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2024-09-24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共12篇)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1

1,构建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化问题,西方的管理

制度、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是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少合理的管理精神,探索一条构建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模式之路必须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吸收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确立起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人本思想和注重群体合作及人际关系的行为能力,并以此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实质和精神动力

2.首先是把员工导向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的导向作用。其次是凝聚企业作用,把企业的内耗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忠诚。第三是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真正做到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激励作用。第四是创新作用,企业应能给员工提供不断创新的舞台,来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对企业的要求。最后是使企业的管理和规范变成员工的自觉自律的规范作用。

3.结语: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企业文化也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赋予新的内容,它必须在分析继承本民族、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管理风格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文化有益的营养,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应从家庭关系和人个关系的有机结合完善企业的组织行为,提倡人本管理,进行跨文化训练等方面不断地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注意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上善于把握其度,剔除糟粕并赋于新的时代含义,在构建企业文化模式中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要体现与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兼容,只有这样我国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健康发展,日臻完善。

西方文化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追求道德和灵魂的净化,个人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鼓励个人奋斗、勇于竞争和拥有个人成就感是其价值概念的核心。美国文化是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是由各种文化组成的“大融炉”,具有强烈的开方性和兼容性。美国人民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传统;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极度推崇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重视法治,公平竞争。

三中国文化的消极因素和西方文化的非理性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但也有其糟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一方面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体现出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而充满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阻止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管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中国文化的消极因素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主要

有: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重人情而轻法治的偏向;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向;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重伦理而轻科学的偏向等。

文化与经济是互动的,美国经济非常发达,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完美的,西方文化同样存在许多非理性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重视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关系,强调人对物的支配关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与物的和谐统一,这在企业管理中则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团队精神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潜在效益。一是个体本位,虽然张扬了人性,利于创新与进取,促进了自由平等的观念,但却导致了自私自利,自由涣散,惟我独尊以及无政府主义。人与人之间疏远隔离、缺乏融洽的沟通,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则主要是同事之间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也是纯粹的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员工不能将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块。最后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这使得西方的一些企业一心地去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追求短期的企业目标,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用,过度开采,这种不关心“天人”和谐的做法极大地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3)领导人与员工的关系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企业领导人好比“虎”,员工比做“羊”,在“虎”的带领下,最后“羊”都变成了“虎”,企业作为一锻炼自身、提高自己的好场所,员工自然对企业忠诚,而在我国,企业领导人为了能够续任,员工为了有提升的机会,他们往往相互勾结,形成一小的利益团体,最后企业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派别之间相互斗争,不仅员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企业也缺乏活力。

当然,在人员的沟通、企业家的精神、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等方面中西方都存在差异,这都在企业文化的差异方面有所表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管理”,在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弄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有利于企业之间更有效的合作和发展。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2

1 充分理解跨文化障碍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 强化跨文化理念已经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理解跨文化障碍是克服跨文化障碍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跨文化障碍是指在国际环境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其本土文化为基础, 当从事对外交流或合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所产生的系列障碍。在管理学中, 将跨文化障碍归结为跨文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在学习过程中, 跨文化障碍则是一种学习上的阻碍因素, 当然, 在跨国交流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弊端。文化发展是长期思想意识所凝结的充分体现,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社会、体制、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跨文化障碍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障碍的基本特征。

总结跨文化障碍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跨文化障碍具有国际性。这种国际性主要体现在现阶段各国文化差异比较明显, 并且随着各国思想意识的增强, 文化差异虽有融合的体现, 但是局部的差异越发激化也不可避免, 所以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跨文化障碍的国际性。其次, 跨文化障碍具有持续性。我们知道, 跨文化障碍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 也就是说在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障碍会持续一段时间, 随思想意识的淡薄而逐步淡化, 所以, 跨文化障碍的持续性体现在每个国家, 甚至每个民族和地区。最后, 跨文化障碍具有普遍性。除了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之外, 跨文化障碍在空间上也有所扩张, 这种普遍性主要是指跨文化障碍体现在世界发展的每个角落, 对每一种社会事务都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经济发展, 还是文化交流、政治交往等都会受到这种障碍的影响。

2 跨文化障碍的主要表现

跨文化障碍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笔者从事与中亚国家相关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案例发现, 在交流合作中, 跨国公司应对跨文化障碍作出更大的努力。

