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管理分析(共11篇)
智能管理分析 篇1
1 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
从2005年以来, 各种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 在安防领域, 由于视频智能分析对应用的场景有一定要求, 而人们开始对智能分析的期望值又过高, 所以目前的应用效果并不好。而在智能交通领域, 目前应用的主要内容基本已经定型, 产品也已经基本成熟, 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交通事件检测
能够对各种交通事件, 如车辆停驶、逆行、调头、车祸、交通拥堵、车辆排队超限等进行自动检测、识别、统计、记录、报警和监控,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系统进行集中有效的统计处理, 其具体功能应用有以下几点。
(1) 长、短视频录像
通过前端安装摄像机实现对整个监控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录像监控, 每5分钟形成一个录像文件, 文件存放在前端工控机上。在违法事件发生时触发短时录像功能, 将违法时间内 (包括违法时前2s) 的录像单独形成一个文件, 与违法图片同步传送至中心。短时录像的同时需要长时录像功能。
(2) 禁止停车违章检测
通过视频触发, 当系统检测到有车辆在指定的禁止停车带停留超过用户指定时间时, 系统自动开始对违章车辆进行录像。
(3) 逆行违章检测
(4) 非法掉头违章检测
(5) 压黄线违章检测
(6) 闯红灯检测
(7) 左右拐违章检测
(8) 丢弃物、遗撒检测
(9) 非机动车道或公交车道检测
(10) 车祸检测
11违章数据存储
提供一组反应违法行为 (包括违法事件编号、违章行为、违法地点、违法时间等相互关联信息) 的图片作为执法依据, 同时提供违法过程时间内的短时录像文件, 该录像和违法照片同步传送至中心, 方便民警和当事人查询。
12流量统计
可以对视频区域内的车辆进行定位和跟踪。完成一定区域内车流量、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排队长度、车间距、行车时间、拥堵预测等信息的统计、分析。
(2) 智能卡口系统
(1) 车牌识别
可以识别92式车牌、武警车牌、警车车牌、部队车牌、农用车牌、国外车牌等各式车牌。
(2) 车标识别
可识别的小型车辆车标 (车头车尾皆可) :大众、奥迪、奔驰、福特、雪铁龙、雪佛兰、金杯、奇瑞、松花江、夏利、五菱、现代、本田、丰田等。为车辆信息统计稽查等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3) 车速检测
(4) 压黄线检测
可以通过在黄线或实线上添加特写摄像头, 对压线车辆进行捕获, 保存相应图片和信息并上传至中心进行统一处理。
(5) 逆行检测
(6) 流量检测
(3) 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
(1) 闯红灯捕获
(2) 智能卡口
可以对通过该车道的所有车辆进行检测、识别、记录、保存。捕获率99%以上, 识别正确率95%以上, 可以根据业主需要添加识别车辆车标、农用车、摩托车等功能。
(3) 环境过滤分析
对夜晚的大灯、白天的阴影以及雨/雪天的影响都有很好的滤除效果, 保证取证结果的有效性、正确性。
(4) 大型车辆检测识别
可以根据车辆的特征区分出大小车, 对公交车、大货车和大卡车等大型车辆的闯红灯行为判断准确, 对于车的局部特征分析亦准确。
(5) 防逆行禁左和禁右
2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
以上都是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在交通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应用。应该看到, 所有的技术都有其适用的条件, 智能分析也不是万能的。天气条件对视频应用的影响较大, 对于雨、雾、霾等特殊的气象条件, 视频图像很难提供给智能分析系统足够好的图像。对于车速监测、车流量统计等功能, 使用地感线圈、红外探测器等物理识别的方式, 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视频智能分析方面, 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视频质量的分析。一个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 往往会安装大量的摄像机, 而实际显示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是, 如何能够了解所有几百或者几千台摄像机的工作状态?是否有横纹、雪花等干扰?聚焦是否正常?摄像机是否偏色?PTZ的工作是否正常?这些都是困扰系统管理者的问题。
对系统使用要求较高的单位通常会安排专门人员, 连续地调用所有摄像机的图像, 通过人工方式了解、记录摄像机的工作情况, 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做现场的维修。很明显, 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低、而且大量依赖于人工的主观判断。
对于以上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视频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视频质量分析系统对视频图像出现的雪花、滚屏、模糊、偏色、画面冻结、增益失衡和云台失控等常见摄像头故障做出准确判断并发出报警信息。有效预防因硬件导致的图像质量问题及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及时检测破坏监控设备的不法行为。
(1) 应用
从功能满足上来说,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有以下具体应用:
(1) 视频清晰度异常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聚焦不当、镜头损坏或异物遮蔽引起的视野主体部分的图像模糊 (见图1、图2) 。
(2) 视频干扰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图像中混有杂乱的横道、波纹、或一阵阵杂乱的飞点、刺、线状干扰导致的图像模糊、扭曲、雪花、抖动或滚屏等噪声现象 (见图3、图4) 。
(3) 视频亮度异常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摄像头故障、增益控制紊乱、照明条件异常或人为恶意遮挡等原因引起的画面过暗、过亮或黑屏 (见图5、图6) 。
(4) 视频偏色检测
自动检测由于线路接触不良、外部干扰或摄像头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视频中的画面偏色现象, 主要包括全屏单一偏色或多种颜色混杂的带状偏色 (见图7、图8) 。
(5) 视频信号缺失检测
自动检测因前端云台、摄像机工作异常、损坏、人为恶意破坏或视频传输环节故障而引起的间发性或持续性的视频缺失现象。
(6) PTZ运动检测
自动检测前端云台和镜头是否能够按用户指令正确运动, 及时把握系统内PTZ运行情况。
(7) 画面冻结检测
自动检测有无视频信号以及由于视频传输调度系统故障引起的视频画面冻结, 避免遗漏真实视频图像。
(2) 系统拓扑图
(1) 模拟系统拓扑图 (见图9)
对于模拟视频系统, 通过矩阵控制服务器向矩阵发送控制信号, 设置轮巡的方式, 顺序地使每一路视频在矩阵的某一路视频输出端输出给智能分析服务器。系统设置服务器可对智能分析服务器进行管理和设置, 客户端访问智能分析服务器查询分析结果报告等。
(2) 数字系统拓扑图 (见图10)
数字系统与模拟视频系统的区别是, 将智能分析系统与数字视频管理系统相集成, 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向智能分析服务器提供视频信号, 进行分析。
(3) 诊断结构示例 (见图11)
面板中的每一行代表一个诊断项目的结果, 可能得到的结果状态有四种:“正常” () 、“异常” () 、“严重异常” () 和“未检测” () 。项目的柱状条越长, 该项目的问题越严重:柱状条的长度在“正常”范围内, 柱状条呈绿色;柱状条的长度进入“异常”范围内, 柱状条变为黄色;柱状条的长度进入“严重异常”范围内, 柱状条变为红色。“正常”与“异常”间的分界线以及“异常”与“严重异常”间的分界线如图11中虚线所示, 是固定不变的。
3 结束语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可大幅度地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系统的总体运营成本, 推荐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必备的管理工具进行大力地推广。
智能管理分析 篇2
[摘 要]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筑总量压在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工程的管理方法是实现工程顺利建设的根本证,是加强施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工程的管理的方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水平。工程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终,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智能化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的施工管理策略。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 施工管理 智能化应用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建筑业就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相比较其他一些国家,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快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行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就是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一种应用形式。建筑行业本身就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性强等特点,这都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何对建筑工程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施工质量安全,是建筑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对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 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不少地区均已经涉足于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这样两点。
首先,从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智能化建筑属于技术的整合,因此对集成商的技术理念和施工经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当先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商,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造成了掣肘。据统计,我国当前从事智能化建筑的公司有数千家之多。然而这些公司的业绩却乏善可陈,因此集成商的综合实力也影响了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水平。
