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转型 跨越

2024-09-20

创新 转型 跨越(精选8篇)

创新 转型 跨越 篇1

创新 转型 跨越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赶超发展纪实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7月,是江西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近年来尤其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加速发展转型,推进体制创新,用激情演绎赶超,以苦干争得地位。短短几年,全区发展不断提速,活力不断增强,位次不断前移,成为全市园区发展的“火车头”、赶超发展的急先锋。

——发展速度,实现由常规化增长向裂变式发展跨越。从1992设区到2008年,九江开发区足足用了十六年时间才迈上工业主营收入百亿大关,此时全区财政收入不到3亿元;2009年到2010年,仅仅两年时间,工业主营收入便突破200亿台阶,2010年达到223.7亿元,财政收入7.59亿元,实现双翻番;2011年,工业主营收入将突破400亿台阶,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出口达到6亿美元,一年时间可实现“三个翻番”;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主营收入将超千亿,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综合实力跻身长江中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

——产业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跨越。近年来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得到全面提升。

——体制机制,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创新型跨越。通过争取扩大自主权、实行封闭式运行、推行企业化管理、整合“三区”、精简机构等一系列改革,管理职能明显转变,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园区形象,实现由省级向国家级跨越。近两年区域面积扩大了1.6倍,就业人员增加了3.2倍。2010年获得“全省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2010全省先进工业园区”殊荣,跃入了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奋起赶超,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1992年,肩负江西开放前沿使命,踏着九江工业振兴鼓点,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多年来,一路铿锵,一路豪情,九江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九江人民开拓了一片充满生机希望的土地。可是,到二十世纪末,因体制不顺、投入不足、加之98'洪灾侵袭等诸多原因,九江开发区曾一度陷入低谷,在全省重点园区的排位掉到了20多位。面对严峻形势,2006年新一届开发区班子受命于危难之时,决心开始二次创业。

好风凭借力,恰逢创业时。正当九江开发区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宏图之际,九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工”新时代。2008年12月,市委书记钟利贵上任伊始就来到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考

察调研,提出 “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战略思路,要求九江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的主战场。“三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亿,财政收入10亿”,市委、市政府给九江开发区定下发展目标,同时作出决定,给予开发区前所未有的发展自主权。从此,九江开发区赶超动力更足,发展活力倍增。

面对市委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班子带头,在全区上下开展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作为全市工业赶超的主力军,九江开发区必须以超常之举建非常之功,他们提出了“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抓手”、“ 一切以项目为中心,一切为企业谋发展”的新理念,亮出了综合实力跻身全省重点园区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为九江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作出开发区应有的贡献。从此,九江开发区开始了绝地反击,步入新一轮科学发展、赶超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转型,抢占发展新高点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九江开发区踏上二次创业征程、发展刚开始提速之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园区发展陷入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九江开发区一班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认识到金融危机既是一场弱势企业的淘汰赛,同时也是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次新机遇。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决定将产业主攻

方向定位“4+1”模式,即大力培植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

1、主攻新能源,打造世界级光伏城。2008年,得知拥有世界最先进硅片技术的旭阳雷迪股东正在作项目落户考察的信息,开发区主要领导便主动跟进,无数次的协商洽谈,在用地、环评、办证等关键问题上表现出的诚意和决心,感动了董事长和大股东们,最终使已在外地注册签约的项目转到九江。现在旭阳雷迪已完成两期投资60亿元,三期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主营收入将超300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因为旭阳雷迪的带动,上海超日、爱康、赛翡蓝宝等一批光伏项目在这里开始快速集结,到“十二五”期末,九江开发区将打造千亿光伏产业,建设世界级光伏产业城。

2、做强新材料,建设国内大型玻纤基地。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九江的优势传统产业,为促进玻璃纤维产业的发展,九江开发区重点围绕巨石玻纤项目搞服务、做文章,积极争取并促成玻纤行业“世界第一”的巨石集团落户区内。目前,已完成投资47亿元、形成年产17万吨生产能力。5年内将形成年产35万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收入24亿元以上。在巨石玻纤引领下,目前开发区已引进相关企业34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产业集群逐渐显现,九江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集散地。

3、建设光学数码城,培育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2010

年,该区新引进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代工企业——台湾华硕旗下的佳能相机,总投资1.5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将形成2000万台的产能,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同时,借势发展电子产业,近年来相继引进了长怡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德福电子、欧威电子、恒盛科技、清华同方、佳能数码相机、明阳线路板等50多个电子信息项目相继落户,已有36家投产,从业人员近万人,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九江开发区正朝着打造国内外知名IT产业群而努力。

4、推进“3231”工程,全面提升汽车产业水平。九江昌河汽车公司1997年在开发区落户,多年来一直发展徘徊。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新一轮强强联合,长安集团整体兼并重组昌铃汽车,九江开发区敏锐抓住汽车产业发展又一世纪机遇,全力支持长安汽车(九江)靠大联强,大力实施 “3231”工程(即年产发动机30万台,汽车20万辆,通过3年努力年产值超100亿)。目前发动机扩能改造项目已正式启动,今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过50亿。

5、坚持“双轮驱动”,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该区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园区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做到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努力形成“一核二带三片”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21世纪家居广场、港区综合大市场、改造

提升五金市场,规划发展各园区商业集聚区的项目,打造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化危为机闯出路,潜龙跃渊乘势飞。“4+1”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终于使九江开发区走出低谷,经济在错位发展中取得了高端突破,产业在快速扩张中进一步优化。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将形成以四大产业为核心、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6家、超30亿元的企业10家的大工业格局,成为引领未来九江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脱胎换骨,再造开放开发新优势

