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2024-08-20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精选7篇)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篇1

中西方洪水神话的异同

摘 要

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主要有以希腊和希伯来民族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以华夏民族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为代表的东方神话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洪水神话,从中探寻二者之间差异面,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中西方神话不同在于西方神话宣扬的是对天神力量的崇拜,中国神话则表现的是对人的坚强意志的肯定。

关键字 洪水神话;中国;希伯来;希腊;民族

Abstract

181 countries and national flood story found in the world, including Greek and Hebrew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myth and China Da Yu ethnic, Nvwo replenish the sk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Oriental mythology to make comparison.By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from which to explore and Western Flood Myth differences in the surface, you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flood myth on survivors from the myth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worldwide.Obtained in Western myth is that Western mythology to promote the worship of the god force, Chinese mythology, the performance is definitely strong-willed person.Key words: flood myth;Chinese;Hebrew;Greek;national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西洪水神话的相同之处...................................2 1.1中国洪水神话简介.............................................2 1.1.1鲧禹治水...........................................2 1.1.2女娲伏羲...........................................3 1.2西方洪水简介.................................................3 1.2.1古希腊洪水神话《皮拉和丢卡利翁》简介...............4 1.2.2古希伯来洪水神话简介...............................5 1.3中西洪水神话的相似...........................................6 1.3.1中西洪水神话在特定事物上的相似性...................6 1.3.2中西洪水神话故事类似性的客观原因...................6 1.3.3中西先民将洪水神化的主观原因.......................7 第二章 中西洪水神话的不同点.....................................8 2.1中西洪水神话差异性...........................................8 2.1.1人类遭遇洪水的原因差异.............................8 2.1.2人类面对洪水的态度差异.............................8 2.1.3有关人类延续的结局的差异...........................9 2.2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差异........................................10 2.2.1差异性原因........................................10 2.2.2神定胜人与人定胜天................................10 2.2.3个人意识与集体观念................................11 2.2.4务实精神与超越精神................................11 第三章 洪水神话启示............................................12 3.1希伯来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12 3.2希腊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12 3.3中国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13 结 语..........................................................13 参考文献.......................................................15

前 言

洪水神话是世界上广泛流传的一个著名神话,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这个神话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洪水神话加以解读。洪水神话具有世界性,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均有流传,并具有某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马克·埃萨克(Mark Isaak)2002 年在网上发布的《世界各地洪水故事》一书,显示世界上已有一百八十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对洪水神话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与论争。邓迪斯教授在《洪水神话》一书中,将英语世界有关这个问题的成果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圣经》挪亚故事的分析;二是有关洪水故事的比较研究;三是世界各地洪水神话的调查;四是洪水神话在神学和地质学领域引起的论争。下面,我们就以这本书为主,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国外洪水神话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下简介,以拓展对我国洪水神话研究的视野。了解中西洪水神话的故事背景,发现中西洪水神话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及差异性原因,以及从三地区洪水神话中我们得到的有益启示。通过研究中西洪水神话的异同,来发掘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和中西不同民族的差异性,为对深入了解中西文化方面做出一定力量。其中以希腊和希伯来民族为代表的西方神话和以华夏民族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为代表的东方神话做出对比。通过比较中西洪水神话,从中探寻中西洪水神话差异面,从神话的交流和传承中可以窥见洪水遗民神话的世界性。

第一章 中西洪水神话的相同之处

1.1中国洪水神话简介

我国许多民族都流传着有关洪水的神话传说,如著名的鲸禹治水、女蜗伏羲等。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神话,不同地区或民族的神话内容还有些差别。下面分别介绍三个地区洪水神话的传说。

1.1.1鲧禹治水

中国的洪水神话相当丰富,不仅汉族史志和民俗资料中有,而且散见于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中。至于鲧禹治水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中国洪水神话的主要情节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离骚》)

大约在4000多年前,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天柱折断,导致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

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但是洪水太严重了,他东堵西防,填了九年,洪水仍然铺天盖地,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告诉鲧,天庭中有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为了制服洪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救黎民百姓。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派祝融杀于羽山之野。鲧虽然被杀,但是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复活,就令一位神人用“吴刀”把他的肚子剖开。这时,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即长着双角的龙。虬龙盘曲腾跃,升上 2

天空,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大禹毫不留情地镇压那些兴风作浪的恶神。首先是驱逐了狂暴的水神共工,然后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大禹制服了洪水, 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1.1.2女娲伏羲

女蜗伏羲是更远古的洪水传说,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大洪水之后,女娲曾补天、立地, 除杀毒虫猛兽,积芦灰以止滔水,安定生民。女始祖名叫巫娘、巫仰、龟婆、榜妹等下六个蛋,孵出龙、蛇、虎、雷公、魔鬼以及人类始祖姜央,他们分管天地,雷公与姜央闹矛盾,争夺掌管天地的权力。雷公下凡劈姜央,被捉住关在笼子,姜央因事外出,嘱咐孩子们(名叫伏羲、女娲)看管好雷公,但兄妹俩由于怜悯心而帮助雷公逃脱。雷公逃走前,送给两兄妹一颗牙齿,叫他们赶快种下,并告诉他们,洪水即将淹灭天下,雷公发下大洪水,人类全被淹死,只有兄妹俩躲在雷公赠送的牙齿所长出的大葫芦中幸存。为了再繁衍人类,兄妹婚配,繁衍后代。

关于雷公发大水原因还有一说:雷公纵雷雨伤人,人类上天告状,导致上天囚禁他以防止灾害的发生。雷公施诡计逃脱后,为一已之私发洪水报复人类。

1.2西方洪水简介

1.2.1古希腊洪水神话《皮拉和丢卡利翁》简介

在青铜人类的时代,世界的主宰宙斯不断地听到这代人的恶行,他决定扮作凡人降临到人间去查看。来到地上后,发现情况比传说中的还要严重。一天,快要深夜时,他走进阿耳卡狄亚国王吕卡翁的大厅里,吕卡翁不仅待客冷淡,而且残暴成性。宙斯神以神奇的法力,表明自己不是凡人,其他人见此都跪下来向他顶礼膜拜。但国王吕卡翁却不以为然,嘲笑人们虔诚的祈祷。吕卡翁说,“看看他到底是凡人还是神!”于是,国王暗自决定趁着来客半夜熟睡的时候将他杀害。在这之前国王吕卡翁首先悄悄杀了一个可怜人,让人剁下他的四肢,然后扔在滚开的水里煮,其余部分放在火上烤,以此作为晚餐献给宙斯神。

宙斯神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被激怒了,从餐桌上跳起来,唤来一团复仇的怒火,投放在这个不仁不义的国王的宫院里。国王惊恐万分,想逃到宫外去。可是吕卡翁国王变成了一只嗜血成性的恶狼。

宙斯看到了世人极度的罪恶后,回到圣山与诸神商量,决定根除地上败坏的人类。他决定向地下降下暴雨,用洪水灭绝人类。于是神释放出夹雨的南风。南风接受了命令,扇动着湿漉漉的翅膀直扑地面。顿时,雷声隆隆,大雨如注。暴风雨摧残了地里的庄稼。农民的希望破灭了,整整一年的辛劳都白费了。

海神把所有的河流都召集起来,说:“你们应该掀起狂澜,吞没房屋,冲垮堤坝!”他们都听从他的命令。海神亲自上阵,撞击大地,为洪水开路。河水汹涌澎河,势不可挡。泛滥的洪水涌上田野,犹如狂暴的野兽,冲倒庙宇和房屋。水势不断上涨,不久便淹没了宫殿,连塔尖也卷入湍急的漩涡中。顷刻间,水陆莫辨,整个大地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人类面对滔滔的洪水,绝望地寻找救命的办法。有的爬上山顶,有的驾起木船,航行在淹没的房顶上。大水一直漫过了葡萄园,船底扫过了葡萄架。鱼儿在枝蔓间挣扎,满山遍野逃遁的野猪被浪涛吞没,淹死。一群群人都被洪水冲走,幸免于难的人后来也饿死在光秃秃的山顶上。

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事先得到父亲的警告,造了一条大船。当洪水到来时,他和妻子皮拉驾船驶往帕耳那索斯。宙斯召唤大水淹没大地,报