其次,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对于现场的调度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我国不少管理部门对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尚不熟悉,因此在管理效率和效果上均不能尽如人意。在不少智能建筑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质量、工期受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 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 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的健全
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技术及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行业内的政策和规范无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健全,才能使该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壮大。
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
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保证智能建筑之内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2.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提升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一方面熟知技术,另一方面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
(2)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集成商的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很容易造成建设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出现断层,影响工程质量的目标。
(3)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他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3. 加强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的不足,导致效率低下,一些业主由此蒙受了损失。通过加强监理,来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能协调统筹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经验,这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这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4. 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
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三、 结语
为了适应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建筑企业必须实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行对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管理,为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安全作保证。工程项目管理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和支持,为把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智能化技术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断奋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智能化管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让智能化的管理方法更好的为建筑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戚务诚.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和发展规划——绿色生态环保住宅[J].中国勘察设计,2012(03).
[2]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办公室.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展望[J].电能效益,2011.
[3]刘金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工程质量监督中的问题[J].工程质量,2011(04).
农田作业智能管理器应用分析 篇3
针对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 虽然制定有《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标准》《农业机械操作规程》等要求和规范, 并对农机手进行了各种培训, 但是一到“三夏”、“三秋”大忙季节, 大量农机具进入田间作业, 督导、管理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 农机手能不能按田间作业技术标准操作, 完全由机手自身素质决定。去年“三秋”时节, 商丘市睢阳区农机局为落实深松作业补贴面积, 采取全体管理人员下乡入村, 每人跟踪两台深松机进行监督、核实面积、发放补贴的办法。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随着农业的发展, 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农机数量会越来越大, 完全靠管理人员田间作业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急需为田间作业的农机具安装一种智能电子控制设备, 对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数量等情况给予如实记录, 并实施有效控制以便监管。
由商丘市农机推广站和明胜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农田作业智能管理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该管理器能够对农机作业期间的作业质量、作业数量及作业安全的综合数据实现计算机智能管理和电子监测控制。利用微型处理器, 在满足深松深度、旋耕深度或犁地深度等作业前提下, 将作业的有关数据如机手姓名、身份证号、作业动力车等参数进行处理, 通过专用U盘进行记录, 并能实时显示、查询作业亩数和工作状态。管理器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作业 (如耕深、割茬高度等不符合要求) 情况, 能通过内置计算机进行控制, 将无效作业量不计入作业总量。
整套设备由功能控制和数据管理两个独立系统构成。功能控制系统由一个微型处理器系统、电源转换模块、掉电记忆模块、显示模块、深度限定监测模块、距离测定模块、功能设置按键模块、状态指示模块、专用U盘接口等组成, 安装在作业机械上用于各种作业数据的检测和数据提取、保存;数据管理系统由专用U盘数据读写器、数据管理软件及计算机构成, 供业务管理部门使用。智能管理器原理如图1所示。
农机具作业过程中, 微型处理器实时监测电源、深度、工作距离及功能按键开关的设置状态, 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实时通过数码管和指示灯组成的状态指示模块同步显示系统状态情况;电源转换模块是将作业机器的各种电源转换为控制器所需的稳定电源, 为整个控制系统供电;距离测定模块对符合作业深度的作业距离进行计数, 传给微处理器, 深度监测模块实时检测作业是否达到预设深度, 并将结果送给微处理器;掉电记忆模块的功能是保证一旦监测到掉电的情况, 控制器能够及时、准确的将当前工作的信息保存到U盘中, 确保作业数据不因系统意外断电或操作机手不执行存储操作而关闭机器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丢失, 保证数据安全。
以深松作业为例, 智能管理器通过两个限深定位传感器与深松机相连接, 通过另外两个传感器 (作业深度定位传感器和动力车测速传感器) 与动力车相连, 作业深度定位传感器用于控制机手对于动力车悬架下落的高度控制, 以保证机具入土深度。开机时管理器首先会进行系统自检, 并通过数码管显示机具的一些基本信息, 显示的次序为:使用者身份信息、作业幅宽、作业动力车测速轮外径、已完成作业的次数、已完成作业的总亩数。自检后, 当“工作/查询”功能处于“查询”状态时, 可通过“+”、“-”按钮查看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作业的总次数及本次作业亩数。当“工作/查询”功能处于“工作”状态时, 管理器的深度监测模块会检测三个定位传感器的信号数据,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信号数据不能达到要求时, 欠深指示灯亮, 且发出报警提示音。只有当全部信号都符合要求时, 即达到深松作业要求后, 工作指示灯亮, 就可以进行正常作业了, 微型处理器会将作业次数和作业亩数进行汇总运算, 储存到U盘中。智能管理器控制面板结构如图2所示。
U盘采取专机专用, 其内部的原始数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修改, 具有数据更改授权的单位也仅能修改利用数据管理软件提取出的数据, 原始数据的不可修改性, 为今后上级管理部门对申报作业面积的真实性核查及作业用户的质疑核对提供证据。
每个作业季结束以后, 需要使用安装了读卡软件的计算机对智能管理器记录U盘进行数据读取。计算机通过串行端口与读卡器相连, 进行数据通信。为便于野外作业, 读卡器使用USB电源, 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读取数据时, U盘内详细数据 (机手身份信息、作业动力车宽度、作业动力车轮外径、总的作业次数、总的作业总亩数、每次的作业亩数等) 就录入到计算机中, 供农机管理部门审核或统计使用。读卡器应用程序如图3所示。
智能管理分析 篇4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需求分析
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需求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制定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并对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总体结构和总体配置以及实施步骤提出了设想.
