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精选7篇)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篇1
礼貌原则是人们实现成功交际的一项重要准则。尤其是在商务交往及商务信函写作中, 更要求最大限度地遵循礼貌原则, 以达到增强友好关系、促进业务来往的目的。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内涵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
1. 得体准则:
尽量使他人获益最大, 受损最小。
2. 慷慨准则:
使自己受损最大, 获益最小。
3. 赞誉准则: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扬, 缩小对别人的批评。
4. 谦逊准则: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 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一致准则: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
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反感, 增加对对方的同情。
Leech的礼貌原则是基于英国的文化特征提出的, 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不同民族仍有其文化的特殊性。因此,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特征上总结出中国式的礼貌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时要“贬”,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时要“尊”。
(2) 称呼准则:
既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体现中国传统的“上下、长幼, 贵贱”的社会关系。
(3) 文雅准则:
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既交际双方尽量减少分歧, 力求和谐一致, 满足对方的要求。
(5) 德、言、行准则:
既在行为动机上,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增加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比较中西礼貌原则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准则本质是一致的, 但其适用的广度和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如:
1.得体、慷慨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都强调最大程度的考虑对方的利益, 使对方获益。
2.赞誉准则要求对别人多赞扬少批评, 谦逊准则要求对自己要多批评少赞扬。其实这与贬己尊人的准则是统一的, 都体现了对人和对己的态度。但是中国人更注重谦逊准则, 听到别人的赞美后常说“哪里, 哪里”;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些, 以一句“T h a n k you”坦然接受赞美。
3.同情准则要求减少与对方的对立, 充分考虑对方感情, 不引起对方反感。这就说明在某些场合应用语委婉, 少用直言, 即遵守雅言准则。
4.一致准则和求同准则都要求在交际中, 尽量和别人一致减少分歧。但大多数时候, 中国人表达更含蓄些, 通常先赞美对方一番, 再表达不同意见;而西方人往往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5.称呼准则是西方礼貌准则中没有的。因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长幼尊卑, 不同家庭成员、社会群体中的称呼十分复杂。而在追求平等的英国, 称呼的使用一般较模糊, 对长辈和上级都可直呼其名。
理解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是日常的外贸往来, 就商务英文信函的写作而言, 更能起到减少语用失误, 掌握写作要领的作用。
三、礼貌原则在商务英文信函的运用
1. 表述方式上使用你式写法:
你式写法充分体现对方的利益和需求, 故应尽量使用“you, your, yours”而不是“we, our, ours”。比较以下两句 (1) 明显比 (2) 更能打动对方:
(1) You’ll be able to accept our quote.
(2) We can make you accept our quote.
2. 在词汇的选择上:
根据得体准则, 应避免直接使用sorry、cannot、unable等含有强烈否定意义的词, 以减少对方的损失及负面消息给对方情绪的影响。以下句为例:
(1) Sorry, I have sent you the wrong sample.
(2) Excuse me for sending you the wrong sample.
(2) 的表达不但委婉, 而且让对方把注意力从你的失误转移到道歉上来, 这样的道歉既有效又照顾了对方情绪。相反, 向对方表示感谢和赞扬时, 根据赞誉准则就应使用具体的词汇, 增加别人的受益。如夸奖别人的谈话精彩时, 用witty、incisive就比笼统的good更让人受用。
3. 在语气上:
友好的语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友情, 所以在语气上多用肯定, 少用否定, 而且诚恳委婉力求和气。如:
(1) We can’t deliver the goods until Oct 3.则应改为:
(2) We will deliver the goods on Oct 3.
4. 在句式上:
(1) 使用请求式:
这种句式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礼貌用语, 它充分体现说话者对对方的尊重, 且避免了语句的生硬和给对方造成的强迫感。如:
①Please ship us your goods in July.
②Would you please ship us your goods in July?
(2) 使用被动语态:
在表述消极信息时, 由于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这种语态会加重责备的语气, 使别人的面子受损。所以这时用被动语态更合适些。如:
①You damaged the case.
②The case was found to be damaged.
