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处理

2024-09-17

损伤处理(精选12篇)

损伤处理 篇1

园林绿地中有许多成年的大树, 它们不仅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 为居民提供户外游憩的乐趣, 同时也是城市所拥有的财产。在人们居住的环境中总有许多大树、老树、古树以及不健康的树木, 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根系受损、树体倾斜、滋生断枝、枯枝等情况, 这些树木如遇大风、暴雨等异常天气会倒伏、折断, 不仅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还可能直接构成对居民或财产的损害, 也对过往行人、车辆、附近建筑等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 在园林树木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中, 对受损树木的维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结合巢湖市城区危险树木的特点, 现将园林树木损伤的处理技术总结如下, 以供参考。

1 树木损伤的预防及修理

城市树木因自然灾害、人为伤害、养护不当, 导致树木受到损伤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损坏严重、濒于死亡、容易构成严重危险的树木可采取伐除的办法, 但对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古树名木, 就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补救, 延续其生命。目前采用钢索悬吊、杆材支撑或螺栓加固等是主要办法之一。悬吊是用单根或多股绞集的金属线、钢丝绳, 在树枝之间或树枝与树干间连接起来, 以减少树枝的移动、下垂, 以降低树枝基部的承重, 或把原来树枝承受的重量转移到树干或另外增设的构架之上。支撑与悬吊作用一样, 只是通过支杆从下方、侧方承托重量来减少树枝或树干的压力。加固是用螺栓穿过已劈裂的主干或大枝, 或把脱离原来位置与主干分离的树枝铆接加固的办法。

2 树木损伤的处理

2.1 加强管理, 及时清理伤口

加强树体管理, 促使树木健康与旺盛生长, 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与日常管理养护来提高树木的生长势, 从而减少病腐菌的感染。除去伤口内及周围的干树皮, 减少害虫的隐生场所。修理伤口必须用快刀, 除去已翘起的树皮, 削平已受伤的木质部, 使形成的愈合也比较平整, 不随意扩大伤口[1,2]。同时在伤口表面涂层保护, 促进伤口愈合, 目前国内多采用沥表、杀菌剂涂抹修剪形成的新鲜伤口表面。

2.2 移植与修补树皮

树干受到损伤, 可被植一块树皮使上下已断开的树皮重新连接恢复传导功能, 或嫁接1个短枝来连接恢复功能[3]。这个技术在果树栽培中经常采用, 现在也在古树名木的复壮修复中使用。树皮受损与木质部分离, 要立即采取措施使树皮恢复原状, 保持木质部及树皮的形成层湿度, 从伤口处去除所有撕裂的树皮碎片;然后把树皮覆盖在伤口上, 并用几个小钉子或强力防水胶带固定;另外用潮湿的布带、苔藓、泥炭等包裹伤口, 避免太阳直射[4]。1~2周后检查树皮是否存活, 如已存活, 可去除覆盖, 但仍需遮挡阳光。

2.3 处理树洞

一般采用清理、消毒、支撑固定、密封、填充、覆盖等措施来终止树木的进一步腐朽, 在表面形成愈伤组织保护树木。然而这些措施有时却对树木有害, 大多数园艺家认为, 用水泥、石块填补树洞对树木的生长与健康没有影响。使受伤古树名木等复壮最有效的措施是改善树木自身的健康状况, 促其旺盛生长, 修剪树冠, 以减轻树干承受的重量, 当心树洞引起的火灾, 可采用网状材料覆盖防护。若必须要处理树洞, 常用填充材料是水泥、沥青与沙的混合物等。

2.4 治疗皮层腐烂

有些树木皮层严重受损但尚未环状烂通, 用消过毒的刀片清除掉损伤坏死的树皮皮层和木质部, 并沿病疤边缘向外削去宽3~4 cm的1圈健康树皮, 同时对伤口进行消毒[5]。在同一品种树体的光滑健壮枝干上取一块健康树皮, 将其贴于病树枝条上, 紧贴木质部, 并使四周接触好, 用塑料薄膜将伤口封严。

2.5 树干涂白与立柱顶枝

及时对树干进行涂白, 涂白剂的配制成分一般为:水10份, 生石灰3份, 石硫合剂0.5份, 食盐0.5份, 外加少许粘着剂, 以便延长涂白期限。大树或古老树如有树身倾斜不稳时, 大枝下垂需设支柱撑好, 支柱 (一般用金属、木桩、钢筋混凝柱等) 要坚固, 上端与树干连接处应设适当的托杆和托碗, 加软垫, 以免损害树皮。

2.6 根系维护

在城市环境中树木的地下部分往往受到人行道、建筑物、地下管道等影响, 生长势衰弱, 从而影响整个树木的生长。可采用以下方式减少树木与建筑物相互的伤害:一是降低栽植区的土壤表面;二是采取特殊措施促使树木的根系向深层生长;三是对大的根系进行整修。最重要的是在人行道树种的选择上, 要选择适当的树种, 设计适当的栽植位置, 以避免伤害。

参考文献

[1]吴泽民.园林树木栽培学[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孙居文.园林树木学[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4]熊济华.观赏树木学[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5]王绍增.绿地系统规划[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损伤处理 篇2

.谢麟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2、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及时自救或互救。

★教学要点

1、运动损伤的原因。

2、运动损伤的预防。

3、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一)什么是运动损伤

1、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或者日常生活的中的损伤,它多与运动项目以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以其运动项目命名,例如网球肘 足球踝 跳跃膝的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1、运动损伤的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通过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各种原因,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教练员、体育教师、学生及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其中有的认为“小伤,小病没有关系”。“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等等,于是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2)准备活动没做好,没能使肌肉温热和协调起来,肌肉缺乏力量和灵活性,往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准备活动没做好的表现在:准备活动不充分,专项准备活动量与强度不够。

(3)技术错误。做出的动作违反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例如肘关节外展“撇”手榴弹、倒地时直臂撑地等动作,容易造成上肢肘关节、腕部的损伤。

(4)组织方法不当。例如任意穿过投掷区,投掷时缺乏严明纪律和统一的口令,有的学生去拾器材,而有的学生又投出器材。

(5)练习者身心状况不佳。例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激动、紧张、恐惧等,容易造成损伤。

(6)场地设备的缺点。如场地不平,有碎石子;跑道过硬过滑;沙坑硬,内有铁钉、玻璃片等。

(7)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体育道德败坏,故意用小动作和粗野动作伤人。

另外,气温过高过低、潮湿高温、光线过强或过弱,均易发生运动损伤。

2、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安全教育,使师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身心做好参加体育锻炼的准备。

(3)合理组织教学、训练和比赛,加强安全措施的落实。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提高人人注意安全、关心安全的意识。

(5)提高身体、技术训练水平,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6)加强医务监督,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体育活动中区别对待。

(三)运动损伤的处理

1、擦伤

表皮组织受到损伤叫擦伤。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较轻的损伤,约占运动损伤的16%。

(1)原因:由于皮肤受到急剧摩擦所致。

(2)处理:伤后最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然后敷以凡士林油纱布,并加以包扎。如无感染,两周后即可痊愈。较小的擦伤,可涂上外用药,不需包扎。

2、挫伤 由钝性外力作用于身体的某部而引起闭合性损伤。轻者仅伤皮肤、皮下组织,重者伤及肌肉、血管、神经组织甚至内脏器官(肝、脾、脑)。

(1)原因:运动中互相冲撞、被踢打或身体某部分撞在器械上,都易发生挫伤。挫伤常发生在大腿与小腿前部,此外,头、胸、腹部的挫伤也少见。

(2)征象:单纯性挫伤仅在伤部疼痛、肿胀、皮下出血、皮肤变得青紫。如有合并内脏器官损伤时,可出现全身症状或某些特殊体征。头部挫伤合并脑震荡、胸腹部挫伤合并内脏器官损伤时,可有休克症状。

