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精选7篇)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 篇1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社会科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专业基础,其地位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重,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和金融交易国际化日益凸现的趋势下,我国对经济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主要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其方式、手段和考评方式过于单一和机械,教学目标忽略经济学思维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较欠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基本上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方法,其理念和宗旨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如下优势:变“讲解式”为“研讨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造师生之间的“主-主”关系为“主-客”的合作关系;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当前经济发展的前言动态以及经济现实预测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敏感度和经济学逻辑思维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会起到较大的效果。
1 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法是由我国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在研究高校素质教学如何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方法。目前,它在国内多数高等院校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很多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并推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教学,它是以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学识积累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讨论法与研究法有机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科研来促教学,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以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所积累的知识,主动地讨论和探讨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研讨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2.1《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社会科学,被西方国家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①。1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对高等素质教育的日益盛行,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其地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日趋显现,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我国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财经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与政治经济学并驾齐驱。
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和内容框架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思维。西方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得非常的紧密。如财政学、统计学、管理学、金融学、发展经济学等,它是学好经济学管理类其他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只有储备深厚的西方经济理论,掌握独特的西方经济学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及专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
2.2《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2.2.1 理论性较强,且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是,西方经济学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正和补充、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带来了四点改变。由于这三次重大的修正、补充和四点改变,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的延伸,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变得科学严谨和多元化,使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不仅包含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建设,分析方法的规范,不同学派理论与政策主张的冲突,还涉及到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研究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的经济现象问题、现实经济生活事例,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规律。因而,西方经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二是,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较抽象,与实践联系得十分紧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现在到正在发生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生产,补充和修正,不爬出经济活动。第二,西方经济学的每个经济理论,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矛盾与冲突日益积累的结果。第三,西方经济学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2.2.2 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教学内容丰富
经济学不仅包括研究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充分利用资源问题研究的宏观经济学,也包括以各个流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对策建议构成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其中,微观经济学包括需求供给论、一般均衡论、均衡价格论等,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核算论、国民收入决定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等,主张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强调政府要进行适当的干预。西方经济学派派系多,不仅包含了重商主义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等,还包含了这些学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等。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还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使得如信息经济学等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因而,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宏观、学派及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纳入的发展下变得庞大、复杂而丰富。
2.2.3 研究方法多元化,数理化态势明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新古典经济学内部和外部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非正统经济学发展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实证分析,又有规范分析;既有静态分析,又有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既有边际分析,又有均衡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既有个量分析,又有总量分析。特别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为了使其在形式上更接近于自然科学,更加注重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运用,并将其作为推理平台、参照坐标及分析工具,加之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计量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被开发出来,使得数学化态势更为明显。如,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检验现实经济问题,使经济理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使证据数量化,使其更具一般性、更具说服力。
2.2.4 鲜明的阶级性与客观性并存
一是,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西方经济学试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为了加强在永恒存在的信仰系统的优势。”②其次,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把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其经济运行机制,把“理性经济人”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作为其基本假设前提。二是,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它的经济理论是对西方国家数百年发达市场运行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仍具有有用和借鉴的地方。
2.2.5 经典理论与前沿问题联系不足
“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为雏形,而宏观经济学脱胎于凯恩斯对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思考。”③当前,我国国内大学阶段的初级西方经济学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以上两部分,堪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虽然经典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但这些理论主要来源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体制下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先进经验,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国外活生生的经济生活实例,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研究得比较欠缺。因为,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化的今天,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很难解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经济现象和新问题。而针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甚至超过西方经济学教材更新的步伐,使得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动态。
