内心情境。心理剧犹如桥梁, 可以让成员将内心世界与外在的现实连接互通, 从而实现平衡与和谐。 (2) 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以某种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主角能真切感受到该事件的影响, 也让自己审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 帮助主角跳出过去的情结, 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 (3) 自发性。在当下、现时、当场触发人对新的情境做出适当反应, 或对一个旧情境做出新的反应。 (4) 宣泄和顿悟。心理宣泄的作用在于它是情绪扩张和整合的一个指标。这些情绪必须被整合并表演出来, 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5) 现实检验。心理剧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人或自我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什么后果的机会。 (6) 遭遇。成员和其他人一起演心理剧时, 遭遇就会发生, 且发生在此境此地, 极大推动了成员的直接沟通和自我表露。 (7) 创造性。心理剧主要功能在于提升来访者对生活的创造性。创造性更多的是来源于每一次突发行为以及积极的尝试。
三、校园心理剧的独特作用
校园心理剧所激起的情感共鸣极为强烈,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在心理辅导方面, 校园心理剧在以下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1. 认识自我
校园心理剧使学生反思自我, 不断深化认识,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体会别人的感受,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同理心不断提高, 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控和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2. 宣泄情绪
学生遇到挫折时常常不能及时宣泄负面情绪, 校园心理剧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宣泄提供了安全条件, 发泄自己的情绪, 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 在知情观众的协助及心理老师的指导下, 当事人宣泄后, 一定程度上平复了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 避免了因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3. 教育、辅导和治疗
因为演员来自学生, 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论是表演还是观看, 都是引发相似感受的过程。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辅导效能高于个别咨询和治疗, 突出表现为受益人群数量大、干预的整体效果好。校园心理剧的舞台是一个微型社会,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 把自己的观念、行为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 通过镜像技术让表演者在局外看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别人、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角色转换技术, 让表演者学习他人的行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法, 改善个性中的不良倾向, 建立健康的个性心理参照体系和行为模式,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 激发潜能和创新意识
校园心理剧以情动人, 不同于传统教育, 既不耳提面命, 也不抽象说教。校园心理剧引发学生积极探索自我, 精心选择主题并创设情境, 充满激情地创作、排练, 对入剧的每个事件进行反思和处理, 这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鉴赏和创造, 大学生潜能被有效激发, 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激情也被大大激发, 增强了感染力。因此, 校园心理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四、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模式探索
1. 举办全院校园心理剧大赛
大赛前, 组织者认真构思, 确定比赛的主题和中心, 积极宣传, 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编剧、演剧、排练。比赛中组织讨论, 自助互助。比赛后, 对参赛心理剧进行点评, 评选优秀心理剧, 表彰演出优秀的学生。之后由班级心理委员组织学生写观后感, 进一步深化认识, 上升到理性层面, 并评选优秀观后感进行奖励, 在宣传栏展览校园心理剧优秀观后感。
在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举办的校园心理剧大赛中, 亮点频现, 精彩纷呈。如《我的大学》《校园文化招新》《考试风云》再现了真实的大学校园场景, 诙谐幽默的语言, 搞笑夸张的表演, 令人捧腹, 发人深思。《助学金风波》《不屈的生命》《友情那么暖》《幸福在身边》《只因为爱》等都蕴含着深刻道理, 浓缩了对人生的思考, 体现了对亲情、友情、爱情、诚信、坚强的感悟, 真实展现了大学生的心路历程和青春风采。
2. 课堂教学穿插校园心理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将校园心理剧运用其中。角色扮演的问题来源于大学校园生活。一般遵循“问题———讨论———选择———演绎”的模式。首先是问题的来源, 任何一节心理课都是针对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和困惑。我们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困惑的方式, 让他们把问题通过写或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 不同的学生会有共性的问题, 也有个别问题, 为了能够将典型的问题提取出来, 我们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组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将这个问题编制成一段心理剧, 并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即应对的方式渗透到心理剧里面。演完之后, 表演者和观看者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与举办校园心理剧大赛相比, 这种方法效果也不错, 只不过受众面较小。
3. 将校园心理剧纳入班级主题团日活动之中
我们对全院各班团支书和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理解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认识到将校园心理剧纳入主题团日活动的重要作用。确定主题团日活动的主题后, 由心理委员向全班传达心理剧排演的主题、要求和标准。为充分调动学生在主题团日活动中排演心理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后, 在全校进行评选, 评选出先进班级和优秀心理剧, 授予优秀班级流动红旗, 对优秀心理剧的演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此举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使班级主题团日活动更有意义。
总之, 校园心理剧既源于学生日常生活, 又高于生活;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校园心理剧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 使大学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得以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华.演戏能治病的“心理剧”[J].心理与健康, 2005, (7) .