作 者:赵历男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313(2)分类号:X22 U12关键词:城市可持续 智能运输系统 管理规划 需求分析
智能管理分析 篇5
关键词:商务智能 数据仓库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85-03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当前各高校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运用于日常管理。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对各部门工作有积极作用,但也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最初都是基于本校内不同部门的业务流程来设计开发,以满足本部门管理信息化的需要为目的,不同部门都设计开发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前台的数据操作和后台的数据管理环境也不尽一致,未能实现部门间横向的数据和信息共享。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2)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的都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系统,进行的都是日常的事务性处理,即主要是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以及简单的统计、报表等,实际上只是部分代替了原来的手工管理工作,对数据的深层次分析功能尚显不足。(3)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经过若干年的使用,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历史数据对信息管理者来说却几乎成了“鸡肋”,弃之肯定舍不得,但似乎又不能从中再得到更多的东西。大量的历史数据被深埋于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但这些数据的潜力和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却不能或难以加以利用,反而在数据的维护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研究者称之为“信息囚笼”。
以上这些就要求部门尤其是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对当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尤其是海量的历史数据加以整合利用,从中发现这些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价值,以进一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尤其是对学校层面的决策工作起支持辅助作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为教育领域量身定制的此类专用系统和工具,不过,近几年在商业领域风头正劲的商务智能理论却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尽管商务智能理论源于商业领域,最初是为解决商业领域中相关问题而提出的,但它的思想却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本文就对商务智能理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作一分析。
二、商务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务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也译为商业智能,其概念最早是Gartner Group的Howard Dresner于1996年提出的。当时将商务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联机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商务智能系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为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平台,充分利用原有系统中由业务处理所积累的宝贵数据,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各种业务指标和构建业务知识模型,进而满足决策的信息需求,实现通过技术辅助决策的功能。
1.商务智能的含义
在商务智能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界和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形成了很多看法,有一个名为《ttnn BI观点》的电子期刊对比较典型的几种观点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4类:
(1)BI是努力——Microsoft主张的;
(2)BI是智能和知识——SAS倡导的;
(3)BI是过程——DMReview定义的;
(4)BI是工具和技术的集合——以Gartner、IDC、IBM、SAP和MSRT代表的。
目前,商务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笔者以为,可以把BI理解为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思想,是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它以现存的丰富的业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库管理手段,结合数据仓库、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发现潜在的知识和价值,最后呈现在用户和管理者面前,运用于企业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智能和竞争力。基于此,BI应具有以下几项关键的支撑技术。
2.BI的四大关键技术
(1)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和数据集市(Data Mart)
实施BI的前提就是要获得企业大量的内外部数据,这需要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技术的支持。数据仓库是指把多个数据源的数据收集起来,以一种一致的存储方式保存所得到的数据集合。数据仓库创始人之一的W.H.Inmon将其定义为:“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包含历史数据的数据集合,它用于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在构造数据仓库时,要经过数据的ETL过程,即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业务系统中各种关系数据、外部数据、遗留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根据需求,以完整一致的形式放进中心数据仓库,再将这些数据以一定的数据模型加以组织,目前所使用的主要有星型模式和雪花模式两种。对数据仓库的研究主要就是数据模式的设计、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导入和更新等。
数据仓库通常是企业级应用,涉及的范围和投入的成本都非常大,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为某一部门建立一种适合自身应用的部门级数据仓库,称之为数据集市。数据集市着眼于特定的主题,可以理解为是整个企业数据仓库的子集。
(2)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联机分析处理又称多维分析,由Codd在1994年提出,它对数据仓库中的多维数据通过钻取、切片及旋转等操作,进行立体的多维分析和展现,从而使管理者能够从多种角度获得决策支持所需要的数据。理解OLAP,比较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Excel中的数据透视表。
(3)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
数据挖掘是指按照预定的规则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信息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模式和规则,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这些模式和规则可以是预测型的,也可以是描述型的。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模式的实际作用,可以有分类模式、聚类模式、回归模式、关联模式、时间序列模式等,具体算法有聚类算法(Clustering)、回归算法(Regression)、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决策树(Decision Trees)、遗传算法(Genetic Analysis)、关联算法以及各种统计模型。
(4)BI的前端展示
为了使分析后的数据直观、简练地呈现在用户面前,需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和发布出来,目前越来越多的分析结果是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Web 应用的普及,商务智能的解决方案还应当能够提供基于Web 的应用服务,允许用户直接从浏览器端访问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3.我国目前商务智能的主要应用