3《西方经济学》应用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具体实践
本文基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案例实践过程主要由确定研讨专题、示范性讲解、独立探索、相互研究讨论、教师评价及总结提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教学反思七个部分组成。
3.1 确定研讨主题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明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准备研讨主题,以便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知识、内容讲解、研讨之前,立足本门课程的特色、教学要求及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心理、态度和认知,针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重点难点内容,联系当今世界、国内重大的经济热点问题和经济前沿动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研讨:我国近10年的GDP经济总量、现状及其构成情况,分析四部门经济对GDP贡献大小差异原因及后果,提出促使我国GDP持续健康增长的对策建议。
3.2 示范讲解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中心理论,其理论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经典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的课堂教学时,教师认真对其理论知识内容制作了详细的教案和电子课件,并详细地做了示范性讲解。
3.3 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研究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路径和来源,查找有关我国GDP经济总量、发展现状、四部门构成比重、发展对策建议等学术科研文献,并将研讨专题细化成几个子专题,如,找出我国最近10年(2002-2012年)GDP经济总量和相应的年增长速度等相关数据,分析工资收入、政府收入、私人投资水平、进出口水平占GDP的构成比重;通过比较我国近10年来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四部门经济对GDP贡献大小差异原因及后果;总结推动我国GDP增长的动因;分析我国GDP增长的优势和劣势;讨论我国政府要在2013年实现GDP增长预期目标8.2%能否实现;提出促进我国GDP增长的对策建议等。在教师对他们子专题最终设定的指导和帮助下,撰写成5000字左右的发言稿。
3.4 相互讨论研究
教师将教学班级分为几个小组,5-8人一个小组为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发言。每组推荐一位代表用15分钟的时间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论文的框架、内容、独到见解、对策建议和重要参考文献资料的查找检索情况。在每一小组汇报完论文后,教师针对小组论文中的疑点、难点和有关问题进行提问,而同一时间教师也要求台下的学生认真听台上学生代表所陈述的内容,对学生所提出的论点进行发问和质疑。在发问和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畅言,让胆小的学生备受鼓舞,并对他们的创新的想法予以鼓励、支持。沿用上例,学生讨论政府要实现2013年GDP增长8.2%的目标的对策和建议。学生可相互补充,激烈讨论,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和建议。
3.5 教师总结提高
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总结和补充,充分肯定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和成就,并对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偏颇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完善发言稿,并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沿用上例,首先应分析反映GDP增长的数据资料,并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比较四部门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及对GDP的贡献率;其次,分析我国GDP近十年来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再次,归纳GDP增长的动因,总结GDP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挖掘出GDP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总结补充实现8.2%的经济增长目标可采取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3.6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看法以及在开展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细节问题的想法以及研讨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针对所在的教学班级,设置相关问题,形成调查问卷,发放给班级学生,收集调查信息,并整理分析,做出结论。
3.7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教学反思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教学反思包含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与积极性、查找资料的方式、研讨情况、思考问题的角度、研讨心得、观点的建构等。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研讨式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研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研讨的总结与评价等。通过本次教学案例实践,学生们的反思如下:一是,研讨式教学不仅使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非常,班上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提高了,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和上课的学生也深受感染和吸引,热情地参与了研讨。二是,教师的课堂评价和结果性的总结,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教师的引导,让我们大胆地提出质疑和进行思考,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也有所扩宽了。三是,要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检索文献资料,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时刻关注现实经济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并运用此门课程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之,才能有利于我们现代经济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反思如下:研讨式教学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检索资料能力等得以提高和培养,全面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让学生活跃在整个研讨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二是,研讨式教学法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相互研讨情况、上讲台演讲情况、发表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平衡每一名学生,促使学生个性的挖掘和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三是,采用研讨式教学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凭借各种渠道搜集到相应知识,掌握到相关要点,顺利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更有效的提升,值得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教师在《西方经济学》及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和讨讨式的教学法的教师应注意:传统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的有机结合、研讨专题的精挑细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汉民.研讨式教学改革中的大学生心理分析[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6).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3.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李娟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79.
[5]唐洪俊,等.研讨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61-162.
[6]吴本来,等.研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2,(3):64-65.
[7]陈广猛.“研讨式”教学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2年3月(中):84-86.
[8]金赛美.论研讨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市场论坛,2012(10):92-94.
[9]程金亮.体验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02-107.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 篇2