[2]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21) .
大学生校园心理剧的探索 篇10
校园心理剧, 也叫校园情景剧, 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以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为蓝本, 通过表演的方式, 重现大学生学习及生活情景中的心理活动与冲突, 使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自己或在参与者的协助下解决问题, 最终促进当事人、参与者达到对问题的认知与领悟, 使情绪表达和行为发生良性的改变的一种校园舞台表演形式。
二、校园心理剧的实施过程
主要有如下几个环节:
(一) 确定主题。
我们通过日常教学、咨询、专门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学习生活中现实存在的的问题。此基础上进行筛选, 选定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来作为确定心理剧的主题。
(二) 创作剧本。
应更多地依靠广大学生自己创作完成。我们可以通过留作业, 或者心理剧本征集大赛的形式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为我们心理剧的脚本。
(三) 设置场景。
校园心理剧场景应该选择大学生们非常熟悉、接触最多的场景, 如教室、运动场、寝室、食堂等,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 选定演员。
最好选出正好有相应心理问题的学生担当演员, 通过表演者感同身受的的表演, 在宽松的环境心理剧展示环境中, 使表演者能从多种角度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坚定地克服心理困扰决心。
(五) 开展剧演出。
心理剧的演出应该是开放式的, 开展演出时不必完全拘泥于剧本.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和现场情况需要做适当地发挥和即兴改编, 并且在演出过程中和演出后都应与观众互动和分享。
(六) 出后的评估反馈。
校园心理剧结束, 并不意味着心理剧的完全结束, 我们还要对它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估。一是了解它对参加者的影响和作用, 二是要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校园心理剧做准备。
三、校园心理剧创作表演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在心理剧的创作表演的过程中, 教师应针性的对学生做如下的心理辅导:
(一) 关注生活, 自主选择心理剧内容。
心理剧的内容应当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因此我们创设了同伴采风计划:首先学生通过彼此间的访谈, 认识了解同学精神世界;其次是要求学生对收集的心理信息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归类;最后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综合提炼, 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编写成心理剧。
(二) 分工协作, 共同编写心理剧本。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心理剧主题与内容, 创作校园心理剧本。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确定编写的原则。剧本必须“体现心理冲突”, 不抓住“心理”, 也就谈不上“心理剧”, 不体现“冲突”, 就不能称其为“剧”; (2) 明确编写程序: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完成写作—实践验证—修改定稿。 (3) 明确剧本的具体写作格式。剧本写作的具体格式是:题目、编剧、主要人物、道具、剧情简介、剧本正文等。
(三) 角色分析, 共同研究揣摩心理剧本。
首先, 是通过集体研讨, 让所有参与表演的学生深入了解剧本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语言、神态等特点, 体会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其次, 在表演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参与表演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发挥出来, 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融入到角色之中;同时指导观众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尝试感受角色的内心感受, 并分析角色的行为处理方式。
(四) 表演心理剧, 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行为。
心理剧一般会选择课堂教学时间进行, 全班级学生观看, 感受。表演过程中, 注意思考可能的独出心裁的方法, 鼓励演员及观众想出更好的办法。演出结束后, 充分启发学生去亲身体会一下自己的感情, 角色中的感情, 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师可以在心理剧表演时适当及时地做一些点评, 以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另外, 还应及时让学生讲一讲、写一写“观后感”, 让学生们分享各自的收获。