商务智能的应用与行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当前商务智能的应用主要在商业领域。赛迪顾问调查显示, 2006年中国BI应用市场销售额达到15.87亿元(包括软件授权和服务), 市场份额占有依次为银行、保险、电信、能源、制造、政府、零售。这些领域的应用范畴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如在企业管理中可进行销售分析、库存分析、采购分析、成本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分析等,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可进行客户购买习惯分析(也称购物篮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客户未来分析、客户欺诈风险分析等。
笔者以为,商务智能的应用具有普适性,不能也不应当只局限在商业领域内,只要一个企业(可以推广到任何组织)有大量的业务数据,积累了海量的历史数据,并且对这些数据有进行分析的需求,就可以引入商务智能,给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教育领域也符合这些特征。以高校为例,随着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和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时下各高校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在招生就业、教学、人事、数字化建设等各方面每天都有大量的日常业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应用,也积累了海量的历史数据,而且这些方面的工作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毫无疑问,这些数据对高校的部门管理和高层决策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挖掘出潜在的知识,提供决策支持,正是商务智能在高校应用的目的所在。
4.商务智能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要想有效地运用商务智能方案,最关键的环节有两个:一是确定功能,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设计数据仓库。在数据仓库的设计上,关键点也有两个:确定主题和选择数据模型。一旦主题确定,不论是使用星形模式还是雪花模式,核心任务都是事实表和维度表的构造和确定,实际设计中星形模式使用的较多。这些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考虑数据的来源、数据的ETL、采用何种分析和挖掘规则、算法以及最终的数据展示。对于以上所说的这些工作,很多软件厂商都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方案,目前使用较多的是Microsoft推出的SQL Server,它的两个版本2000和2005都提供了BI的解决方案和相关工具,后者功能更多更强大一些。也就是说,工具的选择已不是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结合本身的实际,对实施BI的整体设计。下面就从前述的两个环节对高校管理中几个典型领域给以简单分析。
三、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教务管理是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的诸多方面。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教务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如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教师信息等。这些数据之间彼此存在联系,同时也隐含着一些重要信息。将商务智能应用于教务管理中,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可以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工作指导,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数据挖掘工具的有效利用,也能较客观地反映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中
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中,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使用分类和回归方法运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使用关联和时间序列运用于学生选课,以合理设置课程,寻求最佳的排课方式;(3)使用聚类和关联运用于学生的成绩分析,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教学为例,可将数据仓库的主题定为“教学分析”,以“成绩”为事实表,包括学号、课程号,成绩等相关字段,位于星形模型的中间。涉及的维表可有以下几个:
学生维表: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生源地,专业,年级,培养方向等;
课程维表:课程号,课程名,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类型等;
教师维表:教师编号,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等;
选课维表:学号,课程号,教师编号等。
时间维表:时间代码,学年,学期。
2.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人事信息资料数据量大,构成复杂,变动频繁,目前大部分用于人事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如果把这些大量的数据加以分析、挖掘,将对学校的人事考核、预测、培养、引进等各方面的管理规划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高校人事管理的主题可以有“绩效考核”、“人才引进”、“进修培养”等,涉及的维表主要有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学表、科研表、业务进修表等。再根据不同主题的需求组织数据来源,构造相应的数据模型。限于篇幅,不再具体给出。
这方面尤以关联规则结合时间序列最为合适,采用此规则对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来源、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关联,将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员结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各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3.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纸质和数字资源丰富,借阅量大,流通快,每天都有大量的借还记录,从这一点说,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最符合商务智能的应用环境,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多。利用商务智能,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读者的需求分析和个性化服务:运用关联和聚类规则,按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同的因素,通过对读者的属性、特征、满意度等分析,挖掘读者的访问模式和借阅习惯,预测访问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定制服务;(2)借阅规律分析:运用时间序列模式,分析读者借还图书的高峰和低谷,以此科学安排流通部门的工作,在人力、图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3)馆藏建设:运用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不同专业、层次、研究方向学生的借阅历史,引导各类图书的采购、淘汰、书架布置等。完成以上任务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表:学生基本情况表、图书信息表、借还记录表、检索信息等,这些对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各高校来说应是比较完备的。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商务智能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几个典型应用作了简单的分析,限于篇幅,并未述及具体的问题解决步骤和相关的关键技术,有待于在实际的系统开发中具体实现。另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必将更进一步促进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工作可以运用商务智能,为各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全面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德利.SQL Server 2005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完全解决方案[M].北京:电工工业出版社,2007.
[2]陆泉,陈静.决策支持系统实验教程[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周瑾.我国商务智能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4).
[4]张小平,马垣,于淼.数据仓库在高校教务系统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5]白菲,孟超英.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人事信息建设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8).