开放带来活力,制度彰显优势。九江开发区组建初期参照沿海发达地区做法,也曾实行过封闭管理的特殊体制机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制机制的桎梏逐渐显现:园区建设缺乏资金,行政机构有增无减,办事效率低,项目推进慢,批办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跑十多个单位……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九江开发区的发展。

为进一步舞活开发区这一“龙头”,打造园区发展优势,市委、市政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着力为开发区发展助力。市委书记钟利贵,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庆红带头多次深入九江开发区调研,数次带队到沿海发达地市学习取经,给开发区管理上松绑、发展上放权、工作上支持:实行“三区合一”,扩大开发区项目

注册登记、规划许可、土地出让、建设许可、环保审批等方面自主权,支持开发区通过经营土地、银行融资、市场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此,开发区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发展动力倍增,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进一步提升区机关服务效能,激活内生动力,自2007年始,九江开发区强力推进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进一步精简机构,将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1个压缩为7个,机关内设科室由原来的35个精简为28个,机关由原来的200多人精简到110人;实行班子成员评议分工、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全员聘任,有3名处级干部和18名科级干部落岗,4名副职得到提拔重用;全面推行企业化的绩效工资制度,收入与考核挂钩,实现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完全不一样”。

通过几年不断改革创新,全区干部作风有了根本性转变,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一个声音讲话,一个拳头出击”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跑项目,分管领导每年有2/3的时间在外跑项目,“5+2”、“白加黑”工作作风蔚然成风,项目推进速度和服务效率成倍提高。

攻坚克难,打造中部地区发展新高地

随着各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拼资

源、拼投资、拼政策转向拼人才、拼环境、拼效率。近年来,九江开发区努力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创新软硬环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发展高地。

实行全程代办,破解企业办证难。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在全市率先实行企业代办员制度。按照“受理-代办-督办-回复-存档”的代办程序,对落户项目做到“全程式”服务。正展光电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朝阳电子2010年12月份落户,今年3月份即投产。

强化领导责任,破解项目推进难。坚持 “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一定3年持续推进。实行区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园区“半月一调度”制度,将目标、责任、进度公开,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做好招工安工,破解企业用工难。全区建立了招工四级平台、八大网络和“以培带招、招培互动”的招工模式,区财政拿出2000余万元作为招工专项补贴,每年安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基金500万元,对高管研发人才给予收入分配上的支持奖励,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加强用工配送服务,今年共组织各类招聘会46场,为佳能铨讯电子等多家企业招聘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构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今年区财政为融资担保中心新增3000万元注册资金,已引进并投入营运3家,引资20亿元。尤其是对产业龙头项目,千方百计

为其解决融资困难。该区为旭阳雷迪担保融资3亿元,并协调风投公司为其提供设备融资租赁,关键时刻为企业解决了资金瓶颈。

坚持集约用地,破解项目用地难。该区规定项目投资强度从100万元/亩提高到不低于300万元/亩,除四大产业配套项目外,一般项目投资规模提高到10亿元以上,并出台了“五个不准引进”(凡不符合产业规划、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投资规模小、财源贡献缺少五类项目不准入园)。两年来,共依法清理回收土地523亩。

几年改革创新,数载奋力赶超,九江开发区不仅积聚了人气、财气,在全省争得应有地位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能干事,懂业务,打硬仗的队伍,干部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永不满足的九江开发区人,正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众志成城,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谱写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创新 转型 跨越 篇2

山西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胡玉亭上任伊始, 就在全委办公会议上提出“要抓好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并指出:课题研究是最基础的工作, 每年要选择四五个有超前性、共性、探索性的跟综改试验区结合在一起的, 又是我们经信委面临的一些重大课题开展研究。要围绕当前确实困惑我们的重大的、战略性的、前瞻性的问题开展超前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破题, 创造出一种模式。

根据胡主任的指示精神, 山西省经信委于2月14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调研的实施方案”, 组织“山西省技术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 就全省技术创新及技术中心建设情况, 特别是围绕转型跨越发展中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综改试验区建设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省范围的调研。

本次调研共召开市级企业技术创新座谈会11次, 走访全省大中型企业及技术中心50余家, 全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与了调研, 形成系列专家调研报告三份。本期, 我们将围绕胡主任关于调研要选好题、破难题、交成果、成机制、创模式的要求, 刊登本次调研报告, 供大家讨论借鉴。

凤凰涅大转型创新跨越展新容 篇3

传统纺织制造业是上海纺织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也曾是上海纺织的“包袱”。面对市场竞争,纺织制造业不转型就不能生存,不转型更不能发展。为此,上海纺织明确了“顺应大势、以退为进”和“保留精华、集中做优”的方针,确定了制造业调整、转型、发展的路线,使调结构、转方式成为近几年制造板块工作的主旋律。

创新实现有效驱动,转型带来长足发展。经过2005年至2011年坚持不懈的调整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和盈利结构,重点发展科技纺织、绿色纺织、品牌纺织、时尚纺织,努力推进纺织制造业向高端提升、向制造业后续服务价值链延伸,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纺织服务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创新发展思路,强化产品研发

上海纺织重点发展汽车内饰及产业用纺织品。汽车内饰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能力,集团在产品创新上下工夫,成为奔驰、宝马、菲斯克·卡玛跑车等高档轿车的配套商,抢占了产品档次的制高点。集团积极布点全国市场,并通过与国外原配套供应商合资合作,抢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新材料企业申达科宝着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船布、沼气膜结构等高毛利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国内膜结构和柔性复合材料研发和生产的龙头企业。