四、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一) 有助于真实自然的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些问题对他们来说有些羞于启齿的。在心理剧表演中, 氛围相对轻松, 内容和表演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这使得参与者很容易在剧中人物身上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意愿、观念行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投射测验, 心理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出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所在。这种展现和反映自身心理问题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 有助于学生宣泄不良情绪。
学生平时可能积聚了相当多的情绪而无法宣泄, 而心理剧的表演恰恰给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不良情绪, 改变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渠道和平台, 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参与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增加了与同伴的交往的机会, 使得他们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 提高了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设身处理地为别人着想, 感受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同情共鸣。
(四) 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组织参与感受校园心理剧的活动, 更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能理解老师, 信任老师, 也更愿意接近老师, 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五) 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心理剧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人际互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表演者的交互活动会体现出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表现出多种多样行为反应方式。学生通过观看、参与心理剧表演, 就可以把在心理剧中形成的新行为方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从而避免不良行为方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与此同时, 参与心理剧使表演者的非语言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 表演者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接纳, 化解了一些心理问题和烦恼, 切实地体验到被别人理解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去理解认识他人。因此, 可以说, 校园心理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使他们不断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两年来, 我校利用校园心理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美学观.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
[3]运用校园心理剧提高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心理剧治疗 篇11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在坚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同时,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心理剧的作用,通过编、导、演校园心理剧,把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应受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剧。寓教于剧、寓教于乐,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强烈共鸣,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二、校园心理剧及其特点
1.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心理剧由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莫雷诺所创,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治疗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又能让其他人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
校园心理剧是以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把校园心理问题搜集归类,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呈现各种典型心理问题,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在心理老师和全体演出人员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2.校园心理剧的特点