2.1 沟通障碍

所谓的沟通障碍是指文化沟通障碍和沟通所产生的误会方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跨文化障碍风险的出现。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比如:一般情况下, 在我国, 点头示意是同意一种观点或者赞成一种看法, 但是在日本人的点头示意中, 只是表示理解了对方的基本阐述, 并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也不需要做出一定的承诺, 也就是说在跨文化障碍的影响下, 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发生。此外, 在沟通的过程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下的沟通方式不同, 也会产生一定沟通上的障碍。

2.2 种族优越感上的文化冲突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 产生跨文化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 而这种意识差异来源于种族优越感,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是不同的。来自同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会有相同的种族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认为他们在行为等方式上都优于他人, 对他人的基本观点也会有所偏见, 并且在个人优越感的基础上同样会产生集团优越感。跨国公司在所在国家内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会受到这种优越感的影响, 这是跨文化障碍的重要表现。如笔者在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发现, 每个国家的合作伙伴都认为他们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最为优越, 没有任何一种标准能够超越。因此, 我国的基本管理理念就很难渗透, 要实现我国管理方式的主导, 难度极大。

2.3 跨文化管理障碍

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 实现科学、规范化运行, 必然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并在这种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管理方式的执行和贯彻。但是, 不同文化导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一国的管理理念中认为本国的管理理念是最为先进的, 同时在处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时有其自由的优点, 或是在如何同领导相处的艺术方面等, 但是如果另外一种管理文化进行渗透则必然会触动这种原有的管理思维, 产生一定的风险。在与中亚国家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中, 这一点体现得较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种管理差异在跨文化障碍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像是在中石油这种企业的管理理念中, 我们的管理方式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但在与中亚国家的交易和合作中, 势必受到中亚国家管理文化的冲击, 如何平衡两国管理文化对世界各国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 跨文化障碍对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障碍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 文化上的障碍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的进一步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实践中表现较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文化交流过程中, 不同地域的员工、管理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一个手势的不同理解、一个词语的不同理解, 都会产生一定的误会, 进而影响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在对当地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员工不能和培训者积极配合, 各种文化优越感占据上风, 则不能使培训得到良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有较为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思路进行指导。其次, 跨文化障碍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发展规模发展缓慢, 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必然导致公司内部的核心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指导, 而在这个过程中, 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是致命性的。所以, 应该极度重视核心员工的文化引导。在核心员工之外的管理层, 要实现较为优化的管理, 有必要对管理层进行文化统筹, 也就是说应该在某一种或者某一类的文化指引下进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对跨国公司的发展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而不至于起到相反的作用。

4 克服跨文化障碍的相关策略

跨文化障碍对跨国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在现阶段的表现较为明显, 对于跨国企业的管理层而言, 如何克服跨文化障碍的各种影响, 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文化。同时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仍然需要对这种跨文化障碍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分析, 达到交流目的的最优化目标。

4.1 提高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素养

跨文化障碍主要体现在各国的文化以及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可以说, 人才是跨国公司最为重要的资源, 也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个重要筹码, 人才的管理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跨文化障碍凸显的国际经济贸易中, 实现跨国公司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要提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文化认知能力, 也就是说在实现跨国管理和培训的过程中, 应该首先由实施管理和培训的人员对域外文化有充分的认知, 提升吸收和接纳能力, 如中国管理人员到中亚工作, 就应该充分理解当地的文化、社会风俗等特征, 适应那里的文化环境, 为实施培训和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要增强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文化认知动力, 即融入其他文化的愿望和激情。有的人积极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而有的人却不积极, 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认知动力, 尽快地融入到域外公司管理过程中。

4.2 要培养多元文化发展意识, 正确处理文化障碍

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 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客观事实, 并且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所以应该对这种文化进行充分地认识, 并且在自身的文化理念上形成多元的文化体系, 包容国外文化的一般性, 并且从中总结出与我国文化的契合点, 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 一方面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高, 另一方面又倾向于远权利距离, 这就导致了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所以, 企业的管理层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对实现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3 努力促进双方或多方文化的融合