关于智能电网的有效管理分析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智能电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对电量的需求相对于以往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当前用电需求强调低成本、高质量及可靠性。智能电网造早在十年前已经提出, 通过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及用点等各个方面的电力产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而其下属的需求侧管理如智能电表、通信及其他控制技术是决定智能电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 对其管理进行研究有着具有现实意义。
一、智能电网相关概述
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及控制方法实现电网安全、经济、可靠目标, 从而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 优化电力市场。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 防御能力;此项特征主要指防御人为、自然力、等外部破坏的能力, 要求当系统失去多台发电机、多台变压器后, 电网仍能保持稳定运行且继续输送电力。还具有维护信息安全能力, 要求当系统的信息, 通信系统、数据库及控制中心受到信息战层面的攻击后, 电网依旧可以保持正常运行。2) 自愈能力;指电网维持自身稳定运行后评估应对紧张状态和薄弱环节的能力。离线分析是目前电网的安全稳定计算和制定紧急预案的工具, 但其分析结果倾向保守且无法在任何时刻符合电网实际运行。而智能电网中的自愈能力要求电网具有在线安全稳定分析能力, 能迅速评估自身状态, 能自动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协调国家、省级各级电网, 根据气象、负荷等多种情况确定运行参数, 能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和修改黑启动方案。3) 电网兼容性;指各种类型设备都能开放性地兼容。电网涉及需求侧、燃料、发电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 所以, 高兼容性和开放的电网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充分发育各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智能电网兼容性则包括兼容一次、二次设备及推动标准化, 实现即插即用的能力。
二、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
1. 先进的测量系统
智能电网如果要想对电网设备进行有效的评估, 需将电力信息转化成数据信息的先进量测技术系统, 以此确保其安全性, 能准确计量终端用户的用户信息, 避免发生篡改表计等窃电情况。目前现有的电磁标记的表计会被智能通信表计, 此表计具有先进的微处理器, 能大大提高功能比, 既能存储信息, 还能计量每天不同时段的电价信号, 能帮助用户制定合理的用电方案, 指导其进行科学电力消费。电力公司也能通过此系统监测电气设备的温度及定位电气设备故障, 供维修人员分析, 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
2. 高度发达的通信技术
高度集成的双向实时通信系统是智能化的基础, 能覆盖整个区域的通信网络, 若没有这样的通信基础就无法实现智能电网的数据信息保护和检测功能, 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对用电负荷的智能调度和实时监控功能, 无法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信息互动, 不能全面了解终端用户用电负荷, 所以, 完成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步骤在于建立大范围的信息通信系统, 将通信和电网信息实时落实到每家每户, 以此形成紧密的通信和电力网络完成智能网络建设。智能电网的高速双向信息通信系统能自我诊断和校正电网本身, 抵抗是自然灾害及完成自愈特定。尤其在发生电力故障时, 能及时解决故障防止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 提高终端用户的服务水平和供电可靠性, 保证用户能接收到优质的电脑。
三、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模式
1. 需求测响应
需求侧响应主要针对在竞争市场中, 需求侧该如何发挥作用维持电力系统可靠性, 具有建立短期符合响应行为和市场机制和长期改变负荷特性及节约电力长效机制双重任务。如果从广义角度探究, 根据电力市场中用户对电力价格反映为依据, 并针对实际情况作出需求侧响应, 引导电力市场中的用户对电力进行正常消费。用户在此过程中不再单纯接受电力价值, 而是在经济环境驱动下接收有利于成本的电力价格, 选择和实际需求相符的电力, 可以说是一种市场供需方式, 在满足需求原则的基础上引导用户自愿改变用电时间、用电方式, 促使其多使用高效率设备和低谷电。需求响应有两种方式, 分别是符合响应、价格响应, 也正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指导用户科学有序用电。首先负荷响应, 指在用户系统负荷过载时对其需求进行消减, 包括直接负荷控制和可中断符合控制, 前者主要控制于系统高峰阶段, 在应对不同种类负荷时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 能有效提高负荷率和降低系统高峰负荷。后者在是根据电网公司和用户签订合同协议, 由电力部门控制在系统负荷高峰时段自行停用一些电能设备, 之后通过中断赔偿给予用户经济补偿, 更具有经济性。其次价格相应;指通过批发电力市场价格变化引导用户, 主要包括实时电价, 与发电商每天上网电价的变动相同, 是一种联动的峰谷电价, 用户是实时电价的响应方, 可根据电价决定电力消费量。此种措施也是需求侧竞争中最为直接的, 为实现电力商品的社会价值, 则通过经济利益对用户配电电力调度结构进行激励。峰谷分时电价主要指电力公司对用户用电情况进行划分, 主要为高峰、平段和低谷三个类别, 根据三个类别制定电价, 鼓励用户多在低谷期间是增加用电, 避免高峰期用电, 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2. 可中断负荷管理
可中断负荷管理通过运用价格杠杆对用户进行引导, 促使其合理用电, 避开用电高峰。实现平衡社会用电目的。此种管理方式主要围绕电价展开, 主要是可中断负荷直接参与市场报价和供电企业与用户签订合同两种方式。如后者就避免了成本理论, 根据不同时段设计优惠电价, 在分配优惠时以各个用户对系统贡献为主, 可确定用户电价折扣的基础和数量, 缓解严峻的调峰形式, 提高系统可靠性及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3. 峰谷分时定价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人民物质生活相对于以往也得到充足的改善, 家用电器拥有量也在增加, 高质量的生活必然会拉动居民生活用电量。居民用电电压等级低、供电线路长、供电线损大及配电网的维护成本等因素都会提高供电固定成本。峰谷分时定价则根据居民用电特定和执行分时定价前后电费等建立数学模型, 此模型则建立在平衡式电价的基础上, 其中, 自变量为居民峰谷电量和电价, 因变量为居民电费, 以此取得全社会居民用电的谷比值。具体方程式如下:
其中Af Ag=谷、峰、日电量 (千万时) , Pf, Pg, PPjz=峰、谷时段电价及平均电价 (元/千瓦时) 。
四、结语
总之, 通过对智能电网下需求侧管理分析得知, 此种管理方式能提高用电用户参与积极性, 优化资源配置, 带动智能小区。管理中的关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 在未来发展中, 应注重掌握独立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增加对智能电网及需求侧管理项目的投入, 从而更好地服用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曹志刚.智能配用电园区用户侧双向互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37 (9) :79-83.
[2]吴怀岗.我国智能电网运营管理机制的复杂性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 2013, (4) :36-40.
[3]李宇.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3.
