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2024-07-17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共7篇)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篇1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有一些语言被认为是礼貌的, 而有一些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甚至是不敬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和语言环境中,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语言理解也会差别迥异, 某些被认为是礼貌的语言则可能被别的人视为不礼貌。因此, 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语言的礼貌原则。

一.Leech礼貌原则概述

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 细分为如下几类:

1.策略原则, 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原则, 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当发出提供动作时, 直接比不直接更为合适和显得礼貌。当发出请求时, 不直接比直接礼貌。

3.称赞原则, 即对于听者, 尽量少批评, 尽量多赞扬。 该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式称赞, 即, 不直接的批评别人。二是夸大式称赞, 这一般适用于正式场合。

4.谦虚原则, 即对自己的赞扬要尽量减小, 对自己的贬低要尽量增大。谦虚原则也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两类。 如: ——You look gorgeous today !7D——Yes, do I ?或well, I think I look not bad (不直接说漂亮) 。

5.同意原则, 即对听者的不赞同要尽量减小, 而对听者的赞同要尽量增加。

6.同情原则, 即积极的感情要尽量多地传递, 消极的感情要尽量少地传递。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祝贺, 哀悔等场合。

7.考虑原则, 即尽量减少听者的不快乐, 尽量增加听者的快乐。该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委婉语的应用。 其次, 为了给听者更多的愉悦, 谈及快乐的话题时要尽量具体。再次, 为了减少听者的痛苦, 谈及消极不悦的话题时, 要尽量模糊。

8.讽刺与戏谑原则, 有时本意要表示讽刺和不满, 但因为顾及到双方的面子和尊严, 只有以礼貌的话语来表达不满的情感。如:Well, nice work (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 妈妈很无奈) 。对朋友的戏谑和讽刺, 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恶意的, 这种情况下, 表面上看言语是粗鲁的, 然而实际上是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吸收和借鉴Leech的礼貌准则, 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 顾曰国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即涉及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 而涉及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要“抬”, 要“尊”。汉民族以谦虚为荣, 对于夸奖往往会自贬一番, 加以谢绝, 以表谦虚。“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也认为谦虚是礼貌的, 但是西方人“尊人”但不“贬已”, 对于表扬和赞赏往往会欣然接受, 并表示感谢。例如, 有人对孩子的父母说:“你的女儿好可爱呀! ”中国父母往往会谦虚地说:“哪里, 哪里, 一般吧”, 而西方的父母则自豪地回答:“是的, 她是我们的骄傲!”。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双方不了解谦虚原则方面的差异, 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抬自以为是、不懂谦虚, 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心口不一, 虚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 我们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着。更多的中国人在“尊人”的同时也强调“自我表现”, 而不是一味地“贬已”。

2、称呼准则:指由于礼貌, 人们在称呼时仍沿用“上下、 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家庭是家长式的模式, 强调辈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 反映在称呼上即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传统, 由此可见, 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 这表现出了一种权势倾向, 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例如:孩子不能直呼长辈、父母、老师的名字, 下属不能直接称呼领导的名字, 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而在西方则不尽然, 由于西方文化中强调天赋人权, 人人平等, 他们在称呼上比较随意, 基本没有长幼尊卑之分。员工可以称呼上司的名字, 学生可以称呼老师的名字, 孩子可以称呼父母的名字。

3、文雅准则:即要出言高雅, 做到有教养, 有礼貌。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为“多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英汉语中都有不雅之词, 要尽量避免不雅之词, 运用委婉语。例如, 在英美社会里, 对于某些地位不高的工作和蓝领的工作, 往往用委婉语美化这些职业, 以提高其社会地位, 以维护其面子。如称babysitter为mother ’ s helper ;hairdresser为beautifician。在中国我们称按摩脚的称为足疗师;打扫卫生的为保洁员等。

4、求同准则:即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例如, 在中国, 发出邀请通常要反复几次以示真诚, 而受邀者会婉言谢绝几次才接受。这与西方的习俗截然不同。

5、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要尽量夸大, 自己付出的代价要尽量缩小。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 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 “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 提倡谦虚, 强调“贬己尊人”, 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 提倡实事求是、自信、隐私和独立, 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三.结语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 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增进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 我们必须注意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掌握礼貌用语, 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得体、成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4) .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篇2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阐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礼貌原则的差异,寻求两种语言中礼貌原则的侧重点和应遵循的礼貌原则,以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作 者:杜军 Du Jun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英语言文化礼貌原则   汉语言文化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教学  