(3)处理:单纯性挫伤可将患肢抬高,采用冷敷法,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肿胀。每次20分钟,24小时内部应用冷敷法。此时如伴有严重休克的挫伤,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挫伤24小时后,方可采用热疗或按摩,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热敷时水温在60T左右,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当肿胀基本消除,可拆除固定,肢体开始活动,可做些阻力练习和非碰撞性运动,然后逐渐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

(4)预防:参加体育活动时尽量加强自我保护,穿戴必要的保护装置,禁止使用粗暴动作,防止出现严重错误动作;运动场地空间要适当。

3、肌肉损伤

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使肌肉过度缩短或拉长所引起的肌肉损伤,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各种损伤 25%。

(1)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状况不佳(如疲劳等);动作不正确,场地不良等。在肌肉突然猛烈地收缩,超过了他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地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时,在断裂间可触知一凹陷横沟,重者当时就出现肿胀和淤斑。不能独立站立和进行肢体活动。

(2)处理:轻微的肌肉拉伤,在伤后24小时之内,给予冷敷,局部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服用止痛药。24小时以后,可以改为热敷,可做远端关节的医疗体操及患肢的功能康复活动。

对肌肉完全撕裂伤员的处理,除按上述方法处理外,应将患肢抬高并固定,局部可缠上绷带加压。

★教学建议

1、鼓励有运动损伤经历的同学讲述自己受损伤的经过,然后教师结合同学的讲述,总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由此导人本课的讲解。

跌打损伤你会处理吗 篇3

只见这大男孩的脚外侧贴了块大大的膏药,撕下膏药,脚的外踝部又青又紫,肿得像个馒头,样子很吓人。我问了病史,马上开了张X线摄片单给他们。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没有骨折,外踝软组织肿胀。

当妈的很奇怪,没有骨折,脚怎么会肿得这么厉害?我详细询问经过,男孩说:"下午上体育课,踢足球时脚扭了一下,当时没什么,又继续踢了一会儿。后来,脚开始痛起来,而且越来越厉害,就下场休息了。"

"是啊,晚上回来看他走路一跛一跛的。"当妈的接过了话茬,"当时看他的脚外侧有点肿,我就用热水给他浸了浸脚,还为他按摩了一会儿,然后用治疗腰肌劳损的膏药给他贴上,据说这种膏药活血功效很好。后来,他就说脚越来越痛,而且肿得越来越厉害,他爸爸回来说可能骨折了,就马上赶了过来。"

听完他们的讲述,我马上想起下午曾在外宾病房接诊的一个年轻老外,同样是运动导致的脚踝损伤,来的时候,他的家人不停地用自制的冰袋敷他的伤脚,还给他做了一个简易夹板。虽然送来时已过了半天时间,可损伤部位没有明显肿胀。

事实上,这个高中生的处理方法是一错再错。首先,损伤后不应继续运动,虽然刚受伤后多数病人可能感觉疼痛和肿胀并不严重,但这仅仅是初期表现。因为此时损伤导致的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还不多,肿胀也不明显,疼痛和肿胀往往要在1天后到达高峰期。受伤后继续运动,不但加重了受伤部位的损伤,而且由于促进了血液循环,还会加重破裂的微小血管出血,导致明显肿胀和出血。其次,基于同样原因,急性损伤部位在急性期绝不可按摩和热敷,包括热水、理疗等。另外,关于跌打损伤的外敷用药,中医有许多非常好的药方,但应了解药性,或在医生指导下运用,若不慎用了活血化瘀作用非常强烈的外用药,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损伤部位过度肿胀和出血,延缓损伤的修复,甚至导致损伤愈合不完全。

损伤处理 篇4

头部损伤是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造成的损伤,其严重程度与外力作用的方向、大小有关,因受伤的原因不同而不同。根据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类。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三类。三类损伤可单独发生,也可混合发生。

一、头皮损伤

头皮损伤在运动损伤中十分常见,小到局部头皮擦伤,大到头皮下血肿和头皮裂伤。头皮损伤一般不伴颅脑损伤,但也可合并有颅骨骨折或颅内损伤。

1. 头皮擦伤

头部受到切线方向的外力和磨擦所致。伤后局部感到轻微疼痛。局部可见表皮脱落,有少量渗血,皮下无血肿,患者一般神清,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眼球活动正常,舌居中,四肢活动、行走正常。

处理:头皮擦伤的处理,先将伤部头发剪去,用生理盐水洗净创面,拭干后用碘伏擦拭创面周围皮肤,消毒伤口,涂些红汞(红药水),局部包扎或不包扎均可。

2. 头皮挫伤

一种闭合性损伤,常因头部碰撞外物所致。挫伤部位头皮呈一圆形隆起,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和皮下血肿。皮下血肿的大小与外伤的原因有关。血肿可分三种,即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见表1)。

处理:头皮下血肿,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层。伤后局部隆起,一般范围较小,有压痛,肿块质地较硬,多无波动感。头皮下血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1至2周后即可自行吸收。不要用手去揉搓肿块,以免引起进一步出血,导致血肿越来越大,出血越来越多,疼痛也越来越厉害,正确方法应是立即冰敷10~15分钟。此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

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伤后局部隆起不很明显,但血肿范围较大,可蔓延到全头,肿块质软,触之有疼痛感并有明显波动。帽状腱膜下血肿早期可采用冷敷、加压包扎处理,血肿可自行吸收;若血肿巨大,应送医院进行穿刺抽吸。

骨膜下血肿,血肿位于骨膜与颅骨外板之间,常伴有线型骨折。伤后局部隆起,触之有疼痛和波动感,血肿边缘被局限在颅骨骨缝处,张力较大。骨膜下血肿早期仍以冷敷为主,但忌用强力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向颅内,引起硬膜外血肿。血肿较大时,则需及时送医院进行穿刺抽吸。

3. 头皮裂伤

头皮的开放性损伤,伤后局部剧痛,因头皮血运丰富,血管不易收缩,可引起多量出血,少数人可引起休克(见图2)。

处理:出现头皮裂伤后,患者不要慌张,首先要进行自救,用布块或用手迅速压住受伤部位,并转移到安全区域,由专业救护员处理并及时送到医院作清创缝合。

二、颅骨损伤

颅骨分颅盖骨和颅底骨两部分。头顶和前额为颅盖骨,从眼眶到枕部为颅底骨。颅底骨还分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三部分。当暴力碰击头部时,受打击部位的颅骨即发生变形,当颅骨变形超过其弹性限度时,即发生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的性质、形状和部位,可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骨折、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线形和凹陷骨折以及粉碎性骨折。伤后可出现鼻出血,淡红色的液体(脑脊液)从鼻腔、耳道流出,双眼眶及周围出现广泛淤血斑。听觉、嗅觉或视觉受损等也都是颅骨骨折的表现(见图3)。

处理:颅骨骨折的伤员一定要送往医院进一步进行检查治疗。现场急救需要注意的是,当发现有脑脊液耳漏或鼻漏时,一定不要用棉球、纱布、布块等堵住耳道或鼻道,以免细菌逆行入大脑,造成颅内感染,可局部消毒,用纱布吸附流出的液体。

三、脑损伤

脑损伤可分为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多种类型。脑损伤后常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变慢、瞳孔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偏瘫、昏迷等。本文主要介绍脑震荡。脑震荡常见于拳击(见图4)、篮球(见图5)、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

脑震荡在头部外伤中非常常见,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无需特别治疗。脑震荡无脑组织损伤,只是脑组织受到一点震荡,很快就能恢复,恢复后不留后遗症。但据研究发现,脑震荡时脑组织会有轻微充血和水肿,也应认真对待。伤后患者会立即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或完全昏迷等症状,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持续数秒钟到半小时不等。清醒后,患者不能回忆起受伤当时和受伤前片刻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逆行性遗忘”。脑震荡并无肢体运动障碍。