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分析 篇7
在电能供需不平衡、能源紧张、社会可持续发展、电力工业变革等众多压力共同作用下造就了智能电网的产生。智能电网是集发电、供电、输配电、用电等一体智能化的电力系统, 其实时、经济、安全、可靠、环保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和推崇, 也是将来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在20世纪70年代, 当世界能源危机产生时, 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以能削减高峰电力、平抑价格、消除电网阻塞、终端节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众多优点, 得到广大电力公司的青睐。 其在性质上是通过电力用户优化电力方式, 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及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通过政策上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上的电价控制、技术上的设备优化等手段完成及加以实施。然而时间检验了其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 存在着众多的阻碍。在硬件方面, 缺乏便利、有针对性的先进计量、通信、控制和信息技术支持, 使得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缺乏可操作性。在观念方面, 主要来自于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公众以及电力用户方面, 没有一个节约能源的意识。 在评估方法方面,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产生的收益及其收益的分摊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 使得对其建设投资缺乏支持。在政策机制方面, 没有足够的政策及市场运行机制去支持其运用, 使得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推行缺乏必要的激励手段。以上原因虽说阻碍了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推行和实施, 但也一定程度催化了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的产生。
应对智能需求侧管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为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需求侧管理指的是利用高级通信装置, 采用先进的高级设备和高级控制、决策手段及其适宜的经济激励对用户的电能使用进行优化管理, 使得整个电力系统响应自动化、电能的使用高效化、负荷曲线灵活化, 并保证电能质量, 能与供应侧形成双向互动, 最终在满足供电的基础上节约能源。
为了达到电网智能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必须综合以上所指的装置、设备、技术等因素, 这样, 也就促使电网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的产生。这个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由电力设备及计算机技术组成的管理系统, 而指的是一个由智能需求侧管理设备和技术组成的系统整体。
1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关键设备
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关键设备主要包括电网友好型设备、智能电表、用户侧电源和储能、电能控制装置等设备。
1. 1电网友好型设备
电网友好型设备主要指的是一种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自动控制用电的装置或设备, 如空调、太阳能电池板、动态需求控制器、自动控制插座等。
空调能够感应外部温度进行自动开关, 它还能感知用电高峰电价上涨, 并进行及时计算, 自动调整使用时间, 可以有效地控制用电量及电费。动态需求控制器的使用, 使每个冰箱能够随着频率的下降, 核对冰箱温度, 然后计算在完全不耗电的情况下, 它能保持多长时间较低的温度, 冰箱会自动关闭, 只要冰箱温度一直在安全的恒定低温区, 冰箱会一直关闭, 从而减少了电能的浪费。还有一些装置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电能的使用, 如智能电源管理器, 当电脑主机关机或待机后, 可自动将其中的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外设的电源完全切断; 当电视遥控待机后, 将自动完全切断电视机电源及其配套的DVD、功放等电源, 从而达到节电和延长电器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 不影响电视的正常使用; 当空调遥控待机后, 智能节电插座将自动切断空调的待机能耗。图1是一个融入电网友好型设备的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通过友好型设备外部传感器、信息管理技术、Bacnet面板、空调等技术设备的联合使用可以自动控制建筑物内部空调的使用, 有效地节约了电能。
1. 2智能电表
智能电表是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常用设备。
作为智能电表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采集电压、电流、电量等电气参数和计量负载功率及功率因数等。2可预留接口, 实现对水表、煤气表自动计量。3数据传输、语音服务、室内监控、报警、远程家庭控制等。4应用先进的传输技术, 数据的传输通过公用移动通信网络, 快速登录, 实时在线查询。智能电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技术也更加成熟,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其技术革新又将受到挑战。
1. 3用户侧电源及储能
智能电网下用户侧电源及储能设备主要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地热、风能、储能装置这几类。以其他能源利用→转换电能→储存→利用为主要方式, 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1. 4电能质量控制装置
电力有源滤波器等电能质量控制装置通过注入与负荷中谐波和无功电流相反的分量, 从而防止非线性负荷产生的畸变分量污染电网、抑制电压闪变和提高功率因数, 可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的谐波治理, 有效控制供电质量。
2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融合了高级计量体系 ( advanced - metering - infrastructure, AMI) 、微网、定制电力 ( custom power) 、 电源接入等技术。
2. 1高级计量体系
高级计量体系是一个用来计量、收集、储存、分析和运用用户用电信息的完整的网络和系统。图2是一个完整的量测体系, 包括AMI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 ( 智能电表、广域通信网络、 量测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户户内网络) 、AMI的作用及其和智能电网的关系。通过广域通信网络, AMI把用户和电力公司紧密相连, 为将来配电自动化等智能电网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AMI实现的系统范围的测量和可视性能够大幅提升现有电力公司的运行机制和资产管理流程。电力公司应抓住AMI技术开发和实施这一难得的机会, 规划和建立通用的、满足未来系统高级应用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集成信息系统, 以便提升产业和引导电网向智能电网方向发展。
2. 2微网
微型电网是为整合分布式发电的优势, 削弱分布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和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分布式能源组织方式和结构, 由美国首先发明的一个名称。国际上对微型电网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各种方案均认为: 微型电网应该是由各种微能源 ( 风力、太阳能、柴油发电机组、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微水电等) 、储能装置 ( 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等) 、负荷以及控制保护系统组成的集合; 具有并网运行和独立运行能力, 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和无缝切换; 根据实际情况, 系统容量一般为数干瓦至数兆瓦; 通常接在低压或中压配电网中。