中西礼貌原则差异 篇3

关键词:礼貌原则,交际,文化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一个民族所认可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这个民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反映。因此,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的礼貌原则有很大的差异。这在民族间的交际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 人类的交际活动大部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 礼貌必然存在于所有的语言集团中, 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也协调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 是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

1 Leech的礼貌6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6原则。他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 并从语用学 (Pragmatics) 和人际修辞学 (Interpersonal Rhetoric) 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它包括6大方面:

1.1 得体原则 (Tact Maxim) :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

1.2 慷慨原则 (Generosity M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1.3 赞誉原则 (Approbation Maxim)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1.4 谦逊原则 (Modest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1.5 一致原则 (Agreement M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1.6 同情原则 (Sympathy Maxim)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礼貌的语言与行为是特定文化背景在语言中的折射, 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里礼貌必然存在差异。Leech也认为, 在不同文化中, 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 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2 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5原则

2.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2 称呼准则:即用适合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 同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身份、场合等诸多因素。

2.3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 少用直言”。

2.4 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 力求和谐一致。

2.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 中西礼貌原则的对比

由于礼貌本身即有文化普遍性, 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因此, 不同文化下的语言集团对礼貌原则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尽管Leech和顾曰国所提出的礼貌原则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范畴, 但两者都属于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框架, 因此, 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3.1 等级性 (Gradations) :

在交际过程中, 礼貌原则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礼貌等级。如生人之间应选择较客气的言辞, 而熟人之间过于客气则会显得不舒服。

3.2 冲突性 (Conflicts) :

正如Leech所指出的, 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 语用各原则经常发生冲突, 即为强调某一准则而不得不削弱另一原则。

3.3 合适性 (appropriateness) :

根据语境要求, 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要考虑到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

由于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礼貌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会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同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 比较分析中西交际中的差异。

在对待赞誉和谦逊的态度上,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人传统上以谦逊为美德, 对待赞誉的态度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 同时还要使用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恭维。而英语民族中却无此习惯, 他们对待赞扬的态度是表示由衷的感谢。结果是, 汉民族认为英语民族不够谦逊, 过于自大;而英语民族则认为汉民族言不由衷, 不够诚实。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这种行为经常会引起文化冲突。

称呼语是社交应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等级制度要求说话者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 又要根据亲疏程度、情感深浅以及说话场合选择适当的称呼语, 在称呼中追求和谐与亲切。而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 相互之间的称呼十分简单, 对熟人、朋友及父母等直呼其名, 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与某些生活现象有关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中西文化中有些委婉语和禁忌语是一致的, 例如在公共场合中谈论有关死亡、排泄和与性有关系的话题等时, 直接谈论这些话题被认为是粗俗无礼。在中西文化中, 人们对某些语言含义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老”这个词在汉文化中是对他人的尊称, “老”意味着有资历、有经验, 应该受到他人的敬重;但西方人却十分忌讳“老”这个词, 他们认为“老”代表着衰退和无用, 是对他人的无礼冒犯。因此, 在日常交际中, 通常用其他委婉的词语来代替它。

日常问候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含义是不同的。英语国家中隐私的范围较东方要广泛得多。因此导致汉文化中的诸多礼貌言行在英语国家中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交际中的寒暄语和问候语中。中国人在闲聊时常用的“上哪儿去”、“吃了吗”、“挣多少钱”、“多大了”等等对他人生活表示关心的话题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十分不舒服, 有故意打探别人隐私之嫌。

人们在交际中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己的脸面, 希望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与此同时尽量措词谨慎, 做到得体恰当, 不伤害他人。这一点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某些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有损面子的言辞在东方则被认为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知道, 交际活动无时无刻都在受到语言文化的制约。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导致了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诸多语用失误。因此, 在交际过程中, 彼此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际规则, 对交际双方尤为重要。我们应尽量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 找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遵从礼貌原则, 避免由于语用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在实际交际中, 应以一种文化平等观的心态, 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规则, 寻找规律, 灵活运用, 提高交际能力, 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2]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 1995 (5) .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刘国辉.“中国人的礼貌观”[A].当代语言理论与实践探索[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 篇4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差异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载体, 在中西方交际中涉及最广。礼貌原则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行为准则, 制约着语言的使用, 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遵循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 礼貌原则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针对这一现象,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Brown和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礼貌原则, 其中包括六条准则:

1. 策略准则:尽力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力扩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尽力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力扩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力夸张对他人的表扬。

4. 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力夸张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尽力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力夸张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力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是西方比较注重的两个准则。策略准则侧重于如何对待他人, 适用于请求或者命令他人做某事的言语行为。慷慨准则侧重于如何对待自己, 多用于帮助他人的言语行为中。

例1:1) 把窗户关上。

2) 可以把窗户关上吗?

3) 请问您能帮我把窗户关上吗?

例2:A:我想我可以载你一程

B:我要去超市买东西, 方便吗?

A:没关系, 我正好要去邮局, 离超市不远。

例1中, 说话者礼貌程度逐步加深, 听者有了更大的自由以拒绝说话者。例2中, B遵循了策略准则, 彬彬有礼, 而A遵循了慷慨准则, 考虑到他人的利益载B去超市。

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同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赞扬准则讲的是如何对待他人, 而谦虚准则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

例3:A:Oh, your dress is so beautiful!

B:Well, thank you!

例4:A:这项活动您计划的非常周详!

B:哪里哪里, 还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

例3和例4中, A遵循了赞扬准则。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更加注重谦虚准则。同西方的谦虚相比, 中国的谦虚则更等同于贬己尊人。

赞同准则指在表述中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例如, A和B同时表示了对活动举办的赞许。同情准则指在表述中减少与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例如, 新人举行婚礼时, 宾客如果说了不吉祥的话, 我们就认为这位宾客是不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先生回顾了礼貌在汉语言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后, 提出了制约汉语言行为的五条礼貌准则:

第一, 称呼准则

即用适切的称呼语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第二, 贬己尊人准则

即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着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 要“尊”。

第三, 文雅准则

即要选用雅言, 禁用秽语;多用委婉, 少用直言。

第四, 求同准则

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 尽量和谐一致。

第五,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中、西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差异

自古以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重群体轻个体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形成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言行需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 因此, 贬己尊人的礼貌行为备受尊崇。此外, 自中国古代社会, 便已有很强的家族观念, 强调“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因此, 称谓礼貌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西方文化主要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 尊重个人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在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下, 必然会表现出礼貌观念的不同。

首先, 贬己尊人准则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语用现象, 类同于西方的谦虚准则。中西方为了表示礼貌都会表示谦虚, 但是中国人采取的是贬低自己的方法, 而西方人则往往对别人的赞扬表示欣然接受。当受到称赞, 例如, “衣服真漂亮”时, 中国人往往会采取“贬”、“尊”以示谦虚, 如“就是一件普通的衣服”等, 西方人则往往会对赞扬表示接受以示礼貌。如果双方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了解, 则会在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 中西方的隐私与禁忌中也存在差异。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隐私语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 例如, 中西方在宗教信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诅咒和亵渎, 甚至饮食方面, 都有很多禁忌语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 避免沟通障碍。

Leech礼貌原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 对于研究语用中的会话非常有意义。顾曰国先生在此基础上, 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 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的礼貌原则。了解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2]陈艳.谈中西礼貌原则[J].合肥学院学报, 2007.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育与研究, 1987.

[5]王静玲.谈中西礼貌原则[J].忻州师范学报, 2006.

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成因初探 篇5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中外语言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原则。各家不同的礼貌原则反映出不同礼貌言语的表达方式, 是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1.西方式礼貌原则。西方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布朗和莱文森, 他们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 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所谓消极面子, 是希望不受他人侵犯和左右;所谓积极面子, 是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他们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难以避免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而为了保全双方面子, 人们可根据对面子的威胁程度来选取合适的礼貌语言手段, 如直言不讳、积极礼貌、消极礼貌和隐性礼貌手段等。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 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德言行准则、面子与求同准则。

二、礼貌表现形式之异同

l.词汇形式。虽然中西文化中礼貌在词汇选择上有相通之处, 如对死亡、排泄、性行为等事件采用类似的委婉语, 但由于各种语言内部词汇系统不同, 相同情景中, 可供选择的范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社会指示语上。