处理:当诊断为脑震荡后,患者应在医院留诊观察24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四肢运动以及体温、脉搏、呼吸等。呕吐严重的患者应给予补液。

四、总结

头部损伤在运动中较常见,而且一旦伤到脑组织可危及生命,所以预防头部损伤很重要。平时应多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平衡功能与本体感觉训练,减少和防止在运动中摔倒;应熟悉各种运动的规则,并有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掌握简单的急救常识。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篇5

襄阳市二十中

何 兴

一、指导思想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的课程内容,是在学生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强化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观念,进一步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和方法,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进而达到具有较强的安全运动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水平三阶段,内容是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重点是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学会擦伤等开放性损伤和关节扭伤等闭合性损伤及骨折的处理方法。教学难点是学会冷静处理运动损伤。

本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了解,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也不够了解,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纯理论课的讲授式教学,相信通过师生的努力会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主要教学策略及特色

本课是一堂体育理论课,如何使体育理论课上的有新意、有实效、学生愿意参与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运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力争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一)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教师讲授时,学生只是听讲、记忆,过程机械乏味,学生参与性、积极性较低,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本课中,学生将以主动学习为主,每个环节学生思维和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充分发表意见,并且实际进行操作,一切学习都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相信学生的积极性能调动起来。

(二)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自学、讨论、操作展开,要求学生组织实施每一步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理论知识操作化比较容易掌握。由于本课题的关键内容可以实际操作,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领会和掌握。这种需要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效果将会更好,而且更实用。

(四)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针对发生的损伤,做出冷静有效的处理。

(五)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理念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性;体现学科特点,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性强。

教学设计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2、对常见的运动损伤掌握简易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学会擦伤等开放性损伤和关节扭伤等闭合性损伤及骨折的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

学会冷静处理运动损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刘翔受伤、科比受伤、c罗受伤、鹤伴中学学生擦伤。

2.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组图片进一步说明,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我们能不能预防或者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呢?在运动损伤后,我们会不会进行紧急处理呢?),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快乐学习

结合导学案,快速阅读课本,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巡查。

三、合作探究,激发潜能

(一)屏幕出示三个问题: 1.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有哪些? 3.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二)目的:通过学习讨论总结,解决问题。

(三)学习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四)具体操作: 1.教师出示问题。

2.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初步解决问题。3.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进一步明确问题。

4.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汇报人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相应补充)。

5.在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基础上,教师给予补充、归纳和讲解。

(五)观看视频:前臂骨折的简易固定方法,提示:视频中有个地方讲解与操作不一致,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

(六)三个问题参考答案如下:

1.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主观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2)运动量过大(3)准备活动不充分(4)技术不熟练(5)身体状况不佳(6)情绪低落(7)恐惧心理(8)没有遵守学校制度(9)没有遵守运动规则 客观原因:(1)场地条件不好(2)恶劣天气(3)保护帮助不力(4)运动器械故障(5)其他原因

2.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有哪些? 参考答案: 运动前:(1)着装合理,护具正确(2)身体不好,要求见习(3)掌握预防损伤的知识(4)检查场地,消除隐患(5)检查体育设施与器械(6)避免环境带来的危害 运动中:(1)做好准备活动,运动量适中(2)遵循动作要领,重保护帮助(3)练习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4)遵守课堂规则,忌违规行为 3.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是怎么样的? 参考答案: 擦伤:(1)清洁创面(2)伤口消毒(3)碘伏涂抹或使用创可贴 关节扭伤:(1)中止运动(2)冷疗(3)加压包扎(4)抬高患处 骨折:(1)防止伤者休克(2)出血先要止血(3)寻找固定材料(4)进行简易固定

四、动手实践,体验成功

(一)目的:学生掌握三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二)形式:小组内两人或者三人一组,互相练习,准备展示。

(三)具体操作:

1.认识本组医疗器械。

2.按组长安排,两或三人一组动手体验处理运动损伤。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错指导。

五、技能展示,提高本领

(一)目的:能更加正确、有效的进行运动损伤的处理。

(二)形式:三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三)具体操作:

1.对三种常见运动损伤进行展示。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做出评价。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借助了老师准备的器械,如果没有准备这些器械呢?请看下面的问题。

六、知识检测,拓展延伸

(一)小组讨论:周末,小明在野外登山时,发生了前臂骨折,又没有携带任何医疗器械,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明进行紧急处理呢?

(二)火眼金睛大比拼:

1.篮球活动,如果在粗糙的水泥地进行,可以佩戴护膝、护踝等。2.运动完毕,我经常大量喝水来缓解口渴。

3.上学、放学路上,我们三五个同学一边骑车,一边说说笑笑,非常开心。4.前滚翻是简单的技巧类运动项目,保护与帮助是多余的。5.带校牌或者脖子上挂着钥匙上体育课有一定的安全隐患。6.准备活动虽然很重要,我们班个别同学经常不做,也没受伤。7.800米测试完毕,我们都会躺在塑胶篮球场上,真舒服啊!

8.爸爸是游泳高手。每当夏天来临,爸爸总是带我到多个自然水域游泳。

七、各抒己见,总结提升

(一)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认知、技能掌握、情感态度方面来说。

浅析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篇6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处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体育锻炼虽然可以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但也常有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疾病、甚至运动猝死的发生。在竞技体育中,运动损伤会使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或比赛;在大众健身体育中,运动损伤可能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锻炼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面对。

1.导致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

1.1 身体状况不佳参加运动

对于运动者,身体不佳或有一定的疾病,而勉强参加运动容易导致损伤。之所以身体不适仍参加运动,一般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运动者出于对某项目的的特别爱好,为了得到心理上的一时满足,这就要求运动者要慎重,克服心理作用,避免受伤。二是关系前途的体育考试临近,被迫着参加运动。

1.2 不良气候因素或突变的环境因素

高温易使人产生疲劳、中暑;大量排汗,则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肌肉痉挛,也会造成运动负荷过大的假象;低温潮湿,很易引起冻疮,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降低,动作协调性差而发生损伤。长期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活动,还会引起肌肉、关节等风湿性疼痛。当室外是黎明、黄昏时,或室外运动光线不足时,都会影响人的视力,致使神经反应迟钝,注意力及防御反射降低,以上这些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

1.3 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平时上体育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准备活动时就比较随便、不认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造成身体机能都没能充分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在平时业余活动中的体育运动,如果热身运动不充分,身体机能就会缺少必要的协调性,肌肉温度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使身体协调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最大强度和最大范围的复杂动作。运动员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做准备活动,如果是投掷项目的练习,多注意肩部的拉伸,不过千万注意准备活动不宜过量,影响正常的锻炼,造成运动损伤。

1.4 心理因素不稳定

一些男同学缺乏经验,思想麻痹,缺少预防观念,运动中好胜心强,常盲目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导致运动损伤;一些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胆小、畏难,做动作时恐惧、犹豫、紧张,也会造成动作失败受伤。一些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在临场比赛、脱保等情况下,精神紧张以致失手而受伤;由于技术掌握不熟练,心理恐惧,不能全神贯注的投入,也会致伤;少数运动员心存侥幸,为取得好成绩,临时选做自己平时无把握的高难度动作而受伤。

1.5 教学和训练安排不合理

对教师和教练员来说,在安排运动或训练计划时,没有从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对相应的生理负荷、运动强度、组织措施、教学方法的设计,考虑不周或安排不尽合理,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损伤;长期局部负荷过大,以致超出了人体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人体组织结构或因过度摩擦、挤压,或过度牵扯而引起微细的损伤积累;一段时间内连续做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引起疲劳积累,致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降低,全身乏力,厌练,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运动损伤的预防

2.1 全面准确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全面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前提。这一工作需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协同学校医务部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第二是深入实际生活和学生接触交流,掌握他们的疾病、异常状况,以便针对这些身体异常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安排,以便于他们安全的进行有益的活动 ,减少因身体条件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2.2加强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的安全检查