范迪安、邵大箴、刘伟冬、曹意强、杨飞云、贾方舟、邓平祥、王璜生、尚辉、丁方、聂危谷、庄天明、翁剑青、郑工、陶咏白、王镛、陈醉、牛克诚、王端廷等来自全国的艺术史论家、艺术家出席研讨会并发言。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主持。苏天赐的长女苏凌、次女苏青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数十名师生列席会议。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美术观察》、《文艺研究》、《中华文化画报》、《美术》、雅昌艺术网等各大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苏天赐1922年8月23日生于广东省阳江县,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两年后进入林风眠画室。1946年毕业并受聘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由于林风眠的赏识和器重,受聘担任杭州国立艺专助教,协助林风眠画室工作。1949年苏天赐创作了《黑衣女像》,标志着他个人艺术创作的成熟及其清新优雅的绘画风格的形成,被公认为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杰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和艺术标准的变化,苏天赐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被当做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毒草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遭批判。1950年,苏天赐被调往山东大学艺术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科大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设校址于江苏无锡,苏天赐随校到无锡继续执教。1958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南京,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此后苏天赐一直任教于该校。1987年苏天赐受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遣赴法考察。2006年8月25日苏天赐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作为林风眠体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苏天赐致力于将西方的形式法则与中国的审美趣味融为一体,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修养,又完美地掌握了西方油画语言;将中国传统写意绘画趣味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品格进行有机的调和,形成了既具西方风采又有中国气派的独特画风。他的绘画既是抒情的又是写意的,既是浪漫的又是表现的,随意中见法度,挥洒中有收敛,在直觉表达中更重意境的营造;其作品既描绘了客观对象的外在特征,又传达了画家的内在意象,通过对自然生命的歌颂,实现了个人情感、东方情韵和人类情怀表达的统一。同时,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苏天赐亦继承了林风眠的教育思想,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进行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探析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节约理论,普遍性,抽象性,定量性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于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控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A·萨缪尔森在他享誉全球的《经济学》中所指出:“经济学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是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1)
人们知道,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探讨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它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宏观经济学研究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
但人们很少知道、也很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先行一步,对于工业化中出现的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量事实表明,成功的实践依赖于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就是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要素之一。
当前,我国的客观实际迫切需要节约理论指导节约实践。而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关注更多的是停留在阶级性层面,对它的节约理论却鲜有人关注。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对实践会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客观地分析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借鉴其有益成分,对推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无疑大有裨益。
一、西方经济学节约理论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节约问题始终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于1776年开创,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西方经济思想主流学派。其主要代表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自创立伊始,便以提高经济效率(或者说“节约”)为己任。下面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为主,介绍古典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1. 亚当·斯密的节约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将节约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中,对节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斯密分析节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主要内容是:(1)认为分工能节约劳动时间、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就要靠分工的发展。他在《国富论》第一章《论分工》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斯密关于分工能节省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对论证劳动分工理论,以及促进当时资本主义分工和协作,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过重要作用。(2)认识到节约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作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一般都是通过资本积累实现的。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指资本家把获得的利润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积累起来,用于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总量增大的重要途径是节约。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应该更多地投向生产领域,以扩大生产、增加利润。他认为,奢侈是蚕食资本,夺取劳动者的面包来养活游惰;而妄为的结果,和奢侈相同。所以,斯密说:“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的恩人。”(3)可见,斯密认识到节省收入并转化为资本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触及到了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强调政府节约的重要性。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能主要是满足公共安全、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等公共需要。由财政保障的国家费用也称为国家运行成本,主要包括国防费、司法经费、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费用。政府作为上层建筑,不仅不生产社会财富,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因而斯密强调政府节约的重要性。他说:“地大物博的国家,固然不会因私人奢侈妄为而贫穷,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有时可把它弄得穷困。”(4)因而,斯密特别注重政府的节约。
在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经费方面,斯密认为,“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5)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费用包括:除上述国防及司法行政两方面所必需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外,主要为便利社会商业,促进人民教育的公共设施和工程。至于公路、桥梁、运河等等,如由利用他们的商业来建造和维持,那么,这种工程,就只能在商业需要它们的地方兴建,因而只能在宜于兴建的地方兴建。此外,建造的费用,建造的堂皇与华丽规模,也必须与该商业的负担能力相称,就是说,必须适度。(6)
总之,斯密设计的国家运行成本中只有国防费用和维护君主尊严需要社会收入的开支,其余各项均可由司法和公共工程的受益人分摊,以减轻国家的开支。而且斯密要求政府严格控制公债,因为他认为:“在举债制度下,社会一般资本时时由政府滥费所惹起的损失,是更容易由人民的节约与勤劳得到弥补的。”(7)这样就确保了政府职能运作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政府成为廉价政府。
2. 大卫·李嘉图的节约理论。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对节约问题也有深刻的见解,他的节约观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节约社会劳动的角度提出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数量。他认为,每个国家都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做到“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以便在现有的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更合理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资源,形成合理的、最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8)(2)强调税收比借债更能节约。在筹措政府经费上,李嘉图更倾向于征税而反对举债。他认为借债“这种制度会使我们不知节俭———使我们看不清真实环境。”(9)他举例说,如果国家需要战争经费4000万英镑,假设征税的话,要求40万民众每人每年承担100英镑,在要求他立即缴纳的情况下,他会设法从收入中迅速节省下100英镑。战争结束,课税就结束。但在借债制度中,他只要支付这100英镑的利息(按5%的年利率计算),即每年5英镑,就会认为从其收入中节省这5英镑就足够了,因而会错误地认为他和以前一样地富裕。如果全国人民都这样想和这样做,仅能节省4000万英镑的利息,即200万英镑。这样做不仅损失了4000万英镑资本用于生产所应得到的全部利息或利润,也损失了储蓄和支出之间的3800万英镑的差额。在借债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资本外流———“把自己和其资本转移到能免除这种负担的国家的诱惑最终会变得难以抗拒”,因为“每个纳税人都想逃避责任,把纳税负担从自己身上转嫁给他人”(10)。(3)认为政府和私人的节约可以减轻国家的贫困。李嘉图认为:“一国为战争之目的或为政府一般开支所征收的税,还有主要用于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生活的税,都取自于该国的生产性行业。这种开支每有节省,即使不增加到纳税人的资本中,一般也会增加到他们的收入当中。”(11)李嘉图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的贫穷是由于政府和个人的浪费和借贷造成的,只有通过积攒收入和节省开支才能增加国家资本。因此,任何可能促进国家和私人节约的措施都可以减轻国家的贫困。但如果认为把国家的实际困难从社会上一个应当承当责任的阶层身上转移到根据任何公平原则都不应担负额外责任的另一阶层身上,就能消除这种困难,这是一个错误和幻想。”(12)