(3) 正确使用if引导的从句:
因为if可以在表示请求时使语气更委婉, 如①;但有时却表示一种疑问, 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怀疑, 如②。
①We’d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if you…
②If what you said is true, we…
四、结束语
礼貌原则是一封商务英文信函的基础, 要想写好商务信函, 不仅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还要将礼貌原则与其他因素结合, 如:得体性、准确性和简洁性等,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商务信函成为建立和延续商务联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2]贾秀珍:中英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的区别[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 (9)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研究 篇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学习和运用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与这种语言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礼貌和文化、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1]因此, 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文化必然造成礼貌衡量标准和表现方式的差异。[2]对“自我”观点的不同态度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礼貌差异。英语文化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维护消极面子受到英语国家人们的推崇。中国人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礼貌的内涵和意义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 一定要对不同文化习俗有所认识, 以免引起误解。
二、英汉语境中“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一) 英语语境中的礼貌研究
Brown和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在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Brown和Levison提出, 礼貌是对威胁面子的破坏行为的一种积极补救行动。Leech从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他自己的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包括一系列的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谦虚准则、称赞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是:尽量使自己吃亏, 使别人得益, 以取得对方的好感, 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Leech的礼貌度可以从三个等级来确定: (1) 说话人的损益程度等级; (2) 选择程度等级, 也就是说话人待人接物的热心程度; (3) 间接程度等级, 话语说得越间接就越客气、有礼;说得越直率, 当然就越不客气, 越显得粗鲁。这三项准则相互作用, 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互礼让。
(二) 汉语语境中的礼貌研究
顾曰国的礼貌理论是至今最受关注的关于汉语礼貌问题的论述。顾曰国 (1992) 认为中国的礼貌就是贬低自己, 抬高他人。顾曰国指出, Brown和Levinson所说的面子与中国人常说的面子是有区别的。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是希望自己受到社会的承认, 赞同和喜爱。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则是指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据此, 顾曰国 (1992) 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中国礼貌的四个主要特征:尊敬、谦虚、态度温和和文雅。他解释说尊敬就是自我尊重和抬高他人, 谦虚是自我贬低的另外一种方式, 态度温和就是体谅他人, 文雅是人们说话和行动的合理方式。他还提出了五条中国的“礼貌准则”: (1) “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 “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 “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 “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 “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英汉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对比
(一) 英汉称谓语对比
首先,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是一样的, 具有保持、加强、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其次,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 在两种称谓中都有“先生”一词, 但二者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对应词。现代汉语中的职业称谓语“师傅”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同样, 英语中的Sir一词, 尽管人们一般把它译为“先生”, 但在实际汉语应用中, 人们又视具体场合把它译为“阁下、长官、爵士”等。[5]另外, 称谓语在使用规范上的差异就更大了。近年来汉语中“小姐”一词已带有贬义, 但在美国, 五六十岁的妇女被人称为“小姐”时仍然心里乐滋滋的。
(二) 送礼原则对比
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什么场合, 给什么人, 送什么样的礼物上有差异, 而且在送礼的方式上也有不同的习俗。西方人送礼一般都是当面赠予。在一个多人参加的聚会上, 主人和客人还愿意一起欣赏大家带来的礼物和写的贺词。[4]中国人对自己送的礼物一般不声张。受礼者接到礼物后一般要客气几句:“让你破费了!”“又让你花钱了!”等等。中国人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中国人还有回礼的习俗, 这就是中国人的“礼尚往来”。一般来说, 中国人没有补送礼物的习惯。对于祝寿或婚嫁之类的大事情, 事后补送礼物是失礼的表现。
(三) 宴客习俗差异
西方的宴客形式, 从正式到非正式, 远远多于中国。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请 (seated dinners) 、自助餐 (buffet dinners) 、正式午餐 (luncheons) 、招待会 (receptions) 、鸡尾酒会 (cocktail parties) 、聚餐会 (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 own food) 、野餐 (picnics) 、茶会 (tea parties) 。[4]从传统习俗上说, 中国人请客, 主人和客人按长、尊、主、次围着坐, 主人频频劝酒, 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宴客主要喝一种酒, 即白酒。西方人宴客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 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6]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 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 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15-119.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15.