上海纺织积极创新传统纺织集团管控方式,组建科工贸一体的裕丰公司,在实施集团整合、集聚营销平台、提升制造能级、创新赢利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加大对下属企业、营销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整合,实施扁平化管理和网格化营销,裕丰平台的资源优势得到增强。为积极探索大贸易、小生产的经营模式,集团利用设计、营销、发单、管理能力和客户资源,通过工贸结合向轻结构转型,既放大了营销规模,又降低了制造环节对经营效益的压力。

企业强化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有科技含量的精品。加强新品开发和产品设计,及时推出有时尚形象的新品,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加强与国际著名品牌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民族品牌能级。如三枪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迪斯尼内衣品牌产品已涵盖0-30岁的消费者。加强终端形象和品牌通路建设,调整和规范品牌终端视觉形象系统,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新开和改造专卖店力度,扩大营销网络,提升了整体终端形象,增加了销售。

集团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投资兴建特安纶和里奥公司,成为世界唯一一家生产芳砜纶纤维和Lyocell竹纤维的集团,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垄断。德福伦围绕差别化战略,不断提升开发能力,集团着眼于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开发成功了高技术多功能纳米复合阻燃聚酯纤维、咖啡纤维、保暖升温纤维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差别化纤维产品,赢利水平进一步增强。此外葆莱纤维派丝特系列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转变经营模式,推动集团发展

集团改变粗放经营的模式,着力推动制造业向科技纺织、绿色纺织、高附加值纺织转型,形成了与国家产业政策匹配、与城市发展合拍的高端纺织的雏形。集团为形成新的战略空间,通过向市郊、周边地区拓展,采用新建、投资增能、改造升级和易地升级及产业链构建等方法,建成一批有技术含量、有效益、有竞争力,代表高端纺织形象的制造基地,如金山园区、奉贤园区等,建成了上海纺织产业大丰园区一期项目、二期项目。

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传统纺织企业向服务商转型。上海纺织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采用国内外新型纤维,协助客户设计产品,同时主动研发新产品,向高端客户推荐,引导纱线和面料潮流,与上下游用户成为合作伙伴,完成了从单纯的制造商、供货商向服务商的转变,为传统纺织转变经营方式,走向价值链高端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转型现代化发展,展现时尚形象

上海纺织集团从纺织制造业为主向国际贸易、品牌营销和时尚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转型。努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纺织服务业,推动集团产业重心由制造业向后续服务价值链延伸,逐步实现从纺织制造业为主向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据了解,为集聚资源提升老品牌,展现时尚新形象,龙头股份专注品牌主业、创新发展模式,在产品升级、品牌形象、国际合作、通路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三枪、海螺和民光等一批老品牌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优势发展新品牌,着力打造原创品牌。依托集团原创设计资源,展现集研发、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高档品牌形象,“proliven”品牌扎实起步。

培育时尚产业是集团产业转型的战略性举措。上海纺织积极融入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潮,大力发展时尚产业,形成了先发优势。着力打造了M50、尚街LOFT、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上海智力产业园等一批有概念、有品牌、有形象的创意园区,并进行了品牌延伸,体现了品牌增值效应。“一节一周”成为上海城市的响亮品牌和“文化名片”,在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时装周目前已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商贸文化活动。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纺织集团已成功进入香港广场、淮海中路、第一八佰伴、南京西路等一流高档商圈,门店总数已达6家,提升了市场知名度。“EY”服饰品牌进一步明确了定位、提升了形象,专卖店、柜已达15家。依托三枪资源开发的新品牌Elsmorr已开设门店11家。

创新 转型 跨越 篇4

——高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掠影

高平,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片美丽富饶、充满生机的热土。这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剧之乡”。全市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办事处)、461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48万人。

近年来,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和“六村联创”为载体,创新“六大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平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为推动“16488”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六市”新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两个转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针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实际,高平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了“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的“两个转移”战略,利用丰厚的煤炭资源和资本优势,大力兴办非煤产业,规划建设了两条高速经济走廊、四大工业园区、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两个物流园区、一个文化旅游经济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煤电化工、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和建设了江苏雨润、上海杰隆、唐一新能源、华润制药、福川制铁、纽威数控、韩国耐迪、融高太阳能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重大项目,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全市煤炭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由2006年的8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经济结构从原来的“一煤独大”,转变为煤焦产业、非煤工业、轻工食品、现代农业为支撑的“多元并举”。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3.1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3.8倍、3倍。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部百强中位居第31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市),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二,发展水平位列第五。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和“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市”、“省级文明和谐城市”、“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今年1—10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财政总收入31.6亿元,增长19.5%;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4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6909元,增长23.3%,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建为和谐创建营造宽松氛围 高平市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起点、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城乡文化共享共建、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跨入了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和全省文化强县行列,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市。五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6亿多元,在市区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文化体育场馆, 16个乡镇建成了“四有”综合文化站(有阵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活动),村村建起了“五有”文化大院(有文体中心、有图书室、有健身园、有舞台、有篮球场),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文化特色大户,形成了市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户有文化室的“四级联创”文化阵地全覆盖格局。公开选拔了16名文化副乡镇长,每个村都确定一名村委干部和一名大学生村官主抓文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坚持以中国·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为载体,每年承办一次国家、省级大型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了全民运动会、全国钓鱼锦标赛、全省“炎帝故里杯”象棋比

赛、山西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体活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而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和谐。文化产业乘势而起,涌现出神农陶业、吉利尔丝绸、红萍刺绣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山西吉利尔服饰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潞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初具规模。反映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的上党梆子大戏《西沟女儿》,被文化部列为2011年全国现代戏展演剧目。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我省调研时,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单位代表,我市市委书记谢克敏专题汇报了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做法。