2. 3定制电力
定制电力是将电力电子装置或称静态控制器用于配电系统, 向电能质量敏感的用户提供的电力达到用户所需可靠性水平和电能质量水平。这些用户电力设备 ( 或称控制器) 采用先进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以及基于计算机的测控技术, 使用户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高到所要求的水平。定制电力技术又称为用户电力技术或配电灵活交流输电 ( DFACTS) 技术。
2. 4电源接入
电力客户小型自有电源、储能元件的接入是并网不上网的方式, 智能电网模式下不仅要满足客户自有电源不足情况下的供电, 而且允许客户将多余电能的上网和储存。并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与通途等技术, 采取双向召唤机制使客户电源及新型储能元件的接入与退出技术; 在不改变电网供电及保护方式、或尽可能小的改变来实现储能元件在电网有剩余充电、电力不足时放电, 用电客户电源在过剩时送电等, 并且保证切除电网故障时、用电客户不失去本地电源。
3结语
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进行说明, 以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分析为主。但在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作为电力公司, 应该针对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特点、功能及实情构建智能营销组织模式, 实现营销管理现代化运行和营销业务智能化应用。2针对大工业和商业用户应该加装智能电表, 开展用户智能管理与服务, 并将此项业务逐步推广到居民用户中去。3合理构建供需智能化双向互动体系, 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 鼓励用户参与各种需求响应项目, 通过直接负荷控制或可中断负荷管理等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4通过智能电网推动智能建筑、智能家电、智能交通等领域技术创新, 支持用户使用分布式电源, 改变终端用户用电模式, 以需求侧竞价的方式从电网中买入或向电网出售电能。
摘要: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许多技术人员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智能电网系统是由硬件设施 (关键设备) 和软件设施 (关键技术) 所组成的, 在比较分析传统电网需求侧管理不足的基础上, 从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及其实施步骤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分布式能源技术,微网
参考文献
[1]许晓慧.智能电网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智能管理分析 篇8
本刊讯游客拥堵、滞留、踩踏等公共事件如何避免?近日, 四川移动“大数据客流分析系统”正式在成都西岭雪山上线使用。该系统可以覆盖在景区参观的移动游客, 并按游客手机基站的归属地提供来源分析、人口密度等信息, 反映景点的人流趋势, 为景区智能化管理提供大数据参考。
据悉, 为助力景区管理, 四川移动利用技术优势, 开发了具有五大特色的景区客流分析系统。一是采用热力图形式, 实时展示景区内客流量, 提前进行预警和分流, 提升景区安全性。二是提供包括游客来源分析、消费、年龄层次等用户标签, 提高营销目标识别率。三是提供按小时、天、月、年4种时间维度的数据分析, 提升数据统计效率。四是提供基站可配置化功能, 实现核心功能在地市景区的快速复制。五是提供包括WEB展示、API接口、短彩信三种展示方式, 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目前, 该系统已在泸州、攀枝花、凉山、乐山等地景区、景点逐步推广使用。
智能电网能效分析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9
1 能效管理的理念
能效及能耗管理系统是国际上9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系统技术, 当前主要应用于钢铁、化工、电力等有大量能源消耗的流程企业。它利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优化理论和技术, 对企业的能源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并为能源调度提供依据, 通过系统化管理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以往的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诊断、评估、能效测试, 大多为型式试验或考核试验项目, 相关标准大多是试验室条件下的测试方法, 并且是在工频条件下的试验和评价。由于试验方法是基于实验室条件下的, 无法在在现场予以实施;此外, 考核该设备在供电下的参数和技术性能, 判断设备可靠性, 而在现场需要考核的是系统整体性能, 特别是要对变压器是否经济运行作出评估。就目前的现场测试而言, 如何准确测量电力系统各种电气设备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能耗和效率, 既无测试方法参考, 也无成熟经验借鉴, 因此电力系统现场远程能效检测及能耗分析、诊断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创新性。
2 智能电网能效分析管理系统设计
能效分析功能在对大客户采集的能耗、用电特征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的基础上实现用户用能的直观展示为用能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能效分析包含7 个模块分别是负荷分析、电量比较分析、峰谷平电量及电费分析、最大需量分析、KPI指标、大客户工作时段方案建议和用电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如图1 所示。
(1) 负荷分析的主要功能是按时间维度 (日/ 周/ 月/ 年) 对大客户计量点的负荷趋势进行分析以折线图的形式显示X轴为时间Y轴为负荷 (k W) 。
(2) 电量分析的主要功能体现大客户按时间维度 (日/ 周/ 月/ 年) 的电量比较并分析各设备的用电时长。横向比较园大客户之间按时间维度对电量进行比较。比较结果以堆积柱状图显示, X轴为时间、Y轴为电量和饼图显示。
(3) 峰谷平电量及电费分析的功能用柱状图显示在一段时间内大客户在峰谷平各时段的电量总量及电费总量的比较情况用饼图显示这段时间内峰谷平五个时段的电量总量以及相应电费总量所占的比例。其中电费定义为电费= 电量 × 电价注意这里的电费是指电度电费。用户电量信息以及用户信息、时间信息均从信息采集系统中获取。
(4) 最大需量分析能够体现大客户和供电公司签署的最大需量之间的关系并按月进行显示。最大需量从采集系统中获取大客户用户信息从营销系统中获取。
(5) KPI指标分为电能耗指标和碳排放指标。KPI等级模型是用于评估行业、大客户相对于基准KPI的所属等级。模型构造方法按照行业、大客户过去一段时间的KPI指数求均值将其设为基准再依基准为中心形成七个等级。经过查询第三方的最优与最差KPI指数将其平均划分为七等级。
(6) 大客户工作时段方案建议的功能主要通过计算在用电的峰谷平不同时间段开始工作而引起的电费不同用报表显示出用户在不同时间开始工作花费的电费。
(7) 用电设备运行状态分析主要包括大客户用电设备有3 种状态 (3-STATE) :运转、停机、停止。对应地, 将备功率分为3 种:运转功率、待机功率、停止功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 伴随着电气化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电设备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电力供应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难题。为了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经济、可靠性以及稳定的电能, 就需要对供电系统进行智能化的升级。本文主要分析了智能电网能效分析管理系统的设计, 采用先进的技术实施能源管理, 帮助用户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效率, 是实现智能用电增值服务的有效手段, 能够指导用户制定综合性整改措施, 达到合理用电, 节约用电的目的, 实现成本节约。
参考文献
[1]宝三红.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研究[J].科技资讯, 2013 (09) .
[2]杨琼, 范李平.基于智能电网的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综述[J].电气开关, 2012 (06) .
[3]梁甜甜, 高赐威, 王蓓蓓.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 (05) .
[4]谢冬, 郑荣进.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J].电气时代, 2012 (05) .