[4]胡文仲,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 2000.
中西礼貌原则差异 篇3
关键词:礼貌原则,交际,文化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一个民族所认可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这个民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因此,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的礼貌原则有很大的差异。这在民族间的交际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 人类的交际活动大部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 礼貌必然存在于所有的语言集团中, 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也协调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 是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
1 Leech的礼貌6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6原则。他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 并从语用学 (Pragmatics) 和人际修辞学 (Interpersonal Rhetoric) 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它包括6大方面:
1.1 得体原则 (Tact Maxim) :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
1.2 慷慨原则 (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1.3 赞誉原则 (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1.4 谦逊原则 (Modest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1.5 一致原则 (Agreement M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1.6 同情原则 (Sympathy 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礼貌的语言与行为是特定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折射, 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里礼貌必然存在差异。Leech也认为, 在不同文化中, 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 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2 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5原则
2.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2 称呼准则:即用适合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 同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身份、场合等诸多因素。
2.3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 少用直言”。
2.4 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 力求和谐一致。
2.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 中西礼貌原则的对比
由于礼貌本身即有文化普遍性, 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因此, 不同文化下的语言集团对礼貌原则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尽管Leech和顾曰国所提出的礼貌原则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范畴, 但两者都属于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框架, 因此, 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3.1 等级性 (Gradations) :
在交际过程中, 礼貌原则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礼貌等级。如生人之间应选择较客气的言辞, 而熟人之间过于客气则会显得不舒服。
3.2 冲突性 (Conflicts) :
正如Leech所指出的, 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 语用各原则经常发生冲突, 即为强调某一准则而不得不削弱另一原则。
3.3 合适性 (appropriateness) :
根据语境要求, 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要考虑到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
由于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礼貌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会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同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 比较分析中西交际中的差异。
在对待赞誉和谦逊的态度上,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人传统上以谦逊为美德, 对待赞誉的态度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 同时还要使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恭维。而英语民族中却无此习惯, 他们对待赞扬的态度是表示由衷的感谢。结果是, 汉民族认为英语民族不够谦逊, 过于自大;而英语民族则认为汉民族言不由衷, 不够诚实。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这种行为经常会引起文化冲突。
称呼语是社交应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等级制度要求说话者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 又要根据亲疏程度、情感深浅以及说话场合选择适当的称呼语, 在称呼中追求和谐与亲切。而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 相互之间的称呼十分简单, 对熟人、朋友及父母等直呼其名, 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与某些生活现象有关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中西文化中有些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一致的, 例如在公共场合中谈论有关死亡、排泄和与性有关系的话题等时, 直接谈论这些话题被认为是粗俗无礼。在中西文化中, 人们对某些语言含义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老”这个词在汉文化中是对他人的尊称, “老”意味着有资历、有经验, 应该受到他人的敬重;但西方人却十分忌讳“老”这个词, 他们认为“老”代表着衰退和无用, 是对他人的无礼冒犯。因此, 在日常交际中, 通常用其他委婉的词语来代替它。
日常问候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含义是不同的。英语国家中隐私的范围较东方要广泛得多。因此导致汉文化中的诸多礼貌言行在英语国家中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交际中的寒暄语和问候语中。中国人在闲聊时常用的“上哪儿去”、“吃了吗”、“挣多少钱”、“多大了”等等对他人生活表示关心的话题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十分不舒服, 有故意打探别人隐私之嫌。
人们在交际中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己的脸面, 希望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与此同时尽量措词谨慎, 做到得体恰当, 不伤害他人。这一点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某些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有损面子的言辞在东方则被认为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知道, 交际活动无时无刻都在受到语言文化的制约。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导致了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诸多语用失误。因此, 在交际过程中, 彼此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际规则, 对交际双方尤为重要。我们应尽量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 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遵从礼貌原则, 避免由于语用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在实际交际中, 应以一种文化平等观的心态, 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规则, 寻找规律, 灵活运用, 提高交际能力, 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2]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 1995 (5) .