复了人类。他从天上俯视人间,看到千千万万的人中只剩下一对可怜的人,漂在水面上,这对夫妇善良而信仰神。宙斯平熄了怒火。他退走了洪水,大地复原。

丢卡利翁和妻子皮拉,两个孤单的人在这荒凉的世界上,他们希望创造被消灭的人类,向女神忒弥斯恳求如何创造已经灭亡了的一代人类,帮助沉沦的世界再生。女神教会了他把灵魂给予泥人的技术。按照女神的命令,把石块朝身后扔去。一种奇迹出现了:石头突然 不再坚硬、松脆,而是变得柔软,巨大,逐渐成形。人的模样开始显现出来,可是还没有完全成型,石头上湿润的泥土变成了块块肌肉,结实坚硬的石头变成了骨头,石块间的纹路变成了人的脉络。丢卡利翁往后扔的石块都变成男人,而妻子皮拉扔的石头全变成了女人。直到今天人类并不否认他们的起源和来历。这是坚强、刻苦、勤劳的一代。

1.2.2古希伯来洪水神话简介

传播最广的洪水神话来自圣经中记载的希伯来人的洪水故事“诺亚方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 它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希伯来洪水神话的主要情节是: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亚当活了930岁,他和夏娃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此后,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并且由于堕落的本性人的怨恨与恶念与日俱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创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于是上帝选择留下善人诺亚一家,嘱咐诺亚造一只方舟, 携带每种生物雌雄各一只,入方舟避难。大雨倾盆连下四十昼夜,整个世界洪水滔天,只有方舟幸存。诺亚方舟停靠在亚 5

拉腊山上。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乌鸦和鸽子试探水势,待鸽子叼来新的橄榄叶后意味着春回大地,洪水退去,才走出方舟,之后人类才得以保存。从此人类和各种生物重新开始繁衍。

1.3中西洪水神话的相似

洪水神话作为民俗艺术同样具有传承性,其传承性是指洪水神话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 即这样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譬如五个神话故事尽管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但是都存在洪水扰人、洪水灭世基本相似的情节,有学者将之总结为三个情节段:1.天神发洪水毁灭人类 ;2.人类得到帮助劫后余生;3.大洪水被战胜。

1.3.1中西洪水神话在特定事物上的相似性

洪水神话既与人类某种本质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又蕴藏着许多与各民族独特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信息。因此不难理解神话之间往往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相似性可从以下几点看出。第一,中西洪水神话中都不可避免洪水这一主要事物,洪水这个事物,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民族中都有出现。第二,中西洪水神话中都出现了“神”这一概念。第三,主人公在躲避洪水时所运用的逃生事物是类似的。中国的“女蜗伏羲”神话故事中,女娲和伏羲俩是躲在雷公赠送的牙齿所长出的大葫芦中,才得以幸存下来;西方希腊“皮拉和丢卡利翁”神话故事中,皮拉和丢卡利翁是在船上,才避免洪水的冲击。希伯来神话故事中诺亚在方舟上,才幸免于难。由此可见这几个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类似的事物,或说一种容器,来躲过洪水。

1.3.2中西洪水神话故事类似性的客观原因

华夏、希腊和希伯来这三个古老民族的洪水故事虽存在很大差异,但有

一点是一致的,即在远古时都发生过一次历时长久,影响广泛,灾害严重的大洪水。传说纵然不可当正史信之,但洪水故事居然在各个民族中广泛流传,大大增加了其可信度。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史前时期都出现过一次世界级的大洪水。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艰苦的条件下与自然作斗争,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似乎只有在大洪水这一点上有共识,所以研究世界各民族的洪水故事对研究人类远古时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都有帮助。

中外古籍一些文献记载如下:

“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山海经·海内篇》

“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淮南子·览冥训》

“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季尔加米士史诗》

“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

“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 玛雅圣书

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这一客观因素对洪水神化故事重大意义。

1.3.3中西先民将洪水神化的主观原因

无论华夏、希腊、还是古希伯来民族,遇到洪水,都从万物有灵的这个观念出发,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世界,洪水都是他对人类的惩罚。

中西先民将洪水神化的原因,一方面不可避免有宗教宣传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在于古代先民在不屈不饶与自然斗争中反映出来的无奈。人类愿意把自然力量和自然现象人物化,这些物化了的形象便成了受人们尊奉的神。人类希望拜神、敬神,来避免天灾。那时候的先民在不了解洪水形成的科学客观原因的情况下,主观把洪水神化,希望神能够解救他们,避免灾祸。

在这几个神话故事中,都出现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个英雄人物是神或者在神的指引之下,帮助人类,征服洪水,赢得希望。神话中英雄式的人物反映了先民征服洪水的愿望,诺亚,丢卡利翁,大禹,女娲,这些人物的出现正是某些英雄人物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 中西洪水神话的不同点

2.1中西洪水神话差异性

2.1.1人类遭遇洪水的原因差异

西方洪水的起因在于人类的邪恶,导致上帝发怒借洪水毁灭世界。洪水彻底消灭无序的世界, 只留下具有良好道德并且忠于上帝的臣民。

我国古人把洪水起因看成自然灾害,或者至少可以说洪水起因不明,因此中国洪水神话缺少或者至少是淡化了上帝惩罚人类的母题。《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里的描写侧重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看不到上帝之手在操纵。

由此可见中西洪水神话中人类遭遇洪水的原因不同。

2.1.2人类面对洪水的态度差异

希腊洪水神话中丢卡利翁得到普罗米修斯的洪水警示,没有告知其他人,自己造了一只船,在洪水来临时与妻子皮拉乘船漂往帕尔那索斯山。丢卡利翁遇到洪水以后想到的只是自己如何躲避这场灾祸,对于神的惩罚不敢有丝毫怨言,更不敢反抗。西方的希伯来洪水神话故事中,同样也是,诺亚只是

自己造了方舟,没有告诉别人,不敢违抗上帝的意思。

中国神话中人类却勇敢地与洪水做斗争。雷公逃脱之后发洪水来报复人类的时候,人类没有逃跑,而是直上九天,去找天帝告状,天帝只能命令水神立即退水。还有鲧禹父子作为人类的立场,为了人民安居乐业,不受洪水的侵害,前赴后继,不屈不饶,最后战胜了洪水。

面对可怕的洪水时,中西方神话里,人类的态度不同,一个是安于现状,不敢反抗,只知道逃避。另一个是与洪水不屈不饶的做斗争。

2.1.3有关人类延续的结局的差异

希腊洪水神话还包含有“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母题。丢卡利翁夫妇事先得到其父普罗米修斯关于洪水的警示,逃过了灭顶之灾,成为洪水过后仅存的人类,即“洪水遗民”。陷于孤寂的丢卡利翁夫妻向忒弥斯女神哭诉祈祷,女神指点创造人类的技术。

我国的洪水神话中以兄妹婚传宗接代而继续繁衍人类者为最多的一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伏羲和女娲。在后世描绘中伏羲女娲鳞身蛇躯交尾,其意自明。女娲与伏羲相婚,唐李冗《独异志》卷下表述更为具体。书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女娲与伏羲点香观烟以散合为据,确定是否相婚。《独异志》将其行为看成是“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说之大略”。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对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也有记述。当时,洪水横贯九州,淹没人类。女娲与伏羲避水逃到一岛,称葫芦匏。为使人类续延,女娲与伏羲相婚,生育子女。此说在西南区域苗瑶等族流传颇为广泛。《中华古今注》与《独异志》记述女娲与伏羲相婚,从不同角度表明其衍生子孙的目的。

2.2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2.2.1差异性原因

首先在于其传播方式多是口传心记, 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 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 也是再创作者, 使得洪水神话作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次因洪水神话所反映的史前社会状况的不同、孕育洪水神话的地域环境的不同以及群体意识、智慧、心理和信仰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洪水神话又呈现出各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正是这样才造成中西洪水神话上的差异,从而折射出了中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2.2.2神定胜人与人定胜天