跨国公司要想真正搞好跨文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 必须根据民族文化维度理论所提供的不同文化的特质, 采取一系列步骤和措施整合不同的文化, 融合各种文化中的优秀特质, 建立起一套适合跨文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最终目的是把双方或多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这个过程如果搞不好, 最终会导致企业跨国经营的失败。对于跨国公司而言, 注入新的思想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 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也是文化融合的最大阻力。企业员工必须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5 结语

跨文化障碍已经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在国外的管理与培训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或障碍, 所以克服跨文化障碍对于公司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多元文化发展模式, 增强管理层与核心员工的跨文化发展理念, 在管理与培训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运营能力的提升。本文寄希望于这样的研究能够对跨国公司解决跨文化发展障碍以及跨国公司员工如何应对跨文化障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引。

摘要: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形下, 如何实现企业发展科学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 要实现发展的迅速升级, 必然要以国际化标准进行企业培训和管理, 使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跨国企业或外企工作的人员都有跨文化思维障碍, 只有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些基本跨文化障碍, 并运用合理方式进行必要的克服, 才能实现在外企工作的顺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外企员工,跨国文化,培训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彬, 黄卫星.我国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J].对外传播, 2011 (8) .

[2]张姚尧.留学生口语交际障碍的文化类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 2011 (8) .

[3]蒋海晨.浅议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观察, 2008 (9) .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3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差异,从而掌握正确的运用英语的方法。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把橄榄球441~lgby"叫做"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ro在讲到这儿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于手而不用于脚等。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Chinglish(汉式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另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一定要作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点。

二、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方法

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把英语教“活”。

2教师应注重随机讲授。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门课程,所有只能按现有的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语言”,除讲清其概念部分,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但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3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外国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阶层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目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用接吻或拥抱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来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习者提供很大的帮助。

4从课文中来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对语言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例如,北师大版模块1,unit3 Celebration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在西方社会中节日的宗教意义。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重轻了,这与我国的“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等fast-food就应运而生。

跨越性格障碍的作文 篇4

人生性格完美的人是没有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也就是不断弥补性格上的缺陷,跨越因缺陷而导致性格障碍的过程。飞越跑道上的重重拦障,铸就了辉煌的运动成绩:我们应信心十足地跨越道道性格障碍,谱写人生的华章。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成功地跨越性格障碍和摔倒在性格障碍前的例子举不胜举,刘邦和项羽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他们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刘邦的性格与项羽的性格迥然不同,刘邦可听信别人的意见并采纳,敢作敢为,胸怀大度,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而项羽呢?他为人气度狭小,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肯采纳别人的意见,最终只能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常

以史为鉴,和许多性别优秀的人相比,我发现了我的性别障碍――做什么事情都很急躁,结果总是做不好,就拿我的学习来说,我总是由于性格的缺陷,才导致了我做事总是不成功,想起有一次历史考试,我简直后悔死了,当时因为那是最后一科的考试,我非常兴奋,在离考试还有半个小时,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之情向学校冲去,发了试卷才发现题目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好多题不会做,我很着急,也慌了神,当时真想使个分身术回家复习一遍再应付考试,简直后悔莫及!性格浮躁的我每次做题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做完题,总是听不了几句话便风一般地跑掉了。性格障碍,屡屡让我摔得头破血流。

与我不同的就是同学雅,她性格稳重,做事也谨慎。学习也很好。她做事总是一丝不苟,向老师提问也是穷追不舍,甚至凭借对学习严谨的态度曾在小学跳过一级,这才与我同班。老师们曾这样评价我和雅:她,稳重,严谨;我,轻率,浮躁,马虎。就凭这一点性格差异,我就在学习上输于她,她那种性格优势使她进入了重点中学的实验班。而我却只能在普通中学,唉!性格差异决定着命运的差异。

性格,有先天形成的,也有后天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如果认识到性格对人生的重要性,痛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我认为:江山易改,秉性可移。软弱者因挫折而变得坚强,小气着因久和大度人相处而变得大气。浮躁者因教训而变得沉稳等等都是明证。性格障碍不可怕,看你怎样对待它。严以律己障碍小,放任自流不可跨。

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青少年这一塑造良好性格的大好时机,一步步使自己的性格更完美,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顺利,人总是先输给自己,才输给别人。