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刘国辉.“中国人的礼貌观”[A].当代语言理论与实践探索[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成因初探 篇4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中外语言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原则。各家不同的礼貌原则反映出不同礼貌言语的表达方式, 是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1.西方式礼貌原则。西方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布朗和莱文森, 他们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 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所谓消极面子, 是希望不受他人侵犯和左右;所谓积极面子, 是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他们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难以避免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而为了保全双方面子, 人们可根据对面子的威胁程度来选取合适的礼貌语言手段, 如直言不讳、积极礼貌、消极礼貌和隐性礼貌手段等。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 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德言行准则、面子与求同准则。
二、礼貌表现形式之异同
l.词汇形式。虽然中西文化中礼貌在词汇选择上有相通之处, 如对死亡、排泄、性行为等事件采用类似的委婉语, 但由于各种语言内部词汇系统不同, 相同情景中, 可供选择的范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社会指示语上。
英语中社会指示语根据Levinson的说法, 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一致礼貌系统, 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 对于认识的人不论地位贵贱, 均直呼其名。在汉语中, 经常有诸如“王部长”“李老师”之类的称呼, 在英语中“minister”和“teacher”很少直接用在称呼语中。
2.语法结构。英语属形合型语言, 言语中各部分靠严格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 对句型、态、时、体的要求较为精确, 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句法结构与之相应。而相比之下, 汉语属意合型语言, 言语中各部分靠语义内在联系形成连贯, 没有纷繁复杂的照应形式。反映在礼貌用语上, 英语中为了实现同一礼貌目的, 有相对较多的表达形式, 各种形式间有礼貌层级上的区别。
三、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貌语言“主要是体现说话人对交谈双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态度”, 礼貌词语的构成和结构“是各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产物, 密切地联系该社群的其他文化因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礼貌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如此。
西方国家的礼貌原则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 突出个人, 以个人为中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 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对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 反之则是不合时宜、不礼貌的。
与之相反, 中国文化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重农抑商, 中国的文明化建立在农业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 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家族邻里定居一方, 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 很少高迁远徙, 所以, 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的价值观, 强调入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入的社会性, 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 不突出个人和个性, 而强调群体的作用。中国人重集体主义, 做事总爱“面子”, 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人们以群体为中心, 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面子保全论”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价值观。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 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 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闻的理解, 求同存异, 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
四、结语
礼貌是各种不同文化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 但由于受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及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 礼貌现象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认识礼貌普遍性的基础上, 对礼貌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必须从文化焦度予以剖析。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 篇5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差异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载体, 在中西方交际中涉及最广。礼貌原则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行为准则, 制约着语言的使用, 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遵循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 礼貌原则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针对这一现象,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Brown和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礼貌原则, 其中包括六条准则:
1. 策略准则:尽力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力扩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尽力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力扩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力夸张对他人的表扬。
4. 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力夸张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尽力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力夸张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力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是西方比较注重的两个准则。策略准则侧重于如何对待他人, 适用于请求或者命令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慷慨准则侧重于如何对待自己, 多用于帮助他人的言语行为中。
例1:1) 把窗户关上。
2) 可以把窗户关上吗?
3) 请问您能帮我把窗户关上吗?
例2:A:我想我可以载你一程
B:我要去超市买东西, 方便吗?
A:没关系, 我正好要去邮局, 离超市不远。
例1中, 说话者礼貌程度逐步加深, 听者有了更大的自由以拒绝说话者。例2中, B遵循了策略准则, 彬彬有礼, 而A遵循了慷慨准则, 考虑到他人的利益载B去超市。
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同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赞扬准则讲的是如何对待他人, 而谦虚准则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
例3:A:Oh, your dress is so beautiful!
B:Well, thank you!
例4:A:这项活动您计划的非常周详!
