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管理

2024-06-02

智能交通管理(精选12篇)

智能交通管理 篇1

1 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

从2005年以来, 各种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 在安防领域, 由于视频智能分析对应用的场景有一定要求, 而人们开始对智能分析的期望值又过高, 所以目前的应用效果并不好。而在智能交通领域, 目前应用的主要内容基本已经定型, 产品也已经基本成熟, 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交通事件检测

能够对各种交通事件, 如车辆停驶、逆行、调头、车祸、交通拥堵、车辆排队超限等进行自动检测、识别、统计、记录、报警和监控,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系统进行集中有效的统计处理, 其具体功能应用有以下几点。

(1) 长、短视频录像

通过前端安装摄像机实现对整个监控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录像监控, 每5分钟形成一个录像文件, 文件存放在前端工控机上。在违法事件发生时触发短时录像功能, 将违法时间内 (包括违法时前2s) 的录像单独形成一个文件, 与违法图片同步传送至中心。短时录像的同时需要长时录像功能。

(2) 禁止停车违章检测

通过视频触发, 当系统检测到有车辆在指定的禁止停车带停留超过用户指定时间时, 系统自动开始对违章车辆进行录像。

(3) 逆行违章检测

(4) 非法掉头违章检测

(5) 压黄线违章检测

(6) 闯红灯检测

(7) 左右拐违章检测

(8) 丢弃物、遗撒检测

(9) 非机动车道或公交车道检测

(10) 车祸检测

11违章数据存储

提供一组反应违法行为 (包括违法事件编号、违章行为、违法地点、违法时间等相互关联信息) 的图片作为执法依据, 同时提供违法过程时间内的短时录像文件, 该录像和违法照片同步传送至中心, 方便民警和当事人查询。

12流量统计

可以对视频区域内的车辆进行定位和跟踪。完成一定区域内车流量、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排队长度、车间距、行车时间、拥堵预测等信息的统计、分析。

(2) 智能卡口系统

(1) 车牌识别

可以识别92式车牌、武警车牌、警车车牌、部队车牌、农用车牌、国外车牌等各式车牌。

(2) 车标识别

可识别的小型车辆车标 (车头车尾皆可) :大众、奥迪、奔驰、福特、雪铁龙、雪佛兰、金杯、奇瑞、松花江、夏利、五菱、现代、本田、丰田等。为车辆信息统计稽查等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3) 车速检测

(4) 压黄线检测

可以通过在黄线或实线上添加特写摄像头, 对压线车辆进行捕获, 保存相应图片和信息并上传至中心进行统一处理。

(5) 逆行检测

(6) 流量检测

(3) 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

(1) 闯红灯捕获

(2) 智能卡口

可以对通过该车道的所有车辆进行检测、识别、记录、保存。捕获率99%以上, 识别正确率95%以上, 可以根据业主需要添加识别车辆车标、农用车、摩托车等功能。

(3) 环境过滤分析

对夜晚的大灯、白天的阴影以及雨/雪天的影响都有很好的滤除效果, 保证取证结果的有效性、正确性。

(4) 大型车辆检测识别

可以根据车辆的特征区分出大小车, 对公交车、大货车和大卡车等大型车辆的闯红灯行为判断准确, 对于车的局部特征分析亦准确。

(5) 防逆行禁左和禁右

2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

以上都是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在交通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应用。应该看到, 所有的技术都有其适用的条件, 智能分析也不是万能的。天气条件对视频应用的影响较大, 对于雨、雾、霾等特殊的气象条件, 视频图像很难提供给智能分析系统足够好的图像。对于车速监测、车流量统计等功能, 使用地感线圈、红外探测器等物理识别的方式, 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视频智能分析方面, 大家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视频质量的分析。一个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 往往会安装大量的摄像机, 而实际显示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遇到的问题是, 如何能够了解所有几百或者几千台摄像机的工作状态?是否有横纹、雪花等干扰?聚焦是否正常?摄像机是否偏色?PTZ的工作是否正常?这些都是困扰系统管理者的问题。

对系统使用要求较高的单位通常会安排专门人员, 连续地调用所有摄像机的图像, 通过人工方式了解、记录摄像机的工作情况, 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做现场的维修。很明显, 这种方式的效率极低、而且大量依赖于人工的主观判断。

对于以上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视频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视频质量分析系统对视频图像出现的雪花、滚屏、模糊、偏色、画面冻结、增益失衡和云台失控等常见摄像头故障做出准确判断并发出报警信息。有效预防因硬件导致的图像质量问题及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及时检测破坏监控设备的不法行为。

(1) 应用

从功能满足上来说,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有以下具体应用:

(1) 视频清晰度异常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聚焦不当、镜头损坏或异物遮蔽引起的视野主体部分的图像模糊 (见图1、图2) 。

(2) 视频干扰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图像中混有杂乱的横道、波纹、或一阵阵杂乱的飞点、刺、线状干扰导致的图像模糊、扭曲、雪花、抖动或滚屏等噪声现象 (见图3、图4) 。

(3) 视频亮度异常检测

自动检测视频中由于摄像头故障、增益控制紊乱、照明条件异常或人为恶意遮挡等原因引起的画面过暗、过亮或黑屏 (见图5、图6) 。

(4) 视频偏色检测

自动检测由于线路接触不良、外部干扰或摄像头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视频中的画面偏色现象, 主要包括全屏单一偏色或多种颜色混杂的带状偏色 (见图7、图8) 。

(5) 视频信号缺失检测

自动检测因前端云台、摄像机工作异常、损坏、人为恶意破坏或视频传输环节故障而引起的间发性或持续性的视频缺失现象。

(6) PTZ运动检测

自动检测前端云台和镜头是否能够按用户指令正确运动, 及时把握系统内PTZ运行情况。

(7) 画面冻结检测

自动检测有无视频信号以及由于视频传输调度系统故障引起的视频画面冻结, 避免遗漏真实视频图像。

(2) 系统拓扑图

(1) 模拟系统拓扑图 (见图9)

对于模拟视频系统, 通过矩阵控制服务器向矩阵发送控制信号, 设置轮巡的方式, 顺序地使每一路视频在矩阵的某一路视频输出端输出给智能分析服务器。系统设置服务器可对智能分析服务器进行管理和设置, 客户端访问智能分析服务器查询分析结果报告等。

(2) 数字系统拓扑图 (见图10)

数字系统与模拟视频系统的区别是, 将智能分析系统与数字视频管理系统相集成, 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向智能分析服务器提供视频信号, 进行分析。

(3) 诊断结构示例 (见图11)

面板中的每一行代表一个诊断项目的结果, 可能得到的结果状态有四种:“正常” () 、“异常” () 、“严重异常” () 和“未检测” () 。项目的柱状条越长, 该项目的问题越严重:柱状条的长度在“正常”范围内, 柱状条呈绿色;柱状条的长度进入“异常”范围内, 柱状条变为黄色;柱状条的长度进入“严重异常”范围内, 柱状条变为红色。“正常”与“异常”间的分界线以及“异常”与“严重异常”间的分界线如图11中虚线所示, 是固定不变的。