六大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高平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坚持把社会管理与服务、引导、教育、疏导、协调、民主自治等联系起来,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寓社会管理于教育教化之中,寓社会管理于引导协调之中,建立健全了六大工作机制,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

实施富民工程,建立强农惠农和农民增收机制。高平市把实施“富民工程”、扶持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三种(种菜、种桑、种经济作物)三养(养猪、养兔、养蚕)三加工(果品饮料加工、生猪加工、丝麻加工)”的工作思路,依托江苏雨润、厦普赛尔、吉利尔服饰三大龙头企业,加快生猪、果蔬、蚕桑三大龙型产业链建设。江苏雨润高平新胜肉类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引进了神隆氏生物活性肽项目,生猪出栏达130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建成厦普赛尔3万吨PET瓶装和1万吨浓缩果汁项目,蔬菜大棚总数达7000栋,成为晋城市最大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优质苹果基地2万亩、钙果2000亩、优质黄梨基地1万亩;开工建设佶利迩年产100万套丝绸丝麻服饰、金澜丝纺50万套服装加工等项目,恢复新建桑园2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340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

实施平安工程,建立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

针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群众诉求增多、治安刑事案件多发的实际,高平市大力实施了“平安工程”,疏导、引导人民群众依法反映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健全工作体制。早在2009年,高平市在学习借鉴浙江余杭、诸暨等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精干高效、方便群众”的原则,整合公安、司法、信访、民政、国土等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资源和力量,在乡镇建立了“一所七室”的综治工作中心16个,集司法所、综治办、人民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安置帮教室、流动人口管理室、依法治理室和法律援助室为一体。在各村建立了综治、民调、治保、巡逻、警务站“五位一体”的综治工作室。为各乡镇(办事处)配备了政法书记,专抓政法综治工作。

今年3月份,高平市被山西省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人员、经费、办公场所。设立了100万元的社会管理工作专项经费,整合阳光农廉室、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室四中心”的资源,在16个乡镇(办事处)建立起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单位建立起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室,在各村建立起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由各乡镇(办事处)政法书记担任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配备了专职社会管理督查员16名,采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一周一例会,半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一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考核验收”的工作机制,做到了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为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共建立乡级调委会16个,村级调委会461个,调解小组1829个,建成标准化警务室、警务联络站(点)650个,选配治安信息员5000名,在市内三个办事处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100名,保证了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成功举办

了首届政法武装运动会,为市、乡、村(企)培养了3000余人的治安巡防队和民兵应急队伍,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肩负着治安巡逻、护林防火、抢险救灾、应急处置、安全保卫等重要任务,政法武装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建设。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矛盾排查调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四级六步”调解机制,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一卡通”制度,规范了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渠道,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36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7%,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健全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员管理机制。高平市现有10899名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建筑领域、各个企业,为了更好的服务和管理流动人口,公安机关自主研发了管理系统,对现有的实行信息化管理,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三个办事处建立起“图、书、档、卡”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组建了300人的信息管理员队伍,对流动人口进行第一时间登记、第一时间录入、第一时间比对,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对228名社区矫正人员,采取“建立一份矫正档案、制定一份矫正方案、签订一份监管书、每周电话汇报思想、每月书面汇报动态、每月接受学习教育、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每月考核矫正对象、每月走访矫正对象、每季度评议矫正对象”等十项措施,确保不发生托管漏管现象。

建立起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对776名刑释解教人员采取“六帮”(党员帮、老干部帮、企业帮、富人帮、邻居帮、亲戚帮)和“五个三”(对象三包:村干部、党员、亲属三包一;工作三清:、底子清、问题清、困难清;机构三建:建机构、建制度、建档案;任务三定:定人员、定责任、定任务;方法三会:见面会、亲友会、访谈会)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安置帮教人员就业比例,减少重新犯罪。

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以上,全面实施了“天网工程”,市区主要街道实现监控全覆盖,95%以上的企业、单位安装了电子监控,全市380所中小学、幼儿园和1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96个重点村安装了监控设施,配备了安全防范器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平安互助大喇叭”工程在农村的全覆盖。不断加强乡镇武装部的机构和装备建设,每个乡镇民兵营都配备了车辆、服装、巡逻、训练设备等,加强了应急演练,提高了防范犯罪分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实施强基工程,建立民主自治和依法监督机制。加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全部达到“三室八有”标准,60%以上的村达到集“两委”办公议事、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读书读报、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标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五项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在全市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完善了支村两委的决策机制。在全市农村推行了“村帐乡管村用”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规范了村级财务行为。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的力度,延伸综治进民企活动,在64家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工会和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室,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实施创建工程,建立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机制。持续开展以“爱高平、谋发展、讲卫生、促和谐,争做文明高平人”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热爱家乡、谋划发展、讲究卫生、构建和谐,争做文明市民;由羊鸣谱曲,石顺义作词,制作了题目为“高平是我家”的高平市歌;从2009年起,每年“七一”前夕在全市广大城乡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唱市歌、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活动;组织举办“百名孝子”、“十大孝星”、“好儿媳”、“好婆婆”、“和谐家庭”以及“公益事业功臣”、“爱岗敬业模范”、“见义勇为勇士”、“自强不息楷模”等评选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道德风尚的提升和和谐民风的创建。