每次课前或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前应检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雨后还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湿滑;跳远沙坑是否合乎要求;投掷场地应示以明显标志;检查爬绳、爬竿、单双杠等固定器械有无年久失修的潜在危险;地面是否有足够厚度、大小适宜的海绵垫等等。对已损坏的场地器械应及时维修,维修前一律禁止使用。

2.3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各器官系统的动力,克服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性联系,为后期的运动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气侯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准备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内容而定。做到有针对性,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准备活动。

2.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在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水平的差异,充分了解教材中的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的体育锻炼问题。遵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训练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不宜多的进行比赛,并减少与成人进行对抗性比赛。

2.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循序渐进的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防止腰部劳损,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于伸展而造成腰部损伤等。

3.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措施

3.1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知道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疼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期间注意毛巾的温度,及时更换,以减少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切记搓揉及热敷。

3.2扭傷的处理措施

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造成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撕裂所致。多发生于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急性腰损伤让患者仰卧在较厚的木床上,腰下垫一个枕头,先冷敷后热敷。 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扭伤时,将扭伤部位垫高,或将扭伤部位放在冷水中冷敷,先冷敷2天以后再热敷,如扭伤部位肿胀,可参照肌肉拉伤的处理。

3.3骨折的处理措施

常见骨折分为两种,一种是皮肤不破,没有伤口断骨不与外界相同,称为闭合性骨折;另一种是骨头的尖端穿过皮肤,有伤口与外界相同,称为开放性骨折。对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纳,以免引起骨髓炎应用消毒纱布对伤口做初步包扎,止血后找木板、塑料板等将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闭合性骨折只须接起来,再固定就可以了。

3.4脑震荡的处理措施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闭合性损伤。首先进行急救,立即让伤员平卧,保持安静,防寒或防暑,不可随意搬动和让伤员坐或站立。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或嗅以氨水使之苏醒。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或挫伤等并存,因此,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

总之,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在预防。只要体育组织者在思想上重视锻炼者的运动损伤,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各项人为因素或非人为因素,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管理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关心爱护锻炼者,就可能减少或避免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真正实现那句: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使锻炼者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积极地投身进去。

参考文献

[1] 徐杏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深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8(11)

[2] 胡卫兵.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J].湖北体育科技,2008(1)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篇7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分析

现阶段, 患有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例数逐渐增多, 其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合并腹部创伤、颅骨骨折、脑肿胀、头皮开裂等疾病[1], 并且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 或是发生休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采取急诊手术, 但是手术过程中麻醉处理相对比较多, 若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降低死亡率就必须对麻醉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接受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 针对其麻醉处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19~68岁, 平均 (46.17±5.34) 岁。颅脑损伤原因:高处坠落19例, 交通事故致伤40例, 其他致伤1例。其中, 硬膜下充血21例, 颅内出血10例, 基底节区脑出血10例, 原发性损伤19例。

方法:手术前对全部患者给予阿托品, 剂量0.5 mg, 进行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后, 确保患者气道顺畅, 把患者口、鼻、咽部内的血性液体、呕吐物彻底清除, 开放其静脉, 注意对患者的临床观察, 主要是尿量、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2], 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还应该对患者中心静脉压、有创测压勤于监测。在必要情况下, 可给予患者滴注甘露醇,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脑水肿状况。也可应用地塞米松, 剂量10~15 mg, 以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小脑水肿的肿胀程度。手术过程中, 应用羟乙基淀粉、林格氏液, 二者比例2:1。根据患者病情状况确定手术治疗中患者是否需要补充血液。本组纳入60例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 应用异丙酚, 剂量2.0 mg/kg;咪达唑仑, 剂量0.03~0.05 mg/kg;维库溴铵, 剂量0.1 mg/kg;芬太尼, 剂量3.0~5.0 mg/kg, 迅速诱导插管。严格控制患者的呼吸, 应用呼吸机把患者呼吸调控在10~14次/min, 潮气量维持7.0~9.0 m L/kg, 利用通气调节把动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调控在25~30mm Hg范围。因为插管、拔管过程中会对部分患者产生刺激, 因此一定要在这个阶段追加深麻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结合手术时间、患者的反应适当追加维库溴铵、异氟醚, 在静滴过程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异丙酚[3]。因为患者个体差异不同, 麻醉药物的剂量也有所不同, 对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 应将输液速度调整到最佳。对于颅脑损伤程度严重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期间由于颅压增高一般会产生急性脑膨出, 需把颅脑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左右。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效果良好, 手术治疗后可以最快恢复清醒状态, 手术前40例患者呼吸正常、意识良好, 术后能够迅速清醒。把气管拔除掉以后, 患者可以保持安静状态, 同时对临床医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可以合理地解答、理解, 未发生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通过长时间观察, 没有病例产生麻醉后不良反应。对于术前20例意识不清楚、病情严重的患者, 尽管手术后意识障碍得到了缓解, 但需保留气管。在整个手术麻醉过程中, 没有患者死亡, 但是在后期由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死亡者9例, 主要原因在于4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患者肺部感染, 2例患者植物人。其余51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 均康复出院, 总有效率85.0%。术中5例患者发生躁动, 及时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后逐渐恢复稳定。

讨论

颅脑损伤主要是由于暴力作用在头颅产生的, 主要是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以及脑损伤[4]。其中, 最严重的损伤为脑损伤, 患者很可能发生意识障碍, 病情轻的患者同时会产生暂时性意识丧失;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昏迷, 或是死亡。关键原因在于大脑皮质功能受到创伤所致。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手术能够把患者脑部内的血肿、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掉, 有效减少患者颅压。尽管手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疾病病情相对复杂, 临床并发症相对较多, 在短时间内病情很容易发生改变, 临床死亡率非常高。同时, 手术治疗过程中, 手术操作也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 因此一定要在手术期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做好各项手术准备, 特别是要加强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以便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 进而明显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由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在受到损伤后瞬间上升, 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必须迅速对患者实施急救处理, 在麻醉管理中关键在于对患者颅脑进行保护,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颅压下降, 因此, 麻醉也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术前准备:大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 手术治疗前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进行初步处理, 如患者有其他创伤, 应对伤口进行包扎;对于休克患者应及时输液;对于胸部创伤患者, 应该实施胸腔封闭式引流, 以确保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 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在手术治疗前检查时, 还应对患者呼吸道进行常规检查, 排除通气障碍的可能。

麻醉诱导、维持:麻醉诱导期间, 应尽可能保证稳定, 防止患者产生憋气、呛咳的现象。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时, 出现交感性反应, 预先一定要为患者注射芬太尼。与此同时,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 选择的麻醉药物也有所不同,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应该实施全身麻醉, 选用异丙酚, 可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同时还可有效减小颅内压, 进而降低手术操作中脑血流量。如果患者循环功能不稳定, 尤其是老年、儿童病例的麻醉处理应选用异丙酚, 保证安全性良好。如果患者深度昏迷, 则不选择全身麻醉, 应选择气管内插管, 应用肌松药、异丙酚以及芬太尼等进行药物联合麻醉。

麻醉中处理:通常在手术麻醉过程中, 常会发生输血过多、脑内压升高、体位不正等现象, 一般临床医生会采取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过度通气等方法治疗。过度通气能够让脑血管内的血碳酸浓度下降, 促进脑血管收缩, 减少颅内压。同时, 利尿剂能够在减少颅内压时提高脑血流, 有效缓解脑部微循环。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瑞芬太尼在急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 :148-149.

[2]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7 (12) :1504-1506.

[3]赵淑香.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5 (5) :53-55.