3 结束语

视频质量分析系统可大幅度地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系统的总体运营成本, 推荐作为智能交通系统必备的管理工具进行大力地推广。

智能交通管理 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发布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发布,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年投资近7亿美元;19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交通发展 篇3

6月7日18时22分,厦门BRT快速公交车道上一辆公交车突然起火。造成48人死亡,33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全国,这是继吉林德惠“6.3”特大火灾事故后,我国再次发生的大型火灾事件。

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新闻事件不禁让人想到,为什么2亿元打造的智能交通系统不敌“中国式过马路”?一场火灾为什么可以夺去那么多个鲜活的生命?近年来,国家一直号召的平安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覆盖全国,难道就那么不堪一击么?智能交通到底该如何建设,才能符合中国交通实际情况,才能遏制诸如厦门BRT公车起火的惨案,才能真正做到智能化,从而保护人们的安全?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格局正逐步完善。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十几年来,智能交通在许多城市和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已发布了《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等规范文件,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关键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通过开展智能交通管理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获取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战略产品。

然而,大家似乎只看到智能交通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显著效果,却没有客观看待我们还面临的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统一部署,各省和地区内单兵作战,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例如,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这种情况下一旦全国联网,必将导致重大损失和浪费。其次,标准问题,车辆智能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相关管理必须要有法律和标准作为支撑。第三,商业模式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只有将技术和需求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解决方案进行商务运作,产业链才能真正形成起来。第四,智能交通系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对于道路流量的勘测,显然不仅仅通过一个传感器探测般简单。尤其对于城市道路这样交通状况复杂的路口,如果要想让自动指挥设备真正的“聪明”起来,那么它所要面临的信息需求,显然也要像一个聪明的人一样有着全面的看事角度,不然就会出现行人逼退交通系统的情况。最后,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

智能交通管理 篇4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1]。中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和12万km内河航道,素有“航运大国”的美称。近年来,随着船舶综合监测及操控系统的开发[2,3]、船标岸协同下的交通状态感知与交互[4,5]、长江航道要素实时智能感知与融合技术的研究及综合应用[6,7,8]等科研项目的开展,我国的水路运输智能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船货跟踪、航道信息感知与服务、港口作业管控一体化、水路交通监管信息化和水路运输仿真模拟技术等方面[9]。加快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和实施高技术船舶智能制造,也已纳入了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如何从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全局视角,审视智能水运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水路交通智能化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总结第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水路交通智能化论坛》主题报告,分析了水路交通智能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趋势,探讨了智能船舶、信息传输网络关键技术和船联网未来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1 论坛概况

在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指导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于2015年11月3日~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成功召开了“第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年会以“新技术背景下的智能交通创新与提升”为主题,邀请了100余名嘉宾,围绕城市智能交通创新、交通大数据应用、水路交通智能化、道路交通安全、轨道交通信息化等研究热点开展了主题演讲、技术论坛和青年论坛等交流活动。

年会期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水路交通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了“水路交通智能化论坛”,邀请了航海技术、内河航道、港口管理和船舶技术等领域的10位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共同探讨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水路交通智能化的最新进展,旨在促进水路交通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

2 水运智能化论坛报告总结

2.1 极地航海保障技术

位于地球南北两端,长年冰封的极地海域,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近年来,随着资源消耗速度的与日俱增,人类在北极地区航运、捕鱼、自然资源开发等活动日趋频繁,我国船舶的极地活动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极地航海保障技术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课题。加强极地航海保障技术,是我国服务于世界航运、建设“海洋强国”的一项全新的基础性工作。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承担着海事航标建设养护、港口航道测量绘图、水上安全通信等技术支持和服务职责。通过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集美大学等科研院所,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实施了“极地211专项航海保障工程”,为我国船舶提供航标导航、海域测量、无线通信、海图编绘、冰上搜救等航海保障服务。

通过我国第31次南极科考任务,科考人员在极地航标导航、海道测量及绘图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成功研发了适应极地环境要求的超高强度极地双模(无人、有人)智能测量艇;运用多波束声呐、卫星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磁力仪器等扫测设备,完成了极地海域海洋精密测绘、航道探测等科研任务;研制了集成AIS和北斗的极地科考综合导助航数据平台、科考人员便携式应急示位标(AIS-MOB)[10]。

在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下,“极地211专项航海保障工程”成果已逐步显现。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牵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集美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撰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于2014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实现了我国在极地区域航海图书资料的零突破,为航行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籍船舶提供海图、航线、海冰、气象等全方位航海保障服务,助力永盛轮 “再航北极、双向通行”。2015年1月,在南极进行了水准基面测量、平面定位测量和水下地形测量工作,绘制了1∶5 000的大比例尺海图,并发现了一块适合中国科考船锚泊、避风、装卸货物的大型锚地。

2.2 内河航道智能化建设

2.2.1 三峡通航信息化建设

三峡通航业务指长江上起宜昌庙河下至宜昌中水门59km的航运综合管理业务,所辖水域拥有举世瞩目的三峡枢纽及葛洲坝水利枢纽2座世界级大坝,是船舶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之地,涉及通航调度指挥、船闸、海事、航道、锚地、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管理,对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强烈。目前,三峡河段已初步建立一批有特色的通航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形成了以传输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架构和以调度系统、GPS系统、VTS系统为主干的应用系统体系[11]。

三峡通航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船闸通过效率显著提高。通过调度系统与GPS系统、办公门户系统、船闸集控系统等的融合,实现了船舶过闸计划远程申报调度和信息交换共享。

2)安全防控能力明显增强。船舶监管系统增强了交通事故预防预控能力;通过监管系统与GPS系统、调度系统、CCTV系统的融合,实现了直观、连续的可视化船舶监管。

3)通航管理效能得到提升。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大力推进了信息系统管理规则、办法、规程的建立与完善。

4)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通航管理、服务模式的改变,使船舶交通事故发生率、待闸期间的能源消耗显著降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2.2 长江航道要素智能感知、融合及其综合应用

长江干线航道自云南水富至长江口,全长2 837.6km,其上、中、下游河道特性和航道条件各不相同,水位、水深、流速等要素变动频繁,航道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航环境复杂。传统的信息采集准确性、实时性、数据传输可靠性较差,人工干预环节多,效率低,缺乏快速有效的航道要素感知、融合与传输技术。

按照长江智能航道体系构架,通过系统研究航道要素感知及传输技术,解决多源多态异构航道要素信息的融合处理,长江航道局制定了感知、融合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研发了航道要素智能感知和快速融合处理系统,实现了长江电子航道图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和及时更新,依托示范工程开展了数据采集、信息发布和船舶服务等应用[6]。

长江航道要素智能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长江干线航道沿程水位感知点布设方案,构建了基于一维数模的水位拟合模型。

2)制定了航道地形要素信息快速采集与预处理技术方案,研发了航道地形要素采集与预处理系统。

3)提出了航道表面流场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方案,研发了数据自动化批量处理软件系统。