校园心理剧常用的技术有角色互换、替身、中断行动、重演、旁白、雕塑、镜观、空椅子、独白、超现实场景等。校园心理剧的特点如下:①再创内心情境。心理剧犹如桥梁,可以让成员将内心世界与外在的现实连接互通,从而实现平衡与和谐。②尊重主角的现实性。允许主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以某种方式重新经历某些事件或心境。主角能真切感受到该事件的影响,也让自己审视当时真实的情绪感受,帮助主角跳出过去的情结,将希望寄予现在与将来。③自发性。在当下、现时、当场触发人对新的情境做出适当反应,或对一个旧情境做出新的反应。④宣泄和顿悟。心理宣泄的作用在于它是情绪扩张和整合的一个指标。这些情绪必须被整合并表演出来,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作用。⑤现实检验。心理剧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了解他人或自我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什么后果的机会。⑥遭遇。成员和其他人一起演心理剧时,遭遇就会发生,且发生在此境此地,极大推动了成员的直接沟通和自我表露。⑦创造性。心理剧主要功能在于提升来访者对生活的创造性。创造性更多的是来源于每一次突发行为以及积极的尝试。
三、校园心理剧的独特作用
校园心理剧所激起的情感共鸣极为强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在心理辅导方面,校园心理剧在以下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1.认识自我
校园心理剧使学生反思自我,不断深化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同理心不断提高,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控和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2.宣泄情绪
学生遇到挫折时常常不能及时宣泄负面情绪,校园心理剧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宣泄提供了安全条件,发泄自己的情绪,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在知情观众的协助及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当事人宣泄后,一定程度上平复了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避免了因负面情绪长期积累而出现更严重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
3.教育、辅导和治疗
因为演员来自学生,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论是表演还是观看,都是引发相似感受的过程。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辅导效能高于个别咨询和治疗,突出表现为受益人群数量大、干预的整体效果好。校园心理剧的舞台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把自己的观念、行为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通过镜像技术让表演者在局外看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别人、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角色转换技术,让表演者学习他人的行为模式、处理问题的方法,改善个性中的不良倾向,建立健康的个性心理参照体系和行为模式,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激发潜能和创新意识
校园心理剧以情动人,不同于传统教育,既不耳提面命,也不抽象说教。校园心理剧引发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精心选择主题并创设情境,充满激情地创作、排练,对入剧的每个事件进行反思和处理,这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鉴赏和创造,大学生潜能被有效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激情也被大大激发,增强了感染力。因此,校园心理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四、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模式探索
1.举办全院校园心理剧大赛
大赛前,组织者认真构思,确定比赛的主题和中心,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编剧、演剧、排练。比赛中组织讨论,自助互助。比赛后,对参赛心理剧进行点评,评选优秀心理剧,表彰演出优秀的学生。之后由班级心理委员组织学生写观后感,进一步深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评选优秀观后感进行奖励,在宣传栏展览校园心理剧优秀观后感。
在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举办的校园心理剧大赛中,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如《我的大学》《校园文化招新》《考试风云》再现了真实的大学校园场景,诙谐幽默的语言,搞笑夸张的表演,令人捧腹,发人深思。《助学金风波》《不屈的生命》《友情那么暖》《幸福在身边》《只因为爱》等都蕴含着深刻道理,浓缩了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对亲情、友情、爱情、诚信、坚强的感悟,真实展现了大学生的心路历程和青春风采。