管理要跨越绩效“沟通”障碍 篇5

沟通前提:关注员工利益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在于沟通的技巧,也在于沟通双方的利益取向和沟通的内容。绩效沟通同样如此。有效的绩效沟通首先有一个前提:对员工利益和成长负责任的理念和态度。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主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很少考虑员工的利益,更谈不上对员工成长负责。绩效管理实际上仅仅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监控,对于部门、对于员工的监控,而不是完整意义的绩效管理。

许多企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拒绝对员工负责任。企业对员工没有承诺或者承诺不兑现,员工对企业就没有归属感,管理者和员工都是短期行为。这样的绩效沟通,无论多么有技巧,效果也不好。

华为管理人员的绩效沟通的原则之一就是对员工成长负责任,核心目的不是看员工上个考核周期内做得怎么样,而是把员工当成企业的资源,根据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的委托进行有效管理、培育、增值,

沟通目的:反馈、激励、辅导

在绩效沟通过程中,员工成为沟通的主体,员工的能力、态度、情绪、业绩成为沟通的主要内容。管理者需要对员工的主要工作及其表现有全面的了解、客观的评价,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下属的工作表现,发现其情绪的变化、能力的优缺,进行快速的反馈与适当的激励辅导。

许多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业绩判断上,似乎绩效沟通只是为了辨别清楚下属的业绩水平,这样绩效沟通往往演变成一场争论,最后不欢而散。所以,有效的绩效沟通功夫在诗外。

沟通的内容要全面

有效的绩效沟通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目标任务、标准、工作流程;二、结果、绩效、员工能力;三、职业生涯设计、潜力发挥;四、个人和组织利益、生活目标、感情因素。

绩效沟通是信息双向沟通的过程,是管理PDCA的一个环节。管理者首先针对的是工作任务与流程,对事不对人,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反馈、评价,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完善和提升。

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绩效、职业生涯等要素,还应该了解员工的想法、思想动态、日常管理中员工的意见等非职业要素,这些虽然似乎与业绩无关,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成为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工作结果的关键因素。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 篇6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浅谈

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浅层和深层的双层差异.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增强民族体质,还能增强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弘扬自己的`文化.培养具有自己文化个性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

作 者:罗宏景 LUO Hong-jing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体育部,湖南,衡阳,421101刊 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年,卷(期):27(2)分类号:G04关键词:中国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 传统体育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7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周晓燕

09B 09081B30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从东西方的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 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中国的相比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

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同时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如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每年的圣诞前夕,各教派的教堂都要举行礼拜仪式,由教堂的圣诗班为大家演唱颂诗。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在广场,围着拜访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另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反映西方节庆文化精神的节日便是愚人节。愚人节又称“万愚节”,也是一个著名的西方传统节日。按照传统,在愚人节里,什么人都可以取笑别人,也可以被别人取笑,甚至有的玩笑简直就是恶作剧。在复活节期间,伦敦要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感 恩节期间,美国的乡村市镇举办规模庞大的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等。西方的传统节日习俗都表明了西方的节日文化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同时,西方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传统节日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8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教学与学习。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

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比如英语中“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 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 ”和“aunt”,分别对应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称中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

“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的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Li。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却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上好像有了距离。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还有,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那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再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

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而在西方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泾渭分明。当年迈的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浅谈学习西方文化心得 篇9

浅谈学习西方文化心得

看了《勇闯天涯》的一些节目,让我认识到旅游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个节目的短片通常会介绍一些相当有异国风情的国家,节目组一起前往,并体验当地的特色景观和风土民情。

在有些节目中,主持人去某个地方可能会由于天气等原因,没法按照计划出发,他们会搭便车,很多情况下,运气很重要的。搭便车是指在路上乘陌生人的顺路的车来完成一段的路程。通常路程可能只是几公里也可能是几百公里,看车主一起顺路多远。搭车一般是不付钱的。欧美的搭便车文化:搭车自从汽车的诞生到60、70年代的欧美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交通方式。同时当代著名的小说《在路上》描写的几个年轻人横跨北美的故事也给无数的欧美人心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们来说搭车有着浓浓的自由浪漫的精神。至今在欧美每年有数万人都用搭车做成他们的交通方式。对他们来说搭车还是一种自由探险的旅行方式。