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急性脑损伤患者90例, 女34例, 男56例, 年龄19~71岁, 平均41.2岁。导致患者出现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以及坠落等, 由于坠落而受伤37例, 由于交通事故而受伤43例, 另有患者由于其他原因受伤10例。

麻醉方法:在手术之前采用0.5 mg阿托品对患者实施肌内注射, 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具有畅通的气管, 并且彻底清除患者口腔、鼻腔以及咽喉当中的血性液体和分泌物, 将静脉通道打开, 同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血压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甘露醇对于伤情严重的患者进行肌注, 从而使患者的脑水肿得以降低[2]。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确定在手术过程中是否需要提供输血, 在本次研究当中, 全部选择气管插管方法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采用0.03~0.05 mg/kg咪达唑仑, 2.0 mg/kg异丙酚, 0.1 mg/kg维库溴铵以及3~5μg/kg咪达唑仑对患者实施快速的诱导插管。患者可能在拔管与插管的时候受到一定的刺激, 因此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加深麻醉, 以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反应为根据对异氟醚和维库溴铵进行追加, 同时还要经静脉注射的时候连续不断地注入瑞芬太尼与异丙酚。按照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麻醉药剂使用量, 在手术之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 对输液的速度适当调整。

结果

本组90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之后能够很快地恢复清醒。其中患者在手术之前呼吸正常60例, 仍具有意识, 也能够在手术之后很快地清醒, 还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 并未发生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症状。

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患者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在后期由于并发症死亡11例, 达到1.22%的病死率;术后发生肺部感染7例, 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8例, 另有植物人4例。其余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 均已康复出院, 具有高达83.3%的治疗有效率。

讨论

在受到暴力撞击之后, 头颅往往会出现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患者很可能会发生意识方面的障碍,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大脑皮质功能遭受到严重的创伤。手术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其能够使患者的颅内压得以有效降低, 并且还可以将坏死的脑组织清除掉。尽管手术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因为颅脑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病情以及较多的并发症, 因此仍然具有很高的病死率[3]。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 必须要将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好, 同时还要将围手术期的临床麻醉处理工作做好, 这样才能够使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保证[4]。

在本次研究当中, 由于一些患者存在着并发症的情况, 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手术之前, 必须要将一些初步的治疗工作做好, 比如对休克患者实施输液处理, 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包扎。大多数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昏迷情况,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麻醉之前, 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肠胃减压, 从而能够将反流物全部吸出来。在手术之前还要对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情况予以密切的监测, 将阻碍患者通气的障碍因素去除掉, 同时还要对患者的身体损伤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在手术当中医护人员应该将实时监测工作做好, 及时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 在手术当中经常会出现颅内压升高、输血过多以及缺氧等各种情况, 所以医生必须要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最终能够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90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手术效果, 同时在手术之后能够很快地恢复清醒;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在后期由于并发症死亡11例, 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7例, 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8例, 另有植物人4例。其余的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 均已康复出院, 充分证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维猛.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4) :105.

[2]邓蓉, 胡守震, 踪念峰.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麻醉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8) :923-924.

[3]肖仙丰.浅谈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麻醉[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87-188.

尿道损伤早期处理的临床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尿道损伤全部为男性;年龄15~69岁, 平均32岁。其中前尿道损伤7例, 后尿道损伤20例;尿道挫伤2例, 尿道部分断裂5例, 尿道完全断裂20例;并发骨盆骨折17例, 四肢骨折5例, 膀胱破裂1例, 腹腔脏器损伤1例, 失血性休克13例。

1.2 治疗方法

尿道损伤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解除尿潴留和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根据患者受伤情况不同, 及时处理并发伤, 针对尿道损伤, 采用自行排尿1例、留置尿管6例、膀胱造瘘3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尿道吻合3例。尿道损伤患者由于血尿、尿道口滴血、排尿困难会感到紧张,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 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1]。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排尿通畅、尿线粗、尿道不需扩张或者偶尔扩张, 可通过F20尿道探子。良:排尿通畅, 需定期扩张, 可通过F16尿道探子。不良:排尿不通畅, 尿线细或呈滴沥状, 需频繁扩张, 或需要再次手术。

2 结果

自行排尿1例, 优;留置尿管6例中, 优4例、良2例;膀胱造瘘3例中, 良2例、不良1例;尿道会师加膀胱造瘘14例中, 优8例、良4例、不良2例;尿道吻合3例中, 优2例、良1例。27例患者经治疗优良24例, 占88.9%;不良3例, 占11.1%。

3 讨论

3.1 尿道损伤的诊断

单纯尿道损伤, 全身症状较轻, 如伴有骨盆骨折, 可发生休克。急性尿道损伤的局部表现主要有: (1) 伤处疼痛, 排尿时加重, 疼痛可牵涉会阴、阴茎、下腹部等处。 (2) 尿道出血, 前尿道损伤时, 可由尿道外口滴血;后尿道损伤, 由于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血液有时不从尿道流出而进入膀胱, 出现血尿。 (3) 排尿困难与尿潴留, 因疼痛、尿道外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尿道粘膜水肿或血肿压迫, 以及尿道完全断裂所致。 (4) 受伤处组织出现肿胀和瘀血。如尿道骑跨伤可于会阴部、阴囊处见肿胀、明显瘀斑。 (5) 尿外渗和尿瘘。尿液浸润周围组织, 可引起组织坏死、感染, 患者情况恶化出现脓毒血症。如不予及时治疗, 可致死亡。如为开放性损伤, 则尿液可从皮肤创口、肠道或阴道瘘口流出, 最终形成尿瘘。

前尿道损伤多为骑跨伤引起, 病情相对较轻, 尿外渗于会阴部, 直肠指诊无异常。后尿道损伤常见于与骨盆骨折相关的闭合性损伤, 其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 尚需完善以下检查: (1) 直肠指诊:直肠前壁触痛, 前列腺飘浮移位。此外, 直肠指诊有助于筛查是否合并直肠损伤, 发现尿道、直肠贯通伤。因此, 直肠指诊是诊断后尿道损伤的必要检查, 可在就诊后第一时间内进行。 (2) 诊断性导尿:导尿是检查尿道连续性是否完整的好方法。在无菌条件下, 如能顺利插入一导尿管, 则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完整。如导尿管顺利插入膀胱, 且经检查膀胱壁完整但伤员有尿外渗现象, 应考虑有尿道损伤。但导尿必须在严格无菌条件和满意的麻醉下进行。最好能在手术室中进行。如一次插入困难, 不应勉强反复试探, 以免加重创伤和导致感染。 (3) 逆行尿道造影:这是评价尿道造影的较好的方法[2], 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尿道损伤、损伤部位, 以及是否存在尿道直肠贯通伤等, 为尿道损伤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虽不能为尿道损伤提供直接的依据, 但可以了解膀胱、前列腺、盆腔血肿等情况。为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3.2 尿道损伤的处理

处理原则: (1) 注意防治休克及合并伤的处理。治疗方法依损伤部位、程度和时间而定; (2) 引流尿液, 解除尿潴留; (3) 作多个皮肤切口, 彻底引流尿外渗部位; (4) 恢复尿道的连续性; (5) 防止并发症如尿道狭窄、尿瘘。

3.2.1 留置导尿管

引流尿液, 在严格无菌和满意麻醉下如能顺利插入导尿管, 说明尿道的连续性尚完整, 如血肿和尿外渗不严重, 则保留导尿10~14d以引流尿液并支持尿道, 等待损伤愈合。

3.2.2 膀胱造瘘

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为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09版) 推荐的后尿道损伤早期处理方式[3], 可防止尿液外渗, 减少局部刺激、感染, 促进炎症、血肿和纤维组织吸收, 从而减轻可能发生的尿道狭窄和周围疤痕的程度, 伤后3~6个月需行尿道修复重建术[4]。该方法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尿道狭窄, 但发生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的比例很低。

3.2.3 尿道吻合术

可彻底引流外渗尿液, 早期恢复尿道的连续性。但实践证明, 由于后尿道断裂多伴骨盆骨折, 患者濒于休克, 耻骨后及膀胱周围有大量出血, 如作修复术, 要清除血肿、碎骨片, 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出血, 故有一定的困难。术后性功能丧失、尿失禁发生率高, 正被逐渐放弃[5,6]。