2.课堂教学穿插校园心理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校园心理剧运用其中。角色扮演的问题来源于大学校园生活。一般遵循“问题——讨论——选择——演绎”的模式。首先是问题的来源,任何一节心理课都是针对学生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和困惑。我们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困惑的方式,让他们把问题通过写或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不同的学生会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别问题,为了能够将典型的问题提取出来,我们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将这个问题编制成一段心理剧,并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结果即应对的方式渗透到心理剧里面。演完之后,表演者和观看者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与举办校园心理剧大赛相比,这种方法效果也不错,只不过受众面较小。
3.将校园心理剧纳入班级主题团日活动之中
我们对全院各班团支书和心理委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理解校园心理剧的内涵,认识到将校园心理剧纳入主题团日活动的重要作用。确定主题团日活动的主题后,由心理委员向全班传达心理剧排演的主题、要求和标准。为充分调动学生在主题团日活动中排演心理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后,在全校进行评选,评选出先进班级和优秀心理剧,授予优秀班级流动红旗,对优秀心理剧的演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此举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使班级主题团日活动更有意义。
总之,校园心理剧既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校园心理剧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使大学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得以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华.演戏能治病的“心理剧”[J].心理与健康,2005,(7).
[2]张海燕.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21).
[3]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心理剧治疗 篇12
关键词:音乐心理剧,音乐对话,音乐镜像,主辅角色
一、音乐心理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中, 伴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渗透, 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面临越来越多的严峻考验。伴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高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如何探索借助西方先进的行为艺术治疗形式, 开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现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以往传统的主要以语言、说教、引导为主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法, 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新形势下, 大学生对西方先进文化艺术的接受和喜爱, 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音乐心理剧是借助音乐活动进行的一种新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由于其可以为来访者创造安全、舒适和温馨的活动场地、音乐游戏和人际互动等条件, 很容易解除学生在咨询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阻抗等负面因素, 是一种全新的, 有别于其他团体心理咨询的, 特别适合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二、音乐心理剧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音乐心理剧是美国马里维尔大学音乐治疗学退休教授约瑟夫·莫雷诺 (Joseph L.Moreno) , 借助心理取向音乐治疗学派中音乐引导想像方法、心理动力学派音乐治疗方法等音乐治疗技术, 结合其伯父J.L莫雷诺 (心理剧创始人) 的心理剧方法, 开创的一种音乐心理治疗方法。在音乐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 常用的理论和技术主要有音乐角色转换、音乐对话、音乐与分裂的自我、音乐镜像、音乐冲入和冲出、音乐空椅子和独角戏等。
1. 音乐角色转换
音乐角色转换即主角与其他有关重要角色的进行角色交换, 通过音乐演奏或语言交流来达到获得新的认知和培养一种新的沟通方法。当主角与辅角对话时, 如果主角或辅角不能进入角色, 通过角色互换, 即有利打破僵局, 又有助引发主角和辅角间的沟通、理解。大学生在团体咨询过程中, 很多同学一般不会当众轻易外漏自己的内在冲突, 通过角色转换方式, 可以有效打破这种抗拒局面。
2. 音乐对话
音乐对话是一种单向的音乐表达, 主角可以乐器进行作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心理, 辅角可以用语言回应, 也可以用音乐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要求主角对辅角使用单一的音乐陈述, 之后再用语言来表达相关内容。经过音乐表达的转换, 能够引发大学生来访者更深层次的交流, 有助了促进大学生来访者与现实更有意义的联系。对对于不善言辞又有情感创伤的主角, 或是暂时不能用语言表述特殊景象的来访者, 音乐对话具有明显的效果。
3. 音乐与分裂的自我