除此以外,李嘉图所提出的“级差地租”也成为现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他对节约理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3. 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有关节约重要性的认识。
除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外,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对节约都有许多论述,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尔哥从资本积累的角度主张节约。他认为节约是资本积累的一个条件,曾屡次指出,无论个人还是民族,节约致富,浪费致贫。(13)瑞士政治经济学家西斯蒙第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不论是穷人或富人都不应该使自己的开支超过实际收入,任何社会开支都取决于社会收入。”(14)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萨伊则通过分析个人消费的动机与结果,认为:“节约列为美德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像其他美德那样,意味着克己自制,并产生最愉快的结果。子女得到良好的体育与德育,老年人得到周到的照顾,中年人具有他们持身处己所最需要的冷静头脑,不受周围情况的影响因而不受图利动机的支配,这一切都产生自节约美德。”(15)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今所出现的西方经济学。这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保罗·萨缪尔森(1915—)等。除凯恩斯等人之外,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各个方面体现着节约的思想,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节约的一门学科。
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立论依据是资源短缺。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有无限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但是现有的资源不足以实现这些愿望。因此,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来说,社会资源是稀缺的。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指出:“‘经济稀缺性’指的是经济生活中这一基本事实: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使用这些资源,最好的技术知识所能生产出的每一种物品也都有个有限的最大数量。”(16)正因为社会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人们才需要从节约的原则出发,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才需要考虑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从而才产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学这门学科。如果社会资源不是稀缺的,任何商品都可以无限地生产出来,那么一切商品都不是经济物品而变为和空气一样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这样就不会有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学这门科学了。劳埃德·雷诺兹说:“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自由免费取用,那就没有必要节省资源,也就没有经济问题。”(17)由此可见,实现节约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2.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心内容是节约。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就有阐述,例如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性质和增长的科学,萨伊认为经济学是分析财富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说明人类一般事物的学问。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则认为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做出科学选择,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总结了前人的看法,进一步提出经济学主要是分析研究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的选择,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耗费最小,收益最大。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则在其所著《宏观经济学》中,一开始就指出:“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干的事。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缺乏。”(18)美国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说:“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分析经济制度、激励系统对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无论经济学家研究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应当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19)尽管他们表述的方式不同,但都说明了节约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不存在浪费。”(20)萨缪尔森的这一认识,可谓揭示了经济学的真谛。任何一门经济学都要研究效率问题,其实质是研究如何克服浪费,实现节约。
3.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为了实现节约。
西方经济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许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如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个量分析法、总量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存量—流量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制度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西方经济学家利用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产品成本时采用了边际分析法,即通过计算边际成本,反映生产经济效益。所谓边际成本是指随产量的变动总成本的变动量,或者说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如果边际成本增加,说明产量的增加导致了成本更大幅度的增加,经济效益下降,其中必然存在浪费;如果边际成本下降,说明由于增加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节约。在成本分析中还使用了经济模型分析法以反映各因素对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使用动态分析法反映产品成本的变化情况,说明节约或浪费的程度。
4. 现代西方经济学重视技术进步是为了实现节约。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十分重视技术进步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社会进步,而是为了劳动时间的节约,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把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即节约资本的、节约劳动的和中性的。如果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率,换言之,如果技术进步以后生产函数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低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就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使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相对份额上升,而工资的相对份额降低。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的解释是,如果在技术进步前后两个生产函数利润率相等的点上,技术进步以后的生产函数有较高的资本—产量比率(k/y),即为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简而言之,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就是在技术进步中更多地使用了资本,更少地使用了劳动,从而使资本—产量比率提高。如果技术进步降低了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率,换言之,如果技术进步以后生产函数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大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就是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使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相对份额下降,而工资的相对份额提高。(21)
二、西方经济学节约理论的特征
(一)普遍性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如劳埃德·雷诺兹所说:“印度、美国和苏联的经济,表面上看来,很不相同。然而,所有的经济,都面临共同的问题和起某种共同的作用,基本的经济问题就是稀缺性。”(22)随着世界人口的急速增加,资源越来越紧缺,在这种现实面前,所有的经济学科都必然研究这一问题。以资源稀缺作为立论前提的西方经济学更加是这样。因此,从学科发展来看,西方经济学及其分支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研究节约问题的,如新制度经济学、会计学等。毋庸讳言,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使西方经济学实现了对诸如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等的研究的深入,在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制度革命”,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无法形成的。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关注和最引起其他流派感兴趣的一个领域。“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关系明晰,不管它属于谁,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能产生背离。虽然权利属于谁的问题会影响财富的分配结果,但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和权利买卖者互定合约或“自愿协商”而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23)另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均以不同角度研究了节约与效率的问题,在此不拟展开论述。