4)制定了船舶通航的山区河段能见度采集方案,研发了基于摄像机的能见度监测原型系统。

5)设计了基于多波束声纳的船舶吃水检测方法和系统框架,实现了与多波束测深声纳的双向通信,研究了深度数据滤波方法和船舶吃水识别算法。

6)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航道要素感知中的高精度定位技术方案,建立了试验平台,并在长江干线下荆江河段试验应用。

7)研究了典型航道要素数据传输特性,实现了不同河段航道数据传输集成。

2.2.3 船舶交通行为可视分析

可视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并实现数据链走向的完整展示。目前,可视化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如:出租车数据可视分析[13]、城市交通拥堵可视分析[14]、飞机轨迹可视分析[15]等。

目前,国内船舶交通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积极开展内河船舶行为可视化研究,包括可视化系统框架结构、数据采集和处理、船舶行为特征提取和可视化分析,可为绿色、安全和高效的水上运输提供决策支持。

连续桥区水域通航环境复杂,增加了船舶航行的难度,同时,对水上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16]。通过建立桥区船舶行为可视模型,实现船舶航行四维(经纬度、时间、航速)显示、异常数据识别、行为识别(停泊、转弯、过桥等)和上下水船舶航速分析,可为内河多桥梁水域船舶航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见图1。

2.3 “置”慧航运

宝船网2.0依托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了一个开发、分享、透明和诚信的环境。目前,已涵盖全球电子海图、全球岸基和卫星AIS传播动态及全球气象等多种类型的数据。通过“云合计划”,宝船网向全社会开放数据接口,可用于水上交通流分析、海上目标及区域预警、大数据分析、航线规划和远距离海事感知等,解决了海量数据共享和分析的难题。

宝船网是一个基础性的平台,其广泛和有效的应用得益于云合计划,所有基础设施已全面云化,减少了第三方应用开发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大数据产品(特定船型/货物的运营分析、空间信息库等),提供了万众创新的基础;宝船网 “航运生态”的发展定位,使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分享、拓展更加便捷;基于位置的公共服务,为第三方增值服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18]。

2.4 港口资源管理

2.4.1 智慧港口建设策略

经历转型升级,当今港口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发生深刻变化。其发展更趋理性化,功能不断拓展。随着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与综合运输链复杂性的增加,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向综合物流中心发展;依托腹地经济向内陆扩展,为海运、陆运、空运及仓储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方便的运输、商业和金融服务,具备了商务中心的功能[19]。

智慧港口(smart port)是行业发展和知识创新相互驱动而催生的一种新理念,其内涵极为丰富,现代信息科技是其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20]。同时,它具备了生态环境和谐化、物流资源集约化、港城融合一体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管理运营科学化和服务智能化等6大特征。狭义上的智慧港口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基于港口供应链思维,实现物资资源的无缝对接联动,达到信息化、智能化、最优化的现代港口,可称为信息化2.0港口[21]。

2.4.2 “互联网+”港口

作为水运大省,江苏省拥有1 090km海岸线、425km长江航道、691km京杭大运河,沿线港口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经济和地理区位优势。受限于港区分散、岸线利用不合理、传统管理方法效率低下等不利因素,港口资源管理存在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基于“互联网+”建立的港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港口基础设施资源全面管理、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决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见图2。

港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包括:海量港口资源数据的采集与整合、系统数据更新维护、大数据(GIS)共享平台建设和Web GIS地图服务响应速度等。借助港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全省港口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各港口运行状态展示(树状目录结构)、公共锚地资源集中调度、重要港口视频监控、港口岸线规划、监管和港口经营监控。

2.5 电力推进技术

绝大部分运输船舶是由大型压燃式发动机推动的,使用燃料油提供动力和供热,其燃烧后产生的颗粒物(PM)、硫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很高[22]。与传统的机械推进船舶相比,混合动力系统有着污染小、噪声低、续航能力强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电力推进船舶作为混合动力船舶的先驱,具备了操纵性好、推进装置布置灵活和综合节能显著的优点。区别于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船舶对于功率等级有着更高的要求(100~1 000kW级)。由于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整流、逆变设备)的应用,谐波干扰不可忽视。此外,混合动力船舶负载(螺旋桨)特性受水域环境影响较大。现阶段,混合动力船舶的主要类型可归纳为概念型和实用型两大类。其中,概念型混合动力船舶又包括太阳能/风能、太阳能/蓄电池、太阳能/风能/柴电机组/蓄电池(如Hornblower Hybrid客渡船)等不同形式的混合动力船舶;实用型混合动力船舶多采用电池/柴油(如Long Range 23游艇)混合动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混合动力船舶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远程网络的智能化控制和监管。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系统从100kW级向1 000kW级发展,奠定了大功率混合动力船舶的技术基础。

3 水运智能化研究热点

3.1 智能船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3]。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重要。船舶作为水路运输最主要的载体,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以工业4.0为导向,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和计算机技术,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分析,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航运效率,成为世界各国研发智能化船舶的强大驱动力,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会思考”的智能船,可连续感知船舶运行与海况环境,降低事故率,保障航运安全,最终实现面向“Sea-海洋,Ship-船舶,System-系统,Smart-智能,Serv-ice-服务”的船舶运营智能服务体系(5S工程)[24];借助嵌入式数字技术,韩国现代重工与埃森哲(Accenture)正合作设计“互联智能船舶”,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决策流程[25];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造船供应商之一的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 PLC)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第一艘无人货船投入使用[26]。

智能船舶具有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是未来船舶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船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感知、通信导航、能效控制、航线控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遇险救助和自主航行等技术。现阶段,信息感知、通信导航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技术正在逐步完善并实现应用,而航线规划、安全预警和自主航行等技术处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之中。在后续研发中,需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突破[27]。

1)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提升数据挖掘效率。

2)智能船舶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

3)复杂条件下(如内河航道)智能船舶的自主驾驶研究。

4)智能船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3.2 信息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随着水路交通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传输网络技术在船-船,船-岸,船-标-岸信息交互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水路运输通信网络类型繁多、系统不兼容、效率低下等弊端。

围绕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长三角及京杭运河信息传输网络,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支持IPv6的安全自组织网络体系、基于传输质量的网络融合技术、船舶内部自组织通信、面向容灾的自愈性网络等相关技术的研究,为智能水路运输中“感知本船”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能力的进步提供了支撑。同步实施的《江苏省内河船闸便捷过闸系统(水上ETC)示范项目》,目前已覆盖江苏省内主要的水路运输流域,为船民提供了智能化便捷服务[28]。

针对长江航道要素信息(水位、能见度、航标等)传输特性及不同网络的适应性,长江航道局开展了航道要素传输系统中的综合最优传输方式和传输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了3G,AIS,ZigBee等无线网络的传输稳定性和覆盖能力,开发了基于硬件在环仿真技术的信息传输系统测试平台,并实现了典型航道(大埠街-兰家坨数字航道)要素感知信息的实时可靠传输[29]。