希腊和希伯来的洪水神话强调人类的毁灭是由人类的罪恶带来的,洪水代表神意,是天帝惩罚人类的手段,将洪水灭绝人类的原因归结在人类自身的罪恶上。洪水遗民丢卡利翁夫妇和诺亚一家能够逃脱洪水的原因,在于他们敬畏神明,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善人”,幸存归功于他们的善良与敬神赢得了天帝的宽恕,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解释的意味。当人类再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就会把这些痛苦与苦难同人自身的道德过失联系起来,就很自然会形成一种自我批判的传统。

在中国的洪水神话中,洪水不过是一些水神的个人行为。“洪从共声”,“江从工声”,共工实际上是洪水的形象化罢了。从水神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对华夏民族而言,洪水并不与自身的道德相关,并不代表神意惩罚人类,而只是一种自然灾害。既然如此,人类要生存下去,要做的就不是道德反省和祈求天帝的宽恕,而是积极地治理洪水。中国的洪水神话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现实性的生存斗争,一种积极务实的思考角度。

中国神话强调的是某个邪恶的个体与众神和众人的矛盾造成洪水滔天,只有少数人是罪恶的。而西方却是上帝想要毁灭罪恶的人类而发动洪水,是对多数罪恶的人的,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2.2.3个人意识与集体观念

这几个神话中虽然都有英雄式的人物出现,但是中西洪水神话中体现的英雄主义确实不同的,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是集体为重的英雄主义。

希腊洪水神话和希伯来洪水神话中,主人公都没有告知周围的人避难,而是自己保命。希腊神话中常常张扬的是一种个体本位的英雄主义。但同时,却又对这种个体行为而产生孤独感。在中国洪水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英雄人物面对人民苦难的挺身而出的集体利益观念。作为人类母亲的女娲,看见他的孩子们饱受洪水之苦,只得不辞辛劳担负起补天治水的重任。这体现了深重的厚生爱民意识。鲧治水失败被杀,三年尸体不腐,孕育出儿子禹为完成他的事业,其出发点也同样不是一己之利。禹治理洪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禹的心中关注着受苦的群众,他娶了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燕尔,不仅新婚只在家呆了四天,个人的衣食居室,统统放在次要地位,一切以治水为重,正是这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他投身于这场生死成功都未可预卜的斗争。也正是这样,大禹在治水成功后,他的这段生活被传为佳话。

2.2.4务实精神与超越精神

中国洪水神话的治水母题反映出我国古人把洪水起因看成自然灾害, 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首先,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性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 我们的先民在黄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若无大的灾荒, 只要勤于耕作, 总会有所收获。这种简单而又重复的生产方式, 使得我们的先民注重实际, 轻视理论, 追求功利, 讲求实用, 养成了重实际、轻玄想的务实精神。其次, 我国属于世界上灾害较多的国家。我们始祖生活的黄河流域曾是一个经常遭受洪水泛滥危害的地带, 这里灌木丛生, 沼泽里有毒蛇猛兽出没。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先民必须尽人力与大自然斗争, 靠部族的共同奋斗才能获取生活所需。

西方洪水神话孕育了西方文化的超越精神。人类道德堕落时神会主持惩 11

罚, 获救的人类得以超越旧生活, 摆脱旧世界的束缚, 重新开始新人类的生活, 追求更高的自由状态。这种神话反映出西方人对无道德生活的谴责意识, 证明西方人对生活的意义与道德的重视。人类原罪的潜意识常常提醒西方人注意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 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 也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反思人性和批判现实的思维方式, 进而奠定西方文化在不断的自身否定中进步向前的趋势。

第三章 洪水神话启示

3.1希伯来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

《圣经》宣扬的是“原罪观”、“救赎观”,唯有神才是真正的救世主。耶和华后悔造人于地.让洪水泛滥了40天,起因便来自干人类的罪恶。而人类的堕落恰恰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原罪”繁衍。遗明确告诉了人们一条准则,只有至高无七的神才能使人类得以“救赎”,并要为自身的罪过付出惨痛的代价。当人类感到唯有信奉主神才能拯救自己时,实际上就等于加重了人类自身的崇拜意识。上帝承诺让地上的人“生养众多,昌盛繁茂”。便是诺亚虔诚膜拜和丰盛祭祀的结果。因此,敬威上帝、信仰和服从上帝,便成了最根本的、不可动摇的绝对戒命。人类谦卑地承认自己要依赖于神的权力,恳求神的怜悯,保护他们免擅各种威胁,在痛苦和悲哀中将自己的是魂从躯体的重负下解脱出来,这就是《圣经》宗教上的意味。因此希伯来人宣传了宗教信仰。

3.2希腊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

希腊神话中的原始宗教是自然崇拜,人类把自然力量和自然现象人物

化,这些物化了的形象便成了受人们尊奉的神。它宣扬的是“惩恶扬善”的人类道德观。和圣经大规模的造神运动相反的是希腊神话将神凡人化,是在揭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当神创造了人的时候,似乎便预先规定了人类的道德使命。人类的求善弃恶在某种程度上让自身更加依附于神灵,并且屈从于神的意志。从自然崇拜判多神崇拜,希腊神话产生出了一种宗教宽容精神,本是神圣严肃的神在希腊神话中则成了人和人性的最完美的表现,神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因而对神的景仰与崇拜代表了希腊人对人本身和人性的完美追求。

3.3中国洪水神话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神话教给后世人民的不是逃避,而是与灾难进行殊死的斗争。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强的品质。它同时还体现了这样的主题:有一个或者类似于神人为了救民于水火,牺牲了个人利益,面对可怕的灾难。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女性始祖女娲,都是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使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它体现了我国中华民族信仰所谓神人,并非“上帝”。因此,治水的成功与失败,注定了大禹和他的生父鲧在中国神话和历史上完全不同的声誉:治水的胜者禹理所当然地登上社会权力的顶端,成为万民拥戴的万王之王;治水的失败者鲧却不得不面对死有余辜的厄运。这也反映了中古时期“治水为王”的理念。中华大地几千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水多了为涝灾,水少了为旱灾。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当然就能成为民族英雄而称王。

结 语

总之,在世界各地流传的洪水神话, 有许多基本相似点, 是个世界性的神话母题。神话母题产生并且发展于一个民族特定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中,表现了一个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民族洪水神话故事也会产生差异性,从中西洪水神话来看,洪水产生的原因有差异;面对洪水也有个体避祸和集体治水的差异;在洪水之后希腊神话中再造人类母题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可以找到不同的叙述,但在汉民族神话中则不见踪影。在探求中西洪水神话母题的差异的原因时,西方神话宣扬的是对天神力量的崇拜,即神定胜天,中国神话则表现的是对人的坚强意志的肯定,即人定胜天;西方神话表露出人类最初的个人集体,而中国神话则赞扬了治水英雄的集向洪水宣战、向文明进军的幻想曲,它深刻地体现集体主义观念。分析解剖各个民族洪水神话的传承性性和变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特征, 认识民族性格的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英]詹·乔·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译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2]圣经·创世纪[M].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南京.

[3]叶舒宪.神话一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 张启成.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6] 叶舒宪.洪水神话与生态政治,天涯[J].1999年第1期.

[7]冷和平.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洪水神话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J].2003,12. [8]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the NORTHERN FORUM,2002年第2期(总第172期).

[9] 乐黛云.中国洪水神话大禹治水,神州学人[J].1999-01.

[10]林秀琴.神话一原型批评[OL].中国文化网,更新时间:2004—12—12. [11] 女娲[OL].,2005-7-2.

[12] 中西神话比较及其影响论[OL].深圳新闻网,2005-01-06.

[13]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人类祖先的共同回忆一大洪水传说[OL].网易旅游论坛,2007—8—21.