根据莫雷诺的经验, 人类的各种矛盾、冲突是导致人变得麻木的主要原因。音乐心理剧为进一步表现内在冲突, 推动主角作出选择提供了一种奇妙的方法。在音乐与分裂的自我的技术中, 治疗师将主角置于舞台中央, 令代表主角内心矛盾冲突双方的辅角分别站在主角的两边, 两中不同的情感让辅角分别用乐器表现出来, 主角的内心的分歧此时则被夸大并且形成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被置于舞台中央的主角被两种代表不同情绪的音乐围绕着, 不管他选择加入到那一组, 或者是无力作出选择, 都能让主角实现地面对对多种情感状态, 某种程度上接受、认识各类内在的分歧。
4. 音乐镜像
音乐镜像技术是音乐心理剧中要求辅角在表演中音乐演奏取代语言来真实的反映主角的行为, 借助镜像效应辅角用即兴演奏乐器的形式把主角内心的情绪状态反映出来, 为主角提供了引发内省和方向的新路线。通过观察到辅助角色对自己的演绎, 主角得到鼓励和支持, 努力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
5. 音乐冲入和冲出
在音乐冲入技术中通常的音乐力度变化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形, 主角感到自己被拒绝于团体之外, 但又渴望被团体接纳。在音乐冲出中, 主角可能感到陷入某种沮丧或愤怒的情绪中, 需要从麻木的状态中寻求出路。在音乐冲出技术应用中, 通常是辅助小组成员手挽手把主角用一个圆圈围起来, 配合使用乐器演奏来营造出令主角陷入张紧和矛盾之中, 这时, 辅助小组成员还可以用语言来直接嘲笑、训斥或批评主角的话来激怒主角, 为主角制造出一种反抗和冲出的动力。
三、音乐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 音乐暖身活动
音乐暖身活动和常规团体心理治疗活动中破冰活动差不多, 不同之处在于, 音乐暖身活动开始前是先请各位学生来访者自行在一大批乐器中 (以小型打击乐器为主) , 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 然后大家即兴演奏, 完成音乐暖身活动。还有一种暖身活动就是利用音乐想象技术, 让参与者共同听一段事先准备好的一段音乐, 通过音乐聆听想象来作为暖身活动, 为下一步挑选主辅角色创造条件。
2. 主辅角色的确立
在音乐暖身活动中, 团体即兴演奏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现出来一些特殊情绪反应的来访者, 这时根据自愿或需要挑选出主辅角色。在运用音乐想象技术暖身时, 音乐结束后, 根据发言讨论音乐想象内容时的具体情况, 由治疗师出面协调产生主辅角色。当主角不能接受任何辅助角色来扮演角色时, 这时就可以利用空椅技术直接让主角与空椅上的辅角来进行交流, 也可以与象征性的辅角进行角色对换创造出独角戏。通过主辅角色的不断对换, 主角投入到了独角戏中, 音乐演奏形式在小组成员面前象征性的表达自己的隐秘情感, 这些音乐活动可以为主角暖身做好准备, 以便进入到后面的语言互动之中。
3. 音乐心理剧的演绎
首先, 音乐心理剧的主题, 也就是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 通过音乐对话技术, 让主辅角色通过乐器演奏即兴进行对话交流, 通过乐器演奏和对话交流, 让主角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和疏通。其次, 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和镜像技术的运用, 让辅助角色尽量把主角的不当情绪和破坏性行为进行展示、演绎, 从而让主角深刻认识到自己情绪、心理、行为的破坏性, 进而激发主角产生修正错误的行为。最后, 可以通过音乐与分裂的自我技术, 协助主角进一步做出识别、选择, 当来访者面临艰难选择时, 利用音乐冲入和冲出技术, 进一步激发主角与自己内心矛盾做斗争的激情和力量, 从而, 协助主角摆脱面临的实际困境。
4、音乐心理剧的结束
音乐心理剧的演绎, 每次只能解决某一个突出性的问题, 当某一困扰主角的事件或心理问题得以释放或解决时, 单次的音乐心理剧就到了结束的时候。切记, 不要在一次音乐心理剧活动中, 试图解决多个复杂的问题, 那样, 一方面会影响治疗活动的进度, 另一方面, 有可能造成因问题较多, 陷入任何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当结束活动时, 治疗师一般要邀请所有参与演出活
关于古代人物形象审美原则的教学研究
孙晓波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00)
摘要:人类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而人物的形象设计也随之多种多样, 并且都是从的美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本文从形式美与时代的关系和服饰美与色彩美相统一等两个方面来探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审美原则。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形式美;服饰美;色彩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文化的演进, 人物形象的设计也发生着变化, 其必须符合一定的审美原则, 才能迎合各时代的审美趣味, 与时代相一致。“浓妆淡抹总相宜”, 古人也同样偏爱梳妆打扮, 然而其装扮与服饰应相协调一致, 才能形成整体美感, 满足其心理需求。所以, 在进行形象设计时应遵循美的原则, 才能达到展示美, 只有人的形象和服饰达到完美统一时, 才能体现人的内在精神, 在古代人物形象的设计中体现着美的原则, 展示古代人物形象的风格韵味。
一、人物形象设计中形式美与时代性相统一