加快水运智能化的发展,水运信息传输网络的畅通是基础和前提。针对智能水运系统包含的众多对象,信息传输网络需要高度的统一和全局的规划,其顶层设计意义重大;其次,需要积极推动系统、终端的统一性,提升兼容性和可靠性;最后,需要突破跨区域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的瓶颈,实现信息传输网络的通用平台建设[30,31]。

3.3 船联网

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船联网(connected ships)已成为智能交通行业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船联网具备了技术融合性、要素载体多样性和服务功能集成化的特点。

为促进航运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国内外已相继启动了船联网相关的研究和示范项目。2012年,交通运输部组织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实施了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项目,旨在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内河智能航运服务中的深化应用,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促进江海联运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长三角跨区域航运大数据整合,构建了一个面向服务、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了各类船联网业务系统动静态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32]。

为了保障跨国、跨区域内河航运业整体发展,欧盟总结了以往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经过协同研究以及示范工程应用,提出了构建统一的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RIS系统)[33]。RIS系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航运基础设施之上,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集成应用于传统的内河航运体系,通过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了欧洲内河航运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环保,成为内河航运现代化、信息化的典范。

我国的内河航运信息化正逐步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侧重公共服务转变。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水路交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总体构架、功能定位、运行管理模式等),仍需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针对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建设[34,35]。

1)研究制定航运信息化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

2)强化行业规范推广并保障实施。

3)推进航运基础设施信息化与区域资源整合。

4)突破网络传输、海量数据分析、系统稳定与安全等关键技术瓶颈。

4 结束语

智能物业管理系统 篇5

楼宇办公自动化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指物业管理系统,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大楼所属机构的完整的办公系统。

提供办公自动化的完整集成,同时提供 WEB 方式的数据访问。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 VISTA IBMS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

空间管理

空间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管理区、大楼、房屋、停车场、管理区附属设施、房产大修等固定房产及其维修信息进行管理。可打印出的报表有:空间资源统计表、空房统计表、房产大修安排表、房产大修情况统计表等。客户档案管理子

客户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小区的所有住户的档案、入住资料、客户车辆、客户装修、客户违章记录、出入证等信息进行管理。可打印出的报表有:住户一览表、常住与暂住人口统计表、客户装修情况统计表、客户车辆统计表。

收费管理

收费管理子系统是实现小区内统一收费,主要包括水、电、煤气三表收费,房租、停车费、保安、卫生、有线电视、物业管理费等。收费方式可以采用银行托收,也可结合小区 IC 卡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小区的 IC 卡系统和财务结算体系;同时对外提供数据接口。只需输入相应的数据既可自动计算出用户的应缴费用,并自动打印出收费单据,并可以 E - MAIL 形式给住户发出收费通 知单、催款单。还提供用户费用的查询和收费的各种统计报表。对财务数据可进行统计对比,通过财务核算、财务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公司的资金运营状况,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小区物业管理中各项有关业务的收支状况,为其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设备档案管理:对设备的原始资料、台帐、附属设备、备忘录、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设备运行管理: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记录、运行时间、运行故障进行管理;设备保养管理:对设备保养计划、保养记录、保养检查记录进行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对设备的维修及其备件的更换进行管理。

维修管理

维修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物业运营过程中的维修进行全流程(登记、审批、派工、领料、反馈、统计分析)管理。可打印出的报表有:维修派工单、年月维修费用统计表、年月维修用料统计表等。

物料管理

物料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物业公司常用物料、工具等进行全流程(采购、入库、领用、借用、盘点、报损、统计分析)管理。可打印出的报表:物料采购计划统计表、物料入库情况统计表、物料领用情况统计表、物料借出情况统计表、在库物料清单、物料盈亏登记表、物料报损统计表等。

客户服务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客户投诉管理:对投诉进行管理是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协助对投诉人、投诉对象、内容、处理意见和客户投诉处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客户意见管理:对客户日常对小区管理等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管理,并对整改措施及结果进行登记。社区服务管理:对客户提出的有偿服务要求如:订报、送奶等进行登记,并对执行结果进行跟踪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环境保洁管理:对各保洁区保洁员的工作安排、工作情况以及保洁检查结果进行记录,以及保洁区的环境消毒进行管理。环境绿化管理:对管理区内种植植物的种类、浇水间隔、施肥间隔、责任人等进行登记管理,同时对绿化植被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植被成活率。

保安消防管理

保安消防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保安巡查管理:记录保安巡查排班,在巡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及处理结果。登记重大违章事件,并记录违章的处理情况。保安器械管理:对保安所配备的器械进行登记,以便于查询。消防管理:对管理区内消防器材配备、消防事故情况、消防演习情况进行登记管理。

行政人事管理

行政人事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组织机构管理:管理公司、部门的档案信息,同时对员工档案从员工的招聘、任用到员工的离职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详细记录员工的个人资料和在职培训等资料。会议记录管理:对公司各种会议的计划、组织、召开情况进行分类登记管理。活动安排与公告管理:记录社区活动的组织人、参加人、活动内容、活动场地等内容,便于对社区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在网上发布的公告进行维护。工作计划管理:对公司、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登记,查询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对公司的办公用品进行全流程(采购、分发、统计)管理。日常费用支出管理:登记公司各部门日常费用支出计划、实际支出情况,以便于统计查询。

文档资料管理

文档资料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公司文档管理:对上级下达、公司、部门抄送和本部发出的各种办公文件和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存放,便于以后查找和查询。规章制度管理:对

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分类管理。图纸资料管理: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各种工程图纸和图书资料进行管理。

房产租赁管理

房产租赁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房产租赁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该子系统可对租赁的租约进行管理,包括租金、租赁合同、租赁面积、租赁时间、租金缴纳。可对物业运行过程中租赁业务进行经济分析,向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电缆通讯管理

电缆通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智能建筑(小区或大厦)的数据设备、语音设备、插座、面板、电缆等相关的通讯设备进行管理。ISO9000 文档管理

ISO9000 文档管理子系统向用户提供全套 ISO9000 物业管理文档,包括服务质量手册、工作流程文件以及管理表格等,并对本公司的质量文档进行管理。

系统设置管理

系统设置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本系统使用用户的创建及其授权进行管理,还有智能设备数据采集的配置管理。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系统,采用先进的浏览器 / 应用服务器 / 数据库服务器多层体系结构,后台数据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用户界面采用浏览器方式与其他子系统统一在浏览器内。

办公自动化系统考虑数据安全性,其权限管理通过 IBMS 统一控制。

办公自动化系统可能的变动较大,与用户作充分沟通、做大量实际调研才能给出一个完整方案,并具体实施。

其功能如下:

局长:实时了解当天全局、各部门、每个民警的详细工作情况和所发生的事情,有利于统一全局工作,为决策提供依据。

分管局长:实时了解所分管业务、派出所当天的详细工作情况,便于协调。

科、所长:本部门、所属民警的当天工作情况,其他部门的当天工作情况,以及自己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