[14]世纪文学——修真系列:第一卷,圣者的诞生第六节,虹[OL].世纪文学网,2007—8—21.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篇2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例如人们的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 在人们的生活中, 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 而“衣”排在第一位, 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古代, 人们的服装与现在的服饰无法比, 更谈不上美丽可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服饰的演变过程总要小于其继承前代的部分。可以说, 从人们制作与设计服饰开始, 中西方的服饰设计与风貌形态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不同区域或民族的服饰发展沿着不同的轨迹向前行驶, 因此也就有了现在中西方服饰巨大的设计差别。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中西方服饰起源、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进而对两者发展、融合与创新提出一些探讨。

一、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起源

在人们的生活中, 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 而“衣”排在第一位, 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方面, 服装亦是一种文化, 由于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 因此导致中西方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

从服装文化的源流来看, 中国服饰的文化是单一性的文化, 而西方服装文化则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我国五千年的古文明起源于黄河, 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西部有着帕米尔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 而在最北方有着广阔寒冷的大草原, 因此在文明发展中是独立的, 不受其他文明影响。并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保持着自家的特点, 形成了持续性的主干脉络清晰的中华文明, 并且以脊梁的作用贯穿整个历史变革。

在这样的环境下, 中国服饰保持着独特的特点, 在黄帝、尧舜时期, 我国人民已经在服装设计理念中采用上衣下裳服装形制。在研究学家挖掘出来的雕刻的人像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像就是采用的这种服饰设计样式, 上面的衣服延长到膝盖, 衣襟右掩相叠, 称为右衽, 形成了交汇的领口, 腰上用一根宽的绳子来固定着, 下身穿着围裳。在我国古代认为把右衽的服装以及扎束头发的装扮是文明的象征, 并且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 将披发而左衽的民族认为是低等民族的象征。孔子曾经感叹道:“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反观西方古代文化, 它的起源地在地中海沿岸, 由于古希腊的文明受到周围地区的例如以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西北小亚细亚文明为首的文化影响, 使得古希腊文明出现了文化发展中的碰撞, 为西方文化的发展逐渐奠定了基础。

西方服装文化也是如此, 由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宜人, 因此孕育了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 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羊毛中提取的纤维做的编织物披在身上, 是当时最初的服装。在一座公元前三千年的石像上面可以看到字写着:“妇女与国王的身着包缠形的围裙和大披巾。束穗状羊毛组成了多层荷叶边。”

与此同时, 古埃及文明在非洲北端的尼罗河流域诞生了。据科学家考究, 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亚麻纤维的区域, 由于气候炎热, 因此古埃及人一般都会穿着很少, 在社会底层的阶级都处于裸体状态, 或者用一片破布将下身遮住, 形成胯裙或围裙。而在上层阶级的人们也会穿着围裙, 但是有着整齐的类似放射状的衣褶。这代表着太阳照耀的光芒, 因为古埃及的人们崇拜太阳神。

在公元前1760-1460年, 被誉为古代世界最美的文明之一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进入了鼎盛的时期, 它被人成为希腊上古文明的爱琴海文明, 在当时享誉盛名。在宫殿中墙壁上的人物与小雕像上服饰的制作工艺, 在以后的将近三千余年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女性雕像中袒胸露乳的紧身短上衣, 下面是荷叶褶边状多层下摆重叠的喇叭裙, 整体造型典雅, 精致, 与十九世纪的欧洲流行服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 巴尔干半岛居住的西北伊利里亚的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 当时的希腊文化几近毁之一旦, 失去了与当时世界的联系, 原来发展的古代文明全被毁坏, 服饰上的亮丽设计与造型完全被湮灭, 而取代它的是与原有的米诺斯服装完全不同的风格, 主要以披、挂、包、缠类的服饰为主, 显得简朴和谐。在古希腊的服饰与面料中, 都是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古文明影响, 披挂等服饰是古埃及人民常穿着的服饰, 是文明的象征, 在裁剪的服饰却被认为是野蛮的标志, 甚至在一些地区会被判为死刑。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服饰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 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明与文化的影响, 因此有着独立性的特点, 而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服饰文化因为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多种古文明影响, 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中西方服饰设计中的对比

服装, 一般是通过工艺制作而成, 因此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在中西方服饰由于穿着观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在设计中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各有特点, 具体比较如下:

第一, 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 外观平直宽松;而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 贴身合体。由于中西服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人体的姿势不同, 因此在服装的设计结构中也有着明显差异。中国服饰在量体裁衣是按照人们在站着事后的静态姿势设计的, 而我国古代的中式服饰在量制的时候就让人体两臂展开, 两腿稍微叉开的姿势测量, 因此服装设计出来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人们穿在身上显得平直宽松、朴实大方, 有利于劳动。当人们身着中式服饰时, 蹲坐迈步都方便, 不受拘束。一般中式服饰的结构特征是上肩部分没有预留的肩缝, 前后两片衣片相连接, 有的袖子也是从衣身中缝制出来。在中式服饰中, 并没有“袖长”这个词, 而是用“出手”代替, 因为如果衣料不够宽, 都在衣服左右衣袖中加上罩袖。“出手”是指从人的审题中心向两锅手掌位置的尺寸, 而按照西式服饰的测量标准, “出手”应该是测量人身体的半个肩宽与上肢长度两个部位的数据。

因此中式服饰在晾晒等方面都十分方便, 因为中国服饰是几片布片相连接, 所以前后片与衣袖都是在连接的布料上裁剪。而裁剪的郭成十分简单, 只要将衣服的布料折成四部分, 然后将掖下和上腰位置多余的衣料去除, 形成一十字形的布片。接着在前面的衣料中剪开, 修剪出一个桃形的前襟即可。在另一方面, 中式服饰大部分结构以直线为主, 很少利用弧线和曲线, 因此在缝制过程中只要顺着袖底缝和两侧摆缝将前后的布料缝制就可以。因此大部分中式服饰都是直线型、平面型的服饰, 并不像西方服饰那样分为胸围、腰围、臀围等部分, 一般中国服饰腰部都是直线, 并稍微有些斜势, 下摆偏大。而中国的裤、裙一般与上衣结构类似, 是平面型的, 一般裤子没有裤缝, 都是前后两片相连, 可以不分前后穿。裤子口较为宽松, 穿着的时候要折叠然后系腰带, 腰与臀部大小一样, 一般整条裤子都是前后两片构成。在剪裁的时候也是分为四部分, 以直线或斜线为主构成。而中式的裙子设计更为简单, 一般将长方形的布料裁剪, 围在身上即可。由于褶子较多, 在民间有着“百褶裙”之称。

反观西服一般都是十分强调体型的突出,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身”, 因此在设计结构上较为复杂。主要以人身体结构的整个躯干、胳膊、腿的局部, 设计出衣服的主要部位, 并加上一些其他的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而衣服的各个部分, 也是根据人的外型轮廓的比例来裁剪的, 比如较大的胸围、细小的腰围等, 因此构成了不规则的衣身。西式服装整体看是一种曲线状的立体服装, 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后衣片是分割式, 整件衣服由许多布片组成, 而且轮廓呈现出曲线。以上衣来说, 是胸围部分较为宽阔, 而腰身较为收束, 肩部有斜度。整体的造型丰富, 并且有着高低起伏的立体效果, 与人的体型相一致。而西式裤子也与中式不同, 一般是紧收腰型, 穿的时候要在前后或者旁边开襟, 否则穿不进去。裤子由四片组成, 两侧有裤缝, 沿着裤缝的两边是严格按照人体结构曲线设计, 上面较为宽顺, 而下面稍微窄而直。由于与人体结构相一致, 因此在穿着的时候不能前后互换。

虽然中西服饰造型结构不同, 但是两者都是按照人体结构为设计依据的。由于中式服饰是整片相连的居多, 因此穿在身上之后, 一些部位褶皱较多, 并且显得宽松;而西式服饰由于由许多布片组成, 因此较为分散, 穿着在身上显得十分合体, 空隙较少, 因此褶皱显得较少。

第二, 中式服饰的设计显得封闭、含蓄, 而西式服饰的设计开放、显露。在服装设计中, 有人也称它为样式和造型, 一般我们所说的造型就是服装的外型样子, 是从整体来看, 比如当前的H型裙或者紧身的运动服等;而样式指的是服装在剪裁中的内部修饰, 从小处着眼。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中, 要求将人们紧紧包裹起来, 衣领都不留空隙, 而衣身较为空荡, 象一个大麻袋, 显得封闭与保守。在几千年来, 中国无论男女都是大袍子, 也就是下相连的“深衣制”。