英语中社会指示语根据Levinson的说法, 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一致礼貌系统, 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 对于认识的人不论地位贵贱, 均直呼其名。在汉语中, 经常有诸如“王部长”“李老师”之类的称呼, 在英语中“minister”和“teacher”很少直接用在称呼语中。

2.语法结构。英语属形合型语言, 言语中各部分靠严格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 对句型、态、时、体的要求较为精确, 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句法结构与之相应。而相比之下, 汉语属意合型语言, 言语中各部分靠语义内在联系形成连贯, 没有纷繁复杂的照应形式。反映在礼貌用语上, 英语中为了实现同一礼貌目的, 有相对较多的表达形式, 各种形式间有礼貌层级上的区别。

三、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貌语言“主要是体现说话人对交谈双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态度”, 礼貌词语的构成和结构“是各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产物, 密切地联系该社群的其他文化因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礼貌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如此。

西方国家的礼貌原则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 突出个人, 以个人为中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 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对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 反之则是不合时宜、不礼貌的。

与之相反, 中国文化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重农抑商, 中国的文明化建立在农业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 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家族邻里定居一方, 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 很少高迁远徙, 所以, 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 的价值观, 强调入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入的社会性, 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 不突出个人和个性, 而强调群体的作用。中国人重集体主义, 做事总爱“面子”, 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人们以群体为中心, 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面子保全论”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价值观。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 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 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闻的理解, 求同存异, 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

四、结语

礼貌是各种不同文化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 但由于受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及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 礼貌现象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认识礼貌普遍性的基础上, 对礼貌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必须从文化焦度予以剖析。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篇6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中西文化都有“谦虚”这一礼貌准则, 但文化内涵却不同。“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中国的“谦虚”准则, 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贬己尊人准则是指贬低自己, 抬高别人, 是中国礼貌的最大特点;而西方的“谦虚”是减少而不是不要对自己的表扬。

二礼貌原则

1. 中国的礼貌原则

中国学者顾曰国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中国礼貌悠久的历史渊源提出了中国礼貌所遵循的五个准则, 即:“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的称呼准则;“彬彬有礼”的文雅准则;考虑谈话双方“脸”“面子”的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的德、言、行准则。

2. 西方的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里奇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 分别为: (l)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中西亲人称呼语的差异

1. 夫妻称呼语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称谓首先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各国情况基本一致而又有各自丰富的传统。一般说来, 英国和美国的夫妻一般习惯称对方为“dear”或“honey”。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 夫妻关系是比较尴尬的。传统文化不注重夫妇之爱, 而强调夫妇之别, “相敬如宾”是夫妻相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敬”主要是妇敬夫, 保持父系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秩序, 男女之间需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可过于亲昵, 因而“如宾”是“相敬”的方法。在这样一种婚姻模式中, 夫妻成了一对熟悉的陌生人, 于是就造成了中国古代单纯的夫妻关系中无面称语或妇女对丈夫面称“官人”“老爷”等的局面。“官人”是以丈夫在社会上的职业身份作称呼语, “老爷”则是借用家中下人对主人的尊称。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 夫妻称谓可以分为老派夫妻称谓和新派夫妻称谓。前者受传统社会夫妻关系影响较深, 当面交际使用的相互称谓处于缺乏状态, 一般在家里, 夫妻对话时没有任何称呼, 直接说事或以“哎”、“哎, 我说”来提醒对方注意。或者当面叫“孩子他爸”“孩子他妈”, 或“老头儿”“老公”“老婆子” (多在五十岁以上) 。在新社会的家庭中, 男尊女卑、夫妇有别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男女平等的思想取代了。夫妻对面可以称姓名、双名, 或双名中的末一个字。还可以称“老张”“老李”等, 文化高的也有当面称“先生”或“太太”“夫人”的。