B:哪里哪里, 还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
例3和例4中, A遵循了赞扬准则。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更加注重谦虚准则。同西方的谦虚相比, 中国的谦虚则更等同于贬己尊人。
赞同准则指在表述中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例如, A和B同时表示了对活动举办的赞许。同情准则指在表述中减少与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例如, 新人举行婚礼时, 宾客如果说了不吉祥的话, 我们就认为这位宾客是不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先生回顾了礼貌在汉语言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后, 提出了制约汉语言行为的五条礼貌准则:
第一, 称呼准则
即用适切的称呼语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第二, 贬己尊人准则
即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着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 要“尊”。
第三, 文雅准则
即要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 少用直言。
第四, 求同准则
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 尽量和谐一致。
第五,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中、西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差异
自古以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重群体轻个体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形成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言行需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 因此, 贬己尊人的礼貌行为备受尊崇。此外, 自中国古代社会, 便已有很强的家族观念, 强调“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因此, 称谓礼貌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西方文化主要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 尊重个人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在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下, 必然会表现出礼貌观念的不同。
首先, 贬己尊人准则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语用现象, 类同于西方的谦虚准则。中西方为了表示礼貌都会表示谦虚, 但是中国人采取的是贬低自己的方法, 而西方人则往往对别人的赞扬表示欣然接受。当受到称赞, 例如, “衣服真漂亮”时, 中国人往往会采取“贬”、“尊”以示谦虚, 如“就是一件普通的衣服”等, 西方人则往往会对赞扬表示接受以示礼貌。如果双方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了解, 则会在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 中西方的隐私与禁忌中也存在差异。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隐私语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 例如, 中西方在宗教信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诅咒和亵渎, 甚至饮食方面, 都有很多禁忌语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 避免沟通障碍。
Leech礼貌原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 对于研究语用中的会话非常有意义。顾曰国先生在此基础上, 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 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的礼貌原则。了解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2]陈艳.谈中西礼貌原则[J].合肥学院学报, 2007.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育与研究, 1987.
[5]王静玲.谈中西礼貌原则[J].忻州师范学报, 2006.
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差异 篇6
1中西礼貌原则的对比
由于中国与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加之历史发展、人文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人们接受的文化熏陶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礼貌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1西方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中所应当遵守的礼貌规范。继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列文森、布朗和利奇等人相继提出了礼貌原则,该原则在系统上为人们提供了规范社交的工具,同时,也为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西方的礼貌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策略准则(tact maxim):在表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不利的观点,最好让自己的利益避免受到侵害,同时让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在进行表达时,最好不表达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最好不让自己受益,吃亏一些。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表达时,尽量不去贬低他人,同时减少让他人看不起,最好多赞美他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表达的时候,尽量不去表扬、赞美自己,尽可能地多去赞美别人。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表达的过程中,尽量使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减少意见上的分歧,使双方达成观点上的统一。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表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产生对立,最好不让对方产生反感,尽量激发对方的同情之感。
1.2中国礼貌原则
顾日国先生依据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汉语言文化中有关礼貌的特点,以Leech的语言架构为基础,对汉语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贬己尊人准则。该准则指的是在说自己时应当“贬”,应当“谦虚”;在说别人的时候要“抬高”,要对其“赞扬”。
(2)称呼准则。这一原则指的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礼貌,在称呼别人时,应当遵循“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准则,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交往的关系。
(3)文雅准则。在中国,一个说话高雅并且文质彬彬的人,他人会认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因此需要“多用雅语,少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该准则与中国人所讲求的“脸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且最好使双方的观点达成一致。
(5)德、言、行准则。该准则指的是在做事上最好降低他人付出的代价,相反要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语上,对他人为自己带来的益处要尽量夸大,尽量少提自己的付出。
2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
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所传承与体现,并且被用于社会交际过程中,其差异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利奇所提出的礼貌准则中,最重要的当属策略准则,它是英语文化礼貌原则中的核心,因此是最不可以忽略的准则。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该准则来减少对他人的利益侵害,因此会较少使用到一些带有强迫性的词语。在英语交际中,请求别人做事时,通常使用一些含有委婉语的句子,例如: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close the window?
Closing the window,please.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lose the window.