按照建设“六市”新目标的要求,在全市农村开展经济强村、文明卫生村、生态园林村、平安和谐村、文体模范村、党建先进村创建活动,把新农村建设推到新的阶段。

实施健康工程、希望工程,建立服务引导和权益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健康工程,市财政累计投入卫生事业资金达2亿元以上,共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3所,全部达到甲级一等医院标准;实现了村村有卫生所全覆盖的目标,建成甲级卫生所320个。全面铺开了医药体制改革试点县(市)工作,先后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总参保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17%;41万人次农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额达5388万元,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大力推进敬老院建设,16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敬老院;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0年参保人数达19.66万人,覆盖率66%,今年覆盖率将达到90%以上。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巩固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延伸的思路,实施了中小学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45所,建成农村标准化小学132所,“六有”幼儿园144所,消除危房面积29.1万平方米,实现了校舍安全工程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每年下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500余万元;“两免一补”全部到位,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9860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75.37万元,免除教科书费96万元,有效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实施“户通工程”和“生态工程”,建立生活保障和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了户户通沼气、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工程,使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极大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扶持沼气工程建设,建成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站25个,供气户数达4万户。投入3600余万元,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95处,解决了275个村、14.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000余万元,启动了46处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2009年以来,在全市打响了户户通水泥路工程战役,全市累计投入8亿多元,完成硬化面积115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目标。重点实施了以通道绿化、荒山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环厂绿化、生态园林村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大造林工程”,共投入资金4.7亿元,累计完成道路绿化里程600多公里,河道绿化50余公里,荒山造林3万亩,建设生态园林村100个,育苗面积1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80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市绿化覆盖率39%,城市绿地率3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平方米。坚持不懈地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大力实施以“四化四改”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群众的生态利益得到了保障。

高平市通过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实施“八大工程”,不断创新“六大机制”,社会风险管控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体系、“虚拟社会”和“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体系等八大体系得到了健全完善,城乡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局面,即: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参与打架斗殴、宗教活动的少了;学科技、学文化、学知识的多了,酗酒、赌博、搞迷信活动、上访告状的少了;孝敬老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多了,邻里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少了。2010年,全市信访总量比五年前下降了53.2%,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85%。

发挥职能作用服务转型跨越 篇5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总方略。税务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要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就要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已任,充分发挥好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服务发展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政支撑、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一、强化收入措施,确保组织收入,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政府要投资民生工程、社会公共事业等,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首先要采用有效措施增收入。通过培植后续税源、涵养潜在税源、拓展地方税源保证税基的扩大,税收的增长。通过强化征收管理,税源管理专业化、纳税评估精细化、信息管税系统化保证征收手段的有效,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其次要

强化重点税源监控促收入。税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重大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对重点税源情况调研、分析,牢牢抓住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再次要突出稽查保收入。要树立严格执法也是优质服务的观念,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进行表彰奖励,做到奖惩严明,起到良好导向作用。总之,要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防止和禁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完成好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结构调整,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落实好各项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一是要领会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作为基础税务部门,只有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的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就是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好的支持,在政策的落实中,特别是

国家制定适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产业15%的低税率,购买安全生产、节能节水设备抵扣投资额10%的税额,对公益事业“三免三减半”等。二是要树立“不落实优惠政策就是征过头税”的理念。制定考核监督机制,对不落实的人、不落实的事进行责任追究。三是要打造“政策洼地”。我们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提出可行性报告,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争取更多有利于转型和综改的政策倾斜,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及政策体系,打造“政策洼地”,以政策创新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转型跨越发展就是要服务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做大做强。税务部门要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经济的职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征纳和谐的氛围。第一,树立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理念。秉承“大税收、大服务”的理念,积极处理好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两大核心业务之间的关系,创新纳税服

务工作观念,加强纳税服务理论体系建设,用具有山西地税特点的服务理念引领基层人员服务好转型跨越发展。第二,打造地税纳税服务优质品牌。要以争创全国一流水平为目标,在继续巩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传统性常规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落实好“两制”、“两个减负”和“两个操作示范”,进一步打造地税纳税服务优质品牌。第三,要建立纳税服务需求响应机制。通过整合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效为标准构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响应纳税人的合理需求。第四,优化纲税服务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深化网上申报、电子缴税、机打发票等业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办税,进一步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人是第一资源。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局中,只有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好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本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做一名优秀的税务干部。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员,就业务素质、工作技能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税务干部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廉政教育。树立“监督教育就是关爱”的理念,教育税务干部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确保我们的干部队伍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不出事。

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篇6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张宝顺

2008年第5期 ——中部论坛

几年来,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为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发展途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努力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年,也是中部各省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加快崛起步伐的重要一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树立新视野、采取新举措,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转型、跨越、崛起的步伐。

一、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让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三晋大地最强音。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作为欠发达省份、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作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内陆省份,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为切入点和动力源,谋求新跨越、新突破,跳出山西看山西,创新观念谋发展,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忧患意识,增强不落步子、不欠新账的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大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敢于在一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等靠要的消极倾向,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让山西这个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具有新内涵新形象。为了加快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我们坚持做到“两个不动摇”:一是发挥煤优势,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不动摇。努力实现煤炭产业的规模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发展,搞好国家规划的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现代化。二是增创新优势,抓住发展新兴产业这个战略重点不动摇。着眼于增创体制机制、新兴产业、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新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抓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三、以去污增绿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山西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主色调。我们在全省强调:决不要污染的GDP,宁可牺牲一些GDP和财政收入,也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2006年以来我省出现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的重要转机,2007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生产企业600余家,关停设备908台(座),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分别下降7.5%、3.25%、5.94%)。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一半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在重点企业实行全天候污染在线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空气质量、重点河段水质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倡导健康、节约、环保型的消费模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以普惠民生为重点加快和谐山西建设,让全省人民的日子过得更殷实、更踏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实现“五大惠民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两免一补”全面落实。2007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90%,农民参合率87.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为北京奥运会创造良好环境。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让山西更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竞争力。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整合和放大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培育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市场主体。推动国有企业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推进产权多元化,完成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同时着力解决公平准入和融资支持等突出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六、以激发全省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创造热情为抓手,让全民创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我们正在进一步激发山西3400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既发扬山西人民的优良传统,又树立改革创新的现代理念,在传统生产和消费领域依托土地、劳动力、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优势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知识创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创业活动,发展科技创新型、知识密集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二是既支持本地人在当地创业,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创业,吸引优秀人才来晋创业,鼓励城乡互动创业。三是既让创业成为就业的主导、社会的主流,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众有工作干,真正实现劳有所得。四是既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职能,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又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创业精神、创业能人。