2. 子女称呼语的差异

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 尊敬长辈是人类最初的共同情感, 而这种情感在古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父母的称谓上。这并不像有些研究认为的那样, 认为父母可以直接称呼子女的名字而子女不可以称呼父母的名字就完全是一种不平等和压迫, 虽然这种说法有合理的成分, 尤其在宗法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正如夫妻之间的亲密称谓一样, 孩子对父母的敬称也应当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事实上, 父母在称呼子女时, 也很少直呼其名, 而经常使用“my son”或者“daughter”之类的称呼语。《圣经》中的先知们就称呼他们的儿子为“my son”, 而不称呼名字。这也证明了古人对语言的迷信和对名字的禁忌。但是近现代, 当裹在名字外面的那层语言的神秘力量的外衣被撕掉后, 隐含在里面的不平等就显露出来。在要求平等和解放思想的现代社会, 孩子对父母的敬称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舍弃了, 而代之以对父母直呼其名。这当然也体现了英美现代社会新型的家庭关系——开放、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地位。

在古代中国, 对名字的禁忌非常讲究, 且等级观念非常强。越是等级高的人, 对其名字的禁忌就越严格。汉民族伦理文化和宗法制度观念强调“地位有异”, 而亲属关系是人伦的最核心的关系, 因此“地位有异”首先就在家庭中得到了体现。因此, 对长辈名字的禁忌也就非常严格。子女不但不能当面称呼父母的名字, 在各种场合中都要避免提及长辈的名或字或与其相似的字眼, 不做与长辈名字有关的事, 不使用与长辈名字有关的东西, 在听别人提到相关的字眼时还会悲伤不已。在现代, 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很多城市家庭里, 长辈的名字还是禁止说出的, 虽然人们不必像古代那样对长辈的名字表现出极度的尊敬和避讳。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刻的。中国文化里, 父母也很少对子女直接称名。在晚辈成年以前, 长辈对他称以乳名。在他成年特别是成婚生子之后, 长辈们出于对成年人的尊重, 对晚辈也有称呼大名的倾向, 或者称“他爸”“他娘”, 但由于语言习惯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还是以乳名称呼晚辈。

3. 其他亲属称呼语的差异

在汉语中的亲属称谓里, 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 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极为重要。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 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 直呼其名是万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始终铭记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式,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一味地讲课, 学生根本听不进去,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尝试了学生帮教法。

一什么是学生帮教法

学生帮教法是指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单纯地“学”, 而是参与到“教”中, 课前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中帮助老师指导学生, 课后帮助老师检查学生作业、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沟通协调师生关系, 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往往遇到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学生自身认识和操作能力不均衡等问题。为此, 教师在上计算机课时, 挑选出计算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帮教学生, 组成帮教团, 帮助老师进行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学助教的班风和学风, 有利于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帮教法的实施

1.学生帮教团的组建

教师在每次接手新班后, 在为学生上第一次课时, 就向

不可的。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只区别男性、女性, 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示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如, 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 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 “姑妈、姨妈”等。还有, 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 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所以, 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 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 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 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 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 在英语中, 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亲属之间, 一般不用亲属称谓, 可直接称呼名字, 且可用爱称, 例如:“John-Johnny, Robert-Rob”等。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 包括儿媳 (女婿) 对公公婆婆 (岳父岳母) 等称呼。在他们看来, 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地为教学服务。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称呼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称呼语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

摘要:称谓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 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而亲属称谓是称谓语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中西亲属称谓用法比较分析, 揭示其中隐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称呼语,礼貌原则,中西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335~355

[2]Brown, P.and 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Goffman, E.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and col, Inc., 1967

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差异 篇7

1中西礼貌原则的对比

由于中国与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加之历史发展、人文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人们接受的文化熏陶各不相同,从而导致礼貌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1西方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中所应当遵守的礼貌规范。继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列文森、布朗和利奇等人相继提出了礼貌原则,该原则在系统上为人们提供了规范社交的工具,同时,也为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西方的礼貌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策略准则(tact maxim):在表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不利的观点,最好让自己的利益避免受到侵害,同时让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在进行表达时,最好不表达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最好不让自己受益,吃亏一些。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表达时,尽量不去贬低他人,同时减少让他人看不起,最好多赞美他人。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表达的时候,尽量不去表扬、赞美自己,尽可能地多去赞美别人。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表达的过程中,尽量使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减少意见上的分歧,使双方达成观点上的统一。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表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产生对立,最好不让对方产生反感,尽量激发对方的同情之感。

1.2中国礼貌原则

顾日国先生依据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汉语言文化中有关礼貌的特点,以Leech的语言架构为基础,对汉语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贬己尊人准则。该准则指的是在说自己时应当“贬”,应当“谦虚”;在说别人的时候要“抬高”,要对其“赞扬”。