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来看,自亚当·斯密开始的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关注节约问题,研究实现节约的方法和政策。多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几乎无不与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率有关。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为他获奖的理由之一,他所开创的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一些地区(如硅谷)怎样和如何实现专业化,以及产业集群如何为公司和经济带来好处。可见,西方经济学对节约问题的研究具有普遍性,节约理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
(二)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接近于实际,特别是善于将实际经济问题抽象化,对节约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家运用边际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方法研究节约问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西方经济学对现实生活中的购物消费、商品生产问题,抽象为需求—供给模型,并运用边际效用来研究消费问题、运用边际成本来研究生产问题;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将如何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抽象为IS-LM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并运用边际消费倾向、乘数效应等来研究国民经济运行问题,等等。经济数学模型通过将经济事物抽象化为数学方程式陈述和推导的数量关系,可以起到“经济政策实验室”的作用。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了经济系统中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经济目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很方便的评价各种不同的政策对目标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基本上回避了意识形态问题的争论,以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最大财富为目标。
当然,西方经济学并不只是具有抽象性,否则它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一门学科的存在,除了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外,还应当有它自己特有的使命,并紧密围绕这一使命开展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具有实践性。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定量性
注重运用数学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同样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对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质的分析的前提下,对反映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也将有助于理论的应用。(24)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25)西方经济学重视定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判别其科学性的根据之一。事实证明,定量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法)在研究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使人一目了然地看清问题。后来兴起的计量方法是定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计量方法就是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已被普遍认可,在实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学科,萨缪尔森(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26)
不论是早期的边际分析法,还是现在的计量分析法,其目的都是在于通过定量化分析,以提供一个最优的决策。而西方经济学中的“最优”,无非就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也就是,消费者以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用、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全社会处于“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从这些“最优”来看,也就是要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浪费问题,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使用。
三、西方经济学节约理论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作出不同的解释,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之外,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它直接涉及不同社会群体、集团、阶层和阶级的利益。不管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经济学的阶级性总是客观存在。(27)但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避开了意识形态之争,从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实际出发,明确了自身的研究对象,即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实现节约。不论是探讨个人的消费购物、就业抉择,还是研究企业的生产管理,等等,其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有普遍的借鉴价值。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使一些实际问题被纳入到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之中,用以指导经济管理的实践。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使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如何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它使东西方的经济研究逐步形成了共识,这就是研究节约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对节约缺乏必要的关注,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对浪费现实的分析,甚至连“节约”的字眼都难找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之前,很少有人从理论的高度探讨节约问题。大量事实表明,浪费这一社会病菌早已严重地侵害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机体,而一些理论工作者却视而不见。要改变这种理论研究状况,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撇开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特有阶级性,“兼收并蓄”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对于发展我们的节约理论、丰富我们的经济理论是一条可循之路。
(二)实践意义
理论的生命力决定于实践对它的需要。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8)西方国家依据西方经济学的节约理论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缓解了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避免和减少了一些因通货膨胀等问题造成的浪费损失。新时期,全球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加速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传播,很多后起国家都在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依据,这样一来就在更广、更大的范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篇4
一、教学手段的改进
与其它学科相比, 西方经济学具有内容多、模型多、难度大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实施教学, 可以把深奥的理论, 各种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理论模型以图像文声并茂的形式, 生动、形象、简洁、直观逼真地演示出来, 既能够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 从而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枯躁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 教师主要应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效果。
1. 多媒体的制作。
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多媒体不仅是用电子显示取代传统的板书, 而且是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动画、音频等多种手段, 采取适当的形式, 将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但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只是为授课内容服务的, 也不能过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材料, 掩盖内容, 喧宾夺主, 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现形式上, 而忽略他们真正应该掌握的内容。
2. 授课节奏的把握。
由于提前制作课件, 省却了板书时间, 而且可以把很多比较复杂的东西生动地显示出来, 因此,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授课时, 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授课节奏。在高等教育学校, 由于教学内容多, 课时紧张, 更容易促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堂课下来, 学生觉得很累, 但对究竟学了什么, 记忆模糊, 有人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叫作“机灌”。这样的教学, 教学效率虽然很高, 但是教学法效果却不好。
3.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应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 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工具中的一种, 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活动。但在当前, 无形中就将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摆脱电脑的羁绊, 而应用更多的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配合教学, 调动课堂气氛, 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学好, 让学生真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 要通过大量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 难以掌握。因此, 有必要寻求案例教学这种载体, 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最好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我授课的经验而言, 案例授课法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组织。