当前,中部各省之间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增强交流合作的成效。为此,建议:

一是创新完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制。中部崛起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平台和机制,应继续发挥这些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着眼于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从党政层面、社会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进一步完善交流机制、合作机制和互助机制。

二是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战略合作。按照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定位,顺应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合作关系,特别是注重加强在煤炭、电力、粮食、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促进产业的互动发展。中部六省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旅游、服务业等方面,背景相似,基础良好,阶段同一,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很大,应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培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创新 转型 跨越 篇7

近年来, 太原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战略,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初步形成了以政策环境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在这一创新体系框架内得到合理配置, 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持续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总体而言, 太原市科技竞争力较弱,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和带动能力不强, 因此, 积极探索一条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的道路, 成为太原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引领山西省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形势下, 太原市应当以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环境完善为着力点, 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条件环境建设等任务, 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轨道, 在全省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发挥率先作用。具体而言, 应在不锈钢、装备制造、镁合金、煤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 培育形成“绿色百强”企业;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 促进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统一;加强地方科技立法工作, 优化自主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引深产学研合作, 培育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以及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重点实验室, 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集聚各类高端人才, 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物;围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快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专利转化服务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应围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培育创新主体和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等, 将科技工作重点放在开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科技创新园区、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实施科技创新惠民行动、整合创新资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绿色百强”和绿色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绿色百强”工程迅速项目化、规模化、现代化。

在工业化中期乃至后期阶段, 工业发展仍是城市发展的主题。太原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了以冶金、能源、机械、化工为支柱产业, 基础较为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束缚, 资源型的经济模式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产业结构低级、产业素质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制约了太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也严重影响了太原市在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提高。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极限的重压和发展后劲不足的窘境, 太原市早在2006年就确立了“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 绿色转型工作逐步成为具有太原特色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平台。

太原市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但转型发展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在太原市九次党代会上, “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被提出;在2010年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 袁纯清书记从推动山西转型、跨越、赶超发展的高度, 明确了“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战略部署, 提出了实施“工业新型化”战略的7条路径, 为太原市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实现转型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大形势下, 实施“绿色百强”工程、推动太原市跨越发展刻不容缓。

加快培育“绿色百强”, 是太原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关系太原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工程。2010年10月,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为加快培育“绿色百强”, 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创优发展、培育绿色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意见》 (并发[2010]30号) , 指出太原市要力争用5年时间, 培育100个左右的符合绿色经济要求、产值10亿元至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百强”企业, 加快形成煤化、煤机装备、铁路装备、不锈钢深加工、镁铝合金、物联网应用、环保再利用、现代物流、文化会展、旅游及高效观光农业等十大产业板块,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形成更多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与增长极。与此同时,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绿色百强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关于下达2010年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的通知》公布于众, 这对于加速太原市绿色工业化和经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太原市以培育“绿色百强”企业为战略抓手, 以工业新型化为重点, 全力创优发展环境,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已成为打造新太原的必然途径, 唯如此, 太原的工业经济才能在国内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太原市这样一个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占主导的资源型城市, 实施“绿色百强”工程、推进跨越发展的任务艰巨。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绿色百强”工程中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绿色百强项目库”, 做好项目库的扩充与管理工作, 积极构建实施高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解决土地、资金等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深入落实好30号文件中的38条政策, 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绿色百强”工程迅速项目化、规模化、现代化。

围绕“绿色百强”工程, 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探索一条引领支撑转型跨越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转型发展的动力支撑。

面临转型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 我们应该紧紧围绕“绿色百强”工程, 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引领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具体来讲, 太原市应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 全力培育“绿色百强”企业;建立并充实促进转型发展科技创新项目库, 并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的总体要求, 加强绿色转型项目的管理与服务, 做好项目入库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常年征集;加强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的顶层设计, 筛选凝练一批能够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 培育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转型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在煤机、重汽、节能环保、不锈钢、生物制药等方面征集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需求, 为优秀科技项目的凝聚形成做准备;围绕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公共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转移, 建立集科技信息、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业平台, 培育一批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技术服务组织;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组织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与此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金融合作机制, 在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与金融机构建立“会商制度”, 进行常规沟通;支持由科技人员和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 (市) 级科技项目, 促进资金、人才、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人才是科技之本。回顾太原市几十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 无不得益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实施“绿色百强”工程, 培育“绿色百强”企业, 更依赖于科技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关于创优发展环境、培育绿色百强、实现跨越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人才高地, 鼓励科技创新”, 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因此, 在太原市科技发展计划中应该把握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通过人才扶持专项的实施, 支持创新创业型人才承担的科技项目;做好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 办好各类科技讲座和业务培训, 为科技人才提供学术交流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建立科技人才需求信息库, 面向全国引进太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重点产业急需的关键岗位人才, 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 解决企业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以技术和项目为载体, 间接引才, 通过专家顾问团队, 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策划、指导、培训等服务;注重人才政策制定、机制创新和环境优化等工作, 保障科技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从而为太原市“绿色百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跨越公司治理转型陷阱 篇8