而在西方社会, 人们注重展现人体的美丽, 因此在服装设计上显得较为开放, 各种袒露的造型是西式服饰的主流。一般都是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 轮番着被设计师所运用。在夏季, 一般妇女都喜欢半透明材质的纱裙, 显得玲珑剔透, 就像轻纱裹身, 美妙而吸引人。西方的服装学家认为, 在造型上的显露, 是对于美的最好展示。而西式服饰中, 除了有的造型上显得袒露尺外, 也有讲究遮掩的服饰, 但他们的裹身与中式的不同, 而是立体的。服装设计上较为立体而富有曲线, 使人体自然美凸显出来。尤其近年来流行的紧身牛仔裤就有这种功能, 随然裹身, 但是能给你审美感受, 让人显得富有勃勃生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遮掩有时比袒露更有吸引力, 遮掩可以说既是遮盖、又是刺激, 掩遮阻碍会产生奇妙莫测的心理效果。”可以说西式服装无论在袒露还是裹身的设计, 都是服装创新与开放的表现。

三、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19世纪, 由于外国文化的侵入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因此在服装设计剪裁上中西方出现了融合与碰撞。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 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 例如西方服饰虽然紧紧包裹着身体, 却对女性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而肥大的中国服饰也显得呆板与封闭, 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西方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 向着相反的特点迈进。东方的服饰逐渐变得紧身, 并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 是服装显得更加贴近身体, 而西方的服装逐渐走出过分突出紧身的特点, 而是让女性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 中西方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

西方对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敬仰的心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发表了“中国风”系列。他对于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有着新的灵感。在流失年代, 东西方服饰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互相撞击, 互相融合, 高等的服装设计逐渐平民化, 并且向国际化发展。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 将东方的传统服装剪裁, 设计出具有曲线而不合体的肥大的服饰, 这种服饰与西方的截然不同, 但是迎合当时反体制思想, 给世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促进了人们的服装消费。

近几年, 中国的服装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了一批杰出的服装设计师, 这使得中国的服装行业恢复了青春。尽管人们对西方服饰有着好奇心理, 但是依然有着独特的“中国情结”。比如唐装与旗袍纷纷复兴起来, 服装设计师将原有的服饰特征进行改良, 有着自己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特点, 在服装语言表达上有着新鲜的感觉, 也显得成熟得多, 丰富得多。

在几年前, 身着2004/2005秋冬款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服饰的模特在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缓缓走出来, 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多种特色的以中国旗袍为原型的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展示出来, 他们下身着缝制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 整体有着整条龙的图腾造型, 并且用中国传统服饰的材料以及编织技巧缝制而成, 显得极富有中国风。这是美国著名设计师Tom Ford用独特而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浓重的一笔句号。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 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 而前者在意遮隐之。”他对于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正确的认知, 中西方服饰文化与造型设计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服饰文化有着单一性, 而西方服装有着多元性的特征, 这与两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是分不开的。在发展中, 我们应当将服装作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 注重形式, 将创新性大于继承性, 通过不断融合与改良, 将原有的服装设计弊端去除, 发扬自己独有的特点, 才能使中西方服饰有着更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导致中西服饰在设计理念与外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服饰设计上的融合。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两者谁更有在设计上胜一筹, 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下使两者保持着民族性与特征。在未来的服装设计趋势是多元化的, 我们在服装设计理念上应当更注重对个性的突出与精神文化的挖掘, 从中找到融合的切入点, 在在明辨的基础上继承发扬, 才能符合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迎.清水出芙蓉——浅析亚洲美白形象的流行[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连敏, 吴慧雯, 赵肖倩, 陈东生.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流式培养模式[J].纺织教育;2008年04期.

[3]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

[4]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5]潘磊.孟媛媛.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2期.

[6]陶辉.略论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的互补性[J].纺织导报.2002年06期.

[7]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06年04期.

[8]郑茜.姚艳菊.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05年10期.

[9]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刘春生.浅谈服装结构课中人体模型的立体试型[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11]梁宇.李曼.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世界博览.1985年05期.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 篇3

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是人类文明最早一缕绮艳无比的曙光。反应了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展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和起点,人类各种精神活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等,都是从这里起步,构成人类学科异常壮丽的景观。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

我们无法知道神话起源的时代,它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性。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在任何原始部落中,即使没有文字,但图腾崇拜、原始巫术、祖先崇拜、神话传说都是相当繁盛的。在文献资料中,神话总是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它简直是人类各种精神活动的起源,诸如文学、宗教、艺术等等,无不可以追溯至原始神话。倘若我们审视今天依旧在传衍的文化形态,就不难发现,这些文明无不是从原始神话走入现代文明。

如果从原始先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来探讨神话的起源,困惑,恐惧,崇拜是神话产生的心理根源,并且各种神话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神话传说和原始的基督教文化。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也是从神话传说开始,例如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卜辞中,触目皆是祭祀祖先之灵的繁琐方式,求助天神地祗赐福的虔诚特写。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殷周民族的起源,是当时史诗性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神话色彩。《诗经》开篇的《五帝本纪》,基本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由此可见,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最早的历史文献都是虚构的神话与历史的真实搅拌和在一起的混合物,这因为人类的祖先对历史的起源不怎么了解,他们只有凭借神话才能对那些令人迷惑不解的事物得到一种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又由于最早的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人们要追溯的历史就只有那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了,这些也是最容易流传和保存的了。不过如果从严谨的历史学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些自然算不得信史,但是如果要构筑远古时期文字未产生之前那段历史的话,除了依靠现代的考古学手段,也的依靠这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了。

二、中西神话中的“创世”

有关天地形成或起源一定时古人感到最困惑的事情吧,因而他们创造了很多的神话来试图圆满地给以解释。他们认为天地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载体,现有天地然后才有了万物。没有天地,自然也就没有了万物。关于创世神话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具有特色的创世神话。本文主要以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创世记》中五则神话的前三则: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对比研究。

(一)上帝造人与盘古开天辟地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创世记》开篇便说上帝创造万物的事。上帝是《圣经》中唯一的神,也称为“神”。《创世记》中记载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花了六天时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1}(p.1)有光之后,光被称为昼,暗被称为夜,这是第一天。第二天“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神称空气为天。”第三天,“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集处为海。”水陆就这样分开了,然后神又让地上生出青草和结了种子的菜蔬,还有结着果实的树木,让它们“各从其类” {2}(p.1)。第四天和第五天神分别造出了管理昼夜的太阳月亮和水里地上天中的活物。第六天就是神造人的日子了,“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出男女。” {3}(p.2)如此这样天地万物算是全部创造出来了,于是“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 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4}(p.2)要提到的是犹太系基督教的安息日就来源于此。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有关天地开辟的传说恐怕要数盘古开天辟地了。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文献就是三国时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遗憾的是这本书已经佚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我们只能在后人转述的著作中见到它的影子。“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5}(p.13)除此之外,以后的历代神话典籍中也颇有记载。托名梁朝任昉所撰的《述异记》在记述了盘古一系列开天辟地的事迹之后写到:“昉案: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 {6}(p.13)这里“生物始于盘古”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身体的四肢五体化为天的四极和五岳,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血液成为江河,经络成为地理,须发化为满天繁星,肌肉化为肥沃的田地,皮毛化为草木,牙齿和骨头化为金石,声音化为雷霆,呼吸化为风云,汗水化为甘露,而他身上的无数小虫变化成了千千万万的人类。所以他也是人类的始祖。

上帝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都是人类祖先在蒙昧时期对天地起源,万物之始的思考。虽然都具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是从客观上讲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两个传说都秉着天地先生,而后万物,最后是万物之灵长——人类的诞生。所不同的是《圣经》中上帝创世只用了区区六天,而盘古开天辟地却用了几个“万八千年”。从两者所经历的时间来看,后者的传说更接近于近代关于地质年代的考证:天地形成与亿万年之前。而且《圣经》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沿袭至今,对基督教尤其是犹太系基督教影响甚大,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虽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流传了千古,但是它并没有宗教色彩,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不大。

(二)亚當夏娃与伏羲、女娲兄妹

亚当和夏娃在西方的基督教史中,尤其是犹太教中,被视为人类的始祖。亚当是上帝创世时仿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第一个人类,为男性,被上帝安置在伊甸园之中。上帝又见他独自一人没有伴侣,就将“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预见配偶帮助他。” {7}(p.3)于是上帝就让他熟睡,取他的一块肋骨造了一个女人,领到亚当面前。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8}(p.4)亚当让女人做了他的妻子。在他们偷吃智慧之树的果实被被赶出伊甸园之后,给女人取名为夏娃,也就是众生之母。他们就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渐渐地,地上便充满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亚当夏娃也被西方尊为人类的祖先。