1. 教学引导式。
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数效用论的时候, 可以用吃面包的例子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 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价格需求量反向变动关系、消费者剩余等知识点;如外部性原理则可以通过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及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阐述;公共物品则可以通过“灯塔”的故事来阐述。案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规律, 然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 学生对基本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2. 讨论式。
教师可以在某一部分系统讲授后, 提出一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讲授“需求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计算丰收以后农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通过具体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丰收后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减少, 然后让学生讨论农民收入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为后面的支持价格的学习埋下伏笔,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弹性与需求的关系。在学完市场理论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市场的价格战。比如在讲完“厂商理论”之后,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为什么养鸡场竞争不过农村老太太”等案例, 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自觉地把学过的市场理论的知识和我国的国情较好地结合起来, 让他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就在身边。这一形式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的理论问题, 也不宜过分复杂, 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于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3. 组织专题辩论。
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 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 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 这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 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 拓展知识面,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很好地组织, 调动学生积极参加, 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 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
西方经济学的范式结构及其演变 篇5
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既是广泛的概念又是经济内容, 包含着大量的经济问题和资料, 本文所研究的西方经济学只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随着资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出现了范式理论。从系统角度来讲,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主要包含方法规则、观念范式和基础假设三个方面。
西方经济学范式主要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它指的是科学共同体在按照范式进行专业活动, 范式是一个科学的专业, 依赖于学科理论的模型[1]。西方经济学范式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 在经济领域范围内, 人们对范式结构和范围进行判断。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中, 观念范式是最核心的内容, 而方法规则和基础假设则属于外围。当然, 范式结构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比如, 理性经济人观念和制度文化观念则在非主流学派和主流学派有一定的区别。同时,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还包含总收入和需求等内容, 所以通过范式结构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论证。
二、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的形式
不同的历史时期,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且存在西方经济学范式运动。经济学理论的变化, 会出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 继而出现新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范式存在几种运动形式。首先, 对已有范式的继承, 继承的内容包含经济人的核心硬核和调整保护带等。同时, 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 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也就是帕累托最优;其次, 张伯伦和罗宾逊在经济人硬核的基础上, 对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 开创了产权经济学新领域。在厂商理论中, 对企业物质要素生产和技术的关系予以假设, 但在现代契约理论的作用下, 将成本交易为前提,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不断完善现实方面内容。1947年西蒙提出, 对于经济学理论, 应该将焦点放在人的社会行为理论方面和非理论的界限, 而且把完全理性修改为有限理性;最后, 范式运动指的是在经济学不同学派理论下, 对新经济学框架体系予以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有若干个研究范式理论体系, 它们之间需要相互调和。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都包含市场经济原理, 通过对收入再分配的改革, 并提出边际效用论和节欲论、供求论等理论, 从而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加以完善, 然后将效用价值偏重需求分析和客观价值论篇重供给分析作为生产成本的核心理论, 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得到有效创新[2]。
三、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
1.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 对于前期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而言, 范式处于发展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所以在这时期, 思想家们通过直觉和生活经验对经济问题予以分析和判断, 但欠缺系统的分析范式。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能够为经济学范式所支配, 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系统。到亚当·斯密时期, 古典经济学范式已经发展到巩固时期, 然后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到了发展时期。古典经济学范式核心是客观价值论, 通过范式逻辑, 出现了实物经济与货币现象, 而且形成货币数量论和两分法, 构成系统性的古典经济学体系[3]。1870年, 边际革命的核心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理论, 并在经济分析中引入数学方法, 通过价值论和分配论, 从而实现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从古典分析范式向现代分析范式的转换。
2.凯恩斯经济时代
随着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的演变, 凯恩斯革命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萧条的经济环境下, 工人运动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了威胁, 西方经济学的复兴, 必须对原有的基本前提假设予以修正, 从而实现西方经济学范式革命。凯恩斯革命修正的只是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抵触的部分基本前提假设, 对西方经济学的硬核并未造成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但之后呈现衰落;70年代, 出现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 凯恩斯对此感受到不知所措, 正在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存在双重困境下, 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批评国家干预主义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负作用, 提出单一规律货币供给政策, 完善市场机制, 从而平衡市场经济[4]。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时代
自2007年以来, 全球处于经济危机时期, 西方经济学范式也存在危机, 明斯基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 融合了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观点, 证明西方经济学范式已经进入了宏观经济学的黑暗时代。在现实交易过程中, 人们很难对每一个措施产生的结果予以正确地了解和预测, 而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决策通过坚持完美市场和经济人基本假设, 进而消除经济危机。因此, 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必须发生改变, 进而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对政治和制度的不断调整, 优化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 使得经济体制具有稳定性, 从而确保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学是一门重要学科, 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 其具有一定的范式结构。西方经济学范式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 将发生演变。因此, 必须对范式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分析, 使得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进而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从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瑞秋.基于网络范式的市场结构与企业竞争研究[D].中山大学, 2012.
[2]田海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水电建筑产业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 2009.