(2)称呼准则。这一原则指的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礼貌,在称呼别人时,应当遵循“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准则,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交往的关系。

(3)文雅准则。在中国,一个说话高雅并且文质彬彬的人,他人会认为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因此需要“多用雅语,少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该准则与中国人所讲求的“脸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且最好使双方的观点达成一致。

(5)德、言、行准则。该准则指的是在做事上最好降低他人付出的代价,相反要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语上,对他人为自己带来的益处要尽量夸大,尽量少提自己的付出。

2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

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所传承与体现,并且被用于社会交际过程中,其差异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利奇所提出的礼貌准则中,最重要的当属策略准则,它是英语文化礼貌原则中的核心,因此是最不可以忽略的准则。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该准则来减少对他人的利益侵害,因此会较少使用到一些带有强迫性的词语。在英语交际中,请求别人做事时,通常使用一些含有委婉语的句子,例如:

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close the window?

Closing the window,please.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close the window.

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但是,这些句子在中国人看来是在社会的制约下所期望得到的。中国人在说话时,一部分人是有权利向他人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命令乃至威胁等,但是作为另一部分人,则要无条件地服从这些指令。人们在进行这些指示性的活动时,不需要运用委婉的语气,只要直接将自己的指示说出即可。因此,在中国的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的准则才是核心,作为中国人,通常会对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进行回绝,并对自己进行贬低,从而表现出自己的谦虚。例如:

外国人:你长得很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我长得没有你好看。

外国人:你做的这个东西真的好漂亮,好精致。

中国人:没有没有,还有很多有缺陷的地方需要修改。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中西方语用之间的差异所在。在中国,这些回答被认为是谦虚的表现,是礼貌的象征,但是在西方人看来则不然。在西方人看来,受到表扬就应当接受,并且表示感谢,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礼貌。

2.2礼貌策略差异

在许多场景之下,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如果人们要打扰他人时,通常使用带有“指示性”的词语来表达出自己的礼貌之意,但是西方人通常会使用带有“抱歉性”的词语来表达礼貌之情。例如,中国人通常会说“劳驾”“请问”“劳烦”等指示性词语,西方人则会使用像Excuse me,Please,would you mind,Could you please等具有抱歉性的词语。

在致谢方面,中国人和西方人所使用的原则是一样的,通常都会说“谢谢”,但是西方人比中国人使用得更为普遍一些,对于凡是对他们有所帮助或有所服务的人,他们都会通过说“谢谢”来表示谢意。而中国人则在许多情况下不会使用感谢的词语,例如很少有人会对为他们服务的服务员说句“谢谢”,从而使得一些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2.3中西方礼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礼貌,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人在礼貌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对于他人的邀请,中国人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经典的表现形式,可以表现出他人的热情好客,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对邀请者的一种消极回绝。

中国人在进行邀请时的交谈,通常采用回旋上升式的交谈方式,交谈双方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最后达成共识,这在中国人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者电话交谈时会经常出现,从而体现出交谈双方之间的礼貌之意。例如:

小李:明天有事吗?来我家吃饭吧?

小王:不得了,太麻烦你了。

小李:麻烦什么呀!又不用自己做。

小王:那也麻烦呀!还得收拾,还得破费。

小李:来吧!没事的,还有其他人,大家一起,热闹。

小王:那好吧!

小李:好的,明天等你。

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多习惯于用直线型思维模式进行交流,如果对方提出了邀请,他们通常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来回推脱,而是会直接告知对方自己是否接受邀请与是否有时间去赴约,一再的邀请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对被邀请者的威胁,让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

3结语

礼貌,作为各个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体现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但是受到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影响,各个国家间的礼貌原则都大有不同。对此,我们应当尊重彼此之间的礼貌原则,促进中西方更为顺畅的交流。

摘要:中西方在文化、习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其礼貌原则在社交使用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基于此,笔者简要分析了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针对其语用方法展开分析,从而对中西方语用原则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把握。

关键词:礼貌原则,中西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参考文献

[1]陈钢.中西文化中礼貌差异探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5).

[2]郭竞,杨跃珍.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看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2006(10).

[3]李丹.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

[4]宋维玲.礼貌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的语用差异[J].廊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9).

上一篇:振动发电下一篇:服务文化研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