3.2.4 尿道会师术

由尿道外口和经膀胱尿道内口各置入一雌雄探杆, 会师后再引入一气囊导尿管, 气囊注水后牵引导尿管使两断端对合。可以早期恢复尿道连续性, 缩短损伤尿道的分离长度, 减少远期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因此, 在伤情不严重, 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 或伴有合并伤, 需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时, 应采取这种治疗方式。

3.2.5 内窥镜下尿道会师术

在内镜引导下导丝通过损伤部位后, 在导丝的引导下尿管通过损伤部位, 完成尿道会师术, 可降低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使尿道狭窄的长度缩短, 使后期行尿道扩张和尿道内切开成为可能[7]。

早期治疗后对于无法经尿道扩张维持排尿的病例需行Ⅱ期手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1) 尿道内切开术:适用于狭窄段<1cm, 瘢痕不重的患者。 (2) 尿道吻合术:适用于狭窄段<2cm的膜部尿道狭窄。操作中注意在尽量切除瘢痕后使尿道两断端无张力对合缝合。 (3) 尿道拖入术。 (4) 尿道成形术。3.3尿道损伤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急诊处理的正确与否。切忌反复试以导尿, 加重损伤, 甚至使部分尿道裂伤加重成完全性的尿道断裂。至于选用何种手术方法, 应视患者全身情况, 尿道损伤部位、程度、合并损伤情况、主治医师的经验和当时医疗条件而定, 不应一概而论。基本治疗原则是引流尿液和尿道断端的重新衔接。

摘要:目的 探讨尿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7例尿道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行排尿、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尿道吻合等方法治疗。结果 27例患者经手术和药物治疗后, 效果满意24例, 占88.9%, 并发症少。结论 对尿道损伤,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可取得较好效果, 尿道会师术是治疗后尿道损伤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尿道损伤,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尿道会师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

[2]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the unresolved contro-versy[J].J Urol, 1999, 161 (5) :1433-1441.

[3]李虹, 宋波, 魏强.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见:那彦群, 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63-274.

[4]张艮甫.医源性尿道狭窄的诊断及防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1) :1-3.

[5]Moudouni SM, Patard JJ, Manuta A, et al.Early endoscopic realignmentof post traumatic posterior urethral disruption[J].Urology, 2001, 57 (4) :628-632.

[6]Koraitim MM.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injuries:evaluation of variousmethods of management[J].J Urol, 1996, 156 (4) :1288-1291.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篇10

在体育运动中, 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和生理上的紊乱, 称为运动损伤。它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常伴有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损伤会使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或比赛, 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体育锻炼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 人们受益匪浅;运用不当, 深受其害。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 了解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 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较多,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按损伤组织的分类如肌肉与肌腱损伤, 韧带损伤, 皮肤损伤, 骨、关节损伤, 滑囊损伤, 神经损伤等。

2、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类

(1) 开放性损伤

伤部皮肤或粘膜破裂, 创口与外界相通, 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 称为开放性损伤, 如擦伤、刺伤等。

(2) 闭合性损伤

伤部皮肤或粘膜完整, 无创口与外界相通, 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 称为闭合性损伤, 如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拉伤等。

3、按发病的缓急分类

(1) 急性损伤类

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称为急性损伤, 其发病急, 病程短, 症状骤起, 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

(2) 慢性损伤

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 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 其发病缓慢, 症状渐起, 病程较长。此外, 还可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过早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 如肩袖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等。

4、按伤性轻重分类

(1) 轻伤

不影响工作和训练。

(2) 中等伤

24小时以上不能工作或训练者。

(3) 重伤

须住院治疗。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与锻炼者的基础、技能水平有关, 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 技术难度以及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前不检查器械, 预防措施不得力, 好胜好奇, 常在盲目和冒失中受伤。思想上麻痹大意, 不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 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急于求成, 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可能, 盲目地或冒失地进行锻炼。

2、不作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练习内容结合的不恰当;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是缺乏针对性准备活动, 使运动器官, 内脏器官机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而造成损伤。

3、运动情绪低下, 或在畏难, 恐惧, 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 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4、内容组合不科学, 方法不合理, 纪律松散以及技术上的错误等都可能引起损伤。

5、运动场地狭窄, 地面不平坦, 器械安置不当或不坚固, 锻炼者拥挤在一起或多种项目在一起活动, 容易相互冲撞所致。

6、空气污浊, 噪音, 光线暗淡, 气温过高或过低, 以及运动服装不合要求等原因, 都可以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思想重视

体育锻炼的目的时促进身体的生长和发育, 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参加者要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 在思想上重视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懂得如何进行预防。

2、遵守体育锻炼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一般原则

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项目的运动员, 无论伤病与否都要区别对待, 如果不加区别的给以同样的运动量与强度, 学习同样难度的动作, 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就会受伤。训练课中避免“单打一”的训练方法。

3、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要充分, 有针对性既要做一般准备活动, 也要做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等等而定。拉伸练习是有目的的将肌肉和软组织在运动前、中、后进行拉伸, 使被拉伸的肌肉或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有利于肌肉的疲劳恢复, 防止肌肉的拉伤, 保持肌肉的弹性, 避免造成运动技术的僵硬和变形。准备活动时的拉伸练习是把肌肉和软组织的内部粘性减轻, 增加弹性, 提高肌肉温度, 预防运动中的肌肉拉伤, 主要采用主动性的拉伸训练;训练后的拉伸练习则是放松僵硬疲劳的肌肉, 加速肌肉内部的代谢产物的排出, 减少肌肉的酸痛, 尽快的恢复体能, 主要采用被动拉伸。

4、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

为避免可能发生的损伤, 最好掌握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如自高处或摔下或落下必须双腿并拢, 相互保护以避免膝踝关节的损伤。学会各种滚翻动作以缓冲与地面的撞击;各种支持带的正确使用等等。

5、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

提高它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功能, 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 为了预防腰部损伤, 应加强腰腹肌的训练, 提高腰腹肌的力量, 并增强其协调性和拮抗的平衡性;科学训练, 防止疲劳状态下大运动量训练, 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动作难度必须与身体状况和训练水平相适应。要遵循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学习动作时, 要从简到繁, 由易到难, 从分解到完整动作。

6、重视小肌群训练

人体的肌肉分为大小肌群, 小肌群一般起固定关节的作用。一般的力量练习往往注重大肌群而忽视小肌群的练习, 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均衡, 增加了运动时受伤的几率。小肌群的练习多采用小重量的小哑铃或橡胶拉力, 大重量的上肢练习往往有害无益。另外, 小肌群练习时应结合多种方向的运动, 并且动作要求精确无误。

7、注重身体中枢稳定性练习

中枢稳定性, 是指包括有骨盆和躯干的力量和稳定性。中枢力量和稳定性对于完成各种复杂运动动作是至关重要。然而, 传统的中枢训练多在固定平面上进行, 如常练习的仰卧起坐等, 功能性不强。中枢的力量练习应同时包括腹部的屈和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8、加强自我监督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一些特殊的自我监督方法。如:易患髌骨劳损的项目, 可以做单腿半蹲试验, 出现膝痛或膝软即是阳性;易伤肩袖的项目, 应经常做肩的反弓试验 (肩上举170度时, 再用力后伸) , 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易患胫腓骨疲劳性骨折、足屈肌腱腱鞘炎者应将常做“足尖后蹬地试验”, 伤处疼痛者即为阳性;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参加体育锻炼时要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防止损伤的出现。例如:当重心不稳而快摔到的一瞬间, 要立即低头、屈肘团身, 以肩背部着地, 顺势滚翻, 决不可用手直臂撑地, 以免发生腕部或前臂骨关节脱位。在进行力量器械练习时, 应有懂得保护方法的人和教练进行保护, 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9、创造锻炼的安全环境