[3]王泽.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降低及其原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 篇6
一、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概述
(一)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1. 西方经济学补充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触新的理论知识, 从而有效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足和疏漏。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可以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步伐, 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参考。
西方经济学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服务, 其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等, 均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3. 深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 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 只有更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在了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经济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
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先入为主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受到动摇, 作用遭到削弱, 位置边缘化严重。自1990年以来, 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逐步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西方经济学过渡, 国内学者不自觉地陷入一系列误区, 只承认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而否定其阶级性, 承认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观判断[1]。在对经管类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中, 团队共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 回收4908份, 回收率为98.16%。当同学们被问及“在你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经济学理论学科是什么”时, 共有3922人选择西方经济学, 比重高达79.91%, 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重要的只有986人, 只占到调研主体的20.09%。调查发现在现有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材中, 完全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 阶级性明显。当面对“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选择一个关键词”问题时, 有2317人选择了“市场经济”, 占到总调查群体的47.21%;选择“社会主义”的为1585人, 为总人数的32.29%;选择“中国特色”的人最少, 只有1006人。
2. 西方价值观抬头。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 许多理论的前提假设中排除一切必要排除的因素, 且在西方经济学中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体, 即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奉献和贡献社会的, 这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2]。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 极力宣扬市场万能论, 私有制永存, 应最大化减少政府作用等观点, 严重背离中国国情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调查中, 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中, 有41.54%的大学生选择了考取公务员, 只有11.92%的群体选择了自主创业。在选择薪酬与社会贡献方面, 选择后者的只有22.37%。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奉献思想、贡献主义意识淡薄, 安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
3. 西方经济家崇拜兴起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全盘西
化, 缺少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而完全肯定西方经济学家, 在中国经济科学理论发展方面更是完全剥离[3,4]。在调研中, 面对“请选出你心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时, 面对四个备选选项:亚当·斯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吴敬琏, 高鸿业, 选择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只有17.36% (高鸿业) 和3.26% (吴敬琏) , 而选择亚当·斯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占据了被调研总体的79.38%。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传授知识的同时造成了对西方经济学家的崇拜, 从而助长了西方价值观在高校的扩张。
二、经济学教学负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 教师因素
教师的思想状态, 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高校课堂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阵地,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学学习观念, 即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 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学习观, 由此造成在大学生接触西方经济学初期就在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摇摆不定,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本位置遭到动摇, 或无所适从, 甚至在教师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二) 教材因素
西方经济学, 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 其产生与发展就深深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中, 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合理性。中国高校现行教材编著内容严谨详尽, 但其中对西方经济学阐述中缺少联系我国实际, 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介绍, 缺少我国杰出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 而是全盘西化, 使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国内实际, 未能形成为振兴中国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路径, 国内完全意义上的西化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应当引起思考, 此外, 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西方著作版本, 只经过简单翻译之后就被高校定做必修和重点教材, 这同样是导致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 课程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与西方经济学二者同属于必修课程, 但是所规定的学时却差别巨大, 西方经济学在大学课程中分设两门课程, 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两者的学时分别可以达到60个,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分支, 课程开设只给出15~20个学时。大学课程设置暗示了孰重孰轻, 从而又在默认状态下肯定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 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位置和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
三、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做好教师工作, 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工作。必须加固和重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教师思想意识中的主导位置。在高校, 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思想状态, 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高校师资队伍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 更甚者有的老师自身已经使西方经济学在其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应研究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 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的要求, 并把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 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 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多与社会接触, 对国情就会更了解, 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 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 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对西方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改革西方经济学教材。在进入高校通道方面, 作为高校经济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读本, 西方经济学课本应当接受审批, 之后才可以进入校园作为必修课本。在出版西方经济学教材方面, 第一要取精华, 去糟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关阶级价值判断性的观点进行取舍, 如完全理性经纪人的表述方面要反衬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第二要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表述, 体现出西方经济学是工具, 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才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改革课程设置。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适当压缩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间, 扩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时间, 在高校师生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本的基本思想。在高校课程开设方面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细化, 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可以很好地与高中时期的课程衔接, 而不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是过时的、不适用的经济学的观念。
4.教学方法改革。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更好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更要结合我国的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 增强大学生对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与认同, 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工具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性。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 2005, (10) :4-11.
[2]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 2013, (01) :28-31.