在形式美中包含着多种法则,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也运用了这些法则, 使得整体的设计呈现出协调一致, 并在统一中又求得变化, 体现出历朝历代的人物形象之美, 时代之美, 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由于各时代的人类精神对美的追求不同, 因而, 各时期人物形象的设计形式也异彩纷呈。人物形象的设计形式受到固有的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其设计必然会带有时代性。如唐代的女子形象, 受到当时统治阶级崇尚奢华的影响, 使得女子为争宠而开始讲究装扮, 面部的装饰就出现了红妆、黄妆、花钿、点唇等等手法;而发髻的样式和头饰的装点也是千姿百态, 尽显奢华。同时女子以“丰腴”为美, 服装变得相应的宽博, 同时搭配适合的帔帛, 增加服装的飘逸之感, 并且为体现女子的丰润体态而穿着暴露, 这与盛唐的雍容大气的时代密切相关。然而像宋代在思想上受到理学的影响, 束缚女性的礼仪较多, 此时女子形象的风格出现了与之前的奢华所不同的样态, 女子性格以温柔文雅、平和贤惠为主要标准, 从而, 女子的装扮风格整体上趋向清雅、自然, 像女子的眉毛变得清秀了, 在发髻上插花或编成花冠作为装饰, 着装也更为拘谨, 不像唐代的袒胸装, 而是把身体裹严严实实, 女子步态的轻盈和服饰的造型相配合, 显示出的是一种文静优雅之美, 此时呈现的不再是“错金镂彩”的美, 而是“初发芙蓉”的美, 给人的视觉带来柔和的审美享受。
由此可见, 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的不同, 决定了人物形象设计的多样化, 无论是妆容还是服饰的装饰都各具形态, 这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技术的不断进步, 服饰材料的不断增加, 外来文化的影响, 使每个时代都表现出对美的理解和标准的不同。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形式美, 从总体上体现出时代之特色, 思想文化之内涵, 人物个性风格之神韵。
二、人物形象设计中服饰美与色彩美的统一
服饰美的传达往往是通过服装设计的款式、面料、色彩等方面的搭配, 来表达人的心灵意象, 突显出个性的审美力。另外, 配饰和首饰给服装增添了亮点, 也是其最具光彩的一部分, 起到美化外表、体现人的身份、文化修养等作用。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 也是人的精神的自我表白。中国古代服饰体现着社会动的每个成员都和主角进行拥抱并送上祝福的话, 以此作为结束仪式。
等级观念, 着装表现人的身份等级, 在服饰色彩、服装图案、服装款式、服装的配件等方面, 都有严格的要求, 皇家贵族和百姓的着装就有很大的差别。
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 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服饰的样式、材料、色彩、配饰等方面也经历着丰富多彩的变化。如先秦时期的服装的形式是以上衣下裳为主, 色彩主要采用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根据级别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色;彩纹样有云纹、虎纹、几何纹样等;服装的装饰品有一些耳饰、颈饰、手饰及佩玉等。秦汉时期的服饰则以袖身宽大的袍服为主, 并且装扮较之前代变得华丽了;秦代服饰的色彩以黑色为贵, 到汉代是以赤色为尊;此时一些贵族妇女的首饰和配饰较为精美, 有金玉的耳坠、玛瑙珠的项链、金银的手镯及指环等, 都采用一些珍贵的材料。秦时出现了红妆的打扮, 汉时已开始画眉、点唇, 体现出在这一时期女子开始简淡敷粉。而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清朝, 皇家贵妇的服饰按照等级的高低, 其色彩、绣纹和饰物上都有差别, 色彩总体上采用主色调搭配表现出纹饰, 长袍选用明黄色, 领袖选用石青色, 各种纹样交织在艳丽的色彩之中;此时贵族女人留长指甲, 为保护指甲出现了时髦的饰品——指甲套, 纹饰极为华丽;加之这些配饰使得服饰显得极为华美。服饰和其妆容是相配合而来的, 体现出女子的风韵气质, 同时在服饰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体现出各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古代皇家服饰的纹样极为繁复, 色彩也依据统治者的喜好来决定, 显现的是皇家的气派——雍容、华贵、大气。同时也为服装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使服饰之美更加广阔。
整体来看, 在服饰和人物形象设计中都渗透着色彩美, 以独特的色彩语言传递着特定的审美感受, 创造出整体服饰的艺术效果, 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色彩无论是在服饰上, 还是在人物的化妆上, 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恰当的运用化妆的色彩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在气质, 表现不同的个性气质特征, 更能传达人物的内在精神, 最终旨在使人与服饰达到完美统一。
综上所述, 在古代人物形象的设计中美的原则渗透其中, 形式美、服饰美和色彩美都与人物形象设计息息相关, 同时与时代的审美趣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每个时代人物形象的设计, 不难看出在装扮上受到一些既定的社会制度的约束, 才有了人物形象设计的多样形态, 可谓是丰富多彩、尽显美姿;而形象设计的整体上保持和谐一致, 局部上又彰显出时代特色, 不失古人之风采, 展现特定时代文化之魅力, 让欣赏者如沐春风一样, 感受美的气息, 饱览“美的盛宴”!
参考文献:
[1]周生力主编.《形象设计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2]刘瑜.《中西形象设计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3]孙运飞.《历朝历代服饰》[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孙晓波, 出生年月:1980年12月, 女, 籍贯:山东省, 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从事工作:教师,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莫雷诺/著张鸿懿等译:音乐治疗和心理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