体育器具、设备、场地等在锻炼前都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 例如, 参加网球锻炼时球拍的重量、捏柄的粗细、网拍绳子的弹力应该适合锻炼者个人的情况;女性的项链、耳环等锐利物品在锻炼时应暂时不佩戴;锻炼者应根据运动的项目、脚的大小、足弓的高低选择一双弹性好的鞋子。

四、运动损伤后的有效处理

1、擦伤即皮肤的表皮擦伤

如果擦伤部位较浅, 只需涂红药水即可;如果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 应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2、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

肌肉拉伤后, 拉伤部位剧痛, 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 触疼明显, 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 活动明显受到限制。肌肉拉伤后, 要立即进行冷处理——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 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 防止肿胀, 切忌搓揉及热敷。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肢的同时, 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根据伤情, 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膏药, 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肌肉拉伤严重者, 如将肌腹或肌腱拉断者, 应抓紧时间去医院作手术缝合。

3、挫伤由于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轻度损伤不需特殊处理, 经冷敷处理24小时后可服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成药, 另外理疗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4、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例, 无需特殊治疗, 仅用弹力绷带将小腿裹扎, 并调整训练计划, 减少下肢运动量, 少做下肢活动的运动项目, 休息时抬高患肢, 多可痊愈。经常疼痛或运动后疼痛加重的病人, 应休息并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 抬高患肢也可配合中药熏洗或外敷、理疗、局封及按摩等。按摩手法以揉捏、抖动诸肌肉为主, 同时取穴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诸穴位按摩, 碘离子导入或微波治疗也可选用。

5、运动时关节韧带扭伤

关节韧带损伤经常发生的部位是:颈部扭伤;急性腰扭伤;膝关节侧副韧带扭伤, 关节扭伤等几个主要部位。关节韧带的扭伤, 受伤后应立刻加压包扎 (颈、腰除外) , 包扎前, 在伤侧放上厚棉花垫, 然后用绷带包扎好受伤关节, 以保证损伤韧带处于放松状态。经上述处理后, 抬高伤肢, 以达到止血制动之目的。24小时后, 如无继续肿胀和出血倾向, 即可在伤处周围进行按摩。两天后开始做局部按摩和热敷。颈部、腰部的扭伤, 轻者可热敷, 配合轻微的运动, 即可自愈。重者可采取下列手段治疗: (1) 按摩, 从局部抚摩开始。逐渐加大面积, 按摩时, 可配合选用穴位进行治疗, 效果更佳。 (2) 也可采用针刺的方法刺激加以治疗。

6、运动时出现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是指关节面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依关节面错位的大小又可分为关节全脱位和半脱位, 在发生关节脱位的同时, 由于暴力的作用, 常常伴有关节囊、周围韧带及软组织损伤, 甚至可能伤及神经、血管等。关节脱位后, 局部会有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 关节完全不能活动;出现肢体的轴线发生改变, 肢体长度改变等畸形;在X光下可以确诊脱位的具体情况及有无骨折发生。在损伤现场, 没有关节脱位整复经验的人不可随意进行整复, 以免加重损伤。应在脱位已经形成的姿势下, 用夹板和绷带临时固定伤肢, 然后送医院或找有经验的大夫处理, 应嘱病人保持安静、不要活动, 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

7、抽搐

抽筋在运动生理学上叫“肌肉痉挛”, 是指肌肉不由自主地强直收缩。体育锻炼中, 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发生肌肉痉挛时, 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 剧烈疼痛, 且一时不易缓解。有的缓解后, 仍有不适感并易再次发生痉挛。肌肉痉挛发生时, 一般通过慢慢加力、持续牵拉的方法, 就可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并消除疼痛。小腿抽筋时, 可平躺地上, 用异侧手抓住前脚掌, 伸直膝关节用力拉;也可平坐或仰卧, 伸直膝关节, 同伴双手握其足部抵于腹, 痉挛者躯干前倾适度用力, 同伴用手促其脚背缓慢地背伸, 同时推、揉、捏小腿肌肉, 就可以使痉挛缓解。

8、运动时出现骨折

损伤处理 篇11

一、常见的身体损伤

1.扭伤

技工学校体育课和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较少,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低下,同时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在篮球比赛和练习中盲目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做动作,容易扭伤。比赛中对方队员的冲撞,也会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最常见的是踝关节和腰部扭伤等。

2.拉伤

技校学生对体育常识了解较少,常常在没有做任何准备活动的情况下直接就参与比较剧烈的比赛或训练,当需要身体突然发力时,肌肉强烈收缩或被动牵拉,幅度超过承受范围时易发生肌肉拉伤。另外,技术动作不合理、肌群协调性差也是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

3.挫伤

挫伤是篮球比赛中外部暴力致伤的主要运动性损伤。技校学生对篮球技术掌握较差,运用不熟练,在接球时手指动作不正确,导致手指挫伤。激烈的比赛往往对抗性较强,双方队员的频繁身体接触、冲撞,来自对方队员的伤害性行为(如用膝、肘部顶撞),使损伤率明显增高。

4.骨折和脱位

此类损伤常发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技校学生对篮球专业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对进攻和防守技术合理动作的学习,常出现进攻队员移动中跳起或投篮等腾空动作后与防守队员在空中激烈碰撞等情况,或防守队员从其身下钻过,甚至干脆垫在进攻队员身下,落地发生意外。

二、对篮球运动损伤的预防

1.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肌肉耐受力和灵敏性,提高对抗能力的,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做大幅度动作或在身体对抗时的损伤。

2.加强基本技术的练习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练习,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和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基本技术提高了,会减少一部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如手指的挫伤等。同时学生进攻和防守技术的提高,可避免比赛中大部分不合理的身体接触、冲撞,减少受伤的几率。

3.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学生在比赛和练习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是预防外伤和内伤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低、长时间没有足够运动量的情况下,肌肉更易拉伤。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上安排尽量丰富而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学生身体充分活动,同时要不断给学生讲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4.避免注意力不集中时的激烈活动

运动过度、生物节律性低潮期、疾病、女运动员生理特点等因素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处于不良状态,或是在比赛中嬉戏说笑,往往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动作协调性下降,肌肉、关节的本体感受性降低等,竞技状态低下,此时对抗能力和运动能力减弱,在激烈的拼抢过程中极易受伤。要给学生介绍体育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的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5.重视场地、器材条件、天气因素

场地滑和不平坦、灯光不适宜是造成学生摔伤、扭伤和拉伤的因素。另外,天气过冷、过热都会引起运动伤病。服装与运动鞋袜不合适,也会导致意外伤害事故。因此在进行篮球运动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如清除场地的杂物、注意场地的坑洼处、清扫场地积水、雨雪天气停止激烈比赛等。

三、篮球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

1.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身体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在篮球运动中经常发生,正确的处理不仅可以防止受伤局部的进一步出血,减缓疼痛,而且有利于伤病的后期恢复。现场急救处理方法为局部制动休息、冰敷或凉水冲洗受伤部位、压迫包扎以及抬高患肢等。

2.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的软组织损伤。最常见的有擦伤、挫裂伤等。损伤的现场处理原则是有效压迫出血部位止血,严重的需采用橡皮筋、止血带等带状物止血。同时保持创面清洁,及时消毒防止感染。

3.骨折与脱位的处理

当发现受伤局部出现明显畸形、剧烈疼痛时,原则上应立即按骨折脱位的病案做现场处理,切忌在未弄清楚伤病的情况下擅自实施手法复位等治疗。闭合性骨折和脱位的现场处理原则:临时夹板固定、肢体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再伤以及便于转送。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还要注意保暖。开放性骨折或脱位,除止血、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外,也应对患肢进行临时制动与固定。固定时最好按患肢受伤后的自我保护性姿态进行,尽量不要移动伤肢,以免加重伤员的疼痛和伤情。