[3]蔡秀玲, 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43-46.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 篇7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可高度概括为:内容丰富、理论常被误读以及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1]。
(一) 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经济学帝国主义, 说的是经济学到处攻城略地, 大规模分析那些原本不属于经济学领域问题的现象。尽管包含着复杂的褒贬难定的意味, 却也真实地道出了经济学包罗万象的事实。因此, 作为入门级的教科书, 西方经济学即使只包括最基本的主流理论, 也难以“瘦身”, 只有被分为两部分 (两本书或者两册书) , 才能容纳这些庞杂的内容。更令初学者困惑的是, 西方经济学中似乎还“山头林立”, 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学派分析的视角不同, 给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也大相径庭。这对于在中学阶段习惯了唯一正确答案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 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二) 西方经济学理论常被误读
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经济学有着众多著名的理论。这些理论高频率地亮相于各类媒体, 经济学的门外汉也能略知一二。有些理论被很好地诠释与应用, 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 大多数理论不是被误解, 就是被误用, 学生们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 以后就比较难以纠正过来。此外, 经济学大量借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概念, 固然增加自己的科学成分和分析问题的工具,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初学者带来混乱。这些概念已经跟他们在原来领域有了本质的不同, 却拥有同样的名称, 如弹性、边际等。不少学生耳濡目染大众媒体, 习惯跟他们一样对经济学的概念简单地采用“顾名思义”法对待, 岂知“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因此, 教师在西方经济学课堂上不得不经常担起纠偏和澄清的责任。
(三) 西方经济学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
尽管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 西方经济学却具备了浓厚的自然科学特色。“边际革命”之后, 微积分知识大量引入, 许多经济学概念都是借助于数学工具来表达的。各种曲线的平移和旋转, 均衡状态的变化及其程度, 都需要严密的数学推理和运算。但是, 西方经济学毕竟研究的是人的行为, 不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研究的是客观事物, 不能太机械, 太具体, 因此, 常常需要抽象掉那些可以被忽略的因素。正如罗宾逊夫人所说, 易于处理的经济理论常常跟现实不能很好拟合, 而跟现实拟得好的理论常常难以处理。因此, 经济学总是在跟现实拟合与易于处理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就使得西方经济学既要求学生具备处理数学问题那样的逻辑思维, 又必须具备处理哲学问题那样的抽象思维。
二、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 重视案例教学
经济学是一门跟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经济热点事件联系紧密的科学, 教学案例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 而且可以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选取恰当的案例, 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能提供富有实效性的资料, 及时将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使他们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培养他们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过几次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教学案例了,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成为经济学家, 但是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可以受益终身, 案例教学有助于这种能力的获得。
(二) 重视讨论教学
国外经济学教学中常常采用合作学习法, 以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合作学习法亦称为小组学习法 (small group learning) 或小组活动法 (small group activities) 。合作学习法之所以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学习方法, 是因为它不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觉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 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情景, 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方法[2]。教师给学生指定问题, 让学生自主组成团队, 在课后搜集资料,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 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提问, 逐渐消除疑惑,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采用讨论教学法能强化教学体系中“学”的环节和“学”的作用, 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和探索求解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使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协同性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三) 重视学生课堂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 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乐而好学”, 并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成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如讲到一个流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另一个流派对此问题的看法, 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流派会产生差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 难免有疲劳和精神不集中的时候, 这时老师的提问能够迅速调动他们的注意力, 而且青年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面对问题总希望找到答案,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引疑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制造一种类似于抢答竞赛的氛围, 吸引每一个学生参与。
(四) 重视及时归纳总结
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 理论密集, 关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解释, 或者是关于同一个理论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和曲线, 如果不及时归纳总结, 初学者很容易陷入茫然无绪的困惑中。而经济理论的连续性比较强, 一个环节落下来, 之后的内容就跟不上。因此, 及时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每章都有结束语, 归纳总结本章的要点和难点。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归纳总结不仅要求教师在每章结束的时候进行, 而且在讲课过程中要随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讲到效用理论的时候, 要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前提假设, 度量效用的方法, 以及各自采用的分析方法等进行对比总结;讲到古典学派的供给曲线时, 要带领学生回忆凯恩斯学派的供给曲线, 寻找导致他们出现差异的原因, 并进一步将这种原因与他们各自的政策主张联系起来。
(五) 重视经济思想史知识的讲解
加强经济思想史的教学, 能让学生把整个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4], 避免陷入“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茫然境地。经济学的理论纷繁复杂, 每一种理论都有存在的理由, 但是理论之间却常常是对立的。这种看似悖论的情形在经济学中实属常见, 要达到见怪不怪的境界, 需要对经济思想史有所了解。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有历史渊源, 许多理论之间有继承性, 新的理论是对原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而每一次“革命”之后, 就会出现一些完全不同的理论, 然后这些理论就成为更新的理论的源头。每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对现实作出反应的结果, 当现实环境发生变化时, 经济理论也会作出相应的修正。经济思想史就是关于各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 它像一条彩线将各种闪光的经济理论之珠贯穿起来, 握住了彩线, 就能把握所有的珍珠。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 一定要讲解经济思想史, 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各种经济理论在学说史上的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重视介绍学术前沿
尽管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面向初学者的, 但适当介绍学术前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 是因为初级阶段教科书对某些理论作了过于简化的处理, 以至于太脱离现实, 不能让学生信服, 从而对整个经济学体系产生怀疑。为了不给学生留下经济学不科学的印象, 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简化在较为高级的阶段已经放松, 前沿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跟现实拟合, 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信心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只有不断追踪前沿才能保持知识结构常新。将这些课本上没有的最新知识带给学生, 不仅令学生耳目一新, 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最新的文献。当然, 对新知识的介绍要适度, 如果过于高深, 不仅容易打消初学者的积极性, 而且也会占用太多课时。
参考文献
[1]周敏.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教法研究, 2009, (1) :92-93.
[2]方阳娥.国外经济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和经验学习法[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129-131.
[3]翟仁祥, 韩曙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8, (6) :134-136.
【中西方经济学的研讨论文】推荐阅读:
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别论文10-02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12-03
中西方体育文化论文07-19
中西方艺术比较论文08-16
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09-12
中西药的配伍应用论文12-10
中西差异论文11-26
中西哲学论文05-18
痔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08-28
中西管理差异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