在中国当前的商业环境和语境下,谈公司治理转型,要首先将之区分为两层含义。一是要建立健全真正的公司治理,真正按公司制企业的基本规范去做。这个层面上的“公司治理转型”,或者更准确说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建立,是真正公司治理转型的基础。二是规范运作的公司制企业,随其规模扩张或各种因素变化而自然演进出来的公司治理转型问题。

没有上述第一个层面上的公司制企业基本治理规范为基础,就谈不上第二个层面上的公司治理转型。第二个层面上的真正的公司治理转型,已经无关法律规定,无关公司治理运作的一些基础规则。公司治理转型,是公司制企业在按照公司治理基本规则,应对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一种适应性的调整过程。正是公司治理基本规则,为公司制企业提供了进行这种适应性调整的可能。

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的最基础规则就是股东有限责任和董事会集中管理这两条。公司治理转型的核心内容和两条主线则是股权分散和职业管理。如果没有有限责任和董事会集中管理,公司股权很难分散,股东不可能退出公司管理,职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说,公司治理基础规则是公司治理转型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司治理基础规则,就谈不上公司治理转型。

中国当前很多公司,在公司治理基础规则缺位的情况下,追求公司治理转型,是皇帝还在的情况下搞丞相负责制,无论如何都还是人治,是关键人治理,而不是法治,不是公司法人治理规则下的职业管理。

关于公司治理基础规则,如何建立和健全现代公司治理,作者在《董事会与公司治理》和《公司治理案例》两本书以及《董事会》杂志的专栏文章中,已经有很多论述了,下面重点谈建立在公司治理核心规则基础上的公司治理转型。

公司股权和控制的四种型态

在我们深入研究过的近百家企业案例中,最重要和普遍的两条主线是:公司从创立、成型到成熟过程中,公司股权从集中走向分散,公司控制权从创始人转移到经理人。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走到股权分散、职业管理这一步,股权分散、经理管理也并非就是公司治理先进,但是,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公司历史增长,股权分散和职业管理,往往是多数公司所不得已的选择。

股权分散和职业管理往往相伴发生、同步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和必须一致的联系。逻辑和历史两个角度上看,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股东管理还是职业管理,都有如下四种组合:A.股权集中,股东管理;B.股权集中,职业管理;C.股权分散,股东管理;D.股权分散,职业管理。

这里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我们大致可以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左右为分界。股东管理就是主要股东直接出任主要经理人职位,职业管理则是职业经理人出任主要经理人。即使职业经理人因股权激励或是并购等因素而持有公司少数(非控制性)股份,也可以看作是职业经理人。如,老沃森出任IBM前身公司总裁职位时,获得了5%的分红权,但他是职业经理人角色。斯隆因其所创办的轴承公司被通用汽车收购而加入通用汽车,陈晓因其所创办的永乐电器被国美电器收购而加入国美电器,但二人后来成为承继公司主要经理的角色都是职业经理人。

上述ABCD四种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典型代表。A类股权集中、股东管理的公司就是古典型企业,是绝大多数公司的起点,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实状态,创始人拥有、控制并直接管理企业。B类股权集中、职业管理的企业,则是主要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治理状态。中国的绝大多数公司,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可以归入到这一类里。世界著名公司中,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可以说是这类公司的一个典型代表。C类股权分散、股东管理的企业,典型代表是欧洲的一些传统家族企业和美国的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前者如意大利的菲亚特和法国的米其林,后者如谷歌、脸谱、亚玛逊,以及比尔·盖茨退出公司管理之前的微软,和退市之前的戴尔电脑。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可以归入此类。D类股权分散、职业管理的企业,是目前世界顶尖大公司的主流模式,但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通用电气、IBM、苹果,瑞士的雀巢,和日本的索尼等。中国公司中,新浪是这种状态,金山和万科都已经比较接近,但还都不能完全算是。

公司治理转型的两条主要路径

在上述公司股权和控制的四种型态中,我们大致可以把股权集中、股东管理作为起点,而把股权分散、职业管理作为目标来界定公司治理转型的过程。这样的公司治理转型过程,理论上就有三种路径:1.从股权集中、股东管理直接转变为股权分散、职业管理;2.从股权集中、股东管理转变为股权集中、职业管理,再转变为股权分散、职业管理;3.从股权集中、股东管理转变为股权分散、股东管理,再转变为股权分散、职业管理。

但是,在现实中,上述第一种路径很难实现,成功的案例很少。1901年摩根财团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后组建美国钢铁公司,以及1892年摩根主导下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公司合并后组成通用电气公司,可以算是两个比较靠近的例子。不过,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法律上公司股权是一步到位似地分散了,但是摩根及其合伙人作为股权分散后众多股东(也就是摩根的客户们)的代理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拥有着公司的控制权,也就是我们说的金融大亨取代了实业大亨。与此同时,这两个企业在其实业大亨时代的后期,都很大程度上引进了职业管理。卡内基作为占其钢铁公司一半股份的大股东,主要通过信件方式对公司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实际上,向摩根提出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组建美国钢铁公司建议,并且出任了美国钢铁公司首任总裁的人就是时任卡内基钢铁公司总裁的斯瓦布。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从卡内基钢铁公司到美国钢铁公司的治理模式转型路径,近似地归结为上述第二种路径,即先实现了股权集中、职业管理,再实现了股权分散、职业管理。