内勤人员:系统自动生成每天最新统计数据报表,无需再用手工填写,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节能管理系统 篇6

“用电管理智能终端”(发明:BJ723-09P106658;实用新型:BJ723-09P206659)包括一套自行设计的电路和相应的嵌入式软件。它可以集成到电源插座、电气开关设备或任何其他电器连接设备中,对通过连接设备供电的用电器的用电参数进行测量、显示和控制。

“区域控制器”也是一种特殊的嵌入式计算机。“用电管理智能终端”通过通讯模块与“区域控制器”通讯,将测量到的参数传送给“区域控制器”,并且接受“区域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对所连接的用电设备进行开/关控制或对其电压/电流值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一批“用电管理智能终端”、“区域控制器”通过电力线通讯和以太网可以构成“智能用电管理网络”。在中心计算机上装有一套“智能用电管理软件”,可以记录由“用电管理智能终端”传递过来的每一台用电设备的实时的用电量的统计,使得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每一台用电设备的能源消耗都可以单独计量,实现了国家《能源法》要求的“对能源的使用要实行能源审计”的目的。同时,“智能管理软件”还可以将企业的用电管理策略(如下班后必须关闭计算机)变成可以强制实行的管理逻辑,通过“用电管理智能终端”对电器进行反馈控制,实现了“让节能落实到每个用电器”的精细管理的目标。

专家点评:

智能交通管理 篇7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建设[1],嵌入式多接口智能终端的需求不断增加。准确的交通数据是分析掌握交通规律、优化交通体系的关键,如何获取实时可靠的交通数据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良特性[2]是智能交通系统采集信息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作为现有有线技术的补充,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立和维护方便,非常适合于部署在有线传输不能覆盖的路段[3],极大地降低整个交通系统部署维护成本。目前,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领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3,4],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已有十多年[5],然而,传统的智能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采用光纤或以太网传输,致使整个交通系统部署维护成本极高,而且系统接口有限,查询监测数据不够方便。本文设计了一种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既可以采集存储交通数据,还可以实现对交通信息实时有效的监测和分析,具有安装维护容易、查询监测灵活等优点。

1系统方案设计

多接口智能终端采用嵌入式ARM微处理器S3C6410作为系统硬件平台,采用嵌入式Linux作为操作系统软件平台。设计了以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交通监测网的网关,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解决分散的智能采集节点集中管理以及查询维护困难问题,采集点通过Zig Bee无线网与ARM网关交换数据。智能节点对节点数据进行采集如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通过ARM网关对这些数据进行打包处理,然后通过以太网或Wi Fi无线网络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或通过手机进行交通数据的实时查询。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系统前端由环境监测传感器模块和Zig Bee无线收发模块构成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系统中端是ARM嵌入式网关模块;系统后端由以太网模块、Wi Fi模块及服务器系统构成。

2系统硬件设计

2.1网关硬件结构

网关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因ARM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及高性能等优点[6],嵌入式网关采用广州友善之臂生产的Tiny6410开发板, 系统主控芯片采用ARM11处理器S3C6410,它是一款低功率、高性价比、高性能的用于手持、移动等终端设备的通用处理器。S3C6410具有丰富的硬件功能外设,如摄像头接口,TFT 24 bit真彩色LCD控制器,系统管理单元(电源时钟等),4通道的UART,4通道定时器,通用I/O口,32通道的DMA,I2S总线,I2C总线,USB Host,高速USB OTG,SDIO接口及内部的PLL时钟发生器,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和提升总体功能。

Zig Bee无线收发模块采用德州仪器 ( TI ) 的CC2530芯片,该芯片它结合了高性能的射频收发器和一个高性能低功耗的8051微控制器,适合用于搭建功能健全价格低廉的网络节点。CC2530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IEEE802. 15. 4标准2. 4 GHz频段的RF无线电收发机,具有优良的无线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性[7]。

嵌入式Wi FI模块采用WM - G - MR - 09型号的SDIO接口模块,可以实现开发板数据通过SDIO口到无线网络之间的转换。SDIO具有较快的传输速率,可以有效并快速的传输数据,满足系统要求。

2.2ZigBee无线收发模块硬件设计

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数个Zig Bee终端节点和一个Zig Bee中心节点(协调器)搭建而成, 是一个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分散的终端节点上的温湿度等传感器将采集环境温湿度信息,并由终端节点将这些信息通过Zig Bee无线芯片发送到中心节点。中心节点将收到的信息及时传送的ARM嵌入式网关。

3系统软件设计

3.1网关主程序设计

嵌入式网关程序是软件系统的核心部分,连接系统前端数据采集模块和系统后端服务器模块。本小节主要介绍网关主程序、串口通信程序及UDP通信程序设计流程图。

网关主程序主要通过串口读取系统前端采集道的数据,再通过UDP通信程序发送到服务器。首先打开串口,当成功后开始设置并初始化串口,准备读取串口数据。然后创建套接字,准备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系统就绪后,主程序开始读取串口数据,打包缓存后发送到服务器。网关主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客户端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3.2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Linux下串口驱动程序在内核角度看是以设备存在,在用户层看来是以文件存在,所以要对串口进行操作,就是直接找到相应设备文件,调用驱动提供的接口函数直接完成对串口的操作。本设计串口驱动设备位于“/dev /tty SAC2”,可以通过访问该设备来完成对串口读写操作。

串口通信程序首先打开串口,接着配置串口相关参数,然后就是对串口进行读写操作[8]。打开串口成功后,会返回一个文件标识符fd,用write函数向该标识符里写东西来发送,在接收端里用read函数将接受到的字符保存buff里并进行显示。

3.3UDP通信程序设计

首先,服务器创建一个UDP数据报类型的套接字,接着调用bind()函数,将UDP套接字绑定到指定端口。因为UDP通信无需像TCP通信那样建立连接[9],所以服务器直接通过recvfrom( ) 函数在指定的服务器端口等待接收来自客户端的UDP数据报。同样,在客户端也是先通过Socket( ) 函数创建一个数据 报套接字,绑定端口 后,客户端通 过sendto() 函数向指定的地址发送UDP数据报[10]。 服务器端对接收到的数据报进行处理后,通过sendo ()函数将结果发送到客户端。

3.4ZigBee收发模块程序设计

Zig Bee收发模块的程序是基于Z - Stack协议栈开发的,该协议栈是由TI公司发布的,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在创建协调器器和终端节点程序时,可以使用提供的Z - Stack模板,通过修改APP程序来完成所需要的功能。

3.4.1协调器的程序设计

协调器的程序设计大致流程图如5所示。协调器上电后,首先完成节点硬件和协议栈的初始化。 然后开始扫描信道,Zig Bee协调器建立网络,等待终端的节点的加入。当收到终端节点入网请求时,协调器检查地址空间是否已满,未满时则终端节点入网成功,协调器开始接收终端传来的节点数据,并发送到嵌入式网关。若地址空间已满,则终端节点入网失败,进入休眠状态[11]。