损伤处理 篇12

关键词:大脑浅静脉,颅脑损伤,骨折,脑梗死,顶后

颅脑损伤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并不鲜见,但文献报道不多。2006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660例,合并经手术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36例,因受损大脑浅静脉共42支。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19~65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摩托车伤16例,汽车撞伤8例,坠落伤8例,其他4例。人院时GCS情况:3~5分10例,6~8分22例,9~10分4例。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14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瞳孔正常16例。

1.2 方法

分析36例患者的CT影像(颅骨骨折、脑损伤、颅内血肿及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情况)、术中所见大脑浅静脉受损情况、血管处理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术后6个月按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预后较佳组(恢复良好、中残)及预后不佳组(重残、植物生存、死亡)。

2 结果

2.1 发生率

660例颅脑损伤中,合并经手术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36例(5.46%)。

2.2 合并骨折情况

合并颅骨骨折24例,其中颅骨骨折位于血管损伤同侧18例,对侧6例;无颅骨骨折12例。

2.3 血管损伤情况

本组36例,均有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0例,均行硬膜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有脑内血肿者,同时行脑内血肿清除。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共42支,其中大脑中浅静脉26支,Labbe氏静脉8支,大脑上静脉4支,中央沟静脉4支。

2.4 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情况

所有病例均并发创伤性脑梗死,梗死局限于1个脑叶24例,梗死波及2个脑叶12例。

2.5 损伤血管处理方式

以生物蛋白胶喷注及明胶海绵压迫血管挫裂伤部位止血22例,因血管挫裂伤严重,压迫止血无效而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外侧裂区血管挫裂伤则同时行额颞叶底部及外侧裂周围挫碎失活的脑组织清除,以达到血管周围充分减压。

2.6 预后

按伤后6个月GOS评分,本组36例中,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死亡的8例中均并发有2个脑叶的脑梗死。受损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中预后较佳2例,预后不佳12例;受损血管以生物蛋白胶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22例中预后较佳8例,预后不佳14例。

3 讨论

原发性脑损伤通常指脑挫裂伤及轴索损伤,而脑血管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发现,脑血管损伤可以导致恶性脑水肿、脑肿胀及创伤性脑梗死等,现就其发生机制、继发脑损伤机制、对预后的影响及处理方法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3.1 发生机制大脑浅静脉位于大脑表面及脑底面,位置表浅,血管壁薄,无论是冲击伤、对冲伤,还是剪切伤均易导致浅静脉的挫伤、裂伤,甚至断裂[1]。位于额顶部的大脑上引流静脉及颞枕部的大脑下引流静脉损伤多由于局部颅骨骨折后的冲击伤所致,而位于外侧裂区的大脑中,浅静脉既可因颞骨骨折冲击伤所致,也可因对冲伤或剪切伤所致[2]。本组36例中,合并颅骨折24例(高达66.7%),其中18例位于大脑浅静脉损伤同侧,6例位于大脑浅静脉损伤对侧。因此,临床上对存在颅骨骨折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存在合并大脑浅静脉损伤。

3.2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创伤性脑梗死归咎于颅脑创伤后脑内大动脉机械受压、扭曲牵拉致血管内膜断裂,致使脑动脉产生附壁血栓性脑梗死,而笔者认为,临床上的创伤性脑梗死有很大一部分是静脉性脑梗死。脑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后脑实质损害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静脉压力高,血脑屏障破坏所致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及出血性静脉性脑梗死[3]。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区别在于静脉性脑梗死发生于受损静脉临近区域,即脑挫裂伤相应区域,而非脑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性梗死灶周多模糊,而动脉性梗死灶周边界相对清晰。静脉性脑梗死多伴有出血点,即出血性脑梗死,而动脉性脑梗死多不伴有出血灶。

Gotoh等[4]认为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脑浅静脉闭塞后脑血容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增加,颅内压增高,脑血容量减少,从而造成缺血性脑损伤。而缺血性脑损伤,无论是全脑还是局限性的,都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普遍和重要的因素。

3.3 继发脑损伤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大脑浅静脉主要收集大脑半球的皮质和髓质的静脉血,分为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三组。正常情况下,大脑上、中、下静脉之间相互吻合,使静脉回流更完善,其中有大脑上、中静脉之间的上吻合静脉(又称Trolard氏吻合静脉)和大脑中、下静脉间的下吻合静脉(又称Labbe氏吻合静脉)等。浅静脉挫伤后,由于血管内膜的损伤及周围血肿的压迫,易于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浅静脉的裂伤和断裂则可直接导致血流中断,因此,浅静脉的直接损伤势必引起区域脑组织血流的引流障碍,出现静脉淤血性脑梗死,从而导致区域脑功能的丧失[5,6]。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脑梗死会进一步导致或加重脑水肿、脑肿胀,而且静脉淤血性脑水肿、脑肿胀临床上处理极为棘手,脱水效果极差。这是导致恶性颅内高压从而导致死残率高的重要原因[7]。本组18例,预后不佳(包括死亡、植物生存及重残)13例,预后不佳率达77.8%。

3.4 大脑浅静脉损伤的处理由于大脑浅静脉管壁薄、脆、张力高及伸缩性小的特点[8],在现有条件下尚无法行血管损伤显微手术修复术,因此,对于完全断裂的大脑浅静脉是难以修复的。对于挫伤或裂伤的浅静脉,笔者的处理体会是:(1)切忌轻易电凝切断或闭塞静脉,若完全闭塞或断裂则丧失再通的机会。而应尽可能以生物蛋白胶喷涂静脉受损区止血,或许有静脉血流再通的可能存在。本组36例中有22例以生物蛋白胶喷涂加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其中有8例获得较佳的预后;而36例中有14例因静脉血管挫裂伤严重压迫止血无效而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其中有12例预后不佳。尽管本组36例最终均并发创伤性脑梗死,但笔者认为,以生物蛋白胶喷涂组之所以能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可能系此种情况的脑梗死不是伤后或术后立即出现,而是继发静脉血栓形成后导致的脑梗死,在静脉完全栓塞前有部分侧枝引流静脉代偿的可能,而静脉直接切断组因侧枝静脉来不及代偿因而脑梗死出现急而严重。(2)要彻底清除受损浅静脉周围已挫碎失活的脑组织,尤其对于外侧裂区的血管损伤要行额颞叶底部及外侧裂周围挫碎失活的脑组织彻底清除,以达到血管周围充分减压,防止血管周围脑组织肿胀,进行压迫引流静脉。(3)对于合并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的患者要及早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以及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尽早缓解颅内高压,以利静脉血液的回流,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有可能缓解受损浅静脉区域的脑梗死及脑肿胀。术中开放蛛网膜,术后下腔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血管痉挛。(4)及早使用诸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有可能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综上所述,大脑浅静脉损伤应视为一种比脑挫裂伤和轴索损伤更严重的原发性损伤,极易导致脑梗死等继发性脑损伤,从而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病残率,临床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而寻求及时有效的诊治方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Rhoton AL.The cerebral veins.Neurosurgery,2002,51:159 -205.

[2]江基尧,高立达.原发性颅脑损伤//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431.

[3]查云飞,孔祥泉.脑静脉血栓形成后脑实质损害的MRI研究.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1):4-7.

[4]Gotoh M,Ohmoto T,Kuyama H.Experimental study ofvebous circulatory disturbance by(Jural sinus occlusion.Acta Neurochir(wien ), 1993,124(4):120 -126.

[5]Jan S.Current concepts: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4):1791 - 1798.

[6]于长久,杨佳勇,杨春水,等.30例急性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57-58.

[7]Sakaki T,Kakizaki T,Takeshima T,et al.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from intravenous thrombosi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venous collateral flow in bridge vein injury during surgery ? an experimental study.Surg Neurol,1995,44(2):158-162.

上一篇:防锈技术下一篇:艺术类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