如果不考虑理论上存在、实践上很难也很少发生的上述第一种公司治理转型路径的话,我们可以把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路径看作是公司治理转型的两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保持股权的集中和稳定,优先实现职业管理,这是欧洲家族企业的主要模式,可以称之为欧洲家族企业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优先实现股权的分散和流动,这是美国企业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可以称之为美国上市公司模式。出现这两种公司治理转型模式上的分野,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和美国在企业资本积聚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差异。

欧洲由于长期的封建历史,有很多贵族和富裕家族存在,在开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公司的时候,这些富裕家族可以提供相对充裕的原始资本供给,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不高,企业可以在保持股权集中和稳定的情况下发展和壮大起来。随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引入职业管理。美国继承了欧洲的思想文化,但是没有欧洲那样的贵族和富裕家族。从工业化和现代公司起步时期起,美国企业就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才能很快地发展和壮大,这使美国形成了很好的股权文化,对股权分散持开放心态,甚至是积极拥抱股权分散。

公司治理转型的大股东陷阱

公司能否相对顺利地完成治理模式转型和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与传承,既取决于公司外部的公司法律体系完善程度和资本市场深度,也取决于公司内部的治理机制安排,公司创始人的偏好与选择、创始人的家庭和家族情况,以及公司业务发展机遇等。

从股权的集中与分散角度看,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资本市场越发达,社会和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越充分,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越大,股权融资要比债权融资更容易,并且成本更低,公司股权就会越分散。这种情况下,阻碍公司走上股权分散进程的就是大股东。如果大股东限于其自身的眼界或者偏好,宁愿公司发展缓慢也要把公司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公司就会停在“大股东陷阱”之中,走不上股权分散之路。贝塔斯曼集团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2006年7月,为了避免比利时GBL公司将其所持贝塔斯曼集团股份公开上市,从而使贝塔斯曼集团本身由私人控制的股份公司转为公众股份公司,贝塔斯曼集团出价45亿欧元回购了这部分股份。中国主板上的很多公司,虽然已经上市,但是仍然处在大股东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创业板公司相对要好一些,已经出现了很多创始人和大股东持股低于20%的公司,进入到了“股权分散-股东管理”的阶段。

阻碍公司转型的大股东陷阱不仅仅表现在拒绝股权分散上,也可以表现在拒绝职业管理上,或者说是,把职业管理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拒绝进一步走上“市场控制-经理人主导阶段”。这类公司很多,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国家,甚至也可以把日本包括在内。从瑞典沃仑堡集团到德国的汽车家族,从法国的米其林到意大利的菲亚特,以及日本的丰田集团等,大股东或创始人家族都对公司管理层人选有相当大的控制权。美国也存在这种情况,不过程度要比欧洲和日本轻一些,性质也有所不同。美国主要是在新近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中,存在通过投票权信托和分类股份设置等手段维持的创始人控制。但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高度发达,这些企业在创始人离去之后,基本不会继续存在严格的创始人家族控制。

康佳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股东陷阱的最新案例。2015年5月28日,康佳公司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公司新一届董事会中,4位由公司大股东和原董事会提名的董事候选人落选,中小股东提名的4位董事候选人当选,占了董事席位的多数。在《董事会》此前发表的文章中我们曾说,这样一个新董事会,一经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就能够立即到位,能够被有关各方所接受,可谓是中国公司治理的一个重大进步,同时预示着中国公司治理的一种“新常态”。可是,这个中小股东占多数的董事会仅仅运作了4个月。2015年9月29日,中小股东推荐当选的董事、监事辞职,康佳集团董事会和监事会重回大股东控制状态。

转型不是简单、单向的直线过程

虽然我们在理论上把公司治理转型总结为从股权集中、股东管理开始,通过先股权分散再职业管理和先职业管理再股权分散两种路径,走向股权分散、职业管理的过程,但是实践上,不能教条地认为这是一个单向、直线和必须的过程。我们前面给出的公司治理转型的一般性定义是,“公司制企业在按照公司治理基本规则,应对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一种适应性的调整过程”。

作为一个适应性的调整过程,就是根据企业自身及外部条件变化而进行的一种相机选择。这就是说,虽然公司治理转型的总体大势是从股权集中到股权分散,从股东管理到职业管理,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具体时点上,也存在着反向选择的合理性。分散了的股权可以重新集中,退出了管理的股东可以重新回归公司管理,至少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这可以是一个企业在公司治理上的有效选择。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时有12个股东,亨利·福特持股25.5%。因为股东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经过1906年、1919年的两次收购,到1919年变成了亨利·福特本人持股58.5%、福特的儿子持股41.5%的完全家族企业。

创建于1886年的西尔斯公司,早在1920年代就实现了股权分散、职业管理,甚至是经理人主导。可是,2005年高盛出身的兰伯特作为对冲基金经理和投资人,推动凯玛特和西尔斯-罗巴克的合并,出任董事会主席掌控公司。2013年,兰伯特进一步任职到了经理层,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本来要保持距离的投资人变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股东-经理人。

2013年10月,戴尔公司私有化完成,迈克尔·戴尔以其原有戴尔公司16%的股份和新投入资金,控制了私有化后戴尔公司75%的股份。戴尔公司从股权分散、股东管理的公司,反向转型为了股权集中、股东管理的公司。出现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创始人、主要股东和华尔街之间,在对公司潜在价值和最佳战略方向的看法上出现差异。

上一篇:宠物赠犬协议书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