3.4.2终端节点的程序设计

终端节点的程序大致流程图如图6所示。

终端节点能够自动加入网络,节点上电完成初始化后,发送入网请求,当收到协调器入网响应时, 发出绑定请求(函数为zb_Bind Device())。当协调器节点绑定成功响应后,完成绑定操作。Zig Bee终端节点开始读取监测模块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给协调器。

4系统测试分析

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系统网关主要测试系统运行正确性及系统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测试中,使用了2种测试软件:常用的Secure CRT超级终端和编好的PC服务器监控软件。

4.1系统前端测试

系统前端测试主要测试监测传感模块、Zig Bee收发模块及ARM网关应用程序。实验测试环境在实验室,使用Zig Bee收发模块、监测传感模块、ARM网关和Secure CRT超级终端软件。

从串口输出数据可以看到,温湿度通过对比当时温湿度测试仪的结果,采集的温湿度数据与实际温湿度基本吻合,说明监测传感模块,Zig Bee无线收发模块,及ARM网关应用程序功能正常,系统前端运行良好。

4.2系统后端测试

系统后端测试主要测试ARM网关应用程序与PC服务器软件通信能否正常,及嵌入式Wi Fi模块能否正常使用。实验测试环境在实验室,使用ZigBee收发模块、监测传感模块、SDIO - Wi Fi模块、 ARM网关和PC服务器软件。

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到,PC服务器监测软件成功显示出当时温湿度信息,说明ARM网关与PC服务器通信正常,PC监控程序可以正确显示监控数据,运行无误。图中数据前半段是通过网线传输的,后半段是通过Wi Fi模块传输的,经过对比发现,前后数据基本相同,说明嵌入式Wi Fi模块运行正常,数据传输无误。

5结束语

智能布线管理 篇8

传统布线系统的管理只能依靠手工对管理记录进行更新, 设备和连接的改动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反映在管理文档中, 这样便会造成很多误差的产生。智能布线管理的最大作用是弥补了网管系统在物理层管理监测中的不足, 使甲方的管理人员能够实施七层网络协议的全面管理。

智能基础架构管理解决方案旨在为配线、跳线管理提供帮助。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各种组织应对日益增加的压力, 用更少的资源, 更快地完成MAC任务。

它的特点是:

(1) 实时性——避免管理的时间延迟。

(2) 逻辑性——避免管理的低效率。

(3) 集中性——避免人力资源的过多投入。

(4) 安全性——侦测非法设备的侵入。

在计算机的参与下, 使综合布线系统可实施、可管理、可跟踪、可控制。以降低管理成本, 缩短故障定位, 排错时间。

智能布线系统是一种将传统布线系统与智能管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通过智能布线系统, 将网络连接的架构及其变化自动传给系统管理软件, 管理系统将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 用户通过查询管理系统, 便可随时了解布线系统的最新结构。通过将管理元素全部电子化管理, 可以做到直观、实时和高效的无纸化管理。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中指出:“对于规模较大的布线系统工程, 为提高布线工程维护水平与网络安全, 宜采用电子配线设备对信息点或配线设备进行管理, 以显示与记录配线设备的连接、使用及变更状况。”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中对电子配线架也提出要求。在条文说明10.2.4中对电子配线架也提出要求:“机房布线宜采用实时智能管理系统, 可以随时记录配线的变化, 在发生配线故障时,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故障点, 是保证布线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智能布线主要功能

(1) 实时智能管理:

◆通断实时监测功能:监视和管理所有通断链路的所有完整信息, 准确定位端口位置。

◆端口变更实时监测功能:对系统端口增加、移动和改变的实时监测功能。

◆查找终端的非法接入:查询设备的上层信息 (IP地址和MAC地址) 对所有的设备进行准确定位, 并和其物理端口位置相连接, 通过设备的IP地址和MAC地址查询设备的详细信息。

(2) 图形化显示:通过图形直观查询终端设备的位置, 智能布线系统的管理软件可以图形化显示物理层的连接架构, 包括所在的国家、城市、建筑物、楼层、房间、机架、配线架、缆线、插座和网络设备等。并可以通过软件了解到任意管理元素的详细内容。

(3) 数据库搜索功能:由于所有的现场操作是被记录在案的, 所以, 可以进行精确的搜索查询。

(4) 网络资产管理:实时观测所有端口 (包括配线和网络交换) 的运行状况。智能布线系统可以进行资产管理, 管理软件对连接在系统内所有设备进行运行管理 (包括配线设备、交换机、服务器、PC、电话、打印机等) , 统计设备的使用率和闲置率 (如配线端口、网络端口、机柜空间和功率等) , 并且实现图形显示。通过分析识别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的资源, 可以有效利用资源, 节省不必要的投资, 提高运行质量。

(5) 远程管理方式:远程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 对于出差或在其他地区的管理人员, 或者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公司, 位于不同的地点, 管理方便。

(6) 报告功能:搜索查询的结果和资产管理的数据可以由软件根据不同的要求输出成各种各样的报告, 可打印、输出和以邮件形式发送给管理人员。

(7) 报警功能:布线系统发生异常情况或者非授权操作时, 监测系统可以自动的以电子邮件、传呼或其他提示方式等产生报警信息。

(8) 布线管理与IT管理的结合:综合布线系统是IT服务管理的最底层对象, 要为IT服务管理提供最基础的信息。智能布线管理系统必将会和IT服务管理系统融合, 为客户提供全套的IT系统规划、采购、实施、运维、咨询、培训的整体服务。

3 智能布线技术

3.1 系统构架

智能管理系统由电子配线架、信号接收或采集设备, 管理软件三部分组成。根据需要, 还可以通过网络, 远程登录管理软件实施管理工作。

智能管理系统的构架, 如图1所示。

3.2 电子配线架技术类型

电子配线架技术有端口技术和链路技术两种。

(1) 端口检测技术, 即端口内置了微开关, 采用标准跳线接入端口即可有感应。端口技术可以适用于单端和双端两种模式, 端口连接状态通过配线架端口的触发感应完成。

(2) 链路检测技术, 依靠跳线中附加的导体, 通过跳线中的附加导体接触形成回路进行检测;对于光缆跳线, 也需要附加一根金属针来探测链路。使用链路技术时, 一般建议采用双端模式。端口间的连接关系通过管理设备分析或扫描完成, 铜缆跳线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2所示。光缆跳线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3所示。

这两种技术的共同点是, 管理信号与物理层的通信无关, 智能布线系统的运行不影响铜缆或光缆的物理层通信。通常管理信号通过独立的总线系统和相关信号接收或采集设备通信完成管理工作, 随着项目和信息点数的扩大需要增加信号接收或采信设备的数量。

4 系统组成

智能布线系统通常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硬件和软件是一个可以互动的双向系统。管理软件或系统软件在智能布线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1 硬件组成

智能管理系统的硬件通常包括两部分:

(1) 铜缆或光缆的电子配线架:电子配线架的支持的缆线种类很多, 包括支持Cat.5E、Cat.6、Cat.6A非屏蔽电缆与屏蔽电缆及多模光缆和单模光缆。也支持常用电缆RJ45与光缆LC、ST、SC、MTRJ等连接器件。