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但是,这些句子在中国人看来是在社会的制约下所期望得到的。中国人在说话时,一部分人是有权利向他人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命令乃至威胁等,但是作为另一部分人,则要无条件地服从这些指令。人们在进行这些指示性的活动时,不需要运用委婉的语气,只要直接将自己的指示说出即可。因此,在中国的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的准则才是核心,作为中国人,通常会对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进行回绝,并对自己进行贬低,从而表现出自己的谦虚。例如:
外国人:你长得很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我长得没有你好看。
外国人:你做的这个东西真的好漂亮,好精致。
中国人:没有没有,还有很多有缺陷的地方需要修改。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中西方语用之间的差异所在。在中国,这些回答被认为是谦虚的表现,是礼貌的象征,但是在西方人看来则不然。在西方人看来,受到表扬就应当接受,并且表示感谢,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礼貌。
2.2礼貌策略差异
在许多场景之下,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如果人们要打扰他人时,通常使用带有“指示性”的词语来表达出自己的礼貌之意,但是西方人通常会使用带有“抱歉性”的词语来表达礼貌之情。例如,中国人通常会说“劳驾”“请问”“劳烦”等指示性词语,西方人则会使用像Excuse me,Please,would you mind,Could you please等具有抱歉性的词语。
在致谢方面,中国人和西方人所使用的原则是一样的,通常都会说“谢谢”,但是西方人比中国人使用得更为普遍一些,对于凡是对他们有所帮助或有所服务的人,他们都会通过说“谢谢”来表示谢意。而中国人则在许多情况下不会使用感谢的词语,例如很少有人会对为他们服务的服务员说句“谢谢”,从而使得一些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2.3中西方礼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礼貌,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人在礼貌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对于他人的邀请,中国人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经典的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出他人的热情好客,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对邀请者的一种消极回绝。
中国人在进行邀请时的交谈,通常采用回旋上升式的交谈方式,交谈双方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最后达成共识,这在中国人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者电话交谈时会经常出现,从而体现出交谈双方之间的礼貌之意。例如:
小李:明天有事吗?来我家吃饭吧?
小王:不得了,太麻烦你了。
小李:麻烦什么呀!又不用自己做。
小王:那也麻烦呀!还得收拾,还得破费。
小李:来吧!没事的,还有其他人,大家一起,热闹。
小王:那好吧!
小李:好的,明天等你。
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多习惯于用直线型思维模式进行交流,如果对方提出了邀请,他们通常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来回推脱,而是会直接告知对方自己是否接受邀请与是否有时间去赴约,一再的邀请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对被邀请者的威胁,让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
3结语
礼貌,作为各个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体现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但是受到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影响,各个国家间的礼貌原则都大有不同。对此,我们应当尊重彼此之间的礼貌原则,促进中西方更为顺畅的交流。
摘要:中西方在文化、习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礼貌原则在社交使用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此,笔者简要分析了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针对其语用方法展开分析,从而对中西方语用原则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把握。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西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参考文献
[1]陈钢.中西文化中礼貌差异探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5).
[2]郭竞,杨跃珍.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看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6(10).