流动数据 智能管理 篇10
近年来的一些统计和预测数据,常常使我们惊诧不已:在中国,每年的数据增长率超过60%,未来10年,数据量将增长50倍;在这些数据中,有90%的数据来自于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如此迅猛增长,而存储管理员却只增加1.5倍。
因此,自动地、智能化地管理数据便成为大数据时代下的当务之急。
先进技术“流”进戴尔
如果回到三四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戴尔在国内能召开一个有几百个用户参加、多家存储界知名厂商鼎力合作、为期两天的“戴尔存储论坛”。这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戴尔高层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从3年多前戴尔收购EqualLogic开始,一桩接一桩的收购案,使戴尔不断壮大存储产品线,增添最新的存储技术,从iSCSI到FC,从低端到高端,从帮人代销到“自产自销”,戴尔正逐渐走进存储的主流阵营,成功地向存储转型。
其实在存储业界,近年来收购案此起彼伏,其中不少原本很有名气的厂商,被收购后,从此销声匿迹,再无声息。不过,我们庆幸地看到,EqualLogic、Compellent这些特点鲜明的厂商在被戴尔揽入怀中后,其品牌依旧保留,特点仍然鲜明,甚至成为戴尔存储的旗帜。
“流动数据”就是这样一面旗帜。
戴尔去年年底收购的Compellent公司,以其流动数据技术而著名,它结合了一套强大的数据迁移引擎、智能软件和模块化硬件,可降低成本最高至80%。流动数据架构提供数据块级别的智能技术,它可以自动将数据放在正确的存储层中,以达到优化性能和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目的。戴尔企业级存储产品营销执行总监Travis Vigil表示,戴尔收购Compellent之后,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流动数据是戴尔存储的未来方向,就是把正确的数据放在正确的地方,用适合的成本满足用户的需求。
Travis Vigil认为,戴尔的“流动数据”理念已经在Compellent的理念之上发扬光大了,赋予了新的概念,“我们现在不只是做模块化存储,也要做并行文件系统,未来当我们所有模块化的数据前端都有并行文件系统,在不同的平台或载体上,我们就能实现数据的流动。”Travis Vigil说。
收购多家公司后,如何将它们无缝地融合进公司未来战略和产品策略中,这是所有收购案之后都会遇到的问题。目前来看,戴尔对EqualLogic和Compellent的收购无疑是成功的,Travis Vigil介绍说,EqualLogic加入戴尔3年后,用户数增长8倍;Compellent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相当于去年全年的业绩,而原来公司员工的98%都选择留在戴尔。“戴尔收购任何公司后,都会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比如在过去3年中,EqualLogic的研发人员就增加了一倍。”Travis Vigil说。
数据“流向”云端
戴尔不断完善流动数据存储架构,其流动数据解决方案是受客户启发而推出的一项技术,用于无缝、自动化地以最优化的方式将数据从服务器移动到存储和云端,从而帮助用户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成本灵活地将合适的数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该解决方案,戴尔致力于通过构建一个流动数据架构,解决当今的存储问题。
根据IDC日前公布的亚太区外部磁盘存储市场2011年第一季度报告,戴尔以27.2%的市场份额在大中国区iSCSI市场排名第一。戴尔中国及香港地区公共事业及大型企业事业部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李慧表示,正是EqualLogic的强势增长,使戴尔领跑iSCSI市场。在日前召开的“戴尔存储论坛”上,戴尔展出了最新的EqualLogic PS4100/PS6100以及EqualLogic FS7500。这三款产品均使用全新的Firmware 5.1版本,可兼容之前的所有产品,实现无缝扩展,为用户提供投资保护。李慧介绍说,新产品将专注于帮助客户更有效地通过自动化管理不断增长的数据,并实现更高的 IT 效率和灵活性。全新的EqualLogic PS系列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化存储解决方案,为虚拟化环境带来了一个无缝的存储设施,扩展了戴尔在虚拟化和开放系统领域的存储领先地位。
李慧介绍说,这些新产品的背后,戴尔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例如EqualLogic FS7500产品,其研发共工作就来自三个不同的研发中心,EqualLogic本身的研发中心在波士顿,硬件平台FS7500是在位于奥斯汀的研发中心,而其并行文件系统的技术研发则是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三个不同的研发团队的密切合作,才有了今天的FS7500。
成功案例首都在线提供云计算平台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IDC业务的数据服务提供商,首都在线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云计算平台的研发和建设,在高端云计算方面为国内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运营思路。2011年开始,首都在线采购了戴尔解决方案EqualLogic PS6010/M1000E/M710HD以及Juniper Base EX8208,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的云计算平台,为首都在线的客户提供稳定的运营平台。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分析 篇11
近年来, 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 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 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 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 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 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 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 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1 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 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 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 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 (1) 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 (2) 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 (3) 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 (4) 对变压器进行安装; (5) 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 (6) 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 (7) 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 (8) 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 (9) 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 (10) 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 (11) 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 (12) 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 (13) 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 (14) 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 (15) 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 (16) 给槽板、钢索配线; (17) 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18) 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 (19) 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 (20) 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 (21) 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 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 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 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 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 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 判断变化趋势; (22) 验收工程, 及时修改调整。
2 智能化管理技术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 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 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 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 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 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 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 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其发展也日新月异, 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 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 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 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 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 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 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3 智能化技术现状及应用
以建筑为平台的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统集成技术, 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 集服务、结构、管理为一体的建筑设备智能化, 兼备办公、通讯与建筑设备自动化为一体, 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通讯设备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共同构成了智能建筑。现如今, 全球环境恶化, 对于节能减排有着迫切的需求。在建筑领域中, 智能建筑对能源的需求确实较高, 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设计, 完全能够很好的达到节能、高效、低碳的效果, 因此智能建筑有着广阔的前景。
现如今, 通讯技术与建筑技术的结合组成了建筑智能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通讯、图像、控制、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建筑智能化技术, 促使智能建筑飞速发展, 完成了信息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 对于高效、合理、灵活、简便等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与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 方便、安全与舒适的建筑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 因此智能建筑在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普及, 对智能建筑的要求也日趋增加。为了实现人们对生活方式、居家观念以及公共习惯等建筑要求, 房地产也打出了“智能”牌。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衡量楼盘潜力与档次的标准之一。建筑内的闭路以及各种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巡更管理、警报与停车管理、通信、公共与紧急广播、入侵警报、门禁以及有线电视等系统需要继承与兼容。因此, 在智能建筑工程上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实行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所在。
4 结束语
当代人们注重并渴求生活的智能化, 因此智能化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建筑智能化技术, 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消防和安全防范技术、声频和视频应用技术、综合布线与系统集成技术。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完成施工设计与服务时重点在方案的审核, 确保达到合约中技术指标, 使系统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除此之外在对系统的材料软件与设备的选用上, 要求采用合格达标产品;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保证工程质量;按要求进行产品的维修与保养服务;进行完整有效的用户培训等几个方面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自动调控性、安全性、运行效率等得到提高。本文的研究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工作人员应用智能化技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新武.对智能化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1 (07) .
[2]成海荣.谈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19) .
[3]曹阳天.浅谈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智能化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06) .
[4]崔文静.智能化电气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J].智能化电气时代, 2011 (01) .
[5]侯军.浅析电厂自动化技术[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1 (10) .
[6]许秀英, 田芳明, 张福军.浅议智能化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