(2) 连接电子配线架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能是一种, 也可能是多种组合完成。

4.2 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是智能化布线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布线管理软件通常包括数据库软件, 它把综合布线系统中的连接关系、产品属性、信息点的位置都存放在数据库中, 并用图形的方式显示出来。这样使网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就能详细了解布线系统的结构, 各信息点及端口的属性, 并可方便地改变跳线的连接, 而不必担心拔错了跳线。网管人员通过对数据库软件操作, 实现数据录入、网络更改、系统查询等功能, 使用户随时拥有更新的电子数据文档。布线管理软件把网管人员的交接工作也变得很简单。总之, 布线管理软件是现有综合布线系统管理的更新和补充, 可以缩短查找布线链路的时间, 提高综合布线系统管理得效率, 降低用户维护成本。

高校交通智能化管理探索 篇9

1关于高校实行交通智能化管理意义分析

为了能够全面对高校校园车辆管理工作水平进行提高,并且对校园交通情况作出改善,一方面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校园的停车位进行充分应用。另外方面则需要全面提高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同时需要重视校园保卫处车辆管理人员的教育等,通过采取分流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校园门口的管理效率。

在高校校园智能化管理的过程中,根据IC卡作为载体,经过汽车挡车器以及计算机软件等相关辅助设备构成智能化管理体系,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自动化管理措施,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也能在人性化服务上实现灵活自主的管理,全面提高管理任务可以快速完成以及降低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强度、管理费用,最终更好保证校园交通管理工作向着智能化方向全面发展。

在对校园实施交通智能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全面转变传统校园交通管理过程中的理念,通过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同时不断完善校园停车收费标准,可以避免校园中车辆停留时间过长,并且也可以全面降低社会车辆进入到校园内,对校园内部停车位紧张以及停车难等问题进行有效的缓解,提高校园交通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在日后对高校交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缓解校园车位紧张以及保证师生安全,同时也能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2关于实施交通智能化管理措施分析

2.1需要对校园车辆进行分类智能管理

针对于高校保卫处来说,必须要对《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实施细则》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更新,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校园车辆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管理模式,进而对校园中的车辆进行有效的划分,同时也需要配备接触式IC卡以及远程微波卡,对其进行统一收费,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促进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进行以及降低校园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可以达到行路方便以及停车方便等。

一是对临时进入到校园中的车辆进行管理,这类车辆需要对其发放一些接触式IC卡,同时需要采取统一的收费标准做好计时收费工作。在对智能管理系统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电子二维码以及制止条形码等技术融合到系统中。对于校外车辆来说,在进入校门前需要领取进免票,在出门时系统扫描便可以,这样系统也能较为快速的完成登记以及收费等相关工作。

二是对于一些长期进入校园中和驻校车辆的智能管理,这些车辆需要详细的参考管理细则提交门禁系统智能卡的申办,并且通过高校保卫处对其所有人的类别,对智能卡进行相应的发放。

2.2交通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施分析

在对校园进行数字化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主要是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并且高校需要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一套适用性比较强的交通智能管理方式,同时要对图像存储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在交通智能化的管理基础上对校园中的车辆进行有效管理。

校园进出口主要存在上班和下班交通拥堵等问题,所以可以采取把非接触式的IC将原来的接触式IC卡进行替换,并且也可以采取远程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通过将非接触式IC卡和远程微波卡作为基础,将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把进入到校园中的车辆进行相应审核,并且对其配备相应的远程微波卡,这样可以实行一车一卡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直接的显示出校园出进入的车辆信息,与此同时也将其和存储信息进行有效的对比,在一秒内便可以快速的抬杠放行,全面提高通车效率。因此通过对高校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施,可以全面提高校园交通管理效率,解决校园停车难以及乱停车等问题,促进校园交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还要对对缓冲空间给予注意,在校园进出口的八米外可以对智能化管理的相关设备进行有效安装,并且对专人行道进行合理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的通行提供方便。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校外车辆可以实施智能化收费,这样能提高车辆管理效率以及降低车流量,同时也可以降低外来车辆占用停车位的现象。通过对高校实施智能化交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车辆有序以及快速的进出校园,保证停车位充足,与此同时也能有效解决乱停车以及停车难等问题,对师生安全提供相应的保证,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起一个有序的环境。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开放程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校园机动车数量也开始增多,交通安全以及管理成为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高校交通智能化管理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下文内容。

关键词:高校,交通,智能化,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伟锋.高校交通智能化管理调研与探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24)105-108.

[2]任胜兵,郑延民.高校多校区交通调度及其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信息,2010,12(24)108-112.

[3]郑茵,罗学柳,吴世庆,郑金悦.高校资源的量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3,12(24)163-166.

智能办公智慧管理 篇10

一、精心设计办公环境,智能管理

对于有购置新办公设备计划的用户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有双面器、自动输稿器、具有网络功能的鼓粉分离的一体化复合机,即在一台复合机上实现打印、扫描、复印、传真的功能。具有双面器的设备为双面复印、双面打印提供了有效的可能性,看似简单的双面功能,可以使纸张的利用率一次提高了50%,根据2011年日本纸张协会发布“纸和纸板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克纸张1.52克”。为此双面复印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很大贡献。

对于一般为选配件的自动输稿器,在选购时如果购置资金允许,尽量配置,这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当复印量较大时,操作者在没有自动输稿器的情况下,一张一张地掀起盖板 -- 放置原稿 -- 盖上盖板 -- 按下启动键,使得操作者的工作量大了很多。为此自动输稿器可以大大降低操作者的劳动量。甚至有些高速机上配备的双面自动输稿器能一次扫描双面,更是让扫描速度得到了大大提升。

鼓粉一体的复印机或打印机可以使得机器设备在体积上减少了许多,小巧轻便,容易受到购买者的青睐,但在日后的使用上相对于鼓粉分离的机器却要付出很多。鼓粉一体的墨粉存量少,一盒粉很快就用完了,接下来鼓粉一体的机器要购置一套鼓粉,而鼓粉分离的机器却只需购置墨粉即可,为此当购置资金充足、占地面积大时,尽量选用鼓粉分离的复印机或打印机。

二、提高使用者的操作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提倡无纸化办公,但在有些情况下,会需要以纸媒的形式呈现,对于打印者来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在打印前认真检查电子版,看材料的内容及格式是否正确,包括页面设置的是否正确,不要通过打印稿进行检查。

另外对于激光或喷墨的打印设备,一定要正确用纸,不要为了节约,在标准纸盒内使用非复印纸,或有了折皱的纸还在使用,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卡纸,而卡纸也是降低复印机使用寿命的最大原因。为此平时一定要注意纸张的存放,避免放在有阳光直射和尘土太大的地方,注意通风。堆放时要十分平整,防止用线绳捆绑,避免纸张压成折痕或破裂。