节目中可以看到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看到美丽的大自然美景便不禁放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份狂野;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节目中也可以看到那些背包一族,一个背包,一架相机,一张车票,勇敢的走出去,感受自然,探索锻炼自己,可以去搭乘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也可以体验一些特别的职业。或许去的地方很落后,但是能感受异族风情,也使背包客乐此不疲。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10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全面推行大病医保制度。专家认为,在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满负荷”运行且统 筹层次较低的背景下,大病医保各地筹资能力差别较大、压力不容小觑。同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大病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带来挑战,如何控制费用增长值得关 注。(3月18日《经济参考报》)

当下,随着全民医保时代的到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有所缓解。但是也要看到,一人生病、全家贫困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一些 地方一些家庭,如果有人生了癌症之类的大病,这些人这些家庭首先想到的不是治病,而是患者一死了之不再拖累家庭。实现大病医保全覆盖,这对患大病者及其家 庭无疑是一大福音。

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大病医保已在27个省开展了392个统筹项目,覆盖人口7亿人。年内实现全覆盖,标志着大病医保不再有真空,标志着患大病者都有了希望,标志着患大病首先想到一死了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尽管如此,在推进大病医保全覆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障碍。其中,至少有三大障碍需要跨越:一是资金筹措压力;二是医疗费用的增长控制;三是患者的过度医疗。

解决资金筹措压力问题,需要提高大病保险的统筹层次。目前,全国各地的基本医保大部分是地市级统筹,甚至是县级统筹。由于大病医保的一次性支付 风险很大,县级统筹甚至地市级统筹,完全可能满足不了大病医保的需要。再说,不同的统筹地区,大病医保资金的筹资压力也有差别,比如东部和西部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

医疗费用增长,给大病医保基金支出带来压力,适当提高筹资额是需要的。然而,这是否会陷入恶性循环呢?筹资额增加,医疗费用上涨,收支缺口加 大,再提高筹资额,费用再上涨。如此一来,不仅加重所有家庭的缴费负担,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大病医保基金运营模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是大病医保全覆盖必须 迈过的一道坎。

实行大病医保,医保报销比例较高,患者对医疗费用会变得不太敏感。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医疗费用越高,报销比例也越高。这样一来,是否会助长患者 及其家庭盲目选择昂贵的药品和高费用的治疗方案呢?而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医方没有权力和能力约束患方行为,这就势必造成患方过度医疗。必须设计更为精细 化的保险报销规则,才能缓解患方过度医疗这一矛盾。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京佳格言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河南京佳官网:henan.jingjia.org

大病医保全覆盖是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让大病医保的阳光普照百姓,考验患者及其家庭,也考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2015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光标的喧哗反衬时代寂寞 http://henan.jingjia.org/2015/0323/article_26951.html 2015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耐心能理顺医患关系

http://henan.jingjia.org/2015/0323/article_26953.html 2015乡镇公务员申论热点:病锣duang一声警醒谁

http://henan.jingjia.org/2015/0323/article_26947.html

感谢您将教辅资料的想法分享给我们:lxn@jingjia.org 共 2 页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11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从《饮食男女》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影响

一.电影剧情简介及简评

老朱虽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个性。吃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两代人受着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怎没想到,最能从传统封建中逃人却是老朱。

在李安导演这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中国独特的、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也令观众叹为观止。其间融入了爱情,友情,亲情,生活态度等诸多问题,也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影响一一显现。片子属于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从细处着手,虽然叙说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却道尽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诸多问题。

二.从影片中浅谈中西方文明化差异

看过电影《饮食男女》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多差异和冲突,面对这些差异和冲突我们应该怎么做?以下是我对此的几方面浅谈。1.饮食方面:

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这种饮食文化也是老朱和三个女儿维系感情的纽带。片子一开头,老朱就以娴熟的手法在做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等各类菜式,川鲁淮粤,包罗万象。镜头中厨房的刀架里竟插着几十把大巨细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中国的意识形态、处世哲学迥然不同的西方,在饮食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片中老朱所烹制的精美的食材无不经过娴熟、复杂的刀工处理,再配以五味,加上适当的火候,做成的佳肴给人以视觉上和味觉上的双重诱惑。这与西方人的饮食相去甚远:西方人认为菜肴是果腹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味”却是要在生活中从方方面面深刻体会的。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吃东西只需讲究吃饱而已,其间的过程并不重要。所以,西方的饮食大多以炸,煮为主;而在中国,蒸煮烹炸炒,形形色色。中国人讲究内敛,讲究细节,在饮食方面也是这样。简单的食物也是融入了聪明才智,融入了各种技巧与艺术。片中,老朱的三女儿是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主营汉堡之类,镜头下油锅里炸的鸡肉,纸杯里装的可乐……这些用老朱的饮食观念来讲就是“不健康”!饮食平衡是中国传统饮食最注重的一点,药膳药膳,吃得健康,才是最好的良药。这里,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就大大凸显了出来。但如今,肯德基,麦当劳也在中国内地普遍开来,但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把他们当做是主食,这就跟我们传统饮食习惯分不开了。中国饮食包含了人们的智慧,细腻,艺术性……这是民族的也将是世界的。2.爱情观:

影片中是着墨最多,也是李安要重点突出的一个话题,李安当初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要通过饮食,这一人们无法避开的日常需要,来表达“男女之情,人之大欲”这一主题,旨在说明,爱情也像饮食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这是对传统保守思想的一种挑战与纠正。这部影片中有父亲与亡母的“老式爱情”与锦荣的“忘年恋”,家珍的臆想之爱与突然爆发的爱情,家倩自以为洒脱的后现代爱情,家宁的“青春冲动之爱”,家宁女伴的折磨之爱,这些爱情观,都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缩影。

老朱对亡妻的感情,是相亲相爱的爱情,家倩的说法是“吵吵闹闹算什么爱”。不说这俩姐妹是出于不同思想观念而发表的议论,没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父亲是爱亡妻的,这从父亲搬家时带着亡妻照片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但老主与锦荣的“忘年之恋”确实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它突破年龄的限制,经受亲人朋友的舆论与诟病,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自由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的对比,其实是中西文化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锦荣母的爱,其实也不能算真正的爱,在这里谈有些牵强,但他这种“想当然”而盲目的爱,确实也是传统中国式爱情观的一种体现。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骨子里却被传统世俗的思想所毒害,她认为自己与老朱“蛮谈得来”,却没意识到女儿的“背叛”,传统刻板的思想让她觉得自己与老朱年纪相仿,又都单身,简直是“天作之合”,至于女儿与老朱的爱情,那时她想都没想到的。所以,当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自己时,她的反映与其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这种“想当然”式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观的反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对中方文化的冲撞。

家珍的臆想之爱是受其矜持保守,敏感性格的影响,由单相思引起的病态心理。她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可谓是受传统思想毒害至深。但是后来因为学生开玩笑的情书和体育老师爆发爱恋,最终以闪婚结束。这两种爱情,也是保守爱情与现代爱情的一种对照。也是西方爱情关对中国传统爱情观的一种抨击。家倩可以说是中西爱情观融合得最彻底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看不起老式爱情,与前男友的关系暧昧不清,藕断丝连,看似洒脱,实则骨子里的传统与克已在左右着她。所以当他得知情人要结婚后,不能在忍受这份不清不白的暧昧,于是选择疏远;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立马刹车,这些都是传统与克己的反应。本来风流洒脱总能全身而退的她只配享受旧情人咖啡后两个小时的空档,有好感的上司也轻描淡写优雅的申明彼此只是好朋友,这样惨淡的结局其实正是李安导演对于现代或者自以为现代那种不负责任的爱的讽刺和对世人的警示。家宁给人的印象是乖乖女,但这一传统的形象却未婚先孕,她的道德观,人生观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冲击,在她还未完全意识到爱情是什么时,已被卷入了后现代“快餐爱情”的洪流中。

中国封建的爱情观已深入人心,新的爱情观却席卷了着传统的心理,两种观念并存,矛盾中却也反映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爱情观得来的利弊。3.亲情:

在这部影片中,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亲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而锦荣母女之间吵吵闹闹的亲情是对这种“静默”亲情的一种对比和补充,但本质上,这两种亲情都充斥着传统思想与西方新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老朱和三个女儿间的讳莫如深的亲情波折。老朱深爱着女儿,却又不善于表达,所以两代人之间心存芥蒂,也常有一些争吵,这在老朱与二女儿家倩身上表现的最明显。但表面上的冷漠并不能遮盖浓浓的亲情,他们对彼此的关爱可以从一些细节场景中看出来,这些都真实而自然地刻画出了彼此内心的深情与关爱。但是,传统保守的思想已植根他们的心灵深处,谁都没有采取主动去冲破这种牢笼,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关爱。在影片的结尾,即将出国的家倩在已经出售的老屋内掌勺烧了一桌菜,发现自己味觉恢复了的老朱激动地握住女儿的手,家倩从激动中醒悟过来,叫了一声“爸”,在父女俩的深情对视中,我们知道他们算是在冲出传统思想束缚的过程中走出了第一步,这也正是西方观念不断冲击的结果。

锦荣与前任丈夫婚后在国外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应该是很深的,这也为她与老朱的“老少恋”做了铺垫,而从锦荣母亲的造型和言谈举止看,她也算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受西方文观念影响较深的人物形象。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们母女俩也难以摆脱传统中国观念的影响。锦荣母不但抽烟,新潮,还口口声声对女儿说“女人不一定要嫁人”,但在骨子里却很刻板世俗,她不断对女儿唠叨,教育她单身母亲的日子不好过。锦荣虽然也很反感母亲的唠叨与挑剔,但一句“她始终是我母亲,我不养她谁养她”旗帜鲜明地表现了自己传统的孝女形象。总之,这种亲情也没能逃脱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

这个两个家庭中,一群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中是少不了矛盾与纠纷,但是亲情冲破了文化差异,冲不破文化差异的只是对待亲情的态度。三.心得总结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篇12

其英译的特别意义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出现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全球化的重要结果就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被联系、被组织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不再是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的集合体,而是成为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的整体,全球系统几乎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各地区、各民族不过是全球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全球化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渗透到了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世界人民的生活。

因而在中西文化进行交融的同时,中西方之间、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语言的差异,作为全球性通用语言英语也同样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以及经历着相应的变化。随着中西方交往的日益深入,中国与世界之间需要不断地加强交流。其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文学、成语典故的赏析和英译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因而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趋势下学习汉语成语以及研究汉语成语的英译十分必要,并且意义深远。

从地域上看,中国和西方国家相隔一定的距离,因而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差异是必然的。而要将极具灵活性与变通性,孕育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中的汉语成语典故完美翻译并非易事。所以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的情况下,不论是对过去的历史的英译总结,还是对未来道路中的英译变化,我们任重而道远。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持原作的风姿。”简言之,即“信”和‘V匝”。“信”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风格,作者的感情等。‘顺”则要求译文符合英语的习惯,使不懂汉语的读者亦能读懂。谈到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特点。从《汉语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进行一个粗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汉语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比如:完璧归赵、擢发难数、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于历史事实。

(2)前人故事。比如:胸有成竹、满城风雨、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等等都是有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比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成语。

(4)古人原句。比如: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更上一层楼、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一鸣惊人等等。

(5)截用或改用古人语句。比如:舍生取义、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楼台、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等等。并且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占的比重还比较大。

(6)人名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比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

(7)谚语俗语。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材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比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回头是岸、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比如:“物极则反”改为“物极必反”再改为“物极不反”,“事半功倍”与“事半功倍”的改造、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10)新生成语。比如: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多快好省、分秒必争、力争上游、百花齐放、勤俭持家、修旧利废、上山下乡、勤学苦练、只争朝夕、化废为宝、比学赶帮超、全国一盘棋、缩手缩脚、少慢差费等等。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的成语典故及成语故事。

从成语来源的分析来看,成语具有历史时期长,涉及的范围广,凝聚了语言性、经典性、创造性、文学性以及书面流行性的特点,因而在成语英译的研究上具有漫长的道路,但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趋势下,汉语成语英译在翻译文学中具有其深刻而特别的意义。

另外,成语的组成简洁精辟,使用范围和频率较为广泛,往往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一定的道理。在英语学习中,汉语成语的英译中将汉语成语的意思用英文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也需要费一番功夫去进行汉语成语的研究。

上一篇:渣土车使用说明书下一篇:三有课堂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