在中国也有与亚当夏娃类似的神话传说,即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由来已久。清朝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9}(p.22)这说明伏羲、女娲是兄妹关系。关于他们成婚的情况,唐朝李冗的《独异记》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10}(p.22)而后闻名远古的伏羲氏族便这样形成了。

亚当夏娃虽然被西方尊为人类祖先,但其意义基本也就止于此了。而伏羲在古史系统中位列三皇之首,女娲在一些典籍的排列中也被列为三皇之一,他们二人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有关他们的记述在先秦典籍及以后的历史古籍中屡见不鲜。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总结各种古籍补写《史记》之《三皇本纪》,比较全面地勾画了伏羲的事迹、功绩:“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3}(p.4)另外,伏羲传说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于儒家经典和诸子之书后,伏羲不仅被纳入了我国的古史系统,而且位居首席,是一位集始祖神和發明神于一身的中华人文始祖。与他同时代的女娲与他是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了人类。因而伏羲、女娲被尊为始祖,也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民族最早和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始祖。

(三)挪亚方舟和女娲补天

洪水是远古人民记忆中最深刻的大事件,大灾难。作为当时人们难以抵挡的大劫难,各民族的神话中常常把这劫难作为改天换地的转折,于是就有了借助于某种工具而留下幸存者,幸存者又继续造就人类的神话模式。

《创世纪》中的挪亚方舟便是遵从这个神话模式的一个典型。从上帝创世造人,将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他们在大地上生息繁衍了千百年后,人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11}(p.7)于是神要降下大水,淹没世界。然后这个时候有一个叫挪亚的完人,与神同行,于是神就他建造了可以躲避这场灭绝之灾的方舟——挪亚方舟,带着其全家和天下的鸟兽各取一公一母避于舟上。后来神降的大水淹没了一切高地,也淹死了一切活物,只剩下挪亚方舟的人和动物活了下来。当洪水退却,人们和动物走出方舟,重新繁衍生息,当然这个时候的人都是神眼中洁净的人,世界也就被更新了。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往古之时,天塌了,地陷了,到处是浩渺的大水,没有水的地方便是熊熊烈焰,猛兽恶禽袭击百姓。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而且凭人类本身无法消除这些灾难。于是超自然的女娲就出现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于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12}(p.25)

女娲在补天的传说中所充当的角色类似于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所不同的是上帝是“灭世”,而女娲是“救世”。这一“灭”一“救”就体现了在不同的文化概念中,神在人心目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上帝先创造了人类,然后又企图毁灭人类,最后拯救人类的也是上帝,这与基督教教义中将上帝看作是唯一的,不可亵渎的,与之同在即可得永生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西方人心目中的神有着神圣不可侵犯,一担拂了神意了便会招来灭顶之灾,可以说是畏神。而中国的女娲“救世”则与其明显不同。女娲是人类在面临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人类自身无法自救时,女娲是作为一个超自然力的代表出现,补天立极,使天地恢复正常,止住大水,杀死猛兽,彻底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女娲在神话中是一个女性形象,历来中国女性都被颂为具有自我牺牲的美德,女娲在补天之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元神惧灭。女娲救世牺牲了自我,也没有像上帝那样要求人类必须服从她。或许中国的神比西方的神更具有人文关怀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吧。

三、结语

以上是本文对西方《创世记》中五则神话中的前三则神话: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的对比研究。对神话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文字产生之前,没有文献资料记载的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进行研究。因为正像古老的问题:世界上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人类困惑的是天地如何形成,人类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些的起点又是什么呢?时至科学发达的今天对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正确回答,因此借助那些从祖先开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让我们能一窥真相的一角,这是研究神话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注释:

{1}{3}{4}{7}{8}{11}圣经[M].联合圣公会.2004

{2}{5}{6}{12}王德保.神话的由来.[M].中国人民大学.2004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篇4

希腊神话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它不仅是人类的文学瑰宝,也是一座思想宝库.虽然产生背景不同,其哲学思想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某些基本理念上却是相通的,当然也不乏相悖之处.本文以古代希腊神话的发展及神话人物形象的创造为切入点,简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起源,并着重对亚里士多德道德体系的“中道”与孔子道德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论述.

作 者:车美容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4)分类号:B932关键词:希腊神话 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 孔子 中庸之道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篇5

一、摘 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是指汉族的一些神话传说,道教的、佛教的以及远古的神话。而西方神话传说则主要包括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

1、主题上的相似

(1)神话都有十分相似的主题: 世界起源、人类起源、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等。如关于天地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中盘古生于浑沌之中,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传土作人。古希腊神话中卡俄斯与妻子浑沌之中先创光与昼, 然后创天地,天地生神族,神塑土作人。圣经中,造天地和造人的都是上帝。这意在说明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

在《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中宗凡滟从创世神话、造人神话、洪水神话、星宿神话、惩罚神话五大类型出发,对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中西先民对世界认识异同的根源,从而发掘民族早期中西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异同之处。

在《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中周含通过“创世造人”、“大洪水的传说”、“世界中心的山”、“天堂与地狱”这几个相似的主题进行比较,来探讨中西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共同之处。在《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中王颖认为在中西神话传说中, 存在着“ 创世造人”、“劫后重生”、“塔树通天”、“徒劳无功”等四个共同主题。在《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中西创世神话比较》中卢沁钰把西方的创世神话, 伊甸园神话, 挪亚方舟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 伏羲、女娲兄妹和女娲补天分别作的对比研究,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似处和差异性。在《从神话看中西古代文艺观的差异》中江宁康从起源类型、洪水类型、太阳类型、火的类型、英雄类型五个方面阐释主题内容的同异:天帝或神族创造出宇宙及人类, 人类的诞生与土地密不可分;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的天帝法力失灵而人世的疏浚水利见效, 神与人君合一,西方的神族法力无边,人世仰仗神赐才得以再生;文艺受神的掌管,日神掌管艺术并给人间以光和热,文艺有激扬人心的作用;火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中国由人世实践取得了火,古希腊人相信火自天来, 非人力可为;平定人类社会的英雄,在中国是人世的君王,在西方是借助神力并最终变成神的神人之子。

(2)对自然现象的神化的解释

如有名的洪水神话,中国是大禹治水、古希腊是丢卡利翁和皮拉、希伯来是诺亚方舟,还有比如,打雷了,古人无法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上的神仙在发脾气了。古希腊神话中掌管雷电的是天王宙斯,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也有雷公。人们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把大自然当作神来顶礼膜拜,并演绎生成种种神奇、浪漫的神话。例如,希腊神话中有太阳神阿波罗、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海神波塞冬,等等;中国的神话也有诸如水神共工,火神祝融,太阳神炎帝,等等。

(3)对古人原始生活的记述

神话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反映古人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壮举,记述部族起源、发展,以及部族战争的英雄神话与传说。比如,中国的古代神话“夸父追日”,反映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女儿“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她化作精卫鸟,衔石填海,这是古人颂扬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战争的一个片段:“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其实是原始部族战争的反映。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众多故事实质上是历史附会神话的产物。古希腊神话也有众多的英雄传说,比如:大力神赫拉克里斯立了十二大功,被高尔基称为“人类最早的劳动模范”;伊阿宋为了个人荣誉,率领众英雄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夺取了金羊毛;奥得修斯设计了木马计,帮助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希伯莱中的《出埃及记》等等。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2、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高红樱)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3、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神话观念方面,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众神有着凡人所有的喜怒、好恶、欲望等情感,而且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宙斯的风流、赫拉的极强嫉妒心,赫尔墨斯的虚荣等,众神并没有被塑造成抽象道德的化身。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充满着凡夫俗子的种种感情欲望——恋爱、嫉妒、争斗等,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神与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中国神话中的“神秘”色彩则浓厚了许多。“神”在先民的心中庄严而又肃穆。对于“神”,他们是既恐惧又崇拜。具体到神的形象,也与人是不同的类别,中国神话中的“神”十分奇特,通常是与“怪”相联系,甚至从中能够追寻到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痕迹。例如,创造人类的女娲是人面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这些神的形象,都是典型的鬼灵精怪,给人一种敬畏感。此外,中国神话中的“神”不像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那样具有人的情态和内涵,他们的个性大多平面化,而且与生俱来,恒定不变,有时还成为某种抽象道德的化身。例如,女娲的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仁慈善良的母性精神,而开天地的盘古,逐日的夸父,则被赋予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富有牺牲的精神。总之,在中国神话中的“神”身上缺少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在《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中李瑞仙认为中国留传下来的神话, 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 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 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中国神话片段散乱,而且描写粗略。希腊神话完整, 情节丰富。中国神话人神异形异性,多是人面兽形,或由兽形幻化而成,具有高度神圣化特点。而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 具有高度人格化特点。神中国古代神话神都是高高在上,几无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的神外形与人多无差异,人间种种喜乐争斗也发生在诸神之间。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由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迪特,因为后者许他以天下第一美妇。