[3]李丹.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4]宋维玲.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差异[J].廊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9).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篇7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语用迁移
1 概述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礼貌”对有效交际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社会规范, 约束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尽管Leech提出了具有相对普遍性的礼貌原则, 但在对“礼貌”的内涵解读上,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 礼貌是个程度问题, 礼貌原则的应用与文化背景及语境密切相关。
2 礼貌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内容
言语交际过程中, 人们总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 以保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系统的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 关系准则 (Relation Maxim) , 及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然而,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存在着大量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为此, Leech提出礼貌原则, 合理的解释了言外之意和间接言语行为等问题, 挽救了合作原则。
从本质上讲, 礼貌是非对称性的, 从听话人角度感受到的礼貌言语对说话人而言可能是不礼貌的。因此, 说话人为了表达礼貌言语, 就必须有所付出, 反之亦然。礼貌概念中又存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 (许诺、帮助、保证等) 和表情性 (感谢、祝贺、抱怨等) 言语行为。借由积极礼貌, 拉近与他人的关系, 使他人把自己当做同一群体的一员, 以达到寻求共识的目的。消极礼貌常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 (命令、指示、请求、建议等) , 涉及到打扰他人之时, 并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
Leech仿照合作原则, 列举如下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一)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他人受益; (二)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尽量减少自己的受益,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低, 尽量增多对别人的表扬; (四)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尽量贬低自己; (五)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尽量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分歧, 尽量增加自己与别人的共识; (六)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同情。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规则与交往规则均不同, 包括说话人开口说话的时机, 说话的内容, 开始和结束会话的方式等等。如果忽略语境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语用规则迁移往往导致语用失误或语用失败, 使得跨文化交际受阻。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各社会群体在遵循礼貌原则上所使用的具体准则、实施方略因其文化差异而各有区分。
3 中西社会之礼貌原则差异
礼貌是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其内涵大相径庭。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重视伦理道德。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群体为主要取向的社会, 这是长久以来封建社会“身份制”和差序格局影响的结果。正如礼记中所述“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显然, 中国式的“卑己尊人”与西方的礼貌原则基础有着本质区别。对西方而言, 人们追求自我实现与自由平等, 重视个人权力及隐私, 追求人际间的平等一致。
由于中西礼貌原则的社会文化内涵不同, 因而在礼貌原则采取的方略, 礼貌在言语行为方面的分布, 相同情景中礼貌方略的选择, 积极和消极面子, 礼貌与人际间社会地位的关系, 涉及的话题等方面中皆体现出不同的应用特点。现仅就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恭维言语行为及反应方略进行对比分析, 阐释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不同应用。
根据美国学者Herbert, Holines和Wolson等的调查, 英语恭维语除了表示欣赏外, 主要用于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 加强巩固交往者间的平等性关系。受我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影响, 汉语恭维语主要用于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这是受中国文化及和谐取向的必然结果。恭维语所涉话题包含两方面, 一是“相貌”及“所有物”, 二是“成就”和“能力”。
英美社会视评价女性外貌为普遍现象, 是促进平等性关系、拉近距离的有效话题。但在中国, 尤其在正式场合中, 恭维女性外貌会被视为禁忌话题;西方人喜欢变化和差异, 暗含某种新意的变化都会受到恭维, 而中国侧重相同与和谐, 对变化的恭维远低于西方;在成就和能力方面上, 英美社会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者对较低者或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对西方人而言,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与成就是极严肃的事, 因此对能力与成就的恭维言语只能由具有评价能力的人来进行。而在中国, 对他人能力与成就的恭维言语通常发生在下级对上级的交际过程中, 其目的是获取上级的好感, 取悦他人。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对中国夫妇和一名美国朋友碰面, 美国友人对中国男士说道:“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男士回答到:“哪里哪里。”美国友人对其回答感到很诧异, 思索片刻后回答到“Everywhere, everywhere”。上则笑话隐含着中西方对恭维语反应方略的不同。根据Herbert总结, 恭维语反应方略包括欣赏标志、赞扬升级、评价性接受、历史评价、转移、回敬、怀疑、贬低、修饰、不同意、无视、请求解释等。“Thank you”是英美社会提倡使用的回复言语, 以示受恭维者的礼貌与修养。与英美习俗相反, 中国人习惯拒绝或贬低恭维语的语义内容, 因此就出现了笑话中“哪里哪里”的答语。
除上述恭维语外, 中西在隐私、称呼、谦虚、邀请、接受及拒绝等言语行为中均体现出巨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 在达到双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语用迁移。
4 结论
Thomas曾指出 (1993) , 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 但当意识到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时, 是可以容忍的。然而语用错误可能反应出说话人的粗鲁和无理, 会被视为人格缺陷。礼貌的表象是社会深层文化折射的结果, 只有在把握中西文化内涵、夯实言语交际能力基础上, 礼貌原则才能更好的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规避语用失误, 达到有效交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Leech.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Press, 1983
[2]George Yule Pragmatics[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推荐阅读: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12-27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05-31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07-17
浅谈中西方神话的异同08-20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对比11-22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研究09-09
中西语用原则11-10
中西方的交融05-26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0-17
中西方电影的差异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