对于初用复印机或打印机的操作者来说 ,觉得这些设备 好神秘 ,一旦出现 卡纸现象 就会惊慌 失措 ,电话进行报 修 ,尽管电话 打过去了 ,但维修人 员上门维 修还是需要 时间的 , 这样一来 影响了本 企业的工 作进度与 效率,为此对于用 户管理者来 说 ,应集中本企业 的员工,只需一至两天 的时间 ,进行设备使 用与维护 及简单故 障排除的培训。

三、基于网络功能的用户文印管理解决方案

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文印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完成原来工作量的前提下减少办公设备的数量;提高文件的输出安全性,注意文件的保密性;管理者能随时获取到各部门使用设备及纸张数据,以此及时进行成本控制,并能对各部门或不同人员进行使用设备权限的设置(如彩色打印的控制)。现以东芝的智桥ID Gate用户文印智能管理系统为例。智桥ID Gate是一款基于IC卡对MFP(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操作用户进行管理的方案。结合用户的网络域服务器或复合机本身的验证方式,通过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可以开放或者禁止用户使用东芝MFP的复印、打印、扫描、传真等功能。而刷卡式的用户验证方式,也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操作,避免的手动输入帐号和密码的繁琐。结合设备管理软件Top Access,e-Counter V3,也可以实现对于部门用户的输出统计与监督。

使用智桥ID Gate的优点是:

1、刷卡式用户验证、操作简便

用户欲使用MFP,需采用刷卡进行用户验证。而用户卡即可兼容现有的IC卡或其他类型门禁卡,只是进行功能的扩充即可。用户在读卡器前挥动手中的用户卡,无需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即可轻松登录设备,并根据各人的情况授予用户相应的设备功能使用权限。图一为智桥ID Gate产品网络拓扑图。

2、提高私 密打印的 安全性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办公设备的数量,通过网络功能即可实现多部门使用一至几台办公设备的目标,但却给私密打印带来了困扰:操作者发出打印命令后,待到设备前取文件时,有可能这件不愿旁人知道的文件已被其他人看到,IC卡的认证进一步提高了私密打印的安全性。私密打印功能允许将机密的文件立刻发送到MFP,且仅当用户在读卡器前使用IC卡进行设备登录时,才予以打印。

3、跟踪设备使用情况,便于管理

智桥ID Gate可以与相关管理软件相结合,从而对于设备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便于管理者及时对成本进行控制。同时对于非授权的设备访问也会大大减少。

智能交通秀京城 篇11

因车辆变形将司机或者乘客卡在车内动弹不得的事故时有发生,普通救援者即使想施以援手也是一筹莫展。展会里展示了交通事故救援设备的道具。与体型巨大的消防破拆设备不同,这种套装组合的工具每件只有几十厘米长,携带方便,可以放在车中,即使在事故中受了点伤的司机或者乘客也可以通过单手操作自救。工作人员还现场展示了只有十厘米长的玻璃破碎器。用破碎器往车玻璃上使劲一敲,车玻璃上瞬间开裂出“蜘蛛网”。当车辆自燃和落水时,这个小家伙将敲开逃生之路。

太阳能定时警示报警系统在展会上首次亮相,它即将在滨保高速天津界内发生过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路段试安装,据介绍,发生在高速路上的一些交通事故与司机,尤其是货车司机疲劳驾驶有关。该报警系统安装在高速路的事故多发路段,通过闪烁的警灯和警报声来给过往司机“提神”。

智能交通管理 篇12

关键词:信息智能管理系统,综合统计,设计,开发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信息系统在应用上概括起来说是向着高层次和普及性两个方向发展。从信息系统应用的高层次上来讲, 一个信息系统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某个表的简单查询, 以大型计算机为中央处理机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将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大型主机联网, 可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和决策支持。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统计和查询, 而是追求更为完美的人机结合, 最为先进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是人工智能和现代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结合的产物, 在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引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智能化设计和实施, 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

2 综合统计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 供电管理企业对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供电管理的要求, 建立一个功能全面、性能完善的供电管理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就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智能管理的思想, 以某供电公司综合统计工作为背景设计开发了综合统计信息智能管理系统。

2.1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系统维护和通用工具两大部分, 系统维护中的功能为高级用户可用;通用工具中的功能为所有用户可用, 但其中的部分功能只能在该用户对某张报表具有全权操作权限的时候才能使用。

2.2 报表管理模块

报表管理模块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模块, 也是整套系统的核心部分。供电管理综合统计的日常业务在该模块都能够得以体现, 该模块不但负责数据的收集、还能够进行数据的整理 (汇总数据、计算数据、校验审核) 和分析, 是本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主要包括的子功能模块有表格管理、打印、报表设计、工具和统计图表。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库设计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信息的搜索、整理、存储、检索、更新、加工、统计与传播等功能。一个良好的数据库设计是高效率的系统所必须的。开发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和数据库设计的关系, 遵照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原则,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数据库设计。相应的数据库设计可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及物理设计。

系统数据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系统表、数据表。系统表是指用于存放报表信息、实现安全策略以及其他功能的数据字典;数据表用于存储用户需要的数据信息, 按照统计的目的分为数据源表和汇总表。根据关系数据库的范式要求, 将系统表和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全部设计成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2.4 系统安全设计

系统的安全技术主要指通过对系统功能的设计, 来完成的安全性机制, 如:身份识别和认证, 访问控制, 加密, 备份恢复, 日志等。⑴身份认证。系统采用身份认证方式实现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目的是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本系统。登陆密码采用单向加密技术, 这样即使数据库管理人员也不会利用职权或通过解密的手段而得到用户的额外信息, 从而保证了密码在数据库中存储的安全性。当用户使用系统时, 系统首先打开登录界面, 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密码在界面显示的时候以非明文的形式出现, 避免泄漏, 可以设置最大登录次数, 例如:密码3次输入不对, 则退出系统登录, 在日志中记录相关信息。⑵访问控制。对于系统的功能模块采用角色访问控制, , 将用户分为数据录入人员、中间级用户、统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几大类, 他们对系统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 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 令其可以操作不同的系统菜单;对于系统报表的操作采用自主访问控制, 将对报表的操作权限分为无权查看和全权, 对每个用户分别指定该用户可以操作报表的权限。采用两种访问控制结合的方式, 灵活而方便的实现了不同用户对报表和功能的不同权限。

2.5 系统的开发环境

数据库选择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arde, 它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 通俗地讲它是用方便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有规律数据的集合, 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数据字典与数据分离, 数据字典里存有用户信息、用户的权限信息、所有数据对象信息、表的约束条件、统计分析数据库的视图等。

参考文献

[1]谷淘.浅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国科技信息, 2005, 9 (17) :96一97.[1]谷淘.浅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国科技信息, 2005, 9 (17) :96一97.

[2) 唐桂华, 夏晖.我国MSI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4 (2) :22一24.[2) 唐桂华, 夏晖.我国MSI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4 (2) :22一24.

[3]邝孔武, 王晓敏.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邝孔武, 王晓敏.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军人人格权的保护下一篇:电子测量教学