在《简析中西神话差异》中李翠萍从中西造人神话的差异、神的形象差异、人神对立和天人统一的差异、伦理道德和个性自由的差异四个方面反映中西民族精神和风貌的差异。在关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话体系、人生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方面,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中认为,希腊神话体系表现为完备、丰富、具备逻辑性,而中国神话表现为短小、丰富、散乱。在人物形象方面,中国神话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古希腊神不但集中了人类外貌美的诸多优点,而且完全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

关于中西神话差异的原因,杨则认为由地理因素、历史原因、民族心理因素、宗教、信仰的差别这几种因素引起。在《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中李娅菲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在《谈谈中西神话不同的思想根源》中何鹏认为中西方神话的差异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人民当时的生活方式、神话产生的时间,以及所有的哲学都是有关系的。

在审美情趣方面,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形成了庄严悲壮与活泼欢快的鲜明对比。人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鲜明地透视出远古生存环境的恶劣、艰苦。灾难与痛苦使中国先民成为“早熟的儿童”,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历经了大悲大痛后,经过世代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神话世界中,用幻想的方式记载了创世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拼死搏斗的悲壮场面,使得中国神话天生具有悲剧色彩,庄严沉郁,令人压抑。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天然的港口,富足的生活,使他们乐观向上、朝气蓬勃。其神话也处处呈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神们都过着无拘无束、安居乐业的神仙日子,因而古希腊神话活泼明朗,很少有中国古代神话中沉重、悲壮的气氛。

4、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民族信仰方面,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下,西方和中国神话分别体现出“崇力”与“崇德”两种神话特质。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的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在人生观方面,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体现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倾向。中国原始初民生活在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之中,面对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烈日炎炎、凶禽猛兽随时侵袭人的恶劣环境,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单薄、太渺小了。为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原始初民不得不成群结伙, 协调动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抗御自然,以维持起码的生存。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维护群体利益、坚信美好未来的民族个性熏陶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并代代相传。因此,中国神话中受到讴歌赞扬的英雄也是牺牲个人利益、克己奉公的典范。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手足、身躯变为大地、四极和五岳,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成了星星,他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彻底地奉献给人类;大禹新婚四天就离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古希腊神话恰恰相反,它大力提倡的是个人主义,张扬个性,放纵原欲,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宙斯虽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却时常到人间寻欢作乐,美狄亚为爱情而背叛祖国,赫拉出于嫉妒而报复伊娥,帕里斯为女人而把金苹果判给阿佛洛狄特„„这些在古希腊人眼中都是正常的,值得称赞或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因为古希腊人的海上生活刺激了独立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个性的形成,他们意识到独立、自由的价值,关心的只是如何发展自己以应付来自大海的挑战,因而推崇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主义与原则。腊神话中尽管有的神具有英雄气质,但他们终归追求享受,注重自我实现,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

在自然观方面中西神话体现了“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差异。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古代先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中华民族的祖先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违农时,顺天行事,就可以得到生存的基本保障。和谐有序的农业文明,循环封闭的生存环境,使原始初民把大自然当作他们衣食住行的主宰和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朋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幻化的诸神,不是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是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古希腊神话多写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希腊诸神常捉弄甚至三番五次地想毁掉人类。古希腊海洋文明孕育了驾役自然、征服自然的“天人对立”的思想。长期的海上冒险和漂泊不定的生涯,使古希腊人感受到大海的神秘和力量的巨大,惧怕大自然的威力,又不甘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遂使古希腊人逐渐形成了人神对立的观念。

在《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中何文祯从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善恶同源与善恶分明、以美主善与以善主美三个方面阐释中西文化传统的对立。

在《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中刘长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得出“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 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 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 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神话对比研究》中莫柠源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运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分析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得出“中国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女性化和很强的长期取向倾向。希腊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较弱的不确定性回避、男性化和较弱的长期取向倾向”的结论。

在《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尹晓予论及中西民族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伦理至上;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注重个性,探究智慧。最后得出结论:希腊神话及西方民族文化得益于经济的、力量的、智慧的聚合力,中国的则得益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从而构成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两类神话和文化。

关于中国、西方神话之比较,学术界的看法:有的说崇实与求知、本善与原罪、尚性意识与两性禁忌、听命与由命。有的说,中国的神话传统和西方各国神话传统都产生在不可能正确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幼稚时期,中西神话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中西神话传说都反映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共同愿望,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都具有戏剧性的因素,中西神话传说同样有着审美与道德价值同样升华读者的精神世界,同样有着永久的魅力,并同样成为人类的共同的文学财富,有的说中国与希腊神话存在神话的不同发展阶段、神际关系、神话的系统等差别。有的说有神人同形与人兽同体、女性崇拜与男性崇拜、神本与人本、崇力与崇德等差异。众说纷纭。

三、结语

中国和西方神话因都产生于人类的初始时代,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因而有相似之处。而又因为中西方的地域、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神话的不同特色。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大综合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民族性格与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史上的这两块瑰宝,使之在人类文明史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四、参考文献:

《中国神话与“两希”神话比较》宗凡滟 《初探中西神话传说中的相似主题》周含 《中西神话传说中的几组共同主题》王颖

《从神话看中西文化异同———中西创世神话比较》卢沁钰 《从神话看中西古代文艺观的差异》江宁康 《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蔡恒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高红樱

《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李瑞仙 《简析中西神话差异》李翠萍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杨姗姗

《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李娅菲 《谈谈中西神话不同的思想根源》何鹏 《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何文祯

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篇6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是语言的`花朵.笔者从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三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作 者:刘知国 肖媛媛 LIU Zhi-guo XIAO Yuan-yuan 作者单位:刘知国,LIU Zhi-guo(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2)

肖媛媛,XIAO Yuan-yuan(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安徽,芜湖,241000)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篇7

《圣经》是西方家家必备、人人必读的“圣书”, 于此同时它也是一把开启西方文化的金钥匙。《圣经》里处处是优美的诗篇, 其中《箴言》就是《圣经》中最优美灿烂的杰作, 它流传久远, 影响深广,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特点与文化价值。在希伯来文里, 箴言被称为meshallim (“比喻之辞”、“比喻”或“特别精思的格言”) , 意为简洁、特殊的真理之言。它在汉语译文中有不同的称法, 如:“撒罗门的箴言”、“类比”、“格言”、“警句”、“谚语”等。有些根据其意义译之为人生处世, 做人之道的“劝言”。

《圣经·箴言》在题材上主要以诗文呈现, 又由于内容贴近生活, 所以它不仅带给人们诗语般美的感受, 也成为圣经中最为广泛传诵的诗谣。作者通过语音所产生的节奏和重复的语音, 体现了诗歌的韵律和格律产生的美感, 使读者感到愉悦。箴言中作者传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再通俗不过的道理, 但通过语法结构和词义结构的灵活运用, 使诗文起到了强化意义, 使文字显得栩栩如生, 引起读者的许多浮想。例如:“懒惰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 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 没有官长, 没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 在收割时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 (6:6—6:9) 箴言不仅使用了许多诗的技巧还应用了一些生动的意象。例如:生命树、果子、蛇等。这些圣经的语言意象始终与它特定的话语方式相连, 而圣经的语言力量主要来自它独特的话语方式, 比如抒情方式中的祈祷、赞美、呼告等, 由此形成了祈祷、赞美诗和“雅歌体”以及叙事方式的说教、对话、演讲、自传结构。总体上, 《箴言》行文坦诚而直率、自然而流畅, 语言简洁而精练, 结构讲究对称而工整, 技巧追求象征与比喻, 是一部颇具诗话风格的文本。

《箴言》紧紧围绕它基督教的文化思想——上帝主宰一切, 阐述了智慧、善恶、为人之本, 体现了诸多西方哲理。箴言的目的是教人学习智慧和规律, 明晰哲言, 接受明智的教训——仁义、公平、公正。使无知者获得聪明, 使年少者获得知识和慎重, 使智慧者增长知识, 使明达者汲取智谋。箴言的功用在于为年轻人提供实用的指导, 主要关注在神权掌控的社会中, 如何过一个正直而美好的生活。这些箴言主要在家庭内部发挥作用, 为巩固精神生活带来益处, 以及引导人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各样美善。它本身并没有提及律法, 但其目的就是要按照律法的要求塑造年轻人的性情。因此, 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透视箴言, 对我们了解西方文化、西方人的人生观念及处世哲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菜根谭》的文体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菜根谭》是我国一本融会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晚明清言小品文集, 作者为晚明时期的洪应明。他以“菜根”为喻, 将品味人生比作咀嚼艰涩苦辛、皮韧筋多的菜根, “菜根”中也就蕴藉了一种“苦中见乐”的人生态度。《菜根谭》属清言文体, 清言文体类似格言警句, 古人有很多叫法:清言、杂语、冰言、隽语、警语、格言、语录、清话、清言等。在明晚期, “清言”不仅是文人雅士之间的清谈, 而且成为一种以景致优美见长的小品文类型。《菜根谭》语言亲切精炼, 所以它不艰涩难懂, 并且琅琅上口, 易于传诵;它又兼有诗歌的意境、骈文的风韵、散文的气势, 因而它不枯燥无味, 并且蕴涵深刻, 回味悠远。所以《菜根谭》即可供阳春白雪式的鉴赏, 也可供下里巴人式的闲谈。

《菜根谭》看似思想杂糅,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处, 实则自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比较全面地融合了传统儒家、道家和释家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因而极易深入人心, 广泛而持久地受到社会欢迎。首先, 《菜根谭》从方方面面为我们树立一个守“中”的儒生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一般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 这既是儒家提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修身养性的圭臬, 是士大夫文人日常生活中反复言说并身体力行之道。如《菜根谭》认为在心性修养方面“躁性者火炽, 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 逢物必杀;凝带固执者, 如死水腐木, 生机已绝, 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在立身处世方面“士君子持身不可轻, 轻则物能挠我, 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 重则我为物泥, 而无潇洒活泼之机。”这二则清言, 就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反对“过”与“不及”, 主张“不偏不倚”合乎儒家中庸的性格修养思想。其次, 道家思想对《菜根谭》的影响亦是多层面的, 受道家“抱朴见素”思想的影响, 洪氏认为人生涉世不易深:“涉世浅, 点染亦浅;历事深, 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 不若普鲁;与其曲谨, 不若疏狂。”又如“心不可不虚, 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 实则物欲不入。”这种讲“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充满了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又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 显然受到了道家辩证思想的启发。再次, 在《菜根谭》300多则格言中, 有100多则直接用佛语做标题, 如:“彻见心性, 即心即佛”、“梦幻空华, 自性真如”等。其格言警句本身也包含了诸多佛语, 如“烦恼障”、“大慈悲”、“真空”、“执相”等, 由此足见释家思想对洪氏的深刻影响。如“若一念不生, 澄然静坐, 云兴而悠然共逝, 雨滴而冷然俱清, 鸟啼而欣然有会, 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 何物无真机。”此格言中主体与大自然客体之间浑然相融, 又难分彼此, 达到物我两忘、触目菩提的美妙境界, 表现出一个动静相宜、圆融自如、和谐空灵的意境。

在《菜根谭》中, 儒家思想是人生根基, 道家思想是儒家相反相成的补救, 释家则是超越尘世束缚的最后完成。由此, 引导中国人形成攻守兼备, 退进从容的人格范型, 人生方式也是实用与审美、现实生活与理想指向相结合的混合体, 它使人在失意中保持自我平衡, 在得意中保守见机。《菜根谭》亦非教化之书, 却有着与圣贤之书相同的教化理想和人生目标, 同时它又善于从民间吸取智慧和营养。也就是说, 《菜根谭》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与民间实际奉行的人生之道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新的治生规范和实践体系, 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格理想和追求。

三、《圣经·箴言》与《菜根谭》在文化价值上的异同

中西人生箴言是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中积淀而成的, 其表面的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圣经·箴言》在义人与恶人、智慧人与愚妄人、懒惰的人与殷勤的人、穷人与富人的正反对比中判断做人的是非曲直, 而“天命的宗教信仰”是西方人进行人生判断不可忽略的前提。在《菜根谭》中讲求的乃是中国审美文化精神的核心即“天人合一”, 人们在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中体悟为人之道。因此, 《圣经·箴言》充满宗教气息而《菜根谭》更重人伦色彩。所以说, 一个基督徒则通过上帝的眼睛看自己, 看自己是否能从普遍的原罪中解脱, 看自己能否在芸芸众生之中得到上帝的与众不同的眷顾;而一个没有罪恶传统的中国人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 看自己是否符合一种公共的道德标准, 看自己能否和谐地融入人群。

虽然《圣经·箴言》与《菜根谭》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差异, 但它们作为中西处世名著仍有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圣经·箴言》还是《菜根谭》的清言在形式上都采用了格言体, 短小精粹、言近旨远、文辞秀美, 且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它们在文学发展史上也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圣经·箴言》与《菜根谭》的内涵皆较为实际, 能够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 通过口语化, 形象化的文学语言, 令格言生动含蓄, 从而使读者领略到格言中所宣示的深奥道理。《圣经·箴言》与《菜根谭》都带有宗教的色彩, 特别人们对圣经文学的认识有时往往只停留在神话和宗教的层面, 甚至给它打上某些神秘色彩。其实《圣经》和《菜根谭》并不因有宗教色彩而神秘, 而是内涵深厚的文化元典, 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宝藏, 值得深入发掘。《圣经·箴言》与《菜根谭》是中西文化精神难以磨灭的传统意识积淀, 它们可以被看作是心灵的“日用饮食”, 而不需像法律一样强制执行, 是循循善诱的劝诫, 引导人们塑造向善的性情。《圣经·箴言》与《菜根谭》都经历了无数历史年代的锤炼和百姓的辗转相授,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宝库而流传下来。因而, 当下我们要接受这些传统文化就应该以科学和人文的视野, 全面、正确地认识它们, 就需要合理的“转化”, 着重认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才不会失去它们的意义。

在《圣经·箴言》中耶稣为西方人筑造了爱的天堂, 在《菜根谭》中孔子为华夏子孙开辟出一处仁的栖所, 老庄则给务实的中国人一片放飞心灵的天空, 而释迦穆尼又为我们营建了智慧的乐园。各种各样的箴言哲思殊途同归, 都试图要给生命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注解, 一个可以永远停留其中的完美而神圣的家园;都试图回答诸如人类的生存与死亡等终极问题, 反映了人类对终极意义和价值的寻求, 为人类提供生活的终极依据。西方文化热情、开放, 东方文化安宁、保守但从《圣经·箴言》与《菜根谭》中我们不难管窥到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有诸多相通之处。没有差异, 就无法交流;没有共同, 就无法沟通。因此, 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中, 中西文化发展仍需求同存异, 共同发展。

摘要:《圣经·箴言》与《菜根谭》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人生箴言典籍, 二者皆用悦耳易记的措辞来表达人生的行为准则, 各自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文章从《圣经·箴言》与《菜根谭》的文体特点入手探析二者在文化价值上的异同。

关键词:《圣经·箴言》,《菜根谭》,文本特点,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洪应明.菜根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2]李烽.析《菜根谭》的美学意味[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上一篇:教师的高尚作文下一篇:过春节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